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謡

謡(謡)是什么意思

  • 三户謡-汉语大词典

    三户謡

    【1】{战国}{楚}{南公}有“{楚}雖三户,亡{秦}必{楚}”之语,后成谣谚,故称。{金}{蕭贡}《汉歌》:“{南公}舊有三户謡﹐{東井}新看五星聚。”

  • 三謡-汉语大词典

    三謡

    【1】指{唐}{白居易}所作的《朱藤谣》﹑《蟠木谣》﹑《素屏谣》。{唐}{白居易}《三谣序》:“予{廬山}草堂中﹐有朱藤杖一﹐蟠木机一﹐素屏風二。時多杖藤而行﹐隱机而坐﹐掩屏而卧。宴息之暇﹐筆硯在前﹐偶爲《三謡》﹐各導其意﹐亦猶《座右》﹑《陋室銘》之類 爾。”

  • 五袴謡-汉语大词典

    五袴謡

    【1】称颂地方官吏善政的歌谣。{唐}{白居易}《西楼喜雪命宴》诗:“歌樂雖盈耳﹐慚無五袴謡。”{明}{高启}《送长洲周丞陞吴县令》诗:“寂寞{長洲}路﹐空聞五袴謡。”

  • 俚謡-汉语大词典

    俚謡

    【1】民间歌曲。{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商三官》:“呼令歌﹐辭以不稔;强之﹐所度曲半雜兒女俚謡﹐合座爲之鼓掌。”{清}{吴敏树}《书毛西垣<黔苗竹枝词>后》:“‘竹枝’體本出俚謡﹐善道男女風土﹐亦其聲調宛轉所從生也。”{宋}{王安石}《送崔左藏之广东》诗:“因尋舊政詢遺老﹐爲作新詩變俚謡。”

  • 僮謡-汉语大词典

    僮謡

    【1】即童谣。{汉}{王充}《论衡·偶会》:“僮謡之語當驗﹐鬥雞之變適生;鸜鵒之占當應﹐{魯昭}之惡適成。非僮謡致鬥競﹐鸜鵒招君惡也﹐期數自至﹐人行偶合也。”

  • 吴謡-汉语大词典

    吴謡

    【1】{吴}地歌谣。《乐府诗集·杂曲谣辞》有“吴謡”。{宋}{张先}《定风波令·再次韵送子瞻词》:“不獨{渠丘}歌{叔度}﹐行路。{吴}謡終日有餘聲。”

  • 吟謡-汉语大词典

    吟謡

    【1】犹吟唱;吟诵。{唐}{杨炯}《後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月愰風襟﹐每吟謡于牋綵;花新葉早﹐必賞會於琴樽。”{南朝} {宋}{谢惠连}《喜雨》诗:“上天愍憔悴﹐商羊自吟謡。”【2】指诗歌。{南朝} {宋}{谢灵运}《入东道路》诗:“行路既經見﹐願言寄吟謡。”

  • 山謡-汉语大词典

    山謡

    【1】山歌。{唐}{陆龟蒙}《和茶具十咏·茶焙》:“山謡縱高下﹐火候還文武。見説焙前人﹐時時炙花脯。”{清}{厉鹗}《三月十三日游法华山》诗:“采摘泫晨露﹐山謡頗相應。”

  • 行謡-汉语大词典

    行謡

    【1】犹行歌。{汉}{班固}《幽通赋》:“{巨}滔天而泯夏兮﹐考遘愍以行謡。”

  • 復陂謡-汉语大词典

    復陂謡

    【1】{汉}代怨恨水利失修的童谣。事见《汉书·翟方进传》:“{王莽}時,常枯旱,郡中追怨{方進},童謡曰:‘壞陂誰?{翟子威}。飯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當復。誰云者?兩黄鵠。’”{清}{查慎行}《新河》诗:“故道視同甌脱地﹐小兒争唱《復陂謡》。”{宋}{范成大}《围田叹》诗之四:“臺家水利有科條﹐膏潤千年廢一朝。安得能言兩黄鵠﹐爲君重唱《復陂謡》。”

  • 衢謡-汉语大词典

    衢謡

    【1】街头巷尾的歌谣。指民谣。{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九》:“{豳}人頌之曰:‘{公孫}碩膚﹐赤舃几几。’此必非衢謡巷諺所能道也。”{元}{马祖常}《都门一百韵用韩文公会合联句诗韵》:“《菁莪》採衢謡﹐《湛露》興徒咢。”

