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諭

諭(諭)是什么意思

  • 上諭-汉语大词典

    上諭

    【1】即诏书。{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五:“上諭蠲免{山西}所欠谷草﹐大學士臣{吴琠}﹑臣{陳廷敬}等公疏謝恩。”《文明小史》第八回:“朝廷有過上諭﹐原説不久就要裁撤釐卡的﹐怎麽又添了這許多捐局呢?”

  • 不言而諭-汉语大词典

    不言而諭

    【1】见“不言而喻”。

  • 來諭-汉语大词典

    來諭

    亦作“[來喻]”【1】对别人来信的敬称。{南朝} {梁}{刘孝绰}《酬陆长史倕》诗:“來喻勖雕金﹐比質非所任。”{宋}{朱熹}《答包显道》:“大率來喻依舊有忽略細微﹐徑趨高妙之意。”{鲁迅}《书信集·致唐诃》:“款子敬遵来谕﹐认捐二十元。”

  • 傳諭-汉语大词典

    傳諭

    【1】谓传达尊长的指示。{巴金}《家》二二:“这个仆人又向{梅}传谕她母亲的话。”【2】旧谓帝王或上司下达指示。《宋史·洪适传》:“{大定}僭號﹐諸國未必服從﹐宜多遣密詔傳諭中原義士﹐各取州縣。”《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奉撫台傳諭﹐叫把{魏謙}父女刑具鬆放﹐取保回家。”{清}{昭槤}《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御{翔鳳樓}傳諭諸王大臣﹐不許褒衣博帶以染{漢}人習氣。”

  • 興諭-汉语大词典

    興諭

    【1】指诗歌创作手法的兴与比。{唐}{白居易}《读谢灵运诗》诗:“往往即事中﹐未能忘興諭。”{章炳麟}《辨诗》:“故温雅以廣文﹐興諭以盡意。”

  • 勉諭-汉语大词典

    勉諭

    亦作“[勉喻]”【1】晓喻;劝说。{唐}{牛僧孺}《玄怪录·郭元振》:“泣者乃出。年可十七八﹐而甚佳麗﹐拜於公前曰:‘誓爲僕妾。’公勉諭焉。”《南史·齐安陆昭王传》:“{}留心辭訟﹐人人呼至案前﹐親自顧問﹐有不得理者﹐勉喻之。”《宋史·孝义传·李祚》:“親喪﹐廬墓側﹐凡二十七年﹐家人百計勉諭﹐不聽。”

  • 勸諭-汉语大词典

    勸諭

    【1】劝勉晓喻。《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每至春間﹐親往各鄉﹐課農耕種﹐又把好言勸諭﹐教他本分爲人。”《金史·食货志二》:“今再下各路提刑及所屬州縣﹐勸諭民户﹐如有不栽及栽之不及十之三者﹐并以事怠慢輕重罪科之。”{郭沫若}《今日新文字运动所应取的路向》:“反对新文字的人﹐我们应该尽量的劝谕﹐能够使他们掉过头来加紧学习﹐那是再好也没有。”{宋}{岳飞}《奏襄阳府路差补职官措置事宜状》:“新復州軍全藉官員葺治﹐若不稍加恩數﹐深恐無以勸諭。”

  • 壇諭-汉语大词典

    壇諭

    【1】设坛扶乩时乩盘上写下的文字。{叶圣陶}《招魂》:“祖师在乩盘上写下坛谕。某人要努力精修﹐不可三天两头打马将。”

  • 導諭-汉语大词典

    導諭

    【1】劝导晓谕。{清}{梅曾亮}《台州府同知龙君墓志铭》:“至斷獄﹐則與人反復導諭﹐爲家人語﹐或感悟罷訟。”

  • 奬諭-汉语大词典

    奬諭

    【1】皇帝对臣下褒奖﹑表彰。《明史·张居正传》:“帝御平臺﹐召{居正}奬諭之﹐賜金幣及繡蟒斗牛服。”{宋}{周密}《齐东野语·赵德庄诲後进》:“今日於上前得一二語奬諭﹐明日於宰相處得一二語褒拂﹐往往喪其所守者多矣。”{唐}{慧能}《坛经·宣诏品》:“其年九月三日﹐有詔奬諭師曰:‘師辭老疾﹐爲朕修道:國之福田。’”【2】称官长对下属的嘉奖。《封神演义》第七九回:“〔{姜子牙}〕奬諭三運官曰:‘運督軍需﹐智擒{法戒}﹐玄機妙算﹐奇功莫大。’”

  • 召諭-汉语大词典

    召諭

    【1】命人来,予以晓示。《宋史·梁適传》:“益兵拒守﹐{羌}復驚疑。{適}具牛酒﹐召諭其種人﹐且罷所益兵﹐{羌}不爲患。”

  • 告諭-汉语大词典

    告諭

    【1】晓喻;晓示。《史记·殷本纪》:“{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唐}{元稹}《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問訊殘疾﹐告諭禮儀。”《明史·太祖纪一》:“遣儒士告諭父老﹐勸農桑。”{宋}{范仲淹}《答赵元昊书》:“大王告諭諸蕃首領﹐不須去父母之邦。”【2】指告示,布告。{郑振铎}《止水的下层》:“到了征服者在入城张贴停止杀戮抢略的告谕时﹐民众却蜂拥的回家。”

  • 呴諭-汉语大词典

    呴諭

    【1】见“呴俞”。

  • 嘉諭-汉语大词典

    嘉諭

    【1】对别人的告语的敬称。{明}{徐霖}《绣襦记·面讽背逋》:“[末]公子﹐{樂相公}是好言勸你。[生]承嘉諭﹐只是我愚而不悟﹐望恕昏迷。”

  • 嚴諭-汉语大词典

    嚴諭

    【1】严肃告谕。{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监禁》:“有親取保﹐無親取店家現在收管﹐仍嚴諭不得無賴借端窺探。”

  • 布諭-汉语大词典

    布諭

    【1】布告晓谕。{唐}{钱珝}《代史官王相公谢令枢密使宣谕奸邪表》:“凡所布諭﹐必盡洪纖。”

  • 徧諭-汉语大词典

    徧諭

    【1】普遍晓喻。《国语·晋语八》:“寡君之疾久矣﹐上下神祇無不徧諭﹐而無除。”

  • 廣譬曲諭-汉语大词典

    廣譬曲諭

    【1】多方晓谕,委婉开导。{明}{{张敬修}等}《文忠公行实》:“每進講﹐必引經執義﹐廣譬曲諭﹐詞極剴切。”

