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谏

谏(諫)是什么意思

  • 拒谏饰非-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拒谏饰非jùjiànshìfēi

    拒绝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闻过则喜、广开言路(我党的优良传绕之一,就是~,从不拒谏饰非。)

  • 从谏如流-实用委婉语词典

    从谏如流

    意指听从他人的好意见如同流水那般快。常用于对处在领导岗位的人。语出《左传·成公八年》:“从谏如顺流,趣时如赴响。”或作“从善如流”。

  • 厚蒙雅爱,沥胆直谏-实用委婉语词典

    厚蒙雅爱,沥胆直谏

    意为承蒙您对我的深厚而美好的爱意,我才大胆掏出自己心窝里的话,也就是直言规劝。

  • 讽 谏-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讽 谏

    [讽fěng 谏jiàn]

    同 用言语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过失。

    异 【讽】 不直接说出对方的过失,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委婉地劝告。《史记·滑稽列传》:“优孟常以谈笑讽谏”。(优孟:春秋时楚国乐人,擅长滑稽讽谏)《文心雕龙·杂文》:“然讽一劝百,势不自反。”

    【谏】 不加掩饰地直言规劝。《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强:竭力)《战国策·赵策四》:“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辨 “讽”还有“背诵”、“讽刺(唐代以前不含恶意)”的意义,“谏”不具备这些意义。

  • 鄙谏-敬谦语小词典

    鄙谏bǐjiàn

    谦辞。用来称自己向对方的进言。清·管同《与某君书》:“足下前书所谓一言不智,旋纳鄙谏,未至如今所云。”

  • 从谏如流-古文观止词典

    从谏如流cóng jiàn rú liú

    指乐于接受劝诫。从谏,意为听从规劝。如流,像流水一般,比喻迅速(1)。《争臣论》: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天子有不滥赏赐和乐于接受劝诫的美德。

  • 讽谏-古文观止词典

    讽谏fěng jiàn

    【词性】:动词

    用不直指其事、委婉曲折的语言进谏、规劝(1)。《滑稽列传》: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所以说:“饮酒过分就会昏乱失礼,行乐过分就产生悲哀。”万事都是如此,说的是做事不能过分,过分了就会走向衰亡。〔淳于髡〕用这些话来规劝齐王。

  • 给谏-古文观止词典

    给谏jǐ jiàn

    【词性】:名词

    给事中的别称(1)。《青霞先生文集序》: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然而,沈君的学生给事中俞君,就在这个时候收集编辑了他的生平著作若干卷,予以刊印,使之流传。

  • 谏-古文观止词典

    谏jiàn

    【词性】:名词

    指直言规劝,劝谏,规劝的的行为(3)。《争臣论》: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官职既然用“谏”作为名称,就确实应当有所作为来奉行他的职守。《谏院题名记》:古者谏无官。——古时侯对君王的劝谏没有专职官员。《青霞先生文集序》:伍子胥之谏疑于胁。——伍子胥的规劝近似于威胁。

  • 谏-古文观止词典

    谏jiàn

    【词性】:动词

    一、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33)。《石碏谏宠州吁》:石碏谏曰。——石碏直言规劝庄公说。《召公谏厉王止谤》:百工谏。——从事各种工艺的人都来劝谏。《虞师晋师灭夏阳》: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宫之奇又规劝说:“俗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二、挽救(1)。《归去来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明白了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够挽救,就知道未来的事情还可以补救。

  • 谏臣-古文观止词典

    谏臣jiàn chén

    【词性】:名词

    即谏官。主管谏诤的官员(1)。《驳复仇议》: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间。——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说,杀掉他,但在他的乡里给予旌表。

  • 谏官-古文观止词典

    谏官jiàn guān

    【词性】:名词

    掌谏诤的官员(1)。《谏院题名记》: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天禧初年,宋真宗命令设置六名谏官。