  • 康衢謡-汉语大词典

    康衢謡

    【1】《列子·仲尼》:“{堯}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歟,不治歟;不知億兆之願戴己歟,不願戴己歟……{堯}乃微服游於康衢,聞兒童謡曰:‘立我蒸民,莫非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堯}喜問曰:‘誰教爾爲此言?’童兒曰:‘我聞之大夫。’問大夫,大夫曰:‘古詩也。’”后因称歌颂盛世之歌为“康衢謡”。{王闿运}《丁文诚诔》:“始爲藏垢之藪﹐令有康衢之謡。”

  • 村謡-汉语大词典

    村謡

    【1】民间歌谣。{赵朴初}《百字令·谒黄帝陵》曲:“村謡野語﹐民魂躍躍千古。”

  • 楚謡-汉语大词典

    楚謡

    【1】{楚}地歌谣。{宋}{王安石}《筹思亭》诗:“坐聽{楚}謡知歲美﹐想銜杯酒問花朝。”{唐}{张祜}《送周尚书赴滑台》诗:“{楚}謡《襦袴》整三年﹐喉舌新恩下九天。”{南朝} {梁}{江淹}《<杂体诗>序》:“夫{楚}謡{漢}風﹐既非一骨;{魏}製{晉}造﹐固亦二體。”【2】指《楚辞》。{南朝} {梁}{锺嵘}《诗品·总论》:“{夏}歌曰:‘鬱陶乎予心’;{楚}謡曰:‘名余曰{正則}’﹐雖詩體未全﹐然是五言之濫觴也。”

  • 獨酌謡-汉语大词典

    獨酌謡

    【1】乐府杂歌谣歌辞名。{南朝}{陈後主}《<独酌谣>序》:“{齊}人{淳于髠}善爲十酒﹐偶效之﹐作《獨酌謡》。”{唐}{武元衡}《旬假南亭寄熊郎中》诗:“行歌《獨酌謡》﹐坐發朱絲弦。”

  • 獨謡-汉语大词典

    獨謡

    【1】独自歌唱。{唐}{章八元}《酬刘员外月下见寄》诗:“獨謡聞麗曲﹐緩步接清言。”獨﹐一本作“高”。{唐}{韩愈}《春雪》诗:“看雪乘清旦﹐無人坐獨謡。”{金}{元好问}《十月四日往关南》诗之二:“行路見新月﹐獨行還獨謡。”

  • 清謡-汉语大词典

    清謡

    【1】指{秦}{汉}时四皓所作之歌。{晋}{陶潜}《赠羊长史诗》:“駟馬無貰患﹐貧賤有交娱。清謡結心曲﹐人乖運見疎。”{陶澍}集注:“‘無貰患’﹐言其患不可貸也﹐即四皓歌‘駟馬高蓋﹐其憂甚大’意。”又引{何孟春}曰:“清謡指四皓所作歌。”

  • 新謡-汉语大词典

    新謡

    【1】新歌。{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二:“高酣發新謡﹐寧效俗中言。”

  • 民謡-汉语大词典

    民謡

    【1】民间流传的歌谣。有的内容与时事政治有关。{鲁迅}《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听说{四川}有一只民谣﹐大略是‘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的意思。”{宋}{王禹偁}《和杨遂贺雨》:“若有民謡起﹐當歌帝澤春。”{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吃苦称冤》:“{宋}{熙寧}間旱﹐令捕蜥蜴﹐一時無獲﹐多以壁虎代送官府。民謡有‘壁虎壁虎﹐你好喫苦’之説。”

  • 歌謡-汉语大词典

    歌謡

    【1】歌唱。{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夜聞諸女歌謡。”《史记·商君列传》:“{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謡﹐舂者不相杵。”《荀子·礼论》:“歌謡謸笑﹐哭泣諦號﹐是吉凶憂愉之情發於聲音者也。”【2】歌颂。{元}{郑光祖}《周公摄政》第三折:“先帝升遐﹐當今嗣國﹐宗祀明堂﹐歌謡聖德。”《北史·裴廷儁传》:“又命主簿{酈惲}修起學校﹐禮教大行﹐人歌謡之。”{唐}{姚鹄}《襄州献卢尚书》诗:“禮樂政行凋敝俗﹐歌謡聲徹帝王都。”【3】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统称。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现则统称为歌谣。《诗·魏风·园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謡。”{毛}传:“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謡。”{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十:“船头和船尾的两个船夫时时交换着几声呼喝﹐像是歌谣﹐又像是行舟的术语。”《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謡﹐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老残游记》第十回:“揭開來看﹐也有詩﹐也有文﹐惟長短句子的歌謡最多﹐俱是手録﹐字迹娟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今採捃經傳﹐爰及歌謡﹐詢之老成﹐驗之行事﹐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

