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其)是什么意思
何其-古汉语虚词词典
何其hé qí
副词
一、用于谓语前或小句前,询问原因。义即“为什么”。①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经·邶风·旄丘》)——句义:为什么久居不动身?一定是有人相伴随。为什么时间这样久?其中必定有原因。②天地之性人为贵。岂天祸为贵者作,不为贱者设哉?何其性类同而祸患别也?(《论衡·辨祟》)——性类同:〔贵者与贱者〕的性质和类别相同(都属于人)。
二、表示疑问兼感叹语气。义即“多么”、“怎么那么”、“怎么……那么”。①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难用也!(《战国策·齐策四》)——难用:关键时刻用不上。②先生之衣何其恶也!(《吕氏春秋·顺说》)——恶:粗劣。③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孟子·尽心上》)——君:君主。“何其”句:怎么他的声音那么像我的君主呢!
曷其-古汉语虚词词典
曷其hé qí
副词
一、用于谓语前,询问动作施行或情况发生的时间。义即“什么时候”。①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诗经·唐风·鸨羽》)——极:尽头。②扃门一阖,曷其复晰?(《曹植集·平原懿公主诔》)——扃(jiōng)门一阖:墓门的门扇一合上。晰:显现真容。
二、询问原因,义即“为什么”。①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图功攸终?(《尚书·大诰》)——句义:我为什么不继承先辈文王的事业建立功勋去争取最后胜利?②天亦惟休于前宁人,予曷其极卜敢弗于从?(《尚书·大诰》)——句义:上天只施惠于先辈文王,我为什么要放下卜兆不遵从天意?③礼云礼云,曷其然哉?(《后汉书·曹褒传论》)——云:助词。然:如此,指易于变更。
三、表示感叹。义即“何等”、“多么……呵”。①淮南太史公者,其多知与?曷其杂也!(《法言·问神》)
其-古汉语虚词词典
其qí
代词
一、用于名词前,有指示作用。义即“那”、“那适当的”、“这”等。①其巫,老女子也。(《史记·滑稽列传》)——其巫:那巫婆。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史记·自序》)——句义:把我的著作藏到名山中,传给那适当的人。③其岁,新垣平事觉。(《史记·文帝本纪》)——句义:这年,新垣平的事被察觉。
二、用于名词前,作第三人称代词,义即“他〔它〕的”;也可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义即“我的”、“你的”。①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之子。(《列子·说符》)——句义:有人丢了斧头,怀疑是他的邻居的儿子〔偷的〕。②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世说新语·言语》)——句义:支公心里很舍不得鹤飞去,就折断了它的翅膀,鹤本能高飞的双翅不再能飞。铩(shā):摧残。翮(hé):鸟翅。轩翥(zhù):高飞。③孤也与其二三子不能禁止。(《左传·襄公八年》)——句义:我和我的几位大臣不能禁止。④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战国策·赵策四》)——句义:我以为您替长安君谋划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您的爱〔长安君〕不如爱燕后。
三、作小句主语、兼语、间接宾语。义即“他”、“他们”。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惧其不已:担心他们不停止。②王苟子来,与共语,便使其唱理。(《世说新语·文学》)——使其唱理:让他宣讲义理。③戎遗其一单衣。(《晋书·王戎传》)——遗(wèi):赠送。
副词
一、用于谓语前,表示对情况的推测。义即“恐怕”、“大概”。①为政者其韩子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句义:执掌国政的人大概是韩起吧!②若小人者,其不幸欤!(《刘禹锡集·上杜司徒书》)——句义:像我这样的人,恐怕是不幸的呵!
二、表示请求与愿望。义即“希望”、“要”。①君其勿复言!(《史记·李斯列传》)——句义:希望你不要再说了!②王参军,人伦之表,汝其师之!(《世说新语·赏誉》)——句义:王参军是人伦道德方面的表率,你要以他为师!
连词
用于抉择问句的两个分句之间,或分别用于两分句之前,表示抉择。义即“还是”、“是……还是……”。①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孟子·万章下》)——句义:你以为有圣王兴起,将把现今的诸侯一律杀掉呢,还是教育后不改再杀掉呢?比(bì):一例对待。②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庄子·养生主》)——句义:这是谁呢?为什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因为〕天呢,还是〔因为〕人呢?③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庄子·田子方》)——句义:是我孔丘眼睛昏花了呢,还是真情确实如此呢?④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庄子·大宗师》)——句义:不知道现在谈话的我们,是醒着呢,还是在做梦呢?⑤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新序·杂事》)——句义:从前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不知道是国君的力量呢,还是臣子的力量呢?
如其-古汉语虚词词典
如其rú qí
连词
见“如使”。
若其-古汉语虚词词典
若其ruò qí
连词
见“若苟”。
亡其-古汉语虚词词典
亡其wú qí
连词
用于选择复句的两个分句之间,表示选择。义即“还是”。也作“忘其”、“妄其”。①墨子曰:“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义犹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且有不义,则曷为攻之?”(《吕氏春秋·爱类》)——句义:墨子说:“一定要得到宋国才攻打它呢,还是不一定得到宋国并且明知是不义之举却仍要攻打它呢?”王说:“一定得不到宋国,又是行不义之举,那干吗要攻打它呢?”②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亡其力尚能进之,爱王而不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归也。”(《新序·善谋》)——倦:疲劳。③不识三国之憎秦而爱怀邪,忘其憎怀而爱秦邪?(《战国策·赵策二》)——句义:不知道赵、齐、楚三国是憎恨秦国而爱护怀地呢,还是憎恨怀地而爱惜秦国呢?怀:魏国城邑,在今河南武涉县西南。④王怒曰:“道固然乎,妄其欺不榖邪?”——句义:王生气地说:“是道理本来如此呢,还是〔你〕在愚弄我呢?”(《国语·越语下》)
妄其-古汉语虚词词典
妄其wú qí
连词
见“亡其”。
忘其-古汉语虚词词典
忘其wú qí
连词
见“亡其”。
与其……不如……-古汉语虚词词典
与其……不如……yǔ qí……bùrú……
凝固格式。
表示选择。“与其……不若……”义同。①与其戍周,不如城之。(《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句义:与其守卫周,不如为它修筑城墙。②其厚于兵,不如厚于人。(《管子·大臣·内言一》)③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战国策·燕二》)④故君人者与其请於人,不如请于己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君人者:统治百姓的人。即君王。⑤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礼记·檀弓上》)⑥臣窃以为与其以死人市,不若以生人市使也。(《战国策·赵四》)⑦与其死夫人所者,不若赐死君前。(《韩非子·奸劫弑臣》)⑧今天下闇,周德衰矣。与其普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吕氏春秋·诚廉》)——闇:昏暗。⑨与其刑不可逾,不若义之不可逾也。(《盐铁论·诏圣》)
与其……不若……-古汉语虚词词典
与其……不若……yǔ qí……bùruò……
凝固格式。
见“其……不如”。
与其……宁……-古汉语虚词词典
与其……宁……yǔ qí……nìng……
凝固格式。
表示选择。“与其……宁其……”义同。①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②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易:轻慢;不重视。戚:哀戚。③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④礼,与其亡敢,宁有。(《谷梁传·哀公元年》)——亡:无。⑤与其不境而过,宁过而赏淫人,毋过而刑君子。)《吕氏春秋·开春》)⑥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国语·越语上》)
与其……宁其……-古汉语虚词词典
与其……宁其……yǔ qí……nìng qí……
凝固格式。
见“与其……乎……”。
与其……岂如……-古汉语虚词词典
与其……岂如……yǔ qí……qǐ rú……
凝固格式。
见“与其……岂若……”。
与其……岂若……-古汉语虚词词典
与其……岂若……yǔ qí……qǐ ruò……
凝固格式。
表示选择。“与其……岂如……”义同。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哉?(《论语·微子》)——句义:你与其跟着〔孔子那种〕逃避坏人的人,何不跟着〔我们这些〕逃避社会的人呢?②与其闭藏之,岂如弊之身乎?(《晏子春秋·外篇第亡》)③与其遐栖,岂若蒙秽?(《后汉书·申屠蟠传》)
各得其所-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各得其所gè dé qí suǒ
〈成〉每个人都得到合适的安置。常作谓语。
你干你爱干的,我做我愿意做的,大家不都各得其所了吗|这儿什么样的玩具都有,孩子们来了尽可各得其所|他们俩经过奋斗,都各得其所,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成功
夸夸其谈-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夸夸其谈kuā kuā qí tán
〈成〉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常作谓语、定语。
他一天到晚各处游串,到处指手画脚,夸夸其谈|广告上说这种药能包治百病,也未免太夸夸其谈了|他这人就喜欢夸夸其谈,从来不坐下来踏踏实实研究点学问|我不喜欢那只会夸夸其谈的人|你光夸夸其谈地说大话能完成计划吗
莫名其妙-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莫名其妙mò míng qí miào
〈成〉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也写作“明”。可以作谓语、定语。
你这人真莫名其妙,我自己有书为什么要拿你的|他刚才还哭呢,现在又笑了,真叫人莫名其妙|我们这里经常发生这种莫名其妙的怪事
恰如其分-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恰如其分qià rú qí fèn
〈成〉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常作谓语、定语,也可以作状语。
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是很难恰如其分的|他无论处理什么事情,都能恰如其分|赏罚分明,恰如其分|对贪赃枉法的人,不论是谁,都应给予恰如其分的处理|他终于想出一个恰如其分的词儿来形容他们的行为|文章恰如其分地评价了这位作家的作品|什么事都处理得恰如其分
不计其数-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不计其数bùjìqíshù
形容数目极多,无法计算——屈指可数、寥寥无几(这一带的野生动物曾经多得不计其数,由于乱捕乱杀,现在已经所剩~,有的几乎濒于绝种。)
独善其身-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独善其身dúshànqíshēn
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心怀天下(革命青年不应该独善其身,而应该热爱祖国,~。)
各行其是-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各行其是gèxíngqíshì
各自按着自己以为对的去做,形容步调不统一——步调一致(先进小组的人干什么工作都是~的,从不各行其是。)
名副其实-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名副其实míngfùqíshí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有名无实、名不副实。
名符其实-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名符其实míngfúqíshí
见〔名副其实〕
亲与其事-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亲与其事qīnyùqíshì
亲自参与某一件事情——坐观成败(亲与其事者,急得火烧眉毛;~者,不动声色。)
若无其事-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若无其事ruòwúqíshì
好象没有那么回事一样,形容态度镇静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作贼心虚(他表面装作若无其事,但背地未免~。)
三缄其口-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三缄其口sānjiānqíkǒu
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信口开河(遇事三缄其口固然不对,但~也是不好的。)
支吾其词-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支吾其词zhīwuqící
用不相干的含混的话来搪塞应付,避免接触真实情况——侃侃而谈(杨子荣在群匪面前~,大讲小炉匠如何拒绝投奔威虎山;小炉匠听后如坐针毡,只能支吾其词。)
置身其中-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置身其中zhìshēnqízhōng
把自己放在事情当中——作壁上观、置身事外(如果我们~,什么问题也就感觉不到;如果置身其中,就会发现这里面的名堂不少哩!)
