諛(諛)是什么意思
佞諛-汉语大词典
佞諛
【1】以美言奉承讨好。《宋书·始安王刘休仁传》:“{休仁}多計數﹐每以笑調佞諛悦之﹐故得推遷。”{汉}{应劭}《风俗通·正失》:“闒茸尊顯﹐佞諛得意。”{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星者見其意氣﹐稍佞諛之。”
巧諛-汉语大词典
巧諛
【1】善于阿谀奉承。《商君书·垦令》:“重刑而連其罪﹐則褊急之民不鬭……巧諛﹑惡心之民無變也。”{唐}{沈亚之}《上冢官书》:“其所進者﹐唯柔氣緩言﹐瞽視而巧諛﹐然後謂之厚德。”
導諛-汉语大词典
導諛
【1】指逢迎献媚的人。《淮南子·人间训》:“戮殺大臣﹐親近導諛。”【2】逢迎献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已殺{子胥}﹐導諛者衆。”{宋}{朱熹}《答张敬夫书》:“樂聞警戒﹐不善導諛﹐則聽言用人之要也。”{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三》:“導諛即諂諛也。”{明}{叶子奇}《草木子·杂制》:“歷代多崇徽號﹐褒美多至十餘言以上﹐皆後世群臣之導諛也。”
奉諛-汉语大词典
奉諛
【1】阿谀奉承。{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徐陵}《雜曲》曰:‘張星舊在天河上﹐從來{張}姓本連天。’蓋指{張麗華}而言。是時{陳後主}最寵{麗華}﹐此奉諛之辭爾。”
口諛-汉语大词典
口諛
【1】谓当面奉承﹑表里不一。《三国演义》第一〇九回:“{師}大怒曰:‘汝等乃口諛之人!適間與天子在密室中所哭何事?’”
從諛-汉语大词典
從諛
亦作“[從惥]”亦作“[從臾]”【1】怂恿;奉承。從,通“慫”。《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庆二年》:“{{}({彭彭})亦心覬代{琸}({劉琸})從惥尤力。”《史记·汲郑列传》:“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於不義乎?”{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宏而不博博而不宏》:“至{文忠}({真德秀})立朝時﹐御史發其廷對日﹐力從臾恢復事。”{清}{顾炎武}《山阳王君墓志铭》:“而余在遠﹐弗及爲之從臾也。”
寅諛-汉语大词典
寅諛
【1】恭惟。{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严介溪文集》:“{朱竹垞}嘗言《甘泉》一序尤令人張目;又謂道學者寅諛乃如是﹐然則如{升菴}﹑{荆川}﹐固不足責矣。”
姦諛-汉语大词典
姦諛
亦作“[奸諛]”【1】奸诈谄媚。{明}{归有光}《上高阁老书》:“謂之理財而財愈乏﹐謂之治兵而兵愈耗﹐謂之馭吏而詼詭﹑佞捷﹑姦諛﹑嵬瑣者﹐争先而爲謾欺。”{汉}{王符}《潜夫论·务本》:“今多姦諛以取媚﹐撓法以便佞。”《新唐书·宗室宰相传赞》:“{林甫}姦諛﹐幾亡天下。”【2】奸诈谄媚的人。{唐}{韩愈}《答崔立之书》:“誅姦諛於既死﹐發潛德之幽光。”{宋}{王廷珪}《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诗之二:“當日姦諛皆膽落﹐平生忠義只心知。”{明}{无名氏}《飞丸记·发迹锄强》:“時人莫笑無經濟﹐未死奸諛骨已寒。”{清}{唐孙华}《赠赵松一》诗:“潛德幽必彰﹐姦諛死無逭。”
媚諛-汉语大词典
