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謁)是什么意思
上謁-汉语大词典
上謁
【1】谓通名进见尊长。{清}{包世臣}《中衢一勺·袁浦问答》:“言未竟﹐河帥上謁﹐{世臣}避席。”《史记·李斯列传》:“{趙高}待{二世}方燕樂﹐婦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閒﹐可奏事。’丞相至宫門上謁﹐如此者三。”《汉书·陈馀传》:“{陳涉}起{蘄}至{陳}﹐{耳}﹑{餘}上謁{涉}。”{颜师古}注:“上其謁而見也﹐上謁﹐若今之通名。”{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寇萊公}善飲酒﹐人罕能敵……後有一道人上謁﹐自言能劇飲﹐一飲可盡瓶。”
中謁者-汉语大词典
中謁者
【1】{汉}官名。为国君掌传达。《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沛公}立爲{漢王}﹐拜{嬰}爲郎中﹐從入{漢中}﹐十月﹐拜爲中謁者。”
十謁朱門九不開-汉语大词典
十謁朱門九不開
【1】谓豪门皆为富不仁,上门求助多遭拒绝。{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三折:“又不會巧言令色﹐況兼今日十謁朱門九不開。”{元}{无名氏}《小张屠》第三折:“由你香焚滿斗香﹐財挑萬斗財﹐是家還舍沿離寨。這早晩十謁朱門九不開。”{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則去那娘親上分付明白﹐則要你一言説透千年事﹐俺也不怕十謁朱門九不開。”
内謁者-汉语大词典
内謁者
【1】宫官名。掌内外传旨通报之事。多由宦官担任。《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帝〕顧内謁者曰:‘古人言秀色若可飡﹐如{絳仙}真可療饑矣。’”《汉书·宣帝纪》:“内謁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獄﹐{吉}拒閉﹐使者不得入。”
内謁-汉语大词典
内謁
【1】通报姓名。《汉书·翟义传》:“須臾{義}至﹐内謁徑入。”{颜师古}注:“内謁﹐猶今之通名也。”
入謁-汉语大词典
入謁
【1】进见,请见。一般用于臣对君﹑下对上﹑幼对长。《新唐书·王师范传》:“〔{王師範}〕以{青州}父母所籍﹐每縣令至﹐具威儀入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酈生}。{酈生}至﹐入謁。”
伏謁-汉语大词典
伏謁
【1】谒见尊者,伏地通姓名。《史记·佞倖列传》:“{江都王}望見﹐以爲天子﹐辟從者﹐伏謁道傍。{嫣}驅不見。”{清}{唐孙华}《国学进士题名碑》诗:“一官憔悴老墨綬﹐伏謁大府遭叱呵。”{明}{唐顺之}《陈封君六十寿序》:“閭巷之人曩與等夷者﹐莫不奔走伏謁﹐喘汗不暇。”{唐}{韦瓘}《周秦行记》:“太后曰:‘此是{唐}朝{太真妃子}。’予即伏謁﹐拜如臣禮。”
修謁-汉语大词典
修謁
【1】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清}{恽敬}《答伊扬州书》:“前月得舍弟書﹐知過嶺修謁﹐重蒙嘉惠﹐感謝感謝。”{唐}{薛用弱}《集异记·茅安道》:“二子徑往修謁﹐意者脱爲{晉公}不禮﹐即當遁形而去。”《周书·柳霞传》:“{梁}{西昌侯}{深藻}鎮{雍州}﹐{霞}時年十二﹐以民禮修謁﹐風儀端肅﹐進止詳雅。”
脩謁-汉语大词典
脩謁
【1】犹晋谒,拜见。《三国志·陈武传》:“{陳武}字{子烈}﹐{廬江}{松滋}人。{孫策}在{壽春}﹐{武}往脩謁。”{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三》:“{陸相扆}有士子脩謁﹐命酌﹐辭以不飲。”{元}{麻革}《游龙山记》:“今年夏﹐因赴試{武川}﹐歸道{渾水}﹐脩謁于{玉峰先生}{魏公}。”
候謁-汉语大词典
候謁
【1】等候谒见。{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余儔}……吾鄉詩人也。{章泉先生}雅愛之﹐作書﹐使袖訪{韓仲止}﹐及門﹐候謁甚久。”
公謁-汉语大词典
公謁
【1】在公众之前谒见。《後汉书·种拂传》:“時{南陽}郡吏好因休沐﹐游戲市裏﹐爲百姓所患。{拂}出逢之﹐必下車公謁﹐以愧其心。”
典謁-汉语大词典
典謁
【1】掌管宾客请见的传达和接待事务。《礼记·曲礼下》:“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孔颖达}疏:“謁﹐請也。士之子﹐年數長﹐則言能主賓客告請之事;幼﹐則言未能也。”{明}{梅鼎祚}《昆仑奴》第一折:“這幾日病起入朝﹐方纔歸府。牙門官﹐有客見訪﹐好生典謁。”【2】掌管宾客请见事务的小官。《韩非子·亡徵》:“后妻賤而婢妾貴﹐太子卑而庶子尊﹐相室輕而典謁重﹐如此則内外乖﹐内外乖者﹐可亡也。”{陈奇猷}集释引{太田方}曰:“典謁﹐主賓客請謁之事者。”{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海叙不遇》:“{劉魯風}﹐{江西}投謁所知﹐頗爲典謁所沮。”{清}{赵翼}《郡城菊事甚盛》诗:“到門不復煩典謁﹐直入嚇煞雙鬟鴉。”
交謁-汉语大词典
交謁
【1】请托。{宋}{苏辙}《论御试策题札》之一:“嚴重禄之法﹐禁交謁之私。”{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王之涣》:“耻困場屋﹐遂交謁名公。”
出謁-汉语大词典
出謁
【1】外出拜见。《南齐书·刘悛传》:“{蠻王}{田僮}在山中﹐年垂百餘歲﹐{南譙王}{義宣}爲{荆州}﹐{僮}出謁﹐至是又出謁{悛}。”{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八:“{韓參政}{億}﹑{李參政}{若谷}﹐未第時皆貧﹐同赴試京師﹐共有一席一氊﹐乃割分之。每出謁﹐更爲僕。”《汉书·韩延寿传》:“今旦明府早駕﹐久駐未出﹐騎吏父來自府門﹐不敢入。騎吏聞之﹐趨走出謁﹐適會明府登車。”
刺謁-汉语大词典
刺謁
【1】投名刺以求见。{唐}{薛调}《无双传》:“由是乃刺謁﹐以從侄禮見{遂中}﹐具道本末﹐願納厚價以贖{採蘋}。”《南史·刘绘传》:“出爲{南康}相﹐郡人有姓{賴}﹐所居名{穢里}﹐刺謁{繪}﹐{繪}戲嘲曰:‘君有何穢﹐而居穢里?’”{宋}{林逋}《送马程知江州德安》诗:“到日何人先刺謁﹐二{林}開士在琴堂。”