  • 甿謡-汉语大词典

    甿謡

    【1】民间歌谣。{南朝} {梁}{江淹}《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甿謡響玉律﹐邑頌被丹弦。”一本作“氓謡”。{唐}{许敬宗}《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里稱冠蓋﹐既洽甿謡;地接股肱﹐佇求人瘼。”{唐}{宋之问}《送武进郑明府》诗:“甿謡豈云遠﹐從此慶緇衣。”

  • 白雲謡-汉语大词典

    白雲謡

    【1】古神话中{西王母}为{周穆王}所作之歌。{明}{冯惟讷}《古诗纪》前集三有《白云谣》。参见“[白雲]”。参阅《穆天子传》卷三。

  • 童謡-汉语大词典

    童謡

    【1】儿童传唱的歌谣。旧时认为能预示世运或人事。《三国演义》第九回:“{卓}問{李肅}曰:‘童謡主何吉凶?’”《左传·僖公五年》:“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問於{卜偃}曰:‘吾其濟乎?’對曰:‘克之。’公曰:‘何時?’對曰:‘童謡曰:“丙之晨﹐龍尾伏辰……”其九月十月之交乎?’”{晋}{葛洪}《抱朴子·勖学》:“夫童謡猶助聖人之耳目﹐豈況《墳》《索》之弦博哉?”《後汉书·方术传上·许杨》:“明府今興立廢業﹐富國安民﹐童謡之言﹐將有徵於此。”

  • 舉謡言-汉语大词典

    舉謡言

    【1】{汉}代﹐朝臣为了解民风民意而搜集民间谣谚等返奏朝廷﹐谓之:“舉謡言”。《後汉书·党锢传·范滂》:“後詔三府掾屬舉謡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權豪之黨二十餘人。”{汉}{应劭}《汉官仪》卷上:“三公聽採長史臧否﹐人所疾苦。還﹐條奏之﹐是爲舉謡言也。”

  • 襦袴謡-汉语大词典

    襦袴謡

    同“[襦袴歌]”【1】{唐}{白居易}《河北榷盐使检校刑部郎中裴弘泰可权知贝州刺史依前榷盐使制》:“今予命爾﹐煦而飫之;襦袴之謡﹐佇入吾耳。”

  • 紫芝謡-汉语大词典

    紫芝謡

    【1】见“紫芝曲”。

  • 輿謡-汉语大词典

    輿謡

    【1】民谣。{清}{顾炎武}《答徐甥公肃书》:“東土饑荒﹐頗傳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輿謡。”

  • 農謡-汉语大词典

    農謡

    【1】农歌。{宋}{苏辙}《次韵范郎中仰之咏雪》:“農謡麥壠外﹐客興酒杯中。”

  • 里謡-汉语大词典

    里謡

    【1】指民间谣谚。{清}{缪沅}《袁术》诗:“里謡誰記當塗高﹐號不聞{閻象}諫。”

  • 踏謡-汉语大词典

    踏謡

    【1】犹踏歌。{宋}{王安石}《送程公辟之豫章》诗:“輕裙利屣列名倡﹐春風踏謡能斷腸。”【2】弋阳﹑秦腔中男子扮演的小旦。{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踏谣》序:“〔踏謡:〕俗名假纖足小旦﹐屐以弓鞋﹐覆以裙袴﹐工者行步自然﹐不異婦人也。弋陽﹑秦腔﹐恒以此示媚。”

  • 踏謡娘-汉语大词典

    踏謡娘

    【1】{南北朝}及{唐}代散乐。{唐}{崔令钦}《教坊记》:“《踏謡娘》﹐{北齊}有人姓{蘇}﹐■鼻。實不仕而自號爲郎中。嗜飲酗酒﹐每醉輒毆其妻。妻銜悲訴於鄰里。時人弄之﹐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云:‘踏謡﹐和來!踏謡娘苦!和來!’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謡’;以其稱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則作毆鬭之狀﹐以爲笑樂。”亦作“[踏摇娘]”﹑“[踏容娘]”。{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杂记·托名》:“《隋唐嘉話》云:{隋}末﹐{河閒}有人使酒﹐自號郎中﹐醉必歐其妻﹐其妻美而善歌﹐好事者呼爲《踏摇娘》。今轉爲《踏容娘》也。”《旧唐书·音乐志二》:“《踏摇娘》﹐生於{隋}末。{隋}末{河内}有人貌惡而嗜酒﹐常自號郎中﹐醉歸必毆其妻。其妻美色善歌﹐爲怨苦之辭。{河朔}演其曲而被之絃管﹐因寫其妻之容。妻悲訴﹐每摇頓其身﹐故號《踏摇娘》。近代優人頗改其制度﹐非舊旨也。”

