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諸)是什么意思
诸毛-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诸毛zhū máo
【释义】:
指代毛笔。因用某些兽毛可束成笔穗。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又论诸毛功,劈水看蛟螭。”
诸父-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诸父zhū fù
【释义】:
伯父,叔父的统称。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
诸夏-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诸夏zhū xià
【释义】:
泛指中国。汉·班固《东都赋》:“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诸-古汉语虚词词典
诸zhū
指示代词
用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作定语,表示同一类对象的整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义即“各”、“众”、“所有”。①左右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②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史记·匈奴列传》)③凡沙河已西,天竺诸国,国王皆笃信佛法。(《法显传》)--笃:深。
人称代词
在句中作动词的宾语,相当于“之”,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在前面已经出现。义即“他(它)”、“他们(它们)”、“这件事”。①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乎?(《左传·昭公三年》)②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孟子·公孙丑下》)--予三宿而出昼:我在昼县住了三晚才离开。王庶几改之:希望大王改变态度。“王如改诸”二句:王如果能改变态度,那么一定会把我召回的。③寡人之在东宫之时,闻先生之议曰“为圣易”,有诸乎?(《吕氏春秋·审应》)④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法言·君子》)
介词 "诸"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补语,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或所涉及的对象。义即“在”、“于”。①公徒将杀昭子,伏诸道。(《左传·昭公二十五年》)②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③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诸远人乎?(《礼记·郊特牲》)
合音词
一、“诸”为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兼有二者的作用。
(一)"诸"后为表处所的名词或词组,“诸”相当于“之于”。“之”作前面动词的宾语,指代前面已出现的人或事物;“于”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①宋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弃诸堤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②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孟子·告子上》)--湍水:湍急奔流之水。③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荀子·大略》)--畔:通“叛”。倍:通“背”。内:通“纳”。涂:通“途”。④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史记·孔子世家》)--北:败逃。
(二)“诸”后为表人物的名词,“诸”相当于“之于”。"之"代前面已出现的人或事物;“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有关对象。①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②佛肸为中牟宰。赵简子攻范、中行,伐中牟。佛肸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肸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史记·孔子世家》)--畔:通“叛”。
二、“诸”为代词“之”和疑问语气词“乎”的合音,兼有二者的作用。“之”作动词的宾语,“乎”助疑问语气。多用于疑问句或反诘句中,有时前面有“其”、“无乃”、“盍”等相呼应,以加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闻强氏授甲将攻子,子闻诸?”曰:“弗闻。”(《左传·昭公八年》)②高、国得君,必偪我,盍去诸?(《左传·哀公六年》)--偪:通“逼”。盍去诸:何不离开他们呢?③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孟子·梁惠王上》)--囿:养动物的园子。
助词
用于句中或句末,起加强语气或和谐音节的作用。①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经·邶风·日月》)②冬,楚公子燮灭蓼,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左传·文公五年》)--六:国名,在今安徽六安一带。“皋陶”句:皋陶、庭诸一下子就没有人祭祀了。
故特缕陈,诸希鉴宥-实用委婉语词典
故特缕陈,诸希鉴宥
用于向人陈述不能接受的原因,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
上述诸说,唯君明察-实用委婉语词典
上述诸说,唯君明察
用于向人谦恭地陈述不能接受的理由,请对方理解。
识浅寡闻,未谙诸务-实用委婉语词典
识浅寡闻,未谙诸务
