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隱)是什么意思
二隱-汉语大词典
二隱
【1】二隐士。指{南朝}{齐}{臧荣绪}与{关康之}。《南史·隐逸传下·臧荣绪》:“初﹐{榮緒}與{關康之}俱隱在{京口}﹐時號爲二隱。”
三隱-汉语大词典
三隱
【1】{南朝}{梁}{刘訏}﹑{阮孝绪}﹑{刘歊}皆不仕,时都下谓之三隐。《南史·刘訏传》:“本州刺史{張稷}辟爲主簿﹐主者檄召{訏}﹐乃挂檄於樹而逃。{陳留}{阮孝緒}﹐博學隱居﹐不交當世……{訏}經一造﹐{孝緖}即顧以神交。{訏}族兄{歊}又履高操﹐三人日夕招攜﹐故都下謂之三隱。”【2】{南朝}{宋}{周续之}﹑{刘遗民}﹑{陶渊明}皆不应征命,号{浔阳}三隐。《宋书·隐逸传·周续之》:“〔{續之}〕入{廬山}﹐事沙門釋{慧遠}。時{彭城}{劉遺民}﹐遁迹{廬山}﹐{陶淵明}亦不應徵命﹐謂之{潯陽}三隱。”{唐}{宋之问}《游称心寺》诗:“釋事懷三隱﹐清襟謁四禪。”{明}{夏完淳}《避地》诗:“月下歸三隱﹐春風動五噫。”
吏隱-汉语大词典
吏隱
【1】谓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者。{唐}{宋之问}《蓝田山庄》诗:“宦遊非吏隱﹐心事好幽偏。”{清}{陆以湉}《冷庐杂识·芗畇公挽联》:“鱣舍怡情﹐看三徑香多﹐省識人如菊淡;鯉庭侍養﹐悵六年吏隱﹐遽聞詩詠莪哀。”{唐}{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江州}左{匡廬}﹐右{江}{湖}﹐土高氣清﹐富有佳境……苟有志於吏隱者﹐捨此官何求焉?”{宋}{王禹偁}《游虎丘》诗:“我今方吏隱﹐心在雲水間。”【2】山名。一名{窪尊山}。在{浙江省}{缙云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六·处州府》:“{吏隱山}﹐縣治東北﹐一名{窪尊山}﹐以{唐}縣令{李陽冰}名。”{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地上》:“{吏隱山}﹐在{雲}﹐縣令{李陽冰}退居于此山﹐創亭室以宴居﹐因名。其南有{陽冰}鑿石爲窪尊。”
中隱-汉语大词典
中隱
【1】指闲官。{唐}{白居易}《中隐》诗:“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諠。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之五:“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閒勝暫閒。”{元}{耶律楚材}《和抟霄韵代水陆疏文因其韵为十诗》之五:“中隱冷官閒况味﹐歸心無日不山林。”
乾隱-汉语大词典
乾隱
【1】侵吞财物;侵吞。《新唐书·李尚隐传》:“時司農卿{陳思問}引屬史多小人﹐乾隱錢穀﹐{尚隱}按其違﹐贓累鉅萬﹐{思問}流死{嶺南}。”【2】指侵吞的财物。《新唐书·裴延龄传》:“{延齡}嘗奏句獲乾隱二千萬緍﹐請舍别庫爲羡餘。”
直言無隱-汉语大词典
直言無隱
【1】直言無諱。《清史稿·后妃传·文宗孝贞显皇后》:“旋用御史{徐啓文}奏﹐令中外臣工於時事闕失﹐直言無隱。”
卑隱-汉语大词典
卑隱
【1】(地位)微贱而不显达。《淮南子·主术训》:“士處卑隱﹐欲上達﹐必先反諸己。”《史记·日者列传》:“故君子處卑隱以辟衆﹐自匿以辟倫。”
内隱-汉语大词典
内隱
【1】内心阴险狠毒。《汉书·游侠传·原涉》:“{涉}性略似{郭解}﹐外温仁謙遜﹐而内隱好殺。”{颜师古}注:“隱﹐匿其情也。”{杨树达}窥管引{李慈铭}云:“隱猶陰也。内隱者﹐謂其中陰賊也。”
人隱-汉语大词典
人隱
【1】指处在世俗之中的避世者。{隋}{王通}《中说·礼乐》:“問{東方朔}﹐子曰:人隱者也。”{阮逸}注:“詭迹混俗﹐不自求别於衆人﹐故曰人隱。”【2】人民的痛苦。《北齐书·孝昭帝纪》:“輕徭薄賦﹐勤恤人隱。”《後汉书·张衡传》:“故能同心戮力﹐勤恤人隱﹐奄受區夏﹐遂定帝位﹐皆謀臣之由也。”{李贤}注:“隱﹐病也。《國語》曰‘勤恤人隱﹐而除其害’也。”按今本《国语·周语上》作“民隱”。{宋}{王禹偁}《又谢恩表》:“敢不精求理本﹐廣察物情﹐討論國經﹐勤恤人隱。”
仁隱-汉语大词典
仁隱
【1】仁愛惻隐。{唐}{元稹}《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雖有慈惠之長﹐仁隱之吏尚不能存。”
仕隱-汉语大词典
仕隱
【1】出仕和退隐。{清}{方文}《梦崔正谊李溉林二明府见访》诗:“何緣遇{崔}﹑{李}﹐一見遂傾倒。仕隱雖殊途﹐握手傷懷抱。”{清}{钱大昕}《卢氏群书拾补序》:“自念四十年來﹐仕隱蹤迹﹐輒步先生後塵;而嗜古顓僻之性﹐謬爲先生所許。”【2】旧谓居官而不亲公务。{清}{褚人穫}《坚瓠广集·隐说》:“{唐}{唐暢}爲{西川}從事﹐不親公務﹐人稱仕隱。”商务本《说郛》卷三引{宋}{马永易}《实宾录》:“{唐}{楊初}爲{江西}{王仲舒}從事﹐終日長吟﹐不親公牘﹐府公致言﹐拂衣而去﹐乃采山飲泉。朝客聞之﹐以爲仕隱。”
仙隱-汉语大词典
仙隱
【1】谓学仙而隐遁。{宋}{无名氏}《水调歌头·寿隐士》词:“橘記一年景﹐梅泄小春英。見説{彭}{成}仙隱﹐對此慶生辰。”【2】仙人与隐士。{南朝} {宋}{谢灵运}《衡山诗》:“一老四五少﹐仙隱不可别。”
伏隱-汉语大词典
伏隱
【1】藏匿;隐居。《左传·昭公十三年》:“苛慝不作﹐盜賊伏隱;私欲不違﹐民無怨心。”{汉}{陆贾}《新语·资质》:“{鮑丘}之德行﹐非不高於{李斯}﹑{趙高}也﹐然伏隱於{嵩}廬之下而不録於世﹐利口之臣害之也。”
依隱-汉语大词典
依隱
【1】依据;凭借。《大戴礼记·文王官人》:“飲食以親﹐貨賄以交﹐接利以合﹐故得望譽征利而依隱於物﹐曰貪鄙者也。”{卢辩}注:“隱﹐據也。”【2】对政事既有所近,又无为如隐,谓依违于政事和隐居之间。《汉书·东方朔传赞》:“飽食安步﹐以仕易農;依隱玩世﹐詭時不逢。”{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依違朝隱﹐樂玩其身於一世也。”{清}{侯方域}《贾生传》:“以余觀{賈生}﹐所謂羊質善變﹐每變必趨上者耶?抑依隱曼世﹐所稱大人先生者歟?”
偕隱-汉语大词典
偕隱
【1】一起隐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后代诗文中“偕隱”一语,是用{东汉}{鲍宣}{桓少君}夫妇同归乡里的典故。{清}{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妻宋氏加封宜人制》:“使爾夫幸偕隱之有人﹐期没齒而無憾。”{郁达夫}《寄内》诗之一:“青山紅粉兩蹉跎﹐偕隱名山計若何?”
側隱-汉语大词典
側隱
【1】隐居。《封神演义》第二四回:“久慕先生大德﹐側隱溪巖﹐特具小聘﹐供佐明時。”
假隱-汉语大词典
假隱
【1】封建时代称以归隐为名,而实为欺世盗名的所谓隐士及其行为。《太平广记》卷二四〇引{唐}{胡璩}《谭宾录·卢藏用》:“〔{盧藏用}〕隱居之日﹐頗以貞白自衒﹐往來于{少室}﹑{終南}二山﹐時人稱爲假隱。”《新唐书·隐逸传序》:“然放利之徒﹐假隱自名﹐以詭禄仕。肩相摩於道﹐至號{終南}﹑{嵩少}爲仕途捷徑﹐高尚之節喪焉。”
傭隱-汉语大词典
傭隱
【1】谓隐身傭工之中。《水经注·河水四》:“{傅巖}東北十餘里﹐即{巔軨坂}也……{傅説}傭隱﹐止息于此。”
僻隱-汉语大词典
僻隱
【1】谓冷僻幽隐而不易见。{明}{胡应麟}《诗薮·闰馀上》:“近{楊用修}詩話﹐旁蒐僻隱﹐不遺餘力。”
真隱-汉语大词典
真隱
【1】真正的隐者。{唐}{杜甫}《独酌》诗:“薄劣慙真隱﹐幽偏得自怡。”
充隱-汉语大词典
充隱
【1】冒充的隐士。《晋书·桓玄传》:“{玄}以歷代咸有肥遁之士﹐而己世獨無﹐乃徵{皇甫謐}六世孫{希之}爲著作﹐并給其資用﹐皆令讓而不受﹐號曰高士。時人名爲‘充隱’。”{清}{褚人穫}《坚瓠广集·隐说》:“他如{晉}{皇甫希之}﹐人稱充隱﹐{梁}{何點}人稱通隱。”
交隱-汉语大词典
交隱
【1】谓互不了解。{明}{刘基}《郁离子·天地之盗》:“故子以是施諸民﹐民亦以是應諸子﹐上下之情交隱矣。”
函隱-汉语大词典
函隱
【1】掩盖,隐匿。{清}{王夫之}《绎思》:“{太元}之甲﹐{陳橋}之訌﹐台有口實而爲之函隱﹐固擇德言者所弗過訊也。”
卹隱-汉语大词典
卹隱
【1】谓怜悯百姓的穷苦。《晋书·夏侯湛传》:“〔{湛}〕出爲{野王}令。以卹隱爲急﹐而緩於公調。”{唐}{白居易}《奉敕试制书诏批答诗等·与崇文诏》:“宣朕卹隱之心﹐慰彼黎庶。”
刓隱-汉语大词典
刓隱
【1】谓因磨损而模糊不清。《新唐书·宇文融传》:“時天下户版刓隱﹐人多去本籍﹐浮食閭里﹐詭脱繇賦﹐豪弱相并﹐州縣不能制。”
干隱-汉语大词典
干隱
【1】谓犯法藏奸。《新唐书·邓景山传》:“至則振覈紀綱﹐檢覆干隱。衆大懼。”
地隱-汉语大词典
地隱
【1】谓隐居于偏僻之地。{清}{金农}《樊口西郊行药》诗:“誰知地隱人﹐時來一行藥。”{隋}{王通}《文中子·周公篇》:“{薛收}問隱。子曰:‘至人天隱﹐其次地隱﹐其次名隱。’”{阮逸}注:“辟地山林﹐高身全節。”
坐隱-汉语大词典
坐隱
【1】下围棋的别称。{宋}{黄庭坚}《弈棋》诗之一:“坐隱不知巖穴樂﹐手談勝與俗人言。”{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王中郎}以圍棊是坐隱﹐{支公}以圍棊爲手談。”{清}{周亮工}《书影》卷三:“近{蜀}人{任元本}﹐博學妙詩文﹐能以坐隱名通國﹐復善揣骨相。”
射隱-汉语大词典
射隱
【1】审察隐微难知的事情。{汉}{刘向}《说苑·杂言》:“{文信侯}{李斯}﹐天下所謂賢也。爲國計﹐揣微射隱﹐所謂無過策也;戰勝攻取﹐所謂無强敵也。”【2】猜测隐语。《韩非子·难三》:“人有設{桓公}隱者﹐曰:一難﹐二難﹐三難﹐何也?{桓公}不能射﹐以告{管仲}。{管仲}對曰:一難也﹐近優而遠士……或曰﹐{管仲}之射隱不得也﹐士之用不在遠近。”
尋陽三隱-汉语大词典
尋陽三隱
【1】指{周续之}﹑{刘遗民}﹑{陶潜}三人。《宋书·隐逸传·周续之》:“既而閑居讀《老》《易》﹐入{廬山}事沙門釋{慧遠}。時{彭城}劉{遺民}遁迹{廬山}﹐{陶淵明}亦不應徵命﹐謂之{尋陽}三隱。”
大隱-汉语大词典
大隱
【1】指真正的隐士。{清}{黄鷟来}《题毛闇斋采芝图》诗:“大隱不忘世﹐葆璞天地間。美哉{綺}與{甪}﹐采芝於{商山}。”【2】指身居朝市而志在玄远的人。{郁达夫}《舒姑屏题壁》诗:“不知池上{西王母}﹐亦憶{東方}大隱無?”{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伯夷}竄{首陽}﹐{老聃}伏柱史。”
