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詮)是什么意思
真詮-汉语大词典
真詮
亦作“[真筌]”【1】犹真谛。{唐}{卢藏用}《衡岳十八高僧序》:“然而年代攸邈﹐故老或遺;真詮緬微﹐後生何述?”{唐}{刘禹锡}《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铭》:“我立真筌﹐揭起南國。無修而修﹐無得而得。”{宋}{延寿}《宗镜录》卷二六:“且金是身外之浮財﹐豈齊至教;命是一期之業報﹐曷等真詮!”{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施肩吾》:“初讀五行俱下﹐至是授真筌於仙長﹐遂知順逆顛倒之法﹐與上中下精氣神三田反覆之義。”{赵朴初}《毛主席写给<诗刊>的信发表二十周年纪念座谈会献词》:“文章華國事更艱﹐孰能計日收真詮。”
玄詮-汉语大词典
玄詮
【1】深奥的义理。{明}{陈汝元}《金莲记·郊遇》:“但曉理會玄詮﹐也曾透明佛證。”
校詮-汉语大词典
校詮
【1】校勘诠释。
所詮-汉语大词典
所詮
【1】佛教语。所解的义理。{章炳麟}《建立宗教论》:“彼以此五塵者亦有能詮﹐亦有所詮。此法塵者惟有能詮﹐絶無所詮。”{隋}{智顗}《四教仪》卷一:“夫教是能詮﹐理是所詮﹐故因理設教﹐因教顯理。”
貞詮-汉语大词典
貞詮
【1】真诠。{明}{高启}《送联书记东归》诗:“屢聞貞詮妙﹐一使羈悰舒。”一本作“真詮”。
遮詮-汉语大词典
遮詮
【1】佛教语。谓从反面来说明事理。与“表詮”共称二诠。如说盐,不淡是遮,云咸是表;说水,不干是遮,云湿是表。而谓遮者遣其所非,表者显其所是。{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六章:“《般若》之遮詮﹐即所以表《湼槃》之真際。明乎《般若》實相義者﹐始可與言《湼槃》佛性義。”
言詮-汉语大词典
言詮
【1】谓以言语解说。《陈书·傅縡传》:“言爲心使﹐心受言詮。”{唐}{张说}《闻雨》诗:“聲真不世識﹐心醉豈言詮。”{清}{黄景仁}《题钱舜举画林和靖小像》诗:“此花只合先生詩﹐便著言詮都絶俗。”{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真谛本身是无相﹐谈不上什么区别﹐但真谛之说为真谛﹐仍需要言诠。”【2】引申指语言的迹象。《古尊宿语录·舒州龙门佛眼和尚普说语录》:“古人不得已﹐向無言詮處假立言詮﹐無方便中巧施方便。”{元}{耶律楚材}《琴道喻五十韵以勉忘忧进道》:“知是聖人道﹐安得形言詮!”《花月痕》第十五回:“{采秋}説道:‘人之相知﹐貴相知心﹐落了言詮﹐已非上乘。’”
詮-汉语大词典
詮
“[诠]”的繁体字。《廣韻》此緣切,平仙,清。【1】详尽解释;阐明。《淮南子·要略》:“差擇微言之眇﹐詮以至理之文。”{唐}{元稹}《解秋》诗之十:“我懷有時極﹐此意何由詮?”{宋}{邵雍}《寄谢三城太守韩子华舍人》诗:“予敢對客曰﹐事有難其詮。”【2】道理,事物的规律。《淮南子·兵略训》:“發必中詮﹐言必合數。”{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詮。”【3】通“[銓]”。犹衡量,考虑。{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吾故求同憂之士﹐欲與之并力﹐惟夫子詮斯義也。”{唐}{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會取君臣合﹐寧詮品命殊。”{仇兆鳌}注﹕“詮﹐論也。”【4】通“[銓]”。铨选,选择。参见“[詮次]”﹑“[詮擇]”。【5】用同“[跧]”。低下。参见“[詮才末學]”。【6】全。{太平天囯}避{洪秀全}名讳﹐凡用“全”字的地方﹐均以“銓”﹑“詮”等字替代。{太平天囯}{洪仁玕}《军次实录》:“凡欲脱{滿洲}韃子妖魔之軛﹐投誠天朝﹐仍爲{中囯}花民者﹐必須留髮﹐以詮父母鞠育之恩。”【7】文体名。史传论赞的别称。{唐}{刘知幾}《史通·论赞》:“既而{班固}曰贊﹐{荀悦}曰論﹐《東觀》曰序﹐{謝承}曰詮﹐{陳壽}曰評﹐{王隱}曰議﹐{何法盛}曰述﹐{揚雄}曰譔﹐{劉昞}曰奏﹐{袁宏}﹑{裴子野}自顯姓名﹐{皇甫謐}﹑{葛洪}列其所號。”