自食其力-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自食其力zìshíqílì
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维持自己的生活——坐享其成、寄人篱下(他不愿~,因而离开亲戚家,去谋求自食其力的生活。)
坐享其成-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坐享其成zuòxiǎngqíchéng
坐着不动,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自食其力(我们要做~的劳动者,而不要做坐享其成的寄生虫。)
其实-关联词语词典
其实
“其实”,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用在分句、句子或段落的开头,承前申明事情的真相或实质,表示转折,有进一步说明、修改或者补充上文的意思。“其实”后面可以停顿。例如:
①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②普通所说的修改,是在文章写成以后;其实在写文章以前,对于立意布局的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何其芳《谈修改文章》)
③“礼貌”这个词,第二个字是“貌”字,这个“貌”好象是外表的东西。其实不然,礼貌是和思想意识、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的。(叶圣陶《诚于中而形于外》)
④……所以,李时珍说姜是“可藏、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
其实,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知道吃生姜对身体有益,所以孔子生平“不撤姜食”。(马南邨《姜够本》)
有时为了加强转折语气,“其实”后面有副词“不过”、“倒”、“却”等配合着用,”不过”、“倒”表示的语气较轻,“却”表示的语气较重,都放在主语后面。例如:
⑤“锥子班”的战士却都穿戴得齐齐整整,象是要出远门,去赴约会。其实这不过是个习惯行为罢了。(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⑥一眼望去,仿佛一盆灰黑的水,其实水倒是干净的,温温的并不烫,对我正适合。(巴金《第四病室》)
⑦嘿!千百年前的人们,以为天上有什么神仙奇迹,其实真正的奇迹却在今天的大地上。(秦牧《土地》)
首先……其次……-关联词语词典
首先……其次……
“首先”、“其次”都是副词。连用构成“首先……其次……”的格式,表示次序的承接。“其次”,用于后一分句,表示次序较后的,相当于序数“第二”。例如:
①雅集按照原定的程序顺利进行:首先喝了三道功夫茶。其次磨上香墨,铺好宣纸,请梁季育即席吟诗。(欧阳山《苦斗》)
②顾炎武首先是有气节的有骨头的坚强的爱国主义者,其次才是有伟大成就的学者。(吴晗《爱国学者顾炎武》)
“其次”也可以说成“再则”。例如:
③弱军要战胜强军,是不能不讲求阵地这个条件的。但是单有这个条件还不够,还要求别的条件和它配合。首先是人民的条件。再则还要求好打的敌人,例如敌人疲劳了,或者发生了过失,或者该路前进的敌人比较地缺乏战斗力。(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如果所关联的事项不止两项,可以叠用“其次”,或者在“其次”之后加用关联短语“再其次”,或者用序数“第三”表示。例如:
④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其次,单说明目的还不够,还要说明达到此目的的步骤和政策……其次,怎样去动员?……其次,不是一次动员就够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是经常的。(毛泽东《论持久战》)
⑤首先,我打算结婚。其次,顺便把大学念完。再其次,找一点对国计民生有小小好处的事儿干一干。(欧阳山《苦斗》)
⑥随手举一个例罢,先前的《列宁青年》上,有一篇评论中国文学界的文章,将这分为三派,首先是创造社,作为无产阶级文学派,讲得很长,其次是语丝社,作为小资产阶级文学派,可就说得短了,第三是新月社,作为资产阶级文学派,却说得更短,到不了一页。(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先……其次……最后……-关联词语词典
先……其次……最后……
“先”、“其次”、“最后”都是副词。连用构成“先……其次……最后……”的格式,表示某一动作行为或情况的始末。例如:
①我先拟广告;其次是选定可译的书,迁移以来末曾翻阅过,每本的头上都满漫着灰尘了;最后才写信。(鲁迅《伤逝》)
②按顺序排列,他先是小双的朋友,其次是大双的朋友,最后才是毛毛是朋友。(李国文《危楼记事之三》)
有时,用“先(首先)……次(其次)……终(最末)……”的格式,表示事物的全过程。用于书面。例如:
③这一回,新月社的“自由言论”遭了压迫,照老办法,是必须对于压迫者,也加以压迫的,但《新月》上所显现的反应,却是一篇《告压迫言论自由者》,先引对方的党义,次引外国的法律,终引东西史例,以见凡压迫自由者,往往臻于灭亡:是一番替对方设想的警告。(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④今天偶然看见北京追悼抗日英雄邓文的记事,首先是报告,其次是演讲,最末,是“礼成,奏乐散会。”(鲁迅《礼》)
不但……尤其(尤)……-关联词语词典
不但……尤其(尤)……
“不但”,连词;“尤其(尤)”,副词。配对构成“不但……尤其(尤)……”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不但”用在前边分句,引出同类事物中的某一部分或几种事物(情况)中的一般事物(情况);“尤其(尤)”用在后边分句,表示在同类事物中更为突出的某个部分,或表示跟其他事物比较中更为突出的某种事物或某种情况。例如:
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白杨礼赞》)
②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欢喜赏玩,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鲁迅《随感录四十三》)
尤其-关联词语词典
尤其
“尤其”,副词。用在后面分句,表示在同类事物的全体中更为突出的某个部分,或跟其他事物比较中特别突出的某种事物或情况,有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
①创造社是尊贵天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专重自我的,崇创作,恶翻译,尤其憎恶重译的,与同时上海的文学研究会相对立。(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②李自成的农民军早已“正规化”,不大讲究这些忌讳;尤其自成和他的左右将领,更少忌讳。(姚雪垠《李自成》)
③我身体瘦弱,不爱玩,尤其不敢同别的孩子打架,因为“屁”(勇之反面),每打必输,就只好躲在自己房里看闲书。(聂绀弩《七十年前的开笔》)
④因为如传略所罗列,我们的几个遇害的同志的年龄,勇气,尤其是平日的作品的成绩,已是使全队走狗不敢狂吠。(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尤其”经常跟“是”连用,组成短语“尤其是”,用在句子的后面部分,引出同类事物中需要强调的一个,有递进作用。例如:
⑤女人是坚强的,尤其是成为母亲以后,就象是大地长出了庄稼和森林,这时你才能体会到她的力量,还有她的美。(乔雪竹《今夜霜降》)
⑥就拿我这个开车的来说吧,早先通商的时候,我还到过苏联、阿富汗,又到过巴基斯坦。尤其是在帮助巴基斯坦修公路那阵子,几次事故都差点把我命送掉。(张贤亮《肖尔布拉克》)
⑦十一年前内外棉的顾正红事件之后,尤其是四年前的“一·二八”战争之后,日本厂家对于这种特殊的廉价“机器”的需要突然地增加起来。(夏衍《包身工》)
⑧反正吃一顿白馍,清平湾的老老少少都很高兴。尤其是孩子们,头好几天就喊着要吃子推馍馍了。(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尤其”不仅可以单用,还可以跟前面分句的“不但”之类合用,构成关联格式,表示递进关系。
【提示】
“尤其”,作副词,有“特别”的意思,常用在单句里作状语,表示强调。例如:
⑨“天一睛不信你看,一定又要长霉,才干了几天?”太太滔滔的数,她尤其恨阴臭的白霉。(严文井《风雨》)
如其……不如……-关联词语词典
如其……不如……
“如其”,连词;“不如”,副词。配对构成“如其……不如……”的格式,表示舍前取后的有定的选择关系。“如其”,文言词,“如果”的意思,用于前边分句,表示对某一情况的假设性的舍弃;“不如”用于后边分句,表示选取的一面。例如:
①如其将这几万人马孤注一掷,不如留下来这一点家当,日后还有用处。(姚雪垠《李自成》)
“如其”、“不如”后面都可以加“说”,构成“如其说……还不如说……”的格式,比较两个判断,表示舍弃前者,择取后者。例如:
②但青岛的建设事业如其说是凭了德国人的头脑,还不如说是胶东穷民的血汗。(王统照《青岛素描》)
与其……不如……-关联词语词典
与其……不如……
“与其”,连词;“不如”,副词。配对构成“与其……不如……”的格式,表示舍前取后的有定的选择关系。连接短语或分句,“与其”用在前项,指出舍弃的方面;“不如”用于后项,表示选取的方面。有前后对比,权衡得失而决定取舍的意思。例如:
①但是开始准备的时机问题,一般地说来,与其失之过迟,不如失之过早。(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②这就是说,与其来种荆棘,不如留下一片白地,让别的好园丁来种可以永久观赏的佳花。(鲁迅《再论重译》)
③我与其坐冷板凳,听那牛郎中空口说白话,不如趁空来看看我们社会里的红薯种,看烂了没有。(周立波《山那面人家》)
④与其碌碌无为地混这一生,不如壮烈地去死!(杨沫《青春之歌》)
“与其”、“不如”后面都可以加用“说”字,表示对客观情况的判断兼取舍。经过比较,认为后一种说法更正确而加以择取。例如:
⑤这次他报名去北大荒,与其说是为了开垦“北大仓”,不如说为了追踪俞秋兰更为确切。(丛维熙《黄金岁月》)