  • 宗諭-汉语大词典

    宗諭

    【1】宗学中之教职名。{宋}{吴自牧}《梦粱录·学校》:“{嘉定}歲始改宫學爲宗學﹐凡有籍者宗子﹐以三載一試﹐補入爲生員﹐如太學法﹐置教授﹑博士﹑宗諭。”

  • 宣諭-汉语大词典

    宣諭

    【1】宣布命令;晓谕。《北齐书·循吏传·张华原》:“〔{張華原}〕深爲{高祖}所親待﹐{高祖}每號令三軍﹐常令宣諭意旨。”《元典章·朝纲·不许隔越中书省奏启》:“凡有詔令天下宣諭了呵﹐不許更改。”{宋}{周密}《齐东野语·孝宗圣政》:“庚子九月﹐上宣諭宰執云:‘已指揮閤門﹐令今後常朝﹐宰臣免宣名﹐他朝會則否。’”《隋书·长孙平传》:“其後{突厥}{達頭可汗}與{都藍可汗}相攻﹐各遣使請援。上使{平}持節宣諭﹐令其和解﹐賜縑三百匹良馬一匹而遣之。”

  • 宣諭使-汉语大词典

    宣諭使

    【1】官名。{宋}置。专掌奉使宣谕朝廷旨意,事毕即去职。{绍兴}后以宣谕使负责招抚,或按察官吏,或节制军马,职权渐重。参阅《宋史·职官志七》。

  • 家諭户曉-汉语大词典

    家諭户曉

    【1】见“家喻户曉”。

  • 寄諭-汉语大词典

    寄諭

    【1】所传递的皇帝的谕旨。{清}{薛福成}《代李伯相覆陈叠奉寄谕分别筹议疏》:“所有疊奉寄諭﹐分别籌議緣由﹐恭摺由驛密陳﹐伏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

  • 密諭-汉语大词典

    密諭

    【1】秘密的谕旨。《清会典·办理军机处·军机大臣》:“或速諭﹐或密諭﹐不由内閣明降者爲廷寄。”{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二章第七节:“{光绪}感到事机危迫﹐连续给{康有为}等人密谕﹐要他们速筹办法。”【2】秘密谕知。{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关于同{满洲}秘密议和的事﹐他本来也认为是目前救急一策﹐正在密谕{陈新甲}暗中火速进行。”

  • 審諭-汉语大词典

    審諭

    【1】指太子的师傅对太子的明白开导。语本《礼记·文王世子》:“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喻,通“諭”。{南朝} {梁}{陆倕}《为豫章王庆太子出宫表》:“伏維皇太子道契生知﹐照均天縱﹐不藉審諭之功﹐無待温文之輔。”{唐}{刘肃}《大唐新语·褒锡》:“太子謂之曰:‘飛刀膾鯉﹐調和鼎食﹐公實有之﹐至於審諭弼諧﹐固屬{李綱}矣。’”《旧唐书·姚珽传》:“時{節愍太子}舉事不法﹐{王廷}前後上書進諫……所冀講席談筵﹐務盡忠規之道;披文擿句﹐方資審諭之勤。”

  • 寵諭-汉语大词典

    寵諭

    【1】称人对己赞誉的敬辞。{宋}{苏轼}《与王敏仲书》之二:“方欲奉啓告别﹐遽辱惠問﹐且審起居佳勝﹐寵諭過實﹐深荷奬借。”

  • 寶諭-汉语大词典

    寶諭

    【1】旧时对居高位者指示的尊称。{太平天囯}{{汪吉人}等}《<军次实录>序》:“荷蒙我{干王}寶諭﹐命作序文﹐以誌巔末。”

  • 引諭-汉语大词典

    引諭

    【1】见“引喻”。

  • 存諭-汉语大词典

    存諭

    【1】存问﹑慰谕。{唐}{李义府}《招谕有怀赠同行人》诗:“遠遊冒艱阻﹐深入勞存諭。春去辭國門﹐秋還在邊戍。”

  • 學諭-汉语大词典

    學諭

    【1】学官名。{宋}代国子监与县学均置之。《宋史·职官志五》:“〔國子監〕學諭二十人﹐掌以所授經傳諭諸生。”{宋}{叶適}《黄子耕墓志铭》:“建小學﹐擇學諭教之﹐製釋奠器服。”

  • 班諭-汉语大词典

    班諭

    【1】颁布谕旨。《新唐书·韦处厚传》:“〔{處厚}〕曰:‘《春秋》大義滅親﹐内惡必書﹐以明逆順;正名討罪﹐何所避諱哉!’遂奉教班諭。”

  • 榜諭-汉语大词典

    榜諭

    【1】张榜晓谕。《元史·忽辛传》:“{烏蠻}等租賦﹐歲發軍徵索乃集﹐{忽辛}以利害榜諭諸蠻﹐不遣一卒﹐而租賦咸足。”

  • 戒諭-汉语大词典

    戒諭

    【1】告诫训谕。{宋}{范镇}《东斋记事》卷一:“朝廷録其功﹐止加戒諭而已。”《水浒传》第八九回:“{宋江}再用好言戒諭﹐二丞相懇謝而去。”

  • 教諭-汉语大词典

    教諭

    【1】教导。{唐}{张九龄}《论教皇太子状》:“若親近細人﹐不聞教諭﹐縱欲行善﹐猶未知所適。”{宋}{司马光}《和韩秉国招范景仁饮》:“每煩教諭累百紙﹐頑如鐵石不可鐫。”{清}{李渔}《怜香伴·矢贞》:“爹爹有何教諭?”【2】学官名。{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始置教谕。{元}﹑{明}﹑{清}县学亦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 敕諭-汉语大词典

    敕諭

    【1】皇帝的诏令。{南朝} {陈}{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敕諭分明﹐信誓殊重。”【2】以敕书晓谕。《红楼梦》第五八回:“敕諭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樂﹐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姻。”【3】告戒晓谕。《汉书·东平王刘宇传》:“上於是遣太中大夫{張子蟜}奉璽書敕諭之。”{颜师古}注:“約敕而曉告之也。”