天隱-汉语大词典
天隱
【1】称隐而不仕之最高境界。{清}{褚人穫}《坚瓠广集·隐说》:“天隱者﹐無往而不適﹐如{嚴子陵}之類是也。”{隋}{王通}《中说·周公》:“至人天隱﹐其次地隱﹐其次名隱。”{唐}{陆龟蒙}《幽居赋》:“欲神游於浩氣﹐法天隱於遺編。”
小隱-汉语大词典
小隱
【1】谓隐居山林。{宋}{陆游}《寓叹》诗:“小隱終非隱﹐休官尚是官。”{清}{王士禛}《题公■苏门图卷》诗:“小隱何年卜﹐名山一卷收。”{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
名隱-汉语大词典
名隱
【1】谓隐于朝市。亦谓不求名而隐居山林。{隋}{王通}《中说·周公》:“{薛收}問隱。子曰:‘至人天隱﹐其次地隱﹐其次名隱。’”{阮逸}注:“名混朝市﹐心在世外。”{隋}{王通}《中说·礼乐》:“或問{嚴光}﹑{樊英}名隱。子曰:‘古之避言人也。’”{阮逸}注:“此並不求名而隱﹐故曰名隱。”{清}{褚人穫}《坚瓠广集·隐说》:“名隱者﹐不求名而隱﹐如{劉遺民}之類是也。”
吴市隱-汉语大词典
吴市隱
亦作“[吴門卒]”【1】指{汉}{梅福}避{王莽}专政,变姓名,隐于{会稽},为{吴市}门卒。《汉书·梅福传》:“至{元始}中﹐{王莽}顓政﹐{福}一朝棄妻子﹐去{九江}﹐至今傳以爲仙。其後﹐人有見{福}於{會稽}者﹐變名姓﹐爲{吴市}門卒云。”{宋}{方勺}《泊宅编》卷二:“{西漢}{梅福}自{九江}尉去﹐隱爲{吴門}卒。”{清}{曹寅}《过叶星期二弃草堂留饮即和见赠原韵》之一:“不同{吴市}隱﹐初罷{杞}人憂。”
含明隱迹-汉语大词典
含明隱迹
【1】犹韬光匿迹。藏匿光彩,掩蔽形迹。形容不自炫露。{晋}{干宝}《搜神记》卷三:“妙哉{隗生}!含明隱迹而莫之聞﹐可謂鏡窮達而洞吉凶者也。”
哀隱-汉语大词典
哀隱
【1】犹恻隐。{章炳麟}《军人贵贱论》:“此其心至哀隱﹐其行亦天下之至高也。”
嗟隱-汉语大词典
嗟隱
【1】叹惜哀痛。《新唐书·元载传》:“及死﹐行路無嗟隱者。”
四隱-汉语大词典
四隱
【1】旧指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四种关系的人,此四者相互隐恶扬善,故称四隐。《吕氏春秋·论人》:“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高诱}注:“四隱,相隱而揚長蔽短也。”一说指赖以凭依的四者。{陈奇猷}校释:“交友﹑故舊﹑邑里﹑門郭皆借以依憑者,故謂之‘四隱’。{高}注不洽。”按,依{陈}说,隐则读yìn。【2】指{渔父}﹑{季主}﹑{楚老}﹑{孙登}四位隐士。《晋书·谢万传》:“〔{萬}〕工言論﹐善屬文﹐敍{漁父}﹑{屈原}﹑{季主}﹑{賈誼}﹑{楚老}﹑{龔勝}﹑{孫登}﹑{嵇康}四隱四顯爲《八賢論》。”
回隱-汉语大词典
回隱
【1】回避,隐藏。《後汉书·任隗传》:“〔{隗}〕獨與司徒{袁安}同心畢力﹐持重處正﹐鯁言直議﹐無所回隱。”《南史·颜延之传》:“{延之}性既褊激﹐兼有酒過﹐肆意直言﹐曾無回隱。”{宋}{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夫既自比於古之任者矣﹐乃欲睠顧回隱﹐以市於世﹐其可乎?”
市隱-汉语大词典
市隱
【1】指居于城市的隐士。{宋}{陆游}《忆昨》诗:“{先主}廟中逢市隱﹐丈人觀裏識{巢仙}。”【2】《晋书·邓粲传》:“夫隱之爲道,朝亦可隱,市亦可隱。隱初在我,不在於物。”后因以“市隱”指隐居于城市。{清}{钱谦益}《寄严道彻太守》诗之二:“爲問{君平}能市隱﹐何如長史駐人間。”{唐}{皎然}《五言酬崔侍御见赠》:“市隱何妨道﹐禪棲不廢詩。”{元}{张养浩}《久雨初霁书所寓壁》诗:“市隱静於野﹐客居閒似家。”
山隱-汉语大词典
山隱
【1】{山隐居}的略称。传说{春秋}时{吴国}的隐士。{晋}{葛洪}《抱朴子·勖学》:“披《靈寳》而知{山隱}﹐因折俎而説專車。”《云笈七籤》卷三引《灵宝纪》:“{吴王}{闔閭}時﹐王出遊{包山}﹐見一人在山中﹐問曰:‘汝是何人?’答曰:‘我姓{山}名{隱居}……童謡云:{吴王}出遊觀{震湖}﹐{龍威丈人}{山隱居}﹐北上{包山}入靈墟﹐乃入{洞庭}竊{禹}書。’”【2】隐居。《法苑珠林》卷二二:“{唐}{循州}東北{興寧縣}{靈龕寺}……古傳云:{晉}時北僧在此山隱。”{唐}{独孤及}《送阳翟张主簿之任》诗:“作吏同山隱﹐知君處劇閑。”
山林隱逸-汉语大词典
山林隱逸
【1】隐居山林的士人。即隐士。{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聽他説話﹐像幾個山林隱逸。”《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我們與山林隱逸不同﹐既然奉旨召我﹐君臣之禮是傲不得的。”
巖隱-汉语大词典
巖隱
【1】山岩幽深偏僻。{汉}{桓谭}《新论·慎独》:“荃蓀孤植﹐不以巖隱而歇其芳;石泉潛流﹐不以澗幽而不清。”【2】隐居山中。{唐}{韦应物}《和吴舍人早春归沐西亭言志》诗:“即事同巖隱﹐聖渥良難違。”
巖棲谷隱-汉语大词典
巖棲谷隱
【1】谓隐居山谷之中。{宋}{叶適}《总干黄公行状》:“士不遇﹐巖棲谷隱﹐姓名淪滅﹐其常也。”亦作“[巖棲谷飲]”。{明}{张居正}《得道长生颂》:“故巖棲谷飲﹑絶粒噏精者﹐守形之士也。”
徇隱-汉语大词典
徇隱
【1】徇私隐瞒。《清史稿·敬谨庄亲王尼堪传》:“事覺﹐{尼堪}坐徇隱﹐降郡王。”{清}{林则徐}《会谕收缴鸦片增设绅士公局示稿》:“保隣徇隱﹐一併連坐。”
微隱-汉语大词典
微隱
【1】精深而隐秘。{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上》:“上古簡質﹐結繩未遠﹐文字肇興﹐書取足以達微隱通形名而已矣。”《宋史·律历志四》:“歷{晉}及{隋}{唐}﹐律法微隱﹐《宋史》止載律吕大數﹐不獲其詳。”《後汉书·李通传论》:“夫天道性命﹐聖人難言之﹐況乃億測微隱﹐猖狂無妄之福﹐汙滅親宗﹐以觖一切之功哉!”{李贤}注:“微隱﹐謂讖文也。”{宋}{叶適}《梁父吟》:“嗟聖賢之心兮﹐余或識其微隱。”
廋隱-汉语大词典
廋隱
【1】隐私;隐情。{宋}{叶適}《朝请大夫主管冲佑观焕章侍郎陈公墓志铭》:“所至則延問窮民﹐遮道詞牒﹐皆灼見廋隱﹐予奪中情。”《新唐书·郑注传》:“{注}多藝﹐詭譎陰狡﹐億探人廋隱﹐輙中所欲。”
安隱-汉语大词典
安隱
【1】安稳。安定;平静。{前蜀}{韦庄}《马明生遇神女歌》诗:“學仙貴功亦貴精﹐神女變化感{馬生}。石壁千啟雙檢﹐中有玉堂鋪玉簟。立之一隅不與言﹐玉體安隱三日眠。”《诗·大雅·緜》“迺慰迺心”{汉}{郑玄}笺:“民心定﹐及安隱其居。”{清}{龚自珍}《发天心文》:“我生天上﹐寂然安隱﹐得諸三昧。”{章炳麟}《四惑论》:“若更有知幸福之妄者﹐則當爲人類斷其追求無已之心﹐使歸安隱﹐而竭能盡智以謀形質者﹐其可以已矣。”《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莊嚴國土﹐人民熾盛﹐安隱快樂。”【2】安稳。平安。{晋}{王凝之}《与庾氏女书》:“得{郗中書}書﹐説汝勉難安隱﹐深慰懸心。”{唐}{杜甫}《投简梓州幕府兼简韦十郎官》诗:“幕下郎官安隱無?從來不奉一行書。”{宋}{叶適}《题欧公书河豚诗後》:“因{仲止}寄此刻﹐謾題以當一笑。久别﹐安隱。”按﹐“隱”﹑“穩”古今字。参阅{清}{王鸣盛}《蛾术编·说字十一》。《太平广记》卷一一〇引{南朝}{齐}{王琰}《冥祥记》:“中夜﹐見一道人﹐法服持錫﹐示以途徑﹐遂得還路﹐安隱至家。”
容隱-汉语大词典
容隱
【1】包庇隐瞒。{唐}{白居易}《论元稹第三状》:“内外權貴親黨縱横﹐有大過大罪者﹐必相容隱而已﹐陛下從此無由得知。”《後汉书·徐防传》:“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説﹐不修家法﹐私相容隱﹐開生姦路。”{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发各告示》:“仍有犯者﹐准令舉發﹐給予優奬。倘有容隱﹐一經查出﹐本犯照新例處死。”《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其出掠亦各分部統﹐自稱大王之號。到回去﹐仍復隱諱了。劫掠得金帛﹐均分受用﹐亦有將十分中一二分﹐獻與本島頭目﹐互相容隱。”
寬隱-汉语大词典
寬隱
【1】宽厚恻隐。《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年》:“尚志所以立本也﹐正心所以決事也﹐養氣所以制敵也﹐宏度所以用人也﹐寬隱所以明德也。”
屏隱-汉语大词典
屏隱
【1】犹退避。《礼记·曲礼上》“暑毋褰裳”{唐}{孔颖达}疏:“然上諸事條目﹐誡侍者左右屏隱之人也;既屏隱﹐好生上事。”
孤隱-汉语大词典
孤隱
【1】独自隐居。{唐}{王昌龄}《山中别庞十》诗:“散髮卧其下﹐誰知孤隱情。”
姦隱-汉语大词典
姦隱
【1】犹奸伏。指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隋书·伏传》:“{曹}土舊俗﹐民多姦隱﹐户口簿帳恒不以實。”《旧唐书·张亮传》:“{亮}所莅之職﹐潛遣左右伺察善惡﹐發擿姦隱﹐動若有神。”
幽隱-汉语大词典
幽隱
【1】隐晦;隐蔽。{汉}{蔡邕}《述行赋》:“想{宓妃}之靈光兮﹐神幽隱以潛翳。”{叶圣陶}《一个青年》:“这一回必须吐出细微幽隐的心情﹐如实表达﹐不稍移易。”《荀子·非十二子》:“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説﹐閉約而無解。”【2】指隐蔽之处。《韩非子·六反》:“夫陳輕貨於幽隱﹐雖{曾}{史}可疑也;懸百金於市﹐雖大盜不取也。”【3】隐居;潜藏。{汉}{严忌}《哀时命》:“寧幽隱以遠禍兮﹐孰侵辱之可爲。”《礼记·表记》“君子隱而顯”{唐}{孔颖达}疏:“君子身雖幽隱﹐而道德潛通﹐聲名顯著﹐故云隱而顯也。”【4】指隐居未仕的人。《後汉书·郎顗传》:“改元更始﹐招求幽隱﹐舉方正﹐徵有道﹐博采異謀﹐開不諱之路。”《明史·于谦传》:“且{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微賤﹐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於公議得乎?”
