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讓)是什么意思
一讓一個肯-汉语大词典
一讓一個肯
【1】谓很快就应允﹑承诺。{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梅香}:‘秀才﹐俺姐姐説來﹐請你去那花塢中飲幾杯酒﹐你心下如何’正末:‘小生願隨鞭鐙。’{梅香}:‘你看他一讓一個肯。’”亦作“[一問一個肯]”。{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正末:‘兀那漢子﹐我這小大哥要認你做個兄弟﹐你意下如何?’{邦老}:‘籠驢把馬﹐願隨鞭鐙。’正末:‘你看他一問一個肯。’”
三揖三讓-汉语大词典
三揖三讓
【1】古代迎宾之礼。《周礼·秋官·司仪》:“賓三揖三讓﹐登﹐再拜授幣。”{郑玄}注:“三揖者﹐相去九十步揖之使前也。至而三讓﹐讓入門也。”{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一章:“二十世紀﹐則兩文明結婚之時代也。吾欲我同胞張燈置酒﹐迓輪俟門﹐三揖三讓﹐以行親迎之大典。”《仪礼·乡饮酒》:“主人與賓三揖﹐至于階三讓。”{郑玄}注:“三揖者﹐將進揖﹐當陳揖﹐當碑揖。”
三讓-汉语大词典
三讓
【1】指{周}{泰伯}让位于{季历}事,后人称为盛德。《论语·泰伯》:“{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邢昺}疏引{郑玄}注云:“{泰伯}﹐{周太王}之長子﹐次子{仲雍}﹐次子{季歷}。{太王}見{季歷}賢﹐又生{文王}﹐有聖人表﹐故欲立之。而未有命。{太王}疾﹐{太伯}因適{吴}採藥﹐{太王}殁而不返。{季歷}爲喪主﹐一讓也;{季歷}赴之﹐不來奔喪﹐二讓也;免喪之後﹐遂斷髮文身﹐三讓也。”{唐}{骆宾王}《夕次旧吴》诗:“盛德弘三讓﹐雄圖枕九圍。”{余疚侬}《三年五月一日与同学冒雨登慧山》诗:“{句吴}始啓宇﹐三讓來就封。”《後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太伯}建{邠}﹐{孔子}稱爲三讓。”【2】古相见礼。主人三揖,宾客三让。《礼记·礼器》:“三辭三讓而至。”《仪礼·士冠礼》:“三揖至於階﹐三讓。”【3】再三责数其过失。《周礼·地官·司救》“凡民之未有衺惡者﹐三讓而罰”{贾公彦}疏:“三讓而罰者﹐凡欲治罰人者﹐皆先以言語責讓之﹐乃行治罰。”【4】谓以三种方式资助。《逸周书·酆谋》:“三讓:一近市﹐二賤粥﹐三施資。”{孔晁}注:“以財讓也。近來民市﹐旅資以思也。”{卢文弨}雠校:“〔旅資以思〕﹐疑當作‘施資以惠’也。”【5】指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谦让之礼。{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南北史两国交兵不详载》:“每代革易之際﹐以禪讓爲篡奪者﹐必有九錫文﹑三讓表﹑禪位詔册﹐陳陳相因﹐遂成一定格式。”《後汉书·和帝纪》:“故太尉{鄧彪}﹐元功之族﹐三讓彌高﹐海内歸仁﹐爲羣賢首。”《史记·高祖本纪》:“{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爲便﹐便國家。’申午﹐乃即皇帝之位{汜水}之陽。”{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曹公}稱爲表不止三讓﹐又勿得浮華。”
五讓-汉语大词典
五讓
【1】五次让位。《史记·楚世家》:“{昭王}病甚﹐乃召諸公子大夫曰:‘孤不佞﹐再辱{楚國}之師﹐今乃得以天壽終﹐孤之幸也。’讓其弟{公子申}爲王﹐不可。又讓次弟{公子結}﹐亦不可。乃又讓次弟{公子閭}﹐五讓﹐乃後許爲王。”【2】五次谦让。亦泛指多次辞让。《文选·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六飛同塵﹐五讓高世。”{李善}注:“{爰盎}謂{文帝}曰:‘陛下至{代}邸﹐西向讓天子者三﹐南向讓者再﹐夫{許由}一讓﹐而陛下五以天下讓﹐過{許由}者四矣。’”{唐}{李白}《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一麾而静妖氛﹐成功不處;五讓而傳劍璽﹐德冠樂推。”
不讓-汉语大词典
不讓
【1】不许。{钱钟书}《围城》九:“我知道老大决不让我去的﹐你瞧他那时候多少着急。”{王汶石}《少年突击手》:“凡是他能做的事﹐妈妈不唯自己不帮忙﹐奶奶要帮忙﹐他还不让呢。”【2】不逊让;不推辞。{三国} {魏}{曹植}《求自试表》:“{旦奭}不讓{燕}{魯}之封﹐其功大也。”{晋}{张华}《励志》诗:“山不讓塵﹐川不辭盈。”《诗·小雅·角弓》:“受爵不讓﹐至于己斯亡。”【3】不亚于,不次于。{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六引{李现田}诗:“洗耳自同高士潔﹐披襟不讓大王雄。”{甘簃}《辛亥和议之秘史》:“二公愛國之殷﹐不讓{廷芳}﹐忠君之誠﹐或且過之。”
互讓-汉语大词典
互讓
【1】互相让步,相互谦让。{毛泽东}《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为了长期合作﹐统一战线中的各党派实行互助互让是必需的。”
兩讓-汉语大词典
兩讓
【1】双方各自责让。{南朝} {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疑獄得情而弗喜﹐宿訟兩讓而同歸。”《隋书·循吏传·辛公义》:“後有欲諍訟者﹐其鄉閭父老遽相曉曰:‘此蓋小事﹐何忍勤勞使君。’訟者多兩讓而止。”
了讓-汉语大词典
了讓
【1】犹让开。《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市上人雖不見十分驚惶﹐却也各自走開﹐在兩邊了讓他。”
卑讓-汉语大词典
卑讓
【1】谦逊退让。《左传·文公元年》:“踐脩舊好﹐要结外援﹐好事鄰國﹐以衛社稷﹐忠信卑讓之道也。”{明}{宋濂}《邓炼师神谷碑》:“而余與{仲脩}交甚久﹐觀其卑讓不伐﹐言語若不出口。”【2】引申为退避﹐不亲近。《逸周书·史记》:“昔有{鄶君}嗇儉﹐減爵損禄﹐群臣卑讓﹐上下不臨。”
仁讓-汉语大词典
仁讓
【1】仁爱谦让。《後汉书·儒林传·孙期》:“遠人從其學者﹐皆執經壟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讓。”{清}{戴名世}《恭纪睿赐慈教额序》:“當此之時﹐和氣薰蒸﹐家崇仁讓﹐而{汪}氏一門尤爲首稱﹐可謂盛矣。”
佈讓-汉语大词典
佈讓
【1】分菜给席上的人并敦促他们自己取食。《红楼梦》第三回:“{賈母}命{王夫人}也坐了……旁边丫鬟執着拂塵﹑漱盂﹑巾帕﹐{李紈}﹑{鳳姐}立于案邊佈讓。”
信讓-汉语大词典
信讓
【1】诚信谦让。《礼记·坊记》:“故君子信讓以涖百姓﹐則民之報禮重。”
僞讓-汉语大词典
僞讓
【1】假意谦让。{南朝} {宋}{鲍照}《谢恩赋》:“欣喜感悦﹐不敢僞讓。”
儘讓-汉语大词典
儘讓
【1】任凭;听凭。{张天翼}《仇恨》:“那伤兵差不离昏了过去:张开着一半嘴﹐张开着一半眼睛﹐尽让别人拖着。”
允讓-汉语大词典
允讓
【1】辞让,推让。《逸周书·和寤》:“王乃厲翼于{尹氏}八士﹐唯固允讓。”{朱右曾}校释:“王以作爲翼佐之任﹐任之八士﹐八士固讓。”
克讓-汉语大词典
克讓
亦作“[克攘]”【1】能谦让。{明}{李东阳}《新修平阳府城记》:“且{陽平}之民﹐舊稱勤儉﹐服勞﹑温恭﹑克讓﹐有{堯}之遺風。”《孔子家语·六本》:“昔{堯}治天下之位﹐猶允恭以持之﹐克讓以接下。”《汉书·艺文志》:“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颜师古}注:“攘﹐古讓字。”《书·尧典》:“允恭克讓。”{孔}传:“克﹐能。”{孔颖达}疏:“善能謙讓。”
交讓-汉语大词典
交讓
【1】相互谦让。{与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政府以交讓的精神﹐而許吾民有參政上之權利。”{唐}{司空图}《连珠》:“優游辭聘﹐乃弘交讓之風。”《晏子春秋·杂上十八》:“諸侯相見﹐交讓﹐争處其卑﹐禮之文也。”【2】木名,即交让木。《文选·左思<蜀都赋>》:“交讓所植﹐蹲鴟所伏。”{刘逵}注:“交讓﹐木名也。兩樹對生﹐一樹枯則一樹生﹐如是歲更﹐終不俱生俱枯也。出{岷山}﹐在{安都縣}。”
交讓木-汉语大词典
交讓木
【1】楠木。{南朝} {梁}{任昉}《述异记》卷上:“{黄金山}有楠樹﹐一年東邊榮西邊枯﹐後年西邊榮東邊枯﹐年年如此。{張華}云:交讓樹也。”{明}{王象晋}《群芳谱·木谱五·柟》:“柟生南方﹐故又作楠。其樹童童若幢蓋﹐枝葉森秀不相礙﹐若相避然﹐又名交讓木。”{唐}{卢照邻}《五悲·悲昔游》:“山頭交讓之木﹐浦口同心之花。”
交讓冠-汉语大词典
交讓冠
【1】古冠名。《後汉书·马援传》:“{述}盛陳陛衛﹐以延{援}入﹐交拜禮畢﹐使出就館﹐更爲{援}制都布單衣﹑交讓冠﹐會百官於宗廟中﹐立舊交之位。”
出讓-汉语大词典
出讓
【1】不以谋利为目的而卖出。{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出让的事情﹐{素园}是不知道的﹐怕他伤心。”{夏衍}《秋瑾传》:“我有一部家藏的{董香光}的小楷《史记》想出让﹐不知道他的朋友里面有受主没有?”