⑥在这本日记里,与其说是莎菲生活的一段记录,不如直接算为莎菲眼泪的每一个点滴,是在莎菲心上,才觉得更切实。(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与其……倒不如……-关联词语词典
与其……倒不如……
“与其”,连词;“倒不如”,关联短语。配对组成“与其……倒不如……”的格式,连接短语或分句,表示舍前取后的有定的选择关系。意思和用法同“与其……不如……”。“不如”前面加副词“倒”,起加重语气的作用。例如:
①眼前有靳开来这样的勇士,懦夫也会壮起胆来!是的,越怕死越不灵,与其窝窝囊囊地死,倒不如痛痛快快地拚!(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②他早就说过,与其目击儿子那样的“离经叛道”的生活,倒不如死了好!(茅盾《子夜》)
③制造墨水和钢笔的法子,弄弄到手,是没有偷金鸡那子那么危险的。所以与其劝人莫用墨水和钢笔,倒不如自己来造墨水和钢笔;但必须造得好,切莫“挂羊头卖狗肉”。要不然,这一番工夫就又是一个白费。(鲁迅《论毛笔之类》)
有时,可以省略“与其”,只在后边用关联短语“倒不如”表示选取这一方面。例如:
④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或林妹妹,我想,大多数人是倒不如看一个漂亮活动的村女的,她和我们相近。(鲁迅《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
⑤要我去伺候那些有钱的大爷们,根本就不行,倒不如混在戏院里的好。(秦瘦鸥《秋海棠》)
“与其”和“倒不如”后带“说”字,表示对客观情况的判断兼取舍。例如:
⑥小伙子一脸惊惶失措的样子,她倒显得很镇静,一步跨到我跟小伙子中间,与其说她用她的身子挡住小伙子,倒不如说她用她的脸上的表情向我表示:“你看着办吧!要打要骂都冲着我来!”(张贤亮《肖尔布拉克》)
⑦直到现在,文章还是做,与其说“文章”,倒不如说是“骂”罢。(鲁迅《致李秉中》)
与其……还不如……-关联词语词典
与其……还不如……
“与其”,连词;“还不如”,关联短语。配对构成“与其……还不如……”的格式,连接短语或分句,表示舍前取后的有定的选择关系。意思和用法同“与其……不如……”。“不如”前面加副词“还”,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例如:
①与其造那么多炼不出铁的小高炉,还不如给老百姓盖一点房,改善居住条件呢!(李国文《花园街5号》)
②他渴睡得要命,心想与其逼死在木排上,还不如冒险去做公益的牺牲,便下了绝大的决心,到第四天,答应了。(鲁迅《理水》)
③与其来个不摸底的连长,还不如同彭树奎合作。(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与其”和“还不如”后可以带“说”字,表示对客观情况的判断兼取舍。例如:
④李全入了伍,与其说是为当兵,还不如说为去候补排长。(老舍《敌与友》)
⑤道静也高兴起来。但她的高兴与其说是因为斗争的胜利,还不如说是因为看见他们平安回来了更合适。(杨沫《青春之歌》)
与其……何如……-关联词语词典
与其……何如……
“与其”,连词;“何如”,副词。配对构成“与其……何如……”的格式,意义和用法相当于“与其……不如……”,表示舍前取后的有定的选择关系。“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有“怎么比得上”的意思。用于书面。例如:
①与其让朝廷全力进攻敬轩,打败了敬轩之后回头来打咱们,何如咱们和敬轩同时大举,使朝廷兵力分散,不能专顾一头?(姚雪垠《李自成》)
②他主张“使中学生练习大众语”,还举出“中学生作文最喜用而又最误用的许多时髦字眼”来,说“最好叫他们不要用”,待他们将来能够辨别时再说,因为是与其“食新不化,何如禁用于先”的。(鲁迅《奇怪(二)》)
与其……毋宁………-关联词语词典
与其……毋宁………
“与其”,连词;“毋宁”,副词。配对构成“与其……毋宁……”的格式,意义和用法相当于“与其……不如……”,表示舍前取后的有定的选择关系。“毋宁”,相当于“不如”,用于书面。例如:
①这责任与其让李自成来负,毋宁是应该让卖友的丞相牛金星来负。(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与其”、“毋宁”后面都可以加用“说”字,表示对客观情况的判断兼取舍。例如:
②在我的印象中,李赞故居算是一座最为简朴的文人的旧宅了。没有煊赫的门楣,没有深似海的回廊和堂具。与其说是一位桀骜不驯的一介书生的故宅,毋宁说是普通老百姓家的一座小屋。(郭风《泉州五题》)
“毋宁”有时也可以说成“无宁”、“勿宁”。例如:
③我知道,与其说小萍是沉浸在夜色里,无宁说是沉浸在自己如夜色一样醇的爱里。(何士光《草青青》)
④不错!男人们常被女人们绊住。女人说这句时与其说她们是本于推理,勿宁说她们是本于经验。(陈毅《归来的儿子》)
有时,前边舍弃的一项,可以省略“与其”,只在选取的一项用“毋宁”。例如:
⑤已经平复下去的疙瘩,这时忽然针刺似的痛起来了,他就哭着一口咬定:做代表,毋宁死!(鲁迅《理水》)
但其实-关联词语词典
但其实
“但”,连词;“其实”,副词。连用构成关联短语“但其实”,放在转折复句的后边分句,表示下文所说的情况是真实的,兼有进一步说明、修正或补充上文的作用。例如:
①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说的罢:“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这对于我们绍兴人很有光彩,我也很喜欢听到,或引用这两句话。但其实,是并不的确的;这地方,无论为那一样都可以用。(鲁迅《女吊》)
②这是个二十六岁的小伙子,从他的年龄来说,他或许要算胖子,但其实他的脸蛋、胳膊、胸脯都还是紧绷绷而富有弹性的,只不过比一般的同龄人鼓胀而缺乏棱角罢了。(刘心武《钟鼓楼》)
虽……其实……-关联词语词典
虽……其实……
“虽”,连词;“其实”,副词。配对合用,构成“虽……其实……”的格式,意思和用法同“虽然……其实……”,表示转折关系。“其实”承上文而含转折,引出真实的情况,表示对上文的修正或补充。例如:
①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②留学生大多数是家里有钱,或由政府派遣,为的是将来给家族或国家增光,贫穷和受不到教育的女人怎么能同日而语。所以,虽在现在,其实是缠着小脚,“跑起路来一摇一摆的”女人还不少。(鲁迅《以脚报国》)
虽然……其实……-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其实……
“虽然”,连词;“其实”,副词。配对构成“虽然……其实……”的关联格式,用于复句表示转折关系。前面先作让步,容认一个事实,后面用“其实”表示转折,引出相反的一个事实,有进一步补充或修正上文的意思。例如:
①没有比较,不见优劣。没有斗争,不知进展。在这一点上,瓦釜虽然不自觉,可能它自认为是黄钟或者超黄钟,其实它只是在为黄钟作义务宣传。(郭沫若《黄钟与瓦釜》)
②所以张献忠的举动,一看虽然似乎古怪,其实是极平常的。(鲁迅《晨凉漫记》)
③尖古堆旁边有个大王庄。虽然叫大,其实不过三十来户人家。(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其实”有时跟后面的“却”或前面的“但”等连用,组成关联短语,有强调转折的语气。例如:
④现在上海虽然还出版着一大堆的所谓文字杂志,其实却等于空虚。(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⑤这虽然似乎是东方文明式的大度,但其实倒怕是因为我不靠卖文营生。(鲁迅《并非闲话(三)》)
虽说……其实……-关联词语词典
虽说……其实……
“虽说”,连词;“其实”,副词。配对合用,构成“虽说……其实……”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其实”引出实际的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例如:
①我虽说忙,其实也不过“口头禅”,每日常有闲坐及讲空话的时候,写一个信面,尚非大难事也。(鲁迅《两地书(一二)》)
②那褐色的眼睛冷冷的,虽说不胜矜持,其实又明显不过的嫉意。(何士光《青砖的楼房》)
③虽说抒写性灵,其实后来仍落了窠臼,不过是“赋得性灵”,照例写出那么一套来。(鲁迅《杂谈小品文》)
惟其……才……-关联词语词典
惟其……才……
“惟其”,连词;“才”,副词。配对构成“惟其……才……”的格式,表示陈述性的因果关系。“惟其”,书面语,跟“正因为”相近,用于前面分句,叙述已经实现或已经证实的事,表示原因。“才”用在后面分句,引出结果,并强调前面所说的原因是唯一的。例如:
①惟其有痛苦,幸福才更显出它的价值。(张贤亮《灵与肉》)
②“革命”是并不希奇的,惟其有了它,社会才会改革,人类才会进步……(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惟其……所以……-关联词语词典
惟其……所以……
“惟其”,连词;“所以”,连词。配对使用,构成“惟其……所以……”的关联格式,表示陈述性的因果关系。“所以”用于后面分句的开头,引出结果。例如:
①正惟其轻薄,所以能享盛名。(郁达夫《还乡记》)
②事情往往是这样:惟其简单,所以正确(何士光《草青青》)
③自然,这,是很幼小的。但是,惟其幼小,所以希望就正在这一面。(鲁迅《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
④因为中间所叙的事情,有七分是实的,三分是虚的;惟其实多虚少,所以人们或不免并信虚者为真。(鲁迅《宋人之“说话”及其影响》)
即使……但(但是、却、然而、其实)……-关联词语词典
即使……但(但是、却、然而、其实)……
“即使”,连词;“但(但是)”,连词;“却(然而、其实),副词。合用构成“即使……但(但是、却、然而、其实)……”的格式,表示有转折意义的让步的假设关系。“即使”用在前面分句,表示让步的假设;跟后面分句表示转折的“但”或“却”之类词语配对,引出意思相反的另一个事实。
在“即使……但(但是)……”格式中,“但(但是)”引出同上文假设相对立的意思。例如:
①民国既经成立,辫子总算剪定了,即使保不定将来要翻出怎样的花样来,但目下总不妨说是已经告一段落。(鲁迅《从胡须说到牙齿》)
②内中所指,是一大队遗少群的风气,并不指定着谁和谁;但也因为所指的是一群,所以被触着的当然也不会少,即使不是整个,也是那里的一肢一节,即使并不永远属于那一队,但有时是属于那一队的。(鲁迅《“感旧”以后(上)》)