媚諛
【1】逢迎阿谀。{宋}{王安石}《改撰诗义序札子》:“然因事宣著﹐人臣之職也。誠以言不足爲懼﹐不以近于媚諛爲嫌。”
獻諛-汉语大词典
獻諛
【1】奉承阿谀。{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一》:“{王荆公}作《字説》﹐一時從風而靡﹐獻諛之輩競爲注解。”{明}{沈德符}《野獲编补遗·佞倖·名臣一事之失》:“{鋐}元惡大憝﹐亦何足責﹐奈何阿諂成風﹐即一時號爲正人﹐亦獻諛希寵﹐有中人所不爲者。”{康有为}《闻菽园居士欲为政变说部诗以速之》:“舊黨獻諛狂一國﹐大{周}受命頌駸駸。”
昵諛-汉语大词典
昵諛
【1】狎昵阿谀。{唐}{吴筠}《览古》诗之四:“昵諛方自聖﹐不悟禍滅身。”
恐諛-汉语大词典
恐諛
【1】慑于权势而巴结奉承。{汉}{晁错}《对贤良文学策》:“及其末塗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讒賊……矜奮自賢﹐羣臣恐諛。”
憸諛-汉语大词典
憸諛
【1】奸邪谄媚。{宋}{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朕之闕失﹐國之姦蠹﹐朝之憸諛﹐皆直言其狀。”
稱諛-汉语大词典
稱諛
【1】奉承。{冰心}《往事·以诗代序》:“我只是微微的笑着﹐笑着领受了无谓的称谀。”
貢諛-汉语大词典
貢諛
【1】献媚。{明}{沈德符}《野獲编·礼部一·邱侍郎献谀》:“{邱}竟以外蕃再斥。蓋兩番貢諛﹐皆不得厚償﹐世謂君相造命﹐亦未必然。”《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回:“有{楚}人{費無極}﹐素事{平王}﹐善於貢諛﹐{平王}寵之﹐任爲大夫。”{清}{王韬}《变法中》:“今觀{中國}之所長者無他﹐曰因循也﹐苟且也﹐蒙蔽也﹐粉飾也﹐貪罔也﹐虚憍也﹐喜貢諛而惡直言﹐好貨財而彼此交征利。”
貪諛-汉语大词典
貪諛
【1】聚敛财物和逢迎阿谀。《逸周书·芮良夫》:“今爾執政﹐小子惟以貪諛爲事。”{孔晁}注:“專利爲貪﹐曲從爲諛。”
贊諛-汉语大词典
贊諛
【1】称赞奉承。{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九·乾德》:“{宋太祖}初改元{乾德}﹐因言此號古未有也﹐{趙韓王}從旁贊諛不已。”
邪諛-汉语大词典
邪諛
【1】邪恶而谄谀。{唐}{黄滔}《御试曲直不相入赋》:“顧惟忠讜之受性﹐豈與邪諛而同域。”{宋}{洪迈}《容斋三笔·孙宣公谏封禅寺》:“一時邪諛之臣﹐唱爲瑞應祺祥﹐以罔明主。”{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邪諛必照﹐狷直皆容。”
進諛-汉语大词典
進諛
【1】犹进谄。《新五代史·周臣传·扈载》:“而{穀}徒能先意所在﹐以進諛取合人主﹐事無大小﹐必稱美頌贊。”
道諛-汉语大词典
道諛
【1】阿谀奉承。{汉}{桓宽}《盐铁论·论诽》:“道諛日進而上不聞其過﹐此{秦}所以失天下而殞社稷也。”《庄子·天地》:“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郭庆藩}集释:“道與諂同義。《荀子·不苟篇》‘非諂諛也’﹐《賈子·先醒篇》‘君好諂諛而惡至言’﹐《韓詩外傳》並作‘道諛’。‘諂’與‘道’聲之轉。”{唐}{刘肃}《大唐新语·谀佞》:“{睿宗}踐祚﹐{懷貞}位極人臣﹐道諛不悛﹐以至於敗。”
詭諛-汉语大词典
詭諛