詮貫-汉语大词典
詮貫
【1】阐说疏解。{南朝} {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序》:“今所詮貫者﹐實禀注之奥旨﹐存向之要趣。”
詮用-汉语大词典
詮用
【1】选拔录用。詮﹐通“銓”。{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起义旗至发引凡四十八日》:“自外文武職員﹐隨才詮用。”
詮序-汉语大词典
詮序
【1】形容有条理有次序。《南史·臧焘传》:“上與往復十餘反﹐{凝之}辭韻詮序﹐上甚賞焉。”【2】编排次序。詮﹐通“銓”。{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二:“諸讚並多失次﹐宜依經文細爲詮序。”
詮才末學-汉语大词典
詮才末學
【1】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清}{纳兰性德}《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某以詮才末學﹐年未弱冠﹐出應科舉之試。”
詮叙-汉语大词典
詮叙
【1】见“詮敍”。
詮發-汉语大词典
詮發
【1】诠释发明。{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有{章氏}《儒術新論》﹐詮發教旨﹐精微獨到。”
詮證-汉语大词典
詮證
【1】阐释和论证。《孝经·圣治》“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宋}{邢昺}疏:“{孔聖}垂文﹐固非臆説﹐前儒詮證﹐各擅一家。”{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凡例》:“至諸書詮證﹐於《晏子》恉趣間有未徹﹐或不切要者﹐概不輯録。”
詮補-汉语大词典
詮補
【1】编次和补齐。詮﹐通“銓”。{明}{袁宏道}《补藏疏》:“{二聖寺}藏經﹐余與{龔惟學}先生次其目﹐{惟長先生}補其亡﹐{通禪}暨諸居士飾其櫝﹐而飽蠹粉者尚十之五﹐失次者十之三﹐{通禪}欲詮補之﹐資具闕。”
詮筆-汉语大词典
詮筆
【1】评判文章优劣。詮﹐通“銓”。{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升迁·候钱太尊》:“方效發硎之用﹐即趨詮筆之班﹐世推明允。”
詮揀-汉语大词典
詮揀
【1】选择。詮﹐通“銓”。{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序》:“其應詮揀不精﹐玉石相混。”
詮疏-汉语大词典
詮疏
【1】诠释疏解。{清}{叶廷琯}《吹网录·礼记解辑存本》:“至其詮疏詳善﹐足以羽翼{漢}{唐}諸家。”
詮釋-汉语大词典
詮釋
【1】说明﹔解释。{唐}{颜师古}《策贤良问》之一:“厥意如何?佇問詮釋。”{清}{何琇}《樵香小记·河图洛书先天後天》:“夫天下之事理﹐未有離其本始者﹐其詮釋經文﹐乃全不從是生義﹐抑又何與?”{阿英}《敌後日记·停翅小撷·八月三十一日》:“依具体事实﹐详加诠释。”
詮諦-汉语大词典
詮諦
【1】解释说明。{清}{李渔}《奈何天·巧怖》:“伊拈花一笑﹐心是口;不勞詮諦。”
詮譯-汉语大词典
詮譯
【1】解释疏通。《宋书·刘景素传》:“{虞玩}﹑{殷焕}實爲詮譯﹐誠心殷勤﹐備留聖聽。”
詮授-汉语大词典
詮授
【1】选授官职。詮﹐通“銓”。《周书·萧詧传》:“文官武寮﹐隨即詮授。”
詮評-汉语大词典
詮評
【1】评议。詮﹐通“銓”。{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然後詮評昭整﹐苛濫不作矣。”{唐}{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後》:“因題{柳}集之末﹐庶裨後之詮評者﹐無或偏説以蓋其全工。”
詮註-汉语大词典
詮註
【1】诠解注释。{宋}{王禹偁}《谢赐御制<逍遥咏秘藏诠>表》:“念釋{老}之多歧﹐于是詮註微言﹐詠謌至道。”{樊增祥}《<东溪草堂词选>自序》:“其已見《詞選》者不録﹐録其未收者﹐自{唐}及{元}﹐凡一百四十二家﹐都四百二十九首﹐間加詮註﹐密勘丹黄。”
