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辭)是什么意思
一言半辭-汉语大词典
一言半辭
【1】见“一言半語”。
一諾無辭-汉语大词典
一諾無辭
【1】一口答应,没有二话。《何典》卷四:“再没有再荐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諾無辭﹐就同{六事鬼}去揀了一个黄道好日。”{钱鍾书}《围城》五:“‘我想女人心肠软﹐请{孙小姐}去走一趟﹐也许有点门路﹐这当然是不得已的下策。’{孙小姐}一诺无辞道:‘我这时候就去。’”
一面之辭-汉语大词典
一面之辭
【1】见“一面之詞”。
一家之辭-汉语大词典
一家之辭
同“[一家之言]”【1】《晋书·裴頠传》:“觀《老子》之書﹐雖博有所經﹐而云‘有生於無’﹐以虚爲主﹐偏立一家之辭﹐豈有以而然哉!”
一辭同軌-汉语大词典
一辭同軌
【1】犹众口一词。《韩非子·八奸》:“此皆俱進俱退﹐皆應皆對﹐一辭同軌以移主心者也。”《韩非子·内储说上》:“今群臣無不一辭同軌乎{季孫}者﹐舉{魯國}盡化爲一﹐君雖問境内之人﹐猶不免於亂也。”
一辭-汉语大词典
一辭
【1】犹一言。一句话或一个字。《淮南子·缪称训》:“胡通於一伎﹐察於一辭﹐可與曲説﹐未可爲廣應也。”《史记·孔子世家》:“至於爲《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旧唐书·陆馀庆传》:“累遷中書舍人。{則天}嘗引入草詔﹐{餘慶}惶惑﹐至晩竟不能措一辭。”{明}{王守仁}《与安之书》:“今但取{朱子}所自言者表章之﹐不加一辭。”【2】谓异口同声。{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六:“{魯公}盛德﹐蓋自小官時。紳閒一辭謂之有手段。”【3】一面之辞。《宋史·叶清臣传》:“苟{用章}之狀果虚﹐{守懃}之罪果白﹐{用章}更寘重科﹐物論亦允﹐無容偏聽一辭﹐以虧王道無黨之義。”【4】告辞,辞别。《礼记·表记》:“事君難進而易退﹐則位有序;易進而難退﹐則亂也﹐故君子三揖而進﹐一辭而退﹐以遠辭也。”{南朝} {梁}{萧钧}《晩景游泛怀友》诗:“一辭{金谷苑}﹐空想竹林遊。”{唐}{吴融}《落叶》诗:“紅影飄來翠影微﹐一辭林表不知歸。”
二辭-汉语大词典
二辭
【1】二话,指不同的意见。{明}{张居正}《纂修书成辞恩命疏》:“臣聞人臣事君﹐無隱情﹐無二辭。”
七辭-汉语大词典
七辭
【1】即七體。{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箴﹑銘﹑碑﹑誄﹐則體制於弘深;連珠﹑七辭﹐則從事於巧豔。”详“七體”。
三笠辭-汉语大词典
三笠辭
【1】{日本}人{阿部仲麿},字{三笠},{奈良}时代来{唐},将归,作《望月歌》,世称《三笠辞》。{清}{黄遵宪}《不忍池晩游》诗之十五:“即今隔海同明月﹐我亦高吟《三笠辭》。”原注:“{仲麿}使於{唐}﹐將還﹐從{明州}上舟﹐望月作歌﹐世傳爲絶唱﹐《三笠山辭》是也。”
三辭-汉语大词典
三辭
【1】犹三让。《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晉侯}三辭﹐從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昔{晉文}受册﹐三辭從命﹐是以{漢}末讓表﹐以三爲斷。”
才辭-汉语大词典
才辭
【1】才气辞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彌有儁才美譽﹐當時聞而造焉”{刘孝标}注引{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珉}風情秀發﹐才辭富贍。”《南史·顾顗之传》:“{愿}好學﹐有才辭。”
下辭-汉语大词典
下辭
【1】具供词。《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事下有司﹐收{玄}﹑{緝}﹑{鑠}﹑{敦}﹑{賢}等送廷尉”{裴松之}注引《世语》:“{玄}至廷尉﹐不肯下辭。廷尉{鍾毓}自臨治{玄}。”
五辭-汉语大词典
五辭
亦作“[五詞]”【1】谓诉讼时原告被告双方的述词。《书·吕刑》:“兩造具備,師聽五辭,五辭簡孚,正于五刑。”{孔颖达}疏:“凡斷獄者,必令囚之與證,兩皆來至,囚證具備,取其言語……乃據辭定罪,與衆獄官共聽其辭,觀其犯狀,斟酌入罪,或入墨﹑劓,或入宫剕。”一说,犹言五听。{孙星衍}疏:“五辭,即五奶]。《周禮·小司寇》職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清}{潘柽章}《虎林军营唱和》:“{吴關}一路作羈纍﹐棘木庭前聽五詞。”
不能贊一辭-汉语大词典
不能贊一辭
【1】见“不贊一詞”。
不謀同辭-汉语大词典
不謀同辭
【1】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後汉书·祭祀志上》:“羣下百僚﹐不謀同辭。”{晋}{刘琨}《劝进表》:“冠帶之倫﹐要荒之衆﹐不謀而同辭者﹐動以萬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武王}〕與八百諸侯咸同此盟﹐《尚書》所謂不謀同辭也﹐故曰{孟津}﹐亦曰{盟津}。”
不辭-汉语大词典
不辭
【1】谓不向人告别。《楚辞·九歌·少司命》:“人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雲旗。”{王逸}注:“言神往來奄忽﹐入不言語﹐出不訣辭。”{老舍}《骆驼祥子》十五:“他不想跟她去商议﹐他得走;想好了主意﹐给她个不辞而别。”【2】不辞让;不推辞。{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八章:“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一直象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庄子·天下》:“{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徧爲説萬物﹐説而不休﹐多而無已。”{成玄英}疏:“不辭謝而應機﹐不思慮而對答。”{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3】文词不顺,不成文。《公羊传·襄公五年》:“{吴}何以稱人?{吴}{鄫}人云則不辭。”{陈立}义疏:“方欲抑{鄫}在{吴}下﹐若{吴}仍常例稱國﹐則必書‘{吴}{鄫}人’﹐是辭不順也。”{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追论及补遗》二:“故由语法而言以‘子明保’释为‘掌邦治’实甚不辞﹐而{罗君}所据《多方》﹑《洛诰》二语亦同不足据。”{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义同而衍例》:“《周易·履》六三象傳‘不足以與行也。’按‘以’字衍文……學者不知‘與’字之即‘以’字﹐後更加‘以’字於‘與’字之上﹐轉爲不辭矣。”
互辭-汉语大词典
互辭
【1】互文。{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错综成文例》:“於豆言‘薦’﹐於籩言‘徹’﹐互辭耳。”详“互文”。{清}{俞樾}《群经平议·论语一》:“‘加我數年吾以學易’﹐上言‘我’﹐下言‘吾’﹐乃互辭也。”
兩辭-汉语大词典
兩辭
【1】不一致的话,不相同的话。{明}{陶宗仪}《辍耕录·义奴》:“末鞠{信甫}。{信甫}曰:‘殺人者﹐某也﹐孤實不知﹐守亦無賄。既被鍛鍊無完膚﹐終無兩辭。’”【2】诉讼双方的话。《书·吕刑》:“民之亂﹐罔不中聽獄之兩辭。無或私家于獄之兩辭。”{曾运乾}正读:“兩辭﹐兩造之訟辭也。”
爻辭-汉语大词典
爻辭
【1】指说明《易》六十四卦各爻象的文辞。如“初九:潛龍勿用。”“初九”是爻题;“潛龍勿用”就是《乾》卦初爻的爻辞。
胤辭-汉语大词典
胤辭
【1】就原作加以引申的文词。{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序者次事﹐引者胤辭。”
亂辭-汉语大词典
亂辭
【1】荒谬的言论。《公孙龙子·白马论》:“此天下之悖言亂辭也。”【2】篇末总括全篇要旨的话。《《国语·鲁语下》“其輯之亂曰”{三国}{吴}{韦昭}注》:“凡作篇章﹐篇義既成﹐撮其大要爲亂辭。”
直辭-汉语大词典
直辭
亦作“[直詞]”【1】据实陈述。《後汉书·独行传·戴就》:“幽囚考掠﹐五毒參至。{就}慷慨直辭﹐色不變容。”【2】正直的言词。{汉}{刘向}《说苑·杂言》:“百人操觿﹐不可爲固結;千人謗獄﹐不可爲直辭。”{明}{宋濂}《元故翰林待制柳先生私谥文肃议》:“其於闢異端﹐扶倫紀﹐黜淫祀﹐排勢臣﹐勁氣直辭﹐可輔彝訓。”《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今後開不諱之塗﹐奬直辭之路﹐四海希風﹐普天幸甚。”{宋}{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诗:“直詞鬼胆懼﹐微文奸魄悲。”《晏子春秋·杂上五》:“臣聞下無直辭﹐上有隱惡。民多諱言﹐君有驕行。”{唐}{杜甫}《行次昭陵》诗:“直詞寧戮辱﹐賢路不崎嶇。”
卑辭-汉语大词典
卑辭
亦作“[卑詞]”【1】言辞谦恭。{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续记》:“〔{史济行}〕卑词征求我的文稿﹐我总给他一个置之不理。”《东周列国志》第十回:“{楚}初合諸侯﹐以兵臨我﹐其鋒方鋭﹐未可輕敵。不如卑辭以請成。”《旧唐书·代宗纪》:“{國清}卑辭遍拜將士﹐方免禍﹐一夕而定。”《公羊传·僖公二六年》:“師者何?卑辭也。”{晋}{葛洪}《抱朴子·钦士》:“不憚屈已﹐不耻卑辭﹐而以致賢爲首務﹐得士爲重寳。”
卑辭重幣-汉语大词典
卑辭重幣
【1】谓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齊}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亦作“[卑辭厚幣]”。《新唐书·李抱真传》:“{抱真}喜士﹐聞世賢者﹐必欲與之遊﹐雖小善﹐皆卑辭厚幣數千里邀致之。”{清}{薛福成}《庸盦笔记·裕靖节公殉难》:“{若木}由是名聞{江}南﹐凡{兩江}總督到任﹐必卑辭厚幣﹐敦請入幕﹐爲上賓者數十年。”《战国策·秦策三》:“卑辭重幣以事之。”