【1】诡诈阿谀。{唐}{孙樵}《孙氏西斋录》:“{崔察}賊殺中書令{裴}者何?詭諛梯亂﹐肇殺機也。”{宋}{梅尧臣}《饮韩仲文家》诗:“正言訐詭諛﹐簡禮去酬酢。”
誣諛-汉语大词典
誣諛
【1】谓以不实之词奉承人。{明}{吴承恩}《<留思录>序》:“世道下衰﹐詩官廢閣矣﹐後雖多有作﹐誣諛藻繢﹐交不相信。”
諛-汉语大词典
諛
“[谀]”的繁体字。《廣韻》羊朱切,平虞,以。【1】谄媚;奉承。《书·冏命》:“僕臣正﹐厥后克正﹔僕臣諛﹐厥后自聖。”{孔}传﹕“僕臣諂諛﹐則其君乃自謂聖。”《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諸生曰﹕‘先生何言之諛也?’”{明}{薛瑄}《从政录》:“恭而不近於諛﹐和而不至於流﹐事上處衆之道。”{孙犁}《秀露集·读<蒲柳人家>》:“{中国}的{曾国藩}也患有此症﹐时时对着人搔爬﹐鳞屑飞落﹐拍马者谀为龙变。”【2】谄媚的话。《汉书·韦贤传》:“唯囿是恢﹐唯諛是信。”{颜师古}注﹕“諛﹐諂言也。”{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凡可獻取媚﹐雖至極品﹐亦不以爲過。”一本作“諛”。【3】和悦柔顺貌。《管子·五行》:“諛然告民有事﹐所以待天地之殺斂也。”{尹知章}注﹕“諛﹐悦順貌。”
諛誕-汉语大词典
諛誕
【1】阿谀夸诞。{清}{方苞}《读史记八书》:“{武帝}所作十九章﹐文雖爾雅﹐然自《青陽》﹑《朱明》﹑《西皡》﹑《玄冥》而外﹐多諛誕﹐且非雅聲。”
諛舌-汉语大词典
諛舌
【1】指巧言谄谀之人。{唐}{孙樵}《大明宫赋》:“吾見若姦聲在堂﹐諛舌在旁;窒聰怫諷﹐正斥邪寵。”
諛諂-汉语大词典
諛諂
【1】奉承谄媚。{汉}{王符}《潜夫论·考绩》:“以諛諂應直言﹐以輕薄應敦厚。”{宋}{梅尧臣}《答三韩见赠述诗》:“人事極諛諂﹐引古稱辨雄。”《五苦章句经》:“外似如法﹐内懷諛諂。”
諛儒-汉语大词典
諛儒
【1】谄媚的儒生。《史记·儒林列传》:“諸諛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罷歸之。”
諛聞-汉语大词典
諛聞
【1】顺耳之说。{明}{张居正}《云海子序》:“又其所著非淺見諛聞。”《明史·循吏传·段坚》:“{堅}之學﹐私淑{河東}{薛瑄}﹐務致知而踐其實﹐不以諛聞取譽﹐故能以儒術飾吏治。”
諛順-汉语大词典
諛順
【1】奉承阿顺。{明}{海瑞}《治安疏》:“昔之務爲容悦﹐諛順曲從﹐致使實禍蔽塞﹐主不上聞焉﹐無足言矣。”
諛優-汉语大词典
諛優
【1】犹俳优。《管子·四称》:“進其諛優﹐繁其鐘鼓﹐流於博塞﹐戲其工瞽。”
諛史-汉语大词典
諛史
【1】对人有溢美之辞的史传。{清}{唐孙华}《读张浚传》诗:“空談久已同{殷浩}﹐諛史猶誇似{武鄉}。”
諛巧-汉语大词典
諛巧
【1】谄谀巧伪。《晏子春秋·问下十九》:“持諛巧以正禄﹐比姦邪以厚養。”
諛贊-汉语大词典
諛贊
【1】夸赞。{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不能专来谀赞风景而忽略更实际一些的事儿了。”
諛語-汉语大词典
諛語
【1】谄媚的话﹐奉承话。{清}{唐孙华}《赠商州丞》诗之二:“自信生平無諛語﹐和歌也愛邑中黔。”{清}{俞樾}《茶香室续钞·仪鸾殿》:“以一時之諛語﹐爲官制之美名。”
諛佞-汉语大词典
諛佞
【1】奉承献媚。{唐}{韩愈}《上宰相书》:“妖淫諛佞譸張之説﹐無所出於其中。”《宋史·隐逸传下·徐中行》:“{秦檜}當國﹐科場尚諛佞﹐試題問中興歌頌﹐{庭筠}歎曰:‘今日豈歌頌時耶!’”{章炳麟}《革命道德说》:“幕客者﹐其才望駕胥徒而上之﹐其持書求薦﹐援引當道﹐浮僞諛佞﹐則胥徒所無也。”【2】指奉承献媚的人。{宋}{汪应辰}《应诏言弭灾防盗事》:“進用忠讜﹐斥遠諛佞﹐使天下知好惡所在﹐則中人以下﹐皆化而爲忠矣。”
