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諷

諷(諷)是什么意思

  • 借古諷今-汉语大词典

    借古諷今

    【1】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讽喻现实。

  • 倍諷-汉语大词典

    倍諷

    【1】背诵。倍,通“背”。{清}{刘大櫆}《郑氏节母传》:“{牧}({鄭牧})六歲﹐則使就從兄受書﹐夜歸﹐復親督之倍諷。”

  • 傳諷-汉语大词典

    傳諷

    亦作“[傳風]”【1】传诵。《後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吏譯傳風﹐{大漢}安樂。”《新唐书·元稹传》:“{稹}長於詩﹐與{居易}名相埒﹐天下傳諷﹐號‘{元和}體’。”{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李峤》:“{嶠}富才思﹐有所屬綴﹐人輒傳諷。”

  • 冷嘲熱諷-汉语大词典

    冷嘲熱諷

    【1】尖刻的嘲笑和讽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鲁迅}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杂文形式作战﹐{鲁迅}是完全正确的。”{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第二一章三:“{田八}对{黄人杰}不是瞪眼就是骂;{黄人杰}对{田八}不是冷嘲热讽﹐就是在背地使坏心眼儿。”{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三章:“真没有心肝!眼看好好的一个青年人被抓走啦﹐要丧命啦﹐你还幸灾乐祸﹑冷嘲热讽!”

  • 剴諷-汉语大词典

    剴諷

    【1】讽喻。《新唐书·杜如晦传》:“監察御史{陳師合}上《拔士論》﹐謂一人不可總數職﹐陰剴諷{如晦}等。”

  • 勸百諷一-汉语大词典

    勸百諷一

    【1】《汉书·司马相如传赞》:“{揚雄}以爲靡麗之賦,勸百而風一,猶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戲乎!”{颜师古}注:“奢靡之辭多,而節儉之言少也。”言{相如}之赋虽意在讽谏,但终因奢靡之辞多而掩其意。后以“勸百諷一”指文章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寓譎諫於詼諧﹐發忠愛于馨艷﹐其移人之深﹐視莊言危論﹐往往有過﹐殆未可以勸百諷一而輕薄之也。”

  • 勸諷-汉语大词典

    勸諷

    【1】以婉言相劝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張三翁}〕勸諷公子道:‘宅上家業豐厚﹐先尚書也不純仗做官得來的宦橐﹐多半是算計做人家來的。’”{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四:“戎人和﹐{繼忠}與撰奏章﹐而勸諷掖進﹐大有力焉。”

  • 吟諷-汉语大词典

    吟諷

    【1】作诗。亦谓作诗讽刺。{唐}{韩偓}《<香奁集>序》:“大道入關﹐緗帙都墜﹐遷徙不常厥居﹐求生草莽之中﹐豈復以吟諷爲意?”《宋书·袁粲传》:“好飲酒﹐善吟諷﹐獨酌園庭﹐以此自適。”{宋}{刘克庄}《和南塘食荔叹》:“在昔{唐}家充歲貢﹐吟諷何止{杜陵翁}。”【2】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南史·王筠传》:“愛《左氏春秋》﹐吟諷常爲口實﹐廣略去取﹐凡三過五抄。”{清}{陈裴之}《香畹楼忆语》:“姬獨舉《雪中人》‘可人夫壻是{秦嘉}﹐風也憐他﹐月也憐他’數句﹐吟諷不輟。”{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二》:“此皆流麗有情致﹐可吟諷也。”【3】借指诗歌。{明}{李东阳}《集句後录小引》:“幽情鬱思﹐欲託之吟諷而未能者﹐略尋往年故事﹐集古句以自況。”

  • 嘲諷-汉语大词典

    嘲諷

    【1】指嘲笑讽刺之语。{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五:“善意的误会飞入他的眼帘。无知的嘲讽钻进了他的耳道。”{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東野}用思艱澀﹐同於{昌谷}﹐時有嘲諷;然千篇一格﹐近於隘者﹐固非大家。”【2】嘲笑讽刺。{宋}{苏轼}《送李公恕》诗:“酒酣箕坐語驚衆﹐雜以嘲諷窮《詩》《騷》。”{宋}{张耒}《神运殿望香炉天池等峰》诗:“再往墮渺茫﹐猿鹤應嘲諷。”{清}{捧花生}《画舫馀谭》卷一:“演未半﹐伶人以小故迕主人﹐主人誚讓之。伶人暗於賓白中事嘲諷﹐主人忿甚﹐幾至用武﹐竟不歡而散。”{巴金}《春》三:“‘这就是我们{高}家的教育!’{觉民}嘲讽地插嘴道。”