  • 谏议-古文观止词典

    谏议jiàn yì

    【词性】:名词

    谏议大夫的省称。掌管议政(1)。《争臣论》: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起他的官职,就说是谏议大夫。

  • 谏议大夫-古文观止词典

    谏议大夫jiàn yì dà fū

    【词性】:名词

    官名。掌官议政(2)。《争臣论》: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有人向我询问起谏议大夫阳城这个人,他可以认为是有道德的人吗?《争臣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大臣们听到了,就荐举他,天子于是任命他担任谏议大夫。

  • 进谏-古文观止词典

    进谏jìn jiàn

    进谒而谏诤(1)。《邹忌讽齐王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进谒而谏诤,宫门口及庭院里像闹市一样。

  • 强谏-古文观止词典

    强谏qiǎng jiàn

    旧指下对上极力谏诤(2)。《虞师晋师灭夏阳》:儒则不能强谏。——怯懦就不能极力谏诤。《触詟说赵太后》:大臣强谏。——大臣们极力谏诤。

  • 台谏-古文观止词典

    台谏tái jiàn

    【词性】:名词

    指都察院的御史。即谏官。东汉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台。这里沿用旧称(1)。《亲政篇》: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侍从和谏官各一员上殿轮流奏事或者回答皇上的咨询。

  • 祭公谏征犬戎-古文观止词典

    祭公谏征犬戎

    【原文出处】:周语上 国语

    【说明】: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全书以国为单位,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至东周定王,历时五百多年。

    《国语》不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在一些篇章中,能反映出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人民力量的认识和重视,希望统治者节制对人民的剥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崇尚天命,提倡愚忠,要求人民安于现状等,,则是应当批判的。

    在艺术上,它虽不及《左传》,但在散文发展史上仍有不可忽视的承上启下作用。长于记言,也有些生动的叙事。文辞古朴简练,说理平实严谨,尤其长于人物对话的描写,往往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原文】:

    本文记述的是周穆王在国势日趋衰落之时,却要穷兵黩武,远征犬戎。大臣祭公历数先王遗德,反复强调“耀德不观兵,”就会“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但穆王不听忠谏,一意孤行,结果不但没有扬威耀武,反而“自是荒服者不至”,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曰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仕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于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 召公谏厉王止谤-古文观止词典

    召公谏厉王止谤

    【原文出处】:周语上 国语

    【说明】:

    本文记述周厉王凶残暴虐,拒不纳谏,并以严酷杀戮的高压手段来对待舆论,终于被国人放逐的始末。文章以记言为主,结构严谨,比喻贴切,特别是召公的谏词,不厌其烦,连举古今正反很多事例,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 箴谏-古文观止词典

    箴谏zhēn jiàn

    【词性】:动词

    规谏,劝戒(1)。《路温舒尚德缓刑书》:广箴谏之路。——扩大规谏之路。

  • 直谏-古文观止词典

    直谏zhí jiàn

    对君主直言进谏(4)。《屈原列传》:终莫敢直谏。——最终没有人敢直言进谏。《三槐堂铭》:以直谏事仁宗皇帝。——他以直言规劝事奉仁宗皇帝。《青霞先生文集序》: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沈君直言规劝皇帝的名声传遍全国。

  • 石碏谏宠州吁-古文观止词典

    石碏谏宠州吁

    【朝代】:隐公三年

    【原文出处】:左传

    【说明】:

    卫庄公过分宠爱公子州吁,有先见之明的石碏,看到了潜在的内讧危机,劝谏庄公以义方教子,以免骄纵成祸。庄公不听,后来州吁果然杀死卫桓公,自立为国君。不久,州吁也被人杀死。文中鼓吹的“六逆”、“六顺”,反映出当时的等级制和伦理观。

    【原文】: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娇,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 臧僖伯谏观鱼-古文观止词典

    臧僖伯谏观鱼

    【朝代】:隐公五年

    【原文出处】:左传

    【说明】:

    鲁隐公远离国都到棠邑去观看捕鱼,臧僖伯认为这样做不合礼制和法度,是自乱其政。他主张在农闲时进行田猎,演习武事。文中历陈典故,与隐公的游玩逸乐形成对照,说明了国君一举一动的重要性。

    【原文】: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 臧哀伯谏纳郜鼎-古文观止词典

    臧哀伯谏纳郜鼎

    【朝代】:桓公二年

    【原文出处】:左传

    【说明】:

    宋国太宰华督弑公,担心受到诸侯国的干预,以郜鼎行贿于鲁,鲁桓公将其陈于太庙。鲁大夫臧哀伯认为这样做不合礼制,劝谏桓公发扬美德,杜绝邪恶,即“昭德塞违”。从臧哀伯的话中,可以看出周代礼乐制度的本质和作用。

    【原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 季梁谏追楚师-古文观止词典

    季梁谏追楚师

    【朝代】:桓公六年

    【原文出处】:左传

    【说明】:

    季梁是春秋时随国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在强楚以计诱随时,他劝随侯“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在主张忠民信神的同时,又强调民为主体,神是附属,应该先民后神。在当时,这样的思想无疑是进步的。篇中谈神之处,都为说明民的重要性,所以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不仅使“随侯惧而修政”,也令“楚不敢伐”。

    【原文】: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鬬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鬬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 宫之奇谏假道-古文观止词典

    宫之奇谏假道

    【朝代】:僖公五年

    【原文出处】:左传

    【说明】:

    本文记述的是晋献公向虞国借道伐虢,宫之奇忠言直谏的故事。由于既贪且愚的虞公不听忠告,虞国终于被晋国所灭。文中分三层进行论述:一是“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从形势上讲不能借道;二是晋国残害同宗,六亲不认,从情理上讲不可借道;三是虞国要修德重民,不能依赖“鬼神保佑”。引经据典,层层推进,说理精辟,语言简洁。“唇亡齿寒”,道理深刻,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 申胥谏许越成-古文观止词典

    申胥谏许越成

    【原文出处】:吴语 国语

    【说明】:

    本文与上文是姊妹篇,但却从吴国君臣的角度来写。当吴王准备答应越国求和之时,深谋远虑的吴国大夫申胥却力谏不可,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越国包藏的祸心。然而骄横昏庸、刚愎自用的吴王,却不能像越王勾践那样虚心纳谏,结果养虎贻患,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原文】: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荒成不盟。

  • 邹忌讽齐王纳谏-古文观止词典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出处】:国策

    【说明】: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优秀散文。文中通过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一中心情节的多方面描写,以小见大,现身说法,揭示了权位越高,越容易受蒙蔽的道理,并告诉人们:要想兴利除弊,只有广开言路,诚心纳谏。今天读它,仍能从中受到很大启示。本文文笔流畅,情节生动,叙述简洁,语言精练,细致地刻画了一位精细聪明、巧于设辞的谋臣形象,而且充满幽默气氛。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曰,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李斯谏逐客书-古文观止词典

    李斯谏逐客书

    【原文出处】:秦文

    【说明】:

    李斯(?-前208),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年轻时曾为郡小吏,后与韩非一起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战国末去楚入秦,受到秦王重用,后官至丞相。李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过重要作用。秦统一后,他又积极主张废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对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为赵高诬害,被腰斩于咸阳。著有《谏逐客书》和《苍颉篇》(今佚,有辑本)。

    本文作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当时由于秦国日益强大,韩国就派遣水工郑国入秦,借为秦兴修水利之名,行消耗秦国财力、使秦无暇东征之实。秦王发觉这一阴谋后,采用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亦在驱逐之列。在被逐出境途中,李斯写下本文劝谏秦王。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然后以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于秦有功,并且从理论上有力地阐明了逐客和用客的利害关系,终于使秦王收回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文章说古道今,层层深入。正反并论,利害对举。善于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手法,气势充沛,说理透彻,对汉代辞赋有一定影响。

