譴(譴)是什么意思
僇譴-汉语大词典
僇譴
【1】僇辱贬谪。{明}{沈德符}《野獲编·列朝二·世宗入绍礼》:“諸臣紛紛哭諫伏闕者﹐徒自取僇譴耳。”
冤譴-汉语大词典
冤譴
【1】因冤孽而遭的罪谴。{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如是月餘乃卒﹐究不知是何冤譴也。”
刑譴-汉语大词典
刑譴
【1】刑罚。《後汉书·陈蕃传》:“而今左右羣竪﹐惡傷黨類﹐妄相交構﹐致此刑譴。”
天譴-汉语大词典
天譴
【1】上天的责罚。{邹鲁}《湖南光复》:“且余信革命終當成功﹐若輩反覆﹐自有天譴。”{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聖主賢君尚樂受忠臣之諫﹐而况受天譴也。”《新唐书·韩思彦传》:“後太白晝見﹐勸帝修德答天譴。”{清}{袁枚}《新齐谐·雷击土地》:“君家有難﹐我不敢不告。第告君後﹐恐我難逃天譴。”【2】指帝王的责罚。{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王公家书》:“既逆隆旨﹐干天譴﹐士之處此﹐當以忠智相兼。”
小譴-汉语大词典
小譴
【1】小罪。《新唐书·后妃传上·文德长孙皇后》:“及大漸﹐與帝決﹐時{玄齡}小譴就第﹐后曰:‘{玄齡}久事陛下﹐預奇計秘謀﹐非大故﹐願勿置也。’”{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劉廷式}〕嘗坐小譴﹐監司欲逐之﹐嘉其美行﹐遂爲闊畧。”
少譴-汉语大词典
少譴
【1】犹小罪。《晋书·向雄传》:“〔{劉毅}〕嘗以非罪笞{雄}﹐及{吴奮}代{毅}爲太守﹐又以少譴繫{雄}於獄。”
告譴-汉语大词典
告譴
【1】宣示谴责之意。《後汉书·谢弼传》:“上天告譴﹐則王者思其愆;政道或虧﹐則姦臣當其罰。”
呵譴-汉语大词典
呵譴
【1】斥责。{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小人引船﹐或遲或速……撞人觸岸。公初不呵譴。人謂公常無嗔喜。”
咎譴-汉语大词典
咎譴
【1】因过错而招致的罪谴。《北史·崔光传》:“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無意外咎譴﹐二十年後當作司空。”{南朝} {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三:“此便是前緣所招﹐或咎譴應至﹐定録{趙丞}﹐灼然知見而不可較也。”
嚴譴-汉语大词典
嚴譴
【1】严厉谴责。{唐}{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逐臣北地承嚴譴﹐謂到南中每相見。”{明}{沈寿民}《访姜如农城北》诗:“{石公}嚴譴後﹐又見荷戈新。”{彭芳}《辛亥逊清政变发源记》:“資政院及各省咨議局認爲不合法律手續﹐且受嚴譴﹐大理院票擬罪名﹐竟有正法之意。”
微譴-汉语大词典
微譴
【1】轻微的罪过。《旧唐书·后妃传上·玄宗杨贵妃》:“五載七月﹐貴妃以微譴送歸{楊銛}宅。”
幽譴-汉语大词典
幽譴
【1】冥中的谴责。{清}{陈确}《送祝开美葬管山祭文》:“若{確}言誣罔﹐其上告我{山陰先生}﹐立賜幽譴﹐以正無知妄作﹑謗古惑衆之罪。”
横譴-汉语大词典
横譴
【1】谓无理谴责。《三国志·吴志·周鲂传》:“豈圖頃者﹐中被横譴﹐禍在漏刻﹐危於投卵﹐進有離合去就之宜﹐退有誣罔枉死之咎。”
深譴-汉语大词典
深譴
【1】重加谴责。{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上:“{殊}({晏殊})免深譴﹐{祁}({宋祁})之力也。”《宋史·寇瑊传》:“帝謂輔臣曰:‘{瑊}有吏幹﹐毋深譴也。’”
斥譴-汉语大词典
斥譴
【1】斥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乔女》:“{烏頭}夫妻有小過﹐輒斥譴不少貸。”
