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譯)是什么意思
九譯-汉语大词典
九譯
【1】指边远地区或外国。{元}{耶律楚材}《为子铸作诗三十韵》:“東鄙收{句麗}﹐西南窮九譯。”《晋书·江统传》:“{周公}來九譯之貢﹐{中宗}納單于之朝。”{唐}{包佶}《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归国》诗:“上才生下國﹐東海是西鄰。九譯蕃君使﹐千年聖主臣。”{清}{王士禄}《诏罢高丽贡鹰歌》:“真人御極臨八荒﹐百蠻九譯皆享王。”【2】官名。{汉}有九译令,犹后世通译官。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3】辗转翻译。《晋书·文帝纪》:“雖西旅遠貢﹐{越裳}九譯﹐義無以踰。”《史记·大宛列传》:“重九譯﹐致殊俗。”{张守节}正义:“言重重九遍譯語而致。”《文选·张衡<东京赋>》:“重舌之人九譯﹐僉稽首而來王。”{薛综}注:“重舌謂曉夷狄語者。九譯﹐九度譯言始至中國者也。”{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东蛮》:“睢盱萬伏乖﹐咿嗢九譯重。”
直譯-汉语大词典
直譯
【1】谓翻译外国文字时,尽量按照原文直接译出。{郭沫若}《谈文学翻译工作》:“外国诗译成中文﹐也得象诗才行。有些同志过分强调直译﹐硬译。”{唐弢}《侧面--悼念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先生》:“其它如关于批评问题﹑直译与重译问题﹑小品文问题﹐{茅公}也都参加争论。”
今譯-汉语大词典
今譯
【1】古代文献的现代语译文。如{余冠英}《诗经今译》﹑{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等。
使譯-汉语大词典
使譯
【1】传译的信使。《三国志·魏志·东夷传》:“{魏}世{匈奴}遂衰﹐更有{烏丸}﹑{鮮卑}﹐爰及{東夷}﹐使譯時通。”《後汉书·和帝纪》:“〔{永元}〕六年春正月﹐{永昌}徼外夷遣使譯獻犀牛﹑大象。”《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依山島爲國邑。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
偏譯-汉语大词典
偏譯
【1】边远之地。因言語不同,须译而能通,故称。《後汉书·东夷传赞》:“眇眇偏譯﹐或從或畔。”
傳譯-汉语大词典
傳譯
【1】转译,翻译。{李大钊}《民彝与政治》:“结绳之治﹐不能行于文字传译之世也。”{宋}{马永卿}《懒真子》卷二:“{大慈恩寺}僧{玄奘}所翻經論﹐既新傳譯﹐文義須精。”{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四夷傳譯而朝。”《世说新语·言语》“{高坐}道人不作{漢}語”{南朝}{梁}{刘孝标}注:“〔{高坐}〕性高簡﹐不學{晉}語﹐諸公與之言﹐皆因傳譯﹐然神領意得﹐頓在言前。”
八譯-汉语大词典
八譯
【1】谓辗转多次翻译。《尚书大传》卷二:“{桀}無道﹐囚{湯}﹐後釋之﹐諸侯八譯來朝者六國。”
導譯-汉语大词典
導譯
【1】亦作“[導繹]”。向导兼翻译。《史记·大宛列传》:“{烏孫}發導譯送{騫}還。”《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三年》:“爲發導譯。”{胡三省}注:“導者﹐引路之人;譯者﹐傳言之人也。”《史记·大宛列传》:“〔{大宛}〕遣{騫}﹐爲發導繹﹐抵{康居}。”【2】翻译。{宋}{惠洪}《冷斋夜话·光梵大师惟净》:“上遣都知{羅宗}譯經潤文。{夏英公}{竦}詣傳法院導譯﹐冀得祥異之語以讖國。{净}焚香導譯﹐逾刻乃曰:{天竺}無此字﹐不通辯譯。”
口譯-汉语大词典
口譯
【1】口头翻译。相对“筆譯”而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〇六回:“这個容易﹐只要添上一個人名字﹐説某人口譯﹐你自己充了筆述﹐不就完了麽。”{丁玲}《韦护》第三章:“{韦护}又常常为她口译点诗。”
四譯館-汉语大词典
四譯館
【1】{清}代所设掌管接待四方邻国贡使和翻译边疆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清}{龚自珍}《在礼曹日与堂上官论事书》:“原其故﹐由百務一諉之四譯館監督﹐而本司無權也。”参阅《清会典·礼部十四·会同四译馆》。
宣譯-汉语大词典
宣譯
【1】宣讲并翻译。《隋书·经籍志四》:“{義熙}中﹐沙門{支法領}﹐從{于闐國}得《華嚴經》三萬六千偈﹐至{金陵}宣譯。”
梵譯-汉语大词典
梵譯
【1】梵文佛经的翻译。{宋}{叶適}《送冯传之》诗:“兹復罷著書﹐梵譯專討論。頽然對白法﹐諸有不得存。”
標譯-汉语大词典
標譯
【1】译述。《续资治通鉴·元明宗天历二年》:“乙未﹐特命{博囉}等傳旨﹐宣諭{雅克特穆爾}﹑{巴特錫}﹑{和實}﹑{哈瑪爾圖}﹑{巴特勒}等曰:‘凡省﹑院﹑臺﹑百司庶政﹐詢謀僉同﹐標譯所奏﹐以告於朕。’”
死譯-汉语大词典
死譯
【1】完全拘泥于原文字面的翻译。{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翻译家们的幼稚﹐水平不高﹐经验不足﹐自不待言﹐因而译品中有错译﹑误译﹑死译等也不足为奇。”
敷譯-汉语大词典
敷譯
【1】传译,翻译。《元史·百官志四》:“藝文監﹐秩從三品。{天曆}二年置。專以國語敷譯儒書﹐及儒書之合校讎者俾兼治之。”
曲譯-汉语大词典
曲譯
【1】歪曲原意的翻译。{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夜里﹐我将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知道除几处误译之外﹐还有一个故意的曲译。”