切讓-汉语大词典
切讓
【1】严厉责备。《明史·胡宗宪传》:“帝怒﹐盡奪諸將{大猷}等職﹐切讓{宗憲}﹐令剋期平賊。”《资治通鉴·唐高宗永徽二年》:“{金州}刺史{滕王}{元嬰}驕奢縱逸……上賜書切讓之。”《汉书·霍光传》:“{光}聞之﹐切讓{王莽}。”《後汉书·陈忠传》:“近以地震策免司空{陳襃}﹐今者災異﹐復欲切讓三公。”
分讓-汉语大词典
分讓
【1】分出让给别人。{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至于我之二十部﹐实已不能分让。”
争讓-汉语大词典
争讓
【1】争吵;叫嚷。《水浒传》第九九回:“{魯智深}不肯信﹐争讓道:‘如今正是二月下旬﹐適才落井﹐只停得一回兒﹐却怎麽便是三月下旬?’”《水浒传》第九一回:“把門軍士喝道:‘這是甚麽去處?這般亂竄!’正在那裏争讓﹐只見{韓王山}嘴邊火起﹐飛出一彪軍馬來。”
割讓-汉语大词典
割讓
【1】谓因战败或受威胁,被迫把部分领土让给他国。《清史稿·兵志九》:“{光緒}十三年﹐開{臺灣}爲省治﹐設巡撫以下各官﹐爲{中國}海南右臂。及{中}{日}之戰﹐割讓於{日本}﹐而疆事益不可問云。”
尊讓-汉语大词典
尊讓
【1】克制谦让。《礼记·儒行》:“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管子·五辅》:“夫人必知禮然後恭敬﹐恭敬然後尊讓﹐尊讓然後少長貴賤不相逾越。”《淮南子·泰族训》:“恭儉尊讓者﹐禮之爲也。”
小讓-汉语大词典
小讓
【1】细小的礼让。{宋}{曾巩}《书魏郑公传》:“令當時削而棄之﹐成區區之小讓﹐則後世何所據依而諫。”《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礼记·儒行》:“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僞。”
嗣讓-汉语大词典
嗣讓
【1】谓把继承权让给他人。《史记·孔子世家》:“{孔丘}﹐聖人之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裴駰}集解引{杜预}曰:“{何}嫡嗣﹐當立﹐以讓{厲公}。”
嗛讓-汉语大词典
嗛讓
【1】谦让。《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上帝垂恩儲祉﹐將以慶成﹐陛下嗛讓而弗發也。”{颜师古}注:“嗛﹐古謙字。”
噍讓-汉语大词典
噍讓
【1】谴责。噍,通“譙”。{汉}{贾谊}《新书·傅职》:“天子居處出入不以禮……忿怒説喜不以義﹐賦與噍讓不以節﹐小行﹑小禮﹑小義﹑小道:凡此其屬﹐少傅之任也。”{卢文弨}校:“噍當作譙。”
固讓-汉语大词典
固讓
【1】再三辞让。《後汉书·阴兴传》:“又諸舅比例﹐應蒙恩澤﹐{興}皆固讓﹐安乎里巷。”{南朝} {陈}{徐陵}《劝进元帝表》:“伏願陛下因百姓之心振萬邦之命﹐豈可逡巡固讓。”
布讓-汉语大词典
布讓
【1】将菜肴﹑茶点等分送到客人面前,请其进食。《红楼梦》第三回:“説話時﹐已擺了茶果上來﹐{熙鳳}親自布讓。”
行者讓路-汉语大词典
行者讓路
【1】行走的人相互让路。谓大家都谦逊有礼。《孔子家语·好生》:“{虞}{芮}二國﹐争田而訟﹐連年不決。乃相謂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質之?’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元}{石德玉}《马陵道》楔子:“哥哥﹐你是兄﹐我是弟﹐可不道行者讓路﹐哥哥先行。”
德讓-汉语大词典
德讓
【1】《国语·周语下》:“昔{史佚}有言‘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居儉動敬,德讓事咨,而能避怨,以爲卿佐,其有不興乎!”本谓为人的品德应谦让。后即指礼让。{晋}{葛洪}《抱朴子·弭讼》:“劉君愍德讓之凌替﹐疾民争之損化。”{汉}{扬雄}《法言·先知》:“修之以禮義﹐則下多德讓。”《汉书·循吏传序》:“此廪廪庶幾德讓君子之遺風矣。”
廉讓-汉语大词典
廉讓
【1】清廉逊让。《北史·裴骏等传论》:“{文舉}之在{絳州}﹐世載清德﹐辭多受少﹐有廉讓之風焉。”{汉}{王符}《潜夫论·遏利》:“世人之論也﹐靡不貴廉讓而賤財利焉﹐及其行也﹐多釋廉甘利。”{宋}{范仲淹}《答手诏五事》:“貪冒者廢之﹐趨附者抑之﹐如此﹐則多士知勸﹐各生廉讓之心。”《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卿之廉讓﹐有過於兄﹐朕心嘉悦。”【2】{廉泉}﹑{让水}的并称。喻指风俗醇美之地。详“廉泉讓水”。
廉泉讓水-汉语大词典
廉泉讓水
【1】二水名。兼喻风俗醇美的地方。{廉泉},又名{廉水},源出{陕西}{南郑县},流入{汉水};{让水},又名{逊水},在{陕西}{褒城县}(今{勉县})。《南史·胡谐之传》:“〔{范柏年}〕見{宋}{明帝}﹐帝言次及{廣州}{貪泉}﹐因問{柏年}:‘卿州復有此水不?’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鄉}﹑{廉泉}﹑{讓水}。’又問:‘卿宅在何處?’曰:‘臣所居{廉}{讓}之間。’帝嗟其善答。”
宗讓-汉语大词典
宗讓
【1】尊敬谦让。《汉书·翟方进传》:“是時宿儒有{清河}{胡常}﹐與{方進}同經。{常}爲先進﹐名譽出{方進}下﹐心害其能﹐論議不右{方進}。{方進}知之﹐候伺{常}大都授時﹐遣門下諸生至{常}所問大義疑難﹐因記其説。如是者久之﹐{常}知{方進}之宗讓己﹐内不自得﹐其後居士大夫之間未嘗不稱述{方進}﹐遂相親友。”{颜师古}注:“宗﹐尊也。”
容讓-汉语大词典
容讓
【1】宽容忍让。《三侠五义》第七九回:“{智化}道:‘伺候過老人家的﹐理應容讓他幾分﹐如此説來﹐這老管家却使得。’”{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要不是碍着{生宝}他妈的情面﹐哼!他决不容让{生宝}这样黄风雾罩地闹腾!”{老舍}《骆驼祥子》十四:“他办寿﹐她跟着忙乱了好几天﹐反倒没落出好儿来﹐她不能容让!”
屈讓-汉语大词典
屈讓
【1】屈节退让。《南史·蔡撙传》:“{撙}風骨鯁正﹐氣調英嶷﹐當朝無所屈讓。”
孫讓-汉语大词典
孫讓
【1】辞让。孫,通“遜”。《春秋·庄公元年》“夫人孫于{齊}”{唐}{孔颖达}疏:“昔{帝堯}孫位﹐以讓{虞舜};故假彼美事而爲之名﹐猶孫讓而去。”《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公孫于{齊}”{晋}{杜预}注:“諱奔﹐故曰孫﹐若自孫讓而去位者。”
桃羞杏讓-汉语大词典
桃羞杏讓
【1】形容女子妆饰华美。让,避让。《红楼梦》第二七回:“滿園裏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讓﹐燕妬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杯羹之讓-汉语大词典
杯羹之讓
【1】《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汉}相争,{汉}军断绝{楚}军粮草,{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说:“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爲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后因以“杯羹之讓”谓受人挟持,惹人讥诮。《太平广记》卷三一〇引《纂异记·三史王生》:“此人理不可屈﹐宜速逐之﹐不爾﹐必遭杯羹之讓也。”
威讓-汉语大词典
威讓
【1】严厉谴责。{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檄移》:“至{周穆}西征﹐{祭公謀父}稱古有威讓之令﹐令有文告之辭﹐即檄之本源也。”{明}{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古之王者﹐於四夷之不貢不臣﹐則有威讓之令﹐文告之辭。”《国语·周语上》:“有威讓之令。”
放讓-汉语大词典
放讓
【1】相让。{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后生子的嘴巴也不放让。”
敬讓-汉语大词典
敬讓
【1】恭敬谦让。《汉书·元帝纪》:“蓋聞明王之治國也﹐明好惡而定去就﹐崇敬讓而民興行﹐故法設而民不犯﹐令施而民從。”《礼记·经解》:“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敬讓之道也。”
敦讓-汉语大词典
敦讓
【1】谦让。《清史稿·高宗纪二》:“庚戌﹐諭{浙江}士庶崇實敦讓﹐子弟力田。”
數讓-汉语大词典
數讓
【1】责难;责备。《史记·张仪列传》:“〔{蘇秦}〕因而數讓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後汉书·皇后纪下·献穆曹皇后》:“如此數輩﹐后乃呼使者入﹐親數讓之﹐以璽抵軒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爾!’”