  • 律諷-汉语大词典

    律諷

    【1】指律诗中的讽喻诗。{宋}{洪适}《<元氏长庆集>原跋》:“聲勢沿順﹑屬對穩切者﹐爲律詩﹐以七言﹑五言爲兩體;稍存寄興﹑與諷爲流者﹐爲律諷。”

  • 微諷-汉语大词典

    微諷

    【1】微言劝谏;暗中讽喻。{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昔{齊威}酣樂﹐而{淳于}説甘酒;{楚襄}讌集﹐而{宋玉}賦《好色》:意在微諷﹐有足觀者。”{元}{顾瑛}《至正十一年冬秉烛相对如梦寐》诗:“談玄味妙理﹐謔笑雜微諷。”《韩非子·内储说下》:“{吕倉}﹐{魏王}之臣也﹐而善於{秦}{荆}﹐微諷{秦}{荆}令之攻{魏}﹐因請行和以自重也。”

  • 玩諷-汉语大词典

    玩諷

    【1】玩味讽诵。《新唐书·杨敬之传》:“{敬之}愛士類﹐得其文章﹐孜孜玩諷﹐人以爲癖。”

  • 樂諷-汉语大词典

    樂諷

    【1】{唐}{元稹}曾于{元和}中汇其诗作为十体,乐讽为其中之一。其所作《叙诗寄乐天书》云:“意亦可觀,而流在樂府者,爲樂諷。”

  • 比諷-汉语大词典

    比諷

    【1】以“比”的艺术手法进行讽喻。{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韩翃》:“比諷深於{文房}﹐筋節成於{茂政}﹐當時盛稱焉。”【2】谓咏诗。{宋}{曾巩}《九月九日》诗:“獻酬興未薄﹐比諷思猶騁。”

  • 托諷-汉语大词典

    托諷

    【1】谓托物以寄讽谕之意。{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延年}《五君》忽自秀於它作﹐如‘沈醉似埋照﹐寓辭類托諷’。”按﹐《文选·颜延之<五君咏>》作“託諷”。{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若{權文公}所論‘池塘’﹑‘園柳’二語﹐托諷深重﹐爲{廣州}之禍張本。”

  • 抽諷-汉语大词典

    抽諷

    【1】研读。{章炳麟}《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六書之從形聲﹐十固七八。自{叔然}﹑{弘嗣}﹐則有切音。其後或以婆羅門法貫之﹐宜若調瑟有準﹐觀其紐切﹐而知其音讀者。然抽諷《廣韻》﹐則二百六者勿能辨也。”

  • 朗諷-汉语大词典

    朗諷

    【1】高声讽诵。{明}{李东阳}《坠马後柬萧文明给事长句并呈同游诸君子》诗:“高吟朗諷猶舌存﹐欹坐仄書書屢誤。”{明}{宋濂}《王冕传》:“嘗倣《周禮》﹐著書一卷﹐坐卧自隨﹐秘不使人觀。更深人寂﹐輒挑燈朗諷。”

  • 歌諷-汉语大词典

    歌諷

    【1】歌咏吟诵。{唐}{沈佺期}《伤王学士》诗:“目絶毫翰灑﹐耳無歌諷期。”

  • 感諷-汉语大词典

    感諷

    【1】犹讽谕。{金}{元好问}《雁门道中诗》:“呼天天不聞﹐感諷復何補。”

  • 箴諷-汉语大词典

    箴諷

    【1】箴刺讽谏。《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皇太子令{穎達}撰《孝經章句》﹐因文以盡箴諷。”《北史·张晏之传》:“{晏之}詩云:‘天下有道﹐主明臣直﹐雖休勿休﹐永貽世則。’{文宣}笑曰:‘得卿箴諷﹐深以慰懷。’”

  • 轉諷-汉语大词典

    轉諷

    【1】婉转劝告。{明}{孙柚}《琴心记·长门望月》:“君王心背﹐百計難回﹐必待何人﹐可以轉諷。”

  • 見諷-汉语大词典

    見諷

    【1】见“見風”。

  • 規諷-汉语大词典

    規諷

    【1】规劝讽谕。{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譏{桀}{紂}之猖披﹐傷{羿}{澆}之顛隕﹐規諷之旨也。”{清}{沈树本}《李白填词》诗:“被酒不忘規諷意﹐故將{燕}瘦比{環}肥。”{金}{王若虚}《文辨》:“{王元之}《待漏院記》文殊不典﹐人所以喜之者﹐特取其規諷之意耳。”