③那时,“围剿”反复这种形式,即使不说完全结束,但是一般的结束是可以断言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④即使尔后尚有一个战争时期,但是已离世界的永久和平不远了。(毛泽东《论持久战》)
在“即使……却……”格式中,“却”引出跟上文相对或相反的动作行为或情况。例如:
⑤所以,即使上海和汉口的牺牲者的姓名早已忘得干干净净,诗文却往往更久地存在,或者还要感动别人,启发后人。(鲁迅《忽然想到(十一)》)
⑥这时候,即使只值半文钱,却是真价值;即使丑得要使人“恶心”,却是真面。(鲁迅《我还不能“带住”》)
在“即使……但是却……”格式中,“但是”跟“却”连用,加重转折的语气。例如:
⑦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他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唐弢《琐忆》)
“即使……然而(然而却)……”的格式,多用于书面。“然而”跟“却”连用,转折的意味加重。例如:
⑧现在在码头上,公共机关中,大学校里,确已有着一种好象普通话模样的东西,大家说话,既非“国语”,又不是京话,各各带着乡音,乡调,却又不是方言,即使说的吃力,听的也吃力,然而总归说得出,听得懂。(鲁迅《门外文谈》)
⑨中国现下的所谓文学家又作别论;即使是真的文学大家,然而却不是“诗文大全”,每一个题目一定有一篇文章,每一回案件一定有一通狂喊。(鲁迅《忽然想到(十一)》)
在“即使……而……其实……”格式中,连词“而”跟“其实”连用于后边分句,引出跟上文相对或相反的另一件事,表示对上文的修正和补充。例如:
⑩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鲁迅《读书杂谈》)
如其-关联词语词典
如其
“如其“,连词。意思和用法相当于“如果”,放在假设复句的前边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后边分句常用连词“则”之类搭配。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她从来就孱弱,本分,如其不是万分不得已,是不会牵扯冯幺爸的。(何士光《乡场上》)
②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遗嘱亦望能妥送延安。(邹韬奋《遗嘱》)
③所以“买椟还珠”,“守株待兔”之类如其可用,则“城头上出棺材”也可用,“凿孔栽须”——这是吴稚晖先生造出来的——也可用。(钱玄同《随感录四五》)
【辨析】
如其——如若——如果 (见“如果”条)
极 极其 极端-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极 极其 极端
极jí 极其jíqí 极端jíduān
副词。表示程度上最甚,到了最高点。
“极”是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的常用词,无特殊色彩或意味;除作状语外,常可作补语。例如:“‘唉!你怎么知道呢!’他说。‘大王是向来善于猜疑,又极残忍的。……’”(鲁迅:《铸剑》);“正在盛开的承先杜鹃,花黄色,极明亮”(《徐迟散文选集》);“这些变化多端的云,真是轻盈极了”(同上)。
“极其”在语气上比“极”强;带郑重的态度色彩;又适用于书面语而有书面语色彩。在句中只能作状语,不能作补语。例如:“我们的天职是生儿育女,这是件苦事情,也是件极其幸福的事情”(《沫若文集》,第三卷);“画家和他的绘画对象有心灵上的同情和交流,因此,在风格上形成了极其自然的现实主义”(冰心:《杨永青和他的儿童画》);“他们横行河北诸州郡,象沧州城那样,破坏都是极其惨重”(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
“极端”强调到了顶端,没有更甚的了,意思比“极”和“极其”都重些;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少用。和“极其”一样,只能充作状语,不能作补语。例如:“何晏是极端纵欲卑劣的腐朽人”(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对钱财的极端爱好,正表现士族的极端多欲和利己”(同上);“不怕就是你所不高兴的人,在你极端孤寂的时候和他说了几句话,似乎也是镇定精神的良药啦”(《沫若剧作选》)。
其实 实则-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其实 实则
其实qíshí 实则shízé
副词。表示所说的在事实上是怎么样的情况;通常放在句首或一般话的开头,承接前句或前段而在意思上表示某种转折。
“其实”是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的常用词,无特殊色彩。例如:“本章内容,多数人觉得较深。其实,只须认真思考,亦并不难懂”;“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干吗害怕呢?其实你已经准备得很充分,对付它是完全没问题的了”。
“实则”有比“其实”更明显和更强的转折语气;是文言词,多用于有其他文言词配合的语句,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名为合资经营企业,实则成为洋人变相的子公司”(《小说月报》,1982,3);“表面为自得于恬淡、平静的幽居生活,实则不甘隐退”;“刘大旺一提起总又纵声大笑一通;但这个完全由于生性如此,实则他倒一样很同情亮油壶”(沙汀:《还乡记》)。
尤其 特别 尤-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尤其 特别 尤
尤其yóuqí 特别tèbié156、444、445 尤yóu
副词。表示在程度上更进一步或更加重要、更加显著地。
“尤其”侧重于程度上更进一步而需要更多地注意。例如:“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白杨礼赞》);“在清查户口的时候,他又让注意外乡到临城居住的商贩和市民,尤其是湖边铁道两侧的”(知侠:《铁道游击队》);“复习的题目尤其使学生觉得有兴趣,而不觉得是负担”(马南邨:《燕山夜话》)。
“特别”侧重于更加重要、更加显著而超过其他;含有“非同一般地、特殊地”的意味。例如:“可就是不知道哪些该说,哪些又不该说;特别有一宗事情,牵涉到常队长”(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我走在山间的碎石上,脑子里却全是怀来、涿鹿两县特别是温泉屯土改中活动着的人们”(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陆机和陆云兄弟二人,都是西晋的辞赋名家,特别是陆机的名声更大”(马南邨:《燕山夜话》);“我提这些话……是要趁你成功的时候特别让你提高警惕,绝对不让自满和骄傲的情绪抬头”(《傅雷家书》)。
“尤”和“尤其”意思一致,但语气上不如“尤其”重,表意不如“尤其”明晰;是文言词,一般用于有其他文言词配合的语句,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岭南盛产佳果,尤以荔枝、香蕉、菠萝、龙眼闻名”;“有英国名士加尔根者,曾遍游中土……著书言中国事甚多,其《中国变化》书尤为中肯”(《孙中山选集》)。
“尤”仅只表示“更加”的意思时(如说:“今更进究发见之深因,则尤有大于此者”〔鲁迅:《坟》〕),和“尤其”“特别”没有同义关系。
尚祈鉴其愚忱,是所深感-实用委婉语词典
尚祈鉴其愚忱,是所深感
意为请理解我的一片心意,我当深深感激。
凤卜其昌-实用委婉语词典
凤卜其昌
用于祝贺夫妇的结合昭示未来的家庭昌盛发达。
广其学而坚其守-实用委婉语词典
广其学而坚其守
意为一个人既有广博的知识,又能坚定自己的操守。语出宋欧阳修《送曾巩秀才序》。
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实用委婉语词典
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意为坚守当初就立下的意志、情操,从未有过改变。语出宋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
相女配其夫-实用委婉语词典
相女配其夫
意指选择了与女儿才貌相匹配的郎君作她的丈夫。谚语。也作“相女配夫”。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实用委婉语词典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
意指如果是志同道合,哪怕远隔千里,也会结下深厚的情谊。
亲贤取友,自得其益-实用委婉语词典
亲贤取友,自得其益
意指与贤人相交,自然会从中得到裨益。
其穷也不忧,其乐也不淫-实用委婉语词典
其穷也不忧,其乐也不淫
意为一个人穷不足忧,而他的快乐也不会陷于邪恶。
两全其美-实用委婉语词典
两全其美
意为做一件事情,对双方都达到了心愿。
思其艰以图其易-实用委婉语词典
思其艰以图其易
婉指对繁难的工作往往从容易的地方开始。语出《尚书·君牙》。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实用委婉语词典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婉指应该斩断某种关系的时候,没有下决断,就容易受其祸害。语出《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引古语。
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实用委婉语词典
其卧徐徐,其觉于于
意指睡时心平坦然,醒来时就感到很舒适。语出《庄子·应帝王》。
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实用委婉语词典
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
意为大家都争着去抢好处其祸无穷,相反,谦让的人倒容易得到福分。语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十四》。“分争”,即纷争。
见虎一毛,不知其斑-实用委婉语词典
见虎一毛,不知其斑