意为我学识浅薄,见闻不广,对很多东西都不熟悉。“谙”,即熟悉,熟练。
自心调伏,断诸过恶-实用委婉语词典
自心调伏,断诸过恶
意为自己调节各种意绪,阻断容易出现的邪念。
故特缕陈,诸希鉴宥-实用委婉语词典
故特缕陈,诸希鉴宥
意为我特意细细陈述,多多的希望您察鉴原谅。
诸维珍卫-实用委婉语词典
诸维珍卫
意为多多地希望您珍惜、爱护自己的身体。
风霜加厉,诸希珍卫-实用委婉语词典
风霜加厉,诸希珍卫
意为天气霜冷风寒,格外厉害,多多希望您加以防范、防卫。“诸”,即多,许多。
修于少欲,舍诸愦闹-实用委婉语词典
修于少欲,舍诸愦闹
意为战胜自己心中繁杂的欲念,舍去诸多令心意昏乱的喧闹。“愦”,即昏愦。
善为排遣,付诸达观-实用委婉语词典
善为排遣,付诸达观
意为愿您尽可能地疏解痛苦悲哀的情绪,做到胸怀开阔、豁达。“排遣”,即排放、疏通。
诸-孙子兵法词典
诸zhū
【释义】:
〔諸〕①众。诸侯。《军争篇》:“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②专诸,人名。《九地篇》:“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杜牧注:“言所投之处,皆为专诸、曹刿之勇。”
诸侯-孙子兵法词典
诸侯
【释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九变篇》:“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诸刿-孙子兵法词典
诸刿
【释义】:
专诸和曹刿。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元前515年,吴公子光欲谋害吴王僚而自立,借宴请僚时,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乘进献时刺死僚,专诸被僚卫士杀死。公子光自立为王。曹刿即曹沫。春秋时鲁国人。齐桓公伐鲁,鲁庄公请和,会盟于柯,沫以匕首劫桓公,迫使齐归还侵地。《九地篇》:“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张预注:“专诸,吴公子光使刺杀吴王僚者。‘刿’当为‘沫’。曹沫以勇力事鲁庄公,尝执匕首劫齐桓公。”
诸公-敬谦语小词典
诸公zhūgōng
敬称。用来称若干尊长。《毛泽东书信选集·致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目前,抗日救国大计必须进入具体实际之阶段,敝方八月二十五日致中国国民党书即提出此种实际方案,现托钱君携呈尊览。诸公高瞻远瞩,对此谅有同心。”
诸君-敬谦语小词典
诸君zhūjūn
敬称。用来称若干人。《史记·项羽本纪》:“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汪秀才晓得船已行远,方发言道:‘学生承诸君见爱,如此倾倒,可谓欢极。但胸中有一件小事,甚不便于诸君,要与诸君商量一个长策。’”《毛泽东书信选集·致蔡和森等》:“弟为荒学,甚为不安,以后必要照诸君的办法,发奋求学。”
诸位-敬谦语小词典
诸位zhūwèi
①敬辞。用来指若干人,后跟称呼。《儒林外史》一八回:“等到一更天,赵先生抬着一乘轿子,又两个轿夫跟着,前后打着四枝火把,飞跑了来。下了轿,同众人作揖,道及:‘得罪,有累诸位先生久候。’”|诸位同志。②敬称。用来总称所指的若干人。《儒林外史》一八回:“三公子着实谦光,当下同诸位作了揖。诸位祝寿,三公子断不敢当,又谢了诸位,奉坐。”|诸位有何意见,请尽量发表。
之于与诸于-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之于与诸于
古代汉语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其中有许多专属于古代汉语的语言成分已经消失,有的保留了下来。“之”“于”“诸”就是典型的古代汉语成分。其中,“之”是个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和“它”。“于”是个介词,二者常常连在一起使用,前边是动词性成分,后边是名词性成分,于是就构成了“动之于名”的格式。如“诉之于武力、公之于社会”等。“之于”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形式出现,即以“诸”来代替“之于”。如“公诸社会、诉诸武力”等。“诸”,读zhū,可以作为“之于、之乎”的合音。如“公诸(之于)社会”“诉诸(之于)武力”“有诸(之乎)”等。在古代汉语中,“诸”有多种用法:一是通“之”,一是通“於”,一是通“乎”,一是作“之于”的合音,一是作“之乎”的合音,等等。因此,在古代汉语中,我们可能会看到“诸于”“诸乎”连用的例子。现在,人们很少将“诸”用为“之乎”的合音,用得比较多的就是用作“之于”的合音。但我们常会看到有些不太会用的人在“诸”后边再加上“于”构成“××诸于××”的格式。这样看起来就成了“××之于于××”的样子。现在,“诸”和“之于”的用法有些分工:当“诸”后边是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时,一般多用“诸”,也可用“之于”;当“诸”后边是单音节词时,一般多用“之于”。如“公诸社会、公之于众、投诸江河湖海、弃之于市”等。
孟诸-古文观止词典
孟诸mèng zhū
【词性】:名词
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1)。《宋玉对楚王问》:暮宿于孟诸。——日落的时候在孟诸住宿。
望诸君-古文观止词典
望诸君wàng zhū jūn
【词性】:名词
人名。指战国时著名军事家乐毅,号望诸君,中山国灵寿(今河北东北)人(3)。《乐毅报燕王书》: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乐毅逃奔到赵国,赵国把他封为望诸君。《乐毅报燕王书》: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望诸君于是派人送信回答燕王说。《送董邵南序》: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请你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的坟墓。
诸-古文观止词典
诸zhū
【词性】:形容词
众,各个(55)。《申胥谏许越成》: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吴王夫差就告诉众大夫们说。《冯煖客孟尝君》: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问门下众门客:“谁熟悉会计?”《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滁州西南方的各山,林木山谷格外优美。