  • 言諷-汉语大词典

    言諷

    【1】用委婉的语言示告。{明}{沈鲸}《双珠记·母子分珠》:“憑他言諷﹐俾我情悚﹐道我來朝禍出無端﹐骨肉家庭難共。”

  • 託諷-汉语大词典

    託諷

    亦作“[託風]”【1】寄托讽喻。《汉书·叙传下》:“寓言淫麗﹐託風始終。”{颜师古}注:“寓﹐寄也。風讀曰諷。”{南朝} {宋}{颜延之}《五君咏·阮步兵》:“沈醉似埋照﹐寓辭類託諷。”{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宗衮}著《尊號録》一篇﹐繫以贊曰:‘損之又損﹐天下歸仁。’蓋託諷焉。”{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如{王碧山}《詠螢》﹑《詠蟬》諸篇﹐低回深婉﹐託諷於有意無意之間﹐可謂精於比義。”

  • 誚諷-汉语大词典

    誚諷

    【1】讥笑和讽刺。{端木蕻良}《鴜鹭湖的忧郁》:“那一个诮讽的:‘“烧饼”也当不得月饼呵。’”

  • 誦諷-汉语大词典

    誦諷

    【1】讽诵﹐吟咏。{三国} {魏}{嵇康}《难自然好学论》:“以誦諷爲鬼語﹐以‘六經’爲蕪穢。”{唐}{康骈}《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文皇帝}所著之書﹐有理國理身之要﹐披閲誦諷﹐不離於口。”

  • 諷-汉语大词典

    “[讽]”的繁体字。《廣韻》方鳳切,去送,非。【1】背诵。《周礼·春官·大司乐》:“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鄭玄}注﹕“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後汉书·延笃传》:“〔{延篤}〕少從{潁川}{唐溪典}受《左氏傳》﹐旬日能諷之﹐{典}深敬焉。”{宋}{王禹偁}《<孟水部诗集>序》:“余總角之歲﹐就學于鄉先生﹐授經之外﹐日諷律詩一章。”【2】泛指诵读﹐诵念。《荀子·大略》:“少不諷﹐壯不論議﹐雖可﹐未成也。”{杨倞}注﹕“諷謂就學諷《詩》《書》也。”{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南行詩一卷﹐舒憂娱悲﹐雜以瓌怪之言﹐時俗之好﹐以諷於口而聽於耳也。”{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真經諷﹐謹把祖師清規奉﹐處女閨閣一様同。”{王季思}等注:“諷即誦念。”【3】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讥刺﹑指责。《韩非子·八经》:“故使之諷﹐諷定而怒。”{王先慎}集解﹕“諷﹐勸諫。”{陈奇猷}集释﹕“不以正言謂之諷。”《旧唐书·肃宗纪》:“明年六月﹐{哥舒翰}爲賊所敗﹐關門不守﹐{國忠}諷{玄宗}幸{蜀}。”{宋}{苏轼}《送李公恕赴阙》诗:“酒酣箕坐語驚衆﹐雜以嘲諷窮詩騷。”{张难先}《日知会始末》:“{黎}獲{張守正}致{静菴}書﹐中多隱語。{黎}疑之﹐諷{静菴}託病辭職出營。”

  • 諷贊-汉语大词典

    諷贊

    【1】讽喻匡赞。《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諭德一人﹐正四品下。掌諭皇太子以道德﹐隨事諷贊。”

  • 諷念-汉语大词典

    諷念

    【1】背诵。《西游记》第八十回:“却説{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見性﹐諷念那《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 諷寤-汉语大词典

    諷寤

    【1】讽喻而使之醒悟。《新唐书·逆臣传下·安禄山》:“{林甫}欲諷寤之﹐使與{王鉷}偕﹐{鉷}亦位大夫﹐{林甫}見{鉷}﹐{鉷}趨拜卑約﹐{禄山}惕然﹐不覺自罄折。”

  • 諷習-汉语大词典

    諷習

    【1】讽诵学习。{清}{吴定}《紫石泉山房记》:“而予又私愛古人之文藝詩歌﹐早夜諷習﹐以分其勤。”《南史·徐君蒨传》:“{君蒨}文冠一府﹐特有輕艶之才﹐新聲巧變﹐人多諷習﹐竟卒於官。”{唐}{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春秋>书》:“往年曾記{裴封叔}宅﹐聞兄與{裴太常}言{晉}人及{姜戎}敗{秦}師于{殽}一義﹐嘗諷習之。”

