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諸)是什么意思
一切諸佛-汉语大词典
一切諸佛
【1】佛教对三世十方诸佛的总称。《华严经》卷十八:“令一切衆生得無量壽﹐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无量寿经》卷下:“説是語已﹐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
三個臭皮匠, 合成一個諸葛亮-汉语大词典
三個臭皮匠, 合成一個諸葛亮
【1】比喻人多智慧高。{毛泽东}《组织起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三請諸葛亮-汉语大词典
三請諸葛亮
【1】{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往访三次,请其佐己。事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后以“三请诸葛亮”喻再三敦请或请人之难。{柳杞}《好年胜景》:“{四喜}讲完一段长长的过去﹐叹息着说:‘请我妈下山﹐比三请{诸葛亮}还困难咧。’”
于諸-汉语大词典
于諸
【1】安置。《公羊传·哀公六年》:“{景公}死而{舍}立,{陳}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何休}注:“于諸,置也,{齊}人語也。”一说“诸”语中助词,见{刘淇}《助字辨略》卷一。
五諸侯-汉语大词典
五諸侯
【1】古星名。属太微垣,共五星。《宋史·天文志》:“内五諸侯五星﹐在九卿西。”【2】古星名。属井宿,共五星。《後汉书·献帝纪》:“〔{建安}十七年〕冬十二月﹐星孛於五諸侯。”{李贤}注:“五諸侯﹐星名也。”《晋书·天文志上》:“五諸侯五星﹐在東井北﹐主刺舉﹐戒不虞……一曰帝師﹐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
事後諸葛亮-汉语大词典
事後諸葛亮
【1】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马南邨}《燕山夜话·三种诸葛亮》:“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我们不拉出去﹐{郭忠}还可以存在﹐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
中婦諸子-汉语大词典
中婦諸子
【1】古代掌教宫女之官。《管子·戒》:“中婦諸子謂宫人:盍不出從乎?君將有行。”{尹知章}注:“中婦諸子﹐内官之號。”
十二諸侯-汉语大词典
十二諸侯
【1】指{战国}时{梁}﹑{楚}﹑{齐}﹑{赵}﹑{韩}﹑{鲁}﹑{卫}﹑{曹}﹑{宋}﹑{郑}﹑{陈}﹑{许}十二国的君主。《战国策·秦策五》:“{梁}君伐{楚}﹐勝{齊}﹐制{趙}﹑{韓}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孟津}。”{高诱}注:“{梁}君﹐{梁惠王}也﹐伐{楚}﹑{齊}﹐勝之﹐制御{趙}﹑{韓}之兵﹐驅使十二諸侯{魯}﹑{衛}﹑{曹}﹑{宋}﹑{鄭}﹑{陳}﹑{許}之君朝天子於{孟津}。”【2】指{春秋}时{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十二诸侯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记{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间{周}﹑{吴}与十二国的纪年及大事。因{周}为天子,{吴}到{春秋}后期才兴起,故{周}{吴}不在十二诸侯之列。【3】泛指各诸侯国。{清}{胡鸣玉}《订讹杂录·十二诸侯》:“《史天官書》{太微}{宫垣}有匡衡(衛)十二星﹐註﹐《正義》云‘十二諸侯之府也’﹐乃知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州﹐王侯之所國也。舉十二州以該天下之諸侯﹐非謂十二國也。”《史记·天官书》“匡衛十二星”{唐}{张守节}正义:“{太微宫垣}十星﹐在{翼}﹑{軫}地﹐天子之宫庭﹐{五帝}之坐﹐十二諸侯之府也。”
厱諸-汉语大词典
厱諸
【1】磨玉的青石。《说文·厂部》:“厱諸﹐治玉石也。”
匹諸-汉语大词典
匹諸
【1】犹言譬之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花木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無秋實﹐匹諸浮僞﹐蓋不足存。”
付諸東流-汉语大词典
付諸東流
【1】见“付之東流”。
偏諸-汉语大词典
偏諸
【1】衣服﹑鞋子和簾帷的花边。《汉书·贾谊传》:“今民賣僮者﹐爲之繡衣絲履﹐偏諸緣。”{颜师古}注:“偏諸﹐若今之織成以爲要襻及褾領者也。”《急就篇》卷一“承塵户絛繢總”{唐}{颜师古}注:“絛﹐一名偏諸﹐織絲縷爲之﹐所以懸係承塵户﹐因爲飾也。”
八百諸侯-汉语大词典
八百諸侯
【1】指{殷}末八百诸侯国。《史记·齐太公世家》:“遂至{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南朝} {陈}{徐陵}《与王僧辩书》:“八百諸侯﹐專心同德。”
公諸同好-汉语大词典
公諸同好
【1】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向有共同爱好的人公开。《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自從聽了這番妙解﹐説書的纔得明白。如今公諸同好。”
其諸-汉语大词典
其諸
【1】犹或者。表示测度的语气。《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上變古易常﹐應是而有天災﹐其諸則宜於此焉變矣。”{清}{恽敬}《散季敦说》:“若是﹐則{宜生}何以二名?其諸初氏{散宜}﹐子孫去‘宜’氏{散}歟?抑{散}與{散宜}爲二氏歟?”
剸諸-汉语大词典
剸諸
【1】{专诸}。{春秋}时{吴}国的刺客。{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於是乎乃使{剸諸}之倫﹐手格此獸。”
加諸-汉语大词典
加諸
【1】诬谤;乱说。{唐}{张鷟}《游仙窟》:“豈敢在外談説﹐妄事加諸!”《旧唐书·宣宗纪》:“誣貞良造朋黨之名﹐肆讒構生加諸之釁。”《敦煌变文集·燕子赋》:“雀兒奪宅﹐今見安居。所被傷損﹐亦不加諸﹐目驗取實﹐何得稱虚?”【2】凌驾于。《论语·公冶长》:“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加﹐陵也。”{唐}{韩愈}《争臣论》:“吾聞君子不欲加諸人﹐而惡訐以爲直者。”
反求諸己-汉语大词典
反求諸己
【1】犹反躬自问。谓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宋}{程颐}《周易程氏传》卷三:“君子之遇艱阻﹐必反求諸己﹐而益自修。”{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子夏}篤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孟子·公孙丑上》:“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取諸宫中-汉语大词典
取諸宫中
【1】《孟子·滕文公上》:“且{許子}何不爲陶冶,舍皆取諸其宫中而用之?”宫,古代对房屋的通称。后以“取諸宫中”谓取用于自己家中,极言其便利。《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偏生{九阿姐}造化﹐討得着﹐年時賺了若干錢鈔﹐臨出門還有這一主大財﹐又是取諸宫中﹐不勞餘力。”
夫諸-汉语大词典
夫諸
【1】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中山经》:“{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
專諸-汉语大词典
專諸
【1】{春秋}时刺客。{吴国}{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人。{伍子胥}知{吴}公子{光}欲杀{吴王僚}以自立﹐乃荐{专诸}于{光}。{吴王僚}十二年﹐{光}伏甲士而具酒请王{僚}﹐使{专诸}置匕首鱼腹中﹐乘进献时刺{僚}。{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公子光}出其伏甲尽灭王{僚}之徒﹐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史记·吴太伯世家》及《刺客列传》。{专诸}﹐《左传》作“鱄設諸”﹐或作“剸諸”﹑“鱄諸”。
失諸交臂-汉语大词典
失諸交臂
【1】见“失之交臂”。
命諸侯-汉语大词典
命諸侯
【1】古代因贡士之功而受天子赐命得以专征的诸侯。《尚书大传》卷上:“古者諸侯之於天子也﹐三年一貢士……一適謂之攸好德﹐再適謂之賢賢﹐三適謂之有功。有功者天子賜以車服弓矢﹐再賜以秬鬯﹐三賜以虎賁百人﹐號曰命諸侯。命諸侯得專征者﹐鄰國有臣弑其君﹐孽伐其宗者﹐雖弗請於天子而征之可也。”
因諸-汉语大词典
因諸
【1】相传为{齐国}狱名。《公羊传·昭公二十一年》:“{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諸者然。”{何休}注:“因諸者,{齊}故刑人之地。”{徐彦}疏:“舊説云:即《博物志》云‘{周}曰囹圄,{齊}曰因諸’是也。”按,今本《博物志》无此文。一说“因諸”为{齐国}放逐犯人的地区。见{陈立}《公羊义疏》卷六四﹑{俞樾}《群经平议·公羊传》。
居諸-汉语大词典
居諸
【1】《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孔颖达}疏:“居﹑諸者,語助也。”后用以借指日月﹑光阴。《北魏元凝妃陆顺华墓志铭》:“居諸迭生﹐陵谷相賀。”{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豈不旦夕念﹐爲爾惜居諸。”{宋}{叶適}《冯公岭》诗:“我獨何爲者﹐拊身念居諸。”{梁启超}《壮别》诗之十九:“勸君好愛惜﹐難得是居諸。”【2】指来往。{唐}{白居易}《和微之除夜作》:“恩光未報答﹐日月空居諸。”{明}{李东阳}《哭舍弟东川》诗之五:“肝腸中斷絶﹐日月幾居諸。”
孟諸-汉语大词典
孟諸
亦作“[孟瀦]”亦作“[孟豬]”【1】古泽薮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书·禹贡》:“導{菏澤}﹐被{孟豬}。”《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余賜女孟諸之麋。”{杜预}注:“{孟諸}﹐{宋}澤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浮{渤澥}﹐游{孟諸}。”{张守节}正义:“《周禮·職方氏》:‘{青州}藪曰{望諸}。’{鄭玄}云:‘{望諸}﹐{孟瀦}也。’”{唐}{高適}《封丘县》诗:“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宋}{苏轼}《去杭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誰憐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憶{孟諸}。”{清}{劳伯言}《书愤》诗之二:“石填滄海殊{精衛}﹐敵縱鄰封作{孟豬}。”
如指諸掌-汉语大词典
如指諸掌
【1】《论语·八佾》:“或問褅之説。子曰:‘子知也;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后用“如指諸掌”比喻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宋}{苏轼}《<范文正公集>叙》:“{淮陰侯}見{高帝}于{漢中}﹐論{劉}{項}短長﹐畫取三{秦}﹐如指諸掌。”
桃諸-汉语大词典
桃諸
亦作“[桃菹]”【1】经过淹渍晾晒,供冬天食用的桃实。{清}{黄遵宪}《和锺西耘庶常德祥津门感怀》诗:“未雨綢繆徹桑土﹐御冬旨蓄備桃諸。”《礼记·内则》:“桃諸﹑梅諸﹑卵鹽。”{孔颖达}疏引{王肃}曰:“諸﹐菹也﹐謂桃菹﹑梅菹﹐即今之藏桃也﹑藏梅也。欲藏之時必先稍乾之故。”
東諸侯-汉语大词典
東諸侯
【1】东方的诸侯。{唐}{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序:“貧道雅聞東諸侯之工爲詩者莫若{武陵}﹐今幸承其話言如得法印﹐寳山之下﹐宜有所持。”《左传·襄公元年》:“於是東諸侯之師次於{鄫}﹐以待{晉}師。”{唐}时用为对封疆大员的誉称。{唐}{李商隐}《柳枝》诗序:“雪中﹐{讓}{山}至﹐且曰:‘爲東諸侯取去矣!’”《左传·成公十六年》:“且爲公族大夫以主東諸侯。”
梅諸-汉语大词典
梅諸
亦作“[梅菹]”【1】由梅实制成的食品。《礼记·内则》:“桃諸﹑梅諸﹐卵鹽。”{孔颖达}疏引{王肃}曰:“諸﹐菹也。謂桃菹﹑梅菹﹐即今之藏桃也﹑藏梅也。欲藏之時﹐必先稍乾之。”
猥諸侯-汉语大词典
猥諸侯
【1】{汉}代,王子封为侯者称诸侯;群臣异姓以功封者称彻侯。在{长安}者,皆奉朝请。其有赐特进者,位在三公下,称朝侯。位次九卿下者,但侍祠而无朝位,称侍祠侯。其非朝侯侍祠,而以下土小国或以肺腑宿亲,若公主子孙,或奉先侯坟墓在京师者,随时见会,称猥诸侯。参阅《通典·职官十三》。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汉语大词典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
【1】{三国}时{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亮}遗命,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仲达})率军追击,却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纶巾羽扇,端坐车中(实乃木人)。{懿}恐中计,勒马逃回。百姓为之谚曰:“死{諸葛}能走生{仲達}。”见《三国演义》第一〇四回C后用以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傅尃}《题自书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横卷》诗:“君不聞‘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千古奇事真堪詫。”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汉语大词典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1】{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续记》:“倒是活人在依靠死人的余光﹐想用‘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我不大佩服这些活家伙。”
或諸-汉语大词典
或諸
【1】犹或者。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礼记·郊特牲》:“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諸遠人乎?”{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或諸﹐即或者。”
放諸四海而皆準-汉语大词典
放諸四海而皆準
【1】见“放之四海而皆準”。
日居月諸-汉语大词典
日居月諸
【1】日月。居﹑诸,语气助词。《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毛}传:“日乎月乎﹐照臨之也。”后用以指岁月流逝。{晋}{陶潜}《命子》诗:“日居月諸﹐漸免於孩。”{汉}{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十一:“日居月諸兮在戎壘﹐胡人寵我兮有二子。”《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日居月諸﹐忽然八月初七日﹐街坊上大吹大擂﹐迎試官進貢院。”{臧克家}《京华练笔三十年》:“‘日居月诸’﹐开国大典的礼炮声还在耳边震响﹐时间一跳﹐就跨过了三十年!”