    【原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迁,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充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古文观止词典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原文出处】:西汉文

    【说明】: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汉代著名辞赋家,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后因病免官,为梁孝王门客,武帝时曾出使通西南夷,对沟通汉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司马相如的散文较质朴,而辞赋则极力铺陈排比,对后代有重要影响。

    本文选自《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是司马相如劝谏汉武帝应该珍惜自己,不要冒险打猎的一篇奏章。因为“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文章从武帝安全着想,既有“悚然可畏”之辞,又有“委婉易听”之语,故武帝读后“称善”。

    【原文】:

    相如从上至长杨猎。是时天子方好自击熊豕,驰逐野兽。相如因上疏谏曰: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株朽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墟,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 谏太宗十思疏-古文观止词典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简介】: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隋末,出家学道,曾加入李密反隋义军。李密败,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封郑国公。魏徵是贞观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以直言敢谏闻名古今,对贞观之治有较重要的贡献。

    【说明】:

    本文是贞观十一年(637)所作。针对太宗逐渐滋生的骄奢享乐等思想,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安邦治国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并针对太宗“忘本”、“忘危”的实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本文融文、史、哲于一体,既具有历史家的远大目光,也具有哲家学的睿智深思,更具有强烈的文学感染力量。文句骈散相间,富于变化,精警凝炼,发人深省。对仗、排比等手法的大量运用,使全文气势雄浑,音韵顿挫。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 谏院题名记-古文观止词典

    谏院题名记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夏县(今山西闻喜县)人。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历官知谏院、翰林学士、知永兴军等。宋哲宗初年为相,任用旧党,废除王安石所立新法。司马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在史学界影响极大。但政治上比较保守。

    【说明】:

    本文是作者为谏官题名刻石而作。寥寥一百余字,既追述了谏官的来历,又指出了谏官责任的重大和应具有的品德,最后说明谏院题名刻石的由来和目的。文短意长,曲折多变。文末结语,一反历来以题名为荣的习俗,严正指出:后人有眼,历史无情,“忠诈直曲”,唯君自取,足为当谏官者戒。

    【原文】: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 木从绳则直,人从谏则圣-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木从绳则直,人从谏则圣

    【释义】:

    绳:木匠用的墨线。谏:直言规劝。木材按墨线锯就能锯直,人听从规劝就会少犯错误,成为明智的人。《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八二:木从绳则直,人从谏则圣。前日仙师之言,主上不听。今日百夫人之言,主上不听,你莫怪小臣们所说,有眼不识忠臣,有耳不听忠谏,国破家亡,想在目下。

  • 文死谏,武死战-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文死谏,武死战

    【释义】:

    谓文官为了社稷,对君王的过错要敢于直言相谏,甚至犯颜至死,亦所不惜;武官为了保卫社稷,不惜战死于沙场。《红楼梦》三六:这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节,便只管胡闹起来。《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必是先有了这个心,才有古往今来那无数忠臣烈士的文死谏,武死战。

    ⊙文臣死谏,武臣死战

    《绘芳录》五六:我辈生于承平之世,圣朝无阙,谏书日稀,不必效文臣死谏;边疆安谧,烽火不惊,不必效武臣死战。

  • 谏-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谏jiàn

    ①规劝君长,使之改正错误或过失。《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陈涉世家》:“扶苏以数~故,上使外将兵。”②止,挽救。《论语·微子》:“往者不可~,来者犹可追。”

  • 直言极谏-现代汉语大词典

    直言极谏zhí yán jí jiàn

    【释义】:

    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朱自清《论老实话》:“直说遭怨,直言遭忌,就如刺了别人的心——小之被人骂为‘臭嘴’,大之可以杀身。所以不折不扣的‘直言极谏’之臣,到底是寥寥可数的。”