婉指只见其某一细微处,就受到蒙蔽。中国谚语。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实用委婉语词典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婉指每天做到反省自己,有过就改,没有过失则加以警惕。语出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学而》。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实用委婉语词典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意为两燕齐飞,羽毛参差,无比美丽。
聊布往怀,君其详之-实用委婉语词典
聊布往怀,君其详之
意为我略微的追怀过去,只请您周详的体察。
自食其肉-实用委婉语词典
自食其肉
欧美婉指不再劳动,光吃自己的老本。
含英咀华,独得其深-实用委婉语词典
含英咀华,独得其深
喻指对诗文作品加以琢磨、欣赏,玩味其艺术精华,感受很深,有独到的地方。“英”、“华”,都指花。“含英咀华”,也作“含菁咀华”。
拔萃其类,扬芳飞文-实用委婉语词典
拔萃其类,扬芳飞文
意为作品文采斑斓芳菲四溢,在同类中位置显赫。语出《后汉书·蔡邕传》。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实用委婉语词典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意为风格淡泊,不事炫耀,贴近自然,冲淡平和。语出唐司空图《诗品·冲淡》。
物塞而通,必艰其初-实用委婉语词典
物塞而通,必艰其初
意为事物受到阻塞就会寻求突围,成功往往在开始时特别艰难。语出宋欧阳修《虞部员外郎尹墓志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实用委婉语词典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意为一个人在穷困时就洁身自爱,显达时就为社会作贡献。语出《孟子·尽心》。
心不驰逸,其意安详-实用委婉语词典
心不驰逸,其意安详
意为息虑凝心,勿躁动杂念,就能进入到安详的境界。
老取其阅-实用委婉语词典
老取其阅
意为老年人摄取广泛的阅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与其过深哀毁,何若安妥幽明-实用委婉语词典
与其过深哀毁,何若安妥幽明
意为与其由于过度的悲伤毁了自己的身体,还不如妥善安顿好在天之灵和地上活着的人。
避其锐气-孙子兵法词典
避其锐气
【释义】:
回避敌人的精锐之气。《军争篇》:“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杜佑注:“避其精锐之气,击其懈惰欲归。”
攻其无备-孙子兵法词典
攻其无备
【释义】:
攻击敌人无防备之处。《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张预注:“攻无备者,谓懈怠之处,敌之所不虞者,则击之。”
击其惰归-孙子兵法词典
击其惰归
【释义】:
在敌人士气低落衰竭时发动攻击。《军争篇》:“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杜牧注:“凡晨朝阳气初盛,其来必锐,故须避之;候其衰,伏击之,必胜。”
极其火力-孙子兵法词典
极其火力
【释义】:
让火势烧尽。《火攻篇》:“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之。”杜佑注:“极,尽也。尽火力可则应,不可则止,无使敌知其所为。”按简本此作“极其火央”。
其-孙子兵法词典
其qi
【释义】:
①代词。回指上文的人或事。《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势篇》:“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②连词。表示转接。《作战篇》:“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
先其所爱-孙子兵法词典
先其所爱
【释义】:
首先夺取敌人的要害之处。《九地篇》:“先其所爱,微与之期。”杜牧注:“凡是敌人所爱惜倚恃以为军者,则先夺之也。”
自战其地-孙子兵法词典
自战其地
【释义】:
在本土上作战。《九地篇》:“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杜佑注:“战其境内之地,士卒意不专,有溃散之心。”
期间和其间-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期间和其间
期间:某个时期里面,指一段时间内。其间:那中间,其中,“其”相当于指代词“那”。能说“厕身其间”,不能说“厕身期间”。其间,有时也指一段时间,例如:“他攻读博士三年,其间他花了多少心血!”
其他和其它-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其他和其它
“其他”指别的,另外的,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修饰单音节名词以带“的”为常,修饰双音节名词以不带“的”为常。例如:“除了小冯以外,其他的人都去了。”“我同意小王的建议,没有其他意见。”
“其它”是从“其他”中分化出来的。在某些人的笔下,用“其他”指人,用“其它”指事物,如“其他同志”“其它书刊”。主张这种区分的人可能是受了汉语中“他”“她”“它”区分的影响。实际上,“其他”与“他”“她”“它”的情况并不相同。“他”“她”“它”一般指代前面的名词,要是不分化,前面名词的属性(男性、女性、动物或无生物)就不很清楚。“其他”一般是修饰后面的名词,后面名词的属性从名词本身已经可以看出,并不依靠“其他”“其它”来显示。可见,从“其他”分化出“其它”没有什么必要。
其次,“其他”“其它”两种写法,有时候容易选用不当,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困难。譬如,有的作者在指人的地方也用起“其它”来,如“其它演员”“其它学生”等。“其他”同时修饰人和事物,如“其他人员、装备没有遭到损失”,是用“其他”还是用“其它”?
有鉴于此,在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中,不用“其它”,一律用“其他”,既指事物,又指人。《现代汉语词典》立了“其他”“其它”两个词目,但是在“其他”里只举了一个指事物的例子,也隐含了用“其他”兼指人和事物的倾向:“今天的文娱晚会,除了京剧、曲艺以外,还有其他精彩节目。”
首当其冲-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首当其冲
“当”指面对着、向着;“冲”是重要道路会合的地方。这个成语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例如:“战斗打响时,首当其冲的便是前沿阵地。”“洪水袭来,这个小山村首当其冲,几乎被裹走了。”现在很多人以为它是处于首要位置、起领头作用等意思。例如:“为彻底清除西湖的淤泥,方法不少,困难更多,首当其冲的便是资金问题。”“在文化建设方面,北京是首当其冲的。”这是错误的用法。
“滔”和“陷”的右边偏旁的区别及其相关的字-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滔”和“陷”的右边偏旁的区别及其相关的字
这两个字的右边偏旁比较容易混淆,用这些偏旁构成的字比较容易写错。区别的办法是,在拿不准时,如果能够记起与它们读音相关的字中一个字的写法,也就能大体知道其他字的偏旁怎么写了。“滔”的右边偏旁是“舀”,读yǎo,意思是用瓢、勺等取东西,所以上边是“爪”字头(手的意思);“陷”的右边偏旁读xiàn,是“馅”的本字。用这两个偏旁组字时多作声旁,所以凡是韵母是ao的相关字都以“舀”作偏旁,如:波浪滔(tāo)天、韬(tāo)略、舞蹈(dǎo)、稻(dào)谷;凡是韵母是ian的相关字都以“陷”的右边的偏旁作偏旁,如:陷(xiàn)阱、肉馅(xiàn)、阎(yán)王、火焰(yàn)、谄(chǎn)媚,只有“掐算”的“掐”读qiā。注意:这两个偏旁的下边都是“臼”(jiù),中间是不相连的两个短横,不要用一横连接起来;也不要写成“日”或“曰”。
“未”和“末”的区别及其相关的字-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未”和“末”的区别及其相关的字
这两个字比较容易混淆。其实,有时我们在区别不清时,如果能够记起用它们作偏旁的相关字中一个字的写法,也就能大体知道其他字用什么偏旁了。未,读wèi,上边一横短,下边一横长;末,读mò,上边一横长,下边一横短。可以形象地记为:未来的路是漫长的,所以越来越长(上短下长);如果走到穷途末路了,则会越来越短的(上长下短)。以它们作偏旁的,韵母都与它们的韵母相同。凡是韵母是ei的相关字都以“未”作偏旁,如:味(wèi)道、妹(mèi)妹、愚昧(mèi)、梦寐(mèi)以求、魅(mèi)力;凡是韵母是o的相关字都以“末”作偏旁,如:抹(mǒ)黑、茉(mò)莉、唾沫(mò)、厉兵秣(mò)马。
不计其数 寥寥无几-反义词应用词典
不计其数 寥寥无几
不计其数 bùjìqíshù
寥寥无几 liáoliáowújǐ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意谓很多。
〔例句〕
1.此时哄动了一个阳谷县,街上看的人不计其数。
2.尊府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门生故吏,天下都散满了。督、抚、司、道,在外头做,不计其数。
【寥寥无几】形容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例句〕
1.书很漂亮,倘我对歌懂得多一些,恐怕就更有趣了。这样的军医先生,现在日本也寥寥无几罢。
2.复试是在一星期后举行的。它将决定一个人的终身事业。经过初试这一关,剩下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
掉以轻心 郑重其事-反义词应用词典
掉以轻心 郑重其事
掉以轻心 diāoyǐ-qīngxīn
郑重其事 zhèngzhòngqíshì
【掉以轻心】谓对事物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
〔例句〕
1.只要不掉以轻心,谨严的考证、辨析,总会有结果的。
2.初学写作者倘若对语言采取粗疏马虎、掉以轻心的态度,又怎么能写出精彩的作品来呢?