演譯-汉语大词典
演譯
【1】演绎。{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凡浮屠之説﹐類涉誇大者﹐率中華之人演譯之……其浮誕不根﹐愈後世增益也。”
新譯-汉语大词典
新譯
【1】新的译本。佛教徒称{唐}代以下的{汉}译经典。亦有将{後秦}高僧{鸠摩罗什}的译经称作新译者。{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八讲:“再就翻译的文体说﹐{玄奘}也超过了各家﹐一般称之为新译。”{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他把{罗什}的翻译称为新译﹐其前的翻译﹐统名旧译。”
胥譯-汉语大词典
胥譯
【1】翻译﹐互译。{明}{李东阳}《<马石田文集>序》:“{元}之入主中國﹐蓋有氣化以來所未見﹐八九十年﹐涵養生息﹐以旃裘爲冠屨﹐以干楯爲鉛槧﹐以胥譯爲吟誦﹐製爲文章﹐播爲歌咏﹐鳴一代而傳四方者﹐亦不可誣。”
意譯-汉语大词典
意譯
【1】根据原文的大意,而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鲁迅}《三闲集·<小彼得>译本序》:“凡学习外国文字的﹐开手不久便选读童话﹐我以为不能算不对﹐然而开手就翻译童话﹐却很有些不相宜的地方﹐因为每容易拘泥原文﹐不敢意译﹐令读者看得费力。”【2】根据某种语言词语的意义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区别于“音译”{韩北屏}《非洲夜会·沿着尼日尔河的旅行》:“{巴马科}是音译﹐如果按照当地语言意译的话﹐它就是‘{鳄鱼河}’。”
硬譯-汉语大词典
硬譯
【1】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直译。{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后来是译了一点文学理论到{中国}来﹐但‘批评家’幽默家之流又出现了﹐说是‘硬译’﹐‘死译’﹐‘好像看地图’。”{郭沫若}《雄鸡集·谈文学翻译工作》:“外国诗译成中文﹐也得像诗才行。有些同志过分强调直译﹐硬译。”
移譯-汉语大词典
移譯
【1】翻译。{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夏日如年﹐聊爲移譯。”
聖譯-汉语大词典
聖譯
【1】谓说释圣人经义者。{汉}{王符}《潜夫论·考绩》:“夫聖人爲天口,賢人爲聖譯。是故聖人之言,天之心也;賢者之所説,聖人之意也。”一说,译,当作铎。{汪继培}笺:“譯,疑當作‘鐸’。《法言·學行篇》云:‘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説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將復駕其所説,则莫Y使諸儒金口而木舌。’金口木舌,鐸也。”
筆譯-汉语大词典
筆譯
【1】谓以文字进行翻译。与“口译”相对而言。
翻譯-汉语大词典
翻譯
【1】做翻译工作的人。{陈毅}《在朝鲜的上阳村》诗:“{金日成}首相接着说:‘翻译同志快來翻译﹐老太太的话﹐很有意思。’”《官场现形记》第九回:“兄弟這邊因爲出洋才找到一位翻譯。”【2】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亦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的对译。{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佛驮什》:“先沙門{法顯}於{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譯﹐而{法顯}遷化。”{丁玲}《梦珂》二:“这是一个刚满二十五岁的青年﹐从{法国}回来还不到半年﹐好久以前便常常在杂志上看到他的名字﹐大半是翻译点小说。”{唐}{刘知幾}《史通·史官建置》:“當{代都}之時﹐史臣每上奉王言﹐下詢國俗﹐兼取工於翻譯者﹐來直史曹。”{清}{昭槤}《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命儒臣翻譯《三國志》及《遼》﹑《金》﹑《元史》﹐性理諸書﹐以教國人。”{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太平興國}中﹐始置譯經院于{太平興國寺}﹐延梵學僧﹐翻譯新經。”《隋书·经籍志四》:“至{桓帝}時﹐有{安息國}沙門{安静}﹐齎經至{洛}﹐翻譯最爲通解。”【3】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巴金}《春天里的秋天》:“朋友{许}在我的旁边﹐他很关心地帮忙我翻译电报。”《恨海》第八回:“翻便翻好了﹐在我身邊﹐不過要交出加一翻譯費﹐才好給你們。”
累譯-汉语大词典
累譯
【1】几经转译。《汉书·平帝纪》“{越常氏}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唐}{颜师古}注:“譯謂傳言也。道路絶遠﹐風俗殊隔﹐故累譯後迺通。”《後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论》:“則緩耳雕脚之倫﹐獸居鳥語之類﹐莫不舉種盡落﹐回面而請吏;陵海越障﹐累譯以内屬焉。”
編譯-汉语大词典
編譯
【1】编辑与翻译。{鲁迅}《书信集·致夏传经》:“我所译著的书﹐别纸录上﹐凡编译的﹐惟《引玉集》﹑《小约翰》﹑《死魂灵》三种尚佳。”{徐念慈}《余之小说观》:“但版權工價之貴﹐印刷品物之費﹐食用房價一切開支之鉅﹐編譯﹑印刷﹑裝訂﹑發行經歷歲月之久﹐其利果厚乎否耶?”