挾天子以令諸侯-汉语大词典
挾天子以令諸侯
【1】挟制天子,并用其名义号令诸侯。{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必從﹐然謂之尊君則不可。”{鲁迅}《华盖集续编·谈皇帝》:“其实利用了他的名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和我那老仆妇的意思和方法都相同。”亦省作“[挾令]”。《隋书·李德林传》:“公與諸將﹐并是國家貴臣﹐未相伏馭﹐今以挾令之威﹐使得之耳。”《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夏五月﹐{劉表}遣兵救{繡}﹐以絶軍後”{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田豐}使{紹}早{許}﹐若挾天子以令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晋}{陆机}《辩亡论上》:“旋皇輿於夷庚﹐反帝座乎紫闥﹐挾天子以令諸侯﹐清天步而歸舊物。”【2】比喻借用名义,强迫令人服从。{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論詩以{李杜}爲準﹐挾天子以令諸侯也。”
攬諸-汉语大词典
攬諸
【1】传说中食鬼的神名。《後汉书·礼仪志中》:“{騰簡}食不祥﹐{攬諸}食咎。”
望諸-汉语大词典
望諸
【1】古泽名。{春秋}属{宋}﹐{战国}时为{齐}地﹐后归{赵}。故地在今{河南省}{睢县}与{山东省}{菏泽市}之间。参阅《周礼·夏官·职方氏》。【2】即{望诸君}。{清}{顾炎武}《酬李子德二十四韵》:“適{楚}懷{陳軫}﹐游{燕}弔{望諸}。”
望諸君-汉语大词典
望諸君
【1】{战国}时{乐毅}的封号。《史记·乐毅列传》:“{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誅﹐遂西降{趙}。{趙}封{樂毅}於{觀津}﹐號曰{望諸君}。”{司马贞}索隐:“{望諸}﹐澤名﹐在{齊}。蓋{趙}有之﹐故號焉。”
方諸-汉语大词典
方諸
【1】传说中仙人住所。{清}{缪艮}《沈秀英传》:“{秀英}香消玉損﹐已返{方諸}。”《云笈七籤》卷七八:“縱賞三清﹐遨遊五嶽﹐往來{圓嶠}﹐出入{方諸}。”{南朝} {梁}{陶弘景}《真诰·协昌期一》:“{方諸}東西面又各有{小方諸}﹐去{大方諸}三千里﹐{小方諸}亦方面各三百里﹐周迴一千二百里﹐亦各别有青君宫室﹐又特多中仙人及靈鳥靈獸輩。”{南朝} {梁}{陶弘景}《真诰·协昌期一》:“{方諸}正四方﹐故謂之{方諸}﹐一面長一千三百里﹐四面合五千二百里﹐上高九千丈。”{南朝}{梁武帝}《上云乐·方诸曲》:“{方諸}上﹐上雲人。業守仁﹐摐金集{瑶池}﹐步光禮玉晨。霞蓋容長肅﹐清虚伍列真。”【2】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明}{李东阳}《又和王世赏韵》:“天臨華蓋春星近﹐月照方諸夜水清。”{清}{龚自珍}《捕蜮第一》:“又用方諸取月中水洗眼﹐著純墨衣﹐則人反見蜮﹐可趨入蜮羣。”{唐}{陆龟蒙}《自遣》诗之十五:“月娥如有相思淚﹐秪待方諸寄兩行。”《淮南子·览冥训》:“夫陽燧取火於日﹐方諸取露於月。”
烏衣諸郎-汉语大词典
烏衣諸郎
【1】指{东晋}时{王}{谢}两大贵族的子弟。《南齐书·王僧虔传》:“甲族向來多不居憲臺﹐{王氏}以分枝居{烏衣}者﹐位官微減。{僧虔}爲此官﹐乃曰:‘此是{烏衣}諸郎坐處﹐我亦可試爲耳。’”《世说新语·雅量》“吾角巾徑還{烏衣}”{余嘉锡}笺疏引{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十六:“〔《舊志》云〕{烏衣巷}在{秦淮}南。{晉}南渡﹐{王謝}諸名族居此﹐時謂其子弟爲{烏衣}諸郎。”
無諸-汉语大词典
無諸
【1】{汉}时{闽越王}之名。建国于{秦}{闽中郡},约在今{福建省}。《史记·东越列传》:“{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唐}{黄滔}《祭崔补阙道融》:“飲風{永嘉}﹐傾蓋{無諸}。”{宋}{姜夔}《铙歌吹曲·讴歌归》:“謳歌歸兮四海一﹐强國潰兮弱國入﹐彼{無諸}兮計將安出?”{清}{周亮工}《今夏在铁岭赋诗寄怀汀南诸同人》之一:“驅車已徧{無諸}國﹐問俗誰過有道廬?”
無諸臺-汉语大词典
無諸臺
【1】古台名。在今{福州市}内{于山}上。{汉}{闽越王}{无诸}尝于重九日登此台行宴。{元}{萨都剌}《南台月》诗:“{無諸}城裏人如海﹐{無諸}故塚埋殘靄。{無諸臺}上草離離﹐龍去臺空幾千載。”{清}{吴伟业}《送林衡者归闽》诗:“{無諸臺}上休南望﹐海色秋風又一年。”
扁諸-汉语大词典
扁諸
【1】剑名。{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闔閭}冢……銅槨三重,墳池六尺,玉鳧之流,扁諸之劍三千。”{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吴}師皆文犀長盾,扁諸之劍,方陣而行。”《东周列国志》第七四回:“{闔閭}以‘魚腸’爲不祥之物,函封不用,築{冶城}於{牛首山},鑄C數千,號曰‘扁諸’。”一说“扁諸”当作“偏諸”,謂剑饰,非剑名。见{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糸部》“絛”﹑{朱起凤}《辞通·六鱼》“偏諸”条。
忽諸-汉语大词典
忽諸
【1】一下子;忽然。诸,助词。《左传·文公五年》:“{臧文仲}聞{六}與{蓼}滅﹐曰:‘{臯陶}﹑{庭堅}不祀忽諸。德之不建﹐民之無援﹐哀哉!’”【2】指忽然而亡。《南齐书·王僧虔传》:“亡兄之胤﹐不宜忽諸﹐若此兒不救﹐便當回舟謝職﹐無復遊宦之興矣。”《资治通鉴·秦始皇二十五年》:“臣{光}曰:‘{燕丹}不勝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輕慮淺謀﹐挑怨速禍﹐使{召公}之廟不祀忽諸﹐罪孰大焉!’”{胡三省}注:“忽諸﹐言忽然而亡也。”
急章拘諸-汉语大词典
急章拘諸
【1】见“急張拘諸”。
急張拘諸-汉语大词典
急張拘諸
【1】紧张慌乱貌;局促不安貌。{元}{李五}《虎头牌》第一折:“爲甚麽獐獐狂狂﹐便待要急張拒遂的褪。”{清}{洪昇}《长生殿·神诉》:“諕的我慌忙急遽﹐只索把急張拘諸的袍袖來拂﹐留屈碌的腰帶來束。”亦作“[急章拘諸]”﹑“[急獐拘豬]”﹑“[急張拒遂]”。{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一折:“我與你便急章拘諸慢行的赤留出律去﹐我則索滴羞跌屑整身軀。”{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他這般急張拘諸的立﹐那老兒一會家便怒吽吽在那柴門外。”{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諕的我心兒膽兒急獐拘豬的自昏迷﹐手兒腳兒滴羞篤速的似呆癡。”
悉諸-汉语大词典
悉諸
亦称“[悉老]”【1】传说为{神农}之师。《吕氏春秋·尊师》:“{神農}師{悉諸}。”{高诱}注:“{悉}﹐姓;{諸}﹐名也。”{汉}{刘向}《新序·杂事》:“{吕子}曰:‘{神農}學{悉老}。’”
禮失而求諸野-汉语大词典
禮失而求諸野
【1】谓都邑失礼则于外野求之。《汉书·艺文志》:“{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瘉於野乎!”{汉}{刘歆}《移太常博士》:“今上所考視﹐其爲古文舊書﹐皆有徵驗﹐内外相應﹐豈苟而已哉。夫禮失求之於野﹐古文不猶愈於野乎!”