琴隱-汉语大词典
琴隱
【1】古琴上的装饰。《文选·枚乘<七发>》“孤子之鈎以爲隱”{李善}注引{汉}{桓谭}《新论》:“琴隱長四十五分﹐隱以前長八分。”
林棲谷隱-汉语大词典
林棲谷隱
【1】谓在山林隐居。亦指隐居的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文皇帝}撥亂反正﹐特盛科名﹐志在牢籠英彦。邇來林棲谷隱﹐櫛比鱗差。美給華資﹐非第勿處。”
棲隱-汉语大词典
棲隱
亦作“[栖隱]”【1】隐居。《隋书·隐逸传·徐则》:“遂懷棲隱之操﹐杖策入{雲山}。”{清}{魏源}《永嘉山水诗·西雁宫》:“昔賢棲隱地﹐静悟先天中。”{明}{杨慎}《蜀士》:“{符載}﹑{楊衡}﹑{宋濟}﹑{張仁寶}皆{蜀}人﹐栖隱{青城山}。”{唐}{王维}《丁寓田家有赠》诗:“君心尚棲隱﹐久欲傍路歸。”
樵隱-汉语大词典
樵隱
【1】樵夫隐士。{南朝} {宋}{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楥》诗:“樵隱俱在山﹐由來事不同。”
狥隱-汉语大词典
狥隱
【1】犹狥蔽。{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二:“當時史官﹐振筆直書﹐無所狥隱﹐固也。”
殊隱-汉语大词典
殊隱
【1】不同的精微含义。《文选·左思<魏都赋>》:“覽大《易》與《春秋》﹐判殊隱而一致。”{张载}注:“《春秋》推見以至隱﹐《易》本隱以之顯﹐所言雖殊﹐其合德一也。”
瓶隱-汉语大词典
瓶隱
【1】传说能隐入瓶中的仙人。{唐}{刘焘}《树萱录》:“{申屠有涯}放浪雲泉﹐常携一缾﹐時躍身入缾中﹐時號{瓶隱}。”
歸隱-汉语大词典
歸隱
【1】回家隐居。{宋}{苏轼}《次韵子由送千之侄》:“白髮未成歸隱計﹐青衫儻有濟時心。”{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登仕﹐是啖饭之道﹐归隐﹐也是啖饭之道。”{唐}{李洞}《送轩辕先生归罗浮》诗:“舊山歸隱浪摇青﹐緑鬢山童一帙經。”
曲隱-汉语大词典
曲隱
【1】曲折隐晦。{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四象精義以曲隱﹐五例微辭以婉晦。”{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易》一書﹐索遠鈎深﹐精義曲隱﹐析理之作﹐此其權輿。”【2】曲折隐微处。《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禄山}〕及老﹐愈肥﹐曲隱常瘡。”此指腋下胯间。【3】蓄意隐讳。{明}{张居正}《答辽东安巡按书》:“今雖欲曲隱﹐而人之耳目可盡塗乎?”
沖隱-汉语大词典
沖隱
【1】谓高深奥秘。{南朝} {梁}{陶弘景}《发真隐诀序》:“況玄妙之秘途﹐絶領之奇篇﹐而可不探括冲隱﹐窮思寂昧者乎?”
沈隱-汉语大词典
沈隱
亦作“[沉隱]”【1】幽深。{清}{周亮工}《王珂眉自襄垣过访以萧尺木墨妙见贻即步见赠韵并寄尺木》:“{魯明江}上多沉隱﹐能寫雲山寄遠思。”【2】隐晦不明显。{汉}{王充}《论衡·书虚》:“夫幽冥之實尚可知﹐沈隱之情尚可定﹐顯文露書﹐是非易見。”{管桦}《镜子》:“老朋友有一把大胡子的脸上现出沉隐的抱歉的笑容。”【3】深沉。{王闿运}《邹汉勋传》:“{忠源}好學不如{漢勛}﹐沈隱不如{漢勛}。”《北齐书·崔劼传》:“{廓之}沉隱有識量﹐以學業見稱。”《梁书·王茂传》:“性沈隱﹐不妄交遊。”
泥中隱刺-汉语大词典
泥中隱刺
【1】比喻说话中带着讥讽。{元}{朱凯}《黄鹤楼》第三折:“看{玄德公}面皮﹐將這廝搶下樓去﹐這廝敢泥中隱刺。”{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四折:“莫怪他泥中隱刺﹐他又不曾道節外生枝。”
洞隱燭微-汉语大词典
洞隱燭微
【1】形容目光犀利,观察事物深刻透彻。{清}{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學師〕謂({馬建忠})能洞隱燭微﹐提綱挈領﹐非徒鑽故紙者可比。”亦作“[洞幽燭微]”。《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要使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那就必须像{鲁迅}先生那样﹐具有在他那个时代来说是先进的﹑革命的世界观﹐具有高瞻远瞩﹐洞幽烛微的慧眼。”
消隱-汉语大词典
消隱
【1】消失;隐去。{戴望舒}《夕阳下》诗:“在这寂寞的心间﹐我是消隐了忧愁﹐消隐了欢快。”{叶圣陶}《倪焕之》二九:“但当他放下空杯的时候﹐他脸上纯真的神采立刻消隐了。”
淪隱-汉语大词典
淪隱
【1】隐遁;埋没。{清}{龚自珍}《明按察司佥事金君石阙铭》:“君受劾歸﹐不問世事﹐恬愉沖夷﹐淪隱以没。”{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下》:“粲然爲{索虜}﹐其淪隱者未能明也。”《明诗纪事戊籤》卷四引{明}{王慎中}《遵岩集》:“淪隱聲迹者之所爲言﹐非世人語也。”
深中隱厚-汉语大词典
深中隱厚
【1】内心廉正忠厚。《史记·韩长孺列传论》:“余與{壺遂}定律曆﹐觀{韓長孺}之義﹐{壺遂}之深中隱厚。世之言{梁}多長者﹐不虚哉!”{裴駰}集解引{徐广}曰:“一云‘廉正忠厚’。”{宋}{叶適}《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蓋公之深中隱厚﹐可驗於是矣。”
深隱-汉语大词典
深隱
【1】深深隐藏。《鬼谷子·抵巇》:“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汉}{王褒}《四子讲德论》:“是以{許由}匿{堯}而深隱﹐{唐}氏不以衰;{夷}{齊}耻{周}而遠餓﹐{文}{武}不以卑。”{唐}{杜甫}《雨》诗:“萬木雲深隱﹐連山雨未開。”【2】偏僻隐蔽。{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擇一深隱處駐{一妹}﹐某日復會於{汾陽橋}。”【3】深奥隐晦,不易理解。{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事以明覈爲美﹐不以深隱爲奇。”{唐}{道宣}《续高僧传·彦琮》:“詳梵典之難易﹐銓譯人之得失﹐可謂洞入幽微﹐能究深隱。”
潛隱-汉语大词典
潛隱
亦作“[潜隱]”【1】潜藏;隐藏。《後汉书·崔駰传》:“窮至賾於幽微﹐測潛隱之無源。”《易·乾》“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王弼}注“初則不彰﹐三則乾乾”{唐}{孔颖达}疏:“‘初則不彰’者﹐謂潛隱不彰顯也。”{叶圣陶}《在民间》:“她们也有潜隐的可贵的心灵﹐她们也有独到的深切的见解。”【2】隐居。{汉}{蔡邕}《郭有道碑文》:“爾乃潛隱衡門﹐收朋勤誨﹐童蒙賴焉。”《晋书·艺术传·王嘉》:“潛隱於{終南山}﹐結菴盧而止。”
潛德隱行-汉语大词典
潛德隱行
【1】谓不为人知的德行。{宋}{欧阳修}《右班殿直赠右羽林军将军唐君墓表》:“士之爲善者﹐雖堙没幽鬱﹐其潛德隱行﹐必有時而發。”{宋}{秦观}《集瑞图序》:“{邵氏}之祖考﹐既以潛德隱行見推鄉閭……又以文學收科第。”亦作“[潛德秘行]”。{明}{宋濂}《陈府君墓志铭》:“其績用昭著者﹐易於言;而潛德秘行者﹐難於形容也。”
潛光隱德-汉语大词典
潛光隱德
【1】谓隐藏德才。{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义解·道渊》:“衆經數論﹐靡不通達﹐而潛光隱德﹐世莫之知。”
潛光隱耀-汉语大词典
潛光隱耀
【1】隐藏光采。常指隐居。《後汉书·郑玄传》:“又{南山}四皓有{園公}﹑{夏黄公}﹐潛光隱耀﹐世嘉其高﹐皆悉稱公。”《太平广记》卷十五引{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真白先生》:“潛光隱耀﹐内修秘密﹐深誠所詣﹐遠屬靈人﹐可謂感而遂通矣。”亦作“[潛光匿曜]”。{南朝} {梁}{王僧孺}《忏悔礼佛文》:“自雙樹八枝﹐潛光匿曜;寶城不闢﹐慧扇方掩。”
潛休隱德-汉语大词典
潛休隱德
【1】隐藏美德。{明}{方孝孺}《宋氏为善堂记》:“而推榮二代﹐潛休隱德﹐見稱於聖主﹐而大白於四方。”
潛踪隱跡-汉语大词典
潛踪隱跡
【1】隐蔽踪迹。《二刻拍案惊奇》卷六:“今我到此地了﹐你們却潛踪隱跡﹐没處追尋。”
潯陽三隱-汉语大词典
潯陽三隱
【1】指{晋}{周续之}﹑{刘遗民}﹑{陶潜}。因三人皆隐居{浔阳},故称。《宋书·隐逸传·周续之》:“〔{續之}〕既而閑居讀《老》《易》﹐入{廬山}事沙門{釋慧遠}。時{彭城}{劉遺民}遁跡{廬山}﹐{陶淵明}亦不應徵命﹐謂之{潯陽}三隱。”
物隱-汉语大词典
物隱
【1】事物的隐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圣水》:“水出郡之西南{聖水谷}﹐東南流﹐逕{大防嶺}之東首﹐山下有石穴東北洞開……《耆舊傳》言:昔有沙門釋{惠彌}者﹐好精物隱﹐嘗煹火尋之﹐傍水入穴三里有餘。”