諛言-汉语大词典
諛言
【1】说奉承话。《鬼谷子·权篇》:“諛言者博而于智。”【2】谄媚的话。{三国} {魏}{嵇康}《太师箴》:“諛言順耳。”{刘师培}《文说·记事篇》:“博採諛言﹐喻過其體﹐詞没其義。”{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二》:“今人連篇累牘﹐半是頌德之諛言。”
諛墓-汉语大词典
諛墓
【1】{唐}{李商隐}《刘叉》﹕“後以争語不能下諸公﹐因持{愈}({韓愈)}金數斤去﹐曰﹕‘此諛墓中人得耳﹐不若與{劉君}爲壽。’”{韩愈}为人作墓志﹐多溢美之辞。后谓为人作墓志而称誉不实为“諛墓”。{宋}{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诗之三:“朝來又絶倒﹐諛墓得霜竹。”{清}{昭槤}《啸亭续录·孙文正取四城》:“以爲諛墓之文﹐例多溢美。”{朱东润}《论传记文学》:“是不是可以把{唐}{宋}八家的神道碑﹑墓志铭﹑行状这一类的文字作为我们的范本呢?当然不可以﹐因为这些作品﹐大半是为了谀墓而作。”
諛謗-汉语大词典
諛謗
【1】奉承和毁谤。{清}{魏源}《再书<宋名臣言行录>後》:“而謂黨奸諛﹐抑忠藎﹐恐起{岳}{檜}二人質之﹐亦未必受此等諛謗也。”
諛臣-汉语大词典
諛臣
【1】谄谀之臣。《管子·八观》:“諫臣死而諛臣尊﹐私情行而公法毁。”《史记·龟策列传》:“{桀}有諛臣﹐名曰{趙梁}。”{宋}{苏轼}《明君可与为忠言赋》:“目有眯則視白爲黑﹐心有蔽則以薄爲厚。遂使諛臣乘隙以彙進﹐智士知微而出走。”
諛美-汉语大词典
諛美
【1】奉承赞美。{老舍}《且说屋里》:“{善老}没答碴﹐眼皮一搭拉﹐接受对他的谀美。”
諛悦-汉语大词典
諛悦
【1】谄媚讨好。《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朕冀聞己過﹐公乃妄相諛悦。”《辽史·逆臣传中·萧革》:“〔{蕭革}〕游近習間﹐以諛悦相比昵﹐爲流輩所稱﹐由是名達於上。”{清}{王夫之}《读通鉴论·汉献帝三十》:“夫人之情﹐不耽逸豫﹐天下無不可進之善;不喜諛悦﹐天下無不可納之忠。”
諛頌-汉语大词典
諛頌
【1】阿谀赞颂。{清}{王夫之}《读通鉴论·晋惠帝五》:“〔{陸機}〕謝朝華﹐披夕秀﹐以詞翰之美樂見於當世﹐則{倫}且資其諛頌以爲榮﹐蓋有求免而不得者。”
諛噱-汉语大词典
諛噱
【1】谄笑。{唐}{{韩愈}{李正封}}《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左右供諂譽﹐親交獻諛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後與公子輒相諛噱。”{何垠}注:“諛﹐諂也;噱﹐笑言也。”
諛説-汉语大词典
諛説
同“[諛悦]”【1】{唐}{陆贽}《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謂專斷無傷﹐謂詢謀無益﹐謂諛説爲忠順﹐謂獻替爲妄愚。”{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三:“僕受質戇介﹐處時俗中﹐見其側媚相諛説﹐常忿忿不與言。”{宋}{周煇}《清波别志 》卷上:“諛説上皇﹐希求再用。”
諛詞-汉语大词典
諛詞
【1】见“諛辭”。
諛導-汉语大词典
諛導