  • 迭謡-汉语大词典

    迭謡

    【1】轮流歌唱。《列子·汤问》:“其俗好聲﹐相攜而迭謡﹐終日不輟音。”

  • 造謡生事-汉语大词典

    造謡生事

    【1】捏造谣言,挑起事端。{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我与{中国}新文人相周旋者十余年﹐颇觉得以古怪者为多﹐而漂聚于{上海}者﹐实尤为古怪﹐造谣生事﹐害人卖友﹐几乎视若当然。”{萧英}《北平<解放三日刊>出版前後》:“虽然{北平}人民每天所能接触的﹐都是这样‘造谣生非’﹑‘蓄意挑拨’的东西﹐但绝大多数的{北平}人到底具有慧眼。”{王西彦}《一个小人物的愤怒》:“这是一个出名的刻薄嘴﹐专爱在同事中间插科打诨﹐造谣生事。”亦作“[造謡生非]”。

  • 造謡-汉语大词典

    造謡

    【1】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捏造消息。{丁玲}《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二)》:“他还要在许多反动的报纸上去找那些相反的言论﹐找出那些造谣的﹐欺骗的痕迹。”{瞿秋白}《鬼脸的辩护》:“而他们为着要吓退正在剧烈的革命化的群众﹐故意要造谣﹐污蔑﹐诬陷。”

  • 造謡惑衆-汉语大词典

    造謡惑衆

    【1】捏造谣言,迷惑群众。{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更加上还有坏人的造谣惑众﹐眼看着人心要散了。”{邹鲁}《江苏光复纪事》:“又都督府頒發暫行軍律:一臨陣退縮者斬﹐一强姦婦女者斬﹐一騷擾百姓者斬﹐一造謡惑衆者斬。”

  • 造謡生非-汉语大词典

    造謡生非

    【1】见“造2謡生事”。

  • 貊謡-汉语大词典

    貊謡

    【1】泛称少数民族歌谣。{唐}{{韩愈}{孟郊}}《远游联句》:“貊謡衆猥欵﹐{巴}語相咿■。”

  • 訛謡-汉语大词典

    訛謡

    【1】民谣﹐歌谣。《汉书·翟方进传》:“民人訛謡﹐斥事感名。”《旧唐书·音乐志二》:“《懊憹》﹐{晉}{隆安}初民間訛謡之曲。歌云:‘春草可攬結﹐女兒可攬擷。’{齊太祖}常謂之《中朝歌》。”{清}{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奸人伏匿﹐暗助驚譟﹐兒童數月或爲{秦}聲﹐訛謡滿城﹐意在迎賊。”

  • 詠謡-汉语大词典

    詠謡

    【1】歌唱吟咏。{唐}{元稹}《遣昼》诗:“開卷恣詠謡﹐望雲閑徙倚。”

  • 詩謡-汉语大词典

    詩謡

    【1】歌谣。{唐}{韩愈}《与张十八同效阮步兵一日复一夕》诗:“未知所究竟﹐且作新詩謡。”《新唐书·郑綮传》:“{大順}後﹐王政微﹐{綮}每以詩謡託諷﹐中人有誦之天子前者。”{元}{郭翼}《行路难》诗之二:“令人及此意沈菀﹐上堂鼓瑟歌詩謡。”

  • 誣謡-汉语大词典

    誣謡

    【1】犹欺骗﹐惑乱。{汉}{徐幹}《中论·考伪》:“於是惑世盜名之徒﹐因夫民之離聖教日久也﹐生邪端﹐造異術……自謂得聖人之真也﹐各兼説特論﹐誣謡一世之人﹐誘以僞成之名﹐懼以虚至之謗。”

  • 諑謡-汉语大词典

    諑謡

    【1】毁谤。《红楼梦》第七八回:“諑謡謑詬﹐出自屏幃。”《清史稿·选举志二》:“適留{日}學生迭起風潮﹐諑謡繁興﹐黨争日甚。”{周泳}《感怀八章》诗之一:“缺來袞職誰縫補﹐話到蛾眉有諑謡。”

  • 謌謡-汉语大词典

    謌謡

    【1】歌颂。{宋}{徐铉}《蒋庄武帝新庙碑铭》:“格天光表﹐慰率土之謌謡。”{唐}{司空图}《故盐州防御使王纵追述碑》:“而{蜀郡}奉祠﹐謌謡未息。”【2】歌谣。《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君炕陽而暴虐﹐臣畏刑而柑口﹐則怨謗之氣發於謌謡﹐故有詩妖。”【3】歌唱。《敦煌变文集·张义潮变文》:“二月仲春色光輝﹐萬户謌謡總展眉。”{宋}{无名氏}《释常谈·张盖》:“及其薨也﹐童子不謌謡﹐舂者不相杵﹐君不如也。”