卑辭厚幣-汉语大词典
卑辭厚幣
【1】见“卑辭重幣”。
卑辭厚禮-汉语大词典
卑辭厚禮
【1】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後汉书·许劭传》:“{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爲己目。”{晋}{皇甫谧}《高士传·韩顺》:“{囂}以道術深遠﹐使人賫璧帛﹐卑辭厚禮聘{順}﹐欲以爲師。”
巵辭-汉语大词典
巵辭
亦作“[巵詞]”【1】谓随和人意,无主见之辞。{清}{戴名世}《丁丑房书序》:“無用之巵辭﹐不切之陳言﹐無所得入乎其間。”{清}{梁章鉅}《北东园日记诗》:“一紙巵詞何足算﹐三年五度遣{楊枝}。”
厚貎深辭-汉语大词典
厚貎深辭
【1】见“厚貌深情”。
厝辭-汉语大词典
厝辭
【1】措辞。指说话写文章时选择辞句。《宋书·刘穆之传》:“今朝議如此﹐宜相酬答﹐必云在我﹐厝辭又難。”
原辭-汉语大词典
原辭
【1】原话。{郭沫若}《断断集·水与结晶的溶洽》:“《国闻周报》所载的纪录是从《留东新闻》转载的﹐那篇纪录和我的原辞大有距离。”
卜辭-汉语大词典
卜辭
【1】{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期﹑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陈原}《社会语言学》11.5:“所根据的材料主要系卜辞﹐即刻在龟壳或兽骨上的文字。”{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由于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故称之为甲骨文。又由于主要是占卜的纪录﹐故有时也称之为‘卜辞’。”
占辭-汉语大词典
占辭
【1】口述言辞。{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至如{陳遵}占辭﹐百封各意;{禰衡}代書﹐親疎得宜。”{明}{马愈}《马氏日抄·水火称毒》:“理獄占辭﹐不加荆朴;隨問款對﹐據事平科。”
占辭-汉语大词典
占辭
【1】占卜的记录。《左传·闵公二年》“{成風}聞{成季}之繇”{晋}{杜预}注:“繇﹐卦兆之占辭。”
卦辭-汉语大词典
卦辭
【1】说明《易》六十四卦每卦要义的筮辞。即各卦卦形﹑卦名之后为卦辞。一说,卦辞包括卦形和卦名。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首。{罗惇曧}《文学源流·论<易>》:“至{馬融}注《易》﹐始以卦辭爲{文王}作﹐爻辭爲{周公}作。”【2】后世指占卦术中说明卦象的文辞。{王西彦}《风雪》四:“这时﹐他刚刚占了一卦﹐向大家报告了吉凶﹐又念了卦辞。”
内辭-汉语大词典
内辭
【1】对内的言词。《礼记·曲礼下》“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清}{朱彬}训纂:“是在内從内辭﹐在外從外辭。”【2】谓为本国君侯讳饰之辞。《公羊传·桓公十八年》:“夫人外者何?内辭也。”{何休}注:“内爲公諱辭。”《穀梁传·桓公十年》:“秋﹐公會{衛侯}于{桃丘}﹐弗遇。弗遇者﹐志不相得也。弗﹐内辭也。”{范宁}注:“倡會者{衛}﹐{魯}至{桃丘}而{衛}不來﹐故書‘弗遇’以殺恥。”【3】泛指隐微不显之辞。《穀梁传·隐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闕然不見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辭也﹐或外辭也。”{钟文烝}补注:“‘有’之疑爲内辭其辭最微……‘或’之疑爲外辭﹐其辭較著。”
以文害辭-汉语大词典
以文害辭
【1】谓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二》:“{子美}詩﹐備諸家體﹐非必率合程度﹐偘偘者然也。是篇落句處凡五杜鵑﹐豈可以文害辭﹑辭害意耶?”《孟子·万章上》:“説《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朱熹}注:“文﹐字也。辭﹐語也……言説《詩》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句而害設辭之志。”
以辭取人-汉语大词典
以辭取人
【1】见“以言取人”。
以辭害意-汉语大词典
以辭害意
【1】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语本《孟子· 万章上》:“説《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二》:“大抵古今興比所在﹐適有感發者﹐不必盡相迴避﹐要各有所主耳。此亦‘説《詩》者不以辭害意’之義也。”亦作“[以詞害意]”。{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孟軻}所云‘説《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也。”{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太白}‘斗酒詩百篇’﹐{東坡}‘嬉笑怒駡皆成文章’﹐不過一時興到語﹐不可以詞害意。”
令辭-汉语大词典
令辭
【1】美好的言辞。{南朝} {梁}{江淹}《效阮公诗》之四:“忼慨少淑貌﹐便娟多令辭。”
作辭-汉语大词典
作辭
【1】谓称美其言辞。《礼记·哀公问》:“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民作則。”{郑玄}注:“則﹐法也。民者﹐化君者也。君子言雖過﹐民猶稱其辭。”【2】告辞,告别。《红楼梦》第六十回:“{賈環}見了﹐也只得向坑上拾了﹐揣在懷内﹐方作辭而去。”
佹辭-汉语大词典
佹辭
【1】诡辩之辞。引申为旨意特异之辞。《隶释·汉郎中郑固碑》:“忠■衛上﹐清■自脩。犯顔謇愕﹐造造佹辭。加■好成方類﹐推賢達善﹐逡遁退讓﹐當世■此服之。”
侈辭-汉语大词典
侈辭
亦作“[侈詞]”【1】浮夸的言词。{清}{姚鼐}《<西魏书>序》:“然{拓跋}自{崔浩}被誅﹐史筆回罔﹐故紀{道武}以往事﹐多侈詞。”《明史·太祖纪二》:“又以捷奏多侈辭﹐謂宰相曰:‘……奈何爲此浮薄之言﹐亟改之。’”
便辭-汉语大词典
便辭
【1】犹言花言巧语。{清}{魏源}《<书古微>例言中》:“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説﹐破壞形體。”{章炳麟}《秦献记》:“故夫滑稽便辭而不可軌法者﹐則六國諸子是也。”《隋书·经籍志三》:“佞人爲之﹐則便辭利口﹐傾危變詐﹐至於賊害忠信﹐覆邦亂家。”
修辭學-汉语大词典
修辭學
【1】语言学的一个学科,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及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亦省称“修辭”。
修辭-汉语大词典
修辭
【1】作文。{清}{俞樾}《诸子平议·老子》:“自{宋}以來儒者不以修辭爲事﹐莫窺斯秘矣。”{清}{顾炎武}《春雨》诗:“平生好修辭﹐著集逾十卷。”{明}{王廷相}《大复集序》:“稽述往古﹐式昭遠模﹐擯棄積俗﹐肇開賢藴﹐一時修辭之士翕然宗之﹐稱曰{李}{何}云。”{唐}{白居易}《得乙与丁俱应拔萃互有相非未知孰是》:“勤苦修辭﹐乙不能也﹐吹嘘附勢﹐丁亦恥之。”【2】修饰文辞。{鲁迅}《书信集·致李桦》:“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3】见“修辭學”。【4】指文辞。{唐}{殷璠}《河岳英灵集·李颀》:“{頎}詩發調既清﹐修辭亦綉﹐雜歌咸善﹐玄理最長。”
修辭格-汉语大词典
修辭格
【1】指各种修辞方式,如比喻﹑对偶﹑排比等。
修辭立誠-汉语大词典
修辭立誠
【1】谓撰文要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语出《易·乾》:“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凡群言發華﹐而降神務實﹐修辭立誠﹐在于無愧。”{清}{陆以湉}《冷庐杂识·撰述传信》:“其章疏﹐無溢言費辭以累其實﹐此則所謂修辭立誠﹐可爲撰述者法矣。”{章炳麟}《文学总略》:“氣非竄突如鹿豕﹐德非委蛇如羔羊﹐知文辭始于表譜簿録﹐則修辭立誠其首也﹐氣乎德乎﹐亦末務而已矣。”{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凡作文字﹐要隨我分限所及﹐若説得太過了﹐亦非修辭立誠矣。”
俚辭-汉语大词典
俚辭
【1】粗俗浅陋的辞语。《旧唐书·刘禹锡传》:“蠻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辭。”
脩辭-汉语大词典
脩辭
【1】《易·乾》:“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本谓整顿文教,后多指撰文。{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毖祀欽明﹐祝史惟談。立誠在肅﹐脩辭必甘。”{清}{宋大樽}《茗香诗论》:“詩以寄興也。有意爲詩﹐復有意爲他人之詩﹐脩辭不立其誠﹐未或聞之前訓矣。”
脩辭立誠-汉语大词典
脩辭立誠
【1】语本《易·乾》:“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孔颖达}疏:“辭謂文教,誠謂誠實也。外則修理文教,内則立其誠實,内外相成,則有功業可居。”本谓整顿文教,树立诚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宋}{王禹偁}《送许制归曹南序》:“士君子脩辭立誠﹐必先之以孝悌﹐孝悌著而後忠可移矣。”
側辭豔曲-汉语大词典
側辭豔曲
【1】词藻华丽而流于浮华的诗歌。辭,也写作“詞”。{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温飛卿}號多作側辭豔曲﹐其甚者:‘合歡桃葉終堪恨﹐裡許元來别有人。’‘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亦止此耳。”《诗话总龟》卷四引《雅言杂录》:“{温庭筠}……少敏悟﹐薄行無檢幅﹐多作側詞豔曲。”