【1】阿谀逢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篇:“{鉶}爲{淮南}節度副大使{高駢}從事﹐{駢}後失志﹐尤好神仙﹐卒以叛死﹐則此或當時諛導之作﹐非由本懷。”
諛行-汉语大词典
諛行
【1】阿谀奉承的行为。《管子·大匡》:“今{彭生}二於君﹐無盡言﹐而諛行以戲我君﹐使我君失親戚之禮命。”
諛媚-汉语大词典
諛媚
亦作“[媚]”【1】奉承献媚。{闻一多}《红烛·红荷之魂》:“高贤底文章啊!雏凤底律吕啊!往古来今竟携了手来谀媚着你。”{唐}{无名氏}《玉泉子》:“釣射時態﹐志在諛媚。”{宋}{陈傅良}《右奉议郎新权发遣常州借紫薛公行状》:“方今媚成俗﹐舉世尚同﹐汎觀設施﹐讙曰盡善。”
諛辭-汉语大词典
諛辭
亦作“[諛詞]”【1】谄媚的言辞﹔奉承话。{汉}{刘向}《九叹·离世》:“{靈懷}曾不吾與兮﹐即聽夫人之諛辭。”{宋}{惠洪}《冷斋夜话·课术有验无验》:“我無德量﹐凡見常人則據術而言﹐無所緣飾;見貴人則畏怖﹐往往置術之貴﹐而務爲諛詞﹐其不驗要不足怪。”{清}{黄景仁}《将为北行留赠沈枫墀》诗:“我欲爲諛詞﹐不忍爲此態。”{郭沫若}《芍药及其他·竹阴读画》:“来访问我的人﹐看见这幅画都说很好﹐我相信这不会是对于我的谀辞。”
諂諛-汉语大词典
諂諛
亦作“[讇諛]”【1】谄媚阿谀。《汉书·严安传》:“{秦}不行是風﹐循其故俗﹐爲知巧權利者進﹐篤厚忠正者退﹐法嚴令苛﹐讇諛者衆。”{清}{恽敬}《答俪笙尚书书》:“{敬}以贈送序多讇諛之辭﹐恐獲罪門下﹐未敢率爾執筆。”{巴金}《雪》第二章:“他的脸上带着谄谀的笑容。他在局长的面前永远是露着笑脸。”《左传·昭公六年》:“{晏子}曰:‘不入。{燕}有君矣﹐民不貳。吾君賄﹐左右諂諛﹐作大事不以信﹐未嘗可也。’”{宋}{苏轼}《论时政状》:“夫諂諛之人﹐苟務合意﹐不憚欺罔者﹐類皆如此。”【2】指长于阿谀奉承的人。{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八·石亨奸党》:“數年以來﹐内外顯官﹐皆出其門﹐奔競成風﹐諂諛充位。”《後汉书·张纲传》:“甘心好貨﹐縱恣無底﹐多樹諂諛﹐以害忠良。”《墨子·亲士》:“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唫﹐怨結於民心﹐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
諧諛-汉语大词典
諧諛
【1】逢迎阿谀。《明史·汪应轸传》:“夫{谷永}﹐諧諛之臣;{成帝}﹐庸闇之主。”
諱諛-汉语大词典
諱諛
【1】隐讳不言和阿谀谄媚。《史记·秦始皇本纪》:“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
謾諛-汉语大词典
謾諛
【1】欺谩谄谀。{明}{赵南星}《答周山泉书》:“辱念同署之誼﹐遠惠德音﹐相勉於耆力扶世﹐自非流俗作寒暄套語相謾諛者比﹐{星}幸甚感甚。”{汉}{刘向}《说苑·敬慎》:“夫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禍之馬也;謾諛者﹐窮辱之舍也;取虐於人者﹐趨禍之路也。”
譏諛-汉语大词典
譏諛
【1】非议和阿谀。《三国志·魏志·程昱刘放孙资等传论》:“{劉放}文翰﹐{孫資}勤慎﹐並管喉舌﹐權聞當時﹐雅亮非體﹐是故譏諛之聲﹐每過其實矣。”
譽諛-汉语大词典
譽諛
【1】颂扬阿谀。{汉}{刘向}《说苑·贵德》:“忠良切言﹐皆鬱於胸;譽諛之聲﹐日滿於耳。”
讋諛立懦-汉语大词典
讋諛立懦