朝譴-汉语大词典
朝譴
【1】朝廷的谴责。{唐}{韦嗣立}《奉和张岳州王潭州别诗》序:“後受朝譴﹐各自東西。”
災譴-汉语大词典
災譴
亦作“[灾譴]”【1】指上天降灾示罚;灾祸。《後汉书·翟酺传》:“自去年已來﹐灾譴頻數。地坼天崩﹐高岸爲谷。”《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政有不當﹐則見災譴。”{晋}{郭璞}《皇孙生请布泽疏》:“宜於此時﹐崇恩布澤﹐則火氣潛消﹐災譴不生矣。”《晋书·姚兴载记下》:“災譴之來﹐咎在元首。”
怒譴-汉语大词典
怒譴
【1】责怪。《新唐书·杜黄裳传》:“嘗被疾﹐醫者誤進藥﹐疾遂甚﹐終不怒譴。”
禍譴-汉语大词典
禍譴
【1】殃咎;罪愆。{北魏}{温子昇}《孝庄帝杀尒朱荣大赦诏》:“蓋天道忌盈﹐人倫嫉惡﹐疏而不漏﹐刑之無捨。是以{吕}{霍}之門﹐禍譴所伏;{梁}{董}之家﹐咎徵斯在。”
私譴-汉语大词典
私譴
【1】谓个人有过失而受责备。《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乙亥﹐下詔令州縣皆立學﹐本道使者選屬部官爲教授﹐三年而代;選于吏員不足﹐取于鄉里宿學有道業者﹐三年無私譴﹐以名聞。”
罪譴-汉语大词典
罪譴
【1】犯罪而受谴;罪责。{清}{李渔}《奈何天·计左》:“此番回來﹐不但夫人受氣﹐連我這知情的管家﹐只怕也難逃罪譴。”{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遲違及違條件﹐觀察使已下各加罪譴。”《後汉书·周举传》:“今詔怒﹐二尚書已奏其事﹐吾獨表此﹐必致罪譴。”
羈譴-汉语大词典
羈譴
亦作“[羇譴]”【1】贬谪流放。{唐}{王昌龄}《送任五之桂林》诗:“羇譴同繒綸﹐僻幽聞虎豹。”
笞譴-汉语大词典
笞譴
【1】拷打斥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皂隶》:“諸役得差﹐皆先酬之乃行;不然﹐必遭笞譴。”
薄譴-汉语大词典
薄譴
【1】犹薄责。轻微的责备或责罚。《清史稿·文宗纪》:“五月戊子﹐{周天爵}奏﹐{武宣}{東鄉}逸賊竄入{象州}。詔切責之﹐各予薄譴。”{明}{顾大典}《青衫记·抗疏忤旨》:“下官不知時諱﹐觸犯天顔。仰荷聖恩﹐恭承薄譴﹐已出萬幸。”{明}{张居正}《答操江王少方书》:“鄙意以爲盜贓已獲﹐可從寬處……上意以部覆撫按罰治爲輕﹐區區又委曲議擬﹐乃得薄譴。”
負譴-汉语大词典
負譴
【1】获罪;被谪。{唐}{陈子昂}《为义兴公求拜扫表》:“然臣之負譴﹐實陷無辜;吏議不明﹐以投魑魅。”{唐}{戎昱}《赠别张驸马》诗:“一朝負譴辭丹闕﹐五年待罪{湘江}源。”《宋史·谢德权传》:“臣久領京務﹐頗慮中外觀聽﹐謂臣負譴外遷﹐願稍進其秩。”
責譴-汉语大词典
責譴
【1】犹谴责。《禅真後史》第二五回:“〔{劉仁軌}〕待將{印星}責譴﹐因念絶嗣二字﹐有感於衷﹐拂紙揮毫﹐寫下監票﹐發{印星}下大獄中監禁。”
遇譴-汉语大词典
遇譴
【1】遭到谴责。《魏书·车路头传》:“{太宗}性明察﹐羣臣多以職事遇譴。”
訶譴-汉语大词典
訶譴
【1】呵斥谴责。{晋}{葛洪}《抱朴子·自叙》:“未嘗論評人物之優劣﹐不喜訶譴人交之好惡。”{宋}{曾巩}《代人谢余侍郎启》:“疎闊已甚﹐抵棄未能﹐輒布聽聞﹐方虞訶譴。”{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但女奉侍謹﹐無可蹈瑕;或薄施訶譴﹐女惟順受。”
誅譴-汉语大词典
誅譴
亦作“[誅遣]”【1】诛杀贬谪。《後汉书·马武传》:“有功﹐輒增邑賞﹐不任以吏職﹐故皆保其福禄﹐終無誅譴者。”{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臣不勝區區冒昧聖聽﹐伏竢誅譴﹐取進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于去恶》:“丁酉﹐文場事發﹐簾官多遭誅遣﹐貢舉之途一肅﹐乃{張}巡環力也。”{何垠}注:“誅譴音株繾﹐戮也﹐謫也。”一本作“誅譴。”