礛諸-汉语大词典
礛諸
【1】见“礛”。
瞻諸-汉语大词典
瞻諸
【1】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三十里曰{瞻諸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文石。”【2】蟾蜍的别名。见《骈雅·释虫鱼》。
蟾諸-汉语大词典
蟾諸
【1】见“蟾蜍”。
置諸高閣-汉语大词典
置諸高閣
【1】见“置之高閣”。
置諸度外-汉语大词典
置諸度外
【1】见“置之度外”。
自諸-汉语大词典
自諸
【1】犹其馀。《三国志·蜀志·许靖传》:“{靖}尋循渚岸五千餘里﹐復遇疾癘﹐伯母隕命﹐并及羣從﹐自諸妻子﹐一時略盡。”
衆諸-汉语大词典
衆諸
【1】许多;各种。{三国} {吴}{胡综}《请立诸王表》:“{光武}中興﹐四海擾攘﹐衆諸制度未徧而九子受國。”【2】指许多事情或事端。{唐}{张鷟}《游仙窟》:“女壻是婦家狗﹐打殺無文;終須傾使盡﹐莫漫造衆諸。”{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灵妃赠道士李荣》诗:“千回鳥信説衆諸﹐百過鶯啼説長短。”
衮衮諸公-汉语大词典
衮衮諸公
【1】称众多的显宦。语出{唐}{杜甫}《醉时歌》:“諸公衮衮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后专称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僚。{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見二十年來﹐衮衮諸公去來我前﹐如野馬塵埃之奔馳于窗隙也。”{郑观应}《盛世危言·垦荒》:“處堂燕雀﹐苟且因循﹐坐使萬里疆陲﹐他日拱手而讓之强敵也﹐衮衮諸公﹐縱不爲子孫久遠之計﹐不念國家養育之恩﹐又將何以自解?”{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他突然抬起头来说:‘别的学校请愿﹐我们示威﹐当然要惹恼{南京}的衮衮诸公。’”
藏諸名山-汉语大词典
藏諸名山
【1】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僕誠以著此書, 藏諸名山, 傳之其人, 通邑大都, 則僕償前辱之責。”原谓将著作藏于书府, 传之后人。后谓著作极有价值, 能传之后世。《孽海花》第三五回:“藏諸名山的史家﹐也都是借孝堂哭自己的造謊人。”亦作“[藏之名山]”。《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植}益内不自安”{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雖未能藏之名山﹐將以傳之同好。”
賁諸-汉语大词典
賁諸
【1】古代勇士{孟贲}和{专诸}的并称。《战国策·楚策三》:“{賁}{諸}懷錐刃﹐而天下爲勇。”{鲍彪}注:“{賁}{諸}﹐{孟賁}﹑{專諸}。{諸}﹐{吴}人﹐刺王子{慶忌}者。”《韩非子·说林下》:“利之所在﹐皆爲{賁}{諸}。”{陈奇猷}集释:“{賁}{諸}即{孟賁}﹑{專諸}。《史記·范雎傳集解》:‘{孟賁}﹐{衛}人。’《孟子·公孫丑篇疏》引《帝王世説》云:‘{孟賁}能生拔牛角。’{專諸}﹐{吴人}﹐爲公子{光}刺{王僚}。詳《史記·刺客列傳》。”
託諸空言-汉语大词典
託諸空言
【1】见“託之空言”。
詹諸-汉语大词典
詹諸
【1】即蟾蜍。蛤蟆。詹﹐通“蟾”。《尚书大传》卷二:“{鉅野}蔆﹐{鉅定}蠃﹐{濟中}詹諸﹐{孟諸}靈龜。”{郑玄}注:“詹諸﹐鼃黽也。”《淮南子·说林训》:“月照天下﹐蝕於詹諸。”{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九:“圓石徑寸餘﹐兩面深緑似{桐廬}江水﹐正面詹諸伏其上﹐長寸而純赤。”
諸-汉语大词典
諸
“[诸]”的繁体字。《廣韻》章魚切,平魚,章。【1】辩,问辩。《说文·言部》:“諸﹐辯也。”{张舜徽}约注﹕“《爾雅·釋訓》﹕‘諸諸﹐辯也。’此即{許}書所本。”【2】别事词。相当于“者”。《礼记·郊特牲》:“不知神之所在﹐於彼乎?於此乎﹐或諸遠人乎?”《左传·僖公九年》:“公疾﹐召之﹐曰﹕‘以是藐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今案﹕諸即者字也﹐者與諸古字通。《郊特牲》曰﹕‘不知神之所在﹐於彼乎?於此乎?或諸遠人乎?’或諸即或者。”【3】众﹔各个。《诗·小雅·沔水》:“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礼记·祭统》:“夫義者所以濟志也﹐諸德之發也。”{孔颖达}疏:“諸﹐衆也。”{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諸老將皆自以爲不及。”{许地山}《空山灵雨·愿》:“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能普荫一切诸有情。”【4】凡是。《管子·轻重丁》:“諸從天子封於{太山}﹐禪於{梁父}者﹐必抱菁茅一束以爲禪籍。”{马非百}新诠引{许维遹}曰﹕“諸﹐猶凡也。”{汉}{王符}《潜夫论·断讼》:“諸一女許數家﹐雖生十子﹐更百赦﹐勿令得蒙一還私家﹐則此姦絶矣。”《明史·太祖纪二》:“諸遭亂爲人奴隸者復爲民。”【5】别的;其他。{唐}{元稹}《生春》诗:“年年最相惱﹐緣未有諸叢。”{宋}{杨万里}《过杨村》诗:“石橋兩畔好人煙﹐匹似諸村别一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我諸無恐怖﹐徒以有老母在。”【6】犹庶。亲属的旁支。《周礼·天官·宫正》:“國有故則令宿”{郑玄}注“王之庶子職”{唐}{贾公彦}疏﹕“文云庶子者﹐諸﹑庶一也。於諸侯即爲庶子﹐於天子則爲諸子。”【7】代词。相当于“之”。用作宾语。《左传·文公元年》:“能事諸乎?”{杜预}注﹕“問能事職不。”{杨伯峻}注﹕“‘諸’作‘之’字用。”{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六:“吾在萬里外﹐獨嘗聞諸﹐然又不得一識也。”{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引子》:“他的事迹虽好﹐却一直未能见诸于报章。”【8】代词。相当于“其”。用作定语。{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進善誅惡﹐絶諸本而已矣。”【9】介词。相当于“於”。《礼记·祭义》:“孝弟發諸朝廷﹐行乎道路。”{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殷}俗尚鬼﹐猶不聞以怪誕不經之事被諸聲樂﹐奏於廟堂。”【10】语助词。表感叹。《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毛}传﹕“日乎月乎﹐照臨之也。”【11】语助词。用于句中。《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公羊传·哀公六年》:“{陳}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清}{恽敬}《小河马氏谱序》:“其諸皆冒{馬氏}歟?”【12】代词“之”和介词“於”的合音。《礼记·檀弓上》:“兄弟﹐吾哭諸廟。”{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乃稽諸版籍﹐通校大數八年之賦﹐舉空名以斂之。”{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皆所身歷﹐非託諸空言也。”【13】代词“之”和疑问语气词“乎”的合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君其禮焉!”{唐}{张鷟}《游仙窟》:“豈敢在外談説﹐妄事加諸?”{清}{吴骞}《扶风传信录》:“{仲仙}謂{素娥}曰﹕‘我有情而來﹐彼不以情見待﹐盍去諸?’”【14】干果。《礼记·内则》:“桃諸﹐梅諸。”{陆德明}释文﹕“乾桃﹑乾梅皆曰諸。”{孔颖达}疏﹕“{王肅}云﹕‘諸﹐菹也。謂桃菹﹑梅菹。’即今之藏桃也﹐藏梅也。欲藏之時﹐必先稍乾之。故《周禮》謂之乾﹐{鄭}云‘桃諸﹑梅諸’是也。”【15】通“[都]”。参见“[諸頭]”﹑“[諸邊]”。【16】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春秋·庄公二十九年》:“城{諸}及防。”{杨伯峻}注﹕“{諸}{防}皆{魯}邑。據《山東通志》﹐{諸}故城在今{山東省}{諸城縣}西南三十里﹐{石屋山}東北﹐{濰河}南。”【17】姓。《广韵》又正奢切,職余切。{汉}代有{诸於}。见{洪迈}《容斋五笔》引{汉}{应劭}《风俗通》。
諸毛-汉语大词典
諸毛
【1】笔的别名。{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又論諸毛功﹐劈水看蛟螭。”{方崧卿}注:“上文諸毛﹐乃謂筆也。”【2】指毛发。《法苑珠林》卷十二:“王見此已怖畏不安﹐諸毛皆竪。”
諸根-汉语大词典
諸根
【1】佛教语。谓信﹑勤﹑念﹑定﹑慧五根及其他一切善根﹔或指眼﹑耳﹑鼻﹑舌﹑身五根。{清}{敬安}《雪中酬徐叔鸿郎中见怀之作》诗:“斷妄諸根寂﹐觀空萬事慵。”《无量寿经》卷上:“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諸根智慧廣普寂定……今日世尊﹐諸根悦豫﹐姿色清浄﹐光顔巍巍。”
諸舅-汉语大词典
諸舅
【1】古代天子对异姓诸侯﹑诸侯对异姓大夫﹐皆尊称为“舅”﹐多数就称为“諸舅”。《诗·小雅·伐木》:“既有肥牡﹐以速諸舅。”【2】母亲的弟兄们。{晋}{潘岳}《杨仲武诔》:“噭噭同生﹐悽悽諸舅。”《南史·袁湛传》:“初﹐{陳郡}{謝重}﹐{王胡之}外孫也﹐於諸舅敬禮多闕。”
諸使-汉语大词典
諸使
【1】指{唐}以后受朝廷特派负责处理某种政务的官员。{唐}{元结}《舂陵行》序:“到官未五十日﹐承諸使徵求﹐符牒二百餘封。”《新唐书·百官志三》:“凡諸使下三院御史内供奉﹐其班居正臺監察御史之上。”{宋}{高承}《事物纪原·东西使班·诸使 》:“《宋朝會要》曰:{唐}制百職皆九寺三監分典﹐{開元}中﹐始置諸使﹐朝廷有詔﹐則云諸司﹑諸使以該之。”
諸御-汉语大词典
諸御
【1】嫔妃。《庄子·德充符》:“爲天子之諸御﹐不爪翦﹐不穿耳。”{成玄英}疏:“夫帝王宫闈﹐揀擇御女﹐穿耳翦爪﹐恐傷其形。”【2】官名。军中理事官员。《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乃發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伐{吴}。”{司马贞}索隐:“諸御謂諸理事之官在軍有職掌者。”【3】复姓。{春秋}{齐}有{诸御鞅}。见《左传·哀公十四年》。