參謁-汉语大词典
參謁
【1】晋见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瞻仰尊敬的人的遗容﹑陵墓等。{唐}{韩愈}《与大颠师书》:“緣昨到來﹐未獲參謁。儻能暫垂見過﹐實爲多幸。”{冰心}《南归》:“在那几天内﹐除了每天清晨﹐一家子从寓所走到殡仪馆参谒母亲的遗容之外﹐我们都不出门。”《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只見舊時一班直廳的軍壯﹐預先領了鈞旨﹐都來參謁。”《北史·韦艺传》:“{藝}容貌瓌偉﹐每夷狄參謁﹐必整儀衛﹐盛服以見之。”
干謁-汉语大词典
干謁
【1】对人有所求而请见。{朱执信}《<德国社会革命家小传>序言》:“三十年來﹐社會革命家時有干謁卿相與堅相結納者﹐是非誠與之﹐其策畧有不得不然者。”{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兹悟生理﹐獨恥事干謁。”{宋}{欧阳修}《论举馆阁札子》:“士子奔競者多﹐至有偷竊他人文字干謁權貴﹐以求薦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雖屬大僚通家﹐而未嘗有所干謁。”《北史·郦道元传》:“〔弟{道約}〕好以榮利干謁﹐丐不已。”
幸謁-汉语大词典
幸謁
【1】犹干谒,干求。《南史·循吏传序》:“播兹寬簡﹐雖所未暇﹐而黜己屏欲﹐以儉御身﹐左右無幸謁之私﹐閨房無文綺之飾。”
報謁-汉语大词典
報謁
【1】谓报祭天地祖宗。{南朝} {宋}{谢庄}《舞马赋》:“茂實冠於{胥}{庭}﹐鴻名邁於{勛}{發}﹐業底於告成﹐道臻乎報謁。”【2】回拜;回访。{明}{沈德符}《野獲编·内阁三·大老居乡之体》:“{嘉禾}兵使{劉庚}﹐其同年也﹐首來相訪。〔{沈繼山}〕輒葛巾芒履以出﹐自云引疾不出門﹐送至中庭而止﹐又不報謁。{劉}大怒詬駡﹐欲起大獄羅織之。”{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時方報謁臬長﹐不持一錢。”
大謁者-汉语大词典
大謁者
【1】官名。{秦}置谒者﹐掌宾赞受事﹐秩六百石﹐员十人;其长名谒者仆射﹐比千石。{汉}因之。谒者仆射亦称大谒者。《史记·荆燕世家》:“{田生}如{長安}﹐不見{澤}﹐而假大宅﹐令其子求事{吕后}所幸大謁者{張卿}。”
奉謁-汉语大词典
奉謁
【1】拜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今午到關奉謁﹐少候。”《後汉书·文苑传下·赵壹》:“{陟}明旦大從車騎奉謁造{壹}。”{唐}{裴铏}《传奇·宁茵》:“俄又聞人叩關曰:‘{南山}{斑寅}將軍奉謁。’”{苏曼殊}《天涯红泪记》第一章:“生以母氏同來﹐因約老人以明日再行奉謁。”
叩謁-汉语大词典
叩謁
【1】拜见。《镜花缘》第十五回:“{唐敖}道:‘門生多年未見老師﹐無日不思﹐今日得瞻慈顔﹐不勝欣慰﹐自應登堂叩謁。’”《玉娇梨》第十八回:“{蘇友白}道:‘晚生在此也無甚事﹐老先生行後也就要動身了。大都違顔半月﹐即當至貴村叩謁矣。’”
告謁-汉语大词典
告謁
【1】求见;拜谒。{唐}{无名氏}《灵应传》:“〔二青衣〕長跪於前曰:‘{九娘子}自郊墅特來告謁﹐故先使下執事致命於明公。’”【2】请托,求告。{明}{徐徐}《杀狗记·雪中救兄》:“如今天色已晩﹐告謁也不濟事了﹐且回窰去﹐等明日風止雪晴﹐再出來求告罷。”{宋}{苏洵}《上皇帝书》:“今法不可以相往來﹐意將以杜其告謁之私也。”
周謁-汉语大词典
周謁
【1】遍访。{唐}{沈佺期}《<峡山寺赋>序》:“予投棄南裔﹐承恩北歸﹐結纜山隅﹐周謁精舍﹐爲之賦焉。”
啓謁-汉语大词典
啓謁
【1】奏请。《魏书·尒朱仲远传》:“{尒朱榮}兵威稍盛﹐諸有啓謁﹐率多見從。”
庭謁-汉语大词典
庭謁
【1】庭参。《明史·张永明传》:“故事﹐京官考滿﹐自翰林外皆報名都察院﹐修庭謁禮。”{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续史》:“{王忠肅}提督{遼東}軍務﹐總兵以下庭謁。”
展謁-汉语大词典
展謁
【1】敬词。犹拜见,拜谒。{宋}{苏轼}《贺正启》:“某官守所繫﹐展謁無階。”{清}{方文}《荆溪道中偕周颖侯》诗:“到城先展謁﹐賢祖{孝侯}祠。”{清}{曾国藩}《祭韩公祠文》:“{國藩}履任之日﹐敬謹展謁。”
引謁-汉语大词典
引謁
【1】引导拜谒。《旧唐书·韩思复传》:“{佽}既至{桂}﹐吏以常所爲官者數百人引謁。”
女謁-汉语大词典
女謁
【1】谓通过宫中嬖宠的女子干求请托。{唐}{王维}《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序:“{中宗}之時﹐後宫用事﹐女謁寖盛﹐主柄潛移。”{汉}{刘向}《说苑·政理》:“後宫不荒﹐女謁不聽。”《韩非子·诡使》:“近習女謁並行﹐百官主爵遷人﹐用事者過矣。”【2】泛指通过有权势的妇女干求请托。{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绍兴三年十二月》:“{福建}提鹽{李承邁}本假女謁﹐交通權臣……伏望併賜罷黜。”《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贓吏{吕應問}﹑{韓禧}皆滿數萬﹐{頤浩}既受女謁﹐遂令移獄。”【3】指女宠。{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三朝要典》:“夫女謁致病﹐至醜也;諒闇之中﹐色蠱致死﹐大逆也。”{明}{李东阳}《孝宗皇帝挽歌词》:“内廷無女謁﹐外囿絶禽荒。”
妻謁-汉语大词典
妻謁
【1】谓妻子受贿为人请托私事。{汉}{桓宽}《盐铁论·刺权》:“夫貴於朝﹐妻謁行於外。”
婦謁-汉语大词典
婦謁
【1】谓通过宫廷宠信的女子干求请托。《荀子·大略》:“{湯}旱而禱曰:‘……宫室榮與?婦謁盛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杨倞}注:“謁﹐謂也。婦謁盛﹐謂婦言是用也。”《公羊传·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汉}{何休}注:“君親之南郊﹐以六事謝過自責曰:‘政不一與?民失職與?宫室榮與?婦謁盛與?苞苴行與?讒夫倡與?’”