  • 敦諭-汉语大词典

    敦諭

    亦作“[敦喻]”【1】劝勉晓喻。{明}{吴承恩}《元寿颂》:“{承恩}蒙公殊遇垂二十年﹐謁選來都又出公之敦喻﹐值兹嘉慶﹐良有愜於中也。”{唐}{裴铏}《传奇·樊夫人》:“{逍遥}操益堅﹐竊索自縊。親黨敦諭其父母﹐請縱之。”《晋书·李胤传》:“以{吴會}初平﹐大臣多有勳勞﹐宜有登進﹐乃上疏遜位。帝不聽﹐遣侍中宣旨﹐優詔敦諭﹐絶其章表。”{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魏}朝封{晉文王}爲公﹐備禮九錫﹐{文王}固讓不受﹐公卿將校當詣府敦喻。”

  • 曲諭-汉语大词典

    曲諭

    【1】多方晓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宫梦弼》:“{黄}不悦﹐曲諭百端﹐女終不摇。”

  • 明諭-汉语大词典

    明諭

    【1】明白告示。《穀梁传·桓公六年》:“脩教明諭﹐國道也。”{范宁}注:“脩先王之教以明達於民﹐治國之道。”

  • 曉諭-汉语大词典

    曉諭

    【1】指敦劝的文告。《水浒传》第九七回:“{宋江}令軍士將曉諭拴縛箭矢﹐四面射入城中。”【2】同“[曉喻]”。{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九:“县衙门的告示﹐早就下来了﹐晓谕百姓凡有在中秋夜晩燃放鞭炮者﹐以通匪论罪。”《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江居}領命﹐並曉諭水手知悉。”《魏书·穆泰传》:“{焕}曉諭逆徒﹐示以禍福﹐於是凶黨離心﹐莫爲之用。”

  • 温諭-汉语大词典

    温諭

    【1】敬称皇帝谕旨。《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聖人〕跟着降了幾句温諭﹐仍叫第二天遞牌子。”{清}{昭槤}《啸亭杂录·尹阁学》:“今上即位﹐召之入都﹐温諭久之﹐加給事中銜。”{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二:“是時禮重﹐宫僚特賜予﹐或親御{春坊}﹐面賜温諭。”《红楼梦》第一一四回:“主上隆恩﹐必有温諭。”

  • 手諭-汉语大词典

    手諭

    【1】用为对尊长亲笔信的敬称。{鲁迅}《书信集·致母亲》:“十七日手谕﹐已经收到﹐备悉一切。”{清}{王筠}《菉友肊说》:“三月接到手諭﹐言{喬撫軍}寄{筠}校《繫傳》﹐{石州}攜去謄鈔。”【2】旧指上级或尊长亲手写的指示。{温济泽}《“九一八”时代上海学生抗日运动的片断回忆》:“学生们等了半个多钟头﹐又去交涉﹐才有一个军官拿着{蒋介石}的‘手谕’出来。”{清}{史致谔}《同治二年五月六日禀左宗棠》:“端午日酉刻﹐由{秦軍門}處差官帶到鈞札各件﹐並奉手諭暨鈔示總理衙門來緘﹐敬聆壹是。”

  • 招諭-汉语大词典

    招諭

    【1】见“招喻”。

  • 撫諭-汉语大词典

    撫諭

    【1】见“撫喻”。

  • 擬諭-汉语大词典

    擬諭

    【1】见“擬喻”。

  • 牓諭-汉语大词典

    牓諭

    【1】告示。{清}{唐甄}《潜书·权实》:“令不行者﹐文牘牓諭﹐充塞衢宇﹐民若罔聞﹐吏委如遺。”

  • 旁指曲諭-汉语大词典

    旁指曲諭

    【1】从侧面委婉启发晓谕。{宋}{王禹偁}《故商州团练使翟公墓志铭》:“知屬吏過失﹐未嘗面言﹐必因公宴引數十年前事﹐曰某人嘗爲某過得某罪﹐旁指曲諭﹐微警戒之。”

  • 喣諭-汉语大词典

    喣諭

    【1】和婉晓告。{唐}{柳宗元}《送杨凝郎中使还汴宋诗後序》:“是宜慰薦喣諭﹐納爲心腹﹐然後威儀備。”{唐}{沈亚之}《上郑使君书》:“有如使君之喣諭明白﹐寧有忘生趨死之渝乎?”

  • 悦諭-汉语大词典

    悦諭

    【1】乐于接受晓谕。《东观汉记·杜林传》:“{堯}遠於{漢}﹐民不曉信﹐言提其耳﹐終不悦諭。”

  • 慰諭-汉语大词典

    慰諭

    【1】见“慰喻”。

  • 憲諭-汉语大词典

    憲諭

    【1】上司的吩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藩臺奉了憲諭﹐如何敢怠慢。”

  • 示諭-汉语大词典

    示諭

    【1】告知;晓示。常用于上对下或书札中。{宋}{曾巩}《与王深父书》:“與{深父}别四年矣﹐嚮往之心﹐固不可以書道。而比得{深父}書﹐■反復累紙示諭﹐相存之勤﹐相語之深﹐無不盡者。”《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宫保只有派{白太尊}覆審的話﹐並没有叫閣下回省的示諭﹐此案未了﹐斷不能走。”

  • 硃批諭旨-汉语大词典

    硃批諭旨

    【1】{清}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有《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硃批]”﹑“[硃諭]”。《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所載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數册﹐少者以數人合一册。所奉硃批﹐一一恭録。”{燕谷老人}《续孽海花》第四六回:“不多一會兒﹐就硃諭下來﹐叫老爺回籍。”{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一来有许多话写不明白﹐二来上一个奏折﹐要起草稿﹐要誊正﹐送进宫来﹐等候朱批;主上有什么要问的地方﹐再下诏书﹐{秀成}再上奏折﹐这样一来﹐就要半个月。”{清}{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乾隆}初﹐有言東南之土肌理横﹐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於是積數年之疑豁然矣。”{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琦公}({琦善})遞親供時﹐隨呈黄摺匣一扣﹐内皆{宣宗}親筆硃諭。”

  • 硃諭-汉语大词典

    硃諭

    【1】见“硃批諭旨”。

  • 省諭-汉语大词典

    省諭

    【1】明白谕知。《元典章·户部四·良婚》:“照驗省諭諸人﹐今後於迤南求娶妻室﹐依例憑媒寫立婚書﹐無得朦朧娶嫁。”《水浒传》第二七回:“其餘一干衆人﹐省諭發落﹐各放寧家。”