諸申-汉语大词典
諸申
【1】历史上{满}族内部的一个阶层。在贝勒(贵族)以下﹐阿哈(奴仆)以上。【2】{女真}的另一译写形式。{明}代记载作{朱先}﹐{清}初记载作{诸申}。{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宗}采用“滿洲”为族称后﹐被废弃。
諸祖姑-汉语大词典
諸祖姑
【1】祖父的众姐妹。{宋}{罗泌}《路史·发挥六·关龙逢》:“而《集異記》{韋侍御}{華山}遇老翁﹐引見諸祖姑及阿婆等﹐乃《逸史》{楊越公}六代孫事。”
諸尖-汉语大词典
諸尖
【1】鸽的一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鸽异》:“鴿類甚繁﹐{晉}有坤星﹐{魯}有鶴秀﹐{黔}有腋蜨﹐{梁}有翻跳﹐{越}有諸尖:皆異種也。”
諸次-汉语大词典
諸次
【1】山名。《山海经·西山经》:“又北八十里﹐曰{諸次之山}……是山也﹐多木無草﹐鳥獸莫居﹐是多衆蛇。”【2】水名。后又名{葭芦川}﹑{沙河}。{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十·榆林镇》:“{諸次水}﹐在鎮東北。《水經注》:上郡{諸次縣}有{諸次山}﹐{諸次水}出焉。其水東逕{榆林塞}﹐爲{榆谷水}﹐即{榆溪}也﹐下流入於{黄河}。”
諸要-汉语大词典
諸要
【1】各要冲之地。《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五年》:“不若選練精兵守{恒州}諸要﹐更爲後圖。”{胡三省}注:“諸要﹐謂要衝之地。”
諸行-汉语大词典
諸行
【1】各种品行。{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凡此諸行﹐了無一然﹐而不躋善人之迹者﹐下人也。”
諸人-汉语大词典
諸人
【1】众人。《红楼梦》第二九回:“過了一日﹐至初三日﹐乃是{薛蟠}生日﹐家裏擺酒唱戲﹐來請{賈}府諸人。”《韩非子·解老》:“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梁书·刘显传》:“{任昉}嘗得一篇缺簡書﹐文字零落﹐歷示諸人﹐莫能識者。”【2】别人。{唐}{谷神子}《博异志·崔玄微》:“諸人即奉求﹐余不奉求。”{元}{杨暹}《西游记》第十一出:“諸人怕你吃﹐恁爺不怕你吃。”
諸華-汉语大词典
諸華
【1】犹诸夏。指中原诸国。后指中原。{晋}{陆机}《吴趋行》:“穆穆{延陵子}﹐灼灼光諸華。”《左传·襄公四年》:“勞師於戎﹐而{楚}伐{陳}﹐必弗能救﹐是棄{陳}也。諸華必叛。”{杜预}注:“諸華﹐中國。”{唐}{柳宗元}《禡牙文》:“{秦}定{百越}﹐{漢}開九郡﹐自兹編列﹐同于諸華。”
諸校-汉语大词典
諸校
【1】古时指军队各部。《汉书·韩信传》:“諸校(劾)〔効〕首虜休﹐皆賀。”{颜师古}注:“諸校﹐諸部也﹐猶今言諸營也。”【2】众军校。《新唐书·李抱真传》:“副使{李説}及諸校俯首。”
諸葛銅鼓-汉语大词典
諸葛銅鼓
【1】相传为{诸葛亮}创制的铜鼓。{清}{赵翼}《关索插枪岩歌》“荒村處處瘞銅鼓”自注:“蠻村多銅鼓﹐皆云諸葛鼓也。”{清}{薛福成}《振百工说》:“{諸葛亮}在{伊尹}伯仲之間﹐所製有木牛流馬﹐有諸葛燈﹐有諸葛銅鼓﹐無不精巧絶倫。”亦省称“[諸葛鼓]”。
諸葛鼓-汉语大词典
諸葛鼓
【1】见“諸葛銅鼓”。
諸姑-汉语大词典
諸姑
【1】父之众姊妹。《诗·邶风·泉水》:“問我諸姑﹐遂及伯姊。”{毛}传:“父之姊妹稱姑。”{南朝} {齐}{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思媚諸姑﹐貽我■則。”{唐}{刘肃}《大唐新语·匡赞》:“父子﹑母子尚有逼奪﹐何諸姑所能容?”
諸番-汉语大词典
諸番
【1】旧时指西北边境各少数民族。{元}{周致中}《异域志》卷上:“富於西戎﹐專行諸番爲商。”《明史·成祖纪三》:“{麻林}及諸番進麒麟﹑天馬﹑神鹿。”
諸工-汉语大词典
諸工
【1】各种工匠。《新唐书·吐蕃传上》:“又請蠶種﹑酒人與碾磑等諸工﹐詔許。”【2】众乐师。《文选·傅毅<舞赋>》:“觀者增歎﹐諸工莫當。”{李善}注:“工﹐樂師也。”
諸犍-汉语大词典
諸犍
【1】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北山经》:“有獸焉﹐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諸犍。”
諸母-汉语大词典
諸母
【1】称与父亲同辈或年龄相近的妇女﹔老妇。《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婦﹐與里之諸母相善也。里婦夜亡肉﹐姑以爲盜﹐怒而逐之。婦晨去﹐過所善諸母﹐語以事而謝之。”《史记·高祖本纪》:“{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飲極驩﹐道舊故爲笑樂。”【2】特指伯母﹑叔母。{清}{黄遵宪}《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诗:“諸母背我駡:健犢行破車。”【3】庶母。《礼记·曲礼上》:“諸母不漱裳。”{郑玄}注:“諸母﹐庶母也。”{孔颖达}疏:“諸母﹐謂父之諸妾有子者。”
諸主-汉语大词典
諸主
【1】众神主。《晋书·礼志上》:“諸主既入廟﹐設脯醢之奠。”
諸司-汉语大词典
諸司
【1】众官吏﹔众官署。《左传·桓公十三年》:“其謂君撫小民以信﹐訓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新唐书·百官志一》:“諸司奏大事者﹐前期三日具狀﹐長官躬署﹐對仗伏奏﹐仗下﹐中書門下涖讀。”
諸君-汉语大词典
諸君
【1】敬辞。犹诸位。《史记·项羽本纪》:“今日固決死﹐願爲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爲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陈望道}《<文心>序》:“这部好书是{丏尊}和{圣陶}两位先生特为中学生诸君运用他们多年教导中学国文的经验写成的。”{明}{高启}《中秋玩月张校理宅得南字》诗:“忽憶諸君隔河水﹐持被就宿聆高談。”【2】指年老者。《管子·海王》﹕“今吾非籍之諸君吾子﹐而有二國之籍者六千萬。使君施令曰﹕吾將籍於諸君吾子﹐則必囂號。”{尹知章}注﹕“諸君﹐謂老男老女也。”一说“諸”通“都”﹐都君﹐指在都邑享受免除赋税权利的人。{郭沫若}等集校﹕“{張佩綸}曰﹕諸君﹐諸﹑都通。《禹貢》‘被孟諸’﹐《史記》作‘孟都’﹐是其證……此‘諸君’即‘都君子有復除者’﹐其人不在正籍。以鹽筴加價則有復除者亦無不食鹽。《注》以爲老男老女﹐非是。”【3】各个国君。{明}{刘基}《春秋明经·公至自晋晋侯使士匄来聘杞伯来朝邾子来朝筑郎囿》:“無囿猶可﹐無民何爲?而{魯}之諸君不悟也﹐哀哉!”
諸多-汉语大词典
諸多
【1】许多﹔好些个。《水浒传》第八六回:“{兀顔}統軍領了聖旨兵符﹐便下教場﹐會集諸多番將﹐傳下將令﹐調遣諸處軍馬﹐前來策應。”{鲁迅}《书信集·致内山完造》:“諸多費神﹐甚感﹐容後面謝。”{柯岩}《奇异的书简》一:“说也奇怪﹐在我的诸多爱好中﹐有一个是:读信。”
諸衧-汉语大词典
諸衧
【1】见“諸于”。
諸行-汉语大词典
諸行
【1】各个行业。{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茶坊》:“又有一等專是諸行借工賣伎人會聚行老處﹐謂之市頭。”
諸品-汉语大词典
諸品
【1】各种﹐多种。{明}{袁宏道}《岁时纪异》:“燈有楮練﹑羅帛﹑琉璃﹑魚魫﹑麥絲﹑竹縷諸品。”{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卷四:“京師餽遺﹐必開南酒爲貴重﹐如惠泉﹑蕪湖﹑四美瓶頭﹑紹興﹑金華諸品﹐言方物也。”{周瘦鹃}《苏州游踪·上元灯话》:“花果有莲藕﹑玉兰﹑牡丹﹑西瓜﹑葡萄诸品。”
諸弄-汉语大词典
諸弄
【1】各种曲调。{唐}{常沂}《灵鬼志·嵇康》:“至一更﹐操琴先作諸弄﹐雅聲逸奏﹐空中稱善。”
諸趣-汉语大词典
諸趣
【1】佛教语。六道轮回的别称。佛教的轮回说认为人死后神识进入轮回各道。由于自我善恶业力的不同﹐在六道中升降浮沉。《楞伽经》卷四:“墮生死海諸趣曠野﹐如汲井輪。”{章太炎}《菌说》:“六道升降﹐由于志念進退﹐其説亦近﹐而所化者乃其胤胄﹐非如佛家謂靈魂墮入諸趣也。”
諸蟄-汉语大词典
諸蟄
【1】各种冬眠于土中的虫。《礼记·月令》:“〔仲冬之月〕諸蟄則死﹐民必疾疫。”{汉}{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發生﹐啓諸蟄於潛户。”
諸子百家-汉语大词典
諸子百家
【1】{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流派的总称。诸子指{孔子}﹑{老子}﹑{墨子}等。百家举成数言。《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2】借指各行各业。{王西彦}《古屋》第五部二:“我们决不拘泥统属﹐我们只以全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的--不管它是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但不知你九流三教﹐諸子百家﹐可都通曉麽?”
諸戎-汉语大词典
諸戎
【1】古代称众少数民族。《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地東與{松}﹑{茂}﹑{巂}接﹐南極{婆羅門}﹐西取四鎮﹐北抵{突厥}﹐幅圓餘萬里﹐{漢}{魏}諸戎所無也。”《国语·晋语七》:“五年﹐諸{戎}來請服。”
諸有此類-汉语大词典
諸有此類
【1】犹言诸如此类。{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諸有此類﹐並文士之瑕累。”
諸娣-汉语大词典
諸娣
【1】众妾。《诗·大雅·韩奕》:“諸娣從之﹐祁祁如雲。”{毛}传:“諸娣﹐衆妾也。”{宋}{姜夔}《满江红》词:“命駕羣龍金作軛﹐相從諸娣玉爲冠。”自注:“廟中列坐如夫人者十三人。”
諸若此類-汉语大词典
諸若此類
同“[諸如此類]”【1】{清}{王夫之}《薑斋诗话》附录《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二六:“諸若此類﹐註所未及﹐詎可以非註所有﹐而謂爲異説乎?”