  • 諷玩-汉语大词典

    諷玩

    【1】见“諷翫”。

  • 諷一勸百-汉语大词典

    諷一勸百

    【1】《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揚雄}以爲靡麗之賦﹐勸百風一﹐猶馳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虧乎?”后遂以“諷一勸百”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谓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自{桓麟}《七説》以下﹐{左思}《七諷》以上﹐枝附影從﹐十有餘家……雖始之以淫侈﹐而終之以居正。然諷一勸百﹐勢不自反。”

  • 諷詔-汉语大词典

    諷詔

    【1】讽喻告诫。{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雖然熱心之事﹐無所憑藉﹐而徒以高文典册﹐諷詔世俗﹐則權不我操;而《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崇論閎議﹐終淹殁而未行者﹐有之矣。”

  • 諷嘲-汉语大词典

    諷嘲

    【1】讽刺嘲笑。{郭澄清}《大刀记》第十七章:“{锁柱}带着讽嘲的口气说:‘{疤瘌四}这老小子也够猛呀!’”{许地山}《缀网劳蛛·换巢鸾凤》:“他本来要找机会讽嘲{和鸾}﹐借此报复她方才的批评。”

  • 諷切-汉语大词典

    諷切

    【1】讽喻切责。{章炳麟}《<革命军>序》:“嗟乎!世皆嚚昧而不知話言﹐主文諷切﹐勿爲動容。”《晋书·傅咸传》:“{咸}復與{駿}箋諷切之。{駿}意稍折﹐漸以不平。”{明}{叶盛}《水东日记·尹凤岐诗讽时事》:“{尹鳳岐}先生在翰林﹐好作詩諷切時事。”

  • 諷繹-汉语大词典

    諷繹

    【1】讽诵推究。{元}{柳贯}《浏阳州学教授张君继之墓志铭》:“厲課誦讀﹐晨夜不輟﹐天未曙﹐挾册映簷光而諷繹之。”

  • 諷書-汉语大词典

    諷書

    【1】背书。《汉书·艺文志》:“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爲史。”{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文字》:“古者﹐十年入小學﹐學書計﹐十七能諷書九千字﹐乃得爲史。”

  • 諷厲-汉语大词典

    諷厲

    亦作“[諷勵]”【1】教诲勉励。《宋书·刘劭传》:“上時務在本業﹐勸課農桑﹐使宫内皆蠶﹐欲以諷勵天下。”《明史·杨靖传》:“帝製《大誥》﹐舉通政使{蔡瑄}﹑左通政{茹瑺}﹑工部侍郎{秦逵}及{靖}以諷厲之。”{宋}{欧阳修}《荐布衣苏洵状》:“往時自國家下詔書﹐戒時文﹐諷勵學者以近古﹐蓋自{天聖}迄今二十餘年。”【2】暗示﹑督促。{晋}{袁宏}《後汉纪·章帝纪上》:“{竇后}誣言欲咒詛。上信之﹐出貴人姊妹於丙舍﹐使小黄門{蔡倫}考之。{竇后}諷厲考者﹐皆致以巫蠱事送暴室。”

  • 諷咏-汉语大词典

    諷咏

    【1】见“諷詠”。

  • 諷唄-汉语大词典

    諷唄

    【1】诵念佛经。《新唐书·王缙传》:“禁中祀佛﹐諷唄齋薰﹐號‘内道場’。”{清}{陈维崧}《万年欢·赠宋子犹先生七十次朱致一原韵》词:“菰蘆景略誰知﹐向窗前諷唄﹐肆上丸藥。”

  • 諷訕-汉语大词典

    諷訕

    【1】讽刺毁谤。{明}{沈德符}《野獲编·科场二·出题有他意》:“此後諂風稍衰﹐而諷訕者漸出。”

  • 諷託-汉语大词典

    諷託

    【1】讽喻寄托。《新唐书·刘禹锡传》:“{禹錫}久落魄﹐鬱鬱不自聊﹐其吐辭多諷託幽遠﹐作《問大鈞》﹑《謫九年》等賦數篇。”

  • 諷説-汉语大词典

    諷説

    【1】犹传说﹔道听途说。《庄子·外物》:“已而後世輇才諷説之徒﹐皆驚而相告也。”

  • 諷勉-汉语大词典

    諷勉

    【1】教诲劝勉。{宋}{欧阳修}《<苏氏文集>序》:“其後天子患時文之弊﹐下詔書諷勉學者以近古﹐由是其風漸息。”{清}{薛福成}《应诏陈言疏》:“雖其桀驁貪詐﹐若{李世忠}﹑{陳國瑞}之流﹐苟有一節可用﹐必給以函牘﹐殷勤諷勉﹐奬其長而指其過。”