繙譯官-汉语大词典
繙譯官
【1】专司翻译的官员。《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中英天津条约五十六款》:“第七款:領事官署領事官與道臺同品﹐副領事官署副領事及繙譯官與知府同品。”
繙譯-汉语大词典
繙譯
亦作“[繙繹]”【1】用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内容。{梁启超}《致伍秩庸星使书》:“彼中賢士大夫﹐必多舊好﹐言語相通﹐不勞繙譯﹐情意易達。”{宋}{陆游}《南唐书·浮屠传·惟净》:“{惟浄}博聞通梵學﹐繙譯精審﹐莫能及者。”【2】指专职翻译工作的人。《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本朝的定例﹐覺得旗人可以吃錢糧﹐可以考繙繹﹐可以挑侍衛﹐宦途比{漢}人寬些。”
輯譯-汉语大词典
輯譯
【1】辑集翻译。{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農書商書工藝書﹐用白話輯譯﹐鄉僻童子﹐各就其業﹐受讀一二年﹐終身受用不盡。”{鲁迅}《集外集拾遗·<静静的顿河>後记》:“卷首的事略﹐是从{德国}辑译的《新俄新小说家三十人集》的附录里翻译出来的。”
轉譯-汉语大词典
轉譯
【1】翻译。{章炳麟}《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轉譯官號﹐其事尤難﹐蓋各國異制﹐無緣相擬。”【2】从一种翻译的文字, 再翻译成另一种文字。{鲁迅}《南腔北调集·<竖琴>前记》:“一者﹐此种文字的兴起较为在先﹐颇为{西欧}及{日本}所赏赞和介绍﹐给{中国}也得了不少转译的机缘。”
象寄譯鞮-汉语大词典
象寄譯鞮
【1】《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后称翻译为“象寄譯鞮”。《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外人谋我教育权之可危》:“往者總署之設‘同文舘’也﹐生徒數百計﹐雖無奇材異能﹐足任外交﹐然以供象寄譯鞮之職﹐則固綽有餘裕。”亦省称“[象寄]”﹑“[象鞮]”。{清}{黄遵宪}《寄怀左子兴领事》诗:“頭銜南島蠻夷長﹐手筆西方象寄書。”{严复}《译<天演论>例言》:“海通以來﹐象寄之才﹐隨地多有。”{梁启超}《<適可斋记言行>序》:“所見所聞﹐其象鞮之流﹐往往學此爲衣食計﹐無通識﹐無遠志。”
象譯-汉语大词典
象譯
【1】犹翻译。《吕氏春秋·慎势》:“凡冠帶之國﹐舟車之所通﹐不用象譯狄鞮。”{宋}{苏辙}《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学士奉使高丽》诗:“魚龍定示知忠信﹐象譯何勞較齒牙。”【2】借指四方之国。{南朝} {梁}{沈约}《内典序》:“若乃乘此直心﹐推誠闇往﹐則半息可追﹐一念斯至﹐感降參差﹐雲霏霧委﹐此又昭被象譯﹐輝映縑圖。”{唐}{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序》:“虎符不發﹐象譯攸同。”
貢譯-汉语大词典
貢譯
【1】贡品和使者。{南朝} {宋}{何承天}《上安边疏表文》:“陛下臨御以來﹐羈縻遵養﹐十餘年中﹐貢譯不絶。”
重九譯-汉语大词典
重九譯
【1】语言经过辗转翻译才能听懂。借指边远之地。《史记·大宛列传》:“且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张守节}正义:“言重重九遍譯語而致。”
重三譯-汉语大词典
重三譯
【1】指将一种语言辗转译成另一种语言。《尚书大传》卷四:“{成王}之時﹐{越裳}重譯而來朝﹐曰道路悠遠﹐山川阻深﹐恐使之不通﹐故重三譯而朝也。”
重譯-汉语大词典
重譯
【1】旧指南方荒远之地。{清}{李重华}《剑阁》诗:“遼絶若{番}{藏}﹐倐瞬達重譯。”{唐}{张说}《南中送北使》诗之二:“待罪居重譯﹐窮愁暮雨秋。”【2】辗转翻译。《汉书·平帝纪》:“{元始}元年春正月﹐{越裳氏}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詔使三公以薦宗廟。”{颜师古}注:“譯謂傳言也。道路絶遠﹐風俗殊隔﹐故累譯而後乃通。”《尚书大传》卷四:“{成王}之時﹐{越裳}重譯而來朝﹐曰道路悠遠﹐山川阻深﹐恐使之不通﹐故重三譯而朝也。”{南朝} {梁}{沈约}《<佛记>序》:“剪葉成文﹐重譯未曉。”{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若使新造之言而作此等拗句﹐則幾與海外方言無别﹐必經重譯而後知之矣。”【3】特指从他国语转译的译文翻译。{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近因校《铁流》﹐看看{德}译本﹐知道删去不少﹐从别国文重译﹐是很不可靠的。”{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重译真是一种不大稳当的事情。”【4】指译使。{唐}{柳宗元}《柳州峒氓》诗:“愁向公庭問重譯﹐欲投章甫作文身。”{唐}{吴兢}《贞观政要·诚信》:“絶域君長﹐皆來朝貢;九夷重譯﹐相望於道。”亦泛指异域之人。【5】重新翻译。如:他这次重译时又作了不少修改与补充。
