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譏

譏(譏)是什么意思

  • 一蟹譏-汉语大词典

    一蟹譏

    【1】{宋}无名氏《圣宋掇遗》:“{陶穀}奉使{吴}{越},{忠懿王}宴之。以其嗜蟹,自蝤蛑至蟛蚏,凡羅列十餘種。{穀}笑曰:‘真所謂一蟹不如一蟹也。’”后因以“一蟹譏”为典,有每况愈下之意。{柳亚子}《论诗六绝句》之三:“一卷生吞{杜老}詩﹐聖人伎倆只如斯。{蘭陵}學術傳{秦}相﹐難免{陶}家一蟹譏。”

  • 乳嫗譏-汉语大词典

    乳嫗譏

    【1】见“乳媪譏”。

  • 乳媪譏-汉语大词典

    乳媪譏

    【1】《宋书·何承天传》:“〔{承天}〕除著作佐郎,撰國史。{承天}年已老,而諸佐郎並名家少年。{潁州}{荀伯子}謿之,常呼爲嬭母。”后因谓年老除官,见讥于同僚为“乳媪譏”。{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后山居士》:“頭童齒豁﹐敢辭乳媪之譏。”亦作“[乳嫗譏]”。{清}{梁章鉅}《称谓录》卷二引《古今诗话》:“頭童齒豁﹐敢辭乳嫗之譏。”{宋}{陈师道}《除官》诗:“肯復金根繆﹐寧辭乳媪譏。”

  • 厭譏-汉语大词典

    厭譏

    【1】厌恶讥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娘》:“生默默不較短長﹐研讀甚苦﹐衆從旁厭譏之﹐{程}讀弗輟。”

  • 交譏-汉语大词典

    交譏

    【1】共相讥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犬奸》:“會於{濮}上﹐古所交譏;約乎桑中﹐人且不齒。”

  • 刺譏-汉语大词典

    刺譏

    亦作“[刺幾]”【1】犹言讥刺。{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他们的来往﹐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而已。这就带些刺讥了。”{宋}{苏轼}《参寥子真赞》:“外尩柔而中健武﹐與人無競﹐而好刺譏朋友之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得意﹐乃著書﹐上採《春秋》﹐下觀近世﹐曰《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凡八篇。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淮南子·泰族训》:“刺幾辯義者﹐《春秋》之靡也。”

  • 反唇相譏-汉语大词典

    反唇相譏

    【1】见“反脣相譏”。

  • 反脣相譏-汉语大词典

    反脣相譏

    【1】受到指责不服气而反过来对对方加以讥讽。《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姑娘听出话里带刺﹐并没反唇相讥。”{巴金}《秋》一:“‘三妹﹐你怕什么?我又不会把你嫁给{枚}表弟﹐’{觉民}反唇相讥地说。”{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误增不字义》:“於是知不善讀書而率臆妄改﹐皆與古人反脣相譏也。”亦作“[反唇相譏]”。

  • 取譏-汉语大词典

    取譏

    【1】招致讥讽。{明}{唐顺之}《吴氏墓记》:“自{子貢}取譏於{孔子}﹐而儒生遂不敢言治産。”

  • 嘲譏-汉语大词典

    嘲譏

    【1】嘲笑讥讽。{姚华}《曲海一勺·骈史上》:“曲之傳遠而所著又夥者﹐或神遊于廣漠﹐或託志于泉石﹐或攄忠而訴志﹐或嘲譏而戲謔……皆不得志于時者之所爲。”{宋}{黄庭坚}《次韵奉送公定》:“語穽發欺笑﹐詩鋒犯嘲譏。”

  • 嚴譏-汉语大词典

    嚴譏

    【1】严格查问。《东周列国志》第六二回:“賴{公孫舍之}﹑{公孫夏}二人﹐預知{子嘉}之謀﹐斂甲守城﹐嚴譏出入。{子嘉}不敢出會{楚}師。”

  • 微譏-汉语大词典

    微譏

    【1】见“微機”。

  • 捷譏-汉语大词典

    捷譏

    【1】{宋}杂剧﹑{金}院本中的滑稽角色。{明}{朱有燉}《复落娼》:“粧旦的穿一領銷金衫子﹐踏爨的着兩件彩繡時衣﹐捷譏的辦官員穿靴戴帽。”{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词林须知》:“捷譏:古謂之滑稽。院本中便捷譏謔者是也。”【2】{唐}{宋}时狱官名。又称节级。亦泛指低级武职人员。{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這裏高聲叫有賊﹐慌走到街裏。又無一個巡軍捷譏﹐着誰來共咱應對?”{元}{无名氏}《闹铜台》第三折:“曾在{鄆縣}爲捷譏﹐今歸山内度時光。”

  • 怨譏-汉语大词典

    怨譏

    【1】讥讽。{明}{沈德符}《野獲编·礼部一·礼部官房》:“{李}能耐煩瑣﹐任怨譏﹐有{陶士行}風範。”

  • 憂讒畏譏-汉语大词典

    憂讒畏譏

    【1】担忧被谗言中伤。{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清}{昭槤}《啸亭杂录·嵇文恭公》:“公每早起﹐必自揉其身軀久之﹐曰:‘今日舒暢。’登朝如故﹐人皆笑之﹐然亦憂讒畏譏之至矣。”