  • 謡-汉语大词典

    “[谣]”的繁体字。《廣韻》餘昭切,平宵,定。【1】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诗·魏风·园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謡。”{毛}传﹕“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謡。”{唐}{韩愈}《春雪》诗:“看雪乘清旦﹐無人坐獨謡。”{清}{孙枝蔚}《园居》诗之二:“衣短看霞舞﹐歌長對月謡。”【2】民间流行的歌谣。《国语·晋语六》:“辨祆祥於謡。”{韦昭}注﹕“行歌曰謡。”{南朝 宋}{谢惠连}《雪赋》:“{曹}風以麻衣比色﹐{楚}謡以幽蘭儷曲。”{宋}{姜夔}《白石诗说》:“悲如蛩螿曰吟﹐通乎俚俗曰謡﹐委曲盡情曰曲。”{朱自清}《<燕知草>序》:“这本书有诗﹐有谣﹐有散文﹐可称五光十色。”【3】没有根据地传言;凭空捏造的话。{黄中黄}《孙逸仙》第四章:“一時謡變﹐澒洞全{粤}﹐針小棒大﹐遂流言有人馬數萬之衆。”{鲁迅}《华盖集·我观北大》:“但是﹐有些流言家幸勿误会我的意思﹐以为谣我怎样﹐我便怎样的。”{鲁迅}《<二心集>序言》:“卢布之谣﹐我是听惯了的。”

  • 謡曲-汉语大词典

    謡曲

    【1】没有伴奏的歌曲。{巴金}《鬼》:“于是风起来了﹐一吹便吹散了谣曲。”

  • 謡妖-汉语大词典

    謡妖

    【1】指怪异的传闻和事物。《後汉书·五行志一》:“{更始}時﹐{南陽}有童謡曰:‘諧不諧﹐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更始}大臣並僭專權﹐故謡妖作也。”

  • 謡歌-汉语大词典

    謡歌

    【1】歌谣。《後汉书·方术传上·许杨》:“是後民失其利﹐多致飢困。時有謡歌曰:‘敗我陂者{翟子威}﹐飴我大豆﹐享我芋魁。’”{明}{刘基}《雁门太守行》:“循良一何多﹐謡歌滿兒童。賢哉{洛陽}令﹐卓魯相繼蹤。”{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則市井惡少造謡歌誚鄰人閨閫惡習﹐施之君父﹐罪不容於死矣。”

  • 謡吟-汉语大词典

    謡吟

    【1】歌咏﹔吟唱。{南朝} {宋}{王僧达}《答颜延年》诗:“幽衷何用慰﹐翰墨久謡吟。”《後汉书·刘陶传》:“聽民庶之謡吟﹐問路叟之所憂。”{汉}{王逸}《九思·怨上》:“謡吟兮中壄﹐上察兮璇璣。”

  • 謡惑-汉语大词典

    謡惑

    【1】造谣以惑乱。{蔡锷}《护国军政府布告》:“賄奔虺蜮﹐棋布陰謀;毒害勳良﹐謡惑衆志。”

  • 謡俗-汉语大词典

    謡俗

    【1】民间乐曲。一说古曲名﹐即《謡俗行》。《文选·嵇康<琴赋>》:“下建謡俗﹐{蔡氏}五曲。”{李善}注:“《歌録》:空侯《謡俗行》﹐蓋亦古曲﹐未詳本末。”{李周翰}注:“謡俗﹐歌風俗之聲也。”【2】犹言风俗习惯。《史记·货殖列传》:“其謡俗猶有{趙}之風也。”{宋}{王安石}《还自河北应客》诗:“愧客問謡俗﹐舊傳今自如。”{严复}《主客平议 》:“此中之文物典章與一切之謡俗﹐皆緣此義而後立。”

  • 謡語-汉语大词典

    謡語

    【1】谚语。{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是以京師謡語云:‘獄中無繫囚﹐舍内無{青州}﹐假令家道惡﹐腹中不懷愁。’”{宋}{王安石}《京东提点刑狱陆君墓志铭》:“{婺}之明年﹐改命治{泉}﹐{泉}人習君﹐謡語讙然。”{宋}{周煇}《清波别志 》卷上:“時有謡語:‘打破筒﹐潑了菜﹐便是人間好世界。’”

  • 謡訟-汉语大词典

    謡訟

    【1】见“謡頌”。

  • 謡誦-汉语大词典

    謡誦

    【1】歌诵。{蔡寅}《<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余惟詩之爲道﹐泛論之﹐則謳歌謡誦﹐義類廣博﹐浩乎靡所涯涘;精言之﹐則格律繩尺﹐體裁謹嚴﹐劃然無可偭越。”{宋}{陆游}《贺王提刑启》:“方攬澄清之轡﹐已騰謡誦之聲。”{南朝} {梁}{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其可以垂軌範﹐著謡誦者﹐迄於兹辰。”