沖讓-汉语大词典
沖讓
亦作“[冲讓]”【1】谦让。《三国志·吴志·陆凯传》“願陛下留意”{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當此之時﹐寇鈔懾威﹐不犯我境﹐師徒奔北﹐且西阻{岷}{漢}﹐南州無事﹐尚猶沖讓未肯築宫。”{王闿运}《桂颂》:“{曾侯}以元功冲讓﹐思求國楨。”{唐}{柳宗元}《箕子碑》:“明哲在躬﹐不陋爲奴;冲讓居禮﹐不盈稱孤。”《南史·袁湛传》:“{武帝}北伐﹐{湛}兼太尉﹐與兼司空{范泰}奉九命禮物拜授{武帝}﹐帝沖讓。”
温良恭儉讓-汉语大词典
温良恭儉讓
【1】儒家所倡导的五种德行: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三国志·魏志·荀攸传》“{攸}從征{孫權}﹐道薨。{太祖}言則流涕”{裴松之}注引{三国}{魏}{王沈}《魏书》:“{荀公}真賢達人也﹐所謂‘温良恭儉讓以得之’。”{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子貢}曰:‘夫子温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潛讓-汉语大词典
潛讓
【1】犹隐退。{三国} {魏}{嵇康}《卜疑集》:“寧如{泰伯}之隱德潛讓而不揚乎?將如{季札}之顯節義慕爲{子臧}乎?”
牢讓-汉语大词典
牢讓
【1】坚决辞让。《汉书·师丹传》:“臣縱不能明陳大義﹐復曾不能牢讓爵位﹐相隨空受封侯﹐增益陛下之過。”{唐}{杜牧}《进撰故江西韦大夫遗爱碑文表》:“明命忽臨﹐牢讓無路﹐俯仰慚懼﹐神魂驚飛。”{明}{宋濂}《<清啸後藁>序》:“嗟予何人﹐尚敢爲{胡君}之詩之序乎?牢讓再三﹐竟不獲命。”
推讓-汉语大词典
推讓
【1】逊让;推辞。{汉}{王充}《论衡·本性》:“一歲嬰兒﹐無推讓之心。”{杨朔}《十年》:“他娘下熟面条﹐那几个工人推让一阵走了。”《庄子·刻意》:“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爲修而已矣。”{宋}{王安石}《范增》诗之二:“誰合軍中稱{亞父}﹐直須推讓{外黄}兒。”《明史·张居正传》:“當是時﹐政事一决{居正}﹐{居正}無所推讓。”
推梨讓棗-汉语大词典
推梨讓棗
【1】{汉}末{孔融}兄弟七人,{融}居第六,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取小者,大人问其故,答道:“我小兒,法當取小者。”见《後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又{南朝}{梁}{王泰}幼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皆竞取,{泰}独不取。问之,答道:“不取,自當得賜。”见《梁书·王泰传》。后因以“推梨讓棗”谓兄弟友爱。《资治通鉴·唐高宗上元元年》:“二王春秋尚少﹐志趣未定﹐當推梨讓棗﹐相親如一。”
推賢讓能-汉语大词典
推賢讓能
【1】推举贤士,让位与能人。《晋书·刘寔传》:“在朝之士讓於上﹐草廬之人咸皆化之﹐推賢讓能之風從此生矣。”《书·周官》:“推賢讓能﹐庶官乃和。”{明}{焦竑}《玉堂丛语·荐举》:“其推賢讓能有如此。”{金}{王若虚}《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成王}戒卿士﹐以謂推賢讓能﹐則庶官和;不和﹐政且亂。”
揖讓-汉语大词典
揖讓
【1】宾主相见的礼仪。《周礼·秋官·司仪》:“司儀掌九儀之賔客擯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汉}{刘向}《说苑·君道》:“今王將東面﹐目指氣使以求臣﹐則厮役之材至矣;南面聽朝﹐不失揖讓之禮以求臣﹐則人臣之材至矣。”{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燎火及室﹐不奔走灌注﹐而揖讓盤旋﹐吾未見焚之自息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2】指礼乐文德。《汉书·礼乐志》:“揖讓而天下治者﹐禮樂之謂也。”【3】禅让。让位于贤。{徐特立}《关于研究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由{尧}{舜}揖让进到{禹}传子﹐是历史发展一个必然阶段。”《南齐书·刘祥传》:“故揖讓之禮﹐行乎{堯}{舜}之朝﹐干戈之功﹐盛於{殷}{周}之世。”《韩非子·八说》:“古者人寡而相親﹐物多而輕利易讓﹐故有揖讓而傳天下者……當大争之世而循揖讓之軌﹐非聖人之治也。”
撝讓-汉语大词典
撝讓
【1】谦让。{宋}{王谠}《唐语林·夙慧》:“上猶惕厲不已﹐撝讓數四。”{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加公朱紱﹐撝讓不受。”《南史·谢朓传》:“撝讓之美﹐本出人情。”
擅讓-汉语大词典
擅讓
【1】禅让。擅﹐通“禪”。《荀子·正论》:“世俗之爲説者曰:‘{堯}{舜}擅讓。’是不然。”{杨倞}注:“擅與‘禪’同。‘墠’亦同義。謂除地爲墠﹐告天而傳位也。後因謂之禪位。”
膠讓-汉语大词典
膠讓
【1】坚辞。{辽}{郑惟产}《法泉寺玄妙塔铭》:“續遣知中樞院事{異惟忠}押賜錦■﹑法服﹑銀黄﹑器用﹑香荈等﹐師膠讓不獲命。”
民讓-汉语大词典
民讓
【1】民众间相互谦让的精神。{宋}{范仲淹}《阳礼教让赋》:“先王制陽禮於百姓﹐興民讓於九州。”
忍讓-汉语大词典
忍讓
【1】容忍退让。{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魏尚书格言》:“恭謹忍讓﹐是居鄉之良法。”{{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六节:“{西汉}前期﹐朝廷一直采取和亲政策﹐对{匈奴}忍让﹐企图换取边境的暂时安静。”
怨讓-汉语大词典
怨讓
【1】埋怨责备。《後汉书·张酺传》:“司徒{吕蓋}奏{酺}位居三司﹐知公門有儀﹐不屏氣鞠躬以須詔命﹐反作色大言﹐怨讓使臣﹐不可以示四遠。”
急病讓夷-汉语大词典
急病讓夷
【1】犹今言将困难留给自己,将方便让给别人。语出《国语·魯语上》:“賢者急病而讓夷。”{宋}{王禹偁}《殿中丞赠太常少卿桑公神道碑铭序》:“公曰:‘古人辭易不辭難﹐急病讓夷﹐吾之志也。’”
恭讓-汉语大词典
恭讓
【1】谦恭逊让。《三国志·吴志·锺离牧传》“子{禕}嗣”{裴松之}注引{晋}{虞预}《会稽典录》:“{牧}次子{盛}﹐亦履恭讓﹐爲尚書郎。”《史记·三王世家》:“陛下恭讓不恤﹐羣臣私望﹐不敢越職而言。”{苏曼殊}《碎簪记》:“斯人恭讓温良﹐好女子也。”
恬讓-汉语大词典
恬讓
【1】恬淡谦让。{明}{沈德符}《野獲编·宗藩·郑世子让国》:“上嘉其恬讓﹐褒美甚至。”{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词讼》:“恬讓之懷﹐油然動矣。”《明史·刘一儒传》:“{南京}御史{李一陽}請還{一儒}於朝﹐以厲恬讓﹐帝可其奏﹐{一儒}竟不赴召。”
慈讓-汉语大词典
慈讓
【1】仁慈谦让。{明}{方孝孺}《宋处士碑阴铭》:“公忠厚慈讓﹐負天下之盛名而不恃其才﹐爲天下之顯官而不驕其貴﹐遇人無長幼貴賤﹐一以至誠不欺爲本。”
愧讓-汉语大词典
愧讓
【1】犹逊色。{宋}{穆修}《<河东先生文集>後序》:“如{韓}《元和聖德》﹑《平淮西》﹐{柳}《雅章》之類﹐皆辭嚴義密﹐製述如經﹐能崒然聳{唐}德於盛{漢}之表﹐蔑愧讓者﹐非先生之文則誰歟?”{清}{刘大櫆}《渔溪巴君墓志铭》:“其後﹐以己意爲文﹐已與曩從塾師學習者無纖毫愧讓。”
懇讓-汉语大词典
懇讓
【1】恳切辞让。{宋}{王禹偁}《故商州团练使翟公墓志铭》:“出爲{成都}管内十州都巡檢使﹐賜錢五百萬……公以錫賚優厚﹐懇讓不已。”《新唐书·奉天皇帝琮传》:“君父有命﹐不敢違﹐永言懇讓﹐不克如素。”
禪讓-汉语大词典
禪讓
【1】{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皇帝把帝位让给他人。《後汉书·逸民传论》:“{潁陽}洗耳﹐恥聞禪讓。”{李贤}注:“{許由}隱於{潁陽}﹐聞{堯}欲禪﹐乃臨{潁}而洗耳。”{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上:“自古帝王有禪讓之禮﹐今可行也。”{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太祖}以禪讓開基﹐事與{魏}合。”
禮讓-汉语大词典
禮讓
【1】守礼谦让。{唐}{韩愈}《祭马仆射文》:“束其弓矢﹐禮讓優優。”{晋}{葛洪}《抱朴子·诘鲍》:“衣食既足﹐禮讓以興。”《论语·里仁》:“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爲國﹐如禮何?”{邢昺}疏:“禮節民心﹐讓則不争。”
相讓-汉语大词典
相讓
【1】互相谦逊;彼此让步。{唐}{杜甫}《剑门》诗:“至今英雄人﹐高視見{霸王};并吞與割據﹐極力不相讓。”{汉}{刘向}《条灾异封事》:“{舜}命九官﹐濟濟相讓﹐和之至也。”《左传·隐公九年》:“戎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