抑隱-汉语大词典
抑隱
【1】手指按笛孔之貌。《文选·马融<长笛赋>》:“笢笏抑隱﹐行入諸變。”{李善}注:“笢笏抑隱﹐手循孔之貌。”
抗隱-汉语大词典
抗隱
【1】谓清高隐遁。《明史·隐逸传·沈周》:“伯父{貞吉}﹐父{恒吉}﹐並抗隱。”
招隱-汉语大词典
招隱
【1】招人归隐。{晋}{左思}﹑{陆机}皆有《招隐》诗。{明}{薛蕙}《草堂》诗:“珍重故人招隱意﹐草堂南郭可淹留。”{唐}{骆宾王}《酬思玄上人林泉》诗:“聞君招隱地﹐髣髴{武陵}春。”{清}{杨承宪}《三姝媚》词:“拂拂空香﹐引訪秋騷客﹐來歌招隱。”【2】征召隐居者出仕。《楚辞》有《招隐士》篇。{南朝}{宋文帝}为隐士{雷次宗}筑{招隐馆}于{锺山}。事见《宋书·隐逸传》。{明}{杨慎}《春兴》诗:“難教遲暮從招隱﹐擬把生涯學醉歌。”{清}{周亮工}《与王启伯总戎》诗:“{小山}有賦人招隱﹐大樹無心世任看。”{唐}{高適}《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诗:“幸逢明盛多招隱﹐高山大澤徵求盡。”
探幽索隱-汉语大词典
探幽索隱
同“[探賾索隱]”【1】{汉}{袁康}《越绝书·外传纪策考》:“夫仁者樂﹐知者好誠﹐秉禮者探幽索隱。”{唐}{刘知幾}《史通·杂述》:“如寡聞末學之流﹐則深所嘉尚;至於探幽索隱之士﹐則無所取材。”
探賾索隱-汉语大词典
探賾索隱
【1】探索幽深隐微的事理。{唐}{杨炯}《薛振行状》:“探賾索隱﹐極深研幾。”《易·繫辞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孔颖达}疏:“探謂窺探求取﹐賾謂幽深難見。卜筮則能闚探幽昧之理﹐故云探賾也。索謂求索﹐隱謂隱藏。”{刘师培}《论中土文字有益于世》:“惟羣治之進﹐禮俗之源﹐探賾索隱﹐鮮有專家。”{晋}{干宝}《搜神记》卷三:“鄉人有{董彦興}者……其探賾索隱﹐窮神知化﹐雖{眭孟}﹑{京房}﹐無以過也。”
撢嘖索隱-汉语大词典
撢嘖索隱
【1】犹言探赜索隐。{章炳麟}《毛公说字述》:“{召陵}{許君}述《説文解字》﹐多本《詩》故訓傳﹐撢嘖索隱﹐眇與{頡}{籀}故言相會;説解之文﹐或不能剟一字﹐况其大義彰彰者。”
有犯無隱-汉语大词典
有犯無隱
【1】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一种事君之道。谓臣下宁可冒犯君上而不可有所隐瞒。{唐}{刘禹锡}《代请朝觐表》:“臣聞臣之事君﹐有犯無隱。懇誠所至﹐敢不罄陳。”{清}{昭槤}《啸亭杂录·裘文达公》:“凡遇政事﹐諸大臣或探聖意﹐噤齘不前﹐而公獨抗聲有犯無隱。”《礼记·檀弓上》:“事君有犯而無隱﹐左右就養有方。”《旧唐书·李逊传》:“事君之義﹐有犯無隱﹐陳誠啓沃﹐不必擇辰。”
朝隱-汉语大词典
朝隱
【1】旧谓虽居位在朝﹐而淡泊恬退与隐居无异。{汉}{扬雄}《法言·渊骞》:“或問﹐{柳下惠}非朝隱者與?”《後汉书·张衡传》:“庶前訓之可鑽﹐聊朝隱乎柱史。”{清}{金农}《东岗卧病》诗:“敢與{王郎}比朝隱﹐愛閑多病閉門深。”{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次即束身自好﹐優游卒歲﹐以自處於朝隱。”
民隱-汉语大词典
民隱
【1】民众的痛苦。{南朝} {宋}{颜延之}《赭白马赋》:“振民隱﹐脩國章。”{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太史采風﹐行人問俗﹐所以求通民隱達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清}{姚鼐}《圣驾南巡赋》序:“皇帝承基﹐至仁究物﹐念東南之幽阻﹐懼民隱之不聞。”《国语·周语上》:“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韦昭}注:“隱﹐痛也。”
欺隱-汉语大词典
欺隱
【1】欺骗隐瞒。《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況且父母跟前便是自己作錯了事﹐豈容有一字欺隱﹐莫如直捷痛快的盡情一吐。”{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一章:“屯田大半被豪强霸占﹐也有被欺隐的﹐无从查对。”{宋}{欧阳修}《论方田均税札子》:“或姦民欺隱﹐或官吏誅求﹐税未及均﹐民已大擾。”《梁书·武帝纪下》:“凡是政事不便於民者﹐州郡縣即時皆言﹐勿得欺隱。”
無隱-汉语大词典
無隱
【1】没有隐瞒或掩饰。《礼记·檀弓上》:“事君有犯而無隱。”{晋}{僧朗}《答晋主昌明书》:“夫至人無隱﹐德生爲聖。”{宋}{徐铉}《送高郎中出为婺源建威军使》诗:“危言昔日嘗無隱﹐壯節今來信不凡。”{清}{赵翼}《簷曝杂记·王云锦》:“上問其元日何事﹐具以實對。上嘉其無隱。”【2】没有隐士。《艺文类聚》卷五七引{汉}{扬雄}《连珠》:“明君取士﹐貴拔衆之所遺……是以巖穴無隱﹐而側陋章顯也。”【3】没有隐蔽,完全显露。{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循吏》:“海邊有{越王石}﹐常隱雲霧。相傳云清廉太守乃得見。{願}往觀試﹐清徹無隱。”
恩隱-汉语大词典
恩隱
【1】犹恩私。《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養兼年﹐恩隱周渥。”{李善}注:“《國語》注曰:‘隱﹐私也。’”
恤隱-汉语大词典
恤隱
【1】忧念百姓疾苦。语本《国浯·周语上》:“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韦昭}注:“恤,憂也;隱,痛也。”{南朝} {陈}{徐陵}《陈武帝下州郡玺书》:“卿等擁旄方岳﹐相任股肱﹐剖符名宇﹐方寄恤隱。”{晋}{干宝}《晋纪总论》:“節理人情﹐恤隱民事。”{元}{马祖常}《都门一百韵》:“詰姦鉏大猾﹐恤隱發深瘼。”
惕隱-汉语大词典
惕隱
【1】{辽}官名。《旧五代史·外国传一·契丹》:“其年七月﹐又遣惕隱率七千騎救{定州}﹐{王晏球}逆戰於{唐河}北﹐大破之。”{{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阿保机}在任联盟长的第二年﹐即在联盟内设立了一个新官职‘惕隐’。它的职务是管理{迭剌部}贵族的政教﹐即调节贵族集团的内部事务﹐以便确保他们对{阿保机}的服从。”《辽史·百官志一》:“大惕隱司﹐{太祖}置﹐掌皇族之政教……惕隱﹐亦曰梯里已。”《辽史·国语解》:“惕隱﹐典族屬官﹐即宗正職也。”
慈隱-汉语大词典
慈隱
【1】慈爱。《元典章·户部五·家财》:“母無慈隱﹐子失承順﹐似難同居。”
惻隱-汉语大词典
惻隱
【1】同情,怜悯。《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唐}{储光羲}《田家即事》诗:“我心多惻隱﹐顧此兩傷悲。”{朱自清}《论吃饭》:“给他们饭吃﹐固然也有一二成出于慈善心﹐就是恻隐心﹐但是八九成是怕他们﹐怕他们铤而走险。”《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既放其生而又追戮之﹐是心無惻隱也。”【2】悲痛。《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外彷徨而遊覽兮﹐内惻隱而含哀。”{王逸}注:“心常惻隱含悲而念君也。”
慚隱-汉语大词典
慚隱
亦作“[慙隱]”【1】羞惭隐瞒。《旧唐书·高郢传》:“{懷光}乃大集將卒﹐白刃盈庭﹐引{郢}詰之。{郢}挺然抗辭﹐無所慙隱。”
懷隱-汉语大词典
懷隱
【1】谓知而不言,言而不尽。{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下》:“言不盡﹐則以爲懷隱;盡説竭情﹐則爲不知量。”{明}{归有光}《河南策问对》之一:“忠不攄﹐則矯激以沽名﹐懷隱而多避﹐徇私而少公。”
牆東隱-汉语大词典
牆東隱
【1】避世不仕者。{唐}{李端}《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诗:“本是牆東隱﹐今爲甕下仙。”
神隱-汉语大词典
神隱
【1】谓神幻幽妙,不易窥测。{北齐}{刘昼}《新论·法术》:“天以氣爲靈﹐王以術爲神;術以神隱成妙﹐法以明斷爲工。”
祕隱-汉语大词典
祕隱
【1】隐密。《旧唐书·封伦传》:“時{高祖}將行廢立﹐猶豫未決﹐謀之於{倫}﹐{倫}固諫而止。然所爲祕隱﹐時人莫知。”【2】谓珍藏而未为人知者。{汉}{王充}《论衡·定贤》:“以通覽古今祕隱傳記無所不記爲賢乎?”
禄隱-汉语大词典
禄隱
【1】犹朝隐。谓在官食禄不勤政事,清高而自隐。{汉}{扬雄}《法言·渊骞》:“或問:‘{柳下惠}非朝隱者與?’曰:‘君子謂之不恭。古者高餓顯﹐下禄隱。’”{李轨}注:“{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君子不由也。’然則餓顯不獨高﹐禄隱未爲下。今發高下之談﹐蓋有厲乎素飱也。”{宋}{王安石}《禄隐》:“由是而言之﹐餓顯之高﹐禄隱之下﹐皆迹矣﹐豈足以求聖賢哉?”
