鈇(鈇)是什么意思
王鈇-汉语大词典
王鈇
【1】帝王的法制。《鹖冠子·博选》:“王鈇非一世之器者﹐厚德隆俊也。”{陆佃}解:“王鈇﹐法制也。{賈子}曰:‘權執法制﹐人主之斤斧。’”{清}{孔广森}《武成颂》:“王鈇威遠﹐睽矢勝殘。”
戈鈇-汉语大词典
戈鈇
【1】戈与斧。亦泛指兵器。{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元厚之}《哀詩》云:‘轉戰譙門日欲晡﹐空拳獨自把戈鈇。’”
砧鈇-汉语大词典
砧鈇
【1】砧斧。{金}{麻九畴}《和伯玉食蒿酱韵》之二:“寧如醬以蒿﹐不出《本草圖》﹐蓋後人好奇﹐一洗腥砧鈇。”
竊鈇-汉语大词典
竊鈇
亦作“[竊斧]”【1】谓王者大权被人所窃。《汉书·诸侯王表》:“自{幽}{平}之後﹐日以陵夷﹐至虖阸{河}{洛}之間﹐﹐分爲二{周}﹐有逃責之臺﹐被竊鈇之言。”{颜师古}注:“言{周}室衰微﹐政令不行於天下﹐雖有鈇鉞﹐無所用之﹐是謂私竊隱藏之耳。”{王先谦}补注:“言王者大柄爲人所竊。”{唐}{刘知幾}《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案{周}當{戰國}之世﹐微弱尤甚﹐故君疑竊斧﹐臺名逃債。”【2】《列子·说符》:“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顔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爲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后以为目随心乱的典故。{宋}{苏轼}《辨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然至於竊斧而知心目之可亂﹐於投杼而知母子之可疑﹐於拾煤而知聖賢之可惑。”{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然而於竊鈇而知心目之可亂﹐於掇蜂而知父子之可間﹐於拾煤而知聖賢之可疑。”
轅門鈇-汉语大词典
轅門鈇
【1】官署的腰斩刑具。{金}{麻九畴}《和伯玉食蒿酱韵》之三:“唯聞廣庭樂﹐不見轅門鈇。”
資鈇-汉语大词典
資鈇
【1】见“資斧”。
賜鈇鉞-汉语大词典
賜鈇鉞
亦作“[賜斧鉞]”【1】古时天子以鈇钺赐于诸侯或大臣,授以征伐之权。《礼记·王制》:“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鈇鉞然後殺。”{孔颖达}疏:“賜鈇鉞者﹐謂上公九卿得賜鈇鉞﹐然後鄰國臣弑君﹑子弑父者得專征之。”《新唐书·陆贽传》:“是以古之遣將者﹐君推轂而命之﹐又賜鈇鉞﹐故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機宜不以遠決﹐號令不以兩從。”{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遂遣{景隆}代{炳文}。臨行﹐賜{景隆}通天犀帶﹐親餞之{江}滸﹐復賜斧鉞﹐俾專征伐﹐不用命者戮之。”{清}{宋儒醇}《甲春春三月》诗:“肉食無遠謀﹐徒勞賜斧鉞。”
質鈇-汉语大词典
質鈇
【1】古代刑具。砧和斧。《汉书·扬雄传下》:“徽以糾墨﹐製以質鈇。”{颜师古}注:“質﹐鍖也。鈇﹐莝刃也。”
霜鈇-汉语大词典
霜鈇
【1】白亮锋利的斧钺。喻严明的刑法。{清}{王夫之}《连珠有赠》:“是以炎火在原﹐不傷慈於田祖;霜鈇普震﹐實敷惠於嘉師。”
鈇鉞-汉语大词典
鈇鉞
【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參十星﹐一曰參伐﹐一曰大辰﹐一曰天市﹐一曰鈇鉞﹐主斬刈。”【2】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汉书·戾太子刘据传》:“忠臣竭誠不顧鈇鉞之誅以陳其愚﹐志在匡君安社稷也。”{颜师古}注:“鈇﹐所以斫人﹐如今莝刀也。”{清}{魏源}《默觚上·学篇八》:“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宋}{苏轼}《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疏遠小臣﹐腰領不足以薦鈇鉞。”