  • 申諭-汉语大词典

    申諭

    【1】反复开导。《三国志·吴志·孙晧传》:“陳事勢利害﹐以申諭{晧}。”{唐}{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然則蒙者固難曉﹐必勞申諭﹐乃得悦服。”【2】谕知;晓谕。{宋}{陆游}《上殿札子》之一:“欲望聖慈以所下數十條者申諭中外﹐使恪意奉行﹐毋或失墜。”{宋}{司马光}《贡院定夺科场不用诗赋状》:“雖丁寧申諭而有司不能奉行。”{晋}{江统}《徙戎论》:“此等皆可申諭發遣﹐還其本域。”

  • 聖諭-汉语大词典

    聖諭

    【1】皇帝训诫臣下的诏令或语言。{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四:“在街门口由三张方桌品字形搭成一座高台﹐台上点着香烛﹐供着一道‘圣谕’的牌位。”{沈从文}《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道尹衙门前站在香案旁宣讲圣谕的秀才已不见了。”{清}{曹寅}《三月六日登鼓楼看花》诗:“煌煌麗譙藏聖諭﹐草木暢茂當皇天。”【2】指教会根据教义所作的告诫性宣传。{梁启超}《致伍秩庸星使书》:“堂中宣講聖諭﹐印刷善書﹐救荒恤貧﹐訓嬰治病﹐教養兼行﹐爲益良大。”{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三七》:“但可气的是……日里又要听{基督}圣谕。”

  • 襃諭-汉语大词典

    襃諭

    亦作“[褒諭]”【1】褒奖的谕旨。{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杜起莘}自{蜀}入朝﹐不以家行。{高廟}聞其清脩獨處﹐甚愛之。一日因得對﹐褒諭曰:‘聞卿出局﹐即蒲團紙帳﹐如一行脚僧﹐真難及也。’”{明}{沈德符}《野獲编·内阁·江陵始终宦官》:“其滿十二年也﹐又遣司禮{張誠}賷敕襃諭。”《明史·鲁王檀传》:“七年﹐奏辭輔國將軍並子奉國將軍禄﹐佐疏{運河}﹐賜敕褒諭。”

  • 紅諭-汉语大词典

    紅諭

    【1】旧时官吏上任时, 用红纸缮写定期接任的布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新道臺擇了接印日期﹐頒了紅諭出去﹐到了良時吉日﹐便具了朝衣朝冠﹐到衙門接印。”

  • 贊諭-汉语大词典

    贊諭

    【1】引导教谕。亦指引导教谕之人。{唐}{元稹}《颜岘右赞善大夫制》:“今朕將建東朝﹐深思贊諭。異時使朕愛子知忠孝之道如爾{峴}﹐吾何患焉!”《明史·职官志二》:“内外庶政可爲規鑒者﹐隨事而贊諭。”

  • 見諭-汉语大词典

    見諭

    【1】犹见教。{宋}{曾巩}《与王介甫第三书》:“《孟子》之書﹐{韓愈}以謂非{軻}自作﹐理恐當然。則所云‘幸能著書者’﹐亦惟更詳之也。如何?幸復見諭。”《封神演义》第六三回:“將軍自何處而來?有何見諭?”

  • 通諭-汉语大词典

    通諭

    【1】犹通告。{郑观应}《与周寿臣观察论强邻侵占边省路矿拟辟为万国商场书》:“宜廣登日報﹐明白曉諭﹐並通諭議紳演説﹐開導下愚。”

  • 解諭-汉语大词典

    解諭

    【1】见“解喻”。

  • 違諭-汉语大词典

    違諭

    【1】违背上谕。《红楼梦》第十八回:“原來{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將衆人壓倒﹐不想{元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違諭多做﹐只胡亂做一首五言律應命便罷了。”

  • 遵諭-汉语大词典

    遵諭

    【1】遵照皇帝的谕旨。{清}{林则徐}《外商已缴鸦片请暂缓断绝茶叶大黄片》:“查外洋抛泊各躉船﹐已據遵諭呈繳煙土﹐現經臣等恭摺具奏。”【2】遵照吩咐。{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一:“天尚未辨色﹐邸堂忽命材官來余寓所﹐促入府商議要件。余遵諭趨往。”{鲁迅}《华盖集·碎话》:“这当然也是名言﹐何用多说呢﹐就遵谕钻进研究室去。”《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車夫遵諭﹐鞭子一灑﹐騾子已得得而去。”

  • 託諭-汉语大词典

    託諭

    【1】见“託喻”。

  • 訓諭-汉语大词典

    訓諭

    亦作“[訓喻]”【1】犹训诲﹔开导。《艺文类聚》卷三七引{三国}{魏}{管宁}《答桓範书》:“泛愛遇隆﹐遠辱綸墨﹐降尊誘卑﹐訓喻過泰。”{南朝} {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一:“想此十餘月中﹐訓諭何限?惜乎弗問﹐此師之咎矣。”{唐}{杜甫}《元日示宗武》诗:“訓喻青衿子﹐名慚白首郎。”{清}{林则徐}《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本大臣由{楚}省奉召進{京}﹐面承訓諭﹐指授機宜﹐給以欽差大臣關防來此查辦﹐爾等皆已聞知。”

  • 誥諭-汉语大词典

    誥諭

    【1】告示。{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用诰谕﹐用刀枪﹐用书报﹐用煅炼﹐用逮捕﹐用拷问﹐直到去年请愿之徒﹐死的都是‘自行失足落水’﹐连追悼会也不开的时候为止﹐这才显出了新教育的效果。”

  • 詔諭-汉语大词典

    詔諭

    【1】皇帝命令﹔皇帝颁布文书以告喻天下。《新五代史·後蜀世家·孟知祥》:“{知祥}皆厚給其衣食﹐因請送其家屬﹐{明宗}詔諭不許。”{宋}{陆游}《贺蒋尚书出知婺州启》:“詔諭靡從﹐藩條初布。上倚承宣之績﹐士高廉退之風。”《元史·世祖纪二》:“{王文統}坐與{李璮}同謀伏誅﹐仍詔諭中外。”

  • 誡諭-汉语大词典

    誡諭

    【1】告诫晓喻。《元典章·户部九·立社》:“凡有司禁治事理﹐社長每季須誡諭﹐使民知畏﹐毋陷刑憲。”{清}{林则徐}《批英国领事义律派参逊赴洋示令全缴鸦片禀》:“該領事須知本大臣推誠誡諭﹐迅速懔遵﹐不得反覆無常﹐自取咎戾。”【2】指告诫与晓谕之类的文告。《宋史·选举志二》:“如詔誥﹑章表﹑箴銘﹑賦頌﹑赦敕﹑檄書﹑露布﹑誡諭﹑其文皆朝廷官守日用不可闕﹐且無以兼收文學博異之士。”

