识(識)是什么意思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反义词词典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gǎnxìngrènshi-lǐxìngrènshi
【词性】:名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能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例】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毛泽东:《实践论》)
熟识←→陌生 生疏-反义词词典
熟识←→陌生 生疏shú·shi-mòshēng shēngshū
【词性】:形
熟识:对某人认识得比较久或对某种事物了解得比较透彻。
陌生:不熟悉;生疏。
生疏:由于长期不用而不熟练。
【例】 这邓、褚翁婿,他一向都熟识的,便问那跑堂儿的道:“今日庄上有甚么勾当?这等热闹着!”(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歇了一会,钟永胜又向前爬了几步,朝下一看,沙地上长躺着一个象只饿狼似的陌生人。(杨尚武:《追匪记》) 鸡叫对我已经是多么生疏了,现在听着这个富有生命的声音象我后来第一次听见八路军的军号一样令人激动。(海默:《我的引路人》)
无意识←→有意识-反义词词典
无意识←→有意识wúyìshí-yǒuyìshí
【词性】:形
无意识:未加注意的,出于不知不觉的。
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主观上意识到的。
【例】 不论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凡是触犯了刑律,都要加以追究。
意识←→存在-反义词词典
意识←→存在yì·shí-cúnzài
【词性】:名
意识: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存在:物质,不依赖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
【例】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天识-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天识tiān shí
【释义】:
犹本性。南朝·宋·颜延之《庭诰文》:“遂使业习移其天识,世服没其性灵。”唐·刘禹锡《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能使学者,还其天识。”
才识-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才识cái shí
【释义】:
才能和见识。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既才识短浅,又年尚少壮,意思不专,俗情未尽。”唐·韩愈《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臣才识浅薄,词气荒芜,所撰碑文,不能备尽事迹。”
器识-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器识qì shí
【释义】:
器量与见识。《晋书·张华传》:“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新唐书·裴行俭传》:“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
见识-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见识jiànshi
〈动〉接触事物,扩大见闻。常作谓语,一般要带宾语。
他想去趟苏杭,见识一下人间天堂的秀丽景色|他见识过拍电影的场面|见识见识这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见识见识庐山的真面目|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很想到场见识一下|来了几位名人,你们快去见识见识吧|别跟他一般见识
〈名〉见闻、知识。常作主语、宾语。
人家比你见识广|他的见识不比你低|大姐的学问、见识都比咱们高|出去一趟可长了不少见识|这个人怎么这样没见识|很有见识|大家都佩服杨厂长的见识和决心
不识时务-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不识时务bùshíshíwù
不认识时代的潮流和当前的形势——审时度势(制定政策或作出决议,必须~,如果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行事,这就叫不识时务。)
目不识丁-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目不识丁mùbùshídīng
形容人一个字也不识,“丁”指简单的汉字,典出《旧唐书·张弘靖传》——满腹经纶
见多识广-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见多识广jiànduōshíguǎng
见到的多,知道的广——孤陋寡甸(虚心好学会使人逐渐变得见多识广,而骄傲自满将使人逐渐变得~。)
老马识途-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老马识途lǎomǎshítú
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少不更事(老同志经验多,可谓“老马识途”,年轻人刚进社会,~,应多向他们请教。)
熟识-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熟识shúshí
对某人认识得比较久或对某种事物了解得比较透彻——陌生(在包头住了多年,一般街巷他都熟识,并不~。)
无意识-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无意识wúyìshí
未加注意到的,出于不知不觉的——有意识(他把心里的秘密都说出来了,其实是~这样做的。)
下意识-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下意识xiàyìshí
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有意识(他把内心的秘密都说出来了,有人以为是下意识的举动,其实是~的。)
有意识-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有意识yòuyìshi
主观上意识到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无意识、下意识。
辨认 识别-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辨认 识别
辨认biànrèn 识别shíbié
动词。表示加以分辨,以认定或找出某一事物对象。
“辨认”强调根据事物的特点而加以分辨,从而认出某一事物对象;一般用于分辨一些同类的对象,认出其中某一个来的情形。例如:“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花苞,而末梢处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的嫩头”(叶圣陶:《牵牛花》);“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从这里,他体味出她的文笔的妙趣,愤慨嘲讽而不显露,仔细辨认,却意在言外”(叶圣陶:《倪焕之》)。
“识别”强调在认识上加以区别,从而确定出所要找的事物对象;多用于区别好坏、高低、真伪等。例如:“将识别、培养和提拔本地干部,当作自己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公开的敌人,公开的民族破坏分子,容易识别……暗藏的敌人,暗藏的民族破坏分子,就不容易识别”(同上书,第三卷);“这些德国特务伪装为英国人,和伦敦的老百姓混在一起,很难识别他们”。
标记 标志(标识)-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标记 标志(标识)
标记biāojì 标志(标识)biāozhì
名词。指标明某种事物现象的记号。
“标记”强调可用来记认所标明的事物现象;一般用于由具体东西所充作的记号来起标示作用的情形。例如:“她们臂上都缠着一条白布,是纠察的标记”(《叶圣陶文集》,第二卷),“每辆架子车上都写着这样的标记:‘庆丰县城关公社春光大队”(《人民文学》,1977.11);“宽大的脸盘、隆起的鼻梁,是他脸形的特殊标记”(柳杞:《好年胜景》)。
“标志”强调标明了事物现象的特征;可用于由具体东西或抽象事物来充作记号而起标示作用这样两种情形。例如:“方钻杆上用红铅油划着一条杠杠,这是到达五千米的一个标志”(张天民:《创业》);“在这里,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标志”(峻青:《秋色赋》);“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们对政府工作报告热烈展开讨论,积极提出许多批评意见和良好建议,这是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的标志”。
“标志”可用作动词,表示“成为(某事物的)特征而表明该事物”的意思(如说:“万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亚非地区的面貌起了巨大变化”)。这种用法的“标志”,和“标记”没有同义关系。
熟悉 熟识 熟谙 谙熟-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熟悉 熟识 熟谙 谙熟
熟悉shúxī 熟识shúshi 熟谙shú’ān 谙熟ānshú
动词。表示因有过不少接触而对某人或某种事物知道得清楚,较为了解。
“熟悉”强调知道对象的特性和底细。例如:“我是一个活地图,熟悉从这个地方通往各处的路”(孙犁:《风云初记》);“天是那么黑暗,两人想从一颗所熟悉的星子或别的任何东西辨记一下方向都不可能”(沈从文:《黑夜》);“林黛玉是中国文学上最深印人心、最富有艺术成就的女性形象之一。人们熟悉她,甚于熟悉自己的亲人”(蒋和森:《红楼梦论稿》);“他熟悉澜沧江的一切,就象熟悉自己的母亲一样”(杨朔:《雪浪花》)。
“熟识”强调对某人不仅认识而且比较熟或对某种事物很有认识,意思比“熟悉”略轻;有书面语色彩,多用于书面语。例如:“对于过去的我来说,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是比李白、杜甫、白居易要稍稍熟识一些的”;“水乡里,孩子们自幼便熟识水性”。
“熟谙”和“谙熟”是等义词,都强调了解得透彻,摸得熟;是书面语用词,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他在著作之余,兼习拳棒,熟谙各种兵器,练得一个硬身板子”;“阿哥精于音律,诗词歌赋,无不熟谙”(端木蕻良:《曹雪芹》,上卷);“《新泽露和大辞典》……从编者文化水平说,都非俄华辞书编者所能及。这个中情况,鲁迅是谙熟的”(曹靖华:《花》)。
拜识-实用委婉语词典
拜识
用于对名人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的初次相识。
有眼不识泰山-实用委婉语词典
有眼不识泰山
用于自己向人乞恕冒昧不恭。“泰山”,喻指有一定地位或有影响的人。
识浅寡闻,未谙诸务-实用委婉语词典
识浅寡闻,未谙诸务
意为我学识浅薄,见闻不广,对很多东西都不熟悉。“谙”,即熟悉,熟练。
高才远识-实用委婉语词典
高才远识
意为才能高超,识见远大。婉指才识超过一般人。《三国志·魏志·和洽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汝南先贤传》:“召陵谢子微,高才远识。”
无知无识,热情好比脱缰的野马-实用委婉语词典
无知无识,热情好比脱缰的野马