诸-古文观止词典
诸zhū
【词性】:介词
用同“于”。介绍对象。可译为“向”,也可不译出(2)。《郑子家告赵宣子》: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到楚国请求陈侯一起去朝见贵国国君。《吕相绝秦》: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向秦国朝拜。
诸-古文观止词典
诸zhū
【词性】:兼词
“之于”的合音词。“之”作宾语,“于”介绍处所、对象(22)。《郑伯克段于鄢》:公伐诸鄢。——庄公又追到鄢地攻打他。《驹支不屈于晋》:范宣子亲数诸朝。——范宣子亲自在朝堂上列举他的罪状。《后赤壁赋》:归而谋诸妇。——回到家同妻子商量此事。
诸葛-古文观止词典
诸葛zhū gé
【词性】:名词
复姓,在此以姓代人,即诸葛亮。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2)。《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草堂。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送天台陈庭学序》:诸葛武侯之所居。——成都是诸葛武侯住过的地方。
诸侯-古文观止词典
诸侯zhū hóu
【词性】:名词
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同时有出军赋与服役的义务。在其封疆内,世代掌握统治大权。亦指出镇各地的军政长官(128)。《齐桓公伐楚盟屈完》: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齐侯率领诸侯的军队去攻打蔡国。《展喜犒师》:桓公是以纠合诸侯。——齐桓公因此集合诸侯。《与韩荆州书》: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十五岁喜好剑术,到处投靠地方长官。
诸侯王-古文观止词典
诸侯王zhū hóu wáng
【词性】:名词
古代对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称呼(2)。《高帝求贤诏》:相国酂侯下诸侯王。——相国酂侯下达诏书给诸侯王。《贾谊治安策一》: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现在的诸侯王都是众多的胯骨和腿骨。
诸稽郢-古文观止词典
诸稽郢zhū jī yǐng
【词性】:名词
人名。春秋时越国大夫(2)。《诸稽郢行成于吴》: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就派诸稽郢去吴国求和。《申胥谏许越成》: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越王又派诸稽郢推辞说。
诸生-古文观止词典
诸生zhū shēng
【词性】:名词
明、清两代称已入学的生员(2)。《徐文长传》: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徐渭,表字文长,是山阴县的秀才。《徐文长传》: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可是文长凭着是他部下一个秀才的身分傲视他。
诸夏-古文观止词典
诸夏zhū xià
【词性】:名词
周代王室所分封的诸国,即中原各国(2)。《申胥谏许越成》:使淫乐于诸夏之国。——让您在中原各国沉溺于享乐。《原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夷狄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
诸子百家-古文观止词典
诸子百家zhū zǐ bǎ i jiā
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亦指他们的代表作。百家指各学派(1)。《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六经三史,诸子百家的著作,并非没有可效法的,都能够用来治理国家。
专诸-古文观止词典
专诸zhuān zhū
【词性】:名词
专诸(?-前515)。春秋时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西北)人。吴公子光(即阖间)欲杀吴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光。公元前515年刺杀僚,自己也当场被杀(2)。《吴子使札来聘》:于是使专诸刺僚。——于是派专诸刺杀僚。《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侵袭月亮。
诸稽郢行成于吴-古文观止词典
诸稽郢行成于吴
【原文出处】:吴语 国语
【说明】:
吴师伐越,越王勾践采用大夫文种的缓兵之计,一方面派诸稽郢向吴谦词厚礼,屈辱求和,助长吴王的轻敌思想,赢得休养生息的时机;一方面积极备战,最后终于灭了吴国。本文所记,即诸稽郢使吴时巧妙委婉的骄敌言辞。
【原文】: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垂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棰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晐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
“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诸葛亮前出师表-古文观止词典
诸葛亮前出师表
【原文出处】:后汉文
【说明】: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南)人。蜀汉丞相,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兼军事家。其文周密畅达。
本文是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准备北伐曹魏时向后主刘禅所上的表章。文中要求刘禅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励精图治,光大蜀汉事业;并追述创业经历,推荐可靠朝臣。分析局势,精辟透彻,条理分明。表达报国丹心,语之如肺腑流出,恳切诚挚,十分感人。