偶辭-汉语大词典
偶辭
亦作“[偶詞]”【1】对偶之词语。{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凡偶辭胸臆﹐言對所以爲易也。”{罗惇曧}《文学源流·周秦诸子总论》:“{孟}多單筆﹐{荀}多偶詞﹐駢散之源﹐亦開二派。”
偏辭-汉语大词典
偏辭
【1】片面之词。{南朝} {梁}{沈约}《修竹弹甘蕉文》:“臣謂偏辭難信﹐敢察以情。”《韩非子·难二》:“{叔向}﹑{師曠}之對皆偏辭也。”{宋}{马永卿}《懒真子》卷一:“{漢}諸儒所傳六經與今所行六經不同﹐互有得失﹐不可以偏辭論也。”{清}{梅曾亮}《桑弢甫先生遗集序》:“{桑弢甫先生}﹐以孝義奇偉之性﹐發爲詩文﹐高奇清曠﹐有自得之趣﹐非如同時諸人掇拾{南宋}後之偏辭賸義爲奇博者比也。”【2】谄媚之言。《庄子·人间世》:“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陆德明}释文:“偏﹐{崔}本作諞。”
假人辭色-汉语大词典
假人辭色
【1】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待人。{吴祖光}《闯江湖》第二幕:“{老钱柜子}很少这么假人辞色。”
假辭-汉语大词典
假辭
亦作“[假詞]”【1】托词。{明}{李东阳}《南山草堂记》:“若{淵明}﹑{丁江}﹑{左叔世}假辭於折腰﹐寄興於采菊。”{清}{捧花生}《画舫余谭》:“{素月}以其舉止非是﹐假詞卻之。”
偉辭-汉语大词典
偉辭
亦作“[偉詞]”【1】壮美瑰丽的文词。{郭沫若}《今昔集·屈原·招魂·天问·九歌》:“认为{屈原}招{怀王}﹐沿依旧俗﹐别铸伟词﹐似较巫觋任意歌唱之说更为圆满也。”{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雖取鎔經意﹐亦自鑄偉辭。”{清}{赵翼}《瓯北诗话·黄山谷诗》:“欲下筆先體古人致意曲折處﹐久乃能自鑄偉詞。”{宋}{岳珂}《桯史·淳熙内禅颂》:“{誠齋}亟稱其文﹐有‘發而爲文﹐自鑄偉詞﹐其史論有{遷}{固}之風……’等語。”
傳聞異辭-汉语大词典
傳聞異辭
亦作“[傳聞異詞]”【1】《春秋》笔法之一。谓记录年代久远的事,措辞有所不同。《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以不日?遠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2】传聞的事说法不一致。{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六·足下黑子》:“又《北夢瑣言》載{西門軍容}與{吴行魯}事亦同﹐豈一事而傳聞異詞耶?”{清}{何琇}《樵香小记·焚廪浚井》:“{戰國}時雜説繁興﹐一事而傳聞異詞﹐名姓時代互異者﹐諸子之書﹐不知凡幾。”
傷辭-汉语大词典
傷辭
【1】古时为相识者死亡而作的哀辞。《礼记·曲礼上》“知生者弔﹐知死者傷”{唐}{孔颖达}疏:“若存之與亡並識﹐則遣設弔辭﹑傷辭兼行。若但識生而不識亡﹐則唯遣設弔辭﹐而無傷辭。若但識亡﹐唯施傷辭﹐而無弔辭也。”{章炳麟}《國故论衡·正赍送》:“古者弔有傷辭﹐謚有誄﹐祭有頌﹐其餘皆禱祝之辭﹐非箸竹帛者也。”
僞辭-汉语大词典
僞辭
【1】虚假的言辞。《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還爲僞辭曰:‘臣見海中大神。’”《三国志·魏志·卫臻传》:“{權}恃{長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僞辭耳。”{章炳麟}《序种姓下》:“至{唐}則有賜姓蠻夷降虜……故{烏石蘭氏}自更曰烏﹐以援枝鳴﹐雖{韓愈}依違其間﹐夷漢互貿﹐僞辭兹沓﹐昭穆無質﹐官氏自此而廟濯自彼﹐其不蘖芽于{豪州}受命之世灼灼也。”
優辭-汉语大词典
優辭
【1】褒美之辞。《後汉书·卓茂传论》:“時已七十餘矣﹐而首加聘命﹐優辭重禮﹐其與{周}{燕}之君表閭立館何異哉?”【2】优语,优人在演戏中戏谑之语。{元}{杨维桢}《<优谏录>序》:“{錢塘}{王曄}集歷代之優辭有關於世道者﹐自{楚國}{優孟}而下﹐至{金}人{玳瑁頭}﹐凡若干條。”
儷辭-汉语大词典
儷辭
【1】对偶的文辞。{章炳麟}《文学说例》:“自衰{宋}至今﹐散行噂沓﹐儷辭緄殽﹐《蒼》《雅》之學﹐於兹歇絶。”{唐}{刘知幾}《史通·杂说下》:“自{梁}室云季﹐雕蟲道長﹐平頭上尾﹐尤忌於時;對語儷辭﹐盛行於俗。”
典辭-汉语大词典
典辭
【1】典雅的文辞。{宋}{欧阳修}《六一诗话》:“〔{謝伯初}〕詩曰:‘……典辭懸待修青史﹐諫草當來集皁囊。’”
與世長辭-汉语大词典
與世長辭
【1】逝世﹐去世。如:先父已于去年与世长辞。
興辭-汉语大词典
興辭
【1】起立辞谢。《礼记·曲礼上》:“客若降等﹐執食興辭。”{孔颖达}疏:“興﹐起也。客既卑﹐故未食﹐必先捉飯而起﹐以辭謝主人之臨己也。”【2】犹告辞。{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娇娜》:“酒數行﹐叟興辭﹐曳杖而去。”{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二幕:“{陈定生}﹑{吴次尾}二人兴辞。”
亢辭-汉语大词典
亢辭
【1】谓以直言相对。《魏书·元澄传》:“昔{魏明帝}卒至尚書門﹐{陳矯}亢辭﹐帝慚而返。”【2】愤激之辞。过头话。{章炳麟}《学变》:“{顧猥}曰:‘{顔淵}之簞瓢﹐則勝{慶封}之玉杯。’欲以何明﹐而比擬違其倫類﹐蓋忿悁之亢辭也。”
玄辭冷語-汉语大词典
玄辭冷語
【1】玄妙冷隽的言辞。{明}{文璧}《<南濠居士诗话>序》:“詩話必具史筆﹐{宋}人之過論也。玄辭冷語﹐用以博見聞資談笑而已﹐奚史哉?”
交辭-汉语大词典
交辭
【1】犹交谈。《孔丛子·儒服》:“〔先君〕南游過乎{阿谷}﹐而交辭於漂女﹐信有之乎?”
冠辭-汉语大词典
冠辭
【1】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词。{晋}{张华}《博物志》卷八:“{成王}冠﹐{周公}使祝{雍}曰:‘辭達而勿多也。’祝{雍}曰:‘近於民﹐遠於佞﹐近於義﹐嗇於時﹐惠於財﹐任賢使能……’右{孝昭}用《成王冠辭》。”
出辭-汉语大词典
出辭
【1】出外时辞行。{汉}{班固}《白虎通·巡狩》:“孝子出辭反面﹐事死如事生。”【2】吐辞;说话。{明}{刘基}《郁离子·九难》:“出辭成法﹐建畫爲律﹐修九章以富國﹐發六奇以制敵。”
危辭-汉语大词典
危辭
【1】直言;激烈的言论。{清}{昭槤}《啸亭杂录·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伏闕訟寃﹐危辭表憤。”{唐}{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危辭苦語感我耳﹐淚落不揜何漼漼。”【2】恐吓的言论。《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驳革命可召瓜分之说》:“爲此言者﹐自托于老成持重﹐而以逆臆之危辭恫喝國民﹐沮其方新之氣。”
切辭-汉语大词典
切辭
【1】恳切的言词。{晋}{葛洪}《抱朴子·汉过》:“若夫體亮行高﹐神清量遠﹐不諂笑以取悦﹐不曲言以負心……進則切辭正論﹐攻過箴闕﹐退則端誠杜私﹐知無不爲者﹐謂之闇騃徒苦。”
别辭-汉语大词典
别辭
【1】诀别之辞。{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便復爲别辭﹐游車歸西隣。”
利喙贍辭-汉语大词典
利喙贍辭
【1】谓口齿伶俐,辞令优美。{唐}{皇甫枚}《王知古》:“覩其利喙贍辭﹐不覺前席。”
利辭-汉语大词典
利辭
【1】敏捷巧辩之辞。《後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韩非子·诡使》:“巧言利辭行姦軌以倖偷世者數御。”
判辭-汉语大词典
判辭
【1】本指判决书上的话。亦泛指断语;结论。{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把‘农’视为‘本业’﹐‘商’视为‘末业’﹐也就是这种斗争的判辞。”
制辭-汉语大词典
制辭
【1】见“制詞”。
刻辭-汉语大词典
刻辭
【1】镂刻于金石之上的文辞。《史记·秦始皇本纪》:“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爲也。今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爲之者﹐不稱成功盛德。”{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这个铜权的一面刻着{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刻辞﹐和{秦二世}的补刻辞。”{鲁迅}《野草·墓碣文》:“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
剖辭-汉语大词典
剖辭
【1】即判词。{唐}{卢纶}《书情上大尹十兄》诗:“剖辭紛若雨﹐奔吏殷成雷。”{唐}{卢纶}《送朝邑张明府》诗:“剖辭雲落紙﹐擁吏雪成泥。”
劇辭-汉语大词典
劇辭
【1】见“劇詞”。
助辭-汉语大词典
助辭
【1】见“助词”。
反辭-汉语大词典
反辭
【1】谋反的供辞。《史记·李斯列传》:“使者來﹐會丞相下吏﹐{趙高}皆妄爲反辭。”【2】反复叙说之辞。如《楚辞》中的“乱曰”﹑{荀子}赋中的“小歌”。《荀子·赋》:“與愚以疑﹐願聞反辭。”{杨倞}注:“反辭﹐反覆敍説之辭。猶楚詞‘亂曰’。”【3】犹转告。《国语·越语下》:“{王孫雒}曰:‘子{范子}將助天爲虐﹐助天爲虐不祥。{雒}請反辭於王。’”{韦昭}注:“請以辭告{越王}。”
受命不受辭-汉语大词典
受命不受辭
【1】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何完成则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晋书·周浚传》:“且握兵之要﹐可則奪之﹐所謂受命不受辭也。”
受辭-汉语大词典
受辭