詮識-汉语大词典
詮識
【1】了解﹐理解。{清}{陈维崧}《妇人集》:“{虞山}{吴永汝}母……十歲工染翰﹐樂府詩歌﹐一見即能詮識。”
詮表-汉语大词典
詮表
【1】解释和表达。{俞平伯}《关于治学问和做文章》:“古人论文往往标一‘机’字﹐概念的诠表虽伤于含混﹐却也说明了一些道理。”
詮説-汉语大词典
詮説
【1】解说。{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遂取閲過者一一詮説。{王}大悦﹐師事之。”{清}{钱大昕}《<经籍籑诂>序》:“談經之家師心自用﹐乃以俚俗之言詮説經典。”{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自序》:“但总是每句每字都未轻轻放过﹐或采用别家成说﹐或提出个人新释﹐朴朴实实地诠说了全经。”
詮正-汉语大词典
詮正
【1】评定人才的等级。詮﹐通“銓”。《晋书·卞壸传》:“可謂生事不以禮﹐死葬不以禮者也。虧損世教﹐不可以居人倫詮正之任。”
詮辯-汉语大词典
詮辯
【1】解释和论辩。《南史·陆厥传》:“{約}論四聲﹐妙有詮辯﹐而諸賦亦往往與聲韻乖。”
詮較-汉语大词典
詮較
【1】权衡比较。詮﹐通“銓”。{唐}{白居易}《和<知非>》:“因君知非問﹐詮較天下事。”
詮論-汉语大词典
詮論
【1】犹评论。詮﹐通“銓”。《晋书·武陔传》:“{文帝}甚親重之﹐數與詮論時人。”【2】犹阐释﹔讲解。《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一﹑總標羽唉(族)﹐二﹑别顯會名﹐三﹑轉和雅音﹐四﹑詮論妙法﹐五﹑聞聲動念。”
詮詞-汉语大词典
詮詞
亦作“[詮]”【1】犹助词。《说文·欠部》:“欥﹐詮也……《詩》曰:‘欥求厥寧。’”{章炳麟}《再与刘光汉书》:“又《説文》訓欥爲詮詞﹐此亦自成一種﹐如聿﹑曰﹑欥﹑謂等字﹐有時爲意中擬議而非實行于言﹐則皆當以詮詞目之。《公羊傳》云:‘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此‘謂’字非明有語言﹐與尋常用爲動詞者有别﹐則所謂詮詞者也。”
詮-汉语大词典
詮
【1】见“詮詞”。
詮量-汉语大词典
詮量
【1】评论衡量。詮﹐通“銓”。{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蓄聚既多﹐必有佳者﹐妍蚩渾雜﹐亦在詮量。”{元}{袁桷}《伯庸开平书事次韵》之四:“北門英彦珪璋重﹐朝論詮量比秤星。”{明}{陶宗仪}《辍耕录·叙画》:“余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以貫衆妙﹐其間詮量﹐可有數百等。”
詮述-汉语大词典
詮述
【1】阐述。{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义解·释智林》:“既幸以詮述﹐想便宜廣宣﹐使賞音者見也。”
詮言-汉语大词典
詮言
【1】解释义理。《淮南子》有《诠言训》。《初学记》卷二三引{後周}{宇文逌}《道教实花序》:“可道非道﹐因金籙以詮言;上德不德﹐寄玉京而闡説。”
詮第-汉语大词典
詮第
【1】犹诠次。詮﹐通“銓”。{清}{郑文焯}《鹤道人论词书》:“附上讕言﹐無復詮第。”
詮除-汉语大词典
詮除
【1】犹诠授。詮﹐通“銓”。{明}{沈鲸}《双珠记·剿虏同功》:“負劍先驅小試﹐微名已次詮除﹐竊得一枝聊寄﹐還期翺躍天衢。”
詮旨-汉语大词典
詮旨
【1】阐明要旨。{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持寸符﹐握半卷﹐終事詮旨﹐風行而冰釋焉。”
詮明-汉语大词典
詮明
【1】说明。{刘师培}《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一曰考古之書﹐於經學則考其片言﹐於小學或詳其一字﹐下至子史﹐皆有詮明﹐旁及詩文﹐咸有纪録﹐此一類也。”
詮義-汉语大词典
詮義
【1】阐明义理。{宋}本《<颜氏家训>序》:“凡字以詮義﹐字猶未識﹐義安能見?”