砰隱-汉语大词典
砰隱
【1】形容声音宏大。《汉书·郊祀志下》:“〔{陳寳}〕直祠而息﹐音聲砰隱﹐野雞皆雊。”{唐}{李白}《化城寺大钟铭》:“雄雄鴻鐘砰隱天﹐雷鼓霆擊警大千。”《汉书·礼乐志》:“佻正嘉吉弘以昌﹐休嘉砰隱溢四方。”{王先谦}补注:“砰﹐大聲也。隱與殷同﹐亦聲之大也。”
硡隱-汉语大词典
硡隱
【1】形容鼓声宏大。《文选·潘岳<藉田赋>》:“鼓鞞硡隱以砰礚。”{吕向}注:“硡隱﹑砰礚﹐革聲也。”
硼隱-汉语大词典
硼隱
【1】声音宏大响亮。{三国} {魏}{曹丕}《述征赋》:“伐靈鼓之硼隱兮﹐建長旗之飄颻。”
瞞隱-汉语大词典
瞞隱
【1】犹隐瞒。《英烈传》第七八回:“{梁王}看事勢瞞隱不下﹐因引{王禕}﹑{吴雲}與{雪雪}相見。”《隋唐演义》第三九回:“衆内相料難瞞隱﹐只得齊跪下去道:‘二位夫人不必動怒。這是萬歲爺的旨意。’”粤剧《搜书院》:“咬实牙关瞒隐吧!拼将皮肉受煎熬。”
畫隱-汉语大词典
畫隱
【1】谓以画自隐,不求仕进。{宋}{黄庭坚}《咏李伯时摹韩幹三马次苏子由韵简伯时兼寄李德素》:“{李侯}畫隱百僚底﹐初不自期人誤知。”
私隱-汉语大词典
私隱
【1】犹隐私。{王西彦}《古屋》第二部三:“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探险的人﹐如今闯入一个奇异的地方﹐探察着每一颗心灵的私隐。”
窩隱-汉语大词典
窩隱
【1】窝藏。《清会典·刑部五·督捕清吏司》:“凡窩逃之罪﹐減逃者一等……糧船﹑軍船﹑商船窩隱者﹐各照窩逃例治罪。”{明}{陈与郊}《义犬记》第三出:“{齊王}榜文上﹐明説道出首者﹐官陞三級﹐賞賜千金﹐隱匿者與本犯同罪。奈何不准首窩隱﹐從今又誰憑榜文。”
發隱-汉语大词典
發隱
【1】揭开某种隐秘的事物。{元}{姚燧}《故民锺五六君墓铭》:“伊誰成厥孝子志﹐苟有善兮必門地。{漢}氏{仲山}凡豈異﹐奮筆發隱太史{燧}。”【2】指一种阐发隐奥的文体。{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纍臣自{崇禎}戊辰秋﹐絶葷酒﹐皈依釋氏﹐又誦《金剛》等經﹐又得詳味{蓮池大師}所纂《彌陀疏抄》﹑《菩薩戒發隱》等編﹐歡服釋教宏博﹐誠暗助聖朝﹐治化不淺。”如:{鲁迅}《准风月谈》有《帮闲法发隐》。
發摘姦隱-汉语大词典
發摘姦隱
同“[發擿姦伏]”【1】《北史·循吏传·梁彦光》:“{彦光}下車﹐發摘姦隱﹐有若神明。”
發隱擿伏-汉语大词典
發隱擿伏
【1】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宋}{秦观}《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程給事}〕發隱擿伏﹐敏捷如神。”
聶隱娘-汉语大词典
聶隱娘
【1】{唐}传奇中的女侠。{贞元}中{魏博}大将{聂锋}之女。十岁时﹐为一老尼窃去﹐授以剑术﹐刺人百发百中而人不觉。既成还家﹐嫁磨镜少年。{元和}间﹐{魏博}令{隐娘}夫妻往{许}﹐刺{陈}{许}节度使{刘昌裔}。{刘}侦知﹐遣人迎候﹐以诚相感﹐留于左右。{隐娘}为{刘}杀{魏博}刺客{精精儿}﹐智拒{妙手空空儿}。后隐去。见《太平广记》卷一九四引{唐}{裴铏}《传奇·聂隐娘》。
卧隱-汉语大词典
卧隱
【1】指隐居。{宋}{刘敞}《蝉》诗:“{屈}{宋}悲秋苦﹐{夷}{齊}卧隱高。”
至隱-汉语大词典
至隱
【1】极微小。{宋}{曾巩}《上范资政书》:“故聖人之所教人者﹐其晦明消長弛張用舍之際﹐極大之爲無窮﹐極小之爲至隱。”【2】极悲痛。《礼记·檀弓下》:“拜﹐稽顙﹐哀戚之至隱也。”{郑玄}注:“隱﹐痛也。”
虚美隱惡-汉语大词典
虚美隱惡
【1】凭空加以赞美而掩蔽其过错。{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二》:“愚謂{子顯}以{齊}宗室﹐仕於{梁}而作{齊}史﹐虚美隱惡﹐其能直筆乎?”《旧唐书·许敬宗传》:“{白州}人{龐孝泰}﹐蠻酋凡品﹐率兵從征{高麗}﹐賊知其懦﹐破之。{敬宗}又納其寶貨﹐稱{孝泰}頻破賊徒﹐斬獲數萬﹐{漢}將驍健者﹐唯{蘇定方}與{龐孝泰}耳﹐{曹繼叔}﹑{劉伯英}皆出其下。虚美隱惡如此。”
舊隱-汉语大词典
舊隱
【1】旧时的隐居处。{唐}{项斯}《送归江州友人初下第》诗:“新春城外路﹐舊隱水邊村。”【2】昔日的隐士。{唐}{吴融}《萧县道中》诗:“草堂舊隱終歸去﹐寄語巖猿莫曉驚。”
自隱-汉语大词典
自隱
【1】衡量自己。《管子·禁藏》:“是故君子上觀絶理者﹐以自恐也;下觀不及者﹐以自隱也。”{尹知章}注:“隱﹐度也。”【2】自行隐藏。《後汉书·独行传·范冉》:“墳封高下﹐令足自隱。”《庄子·缮性》:“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隱故不自隱。”【3】自己瞒骗自己。{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妾身謀成不謀敗﹐學士宜假不宜真﹐不信不自隱。”【4】自己思量。{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恨他﹐恨他﹐索甚言破?是他須自隱。”{唐}{张鷟}《游仙窟》:“五嫂自隱心偏﹐兒復何曾眼引!”
複隱-汉语大词典
複隱
【1】谓相互包蕴隐含。{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符采複隱﹐精義堅深。”{冯春田}释义:“‘符采’即指‘質’﹐‘文’或者内容和形式。‘複隱’即包藴深隱﹐指的是‘符’(‘質’或内容)﹑‘采’(‘文’或形式)曲隱融合在一起。”{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奥者複隱﹐詭者亦典。”
若隱若現-汉语大词典
若隱若現
【1】形容事物不清晰。{邹韬奋}《萍踪寄语》五八:“岸线越离越远了﹐渐渐地只若隐若现地在远处的渺茫中了。”{巴金}《秋》五:“他常常以为他自己就靠着这些若隐若现的面貌在生活。”{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八章:“在这个孤苦的盲老人的脸上﹐出现了若隐若现的笑容。”
蔽隱-汉语大词典
蔽隱
【1】掩盖。《战国策·秦策三》:“明主莅正……不能者不敢當其職焉﹐能者亦不得蔽隱。”《楚辞·九章·惜往日》:“獨鄣壅而蔽隱兮﹐使貞臣爲無由。”【2】隐藏; 遮掩。{宋}{叶適}《沈氏萱竹堂记》:“{沈君}{體仁}﹐始治園觀﹐廣池以接清流﹐累土以抗峻峰﹐繚其四旁﹐互爲蔽隱。”《南史·刘义宗传》:“坐門生{杜德靈}放横打人﹐入{義宗}第蔽隱﹐免官。”
習隱-汉语大词典
習隱
【1】《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隱机而坐, 仰天而嘘, 荅焉似喪其耦。”后因以“習隱”谓习学隐遁, 有超然物外, 忘情一切之意。{金}{麻革}《归潜堂为刘京叔赋》:“第恐遯世志﹐還負習隱譏。”{南朝} {齐}{孔稚珪}《北山移文》:“學遁{東魯}﹐習隱{南郭}。”{明}{李东阳}《与孙志同太宰书》:“僕久衰多病﹐未遂投閒﹐習隱之懷﹐與歲俱積。”
素隱-汉语大词典
素隱
【1】探索奥秘。素, 通“索”。{唐}{杨炯}《卧读书架赋》:“讀《易》則期於素隱﹐習《禮》則防於志悦。”
素隱行怪-汉语大词典
素隱行怪
同“[索隱行怪]”【1】谓探索隐晦的哲理, 故作怪异的行为。《礼记·中庸》:“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爲之矣。’”{朱熹}集注:“素,按《漢書》當作‘索’,蓋字之誤也。索隱行怪,言深求隱僻之理,而過爲詭異之行也。”一说, 素当同“不素餐兮”之素。无隐者之德而徒居隐者之地, 行怪僻之事,谓之“素隐行怪”。见{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卷二。
索隱-汉语大词典
索隱
【1】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其上焉者﹐行本好奇﹐知足索隱。”《易·繫辞上》:“探賾索隱﹐鈎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孔颖达}疏:“索謂求索﹐隱謂隱藏。”{唐}{萧祜}《游石堂观》诗:“{沈生}爲政哀惸嫠﹐又能索隱探靈奇。”{宋}{范仲淹}《乾为金赋》:“索隱而神道可極﹐取象而物形何遁。”【2】对古籍的注释考证。{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序》:“今止探求異聞﹐採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釋文演注﹐又爲述贊﹐凡三十卷﹐號曰《史記索隱》。”{郭沫若}《文艺论集·古书今译的问题》:“整理{中国}的古书﹐如考证真伪﹐作有系统的研究﹐加新式标点﹐作群书索隐﹐都是必要的事。”
索隱行怪-汉语大词典
索隱行怪
【1】谓探索隐晦之事而行怪僻诡异之道。{明}{焦竑}《焦氏笔乘·不事王侯》:“不事王侯﹐此索隱行怪之所爲﹐聖人不取也。”{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世人以{劉向}作金不成﹐便謂索隱行怪﹐好傳虚無﹐所撰《列仙》﹐皆復妄作﹐悲夫!”{太平天囯}{洪仁玕}《英杰归真》:“舉凡舊日一應索隱行怪之習﹐荒謬妄誕之談﹐自不戢而悉泯焉﹐豈不懿歟!”《汉书·艺文志》:“{孔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爲之矣。’”{颜师古}注:“《禮記》載{孔子}之言。索隱﹐求索隱暗之事﹐而行怪迂之道。”