諸賁-汉语大词典
諸賁
【1】古代勇士{专诸}和{孟贲}的并称。{汉}{邹阳}《上书吴王》:“然則計議不得﹐雖{諸賁}不能安其位﹐亦明矣。”{汉}{马融}《长笛赋》:“牢剌拂戾﹐{諸賁}之氣也。”{唐}{权德舆}《唐故尚书右仆射赠太子太保姚公集序》:“分閫東郡﹐閑邪秉直﹐志氣所申﹐勇若{諸}{賁}﹐天下之人稱焉。”
諸柘-汉语大词典
諸柘
【1】见“諸蔗”。
諸少-汉语大词典
諸少
【1】众年轻子弟。《晋书·王羲之传》:“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牀坦腹食﹐獨若不聞。’”
諸種-汉语大词典
諸種
【1】各个种族。《後汉书·马援传》:“十三年﹐{武都}{參狼羌}與塞外諸種爲寇﹐殺長吏。”【2】各个品种。{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稻工》:“而菽﹑麥﹑麻﹑蔬諸種﹐紛紛可種。”【3】各种﹐各样。{梁启超}《卢梭学案》:“蓋人在邦國相待而爲用﹐又有諸種之職各分任之。”
諸許-汉语大词典
諸許
【1】犹许多。{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周侯}説{王長史}父:‘形貌既偉﹐雅懷有﹐保而用之﹐可作諸許物也。’”
諸孤-汉语大词典
諸孤
【1】众孤儿。{明}{冯梦龙}《智囊补·闺智·李景让母》:“母祝之曰:‘吾聞無勞而獲﹐身之災也。天若矜我貧﹐則願諸孤學問有成﹐此不敢取。’”《礼记·月令》:“〔仲春之月〕養幼少﹐存諸孤。”{唐}{韩愈}《扶风郡夫人墓志铭》:“葬有日﹐言曰:吾父友惟{韓丈人}視諸孤﹐其往銘。”
諸布-汉语大词典
諸布
【1】祭星的神庙。《史记·封禅书》:“而{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逑}之屬﹐百有餘廟。”{司马贞}索隐:“案:《爾雅》‘祭星曰布’﹐或諸布是祭星之處。”
諸率-汉语大词典
諸率
【1】古代官名。太子的侍卫。{宋}{高承}《事物纪原·环卫中贵·诸率》:“自{秦}{漢}始有諸率﹐以爲東宫禁衞﹐{晉}始置五率﹐歷代因革不常﹐遂分左右也。”《旧唐书·舆服志》:“武弁﹐平巾幘……領左右太子諸坊諸率及鎮戍流内九品已上服之。”
諸白-汉语大词典
諸白
【1】骏马名。{唐}{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稽其{殷}令﹐有文犀利劒之效珍;考其{周}書﹐有諸白乘黄之騁力。”諸﹐《初唐四子集》作“赭”﹐《文苑英华》﹑《全唐文》作“兹”。
諸公-汉语大词典
諸公
【1】众公卿。《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諸公者何?諸侯者何?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餘大國稱侯。”{汉}{班固}《白虎通·礼乐》:“諸公六六爲行﹐諸侯四四爲行。”【2】诸多年老长者。《史记·田叔列传》:“{叔}爲人刻廉自喜﹐喜游諸公。”{张守节}正义:“諸公謂丈人行也。”【3】泛称各位人士。{唐}{杜甫}《醉时歌》:“諸公衮衮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個疑難在此﹐諸公大家參一參。”{元}{贡师泰}《送江西傅与砺赴广州教授》诗:“買得{吴}船便欲東﹐更騎羸馬别諸公。”
諸班直-汉语大词典
諸班直
【1】{宋}代皇帝的贴身禁卫军。《宋史·兵志一》:“禁兵者﹐天子之衞兵也﹐殿前﹑侍衞二司總之。其最親近扈從者﹐號諸班直。”{{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禁军中又选出勇壮﹐作护卫皇帝的亲军﹐称‘诸班直’,地位在一般禁军之上。”
諸卿-汉语大词典
諸卿
【1】古代天子和诸侯所属的众高级官员。《韩非子·内储说下》:“公不聽﹐居三月﹐諸卿作難﹐遂殺{厲公}而分其地。”《左传·昭公元年》:“若野賜之﹐是委君貺於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於諸卿也。”【2】古代君上对众多臣下的称呼。《後汉书·马武传》:“帝後與功臣諸侯讌語﹐從容言曰:‘諸卿不遭際會﹐自度爵禄何所至乎?’”【3】诸多年少长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蚡}爲諸郎”{裴駰}集解引{晋}{徐广}曰:“一云‘諸卿’。時人相號長老老者爲‘諸公’﹐年少者爲‘諸卿’﹐如今人相號爲‘士大夫’也。”
諸兄-汉语大词典
諸兄
【1】所有同宗之兄。《诗·小雅·黄鸟》:“言旋言歸﹐復我諸兄。”《东观汉记·和熹邓后传》:“太后自遭大憂﹐及{新野君}﹐仍喪諸兄﹐常悲傷思慕﹐羸瘦骨立﹐不能自勝。”{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彊而早世。”
諸葛菜-汉语大词典
諸葛菜
【1】即蔓菁。{宋}{高承}《事物纪原·草木花果·诸葛菜》:“今所在有菜野生﹐類蔓菁﹐葉厚多歧差﹐小子如蘿蔔﹐腹不光澤﹐花四出而色紫﹐人謂之諸葛亮菜。”{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三蜀}之人﹐今呼蔓菁爲諸葛菜﹐{江陵}亦然。”
諸如-汉语大词典
諸如
【1】举例用语。放在所举的例子前面﹐表示不止一个例子。{孙犁}《澹定集·读作品记(二)》:“他写了木石之盟﹑金玉良缘以下的﹐诸如{焙茗}和{万儿}﹑{秦锺}和{智能}的爱情。”
諸宫調-汉语大词典
諸宫調
【1】{宋}﹑{金}﹑{元}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起源于{北宋}。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现存作品只有全本的{金}{董解元}作《西厢记》和两个残本{金}无名氏作《刘知远》的残篇﹐{元}{王伯成}作《天宝遗事》的残篇。参阅{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諸馮-汉语大词典
諸馮
【1】古地名。《孟子·离娄下》﹕“{舜}生於{諸馮}。”{杨伯峻}注﹕“{諸馮}﹐傳説在今{山東}{菏澤縣}南五十里。”一说在{山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三·平阳府》:“又{諸馮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孟子》云{舜}生{諸馮}﹐蓋即此。”
諸史-汉语大词典
諸史
【1】众史官。《书·金縢》:“二公及王乃問諸史與百執事。”【2】各种史书。{元}{白珽}《李翰林墓》诗:“{謫仙}真天人﹐出處見諸史。”{清}{陈维崧}《徵赎十三经十七史毛氏书板启》:“且夫室無諸史﹐詎號儒林?架鮮全經﹐何名學者?”
諸事-汉语大词典
諸事
【1】别的事。{唐}{李绰}《尚书故实》:“吾諸事不足法﹐惟書畫可法。”【2】各样事情。《史记·李斯列传》:“且陛下富於春秋﹐未必盡通諸事﹐今坐朝廷﹐譴舉有不當者﹐則見短於大臣﹐非所以示神明於天下也。”《天雨花》第十四回:“諸事已畢﹐自然歲底方回。”《儒林外史》第二三回:“叔公如今只要説同這個人相好﹐他就諸事放心。”【3】别的物品。{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待要與他些甚東西爲信物﹐身邊諸事皆無﹐只有開元通寶金錢五十文﹐與他爲表記。”
諸侯長-汉语大词典
諸侯長
【1】诸侯中的领袖。《周礼·秋官·掌客》:“王合諸侯而饗禮﹐則具十有二牢﹐庶具百物備﹐諸侯長十有再獻。”{郑玄}注:“諸侯長﹐九命作伯者也。”《吕氏春秋·谕大》:“五伯欲繼三王而不成﹐既足以爲諸侯長矣。”{陈奇猷}校释:“如{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爲諸侯之長。”
諸天-汉语大词典
諸天
【1】指神界的众神位。后泛指天界﹔天空。{唐}{谷神子}《博异志·阴隐客》:“修行七十萬日﹐然後得至諸天﹐或{玉京}﹑{蓬萊}﹑{崑閬}﹑{姑射}。”{清}{林则徐}《即目》诗:“不知身與諸天接﹐却訝雲從下界生。”【2】佛教语。指护法众天神。佛经言欲界有六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之曰诸天。{南朝} {宋}{谢灵运}《昙隆法师诔》序:“且三界迴沈﹐諸天倏瞬。”《敦煌变文汇录·频婆娑罗王後宫綵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文》:“人民歡喜皆稱嘆﹐諸天愛護讚精明。”{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法堂裏擺列着諸天聖像。”《西游记》第十七回:“諸天遂來洞口報知。”《长阿含经》卷一:“佛告比丘﹐{毗婆尸菩薩}生時﹐諸天在上於虚空中﹐手執白蓋寶扇﹐以障寒暑風雨塵土。”
諸加-汉语大词典
諸加
【1】指各种增加的祭品。《史记·封禅书》:“{霸}﹑{産}﹑{長水}﹑{澧}﹑{澇}﹑{涇}﹑{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陽}﹐盡得比山川祠﹐而無諸加。”{裴駰}集解引{韦昭}曰:“無車駵之屬。”
諸倩-汉语大词典
諸倩
【1】各个女婿。《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往四五日﹐天雨﹐{黄氏}諸倩見{建}家京下方石﹐即弄之﹐{建}亦欲效之﹐效之不能起﹐即復置之。”{裴駰}集解:“{徐廣}曰:‘倩者﹐女婿也。’{駰}案:《方言》曰‘東{齊}之閒﹐壻謂之倩。’{郭璞}曰‘言可假倩也。’”{宋}{苏轼}《驸马都尉张敦礼节度观察留後》:“進居兩使之間﹐增重諸倩之遇。”
諸位-汉语大词典
諸位
【1】各个席位。{唐}{谢观}《周公朝诸侯于明堂赋》:“及夫諸位散設﹐三公最崇。”【2】敬辞。总称所指的若干人。《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三公子着實謙光﹐當下同諸位作了揖。諸位祝壽﹐三公子斷不敢當﹐又謝了諸位﹐奉坐。”{徐特立}《欧洲义务教育现状》:“诸位有表赞同的﹐还希望协力去进行。”{宋}{司马光}《与诸位往来商量公事札子》:“臣今有足疾未癒﹐遇假日或日晩執政出省後﹐有合商量公事﹐許乘小竹轎子往諸位商量。”
諸下-汉语大词典
諸下
【1】众部下﹔众晩辈。《三国志·魏志·郭嘉传》:“{太祖}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許}以討{太祖}。”{唐}{张九龄}《敕金城公主书》:“春晚極暄﹐想念如宜﹐諸下並平安好。”
諸于-汉语大词典
諸于