【1】亦作“[受詞]”。听取供词。《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黼}({王黼})怒﹐令吏從{輔}({曹輔})受詞﹐{輔}操筆曰:‘區區之心﹐一無所求﹐愛君而已。’退﹐待罪於家。”《後汉书·党锢传·李膺》:“{膺}知其狀﹐率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陽}獄。受辭畢﹐即殺之。”【2】听从君主的令词。《管子·形势》:“銜命者君之尊也﹐受辭者君之運也。”《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
巧辭-汉语大词典
巧辭
【1】善于言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張司空}有一少年來謁﹐多才巧辭﹐疑是妖魅﹐使我取華表照之。”【2】虚伪之辞。亦指巧妙的言辞。{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石亨奸党》:“至於咎徵屢見﹐搆巧辭以粉飾太平。”{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轉丸》騁其巧辭。《飛鉗》伏其精術。”《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三年》:“{雄}復欲以巧辭説之﹐{孝忠}怒﹐欲執送京師﹐{雄}懼﹐逃歸。”{晋}{葛洪}《抱朴子·时难》:“於是{弘恭}﹑{石顯}之徒﹐飾巧辭以搆象似﹐假至公以售私姦。”
壯辭-汉语大词典
壯辭
【1】勇壮的言辞;夸饰的言辞。{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夫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神道難摹﹐精言不能追其極;形器易寫﹐壯辭可得喻其真。”《魏书·董绍传》:“{蕭寶夤}反於{長安}也﹐{紹}上書求擊之﹐云:‘臣當出瞎{巴}三千﹐生噉{蜀}子。’{肅宗}謂黄門{徐紇}曰:‘此{巴}真瞎也?’{紇}曰:‘此是{紹}之壯辭﹐云{巴}人勁勇﹐見敵無所畏懼﹐非實瞎也。’”
執辭-汉语大词典
執辭
【1】谓话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争解元》:“先是({封川}){李相}遷閤長﹐會有名郎出牧{九江郡}者﹐執辭之際﹐屢以文柄迎賀公。”
專科辭典-汉语大词典
專科辭典
【1】汇集或解释某一门类学科或某个领域的专业词语﹑专名和术语的辞典。如《法学词典》﹑《简明中医辞典》﹑《土木建筑工程辞典》﹑《计算机软件词典》等。
專辭-汉语大词典
專辭
【1】谓众口一词。{明}{归有光}《孟子叙道统而不及周公颜子》:“至於序大孝則稱{曾子}﹐論好學則獨予{顔淵}﹐蓋昔人之專辭也。”
弄辭-汉语大词典
弄辭
【1】戏谑之辞。《新唐书·文艺传中·沈佺期》:“帝詔學士等舞《回波》﹐{佺期}爲弄辭悦帝﹐還賜牙緋”
大放厥辭-汉语大词典
大放厥辭
亦作“[大放厥詞]”【1】谓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瓊琚﹐大放厥辭。”{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以文爲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别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宋}{楼钥}《辞免落致仕除翰林学士状》:“伏望皇帝陛下﹐俯察忱衷﹐别求髦俊﹐俾司是職﹐大放厥辭。”【2】大发议论(今多含贬义)。{孙中山}《革命原起》:“數年之間﹐每於學課餘暇﹐皆致力於革命之鼓吹﹐常往來於{香港}﹑{澳門}之間﹐大放厥詞﹐無所忌諱。”{邹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二章:“只根据国民党‘摩擦专家’的单面报告﹐大放厥词﹐置对方将领的无数报告的事实于不顾﹐完全抹煞﹐一字不提。”
大肆厥辭-汉语大词典
大肆厥辭
【1】铺张辞藻﹐大展文才。{明}{刘基}《<宋景濂学士文集>序》:“先生天分至高﹐極天下之書無不盡讀﹐以其所藴﹐大肆厥辭。其氣韻沉雄如{淮陰}出師﹐百戰百勝﹐志不少懾。”
失辭-汉语大词典
失辭
亦作“[失詞]”【1】言辞失当。{廖仲恺}《史坚如石像开幕演说》:“我国对于庚子之役﹐实多未明其重要意义。‘拳匪’二字实为失词。”《史记·秦始皇本纪》:“{將閭}曰:‘……受命應對﹐吾未嘗敢失辭也。’”《左传·宣公十二年》:“{彘子}以爲諂﹐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杜预}注:“言誤對。”{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激雷不能追既往之失辭﹐{班輸}不能磨斯言之既玷。”
奉辭伐罪-汉语大词典
奉辭伐罪
【1】谓奉严正之辞而讨有罪。《书·大禹谟》:“肆予以爾衆士﹐奉辭伐罪。”伐﹐一本作“罰”。{蔡沈}集传:“奉帝之辭﹐罰{苗}之罪。”《後汉书·郑太传》:“以此三德﹐待彼三亡﹐奉辭伐罪﹐誰敢禦之!”{宋}{岳飞}《奉诏移伪齐檄》:“我今奉辭伐罪﹐拯溺蘇枯。”《国语·郑语》:“君若以{成周}之衆﹐奉辭伐罪﹐無不克矣。”{韦昭}注:“{桓公}甚得{周}衆﹐奉直辭﹐伐有罪﹐故必勝也。”
奉辭-汉语大词典
奉辭
【1】谓奉君主之正辞。{三国} {魏}{锺会}《檄蜀文》:“今鎮西奉辭銜命﹐攝統戎車。”{晋}{卢谌}《览古》诗:“奉辭馳出境﹐伏軾逕入關。”《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諸鎮有不從者﹐請奉辭伐之。”【2】谓行告别之礼。《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丙子﹐帝親行卒哭之祭于几筵殿。戊寅﹐帝送{欽宗}虞主于{和寧門}外﹐奉辭﹐遂祔神主于太廟第十一室。”
奮辭-汉语大词典
奮辭
【1】慷慨陈词。{三国} {魏}{嵇康}《明胆论》:“陳義奮辭﹐膽氣凌雲。”【2】大话﹐夸大不实之词。《战国策·魏策一》:“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寡可信。”{鲍彪}注:“猶大言。”
小辭-汉语大词典
小辭
【1】短小的诗词。{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錢思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卧則讀小説﹐上廁則閲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
尚辭-汉语大词典
尚辭
【1】崇尚言辞。{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至当》:“聖賢知德之難言﹐然必言之而後自信其知之已至﹐故以尚辭爲道之極致。”《礼记·表记》:“子曰:‘事君不下達﹐不尚辭。’”{郑玄}注:“不尚辭﹐不多出浮華之言也。”【2】指重文辞。《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论》:“{高貴公}才慧夙成﹐好問尚辭﹐蓋亦{文帝}之風流也。”
口辭-汉语大词典
口辭
【1】言辞。《论语·公冶长》“禦人以口給”{何晏}集解引{汉}{孔安国}曰:“佞人口辭捷給。”
口諧辭給-汉语大词典
口諧辭給
【1】谓言辞诙谐敏捷。《汉书·东方朔传》:“上以{朔}口諧辭給﹐好作問之。”
叩辭-汉语大词典
叩辭
【1】拜辞;告别。《儒林外史》第二六回:“{鮑文卿}向{向太守}道:‘……小的而今叩辭了太老爺回{南京}去﹐丢下兒子跟着太老爺伏侍罷。’”{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叩辭吾母﹐走告{青君}﹐行將出走深山﹐求{赤松子}於世外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這一天長行﹐少大人到{李大人}處叩辭。”
古辭-汉语大词典
古辭
【1】指古乐府诗。《晋书·乐志下》:“凡樂章古辭﹐今之存者﹐並{漢}世街陌謡謳﹐《江南可採蓮》﹑《烏生十五子》﹑《白頭吟》之屬也。”《文选·乐府上》“古辭”{吕延济}注:“{漢武帝}定郊祀﹐乃立樂府﹐散採{齊}﹑{楚}﹑{趙}﹑{魏}之聲以入樂府也。名字磨滅﹐不知其作者﹐故稱古辭。”【2】泛指古诗。{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歌風雅之古辭﹐斥夷狄之新聲。”
吐辭-汉语大词典
吐辭
亦作“[吐詞]”【1】发言。亦谓写作诗文。{汉}{王充}《论衡·问孔》:“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謂{孔子}不能吐辭也。”{晋}{曹毗}《对儒》:“吐辭則藻落{揚}{班}﹐抗心則志擬高鴻。”{唐}{李白}《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吐辭又炳焕﹐五色羅華星。”{明}{杜濬}《嵇康》诗:“吐辭薄{湯}{武}﹐千載有生氣。”{明}{汪道昆}《五湖游》:“那漁翁吐辭不俗﹐想他是江湖散人。”{清}{方文}《宋遗民咏·郑所南思肖》:“吐詞惟痛快﹐忌諱所不顧。當時文網密﹐肝膽向誰訴。”
同辭-汉语大词典
同辭
【1】谓用语﹑称号相同。《公羊传·隐公七年》:“《春秋》貴賤不嫌同號﹐美惡不嫌同辭。”{何休}注:“若繼體君亦稱即位﹐繼弑君亦稱即位。”{徐彦}疏:“謂美惡不嫌者通其同辭﹐由是之故﹐《春秋》同其辭也。”《汉书·叙传上》:“十餘年間﹐外内騷擾﹐遠近俱發﹐假號雲合﹐咸稱{劉}氏﹐不謀而同辭。”【2】犹言异口同声。意见一致。《国语·晋语九》:“〔{閻明}{叔褒}〕同辭對曰:‘吾小人也。貪﹐饋之始至﹐懼其不足﹐故歎。’”《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明年春﹐復欲出軍。諸大臣以爲數出罷勞﹐同辭諫{恪}﹐{恪}不聽。”《晋书·元帝纪》:“冠帶之倫﹐要荒之衆﹐不謀同辭者﹐動以萬計。”
同然一辭-汉语大词典
同然一辭
【1】犹异口同声。{唐}{韩愈}《讳辩》:“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明}{李东阳}《先考赠少傅府君诰命碑阴记》:“〔先妣〕族外内稱爲賢淑﹐同然一辭。”{明}{李贽}《答刘晋川》书:“何乃同然一辭﹐效兒女故態也?”