  • 相譏-汉语大词典

    相譏

    【1】相互嘲讽。《庄子·在宥》:“於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

  • 自鄶無譏-汉语大词典

    自鄶無譏

    【1】见“自鄶以下”。

  • 襃譏-汉语大词典

    襃譏

    亦作“[褒譏]”【1】赞扬或批评。{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六:“{任香谷}宗伯常言其鄉老宿{芮先生}者﹐專心制義﹐自總角至白首﹐凡六十年﹐手不停批﹐褒譏得失。”{章炳麟}《<韵文集>自叙》:“昔王澤竭而《詩》不作﹐《春秋》經世稱道﹐行事始詳﹐{定}{哀}多隱﹐褒譏亦晦。”

  • 負俗之譏-汉语大词典

    負俗之譏

    【1】见“負俗之累”。

  • 負譏-汉语大词典

    負譏

    【1】受到讥刺。{晋}{干宝}《搜神记》卷七:“{元康}中﹐貴游子弟相與爲散髮倮身之飲﹐對弄婢妾。逆之者傷好﹐非之者負譏。希世之士﹐恥不與焉。”

  • 貶譏-汉语大词典

    貶譏

    【1】指责讽刺。{汉}{王充}《论衡·讥日》:“如廢吉得凶﹐妄舉觸禍﹐宜有微文小義﹐貶譏之辭。”

  • 貽譏-汉语大词典

    貽譏

    【1】招致讥责。{晋}{葛洪}《抱朴子·疾谬》:“令聞不著﹐醜聲宣流﹐没有餘敗﹐貽譏將來。”{明}{陆树声}《长水日抄》:“壞了一生名節﹐以一時希意圖進而貽譏後世﹐權位之能移人若此。”{鲁迅}《<朝花夕拾>後记》:“原来我的识见﹐就正和{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贻讥于千载之前﹐真是咎有应得﹐只好苦笑。”

  • 見譏-汉语大词典

    見譏

    【1】被讥笑。{明}{刘基}《春秋明经·筑郿大无麦禾臧孙辰告籴于齐新延厩》:“曾謂君國子民之道而若是乎?宜其見譏於君子矣!”{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義理以爲功﹐此{宋}學之所以見譏於大雅也。”《晋书·熊远传》:“有德而無力者退﹐修望而有助者進;稱職以違俗見譏﹐虚資以從容見貴。”

  • 鄶下無譏-汉语大词典

    鄶下無譏

    【1】《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來聘……爲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杜预}注:“《鄶》第十三,《曹》第十四。言{季子}聞此二國歌,不復譏論之,以其微也。”后以“鄶下無譏”言其微不足道。{姚华}《曲海一勺·原乐》:“等諸{鄶}下﹐尚存舊國之風:即愧{盧}前﹐不廢當時之體。”{清}{陈田}《明诗纪事辛籤·曹学佺》:“{陳大樽}《明詩選》於{萬曆}以下﹐如{湯義仍}﹑{曹能始}不愧作者﹐概置之{鄶}下無譏之列﹐此則大誤。”亦省称“[鄶下]”。

  • 遺譏-汉语大词典

    遺譏

    【1】犹见笑。{明}{王錡}《寓圃杂记·胡忠安公》:“臣掌天下大禮﹐一不合宜﹐遺譏萬世。”

  • 訕譏-汉语大词典

    訕譏

    【1】讪笑讥讽。{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三·醉公子》:“近世論樂府﹐必欲求合本事﹐{青蓮}而下﹐咸罹訕譏。”{明}{吴应箕}《和周仲驭十四哀·魏忠节公大中》:“{鄭崇}死規節﹐{王章}僇訕譏﹐鋃鐺骨一具﹐烈烈生光威。”{清}{宋大樽}《茗香诗论》:“然既出於是非之公﹐又其忠厚怛惻﹐雖蒙其訕譏者﹐猶感激焉。”

  • 訶譏-汉语大词典

    訶譏

    【1】诃责讥讽。{宋}{梅尧臣}《正仲往灵济庙观重台梅》诗:“曾無半辭助訶譏﹐《國風》幸賴相因依。”{清}{孙枝蔚}《愧为举业师》诗:“等是衣食計﹐何忍相訶譏。”

  • 評譏-汉语大词典

    評譏

    【1】评议讥刺。{明}{尹直}《蹇斋琐缀录》:“其疏中謂‘上言大臣德政﹐雖律有禁﹐然薦賢爲國﹐終無私意’。時人評譏:若爾﹐則强姦人命﹐皆可自首。”

  • 詆譏-汉语大词典

    詆譏

    【1】诋毁讥讽。{元}{刘祁}《归潜志》卷八:“南渡以來﹐士人多爲古學﹐以著文作詩相高。然舊日專爲科舉之學者疾之爲仇讎﹐若分爲兩途﹐互相詆譏。”{明}{归有光}《策问》之二十:“{子西}猶知以{孔子}爲聖人﹐特自安于僭陋耳!若{宴子}肆爲詆譏﹐何其無忌憚也!”{独立苍茫子}《东京学界公愤始末告乡人父老兴学书》:“徒挾一時客氣﹐發爲虚誣剽悍之言﹐以互相詆譏。”