當仁不讓-汉语大词典
當仁不讓
【1】《论语·卫灵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集注:“當仁,以仁爲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爲也。”后泛指遇到应該做的事主动去做,绝不推诿。{清}{钱谦益}《与惟新和尚书》:“當仁不讓﹐舍我其誰!”《後汉书·曹褒传》:“夫人臣依義顯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當仁不讓﹐吾何辭哉!”{吴组缃}《山洪》二九:“他以一种当仁不让的神气立刻接受了委托﹐兴奋的跳着去了。”
盡讓-汉语大词典
盡讓
【1】方言。推让,让别人占先。{唐}{元稹}《赠左散骑常侍裴公墓志铭》:“冬曹{晉陽}﹐寵備幽穸﹐而又勤盡讓﹐不爲競争。”《红楼梦》第七八回:“〔{寳玉}〕在這些姊妹跟前﹐以至於大小的丫頭跟前﹐最有盡讓。”
移讓-汉语大词典
移讓
【1】转让。如:移让权利。
義讓-汉语大词典
義讓
【1】基于大义的谦让。《後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以貴人有母儀之美﹐宜立爲后﹐而固辭弗敢當﹐列於媵妾。朕嘉其義讓。”《後汉书·窦宪传》:“{憲}以前太尉{鄧彪}有義讓﹐先帝所敬﹐而仁厚委隨﹐故尊崇之。”
肅讓-汉语大词典
肅讓
【1】恭敬谦让。《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登降肅讓﹐以明禮待賓﹐臣不如{隰朋}﹐請立以爲大行。”
薄讓-汉语大词典
薄讓
【1】轻微责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翁姑薄讓之﹐女牴牾不可言狀。翁姑忿怒﹐逼令大歸。”
細讓-汉语大词典
細讓
【1】犹小节。{北魏}{高允}《徵士颂》:“卓矣友規﹐秉兹淑量﹐存彼大方﹐擯此細讓。”
趙禮讓肥-汉语大词典
趙禮讓肥
【1】{王莽}时,天下大乱,人相食。{赵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自缚诣贼,曰:“{禮}久餓羸瘦,不如{孝}肥飽。”贼大惊,并释之。乡党服其义。见《後汉书·赵孝传》。后遂以“趙禮讓肥”为兄弟友爱之典。{元}人{秦简夫}据此撰有杂剧《赵礼让肥》。{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那裏也{趙禮}讓肥﹐你可甚家有賢妻。”《初刻拍案惊奇》卷八:“當年{趙禮}讓肥﹐反得粟米之贈。”
趨讓-汉语大词典
趨讓
【1】指进退周旋的礼仪。{汉}{贾谊}《新书·傅职》:“將學趨讓﹐進退即席不以禮﹐登降揖讓無容﹐視瞻﹑俯仰﹑周旋無節﹐妄咳唾﹐數顧趨行﹐色不比順﹐隱琴肆瑟:凡此其屬﹐太保之任也。”
轉讓-汉语大词典
轉讓
【1】把自己的东西或应享的权利让给别人。《人民日报》1982.6.25:“{上海}科研系统从一九七九年起﹐开始同外省市进行科技协作和科研成果有偿转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豫讓橋-汉语大词典
豫讓橋
【1】即{汾桥}。{豫让}为{智伯}报仇,欲刺{赵襄子}于{汾桥}畔,故亦称{汾桥}为{豫让桥}。{汾桥},在{并州}{晋阳县}(今{太原})东一里。{清}{龚自珍}《自春徂秋》诗之五:“既窺{豫讓橋}﹐復瞰{軹深井}。”{柳亚子}《吊刘烈士炳生》诗:“{田横島}上人如夢﹐{豫讓橋}邊淚如泉。”
豫讓-汉语大词典
豫讓
【1】{春秋}{战国}间{晋}人。为{晋}卿{智瑶}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见《史记·刺客列传》。《吕氏春秋·论威》:“{冉叔}誓必死於{田侯}﹐而齊{國}皆懼;{豫讓}必死於{襄子}﹐而{趙氏}皆恐;{成荆}致死於{韓主}﹐而{周}人皆畏。”{唐}{张九龄}《上姚令公书》:“君侯察其苟附及不輕受﹐就而厚之﹐因而用之﹐則{禽息}之首﹐爲知己而必碎;{豫讓}之身﹐感國士而能漆。”后亦泛指刺客。{明}{无名氏}《鸣凤记·陆姑救易》:“欲存{豫讓}心﹐先試{荆軻}劍。”{陈衍}《辽诗纪事·耶律乙辛<十香词>》:“上嘗召{登}({單登})彈筝。后諫曰:‘此叛家婢﹐女中獨無{豫讓}乎﹐安得輕近御前?’”
責讓-汉语大词典
責讓
【1】斥责;谴责。《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張耳}與{陳餘}相見﹐責讓{陳餘}以不肯救{趙}﹐及問{張黶}﹑{陳澤}所在。”{宋}{孔平仲}《续世说·谗险》:“{李靖}破{突厥}﹐擒{頡利}﹐{温彦博}害其功﹐奏{靖}軍無綱紀﹐致令虜中奇寶﹐散於亂兵之手﹐{太宗}大加責讓。”{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的几个实例》:“其实﹐这种搞法﹐却正是群众的公允的批判﹐不过借{陈}妻之口以责让之﹐责让{陈世美}﹐也便是责让{蔡伯喈}﹐也便是责让那些艳羡郡马之贵而弃亲背妇的士大夫们。”
質讓-汉语大词典
質讓
【1】诘问,谴责。《後汉书·皇甫嵩传》:“{卓}方置酒歡會﹐{堅壽}直前質讓﹐責以大義﹐叩頭流涕。”
躲讓-汉语大词典
躲讓
【1】避开;退让。{刘澍德}《迷》:“他慢吞吞的在街心内踱着﹐看见对面急匆匆走来的人也不躲让。”
逃讓-汉语大词典
逃讓
【1】逃避推卸罪责。{唐}{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詞旨瑣劣﹐冒黷尊嚴﹐俯伏刑書﹐不敢逃讓。”
逆讓-汉语大词典
逆讓
亦作“[讓]”【1】逆拒。讓,通“攘”。{王念孙}《读书杂志·汉隶拾遗》:“《管子·君臣篇》注云:讓猶拒也。言{漢水}暴漲﹐逆拒谿水﹐不得下注也。”《隶释·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漢水}讓﹐稽滯商旅。”
退讓-汉语大词典
退讓
【1】退避;让步。{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兩人忿鬭﹐全恃乎氣。彼既尋毆﹐我即撲打。此其間著不得思議﹐一著思議﹐便是逡巡退讓。”{王西彦}《一个小人物的愤怒》:“对于处世接物﹐他采取一种近于无原则的退让哲学。”{梁斌}《红旗谱》四九:“学生更不退让﹐一定要抗{日}。”【2】谦逊;礼让。{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秋水}言:人以謙和退讓﹑含忍寬厚爲治人事天第一義。”《礼记·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孔颖达}疏:“應進而遷曰退﹐應受而推曰讓。”《史记·梁孝王世家》:“非大賢人﹐不知退讓。”{宋}{范仲淹}《天道益谦赋》:“貴退讓而黜驕盈﹐得天道益謙之義。”
進讓-汉语大词典
進讓
【1】亦作“[進攘]”。进取与谦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進讓之道﹐何其爽與?”{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進﹐{周}也。讓﹐{漢}也。言{周}未可封禪而封禪爲進﹐{漢}可封禪而不封禪爲讓也。”{司马贞}索隐:“言{周}未可封而封﹐{漢}可封而不封﹐爲進讓之道皆差之也。”《梁书·张率传》:“進讓殊事﹐豈非帝者之彌文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進攘之道﹐何其爽與?”{颜师古}注:“攘﹐古讓字也。”【2】谓向上表示谦让。《陈书·姚察传》:“又詔授祕書監﹐領著作如故﹐乃累進讓﹐竝優荅不許。”{唐}{白居易}《与王承宗诏》:“其{德}{棣}兩州﹐以卿進讓﹐元欲於卿親屬之内﹐選授一人。”
遜讓-汉语大词典
遜讓
亦作“[遜攘]”【1】犹谦让。《晋书·殷浩传》:“適足以明遜讓之風﹐弘优賢之禮。”{明}{高明}《琵琶记·一门旌奖》:“{牛氏}善諫其父﹐克相其夫﹐罔懷嫉妒之心﹐實有遜讓之美。”《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论》:“臣幸得以經術爲郎﹐而好讀外家傳語。竊不遜讓﹐復作故事滑稽之語六章﹐編之於左。”{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伯夷}逊让了一番之后﹐倒也应允了。”《汉书·萧望之传》:“不奉法自修﹐踞慢不遜攘。”{颜师古}注:“攘﹐古讓字。”
遷讓-汉语大词典
遷讓
【1】从原来的地方搬走,让给别人。{茅盾}《子夜》十九:“{吴荪甫}一眼瞥见﹐忽然又想到房子已经抵出﹐如果到期不能清偿押款﹐那就免不了要乱烘烘地迁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四回:“你看築起鐵路來﹐墳墓也要遷讓呢﹐何况祠堂。”《孽海花》第十九回:“既然這屋子是足下先來﹐那有遷讓的理!”