婉指讲究理性必定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欧美谚语。
识高则量大,气盛则声宏-实用委婉语词典
识高则量大,气盛则声宏
意指见识高远便会使肚量变大,中气盛足所发出的声音就显得响亮。语出宋程颐《二程全书》。
老马识途-实用委婉语词典
老马识途
意为老年人历经沧桑见多识广,足谋善断。喻指。
识-孙子兵法词典
识shi
【释义】:
〔識〕知道;懂得。《谋攻篇》:“识众寡之用者胜。”杜牧注:“先知敌之众寡,然后起兵以应之。”《九地篇》:“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张预注:“前所行之事,旧所发之谋,皆变易之,使人不可知也。”
无识-孙子兵法词典
无识
【释义】:
没有识别。《九地篇》:“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梅尧臣注:“改其所行之事,变其所为之谋,无使人能识也。”
知 识-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知 识
[知zhī 识shí]
同 都有“知道”、“认识”的意思。
异 【知】 一般的知道、懂得、了解。程度浅。《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识】 常常是比较深的知道、认识、能辨别。程度深。《孟子·梁惠王上》:“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下》:“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论语·阳货》:“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
辨 “知”又作形容词,读zhì,表示聪明,有智慧。同“智”。如《左传·僖公三十年》:“失其所与,不知。”“识”又读zhì,表示“记”、“记住”。如《论语·述而》:“默而识之”。二者互不通用。
志 誌 识 记-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志 誌 识 记
[志zhi 誌zhì 识zhì 记jì]
同 记,记住,与“忘”相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新唐书·褚亮传》:“图史一经目辄誌于心”。(图:图表。史:史籍。辄:就)《论语·子张》:“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庄子·山木》:“弟子志之”。《后汉书·应奉传》:“凡所经履,莫不暗记”。
【志誌记】 记述。《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齐谐》是一部记载异闻的书)《列子·杨朱》:“太古之事灭矣,孰誌之哉?”范仲淹《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志誌】 记事的书或文章。如《三国志》、《项脊轩志》,县志,碑誌,墓誌。
【誌识】 标志、标记。陶渊明《桃花源记》:“寻向所誌”。《南齐书·韩系伯传》:“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誌”。《后汉书·冯异传》:“进止皆有表识”。
异 【志】 ①心意。《尚书·舜典》:“诗言志”。(诗歌是表达内心思想的) ②志向,志愿。《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鸿鹄:天鹅)成语有“志同道合”、“志大才疏”。
【记】 ①史书。《盐铁论·结和》:“藏于记府。”(记府:档案馆) ②文体的一种,包括游记、杂记等。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病梅馆记》。 ③印章。《宋史·职官志七》:“铸铜记给之”。
辨 “志”、“誌”是古今字。“记住”、“记述”以及“记事的书或文章”三项意义后来都可以写作“誌”。“识”通“誌”,因而也具备了“记住”、“标记”的意义。但“识”读shí(知识)时,含义就和“志”、“誌”不同了。
“记”和“志”、“誌”、“识”的区别在于:“记”一般多作“记得”讲,“志”、“誌”、“识”多表示“记住”,“记”是“志”等的结果。
注 汉字简化后,“誌”已简化为“志”。
拜识-敬谦语小词典
拜识bàishí
敬辞。用于结识他人。《水浒传》二七回:“那人道:‘莫不是景阳冈打虎的武教头?’武松回道:‘然也。’那人纳头便拜道:‘闻名久矣,今日幸得拜识。’”又九四回:“须臾,宋先锋等大兵次第入关,唐斌下马,拜见宋江道:‘唐某犯罪,闻先锋仁义,那时欲奔投大寨,只因无个问路,不获拜识尊颜……”◇也指结拜的兄弟或要好的朋友。
鄙识-敬谦语小词典
鄙识bǐshí
谦辞。原指鄙陋的见识。用来对人称自己的见识。清·恽敬《文昌宫碑阴录》:“窃以私见鄙识,窥测万一如此。”
谬识-敬谦语小词典
谬识miùshí
谦辞。用来称对方认识自己。《红楼梦》一回:“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余事,弟自代为处理,亦不枉兄之谬识矣!”
识荆-敬谦语小词典
识荆shíjīng
敬辞。用来表示与对方初次见面或结识。语出唐代诗人李白《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荆州,指当时荆州长史韩朝宗。《儒林外史》二二回:“小弟董瑛,在京师会试,于冯琢庵年兄处得读大作,渴欲一晤,以得识荆。”
博识 浅薄-反义词应用词典
博识 浅薄
博识 bóshí 浅薄 qiǎnbó
【博识】动词。学识丰富,见识广博。常与“多闻”构成固定词组。
〔例句〕
李先生博识多闻,令人敬佩。
【浅薄】形容词。缺乏学识或修养。书面语。带贬义。
〔例句〕
1.在他面前,她自己竟然变得那么浅薄。
2.他的知识太浅薄了,还要不懂装懂。
〔应用例句〕
博识的人把学问放在心里,浅薄的人把学问放在嘴上。
见多识广 孤陋寡闻-反义词应用词典
见多识广 孤陋寡闻
见多识广 jiànduōshíguǎng
孤陋寡闻 gūlòuguǎwén
【见多识广】见得多,知道得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例句〕
1.她是每天上街去买菜的,自然见多识广,知道这东西的时价。
2.还是大家宝眷,见多识广,比男子汉眼力倒胜十倍。
3.他去福建海南跑买卖不是一年两年,早已见多识广,知道签这份合同要担多大风险。
【孤陋寡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例句〕
1.一个人坐在房子里孤陋寡闻,这样不行,应该在千军万马中敢于与人家来往……
2.至于抱守遗文,历多年还要给它出版,以尽对于亡友的交谊者,以我之孤陋寡闻,可实在很少知道。
3.由于了解和接触的范围狭窄而造成的孤陋寡闻,常常使一些本来很聪明的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大。
〔应用例句〕
自称见多识广的人,大约是最容易上当的;自称孤陋寡闻的人,也许倒长着第三只眼。
识别 辨别-近义词应用词典
识别 辨别
识别 shíbié 辨别 biànbié
【识别】辨认,以自己见解来分别。如:
1.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辨别】依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如:
2.我们必须听各方面的意见,辨别是非,从青年的时候起,就培养这样的思考力。
辨析:“识别”,以自己的见识来区分人或事物,如识别真假,善于识别。“辨别”指用某种标准来判别人或事物,如辨别好坏,辨别方向,辨别香花毒草等。
熟识 熟悉 熟习-近义词应用词典
熟识 熟悉 熟习
熟识 shúshi 熟悉 shúxī 熟习 shúxí
【熟识】对人认识得比较久或对某事物了解得比较透彻。如:
1.俞淑秀和郑瑾、道静熟识起来了,情绪也稍微好了一点。
【熟悉】清楚地知道。如:
2.他对这条路很熟悉,果然不久汽车就在官亭停住了。
【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如:
3.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
辨析:“熟识”着重于对人或事物各种情况的认识,比较透彻。“熟悉”着重对人、事物、地方,不是一知半解,不是生疏的。“熟习”着重于对技术或学问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熟识、熟悉”运用范围比“熟习”广,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也用于对事物各种情况的了解。“熟习”常用于学术、技术等方面。
知识 常识 见识-近义词应用词典
知识 常识 见识
知识 zhīshi 常识 chángshí 见识 jiànshi
【知识】①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②指有关学术文化的。如:
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2.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常识】普通知识。如:
3.有些同志缺乏基本的政治常识,所以发生了各种糊涂观念。
【见识】①接触事物,扩大见闻。②见闻;知识。如:
4.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5.能办成一件也叫我妈长长见识!
辨析:“知识”指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如业务知识,科学知识,生产知识。“常识”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不可欠缺的知识,多指一般的知识,如生活常识,机器操作常识,天文地理常识。“见识”着重于个人对事物有主张,有见解,多指个人体验的知识,如增长见识,见识广,多见识。
达识-古文观止词典
达识dá shí
透彻的见识(1)。《寄欧阳舍人书》: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至于渊博的才学,透彻的见识,正义的业绩,节烈的事情,美好的言论,善良的行为,都在铭文中显示出来。
识-古文观止词典
识shí
【词性】:名词
知识,见识(3)。《贾谊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贾谊志愿宏大可气量狭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够。《寄欧阳舍人书》: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至于渊博的才学,高明的见识,正义的业绩,节烈的事情,美好的言论,善良的行为,全部都在铭志文章中显示出来,就能够成为后代人学习的准则。《徐文长传》:文有卓识。——〔他写的〕文章有卓越的见识。
识-古文观止词典
识shí
【词性】:动词
一、知道,认识,了解(14)。《外戚世家序》: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哉?——不通晓天地间有形无形的事物的变化,怎能知道性命的道理呢?《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活着不需要封个万户侯,只希望能认识一下韩荆州。《方山子传》:山中人莫识也。——山里的人没有认识他的。
二、读zhì。用同“志”。记住,记下(1)。《青霞先生文集序》:予谨识之。——我恭敬地记下我的感想。
不识局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不识局面
【释义】:
不了解情况。《水浒全传》四九:原来毛仲义五更时先把大虫解上州里去了,却带了若干做公的来捉解珍、解宝。不想他这两个不识局面,正中了他的计策,分说不得。
不识起倒-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不识起倒
【释义】:
不知好歹;不识时务。《西游记》五二:你那三个和尚已被我洗净了,不久便要宰杀,你还不识起倒?去了罢!《水浒后传》三二:他若不识起倒,要断送他性命也不难!《荡寇志》八七:永清骂道:“贱人,不识起倒!”