班謁-汉语大词典
班謁
【1】列班谒见。{宋}{洪迈}《夷坚甲志·陈茂林梦》:“{福州}{長樂}士人{陳茂林}﹐夢至大殿下與數十人班謁。”{宋}{秦观}《代答范相公尧夫启》:“念班謁以無由﹐第承風而竊忭。”
環謁-汉语大词典
環謁
【1】四处求见。{宋}{王安石}《伤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昕謁-汉语大词典
昕謁
【1】谓臣下朝参天子。{宋}{陆游}《严州到任谢表》:“雖簪笏久違於昕謁﹐乃姓名猶在於淵衷。”
晉謁-汉语大词典
晉謁
【1】进见;谒见。{叶君健}《火花》十八:“〔{何雨卿}〕堂而皇之来到县城﹐晋谒他的‘朋友’县太爷{周华甫}。”《儒林外史》第一回:“這一回小婿再去﹐託敝親家寫一封字來﹐去晉謁晉謁{危老先生}。”{明}{李贽}《释迦佛後》:“余偶來{濟上}﹐乘興晉謁夫子廟。”
書謁-汉语大词典
書謁
【1】名帖;书写名帖。《後汉书·刘盆子传》:“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筆書謁欲賀﹐其餘不知書者起請之。”《史记·万石张叔列传》:“〔{高祖}〕以{奮}爲中涓﹐受書謁﹐徙其家{長安}中{戚里}﹐以姊爲美人故也。”
求謁-汉语大词典
求謁
【1】请求谒见。《後汉书·郭丹传》:“〔{丹}〕敝衣閒行﹐涉歷險阻﹐求謁{更始}妻子﹐奉還節傳﹐因歸鄉里。”【2】犹求。{明}{徐■}《杀狗记·归家被逐》:“{孫榮}在窰中身上無衣﹐口中無食﹐大雪紛紛﹐免不得街上求謁。”
游謁-汉语大词典
游謁
【1】四处干谒。{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陳亞}〕因朗吟曰:‘布袍袖裏懷漫刺﹐到處遷延胡索人。’此可贈游謁窮措大。”{清}{褚人穫}《坚瓠十集·大葫芦种》:“《宋稗類鈔》載相士{黄生}見{黄山谷}﹐求數字薦揚﹐爲游謁之資。”
投謁-汉语大词典
投謁
【1】投递名帖求见。{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侮谑》:“〔{范液}〕曾爲詩曰:‘舉意三江竭﹐興心四海枯。南游{李邕}死﹐北望{守珪}殂。’{液}欲投謁二公﹐皆會其淪躓﹐故云。”{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微词·神童》:“{趙司寇}乃{費閣老}同年﹐每投謁﹐書‘年晩生’。”
拜謁-汉语大词典
拜謁
【1】礼拜;瞻仰。《旧五代史·梁书·赵犨传》:“又請爲{太祖}立生祠於{陳州}﹐朝夕拜謁。”{明}{蒋一葵}《长安客话·三忠祠》:“我來再拜謁﹐弔古情徬徨。”{冰心}《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总理问我:‘去过{延安}没有?’我说:‘还没有呢﹐我真想在我还能走动的时候﹐去拜谒一次。’”【2】拜见。{宋}{何薳}《春渚纪闻·熙陵奖拔郭贽》:“{太宗}命召至﹐{郭}不敢隱﹐即前拜謁。”《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告歸﹐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車拜謁﹐丞相從車上謝{袁盎}。”昆剧《墙头马上》第八场:“启禀老爷﹐众位门生老爷﹐前来拜谒座师。”
摳謁-汉语大词典
摳謁
【1】抠衣谒见。{明}{李东阳}《复愚得谢太守先生书》:“第執事深藏高蹈﹐無由摳謁﹐再領教札及海物之惠。”{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容园》:“時余尚未摳謁師宅﹐因問吾師府中之園如何?”
版謁-汉语大词典
版謁
【1】持名帖进见。《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張先生}所謂上不事天子﹐下不友諸侯者也。此豈版謁所可光飾哉!”