亦作“[諸衧]”【1】古时妇人穿的宽大上衣。《汉书·元后传》:“是時{政君}坐近太子﹐又獨衣絳緣諸于。”{颜师古}注:“諸于﹐大掖衣﹐即袿衣之類也。”《後汉书·光武帝纪上》:“時{三輔}吏士東迎{更始}﹐見諸將過﹐皆冠幘﹐而服婦人衣﹐諸于繡镼﹐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正字通·衣部》:“衧﹐諸衧﹐即諸于﹐今俗呼披風敞袖是也。”【2】泛指妇人装束。{章炳麟}《无题》诗:“威儀已歎{漢}官消﹐綉镼諸于足自聊。”
諸色-汉语大词典
諸色
【1】各色﹐各种(事或物)。{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薛平}司徒嘗送太僕卿{周皓}﹐上諸色人吏中﹐末有一老人﹐八十餘﹐著緋。”《水浒传》第五五回:“且説{凌振}把應用的烟火藥料﹐就將做下的諸色火砲﹐并一應的砲石砲架﹐裝載上車。”《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既而户部請自{紹興}十一年至十七年﹐諸色拖欠錢物﹐除形勢及公吏﹑卿司與上上有力之家未納數外﹐並與放免。從之。”
諸色人等-汉语大词典
諸色人等
【1】各种各样﹑各色各等的人们。{唐}{陆贽}《优恤畿内百姓并除十县令诏》:“百姓及諸色人等如能力行仁義﹐均減有無﹐賙貸貧人﹐全活數衆者﹐府司具事跡聞奏﹐朕當授以官秩﹐蠲其征徭。”《水浒传》第八一回:“殿帥府有鈞旨:{梁山泊}諸色人等﹐恐有夾帶入城。”{许地山}《危巢坠简·街头巷尾之伦理》:“这是一个演说时代﹐所以‘诸色人等’都能演说。”
諸都-汉语大词典
諸都
【1】全都。《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老翁的本領﹐我諸都佩服。”
諸漏-汉语大词典
諸漏
【1】佛教语。各种烦恼。漏﹐指贪欲﹑瞋恨﹑愚痴带来的烦恼。《正法华经·光瑞品》:“無有諸漏﹐無所不入。”{梁启超}《公祭康南海先生文》:“事已則宜返其鄉﹐諸漏已盡不受後有﹐奚戀乎末次報身之一皮囊。”{宋}{王安石}《平甫游金山同大觉见寄相见後次韵》之二:“獨往便應諸漏盡﹐相逢未免故情深。”
諸牧-汉语大词典
諸牧
【1】四方长官。《史记·封禅书》:“輯五瑞﹐擇吉月日﹐見四獄諸牧﹐還瑞。”
諸餘-汉语大词典
諸餘
【1】其他﹔其馀。{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只除了心不志誠﹐諸餘的所事兒聰明。”《敦煌变文集·八相变》:“未向此間來救度﹐且於何處大基緣﹐當時不在諸餘國﹐示現權居{兜率天}。”{唐}{王建}《赠人》诗之二:“朝回不向諸餘處﹐騎馬城西檢校花。”【2】一切﹔种种。{唐}{韩愈}《赠刘师服》诗:“朱顔皓頸訝莫親﹐此外諸餘誰更數。”{宋}{危稹}《渔家傲》词:“老去諸餘情味淺﹐詩情不上閑釵釧。”{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他諸餘可愛﹐所事兒相投。”
諸衆-汉语大词典
諸衆
【1】众多﹔许多。《吕氏春秋·谨听》:“諸衆齊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禮而令。”{高诱}注:“非一﹐故言諸衆。”《史记·夏本纪》:“諸衆讒嬖臣﹐君德誠施皆清矣。”
諸重-汉语大词典
諸重
【1】古代丧礼各暂代主牌以依神之物。《隋书·礼仪志三》:“諸重﹐一品懸鬲六﹐五品已上四﹐六品已下二。”
諸葛燈-汉语大词典
諸葛燈
【1】即马灯。一名孔明灯。{茅盾}《苏嘉路上》:“提着‘诸葛灯’的路警开始肃清轨道的工作。”{清}{薛福成}《振百工说》:“{諸葛亮}在{伊尹}伯仲之間﹐所製有木牛流馬﹐有諸葛燈。”
諸方-汉语大词典
諸方
【1】别的方位﹔别的地方。《景德传灯录·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僧辭﹐問云:‘學人到諸方﹐有人問和尚近日作麽生﹐未審如何祇對。’”《太平广记》卷二六四引{五代}{王仁裕}《王氏见闻·韩伸》:“又或云某方位去吉﹐即往之﹐諸方縱人牽之不去。”【2】各地方。{南朝} {梁元帝}《庾先生承先墓志》:“諸方未遊﹐佳城已望。”《新唐书·百官志二》:“大朝會﹐諸方起居﹐則受其表狀。”《晋书·何劭传》:“每諸方貢獻﹐帝輒賜之﹐而觀其占謝焉。”【3】犹诸道。{宋}{苏轼}《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诗:“諸方人人把雷電﹐不容細看真頭面。”
諸蔗-汉语大词典
諸蔗
【1】甘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諸蔗猼且。”《汉书》作“諸柘”。{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诸蔗》:“諸蔗﹐一曰甘蔗。{交趾}所生者圍數寸﹐長丈餘﹐頗似竹﹐斷而食之甚甘﹐笮取其汁﹐曝數日成飴﹐入口消釋﹐彼人謂之石蜜。”{北周}{庾信}《邛竹杖赋》:“諸蔗雖甘﹐不可以倚。”
諸處-汉语大词典
諸處
【1】他处。{唐}{白居易}《龙门下作》诗:“筋力不將諸處用﹐登山臨水詠詩行。”{唐}{元稹}《放言》诗之三:“必若乖龍在諸處﹐何須驚動自來人?”{唐}{谷神子}《博异志·崔玄微》:“主人甚賢﹐只此從容不惡﹐諸處亦未勝於此也。”【2】处处﹔各处。{唐}{王建}《题詵法师院》诗:“僧院不求諸處好﹐轉經唯有一窗明。”{宋}{张先}《醉垂鞭》词:“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水浒传》第五二回:“次日陞廳﹐便行移公文﹐諸處緝捕﹐捉拿{朱仝}正身。”
諸渠-汉语大词典
諸渠
【1】传说中的鬼怪名。{汉}{王延寿}《梦赋》:“捎魍魎﹐拂諸渠。”
諸父-汉语大词典
諸父
【1】古代天子对同姓诸侯﹑诸侯对同姓大夫﹐皆尊称为“父”﹐多数就称为“諸父”。《诗·小雅·伐木》:“既有肥羜﹐以速諸父。”《管子·四称》:“獠獵畢弋﹐暴遇諸父﹐馳騁無度﹐戲樂笑語。”【2】指伯父和叔父。{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彊而早世。”{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李京兆}諸父中﹐有一人嘗爲{博}守者﹐不得其名﹐其人極廉介。”《汉书·王莽传上》:“又外交英俊﹐内事諸父﹐曲有禮意。”《庄子·列御寇》:“如而夫者﹐一命而吕鉅﹐再命而於車上儛﹐三命而名諸父﹐孰協{唐}{許}也。”{成玄英}疏:“諸父﹐伯叔也。”
諸緯-汉语大词典
諸緯
【1】指《书纬》﹑《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孝经纬》等各种纬书。{严复}《有如三保》:“又不至推六經諸緯﹐委爲天心國運可知。”
諸弟-汉语大词典
諸弟
【1】所有同宗之弟。《国语·晋语四》:“而惠慈二{蔡}﹐刑于{大姒}﹐比於諸弟。”{韦昭}注:“諸弟﹐同宗之弟。”{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诗:“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2】指所有同胞弟弟。{鲁迅}有《别诸弟》诗。
諸葛廬-汉语大词典
諸葛廬
【1】{诸葛亮}隐居时的草庐。{唐}{刘禹锡}《陋室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2】名胜古迹名。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南{卧龙岗}{武侯祠}内﹐建筑别致﹐景色幽雅。附近尚有{三顾堂}﹑{躬耕亭}等胜迹。
諸夏-汉语大词典
諸夏
【1】{周}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泛指中原地区。《左传·闵公元年》:“諸夏親暱﹐不可棄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观德》:“滅國十五有餘﹐獨先諸夏﹐{魯}{晉}俱諸夏也。”【2】指{中国}。{明}{王鏊}《震泽长语·音韵》:“{瞿曇}之書﹐能入諸夏﹐而{宣尼}之書﹐不能至{跋提河}者﹐以聲音之道障閡耳。”{郭沫若}《归去来·由日本回来了》:“欣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賦此詩。”
諸宜-汉语大词典
諸宜
【1】各项事宜。《晋书·礼志下》:“今使使持節侍中副給事黄門侍郎銜命四出﹐周行天下﹐親見刺史二千石長吏﹐申諭朕心﹐訪求得失損益諸宜﹐觀省政教﹐問人間患苦。”
諸郎-汉语大词典
諸郎
【1】指郎官。《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已爲大將軍後﹐方盛﹐{蚡}爲諸郎﹐未貴﹐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按《汉书》作“諸曹郎”。【2】年轻子弟。{宋}{辛弃疾}《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词:“若教{王}{謝}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塵。”{唐}{元稹}《连昌宫词》:“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
諸比-汉语大词典
諸比
【1】天神名。《淮南子·墬形训》:“{諸比}﹐涼風之所生也。”{高诱}注:“{諸比}﹐天神也。”
諸表-汉语大词典
諸表
【1】各种章奏表文。{宋}{张耒}《明道杂志》:“蓋禮部掌撰賀慰諸表﹐表後署所撰郎官名。”【2】各表亲。{唐}{薛调}《无双传》:“諸表同處﹐悉敬事之。”{前蜀}{杜光庭}《仙传拾遗·韩愈外甥》:“一見之後﹐令於學院中與諸表話論﹐不近詩書﹐殊若土偶。”
諸葛弩-汉语大词典
諸葛弩
【1】古代弓弩名。此弩便捷轻巧﹐闺妇亦能使用。{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弩》:“又有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爲之。另安機木﹐隨手扳弦而上﹐發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則又扳木上弦而發。”
諸衞-汉语大词典
諸衞
【1】仪卫队。{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下:“{漢}{魏}以降﹐有大駕﹑法駕﹑小駕之儀;至{唐}又分殿中諸衞﹑黄麾等仗。”【2】古代官名。宫廷仪卫队长。《周书·宣帝纪》:“皇帝{衍}稱{正陽宫}﹐置納言﹑御正﹑諸衞等官﹐皆准天臺。”{宋}{高承}《事物纪原·环卫中贵·诸卫》:“{秦}有衞尉﹐掌門衞﹐則衞亦{先秦}之舊制爾。{晉武}重兵官﹐選清重之士置中軍以統諸宿衞﹐此諸衞之始也。”
諸如此類-汉语大词典
諸如此類