纖隱-汉语大词典
纖隱
【1】细小隐微。《旧唐书·韩滉传》:“{滉}公潔强直﹐明於吏道﹐判南曹凡五年﹐詳究簿書﹐無遺纖隱。”{南朝} {宋}{鲍照}《观漏赋》:“創百齡於纖隱﹐積千里于空微。”
轟隱-汉语大词典
轟隱
【1】象声词。形容众车声。{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見諸{謝}皆富貴﹐轟隱交路。”
轟轟隱隱-汉语大词典
轟轟隱隱
【1】象声词。形容车马声。{南朝} {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虎視龍超﹐雷駭電逝﹐轟轟隱隱﹐紛紛軫軫﹐羌難得而稱計。”《旧唐书·李密传》:“轟轟隱隱﹐如霆如雷。”
酒隱-汉语大词典
酒隱
【1】谓因不得志而寄情于酒。亦指这样的人。{宋}{陆游}《百岁》诗:“屠釣論交成酒隱﹐山林高卧得天游。”{宋}{陆游}《野外剧饮示座中》诗:“悲歌流涕遣誰聽﹐酒隱人間已半生。”
醫隱-汉语大词典
醫隱
【1】退隐为医的人。{元}{耶律楚材}《赠高善长一百韵》:“先生乃醫隱﹐退身慕{羲皇}。”
農隱-汉语大词典
農隱
【1】谓务农隐居。{金}{王若虚}《王氏先茔之碑》:“{王氏}之先﹐譜亡不可考﹐世居{鹿泉}﹐農隱不仕。”{明}{高启}有《練圻老人農隱》诗。
貞隱-汉语大词典
貞隱
【1】正大而深刻。《晋书·魏詠之传》:“{魏詠之}器宇弘劭﹐識局貞隱。”【2】谓守持正道,不求闻达。{明}{胡承诺}《绎志·自叙》:“排名慕貞隱﹐翛然脱維繫。”{清}{曾国藩}《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若{孫夏峯}﹑{顧亭林}﹑{黄梨洲}﹑{王而農}﹑{梅勿菴}之徒﹐皆碩德貞隱﹐年登耄耋﹐而皆秉剛直之性。”{清}{曾纪泽}《欧阳母邱太夫人九十寿序》:“大抵窮巷枯寂之士﹐克享大年者﹐非其盛德貞隱﹐至行過人﹐即能耽玄守默﹐處靖衡門﹐于人間世之毁譽窮通﹐泊焉不以爲意者也。”
買山隱-汉语大词典
買山隱
【1】谓退隐。{宋}{朱熹}《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词:“何處車塵不到﹐有個江天如許﹐争肯换浮名?只恐買山隱﹐卻要鍊丹成。”{清}{金农}《怀人绝句》之二十:“聞説休糧買山隱﹐白髭鬚稱罷官人。”
費隱-汉语大词典
費隱
【1】谓政治主张不同则隐居不仕。语本《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郑玄}注:“言可隱之節也。費猶佹也,道不費則仕。”{孔颖达}疏:“言君子之人,遭值亂世,道德違費,則隱而不仕;若道之不費,則當仕也。”{明}{叶子奇}《草木子·原道》:“中和以性情言之﹐中庸以德行言之﹐費隱又以人物兼觀之﹐此理之無乎不在﹐信手拈來﹐頭頭皆是﹐吁﹐其妙矣乎!”{清}{魏源}《<曾子章句>序》:“不越户庭﹐明天察地﹐體用﹐費隱貫於一﹑不遺不禦也。”
賜隱-汉语大词典
賜隱
【1】赐予隐居之地。《晋书·阮籍嵇康等传论》:“是以{帝堯}縱{許由}於埃之表﹐{光武}舍{子陵}於潺湲之瀨﹐松蘿低舉﹐用以優賢﹐巖水澄華﹐兹焉賜隱。”
賾隱-汉语大词典
賾隱
【1】深奥幽隐。{晋}{葛洪}《抱朴子·勖学》:“若乃下帷高枕﹐遊神九典﹐精義賾隱﹐味道居静。”{清}{孙致弥}《<坚瓠集>总序》:“余伏而讀之﹐恍乎見所未見﹐又别有意致可風﹐不獨以賾隱見奇也。”
賾探隱索-汉语大词典
賾探隱索
【1】谓探索事物的奥秘。{明}{李东阳}《<篁墩文集>序》:“〔{程篁墩}〕賾探隱索﹐註釋經傳﹐旁引曲證﹐而才與力又足以達之。”
鄣隱-汉语大词典
鄣隱
【1】障隔隐蔽。{汉}{王充}《论衡·说日》:“或曰:‘天北際下地中﹐日隨天而入地﹐地密鄣隱﹐故人不見。’”
迴隱-汉语大词典
迴隱
【1】迂远幽隐。{唐}{柳宗元}《愚溪对》:“今汝之託也﹐遠王都三千餘里﹐側僻迴隱。”
逃隱-汉语大词典
逃隱
【1】逃避隐匿。{汉}{贾谊}《新书·官人》:“大臣奏事﹐則俳優侏儒逃隱。”《左传·成公二年》:“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隱。”{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合家細弱﹐悉出逃隱。”
退隱-汉语大词典
退隱
【1】后退隐没;消失。{许杰}《邱吉尔关心麻雀牌》:“要是这样﹐一面提高人民的娱乐的程度﹐一面增加有益的娱乐机会﹐那末﹐这{中国}的文化传统的麻雀牌﹐才会退隐了去吧。”{王西彦}《古屋》第二部五:“淡暗色的薄云慢慢地向远处退隐﹐终于完全消失。”【2】辞官隐居。{周作人}《系鱼川》:“{大正}初年﹐{相马君}忽然退隐﹐飘然的回到故乡去了。”《史记·乐毅列传》:“及民志不入﹐獄囚自出﹐然後二子(指{箕子}﹑{商容})退隱。”{宋}{陆游}《姜总管自筑墓舍名茧庵求诗》诗:“君不見﹐{贅翁}退隱{真皇}時﹐{繭室}遺名星日垂。”
逋隱-汉语大词典
逋隱
【1】指隐士。{宋}{范仲淹}《知府孙学士见示和终南监宫太保遣怀五首因以缀篇》之三:“勤歌蘭珮招逋隱﹐懶事塵纓逐寀僚。”
通隱-汉语大词典
通隱
【1】旷达的隐士。{清}{吴伟业}《陈徵君西佘山祠》诗:“通隱居城市﹐風流白石仙。”《梁书·处士传·何点》:“{點}雖不入城府﹐而遨遊人世﹐不簪不帶﹐或駕柴車﹐躡草屩﹐恣心所適﹐致醉而歸﹐士大夫多慕從之﹐時人號爲‘通隱’。”《世说新语·雅量》“{戴公}從東出”{刘孝标}注引{南朝}{宋}{王韶之}《晋安帝纪》:“{戴逵}字{安道}……性甚快暢﹐泰於娱生﹐好鼓琴﹐善屬文﹐尤樂遊燕﹐多與高門風流者遊﹐談者許其通隱。”
逸隱-汉语大词典
逸隱
【1】指避世隐居的高人。{三国} {蜀}{诸葛亮}《自表後主》:“提拔逸隱﹐以進賢良。”《太平广记》卷十八引{前蜀}{杜光庭}《仙传拾遗·杨伯醜》:“{隋}{開皇}初﹐{文帝}搜訪逸隱﹐聞其有道﹐徵至京師。”{晋}{葛洪}《抱朴子·正郭》:“軺車盈街﹐載奏連車﹐誠爲游俠之徒﹐未合逸隱之科也。”
遏隱-汉语大词典
遏隱
【1】遮掩;掩盖。《宋书·颜延之传》:“{延之}性既褊激﹐兼有酒過﹐肆意直言﹐曾無遏隱。”
遁隱-汉语大词典
遁隱
亦作“[遯隱]”【1】犹隐藏。{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一本作“遁隱”。【2】遁世隐居。{郭沫若}《我们的文学新运动》:“我们宜不染于污泥﹐遁隐山林﹐与自然为友而为人生之逃遁者。”{唐}{柳宗元}《龙安海禅师碑》:“遁隱乖離﹐浮游散遷﹐莫徵旁行﹐徒聽誣言。”
遁世隱居-汉语大词典
遁世隱居
【1】避世而深居不仕。{元}{耶律楚材}《西域和王君玉》之十六:“杜門宴坐無傷道﹐遯世幽居也是賢。”{北齐}{刘昼}《新论·遇不遇》:“{齊}之{華士}﹐棲志丘壑﹐而{太公}誅之;{魏}之{干木}﹐遁世幽居﹐而{文侯}敬之。”{汉}{焦赣}《易林·革之旅》:“遁世隱居﹐竟不逢時。”亦作“[遁世幽居]”﹑“[遯世幽居]”。
遂隱-汉语大词典
遂隱
【1】满足隐遁的愿望。{南唐}{李中}《庐山》诗:“他年如遂隱﹐{五老}是知音。”【2】鸟名。鹧鸪的别名。《禽经·随扬越雉》:“{隨}{揚}越雉﹐鷓鴣也﹐飛必南翥。{晉安}曰懷南﹐{江}左曰遂隱。”
遮隱-汉语大词典
遮隱
【1】掩盖;隐藏。{明}{高濂}《玉簪记·相宽》:“再三囑付相遮隱﹐此話牢拴方寸﹐你好把愁腸安頓。”《禅真逸史》第二一回:“{龍大略}道:‘人名樹影﹐兀誰遮隱得過?’”{老舍}《骆驼祥子》二:“为是有些遮隐﹐他顶好还顺着山走。”
遺隱-汉语大词典
遺隱
【1】遗漏隐匿。《宋书·刘穆之传》:“{穆之}亦竭節盡誠﹐無所遺隱。”《南史·梁纪上·武帝》:“若懷寶迷邦﹐藴奇待價﹐蓄響藏真﹐不求聞達﹐各依名騰奏﹐罔或遺隱。”
還隱-汉语大词典
還隱
【1】归隐。{南朝} {梁}{何逊}《登石头城》诗:“願乘觳觫牛﹐還隱蒙籠室。”
避隱-汉语大词典
避隱
【1】遮蔽;隐蔽。{宋}{叶適}《宿觉庵记》:“稍種竹樹﹐有所避隱出没﹐以爲風雨晦明之地。”《史记·大宛列传论》:“《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隱爲光明也。”【2】避世隐居。《後汉书·陈寔传》:“後令復召爲吏﹐乃避隱{陽城山}中。”{三国} {魏}{曹植}《夏禹赞》:“避隱{商山}﹐示不敢莅﹐諸侯向己﹐乃奉天秩。”{元}{袁桷}《安先生墓表》:“素多疾﹐嘗避隱{封龍山}﹐然卒不得年。”【3】回避躲藏。{宋}{洪迈}《夷坚支志景·黄陂丞》:“縣宰{建昌}{李德叟}率主簿尉偕視之﹐二婦了不避隱。”【4】避忌隐瞒。{明}{卢象升}《特举俸深贤能道臣疏》:“臣所言所行﹐有費商榷者﹐本官無不直披心胸﹐未嘗瞻顧避隱。”
谷口隱-汉语大词典
谷口隱
同“[谷口耕]”【1】{宋}{梅尧臣}《依韵武平忆玉晨馆》诗:“終尋{谷口}隱﹐{鄭子}豈其卿。”
豹隱-汉语大词典
豹隱
【1】{汉}{刘向}《列女传·陶答子妻》:“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澤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遠害。”后因以“豹隱”比喻洁身自好,隐居不仕。{清}{冯桂芬}《<五湖渔庄图>序》:“夫{富春江}上﹐{子陵}之羊裘長著;{西塞山}前﹐{志和}之鷺艇不歸﹐大都豹隱之流﹐多與鱸鄉爲伍。”{唐}{骆宾王}《秋日送侯四得弹字》诗:“我留安豹隱﹐君去學鵬摶。”{宋}{葛立方}《韵语阳秋》:“賢者豹隱墟落﹐固當和光同塵﹐雖舍者争席奚病﹐而况於盃酒之間哉!”
