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谊

谊(誼)是什么意思

  • 联谊←→反目-反义词词典

    联谊←→反目liányì-fǎnmù

    【词性】:形

    联谊:友好和睦。

    反目:不和睦。

    【例】 张家和王家共同住在这座房子三十多年了,他们两家一直联谊,简直象一家人一样。所以那怕是很相爱,但为了这些小事不免要常常反目的。(丁玲:《韦护》)

  • 友谊-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友谊yǒu yì

    【释义】:

    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明·李贽《朋友篇》:“(潘)去华友朋之义最笃,故是《纂》首纂笃友谊。”《纂》,指《闇然堂类纂》。

  • 嘉谊-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嘉谊jiā yì

    【释义】:

    美好的情谊,纯洁的友谊。清·姚鼐《复张君书》:“辱书谕以入都不可不速,嘉谊甚荷。”

  • 契谊-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契谊qì yì

    【释义】:

    交情,友谊。元·萨都刺《峨眉云歌谢照磨李伯贞遗白石》:“古人契谊重金石,此物岁寒冰雪心。”明·何景明《六子诗·王职方尚》:“职方吾益友,契谊鲜与同。”鲜,少。

  • 交情 交谊-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交情 交谊

    交情jiāoqing 交谊jiāoyì

    名词。指互相交往中发生的感情。

    “交情”强调彼此信任、亲近;主要用于个人之间,偶而也用于人民之间;多见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例如:“村长,别和她小人们一样,看在我们的交情上!”(孙犁:《风云初记》);“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孙犁:《山地回忆》);“中朝人民在共同命运下,共同战斗里,年深日久用鲜血结成的交情,将要更发展,更牢固”(杨朔:《三千里江山》)。

    “交谊”强调相互交往的友好关系;一般只用于个人之间;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用,例如:“以前有位俄国作家爱罗先科曾经到北平,和鲁迅及其他的人发生过美好的交谊”《沫若文集》,第十二卷);“达夫因为《创造周报》事虽然和我稍稍有点扞格,但我们的交谊是没有改变的”(同上书,第七卷);“至于地守遗文,历多年还要给它出版,以尽对于亡友的交谊者,以我之孤陋寡闻,可实在很少知道”(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 友谊 友情-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友谊 友情

    友谊yǒuyì 友情yǒuqíng

    名词。指朋友间的交情。

    “友谊”着重于友好关系;使用范围较广,可用于个人之间、人民之间、党派之间或国家民族之间;有庄重的态度色彩。使用频率较大。例如:“鲁迅先生对于友谊,诚然是十分珍惜的”(许广平:《鲁迅回忆录》);“只有人民的友谊,才是我们最可靠的长城”(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非常珍视中朝两党、两国人民的战斗团结和革命友谊”(《光明日报》,1977.4.29)。

    “友情”着重于友好的感情;一般只用于个人之间和人民之间,带有亲切的感情色彩;多在书面语的抒情文、记叙文中使用,有书面语色彩。例如:“真正的友情是人类生活的结晶之一,比宝石还要透明,还要高贵”(《杨朔散文选》);“自成受不了献忠的骄傲蛮横,一时情起,给献忠一个难看,双方的友情一下子损伤了”(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上册);“八十高龄的冈崎嘉平太先生曾二十多次见到周恩来总理,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人民日报》,1977.6.1)。

  • 谊 义-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谊 义

    [谊yì 义yì]

    同 ①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班固《幽通赋》:“舍生取谊”。《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伸张) ②意义,意思。许慎《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会意字就是把两个字的形体,意义合在一起)陶渊明《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异 【谊】 交情,友谊。(后起义)今有双音节词“友谊”。

    【义】 指旧时拜认的亲属关系。(后起义)如“义父”、“义子”。

    辨 “谊”后来一般只用来表示“友谊”的意思,同中的两个义项多用“义”来表示。

  • 高谊-敬谦语小词典

    高谊gāoyì

    敬辞。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情谊。《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李生道:‘我兄谈哪里话!小弟不才,一母不能自赡,贫困当自受之。……荷兄高谊,敢领租价一十二金;赎屋之资,断不敢从命。’”又卷二七:“他自凄然道:‘足下高谊如此,天意必然相佑,终有完全之日,吾安敢强逼?’”《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保安叩首曰:‘既蒙明公高谊,仆不敢固辞。’”《红楼梦》六六回:“湘莲道:‘我有本愿,定要一个绝色的女子。如今既是贵昆仲高谊,顾不得许多了,任凭裁夺,我无不从命。’”