  • 語諭-汉语大词典

    語諭

    【1】指{太平天囯}后期特爵诸王嗣君以外各子所出的文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礼制(八年)》:“臣下奏稱詳奏﹐諭稱語諭。”

  • 誘諭-汉语大词典

    誘諭

    亦作“[誘喻]”【1】诱导教喻。《三国志·魏志·梁习传》:“{習}到官﹐誘諭招納﹐皆禮召其豪右。”《大方便佛报恩经·恶友品》:“善言誘喻﹐軟語問訊。”{晋}{道恒}《释驳论》:“乃大設方便﹐鼓動愚俗﹐一則誘喻﹐一則迫愶。”{宋}{司马光}《送李汝臣同年谪官导江主簿》诗:“嚴明束吏手﹐誘諭提民耳。”

  • 誨諭-汉语大词典

    誨諭

    亦作“[誨喻]”【1】教诲晓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止凡人之鬭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明史·外国传五·占城》:“{安南}爲{占城}患﹐已非一日。朝廷嘗因{占城}之愬﹐累降璽書﹐曲垂誨諭。”{宋}{王安石}《谢手诏慰抚札子》:“陛下不以臣狂獧賜之辠戾﹐而屈至尊之意反復誨喻﹐臣豈敢尚有固志﹐以煩督責。”

  • 説諭-汉语大词典

    説諭

    【1】劝说晓喻。《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四年》:“及{儉}徙{勝州}都督﹐州司奏{思結}將叛﹐詔{儉}往察之。{儉}單騎入其部落説諭﹐徙之{代州}﹐即以{儉}檢校{代州}都督﹐{思結}卒無叛者。”《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四年》:“{突厥}既亡﹐{營州}都督{薛萬淑}遣{契丹}酋長{貪没折}説諭東北諸夷﹐{奚}﹑{霫}﹑{室韋}等十餘部皆内附。”

  • 説諭-汉语大词典

    説諭

    【1】喜悦愉快。《汉书·杜邺传》:“將軍宜承順聖意﹐加異往時﹐每事凡議﹐必與及之﹐指爲誠發﹐出於將軍﹐則孰敢不説諭?”{颜师古}注:“言此之意指皆出忠誠﹐彼必和悦﹐無憂乖異也。説讀曰悦。”

  • 論諭-汉语大词典

    論諭

    【1】特指{太平天囯}后期{洪秀全}之三子{光王}﹑四子{明王}之世子所发布的文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礼制八年》:“臣下奏稱陳奏﹐諭稱論諭。”

  • 調諭-汉语大词典

    調諭

    【1】特指{太平天囯}时{光王}﹑{明王}所出的文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礼制》:“{明王}妻呼稱{明王娘}﹐其妻親總稱貴親。臣下奏稱表奏﹐諭稱調諭。”

  • 諄諭-汉语大词典

    諄諭

    【1】谆谆告谕。{太平天囯}后期﹐诸王所出文告﹐除{洪仁玕}外﹐多用之。{太平天囯}{李秀成}《劝苏郡四乡百姓举官造册谕》:“爲此再行諄諭﹐仰爾百姓一體知悉。”另有《侍王李世賢勸四民誠心向化納貢投誠諄諭》﹑《揚王李明成勸清營官兵諄諭》。

  • 諫諭-汉语大词典

    諫諭

    亦作“[諫喻]”【1】劝谏讽喻﹔劝谏晓喻。{宋}{彭乘}《墨客挥犀》卷六:“{嶺}南僻遠之地﹐有驛名{翠嵐}﹐往來宿者﹐多飼馬於堂上﹐驛吏諫諭不聽﹐乃題小詩於壁以譏之。”《三国志·魏志·曹爽传》:“{羲}或時以諫喻不納﹐涕泣而起。”{汉}{徐幹}《中论·法象》:“雖妻妾不可得而黷也﹐雖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怒而德行行於閨門﹐不諫諭而風聲化乎鄉黨。”

  • 諟諭-汉语大词典

    諟諭

    【1】特指{太平天囯}后期{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蒙得恩}﹑{李世贤}﹑{杨辅清}﹑{林绍璋}的长子所出的文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礼制(八年)》:“{翼}世子呼稱{翼}嗣君千歲。{翼}殿下臣下稱申報﹐諭稱諟諭。”

  • 謂諭-汉语大词典

    謂諭

    【1】特指{太平天囯}后期{洪仁发}﹑{洪仁达}﹑{冯云山}﹑{洪仁玕}等人的长子的文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礼制(八年)》:“王長兄世子呼稱王長嗣君顯千歲。長殿下臣下稱稟通﹐諭稱謂諭。”