朝謁-汉语大词典
朝謁
【1】谓参见尊者。{汉}{刘向}《列女传·鲁之母师》:“大夫美之﹐言於{穆公}﹐賜母尊號曰‘母師’。使朝謁夫人﹐夫人諸姬皆師之。”《後汉书·法雄传》:“明年﹐{伯路}復與{平原}{劉文河}等三百餘人稱使者﹐攻{厭次}城﹐殺長吏﹐轉入{高唐}﹐燒官寺﹐出繫囚﹐渠帥皆稱將軍﹐共朝謁{伯路}。”{杨尚武}《追匪记》:“这副扛架不知是多少年以前被饿死的人留下的:也许是生意人﹐也许是往{拉萨}朝谒的{藏}民。”【2】入朝觐见。{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一:“{趙參政}自{延安}還﹐因事被劾於尚書省﹐久不許見。時公({武惠})已復密使﹐三抗疏力雪之﹐方許朝謁﹐士論歎伏。”{明}{沈德符}《野獲编·列朝二·工匠见知》:“按{奉天}等三殿并{奉天門}災﹐在{嘉靖}三十六年四月。時上迫欲先成門工﹐以便朝謁。”《後汉书·东夷传·三韩》:“{光武}封{蘇馬諟}爲{漢廉斯邑君}﹐使屬{樂浪郡}﹐四時朝謁。”
款謁-汉语大词典
款謁
【1】叩见;拜谒。《北史·傅竖眼传》:“遠近雜夷相率款謁﹐仰其德化﹐思爲{魏}人矣。”《宋史·礼志二》:“於是降禮﹐以十一月十七日款謁南郊。”
旅謁-汉语大词典
旅謁
【1】众人一同谒见。《逸周书·大匡》“東隅之侯﹐咸賜於王﹐王乃旅之”{晋}{孔晁}注:“旅謁各使﹐陳其政事也。”{明}{沈德符}《野獲编·刑部·岭南论囚》:“初{沈司馬}爲吏部選人﹐每旅謁﹐{新鄭}從稠人中揖入火房與之談。”{宋}{叶適}《朝议大夫王公墓志铭》:“{錢公}既相﹐用常法叙進﹐公亦用常禮旅謁而已﹐無所請也。”
慶謁-汉语大词典
慶謁
【1】拜贺谒见。《新唐书·后妃传下·贞献萧太后》:“帝({文宗})每五日問安及歲時慶謁﹐率由複道至{南内}。”
祗謁-汉语大词典
祗謁
【1】恭敬地进见。{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高宗幸太学》:“{高宗}祗謁先聖﹐止輦{大成殿}門外。”{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彭海秋》:“即席有歌姬數輩﹐俱來祗謁。”《清史稿·高宗纪五》:“辛亥﹐上謁{東陵}。以祗謁兩陵﹐並巡幸{山東}﹐免經過州縣本年額賦十分之三。”
祠謁-汉语大词典
祠謁
【1】谒拜祭祀。《後汉书·张禹传》:“祠謁既訖﹐當南禮{大江}。”
禮謁-汉语大词典
禮謁
【1】以礼谒见。《後汉书·陈忠传》:“時帝數遣黄門常侍及中使{伯榮}往來{甘陵}﹐而{伯榮}負寵驕蹇﹐所經郡國莫不迎爲禮謁。”{唐}{贾岛}《寄毗陵彻公》诗:“已有南遊約﹐誰言禮謁難。”《旧唐书·方伎传·神秀》:“時王公士庶﹐競來禮謁。”
省謁-汉语大词典
省謁
【1】省视;探望。《後汉书·袁閎传》:“〔{袁閎}〕父{賀}﹐爲{彭城}相。{閎}往省謁﹐變名姓﹐徒行無旅。”
瞻謁-汉语大词典
瞻謁
【1】犹朝见;谒见。《宋史·乐志十》:“瞻謁盡恭﹐飛英率土。”{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辛卯正月二十七日》:“〔{英}使〕自云:‘進見朝服在後﹐尚未趕到﹐便服不能瞻謁。’”
私謁-汉语大词典
私謁
【1】因私事而干谒请托。《诗·周南·卷耳序》:“内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毛}传:“謁﹐請也。”《史记·张丞相列传》:“{嘉}({申屠嘉})爲人廉直﹐門不受私謁。”{晋}{潘岳}《九品仪》:“庶公道大行﹐而私謁息矣。”亦谓私下造访。{清}{昭槤}《啸亭杂录·禁抑宗藩》:“上習知其弊﹐即位後﹐禁抑宗藩﹐不許交通外吏﹐除歲時朝見外﹐不許私謁邸第。”
答謁-汉语大词典
答謁
【1】回访。{清}{吴敏树}《与杨性农书》:“一投刺焉﹐其可也。至再不遇﹐不俟其答謁﹐而終往造焉﹐則何怪他人之譏議也。”
裏謁-汉语大词典
裏謁
【1】谓通过宫中嬖宠的女子干求请托。《新唐书·后妃传序》:“盛德之君﹐帷薄嚴奥﹐裏謁不忓于朝﹐外言不内諸閫。”
肅謁-汉语大词典
肅謁
【1】恭敬地谒见。{明}{沈德符}《野獲编·督抚·提督军务》:“當督撫到任之初﹐兜鍪執仗﹐叩首而出﹐繼易冠帶肅謁﹐乃加禮貌焉。”
素謁-汉语大词典
素謁
【1】谓贫素有德者之言。{唐}{温庭筠}《上蒋侍郎启》之一:“遂揚南紀之清源﹐謹効東皋之素謁。”《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騁西山之逸議﹐馳東臯之素謁。”{李善}注:“素謁﹐貧素之謁也。”
走謁-汉语大词典
走謁
【1】前往拜见。《唐史通俗演义》第三回:“{隰城}尉{房玄齡}﹐走謁軍門﹐{世民}一見如故。”《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謁諸姑曰:‘長叔姒生男。’”
趨謁-汉语大词典
趨謁
【1】前往进见。《汉书·昌邑王刘髆传》:“衣短衣大絝﹐冠惠文冠﹐佩玉環﹐簪筆持牘趨謁。”
賕謁-汉语大词典
賕謁
【1】谓行贿以求进见。《魏书·刑罚志》:“食禄者跼蹐﹐賕謁之路殆絶。”《新唐书·吴兢传》:“且陛下承{天后}﹑{和帝}之亂﹐府庫未充﹐冗員尚繁﹐户口流散﹐法出多門﹐賕謁大行﹐趨競彌廣。”《新唐书·中宗八女传》:“〔{長寧公主}〕與{安樂}﹑{宜城}二主﹑后媦{郕國}﹑{崇國}夫人争任事﹐賕謁紛紜。”
賓謁-汉语大词典
賓謁
亦作“[賔謁]”【1】谓以敬宾之礼谒见。{宋}{洪适}《贺林尚书启》:“望峻官儀﹐上星辰而聽履;私無賔謁﹐指風月以飛談。”{宋}{张孝祥}《江州林知府启》:“半生慕義﹐未遑賓謁之修;支郡承流﹐遂有善鄰之托。”
贊謁-汉语大词典
贊謁
【1】谓古代谒见帝王及上级官员时赞唱礼仪,引导进见。《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元年》:“{太祖}﹑{太宗}朝﹐閤門祗候不過三五員﹐宣導贊謁而已。”《汉书·宣帝纪》:“{匈奴}{呼韓邪單于}{稽侯■}來朝﹐贊謁稱藩臣而不名。”
親謁-汉语大词典
親謁
【1】古礼。谓帝王亲自谒陵。《宋史·礼志二六》:“駕還﹐復行親謁之禮﹐帝素服乘馬至{永安縣}﹐齋于行宫﹐夜漏未盡二鼓﹐詣三陵及{元德太后}﹑{明德皇后}陵奠獻。”【2】亲近干谒。《晏子春秋·问上二六》:“故令諸子無外親謁。”{吴则虞}集释引{孙星衍}曰:“不令外人親近干謁也。”