  • 情谊 情义-近义词应用词典

    情谊 情义

    情谊 qíngyì 情义 qíngyì

    【情谊】人与人相互关心、敬爱的感情。如:

    1.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识,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况且邹七嫂又和赵家是邻居,见闻较为切近,所以大概该是伊对的。

    【情义】亲属、同志、朋友互相间应有的感情。如:

    2.她是个最重情义的人,想很好地招待一下姊妹们。

    辨析:“情谊”指人们在社会上的交情。“情义”,多指人们感情上的联系。二者均可用于朋友之间,而“情义”还可用于有恋情的男女之间。

  • 友谊 友情-近义词应用词典

    友谊 友情

    友谊 yǒuyì 友情 yǒuqíng

    【友谊】朋友间的交情。如:

    1.促进日中人民的友谊,也是斗争的一部分啊!

    【友情】朋友的感情。如:

    2.欢乐和友情,笼罩着战场。

    辨析:“友谊”,交情,泛指人与人之间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交往,如革命友谊,深厚友谊等。“友情”指朋友间的感情,如生死不渝的友情,生死与共的友情,深挚的友情等。

  • 贾谊-古文观止词典

    贾谊jiǎ yí

    【词性】:名词

    贾谊(前201-前169)。西汉洛阳人。因年少能通诸家书,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后因多次上疏陈述政事,言时弊,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太傅,迁梁怀王太傅而卒,年三十三岁。世称贾太傅、贾生、贾子。《史记》、《汉书》均有传(4)。《李陵答苏武书》: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此外辅佐天子创立功业的人,贾谊、周亚夫等人,都实在是名高当世的人才。《滕王阁序》: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委屈贾谊到长沙任太傅,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青霞先生文集序》:贾谊之疏疑于激。——贾谊的奏章近似过激。

  • 行谊-古文观止词典

    行谊xíng yì

    【词性】:名词

    “谊”用同“义”。品行,道义(1)。《争臣论》:主上嘉其行谊。——主上赞赏他的品行道义。

  • 谊-古文观止词典

    谊yì

    【词性】:名词

    用同“义”。道义(1)。《争臣论》: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主上赞美他的品行、道义,提拔〔他〕到这个位置上。

  • 贾谊过秦论上-古文观止词典

    贾谊过秦论上

    【原文出处】:西汉文

    【说明】:

    贾谊(前201-前169),河南洛阳人。贾谊是汉文帝时代著名的政论家和辞赋家,才识卓越,学问渊博,很受文帝赏识。但因为他主张巩固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势力,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反对和诬陷,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被聘为梁怀王太傅,才能不得施展,终于抑郁而死,年仅33岁。他的散文议论畅达,气势宏伟,剖析利害,指陈得失,颇多卓越之见,有战国纵横家风格。

    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重点在于剖析“秦朝速亡”的原因。他认为威镇四海的强秦,短短15年就被一举推翻,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实际上是“过汉”,它借古喻今,希望文帝以秦之速亡为鉴戒,用“仁义”治国。文章感情奔放,气势浩瀚;结构波澜起伏,姿态横生;语言自然流畅,明快错落。尤其是排偶句式的大量运用,使全文犹如长江大河,滚滚而下,产生了很强的说服力量。

    【原文】: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什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仆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俯起阡陌之中,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稷棘矜,不铦于钩戟长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贾谊治安策一-古文观止词典

    贾谊治安策一

    【原文出处】:西汉文

    【说明】:

    汉文帝时,诸侯王势力愈益强大,对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针对这一社会政治问题,贾谊“数上疏陈政事”。本文即其所作《治安策》中的一部分。在文中,贾谊建议“众建诸侯而小其力”,即把当时的大诸侯王国分为若干小诸侯王国,以此削弱诸侯势力,求得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且指出了改革政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论据充分,说理详尽。