  • 諭-汉语大词典

    “[谕]”的繁体字。《廣韻》羊戍切,去遇,以。【1】告晓;告知。《周礼·秋官·讶士》:“掌四方之獄訟﹐諭罪刑于邦國。”{郑玄}注﹕“告曉以麗罪及制刑之本意。”{孙诒让}正义﹕“謂以刑書告曉邦國。‘制刑之本意’,謂依罪之輕重制作刑法以治之﹐其意義或深遠難知﹐訝士則解釋告曉之﹐若後世律書之有疏議也。”《汉书·董仲舒传》:“子大夫明先聖之業﹐習俗化之變﹐終始之序﹐講聞高誼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颜师古}注﹕“諭﹐謂曉告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俄罗斯事辑》:“{高宗}命理藩院移文{撒納特}﹐告以{伊犁}本我地﹐{舍楞}乃我叛人﹐諭以大義﹐而遂受之。”【2】告谢。《国语·晋语八》:“寡君之疾久矣﹐上下神祇﹐無不徧諭﹐而無除。”{韦昭}注:“謂祭祀告謝。”【3】教导;教诲。《淮南子·修务训》:“此教訓之所諭也。”{高诱}注﹕“諭﹐導也。”{宋}{司马光}《驾部员外郎司马府君墓志铭》:“子孫僕役有過﹐徐訓諭之﹐不輕辱駡。”【4】指告诫的言辞。{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止凡人之鬭鬩﹐則{堯}{舜}之道﹐不知寡妻之誨諭。”【5】旧指上对下的文告或指示。亦特指皇帝的诏令。《隋书·长孙平传》:“上使{平}持節宣諭﹐令其和解。”《清会典·办理军机处·军机大臣职掌》:“〔皇帝〕特降者爲諭﹐因所奏請而降者爲旨﹐其或因所奏請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爲諭。”《红楼梦》第九四回:“老爺的諭﹐除了上墳燒紙﹐要有本家爺們到他那裏去﹐不許接待。”{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元}谕用白话﹐我看大概是出于官意的。”【6】学官名。即教谕。{宋}代在都城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始置教谕,{元}﹑{明}﹑{清}县学皆有此官,掌文庙祭祀和训诲所属生员。《宋史·宁宗纪三》:“〔{嘉定}七年八月〕癸卯﹐復建宗學﹐置博士﹑諭各一人﹐弟子員百人。”《水浒传》第一〇一回:“話説{蔡京}在武學中查問那不聽他談兵﹐仰視屋角的這個官員,姓{羅}名{戩}﹐祖貫{雲南軍}{達州}人﹐現做武學諭。”{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冷官风趣》:“〔{陳廷獻}〕官{蘭}諭三十餘年﹐不問家人生産﹐唯以飲酒賦詩爲事。”【7】明白;领会。《晏子春秋·问上二七》:“舉之以語﹐考之以事﹐能諭﹐則尚而親之。”{唐}{刘知幾}《史通·惑经》:“竊詳《春秋》之義﹐其所未諭者有十二。”《太平广记》卷二五二引{唐}{高彦休}《唐阙史》:“又問曰﹕‘{太上老君}何人?’曰﹕‘亦婦人也。’問者益所不諭。乃曰﹕‘《道德經》云﹕“吾有大患﹐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8】表明;显示。《鬻子·撰吏》:“君子非人者﹐不出之於辭﹐而施之於行。故非非者行是﹐惡惡者行善﹐而道諭矣。”《韩非子·解老》:“禮者﹐外節之所以諭内也。”{陈奇猷}集释﹕“諭﹐表明也。”《吕氏春秋·论威》:“故善諭威者﹐於其未發也﹐於其未通也。”《淮南子·主术训》:“衰絰菅屨﹐辟踊哭泣﹐所以諭哀也。”{高诱}注﹕“諭﹐明。”【9】比喻;比拟。《战国策·齐策四》:“請以市諭﹕市﹐朝則滿﹐夕則虚﹐非朝愛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北齐}{颜之推}《顔氏家训·教子》:“當以疾病爲諭﹐安得不用湯藥鍼艾救之哉?”{唐}{熊孺登}《至日荷李常侍过郊居》诗:“盡搜天地物﹐無諭此時情。”{清}{钱谦益}《<徐元叹诗>序》:“宣己諭物﹐言志之方也。”【10】姓。{晋}有{谕归},见《通志·氏族五》。

  • 諭説-汉语大词典

    諭説

    【1】晓谕并劝说。《汉书·匈奴传下》:“{咸}等至﹐多遺單于金珍﹐因諭説改其號﹐號{匈奴}曰‘恭奴’﹐單于曰‘善于’﹐賜印綬。”《资治通鉴·汉王莽天凤二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説﹐輸芮翻。”《周礼·秋官·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説焉﹐以和親之。”

  • 諭查-汉语大词典

    諭查

    【1】下令查核。{清}{林则徐}《谕洋商责令外商呈缴烟土稿》:“本大臣奉命來{粤}﹐首辦漢奸﹐該商等未必非其人也。合亟諭查。”

  • 諭勸-汉语大词典

    諭勸

    【1】上级对下属的劝告。《“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日录》:“督軍聞知﹐派教育廳長至各校‘諭勸’﹐學生與之辯論。”

  • 諭祭文-汉语大词典

    諭祭文

    【1】文体名。天子遣使下祭的文辞。{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谕祭文》:“按諭祭文者﹐天子遣使下祭之詞也。或施諸宗室妃嬪;以明親親﹐或施諸勳臣大臣﹐以明賢賢。”

  • 諭誨-汉语大词典

    諭誨

    【1】犹谕教。{唐}{柳宗元}《亡姊前京兆府参军裴君夫人墓志》:“太夫人泣而命之﹐固猶不食﹐朝夕諭誨﹐僅而濟焉。”

  • 諭令-汉语大词典

    諭令

    【1】命令。{清}{朱之瑜}《答野节书》之十一:“{上公}以天時炎熱﹐諭令於八﹑九月方行。”{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五章第二节:“擬定軍政府緊要諭令。”{郭沫若}《中国史稿》第四编第二章第一节:“{贵州}的{法国}教士要求撤换不顺从教会意志的{中国}官吏﹐甚至擅自出示‘谕令’﹐自居督抚之上。”

  • 諭解-汉语大词典

    諭解

    【1】开导劝解。《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六年》:“{同州}刺史{尉遲敬德}預宴﹐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諭解之。{敬德}拳毆{道宗}﹐目幾眇。”{宋}{司马光}《太常少卿司马府君墓志铭》:“愚弱失理者﹐徐爲諭解﹐往往曉悟欣悦﹐輟訟而去。”

  • 諭蜀書-汉语大词典

    諭蜀書

    【1】见“諭蜀文”。

  • 諭祭-汉语大词典

    諭祭

    【1】谓天子下旨祭臣下。{明}{袁中道}《东游日记》:“{文莊}知之﹐上聞于朝﹐遣使諭祭。”

  • 諭曉-汉语大词典

    諭曉

    【1】谓告谕使明白。《汉书·匈奴传下》:“{建國}元年﹐遣五威將{王駿}率{甄阜}﹑{王颯}﹑{陳饒}﹑{帛敞}﹑{丁業}六人﹐多齎金帛﹐重遺單于﹐諭曉以受命{代}漢狀﹐因易單于故印。”

  • 諭告-汉语大词典

    諭告

    【1】文体名。上级给下级的通告或命令。{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谕告》:“按字書云:‘諭﹐曉也。告﹐命也。以上敕下之詞。’{商}{周}之書﹐未有此體。至《春秋内外傳》始載{周}天子諭告諸侯及列國往來相告之詞﹐然皆使人傳言﹐不假書翰﹐故今不録。”【2】晓谕﹔告戒。《史记·萧相国世家》:“{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諭告﹐使給軍食。”《汉书·周勃传》:“有數人不肯去﹐宦者令{張釋}諭告﹐亦去。”{曹禺}《王昭君》第三幕:“{萧育}正使大人当面对老妾这样谕告过。”