遵讓-汉语大词典
遵讓
【1】按照礼节谦让。《醒世姻缘传》第九五回:“禮數可也有箇往還﹐你也該讓我往左邊去回箇禮才是﹐怎麽也就没箇遵讓。”
避讓-汉语大词典
避讓
【1】辞让,谦让。{宋}{苏舜钦}《上集贤文相书》:“閣下抗章避讓﹐言論堅正。”{明}{唐顺之}《常州新建关侯祠记》:“帥臣避讓﹐豈我之力﹐陰有誅之﹐實徼侯福。”{宋}{司马光}《为庞相公让官表》:“矜其驅策之勤﹐爲日已久;察其避讓之固﹐於心不欺。”【2】避开;躲让。{郭沫若}《行路难》下篇一:“汽车的喇叭声从背面把他们的清梦惊醒了﹐他们忽然仓皇起来﹐忙着向路边避让。”{许杰}《平湖秋月的红菱》:“我急忙俯身寻找﹐她欠身避让。”{元}{袁桷}《桐柏观赋》:“丹鳳昔焉以來儀﹐凡羽厥今以避讓。”
訕讓-汉语大词典
訕讓
【1】讥笑责备。{清}{熊开元}《与冯渐卿征君书》:“終其世勞勞國賊間﹐爲人所訕讓﹐亦其本實先撥也。”
訊讓-汉语大词典
訊讓
【1】谓以言辞责告。《国语·吴语》:“孤以下密邇於天子﹐無所逃罪﹐訊讓日至﹐曰:‘昔{吴}伯父不失﹐春秋必率諸侯以顧在余一人。’”{韦昭}注:“訊﹐告也。”
訶讓-汉语大词典
訶讓
【1】呵斥谴责。{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即涕泣關弓﹐情非得已﹐然惟餘怨艾之意﹐不聞訶讓之詞。”
詛讓-汉语大词典
詛讓
【1】咒骂责备。{明}{冯梦龙}《智囊补·上智·周宗韩雍》:“{烈祖}朝覲{廣陵}﹐{康王}及諸公子果執上手大慟﹐誣上不以臨喪爲意﹐詛讓百端﹐冀動物聽。”
詆讓-汉语大词典
詆讓
【1】斥责。《新唐书·朱宣传》:“〔{朱全忠}〕即聲言{宣}納{汴}亡命﹐移書詆讓。”{清}{侯方域}《与任王谷论文书》:“然皆從嬉遊之餘﹐縱筆出之﹐以博稱譽﹐塞詆讓。”
詰讓-汉语大词典
詰讓
【1】诘问斥责。《後汉书·郑弘传》:“帝詰讓{弘}﹐收上印綬。”{宋}{王禹偁}《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太祖}召公詰讓曰:‘囊橐如此﹐非盜于官﹐即取于民﹐書生相黨耶?’”{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武孝廉》:“至此﹐怒閽人﹐陰詰讓之。”
誅讓-汉语大词典
誅讓
【1】责备。《周礼·地官·司救》:“司救﹐掌萬民之衺惡過失而誅讓之。”{郑玄}注:“誅﹐責也。”
詬讓-汉语大词典
詬讓
【1】斥责﹐谴责。{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五:“{真宗}車駕在{澶淵}﹐大將{王超}﹐擁兵十萬﹐屯{真定}﹐逗遛不進﹐{馬太尉}{知節}﹐移書詬讓。”
誚讓-汉语大词典
誚讓
【1】责问。{汉}{贾谊}《新书·淮难》:“{淮南王}來入﹐赴千乘之君﹐陛下爲頓顙謝罪皇太后之前﹐{淮南王}曾不誚讓。”{清}{方苞}《刘北固哀辞》:“或辨論相持﹐雜以誚讓﹐而胸中所懷﹐無毫髮間隔。”{唐}{韩愈}《顺宗实录四》:“賦税不登﹐觀察使數誚讓。”
誨讓-汉语大词典
誨讓
【1】训诲斥责。{唐}{颜真卿}《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李公神道碑铭》:“雖已官達﹐小不如意﹐猶加誨讓之責﹐故能濟其勳業。”
諠讓-汉语大词典
諠讓
【1】喧哗责让。{明}{杨涟}《劾魏忠贤疏》:“近乃公然三五成羣﹐勒逼諠讓﹐政事之堂﹐幾成鬨市。”
講讓-汉语大词典
講讓
【1】讲劝礼让。《礼记·礼运》:“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孔颖达}疏:“講讓者﹐民有争奪者﹐用禮與民講説之﹐使推讓也。”{清}{沈德潜}《太学石鼓赋》:“問道者型仁而講讓﹐砥行者守己而物躬。”{清}{曾国藩}《江宁府学记》:“其出而應世﹐則有《士相見》以講讓。”
謙讓-汉语大词典
謙讓
【1】谦虚退让。{马南邨}《燕山夜话·为什么会吵嘴》:“我们{中国}人历代相传﹐都以谦让为美德。”《史记·淮阴侯列传论》:“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宋}{欧阳修}《试笔·苏子美蔡君谟书》:“近年{君謨}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
謹讓-汉语大词典
謹讓
【1】恭敬谦让。{明}{唐顺之}《都察院都事秦君墓表》:“鄉之人不以子孫之堦于榮進爲{秦氏}賀﹐而以子孫恂恂謹讓守家法爲{秦氏}賀也。”《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見公子謹讓之至﹐寡人自愧﹐遂不能出諸口。”
譙讓-汉语大词典
譙讓
【1】谴责。{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今之非民族主義者﹐輒舉宗法社會以相譙讓。”《新唐书·藩镇传·罗弘信》:“{全忠}以檄譙讓﹐{弘信}不敢報。”《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是日微{樊噲}犇入營譙讓{項羽}﹐{沛公}事幾殆。”
譴讓-汉语大词典
譴讓
【1】谴责﹔责备。《北齐书·孙腾传》:“{高祖}屢加譴讓﹐終不悛改﹐朝野深非笑之。”《汉书·丙吉传》:“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詳知﹐以得譴讓。”
讓-汉语大词典
讓
“[让]”的繁体字。《廣韻》人樣切,去漾,日。【1】责备;责问。《左传·桓公八年》:“夏﹐{楚子}合諸侯于{沈鹿}。{黄}{隨}不會。使{薳章}讓{黄}。”《南史·刘劭传》:“多有過失﹐屢爲上所讓﹐憂懼﹐乃與{劭}共爲巫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恒娘》:“{朱}堅卧不起﹐{洪}始去。次夕復然。明日﹐{洪}讓之。”【2】谦让;推辞。《书·尧典》:“允恭克讓。”{孔颖达}疏引{郑玄}曰﹕“推賢尚善曰讓。”《楚辞·九章·怀沙》:“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王逸}注﹕“讓﹐辭也。”{唐}{王勃}《上刘右相书》:“江海不讓纖流﹐所以存其廣。”【3】指把好处让给别人。《吕氏春秋·行论》:“{堯}以天下讓{舜}。”{高诱}注﹕“讓﹐猶予也。”{唐}{韩愈}《凤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太傅薨﹐公兄弟讓嗣﹐公竟棄其家自歸京師。”【4】出让;转让。《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住不了許多房間﹐又不肯輕棄祖業﹐倒把房子讓給遠房幾家族人來住。”{老舍}《茶馆》第一幕:“您爱吗?就让给您!”【5】避开;退让。{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威王}問﹕‘敵衆我寡﹐敵强我弱﹐用之奈何?’{孫子}曰﹕‘命曰讓威。’”{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赵树理}《张来兴》:“他认理真得很﹐自己有理的事﹐连一句话也不让。”{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五章:“我忍耐着又向旁边让了让。”【6】推,推举。{元}{李致远}《还牢末》楔子:“哥哥三打{祝家莊}身亡之後﹐衆兄弟讓我爲頭領。”《水浒传》第四九回:“弟兄兩個﹐都使渾鐵點鋼釵﹐有一身驚人的武藝。當州裏的獵户們都讓他第一。”【7】举手与心平。古礼仪式的一种。《仪礼·聘礼》:“賓入門﹐皇﹔升堂﹐讓。”{郑玄}注﹕“讓﹐謂舉手平衡也。”{贾公彦}疏﹕“謂若《曲禮》云﹕‘凡舉者當心。’下又云:‘執天子之器則上衡。’注云﹕‘謂高於心。’‘國君﹐則平衡。’注云﹕‘謂與心平。’”【8】逊色;不及。{宋}{王禹偁}《神童刘少逸与时贤联句》诗序:“逮十一歲﹐成三百篇﹐求之古人曾不多讓。”{明}{刘若愚}《酌中志·逆贤乱政纪略》:“較藩王止欠一爪﹐比御服僅讓柘黄。”京剧《杨门女将》第三场:“{穆桂英}不让当年。”【9】请,邀请。《红楼梦》第六二回:“{寶玉}忙迎出來﹐笑説﹕‘我方才到{鳳姐姐}門上﹐回進去﹐説不能見我﹔我又打發人進去讓姐姐來看。’”{王西彦}《古城的忧郁·灾祸》:“刚让进会客室﹐他第一句话就冲着主人问。”【10】用酒食之类款待;请人接受招待。《左传·成公十二年》:“若讓之以一矢﹐禍之大者﹐其何福之爲?”{杨伯峻}注﹕“讓讀爲饟。見{于鬯}《校書》。”《红楼梦》第四七回:“〔{薛蟠}〕左一壺﹐右一壺﹐並不用人讓﹐自己就吃了又吃,不覺酒有八九分了。”【11】请安。《红楼梦》第一〇九回:“{寶釵}起來梳洗了﹐{鶯兒}﹑{人}等跟着先到{賈母}那裏行了禮﹐便到{王夫人}那邊起﹐至{鳳姐}﹐都讓過了。”【12】听任;容许。{唐}{杨巨源}《春雪题兴善寺广宣上人竹院》诗:“竹風催淅瀝﹐花雨讓飄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不然﹐就讓我在你房裏搜一搜!”{柳青}《铜墙铁壁》第六章:“{银凤}调过脸来﹐难为情地不让说下去。”【13】便秘而后又腹泻。《急就篇》卷四:“消渴歐逆欬懣讓。”{颜师古}注﹕“讓﹐大便節蕰積而利也。”