  • 謡風-汉语大词典

    謡風

    【1】捏造的消息。{沙汀}《范老老师》:“然而﹐就在前天﹐那高中生忽又放出一般谣风:{范老老师}神经有毛病了!”{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他听信谣风﹐砍竹子上街去卖去了。”【2】犹言风俗习情。{唐}{王勃}《山亭兴序》:“藤牽赤絮﹐南方之物産可知;粉漬青田﹐外域之謡風在即。”

  • 謡警-汉语大词典

    謡警

    【1】谣传警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各省起义·四川起义清方档案》:“竊八月以來﹐{四川}謡警漸希。”

  • 謡傳-汉语大词典

    謡傳

    【1】无事实根据地传播。{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十一:“承審官恐不能復命﹐復以繩勒之始絶﹐外間謡傳正法者﹐誤也。”【2】指传播。{闻一多}《春光》诗:“我耳边又谣传着翅膀的摩声﹐仿佛有一群天使在紫霄逻巡。”【3】传播的谣言。{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时事·曾文正公奏天津教案答□□□书》:“至挖眼剖心﹐則全係謡傳﹐毫無實據。”{沙汀}《困兽记》八:“他们谈论的题目是天时﹐粮价﹐谣传﹐以及由这些引出来的种种推测。”{高晓声}《“漏斗户”主》:“谣传愈来愈多﹐终于很快就证实了。”

  • 謡讟-汉语大词典

    謡讟

    【1】毁谤怨恨。{唐}{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今者﹐攻圍已解﹐衣食已豐﹐而謡讟方興。”

  • 謡詠-汉语大词典

    謡詠

    亦作“[謡咏]”【1】歌颂﹐咏唱。《晋书·江统传》:“夫{關中}土沃物豐﹐厥田上上﹐加以{涇}{渭}之流溉其舄鹵﹐{鄭國}{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饒﹐畝號一鍾﹐百姓謡詠其殷實。”{前蜀}{杜光庭}《贺黄云表》:“臣躬深睿奬﹐疊覩殊祥﹐敢謡詠以抒情誠﹐効謳歌而頌聖德。”{南朝} {宋}{谢灵运}《撰征赋》:“士頌歌於政教﹐民謡詠於渥恩。”【2】歌谣。{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按《七略》﹑《藝文》﹐謡詠必録。”{宋}{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建善旌﹐立諫鼓﹐諮芻蕘﹐采謡詠﹐斯則何遠何近﹐咸可言也。”{唐}{柳宗元}《唐故朝散大夫永州刺史崔公墓志铭》:“孰爲惠政?公嗣餘慶﹐形于謡咏。”

  • 謡謳-汉语大词典

    謡謳

    【1】歌谣。《宋书·乐志一》:“凡樂章古詞﹐今之存者﹐並{漢}世街陌謡謳﹐《江南可采蓮》﹑《烏生》﹑《十五》﹑《白頭吟》之屬是也。”

  • 謡言-汉语大词典

    謡言

    【1】民间流传的歌谣或谚语。{宋}{范镇}《东斋记事》卷一:“前史載謡言者﹐信哉不可忽也。”《後汉书·刘陶传》:“{光和}五年﹐詔公卿以謡言舉刺史﹑二千石爲民蠹害者。”{李贤}注:“謡言謂聽百姓風謡善惡而黜陟之也。”《南史·张敬儿传》:“〔{張敬兒}〕又使於鄉里爲謡言﹐使小兒輩歌曰:‘天子在何處?宅在{赤谷口};天子是阿誰?非猪如是狗。’”【2】没有事实根据的传言。{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故{藏用}以喜用熱藥得謗﹐羣醫至爲謡言曰:‘{藏用}檐頭三斗火。’人或畏之。”{曹禺}《日出》第二幕:“我怕不大好。外面有谣言﹐市面很紧。”《红楼梦》第一一七回:“今早聽見一個謡言﹐説是咱們家又鬧出事來了。”

  • 謡咏-汉语大词典

    謡咏

    【1】见“謡詠”。

  • 謡諜-汉语大词典

    謡諜

    【1】谓制造流言飞语和派人刺探情况。{康有为}《东事战败》诗:“{臺}人號泣{秦檜}歌﹐九城謡諜遍網羅。”

  • 謡喙-汉语大词典

    謡喙

    【1】犹谣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日來謡喙繁興﹐人心震動﹐情形危迫。”