【1】许多与此相类似的事物。《晋书·刘颂传》:“諸如此類﹐亦不得已已。”{明}{胡应麟}《诗薮·周汉》:“《郊祀》之精深﹐《房中》之典則﹐《秋風》之藻豔﹐諸如此類﹐蹊徑具存﹐不盡無意﹐然皆匪五言。”{{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七:“‘{日}兵侵犯{闸北}’﹐‘十九路军抵抗胜利’﹐‘{日}兵用飞机在{闸北}投炸弹’﹐‘{闸北}已成焦土’﹐诸如此类的标题﹐连日在报上用大大的字载着。”
諸正-汉语大词典
諸正
【1】古代官名。《逸周书·尝麦》:“欽之哉!諸正敬功。”{朱右曾}校释:“諸正﹐司寇之屬官。”
諸親六眷-汉语大词典
諸親六眷
【1】总称所有亲戚。《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嚴監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頭。諸親六眷都來問候。”
諸胡-汉语大词典
諸胡
【1】古代对我国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的统称。《新唐书·突厥传上》:“又委政諸胡﹐斥遠宗族不用﹐興師歲入邊﹐下不堪苦。”
諸公調-汉语大词典
諸公調
【1】即诸宫调。{明}{陶宗仪}《辍耕录·院本名目》:“{唐}有傳奇﹐{宋}有戲曲﹑唱諢﹑詞説﹐{金}有院本﹑雜劇﹑諸公調。”
諸蕃-汉语大词典
諸蕃
【1】指边疆各少数民族。《新唐书·吐蕃传上》:“且{莫賀延磧}袤二千里﹐無水草﹐若北接虜﹐{唐}兵不可度而北﹐則{伊西}﹑{北庭}﹑{安西}諸蕃悉亡。”
諸書-汉语大词典
諸書
【1】诸子之书。《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蚡}辯有口﹐學《槃盂》諸書﹐{王太后}賢之。”{裴駰}集解:“{應劭}曰:‘諸書﹐諸子文書也。’{孟康}曰:‘{孔甲}《槃盂》二十六篇﹐雜家書﹐兼儒﹑墨﹑名﹑法。’”
諸姬-汉语大词典
諸姬
【1】众{姬}姓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杜预}注:“{姬}姓之國在{漢}北者﹐{楚}盡滅之。”{三国} {魏}{曹冏}《六代论》:“暨乎{戰國}﹐諸{姬}微矣。”《国语·郑语》:“若{周}衰﹐諸{姬}其孰興?”【2】众女伎。{清}{张岱}《陶庵梦忆·朱云崃女戏》:“得一讚語﹐輒走戲房﹐與諸姬道之﹐佹出佹入﹐頗極勞頓。”{清}{捧花生}《画舫馀谭》卷一:“招朋好八九人﹐集{藿甘園}﹐觀諸姬奏伎。”【3】指同是{姬}姓的女子。《诗·邶风·泉水》:“孌彼諸{姬}﹐聊與之謀。”{毛}传:“諸{姬}﹐同姓之女。”
諸僚-汉语大词典
諸僚
【1】古代少数民族名。分布于{岭}南一带和海中岛屿上。《文汇报》1985.10.7:“这些民族在古代被称为{越}人﹑{百越}﹑{诸僚}﹑{五溪}﹑{僰}人﹑{濮}人﹑{侹}人等﹐悬棺葬葬法会不会和如此众多的民族都有关系呢?”僚﹐旧作“獠”。【2】同僚。{明}{沈德符}《野獲编·鬼怪·穆象元判冥》:“諸僚新舊代去者﹐或未識面﹐間以相問﹐則舊者告以此舊寅丈{穆公}。”
諸蠻-汉语大词典
諸蠻
【1】古代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总称。《新唐书·吐蕃传下》:“比年寇{黎}{巂}﹐{皋}常折其兵﹐{定德}畏得罪﹐遂來降﹐因定{昆明}諸蠻。”{唐}{元稹}《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子少傅赠太保郑国公食邑三千户严公行状》:“緣溪諸蠻﹐狐鼠跧竄﹐王師步趨﹐不習嵌嶮。”
諸坊-汉语大词典
諸坊
【1】{隋}{唐}时以坊为名的各官署。《旧唐书·舆服志》:“武弁﹐平巾幘……領左右太子諸坊諸率及鎮戍流内九品已上服之。”
諸彦-汉语大词典
諸彦
【1】众贤才。{唐}{杜甫}《积草岭》诗:“卜居尚百里﹐休駕投諸彦。”{南朝} {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諸彦﹐共盡之矣。”{宋}{王安石}《次杨乐道韵·後殿朝次偶题》:“忽隨諸彦登龍尾﹐尚憶當年應鵠頭。”
諸科-汉语大词典
諸科
【1】{北宋}时对科举考试常科中除进士科以外的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其他科目的总称。{南宋}尽废诸科﹐科举常选仅进士一科。《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四年》:“癸巳﹐御{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及明經﹑諸科及特奏名進士﹑諸科。”《宋史·选举志一》:“{宋}之科目﹐有進士﹐有諸科﹐有武舉。”【2】{唐}代对科举考试常科中所有科目的总称。{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近代以諸科取士者甚多。”
諸侯-汉语大词典
諸侯
【1】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易·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宋}{高承}《事物纪原·官爵封建·诸侯》:“《帝王世紀》曰:{女媧}未有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炎帝}世﹐乃有諸侯﹐{風沙氏}叛﹐{炎帝}修德﹐{風沙}之民自攻其君﹐則建侯分土自{炎帝}始也。”{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为了统治广阔的被征服地区﹐{周}初曾大规模分封诸侯﹐即‘封邦建国’……相传{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建置七十一国﹐其中﹐{武王}的兄弟十五人(一说十六人)﹐同姓四十人。”《史记·五帝本纪》:“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2】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三国} {蜀}{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三:“{五代}諸侯跋扈﹐枉法殺人﹐主家得自殺其奴僕。”{清}{吴伟业}《儒将》诗:“{河}朔功名指顧收﹐身兼使相領諸侯。”《南史·循吏传序》:“前史亦云﹐今之郡守﹐古之諸侯也。”【3】星名。《史记·天官书》:“門内六星﹐諸侯。”{张守节}正义:“内五諸侯五星﹐列在帝庭……又云諸侯五星在東井北河﹐主刺舉﹐戒不虞。又曰理陰陽﹐察得失。一曰帝師﹐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此五者﹐爲天子定疑議也。”
諸劌-汉语大词典
諸劌
【1】{春秋}时{曹刿}和刺客{专诸}的并称。《孙子·九地》:“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
諸頭-汉语大词典
諸頭
【1】即都将﹐都头。諸﹐通“都”。{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或被分割隊伍﹐隸屬諸頭。”{马其昶}校注引{沈钦韩}曰:“牙門都將爲都頭。諸頭﹐即謂都頭也。”
諸逑-汉语大词典
諸逑
【1】祭星的神祠。《史记·封禅书》:“而{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逑}之屬﹐百有餘廟。”《汉书》作“諸逐”。
諸惟-汉语大词典
諸惟
【1】书信用语。谓诸多事宜中希望注意某一件事。{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聞北方多風沙﹐諸惟珍重。”{梁启超}《致颜骏人书》:“溽暑乍退﹐君子維宜﹐諸惟爲國善攝不盡。”
諸葛壘-汉语大词典
諸葛壘
【1】地名。又名{武侯垒}。{清}{吴伟业}《送吴门李仲木出守宁羌》诗:“{隗囂宫}尚在﹐{諸葛壘}應荒。”{吴翌凤}笺注:“《水經》:{沔水}又東經{武侯壘}南。{酈道元}注:{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南有{亮壘}﹐背山向水﹐中有小城。”
諸越-汉语大词典
諸越
【1】{春秋}时{越国}。诸﹐助词。后指今{浙江}{绍兴}一带。《庄子·逍遥游》:“{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郭庆藩}集释引{李桢}曰:“{諸越}﹐猶云{於越}。《春秋》{定}五年《經》‘{於越}入{吴}’﹐{杜}注:‘於﹐發聲也。’《公羊傳》:‘{於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何休}注:‘{越}人自名{於越}。此作諸者﹐《廣雅·釋言》:諸﹐於也。《禮記·射義》注:諸﹐猶於也。是疊韻假借。’”【2】指{百粤}。《北史·列女传·隋谯国夫人洗氏》:“夫人幼賢明﹐在父母家﹐撫循部衆﹐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宋}{沈括}《梦溪笔谈·药议 》:“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此地氣之不同。”
諸孫-汉语大词典
諸孫
【1】本家孙辈。{宋}{梅尧臣}《<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先生少時多病﹐不娶﹐無子。諸孫{大年}能掇拾所爲詩﹐請予爲序。”《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諸子﹑諸孫須年十五已上﹐弟姪等並須年二十已上﹐方得奏薦。”
諸作-汉语大词典
諸作
【1】各种手工业。《史记·平準书》:“諸作有租及鑄﹐率緡錢四千一算。”{裴駰}集解引{如淳}曰:“以手力所作而賣之。”
諸王-汉语大词典
諸王
【1】指古代天子分封的各诸侯王。{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魏國}置丞相以下羣卿百僚﹐皆如{漢}初諸王之制。”【2】众王。{唐}{韩愈}《顺宗实录》一:“還至别殿﹐諸王親屬進賀。”{元}{白珽}《湖居杂兴》诗之一:“御舟初出賞春霏﹐傳是諸王與后妃。”【3】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五車南六星曰諸王﹐察諸侯存亡。”
諸侯王-汉语大词典
諸侯王
【1】{汉}代皇子被封为王者。{汉}{蔡邕}《独断》:“{漢}制皇子封爲王者﹐其實古諸侯也。{周}末諸侯或稱王﹐而{漢}天子自以皇帝爲稱﹐故以王號加之﹐總名諸侯王。”《史记·吕太后本纪》:“辛巳﹐{高后}崩﹐遺詔賜諸侯王各千金﹐將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賜金。”
諸惡-汉语大词典
諸惡