⊙不知起倒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〇:要是不知起倒,当作在中国候差委一般候着,我可不理的。
⊙弗识起倒
《何典》八:这冒失鬼弗识起倒,便上起鬼谷先生船来。
不识一丁-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不识一丁
【释义】:
形容人不识字或文化程度低。□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七:今人不识字者,称“不识一丁”。《梼杌闲评》四:家内尽堆万贯,眼中不识一丁。《生绡剪》四:他不识一丁,不知羞耻。
⊙不识丁
《谭史》二:某实不识丁。
⊙一丁不识
《醒世姻缘传》一:那邢后生后来做到尚书的人品,你道他眼里那有你这个一丁不识的“佳公子”?
⊙目不识丁
《梼杌闲评》四:平日不肯好学,目不识丁。
⊙目欠一丁
《野叟曝言》三五:武人目欠一丁,安知左氏;儒者胸罗百史,何止孙吴?
不识俏-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不识俏
【释义】:
不知趣;不懂事。也指不知机,不在行。《三刻拍案惊奇》二:魏拱道:“王大郎,不要不识俏,这些不够打发仵作差衙钱。”《型世言》二二:乱民听得发兵,那乖滑的得一手躲了,还有这些不识俏的,还这等赶阵来,一撞兵来,束手就缚。
⊙不识窍
《云仙笑》三八:原来地方有个泼皮,把妻子妆做美人局,惯哄那不识窍的子弟。《负曝闲谈》八:贾子蛰道:“机会呢,是有,只要你肯花上两文。”周劲斋指着自己的鼻子说道:“老把兄,我难道是不识窍的人么?”
不识相-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不识相
【释义】:
识相:知趣,会看眼色行事。言不知趣,不会看眼色。《十把穿金扇》七:你这个花子实在不识相。我今天在这里气满胸怀,你还啰哩叭唆的喊冤叫屈,赶快走开去。《黑籍冤魂》一一:奉劝列位,平日门户总要当心,倘若不幸失窃,就认了晦气,只要日后格外谨慎,也就算了。定要捉贼追赃,这就是不识相了。
不打不成相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不打不成相识
【释义】:
谓不打一架或不经过冲突,便不会互相了解,成为朋友。《水浒全传》三八: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初刻拍案惊奇》一一:那吕大见王生为他受屈,王生见吕大为他辩诬,俱各致个不安,互相感激。这教做不打不成相识,以后遂不绝往来。《何典》八:不打不成相识。既已打过,就是相识了,何必客气。
⊙不打不相交
《小五义》一〇一:胡烈叫龙滔、姚猛与朋玉见了见礼以后,三人说道:“不打不相交。”这三个人真相亲近。
⊙不打不成相与
《儿女英雄传》十六:今日这桩事,自此一字休提。现成的戏酒,就请你们老弟兄们在此开怀痛饮,你我作一个不打不成相与的交情。
不识眉眼高低-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不识眉眼高低
【释义】:
形容人不会看眼色,不机灵。《醒世姻缘传》五六:却说狄希陈是个不识眉眼高低、不知避凶趋吉的呆货;那母虎正在那里剪尾发威张爪扑人的时候,你躲藏着还怕他寻着你哩,他却自家寻进房内!
不睹皇居壮,安识天子尊-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不睹皇居壮,安识天子尊
【释义】:
不看到皇宫的雄伟,怎么能知道天子的尊严。赞叹皇宫的宏伟壮观,皇家的尊贵威严。《两交婚》二:自古说:不睹皇居壮,安识天子尊?帝王辇毂之下,是万万不可不到的。《歧路灯》一一:不过把京城守候将及两个年头方得引见,总是“不睹皇居壮,安识天子尊”二语可尽其概。
初生兔儿不识虎-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初生兔儿不识虎
【释义】:
比喻缺少经验的年轻人,无所畏惧。《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二四:那番将须则是小小的年纪,仗了些妖兵,倚着些邪术,那怕甚么南朝的将军。正叫是初生兔儿不识虎。
打成相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打成相识
【释义】:
意谓因为发生殴斗或矛盾反而成了熟人、朋友。《野叟曝言》二二:“你昨日要打我,今日我却坐你的车子,这叫做打成相识了!”《何典》八:那日偶然回在家中,恰遇活死人来躲雨,遂打成相识。参见“不打不成相识”。
戴头识脸-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戴头识脸
【释义】:
指有面子,体面。《水浒全传》六: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醒世姻缘传》三六:只怕上面没嫡妻,儿子们又都是戴头识脸的人物。
到得识秤又无肉卖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到得识秤又无肉卖了
【释义】:
等到识秤后再去做卖肉的生意,肉已无了。比喻等弄明白道理之后,已后悔莫及。《金兰筏》六:田公子回家,颇有自悔之意。只是俗语说得好:到得识秤又无肉卖了。田公子到得悔恨,又无银钱。
饿出来的见识,穷出来的聪明-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饿出来的见识,穷出来的聪明
【释义】:
指贫穷和苦难能磨炼人,增长人的见识和聪明。《歧路灯》八二:这王氏若不是近日受了难过,如何能知王象荩是个好人。这也是俗话说的好,饿出来的见识,穷出来的聪明。
贩古董的--识货-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贩古董的--识货
【释义】:
歇后语。贩古董的一般都要有鉴别真伪的能力。指懂行识货,有眼力。《西游记》八六:小妖道:“猪八戒与沙和尚倒哄过了,孙行者却是个贩古董的--识货,识货!他就认得是个假人头。如今得个真人头与他,或者他就去了。”
妇人家见识浅-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妇人家见识浅
【释义】:
指妇女眼界不广、心性势利。《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八五:黄凤仙好恼好笑,说道:“咳,季子不礼于嫂,买臣见弃于妻。人只说妇人家见识浅,原来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都是顶冠束带的做出来。”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释义】:
歇后语。吕洞宾:道教八仙之一,也称吕祖,喜好济世救人。骂人不识好歹。也指分辨不出好人、坏人,错把别人的好意当恶意。《红楼梦》二五:贾环道:“我也知道了,你别哄我。如今你和宝玉好,把我不答理,我也看出来了。”彩霞咬着嘴唇,向贾环头上戳了一指头,说道:“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八仙全传》八三:忽然面前跳出一只恶犬,出其不意地向洞宾下体就咬。但听洞宾啊呀一声,向后便倒。这便是世俗相传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那件事儿。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红楼梦》(程)二五:彩霞咬着牙,向他头上戳了一指头,道:“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狗咬吕洞宾--好歹人都不识
《闽都别记》二三九:那一个花子亦骂曰:“你这一伙臭王八!狗咬吕洞宾--好歹人都不识,快爬出去罢!”
⊙狗咬吕洞宾
《九命奇冤》二〇:姊姊!这才是“狗咬吕洞宾”呢!……我一片好心要送万把银子进来,倒受了这个气,你道可恼不可恼呢?
好汉结识好汉-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好汉结识好汉
【释义】:
比喻杰出人物爱和杰出人物结交。《樵史通俗演义》二六:自古好汉结识好汉,看你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定不是以下之人,可各下马相见,咱有话和你讲的。
好汉识好汉,英雄识英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好汉识好汉,英雄识英雄
【释义】:
指同样能干的英杰人物才能识别同样的人。《施公案》三八二:(双飞燕)瞥眼看见黄天霸等在对楼上,目不转睛望他。他这一见,虽然认不得黄天霸,自古道:“好汉识好汉,英雄识英雄。”他已猜着九分。
慧眼识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慧眼识人
【释义】:
慧眼:指充满智慧的敏锐的眼力。指有好眼力的人能够识别杰出的人物。《青楼梦》一五:芳卿慧眼识人,果非虚谬。我金某岂真落魄哉?