迻譯-汉语大词典
迻譯
【1】翻译。{蔡元培}《<鲁迅先生全集>序》:“〔{鲁迅}〕对于世界文学家之作品﹐有所见略同者﹐尽量的迻译。”{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夏日如年﹐聊爲迻譯。”
通譯-汉语大词典
通譯
【1】互译两方语言使通晓。{夏仁虎}《旧京琐记·宫闱》:“時宫中恆有外使眷屬入覲﹐以通譯官皆男子﹐甚不便。”《明史·职官志三》:“置譯字生﹑通事﹐通譯語言文字。”《後汉书·和帝纪论》:“都護西指﹐則通譯四萬。”【2】指翻译人员。{许地山}《缀网劳蛛·黄昏後》:“那时刚要和{东洋}打仗﹐{邓大人}聘了两个{法国}人做顾问﹐请我到兵船里做通译。”{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海外二奇人》:“後盲于目﹐不能復治生産﹐流庽{隩門}爲通譯以自給。”
選譯-汉语大词典
選譯
【1】选择整体中的一部分加以翻译。{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多是一些拙劣鄙野之类的东西﹐但也只好选译一点。”{郑观应}《与陈次亮部郎书》:“宜開日報館﹐設藏書樓並選譯東西洋有用之書。”
詮譯-汉语大词典
詮譯
【1】解释疏通。《宋书·刘景素传》:“{虞玩}﹑{殷焕}實爲詮譯﹐誠心殷勤﹐備留聖聽。”
誤譯-汉语大词典
誤譯
【1】错误地翻译。{鲁迅}《二心集·风马牛》:“〔‘牛奶路’〕其实是‘神奶路’。但白种人是一切‘奶’都叫‘Milk’的﹐我们看惯了罐头牛奶上的文字﹐有时就不免于误译﹐是的﹐这也是无足怪的事。”
譒譯-汉语大词典
譒譯
【1】犹翻译。{清}{吴汝纶}《答严幼陵》:“蓋自{中}土譒譯西書以來﹐無此閎製。”《圣武记》卷五附录引{清}{小彻辰萨囊台吉}《钦定蒙古源流考》:“將禪經《百拜懺悔經》﹑《三寶雲經》譒譯成文。”
譯-汉语大词典
譯
“[译]”的繁体字。《廣韻》羊益切,入昔,以。【1】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孔颖达}疏﹕“通傳北方語官謂之曰譯者﹐譯﹐陳也﹐謂陳説外内之言。”《周礼·秋官·序官》“象胥”{汉}{郑玄}注﹕“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贾公彦}疏﹕“譯即易﹐謂换易言語使相解也。”《隋书·经籍志四》:“{永平}中﹐{法蘭}又譯《十住經》。”{孙犁}《澹定集·致铁凝信(三)》:“这本书﹐我只读过{周扬}同志译的上卷﹐下卷没读过。”【2】指翻译人员。《汉书·佞幸传·董贤》:“單于怪{賢}年少﹐以問譯。”{颜师古}注﹕“〔譯﹐〕傳語之人也。”《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三年》:“{丘力居}等聞{虞}至﹐喜﹐各遣譯自歸。”【3】指语言不通的异域。《後汉书·东夷传论赞》:“雜華澆本﹐遂通{有漢}。眇眇偏譯﹐或從或畔。”【4】阐述;诠释。{汉}{王符}《潜夫论·考绩》:“夫聖人爲天口﹐賢人爲聖譯。”{唐}{柳宗元}《天对》:“盡邑以墊﹐孰譯彼夢?”【5】变易,改变。参见“[譯形借聲]”。【6】通“[繹]”。寻绎。参见“[譯審]”。【7】通“[擇]”。选择。参见“[譯居]”。
譯鞮-汉语大词典
譯鞮
【1】翻译。《辽史·陈昭衮传》:“工譯鞮﹐勇而善射。”
譯經-汉语大词典
譯經
【1】翻译经典。多指翻译佛经。{唐}{曹松}《宿溪僧院》诗:“{嵩陽}大石室﹐何日譯經還。”{宋}{高承}《事物纪原·道释科教·译经》:“{漢}自{永平}後﹐{摩騰}首譯《四十二章經》﹐歷{魏}﹑{晉}﹑{南北朝}皆有翻經館﹐{唐}置譯經潤美之官。”
譯製-汉语大词典
譯製
【1】指影片的翻译和制作。《文汇报》1986.3.14:“上海电视台译制的一批外国电视连续剧将陆续和观众见面。”
譯員-汉语大词典
譯員
【1】翻译人员(多指口译的)。《羊城晚报》1986.4.24:“他原来是海军总部的一名普通译员。”
譯换-汉语大词典
譯换
【1】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的语词去替换。{鲁迅}《花边文学·奇怪(二)》:“他对于‘对象’等等的界说﹐就先要弄明白﹐当必要时﹐有方言可以替代﹐就译换﹐倘没有﹐便教给这新名词﹐并且说明这意义。”
譯貝-汉语大词典
譯貝
【1】翻译的佛经。{宋}{洪适}《代为母还水陆疏》:“伏望一切虚空﹐四維上下瞻十地坐蓮之相;三乘皆具﹐大乘聞{五天}譯貝之文。”
譯匠-汉语大词典
譯匠
【1】翻译者。{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中·佛驮跋陀罗》:“{吴郡}内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即請{賢}爲譯匠。”
譯名-汉语大词典