  • 詒譏-汉语大词典

    詒譏

    【1】被人耻笑﹐留下笑柄。{清}{陈鳣}《对策》卷一:“又如拜不稽首﹐詒譏誣上。《國語》:{襄王}召内史{過}賜{晉惠公}命﹐{晉侯}執玉卑﹐拜不稽首。内史{過}歸以告王曰:執玉卑﹐替其贄也﹐拜不稽首﹐誣其上也。”

  • 詬譏-汉语大词典

    詬譏

    【1】诟骂﹑讥讽。{宋}{黄庭坚}《漫尉》诗:“漫默買猜謗﹐漫言來詬譏。”{清}{薛福成}《书宰相有学无识》:“卒之大節無稱﹐爲世詬譏﹐而學不能施於用﹐行不能要其終也。”

  • 誓泉之譏-汉语大词典

    誓泉之譏

    【1】《左传·隐公元年》载﹕{郑}{共叔段}欲袭{庄公}﹐{武姜}将开启城门为内应﹐事败﹐{庄公}“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黄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后以“誓泉之譏”指因对母亲说过绝情誓言而受到的讥刺。《後汉书·何敞传》:“上不欲令皇太后損{文母}之號﹐陛下有誓泉之譏﹐下使{憲}等得長保其福祐。”

  • 誚譏-汉语大词典

    誚譏

    【1】讽刺讥笑。{明}{金寔}《方竹轩赋》:“頃聞誚譏﹐顧不敢當。”

  • 誹譏-汉语大词典

    誹譏

    【1】毁谤讥刺。{清}{朱文藻}《<归田诗话>跋》:“殆由{文皇}入據大統﹐人心未安﹐常恐人臣竊議其後﹐所謂詩禍﹐或寓誹譏﹐當代詞人多爲隱諱﹐不能悉其故矣。”

  • 調譏-汉语大词典

    調譏

    【1】嘲笑讥刺。{章炳麟}《五无论》:“獸類言語既簡少﹐惟以聲氣呼召排擯﹐而峭刻之調譏無有焉。”

  • 諷譏-汉语大词典

    諷譏

    【1】讽谏。{宋}{王安石}《谢翰林学士表》:“學士職親要地﹐而以討論諷譏爲官。”

  • 謗譏-汉语大词典

    謗譏

    【1】非议﹑讥刺。《汉书·师丹传》:“謗譏匈匈﹐流於四方。”{元}{孛朮魯翀}《范坟诗》:“舊德陳苦辭﹐往往阨謗譏。”{清}{朱之瑜}《与本多重昭书》:“是故羹藜衣敝﹐不敢以古制自豐﹐而下愚無知﹐謂爲吝嗇﹐騰之謗譏。”

  • 譏-汉语大词典

    “[讥]”的繁体字。《廣韻》居依切,平微,見。【1】讥刺;非议。《左传·隐公元年》:“{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史记·游侠列传》:“{韓子}曰﹕‘儒以文辭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张守节}正义﹕“譏﹐非言也。”{宋}{王安石}《寓言》诗之七:“違世有百善﹐一疵惡皆歸。就求無所得﹐猶以好名譏。”{清}{恽敬}《读<晏子>》:“最陋者{孔子}之{齊}﹐{晏子}譏其窮于{宋}﹑{陳}﹑{蔡}是也。”{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虽然曾经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的﹐我却至今不悔。”【2】劝谏。《楚辞·天问》:“遷藏就{岐}何能依?{殷}有惑婦何所譏?”{王逸}注﹕“譏﹐諫也。”《汉书·叙传下》:“{東方}瞻辭﹐詼諧倡優﹐譏苑扤{偃}﹐正諫舉郵。”{王先谦}补注引{钱大昭}曰﹕“諫帝起{上林苑}。”【3】稽查;盘问。《礼记·王制》:“市廛而不税﹐關譏而不征。”{郑玄}注﹕“譏﹐譏異物﹐識異言。”{孔颖达}疏﹕“譏謂呵察。公家但呵察非違﹐不税行人之物。”{宋}{苏轼}《策问·农政》:“今民去南畝而游市井者﹐官不禁﹔載耒耜而適四方者﹐關不譏也。”{明}{归有光}《中奉大夫江西布政使致仕雍里顾公权厝志》:“賊散藏人家﹐歘然無跡﹐兵去復出。公至﹐譏得所匿﹐盡捕之。”

  • 譏戲-汉语大词典

    譏戲

    【1】讥讽戏谑。{宋}{洪迈}《容斋随笔·韩退之》:“又爲《毛穎傳》﹐譏戲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紕繆者。”{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方干}貌陋唇缺﹐味嗜魚鮓﹐性多譏戲。”

  • 譏責-汉语大词典

    譏責

    【1】讥讽指责。{晋}{葛洪}《抱朴子·自叙》:“每見譏責於論者﹐{洪}引咎而不恤也。”