    【原文】: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黄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假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豨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殽乱,高皇帝与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七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已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葅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他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一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之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一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无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整。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盭。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 贾谊论-古文观止词典

    贾谊论

    【说明】:

    贾谊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子之一,但终其一生却坎坷不遇。有人说原因在于权臣的妒忌排挤,有人说原因在于命运不济,也有人认为“汉文有道恩犹薄”,批评汉文帝不能知人用人。但苏轼却横空发议,认为原因在于贾谊“不能自用其才”,“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他认为贾谊应该耐心等待,团结大臣,然后就可以为所欲为。这自然也是书生之见,因为在事实上,贾谊或者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权臣同流合污;或者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终究难以得志。此外是没有其他出路的。

    【原文】: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人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馀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贾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 半子之谊-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半子之谊

    【释义】:

    半子:女婿;旧谓女婿抵半个儿子,故称。指女婿的义务、情分。《儒林外史》一二:蘧公孙哀毁骨立,极尽半子之谊。

  • 地主之谊-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地主之谊

    【释义】:

    地主:当地的主人。谊:通义。义务。指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本地人应尽的义务。□语本《左传·哀公十二年》:侯伯致礼,地主归饩。《儒林外史》二二: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西湖佳话》六:欲以一樽,少伸地主之谊耳。《官场现形记》五〇:你既然老远的来了,无论如何,总赏小弟一个脸,进去喝杯茶,也是我地主之谊。

  • 地主之谊-汉语惯用语辞典

    地主之谊dì zhǔ zhī yì

    指当地的主人对来客接待的礼节和饮食馈赠等情谊。《儒林外史》“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杨沫《青春之歌》“不要紧,今晚可以在敝村住一晚,我们可以代张先生尽尽地主之谊。”也作“地主之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仙》“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馔,于理不当。茅茨不远,可便下榻。”

  • 谊-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谊yì

    ①同“义”。(1)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也指按照正义或道德规范的要求。《楚辞·九章·惜诵》:“吾~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班固《幽通赋》:“舍生取~。”(2)意义,意思。《汉书·儒林传·严彭祖》:“质问疑~,各持所见。”②交情,友谊。江淹《伤友人赋》:“余结~兮梁门,复从官兮朱藩。”《儒林外史》第三回:“你我年~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③通“议”。议论。《汉书·董仲舒传》:“故举贤良方正之士,论~考问。”

  • 世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世谊shì yì

    【释义】:

    世交。沙汀《防空》:“一个和愚生先生有点世谊的老头,站起来正式发表意见。”

  • 乡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乡谊xiāng yì

    【释义】:

    同乡的情谊。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加以他们来自边陲,乡谊特重,团结性很强。”

  • 厚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厚谊hòu yì

    【释义】:

    深厚的情谊。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委员虽仅是挂名,主任也仅是预约,然而,怎好见了实利便抛弃了朋友们的厚谊,而向高枝飞去呢?”

  • 公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公谊gōng yì

    【释义】:

    公事上的友好关系。郭沫若《侠情和友谊的纪念》:“我写序的责任,在私情和公谊上,我都是义不容辞的。”

  • 交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交谊jiāo yì

    【释义】:

    交情;友谊。郭小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们却以纯真的阶级感情,与主人一见面结为生死的交谊。”

  • 交谊舞-现代汉语大词典

    交谊舞jiāo yì wǔ

    【释义】:

    即交际舞。朋斯克《千里姻缘》:“古老的民族舞蹈和交谊舞好像一点没有矛盾。”

  • 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谊yì誼

    【释义】:

    ①用同“义”。(1)指符合正义或道德规范。也指按照正义或道德规范的要求。如:谊不容辞。(2)意义;字义或文义。鲁迅《致张天翼》:“其实‘先生’之称,已失其本谊,不过是语‘密斯偷’之神韵译而已。”(3)名义上的。如:谊女,谊父。②交情;情谊。孙犁《同口旧事》:“我尽地主之谊,请他们到家里吃了一顿饭。”

  • 谊女-现代汉语大词典

    谊女yì nǚ

    【释义】:

    义女,干女儿。柳亚子《赋诗谢若虹夫人》序:“若虹为徐宗汉女士所出,克强先生之谊女也。”