  • 从谏如流-现代汉语大词典

    从谏如流cóng jiàn rú liú

    【释义】:

    听从善意的规劝,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形容乐意接受别人意见。多用于帝王。语出汉班彪《王命论》:“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姚雪垠《李自成》:“咱们既然要齐心打江山,我就应该做到从谏如流,你们就应该做到知无不言。”

  • 兵谏-现代汉语大词典

    兵谏bīng jiàn

    【释义】:

    用武力规劝君主或尊长。申伯纯《记“西安事变”》:“‘哭谏’失败了,张学良当晚回到西安,同杨虎城商量,按照预定的第二个步骤实行‘兵谏’。”

  • 言谏-现代汉语大词典

    言谏yán jiàn

    【释义】:

    进言规劝。《周末》1984.2.25:“谏的原意是以言正人…面陈得失,谓之‘言谏’。”

  • 讽谏-现代汉语大词典

    讽谏fěng jiàn

    【释义】:

    以婉言隐语相劝谏。艾纳《新事旧编》:“我国战国时代有一个吴国太子讽谏其父吴王夫差的故事。”

  • 诤谏-现代汉语大词典

    诤谏zhèng jiàn

    【释义】:

    直言劝谏。郑振铎《桂公塘》:“(天祥)再三的诤谏道:‘相公该为国家自重。’”

  • 谏-现代汉语大词典

    谏jiàn諫

    【释义】:

    ①谏诤;规劝。白桦《吴王金戈越王剑》:“伍子胥挂冠死谏,被赐死在吴宫。”②见“谏果”。③姓。

  • 谏言-现代汉语大词典

    谏言jiàn yán

    【释义】:

    规劝的话。范文澜等《中国通史》:“谏院设知院官,对朝政得失、大臣以致百官的过错,都可提出谏言。”

  • 谏阻-现代汉语大词典

    谏阻jiàn zǔ

    【释义】:

    劝阻。范文澜等《中国通史》:“谏官多上书谏阻,以为非久安之道。”

  • 谏果-现代汉语大词典

    谏果jiàn guǒ

    【释义】:

    橄榄的别名。王统照《春雨之夜》:“不过这等思想的芳香却使人如嚼‘谏果’,从辛涩中得出甘苦的味道。”

  • 谏诤-现代汉语大词典

    谏诤jiàn zhèng

    【释义】:

    直言规劝。叶君健《自由》:“吴春茂说这番话的态度,正如一个忠臣在对皇帝进行谏诤一样,语调非常诚恳。”

  • 谏疏-现代汉语大词典

    谏疏jiàn shū

    【释义】:

    条陈得失的奏章。郭沫若《西汉不是奴隶社会》:“把这些事例和董仲舒的谏疏对照起来,我们可以放心地下出一个判断。”

  • 谲谏-现代汉语大词典

    谲谏jué jiàn

    【释义】:

    委婉地规谏。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由温柔敦厚言,所以重在比兴…重在主文谲谏。”

  • 拒谏饰非-现代汉语大词典

    拒谏饰非jù jiàn shì fēi

    【释义】:

    拒绝规劝,掩饰错误。毛泽东《评蒋介石在双十节的演说》:“他找到了拒谏饰非的方法。”

  • 进谏-现代汉语大词典

    进谏jìn jiàn

    【释义】:

    向君主或尊长直言规劝。郭沫若《李白与杜甫》:“高宗李治都屡次告戒他,但不改故态,臣下进谏更要遭受到打骂。”

  • 规谏-现代汉语大词典

    规谏guī jiàn

    【释义】:

    指以正言劝诫;规劝。洪深《歌女红牡丹》:“红牡丹偶尔规谏,反遭毒手。”

  • 箴谏-现代汉语大词典

    箴谏zhēn jiàn

    【释义】:

    规戒劝谏的话;规戒劝谏。如:这一番箴谏,说得他哑口无言。

  • 谏-汉语大词典

    “[諫]”的简化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