  • 諭飭-汉语大词典

    諭飭

    【1】谓官府行文告诫。飭﹐通“敕”。{清}{林则徐}《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合行諭飭。諭到﹐該夷商等速即遵照將夷船鴉片盡數繳官。”

  • 諭蜀文-汉语大词典

    諭蜀文

    【1】{汉}{番阳}令{唐蒙}奉命赴{夜郎}﹐途中﹐“發軍興制﹐驚懼子弟﹐憂患長老﹐郡又擅爲轉粟運輸”﹐{武帝}乃使{司马相如}责{唐蒙}﹐并草檄“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遂以“諭蜀文”喻指安民告示。{元}{陈孚}《交州使还感事》诗之二:“榻前未上征{遼}疏﹐囊底空留諭{蜀}文。”亦作“[諭蜀書]”。{明}{张舍}《己亥秋月寄杨升庵》诗:“登樓莫作依{劉}賦﹐奉使曾傳諭{蜀}書。”

  • 諭招-汉语大词典

    諭招

    【1】谕告并招抚。{唐}{韩愈}《刘统军碑》:“{楊琳}爲横﹐{巴}{蜀}靡彫;公由游寄﹐單船諭招。”

  • 諭檄-汉语大词典

    諭檄

    【1】说明情况安定民心的公文。{宋}{王安石}《送文学士倅邛州》诗:“時平無諭檄﹐不訪{碧雞}祥。”

  • 諭指-汉语大词典

    諭指

    【1】表明意思。指﹐通“旨”。《晋书·卫恒传》:“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2】晓谕帝旨。指﹐通“旨”。《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始﹐{趙鼎}議遣{彦質}至{川}{陝}諭指西帥。”

  • 諭咨-汉语大词典

    諭咨

    【1】征求意见﹐询问谋谟。《後汉书·班固传下》:“屢訪羣儒﹐諭咨故老。”{李贤}注:“諭﹐告;咨﹐謨也。”

  • 諭子-汉语大词典

    諭子

    【1】官府的告示﹑谕告之类。{缪敏}《回忆五四时期的方志敏同志》:“{志敏}又和他讲了一番抵制{日}货的道理﹐那商人却冷冷地反问道:‘你有官府的谕子么?’”

  • 諭帖-汉语大词典

    諭帖

    【1】上级给下级的手令﹑告戒的文书﹔长辈对晩辈的手示或训词。《儒林外史》第四九回:“又發了一個諭帖﹐諭門下總管﹐叫茶廚伺候﹐酒席要體面些。”《官场现形记》第五回:“昨天已貼了諭帖﹐不准官親﹑師爺私自弄錢。”《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安公子}説:‘便是許久没接着老人家的諭帖了。’”

  • 諭票-汉语大词典

    諭票

    【1】旧指官府对下属有所分付或勾取的文书。《儒林外史》第十二回:“晚生今早接到上憲諭票﹐催促星宿丈量。”

  • 諭然-汉语大词典

    諭然

    【1】通晓明白貌。{汉}{贾谊}《新书·容经》:“祭祀之志﹐諭然思以和。”

  • 諭義-汉语大词典

    諭義

    【1】表明礼法道义。《管子·心术上》:“理也者﹐明分以諭義之意也。故禮出乎理﹐理出乎義﹐義因乎宜者也。”

  • 諭單-汉语大词典

    諭單

    【1】旧指上级给下级的手令或告戒的文书。《官场现形记》第五回:“便拿硃筆寫了一紙諭單﹐貼在二堂之上﹐曉諭那些幕友門丁。”《天雨花》第二六回:“面前案桌推翻倒﹐諭單扯得碎紛紛。”

  • 諭教-汉语大词典

    諭教

    【1】晓谕教诲。《管子·宙合》:“故諭教者取辟焉。”{汉}{刘向}《说苑·君道》:“諭教猶未竭也。”《资治通鉴·汉文帝前六年》:“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胡三省}注引{颜师古}曰:“諭﹐曉告也。”

  • 諭德-汉语大词典

    諭德

    【1】官名。掌侍从赞谕﹐职比常侍﹐始置于{唐}﹐至{清}废。{宋}{高承}《事物纪原·持宪储闱·谕德》:“{唐}{龍朔}三年﹐初置太子左右諭德﹐蓋取《文王世子》教之以事而諭諸德之義。”{唐}{韩愈}《凤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有功﹐遷太子諭德。”《清史稿·高宗纪一》:“丙寅﹐賞{雷鋐}額外諭德﹐食俸。”按﹐因{清}废此官﹐故署官用“額外”。

  • 諭知-汉语大词典

    諭知

    【1】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晩辈给以指示。《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一面就在家信裏諭知公子:無論中與不中﹐不必出京。”

  • 諭導-汉语大词典

    諭導

    【1】教导。《淮南子·主术训》:“是故心知規而師傅諭導﹐口能言而行人稱辭。”{高诱}注:“諭導以正道也。”

  • 諭示-汉语大词典

    諭示

    【1】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晩辈的指示。{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出堂规》:“另有條晰諭示﹐兹不必紊入。”

  • 諭慰-汉语大词典

    諭慰

    【1】劝说安慰。{明}{马愈}《马氏日抄·徐尚书》:“婦乃呼甲還﹐公諭慰再三﹐乃就枕達曙﹐告去。”【2】指皇帝降旨安慰。{郭沫若}《<南冠草>附录·夏完淳》:“事经审核明知为伪﹐{洪}与{土}虽然受了‘谕慰’﹐而{巴}也同时受了奖。”

  • 諭旨-汉语大词典

    諭旨

    【1】晓谕帝旨。{宋}{孔平仲}《孔氏谈苑·杨大年不愿富贵》:“{真宗}將立{明肅}作后﹐令{丁謂}諭旨於{楊大年}﹐令作册文。”《金史·宣宗纪中》:“庚戌﹐皇后生辰﹐詔百官免賀﹐仍諭旨曰‘時方多難﹐將來長春節亦免賀禮’。”【2】皇帝的诏令。{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载垣端华肃顺各款》:“大行皇帝面諭﹐立皇太子。伊等即假傳諭旨﹐造作贊襄政務名目。”{孙犁}《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皇帝很容易就发见了这种错处﹐于是得意洋洋地下一道谕旨:对总纂官加以申斥﹐并且罚俸!”{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一:“用人行政﹐明降諭旨。”