  • 譏排-汉语大词典

    譏排

    【1】讥刺排调。{宋}{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斋》之一:“君知富貴亦何有﹐諂譽未足償譏排。”{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章奏不絶﹐譏排姦倖。”

  • 譏切-汉语大词典

    譏切

    【1】劝谏。《清史稿·成哲亲王永瑆传》:“編修{洪亮吉}上書{永瑆}﹐譏切朝政﹐{永瑆}上聞﹐上治{亮吉}罪。”《汉书·梅福传》:“{福}孤遠﹐又譏切{王氏}﹐故終不見納。”{宋}{叶適}《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三:“{紹聖}﹑{元符}間﹐拓地進築而斂不及民﹐{熙豐}舊人矜伐其美。然{陳瓘}譏切{曾布}﹐以爲轉天下之積耗之西邊﹐邦本自此撥矣。”

  • 譏訶-汉语大词典

    譏訶

    【1】见“譏呵”。

  • 譏防-汉语大词典

    譏防

    【1】稽查防范。{明}{宋濂}《元故资政大夫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周府君墓志铭》:“已而{江西}行中書省漕糧八萬石於{慶遠}﹐命公護其行……水陸四千餘里﹐譏防周慎﹐升斗不耗。”

  • 譏平-汉语大词典

    譏平

    【1】见“譏評”。

  • 譏訾-汉语大词典

    譏訾

    【1】讥评非议。{明}{李东阳}《麓堂诗话》:“而其才藝之美﹐又足以爲譏訾之地﹐才惡足恃哉!”{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左太沖}作《三都賦》初成﹐時人互相譏訾﹐{思}意不愜。”《宋史·杨昭俭传》:“{昭儉}美風儀﹐善談名理﹐事{晉}有直聲。然利口喜譏訾﹐執政大臣懼其構謗﹐多曲徇其意。”

  • 譏調-汉语大词典

    譏調

    【1】讥嘲戏弄。《晋书·孙绰传》:“{綽}性通率﹐好譏調。嘗與{習鑿齒}共行﹐{綽}在前﹐顧謂{鑿齒}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後。’{鑿齒}曰:‘簸之颺之﹐穅秕在前。’”{清}{褚人穫}《坚瓠七集·白练裙》:“{馬湘蘭}負盛名﹐與{王百穀}諸公爲文字飲﹐頗不禮{應尼}。{應尼}與{吴非熊}輩作《白練裙》雜劇﹐極爲譏調。”{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四:“自{賀秘書}{知章}﹑{賈相}{躭}﹑{顧著作}{況}﹐譏調{秦}之至于{陸君}者也。”

  • 譏誹-汉语大词典

    譏誹

    【1】讥刺诽谤。《南齐书·江谧传》:“譏誹朝政﹐訕毁皇猷﹐遍蚩忠賢﹐歷詆臺相。”

  • 譏嫌-汉语大词典

    譏嫌

    【1】讥议嫌恶。《後汉书·马严传》:“{明德皇后}既立﹐{嚴}乃閉門自守﹐猶復慮致譏嫌﹐遂更徙{北地}﹐斷絶賓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娘子朱門繡户﹐妾素無葭莩親﹐慮致譏嫌。”{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芳林十哲》:“及{琮}居重地﹐復綰財賦﹐{薰}不能避譏嫌而樂爲半夜客。”

  • 譏查-汉语大词典

    譏查

    【1】盘问检查。{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各掌門官一員﹐管事官十餘員不等﹐與前三門亦同﹐譏查出入﹐交納課程。”一本作“稽查”。

  • 譏諷-汉语大词典

    譏諷

    【1】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摘或嘲笑对方的错误﹑缺点。{明}{无名氏}《女真观》第二折:“它將那情詞數闋相譏諷﹐引的我一點芳心動。”{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章:“{郭祥}刚要举步﹐它又讥讽地叫:‘{郭祥}﹐今天是你胜利了﹐还是我胜利了?’”{唐}{韩愈}《石鼎联句》序:“{劉}與{侯}皆已賦十餘韻﹐{彌明}應之如響﹐皆穎脱含譏諷。”

  • 譏興-汉语大词典

    譏興

    【1】讽谕和寄托(某种含义)。{唐}{顾陶}《<唐诗类选>序》:“或風韻標特﹐譏興深遠﹐雖已在他集﹐而汩没於未至者﹐亦復掇而取焉。”

  • 譏侮-汉语大词典

    譏侮

    【1】讥刺侮慢。{元}{袁桷}《先君子蚤承师友晚固艰贞习益之训传于庭述师友渊源录·舒缶祥》:“{正則}以師道自任﹐好譏侮。”{唐}{孟棨}《本事诗·徵异》:“有微吟者﹐其聲淒苦﹐{彌明}詠中譏侮之。”

  • 譏病-汉语大词典

    譏病

    【1】非议指摘。《金史·荆王守纯传》:“上戒諭{守純}曰:‘始吾以汝爲相者﹐庶幾相輔﹐不至爲人譏病耳。汝乃惟飲酒耽樂﹐公事漫不加省﹐何耶?’”《新唐书·李蔚传》:“{蔚}上疏切諫﹐引{狄仁傑}﹑{姚元崇}﹑{辛替否}所言﹐譏病時弊。”