⊙慧眼识英雄
《宋宫十八朝演义》七一:不料红玉慧眼识英雄,看定他必定慧眼识英雄。
货卖识家-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货卖识家
【释义】:
货物要卖给识货的人。《济公全传》一七八:我这画卖的是工夫钱,货卖识家。
疾风知劲草,乱世识忠臣-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疾风知劲草,乱世识忠臣
【释义】:
疾:迅猛。劲:坚韧。只有在迅猛的大风中才知道什么草坚韧,只有经历社会的动乱才能识别谁是忠臣。比喻只有在艰难困苦环境中才能显出一个人的品格、能力,只有在动荡混乱的时代才能检验出谁是忠贞之人。□唐·李世民《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板荡,指乱世。《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六七:疾风知劲草,乱世识忠臣。我非不知复仇,争奈我今日有事之秋,满朝朱紫贵,就没有半点儿和我分忧的。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板荡:《诗经》有板、荡两篇,讽刺周厉王无道,后指乱世。《说岳全传》三八:众将各自回山。正是:銮舆万里困胡尘,勇士勤王不顾身。自古疾风知劲草,由来板荡识忠臣。
见精识精-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见精识精
【释义】:
意谓识透机关。《金瓶梅词话》一一:原来西门庆有心要梳笼桂姐,故此发言,先索落他唱。却被院中婆娘见精识精,看破了八九分。
⊙见精识怪
《绿野仙踪》五五:这女子不过性急暴些,讲到人情世故上,真是见精识怪,透露无比。
⊙见经识经
《醒世姻缘传》四八:(薛夫人)又说:“姓龙的,我劝你是好,别教人拍面皮面,才是会为人的。惹的人打开了手,只怕收救不住,那巴掌合脚已是揭不下来了。再寻第二顿不好看。”龙氏方才见经识经,渐渐的收了法术。
卖金须向识金家-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卖金须向识金家
【释义】:
比喻货物要卖给识货的人。《说唐全传》五:老儿道:“卖金须向识金家。要卖此马,有一去处,一见包管成交。”
☉卖货要卖于识货者
《绘芳录》四:刘亮道:“兄弟!宋奶奶是个懂事的人,纵有牵搭,我也要说的。卖货要卖于识货者。”
猫儿狗儿识温存-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猫儿狗儿识温存
【释义】:
连猫和狗也能懂得主人对他们的温柔体贴。比喻无论谁都能领会到别人对自己的温柔体贴。《儿女英雄传》二五:便是俗语也道得个猫儿狗儿识温存。我何玉凤那时若一定不跟你二位老人家回来,便是不识温存,不如畜类。
门门贴榜,又有不识字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门门贴榜,又有不识字的
【释义】:
榜:文告。就是每家每户都贴上文告,还有不识字的人不知写的是什么。比喻即使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也仍有人不晓得。《新史奇观演义》四:对门果然有个王妈妈,专一与人说合婚姻,又要与活动活动。只是一生会调谎骗人,说合的亲事,十个倒有九差错的……常言道门门贴榜,又有不识字的。这样骗人的媒婆,那周清竟不晓得。《新世鸿勋》四:常言道:门门贴榜,又有不识字的,这样骗人的媒婆,那周清竟不晓得。
人情若像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情若像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释义】:
人与人相交若始终都像刚认识时那样客气友善的话,那么自始至终双方也就不会产生怨恨的心情了。指人情喜新厌旧,情意难以持久,初交容易处好,久则疏淡生怨。《醒世恒言》二〇:赵昂推着廷秀背上,往外而走,道:“三官,你怎么恁样不识气,又要见岳母做甚?”将他推出大门而去,正是:人情若像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人情若是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欢喜冤家》一六:吃酒之间,冯吉看着人龙,堂堂一貌,终非落魄之人。想起他浑家世间少有,此时只该息了念头,方是忠厚长者。恰又二心三意,故后来招许多不妙之处。正是:人情若是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人情若比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醒世恒言》一:从此贾公分付当直的,每日肉菜,分做两分。却叫厨下丫头们,各自安排送饭。这几时,好不齐整。正是:人情若比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人情常比初交日,到底终无怨恨心
《十二笑》三:临去时,柏养虚又走到里面作谢,蒯阿满直送到门首,看两边这样殷勤,真所谓:人情常比初交日,到底终无怨恨心。
☉人心若比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三遂平妖传》一二:初时,道士奉承他好酒好食,吃得欢喜,以后渐渐懒散了。……正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又道是人心若比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肉眼不识泰山-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肉眼不识泰山
【释义】:
指眼力太差,认不出杰出的人物,多作谦词。《春柳莺》八:田又言道:“他肉眼不识泰山,以先生为假名士,心下不忿。故与毕守谦同谋。”《隋史遗文》五九:王世充连叩上几个头道:“肉眼不识泰山,自惹罪戾。望大王宽恩大度,曲赦小臣。”
三家村的秀才不识字——能虫-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三家村的秀才不识字——能虫
【释义】:
歇后语。三家村,小乡村。能虫:能人。能人虽然不识字,但由于精明能干,在偏僻的小村子里往往被看作“秀才”。《精神降鬼传》七:祭好皇天!三家村的秀才不识字,这才是个能虫哩。
少魂没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少魂没识
【释义】:
指没精打采。《醒世姻缘传》三:珍哥虽还不曾再病,新节间也甚是少魂没识的,不大精采。
神仙不识丸散-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神仙不识丸散
【释义】:
丸散:中药中的丸剂和粉剂。指中医的各种丸散样子差不多,连神仙都分不清。不是行家很难辨认其成分。《快心编》三集六:自古道:“神仙不识丸散。”知他是恁的药料合就,那里真有琥珀、牛黄在内?
识破人情便是仙-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识破人情便是仙
【释义】:
谓若能看透人心世情的人,便是像神仙一样聪明。《冷眼观》一一:我道:“你真聪明,怎么一猜就被你猜着,怪不得人家说,当倌人的是七孔玲珑心呢。”素兰道:“甚么玲珑心不玲珑心,俗语说得好,识破人情便是仙。”
识时务者为俊杰-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识时务者为俊杰
【释义】:
时务:时势的趋向。俊杰:出类拔萃的人物。意谓能认清形势潮流的人,方是英雄豪杰。也指能看清事理,明白利弊,通权达变,知进知退的人才是聪明人。□语本《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三国演义》七六:礼毕茶罢,瑾曰:“公奉吴侯命,特来劝谕将军。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幸君侯熟思之。”《武则天四大奇案》三三:大人但知一面,可知周卜成是谁处出身,他的功名乃是张昌宇所保奏,武后放的这县令。现在虽然革职,恐也是掩人耳目,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
⊙识时务方为俊杰
《彭公案》三二九:周先生!你我远日无冤,近日无仇,何必这样执迷不悟。再说你是学道之人,岂不知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识时务方为俊杰。
⊙识时务者为豪杰
《痛史》四:贤弟何苦如此。岂不闻“识时务者为豪杰”。如今任你出去,难道你还杀得出城么?
⊙识时务者,呼为俊杰
《禅真逸史》二四:但不知当今世态恶薄,只以势利为先,俗言说贫莫与富争,富莫与官斗。……正是识时务者,呼为俊杰。还须小心赔礼,省了一场大祸。《梼杌闲评》一一:常言道:“识时务者,呼为俊杰”,如今汪中书已去远了,一定是病重才由水路去哩。
⊙识权达变者为豪杰
《万花楼》五四:那时包拯决不来看你是同里同科之谊,破窑中贫妇,也难搭救于你,古云“识权达变者为豪杰”,老爷也须三思。
⊙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东周列国志》六九: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夫自周纲失驭,五霸迭兴,齐晋霸于中原,秦霸西戎,楚霸南蛮,虽曰人材代出,亦是气运使然。
⊙识时务者呼为俊杰,知进退者才是高人
《玉燕姻缘全传》五:黄、李、莫三人见柳姑娘与吕昆两下有心,古人云:识时务者呼为俊杰,知进退者才是高人。且喜侯韬睡去,等二人谈谈说说,将来姓吕的看上了柳姑娘,又道是:万丈高楼从地起。我们到是一桩买卖。故此这些人逃席的逃席,小解的小解。
⊙识时务者为俊杰,知进退者乃为丈夫
《鼓掌绝尘》三七:怎知冤家路窄,他今是个府官,我是个县官,若不见机而去,后来必要受他一场耻辱。正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知进退者乃为丈夫。不如明日拜辞太府,送还县印,早早回避前去,却不是好。
识者有时有,英雄无日无-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识者有时有,英雄无日无
【释义】:
谓英雄人物时有,能识见之者不是时时都有。慨叹英雄难遇知音。《姑妄言》二二:正是古人说的:识者有时有,英雄无日无。他众人若不遇史、乐二公,不过一乡农而已,焉可以资格论哉!
使见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使见识
【释义】:
使手段,用计谋。《水浒全传》三六:你休使见识赚我入来!
