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誹)是什么意思
褒扬←→诽谤 贬低-反义词词典
褒扬←→诽谤 贬低bāoyáng-fěibàng biǎndī
【词性】:动
褒扬:表扬。
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声。
贬低:故意降低对事物或人的评价。
【例】 一旦公开了成果,更会招来种种诽谤。(徐兴业:《金瓯缺》) 齐相卜式上书,愿父子死南粤。天子下诏褒扬,赐爵关内侯。(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任意贬低人是不对的。
诽谤←→歌颂-反义词词典
诽谤←→歌颂fěibàng-gēsòng
【词性】:动
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声;诬蔑。
歌颂:颂扬、赞美。
【例】 我们从来没有诽谤过霍夫曼州长的祖父。(〔美〕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陶铸:《松树的性格》)
诽谤-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诽谤fěibàng
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称赞、赞扬(敌人越是诽谤他,他就越是受到人民的~。)、颂扬、歌颂。
腹诽-古语词今用词典
腹诽fùfěi
也作“腹非”。
在肚子里诽谤。汉朝时,大农令颜异,为人正直廉洁,从济南郡亭长之职,一步步升到九卿。皇上和御史大夫张汤已经造好了白鹿皮币,征求颜异的意见,颜异说:王侯们朝贺所用青色璧玉,价值不过几千,而他们的皮垫,价值却值四十万,此本末不相称,皇上听后心中不悦。张汤平素与颜异早有矛盾,适逢有人以非议朝廷告发颜异,此案由张汤审理,颜异与客人交谈,当客人谈及新颁布的政令有不便之处时,颜异未应声,只微微撤了撇了嘴。“汤奏当异九卿见令不便,不人言而腹诽,论死。”(张汤上奏章给皇上,说颜异身为九卿,见新政令有不合适之处,不上朝进言却在肚子里诽谤,当判死罪。)腹诽之法也由此案例而立。(《史记·平准书》)
今沿用本义。
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我对于玉皇大帝所做的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柯灵《历史老人摊了牌》:“专制使人沉默,但无法杜绝腹非。为了表示无声的抗议,并代先烈辩诬,我当时口占一绝,记在心里。”《小说月报》:“他们至多腹诽而已,可又管个屁用。”
诬蔑 污蔑 诋毁 毁涛 诽谤-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诬蔑 污蔑 诋毁 毁涛 诽谤
诬蔑wūmiè 污蔑wūmiè 诋毁dǐhuǐ 毁涛huǐbàng 诽谤fěibàng
动词。表示无中生有地说别人坏话,恶意攻击别人,败坏他的声誉。
“诬蔑”和“污蔑”都有“把对方说得丑恶,使显得卑鄙”的意味。“诬蔑”强调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污蔑”则着重于硬使对方带上污点或显得卑污。例如:“这是不是诬蔑了‘现代派’,也诬蔑了古典主义呢?我把我的浅见说出来,付之公评罢”(茅盾:《夜读偶记》);“我相信这些并不会是怎样地诬蔑了这位国王”(《沫若剧作选》);“帝国主义污蔑我们搞侵略,这顶帽子是戴不上我们头上的”;“她胡说什么……‘工人本色就是脏’,污蔑工人‘屁也不懂’”(《红旗》1977,4)。
“诋毁”和“毁谤”都强调毁坏别人的名誉。“诋毁”含有贬损人、辱骂人的意味;“毁谤”则着重于说别人坏话,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林彪、‘四人帮’一伙……肆意篡改历史,歪曲事实,疯狂诋毁彭湃烈士”(《红旗》,1979,4);“苏轼诋毁孟郊的诗”(《闻一多诗文选集》):“有一家反动报纸……对卓非进行人身攻击,为凶手开脱,借以诋毁共产党”(《收获》,1980,4);“我虽不满意她,但我决不毁谤她”(上海文艺出版社编:《重放的鲜花》);“有人毁谤说,只怕连那些校董会的董事老爷们,也未必清楚”(欧阳山:《苦斗》)。
“诽谤”强调无中生有地说坏话;意思比“毁谤”略轻;可用“恶毒”或“无耻”直接加以修饰。例如:“万恶的林彪、‘四人帮’恶毒诽谤诬陷邓拓同志”(《新闻战线》,1979,1);“对于生活,既不要粉饰,不要阿谀,也不要诽谤,不要曲解”(《文艺报》,1982,12);“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你不知道,还敢诽谤长者!给我滚出去”(巴金:《秋》);“贵族群小向他围攻,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谤 诽 讥-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谤 诽 讥
[谤bàng 诽fěi 讥jī]
同 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
异 【谤】 一般指公开地指责别人的过失。(本义不带贬义)《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厉王:周厉王)《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汉代以后,“谤”通常用于贬义,表示背后指责、毁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实却被怀疑,忠心却被毁谤)王充《论衡·累害》:“德鸿者招谤”。