  • 諷辭-汉语大词典

    諷辭

    【1】讽喻之辞。{刘半农}《诗人的修养》:“故观察愈多﹐所知愈富﹐则做诗时愈能错综变化其情境﹐使读者睹此精微高妙之讽辞﹐心悦诚服。”《後汉书·谢弼传赞》:“{鄧}不明辟﹐{梁}不損陵。慊慊{欒}{杜}諷辭以興。”

  • 諷糾-汉语大词典

    諷糾

    【1】讽喻纠弹。《魏书·恩倖传·赵修》:“{脩}起自賤位﹐暴致富貴﹐奢傲無禮﹐物情所疾。因其在外﹐左右或諷糾其罪。”

  • 諷解-汉语大词典

    諷解

    【1】讥讽离间。{三国} {蜀}{诸葛亮}《正议》:“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説﹐奉進{驩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毁{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

  • 諷旨-汉语大词典

    諷旨

    【1】讽喻的旨意。《後汉书·宦者传·蔡伦》:“{倫}初受{竇后}諷旨﹐誣陷{安帝}祖母{宋貴人}。”【2】讽示以旨意。《後汉书·西羌传·滇良》:“至{王莽}輔政﹐欲燿威德﹐以懷遠爲名﹐乃令譯諷旨諸{羌}。”

  • 諷讀-汉语大词典

    諷讀

    【1】诵读。{南朝} {梁}{锺嵘}《诗品·总论》:“余謂文製﹐本須諷讀﹐不可蹇礙。”{唐}{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前時所枉文章﹐諷讀累日﹐辱致來簡﹐受賜無量。”{金}{王若虚}《<新唐书>辨下》:“年在紈綺﹐便愛《古文尚書》﹐每苦其辭艱瑣﹐難爲諷讀。”

  • 諷經-汉语大词典

    諷經

    【1】诵读经书。{清}{龚自珍}《述思古子议》:“童子但宜諷經﹐安知説經?是爲侮經。”【2】念经。{周振鹤}《苏州风俗·婚丧礼俗·凶礼》:“四﹐做七。死后每七日﹐必延僧侣或羽士礼忏讽经;凡七次﹐曰做七。”{明}{李贽}《礼诵药师告文》:“趁此一百二十日期會﹐諷經拜懺道場。”

  • 諷喻-汉语大词典

    諷喻

    【1】见“諷諭”。

  • 諷論-汉语大词典

    諷論

    【1】讽喻议论。{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而《集靈》諸賦﹐偏淺無才﹐故知長於諷論﹐不及麗文也。”《北史·恩幸传·和士开》:“{士開}見人將加刑戮﹐多所營救﹐既得免罪﹐即令諷論﹐責其珍寶﹐謂之贖命物。”

  • 諷譏-汉语大词典

    諷譏

    【1】讽谏。{宋}{王安石}《谢翰林学士表》:“學士職親要地﹐而以討論諷譏爲官。”

  • 諷味-汉语大词典

    諷味

    【1】讽诵玩味。{唐}{刘长卿}《送薛据宰涉县》诗:“夫君多述作﹐而我常諷味。”{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夏均父》:“律詩用事琢句﹐超出繩墨﹐言近旨遠﹐可以諷味。”{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閑習禮度﹐不如式瞻儀形;諷味遺言﹐不如親承音旨。”

  • 諷興-汉语大词典

    諷興

    【1】借物起兴以讽喻。{唐}{元稹}《授张籍秘书郎制》:“《傳》云:‘王澤竭而詩不作。’又曰:‘采詩以觀人風。’斯亦警予之一事也。以爾{籍}雅尚古文﹐不從流俗﹐切磨諷興﹐有助政經。”

  • 諷誡-汉语大词典

    諷誡

    【1】讽谏告诫。{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會義適時﹐頗益諷誡;空戲滑稽﹐德音大壞。”

  • 諷翫-汉语大词典

    諷翫

    亦作“[諷玩]”【1】讽诵玩味。{清}{薛福成}《<筹洋刍议>序》:“曩過{倫敦}使館﹐見{曾侯}案上有是書﹐諷玩數周﹐心益異之。”《陈书·江总传》:“好學﹐能屬文﹐於五言七言尤善;然傷於浮豔﹐故爲{後主}所愛幸。多有側篇﹐好事者相傳諷翫。”

  • 諷道-汉语大词典

    諷道

    【1】讽诵称说。{唐}{柳宗元}《<论语>辩下》:“{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四海困窮﹐天禄永終……’或問之曰:‘《論語》書記問對之辭爾﹐今卒篇之首章然有是﹐何也?’{柳先生}曰:‘《論語》之大﹐莫大乎是也。是乃{孔子}常常諷道之辭云爾。’”