譯名
【1】翻译过来的名称。{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漫谈“漫画”》:“漫画是 Karikatur 的译名。”
譯事-汉语大词典
譯事
【1】指翻译工作。{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它(经录)不同于一般的目录﹐其中除载有目录外﹐还对译人的生平﹐译事的进行情况都有记录。”
譯胥-汉语大词典
譯胥
【1】译官。{南朝} {宋}{颜延之}《重释何衡阳》:“將譯胥牽俗﹐還説國情﹐苟未照盡﹐請復具伸。”
譯作-汉语大词典
譯作
【1】翻译和写作。{鲁迅}《书信集·致王冶秋》:“我在这里﹐有些英雄责我不做事﹐而我实日日译作不息﹐几乎无生人之乐。”【2】翻译的作品。{茅盾}《我走过的道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这篇小说是用文言文翻译的﹐也是我在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译作。”{孙犁}《澹定集·大星陨落》:“他的译作﹐在《译文》上经常读到﹐后来结集为《桃园》﹐我又买了一本。”
譯述-汉语大词典
譯述
【1】翻译述说。《读书》1986年第2期:“这回读了三联书店重版的译本﹐才从书末的《中译本后记》里了解到原来一九二九年我们就早经有过此书的译述。”{鲁迅}《二心集·<进化和退化>小引》:“进化学说之于{中国}﹐输入是颇早的﹐远在{严复}的译述{赫胥黎}《天演论》。”
譯問-汉语大词典
譯問
【1】翻译和询问。{明}{徐渭}《上督府公生日诗》:“{黑齒}呈歌須譯問﹐文身獻舞傲專場。”
譯注-汉语大词典
譯注
【1】见“譯註”。
譯場-汉语大词典
譯場
【1】古代翻译佛教经籍的机构。有由私人和团体组织者﹐有以国家之力设立者。分工甚为细密﹐有译主﹑笔受﹑度语﹑证梵﹑润文﹑证义﹑校勘﹑监护等项。{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唐}代译经﹐为了翻译的谨严﹐译场设有专职的‘证义’﹐以审查译出的佛典﹐是否表达清楚。”
譯通-汉语大词典
譯通
【1】通好﹐交往。《隋书·东夷传·倭国》:“{倭國}﹐在{百濟}﹑{新羅}東南﹐水陸三千里﹐於大海之中依山島而居。{魏}時﹐譯通中國。”
譯士-汉语大词典
譯士
【1】翻译工作者。{清}{梁章鉅}《称谓录·通事》:“《韻府羣玉》:《周官》謂之象胥﹐或謂之譯士﹐謂之通事。”
譯解-汉语大词典
譯解
【1】翻译并解说。{陈子展}《<诗经直解>凡例》:“译解所据义训﹐大半取自{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
譯稿-汉语大词典
譯稿
【1】翻译的文稿。{鲁迅}《准风月谈·为翻译辩护》:“只要已有一种译稿﹐别一译本就没有书店肯接收出版了。”{巴金}《关于丽尼同志》:“他还说﹐他翻译了{契诃夫}的几个剧本﹐译稿都带来了。”
譯經院-汉语大词典
譯經院
【1】{宋}代翻译佛经的场所。{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太平興國}中﹐始置譯經院於{太平興國寺}﹐延梵學僧﹐翻譯新經。”{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本朝有譯經院﹐凡得西域書﹐令曉蕃語﹑通文義人充譯語官。”
譯界-汉语大词典
譯界
【1】翻译界。{鲁迅}《热风·不懂的音译》:“这‘屠介纳夫’和‘郭歌里’﹐虽然古雅赶不上‘柯伯坚’﹐但于外国人的氏姓上定要加一个《百家姓》里所有的字﹐却几乎成了现在译界的常习。”《修辞学习》1986年第2期:“把只有在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会有的人和事﹐硬塞到外国人写的作品里去﹐就会令人感到不伦不类﹐甚至成为译界趣谈。”
譯人-汉语大词典
譯人
【1】做翻译工作的人。{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又由于译人的水平和传承关系﹐对于这些复杂情况也不可能全部了解。”《宋史·张方平传》:“適上元張燈﹐城門三夕不閉﹐得{邛部川}譯人始造此語者﹐梟首境上。”{明}{高启}《朝鲜儿歌》:“夷語何須問譯人﹐深情知訴離鄉怨。”
譯釋-汉语大词典
譯釋
【1】翻译并解释。《文物》1986年第4期:“前人在译释文字﹑考证史实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老﹑中两代学者心血的结晶。”
譯著-汉语大词典
譯著
【1】翻译﹑著述。{鲁迅}《书信集·致夏传经》:“我所译著的书﹐别纸录上﹐凡编译的﹐惟《引玉集》﹐《小约翰》﹐《死魂灵》三种尚佳﹐别的皆较旧。”{瞿秋白}《致胡適书》:“我以一个青年浅学﹐又是病体﹐要担任学术的译著和‘上大’教务两种重任。”【2】翻译的作品。{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读了会‘落个爽快’的东西﹐自有新月社的人们的译著在。”