  • 谊不容辞-现代汉语大词典

    谊不容辞yì bù róng cí

    【释义】:

    道义上不允许推辞。鲁迅《〈守常全集〉题记》:“这一篇,是T先生要我做的…我谊不容辞,只得写了这一点。”

  • 谊父-现代汉语大词典

    谊父yì fù

    【释义】:

    义父,干爸爸。冯自由《兴中会时期之革命同志》:“(张果)与总理有通家之好,其女阿娥,尝拜总理为谊父。”

  • 谊谛-现代汉语大词典

    谊谛yì dì

    【释义】:

    真谛;义理。鲁迅《〈劲草〉译本序》:‘‘勒夫为其从弟,著述极富,晚年归依宗教,别立谊谛,称为十九世纪之先知。”

  • 友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友谊yǒu yì

    【释义】:

    ①朋友间的交情。邹韬奋《友谊与职权》:“深挚的友谊是人生最大的一种安慰。”②友好和睦。袁鹰《远方之歌》:“黑非洲啊黑非洲,全世界都伸出了友谊的手。”

  • 友谊赛-现代汉语大词典

    友谊赛yǒu yì sài

    【释义】:

    为了增进友谊、交流经验、提高技术而举行的体育比赛。

  • 地主之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地主之谊dì zhǔ zhī yì

    【释义】:

    《左传·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杜预注:“地主,所会主人也。”后因以“地主之谊”指当地的主人对来客接待的礼节和饮食馈赠等情谊。杨沫《青春之歌》:“不要紧,今晚可以在敝村住一晚,我们可以代张先生尽尽地主之谊。”

  • 国际标准交谊舞-现代汉语大词典

    国际标准交谊舞guó jì biāo zhǔn jiāo yì wǔ

    【释义】:

    即国际体育舞蹈。

  • 深情厚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深情厚谊shēn qíng hòu yì

    【释义】:

    见“深情厚意”。

  • 情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情谊qíng yì

    【释义】:

    相互关切、敬爱的感情。杨沫《青春之歌》:“道静并没有理会迫在眉睫的凶险处境,却被郑德富这真挚的情谊感动了。”

  • 道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道谊dào yì

    【释义】:

    道义。郭沫若《序〈志愿军一日〉》:“我们就在道谊上也打了一次大胜仗。”

  • 戚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戚谊qī yì

    【释义】:

    亲戚情谊。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别录》:“(黄咏商)与何启有戚谊。”

  • 正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正谊zhèng yì

    【释义】:

    ①公正的道理。蒋光慈《怀拜轮》:“我们同为被压迫者的朋友,我们同为爱公道正谊的人们。”②维护公理,主持公道。胡适《这一周》:“但我们知道蔡先生的为人,知道他这种正谊的决心不是今日才有的。”

  • 风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风谊fēng yì

    【释义】:

    情谊。郭沫若《夏完淳》:“国变后屡次起义,师弟均同在行间,平生风谊固不仅问字传经而已也。”

  • 私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私谊sī yì

    【释义】:

    私人的交谊。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虽在领导机构中有一要好的同事,我也不希望他为着私谊帮我的忙而妨碍了公事。”

  • 亲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亲谊qīn yì

    【释义】:

    亲戚的情谊。郭沫若《反正前后》:“他是监督的同乡,好像还有甚么亲谊,因而监学先生们对于他须得有一番格外的关照。”

  • 联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联谊lián yì

    【释义】:

    联络友谊。《人民日报》1988.3.2:“来自京港澳台的30余位少年儿童与他们的教师一起,参加由中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中央儿童少年基金会与中央电视台联合组织的龙年新春联谊活动。”

  • 高谊-现代汉语大词典

    高谊gāo yì

    【释义】:

    ①高深的义理。鲁迅《“抄靶子”》:“‘寿头码子’虽然已经是‘猪’的隐语,然而究竟还是隐语,含有宁‘雅’而不‘达’的高谊。”②深情厚谊。多用于敬称别人的情谊。许地山《缀网劳蛛》:“我很感谢你们二位底高谊。”

  • 谊-汉语大词典

    “[誼]”的简化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