覲謁-汉语大词典
覲謁
【1】进见。《晋书·隐逸传·陶潜》:“既絶州郡覲謁﹐其鄉親{張野}及周旋人{羊松齡}﹑{寵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雖不識主人﹐亦欣然無忤﹐酣醉便反。”
鄉謁-汉语大词典
鄉謁
【1】谓回乡拜见父老长辈。{南朝} {梁}{沈约}《却东西门行》:“脩服悵邊覊﹐瞻途眇鄉謁。”
迎謁-汉语大词典
迎謁
【1】迎接谒见。《史记·陈丞相世家》:“{信}聞天子以好出游﹐其勢必無事而郊迎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紹聖}﹑{元符}間﹐有{馬從一}者﹐監{南京}排岸司。適漕使至﹐隨衆迎謁。”《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楚王}〕欲得{息嬀}﹐假以廵方爲名﹐來至{息國}。{息侯}迎謁道左﹐極其恭敬。”
造謁-汉语大词典
造謁
【1】拜访进见。《旧唐书·陆元方传》:“{太平公主}時既用事﹐同時宰相{蕭至忠}﹑{岑羲}及{湜}等咸傾附之﹐唯{象先}孤立﹐未嘗造謁。”{清}{周亮工}《书影》卷三:“海内人士﹐踵門造謁﹐{仲言}每一晉接﹐歷久不忘。”{晋}{袁宏}《後汉纪·献帝纪二》:“同郡{陳仲舉}名重當時﹐鄉里後進莫不造謁﹐{邵}獨不詣。”【2】参拜。{明}{李东阳}《<阙里志>凡例》:“歷代賢臣名士造謁林廟﹐碑記﹑祭告﹑題詠之作﹐皆所以表尊崇﹑識修建﹑紀遊歷。”
通謁-汉语大词典
通謁
【1】通报请求谒见。{清}{唐甄}《潜书·名称》:“通謁於長者……雖非貴﹐則於名之上﹐稱曰晩。”《後汉书·方术传上·李南》:“{和帝}{永元}中﹐太守{馬棱}坐盜賊事被徵﹐當詣廷尉﹐吏民不寧﹐{南}特通謁賀。”{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遣親官一人﹐馳往見{貫}﹐至則通謁拜賀于庭。”
過謁-汉语大词典
過謁
【1】顺道往访;前往谒见。《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步出夏门行》:“過謁王父母﹐乃在{太山}隅。”《後汉书·梁冀传》:“{南郡}太守{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過謁{不疑}。”《资治通鉴·汉桓帝元嘉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言過其門﹐因而謁之﹐禮不專也。”
進謁-汉语大词典
進謁
【1】犹进见,拜见。{瞿秋白}《赤都心史》二八:“他是一个{托尔斯泰}派﹐此来也是特为趁车进谒{托氏}遗泽的。”《旧唐书·李从晦传》:“{楊收}方布衣﹐進謁﹐{從誨}一見如雅識。”《北史·齐文宣帝纪》:“旦﹐{高隆之}進謁曰:‘用此何爲?’”
道謁-汉语大词典
道謁
【1】途中拜见。{宋}{谢翱}《邸吏谒故主曲》:“夢見隨俘上江邸﹐道謁淒涼唯故吏。”{元}{熊禾}《考亭书院记》:“乙巳﹐侯同知{南劍郡}事﹐道謁祠下。”
訪謁-汉语大词典
訪謁
【1】访问请见。{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主公乃{漢}之宗親﹐争奈兵微將寡﹐喒且按兵自守﹐訪謁賢俊﹐廣結英豪﹐久後還有輔佐主公的人物出來哩。”{清}{戴名世}《<天籁集>序》:“余詣其家﹐殷勤訪謁﹐欲得而爲雕刻流傳之。”{柔石}《二月》三:“她含泪的两眼﹐仔细地向她看了一看﹐到此﹐她已不能拒绝这一位非亲非戚的男子的访谒了。”
詖謁-汉语大词典
詖謁
【1】谓险詖不正﹐以私事谒见请托。语本《诗·周南·卷耳序》﹕“内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晋书·后妃传序》:“淫荒挺性﹐蔑西郊之禮容;婉孌含辭﹐作南國之奇態。詖謁由斯外入﹐穢德於是内宣。”《清史稿·后妃传序》:“二百數十年﹐壼化肅雍﹐詖謁蓋寡﹐内鮮燕溺匹嫡之嫌﹐外絶權戚蠹國之釁﹐彬彬盛矣。”
詣謁-汉语大词典
詣謁
【1】前往谒见﹔造访。《新唐书·顾少连传》:“{德宗}幸{奉天}﹐徒步詣謁﹐授水部員外郎﹑翰林學士。”{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四:“又有鄉民著新紫襦詣謁﹐僧請以爲施﹐民有難色。”
請謁-汉语大词典
請謁
【1】请求谒告。《列子·力命》:“在家熙然有棄朕之心﹐在朝諤然有敖朕之色;請謁不相及﹐遨遊不同行。”《史记·张仪列传》:“{犀首}乃謂{義渠}君曰:‘道遠不得復過﹐請謁事情。’”{司马贞}索隐:“謂欲以{秦}之緩急告語之也。”【2】请求﹔干求。《左传·隐公十一年》:“無寧兹{許公}復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和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杜预}注:“謁﹐告也。”{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一》:“請謁無所行﹐貨賂無所用﹐民志定矣。”{清}{龚自珍}《论私》:“朝大夫有受朋友之請謁﹐翌晨﹐訐其友於朝﹐獲直聲者﹐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謂大公無私也已。”《晋书·慕容熙载记》:“二{苻}並美而艷……請謁必從﹐刑賞大政無不由之。”
謁-汉语大词典
謁