【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侍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诸葛亮后出师表-古文观止词典
诸葛亮后出师表
【原文出处】:后汉文
【说明】:
公元228年,诸葛亮准备乘曹魏被东吴打败之机,再次兴师北伐,但因上次北伐未获成功,蜀国有的官员怀疑,反对再次北伐,刘禅因此而动摇不决。诸葛亮再上此表,详细分析了敌我形势,申述了必须北伐的六条理由,批驳了主和派的主张,并表示了自己北伐的决心及报国的忠心。文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等语,广为传诵,可为诸葛亮一生评价。但此文是否为他所作,尚难定论。
【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季任夏侯而夏侯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君子言不妄出诸口-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君子言不妄出诸口
【释义】:
妄:轻率。有道德品格的君子不随便说话。《天妃娘妈传》一八:君子言不妄出诸口,即一物之微,尚不轻许人以诺,岂有耿耿灵神,真有若见其陟降左右者,乃敢为儿戏之无征乎。
礼失求诸野-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礼失求诸野
【释义】:
意谓古礼失传,可以在民间访求。《女仙外史》八三:谚云:“礼失求诸野。”帝师起于草野,正合着这句话。若说行不得,就是不知礼的皇帝了。
娶妾谋诸妻,必不得之数-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娶妾谋诸妻,必不得之数
【释义】:
娶妾却和妻子商议,必定办不成。《贪欣误》一:古语道得好:娶妾谋诸妻,必不得之数。怎使守定死路,不去通融,遂私立别馆于外,另娶娇娃,连生二子,渐已长成。
三请诸葛亮-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三请诸葛亮
【释义】:
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刘备曾三次前往恳请辅助。□事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比喻要想得到本领大的人的帮助,需要多次表示邀请以示恭敬才行。也比喻人难请。《醒世姻缘传》八五:这做文官的幕宾先生,一定也就合那行兵的军师一样,凡事都要合他商议,都要替你主持哩。人没说是“三请诸葛亮”哩,请一遭还不算,必然请他三遭,他才出来哩。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释义】:
诸葛亮:三国时蜀汉丞相,足智多谋,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后世他的名字成了智慧和多谋的代名词。三个缝制皮革的沾满臭气的皮匠,合在一起商议起来,会胜过诸葛亮。比喻人多点子多,集思广益。《三祥报》五:包祥道:“有数说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可笑你们连臭皮匠多学不来么?”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释义】:
诸葛:诸葛亮,三国蜀丞相。走:跑。仲达:司马懿,字仲达,三国魏大将,晋朝的实际建立者。据记载,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军营中,蜀军撤退,司马懿率魏军追赶,蜀军以诸葛亮遗计,用木头做的诸葛偶像,把司马懿吓退。时百姓传此谚。称赞诸葛亮大智大勇,死有余威。□语本《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疾病,卒于军”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三国演义》一〇四:过了两日,乡民奔告曰:“蜀兵退入谷中之时,哀声震地,军中扬起白旗:孔明果然死了,止留姜维引一千兵断后。——前日车上之孔明乃木人也。”懿叹曰:“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此蜀中人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死诸葛走生仲达
《二十四史演义》一八: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回。入谷然后发丧。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咬得菜根,诸事可做-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咬得菜根,诸事可做
【释义】:
意谓人能过得清苦生活,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指贫贱困苦的生活,能磨炼人的意志,使人成才成器。□语见《朱子全书·学四》:某观今人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迷其本心者众矣,可不戒矣。《野叟曝言》五九:汪信民云:“咬得菜根,诸事可做!”诸葛武侯云:“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故贫贱忧戚,玉汝于成。
⊙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警世选言》二:昔人云: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又云“澹泊可明志,宁静可致远”。世间那见贪嘴嗜杀的享了福寿,还要受孽报哩。
有钱诸事办-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钱诸事办
【释义】:
意谓只要有了钱,什么事情都能办成。《九尾龟》二:俗语有钱诸事办,不上两日,把月兰的房间,收拾的花团锦簇。
其诸-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其诸qízhū
副词
表示对动作行为的揣测、估计。作状语。可译为“大概”。
《公羊传·桓公六年》:其诸以病桓与?(《公羊注疏》册一卷四页十下)
——大概由于讨厌桓公吧?