  • 譏俗-汉语大词典

    譏俗

    【1】讥刺批判鄙陋庸俗的风气。《南史·隐逸传序》:“若夫{陶潛}之徒﹐或仕不求聞﹐退不譏俗﹐或全身幽履﹐服道儒門。”{晋}{葛洪}《抱朴子·应嘲》:“身不服事﹐而著君道臣節之書;不交於世﹐而作譏俗救生之論。”{汉}{王充}《论衡·别通》:“上自{黄帝}﹐下至{秦}{漢}﹐治國肥家之術﹐刺世譏俗之言﹐備矣。”

  • 譏繩-汉语大词典

    譏繩

    【1】劝谏和纠正。《晋书·姚兴载记上》:“以取{吕氏}宫人{裴氏}及殺逃人{薄禾}等爲南臺所禁﹐天鑒玄鏡﹐暫免囹圄﹐譏繩之文﹐未離簡墨。”

  • 譏禁-汉语大词典

    譏禁

    【1】稽察查禁。《陈书·後主纪》:“夷狄吾民﹐斯事一也﹐何獨譏禁﹐使彼離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滱水》:“{滱水}自縣南流入峽﹐謂之隘門﹐設隘於峽﹐以譏禁行旅。”

  • 譏駡-汉语大词典

    譏駡

    【1】讥笑谩骂。{清}{黄遵宪}《乌之珠歌》:“青絲絡頭伏道旁﹐反因受寵叢譏駡。”{宋}{岳珂}《金陀粹编》卷二三:“{覿}以諛墓取足﹐貿易是非﹐至以得不償願﹐作啓譏駡。”{元}{刘祁}《归潜志》卷九:“{元裕之}﹑{李長源}同鄉里﹐各有詩名。由其不相下﹐頗不相咸。{李}好憤怒﹐{元}嘗云:‘{長源}有憤擊經。’{元}好滑稽﹐{李}輒以詩譏駡。”

  • 譏弄-汉语大词典

    譏弄

    【1】讥笑嘲弄。{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制科》:“宦途之士﹐自進士而歷清貴﹐有八儁者……言此八者﹐尤爲儁捷﹐直登宰相﹐不要歷餘官也。同寮遷拜﹐或以此更相譏弄。”

  • 譏貶-汉语大词典

    譏貶

    【1】讥刺贬责。{胡適}《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今日最没有根据而又最有毒害的妖言是讥贬西洋文明为唯物的﹐而尊崇东方文明为精神的。”{晋}{葛洪}《抱朴子·良规》:“或諫余以此言爲傷聖人﹐必見譏貶。”{宋}{周密}《齐东野语·胡明仲本末》:“嘗於謫所著《讀史管見》數千萬言﹐極意譏貶{秦氏}。”

  • 譏謫-汉语大词典

    譏謫

    【1】见“譏摘”。

  • 譏忿-汉语大词典

    譏忿

    【1】讥讽怨怒。《新唐书·刘禹锡传》:“{禹錫}作《玄都觀看花君子》詩﹐語譏忿﹐當路者不喜﹐出爲{播州}刺史。”

  • 譏評-汉语大词典

    譏評

    亦作“[譏平]”【1】讥议评论﹔讥讽批评。{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顧專制久長﹐鼎鑊爲政﹐以聚斂窮其膏髓﹐以禁令制其譏平。”{唐}{韩愈}《送浮屠令纵西游序》:“譏評文章﹐商較人士。”《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至於女壻一發彼此相爲﹐外貌解勸之中﹐帶些尖酸譏評﹐只是丈人不是﹐更當不起。”{叶圣陶}《倪焕之》二一:“那此无理的反对和任情的讥评﹐{焕之}听得多了。”《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今之少年﹐喜謗前輩﹐或能譏平{孝章}。”{李周翰}注:“平﹐議也。言譏議{孝章}得失也。”

  • 譏視-汉语大词典

    譏視

    【1】稽察。《新唐书·李勉传》:“西南夷舶歲至纔四五﹐譏視苛謹。{勉}既廉絜﹐又不暴征﹐明年至者乃四十餘柁。”

  • 譏議-汉语大词典

    譏議

    【1】讥评非议。{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六》:“況語録出之信口﹐記之門人﹐非文字銖兩稱停者﹐而毛摘片詞﹐傅會胸臆﹐可乎!繹{朱}語二條﹐皆推服{武鄉}﹐而{楊}以爲譏議﹐難矣哉!”{叶圣陶}《倪焕之》六:“根据这个见解﹐我们来考核我们所做的﹐就很有应受批驳和讥议的地方。”《孔子家语·观周》:“凡當今之士﹐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

  • 譏揣-汉语大词典

    譏揣

    【1】谓猜度他人并加以讥评。《後汉书·党锢传序》:“鄉人爲之謡曰:‘天下規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進}。’二家賓客﹐互相譏揣﹐遂各樹朋徒﹐漸成尤隙。”《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九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揣﹐度也﹐量也;度量其輕重長短而爲譏議也。”