謫譴-汉语大词典
謫譴
亦作“[讁譴]”【1】谴责。{唐}{韩愈}《县斋读书》诗:“讁譴甘自守﹐滯留愧難任。”{明}{归有光}《上瞿侍郎书》:“然窺測當道者意嚮﹐蓋薄示之謫譴﹐而往時讒搆之説益行矣。”
譴-汉语大词典
譴
“[谴]”的繁体字。《廣韻》去戰切,去線,溪。【1】责问;谴责。《庄子·天下》:“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成玄英}疏﹕“譴﹐責也。”{南朝} {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先是震于外寢﹐匠者以爲不祥﹐將加治葺。公曰﹕‘此天譴也﹐無所改修﹐以記吾過。’”{明}{张居正}《请宥言官以彰圣德疏》:“今若因此一事﹐將{石星}遂加重譴﹐四方聞之﹐必謂朝廷求言特虚文耳。”【2】罪;过错。《後汉书·蔡邕传》:“詔書每下﹐百官各上封事﹐欲以改政思譴﹐除凶致吉。”《新唐书·张廷珪传》:“御史有譴﹐當殺殺之﹐不可辱也。”{清}{陈康褀}《郎潜纪闻》卷十二:“{舒文襄}在{新疆}獲譴﹐有旨即行正法。”【3】旧时官吏被贬降或谪戍。{唐}{韦嗣立}《奉和张岳州王潭州别诗》序:“予昔忝省閤﹐與{岳州}{張使君説﹑{潭州}{王都督}{熊}同官聯事﹐後承朝譴﹐各自東西。”{清}{洪昇}《长生殿·觅魂》:“早難道逐梁清又受天曹譴﹐要尋那《霓棠》善舞的俊{楊妃}﹐到做了留仙不住的喬{飛燕}。”
譴呪-汉语大词典
譴呪
【1】谴责咒骂。{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東方朔}有《駡鬼》之書。於是後之譴呪﹐務於善駡。”
譴奪-汉语大词典
譴奪
【1】责其罪而革其官。{唐}{元稹}《寄隐客》诗:“監察官甚小﹐發言無所裨。小官仍不了﹐譴奪亦已隨。”
譴黜-汉语大词典
譴黜
【1】谪降贬黜。《後汉书·张奋传》:“自{昭帝}封{安世}﹐至{吉}﹐傳國八世﹐經歷篡亂﹐二百年閒﹐未嘗譴黜﹐封者莫與爲比。”{唐}{白居易}《曲江感秋》诗之一:“{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長慶}二年秋﹐我年五十一。中間十四年﹐六年居譴黜。”《清史稿·恭忠亲王奕訢传》:“{穆宗}侍兩太后奉{文宗}喪還京師﹐譴黜{載垣}等。”
譴舉-汉语大词典
譴舉
【1】责罚或荐举﹐指赏罚之事。《史记·李斯列传》:“且陛下富於春秋﹐未必盡通諸事﹐今坐朝廷﹐譴舉有不當者﹐則見短於大臣﹐非所以示神明於天下也。”
譴呵-汉语大词典
譴呵
【1】见“譴訶”。
譴責-汉语大词典
譴責
【1】申斥。{宋}{周密}《齐东野语·景定慧星》:“臣當委心以聽﹐奉身以退﹐徐請譴責﹐以戒爲臣之繆於國者。”{沙汀}《在祠堂里》:“于是那种千篇一律的谴责又开头了。”《史记·外戚世家》:“帝譴責{鉤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頭。”
譴笞-汉语大词典
譴笞
【1】责其罪而鞭挞之。《汉书·赵广汉传》:“事下廷尉治 (罪)﹐實丞相自以過譴笞傅婢﹐出至外弟乃死﹐不如{廣漢}言。”
譴客-汉语大词典
譴客
【1】贬谪的人。{清}{周亮工}《郭去问还家未半载复作章贡之行送之》诗:“幾送貧交别故里﹐空餘譴客隸殘城。”
譴棄-汉语大词典
譴棄
【1】遭谴谪而被弃置。{唐}{元稹}《叙诗寄乐天书》:“又不幸﹐年三十二時有罪譴棄。”
譴何-汉语大词典
譴何
【1】责问。《汉书·贾谊传》:“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聞譴何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辠耳﹐上不執縛係引而行也。”{颜师古}注:“譴﹐責也。何﹐問也。”