  • 諭蒙-汉语大词典

    諭蒙

    【1】教导童蒙。{唐}{冯伉}有《諭蒙》十四篇。{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唐人杂记》:“《漫叟詩話》云:‘世有《青衿集》一編﹐以授學徒﹐可以諭蒙。’”

  • 諭意-汉语大词典

    諭意

    【1】表明意思﹔示意。{宋}{岳珂}《桯史·陈了翁始末》:“{陳了翁}在{徽祖}朝﹐名重一時﹐爲右司員外郎。{曾文肅}{布}敬之﹐欲引以附己﹐屢薦於上﹐使人諭意﹐以將大用之。”《汉书·严助传》:“上嘉{淮南}之意﹐美將卒之功﹐乃令{嚴助}諭意風指於{南越}。”《吕氏春秋·离谓》:“言者﹐以諭意也。”

  • 諷諭-汉语大词典

    諷諭

    亦作“[諷喻]”【1】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三国志·吴志·阚泽传》:“{澤}欲諷喻以明治亂﹐因對{賈誼}《過秦論》最善﹐{權}覽讀焉。”{明}{刘基}《送张山长序》:“余觀詩人之有作也﹐大抵主于諷諭。蓋欲使聞者有所感動而以興其懿德﹐非徒爲誦美也。”{沙汀}《困兽记》十二:“‘正像腌过的菜样!’他忽然记起{牛祚}的讽喻﹐于是深长的叹息了。”{汉}{班固}《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

  • 諠諭-汉语大词典

    諠諭

    【1】{太平天囯}《天朝爵职称谓》坚定以{洪仁玕}名义发布或由诸王联名发布而由{洪仁玕}领衔之文告称“諠諭”。諠﹐通“宣”。{太平天囯}{洪仁玕}《资政新篇 》:“{天囯}开朝精忠軍師殿右軍{干王}{洪}諠諭:照得治囯必先立政﹐而爲政必有取資。”{太平天囯}{洪仁玕}《戒浮文巧言谕》:“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干王}{洪}﹑頂天扶朝綱{幼贊王}{蒙}﹑殿前忠誠二天將{李}爲諠諭合朝内外官員書士人等一體知悉:照得文以紀實﹐浮文在所必删;言貴從心﹐巧言由來當禁。”

  • 譙諭-汉语大词典

    譙諭

    【1】责问并晓谕。《史记·朝鲜列传》:“{漢}使{涉何}譙諭{右渠}﹐終不肯奉詔。”{司马贞}索隐:“《説文》云:‘譙﹐讓也。’諭﹐曉也。”

  • 譬諭-汉语大词典

    譬諭

    【1】见“譬喻”。

  • 電諭-汉语大词典

    電諭

    【1】用电报下达指示。亦指用电报下达的指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剛才我聽見説﹐督署已接了電諭﹐將他定了軍罪了。”

  • 陳諭-汉语大词典

    陳諭

    【1】陈述晓谕。《旧唐书·裴度传》:“{度}勁正而言辯﹐尤長於政體﹐凡所陳諭﹐感動物情。”

  • 鈞諭-汉语大词典

    鈞諭

    【1】对帝王或尊长的指示﹑命令的敬称。{泣红}《胭脂血弹词·誓师》:“爾等衆軍﹐禁止喧嘩﹐聽元帥鈞諭。”{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一幕:“现在奉了王爷钧谕﹐说是{浙江}一带虽然得胜﹐{安庆}﹑{丹阳}﹑{江西}各处沦陷以后﹐还没有克复。”《镜花缘》第三三回:“拜煩姐姐先去替我轉奏﹐看國主鈞諭如何﹐再作道理。”

  • 鐫諭-汉语大词典

    鐫諭

    【1】劝戒训谕。{宋}{叶適}《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熹}已申省給假矣﹐雖欲聽{栗}鐫諭而扶曳供職﹐可乎?”{明}{沈德符}《野獲编·宗藩·郑王直谏》:“上命{烷}速還﹐仍吝不與。上怒﹐鐫諭甚厲﹐始歸于{盟津}。”《新唐书·顾彦朗传》:“{敬瑄}告難於朝﹐帝召和解﹐又勅{李茂貞}鐫諭。”

  • 開諭-汉语大词典

    開諭

    亦作“[開喻]”【1】启发解说;劝告。《三国志·蜀志·吕乂传》:“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姦巧非一。{乂}到宫﹐爲之防禁﹑開喻勸導﹐數年之中﹐漏脱自出者萬餘口。”{唐}{郑棨}《开天传信记》:“諸王有疾﹐上輒終日不食﹐終夜不寢﹐形憂於色﹐左右或開諭進食﹐上曰:‘弟兄﹐吾手足也。手足不理﹐吾身廢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樊}入室﹐開諭萬端﹐女終不聽。”

  • 面諭-汉语大词典

    面諭

    【1】古代的一种公文程式。《宋史·神宗纪二》:“乙卯﹐詔:‘諸傳宣﹑内批﹑面諭﹐事無法守﹐並從中書﹑樞密覆奏。’”【2】当面训示。{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吕好問}爲右丞﹐特賜金帶。{高宗}面諭曰:‘此帶朕自視上方工爲之。’蓋特恩也。”{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咸豐季年三奸伏诛》:“一切罪狀﹐均經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面諭﹐議政王軍機大臣逐條開列。”《旧唐书·张濬传》:“既宣詔﹐軍士按兵默然﹐{濬}並召將佐集於鞠場面諭之。”

  • 風諭-汉语大词典

    風諭

    亦作“[風喻]”【1】以委婉的言辞劝告开导。《汉书·艺文志》:“其後{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子雲}﹐競爲侈麗閎衍之詞﹐没其風諭之義。”{清}{谭献}《古诗录序》:“同時之人﹐未嘗無支離涣靡之作﹐然其根也樸﹐其枝葉以焕麗﹐其合者皆風諭之遺也﹐晩{周}所紀﹐蓋無讓焉。”《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宋}{陈亮}《酌古论·曹公》:“及{熙尚}既平﹐厲兵西向﹐風諭諸將﹐使來合勢﹐則{韓遂}等必不敢叛。”《史记·三王世家》:“公卿使大臣請﹐遣宗正與太中大夫{公户滿意}﹑御史二人﹐偕往使{燕}﹐風喻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