【1】各种恶行。{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二:“其中家常日用﹐應酬世務﹐奸詐貪狡﹐諸惡皆作﹐果報昭然。”《大智度论》卷十八:“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浄其意﹐是諸佛教。”【2】众恶人。{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與君有舊﹐書至則必起雄師﹐立殘諸惡。”
諸妄-汉语大词典
諸妄
【1】所有﹐一切。《汉书·李广传》:“而諸妄校尉已下﹐材能不及中﹐以軍功取侯者數十人。”{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妄猶凡也。”
諸有-汉语大词典
諸有
【1】所有﹐一切。《百喻经·出家凡夫贪利养喻》:“昔有國王﹐設於教法:諸有婆羅門等﹐在我國内﹐制抑洗浄。”
諸如此比-汉语大词典
諸如此比
【1】犹言诸如此类。《宋书·文帝纪》:“又州郡估税﹐所在市調﹐多有煩刻。山澤之利﹐猶或禁斷;役召之品﹐遂及稚弱。諸如此比﹐傷治害民。”
諸資-汉语大词典
諸資
【1】传说中的水名。《山海经·西山经》:“西南三百八十里﹐曰{臯塗之山}﹐{薔水}出焉﹐西流注于{諸資之水}。”
諸宗-汉语大词典
諸宗
【1】佛教语。指佛教各宗派。{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六章第三节:“五祖{宗密}稱{圭峯禪師}﹐紹述{清涼}﹐盛弘華嚴﹐兼通諸宗﹐斯道益以光大。”【2】众宗族。{唐}{罗隐}《魏博罗令公附卷有迴》诗:“寒門雖得在諸宗﹐棲北巢南恨不同。”
諸謝-汉语大词典
諸謝
【1】指{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唐}{唐彦谦}《汉代》诗:“{王氏}憐諸{謝}﹐{周郎}定{小喬}。”
諸緣-汉语大词典
諸緣
【1】佛教语。指色香等百般世相。此种种世相﹐皆为我心识攀缘之所﹐故称诸缘。《楞严经》卷一:“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諸緣﹐緣所遺者。”{清}{顾炎武}《应州》诗之一:“頓覺諸緣減﹐臨風獨灑然。”{宋}{苏轼}《和陶杂诗》之九:“思我無所思生﹐安能觀諸緣。”
諸親好友-汉语大词典
諸親好友
【1】总称所有亲友。《苏州的传说·双塔的传说》:“等到{张书生}和{李相公}临走时﹐街坊乡邻﹑诸亲好友来送行﹐姑嫂两人就借这个机会表明心迹。”
諸葛-汉语大词典
諸葛
【1】复姓。{三国}{吴}有{诸葛瑾}。见《世说新语·品藻》“{諸葛瑾}”{刘孝标}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2】{诸葛亮}的省称。又如:{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晋}{左思}《吴都赋》:“{公孫}國之而破﹐{諸葛}家之而滅。”{明}{刘炳}《寄许永明公冕昆季得夫先生》诗:“{諸葛}有心扶{漢}室﹐{包胥}無淚哭{秦}庭。”
諸嚴-汉语大词典
諸嚴
【1】祭星的神祠。《史记·封禅书》:“而{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逑}之屬﹐百有餘廟。”
諸凡-汉语大词典
諸凡
【1】所有﹔一切。{前蜀}{贯休}《上留田》诗:“我欲使諸凡鳥雀﹐盡變爲鶺鴒;我欲使諸凡草木﹐盡變爲{田}荆。”{鲁迅}《坟·文化偏至论》:“諸凡事物﹐無不質化。”{清}{朱之瑜}《中原阳九述略·虏害十条》:“諸凡所爲﹐何慘刻之甚!”
諸水-汉语大词典
諸水
【1】各条水流。{唐}{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2】各样的水。{清}{张岱}《陶庵梦忆·禊泉》:“昔人水辨{淄}{澠}﹐侈爲異事。諸水到口實實易辨﹐何待{易牙}!”
諸鉤-汉语大词典
諸鉤
【1】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东山经》:“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諸鉤之山}﹐無草木﹐多沙石。”
諸劫-汉语大词典
諸劫
【1】诸贼盗。《南齐书·王敬则传》:“即殺十牛解神﹐并斬諸劫﹐百姓悦之。”
諸曹-汉语大词典
諸曹
【1】犹言各部。亦借指各部的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諸曹受尚書事。”{颜师古}注引{晋灼}曰:“《漢儀注》諸吏﹑給事中日上朝謁﹐平尚書奏事﹐分爲左右曹。”《後汉书·马援传》:“諸曹時白外事。”{宋}{苏轼}《东坡志林·陈昱被冥吏误追》:“又使諸曹檢己籍﹐曹示之。”
諸-汉语大词典
諸
【1】古代传说中山名及水名。《山海经·南山经》:“《南次二經》之首﹐曰{柜山}﹐西臨{流黄}﹐北望{諸}﹐東望{長右}。”{郭璞}注:“〔{諸}﹑{長右}〕皆山名。”《山海经·北山经 》:“{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諸之水}。”{郭璞}注:“水出{諸山}也。”
諸子-汉语大词典
諸子
【1】{周}官名。《周礼·夏官·诸子》:“諸子﹐掌國子之倅﹐掌其戒令與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2】古代天子﹑诸侯姬妾之官职名称。《左传·襄公十九年》:“諸子{仲子}﹑{戎子}﹐{戎子}嬖。”{杨伯峻}注:“《管子·戒篇》有‘中婦諸子’﹐{房玄齡}注云:‘中婦諸子﹐内官之號。’所謂内官者﹐亦諸侯﹑天子姬妾之别名﹐因居宫内﹐必有官階﹐故云内官。”【3】众女子。{唐}{谷神子}《博异志·崔玄微》:“{十八姨}曰:‘小女子弄酒!’皆起﹐至門外别﹐{十八姨}南去﹐諸子西入苑中而别。”【4】指{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其著作。{姚华}《论文後编·目录上》:“家之言私﹐其製非一﹐而皆總於諸子。諸子者﹐史之别派(記載古事佚聞﹐時書評論)﹐集之先河(文筆並録)也。”《汉书·艺文志》:“{戰國}從衡﹐真僞分争﹐諸子之言紛然殽亂。”{清}{赵翼}《瓯北诗话·皮日休》:“按{唐}以前《孟子》雜於諸子中﹐從未有獨尊之者。”【5】众儿。《宋史·吴奎传》:“没之日﹐家無餘資﹐諸子至無屋以居﹐當時稱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諸子﹑諸孫須年十五已上﹐弟姪等並須年二十已上﹐方得奏薦。”《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6】犹诸君。{梁启超}《东籍月旦·叙论》:“同學諸子﹐慫恿草一書以餉來者。”{三国} {蜀}{诸葛亮}《答李严书》:“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諸吕-汉语大词典
諸吕
【1】指{汉}代{吕后}的亲信{吕产}﹑{吕禄}等。{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絳侯}誅諸{吕}﹐權傾五伯﹐囚於請室。”{陈白尘}《大风歌》第一幕第四场:“她口称重用老臣﹐其实扶植诸{吕}势力。”{三国} {魏}{曹冏}《六代论》:“及諸{吕}擅權﹐圖危{劉氏}。”
諸真-汉语大词典
諸真
【1】诸仙人。{唐}{薛用弱}《集异记·蔡少霞》:“百神守護﹐諸真班列。”
諸生-汉语大词典
諸生
【1】各种生物。《管子·水地》:“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吕氏春秋·仲冬》:“陰陽争﹐諸生蕩。”【2】众弟子。{唐}{韩愈}《太学生何蕃传》:“歲舉進士﹐學成行尊﹐自太學諸生推頌不敢與{蕃}齒﹐相與言於助教博士。”《新唐书·高智周传》:“俄拜{壽州}刺史﹐其治尚文雅﹐行部﹐先見諸生﹐質經義及政得失﹐既乃録獄訟﹐考耕餉勤墮﹐以爲常。”{宋}{王安石}《取材》:“所謂諸生者﹐不獨取訓習句讀而已﹐必也習典禮﹐明制度﹐臣主威儀﹐時政沿﹐然後施之職事﹐則以緣飾治道﹐有大議論則以經術斷之是也。”【3】{明}{清}两代称已入学的生员。《明史·文苑传二·罗玘》:“年四十困諸生﹐輸粟入國學。”{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四:“{謝山}先生年十四﹐補諸生﹐例謁學宫。”{明}{叶盛}《水东日记·杨鼎自述荣遇数事》:“翌日﹐祭酒率學官諸生上表謝恩。”{清}{叶廷琯}《鸥陂渔话·葛苍公传》:“應童子試﹐援筆立就如宿構﹐爲諸生﹐以忠義自許。”【4】众有知识学问之士﹔众儒生。《汉书·叔孙通传》:“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南朝} {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臣本自諸生﹐家承素業。”{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始皇}〕又漸并兼列國﹐雖亦召文學﹐置博士﹐而終則焚燒《詩》﹑《書》﹐殺諸生甚衆。”《管子·君臣上》:“是以爲人君者﹐坐萬物之原﹐而官諸生之職者也。”{尹知章}注:“謂授諸生之官而任之以職也。生﹐謂知學之士也。”
諸葛巾-汉语大词典
諸葛巾
【1】古代男子戴的一种头巾。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故名。《三才图会·衣服一》:“諸葛巾﹐此名綸巾。{諸葛武侯}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
諸逐-汉语大词典
諸逐
【1】见“諸逑”。
諸塵-汉语大词典
諸塵
【1】佛教语。指色﹑声﹑香﹑味﹑触五尘。{唐}{王建}《原上新居》诗之七:“焚香向居士﹐無計出諸塵。”{明}{高启}《赋永上人纸帐》:“{剡}藤裁素幬﹐坐使諸塵隔。”
諸稽-汉语大词典
諸稽
【1】天神名。《淮南子·墬形训》:“{諸稽}﹑{攝提}﹐條風之所生也。”{高诱}注:“{諸稽}﹑{攝提}﹐天神之名也。”【2】复姓。{春秋}时有{诸稽郢}。见《国语·吴语》。
諸問-汉语大词典
諸問
【1】问辩。《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窮研細諸問﹐豈得信虚辭!”{蒋礼鸿}通释引{徐复}曰:“‘諸問’是問辯的意思。《説文·言部》:‘諸﹐辯也。’又《辡部》:‘辯﹐治也。从言在辡之間。’”{段玉裁}注:“‘治者﹐理也﹐謂治獄也﹐會意。’這裏正是雀兒要求鳳凰秉公判斷﹐細加辯問的意思。‘諸’是承用{漢}代俗語。”
諸羅-汉语大词典
諸羅
【1】古时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总称。{明}{何景明}《安庄道中》诗:“{嶺}徼土風連{百粤}﹐郊原人語雜{諸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