譯學-汉语大词典
譯學
【1】翻译之学。{陶曾佑}《中国文学之概观》:“乃近今著作之林﹐更遠超疇昔:彼{汪笑儂}之劇本﹐{黄公度}﹑{蔣觀雲}之詩﹐{林畏廬}﹑{嚴侯官}﹑{馬君武}之譯學﹐{陳蝶仙}﹑{惜霜生}之詞曲﹑{梁飲冰}﹑{劉光漢}﹑{章太炎}﹑{柳亞盧}之論文﹐{許冷血}﹑{天笑生}﹑{李伯元}﹑{喋血生}之小説﹐均爲一般文士所崇拜。”
譯審-汉语大词典
譯審
【1】寻绎细察﹐弄明白。譯﹐通“繹”。{明}{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譯審來寇之端﹐敕彼國王﹐令其查治惡逆﹐歛戢屬夷﹐使不敢再犯。”
譯費-汉语大词典
譯費
【1】支付给译者的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成了一部書之後﹐單是這筆譯費就了不得。”
譯筆-汉语大词典
譯筆
【1】指译文的风格或质量。{鲁迅}《集外集拾遗·文艺连丛》:“译者是一个无名的人﹐但译笔却并不在有名的人物之下。”{任继愈}《从佛教经典的翻译看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如果把佛经的流布不广说成译笔拙劣﹐影响广泛﹐则认为是由于译笔流畅﹐精美﹐也是错誤的。”
譯話-汉语大词典
譯話
【1】由古汉语译成的现代语体。{杨柳桥}《荀子诂译·凡例》:“一﹑本书分为‘释诂’和‘译话’两部分。‘释诂’是为‘译话’服务的﹐但是它也可以完全独立。”【2】闲话。{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十二出:“訊口胡應和﹐譯話吃不過。”{钱南扬}校注:“譯話未詳﹐疑是‘閒話’之誤。”
譯音-汉语大词典
譯音
【1】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金克木}《怎样读汉译佛典》:“这个‘禅’字本来是‘禅让’﹑‘封禅’﹐读音不同﹐后来成了佛教的‘禅’﹐是个译音的外来语。”
譯法-汉语大词典
譯法
【1】翻译的方法。《齐鲁学刊》1986年第2期:“《译注》认为如果把‘何有于我哉’译为‘这些事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种译法便不是{孔子}谦虚之辞。”《历史知识》1986年第2期:“《大唐西域记》对 Cina 一词的译法﹐表明{唐}代已有以‘汉’作为{中国}代称的倾向。”
譯經潤文使-汉语大词典
譯經潤文使
【1】掌管佛经的翻译和润色的官。{宋}{马永卿}《嬾真子》卷二:“本朝宰相﹐銜帶譯經潤文使﹐蓋本於{唐}也。”
譯字官-汉语大词典
譯字官
【1】从事翻译的官员。{明}{沈德符}《野獲编补遗·土司·六慰》:“本朝亦因其俗﹐不以華音釐正﹐館中譯字官﹐於是失職矣。”
譯居-汉语大词典
譯居
【1】选择居处。譯﹐通“擇”。《隶释·汉孟郁修尧庙碑》:“天生{仲山甫}﹐翼佐中興﹐宣平功遂﹐受封於{齊}。{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後嗣乖散﹐各相土譯居。”
譯載-汉语大词典
譯載
【1】翻译并刊载。{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他那一篇《无家可归的艺术家》译载在一种期刊上时﹐曾经使我发生过暫时的思索。”
譯品-汉语大词典
譯品
【1】翻译的作品。{鲁迅}《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附来信:“可是﹐有时候﹐依照译品内容的性质﹐为着保存原作精神﹐多少的不顺﹐倒可以容忍。”《新华文摘》1985年第2期:“如{郭大力}﹑{王亚南}翻译{亚当·斯密}﹐{贺麟}﹑{朱光潜}翻译{黑格尔}﹐{周建人}等翻译{达尔文}﹐{杨东莼}等翻译{摩尔根}﹐都是目前所能达到的较高水平的译品。”
譯詩-汉语大词典
譯詩
【1】经过翻译的诗歌。{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但抄两首译诗算是在示众﹐是不对的。”
譯署-汉语大词典
譯署
【1】{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严复}《原强》:“海禁大開以還﹐所興發者亦不少矣:譯署﹐一也;同文館﹐二也。”
譯語-汉语大词典
譯語
【1】经翻译的语言。{唐}{贾岛}《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诗:“漸通{青塚}鄉山盡﹐欲達皇情譯語初。”{吕淑湘}《中国文法要略》第一章:“译语有两种﹐译意的和译音的。”【2】异域的语言。{唐}{顾況}《送从兄使新罗》诗:“滄波伏忠信﹐譯語辨謳謡。”
譯書-汉语大词典
譯書
【1】翻译书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還有廣方言館那譯書的﹐二三百銀子一月﹐還要用一個{中國}人同他對譯﹐一天也不知譯得上幾百個字。”{王西彦}《病人》:“我用译书的工作﹐把那一段悠久窒息的生命轻易埋葬掉啦。”【2】古指异域向朝廷修好朝贡时的呈书。因需翻译﹐故称。{唐}{王勃}《九成宫颂》:“玉帛華夷﹐提封宇宙;譯書歲欵﹐祥圖月湊。”