豹霧隱-汉语大词典
豹霧隱
同“[豹隱]”【1】{宋}{陆游}《昼睡》诗:“静如豹霧隱﹐湛若珠藏淵。”
言中事隱-汉语大词典
言中事隱
【1】谓言语虽然委曲却中正不偏﹐论事虽然放纵却隐藏着精深的道理。语出《易·繫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故《繫》稱旨遠辭文﹐言中事隱;韋編三絶﹐固哲人之驪淵也。”
訇隱-汉语大词典
訇隱
【1】巨大的声响。《文选·枚乘<七发>》:“訇隱匈礚﹐軋盤涌裔﹐原不可當。”{刘良}注:“訇隱﹑匈礚﹐皆大聲也。”{汉}{陈琳}《武军赋》:“聲訇隱而動山﹐光赫奕以燭夜。”《初学记》卷一引{晋}{顾凯之}《雷电赋》:“陵堆訇隱以待傾﹐方地嶪其若敗。”
詞隱-汉语大词典
詞隱
【1】文词隐曲。{宋}{周紫芝}《竹坡诗话》:“其叙{開元}一事﹐意直而詞隱﹐曄然有《騷》《雅》之風。”【2】词学的隐秘。{张采田}《鹤道人<论词书>後记》:“此區區者﹐雖爲下學指迷﹐而明陰洞陽﹐深抉詞隱﹐視{紫霞翁}有過之﹐無不及也。”
詩隱-汉语大词典
詩隱
【1】隐居的诗人。{清}{史震林}《记卉园张隐君》:“西望幽居﹐遠浮佳氣﹐則詩隱{卉園先生}所棲遲也。”
詳隱-汉语大词典
詳隱
【1】见“詳穩”。
諧隱-汉语大词典
諧隱
【1】犹言微言讽喻。{明}{冯梦龙}《智囊补·语智·郑涉》:“{劉玄佐}鎮{汴}﹐嘗以讒怒﹐欲殺軍將{翟行恭}﹐無敢辨者﹐處士{鄭涉}能諧隱﹐見{玄佐}曰:‘聞{翟行恭}抵刑﹐願付屍一觀。’{玄佐}怪之。對曰:‘嘗聞枉死人面有異﹐一生未識﹐故借看耳。’{玄佐}悟﹐乃免。”
諱隱-汉语大词典
諱隱
【1】回避隐瞒。《魏书·杨昱传》:“{靈太后}嘗從容謂{昱}曰:‘自薄德化不能感親姻﹐在外不稱人心﹐卿有所聞﹐慎勿諱隱。’”{宋}{洪迈}《夷坚丙志·饶氏妇》:“妾有過﹐則對主人顯言﹐雖數十里外田疇出納爲欺亦即日舉白﹐無一諱隱。”
辟隱-汉语大词典
辟隱
【1】避世隐居。{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孫武}〕善爲兵法﹐辟隱深居﹐世人莫知其能。”
青門隱-汉语大词典
青門隱
【1】{秦}{东陵侯}{召平}﹐{秦}灭后隐居{长安}{青门}外﹐以种瓜为业。后因以“青門隱”指隐居。{唐}{王绩}《晚年叙志示翟处士》诗:“失路{青門}隱,藏門{白社}游。”亦用指{召平}。{唐}{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跡慕{青門}隱﹐名慚紫禁仙。”
雪隱-汉语大词典
雪隱
【1】佛教语。指厕所。传说{雪窦山}的{明觉禅仙}曾在{杭州}{灵隐寺}打扫厕所﹐故有此称。【2】积雪消融。{唐}{司空曙}《下武昌江行望涔阳》诗:“雪隱洲渚暗﹐沙高蘆荻黄。”
震隱-汉语大词典
震隱
【1】形容声音宏大响亮。《文选·成公绥<啸赋>》:“衆聲繁奏﹐若笳若簫。磞硠震隱﹐訇磕■嘈。”{李善}注:“皆大聲也。”
霧隱-汉语大词典
霧隱
【1】谓退藏避害。{宋}{叶適}《罗袁州文集序》:“蔚豹之澤必霧隱﹐孔鸞之舞必日中。”{唐}{薛能}《孔雀》诗:“曾處嶂中真霧隱﹐每過庭下似春來。”{元}{王恽}《李相师诗》:“霧隱雲驤虎豹文﹐眼中歷歷説承恩。”
靈隱-汉语大词典
靈隱
【1】指{灵隐寺}。{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三教外地》:“凡佛寺自諸大禪刹﹐如{靈隱}﹑{光孝}等寺……各不下百數所。”{宋}{苏轼}《游灵隐寺》诗:“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孤。”【2】山名。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一名{武林}﹐又名{灵苑}﹐又称{仙居}。《太平寰宇记》谓{许由}﹑{葛洪}曾隐于此。山最高处曰{北高峰}﹐与{南高峰}号“双峰插云”﹐为{西湖}十景之一。山东南有{飞来峰}﹐山麓有{灵隐寺}。
靈隱寺-汉语大词典
靈隱寺
【1】在{杭州}{西湖}西北之{北高峰}下。{晋}{咸和}元年{印度}僧人{慧理}创建﹐{慧理}以为“佛在世日﹐多爲仙靈之所隱”,因建寺名“靈隱”。{唐}{会昌}年间曾毁﹐{五代}时{吴越}国王{钱俶}命高僧{王延寿}主持扩建﹐规模宏大﹐盛极一时。{元}{至正}十九年毁于兵事。后历经{明}{清}誚譲v﹑建﹐{清}{康熙}时曾改名{云林寺}﹐现存大殿是{清}代遗物。解放后又经两次大修。该寺为我国禅宗十刹之一。寺前有{飞来峰}﹑{冷泉亭}等胜景﹐为{西湖}游览胜地。《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當下郡王鈞旨﹐分付都管:‘明日要去{靈隱寺}齋僧﹐可打點供食齊備。’”{唐}{孟棨}《本事诗·征异》:“{宋考工}以事累貶黜﹐後放還﹐至{江}南﹐遊{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吟行。”{清}{陈维崧}《满江红·寿武林徐世臣贤配邵孺人六十》词:“夜雨對眠{靈隱寺}﹐春帆競掠{雷峰塔}。”
難言之隱-汉语大词典
難言之隱
【1】难于说出口的隐情。{许地山}《缀网劳蛛·枯杨生花》:“人生总有多少难言之隐﹐而老年的人更甚。”{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一讲 :“他当时似还有难言之隐。”
阿隱-汉语大词典
阿隱
【1】庇护隐瞒。{唐}{陈子昂}《上蜀川安危事》:“土豪大族﹐阿隱相容。”{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序》:“彼豈遂以{董孤}之筆過責余﹐而謂有所阿隱耶?”
陰隱-汉语大词典
陰隱
【1】暗地﹐暗中。《左传·文公十八年》“毁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蒐慝”{清}{洪亮吉}诂:“陰慝﹐謂陰隱爲惡也。”
隱蔽-汉语大词典
隱蔽
【1】遮掩﹔隐藏。{晋}{葛洪}《神仙传·刘安》:“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存立亡﹐隱蔽六軍。”《吕氏春秋·决胜》:“諸搏攫柢噬之獸﹐其用齒角爪牙也﹐必託於卑微隱蔽﹐此所以成勝。”{高诱}注:“若狐之搏雉﹐俯伏弭毛以喜説之﹐雉見而信之﹐不驚憚遠飛﹐故得禽之。”{宋}{何薳}《春渚纪闻·苏刘互谑》:“獨{顔子}拘謹﹐不能遽爲闊步﹐顧市中石塔似可隱蔽﹐即屏伏其旁﹐以俟夫子之過。”【2】深藏不露﹐深自掩抑。{晋}{葛洪}《抱朴子·祛惑》:“賢者愈自隱蔽﹐有而如無;姦人愈自衒沽﹐虚而類實。”【3】隐晦。{吴晗}《学习集·多写一点杂文》:“相反﹐冷嘲热讽﹐指桑骂槐﹐隐蔽曲折的作风都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以的。”【4】指暗室等别的人看不到的地方。{汉}{徐幹}《中论·法象》:“是故君子敬孤獨﹐而慎幽微﹐雖在隱蔽﹐鬼神不得見其隙也。”【5】犹屏障。《战国策·齐策二》:“且{趙}之於{燕}{齊}﹐隱蔽也。”{高诱}注:“隱蔽﹐蕃蔽。”【6】指隐私。{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易卜生}虽然使他们登场﹐虽然也揭发一点隐蔽﹐但并不加上结论。”【7】遮盖﹐掩饰。{唐}{韩愈}《请上尊号表》:“天人合願﹐不謀而同﹐非臣之愚所敢隱蔽。”《汉书·翟方进传》:“懷姦朋黨﹐相爲隱蔽。”《水浒传》第八二回:“那指揮使回到朝廷﹐那裏敢隱蔽﹐只得把上項所言﹐奏聞天子。”
隱私-汉语大词典
隱私
【1】谓不愿暴露的私事。{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等到有一天﹐你真做了坏事……心里刻刻担惊害怕﹐怕有人揭穿隐私﹐翻出底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六:“现在{郭鵬}一提﹐仿佛给人揭露了隐私﹐怕有人说出来﹐对她不利。”
隱佯-汉语大词典
隱佯
【1】谓隐蔽真情﹐佯装不知。《孔子家语·屈节解》:“及爲槨﹐{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遂歌曰:‘狸首之班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爲之隱佯不聞以過之。”
隱書-汉语大词典
隱書
【1】旨意隐秘的书。多指道家之书。{南朝} {梁}{陶弘景}《真诰·甄命授》:“道有八素真經﹐太上之隱書也;道有九真中經﹐老君之祕言也。”{唐}{陆龟蒙}《和怀华阳润卿博士》之一:“幾降真官授隱書﹐{洛公}曾到夢中無。”{宋}{陆游}《宿黄仙观兵火焚荡之馀唯一殿突兀犹在黄仙盖与许旌阳同时飞升者》诗:“殘年安得長來此﹐一椀松肪讀隱書。”
隱榆-汉语大词典
隱榆
【1】《韩诗外传》卷十﹕“{楚莊王}將興師伐{晉}……〔{孫叔敖}〕進諫曰﹕‘臣園中有榆﹐其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欲飲清露﹐不知螳蜋之在後﹐曲其頸﹐欲攫而食之也。螳蜋方欲食蟬﹐而不知黄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蜋﹐不知童子挾彈丸在榆下﹐迎而欲彈之。童子方欲彈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後有掘株也。’”后以“隱榆”指“螳蜋捕蟬﹐黄雀在後”之事。{唐}{骆宾王}《秋晨同淄州毛司马秋九咏·秋蝉》:“隱榆非諫{楚}﹐噪柳異悲{潘}。”
隱僻-汉语大词典
隱僻
【1】冷僻﹔生僻。《二刻拍案惊奇》卷五:“於是一日輪一個做主人﹐只揀隱僻酒務﹐便去暢飲。”{鲁迅}《华盖集·补白二》:“至于浑名﹐却藏在活人的心中﹐隐僻的书上。”【2】偏远。《荀子·王制》:“無幽閒隱僻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杨倞}注:“言無有深隔之國﹐不爲王者趨使而安樂政教也。”《隋书·西域传·高昌》:“國中羊馬牧於隱僻之處﹐以避外寇﹐非貴人不知其所。”
隱核-汉语大词典
隱核