英雄眼内识英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英雄眼内识英雄
【释义】:
只有英雄才能识别英雄,只有杰出的人物才能识别杰出的人物。《五美缘全传》四:睁睛一看,见一位公子,像貌堂堂,武士打扮,这叫做英雄眼内识英雄,便道:“公子休管咱的闲事,咱只寻那厮。”
⊙英雄自古识英雄
《闽都别记》一六二:英雄自古识英雄!属意与姻伯,大有眼力!恐月老辜其情重,我代为之。
⊙英雄识英雄
《好逑传》一四:二人相见,英雄识英雄,彼此爱慕至喜。
⊙英雄遇英雄,豪杰识豪杰
《鼓掌绝尘》一一:这正是英雄遇英雄,豪杰识豪杰,那有不相投之理。
岁寒知松柏,国乱识忠臣-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岁寒知松柏,国乱识忠臣
【释义】:
到了冬天才显出松柏的耐寒,国家遇到了动乱才能识别谁是忠臣。喻在艰苦困难条件或动乱环境中才能识别人。□《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又,《新五代史·死节传序》:语曰:世乱识忠臣,诚哉!《西湖二集》一九:阖家丫环小厮都惊得魂不附体,四散逃走。内中闪出那个铁铮铮不怕死的朵那女,赶上前一把抱住主母身体,愿以身代主母之死。果是:岁寒知松柏,国乱识忠臣。又二六:当时早感动了一位义士,果是“岁寒知松柏,国乱识忠臣”。
天下事如牛毛,孔夫子也识得一腿-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天下事如牛毛,孔夫子也识得一腿
【释义】:
孔夫子:孔丘。春秋时大思想家、教育家。天下事多如牛毛,连学问渊博的孔夫子也只知道其中的一小部分。比喻世事纷繁复杂,谁都难以什么都懂,总有不会或不知的东西。《金瓶梅词话》七〇:何太监道:“大人好道。常言学到老不会到。天下事如牛毛,孔夫子也识得一腿。恐有不知到处,大人好歹说与他。”
惟英雄能识英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惟英雄能识英雄
【释义】:
指只有英雄才能识别理解英雄。《十二楼·夺锦楼》:与他同在两衙门,意气相投,不啻家人父子。古语云:惟英雄能识英雄,此言真不谬也。
无真不识假,无假不识真-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无真不识假,无假不识真
【释义】:
没有真的就不能识别假的,没有假的就不能识别真的。《闽都别记》一九七:万绥笑曰:“无真不识假,无假不识真,不可放诞,快办酒席来,与真假一同作贺奇逢幸遇也。”
乡里人不识麒麟——是个有钱的牛-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乡里人不识麒麟——是个有钱的牛
【释义】:
歇后语。麒麟:古时传说中动物,鹿身牛尾独角,身有鳞甲,古画或古雕刻中鳞甲为图纹,像制钱模样。骂人是个有钱的蠢牛。《姑妄言》一一:谁知这个老子是俗语说的乡里人不识麒麟——是个有钱的牛。他只知钱财势利心……也不管女儿死活。
乡下人不识骆驼,当作马肿背-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乡下人不识骆驼,当作马肿背
【释义】:
比喻少见多怪。《冷眼观》一五:怎么你我一别有数年之久,还是这样乡下人不识骆驼,当作马肿背的脾气呢。
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
【释义】:
指相识的人很多,知心的却很少。《歧路灯》九九:这王象荩自与阎相公说话。正合了“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两人系知心旧侣,那话自相投合。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五七:张守成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终须梦》五:平娘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大抵人情多慕虚名,待郎君一举成名时,即天下皆知其贤,岂独区区一漳郡乎。”《玉燕姻缘全传》二五:张郎呀,你我好比古语云: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儒林外史》二三:玉翁,自古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我们今日且吃酒,那些旧话也不必谈他罢了。
⊙相识满天下,知心无一人
《金兰筏》一:若是眼睛不认得人,见解又参不透,混混沌沌的去交朋结友,玉石不分,好歹不识,只恐相识满天下,知心无一人。
⊙天下知心无几人
《海公大红袍全传》二二:先生何必客套?自古道天下知心无几人。今吾与先生同朝,甚惬素怀,故无事之际,敬邀先生闲谈。
猩猩惜猩猩,好汉识好汉-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猩猩惜猩猩,好汉识好汉
【释义】:
意同“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比喻同类人互相珍爱敬重。《雪月梅传》一八:刘云大喜道:“猩猩惜猩猩,好汉识好汉。我三弟果有眼力。如今我与你也是生死弟兄,岂可如此称道!”
⊙猩猩惜猩猩
《桃花女》一四:但这二位小姐,猩猩惜猩猩,你爱我,我爱你,两个是一般大的年纪,十分缘合雅契。
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释义】:
眼中虽然能把事情看透,但肚里饥饿难忍。比喻明知是圈套不可为,但还是忍不住诱惑而上钩。《醒世恒言》二六:再去船傍周游了一转,怎当那饵香得酷烈,恰似钻入鼻孔里的一般,肚中又饥,怎么再忍得住!……方才把口就饵上一合,还不曾吞下肚子,早被赵干一掣,掣将去了。这便叫做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一个瞎字也不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个瞎字也不识
【释义】:
意谓一字不识。《精神降鬼传》七:一个瞎字也不识,听戏又不懂戏文。
⊙一个瞎字儿也没认下
《续红楼梦》二五:可怜我当日也上了会子学,就连一个瞎字儿也没认下。如今不拘遇个什么事儿,两眼煤黑子。
⊙一个瞎字也不曾教会
《醒世姻缘传》四二:读了五六年书,一个瞎字也不曾教会,这功劳是没有的了。
一日不识羞,三日不忍饿-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日不识羞,三日不忍饿
【释义】:
一天不顾羞耻,三天就不忍饥饿。意谓处于困境中的人为了免于挨饿,就顾不得羞耻,做一些不体面的事。《喻世明言》二二:家童将言语勾搭他道:“大伯,你花枝般娘子,怎舍得他往别人家去。”王小四道:“小哥,你不晓得我穷汉家事体:一日不识羞,三日不忍饿。却比不得大户人家,吃安闲茶饭。似此乔模乔样,委的我家住不了。”
⊙一日不怕羞,三日不忍饿
《天豹图》一八:曹天吉道:“这也不妨,一日不怕羞,三日不忍饿,暂忍一时之羞,免一身之祸。”
⊙一日不识羞,三日吃饱饭
《三遂平妖传》一八:员外道:“近来世情,你可也知道的。今番我出去,见兀谁是得?”妈妈道:“虽然如此,一日不识羞,三日吃饱饭,你不出去,终不成我出去。”
有魂没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魂没识
【释义】:
像丢了魂似的。形容人精神恍惚。《金瓶梅词话》三三:又不知家里外头,什么人扯落的你恁有魂没识,心不在肝上。
有眼不识泰山-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眼不识泰山
【释义】:
长着眼睛却不认得泰山。比喻见识浅薄,认不出地位高、名声大或本领强的人。□语本晋·刘伶《酒德颂》:熟视不睹泰山之形。《水浒传》二: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儒林外史》一五:匡超人听了这话,慌忙作揖,磕下头去,说道:“晚生真乃有眼不识泰山!”《官场现形记》二五:你这人好不明白!到如今还拿他当古董铺老板看待,真正“有眼不识泰山”了!
⊙有眼不识太山
《喻世明言》一一:虞候道:“此是司天台苗太监,旨意分付着我同来。”赵旭自道:“我有眼不识太山也。”
⊙有眼不识贵人
《二刻拍案惊奇》五:请出真珠姬来,主翁纳头便拜道:“一向有眼不识贵人,多有唐突。”
有眼不识荆山玉,拿着顽石一样看-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眼不识荆山玉,拿着顽石一样看
【释义】:
荆山玉:相传楚国卞和在荆山得璞玉,后雕琢成著名的宝玉和氏璧。把荆山玉当作顽石看,比喻人有眼无珠,不识好坏与贤愚。《金瓶梅词话》二一:我西门庆一时昏昧,不听你之良言,辜负你的好意。正是有眼不识荆山玉,拿着顽石一样看。
知高识低-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知高识低
【释义】:
指人知趣识窍,看眼色行事。《二刻拍案惊奇》六:金生是个聪明人,在他们门下知高识低,温和待人,自内至外没一个不喜欢他的。
知音识趣-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知音识趣
【释义】:
①指了解关心自己又不惹厌,知进退。《醒世恒言》三:美娘哀哭之际,听得声音厮熟,止啼而看,原来正是知音识趣的秦小官。②指朋友间互相了解,意趣相投。《初刻拍案惊奇》一五:你平时那一班同欢同赏知音识趣的朋友,怎没一个来偢倸你一偢倸?