【郑重其事】谓对事物采取十分严肃认真的态度。
〔例句〕
1.沈中堂见面之后,果然郑重其事的拿出一封亲笔信来,叫他带去给山东巡抚。
2.大娘郑重其事地把奖状挂在堂屋正面墙上。
3.爸爸的脸色变了,郑重其事地说:“学习不能当儿戏!……”
过犹不及 恰如其分-反义词应用词典
过犹不及 恰如其分
过犹不及 guòyóubùjí
恰如其分 qiàrúqífèn
【过犹不及】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就等于没有达到标准。
〔例句〕
1.过犹不及,什么事做过火了都不好。
2.不要认为多吃就比少吃好,过犹不及,吃多了、吃少了的害处是一样的。
【恰如其分】办事或对待人掌握的分寸正合适。
〔例句〕
1.我们要从各方面,按照各地、各业和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对于资本主义采取恰如其分的有伸缩性的限制政策。
2.做事、说话处处做到恰如其分是很难的。
夸夸其谈 默默无言-反义词应用词典
夸夸其谈 默默无言
夸夸其谈 kuākuāqítán
默默无言 mòmòwúyán
【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也作“夸夸而谈”。
〔例句〕
1.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
2.吴荪甫先不发表意见,任听唐云山在那里夸夸而谈。
【默默无言】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例句〕
1.她听了老师的批评后默默无言。
2.大家默默无言,会场里沉寂极了。
两败俱伤 两全其美-反义词应用词典
两败俱伤 两全其美
两败俱伤 liǎngbàijùshāng
两全其美 liǎngquánqíměi
【两败俱伤】双方争斗,结果都受到损伤(损失)。
〔例句〕
1.事实上,在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英、美、法总是竭力与日本寻求妥协,或者希望日本和中国两败俱伤。
2.倘若大人再要回护他三人,将来一定两败俱伤,于大人反为无益。
【两全其美】全:成全,顾全。美:美好,美满。做一件事顾全两方面,使两方面都达到美满的结果。
〔例句〕
1.这么一来,你的账也就勾了,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2.如果能把深层的泉水抽出,用来灌溉,一方面将促使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另一方面又可以用来冲涮地表的盐分。这样不是两全其美吗?
3.后来,我想了个好主意,得以两全其美。
名副其实 名不副实-反义词应用词典
名副其实 名不副实
名副其实 míngfùqíshí
名不副实 míngbùfùshí
【名副其实】副:相称,符合。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一致。
〔例句〕
1.马六甲实在是名副其实的一座古城,尤其是从我们中国人看来。
2.他说:“老人是打坡的,夜里能够百步以外打香火,那是名副其实的百发百中……”
3.高树,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名字——一米八的个头,一百八十斤的体重……
【名不副实】空有虚名,名声和实际不一致。
〔例句〕
1.你跑到那些名不副实的蓬莱瑶池一瞧,美感没有多少,幽默感倒有一大堆。
2.有人说,西关的社员看上去都像是城里念大学的。名不副实啊!
3.父母给他取了个好名字:“宁”。然而在他的童年,一切都那么名不副实。
同心协力 各行其是-反义词应用词典
同心协力 各行其是
同心协力 tóngxīnxiélì
各行其是 gèxíngqíshì
【同心协力】褒义。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例句〕
1.讨逆贼于咸阳,诛叛子于云梦,同心协力,克定邦家。
2.我看外交不久就要没有问题,于是同心协力,整顿学风,学生又要吃苦了。
【各行其是】彼此不相照顾,各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形容思想行动不一致。
〔例句〕
1.我之求死,你之求生,是各行其是。
2.俄使倒也说不出理由,但言……中国若据《瑷珲条约》,亦可自行上驶,各行其是。
〔应用例句〕
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服从组织原则,同心协力去干,而不能各行其是。
物伤其类 幸灾乐祸-反义词应用词典
物伤其类 幸灾乐祸
物伤其类 wùshāngqílèi
幸灾乐祸 xìngzāilèhuò
【物伤其类】动物因同类遭了不幸而感到悲伤。比喻因同伙受到打击而伤心。含贬义。
〔例句〕
那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袁世凯是“物伤其类”,他自己也是卖国贼。
【幸灾乐祸】看到别人遭受灾祸反而高兴。含贬义。
〔例句〕
1.别人遇到不幸,我们可不能站在旁边幸灾乐祸,总要伸出援助之手才是。
2.看到我尴尬的样子,小李却在一旁抿着嘴笑,我真的生气了:“哼,也不来帮我一下,只会在那儿幸灾乐祸,等着吧,一会儿看我怎么收拾你。”
信口开河 三缄其口-反义词应用词典
信口开河 三缄其口
信口开河 xìnkǒukāihé
三缄其口 sānjiānqíkǒu
【信口开河】毫无根据,不负责任的随便乱说。
〔例句〕
现在儒道诸公……也不问什么叫道德,怎样是科学,只是信口开河,造谣生事。
【三缄其口】缄,封闭。比喻说话谨慎或一句话不说。
〔例句〕
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于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自相矛盾 自圆其说-反义词应用词典
自相矛盾 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 zìxiāngmáodùn
自圆其说 zìyuánqíshuō
【自相矛盾】比喻言语或行为自相抵触。
〔例句〕
1.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2.我有时也能辣手评文,也尝煽动青年冒险,但有相识的人,我就不能评他的文章,怕见他冒险,明知道这是自相矛盾的,也就是做不出什么事情来的死症,然而终于无法改良。
【自圆其说】自己把论点表达得圆满、周全,不自相矛盾。
〔例句〕
1.(史其祥)踌躇了好半天,只得仰承宪意,自圆其说道:“职道的话原是一时愚昧之谈,作不得准的。”
2.这不但不切合原作,并且常常不能自圆其说;只算是无中生有,驴唇不对马嘴罢了。
极端 极其-近义词应用词典
极端 极其
极端 jíduān 极其 jíqí
【极端】①达到极点的。②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的极点。如:
1.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2.他俩闹翻了,各走极端。
【极其】极端;非常。如:
3.在这些地带的山脉和群岛上蕴藏着多种矿藏,浅海、平原、盆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然石油和天然气。
辨析:“极端”是形容词。“极其”是副词。它们作状语时,可通用,如极端(极其)重要。“极端”可作定语,如极端的态度;又作补语,如各走极端,各趋极端等。“极其”无此用法。“极端”可作谓语,如他的意见非常极端。
其他 其余-近义词应用词典
其他 其余
其他 qítā 其余 qíyú
【其他】别的。如:
1.苏洲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其余】剩余的。如:
2.其余的人就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好像在说:“原来是这样的呀!”
辨析:“其他”,另外的。可指人,如其他同学;也指事物处所,如其他地方。在典范白话文著作中,不用“其它”一律用“其他”,既指人,又指事物。“其余”,剩余的,如所有学科除外语之外,其余都是优秀。
独善其身-古文观止词典
独善其身dú shàn qí shēn
只顾自己的品德修养(2)。《圬者王承福传》: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是所说的独善其身的人。《争臣论》: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有了道德学问,不敢独善其身。
何其-古文观止词典
何其hé qí
【词性】:副词
表示强调。可译为“多么”、“何等”(3)。《北山移文》:或先贞而后黩,何其谬哉!——有的开始时洁身自好,而后却同流合污了,多么荒谬啊!《释秘演诗集序》: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唱歌吟诗,欢笑呼喊,来追求天下的最大快乐,气势何等雄壮啊!《同学一首别子固》: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我考察他们的言行,那些不相象的地方何等少啊!