《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注疏》册一卷一页四上)
——夫子求得的方法,大概不同于一般人求得的方法吧?
其诸-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其诸qízhū
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还是”。
《公羊传·僖公二年》:寝不安与?其诸侍御有不在侧者与?(《公羊注疏》册三卷十页四下)
——〔您〕睡得不舒服呢?还是侍奉的人不在身边呢?(与:用同“欤”。)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公羊注疏》册六卷二八页八下)
——那么〔我〕就不了解孔夫子〔作《春秋》〕是为了拨乱反正呢?还是君子喜欢颂扬尧舜之道呢?(是:这。指拨乱反正。与:用同“欤”。)
诸-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诸zhū
代词
表示泛指。指代人。作定语。可译为“各”。
《孟子·梁惠王下》: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孟子注疏》册一卷二下页一下)
——各位大夫都说〔某人〕贤能,不可轻信。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史记》册一页三〇〇)
——项王听说陈王确实死了,召集各路将领到薛县聚会,商讨大事。
诸-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诸zhū
介词
“诸”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
一、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可译为“在”。
《礼记·郊特牲》: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诸远人乎?(《礼记注疏》册八卷二六页十二下)
——不知道神灵所在的地方,是在那里呢?是在这里呢?或者是在外族人那里呢?(远人:指外族人。)
《礼记·乐记》: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礼记注疏》册十卷三九页十上)
——理显现在外,百姓就没有人不顺从。(理:指符合礼的容貌和举止。)
二、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直接涉及的对象。可不译出。
《左传·成公十三年》:虞、夏、商、周之胤(yìn),而朝诸秦。(《春秋左传集解》册二页七二三)
——虞、夏、商、周的后代却朝见秦国。(胤:后代。)
三、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旁及的对象。可译为“给”。
《战国策·齐四》:起矫命以责(zhài)赐诸民。(《战国策》上册页三九八)
——〔冯谖〕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券赐给老百姓。(责:“债”的本字。)
四、介绍同事物的性状作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公羊注疏》册六卷二八页八上)
——拨乱世反之归于正道,〔可借鉴的书〕没有哪一种比《春秋》更好了。
诸-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诸zhū
助词
用在句末,使语句和谐匀称。不能译出。
《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毛诗注疏》册二卷二之一页八下)
——太阳啊月亮啊,照在大地上。
诸-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诸zhū
词尾
副词、形容词词尾。附“诸”的副词一般是表示时间的副词。
《左传·文公五年》:皋陶(yáo)庭坚,不祀忽诸。(《春秋左传集解》册二页四四二)
——皋陶、庭坚,一下子就得不到〔后人的〕祭祀。
《礼记·祭义》: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诸其欲其飨也!(《礼记注疏》册十二卷四十七页二下)
——严肃地恭敬!喜悦地忠诚!庄重地准备祭祀!
诸-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诸zhū
兼词
一、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词,兼有二者的作用。“之”作宾语,“于”同后面的词或词组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
《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dān)食与肉,置诸橐(tuó)以与之。(《春秋左传集解》册二页五四〇)
——于是给他准备一小竹筐饭和肉,把它放在口袋里送给他。(橐:口袋。)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曹人尸诸城上。(《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三七二)
——曹国人把〔晋国士兵的〕尸体陈列在城上。
《列子·汤问》: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册二卷五页八下)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隐土:传说中东北方地区的名称。)
二、代词“之”和助词“乎”的合音词,同时兼有二者的作用。“之”作宾语,“乎”助疑问语气。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盍及其劳且未定也,伐诸?(《春秋左传集解》册四页一四七四)
——为什么不在他们疲劳而且还未安定下来时,攻打他们呢?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注疏》册二卷十二页四上)
——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到它吗?