  • 諷諭-汉语大词典

    諷諭

    亦作“[諷喻]”【1】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三国志·吴志·阚泽传》:“{澤}欲諷喻以明治亂﹐因對{賈誼}《過秦論》最善﹐{權}覽讀焉。”{明}{刘基}《送张山长序》:“余觀詩人之有作也﹐大抵主于諷諭。蓋欲使聞者有所感動而以興其懿德﹐非徒爲誦美也。”{沙汀}《困兽记》十二:“‘正像腌过的菜样!’他忽然记起{牛祚}的讽喻﹐于是深长的叹息了。”{汉}{班固}《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

  • 諷世-汉语大词典

    諷世

    【1】讽喻世人。{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周作人}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然此种微辞﹐已为今之青年所不憭。”

  • 諷脅-汉语大词典

    諷脅

    【1】暗示﹑胁迫。{宋}{苏轼}《不给散青苗钱斛状》:“自後因提舉官速要見功﹐務求多散﹐諷脅州縣﹐廢格詔書﹐名爲情願﹐其實抑配。”

  • 諷席-汉语大词典

    諷席

    【1】讽诵之席。指学肆。{唐}{李迥秀}《唐齐州长史裴府君神道碑》:“遠慕先王之道﹐繼通賢哲之德;宏止水以待物﹐仰高山以立身。涯涘莫窺﹐宫牆罕測;談諧諷席﹐業優學肆。”

  • 諷誦-汉语大词典

    諷誦

    【1】朗读﹔诵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田鵬鸞}〕年十四五﹐初爲閽寺﹐便知好學﹐懷袖握書﹐曉夕諷誦。”{明}{海瑞}《兴革条例·礼属》:“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沈潛反覆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鲁迅}《书信集·致陶亢德》:“大札与《人间世》两本﹐顷同时拜领﹐讽诵一过﹐诚令人有萧然出尘之想。”【2】背诵。《南史·文学传·任孝恭》:“精力勤學﹐家貧無書﹐常崎嶇從人假借﹐每讀一遍﹐諷誦略無所遺。”《汉书·艺文志》:“{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古之言文章者﹐不專在竹帛諷誦之間。”《周礼·春官·瞽蒙》:“諷誦詩﹐世奠繫。”{郑玄}注:“諷誦詩﹐謂闇讀之不依詠也。”

  • 諷述-汉语大词典

    諷述

    【1】传诵。{汉}{王充}《论衡·谈天》:“此言詭異﹐聞者驚駭﹐然亦不能實然否﹐相隨觀讀諷述以談。”

  • 諷采-汉语大词典

    諷采

    【1】讽诵领会。《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還治諷采所著﹐觀省英瑋﹐實賦之宗﹐作者之師表也。”{吕向}注:“還治﹐謂休公務之暇﹐乃諷誦{子建}所賜之文。”

  • 諷怨-汉语大词典

    諷怨

    【1】怨恨讽刺。{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春秋}觀志﹐諷誦舊章﹐酬酢以爲賓榮﹐吐納而成身文。逮{楚國}諷怨﹐則《離騷》爲刺;{秦皇}滅典﹐亦造仙詩。”

  • 諷職-汉语大词典

    諷職

    【1】谏官之职。《南齐书·崔祖思传》:“{漢}徵{貢禹}爲諫大夫﹐矢言先策﹐{夏侯勝}狂直拘繫﹐出補諷職﹐伐柯非遐﹐行之即善。”

  • 諷籀-汉语大词典

    諷籀

    【1】讽读。{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學僮十七已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爲史。”{清}{黄遵宪}《岁暮怀人》诗:“{■亭}弟子{湖州}法﹐諷籀人人解《説文》。”

  • 諷令-汉语大词典

    諷令

    【1】谓婉言劝使。《旧唐书·僕固怀恩传》:“{遵慶}既至﹐{懷恩}抱其足號泣而訴﹐{遵慶}因宣聖恩優厚﹐諷令入朝﹐{懷恩}許諾。”{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曾易之}〕知{信州}{玉山縣}﹐坐法失官。閒居十餘年﹐執政憐之﹐諷令至京師。”

  • 諷刺-汉语大词典

    諷刺

    【1】以婉言隐语相讥刺。{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刺者﹐達也﹐詩人諷刺。《周禮》三刺﹐事叙相達﹐若針之通結矣。”{唐}{高骈}《途次内黄马病寄僧舍呈诸友人》诗:“依違諷刺因行得﹐澹泊供需不在求。”{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别人走路的样子﹐好像对{梁建}也是一种嘲笑和讽刺。”【2】文艺创作中的表现手法之一。用讥刺或嘲讽的笔法﹐描写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 諷詠-汉语大词典