譯長-汉语大词典
譯長
【1】古代主持传译与奉使的职官。《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輔國侯﹑卻胡侯……各一人﹐譯長二人。”《新唐书·裴矩传》:“譯長縱蠻夷與民貿易﹐在所令邀飲食﹐相娱樂。”
譯官-汉语大词典
譯官
【1】古代掌通翻译的官。{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秋官·象胥》{鄭}註:‘譯官。’則繙譯有自來矣。”《後汉书·班固传》:“今{烏桓}就闕﹐稽首譯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屬官有行人﹑譯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
譯字生-汉语大词典
譯字生
【1】从事文字翻译的人员。{清}{梁章鉅}《称谓录·通事》:“禮部則例﹐入貢諸國﹐惟{朝鮮}﹑{琉球}﹑{越南}﹐表章用漢文﹐{蘇禄}﹑{南掌}﹑{暹邏}等國皆由各該省通事譯録具題﹐四譯館貯外夷書凡十種﹐皆譯以漢文﹐館内譯字生凡八人。”
譯道-汉语大词典
譯道
【1】见“譯導”。
譯刻-汉语大词典
譯刻
【1】翻译并刻印。{唐}{白居易}《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石壁经碑文》:“以華言唐文譯刻釋氏經典﹐自經品衆佛號以降﹐字加金焉。”
譯籍-汉语大词典
譯籍
【1】经翻译的典籍。{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这些赞誉﹐反映出他的翻译所取得的成绩﹐也反映出他的译籍对后世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譯經使-汉语大词典
譯經使
【1】{宋}代官名。掌翻译佛经。{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下:“{天禧}五年十一月丁丑﹐以宰臣{丁謂}﹑{王欽若}爲譯經使。”{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前一月﹐譯經使﹑潤文官又集﹐以進新經。”
譯形借聲-汉语大词典
譯形借聲
【1】汉字演变过程中的现象。谓改易字形﹐同声假借。{清}{龚自珍}《古史钩沈论三》:“{漢}之徒隸寫官﹐譯形借聲﹐皆起而與聖者並有權。”
譯語官-汉语大词典
譯語官
【1】古代从事翻译的官员。{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本朝有譯經院﹐凡得西域書﹐令曉蕃語﹑通文義人充譯語官。”{宋}{洪皓}《松漠纪闻》卷上“{金國}之法﹐夷人官{漢}地者﹐皆置通事﹐上下重輕﹐皆出其手﹐得以舞文招賄﹐三二年皆致富”自注:“〔通事〕即譯語官也﹐或以有官人爲之。”
譯寫-汉语大词典
譯寫
【1】翻译写作。《光明日报》1986.3.10:“由于他酷爱{中国}历史以及古典与现代文艺作品﹐曾花费大量精力研究和译写文艺作品。”
譯介-汉语大词典
譯介
【1】翻译介绍。《读书》1986年第3期:“{潘光旦}认真地做过研究和译介的工作。”{吴泰昌}《阿英忆左联》:“《文艺讲座》原想集中发点较长的理论研究和译介{苏联}﹑{日本}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文章。”
譯家-汉语大词典
譯家
【1】翻译家。《修辞学习》1986年第2期:“我们许多优秀译家﹐在介绍外国作家作品上﹐在传播﹑交流世界文化上﹐是劳苦功高的。”{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佛教刚一传播﹐就曾有个别的译家和名僧的传记出现。”
譯註-汉语大词典
譯註
亦作“[譯注]”【1】翻译并注解。{鲁迅}《南腔北调集·大家降一级试试看》:“至于译注的书﹐那自然﹐不是‘硬译’就是误译。”{袁梅}《<诗经译注>引言》:“出于这种朴素的愿望﹐也就不揣谫陋﹐贸然作译注《诗》的尝试。”《魏书·吕洛拔传》:“後{文祖}以舊語譯註《皇誥》﹐辭義通辯﹐超授{陽平}太守。”
譯校-汉语大词典
譯校
【1】翻译并校勘。《书林》1986年第2期:“另一方面对采用的作品进行译校。”
譯文-汉语大词典
譯文
【1】翻译成的文字。{巴金}《怀念萧珊》:“虽然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
譯象-汉语大词典
譯象
【1】《礼记·王制二》﹕“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后因以“譯象”指翻译人员。{王闿运}《<八代文粹>序》:“{越雋}至{夔}{巫}百舍﹐而同於{蜀}語;{宜章}隔{樂昌}一領﹐而動資譯象。文之判代﹐亦猶是矣。”
譯義-汉语大词典
譯義