【1】考核﹐校核。《晋书·张辅传》:“故述辯士則辭藻華靡﹐敍實録則隱核名檢﹐此所以{遷}稱良史也。”
隱身-汉语大词典
隱身
【1】不露身份。{汉}{荀悦}《汉纪·高帝纪一》:“初﹐{耳}{餘}爲刎頸交﹐俱隱身爲里監門﹐{餘}常父事{耳}。”【2】犹隐居。隐而不出。{唐}{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吾無用久矣﹐進不能以義補國﹐退不能以道隱身。”《後汉书·周黄徐姜申屠传序》:“{桓}乃慨然歎曰:‘使{桓}生行死歸﹐於諸子何有哉!’遂隱身不出。”【3】隐匿身形。{元}{伊世珍}《瑯环记》卷上:“{主父}既胡服﹐夜恒獨觀天象。一夕見有神人自天而降。{主父}拜之﹐覩其狀貌﹐端莊艷麗﹐面有光輝﹐手指如玉﹐音聲清亮。授{主父}以元女隱身之術﹐九鍊變骨之丹。”《西游记》第六回:“{李天王}聞言﹐又把照妖鏡四方一照﹐呵呵的笑道:‘真君﹐快去!快去!那猴使了個隱身法﹐走出營圍﹐往你那{灌江口}去也。’”【4】隐蔽身体。{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二:“二十四日敌机袭{宋埠}﹐弹落隐身处约二十公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荔姐}〕顧見一人追之急﹐度是强暴﹐而曠野無可呼救。乃隱身古冢白楊下。”{唐}{皎然}《投知己》诗:“若爲令憶{洞庭}春﹐上有閒雲可隱身。”
隱覈-汉语大词典
隱覈
【1】审核﹐查实。《後汉书·孔融传》:“辟司徒{楊賜}府。時隱覈官僚之貪濁者﹐將加貶黜﹐{融}多舉中官親族。”{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六》:“隱覈之法﹐憑乎簿書﹐簿書既廣﹐必藉衆功﹐藉衆功﹐則政由羣吏。”《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二年》:“{備德}優遷徙之民﹐使之長復不役;民緣此迭相蔭冒﹐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以避課役。尚書{韓■}請加隱覈﹐{備德}從之。”{胡三省}注:“隱﹐度也。覈﹐實也。隱覈﹐度其實也。”
隱土-汉语大词典
隱土
【1】古九州之一{薄州}的别称。《淮南子·墬形训》:“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東北{薄州}曰{隱土}。”{高诱}注:“薄﹐猶平也。氣所隱藏﹐故曰{隱土}也。”《列子·汤问》:“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隱迹-汉语大词典
隱迹
【1】见“隱跡”。
隱章-汉语大词典
隱章
【1】指{汉}初的约法三章。据《汉书·刑法志》载﹕{汉}兴之初﹐约法三章﹐刑网疏阔。后因以“隱章”借指疏阔宽大的法律。{清}{钱谦益}《苕上吴子德舆次东坡狱中寄子由韵感而和之》之一:“禍遘隱章知{漢}法﹐行逢贈策感{秦}人。”
隱情-汉语大词典
隱情
【1】审度情势。《礼记·少仪》:“軍旅思險﹐隱情以虞。”{郑玄}注:“隱﹐意也﹐思也。虞﹐度也。當思念己情之所能﹐以度彼之將然否。”【2】难言的事情。{清}{顾炎武}《上国馨叔书》:“乃其中别有隱情﹐上下推諉﹐不能即審。”{冰心}《寄小读者》十四:“造物者明明在上﹐看出了我的隐情。”【3】隐瞒情况。《东观汉记·和熹邓后传》:“不加鞭箠﹐不敢隱情﹐宫人咸稱神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夫子之家事治﹐言於{晉國}無隱情。”
隱曖-汉语大词典
隱曖
【1】指文义隐晦。{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至於經典隱曖﹐方册紛綸﹐簡蠹帛裂﹐三寫易字﹐或以音訛﹐或以文變。”【2】指草木浓盛茂密貌。{唐}{苏味道}《嵩山石淙侍宴应制》诗:“隱曖源花迷近路﹐參差嶺竹掃危壇。”{南朝} {宋}{谢庄}《游豫章西观洪崖井》诗:“隱曖松霞被﹐容與澗煙移。”
隱忿-汉语大词典
隱忿
【1】心怀忿恨﹔心中的忿恨。《楚辞·刘向<九叹·惜贤>》:“寃結未舒﹐長隱忿兮。”{王逸}注:“言己抱守寃結﹐長隱山野﹐心中忿恨無已時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向杲》:“{杲}隱忿中結﹐莫可控訴﹐惟思要路刺殺{莊}。”{张孝若}《张季直先生传记·辛亥革命前後》:“復爲言國民疾苦之甚﹐黨人隱忿之深。”
隱鱗藏彩-汉语大词典
隱鱗藏彩
【1】《後汉书·逸民传·陈留老父》﹕“夫龍不隱鱗﹐鳳不藏羽﹐網羅高懸﹐去將安所。”后因以“隱鱗藏彩”比喻潜藏待时。{三国} {魏}{嵇康}《卜疑》:“寧隱鱗藏彩﹐若淵中之龍乎?將舒翼揚聲﹐若雲間之鴻乎?”
隱疵-汉语大词典
隱疵
【1】微小的不足之处﹔小过。{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五:“後三月﹐果有詔書﹐謂罪顯者已正﹐惡鉅者已斥﹐則宜蕩滌隱疵﹐闊略細故。”《宋史·哲宗纪一》:“詔正風俗﹐修紀綱﹐勿理隱疵細故。”
隱隱糊糊-汉语大词典
隱隱糊糊
【1】模糊不清貌。{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四章:“猛然﹐他记起前两天在江边帐篷里开会的时光﹐隐隐糊糊听见谁说﹐加固便桥的任务好像交给了{常飞}。”{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五章:“山屹上已经有敌人﹐{石得富}隐隐糊糊看见似乎有几个戴大盖帽的拿着望远镜向北瞭望。”
隱躍躍-汉语大词典
隱躍躍
【1】隐隐约约。{清}{李渔}《意中缘·救美》:“回軍聽凱歌聲裏﹐隱躍躍帶些嬌韻﹐都只爲揚眉吐氣﹐有個佳人。”
隱秀-汉语大词典
隱秀
【1】隐秘谨慎﹐不显露。《封神演义》第八回:“况逃災避禍﹐須要隱秀些方是。”《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那時老漢便做個媒人﹐等令正嫁了出去﹐寂寂裏將財禮送與足下﹐方爲隱秀﹐不傷體面。”{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娘呵﹐你做的隱秀者﹐我道你做下來了。”【2】幽雅秀丽。{南朝} {宋}{颜延之}《颜府君家传铭》:“{青州}隱秀﹐爰始奠居。”{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二二:“近人詞如《復堂詞》之深婉﹐《彊村詞》之隱秀﹐皆在{半塘老人}上。”【3】含蓄和警策。{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范文澜}注:“重旨者﹐辭約而義富﹐含味無窮。{陸士衡}云‘文外曲致’﹐此隱之謂也。獨拔者﹐即{士衡}所云‘一篇之警策也’。”{周振甫}注:“秀:秀出﹐高出﹐指警句。隱:指含蓄。”
隱逝-汉语大词典
隱逝
【1】犹消失。{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过了好一会儿﹐才听见小老头走了﹐脚步声慢慢隐逝。”
隱遁-汉语大词典
隱遁
亦作“[隱遯]”【1】隐匿身形。{李文翔}《新排长》:“上等兵翻身跳下车去﹐奔小径钻进了树林﹐在一簇灌木丛后﹐身影隐遁了。”《西游记》第八回:“衆神各歸本處﹐把土地趕在城隍廟裏暫住﹐他師徒們隱遁真形。”《後汉书·方术传序》“其流又有風角﹑遁甲”{唐}{李贤}注:“遁甲﹐推六甲之陰而隱遁也。”【2】隐居远避尘世。《後汉书·宣秉传》:“遂隱遁深山﹐州郡連召﹐常稱疾不仕。”{何其芳}《画梦录·梦後》:“又有一位古代的隐遁者﹐常独自围棋﹐两手分运黑白子相攻伐。”《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兩個{集賢村}中﹐有一二十家莊户﹐大抵都是隱遁避世之輩。”《後汉书·列女传·王霸妻》:“{霸}屈起而笑曰:‘有是哉!’遂共終身隱遯。”
隱患-汉语大词典
隱患
【1】隐藏着的祸患。{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社会问题﹐隐患在将来﹐不像民族民权两问题﹐是燃眉之急﹐所以少人去理会他。”《明史·徐文华传》:“{寧王}威燄日以張﹐隱患日以甚。”{清}{李渔}《比目鱼·办贼》:“這些山賊未除﹐終是地方的隱患。”
隱衷-汉语大词典
隱衷
【1】隐藏真情﹔不愿告人的心事。《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楊僉事}正因‘滇南’二字觸着隱衷﹐有些動心。”{郑振铎}《桂公塘》二:“‘宁愿送给外贼﹐不愿送给家人’﹐他们是抱着这样的不可告人的隐衷的。”{宋}{苏轼}《渔樵闲话录》:“隱衷潛慮﹐傾人害物﹐而謂人不知﹐誠自欺也。”
隱寓-汉语大词典
隱寓
【1】隐含﹐暗中包含。{{严复}{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此二者並紀事之書﹐而難言之理則隱寓焉。”《清史稿·马建忠传》:“以泰西各國皆有學文程式之書﹐{中}文經籍雖皆有規矩隱寓其中﹐特無有爲之比儗而揭示之。”{汪辟疆}《唐人小说·<三水小牍>叙》:“今細繹其書﹐雖多紀仙靈怪異﹐而每及義烈﹐亦復凛凛有生氣。是於侈陳靈異之餘﹐隱寓垂誡之旨。”
隱滯-汉语大词典
隱滯
【1】隐居不仕。{晋}{袁宏}《後汉纪·桓帝纪下》:“明日﹐{諶}東出送客﹐駐車{太陽郭}裏﹐見{暠}。還語{歆}曰:‘爲君得孝廉矣。’問:‘爲山澤?’答曰:‘{洛陽}門下吏也。’{歆}笑曰:‘當得隱滯之夫﹐乃{洛陽}吏邪?’”【2】谓仕宦不得升进﹐或志不得伸。《周书·儒林传·沈重》:“所望鳳舉鴻翻﹐俄而萃止。明斯隱滯﹐合彼異同。”
隱業-汉语大词典
隱業
【1】供隐退安居之用的产业。如田亩之类。{明}{李东阳}《南隐楼记》:“而{景荂}世守隱業﹐至遷其居而不失。”《南齐书·王秀之传》:“{秀之}常云位至司徒左長史﹐可以止足矣。{吴興郡}隱業所在﹐心願爲之。到郡脩治舊山﹐移置輜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