    諷詠

    亦作“[諷咏]”【1】讽诵吟咏。{晋}{张华}《博物志》卷十:“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聽誦詩書諷詠之音﹐不聽淫聲﹐不視邪色。”{明}{海瑞}《训诸子说》:“聖賢以識真誨人﹐其説備在方册﹐踴躍於諷詠﹐而不能以自已。”{清}{黄鷟来}《和陶饮酒》序:“所居東偏小室﹐設榻帷額中盡書{元亮先生}《飲酒詩》﹐朝夕諷詠﹐有會於心﹐爰用追和﹐以誌所懷。”

  • 諷傳-汉语大词典

    諷傳

    【1】谓背诵记取。{唐}{柳宗元}《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某始四歲﹐居京城西田廬中﹐先君在{吴}﹐家無書﹐太夫人教古賦十四首﹐皆諷傳之。”

  • 諷勵-汉语大词典

    諷勵

    【1】见“諷厲”。

  • 諷勸-汉语大词典

    諷勸

    【1】讽喻劝勉。《後汉书·班固传上》:“{固}感前世{相如}﹑{壽王}﹑{東方}之徒﹐造構文辭﹐終以諷勸﹐乃上《兩都賦》﹐盛稱{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賓淫侈之論。”{清}{黄钧宰}《金壶浪墨·呼梦么》:“其家人憂之﹐請以{陸生}事演成《夢呼么》十有六折﹐以資諷勸。”{朱自清}《国文教学·论朗读》:“作者在清华大学一个集会里也试过{浑家先生}的《奉劝大爷》(二十五年二月三日《立报》)﹐那是讽劝{胡汉民}先生的。”

  • 諷議-汉语大词典

    諷議

    【1】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王闿运}《陈景雍传》:“知督撫不和﹐數數諷議﹐列縣羣傳其迂﹐誠不知時變。”《後汉书·张衡传》:“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唐}{白居易}《采诗官》诗:“不是章句無規刺﹐漸及朝廷絶諷議。”

  • 諷術-汉语大词典

    諷術

    【1】背诵经艺。{汉}{王充}《论衡·超奇》:“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即徒誦讀﹐讀詩諷術﹐雖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類也。”

  • 諷意-汉语大词典

    諷意

    【1】讽喻之意。{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五·孔溪不知诗义》:“{晏元獻}大雪會飲﹐{歐文忠}席上有‘須憐鐵甲冷徹骨﹐四十餘萬屯邊兵’之詩。{孔溪}《談苑》以爲似尋鬧也﹐且引{韓昌黎}《赴燕裴度詩》爲證。殊不知{韓}詩亦有諷意。”

  • 諷動-汉语大词典

    諷動

    【1】用暗示的言行来鼓动和影响。《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季兴》:“今四方諸侯相繼入貢﹐不過遣子弟將吏﹐而{季興}以身述職﹐爲諸侯率﹐宜加恩禮﹐以諷動來者。”{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颂德》:“亦有身未去官﹐諷動羣吏﹐外矯辭讓﹐密相督責。”

  • 諷德誦功-汉语大词典

    諷德誦功

    【1】赞美﹑颂扬功德。{汉}{焦赣}《易林·节之革》:“諷德誦功﹐{周}美盛隆﹐{奭}{旦}輔{成}﹐光濟沖人。”

  • 諷持-汉语大词典

    諷持

    【1】讽诵修持。{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三·慧远》:“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爲己任﹐精思諷持﹐以夜續晝。”{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上·安清》:“出家修道﹐博曉經藏﹐尤精阿毗曇學﹐諷持禪經﹐畧盡其妙。”

  • 諷告-汉语大词典

    諷告

    【1】以委婉的话语告知。《後汉书·李云传论》“禮有五諫﹐諷爲上”{唐}{李贤}注:“諷諫者﹐知患禍之萌而諷告也。”

  • 諷示-汉语大词典

    諷示

    【1】用含蓄的话暗示。{周立波}《谈阿Q》:“这是他们引导人生的法子﹐常常不明说﹐只是在反话里讽示。”{郁达夫}《碧浪湖的秋夜》:“聪慧的{满娘}﹐一得到了{幼牧}的讽示﹐早就明白了。”

  • 諷呪-汉语大词典

    諷呪

    【1】诵念经咒。{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梵王宫殿月輪高﹐碧琉璃瑞煙籠罩。香煙雲蓋結﹐諷呪海波潮。”