《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注疏》册一卷二下页二下)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王,有这回事吗?”
诸-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诸zhū
附类
代词。代“他”、“他们”、“你”等。
《左传·文公元年》:潘崇曰:“能事诸乎?”(《春秋左传集解》册二页四二二)
——潘崇问道:“能事奉他吗?”
《左传·僖公十三年》:秦伯谓子桑:“与诸乎?”(《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二八四)
——秦穆公对子桑说:“给予他们吗?”
《论语·学而》: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注疏》册一卷一页五上)
——告诉你已知的,就能推知未知的。
女诸葛-汉语惯用语辞典
女诸葛nǚ zhū gě
比喻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女子。徐兴业《金瓯缺》“这个‘女长工’越来越成为他们家里的女诸葛了。”
三请诸葛亮-汉语惯用语辞典
三请诸葛亮sān qǐng zhū gě liàng
刘备三次亲往诸葛亮隐居的草庐,真诚地邀请他协助自己打天下。比喻多次或真诚邀请。《醒世姻缘传》“人没说是三请诸葛亮哩?请一遭还不算,必然请他三遭,他才出来哩”《光明日报》1999.9.6“精明的江苏人以‘三请诸葛亮’般的恭敬和热忱,把一批又一批专家、教授、学者请到农村。”
失诸交臂-汉语惯用语辞典
失诸交臂shī zhū jiāo bì
见“失之交臂”。
诸葛亮会-汉语惯用语辞典
诸葛亮会zhū gě liàng huì
比喻大家出主意,献计献策的会议。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以足智多谋而著称。《中国人大新闻》2001. 12.17“村干部形象地把召开村民代表议事会比作‘诸葛亮会’,集思广益,就出了新招、找到了良策。”
诸-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诸zhū
①众。《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与大将军廉颇、~大臣谋。”《陈涉世家》:“~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②兼词,“之于”的合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原,妇人暂而免~国。”袁枚《黄生借书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梦。”③兼词,“之乎”的合音。《庄暴见孟子》:“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庄子:指庄暴。)《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识:知道。)④代词,相当于“之”。《孟子·公孙丑下》:“王庶儿改之!王如改~,则必反予。”(反:同“返”,使动用法。予:我。)《吕氏春秋·审应》:“寡人在东宫之时,闻先生之议曰:‘为圣易。’有~乎?”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诗经·邶风·日月》:“口居月~,照临下土。”(居:语气词。)
【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归有光《项脊轩志》:“迨~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诸侯】古代对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战国策·齐策四》:“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也指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隆中对》:“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
【诸君】诸位,各位。《隆中对》:“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勿复言!’”
【诸母】指伯母、叔母等。林觉民《与妻书》:“家中~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
【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县官:官府。廪稍:官府给的粮食。)邵长蘅《阎典史传》:“~许用德以闰六月朔,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县:同“悬”。)
【诸越】即百越,泛指南方地区。《梦溪笔谈》卷二六:“~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诸子】①指先秦各学派。《汉书·艺文志》:“~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②指先秦各学派的著作。顾炎武《复庵记》:“~及经史多所涉猎。”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现代汉语大词典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sān ge chòu pí jiàng hé chéng yī ge zhū gě liàng
【释义】:
同“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毛泽东《组织起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现代汉语大词典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sān ge chòu pí jiàng dǐ ge zhū gě liàng
【释义】:
比喻人多智慧高。诸葛亮,三国时蜀国丞相,足智多谋,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张恨水《金粉世家》:“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我说我这主意不错不是?”也作“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草明《原动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主意高。”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现代汉语大词典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sān ge chòu pí jiàng dǐng ge zhū gě liàng
【释义】:
见“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三请诸葛亮-现代汉语大词典
三请诸葛亮sān qǐng zhū gě liàng
【释义】:
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往访三次,请其佐己。事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后以“三请诸葛亮”喻再三敦请或请人之难。柳杞《好年胜景》:“请我妈下山,比三请诸葛亮还困难咧。”
事后诸葛亮-现代汉语大词典
事后诸葛亮shì hòu zhū gě liàng
【释义】:
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向春《煤城怒火》:“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我们不拉出去,郭忠还可以存在,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
人多出诸葛-现代汉语大词典
人多出诸葛rén duō chū zhū gě
【释义】:
见“人多出韩信”。
付诸东流-现代汉语大词典
付诸东流fù zhū dōng liú
【释义】:
东流,指向东流入大海的江河。比喻完全葬送或落空。戈茅《关于屈原》:“(屈原)怀沙投江自沉。自此,一腔热忱的爱国心,乃付诸东流矣。”
诸-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zhū諸
【释义】:
①众;各个。许地山《愿》:“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能普荫一切诸有情。”又如:诸君;诸位。②代词。相当于“之”。用作宾语。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他的事迹虽好,却一直未能见诸于报章。”③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鲁迅《戛剑生杂记》:“皆所身历,非托诸空言也。”④代词“之”和疑问语气词“乎”的合音。如:有诸?⑤姓。
诸凡-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凡zhū fán
【释义】:
所有;一切。鲁迅《文化偏至论》:“诸凡事物,无不质化。”
诸子百家-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子百家zhū zǐ bǎi jiā
【释义】:
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流派的总称。诸子指孔子、老子、墨子等。百家举成数言。后也借指各行各业。王西彦《古屋》:“我们只以全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的——不管它是三教九流,诸子百家。”
诸生-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生zhū shēng
【释义】:
指众儒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始皇)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后也泛指众学生或众弟子。
诸尘-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尘zhū chén
【释义】:
佛教语。指色、声、香、味、触五尘。
诸多-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多zhū duō
【释义】:
许多;好些个。柯岩《奇异的书简》:“说也奇怪,在我的诸多爱好中,有一个是:读信。”
诸色人等-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色人等zhū sè rén děng
【释义】:
各种各样、各色各等的人们。许地山《街头巷尾之伦理》:“这是一个演说时代,所以‘诸色人等’都能演说。”
诸如-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如zhū rú
【释义】:
举例用语。放在所举的例子前面,表示不止一个例子。孙犁《读作品记(二)》:“他写了木石之盟、金玉良缘以下的,诸如焙茗和万儿、秦钟和智能的爱情。”
诸如此类-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如此类zhū rú cǐ lèi
【释义】:
许多与此相类似的事物。夏丏尊等《文心》:“‘日兵侵犯闸北’,‘十九路军抵抗胜利’…诸如此类的标题,连日在报上用大大的字载着。”
诸位-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位zhū wèi
【释义】:
敬辞。总称所指的若干人。徐特立《欧洲义务教育现状》:“诸位有表赞同的,还希望协力去进行。”
诸弟-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弟zhū dì
【释义】:
所有同胞弟弟。鲁迅有《别诸弟》诗。
诸君-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君zhū jūn
【释义】:
敬辞。犹诸位。陈望道《〈文心〉序》:“这部好书是丏尊和圣陶两位先生特为中学生诸君运用他们多年教导中学国文的经验写成的。”
诸事-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事zhū shì
【释义】:
各样事情。如:诸事如意。
诸品-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品zhū pǐn
【释义】:
指各种,多种。周瘦鹃《苏州游踪》:“花果有莲藕、玉兰、牡丹、西瓜、葡萄诸品。”
诸种-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种zhū zhǒng
【释义】:
各种,各样。梁启超《卢梭学案》:“盖人在邦国相待而为用,又有诸种之职各分任之。”
诸侯-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侯zhū hóu
【释义】:
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诸亲六眷-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亲六眷zhū qīn liù juàn
【释义】:
总称所有亲戚。如:诸亲六眷都来送行。
诸亲好友-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亲好友zhū qīn hǎo yǒu
【释义】:
总称所有亲友。《苏州的传说》:“张书生和李相公临走时,街坊乡邻、诸亲好友来送行。”
诸宫调-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宫调zhū gōng diào
【释义】:
宋、金、元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起源于北宋。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杂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现存作品只有全本的金董解元作《西厢记》和两个残本金无名氏作《刘知远》的残篇,元王伯成作《天宝遗事》的残篇。
诸根-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根zhū gēn