  • 謡諑-汉语大词典

    謡諑

    【1】造谣毁谤。{鲁迅}《南腔北调集·我们不再受骗了》:“谣诼﹐诅咒﹐怨恨﹐无所不至﹐没有效﹐终于只得准备动手去打了﹐一定要灭掉它才睡得着。”《旧唐书·文苑传下·唐次》:“乃詔掌文之臣{令狐楚}等﹐上自{周}{漢}﹐下洎{隋朝}﹐求史籍之忠賢﹐罹讒謗之事迹﹐叙瑕釁之本末﹐紀謡諑之淺深﹐編次指明﹐勒成十卷。”《楚辞·离骚》:“衆女嫉余之蛾眉兮﹐謡諑謂余以善淫。”{王逸}注:“謡﹐謂毁也。諑﹐猶譖也。”{洪兴祖}补注:“言衆女競爲謡言﹐以譖愬我。”

  • 謡頌-汉语大词典

    謡頌

    亦作“[謡訟]”【1】民间流传的赞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老龙舡户》:“自昭雪後﹐遐邇懽騰﹐謡頌成集焉。”{宋}{苏轼}《与林天和长官书》之十:“某啓﹐人來辱手教﹐具審起居佳勝﹐吏民畏愛﹐謡頌布聞﹐甚慰所望。”{唐}{元结}《崔潭州表》:“謡頌之聲﹐達于朝廷。”{唐}{司空图}《唐宣州王公行状 》:“横擾既絶﹐謡訟溢境。”

  • 謡讖-汉语大词典

    謡讖

    【1】以谣谚形式表达的谶语。{蔡元培}《再致<新青年>记者》:“古代稍涉神祕之傳説﹐如感生帝及符瑞謡讖之屬﹐見于讖緯者﹐皆{孔子}所删。”{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七:“謡讖之語﹐在《洪範》‘五行’﹐謂之詩妖。”《旧唐书·元行沖传》:“{行沖}推事跡﹐以{後魏}{昭成帝}名{犍}﹐繼{晉}受命﹐考校謡讖﹐特著論以明之。”

  • 謡諺-汉语大词典

    謡諺

    【1】歌谣和谚语。{清}{唐甄}《潜书·卿牧》:“雖有所蔽﹐形于别奏﹐流于謡諺﹐聞于計吏﹑僚友﹑遊士之口﹐皆可審察而知之。”{鲁迅}《南腔北调集·谚语》:“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这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本阶级之外……谣谚并非全国民的意思﹐就为了这缘故。”

  • 謡議-汉语大词典

    謡議

    【1】谣谚和议论。{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一》:“是以入其國﹐觀其條教號令﹐聆其謡議文章﹐占其山川雲物﹐而國之休悴可知也。”

  • 謡詞-汉语大词典

    謡詞

    【1】歌谣的词。《明史·流贼传·李自成》:“{巖}復造謡詞曰:‘迎{闖王}﹐不納糧。’使兒童歌以相煽﹐從{自成}者日衆。”

  • 謳謡-汉语大词典

    謳謡

    【1】歌谣。《宋书·志序》:“爰及《雅》《鄭》﹐謳謡之節﹐一皆屏落﹐曾無概見。”{唐}{元稹}《进诗状》:“故自古風詩至古今樂府﹐稍存寄興﹐頗近謳謡。”{{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十节:“这些歌诗原来是‘街陌讴谣’与地方音乐﹐经乐府加工改造﹐讴谣上升为高级文学。”【2】歌唱﹔歌咏。《文选·王褒<洞箫赋>》:“要復遮其蹊徑兮﹐與謳謡乎相龢。”{张铣}注:“謳謡﹐謌也。”{明}{吴承恩}《<谖堂永日图>序》:“板輿迎道﹐冠履上壽﹐謳謡達於州邑者﹐太守之奉其親也。”{唐}{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铭》:“人享於田廬﹐謳謡於道途。”

  • 讙謡-汉语大词典

    讙謡

    【1】犹歌谣。{唐}{柳宗元}《太白山祠堂碑》:“野夫讙謡﹐欽聖信神。”{汉}{班固}《西都赋》:“采遊童之讙謡﹐第從臣之嘉頌。”

  • 長謡-汉语大词典

    長謡

    【1】长篇乐曲或诗歌。{南朝} {宋}{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曾是縈舊想﹐覽物奏長謡。”{唐}{沈佺期}《登瀛州南城楼寄远》诗:“離居欲有贈﹐春草寄長謡。”{唐}{皇甫枚}《三水小牍·步飞烟》:“百回消息千回夢﹐裁作長謡寄緑琴。”【2】放声高歌。{晋}{刘琨}《答卢谌》诗:“何以叙懷﹐引領長謡。”{唐}{骆宾王}《晩泊河曲》诗:“仙查不可託﹐河上獨長謡。”{清}{顾炎武}《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語罷長謡更浮白﹐七十年來似疇昔。”