【14】介词。犹被。{许地山}《空山灵雨·笑》:“我从远地冒着雨回来﹐因为我妻子心爱的一样东西让我找着了。”{张天翼}《仇恨》:“这男子可没死﹐让满坑满谷的蚂蚁啃着。”【15】通“[攘]”。窃夺。《管子·君臣下》:“治斧鉞者﹐不敢讓刑﹔治軒冕者﹐不敢讓賞。”{俞樾}《诸子平议·管子三》:“讓當讀爲攘﹐《禮記·曲禮篇》﹕‘左右攘辟。’{鄭}注曰:‘攘﹐古讓字。’是攘﹑讓古字通也。此文兩讓字﹐並當爲攘竊之攘﹐‘不敢讓刑’﹑‘不敢讓賞’,謂不敢攘竊刑賞之權也。”【16】通“[攘]”。扰攘。《荀子·荣辱》:“巨涂則讓﹐小涂則殆。”{俞樾}《诸子平议·荀子一》:“讓當讀爲擾攘之攘……巨涂人所共行﹐故擾攘而不止。”【17】通“[釀]”。《墨子·经说下》:“無讓者酒﹐未讓始也﹐不可讓也。”{张纯一}集解﹕“‘未讓’﹑‘不可讓’二讓字﹐{吴汝綸}讀爲釀﹐案{吴}校是……況酒足以傷生損壽﹐在未釀之始﹐即不可釀也。”【18】水名。亦名{逊水},{廉水}的支流。在{陕西省}{勉县}西南。《南史·范柏年传》:“帝言次及{廣州}{貪泉}﹐因問{柏年}﹕‘卿州復有此水不?’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鄉}﹑{廉泉}﹑{讓水}。’”{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五·汉中府》:“{讓水}﹐在縣({褒城縣})西南百三十里。一名{遜水}。志云﹕{遜水}承{廉水}下流溉田之餘﹐東南流至古{廉水}城側。{范柏年}謂{宋明帝}‘臣鄉有{廉泉}﹑{讓水}’是也。”【19】姓。{明}有{让师}。见{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僻姓》。
讓梨-汉语大词典
讓梨
【1】相传{汉}{孔融}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辄取其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事见{晋}{张隐}《文士传·孔融》﹑《後汉书·孔融传》“{融}幼有異才”{李贤}注引《孔融家传》。后因以“讓梨”作为兄弟友爱谦让的典故。{宋}{王应麟}《三字经 》:“{融}四歲﹐能讓梨。”
讓長-汉语大词典
讓長
【1】礼让长者﹔退让。《史记·周本纪》:“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韩非子·难一》:“河濱之漁者争坻﹐{舜}往漁焉﹐朞年﹐而讓長。”
讓廪-汉语大词典
讓廪
【1】{明}{清}两代享受官府膳食津贴的生员叫廪生。后来名额增多﹐增多者称增生﹐无廪米或廪饩银。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称补廪。如将名额让与别人,叫让廪。{清}{李渔}《奈何天·闹封》:“就像秀才讓廪的一般﹐讓了第一名﹐自然要讓第二名了。”
讓權-汉语大词典
讓權
【1】把权力让给别人。{梁启超}《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故防弊者﹐始於争權﹐終於讓權。何謂讓權?天下有事﹐上之天子﹐天子曰議以聞﹐是讓權於部院。”
讓揖-汉语大词典
讓揖
【1】揖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教养·学规仪注》:“左拱手讓揖﹐左同答;右拱手讓揖﹐右同答。”
讓章-汉语大词典
讓章
【1】指古代辞让官职的奏章。{宋}{王禹偁}《诏臣僚和御制赏花诗序》:“讓章雖上﹐宸旨弗移。”《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君其祗順大禮﹐饗兹萬國﹐以肅承天命”{裴松之}注引{汉}{刘艾}《献帝传》:“既發璽書﹐王令曰:‘當奉還璽綬爲讓章。’”
讓價-汉语大词典
讓價
【1】在讨价还价中卖方同意降低原先提出的价格。
讓釁-汉语大词典
讓釁
【1】向对方的挑衅作出让步。{清}{霅中人}《<中西纪事>後序》:“陽託和戎﹐陰同讓釁。”
讓手-汉语大词典
讓手
【1】让步。{沙汀}《减租》:“全部五分之一都是{赵大爷}管业﹐他招了十五六家佃户﹐租子比一般取得重。但他有个让手﹐佃户每年都可以酌量拖欠一点﹐不必一定缴足。”{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九:“那个抓{郝达三}领口的少年插嘴说道:‘这样说吗﹐有让手没有?’”
讓表-汉语大词典
讓表
【1】古代辞让官职的奏章。{姚华}《论文後编·目录上》:“别有謝恩﹐有封事﹐有讓表﹐有駁議﹐亦四品之屬也。”《晋书·桓祕传》:“{祕}受遇先朝﹐是以延之﹐而頻有讓表﹐以棲尚告誠﹐兼有疾疢﹐省用增歎。”
讓事-汉语大词典
讓事
【1】推辞职掌之事。《管子·大匡》:“持宗廟社稷者﹐不讓事﹐不廣閒。”【2】谓谦让不肯为盟会之主。《左传·桓公二年》:“特相會﹐往來稱地﹐讓事也。”{杨伯峻}注:“相會必有主人﹐單獨二人相會﹐則莫肯爲主﹐兩人相讓﹐故云讓事。”
讓帶-汉语大词典
讓帶
【1】犹连累﹔带累。《三国志平话》卷上:“三人至本寨﹐{劉備}心悶﹐目視{張飛}﹐一拳打中{段珪}﹐讓帶衆軍受苦。”
讓步-汉语大词典
讓步
【1】谓向对方稍示宽容。亦谓在争执中作一些退让。{刘绍棠}《渔火》:“{殷汝耕}不敢惹恼{姚六合}﹐只得让步。”{梁启超}《中日交涉汇评》:“吾既欲示親愛于友邦﹐則解釋上節目上不妨特爲讓步。”{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在不损害人民基本利益的原则下﹐容许作一些让步。”
讓還-汉语大词典
讓還
【1】辞让﹑退还。{宋}{宋祁}《賜田况让识不允诏》:“嘉此成效﹐已令進秩﹐何循謙執﹐乃讓還。”《新唐书·藩镇传·杨志诚》:“而遣部將{王文穎}入謝﹐讓還所命。”《後汉书·桓荣传》:“及篤﹐上疏謝恩﹐讓還爵土。”
讓名-汉语大词典
讓名
【1】把名誉让给别人。《庄子·天运》:“以顯爲是者﹐不能讓名。”{成玄英}疏:“是顯非隱﹐滯於榮位者﹐何能與人名譽!”
讓座-汉语大词典
讓座
【1】见“讓坐”。
讓茶-汉语大词典
讓茶
【1】请客人喝茶。{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八章:“这位‘老爷’见了{道静}倒很客气﹐让烟让茶。”《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他一面讓茶﹐一面搭訕着就要同坐。”
讓客-汉语大词典
讓客
【1】礼让宾客。语出《礼记·曲礼上》﹕“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唐}{赵璘}《因话录·徵》:“人道尚右﹐以右爲尊。禮先賓客﹐故西讓客﹐主人在東﹐蓋自卑也。今之人﹐或以東讓客﹐非禮也。”
讓牘-汉语大词典
讓牘
【1】即让表。{宋}{王珪}《吴奎免恩命第二札子不允诏》:“蓋稽衆之雋名﹐豈絫資于大任﹐何繼騰于讓牘﹐欲深避于寵途。”
讓子-汉语大词典
讓子
【1】围棋术语。即黑方先在盘上放置二个以上(可多至二十五个)的子﹐再由白方投子。此时﹐白方称为“授子”﹐黑方则称为“受子”。终局计算输赢﹐黑方须还给白方被让子数的一半。【2】象棋术语。高低手对弈﹐为使双方棋艺水平相对平衡﹐在对奕前由高手拿去一子或二子(子的种类﹐规定为车﹑马﹑炮等三种)﹐然后入局。
讓居-汉语大词典
讓居
【1】相传由于古代圣王{虞舜}的德化﹐{雷泽}的渔人互相推让居住的地方。《史记·五帝本纪》:“{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
讓與-汉语大词典
讓與
【1】谓将自己的财物或权利移转于他人。《清史稿·食货志五》:“{河南}豫豐公司以其專辦{懷慶}左右{黄河}以北各鑛之權﹐{山西}商務局以其專辦{盂平}﹑{澤}﹑{潞}﹑{平陽}煤鐵各鑛之權﹐同時讓與辦理。”{李大钊}《国际资本主义下的中国》:“非经四国银行团的联合行动﹐不得承认借款于{中国}﹐或从{中国}承受何种让与。”{汉}{刘向}《说苑·君道》:“夫賞賜讓與者﹐人之所好也﹐君自行之。”
讓路-汉语大词典
讓路
【1】比喻为保证主要工作的顺利进行﹐放弃或暂缓其他工作。《新华月报》1964年第2期:“但是不要停课﹐尽量做到‘让路不停车’﹐运动﹑生产﹑学习三不误。”【2】指给对方让开通路。{柳青}《铜墙铁壁》第六章:“因为等着沿路的民工运粮队让路﹐前沟里的担架走得很慢。”【3】行路者互相给对方让开道路。形容礼让成风。《新唐书·朱仁轨传》:“終身讓路﹐不枉百步。”《孔子家语·好生》:“{虞}{芮}二國争田而訟﹐連年不決﹐乃相謂曰;‘{西伯}仁也﹐盍往質之。’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讓威-汉语大词典
讓威
【1】谓避开敌人锋芒﹐不硬拼。{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威王}曰:‘適(敵)衆我寡﹐適(敵)强我弱﹐用之奈何?’{孫子}曰:‘命曰讓威。必臧其尾﹐令之能歸。’”
讓賢-汉语大词典
讓賢
【1】让位于贤者。《墨子·魯问》:“今子處高爵禄﹐而不以讓賢﹐一不祥也。”{张锲}《热流》第五章:“老同志主动让贤。”{晋}{干宝}《晋纪总论》:“列官千百﹐無讓賢之舉。”
讓果-汉语大词典