“[谒]”的繁体字。《廣韻》於歇切,入月,影。【1】禀告;陈说。《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先立春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郑玄}注﹕“謁﹐告也。”《史记·苏秦列传》:“臣聞明王務聞其過﹐不欲聞其善﹐臣謂謁王之過。”【2】指告发。《韩非子·五蠹》:“{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3】请;请求。《左传·昭公十六年》:“{宣子}謁諸{鄭伯}。”{杜预}注﹕“謁﹐請也。”《後汉书·廉范传》:“{隴西}太守{鄧融}備禮謁{范}爲功曹。”《新唐书·郑珣传》:“性嚴重少言﹐未嘗以私託人﹐而人亦不敢謁以私。”{明}{归有光}《<戴楚望集>序》:“{楚望}之子{樞}﹐裒其平生所爲文百卷﹐謁予爲序。”【4】晋见;拜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唯{雎}亦得謁﹐{雎}請爲君見於{張君}。”{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一年三謁{卧龍岡}﹐却又早鼎分三足{漢}家邦。”{清}{孙枝蔚}《禅客》诗:“得與{贊公}成二老﹐懶隨{貞白}謁三峰。”{徐特立}《致张敬尧的公开信》:“越日往谒{张伯济}﹐诘其不应者四事。”【5】特指臣子朝见的一种礼节。《後汉书·逸民传·周党》:“及陛見帝廷﹐{黨}不以禮屈﹐伏而不謁﹐偃蹇驕悍。”《朱子语类》卷一三四:“{范升}劾{周黨}‘伏而不謁’。謁﹐不知是何禮數。”【6】名刺。《史记·高祖本纪》:“{高祖}爲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爲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司马贞}索隐﹕“謁﹐謂以札書姓名﹐若今之通刺﹐而兼載錢穀也。”《後汉书·孔融传》:“{楊賜}遣{融}奉謁賀{進}﹐不時通﹐{融}即奪謁還府﹐投劾而去。”{宋}{刘攽}《贺知府某侍读启》:“向者叨被詔除﹐出分郡組﹐治任戒道﹐懷謁詣辭。”{元}{黄溍}《送周明府诗序》:“先是爲政者﹐務以平易近民﹐或奉贄納謁以身通﹐皆弗之拒﹐習爲故常﹐人不訝也。”【7】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新唐书·李训传赞》:“{文宗}偃然倚之成功﹐卒爲閹謁所乘。”【8】姓。{汉}有{谒焕}。见《後汉书·方术传上·廖扶》。
謁干-汉语大词典
謁干
【1】晋谒而有所求。{明}{杨柔胜}《玉环记·皋谒延赏》:“不意{龍門}空點額﹐謁干父執到{西川}。”
謁戾-汉语大词典
謁戾
【1】传说之山名。《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謁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於{河}。”《淮南子·墬形训》作“楬戾”。
謁謝-汉语大词典
謁謝
【1】进见谢罪。{前蜀}{朱希济}《妖妄传·素娥》:“宴罷﹐有告{仁傑}者。明日謁謝{三思}曰:‘某昨日宿疾暴作﹐不果應召。’”【2】晋见道谢。{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及揭牓﹐見{東坡}姓名﹐始謂{聖俞}曰:‘此郎必有所據﹐更恨吾輩不能記耳。’及謁謝﹐首問之﹐{東坡}亦對曰:‘何須出處。’乃與{聖俞}語合。”{清}{姚莹}《复荐青一兄书》:“比有勸往謁謝者而不敢﹐蓋某公尊貴﹐義在國家﹐不容私謝也。”
謁雨-汉语大词典
謁雨
【1】祈雨。{宋}{刘攽}《画龙》诗:“南入謁雨争圖龍﹐畫師放筆爲老雄。”
謁府-汉语大词典
謁府
【1】晋谒官府。{汉}{应劭}《风俗通·过誉·江夏太守河内赵仲让 》:“其日入舍﹐乃謁府﹐數日無故便去。”《後汉书·儒林传下·周泽》:“〔光禄勳{孫堪}〕嘗爲縣令﹐謁府﹐趨步遟緩。”
謁款-汉语大词典
謁款
【1】虔诚拜谒。《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聖王弗替﹐而修禮地祇﹐謁款天神﹐勒功{中嶽}﹐以彰至尊。”{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款﹐誠也。謁告之報誠也。”{宋}{汪藻}《皇子贺北郊礼成第三表》:“謁款郊畤﹐修明國章。”
謁選-汉语大词典
謁選
【1】官吏赴吏部应选。{清}{谭嗣同}《先仲兄行述》:“初欲上京師謁選﹐因乏資﹐折而至{臺灣}。”{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四》:“壬子年秋﹐余謁選至京。”{清}{戴名世}《<洪昆霞制义>序》:“吾友{洪君}{崑霞}﹐以諸生高等﹐貢於太學﹐遂不就有司之試而謁選以去。”
謁敬-汉语大词典
謁敬
【1】晋谒致敬。《後汉书·马援传》:“牧守謁敬﹐同之將軍。”
謁言-汉语大词典
謁言
【1】进谏。《陈书·宣帝纪》:“舉善從諫﹐在上之明規;進賢謁言﹐爲臣之令範。”【2】谒见而有所请求的话。{清}{姚鼐}《四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巡察帝城﹐周閲殷廣。閉杜謁言﹐■邪伐黨。”
謁過-汉语大词典
謁過
【1】揭发罪过。《韩非子·八经》:“伍﹑官﹑連﹑縣而鄰﹐謁過賞﹐失過誅。”
謁告-汉语大词典
謁告
【1】请假。《宋史·常楙传》:“與廟堂議事不合﹐以疾竭告。”{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沆}乃謁告﹐{攜}即時替{沆}官。”{明}{归有光}《戴素庵先生寿序》:“會予以貢入太學﹐而先生猶爲弟子員。又數年﹐乃與吾父同謁告而歸也。”
謁辭-汉语大词典
謁辭
【1】莅任前晋谒辞行。{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予爲{蕭}令﹐周旋謁辭故司空{宣伯應}。”《後汉书·梁冀传》:“{宫}内外兼寵﹐威權大震﹐刺史﹑二千石皆謁辭之。”《东观汉记·丁鸿传》:“刺史二千石初除﹐謁辭﹐求通待報。”【2】请为文辞。{元}{黄溍}《福州路总管追封天水郡侯谥景惠赵公墓志铭》:“尚其嗣人﹐克圖不朽﹐馳書謁辭﹐式告永久。”【3】晋谒之辞。{清}{史震林}《西青散记》卷一:“至門﹐{松石}先入﹐通謁辭﹐出揖﹐乃登堂。”
謁候-汉语大词典
謁候
【1】恭迎问候。《後汉书·赵咨传》:“之官﹐道經{滎陽}﹐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謁候﹐{咨}不爲留。”