【诽】 背地里议论、嘀咕,说别人的坏话,带贬义。《荀子·非十二子》:“不诱于誉,不恐于诽”。(不为赞誉所引诱,不因毁谤而恐惧)
【诽谤】 常连用,意思是说人坏话,引申为指责过错。《淮南子·主术训》:“故尧置取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尧、舜为了征求众人的意见,一个置鼓供进谏的人击打,一个立木让人书写意见)二者在此意义相通。
【讥】 ①微言讥讽。《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孔平仲《寄从道》诗:“讥骂舌如刀”。 ②非难,指责,包括当面或背后。《后汉书·孟光传》:“光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国:离开国都。忧谗:耽心人家说自己的坏话)
辨 这组词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但在古代,“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后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诽谤 歌颂-反义词应用词典
诽谤 歌颂
诽谤 fěibàng 歌颂 gēsòng
【诽谤】动词。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用于贬义。常受“大肆”“无耻”等修饰。
〔例句〕
1.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2.对这些诽谤的言论,他不屑置辩。
3.对敌对势力的大肆诬蔑和诽谤,我们并不感到意外。
【歌颂】动词。用诗歌颂扬,泛指用语言文字赞美。
〔例句〕
1.我对松树怀着敬佩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
2.谁还相信伊甸的乐园,赞美诗的歌颂,宗教的故事呢?
3.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值得歌颂的事儿买在是太多了。
〔应用例句〕
被敌人诽谤的,我们就是要歌颂。
污蔑 诬蔑 诽谤-近义词应用词典
污蔑 诬蔑 诽谤
污蔑 wūmiè 诬蔑 wūmiè 诽谤 fěibàng
【污蔑】诬蔑。如:
1.末尾那句巧妙的话居然大起作用,当天夜里就有一群“受了污蔑和侮辱的公众”从我的房子前面冲进来,把我吓得连忙从床上爬起来,由后门逃出去。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如:
2.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
【诽谤】诬蔑;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如:
3.我从来没有诽谤过霍夫曼州长的祖父。
辨析:“污蔑”指用污辱性的捏造的言词污辱对方,如污蔑中伤。“诬蔑”指捏造事实,说坏话,如造谣诬蔑,诬蔑好人。“诽谤”指捏造事实,坏人名誉,如肆意诽谤。
诽谤-古文观止词典
诽谤fěi bàng
造谣污蔑,恶意中伤,讲别人的坏话(3)。《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正言者谓之诽谤。——正直的言论说成是造谣污蔑,恶意中伤。《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诽谤罪不受惩罚,而后良言才能上达。《路温舒尚德缓刑书》: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希望陛下免除诽谤罪,来招引恳切的忠言,让天下人敢于讲话。
诽-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诽fěi
①批评,指责过失。《墨子·经说下》:“以理之可~,虽多~,其~是也。”《吕氏春秋·决胜》:“孤独则父兄怨,贤者~,乱内作。”②毁谤,说别人的坏话。《韩作子·说难》:“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至于怨~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诽谤】①批评指责。《韩非子·忠孝》:“为人臣常誉先王之德厚而愿之,是~其君者也。”②诋毁,中伤。《史记·乐毅列传》:“离毁辱之~。”(离:通“罹”,遭遇。)
诽-现代汉语大词典
诽fěi誹
【释义】:
毁谤。如:诽谤。
诽议-现代汉语大词典
诽议fěi yì
【释义】:
责难,非议。丁玲《韦护》:“她当面诽议浮生他们的生活太单调。”
诽语-现代汉语大词典
诽语fěi yǔ
【释义】:
不符事实,中伤他人的话语。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他)只一味把别人的诽语,如张正典的话,强调起来。”
诽笑-现代汉语大词典
诽笑fěi xiào
【释义】:
诽谤讥笑。鲁迅《破恶声论》:“首有嘲神话者,总希腊、埃及、印度,咸与诽笑。”
诽谐-现代汉语大词典
诽谐fěi xié
【释义】:
诙谐,有风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侯白)好为诽谐杂说,人多爱狎之。”
诽谤-现代汉语大词典
诽谤fěi bàng
【释义】:
以不实之辞毁人名誉。巴金《“最后的时刻”》:“诽谤中伤,血口喷人。”
腹诽-现代汉语大词典
腹诽fù fěi
【释义】:
嘴上不说,心里认为不对。古代有“不入言而腹诽,论死”的“腹诽之法”。见《史记·平准书》。也作“腹非”。柯灵《历史老人摊了牌》:“专制使人沉默,但无法杜绝腹非。”
诽-汉语大词典
诽
“[誹]”的简化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