《荀子·乐论》:“且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3】泛指刑戮。《西游记》第二五回:“徒弟﹐這和尚是出家人﹐不可用刀槍﹐不可加鈇鉞。”《南史·何尚之传》:“〔{范曄}〕宜出爲{廣州}﹐若在内釁成﹐不得不加以鈇鉞。”{清}{洪昇}《长生殿·献饭》:“誰肯再甘心鈇鉞﹐來奏君王。”【4】借指将军幕府。{唐}{喻凫}《秋日将归长安留别王尚书》诗:“清晨鈇鉞内﹐只獻白雲吟。”【5】指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上篇十二》:“{文王}當{商}命未改之時﹐猶然受{商}之鈇鉞以專征。”《礼记·王制》:“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鈇鉞﹐然後殺。”{孔颖达}疏:“賜鈇鉞者﹐謂上公九命得賜鈇鉞﹐然後鄰國臣弑君﹑子殺父者﹐得專討之。”{唐}{韩愈}《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有弓矢鈇鉞之權﹐皆國之元臣。”
鈇鎖-汉语大词典
鈇鎖
【1】指刑狱。{唐}{欧阳詹}《怀州应宏词试片言折狱论》:“大則性命﹐必有鈇鎖之寃焉。”
鈇砧-汉语大词典
鈇砧
【1】古代刑具。斩人用的鈇和砧板。《新唐书·李岘传》:“陛下之親戚勳舊子若孫﹐一日皆血鈇砧﹐尚爲仁恕哉?”
鈇-汉语大词典
鈇
《集韻》匪父切,上噳,非。【1】《墨子·备穴》:“難近穴﹐爲鐵鈇﹐金與扶林長四尺﹐財自足。”{岑仲勉}简注﹕“鈇﹐斧也。‘金與扶林’﹐{孫}({孫詒讓})疑扶林爲鈇枋之訛﹐余疑應作‘鈇與柄’(鈇字誤分爲‘金﹑扶’兩字)﹐謂鈇連柄共長四尺。”《列子·说符》:“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
鈇-汉语大词典
鈇
《廣韻》甫無切,平虞,非。【1】铡刀。切草的农具。也用为斩人的刑具。《汉书·尹翁归传》:“不中程﹐輒笞督﹐極者至以鈇自剄而死。”{颜师古}注:“鈇﹐斫莝刃也。”《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宗姓侯王及它骨骾臣將相駢頸就鈇﹐血丹狴户﹐家不能自保。”{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杂说》:“父慈於箠﹐家有敗子﹔將礪於鈇﹐士乃忘軀。”参见“鈇鑕”。
鈇質-汉语大词典
鈇質
【1】见“鈇鑕”。
鈇鑕-汉语大词典
鈇鑕
亦作“[鈇質]”【1】古代斩人的刑具。借指腰斩之罪。锧﹐垫在下面的砧板。{清}{黄宗羲}《陆周明墓志铭》:“昔{李固}之死﹐{汝南}{郭亮}左提章鉞﹐右乘鈇鑕﹐詣闕上書﹐收其屍。”《史记·项羽本纪》:“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爲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鈇質﹐妻子爲僇乎?”{元}{李翀}《日闻录》:“古者﹐斬人必加鍖上而斫之﹐故曰伏鈇質。”《晋书·齐王冏传》:“言入身戮﹐義讓功舉﹐退就鈇鑕﹐此{惠}之死賢於生也。”《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家駒}曰:‘臣不佞﹐陷君於大難﹐君不忍加之以鈇鑕﹐賜之以死。’”{何休}注:“鈇鑕﹐要斬之罪。”【2】星名。《隋书·天文志中》:“八魁西北三星曰鈇質﹐一曰鈇鉞。有星入之﹐皆爲大臣誅。”《宋史·天文志三》:“鈇鑕五星﹐在天倉西南﹐刈具也﹐主斬芻飼牛馬。”
鑕鈇-汉语大词典
鑕鈇
亦作“[鑕斧]”【1】借指斩杀。{明}{无名氏}《鸣凤记·幻海议本》:“羣狐期掃滅﹐孤臣甘鑕斧。”【2】古代斩人的刑具。锧为砧板﹐鈇即斧。{明}{宋濂}《临濠费氏先茔碑》:“獲其大醜﹐歸置鑕鈇。”{汉}{扬雄}《解嘲》:“徽以糾墨﹐制以鑕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