  • 譏訕-汉语大词典

    譏訕

    【1】讥刺讪笑。{宋}{苏轼}《参定叶祖洽廷试策状》之一:“臣取{祖洽}印本試策尋究﹐即無譏訕之言﹐不知{君錫}何以見其譏訕也。”《东观汉记·桓谭传》:“{譚}譏訕圖讖﹐有詔會議{靈臺}所處。”{叶圣陶}《倪焕之》十:“嘴里当然叽咕着一些怀着热望而以调笑的风趣出之的讥讪。”

  • 譏短-汉语大词典

    譏短

    【1】非议指摘。《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肅}集《聖證論》以譏短{玄}﹐{叔然}駮而釋之。”

  • 譏言-汉语大词典

    譏言

    【1】讥讽的言论。{明}{海瑞}《赠罗近云升钦州太守序》:“五年愛民﹐一旦不能爲。心之甚一切應之。時有譏言﹐有恕説。譏謂民父母不如是﹐恕謂又有大父母主持於上。”

  • 譏斥-汉语大词典

    譏斥

    【1】讥刺斥责。{{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八节:“{唐}朝廷向{江}{淮}以及{岭}南搜括大量财物﹐民众已极困苦﹐官员为谋求大利﹐也争着到这些地方去做官。名士{薛保逊}作文讥斥当时的州县官。”《南史·刘穆之传》:“{永明}初﹐撰《宋書》﹐譏斥禪代。”《金史·张万公传》:“譏斥先朝﹐固當治罪﹐然舊無此法。”

  • 譏呵-汉语大词典

    譏呵

    亦作“[譏訶]”【1】讥责非难。《後汉书·宦者传·吕强》:“{邕}不敢懷道迷國﹐而切言極對﹐毁刺貴臣﹐譏呵豎宦。”{宋}{苏辙}《东西京二绝》之一:“{宓妃}何預詞臣事﹐指點譏訶豹尾中。”《三国志·蜀志·孟光传》:“好{公羊}《春秋》而譏呵{左氏}。”{姚锡钧}《论诗绝句·黄遵宪》:“蠻語娵隅信有無﹐{莎歐}奪席雜譏訶。”【2】稽查盘问。《明史·杨嗣昌传》:“造飛梁﹐設横枑﹐陳利兵而譏訶﹐非符要合者不得渡。”{清}{顾炎武}《河上作》诗:“今年暫寢兵﹐邏卒猶譏訶。”{王蘧常}汇注:“《廣雅·釋詁》:‘譏﹐問也。’”{宋}{文同}《谢韩运判》:“譏訶免於羣掾﹐敲扑逭於諸胥。”

  • 譏諫-汉语大词典

    譏諫

    【1】劝谏。《後汉书·崔琦传》:“{管仲}相{齊}﹐樂聞譏諫之言;{蕭何}佐{漢}﹐乃設書過之吏。”{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怨怒》:“當今天下﹐有譏諫之士﹐咸皆不減於先侍郎矣。然失在於倨﹐闕在於怒。”

  • 譏望-汉语大词典

    譏望

    【1】责怪。{汉}{应瑒}《报庞惠恭书》:“過意賜書﹐辭不半紙﹐慰藉輕于繒縞﹐譏望重于丘山。是《角弓》之詩﹐所以爲刺也。”

  • 譏斂-汉语大词典

    譏斂

    【1】稽查和收税。《新唐书·张知謇传》:“{武后}革命﹐{知泰}奏置{東都}諸關十七所﹐譏斂出入。百姓驚駭﹐樵米踊貴。”

  • 譏惡-汉语大词典

    譏惡

    【1】谓讥责丑恶的事物。{汉}{张衡}《陈事疏》:“褒美譏惡﹐有心皆同。”【2】喜好讥刺的恶行。{唐}{道宣}《续高僧传·译经二·彦琮》:“誠心愛法﹐志願益人﹐不憚久時﹐其備一也。將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其備二也。”

  • 譏玩-汉语大词典

    譏玩

    【1】讥讽轻慢。{宋}{邵博}《闻见後录》卷二三:“考詆誣譏玩之詞﹐見{蔡卞}增僞之意。”

  • 譏弔-汉语大词典

    譏弔

    【1】讥讽﹑凭吊。{明}{杨慎}《词品·柳枝辞》:“予獨愛無名氏云:‘萬里{長江}一帶開﹐岸邊楊柳是誰栽?錦帆落盡西風起﹐惆悵龍舟更不回。’……次句‘是誰栽’三字作問辭﹐尤含蓄﹐不言{煬帝}﹐而譏弔之意在其中。”