【1】谓使谄谀者知所畏忌﹐怯懦者知所自立。{宋}{岳珂}《桯史·陈了翁始末》:“前書《尊堯集表》﹐蓋與此互見始末﹐讋諛立懦﹐不厭屢書也。”
讒諛-汉语大词典
讒諛
【1】谗毁﹑阿谀之言。{唐}{李绅}《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潔身酬雨露﹐利口扇讒諛。”《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於讒諛﹐而二國以危。”【2】谗毁和阿谀。《管子·明法解》:“故詐僞之人不得欺其主﹐嫉妬之人不得用其賊心﹐讒諛之人不得施其巧。”{唐}{柳宗元}《杜兼对》:“人由是不苟免﹐而讒諛之道大息。”{宋}{苏辙}《历代论三·王衍》:“内則讒諛以求進﹐外則聚斂以求售。”【3】指好谗毁﹑阿谀之人。《汉书·贾谊传》:“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楚辞·九章·惜往日》:“諒聰不明而蔽壅兮﹐使讒諛而日得。”
阿諛取容-汉语大词典
阿諛取容
【1】曲意奉承﹐取悦于人。《後汉书·杨秉传》:“其阿諛取容者﹐則因公襃舉﹐以報私惠;有忤逆於心者﹐必求事中傷﹐肆其凶忿。”{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论史记六国表叙》:“以心移争利之身﹐涉嚴刑之世﹐不能不阿諛取容﹐{史公}傷之﹐曰:先本絀末﹐以禮義防於利﹐事變多故﹐而亦反是﹐職是故也。”
阿諛-汉语大词典
阿諛
【1】迎合谄媚。{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彼{全忠}一凶人﹐猶知以順旨爲可殺。而世之小人﹐方以阿諛爲保身之良策﹐何哉?”{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她又不屑于学习那谄媚阿谀的妾妇之道来换取婆婆的欢心。”《汉书·匡衡传》:“於是司隸校尉{王尊}劾奏:‘{衡}{譚}……不以時白奏行罰﹐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無大臣輔政之義。’”{清}{陈梦雷}《赠高宪于公》诗:“里曲詎阿諛﹐風謡附雅豳。”
險諛-汉语大词典
險諛
【1】奸诈谄媚。{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趙履温}爲司農卿﹐諂事{安樂公主}……斜褰紫衫﹐爲公主背挽金犢車。險諛皆此類。”《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岑昬}險諛貴幸﹐致位九列。”
頌諛-汉语大词典
頌諛
【1】颂扬奉承。《明史·卢洪春传》:“陛下平日遇頌諛必多喜﹐遇諫諍必多怒。”
面諛-汉语大词典
面諛
【1】当面恭维。《孟子·告子下》:“與讒諂面諛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王員外}見先生贊揚太過﹐只道是面諛之詞﹐反放心不下。”{章炳麟}《印度人之观日本》:“今{歐洲}人誠多面諛{日本}﹐然稍有識知者﹐猶知{支那}爲可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爲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
面諛背毁-汉语大词典
面諛背毁
【1】见“面譽背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