譴告-汉语大词典
譴告
【1】谴责警告。{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異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明}{杨涟}《劾魏忠贤疏》:“天祚聖明﹐屢行譴告﹐去年以熒惑守斗告﹐今年以長日風霾告。”{晋}{袁宏}《後汉纪·桓帝纪上》:“乃者暴風迅疾﹐殆必有異﹐上天不言﹐以災異譴告。”
譴發-汉语大词典
譴發
【1】谴责揭发。《孔子家语·五刑 》:“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聞而譴發﹐則白冠釐纓﹐盤水加劍﹐造乎闕而自請罪。”{王肃}注:“譴﹐譴讓也。發﹐始發露。”
譴死-汉语大词典
譴死
【1】谴谪而死。{宋}{陆游}《书感》诗:“{翟公}冷落客散去﹐{蕭尹}譴死人所憐。”《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爲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者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甚惶恐。”{唐}{韩愈}《祭湘君夫人文》:“前歲之春﹐{愈}以罪犯黜守{潮州}﹐懼以譴死。且虞海山之波﹐霧瘴毒爲災﹐以殞其命。”
譴逐-汉语大词典
譴逐
【1】贬谪放逐。《宋史·王觌传》:“{覿}清修澹﹐人莫見其喜愠﹐持正論始終﹐再罹譴逐﹐不少變。”{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四》:“譬如人家有一幹僕﹐偶得罪於其主﹐譴逐在外。”{唐}{韩愈}《顺宗实录二》:“以微過忤旨譴逐者﹐一去皆不復叙用。”
譴罪-汉语大词典
譴罪
【1】责罪。{宋}{何薳}《春渚纪闻·殡柩者役于伽蓝》:“夫人曰:‘我生享國封﹐不爲不尊﹐而死亦鬼耳。况以遺骸滓穢佛界之地﹐得不大譴罪﹐而姑役使之﹐亦幸矣。’”
譴却-汉语大词典
譴却
【1】见“譴卻”。
譴域-汉语大词典
譴域
【1】指谪迁之地。{宋}{洪适}《锺世明复直徽猷阁知庐州制》:“兹用起爾譴域﹐畀爾帥節﹐還爾美職。”
譴勑-汉语大词典
譴勑
【1】谴责告戒。《後汉书·马防传》:“{防}又多牧馬畜﹐賦斂{羌胡}﹐帝不喜之﹐數加譴勑﹐所以禁遏甚備。”《後汉书·五行志一》:“上以后故﹐但譴勑之﹐不治其罪。”
譴怒-汉语大词典
譴怒
【1】犹谴责。{汉}{刘向}《列女传·周南之妻》:“國家多難﹐惟勉强之﹐無有譴怒﹐遺父母憂。”{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霹雳石》:“若以爲神道譴怒而降之罰﹐又何待一拳之石以成其威耶!”《诗·小雅·小明》:“念彼共人﹐睠睠懷顧﹐豈不懷歸?畏此譴怒!”{朱熹}集传:“譴怒﹐罪責也。”
譴出-汉语大词典
譴出
【1】古代官吏谪降贬出为外任。《南史·顾琛传》:“{琛}以宗人{顧碩}寄尚書{張茂度}門名﹐而與{顧碩}同席坐。明年坐譴出﹐免中正。凡尚書官大罪則免﹐小罪譴出﹐譴出者百日無代人﹐聽還本職。”
譴訝-汉语大词典
譴訝
【1】犹怪罪。{宋}{晁补之}《即事次韵祝朝奉十一丈》:“捫蝨與人言﹐豈不逢譴訝。”
譴考-汉语大词典
譴考
【1】贬谪传考。《後汉书·虞诩传》:“{詡}好刺舉﹐無所回容﹐數以此忤權戚﹐遂九見譴考﹐三遭刑罰﹐而剛正之性﹐終老不屈。”
譴勒-汉语大词典
譴勒
【1】犹谴责。《新唐书·濮恭王泰传》:“會召{承乾}譴勒﹐{承乾}曰:‘臣貴爲太子﹐尚何求?但爲{泰}所圖﹐與朝臣謀自安爾。’”
譴誡-汉语大词典
譴誡
【1】见“譴戒”。
譴祟-汉语大词典
譴祟
【1】谓天或鬼神所显示于人的灾祸。{三国} {魏}{阮侃}《宅无吉凶摄生论》:“夫時日譴祟﹐古之盛王無之﹐而季王之所好聽也。”《六度集经·精进度无极》:“其長者素不知法﹐恠此夫人口爲妄語﹐謂呼鬼病卜問譴祟﹐無所不至﹐無能知者。”