  • 諷多要寡-汉语大词典

    諷多要寡

    【1】讽谕之言多﹐切要之言少。{唐}{裴延翰}《<樊川文集>序》:“然騷人之辭﹐怨刺憤懟﹐雖援及君臣教化﹐而不能霑洽持論;{相如}﹑{子雲}﹐瑰麗詭變﹐諷多要寡﹐漫羡無歸﹐不見治亂。”

  • 諷諫-汉语大词典

    諷諫

    【1】以婉言隐语相劝谏。《史记·滑稽列传》:“{優孟}﹐故{楚}之樂人也。長八尺﹐多辯﹐常以談笑諷諫。”{宋}{俞文豹}《吹剑四录》:“而{鄧肅}進詩﹐諷諫花石﹐{京}欲罪之。”{清}{彭邦鼎}《闲处光阴》卷上:“《鴛鴦于飛》詩﹐{管東溟}曰:‘刺{幽王}也。’二章一反一正﹐以爲諷諫。”{艾纳}《新事旧编》:“我国{战国}时代有一个{吴国}太子讽谏其父{吴王}{夫差}的故事。”

  • 諷諷-汉语大词典

    諷諷

    【1】谓以讽喻为意。{邓方}《论诗》:“岧岧{元遺山}﹐兀兀{虞道園}﹐諷諷{高青邱}﹐惻惻{吴梅邨}。”

  • 諷譽-汉语大词典

    諷譽

    【1】讽谏称扬。《亢仓子·贤道》:“夫賢人其見用也﹐入則諷譽﹐出則龔默﹐職司勤辨﹐居室儉間。”

  • 諷嘯-汉语大词典

    諷嘯

    【1】犹啸咏。《晋书·王徽之传》:“時{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觀之﹐便出坐輿造竹下﹐諷嘯良久。”

  • 講諷-汉语大词典

    講諷

    【1】讲读讽谏。《宋史·儒林传一·邢昺》:“是冬﹐{昺}上表自陳夙侍講諷﹐遷右諫議大夫。”{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邇英閣}﹐講諷之所也。”

  • 譏諷-汉语大词典

    譏諷

    【1】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摘或嘲笑对方的错误﹑缺点。{明}{无名氏}《女真观》第二折:“它將那情詞數闋相譏諷﹐引的我一點芳心動。”{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章:“{郭祥}刚要举步﹐它又讥讽地叫:‘{郭祥}﹐今天是你胜利了﹐还是我胜利了?’”{唐}{韩愈}《石鼎联句》序:“{劉}與{侯}皆已賦十餘韻﹐{彌明}應之如響﹐皆穎脱含譏諷。”

  • 静諷-汉语大词典

    静諷

    【1】委婉地暗示或劝戒。{唐}{崔融}《报三原李少府书》:“撤函敷紙﹐恬神静諷。”

  • 雅諷-汉语大词典

    雅諷

    【1】谓委婉地讥讽。{清}{钮琇}《觚賸续编·禅讽》:“寺僧{大汕}者……道力未真﹐知{薗次}爲總制重客﹐晨夕請見。常攢眉而言兩臺延召之頻﹐三司應酬之密﹐六時並無暇逸。{薗次}曰:‘汝於此間受諸苦惱﹐何不出了家?’{大汕}赧焉慚悚。此雖文人雅諷﹐實可作禪門棒喝。”

  • 隱隱諷諷-汉语大词典

    隱隱諷諷

    【1】含糊不清﹐不明确。{郭沫若}《水平线下·湖心亭》:“她在床上对我说:‘你无论怎么要去替他们找房子﹐去找一天也不要紧﹐到晚上来叫他们搬出去。’我只是隐隐讽讽地答应她。”

  • 隱諷-汉语大词典

    隱諷

    【1】用暗示性的语言加以劝告或指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周克昌》:“既入門﹐夫妻調笑甚懽;而{昌}恒獨宿﹐若無所私。逾年﹐秋戰而捷﹐{周}益慰。然年漸暮﹐日望抱孫﹐故嘗隱諷{昌}﹐{昌}漠若不解。”{郭沫若}《海涛集·神泉》:“在{神泉}天天等风﹐不由自主地在脑子里爱想着这些问题。而答案呢?隐讽之间也好像已经有了。”

  • 開諷-汉语大词典

    開諷

    【1】启发劝谏。{宋}{叶適}《陈少南墓志铭》:“及上前講解﹐多引尊君卑臣之義﹐崇仰予奪﹐有所開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