同聲一辭-汉语大词典
同聲一辭
【1】犹言众口一辞。{清}{陈确}《死节论》:“唯{孤竹}二子……{孔子}稱其‘求仁得仁’﹐蓋{紂}雖暴﹐君也;{武}雖聖﹐臣也。何至使八百諸侯同聲一辭﹐冠帶之倫服膺新命!”
呈辭-汉语大词典
呈辭
【1】见“呈詞”。
命辭遣意-汉语大词典
命辭遣意
亦作“[命詞遣意]”【1】运用文词表达思想。《朱子语类》卷八十:“變風中固多好詩﹐雖其間有没意思者。然亦須得其命辭遣意方可。”{王闿运}《郭新楷传》:“軍檄牋啟﹐日有百數﹐{新楷}命詞遣意﹐輕重悉宜。”
告辭-汉语大词典
告辭
【1】告别,辞行。{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女〕又贈詩一首。把臂告辭﹐涕泣流離﹐肅然昇車﹐去若飛迅。”《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次日{王勃}告辭﹐{閻公}乃賜五百縑及黄白酒器﹐共值千金。”{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二:“召见者和我客气了一下﹐我趁他好象没有话再说﹐便起身告辞。”{宋}{苏轼} 《赐大辽贺正旦人使正月六日朝辞讫就驿御筵口宣制》:“卿等來修舊好﹐克備多儀﹐既陛見以告辭﹐將駕言而反命。”
含辭-汉语大词典
含辭
【1】有话要说而未说。{晋}{左思}《悼离赠妹》诗:“含辭滿胸﹐鬱憤不舒。”《艺文类聚》卷九一引{南朝}{宋}{颜延之}《白鹦鹉赋》:“思受命於黄髮﹐獨含辭而採言。”{三国} {魏}{曹植}《洛神赋》:“含辭未吐﹐氣若幽蘭。”【2】犹言语。《艺文类聚》卷十七引{晋}{张敏}《头责子羽文》:“轉禍爲福﹐含辭從容。”
含糊其辭-汉语大词典
含糊其辭
【1】见“含糊其詞”。
哀辭-汉语大词典
哀辭
亦作“[哀詞]”【1】文体名。古用以哀悼夭而不寿者,后世亦用于寿终者。多用韵语写成。《後汉书·杨脩传》:“{脩}所著賦﹑頌……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南史·后妃传下·陈後主沈皇后》:“及{後主}薨﹐后自爲哀辭﹐文甚酸切。”{清}{袁枚}《随园随笔·辨讹》:“{晉}{摯仲洽}曰:凡作哀詞者﹐皆施於童殤夭折﹐不以壽終之人。”{章炳麟}《国故论衡·正赍送》:“今人以哀辭施諸壽終﹐斯所謂失倫者。”{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中国}社会没有改变﹐所以没有怀旧的哀词。”{宋}{苏轼}《答秦太虚书》:“{程公闢}須其子{履中}哀詞﹐{軾}本自求作﹐今豈可食言。”
唱辭-汉语大词典
唱辭
【1】见“唱詞”。
單辭-汉语大词典
單辭
亦作“[單詞]”【1】谓极简短的言词。{清}{戴名世}《己卯行书小题序》:“郡縣有司及督學使者之所以試童子也﹐或爲單辭隻字﹐偪窄崎嶇﹐法有所難施。”{宋}{洪迈}《容斋四笔·贤者一言解疑谮》:“賢者以單詞片言﹐爲人釋謗解患。”{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引》:“古今文人學士﹐單詞片藻﹐品騭尚繁。”【2】指诉讼中无对质无证据的单方面言辞。《书·吕刑》:“今天相民﹐作配在下﹐明清于單辭。”{孔颖达}疏:“單辭﹐謂一人獨言﹐未有與對之人。訟者多直己以屈彼﹐搆辭以誣人﹐單辭特難聽﹐故言之也。”{清}{周亮工}《祭建宁司李君硕孙公文》:“鍛煉之下﹐死者數輩﹐將以單詞具獄矣。”《後汉书·朱浮传》:“{永平}中﹐有人單辭告{浮}事者。”{李贤}注:“單辭﹐謂無證據也。”
善辭-汉语大词典
善辭
【1】犹饰词。《公羊传·庄公八年》:“還者何?善辭也﹐此滅同姓﹐何善爾病之也。”《公羊传·僖公五年》:“{虞}已滅矣﹐其言執之何?不與滅也。曷爲不與滅?滅者亡國之善辭也。”
嘉辭-汉语大词典
嘉辭
【1】优美的言词。{战国} {楚}{宋玉}《神女赋》:“陳嘉辭而云對兮﹐吐芬芳其若蘭。”
嘏辭-汉语大词典
嘏辭
【1】泛指祝福或祝寿之辞。{清}{冯桂芬}《明徵士刘孝惠先生像题辞》:“乙酉七月﹐先生七十壽﹐同社及諸弟子所爲嘏辭於後﹐并徵諸文士賦詩紀其事。”{舒群}《少年chén女》:“我忽然想起儿时的记忆﹐所谓‘一元复始’和‘天增岁月人增寿’的‘嘏辞’之类横批和对联。”【2】古代祭祀时,执事人(祝)为受祭者(尸)致福于主人之辞。《仪礼·少牢馈食礼》“尸執以命祝”{汉}{郑玄}注:“命祝以嘏辭。”{贾公彦}疏:“謂命祝使出嘏辭以嘏於主人。”{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嘏辞》:“按嘏者﹐祝爲尸致福於主人之辭﹐《記》所謂‘嘏以慈告’者是也﹐辭見《儀禮》。”
嚴辭-汉语大词典
嚴辭
【1】严厉的言辞。{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四:“我受着严辞谴责﹐但我心里却愈见尊敬着他。”
固辭-汉语大词典
固辭
【1】古礼称再辞为“固辞”。《礼记·曲礼上》:“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客至於寢門﹐則主人請入爲席﹐然後出迎客﹐客固辭。”{孔颖达}疏:“固﹐如故也。禮有三辭:初曰禮辭﹐再曰固辭﹐三曰終辭。”【2】坚决辞谢。《书·大禹谟》:“{禹}拜稽首固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刘夫人》:“遣婢運貲出﹐交兑八百餘兩。生惶恐固辭。”《战国策·齐策四》:“{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唐}{韩愈}《祭裴太常文》:“贈必固辭﹐求無不應。”
團雪散雪辭-汉语大词典
團雪散雪辭
【1】乐曲名。{唐}{蔡南史}等作。《新唐书·魏国宪穆公主传》:“下嫁{王士平}。主恣横不法﹐帝幽之禁中;錮{士平}于第﹐久之﹐拜{安州}刺史﹐坐交中人貶{賀州}司户參軍。門下客{蔡南史}﹑{獨孤申叔}爲主作《團雪散雪辭》﹐狀離曠意。帝聞﹐怒﹐捕{南史}等逐之﹐幾廢進士科。”雪﹐亦作“雲”。参阅{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峻辭-汉语大词典
峻辭
【1】严正的言词。{清}{周亮工}《张林宗先生传》:“郡邑亦徵請恐後﹐先生皆峻辭拒之。”{明}{屠隆}《昙花记·礼佛求禳》:“因南郊一見﹐驀然起意﹐要娶我二人﹐峻辭正色以却之。”【2】严加拒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连城》:“{連城}凄然﹐無所爲計﹐轉謀生。生又哀{顧}。{顧}難之﹐峻辭以爲不可。”
往辭-汉语大词典
往辭
【1】往日的言辞。《晏子春秋·问下二六》:“事親孝﹐無悔往行;事君忠﹐無悔往辭。”
衍辭-汉语大词典
衍辭
【1】多余的辞藻。{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孟堅}《兩都》似不如{張平子}。{平子}雖有衍辭﹐而多佳境壯語。”
衒辭-汉语大词典
衒辭
【1】卖弄辞藻。{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或體目文字﹐或圖象品物﹐纖巧以弄思﹐淺察以衒辭。”
微辭-汉语大词典
微辭
【1】委婉而隐含讽谕的言辞;隐晦的批评。《公羊传·定公元年》:“{定}{哀}多微辭。”{孔广森}通义:“微辭者﹐意有所託而辭不顯﹐唯察其微者﹐乃能知之。”{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雖精義曲隱﹐無傷其正言;微辭婉晦﹐不害其體要。”{鲁迅}《热风·对于批评家的希望》:“〔批评家〕虽然似乎微辞过多﹐其实却是对于文艺的热烈的好意﹐那也实在是很可感谢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杜甫}对{陶渊明}却有微辞。”{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故卑身賤體﹐説色微辭﹐愉愉喣喣﹐終無益於主上之治﹐即志士仁人不忍爲也。”
銜辭-汉语大词典
銜辭
【1】谓携带书信。{南朝} {梁}{王僧孺}《春闺有怨诗》:“飛鱗難托意﹐駛翼不銜辭。”
徵辭-汉语大词典
徵辭
【1】引证古人言辞。{唐}{韩愈}《送牛堪序》:“又約通大義﹐徵辭引類﹐旁出入他經者﹐又誦數十萬言。”【2】证验其言辞;责问。{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荷蘭}大驚﹐徵辭於{成功}。”《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徵辭﹐不察有罪。”{杜预}注:“言語相恨﹐當明徵其辭以審曲直。”
外辭-汉语大词典
外辭