【释义】:
佛教语。指信、勤、念、定、慧五根及其他一切善根,或指眼、耳、鼻、舌、身五根。
诸夏-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夏zhū xià
【释义】:
周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泛指中原地区。后也指中国。郭沫若《由日本回来了》:“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诸般-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般zhū bān
【释义】:
各种。萧乾《雁荡行》:“雏燕在溪上轻佻地掠出诸般姿势。”
诸家-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家zhū jiā
【释义】:
各个学派,也指研究某一方面学问的各个专家。朱东润《杜甫叙论》:“这首诗诸家认为是乾元二年(七五八)春后作的。”
诸惟-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惟zhū wéi
【释义】:
书信用语。指诸多事宜中希望注意某一件事。鲁迅《致许寿裳》:“闻北方多风沙,诸惟珍重。”
诸葛-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葛zhū gě
【释义】:
①诸葛亮的省称。如: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②复姓。
诸葛灯-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葛灯zhū gě dēng
【释义】:
指马灯。一名孔明灯。茅盾《苏嘉路上》:“提着‘诸葛灯’的路警开始肃清轨道的工作。”
诸葛庐-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葛庐zhū gě lú
【释义】:
名胜古迹名。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南卧龙岗武侯祠内,建筑别致,景色幽雅。附近尚有三顾堂、躬耕亭等胜迹。
诸葛亮-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葛亮zhū gě liàng
【释义】: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民间故事对他的智慧谋略多所渲染,故常借指足智多谋的人物。瞿秋白《水陆道场》:“只有他们自己才是精明强干大权独握的诸葛亮。”
诸缘-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缘zhū yuán
【释义】:
佛教语。指色香等百般世相。此种种世相,皆为我心识攀缘之所,故称诸缘。
诸趣-现代汉语大词典
诸趣zhū qū
【释义】:
佛教语。六道轮回的别称。佛教的轮回说认为人死后神识进入轮回各道。由于自我善恶业力的不同,在六道中升降浮沉。
挟天子以令诸侯-现代汉语大词典
挟天子以令诸侯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zhū hóu
【释义】:
挟制天子,并用其名义号令诸侯。也比喻借用名义,强令人服从。鲁迅《谈皇帝》:“其实利用了他的名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和我那老仆妇的意思和方法都相同。”
失诸交臂-现代汉语大词典
失诸交臂shī zhū jiāo bì
【释义】:
形容当面错过机会。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这些往事,我今天来重提,只是表明我自己的遗憾。我与鲁迅的见面,真真可以说是失诸交臂。”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现代汉语大词典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sǐ zhū gé xià zǒu shēng zhòng dá
【释义】:
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鲁迅《续记》:“倒是活人在依靠死人的余光,想用‘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我不大佩服这些活家伙。”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现代汉语大词典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sǐ zhū gé néng zǒu shēng zhòng dá
【释义】:
三国时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亮遗命,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仲达)率军追击,却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纶巾羽扇,端坐车中(实乃木人)。懿恐中计,勒马逃回。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后用以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傅尃《题自书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横卷》:“君不闻‘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千古奇事真堪诧。”
日居月诸-现代汉语大词典
日居月诸rì jū yuè zhū
【释义】:
日月。居、诸,语气助词。语出《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后用以指岁月流逝。臧克家《京华练笔三十年》:“日居月诸,开国大典的礼炮声还在耳边震响,时间一跳,就跨过了三十年。”
放诸四海而皆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放诸四海而皆准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释义】:
见“放之四海而皆准”。
置诸度外-现代汉语大词典
置诸度外zhì zhū dù wài
【释义】:
见“置之度外”。
置诸高阁-现代汉语大词典
置诸高阁zhì zhū gāo gé
【释义】:
犹置之高阁。廖仲恺《作事必须有恒心》:“当时兄弟以为这种书干燥无味,太没意趣,所以不甚当心,遂置诸高阁。”
衮衮诸公-现代汉语大词典
衮衮诸公gǔn gǔn zhū gōng
【释义】:
称众多的显宦。语出唐杜甫《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省,厂文先生官独冷。”后专称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僚。杨沫《青春之歌》:“他突然抬起头来说:‘别的学校请愿,我们示威,当然要惹恼南京的衮衮诸公。’”
诸-汉语大词典
诸
“[諸]”的简化字。
诸-汉语大词典
诸
“[諸]”的简化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