  • 雲謡-汉语大词典

    雲謡

    【1】《穆天子传》卷三载﹕“乙丑﹐天子觴{西王母}於{瑶池}之上﹐{西王母}爲天子謡。”首句为“白雲在天﹐山陵自出。”后人编录诗集题之曰《白云谣》﹐省称《云谣》。亦泛指颂歌。{唐}{皮日休}《秋夕文宴》诗:“高韻最宜題雪讚﹐逸才偏稱和《雲謡》。”{後蜀}{欧阳炯}《<花间集>叙》:“是以唱《雲謡》則{金母}詞清﹐挹霞醴則{穆王}心醉。”{清}{厉鹗}《景星观寻唐丘员外丹故居》诗:“何人好事塑遺像﹐酌以明水歌《雲謡》。”{宋}{柳永}《巫山一段云》词:“一曲《雲謡》爲壽﹐倒盡金壺碧酒。”

  • 雜歌謡辭-汉语大词典

    雜歌謡辭

    【1】古代乐府采自民间的歌谣。{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辑有《杂歌谣辞》七卷。分歌辞四卷﹐谣辞三卷。其中歌是入乐的。谣虽未入乐﹐但性质和乐府民歌相似。

  • 阜財謡-汉语大词典

    阜財謡

    【1】指《南风歌》。因其歌辞中有“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之语﹐故云。亦泛指称颂天下太平富足之歌谣。{唐}{柳宗元}《为耆老等请复尊号表》:“畝有餘糧﹐足食之慶﹐充溢於京坻;阜財之謡﹐歡呼於道路。盡非人力﹐皆是天成。”

  • 閒謡-汉语大词典

    閒謡

    亦作“[閑謡]”【1】悠闲地吟唱。{晋}{陶潜}《九日闲居》诗:“塵爵恥虚罍﹐寒華徒自榮。斂襟獨閑謡﹐緬焉起深情。”

  • 闢謡-汉语大词典

    闢謡

    【1】对谣言予以澄清或驳斥。{邹韬奋}《造谣与辟谣》:“我们看到塔斯社自从{欧}战爆发以来﹐几于继续不断地忙着辟谣﹐使我们深深感觉到我们所处的简直是一个造谣世界!”

  • 頌謡-汉语大词典

    頌謡

    【1】犹歌谣。{明}{陆采}《怀香记·承明雪宴》:“冰澌掩蓋静壓波濤﹐瑞足{江}南起頌謡。”

  • 鬼謡-汉语大词典

    鬼謡

    【1】鬼传唱的歌谣。{清}{李元}《蠕範·物知》:“{秦}中鬼謡曰:顛當顛當牢守門﹐蠮螉寇汝無處奔。”

  • 餘謡-汉语大词典

    餘謡

    【1】流传到后世的歌谣。《文选·潘岳<河阳县作诗>》:“{齊}都無遺聲﹐{桐鄉}有餘謡。”{张铣}注:“{朱邑}爲{桐鄉}嗇夫﹐吏人愛而歌焉﹐是有餘謡。”

  • 風謡-汉语大词典

    風謡

    【1】指《诗经》的十五国风。《南齐书·皇后传论》:“后妃之德﹐著自風謡﹐義起閨房﹐而道化天下。”【2】泛指反映风土民情的歌谣。{唐}{皮日休}《霍山赋》序:“臣{日休}以文爲命士﹐所至州縣山川﹐未嘗不求其風謡。”《後汉书·方术传上·李郃》:“{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採風謡。”{应修人}《天未晓曲》:“想起我的箫﹐想起新抄的新风谣。”【3】谣传,未经证实的消息。{唐}{高適}《送蔡少府赴登州推事》诗:“標格誰當犯?風謡信可聽。”{李大钊}《Bolshevism 的胜利》:“最近{荷兰}﹑{瑞典}﹑{西班牙}也有革命社会党奋起的风谣。”{黄葆桢}《西湖品茗》诗:“風謡吹到都成警﹐詩諦參來即是禪。”

  • 音謡-汉语大词典

    音謡

    【1】犹谣言。《魏书·李彪传》:“直繩之官﹐人所忌疾﹐風謗之際﹐易生音謡。”

  • 飛謡-汉语大词典

    飛謡

    【1】流传的儿谣。《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賈似道}忌他位居己上﹐乃造成飛謡﹐教宫中小内侍於天子面前歌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