识-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识shí
副词
用同“适”。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发生、出现。作状语。可译为“刚才”。
《左传·成公十六年》:识见不穀而趋,无乃伤乎?(《春秋左传集解》册二页七五〇)
——刚才见到不穀而快步离去,恐怕是受伤了吧?(不穀: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识-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识shí
附类
一、名词。作“见识”解。
《汉书·爱盎晁错传·晁错》:愚臣亡(wú)识,唯陛下财察。(《汉书》册八页二二八九)
——我缺少见识,希望陛下您判断审察。(愚臣:自谦之词。陛下:臣下对帝王的尊称。财:用同“裁”。判断。)
二、动词。作“认识”解。
《史记·刺客列传》:其妻不识也。(《史记》册八页二五二〇)——他的妻子不认识〔他〕了。
不识闲-汉语惯用语辞典
不识闲bù shí xián
谓不停地忙碌。老舍《热包子》.“他和我们吃饭的时候,还是有说有笑,手脚不识闲。”
不识相-汉语惯用语辞典
不识相bù shí xiàng
谓不知趣,不知好歹。叶文玲《篱下》“不识相,早晚有你的好果子吃。”
旧相识-汉语惯用语辞典
旧相识jiù xiāng shí
老熟人,旧相知。《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
识乘除-汉语惯用语辞典
识乘除shí chéng chú
指理解人事的盛衰变化。元无名氏《赚蒯通》“我从今见盈虚,识乘除。”
识大体-汉语惯用语辞典
识大体shí dà tǐ
懂得事情的要领或有关大局的道理。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闻一多《八年的回忆与感想》“这年头愈是年轻的,愈能识大体,博学多能的中年人反而只会挑剔小节。”
识货-汉语惯用语辞典
识货shí huò
①能识别货物的好坏。明朱有燉《继母大贤》“我将这偌多本钱去,却无一个识货的人。”午星《一碗稀饭》“草根?哈哈我说你不识货,你偏充内行,这叫半边莲。”②能鉴别人。《水浒传》“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
识空便-汉语惯用语辞典
识空便shí kòng biàn
知趣,识相。无马致远《青衫泪》“刘员外,你若识空便,早动转,倒落得满门良贱。”
识起倒-汉语惯用语辞典
识起倒shí qǐ dǎo
识时机,知进退。明无名氏《闹铜台》“人要吃饭马吃草,上阵各要识起倒,当中留条宽宽路,倘若败了我好跑。”
识趣-汉语惯用语辞典
识趣shí qù
知趣,识相。柳青《创业史》“小伙子粗鲁是粗鲁,还识趣啊”
识时务-汉语惯用语辞典
识时务shí shí wù
指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后用来表示通权达变的意思。《二刻拍案惊奇》“我且把个体面见见他,说话之间或者识时务不提起也不见得。”沙汀《淘金记》“她并不是一个顽固分子,倒是相当识时务的。”
识水性-汉语惯用语辞典
识水性shí shuǐ xìng
谓懂得水的性能,具有泅水等本领。《水浒传》“小弟姓李名俊,祖贯卢州人氏,专在扬子江中撑船,艄公为生,能识水性。”鲁迅《水性》.“这种能浮水的本领,俗语谓之‘识水性’。”
识体-汉语惯用语辞典
识体shí tǐ
懂道理,顾大局。《儿女英雄传》“若听那个女孩子的那番仗义,这个女孩儿的这番识体,都叫人可感可疼。”
使见识-汉语惯用语辞典
使见识shǐ jiàn shi
谓用计谋,使手段。元无名氏《珠砂担》“若不是我使见识,一杯也那一跪,天那可不将我这泼残生早做了千死万休。”
不识好恶-佛源语词词典
不识好恶
不懂得好与坏。禅宗指学人不能领悟禅机。《祖堂集·卷六·投子和尚》:“问:‘最亲处乞师一言。’师以杖敲之。僧曰:‘为什么不道?’师云:‘汝争得与么不识好恶。’”又《五灯会元·卷七·岩头全奯禅师》:“一日,参德山,方跨门便问:‘是凡是圣?’山便喝。师礼拜。有人举似洞山,山曰:‘若不是奯公,大难承当。’师曰:‘洞山老人不识好恶,错下名言。我当时一手抬,一手搦。’”近代汉语承用,作“不识好歹”,指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九阿姐)方才告诉我许多话,说你不识好歹,放着鹅毛不知轻,顶着磨盘不知重,心下好生不悦。”现代汉语承近代汉语用法。夏丐尊、叶圣陶《文心》十五:“给你们读一点古书总是好意;古书又不是毒药,竟会这样闹起来,这明明是不识好歹呀!”
不识痛痒-佛源语词词典
不识痛痒
连痛和痒的感觉都分不清,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禅宗指学人不领悟禅机,过于愚钝。《祖堂集·卷七·岩头和尚》:“钻将去研将去,直教透过,直教通彻。不见道,如人学射,久久方中。有人问:‘中时如何?’师云:‘莫不识痛痒么!’”近代汉语承用,作“不知痛痒”。《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而今的世界只管讲那道学。说正心诚意的,多是一般害了风痺病,不知痛痒的人。”
对面不相识-佛源语词词典
对面不相识
又作“对面不识”。站到面前也不认识。佛家比喻人根基浅,佛法就在眼前,但却不能领悟。《祖堂集·卷二十·五冠山瑞云寺和尚》:“若是其人,见而谙会,如子期听伯牙之琴,提婆见龙树之相。不是其人,对面不识,似巴人闻白雪之歌,鹫子入净名之会。”《五灯会之·卷十二·石霜楚圆禅师》:“嵩谓师曰:‘杨大年内翰知见高,入道稳实,子不可不见。’师乃往见大年。年问曰:‘对面不相识,千里却同风。’”
结识-佛源语词词典
结识
相互认识了解。《祖堂集·卷九·九峰和尚》:“问:‘圣迷与凡迷如何辨?’师云:‘圣迷黑似漆,凡迷明如日。’僧云:‘圣迷为什么黑似漆?’师云:‘不见道立僧面前。’僧曰:‘凡迷为什么明如日?’师云:‘为你结识处多。’”
善知识-佛源语词词典
善知识
梵语kalyānamitra的意译,又译为“善友”。好伴侣的意思,即相互认识了解的同学或佛法的道友。《法华文句》卷四:“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后,用以尊称佛法修养比较高的僧人。《六祖坛经·自序品第一》:“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出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住居南路,艰辛贫乏,于市卖柴……。’”近现代汉语在谈及有关佛教事情时承用。《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我这里有个海月禅林,那和尚是个善知识。”
识法者惧-佛源语词词典
识法者惧
法,指规律,佛教中指佛法;惧,恐惧,指做事谨慎、认真,惟恐违背规律。懂得规律的人,做事时惟恐违背规律,所以做事认真而又谨慎。《虚堂和尚语录》卷三:“师旷离娄,黜其聪明,何也,识法者惧。”
识心达本-佛源语词词典
识心达本
本,本性。认识到自己的真心,也就了解了自己或一切客观事物的本性,才能求得真正的佛法,领悟佛法的真谛。《祖堂集·卷十八·仰山和尚》:“如今要且识心达本,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也。”
识心见性-佛源语词词典
识心见性
性,本性。了解了心,才能知道事物的本性,才能求得真正的佛法。《五灯会元·卷二·保唐无住禅师》:“举要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心见性外,更无法门证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参见“识心达本”条。
昙花易见,知识难逢-佛源语词词典
昙花易见,知识难逢
昙花虽然开花时间短,但是容易见到,而真正的有知识的人(指佛法造诣高)却不容易遇见。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强调遇见高深修道者之不易。《虚堂和尚语录》卷三:“上堂。僧问:‘昙花易见,知识难逢,学人上来,请师祝圣。”
相逢不相识-佛源语词词典
相逢不相识
两人相遇却互不认识。描写两个没见过面、从来没有任何交往的人偶然相遇的情景。《五灯会元·卷十三·云居山昌禅师》:“僧问:‘相逢不相识时如何?’师曰:‘既相逢为什么不相识?’”这是禅语,两人说的“相识”含义不同。问者的“相识”是指第一次见到,过去不了解。答者的“相识”是说已经相遇,互相见到了就是初次相识,因为任何‘相识’,总有第一次相遇的时候。又《五灯会元·卷十九·开福道宁禅师》:“秋日耀长空,秋江浸虚碧。伤嗟门外人,处处寻弥勒。蓦路忽抬头,相逢不相识。诸禅德,既是相逢,为甚么却不相识?剪尽霜前竹,临溪不化龙。”
相逢欲相识,脉脉不能言-佛源语词词典
相逢欲相识,脉脉不能言
脉脉,含情无语。比喻有机会去做某事,却因有某种隐密的障碍而不能去做。《祖堂集·卷八·云居和尚》:“僧问长庆:‘古人道:十度拟发言,九度却休去。古人为什么却如此?’……问:‘相逢欲相识,脉脉不能言时如何?’师云:‘适来洎道得,自余玄要,此不尽彰。’”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佛源语词词典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认识的人很多,但真正知心的人却不会有几个。《祖堂集·卷十·长生和尚》:“师巡堂后到厨下,雪峰曰:‘我寻常向师僧曰是什么?未有人对。阿你作么生?’师对曰:‘放某甲过,亦有商量。’峰云:‘放你过作么商量?’对曰:‘某甲亦放和尚过。’雪峰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意识-佛源语词词典
意识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佛教指由意根即心所产生的认识。南朝·梁武帝:“《净业赋序》除此二障,意识稍明,内外经书,读便解悟。”现代汉语指思想认识包括感觉知觉的心理过程的总和。柳青《铜墙铁壁》第二章:“我那阵农民意识太重,总想回家安贴一下老娘。”
识-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识識shí
①知道,懂得。《齐桓晋文之事》:“不~有诸?”《孙子·谋攻》:“~众寡之用者胜。”②认识,识别,辨认。《鱼我所欲也》:“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笑问客从何处来。”③知识,见识。《荀子·法行》:“怨天者无~。”《世说新语·方正》:“钩深致远,盖非浅~所测。”刘开《问说》:“非问无以广~。”
另见zhì。
【识别】辨认,鉴别。《搜神记·干将莫邪》:“三首俱烂,不可~。”
【识丁】语出《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后因以“识丁”指识字。《元史·许有壬传》:“若曰惟德行之择,其名固佳,恐皆貌厚深情,专意外饰,或懵不能~矣。”
【识见】见识,见地。《世说新语·栖逸》:“郗尚书与谢居士善,常称谢庆绪~虽不绝人,可以累心处都尽。”
【识荆】语出李白《与韩荆州书》:“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后以“识荆”为景仰而初次见面的敬词。《水浒传》第七十二回:“~之初,何故以厚礼见赐?”