【1】泛指显豁之辞。《穀梁传·隐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闕然不見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辭也﹐或外辭也。”{锺文烝}补注:“‘有’之疑爲内辭﹐其辭最微……‘或’之疑爲外辭﹐其辭較著。”【2】对外的言词。《礼记·曲礼下》“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唐}{孔颖达}疏:“是在内從内辭﹐在外從外辭。”
廋辭-汉语大词典
廋辭
【1】隐语;谜语。{清}{黄宗羲}《金介山诗序》:“古之能自盡其情者﹐莫如{淵明}﹐然而《述酒》等作﹐未嘗不爲廋辭矣。”《国语·晋语五》:“有{秦}客廋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韦昭}注:“廋﹐隱也﹐謂以隱伏譎詭之言問於朝也。”《孟子·公孙丑上》“遁辭知其所窮”{宋}{孙奭}疏:“大抵廋辭云者﹐如今呼筆爲管城子﹑紙爲楮先生﹑錢爲白水真人﹐又爲阿堵物之類是也。”
宂辭-汉语大词典
宂辭
亦作“[冗辭]”【1】谓不当而无用的言辞。{明}{刘若愚}《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高沈}爲本官復職﹐討祭葬疏﹐竟將諭祭作御祭。切己之事﹐尚錯誤至此﹐況國之大典乎﹐無怪片紙冗辭也。”
宏辭-汉语大词典
宏辭
亦作“[宏詞]”【1】制科名目之一,始于{唐},{宋}﹑{金}等朝亦相沿。制科,科举时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元}{刘祁}《归潜志》卷二:“{欽叔}苦學博覽﹐無不通﹐尤長於四六。南渡﹐擢南省魁﹐復中宏詞。”《宋史·选举志二》:“{景德}後……惟吏部設宏詞﹑拔萃﹑平判等科如舊制。”《新唐书·选举志下》:“凡試判登科謂之‘入等’﹐甚拙者謂之‘藍縷’。選未滿而試文三篇﹐謂之‘宏詞’;試判三條﹐謂之‘拔萃’。中者即授官。”《金史·选举志一》:“宏詞科試詔﹑誥﹑章﹑表﹑露布﹑檄書﹐則皆四六;誡﹑諭﹑頌﹑箴﹑銘﹑序﹑記﹐則或依古今體﹐或參用四六。”《旧唐书·裴度传》:“{貞元}五年進士擢第﹐登宏辭科。”
寄辭-汉语大词典
寄辭
【1】寄托言词,运用言词。借指写作。{晋}{陆机}《文赋》:“或寄辭於瘁音﹐徒靡言而弗華﹐混妍蚩而成體﹐累良質而爲瑕。”{晋}{张协}《杂诗》之九:“遊思竹素園﹐寄辭翰墨林。”
寓辭-汉语大词典
寓辭
【1】寄辞,托意。{南朝} {宋}{颜延之}《五君咏·阮步兵》:“沈醉似埋照﹐寓辭類託諷。”{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德刑之政并勤﹐爵禄之報兩崇﹐乃能存志乎詩書﹐寓辭乎詠歌。”
察辭-汉语大词典
察辭
【1】谓审察言辞的真伪虚实。《周礼·地官·乡师》:“若國大比﹐則考教﹑察辭﹑稽器﹑展事﹐以詔誅賞。”{孙诒让}正义:“云察辭﹐視吏言事知其情實不者。辭﹐即言事之辭;吏﹐謂州長以下至比長﹐所言事皆察之士師;云察獄訟之辭﹐以詔司寇斷獄弊訟﹐此察辭亦兼有獄訟之辭矣。”《书·吕刑》:“察辭于差﹐非從惟從。”{孔}传:“察囚辭﹐其難在於差錯﹐非從其僞辭﹐惟從其本情。”
彖辭-汉语大词典
彖辭
【1】指《周易》中的爻辞。《易·繫辞下》:“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郑玄}注:“彖辭﹐爻辭也。”【2】指《周易》中的卦辞。《左传·昭公二年》“見《易·象》與《魯春秋》”{唐}{孔颖达}疏:“故先代大儒{鄭衆}﹑{賈逵}等或以爲卦下之彖辭﹐{文王}所作。”按﹐象﹐或以为非《易》十翼之《象》﹐应是《象魏》。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易·乾》“元亨利貞”{宋}{朱熹}本义:“元亨利貞﹐{文王}所繫之辭﹐以斷一卦之吉凶﹐所謂彖辭者也。”
屬辭-汉语大词典
屬辭
【1】指诗文。《三国志·魏志·刘劭传》:“文章之士愛其著論屬辭。”{李大钊}《民彝与政治》:“{周}器之文﹐乃備六書﹐乃有屬辭。”【2】撰写诗文。{南朝} {梁}{何逊}《登石头城》诗:“薄宦恧師表﹐屬辭慚愈疾。”{宋}{吴坰}《五总志》:“雖全用古人兩句﹐而屬辭切當﹐上下意混成﹐真脱胎法也。”{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王维》:“九歲能屬辭﹐工草隸﹐閑音律。”{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句似异而实同例》:“乃於仁言‘數’﹐而於義變言‘長短小大’﹐此古人屬辭之法也。”
屬辭比事-汉语大词典
屬辭比事
亦作“[屬詞比事]”【1】连缀文辞,排比史事。后亦泛指撰文记事。《礼记·经解》:“屬辭比事﹐《春秋》教也。”《魏书·高祐传》:“至若{左氏}﹐屬詞比事﹐兩致並書﹐可謂存史意﹐而非全史體。”《太平广记》卷二二六引{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观文殿》:“屬辭比事﹐條貫有序。”{清}{龚自珍}《语录》:“七十子之徒﹐{周}末{漢}初﹐去聖人則近矣﹐彼其徒之識道理﹐與屬詞比事﹐或尚不及後之大賢也。”
巽辭-汉语大词典
巽辭
【1】见“巽詞”。
弔辭-汉语大词典
弔辭
【1】犹悼词。《礼记·丧大记》“君稱言”{唐}{孔颖达}疏:“稱﹐舉也。君舉其所來之言﹐謂弔辭也。”
强辭-汉语大词典
强辭
亦作“[强詞]”【1】无理强辩之词。{宋}{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某方一二奉對。公曰:‘勿爲强辭。’”{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使不着你癩骨頑皮﹐逞得精神﹐説的强詞。”{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若乃{子思}﹑{孟軻}﹐本與{荀}同源﹐而其强辭排斥﹐與他子等。”
孫辭-汉语大词典
孫辭
【1】谦逊的言辞。孫,通“遜”。《礼记·儒行》“孫接者﹐仁之能也”{唐}{孔颖达}疏:“言孫辭接物是仁儒之技能。”《汉书·韩王信传》:“〔{韓增}〕爲人寬和自守﹐以温顔孫辭承上接下﹐無所失意﹐保身固寵﹐不能有所建明。”【2】犹遁辞。故意掩饰本意或避开正题的话。孫,通“遜”。《左传·隐公五年》“五年春﹐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公曰:‘吾將略地焉。’”{晋}{杜预}注:“孫辭以略地。”略﹐巡行。{隐公}本意是观鱼﹐口头上说略地﹐所以称为“孫辭”。
好辭-汉语大词典
好辭
【1】喜爱写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好辭-汉语大词典
好辭
【1】动听的言辞。《战国策·韩策一》:“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聽從人之甘言好辭﹐比周以相飾也。”《汉书·匈奴传上》:“單于用{趙信}計﹐遣使好辭請和親。”【2】佳句;妙语。参见“[絶妙好辭]”。
妍辭-汉语大词典
妍辭
【1】优美的词句。{唐}{韩愈}《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妍辭麗句不可繼﹐見寄聊且慰分司。”{南朝} {宋}{谢惠连}《雪赋》:“抽子秘思﹐騁子妍辭。”{明}{宋濂}《评浦阳人物·宋太常少卿王万》:“視彼抽祕思﹐騁妍辭﹐而與庸人孺子同一澌盡者竟何爲哉。”
委辭-汉语大词典
委辭
【1】辞却。《文选·蔡邕<郭有道碑文>》:“委辭召貢﹐保此清妙。”{李善}注:“言有召貢者﹐委棄而辭之。”【2】犹致词。《新唐书·李晟传》:“〔{吐蕃}〕即遣使委辭﹐因{燧}請和。”
姱辭-汉语大词典
姱辭
【1】美好的言词。{唐}{柳宗元}《吊屈原文》:“耀姱辭之曭朗兮﹐世果以是之爲狂。”
婉辭-汉语大词典
婉辭
【1】恭顺或委婉的言辞。《淮南子·诠言训》:“凡事人者﹐非以寶幣﹐必以卑辭﹐事以玉帛﹐則貨殫而欲不饜﹐卑體婉辭﹐則諭説而交不結。”《花月痕》第二回:“彼時我因春闈在邇﹐婉辭謝去。”《二刻拍案惊奇》卷六:“〔妻子〕婉辭哄那丈夫道:‘我嫁你已多年了;女兒又小﹐你趕我出去﹐叫我那里去好?’”【2】婉言谢绝。{巴金}《<靳以选集>序》:“我不能信口开河﹐也不便宽待自己﹐所以我两次婉辞﹐因为我写不出像{柯灵}写的那样的序文。”{郑观应}《盛世危言》附录《开平矿事略》:“〔{唐景星}〕欲禀請{傅相}﹐留余幚辦﹐自思才力綿薄﹐當即婉辭﹐並力勸速舉賢能。”
媿辭-汉语大词典
媿辭
【1】使人羞惭之辞。{明}{顾起元}《客座赘语·乡贤》:“祝之者無媿辭。”{清}{黄鷟来}《和陶饮酒》之十一:“臨文無媿辭﹐生平慕有道。”{元}{刘祁}《归潜志》卷八:“余謂碑誌本以章其人之善﹐雖不可溢美有媿辭﹐然當實録其善事﹐使傳信後世。”
媚辭-汉语大词典
媚辭
【1】阿谀奉承的言语。{汉}{司马相如}《美人赋》:“{相如}美則美矣﹐然服色容冶妖麗﹐不忠。將欲媚辭取説﹐遊王後宫﹐王不察之乎?”