【1】犹意译。{章炳麟}《文学总略》:“‘修多羅’者﹐直譯爲‘線’﹐譯義爲‘經’。蓋彼以貝葉成書﹐故用線聯貫也。”
譯師-汉语大词典
譯師
【1】翻译佛经的僧侣。{{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由{年杂那古马热}任译师﹐翻译前此未译佛经多种。”{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佛書初來﹐首有《遺教經》﹑《四十二章》﹑《楞伽經》﹐譯師{漢}人﹐故文亦簡古。”
譯言-汉语大词典
譯言
【1】指翻译工作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又西北﹐逕{狄道}故城東……{應劭}曰:‘反舌左衽﹐不與華同﹐須有譯言乃通也。’”{宋}{梅尧臣}《送石昌言舍人使匈奴》诗:“聞到庭尤苦寒﹐譯言揉耳不譏彈。”
譯使-汉语大词典
譯使
【1】负责传译的使者。《汉书·地理志下》:“{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三国志·魏志·田畴传》:“北邊翕然服其威信﹐{烏丸}﹑{鮮卑}並各遣譯使致貢遺﹐{畴}悉撫納﹐令不爲寇。”
譯導-汉语大词典
譯導
亦作“[譯道]”【1】翻译和导送。亦指负责翻译和导送的人。《文选·左思<魏都赋>》:“蠻陬夷落﹐譯導而通﹐鳥獸之氓也。”{李周翰}注:“譯﹐易也。導﹐引也。言蠻夷聚居部落﹐言詞殊别﹐不爲中夏所識﹐有來朝者﹐則使人傳易其語﹐引而通之。”{唐}{刘知幾}《史通·书志》:“茫茫九州﹐言語各異﹐{大漢}輶軒之使﹐譯導而通。”《汉书·张骞传》:“{大宛}以爲然﹐遣{騫}﹐爲發譯道﹐抵{康居}。”{颜师古}注:“道讀曰導。”
譯官令-汉语大词典
譯官令
【1】古官名。掌通译。{汉}代大鸿胪之属官有译官令及丞。《汉书·儒林传·周堪》:“{堪}譯官令﹐論於{石渠}﹐經爲最高﹐後爲太子少傅。”
譯本-汉语大词典
譯本
【1】翻译成另一种文字的本子。{宋}{黄庭坚}《跋翟公巽所藏石刻》:“《遺教經》譯於{姚秦}{弘始}四年……雖有譯本﹐不至{江}南。”{鲁迅}《集外集拾遗·<铁流>编校後记》:“到这一部译本能和读者相见为止﹐是经历了一段小小的艰难的历史的。”
譯意風-汉语大词典
譯意風
【1】英语earphone的音译。在语言不通的集会上﹐供出席人同时选听所需译语的电声设备。也称同声传译。
雙譯-汉语大词典
雙譯
【1】谓佛经重译。{清}{沈初}《西清笔记·记职志》:“佛經有名雙譯﹐乃{印度}所著﹐{唐古忒}所譯﹐而此土重譯之本;有名單譯者﹐則譯{唐古忒}所著之本。”
鞮譯-汉语大词典
鞮譯
【1】“狄鞮”和“譯”,原为古代把西方﹑北方地区少数民族语言译成汉语的译官.后亦指歌词已译成汉语的少数民族的乐曲。《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匭牘相尋﹐鞮譯無曠。”{张铣}注:“言四夷獻樂﹐譯言歲時不曠也。”{唐}{司空图}《成均讽》:“魚龍息曼衍之陳﹐鞮譯沮兜離之獻。”【2】引申指少数民族的语言或外国的语言。{黄人}《<清文汇>序》:“劬古並治鈐符﹐著書旁通鞮譯。”【3】借指少数民族。{南朝} {齐}{谢朓}《元会曲》:“珪贄紛成序﹐鞮譯憬來思。”{唐}{李德裕}《上尊号玉册文》:“故名王結髮﹐冠帶入臣﹐{堅昆}稽首﹐鞮譯來獻。”{陈去病}《出塞望蒙古》诗:“非徒鶩鞮譯﹐將使明彝倫。”【4】泛指边远地区。{唐}{张说}《开元正历握乾符颂》:“鞮譯窮天﹐琛維盡地。”{明}{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神威交鬯於遐荒﹐德教誕敷於鞮譯。”{清}{查慎行}《拟玉泉山大阅二十韵》:“鞮譯銷氛氣﹐風雲蓄睿謨。”
鞮譯象寄-汉语大词典
鞮譯象寄
【1】《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后因以“鞮譯象寄”借指四方少数民族。{明}{唐顺之}《重修宜兴县学记》:“其業之精也﹐則自{虞}﹑{夏}﹑{商}﹑{周}之典章﹐鞮譯象寄之語言﹐至于射御摽縵襍服之枝﹐凡可以爲國家天下之用者﹐能貫而通之。”
音譯-汉语大词典
音譯
【1】犹消息;情报。《宋书·黄回传》:“及{景素}結逆﹐履霜歲久﹐乃密通音譯﹐潛送器仗。”【2】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鲁迅}《热风·不懂的音译》:“翻外国人的姓名用音译﹐原是一件极正当﹐极平常的事。”
飜譯-汉语大词典
飜譯
【1】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唐}{刘肃}《大唐新语·记异》:“{太宗}謂之曰:‘法師行後造{弘福寺}﹐其處雖小﹐禪院虚静﹐可謂飜譯之所。’”【2】做翻译工作的人。{唐}{黄滔}《游东林寺》诗:“寺寒三伏雨﹐松偃數朝枝。飜譯如曾見﹐白蓮開舊池。”
鯷譯-汉语大词典
鯷譯
【1】古代的译官。{南朝} {齐}{谢朓}《元会曲》:“珪贄紛成序﹐鯷譯憬來思。”一本作“鞮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