譴謫-汉语大词典
譴謫
【1】亦作“[譴讁]”。贬降。{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陸爽}以爲陛下今雖容之﹐恐後陰加譴讁﹐所以反覆自陳﹐意在於此﹐不足爲怪。”《周书·李贤传》:“{武成}二年﹐除{江州}刺史。既被譴謫﹐常憂懼不得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朝田亩制度》:“天王乃降旨主斷……譴謫各欽命總制所奏貶各監軍﹐或貶爲軍帥﹐或貶爲師帥。”【2】责备。{朱自清}《别》:“他不曾容忍过伊仅有的﹑微细的谴谪﹐他常用语言压迫伊。”{许地山}《枯杨生花》:“我不是不依你﹐不过这村里只有我一个是‘读书人’﹐若有三分不是﹐人家总要加上七分谴谪。”
譴戒-汉语大词典
譴戒
亦作“[譴誡]”【1】谴责告戒。《後汉书·皇甫规传》:“而地震之後﹐霧氣白濁﹐日月不光﹐旱魃爲虐﹐大賊從横﹐流血丹野﹐庶品不安﹐譴誡累至﹐殆以姦臣權重之所致也。”《晋书·元帝纪》:“雷震暴雨﹐蓋天災譴戒﹐所以彰朕之不德也。”{宋}{欧阳修}《论罢修奉先寺等状》:“{開寶}﹑{興國}兩寺塔殿﹐並皆焚燒蕩盡﹐足以見天意厭土木之華侈﹐爲陛下惜國力民財﹐譴戒丁寧﹐前後非一。”
譴罰-汉语大词典
譴罰
【1】谴责惩罚。{晋}{傅玄}《鼙舞歌·明君》:“明君御四海﹐聽鑒盡物情。顧望有譴罰﹐竭忠身必榮。”{清}{刘大櫆}《程氏宗祠碑记》:“其不遵約束者﹐衆共譴罰之。”《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魏徵}上疏﹐以爲:‘陛下欲善之志不及於昔時﹐聞過必改少虧於曩日。譴罰積多﹐威怒微厲。’”
譴負-汉语大词典
譴負
【1】犹罪责。《周书·崔猷传》:“近者長星爲災﹐乃上玄所以垂鑒誡也。誠宜修德以禳天變﹐豈可窮兵極武而重其譴負哉?”《晋书·后妃传上·惠贾皇后》:“給使{張泓}曰:‘太子不學﹐而答詔引義﹐必責作草主﹐更益譴負。不如直以意對。’”
譴讁-汉语大词典
譴讁
【1】见“譴謫”。
譴責小説-汉语大词典
譴責小説
【1】{中国}旧体小说的一种﹐指{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后大量出现的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的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郑振铎}《文学杂论·谴責小说》:“大家之所以看不起小说家﹐对小说家起这种误会﹐其责任的一大部分﹐应该由近数十年来在那里做流行一时的‘谴责小说’的人担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八篇:“其在小説﹐則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于時政﹐嚴加糾彈﹐或更擴充﹐并及風俗。雖命意在于匡世﹐似與諷刺小説同倫﹐而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故别謂之譴責小説。”
譴問-汉语大词典
譴問
【1】责问。{宋}{苏轼}《杭州召还郡状》:“先帝雖未聽從﹐然亦嘉臣愚直﹐初不譴問﹐而{安石}大怒﹐其黨無不切齒争欲傾臣。”《三国志·吴志·吕範传》:“{權}守{陽羡}長﹐有所私用﹐{策}或料覆﹐功曹{周谷}輒爲傅著簿書﹐使無譴問。”《後汉书·周传》:“詔召司隸校尉﹑{河南}尹詣尚書譴問﹐遣劒戟士收{}送廷尉詔獄。”
譴累-汉语大词典
譴累
【1】谓受牵累而遭谪降。《宋史·太宗纪一》:“詔文武官由譴累不齒者﹐有司毋得更論前過。”《册府元龟·总录·谴累》:“傳曰:‘君子不黨。’又曰:‘君子周而不比。’蓋黨比者其有譴累之患乎?”