嫚辭-汉语大词典
嫚辭
亦作“[嫚詞]”【1】轻侮的言辞。{蔡东藩}《前汉演义》第四二回:“{冒頓}遂遣人入邊偵察﹐探得{惠帝}仁柔﹐及{吕后}淫悍略情﹐遂即藐視{漢}室﹐有意戲弄﹐寫着幾句謔浪笑傲的嫚詞﹐當作國書。”{明}{王世贞}《左逸》:“又爲嫚辭﹐而辱及余之先子。”{清}{曾国藩}《林君殉难碑》:“君在{廬山}﹐與一二武人爲儔﹐折節内交。武人益不孫(遜)﹐嫚辭侵侮。”
幼婦辭-汉语大词典
幼婦辭
亦作“[幼婦詞]”【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黄絹幼婦外孫臼’八字……{修}曰:黄絹,色絲也,於字爲絶;幼婦,少女也,於字爲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爲好;臼,受辛也,於字爲辭。所謂絶妙好辭也。”后泛指极好的诗文。{清}{黄遵宪}《己亥续怀人诗》:“平生著述老經師﹐絶妙文章幼婦詞。”{明}{王世贞}《项子出新编索序余病未能讽咏来美聊成短述》诗:“浮名人自惜﹐孤調晩堪疑。欲定《三都》價﹐難評幼婦辭。”
玩辭-汉语大词典
玩辭
【1】玩味词义。语本《易·繫辞上》:“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文献通考·经籍三》:“平時本諸踐履﹐則觀象玩辭﹐此義理也;一旦謀及卜筮﹐則觀變玩占﹐亦此義理也。”
班姬辭輦-汉语大词典
班姬辭輦
【1】见“班妾辭輦”。
班妾辭輦-汉语大词典
班妾辭輦
【1】《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成帝}遊於後庭,嘗欲與倢伃同輦載,倢伃辭曰:‘觀古圖畫,賢聖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后以“班妾辭輦”称妃嫔之德。{三国} {魏}{何晏}《景福殿赋》:“嘉{班妾}之辭輦﹐偉{孟母}之擇鄰。”亦作“[班姬辭輦]”。{清}{洪昇}《长生殿·定情》:“須仿﹐{馮嬺}當態﹐{班姬}辭輦﹐永持彤管侍君旁。”
琦辭-汉语大词典
琦辭
【1】奇异的言辞。《荀子·非十二子》:“好治怪説﹐玩琦辭。”{杨倞}注:“琦讀爲奇異之奇。”{章炳麟}《秦献记》:“其七人或直言無撓辭﹐不即能制作﹐造爲琦辭﹐遺令聞於來葉。”
瑰辭-汉语大词典
瑰辭
【1】见“瑰詞”。
瑜辭-汉语大词典
瑜辭
【1】美好的言辞。{南朝} {宋}{鲍照}《芙蓉赋》:“抽我衿之桂蘭﹐點子吻之瑜辭。”{元}{陈樵}《胡氏铁心亭赋》:“抽瑜辭兮予誓﹐左佩華之翻翻。”
瑣辭-汉语大词典
瑣辭
【1】猥琐的言辞。《宋书·顾觊之传》:“因造前定﹐果報指期﹐貧豪莫差﹐修夭無爽﹐有允瑣辭﹐無愆鄙説﹐統而言之﹐孰往非命。”
朴辭-汉语大词典
朴辭
【1】质朴而不文饰之辞。{罗惇曧}《文学源流》:“若夫金人垂銘﹐丹書著戒﹐詞非甚質﹐恐未足徵。惟道言錯見群籍﹐乃有朴辭﹐意者簡直易傳﹐或未盡依托。”
枝辭-汉语大词典
枝辭
亦作“[枝詞]”【1】《易·繫辞下》:“中心疑者其辭枝。”{孔颖达}疏:“中心於事疑惑,則其心不定,其辭分散,若閒枝也。”后因以“枝辭”谓非主要或浮华的言词。{唐}{李商隐}《为濮阳公檄刘稹文》:“前以肺肝﹐布諸簡素﹐仰承復命﹐猶奉枝詞。”{明}{唐顺之}《与刘寒泉通府》:“二三年間﹐亦有一二府縣諸公索文者﹐僕不敢爲枝辭相誑。”{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枝辭攢映﹐嘒若參昴。”{宋}{苏轼}《上张安道养生诀论》:“文章書口訣﹐多枝辭隱語﹐卒不見下手徑路﹐今且直指精要﹐可謂至言不煩。”
枝辭蔓語-汉语大词典
枝辭蔓語
【1】见“枝詞蔓語”。
析辭-汉语大词典
析辭
【1】玩弄词句。《荀子·正名》:“故析辭擅作名以亂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訟﹐則謂之大姦﹐其罪猶爲符節度量之罪也。”《荀子·解蔽》:“傳曰:‘析辭而爲察﹐言物而爲辨﹐君子賤之。’”{杨倞}注:“所謂析言破律﹑亂名改作者也。”
析辯詭辭-汉语大词典
析辯詭辭
亦作“[析辨詭詞]”【1】谓巧言邪说。《汉书·扬雄传下》:“{雄}見諸子各以其知舛馳﹐大氐詆訾聖人﹐即爲怪迂﹐析辯詭辭﹐以撓世事﹐雖小辯﹐終破大道而或衆﹐使溺於所聞而不自知其非也。”{颜师古}注:“爲巧辯異辭以攪亂時政也。”{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仲尼}既没﹐析辨詭詞﹐驪駕塞路。”
楚辭-汉语大词典
楚辭
亦作“[楚詞]”【1】本为{楚}地歌谣。{战国}{楚}{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西汉}{刘向}编辑成《楚辞》集,{东汉}{王逸}又有所增益,分章加注成《楚辞章句》。{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上》:“有{楚}辭﹐{屈}{宋}以下﹐傚{楚}辭體者﹐皆謂之{楚}辭。”《朱子语类》卷一三九:“{楚}詞平易﹐後人學做者反艱深了﹐都不可曉。”{姚华}《论文後编·目录中》:“{楚}辭者﹐{楚}人之辭也。雖‘鳳兮’‘滄浪’﹐已載前籍﹐而《騷》尤深遠﹐其辭若跌宕怪神﹐其思則繾綣惻怛﹐故能義兼《風》《雅》﹐體先詞賦﹐於是{楚}辭代《詩》而興﹐蔚然成家矣。”{唐}{孟浩然}《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诗:“臘響驚{雲夢}﹐漁歌激{楚}辭。”
楚辭體-汉语大词典
楚辭體
【1】文体名。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辭體”,又名“騷體”。
楚筵辭醴-汉语大词典
楚筵辭醴
【1】《汉书·楚元王刘交传》载,{楚元王}礼敬{穆生},常为设醴。及王{戊}即位,忘设醴。{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遂谢病去。后因以“楚筵辭醴”为遭君主冷遇的典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濱。莫怪恩波隔﹐乘槎與問津。”
構辭-汉语大词典
構辭
【1】组织文辞。{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若不達政體﹐而舞筆弄文﹐支離構辭﹐穿鑿會巧﹐空騁其華﹐固爲事實所擯。”
樂辭-汉语大词典
樂辭
【1】歌词。《宋史·乐志一》:“上又取{太宗}所撰《萬國朝天曲》曰《同和之舞》﹐《平晉曲》曰《定功之舞》﹐親作樂辭﹐奏於郊廟。”{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昔{葛天氏}樂辭云﹐《玄鳥》在曲;{黄帝}《雲門》﹐理不空綺。至{堯}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風》之詩﹐觀其二文﹐辭達而已。”
橈辭-汉语大词典
橈辭
亦作“[橈詞]”【1】屈从的言词。{汉}{扬雄}《法言·重黎》:“{始皇}方虎挒而梟磔﹐噬士猶腊肉也。{越}與亢眉﹐終無橈辭﹐可謂伎矣。”《新唐书·李翰传》:“城陷見執﹐卒無橈詞﹐慢叱凶徒﹐精貫白日。”{章炳麟}《訄书·哀清史》:“{唐}氏以上﹐史官得職﹐若{吴兢}﹑{徐堅}之屬﹐奮筆而無橈辭。”《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九年》:“{配}意氣壯烈﹐終無橈辭。”
樹辭-汉语大词典
樹辭
【1】立辞,写作文辞。{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八音摛文﹐樹辭爲體。”此指创作歌词。
權辭-汉语大词典
權辭
亦作“[權詞]”【1】随机应变之词。《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腹中雖如此躊論﹐却是説不出的話﹐只得權辭以對﹐説家中已定下糟糠之婦﹐不敢停妻再娶﹐恐被{宋弘}所笑。”{清}{夏燮}《中西纪事·大沽前後之役》:“照會稱‘{粤}中因{江西}﹑南{贛}等處均有賊蹤﹐道塗梗阻﹐以致{天津}知會未到。’蓋權詞以答也。”
支辭-汉语大词典
支辭
亦作“[支詞]”【1】强为之辞。{明}{沈德符}《野獲编补遗·列朝·圣谕门工》:“〔{嘉靖帝}〕急欲先立{奉天門}樓。時長工部者爲{趙文華}﹐惶窘無計﹐支詞以對。”{宋}{戴埴}《鼠璞·诗书篇名》:“惟《雨無正》﹑《酌》﹑《賚》於詩無所取﹐{毛}氏强爲之辭﹐曰‘雨自上下’﹐曰‘賚﹐予也’﹐曰‘酌先祖之道﹐中心不安’。雖支辭强辯﹐與詩絶不類。”【2】芜蔓虚饰之辞。{明}{归有光}《赠菩提寺坤上人序》:“雖數萬言﹐不過一二要言而已﹐而支辭漫説﹐若此之富。”{刘师培}《文说·记事》:“甚至加虚鍊飾﹐博採諛言﹐喻過其體﹐詞没其義……{漢}兵敗績﹐{睢水}爲之不流;{赤眉}納降﹐積甲高於{熊耳};{董生}乘馬﹐不知牡牝;{翟公}之門﹐可張雀羅:事資虚飾﹐是曰支詞。”
獄辭-汉语大词典
獄辭
亦作“[獄詞]”【1】犹供词。《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既見{絳侯}獄辭﹐乃謝曰:‘吏方驗而出之。’於是使使持節赦{絳侯}﹐復爵邑。”{晋}{葛洪}《抱朴子·备阙》:“{周勃}﹐社稷之骾也﹐而不能答錢穀﹐責獄辭。”《说郛》卷十九引{宋}{曾三异}《因话录》:“{岳武穆}獄案﹐今在{莆陽}{陳魯公}家。始者無獄辭也﹐但大書‘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2】决狱之辞。{宋}{沈作喆}《寓简》卷二:“〔{葉石林}〕爲《春秋》之説﹐謂三《傳》猶獄詞﹐三《禮》猶律令﹐而《春秋》則一成而不可易者也。”《明史·刑法志三》:“鎮撫司職理獄訟……北司專理詔獄﹐然大獄經訊﹐即送法司擬罪﹐未嘗具獄詞。”{清}{钱谦益}《春秋论一》:“亡不越竟﹐反不討賊﹐{董狐}之獄辭也……{董狐}斷{趙盾}之獄以兩言﹐而{孔子}以一言。”