讓果
【1】形容兄弟之间谦让﹑友爱。{唐}{钱起}《送冷朝阳擢第後归金陵觐省》诗:“兄弟相歡初讓果﹐鄉人争賀舊登龍。”《晋书·孝友传序》:“推肥代瘦﹐徇急難之情;讓果同衾﹐盡歡愉之致。”
讓走-汉语大词典
讓走
【1】谓请人离开。《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因又動了個忌才之意﹐淡淡的問了幾句話﹐就起身讓走﹐送出來了。”
讓德-汉语大词典
讓德
【1】逊让于有德之人。语本《书·舜典》﹕“{舜}讓于德﹐弗嗣。”{蔡沈}集传﹕“讓于有德之人也。”{北周}{庾信}《为晋阳公进玉律秤尺斗升表》:“白環表讓德之符﹐玄珪告成功之瑞。”{倪璠}注引《帝王世纪》:“{西王母}慕{舜}之德﹐來獻白環。”【2】将自己的德行归功于他人。《礼记·祭义》:“天子有善﹐讓德於天;諸侯有善﹐歸諸天子。”【3】谦让的品德。《魏书·崔光韶传》:“屬逢{唐}朝﹐耻無讓德。”{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四章:“且各曹長被舉之人﹐亦必須讓三讓再以副舉賢若{夔龍}之美事﹐及再三爲大衆所推乃得受之﹐以弘讓德而鎮囂争焉。”
讓品-汉语大词典
讓品
【1】可以逊让的品秩﹐高级官爵。《魏书·崔亮传》:“臣誠微賤﹐未登讓品。”
讓官-汉语大词典
讓官
【1】让官位给别人。{三国} {魏}{嵇康}《家诫》:“若臨朝讓官﹐臨義讓生﹐若{孔文舉}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節。”
讓話-汉语大词典
讓話
【1】让人说话。《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誰知那神道的性兒也是位不讓話的﹐不容他往下説﹐便兜頭一喝。”
讓烟-汉语大词典
讓烟
【1】请客人吸烟。{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八章:“这位‘老爷’见了{道静}倒很客气﹐让烟让茶。”{韦君宜}《夕阳赋》四:“笑着把客人一个个让到屋里﹐宽衣﹑看坐﹑待茶﹑让烟。”
讓讓-汉语大词典
讓讓
【1】谓客气﹑拜候一番。《红楼梦》第六二回:“{湘雲}拉{寶琴}﹑{岫烟}説:‘你們四個人對拜壽﹐直拜一天才是。’……{岫烟}見{湘雲}直口説出來﹐少不得要到各房去讓讓。”
讓畔-汉语大词典
讓畔
【1】古代传说由于圣王的德化﹐种田人互相谦让﹐在田界处让对方多占有土地。《史记·五帝本纪》﹕“{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又《周本纪》﹕“{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后遂用作称颂君王德政的典故。{晋}{潘岳}《西征赋》:“耕讓畔以閑田﹐沾{姬}化而生棘。”《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四年》:“田者讓畔﹐道不拾遺。”
讓道-汉语大词典
讓道
【1】谦让之道。{明}{海瑞}《兴革条例·户属》:“又生員多係年少後生﹐邈然不知讓道﹐眇視高年長者。”《礼记·文王世子》:“諸父諸兄守貴室﹐子弟守下室﹐而讓道達矣。”{孔颖达}疏:“而貴者守貴﹐賤者守賤﹐賤者讓於貴﹐貴者不相陵犯﹐是讓道達也。”【2】让路。{太平天囯}{石达开}《训谕王千户》:“如允讓道罷兵﹐不獨我師所來爾境﹐不犯秋毫﹐而且許贈良馬二匹﹐白金千兩。”
讓先-汉语大词典
讓先
【1】象棋术语。高低手对弈﹐为使双方棋艺水平相对平衡﹐常由高手让低手先走一步﹑两步或三步﹐称为“一先”﹑“二先”或“三先”。【2】围棋术语﹐在双方棋力参差﹐不能分先对局时﹐上手一方经常执白﹐让下手一方经常执黑子先弈﹐谓之“讓先”。
讓三讓再-汉语大词典
讓三讓再
【1】见“讓再讓三”。
讓渡-汉语大词典
讓渡
【1】让出移转。{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讓責-汉语大词典
讓責
【1】责让。《新唐书·韦表微传》:“母訓諭稍厲﹐輒不敢食﹐以是未嘗讓責。”
讓勗-汉语大词典
讓勗
【1】谓既责备又勉励。《新唐书·薛万彻传》:“{萬徹}在軍中﹐任氣不能下人﹐或有上書言狀者﹐帝愛其功﹐直加讓勗而已﹐即爲焚書。”
讓口-汉语大词典
讓口
【1】谓互相推让而不敢贸然开口。{宋}{王安石}《估玉》诗:“發視紺碧光屬聯﹐詔問與價當幾千。衆工讓口無敢先﹐嗟我豈識厖與全!”
讓登-汉语大词典
讓登
【1】让别人先登。《孔丛子·记义》:“{孔子}適{齊}﹐{齊景公}讓登。夫子降一等﹐{景公}三辭然後登。”【2】抢着登上。讓﹐通“攘”。《左传·定公九年》:“{東郭書}讓登﹐{犂彌}從之﹐曰:‘子讓而左﹐我讓而右﹐使登者絶而後下。’”{杨伯峻}注:“讓登者﹐搶登耳﹐讓借爲攘﹐實己欲先登。”
讓棗推梨-汉语大词典
讓棗推梨
【1】《梁书·王泰传》﹕“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姪﹐散棗栗於牀上﹐羣兒皆競之﹐{泰}獨不取。問其故﹐對曰﹕‘不取﹐自當得賜。’由是中表異之。”《後汉书·孔融传》“{融}幼有異才”{李贤}注引《孔融家传》﹕“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后遂以“讓棗推梨”形容兄弟之间谦让﹑友爱。《梁书·武陵王纪传》:“兄肥弟瘦﹐無復相代之期;讓棗推梨﹐長罷歡愉之日。”
讓抗-汉语大词典
讓抗
【1】《三国志·吴志·陆抗传》“故得將士歡心”{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抗}與{羊祜}推{僑}{札}之好﹐{抗}嘗遺{祜}酒﹐{祜}飲之不疑﹐{抗}有疾﹐{祜}饋之藥﹐{抗}亦推心服之。”后以“讓抗”谓交友不逊于{陆抗}﹑{羊祜}。{唐}{韩愈}《答张彻》诗:“結友子讓{抗}﹐請師我慙{丁}。”
讓王-汉语大词典
讓王
【1】指让去帝王之位的人。{唐}{陆龟蒙}《送羊振文先辈往桂阳归觐》诗:“讓王門外開帆葉﹐義帝城中望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隱有讓王辭相避世山林。”【2】辞让王位。《庄子》有《讓王》篇﹐{陈鼓应}题解﹕“‘讓王’﹐辭讓王位。篇中多借辭讓王位而寫生命的可貴﹐輕視利禄名位﹐取此意爲篇名。”{唐}{温庭筠}《题翠微寺二十二韵》:“{邠}土初成邑﹐{虞}賓竟讓王。”{唐}{崔曙}《颍阳东溪怀古》诗:“昔時讓王者﹐此地閉玄關。”
讓木-汉语大词典
讓木
【1】楠树的别称。{明}{陆深}《蜀都杂抄》:“楠木材巨而良﹐其枝葉亦森秀可翫﹐{成都}人家庭院多植之。有成行列者﹐其枝葉若相迴避然﹐謂之‘讓木’。”{宋}{江休复}《江邻幾杂志》:“楠樹直竦﹐枝葉不相妨﹐{蜀}人謂之讓木。”
讓生-汉语大词典
讓生
【1】谓牺牲自己的生命﹐让他人得生。{三国} {魏}{嵇康}《家诫》:“若臨朝讓官﹐臨義讓生﹐若{孔文舉}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節。”
讓挹-汉语大词典
讓挹
【1】谦退﹔谦让。《旧唐书·郭子仪传》:“而屢拜封章﹐懇懷讓挹﹐守淳素之道﹐語政理之源﹐無待禮成﹐曲從德讓。”
讓位-汉语大词典
讓位
【1】推让坐位。《儒林外史》第八回:“彼此施了禮﹐讓位坐下。”【2】让出官爵或职位。{巴金}《探索集·作家》:“到该让位的时候﹐我绝不‘恋栈’。”《史记·太史公自序》:“能忍訽於{魏齊}﹐而信威於彊{秦}﹐推賢讓位﹐二子有之。”《三国志·魏志·王朗传》:“{朗}薦光禄大夫{楊彪}﹐且稱疾﹐讓位於{彪}。”
讓能-汉语大词典
讓能
【1】让位于有才能的人。《书·周官》:“推賢讓能﹐庶官乃和。”《韩非子·难二》:“{管仲}不死其君而歸{桓公}﹐{鮑叔}輕官讓能而任之。”
讓禮一寸, 得禮一尺-汉语大词典
讓禮一寸, 得禮一尺
【1】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二四引{三国}{魏}{曹操}《礼让令》﹕“里諺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斯合經之要矣。”{宋}{王楙}《野客丛书·俗语有所自》:“俗語皆有所自……謂‘讓一寸﹐饒一尺’。則{曹氏}《令》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讓謙-汉语大词典
讓謙
【1】谦让。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续编《太平天囯诏谕·<汉大明统兵大元帅黄威告示>》{萧一山}释语:“{大全}寄人籬下﹐讓謙未遑﹐故不願稱萬歲﹐以爲韜晦計。”
讓職-汉语大词典
讓職
【1】辞让官职。《後汉书·窦融传》:“日者知公欲讓職還土﹐故命公暑熱且自便。”
讓耕-汉语大词典
讓耕
【1】犹让畔。{唐}{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喜松径成阴怅然怀古偶题临江亭并浙东元相公所和》:“農野閒讓耕﹐軍人不使酒。”{三国} {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宅無情於擇賢﹐不惜吉於設爲﹐則屋不辭人﹐田不讓耕﹐其所以爲吉凶薄厚﹐何得不均?”