謁墳-汉语大词典
謁墳
【1】拜谒坟墓。{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元节》:“城外有新墳者﹐即往拜掃。禁中亦出車馬詣道者院謁墳。”
謁索-汉语大词典
謁索
【1】探望﹐访问。《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不如贖幾件衣裳﹐買兩箇盒子﹐送去{孫押司}家裏﹐到京謁索他則箇。”【2】求借。{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黄晞}﹐{閩}人﹐好讀書。客遊京師﹐數十年不歸。家貧﹐謁索以爲生。”
謁奠-汉语大词典
謁奠
【1】参谒祭奠。{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州有某王廟﹐巫祝假之以惑百姓﹐歷年甚久﹐舉州信重﹐前後長吏﹐皆先謁奠﹐乃敢視事。”《宋史·礼志八》:“舊例過貢舉歲﹐禮部貢院集諸州府所貢第一人謁奠先聖﹐如春秋釋奠儀。”
謁漿-汉语大词典
謁漿
【1】求茶水。{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唐}{崔护}尝于清明出游﹐酒渴求饮﹐遇一女子﹐仿佛有情。来岁清明﹐{崔}有往寻之﹐则门扃无人﹐因题诗于左扉:“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数日后﹐又去叩门﹐忽闻哭声﹐有老父出曰:“君非{崔護}邪……吾女笄知書未適人。自去年以來﹐常恍惚若有所失。此日與之出﹐及歸﹐見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絶食數日而死。”{崔}入门﹐哭而祝之。女复活﹐遂嫁{崔}。{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也不是離魂倩女﹐也不是謁漿{崔護}。”{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一折:“如今那統鏝的郎漢又村﹐謁漿的{崔護}又蹇。”{元}{孙季昌}《端正好·四时怨别集杂剧名》套曲:“初相逢在{麗春園}遣興﹐便和他謁漿的{崔護}留情。”
謁假-汉语大词典
謁假
【1】请假。{宋}{沈括}《梦溪笔谈·神奇》:“謁假入京﹐詣尚書省獻之。”{元}{欧阳玄}《焚黄祝版》:“昔者謁假來歸﹐告墓之典始克成禮。”
謁刺-汉语大词典
謁刺
【1】拜见用的名片。{汉}{应劭}《风俗通·愆礼·公车徵士豫章徐孺子》:“{孺子}無有謁刺﹐事訖便去。”{王利器}校注引《资治通鉴》卷五四注:“謁猶刺也。”{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初入謁﹐{潞公}方坐廳事﹐閲謁刺﹐置案上﹐不問。”{宋}{洪迈}《容斋三笔·高子允谒刺》:“{王順伯}藏昔賢墨帖至多﹐其一曰{高子允}諸公謁刺﹐凡十六人。”
謁薦-汉语大词典
謁薦
【1】参谒上供。{南朝} {宋}{鲍照}《河清颂》序:“宜以謁薦郊廟﹐和協律吕﹐煙霏霧集﹐不可勝紀。”
謁飡-汉语大词典
謁飡
【1】食。{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唐}{段相}{文昌}﹐家寓{江陵}﹐少以貧窶修進﹐常患口食不給﹐每聽{曾口寺}齋鐘動﹐輒詣謁飡﹐爲寺僧所厭。”
謁聖-汉语大词典
謁聖
【1】拜谒{孔}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還有那外府荒僻山縣﹐冒名小考的﹐并謁聖﹑簪花﹑謁師﹐都一切冒頂了。”{丁玲}《母亲》三:“一起一落的磕着头﹐算是谒圣。”{清}{沈曰霖}《晋人麈·异闻·仆碑遭压》:“吾邑紳士﹐凡在朔望﹐莫不入學謁聖。”
謁疾-汉语大词典
謁疾
【1】请病假。{宋}{叶適}《翰林医痊王君墓志铭》:“{王炎}宣撫{四川}﹐辟君﹐君意有不樂﹐謁疾竟去。”
謁請-汉语大词典
謁請
【1】拜谒告求。{宋}{梅尧臣}《依韵和永叔劝饮酒莫吟诗杂言》:“王公謁請衆去早﹐既衰愈懶身到遲。”《後汉书·王扶传》:“國相{張宗}謁請﹐不應﹐欲强致之﹐遂杖策歸鄉里。”《列子·仲尼》:“而與{南郭子}連牆二十年﹐不相謁請;相遇於道﹐目若不相見者。”
謁環-汉语大词典
謁環
【1】请求玉环。事见《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起}有一副玉环中的一只﹐另一只在{郑国}的商人手里。{韩起}趁聘问时向{郑伯}请求。{子产}不给﹐说﹕“夫大國之人令於小國﹐而皆獲其求﹐將何以給之?一共一否﹐爲罪滋大。大國之求﹐無禮以斥之﹐何饜之有?吾且爲鄙邑﹐則失位矣。”后作为典故﹐指大国对小国的无理要求。《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三年》:“時{金}人來取{趙彬}輩三十人家屬﹐詔歸之。{晧}曰:‘昔{韓起}謁環於{鄭}﹐{鄭}小國也﹐能引誼不與。’”
謁歸-汉语大词典
謁歸
【1】告假归里。《史记·春申君列传》:“{李園}求事{春申君}爲舍人﹐已而謁歸﹐故失期。”《後汉书·刘隆传》:“及壯﹐學於{長安}﹐{更始}拜爲騎都尉。謁歸﹐迎妻子置{洛陽}。”{李贤}注:“謁﹐請也﹐謂請假歸也。”《新唐书·苗晋卿传》:“嘗入計﹐謁歸{壺關}。”
謁廟-汉语大词典
謁廟
【1】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称“謁廟”。《宋史·礼志十一》:“自{漢文帝}以來﹐皆即位而謁廟。”《後汉书·舆服志下》:“皇后謁廟服﹐紺上皁下。”
謁後塵-汉语大词典
謁後塵
【1】谓投见与追随。{唐}{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诗:“莫嫌恃酒輕言語﹐曾把文章謁後塵。”
謁託-汉语大词典
謁託
【1】投见求托。{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賢弟受窘﹐你肯謁託一兩個朋友呵﹐必有濟惠﹐得些盤費﹐進取功名﹐可不好那!”