  • 譏摘-汉语大词典

    譏摘

    【1】讥议指摘。{宋}{曾巩}《寄王介卿》诗:“雅愛{張}與余﹐挽之置茵蓆。羣兒困不酬﹐吽嚬聚譏摘。”一本作“譏謫”。

  • 譏毁-汉语大词典

    譏毁

    【1】非议诋毁。{清}{吴敏树}《书谢御史》:“孰知當{薌泉先生}罷官時﹐同朝行輩中﹐必有相侮笑者﹐譏毁者﹐畏罪累而不敢附和者。”《金史·张万公传》:“上謂宰臣曰:‘昔{唐}{張玄素}以{桀}{紂}比{文皇}。今若方我爲{桀}{紂}﹐亦不之罪。至於{世宗}功德﹐豈容譏毁!’”【2】指被非议毁谤。《後汉书·胡广传》:“〔{胡廣}〕及共{李固}定策﹐大議不全﹐又與中常侍{丁肅}婚姻﹐以此譏毁於時。”

  • 譏談-汉语大词典

    譏談

    亦作“[譏譚]”【1】讥笑嘲弄。{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假和尚》:“不自成立﹐惟覬人有﹐猶肆口譏談﹐能無汗顔!”{清}{陈维崧}《寄黄梨洲先生求为先人志墓》诗:“今人往往咎過激﹐毋乃醜正叢譏譚。”

  • 譏關-汉语大词典

    譏關

    【1】在关市负责稽查和征税。语本《礼记·王制》﹕“關譏而不征。”《孟子·梁惠王下》:“關市譏而不征。”{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吾輩受譏關之任者﹐寬一分則受一分之賜﹐奈何必以繭絲爲能﹐而務朘民之膏血也?”

  • 譏正-汉语大词典

    譏正

    【1】纠正。《隋书·经籍志二》:“至{後漢}{扶風}{班彪}﹐綴後傳數十篇﹐并譏正前失。”《後汉书·班彪传》:“{彪}乃繼採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譏正得失。”{宋}{陈善}《扪虱新话·三经辨》:“{楊中立}著《三經義辨》﹐以譏正{王氏}﹐當矣﹐然不作可也。”

  • 譏謗-汉语大词典

    譏謗

    【1】讥议毁谤。{宋}{欧阳修}《新春有感寄常夷甫》诗:“軒裳德不稱﹐徒自取譏謗。”{明}{张凤翼}《灌园记·迎立世子》:“助衣糧﹐即時賚發往他方﹐若留在此遭譏謗。”《三国志·魏志·毛玠传》:“{玠}譏謗之言﹐流於下民﹐不悦之聲﹐上聞聖聽。”

  • 譏謔-汉语大词典

    譏謔

    【1】讥讽戏谑。{阿英}《明朝的笑话》二:“{三山}士人{郑唐}﹐有逸才﹐好讥谑。”{宋}{苏辙}《和子瞻监试举人》:“嗟哉守愚鈍﹐幾不被譏謔。”{宋}{龚明之}《中吴纪闻·李璋》:“公素好譏謔。”

  • 譏問-汉语大词典

    譏問

    【1】讯问。{南朝} {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玉輦升殿﹐雲蹕在堦﹐晏然箕坐﹐曾不山立﹐憲司譏問﹐愈見凝跱。”

  • 譏思-汉语大词典

    譏思

    【1】讥刺的意思。{唐}{罗隐}《言》诗:“須信禍胎生利口﹐莫將譏思逞懸河。猩猩鸚鵡無端解﹐長向人間被網羅。”

  • 譏察-汉语大词典

    譏察

    【1】督察。{宋}{苏舜钦}《答范资政书》:“今得心安舒而身逸豫﹐坐探聖人之道﹐又無人譏察而責望之﹐何樂如是!”《明史·刘宗周传》:“廠衛司譏察﹐而告訐之風熾。”《金史·百官志三》:“鎮撫人民﹐譏察邊防軍旅之事。”【2】稽察盘查。《旧唐书·职官志二》:“善狀之外﹐有二十七最……其二十四曰譏察有方﹐行旅無壅﹐爲關津之最。”{康有为}《大同书》己部第二章:“孕婦交遊之人﹐女傅皆當譏察。”{明}{归有光}《马政志》:“邇因邊吏譏察不嚴﹐以致私販出境﹐爲夷人所賤。”

  • 譏譚-汉语大词典

    譏譚

    【1】见“譏談”。

  • 譏誚-汉语大词典

    譏誚

    【1】冷言冷语地讥讽。《宋史·孙全照传》:“{全照}深刻﹐常慮人以嚴察議己﹐今授此州﹐似涉譏誚。”{茅盾}《子夜》七:“{李玉亭}忸怩地回答﹐想起{范博文}和{吴芝生}他们说过的一些讥诮话﹐心里又不自在起来了。”《艺文类聚》卷七九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君年少﹐何以輕穿文鑿句﹐而妄譏誚老子邪?”