譴訶-汉语大词典
譴訶
亦作“[譴呵]”【1】谴责呵叱。{宋}{欧阳修}《谢擅止散青苗钱放罪表》:“雖具奏陳﹐乃先擅止﹐據兹專輒﹐合被譴呵。”{章炳麟}《訄书·刑官》:“自《周官》之法廢﹐而譴訶不行於上。”《汉书·薛宣传》:“至開私門﹐聽讒佞﹐以求吏民過失﹐譴呵及細微﹐責義不量力。”{晋}{袁宏}《後汉纪·安帝纪上》:“愚見赦{萇}﹐不殺無辜﹐以譴訶爲非﹐無赫赫大惡可裁削奪﹐損其租賦﹐令得改過自新﹐革心向道。”
譴毁-汉语大词典
譴毁
【1】谴责毁谤。{汉}{王充}《论衡·自纪》:“《吕氏》﹑《淮南》﹐懸於市門﹐觀讀之者﹐無訾一主。今無二書之美﹐文雖衆盛﹐猶多譴毁。”
譴斥-汉语大词典
譴斥
【1】谴责﹔呵斥。{明}{沈榜}《宛署杂记·职官》:“一事失理﹐一民失所﹐救過不暇﹐譴斥隨至。”{唐}{韩愈}《顺宗实录》五:“{執誼}因言{成季}等朋讌聚遊無度﹐皆譴斥之。”{宋}{陈亮}《东阳郭德麟哀辞》:“余於斯時﹐方將爲之長言以解{德麟}之惴惴而寧其死﹐其不訕謗譴斥於一世之士者幾希!”
譴詰-汉语大词典
譴詰
【1】谴责诘难。《南齐书·顾宪之传》:“若事不副言﹐懼貽譴詰﹐便百方侵苦﹐爲公賈怨。”
譴卻-汉语大词典
譴卻
亦作“[譴却]”【1】责问并拒绝受理。《後汉书·陈蕃传》:“宦官由此疾{蕃}彌甚﹐選舉奏議﹐輒以中詔譴卻。”【2】斥退。《隋书·杨素传》:“{素}時貴倖﹐言無不從﹐其從{素}征伐者﹐微功必録﹐至於他將﹐雖有大功﹐多爲文吏所譴却。”
譴悟-汉语大词典
譴悟
【1】谓谴责而使之感悟。《晋书·文苑传·成公绥》:“流逆犯歷﹐譴悟象事﹐蓬容著而妖害生﹐老人形而主受喜。”
譴讓-汉语大词典
譴讓
【1】谴责﹔责备。《北齐书·孙腾传》:“{高祖}屢加譴讓﹐終不悛改﹐朝野深非笑之。”《汉书·丙吉传》:“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詳知﹐以得譴讓。”
譴辱-汉语大词典
譴辱
【1】谴责并羞辱。《南史·王弘传》:“自領選及當朝總録﹐將加榮爵於人者﹐每先呵責譴辱之﹐然後施行。”
譴咎-汉语大词典
譴咎
【1】谴责﹔责罪。{前蜀}{杜光庭}《李忠顺司徒拜保护章词》:“俗懷咨怨﹐民抱傷嗟;有一於斯﹐式彰譴咎。”{明}{曾鹤龄}《送许太守还任河间序》:“出納甚嚴且密﹐毫髮不敢有違﹐違則譴咎立至矣。”《後汉书·刘恺传》:“後尚書案其事﹐二府並受譴咎﹐朝廷以此稱之。”
陰譴-汉语大词典
陰譴
【1】冥冥之中受到责罚。{宋}{邵博}《闻见後录》卷五:“予謂{逸}後爲讎家告‘立{太山}石﹐枯{上林}柳’之句﹐編竄抵死﹐豈亦有陰譴耶!”《宋史·吕蒙正传》:“今臣男始離襁褓﹐膺此寵命﹐恐罹陰譴。”{清}{昭槤}《啸亭续录·朱文正公之直》:“{蔣香杜}孝廉笑謂余曰:‘{朱相公}果能驅使黄巾力士陰譴伊二家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