詮次-汉语大词典
詮次
【1】次第﹔层次。詮﹐通“銓”。{晋}{陶潜}《饮酒》诗序:“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娱﹐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爲歡笑爾。”{唐}{白居易}《题道宗上人十韵》:“一音無差别﹐四句有詮次。”{清}{龚自珍}《最录禅波罗蜜门》:“全書十卷﹐菁華不外此二義﹐有所觀淺深不同﹐層纍盤旋﹐如鳥道而漸上﹐以爲詮次耳。”【2】选择和编排。詮﹐通“銓”。{唐}{韩愈}《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史官{沈傳師}等採事得於傳聞﹐詮次不精﹐致有差誤。”{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放翁年谱>小引》:“昔{王宗稷}作《蘇文忠公年譜》﹐悉本《東坡大全集》詮次之。”{{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佛经目录由朝廷敕修﹐目次不仅在于诠次甲乙﹑提供检寻﹐而且‘别真伪﹑明是非’﹐‘摭拾遗漏﹑删夷骈赘’。”
詮品-汉语大词典
詮品
【1】评论﹔品评。詮﹐通“銓”。{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安}乃總集名目﹐表其時人﹐詮品新舊﹐撰爲經録﹐衆經有據﹐實由其功。”{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八章:“{安法師}博覽羣籍﹐詮品新舊之異同﹐而尤留心《般若》諸譯之出入。”
詮簡-汉语大词典
詮簡
【1】选拔。詮﹐通“銓”。《隋书·李德林传》:“於六七百萬户内﹐詮簡數百縣令﹐猶不能稱其才﹐乃欲於一鄉之内﹐選一人能治五百家者﹐必恐難得。”《宋代三次农民起义史料汇编》附录《魔尼教残经》:“每寺尊者﹐詮簡三人。”
詮擇-汉语大词典
詮擇
【1】诠选录用﹔选取。詮﹐通“銓”。{宋}{岳珂}《金陀粹编·行实编年·遗事》:“先臣詮擇人物﹐以能安集百姓爲先。”{元}{戴表元}《初寮王先生摘稿序》:“遂相與贊成之﹐而併書所謂詮擇之意如左。”{明}{王廷相}《<慎言>序》:“故擬議過贪﹐則援取必廣;性靈弗神﹐則詮擇失精。”
詮藻-汉语大词典
詮藻
【1】品评﹐评量。詮﹐通“銓”。{唐}{杨炯}《後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太湖}爲浸﹐{會稽}爲山﹐有若{荀勗}之十郡一州﹐詮藻人物。”
詮訂-汉语大词典
詮訂
【1】评断考订。詮﹐通“銓”。{汉}{王充}《论衡·薄葬》:“信聞見於外﹐不詮訂於内﹐是用耳目論﹐不以心意議也。”
詮解-汉语大词典
詮解
【1】解释。《西游补》第五回:“文字艱深﹐便費詮解。”{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与杜甫在诗歌上的交往》:“这首诗对于了解{李白}和{李}{杜}二人的关系上﹐是一项重要的资料﹐我想把全诗分段地诠解在下边。”
詮敍-汉语大词典
詮敍
亦作“[詮叙]”【1】阐述﹔记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夫法者﹐非有非空﹐難用詮敍﹐惟佛與佛乃能究述﹐豈伊愚昧所能詳議?”{明}{李东阳}《赠固原伯刘公世墓修建记》:“既告成事﹐{廷弼}念締造之艱﹐慮其久而廢也﹐屬翰林{張吉士}{禬}詮叙其始末﹐請記於予。”
詮索-汉语大词典
詮索
【1】诠释和探索。{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二节:“在这儿我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的发展阶段有略加诠索的必要。”
詮度-汉语大词典
詮度
【1】评论衡量。詮﹐通“銓”。{北周}{道安}《二教论·君为教主三》:“問:{魯隱公}者﹐蓋是讓國之賢君﹐而人表評爲下下;{老子}者﹐乃無爲之大聖﹐《漢書》品爲中上﹐故知{班彪}父子﹐詮度險巇﹐先生何乃引之爲證?”{清}{邵晋涵}《<尔雅正义>序》:“詮度物類﹐多得之目驗﹐故能詳其形聲﹐辯其名實。”
語無詮次-汉语大词典
語無詮次
【1】言辞未加选择和斟酌。{清}{包世臣}《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燈下草創﹐語無詮次﹐字條行草﹐伏唯涵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