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隰)是什么意思
隰-古文观止词典
隰xí
【词性】:名词
低下的湿地,洼地(1)。《召公谏厉王止谤》:犹其有原隰衍沃也。——又像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
隰-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隰xí
①低湿的地方。《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则有泮。”(泮pàn:边。)袁枚《祭妹文》:“南望原~,西望栖霞。”②新开垦的田地。《诗经·周颂·载芟》:“千耦其耘,徂~徂畛。”(徂:往。畛zhěn:田间小路。)
隰-现代汉语大词典
隰xí
【释义】:
①低湿的地方。②新开垦的田。③姓。
原隰-汉语大词典
原隰
【1】广平与低湿之地。《汉书·货殖传序》:“於是辯其土地川澤丘陵衍沃原隰之宜﹐教民種樹畜養。”{唐}{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诗:“山川勤遠略﹐原隰軫皇情。”《书·禹贡》:“原隰厎績﹐至于{豬野}。”《国语·周语上》:“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韦昭}注:“廣平曰原﹐下濕曰隰。”{清}{戴名世}《陈某诗序》:“家在郊野﹐村落環匝﹐原隰上下﹐雲烟縹緲。”【2】泛指原野。{南朝} {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於是驅馬原隰﹐卷甲遄征。”{清}{魏源}《次韵<前出塞>》之一:“星燧燎原隰﹐蟻壤潰江河。”{宋}{王安石}《得子固书因寄》诗:“重登城頭望﹐喜氣滿原隰。”
平隰-汉语大词典
平隰
【1】低平的湿地。《晋书·文苑传·赵至》:“肆目平隰﹐則寥廓而無覩。”《管子·形势》:“平原之隰﹐奚有於高。”{戴望}校正:“‘平原之隰’當作‘平隰之封’。”{南朝} {齐}{王融}《采菱曲》:“雕輜傃平隰﹐朱櫂泊安流。”
畛隰-汉语大词典
畛隰
【1】《诗·周颂·载芟》:“千隅其耘,徂隰徂畛。”{郑玄}笺:“隰,謂新發田也;畛,謂舊田有徑路者。”后以“畛隰”泛指田地。{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故仕宦富室相競畜田﹐貪官勢族有畛隰遍於鄰境者。”
皇隰-汉语大词典
皇隰
【1】广漠的田野。{南朝} {齐}{谢朓}《夏始和刘潺陵》:“威仰弛蒼郊﹐龍曜表皇隰。”
皋隰-汉语大词典
皋隰
亦作“[臯隰]”亦作“[皐隰]”【1】水边低湿地。{汉}{王粲}《登楼赋》:“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皐隰之沃流。”{清}{恽敬}《三代因革论三》:“{楚}{蔿掩}爲司馬﹐度山林﹐鳩藪澤﹐辨京陵﹐表湻鹵﹐數疆潦﹐規偃潴﹐町原防﹐牧臯隰﹐井衍沃。”
管隰-汉语大词典
管隰
【1】{管仲}和{隰朋}的并称。二人为{春秋}{齐桓公}相﹐有政绩。《後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论》:“若乃王道既衰﹐降及霸德﹐猶能授受惟庸﹐勳賢皆序﹐如{管}{隰}之迭升{桓}世﹐{先}{趙}之同列{文}朝﹐可謂兼通矣。”
邱隰-汉语大词典
邱隰
【1】高起与低下之地。《吕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行秋令﹐則邱隰水潦﹐禾稼不熟。”{高诱}注:“邱﹐高;隰﹐下也。言高下有水潦。”
郊隰-汉语大词典
郊隰
【1】指郊野低湿之地。{南朝} {宋}{谢庄}《瑞雪咏》:“及其流綵猶摶﹐凝明亟積﹐郊隰均映﹐江巒齊奕。”
邍隰-汉语大词典
邍隰
【1】高平干燥地和低下潮湿地。{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高下邍隰﹐燥濕寒燠之氣宜候也﹐洩制生化﹐土木金石之物宜悉也。”{石声汉}校注:“邍即原野的原(塬)字的本字。原是高乾地。隰是低濕地。”《周礼·夏官·邍师》:“邍師﹐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墳衍邍隰之名﹐物之可以封邑者。”{贾公彦}疏:“按{鄭}注《大司徒》云:‘……高平曰原﹐下濕曰隰。’”《古文苑·石鼓文》:“□徒如章﹐■溼陰陽。”{章樵}注:“■﹐古原字。溼﹐{鄭}云今作濕﹐通作隰……原﹐高陸也。隰﹐卑溼也。其高低向背﹐皆有陰陽。”
阪隰-汉语大词典
阪隰
【1】坡面与坡底。《吕氏春秋·安死》:“葬於山林則合乎山林﹐葬於阪隰則同乎阪隰﹐此之謂愛人。”{陈奇猷}校释:“《爾雅·釋丘》:‘陂者曰阪﹐下者曰隰。’《説文》:‘坡者曰阪﹐隰﹐阪下溼也。’是阪與隰相連。山坡之高處謂之阪﹐其低下之處謂之隰﹐故此以‘阪隰’連文。”
陵隰-汉语大词典
陵隰
【1】山陵和低湿之地。{南朝} {宋}{谢灵运}《入东道路》诗:“陵隰繁緑杞﹐墟囿粲紅桃。”{晋}{赵至}《与嵇茂齐书》:“崎嶇交錯﹐陵隰相望。”
隰-汉语大词典
隰
《集韻》悉協切,入帖,心。【1】人名用字。《穀梁传·襄公八年》:“{鄭}人侵{蔡}﹐獲{蔡公子濕}”{唐}{陆德明}释文﹕“{公子濕}﹐本又作‘隰’。”
隰-汉语大词典
隰
《廣韻》似入切,入緝,邪。【1】低湿的地方。《书·禹贡》:“原隰厎績﹐至于{豬野}。”{孔}传﹕“下濕曰隰。”《诗·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汉书·货殖传序》:“於是辯其土地川澤丘陵衍沃原隰之宜﹐教民種樹畜養。”{唐}{韩愈}《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而又爲之奔走經營﹐相原隰之宜﹐指授方法。”【2】新垦的田地。《诗·周颂·载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郑玄}笺﹕“隰﹐謂新發田也。”【3】{春秋}{齐}邑名,即{犁丘}。在今{山东省}{临邑县}西。《左传·哀公二十三年》:“壬辰﹐戰于{犂丘}”{晋}{杜预}注﹕“{犁丘}﹐{隰}也。”{杨伯峻}注﹕“二十七年《傳》稱此役爲{隰}之役﹐則{犂丘}即{隰}。{江永}《考實》謂即十年《傳》之{犁}﹐在今{山東}{臨邑縣}西。”【4】古州名。在今{山西省}{隰县}。{春秋}{晋}称{蒲邑},{汉}为{蒲子县},{隋}为{隰州}。《新唐书·郭钊传》:“俄爲{河陽三城}節度使。徙{河中}尹﹐領{晉}{絳}{慈}{隰}節度。”【5】姓。{春秋}时{齐}有大夫{隰朋}。见《左传·僖公九年》。
隰坰-汉语大词典
隰坰
【1】低湿的原野。{汉}{王粲}《从军诗》之二:“泛舟蓋長川﹐陳卒被隰坰。”
隰皋-汉语大词典
隰皋
【1】水边低湿之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田丁原防﹐牧隰皋。”{杜预}注:“隰皋﹐水厓下濕﹐爲芻牧之地。”{杨伯峻}注:“《爾雅·釋地》:‘下濕曰隰。’《漢書·賈山傳》注:‘皋﹐水邊淤地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