何其-古文观止词典
何其hé qí
询问原因。可译为“为什么这样”、“为什么”等(6)。《寺人披见文公》:何其速也?——为什么这样快呢?《文帝议佐百姓诏》:何其民食之寡乏也?——老百姓的粮食为什么这样少呢?《三槐堂铭》: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为什么子孙中有这么多人才呢!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古文观止词典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jīn yù qí wài bài xùqí zhōng
外表如金如玉一样的华美,里边却尽是破绵絮。比喻虚有其表及外表好而实质坏的人或事(1)。《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又哪里不都是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呢?
其-古文观止词典
其qí
【词性】:代词
一、称代第一人称。可译为“我”、“我们”(36)。《齐国佐不辱命》: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归好。——蒙您驾临为我齐国求福,没有灭亡我们国家,使我们和你们继续过去的友好关系。《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又使围蒙其先君。——又让围欺骗了我的先君。《杨恽报孙会宗书》: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你哀怜我愚昧,承蒙赐我书信,教导指正我没有想到做到的,情意恳切深厚。
二、称代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们”(12)。《楚王不许请隧》: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叔父您去努力发扬光明的德行吧,那天子大礼自然会来到的。《司马错论伐蜀》:王曰:“请闻其说。”——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的说法”。《祭十二郎文》: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唉!难道竟然因为这种病就丧失了你的生命吗?
三、称代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1108)。《郑伯克段于鄢》:爱其母,施及庄公。——爱他的母亲,还扩大到庄公。《石碏谏宠州吁》: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他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晋国,把遥远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是知道它的难处的。《赵威后问齐使》: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摘掉她的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
四、称代自身。可译为“自己”(93)。《楚归晋知罃》: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两国交战,我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职务,因此做了俘虏。《楚归晋知罃》:各惩其忿,以相宥也。——各人克制自己的愤怒,而互相谅解。《敬姜论劳逸》:昼考其国职。——白天考察自己国内的工作。
五、表示近指。指代人、事、时间。可译为“这”、“这个”、“这些”等(90)。《臧哀伯谏纳郜鼎》: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各级大小官吏拿它做榜样,这还能去惩罚谁呢?《子产论尹何为邑》: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您治理郑国,我治理我的家族,用来庇护我自己,这个就可以了。《子革对灵王》: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现在郑国人贪图这些土地,而不肯还给我们。
六、表示远指。指代人、事物。可译为“那”、“那个”、“那些”、“其中”等(258)。《子鱼论战》:爱其二毛,则如服焉。——怜悯那头发花白的敌人,就像向他们屈服投降。《鲁仲连义不帝秦》: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将军。——齐国有位鲁连先生,那个人在这里,我请允许为将军介绍一下,让他来见见将军。《五帝本纪赞》: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不好学深思,领会其中的意思,本来是难以对见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说的。
其-古文观止词典
其qí
【词性】:副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将要”等(10)。《楚归晋知罄》: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荀首将向我们君主请求,把我杀死在宗庙里,我虽然死了也是不朽的。《子革对灵王》: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今天同君王说说好像声音回响一样,随声附和,国家将怎么办?《吊古战场文》:必有凶年,人其流离。——战争以后一定有荒年,百姓又将要到处流亡了。
二、加强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哪里”等(34)。《宫之奇谏假道》: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借一次道路已经是过分的了,难道还可再来二次吗?《季札观周乐》:国无主,其能久乎?——国家没有一个好君主,怎么能够长久呢?《诸稽郢行成于吴》: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我国国君不敢忘记上天降下的灾祸,又怎么敢忘记天王的厚赐呢?
三、表示对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大概”、“可能”、“或许”等(67)。《郑庄公戒饬守臣》: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假如我能善终,上天大概会依礼撤回加于许国的祸害。《臧哀伯谏纳郜鼎》: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臧孙达可能在鲁国有后继的人啊!《襄王不许请隧》:余一人其流辟于裔土,何辞之与有?——我一人或许被惩罚流放到边远的地方,又有什么话说呢?
四、表示请求、商量、命令、劝告等语气。可译为“请”、“希望”、“还是”、“可”等(25)。《寺人披见文公》:夫祛犹在,女其行乎!——那只被你斩下来的衣袖还在,你还是走开吧!《诸稽郢行成于吴》: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吴国和越国,都是上天给予的,大王您可不用打。《武帝求茂材异等诏》: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请命令州郡的长官,要留心考察吏民中的秀才和出类拔萃的可以担任将相和出使远方国家的人。
五、提出更甚的事作衬托,表示甲事尚且如此,乙事更不用说。可译为“尚且”(1)。《郑子家告赵宣子》: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古人有句话说:“怕头怕尾,身子尚且剩下多少?”
其-古文观止词典
其qí
【词性】:连词
一、连接分句,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还是”(14)。《季札观周乐》:非禹,其谁能修之?——不是禹,还有谁能够做得到呢?《杂说四》: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唉!难道真的没有好马呢?还是实在不认识好马呢?《祭十二郎文》: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唉!还是确实是这样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来的消息不真实呢?
二、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17)。《王孙满对楚子》: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如果奸恶邪僻和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子产坏晋馆垣》: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如果送上礼物,就是君主府库中的财物了。《子产坏晋馆垣》: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如果让它日晒夜露,那又怕一会儿日晒干燥一会儿雨淋潮湿而腐烂败坏,从而加重我国的罪过。
其-古文观止词典
其qí
【词性】:助词
一、用在定语和中心词、状语和中心词之间,标志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可译为“的”、“地”(17)。《阴饴甥对秦伯》: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小人以失掉他们的国君为耻,哀悼在战争中丧亡的亲属。《讳辩》: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周朝时候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候有个人叫杜度,这些人的儿子应当怎样来避讳呢?《贾谊论》: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君子要拥戴他们的君主,感情像这样地深厚呀。
二、用在句中,使语句和谐匀称(位于代词“彼”后读jì)。不能译出(53)。《臧哀伯谏纳郜鼎》:锡鸾和铃,昭其声也。——锡、鸾、和、铃,这是表明声音的。《项羽本纪赞》: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那时秦朝政治失败,陈涉首先发难,四方豪杰蜂拥而起,相互争夺天下,多得不能尽数。《梓人传》: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他是用脑力的人吧!
其-古文观止词典
其qí
【词性】:语气词
一、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出(90)。《祈奚请免叔向》: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怎么能够因为羊舌虎有罪就抛弃国家呢?《襄王不许请隧》: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以此来顺应天地,不要遭到灾害。《公子重耳对秦客》: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还要趁这个时候为自己谋取私利,天下的人谁会替您说话呢?
二、用在句首,表提挈语气。不能译出(38)。《郑伯克段于鄢》:公入而赋:“大遂之中,其乐也融融!”——郑庄公走进隧道,赋诗说:“大隧道里,真是乐陶陶!”《齐国佐不辱命》: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违反先王就是不合道义,凭什么做盟主?晋国确实是有过错的!《吕相绝秦》: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可以按照您的意思把诸侯安定下来,要他们撤退,哪里还敢寻求战乱呢?