讓國-汉语大词典
讓國
【1】将国家或封地的统治权让给贤者。《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何賢乎{叔武}?讓國也。”《史记·张丞相列传》:“{玄成}時佯狂﹐不肯立﹐竟立之﹐有讓國之名。”{明}{李东阳}《挂剑曲》:“平生讓國心﹐耿耿方在此。”{甘簃}《辛亥和议之秘史》:“宜速諫君讓國﹐自保安全。”
讓誚-汉语大词典
讓誚
【1】责让讥诮。《南史·郑鲜之传》:“{范泰}嘗衆中讓誚{鮮之}曰:‘卿與{傅謝}俱從聖主有功{關}{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颯﹐去人遼遠﹐何不肖之甚。’”
讓辟-汉语大词典
讓辟
【1】退让避开。《史记·五帝本纪》:“{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於{南河}之南。”
讓坐-汉语大词典
讓坐
亦作“[讓座]”【1】把坐位让给别人。《文汇月刊》1985年第5期:“从此﹐他搭乘公共汽车﹐去理发﹐去看朋友﹐总有素不相识的乘客起来让座。”【2】请客人入座。《儒林外史》第二九回:“進來與三人相見﹐作揖讓坐。”《官场现形记》第三回:“{黄大人}接在手中﹐一面讓坐。”{王德安}《严师》诗:“师傅请我到他家﹐又让座来又递茶。”
讓陸-汉语大词典
讓陸
【1】犹让居。《文选·张协<七命>》:“耕父推畔﹐魚豎讓陸。”{吕向}注:“凡釣魚據於陸而臨於水﹐今流王化皆能有讓不先﹐自安於已也。”
讓再讓三-汉语大词典
讓再讓三
【1】谓几次三番地推让。《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就譬如世兄孝敬老師萬金﹐難道老師也合他讓再讓三不成?”亦作“[讓三讓再]”。{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四章:“且各曹長被舉之人﹐亦必須讓三讓再以副舉賢若{夔龍}之美事﹐及再三爲大衆所推乃得受之﹐以弘讓德而鎮囂争焉。”
讓退-汉语大词典
讓退
【1】礼让谦退。《三国志·魏志·文帝纪》“使兼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禪位”{裴松之}注引{汉}{刘艾}《献帝传》:“抑{虞}{夏}之達節﹐尚{延陵}之讓退。”
讓禄-汉语大词典
讓禄
【1】把利禄让给别人。{唐}{柳宗元}《哀溺文》:“不讓禄以辭富兮﹐又旁窺而詭求。”《庄子·天运》:“以富爲是者﹐不能讓禄。”{成玄英}疏:“夫是富非貧﹐貪於貨賄者﹐豈能讓人財禄!”
讓爵-汉语大词典
讓爵
【1】辞让爵位。{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讓爵謝恩﹐亦表之别幹。”《後汉书·循吏传·王景》:“至{遼東}﹐{閎}與郡決曹史{楊邑}等共殺{調}迎{遵}﹐皆封爲列侯﹐{閎}獨讓爵。”{唐}{钱珝}《代史馆相公让官表》之一:“今之讓爵﹐蓋懼生災。”
讓田-汉语大词典
讓田
【1】{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初﹐{楚}之邊邑{胛梁}之女與{吴}邊邑處女蠶﹐争界上之桑。二家相攻﹐{吴國}不勝﹐遂更相伐﹐滅{吴}之邊邑。{吴}怒﹐故伐{楚}﹐取二邑而去。”后以“讓田”谓因争夺田界而责让。{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楚}城鄰境﹐實有讓田;{吴}人對營﹐無妨贈藥。”{倪璠}注:“言{楚}城鄰境﹐雖實有責讓之言乎﹐然{吴}人對營不妨有贈饋之事也。”
讓衢-汉语大词典
讓衢
【1】让路。《文选·左思<魏都赋>》:“斑白不提﹐行旅讓衢。”{张铣}注:“言行客讓路。”
讓齒-汉语大词典
讓齒
【1】对年长者谦让。齿﹐年龄。{晋}{潘尼}《释奠颂》:“遵道讓齒﹐降心下問。”{清}{顾炎武}《过李子德》诗:“及門初拜母﹐讓齒忝爲兄。”{清}{唐孙华}《送同年范国雯出守延平》诗:“讓齒肩隨賴有君﹐少俊風流羨裠屐。”
讓逸競勞-汉语大词典
讓逸競勞
【1】谓安逸之事互相谦让﹐劳苦之事互相争抢。《魏书·孝感传·吴悉达》:“昆弟同居四十餘載﹐閨門和睦﹐讓逸競勞。”
讓書-汉语大词典
讓書
【1】指有谴责之言的书信。《史记·匈奴列传》:“皇帝讓書再至。”《汉书·匈奴传》引此文﹐{颜师古}注:“讓書﹐有責讓之言也。”
讓叙-汉语大词典
讓叙
【1】依次让开。《西游记》第九六回:“衆等讓叙道路﹐抬轎的抬轎﹐騎馬的騎馬﹐步行的步行﹐都讓長老四衆前行。”
讓酒-汉语大词典
讓酒
【1】请人喝酒。《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我看這事比方才那和尚讓酒還累贅。”
讓開-汉语大词典
讓開
【1】让出空档﹔避让开。{艾青}《抬》诗:“请你们让开﹐请你们走在人行道上。”《水浒传》第一〇一回:“那看門禁軍﹑内侍﹐都讓開條路﹐讓他走進去了。”{鲁迅}《呐喊·一件小事》:“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
讓帝-汉语大词典
讓帝
【1】指{唐}{李宪}。{李宪}因其弟{李隆基}有平{韦氏}之功﹐恳让储位于{李隆基}﹐后谥“讓皇帝”。见《旧唐书·让皇帝宪传》。{唐}{杜甫}《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诗:“{汝陽}{讓帝}子﹐眉宇真天人。”
辭讓-汉语大词典
辭讓
【1】责问。《後汉书·班超传》:“有頃﹐巫至﹐{超}即斬其首以送{廣德}﹐因辭讓之。”【2】谦逊推让。《孟子·公孙丑上》:“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史记·李斯列传》:“夫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鄉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礼记·曲礼上》:“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二:“遂定速納兩{浙}地圖﹐請效土爲内臣。上一再辭讓﹐遂受之。”{鲁迅}《书信集·致胡今虚》:“领导决不敢﹐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
陳讓-汉语大词典
陳讓
【1】陈辞谦让。{宋}{范仲淹}《与韩魏公书》:“今日聞閤下復舊職﹐改大諫﹐職可復矣﹐官莫須陳讓﹐使諸將知吾輩無僥倖之意。”{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上因命御馬九花虬﹐并紫玉鞭轡以賜。{子儀}知九花之異﹐固陳讓者久之。”《後汉书·荀彧传》:“又欲授以正司﹐{彧}使{荀攸}深自陳讓﹐至于十數﹐乃止。”
集讓-汉语大词典
集讓
【1】责备。《大戴礼记·保傅》:“忿怒説喜不以義﹐賦與集讓不以節。”{孔广森}补注﹕“集﹐當爲譙﹐字形之誤……譙﹐責也。忿怒非義﹐則集讓無節。”一说﹐责备集中于一人。{王聘珍}解诂﹕“集﹐聚也﹔讓﹐責也。集讓﹐謂責備于一人也。”
陰讓-汉语大词典
陰讓
【1】暗中责备。{汉}{刘向}《新序·杂事四》:“{楚王}聞之﹐惄然愧﹐以意自閔也。告吏曰:‘徵搔瓜者﹐得無有他罪乎?此{梁}之陰讓也。’乃謝以重幣﹐而請交於{梁王}。”
閃讓-汉语大词典
閃讓
【1】闪避;躲让。{{陈登科}{肖马}}《破壁记》第二章:“那个便衣生怕弄脏了衣裳﹐连忙朝后闪让。”{王玉胡}《哈森与加米拉》十五:“路旁背木料和土坯的囚犯们慌忙地为汽车闪让道路。”
顧讓-汉语大词典
顧讓
【1】顾惜谦让。{唐}{韩愈}《祭石君文》:“不事顧讓﹐以圖就功;如何奄忽﹐永喪其躬。”
飾讓-汉语大词典
飾讓
【1】伪让,故为推让。{唐}{白居易}《让绢状》:“伏願天鑒照臨﹐知臣不是飾讓。”《魏书·刘裕传》:“及還{建業}﹐{裕}進侍中﹑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飾讓不受。”{南朝}{梁武帝}《直石头》诗:“籠鳥易爲恩﹐{屠羊}無飾讓。泰階端且平﹐海水本無浪。”
餘讓-汉语大词典
餘讓
【1】谓辞让之馀地。{明}{马愈}《马氏日抄·水火称毒》:“於財無苟得﹐於義有餘讓。”{南朝} {梁}{何逊}《九日侍宴乐游苑》诗:“皇德無餘讓﹐重規帝勛。”
饒讓-汉语大词典
饒讓
【1】宽容退让。《水浒传》第三四回:“{花榮}大笑道:‘{秦明}﹐你這厮原來不識好人饒讓﹐我念你是個上司官﹐你道俺真個怕你!’”{洪深}《包得行》第三幕:“为了不曾有的冤枉的事﹐就是给你个不饶让﹐不放松﹐不原谅。”
風讓日-汉语大词典
風讓日
【1】指清晨日出时,地面温度最低,空气稳定,近地面出现风速最弱的现象。{明}{娄元礼}《田家五行·论风》:“大凡風﹐日出之時﹐必略静﹐謂之風讓日。”
高讓-汉语大词典
高讓
【1】拱手相让。旧时表示推让﹑辞让,往往高拱其手,故称。《南史·梁纪下论》:“{敬帝}遭家不造﹐紹兹屯運﹐征伐有所自出﹐政刑不由於己﹐時無{伊}{霍}之輔﹐焉得不爲高讓歟。”{晋}{陆云}《盛德颂》序:“陛下猶復允執高讓﹐成功靡有。”《晋书·郑沖传》:“公屢以年高疾篤﹐致仕告退……高讓彌篤﹐至意難違。”
齒讓-汉语大词典
齒讓
【1】以年岁大小相让,示长幼有序。《礼记·文王世子》:“故世子齒於學﹐國人觀之﹐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明}{归有光}《告昆山县城隍神文》:“吾邑人孝弟力田﹐鄉里齒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