成辭-汉语大词典
成辭
【1】现成的语言。{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至若{胤}征{羲和}﹐陳《政典》之訓;《盤庚》誥民﹐敍{遲任}之言;此全引成辭﹐以明理者也。”
正辭-汉语大词典
正辭
【1】正式文辞。{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郊祀必洞於禮﹐戎事必練於兵﹐田穀先曉於農﹐斷訟務精於律。然後標以顯義﹐約以正辭。”《孔丛子·公仪》:“{子思}曰:‘臣所記臣祖之言﹐或親聞之者﹐有聞之於人者﹐雖非其正辭﹐然猶不失其意焉。’”【2】正直﹑严正的言辞。{汉}{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頃者﹐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見賞﹐恒被謗訕之誅。遂使羣下結口﹐莫圖正辭。”《鹖冠子·能天》:“聖人知其所極﹐正辭者惠物者也。”{陆佃}注:“不詖﹑不淫﹑不邪﹑不遁﹐謂之正辭。”【3】端正言辞。《易·繫辞下》:“理財正辭﹐禁民爲非﹐曰義。”{汉}{蔡邕}《郭泰碑》:“若乃砥節礪行﹐直道正辭。貞固足以幹事﹐隱括足以矯時。”《明史·左良玉传》:“{良玉}疾已劇﹐至{九江}﹐邀總督{袁}{繼咸}入舟中﹐袖中出密諭﹐云自皇太子﹐劫諸將盟﹐{繼咸}正辭拒之。”
些辭-汉语大词典
些辭
【1】犹些章。{明}{宋濂}《元故奉训大夫杨君墓志铭序》:“故爲具記其事﹐而又爲些辭一章﹐以代勒銘。”
教辭-汉语大词典
教辭
【1】命令。《书·酒诰》:“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教辭﹐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時同于殺。”{孙星衍}疏:“言汝不用我教令。”
散辭-汉语大词典
散辭
【1】指移置句外的词语。《穀梁传·僖公十六年》:“隕石于{宋}﹐五。先隕而後石﹐何也?隕而後石也。于{宋}﹐四竟之内曰{宋}。後數﹐散辭也﹐耳治也。”按﹐按结构关系的词序常式应说“隕五石于{宋}”﹐因口语把“五”字移在句末﹐故云“散辭”。
散辭-汉语大词典
散辭
【1】非专指之词。《穀梁传·僖公十四年》:“諸侯城{緣陵}。其曰諸侯散辭也。聚而曰散﹐何也。諸侯城有散辭也。{桓}德衰矣。”{范宁}注:“直曰諸侯﹐無小大之序﹐是各自欲城﹐無揔一之者﹐非伯者所制﹐故曰散辭。”{锺文烝}补注:“{杞}雖未滅而國已危﹐城{緣陵}以遷之﹐宜列序其人以見美﹐言諸侯而不序﹐是散辭也……《文十七年》傳曰‘略之’﹐散辭即是略﹐互相備也。”【2】犹浮词。{唐}{刘知幾}《史通·叙事》:“夫叙事者﹐或虚益散辭﹐廣加閑説﹐必取其所要﹐不過一言一句耳。”
敬辭-汉语大词典
敬辭
【1】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如“阁下”﹑“光临”等。
敦辭-汉语大词典
敦辭
【1】治词,措词。{汉}{蔡邕}《月令问答》:“敦辭托説﹐審求曆象﹐其要者莫大於《月令》。”
變辭-汉语大词典
變辭
【1】变诈之言。《战国策·齐策六》:“{君王后}死﹐後{后勝}相{齊}﹐多受{秦}間金玉﹐使賓客入{秦}﹐皆爲變辭﹐勸王朝{秦}﹐不脩攻戰之備。”{鲍彪}注:“變故之辭﹐蓋使者還﹐以恐動王也。;”
曲辭-汉语大词典
曲辭
【1】谓隐微其词。{唐}{元结}《恶曲》:“吾輩三十年﹐未嘗曲辭以達意。”【2】亦作“[曲詞]”。邪僻之词;阿谀之词。《後汉书·袁谭传》:“何意凶臣{郭圖}﹐妄畫蛇足﹐曲辭諂媚﹐交亂懿親。”{唐}{刘知幾}《史通·曲笔》:“但古來唯聞以直筆見誅﹐不聞以曲詞獲罪。”【3】含义隐微之词。《後汉书·方术传序》:“或開末而抑其端﹐或曲辭以章其義。”
昌辭-汉语大词典
昌辭
【1】宏丽的文辞。《汉书·扬雄传上》:“圖纍承彼洪族兮﹐又覽纍之昌辭。”{颜师古}注:“昌﹐美也。”
易水辭-汉语大词典
易水辭
【1】见“易水歌”。
昵辭-汉语大词典
昵辭
亦作“[昵詞]”【1】极亲昵的言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人妖》:“間以昵辭﹐生不語。”{姚华}《论文後编》:“雖或肆彼昵詞﹐嫌其放膽﹐工兹綺語﹐藉曰療愁﹐頗爲儒林之所非。”
書辭-汉语大词典
書辭
【1】亦作“[書詞]”。书信。{唐}{韩愈}《送石处士序》:“先生仁且勇﹐若以義請而彊委重焉﹐其何説之辭!於是譔書詞﹐具馬幣﹐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廬而請焉。”《汉书·司马迁传》:“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2】文辞。{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是以{淮南}有英才﹐{武帝}使{相如}視草;{隴右}多文士﹐{光武}加意於書辭。豈直取美當時﹐亦敬慎來葉矣。”
曼辭-汉语大词典
曼辭
【1】美饰之辞。《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於俗不信﹐適足取辱耳。”{李善}注:“{如淳}曰:曼﹐美也。”{清}{王夫之}《<绎思>序》:“論者云其曼辭導諛﹐闕箴瑱之義。”
水火不辭-汉语大词典
水火不辭
【1】见“水火不避”。
永辭-汉语大词典
永辭
【1】永别,永远诀别。{汉}{王褒}《九怀·陶壅》:“濟江海兮蟬蜕﹐絶北梁兮永辭。”【2】辞世,死亡。{晋}{向秀}《思旧赋》:“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
汎辭-汉语大词典
汎辭
亦作“[泛辭]”【1】浮泛不切实的话。{宋}{叶適}《始议一》:“今將盡天下而慮之﹐而後以一取一者可得而見﹐故不可以泛辭舉﹐不可以偏説定﹐不可以遠事言也。”
沈辭-汉语大词典
沈辭
【1】深沉之辞。{晋}{陆机}《文赋》:“於是沈辭怫悦﹐若遊魚銜鈎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層雲之峻。”
決辭-汉语大词典
決辭
亦作“[決詞]”【1】表示确定语气的助词。与“疑辭”相对。{唐}{柳宗元}《复杜温夫书》:“所謂乎﹑歟﹑耶﹑哉﹑夫者﹐疑辭也;矣﹑耳﹑焉﹑也者﹐決辭也。”{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也邪通用例》:“使不達此例﹐則以疑詞爲決詞﹐而于古人之意大謬矣。”
消極修辭-汉语大词典
消極修辭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划分修辞现象的两大分野之一,与“積極修辭”相对。这种修辞大体是抽象的,概念的;以明白﹑通顺﹑平匀﹑稳密等顾念事理的条件,作为修辞上必要的条项。也称“规范修辞”﹑“一般修辞”。
浮辭-汉语大词典
浮辭
【1】浮泛多馀之辞。《後汉书·儒林传下·伏恭》:“初﹐父{黯}章句繁多﹐{恭}乃省減浮辭﹐定爲二十萬言。”{明}{宋濂}《<日损斋笔记>原序》:“尚靡麗者﹐騁浮辭而矜縟製。”【2】虚浮不实的话。{宋}{王安石}《谢手诏索文字表》:“過叨睿奬﹐使輯舊聞﹐永惟少作可棄之浮辭﹐豈能上副旁搜之至意?”《书序》:“芟夷煩亂﹐翦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清}{钱邦苞}《穷士吟》:“文窮省浮辭﹐命窮識天數。”《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兩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豈移於浮辭哉!”
清辭麗曲-汉语大词典
清辭麗曲
同“[清詞麗句]”【1】《宋书·谢灵运传论》:“清辭麗曲﹐時發乎篇。”
温辭-汉语大词典
温辭
【1】情意恳切的言词。{北齐}{刘昼}《新论·兵术》:“醪汪流﹐軍士通醉;温辭一灑﹐師人挾纊。”
清辭麗句-汉语大词典
清辭麗句
【1】见“清詞麗句”。
清辭-汉语大词典
清辭
【1】清雅的文辞。{汉}{陈琳}《答东阿王笺》:“清辭妙句﹐焱絶焕炳。”{唐}{岑参}《送弘文李校书往汉南拜亲》诗:“未識已先聞﹐清辭果出羣。”
淫辭-汉语大词典
淫辭
亦作“[淫詞]”【1】邪僻荒诞的言论。《孟子·公孙丑上》:“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赵岐}注:“有淫美不信之辭。”{唐}{柳宗元}《巧文》:“汝唯知耻﹐諂貌淫詞。”{张通典}《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赋》诗:“致用經術昌﹐正俗淫詞放。”《孔丛子·连丛子上》:“忿俗儒淫辭冒義﹐有意欲校亂反正﹐由來久矣。”【2】放荡猥亵的言词。{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若夫豔歌婉孌﹐怨志詄絶﹐淫辭在曲﹐正響焉生?”{唐}{元稹}《楚歌》之四:“{襄王}忽妖夢﹐{宋玉}復淫辭。”《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篇中立旨立言雖然無當於文﹐却還一洗穢語淫詞﹐不乖於正。”
深辭-汉语大词典
深辭
【1】诚挚的言辞。《汉书·邹阳传》:“{孝王}恐誅﹐乃思{陽}言﹐深辭謝之。”{王先谦}补注:“深辭﹐猶深談也。”【2】执意辞谢。《三国志·吴志·步骘传》:“而{横江}既亡﹐衛尉應其選﹐自以才非將帥﹐深辭固讓﹐終於不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