謁泉-汉语大词典
謁泉
【1】山名。在{山西省}{文水县}西南﹐{汾阳县}北。山有石室﹐传为{卜子夏}退隐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文水》:“{文水}又南逕縣右﹐會{隱泉}口﹐水出{謁泉山}之上頂。”
謁文-汉语大词典
謁文
【1】文体的一种﹐类似祭文。《後汉书·文苑传下·张超》:“〔{張超}〕著賦﹑頌﹑碑文﹑薦﹑檄﹑牋﹑書﹑謁文﹑嘲﹐凡十九篇。”{姚华}《论文後编·目录中》:“祭文之不韻者﹐别流爲筆﹐其類於祭文而以筆行之﹐如祝文﹑祈文﹑謁文之屬﹐皆起流俗﹐以其來已舊﹐或經名手﹐遂亦流傳。祝文今尚盛行﹐祈謁則不多見。”
謁見-汉语大词典
謁見
【1】通名刺进见。后泛指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唐}{韩愈}《顺宗实录二》:“故事﹐丞相方食﹐百寮無敢謁見者。”{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忆》二一:“〔{彭家珍}〕装着{良弼}的一个好友前去谒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還﹐上書言軍事﹐謁見上。”
謁禁-汉语大词典
謁禁
【1】禁止接见请托者之条令。{宋}{赵昇}《朝野类要·杂制》:“百司門首謁禁者﹐不許接客也。若大理寺官﹐則又加禁謁及亦不許出謁也。”{清}{俞樾}《茶香室丛钞·禁谒》:“按此條似謁禁﹑禁謁有别。謁禁者﹐人來謁見則有禁。禁謁者﹐禁其謁人也。今京官官都察院﹐輒署門曰:‘文武官員﹐私宅免見。’似謁禁之遺制。”{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皇祐}﹑{嘉祐}中﹐未有謁禁﹐士人多馳騖請託﹐而法官尤甚。”
謁拜-汉语大词典
謁拜
【1】谒见礼拜。{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叶令祠》:“牧守班禄﹐皆先謁拜﹐吏民祈禱﹐無不如意﹐若有違犯﹐立得禍。”
謁者-汉语大词典
謁者
【1】古时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文物》1976年第10期:“简五:谒者二人。简文所说的谒者﹐不是职官的专名﹐是泛指一般传达﹑通报的奴仆。据{凤凰山}其他墓葬遣策的记载﹐谒者的身份为‘大奴’。”【2】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左執法東北一星曰謁者﹐主贊賓客也。”【3】官名。始置于{春秋}﹑{战国}时﹐{秦}{汉}因之。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南朝}{梁}置谒者台﹐掌朝觐宾飨及奉诏出使。{陈}及{隋}皆因之。{唐}改为通事舍人。【4】官名。使者的别称。{汉哀帝}置河堤谒者﹐即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吏。【5】官名。{东汉}大长秋属官﹐有中宫谒者二人﹐主报中章。{後魏}﹑{北齐}有中谒者仆射﹐{隋}{唐}改称内谒者﹐概以宦官充任。{宋}以后废。
謁覲-汉语大词典
謁覲
【1】谒见。《隋书·炀帝纪上》:“頻入謁覲﹐屢有陳請。”
謁急-汉语大词典
謁急
【1】告急。《新唐书·狄仁杰传》:“時太學生謁急﹐后亦報可。”《战国策·韩策三》:“{趙}{魏}攻{華陽}﹐{韓}謁急於{秦}。”{鲍彪}注:“以急告也。”
謁舍-汉语大词典
謁舍
【1】客舍。《後汉书·独行传·陆续》:“使者問諸謁舍﹐{續}母果來﹐於是陰嘉之﹐上書説{續}行狀。”《宣和画谱·李成》:“{成}迺見前之所畫﹐張於謁舍中。”《汉书·食货志下》:“工匠醫巫卜祝及它方技商販賈人坐肆列里區謁舍。”{颜师古}注引{如淳}曰:“謁舍﹐今之客舍也。”
謁問-汉语大词典
謁問
【1】晋见问候。{唐}{孟棨}《本事诗·怨愤》:“宰相{李適之}疏直坦夷﹐時譽甚美。{李林甫}惡之﹐排誣罷免。朝客來﹐雖知無罪﹐謁問甚稀。”{明}{海瑞}《驿传议·上策》:“責下禮貌據典制﹐無今日謁問送迎﹑多方求備。”【2】求托之言。{汉}{刘向}《说苑·谈丛》:“謁問析辭勿應﹐怪言虚説忽稱。”
謁陵-汉语大词典
謁陵
【1】拜谒陵墓。{郭沫若}《南京印象》八:“衬衫已经湿透了﹐谒陵既毕﹐我想是可以解衣的时候了。”《东观汉记·乐成王萇传》:“{樂成王}居諒闇﹐衰服在身﹐彈棊爲戲﹐不肯謁陵。”{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觀{伯始}謁陵之章﹐足見其典文之美焉。”
謁讚-汉语大词典
謁讚
【1】谒见赞拜。《後汉书·梁冀传》:“於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趨﹐劒履上殿﹐謁讚不名﹐禮儀比{蕭何}。”
謝謁-汉语大词典
謝謁
【1】进见拜谢。{宋}{岑象求}《吉凶影响录》:“後有{元}長史名{濬之}來謝謁﹐即其黿也。”《魏书·元顺传》:“時領軍{元叉}威勢尤盛﹐凡有遷授﹐莫不造門謝謁。”
辭謁-汉语大词典
辭謁
【1】因辞别而谒见﹐拜别。《後汉书·郭伋传》:“後{潁川}盜賊羣起﹐九年﹐徵拜{潁川}太守。召見辭謁。”{李贤}注:“因辭而謁見也。”
險謁-汉语大词典
險謁
【1】不正当的请托。语出《诗·周南·卷耳序》﹕“《卷耳》﹐后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内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孔颖达}疏﹕“無險詖不正私請用其親戚之心。”《後汉书·皇后纪序》:“閨房肅雍﹐險謁不行也。”{李贤}注:“謁﹐請也。言能輔佐君子﹐和順恭敬﹐不行私謁。”《晋书·庾亮传论》:“靡不憑藉寵私﹐階緣險謁。”
閹謁-汉语大词典
閹謁
【1】官名。即{隋}{唐}时所称的内谒者,系由宦官充任,为国君掌管传达,故称。《新唐书·李训郑注等传赞》:“若{訓}等持腐株支大廈之顛﹐天下爲寒心豎毛﹐{文宗}偃然倚之成功﹐卒爲閹謁所乘﹐天果厭{唐}德哉!”
頂謁-汉语大词典
頂謁
【1】顶礼谒见。{唐}{白居易}《与济法师书》:“昨者頂謁時﹐不以愚蒙﹐言及佛法﹐或未了者﹐許重討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