【识具】见地,才略。《世说新语·巧艺》:“裴楷俊朗有~。”
识-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识識zhì
①记住。《论语·述而》:“默而~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礼记·檀弓上》:“小子~之:苛政猛于虎也。”②标记,记号。曹植《宝刀赋序》:“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熊乌雀为~。”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朱)泚取视,其故封~具存。”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拆袄,出珠授之,封~宛然。”
另见shí。
一般见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一般见识yī bān jiàn shi
【释义】:
指同样浅薄的见解和气度。巴金《秋》:“她们做长辈的就不该找三妹吵架,她们就不该跟三妹一般见识。”
才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才识cái shí
【释义】:
才能识见。如:才识过人而命运不济。
下意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下意识xià yì shí
【释义】:
又名潜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完全受到主观意志支配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
不打不相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打不相识bù dǎ bù xiāng shí
【释义】:
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陆文夫《不平者》:“上次闹了点误会,还记在心里?不打不相识嘛。来,里面坐。”
不识大体-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识大体bù shí dà tǐ
【释义】:
不懂得大道理。引申为没有全局观念。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党内仅有一些委琐不识大体、没有远大见解、没有能力的领袖和干部也是不行的。”
不识之无-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识之无bù shí zhī wú
【释义】: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以“不识之无”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李健吾《〈李广田选集〉序》:“《废墟中》,写一个不识之无的木匠,爱打老婆,老婆也让他打,他有气无处泄,她也就让他泄。”
不识不知-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识不知bù shí bù zhī
【释义】:
犹不知不觉。鲁迅《马上支日记》:“然而通读全篇,较之攻击日本人,倒是不识不知地将支那留学生的不品行,特地费了力招供出来的地方更其多。”
不识好歹-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识好歹bù shí hǎo dǎi
【释义】:
不知好坏。指愚蠢,缺乏识别能力。夏丏尊等《文心》:“给你们读一点古书总是好意;古书又不是毒药,竟会这样胡闹起来,这明明是不识好歹呀!”
不识时务-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识时务bù shí shí wù
【释义】:
不了解时代的潮流或当前的形势。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九二七年以后的反动,就是这种不识时务的结果。”
不识庐山真面目-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识庐山真面目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释义】:
语出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用以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或本质。郭小川《万里长江横渡》:“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长江滚滚来,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闲儿-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识闲儿bù shí xiánr
【释义】:
方言。闲不住。如:他手脚不识闲儿,整天不是做这样就是干那样。
不识抬举-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识抬举bù shí tái ju
【释义】:
不理解或不珍视别人对他的优待或礼遇。鲁迅《并非闲话(三)》:“记得幼小时候住在故乡,每看见绅士将一点骗人的自以为所谓恩惠,颁给下等人,而下等人不大感谢时,则斥之曰‘不识抬举!’”
不识起倒-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识起倒bù shí qǐ dǎo
【释义】:
不知好歹;不识时务。茅盾《子夜》:“费小胡子忍不住笑了,他想来这位不识起倒的曾老二一定把吴荪甫缠的头痛。”
不识羞-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识羞bù shí xiū
【释义】:
不知羞耻。鲁迅《〈集外集〉序言》:“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
卓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卓识zhuó shí
【释义】:
高超的见识。如:远见卓识。
博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博识bó shí
【释义】:
①学识广博。鲁迅《雪》:“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②通晓。鲁迅《谈所谓“大内档案”》:“胡先生原是南菁书院的高材生,不但深研旧学,并且博识前朝掌故的。”③增广见识。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在赏玩者却只以为世间有这一类人物,聊资博识,或满足好奇心而已。”
人生识字忧患始-现代汉语大词典
人生识字忧患始rén shēng shí zì yōu huàn shǐ
【释义】:
指人识字读书后,会增添忧虑烦恼。鲁迅《高老夫子》:“真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顿觉得对于世事很有些不平之意了。”
似曾相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似曾相识sì céng xiāng shí
【释义】:
好像认识和曾经见过。瞿秋白《赤俄之归途》:“忽然有一位似曾相识的女郎跑来,才为我解围。”
共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共识gòng shí
【释义】:
共同的认识。《解放日报》1988.4.30:“目前存在的不同意见以及并列的几种方案,必须在五个月征求意见的过程中,通过协商对话,取得共识,寻找出一个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较好的方案来。”
认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认识rèn shi
【释义】:
①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老舍《我这一辈子》:“在前面我已经说过,我认识字,还能抄抄写写,很够当个小差事的。”也指识别;鉴别。沙汀《记贺龙》:“(营长)知道他爱马,认识马,还特别牵来几匹马要他品评。”②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通过感觉器官得到的感性认识和经过分析、判断而形成的理性认识。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认识论-现代汉语大词典
认识论rèn shi lùn
【释义】:
研究人的认识的本质、来源和规律的哲学理论。包括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等。与研究客观存在的本原的“本体论”相对。
识1-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1shí識
【释义】:
①知道;了解。毛泽东《沁园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②认识;识别。如:识力;识字。②知识;见解。孙犁《〈文艺评论〉改进要点》:“识自学出,无学而自诩识高,虽充满教训口吻,凌厉姿态,其收效亦微。”①思想意识。如:识想。
识丁-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丁shí dīng
【释义】:
《旧唐书·张弘靖传》:“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后以“识丁”指识字。如:目不识丁。
识力-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力shí lì
【释义】:
识别事物的能力。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这种客观的态度,虽然是一般的,但如何应用这种态度,还得靠著者的学力和识力而定。”
识大体-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大体shí dà tǐ
【释义】:
懂得事情的要领或有关大局的道理。闻一多《八年的回忆与感想》:“这年头愈是年轻的,愈能识大体,博学多能的中年人反而只会挑剔小节。”
识水性-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水性shí shuǐ xìng
【释义】:
指懂得水的性能,具有泅水等本领。鲁迅《水性》:“这一种能浮水的本领,俗语谓之‘识水性’。”
识见-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见shí jiàn
【释义】:
见解;见识。吴组缃《山洪》:“自己为什么也和他们一样没识见呢?”
识文断字-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文断字shí wén duàn zì
【释义】:
知晓文字。老舍《女店员》:“你看,先父是个举人,我自幼就识文断字。”
识记-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记shí jì
【释义】:
心理学名词。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复感知的过程,借以形成比较巩固的暂时联系。它是记忆的必要前提。
识字-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字shì zì
【释义】:
认识文字。夏衍《从辛亥到“五四”》:“因为我识字,能记账,那位管事说,老板正要请一位记账的人。”
识字知书-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字知书shí zì zhī shū
【释义】:
指有文化知识。瞿秋白《饿乡纪程》:“一百多代表中,‘识字知书’的很少。”
识字班-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字班shí zì bān
【释义】:
群众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以识字为主,并学习时事政治。向春《煤城怒火》:“翻身的情景我见了些,不说别的,姐妹们上的识字班就喜煞人。”
识时务-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时务shí shí wù
【释义】:
指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后或用为通权达变的意思。沙汀《淘金记》:“她并不是一个顽固分子,倒是相当识时务的。”
识时务者为俊杰-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时务者为俊杰shí shí wù zhě wéi jùn jié
【释义】:
语出《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后以“识时务者为俊杰”指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的人,才是杰出人物。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要工商界朋友们往大处想,不要往小处想。识时务者为俊杰。”
识别-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别shí bié
【释义】:
辨认;鉴别。巴人《有关短篇小说创作的几个问题》:“我们的作家应该从生活中首先培养出无产阶级的识别生活的思想的眼力(识力)。”
识者-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者shí zhě
【释义】:
有见识的人。鲁迅《杂谈小品文》:“这一层,却要读者有选择的眼光,也希望识者给相当的指点的。”
识货-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货shí huò
【释义】:
能识别货物的好坏。午星《一个红军女游击战士》:“草根?哈哈!我说你不识货,你偏充内行,这叫半边莲。”
识荆-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荆shí jīng
【释义】:
语出唐李白《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荆州,指韩朝宗,当时为荆州长史。后因以“识荆”为初次识面的敬辞。田汉《丽人行》:“刘先生,闻名已久没见过面,今天才有识荆的机会。”
识相-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相shí xiàng
【释义】:
①知趣,会看风色行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老王识相地退出他的卧房,在外边把门带上。”②认识鉴别。郭沫若《〈屈原赋〉今译》:“连草木的好坏都还不能辨清,说得美玉的臧否又岂能识相?”