  • 譏論-汉语大词典

    譏論

    【1】讥刺和议论。{晋}{葛洪}《抱朴子·微旨》:“夫衣無蔽膚之具﹐資無謀夕之儲﹐而高談{陶朱}之術﹐自同{猗頓}之策﹐取譏論者﹐其理必也。”《诗·桧风·桧谱》“於是{檜}之變風始作”{唐}{孔颖达}疏:“言{季札}聞此二國之歌﹐不復譏論﹐以其國小故也。”

  • 譏詆-汉语大词典

    譏詆

    【1】讥刺诋毁。《新唐书·韦昭度传》:“{行瑜}乃與{李茂貞}數上書﹐譏詆朝政。”{明}{沈德符}《野獲编·兵部·暹罗》:“{程鵬起}泛海求援﹐固屬説夢﹐即{于公}譏詆﹐亦未得肯綮。”

  • 譏諛-汉语大词典

    譏諛

    【1】非议和阿谀。《三国志·魏志·程昱刘放孙资等传论》:“{劉放}文翰﹐{孫資}勤慎﹐並管喉舌﹐權聞當時﹐雅亮非體﹐是故譏諛之聲﹐每過其實矣。”

  • 譏讒-汉语大词典

    譏讒

    【1】讥议和谗谤。{宋}{苏轼}《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之二:“世事漸艱吾欲去﹐永隨二子脱譏讒。”{宋}{王珪}《谢赐生日表》之二二:“速譏讒于衆口﹐媿功烈于前人。”

  • 譏譟-汉语大词典

    譏譟

    【1】讥呵喧闹。《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后乃製《外戚誡》獻諸朝﹐解釋譏譟。於是逐{无忌}﹑{遂良}﹐踵死徙﹐寵煽赫然。”

  • 譏鄙-汉语大词典

    譏鄙

    【1】讥笑鄙视。《北齐书·薛琡传》:“〔{薛琡}〕惑其讒言﹐逐前妻{于氏}﹐不認其子﹐家内怨忿﹐競相告列﹐深爲世所譏鄙。”

  • 譏詘-汉语大词典

    譏詘

    【1】讥讽贬斥。{宋}{吴坰}《五总志》:“遂爲廉訪捃奏之﹐謂語涉譏詘。尋降秩﹐罷郡。”

  • 譏彈-汉语大词典

    譏彈

    【1】讥讽并抨击。{三国} {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世人之著述﹐不能無病﹐僕嘗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者﹐應時改定。”{郭沫若}《今昔集·钓鱼城访古追记》:“不知何故将题名误为《钓鱼台访古》﹐致惹复旦大学某教授为文大事讥弹。”{宋}{梅尧臣}《送石昌言舍人使匈奴》诗:“聞到庭尤苦寒﹐譯語揉耳不譏彈。”

  • 譏嘲-汉语大词典

    譏嘲

    【1】讥讽嘲笑。{清}{梁章鉅}《退庵随笔·躬行》:“君子之文﹐以不磨滅爲幸。非君子則以不磨滅爲不幸;使後人一番瀏覽﹐一番譏嘲﹐不如磨滅之乾浄矣。”{宋}{司马光}《酬王安之闻罢真率会》:“既處譏嘲地﹐誰爲長厚人。”{艾芜}《流离》:“有的又现出不满的样子﹐讥嘲地说:‘真是!五千元一碗的干饭不吃﹐要出来喝五千元一碗的清米汤!’”

  • 譏笑-汉语大词典

    譏笑

    【1】讥讽嘲笑。{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章:“{郭主任}﹐你看﹐{生宝}他们的生产计划能做到吗?村里好些人讥笑哩!”{晋}{袁宏}《後汉纪·光武帝纪五》:“嗚呼!世俗之賓方抵掌而擊之﹐以爲譏笑﹐豈不哀哉。”{宋}{苏舜钦}《答韩持国书》:“羸馬敝僕﹐日棲棲取辱于都城﹐使人指背譏笑哀憫﹐我亦何顔面﹐安得不謂之愁苦哉!”

  • 譏刺-汉语大词典

    譏刺

    【1】讥评讽刺。《南齐书·文学传·丘巨源》:“{高宗}爲{吴興}﹐{巨源}作《秋胡詩》﹐有譏刺語﹐以事見殺。”《汉书·刘向传》:“{向}自見得信於上﹐故常顯訟宗室﹐譏刺{王氏}及在位大臣。”{茅盾}《追求》八:“他立刻回答了一篇极蛮横的反驳﹐其中很有些对于{曼青}个人的讥刺。”{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隐》:“詩文凡以譏刺爲主﹐雖荒祠木偶﹐莫能免者。”

  • 讒譏-汉语大词典

    讒譏

    【1】谗毁非议。{清}{恽敬}《答赵青州书 》:“{敬}嘗觀之古人﹐其畜道德﹑能文章者﹐饑寒之外非復多變故﹐或家室違異﹐或朝廷歧阻﹐或毁敗於讒譏﹐或展轉於疾病。”

  • 頗譏-汉语大词典

    頗譏

    【1】谓微有讥刺。《後汉书·贾逵传》:“〔{賈逵}〕不修小節﹐當世以此頗譏焉﹐故不至大官。”

  • 駁譏-汉语大词典

    駁譏

    亦作“[駮譏]”【1】反驳讥讽。《汉书·叙传上》:“{永}({谷永})指以駮譏{趙}{李}﹐亦無間云。”

  • 駡譏-汉语大词典

    駡譏

    亦作“[罵譏]”【1】骂詈讥讽。{唐}{韩愈}《谴疟鬼》诗:“乘秋作寒熱﹐翁嫗所駡譏。”{金}{元好问}《答郭仲通》诗之一:“向時諸老供熏沐﹐此日孤生足罵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