识面-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面shí miàn
【释义】:
见过面。茅盾《虹》:“从未有过一个仅仅识面的男子对她这样地关切。”
识穿-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穿shí chuān
【释义】:
说破。秦牧《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某某人伪造古人的作品,怎样苦心经营多年,却给明眼人一下子就识穿啦。”
识破-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破shí pò
【释义】:
看穿别人的秘密或事物的真相。周立波《暴风骤雨》:“而是想着越快越好地跑回家里去,免得人瞅见,识破他是临阵逃跑的。”
识途-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途shí tú
【释义】:
认识道路。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李文元《婚事》:“轻车熟路,不用人管,识途的老牛顺着车道前进着。”
识途老马-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途老马shí tú lǎo mǎ
【释义】:
语出《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后遂以“识途老马”比喻对某种事情熟悉而有经验的人。茅盾《子夜》:“你也不用发忧,还有你老子是‘识途老马’,慢慢地来指拨你罢!”
识羞-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羞shí xiū
【释义】:
知道羞耻。多用于否定式。鲁迅《奔月》:“哈哈,骗子…好不识羞。”
识家-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家shí jiā
【释义】:
识货的人。如:只要货色好,总会有识家。
识透-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透shí tòu
【释义】:
看穿。叶圣陶《倪焕之》:“一眼不眨地看着他们,似乎要识透他们的魂灵。”
识量-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量shí liàng
【释义】:
识见与度量。黄裳《双行精舍书跋》:“当时山东省的‘当轴’是韩复榘,哪里能要求他有懂得宋版书价值的‘识量’。”
识想-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想shí xiǎng
【释义】:
思想。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议三》:“天下人固有识想与议论过绝寻常,而所行事不能有益于大局者,必其自信力不足者也。”
识微-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微shí wēi
【释义】:
语出《易·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物之望。”后以“识微”指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梁启超《过渡时代论》:“今世识微之士,谓俄罗斯将达于彼岸之时不远矣。”
识趣-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趣shí qù
【释义】:
①懂得情趣。刘绍棠《渔火》:“(四名弟兄)都想给他找个知情识趣的女人。”②知趣,识相。欧阳山《柳暗花明》:“后来她看见何守仁太不识趣,就毅然发话。”
识辨-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辨shí biàn
【释义】:
识别辨认。柳杞《好年胜景》:“对于自己的母亲,孩子们有特别尖锐的识辨能力。”
识2-现代汉语大词典
识2zhì識
【释义】:
①标志;记号。许地山《别话》:“她笑,但白的被窝中所显出来的笑容并不是欢乐底标识。”②记住。如:博闻强识。③记载。鲁迅《写在〈劳动问题〉之前》:“鲁迅识于广州中山大学。”
语言识别-现代汉语大词典
语言识别yǔ yán shí bié
【释义】:
利用电子系统对人的语言信号进行识别、并变换成相应的文字或控制信号的过程。是电子计算机实现智能化的重要方面。
谙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谙识ān shí
【释义】:
熟识,十分了解。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贵州巡抚庞鸿书,忠恕和平,谙识大体人也。”
附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附识fù zhì
【释义】:
附在文章、书刊上的有关记述。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有《〈中国小说史略〉再版附识》。
邮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邮识yóu shí
【释义】:
集邮知识。《光明日报》1988.9.1:“这些人由于邮识丰富,往往可以发掘一些湮没在民间的珍邮。”
拜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拜识bài shí
【释义】:
①拜见认识。欧阳予倩《桃花扇》:“想不到江湖上有这样磊落光明的豪杰,那一定要去拜识。”②结拜兄弟;要好朋友。贺敬之等《惯匪周子山》:“我在民团上拜识可多哩。”
指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指识zhǐ shí
【释义】:
介绍认识。郭沫若《我的童年》:“有一位铜河上游的铜街子的某老大伯爷,他们替我指识了,我便和他两人坐在上席。”
对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对识duì shí
【释义】:
方言。介绍相识。李劼人《死水微澜》:“我给你们对识一下,这是兴顺号掌柜娘蔡大嫂!”
头发长,见识短-现代汉语大词典
头发长,见识短tóu fa cháng jiàn shi duǎn
【释义】:
指女人缺少见识。轻视妇女的说法。周立波《山乡巨变》:“千万不要再发脾气了。堂客们都是头发长,见识短,身为男子汉,度量应该宽一些。”
史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史识shǐ shí
【释义】:
修史的见识。鲁迅《〈奔流〉编校后记四》:“以为中世纪在文化上,不能算黑暗和停滞,以为罗丹的出现,是再兴戈谛克的精神:都可以见作者的史识。”
和尚不识头陀-现代汉语大词典
和尚不识头陀hé shang bù shí tóu tuó
【释义】:
比喻认不出自己人。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姚鼎生《土地诗篇》:“真是和尚不识头陀,连他也认不出来了!”
唯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唯识wéi shí
【释义】:
佛教语。一切事物皆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识、灵性等八识所变现,没有心外之物。鲁迅《致许广平六十》:“太虚倒并不专讲佛事,常论世俗事情,而作陪之教员们,偏好问他佛法,什么‘唯识’呀,‘涅槃’哪。”
常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常识cháng shí
【释义】:
普通知识。夏丏尊等《文心》:“诗之外还有词,词原可以不读,如果为求常识起见,想读,也好,就读《白香词谱》吧。”
徽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徽识huī zhì
【释义】:
标志。郭沫若《十年建国增徽识》:“十年建国增徽识,七月工程树典型。”
浅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浅识qiǎn shí
【释义】:
①识见肤浅。邹鲁《中国同盟会》:“浅识之徒,或热血过甚,忧国过深,示有因利乘便,图变掌权者。”②粗略地认识。徐迟《向着二十一世纪》:“外国客人可以访问我国的一些城市,看看市容、名胜和古迹,访问厂矿公社,可以赏心悦目,浅识中华。”
潜意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潜意识qián yì shí
【释义】:
下意识。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这些人谈说着,行动着,并且在谈说行动里,隐隐地、潜意识地告诉旁观者。”
心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心识xīn shí
【释义】:
意识。许地山《换巢鸾凤》:“和鸾和祖凤虽有主仆底名分,然而在他们底心识里,这种阶级的成见早已消灭无余。”
感性认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感性认识gǎn xìng rèn shi
【释义】:
认识的低级阶段,即属于感觉和印象阶段。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得到的直观、生动的认识,是认识事物的根源和基础。但它还只是一种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有待于提高到理性认识,即提高到全面的、本质的和内部联系的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
感性知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感性知识gǎn xìng zhī shi
【释义】:
由感性认识所获得的知识,是知识发展的初级阶段。与“理性知识”相对。
意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意识yì shí
【释义】:
①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柳青《铜墙铁壁》:“我那阵农民意识太重,总想回家安贴一下老娘。”②觉察;感觉。茅盾《喜剧》:“他这才更明晰地意识到世界确是换了一个样子了。”③自觉抱有某种目的。冰心《超人》:“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无意识的看着。”
意识形态-现代汉语大词典
意识形态yì shí xíng tài
【释义】:
哲学名词。即社会意识形态,也称观念形态。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思想观点。
意识流-现代汉语大词典
意识流yì shí liú
【释义】:
以跳跃式,甚至有悖正常习惯的联想、独白等刻画人物的文学表现手法。《文学评论》1987年第6期:“小说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幻觉梦境和象征隐喻等意识流手法,具体细致地描摹了人物的感觉、情绪和思想。”
审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审识shěn shí
【释义】:
察知。郭沫若《论诗三札》:“翻译事业于我国青黄不接的现代颇有急切的必要,虽身居海外,亦略能审识。”
远见卓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远见卓识yuǎn jiàn zhuó shí
【释义】:
远大的目光和卓越的见识。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
远识-现代汉语大词典
远识yuǎn shí
【释义】:
高远的见识。续范亭《中山图书馆落成纪念》:“苟无骨气,又乏远识,偶一失足,断送国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