其-古文观止词典
其qí
【词性】:词尾
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地”、“得”(3)。《北山移文》: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风云悲哀地含着愤怒,山泉哽咽得非常悲伤。《滕王阁序》:山原旷其盈视。——山岭平原空阔得全部收入眼底。《滕王阁序》:川泽盱其骇瞩。——河流沼泽观看得使人感到惊异。
魏其-古文观止词典
魏其wèi qí
【词性】:名词
指窦婴(?-前131),西汉大臣。字王孙,观津(今河北衡水东)人。汉景帝时大将军,后封为魏其侯(1)。《报任安书》:魏其,大将也。——魏其侯是大将军。
与其-古文观止词典
与其yǔ qí
【词性】: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在两种情况中进行选择。同后一分句表示选择的连词“宁”、熟语“孰若”呼应。今语同(4)。《路温舒尚德缓刑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可错在不合于常规办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与其在当面受到赞赏,倒不如在背后没有毁谤;与其在形体上享受欢乐,倒不如在心中无忧无虑。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释义】:
指人外表像金玉,内里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华美,内质破败,指人或物表里不一。□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者……又何往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腹中无物。”《续红楼梦》三三:我又知道你们二奶奶多大岁数了呢?这么个怪俊的模样儿,原来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罢了,我们行个好儿,老爷子,你把他带了去罢。《红楼梦》一:脂评:好极。今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见此大不欢喜。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释义】:
恶:厌恶。爱一个人就希望他好好地活着,厌恶一个人就希望他早日死去。谓对人单纯从一己的爱憎好恶出发。□语出《论语·颜渊》。《三国演义》一一五:维叩头奏曰:“陛下今日不杀黄皓,祸不远也?”后主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卿何不容一宦官耶?”《西湖佳话》六:小小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悉在相公欲中,贱妾安能自定?”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释义】:
惰:懈怠。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旺盛气势,等他们疲惫松懈准备收兵的时候再出击。泛指避开对方的锋芒,待其势衰,一举而破之。《快心编》九:下官不是惧贼不肯出城厮杀,量灭这些草寇,有何难处。但兵家有云: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贼今势力方锐,又兼本城中兵不满五百,寡不敌众。再停两三天,贼见我兵不出,定生懈怠,那时然后出城厮杀,一战可破矣。
搏虎先投其食,钓鱼须备其饵-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搏虎先投其食,钓鱼须备其饵
【释义】:
搏:捕捉。猎捕老虎先要投食物给它,钓鱼要准备好鱼饵。比喻在打击擒拿对手之前,先以利诱之,使其因贪利而失去警惕,束手就擒或自动上钩。《征播奏捷传》御四:应龙曰:“搏虎先投其食,钓鱼须备其饵。军师之计,尤高吕望,当即行之。”
草入牛口,其命不久-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草入牛口,其命不久
【释义】:
草进了牛嘴,很快就会被吞食掉。比喻陷入必死之地,难以久存。《喻世明言》三六:东京百八十里罗城,唤做“卧牛城”。我们只是草寇,常言:草入牛口,其命不久。
春华秋实,各有其时-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春华秋实,各有其时
【释义】:
春天开花,秋天结实,各有一定的时候。泛指植物生长均有其规律。《品花宝鉴》四三:春华秋实,各有其时。就是荔枝鲜的时候,配得上杨贵妃,如今干了,也还配得上屈道翁,总还在枣栗之上。
打蛇不死,自遗其害-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打蛇不死,自遗其害
【释义】:
比喻除害不成,自己给自己留下了祸害。《醒世恒言》二二:众和尚不见杨元礼,也没工夫逗留,连忙向外追赶。又不知东西南北那一条路去了。走了一阵,只得叹口气,回到寺中,跌脚叹道:“打蛇不死,自遗其害”。
⊙打蛇不死惹蛇毒
《水浒后传》二:那厮虽无准备,也要详细,不要被他走脱。是“打蛇不死惹蛇毒”了。
⊙打蛇不死自害
《后水浒传》三一:好好的人,却疑他是贼,算计捉他。如今倒被他杀人放火,却又不敢去惹他,岂不是打蛇不死自害!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释义】:
指应作决断时却犹豫起来,反而会遭致祸害。指遇事要当机立断。□《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乃是也。《东周列国志》四:公子吕曰:“主公岂不闻周公诛管蔡之事乎?‘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望早早决计。”《活地狱》三二:老哥,我还有一句话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明日一早,就要过堂。一经官断,那些家私可就没有孙氏母子的了。
⊙当断不断,反受其祸
《续济公传》九七:在奴婢看来,国太、国舅要有意见,就请赶紧商酌,俗语上说过:当断不断,反受其祸。
敌善射,则不可轻用其将;敌负勇,则不可轻用其卒-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敌善射,则不可轻用其将;敌负勇,则不可轻用其卒
【释义】:
负:依仗,凭借。敌方善于射箭,就不可轻易让将领出阵;敌方军士正勇气十足时,则不能轻易让军卒去拼命。指用兵要避敌之长,击敌之短,掌握敌人虚实,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六五:怎么饶得他?自古道:“敌善射,则不可轻用其将;敌负勇,则不可轻用其卒”故兵家设机于虚实之间,是以决胜。他们虚实也不辨,做个甚么将军!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释义】:
利:锋利。金:金属。二人一条心,其锋利可以切断金属。比喻二人同心同德,就能顺利做成任何事情。□语出《易·系辞上》。《封神演义》八五:既贤弟亦有此心,正所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西游记》二六:我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何况我们四条心并做一条心,怕他怎的?《歧路灯》七三:唯恐修此道者疑,一疑便坏了鼎器,所以申之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释义】:
不是自己同宗族、同民族的,必然怀有异心。也常指不是自己人或不是同类人,必然各怀异心。《东西晋演义·西》二: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所居,未闻戎、狄宜在此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九尾龟》七:他们现在的宗旨是开口闭口总说“满人不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固然不错。《狮子吼》二:其余如“戎狄豺狼,不可亲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话,都悬为宝训,全国奉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释义】:
工匠要把活计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精良。比喻要办好事情,需先创造必要条件。□语出《论语·卫灵公》。《野叟曝言》九三:素臣看着不耐烦,说:“你那刀不中用,我给这刀与你。”云北接过宝刀,不一会,解卸下来,说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怪是一刀就把头斫下来哩!”《征播奏捷传》三:诸色匠作,不敢违悖,遵命听用,半月之间,打造完备。但见军器件件精明,枪刀各各快利,正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释义】:
趁敌人没有防备时发动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时间袭击。后泛指出乎对方意料。□语出《孙子·计篇》:攻击无备,出其不意。《三国演义》五六:孔明曰:“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拿下,杀入城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六三:趁他在睡梦中间,放起火来,烧他几百号。且惊他一惊。这叫做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出其不意
《警世通言》一八:今日出其不意,考个案首,也自觉有些兴头。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飞龙全传》二九:今日二次相逢,又是韩通未曾提防,匡胤有心暗算,合了兵法所云: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所以又占了上风。
⊙乘其不虞,攻其无备
《终须梦》一六:旰日白昼,乘其不虞,攻其无备,入内偷小人衣被银两。
狗彘不食其余-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狗彘不食其余
【释义】:
彘:猪。连猪狗都不愿吃他吃剩的东西。形容人的品格极其卑劣。《玉娇梨》二〇:今小婿侥幸一第,即背前盟,真狗彘不食其余矣!《梦中缘》七:学生之心,可以对天地,可以质鬼神,倘得小姐为妻,而不如今日者,即狗彘不食其余。
⊙狗彘不食
《孤臣碧血记》:汝一贼囮耳!夫贼而为贼囮,其可耻孰甚?而汝甘为之,忘夙世之仇,为狗彘不食之举。
观人必于其微-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观人必于其微
【释义】:
观察一个人,必定要从他言行细微处人手。《官场现形记》五六:又道是:观人必于其微。这两人会托外国人递条子,他的见解已经高人一着,兄弟就取他这个,将来一定是个外交好手。
官得其三,吏得其七-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官得其三,吏得其七
【释义】:
官府贪污受贿的钱财,官员得十分之三,吏役得十分之七。指吏役往往比官员更贪婪更凶狠。《西湖二集》三三:若要天下太平,必去贪官。贪官害民,必有羽翼,所谓官得其三,吏得其七也。欲去贪官,先清衙门中人役,所以待此辈不恕。
虎卑其势,将有击也;狸缩其身,将有取也-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虎卑其势,将有击也;狸缩其身,将有取也
【释义】:
卑:低下。老虎伏下身是为了进攻某种猎物,狸猫收缩身体,是为了猎取某种食物。比喻有大志的人忍受屈辱,是韬光养晦,以图将来伸展抱负,制服敌人。《东周列国志》八〇:子胥曰:“王何言之相反也。夫虎卑其势,将有击也;狸缩其身,将有取也。越王入臣于吴,怨恨在心,大王何得知之?其下尝大王之粪,实上食大王之心,王若不察,中其奸谋,吴必为擒矣。”
画马不能画其毛,画山不能画其高-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画马不能画其毛,画山不能画其高
【释义】:
画马无法把马毛画出来,画山无法将山的高度画出来。比喻笔墨、文字难以将人的内心感情完整地表述出来。《金谷怀春》:玉贞曰:“吾别君久耳,而落月之余,停云之想,不待赘言,君何薄幸,不传青鸟之书,徒使人咨咨于仰望之际。”生曰:“书不尽言,言何多耶?殆见以无限之情,而归有限之笔,吾恐画马不能画其毛,画山不能画其高,不如无书之为愈也。”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释义】:
意谓就用他对付别人的方法,回过头来对付他本人。□语见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镜花缘》九七:我们出家人只知修行养性,那知破阵之术。据我愚见:女菩萨何不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呢?《官场现形记》二一:娘舅道:“有了。道学朋友,只有拿着他的法子治他,所谓‘君子可欺以其方’,只有这一切他还受。”又说什么“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四七:鸦片烟本是他们那里来的,就叫他们吃上了,不过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释义】:
意谓看到怪异的事物或现象镇静对待,不大惊小怪,那么,怪异的现象将会自行消失。也指妖怪只有在相信它害怕它的人身上才起作用,不信不怕它,它的魔力无处施展,自然也就败退了。□《五灯会元·泐潭英禅师法嗣》:曰“见怪不怪,其怪自坏。”《醒名花》五:佛奴道:“小姐倒不要屈人,古来桐叶寻婚,飞丸作合,天上落下来的姻缘,也都是有的。……今日诗笺忽的又来了,莫非果有什么姻缘在内,鬼使神遣也不可知。”梅杏娘变色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不得多言!”《野叟曝言》六五:谚云: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变血本是怪事,而玉佳不以为怪,怪犹不怪矣。《红楼梦》九四:贾赦便说:“据我的主意,把他砍去,必是花妖作怪。”贾政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不用砍他,随他去就是了。”
⊙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隋炀帝艳史》二九:宇宙中古往今来,奇奇怪怪,何所不有!俗语说得好:见怪不怪,其怪自坏。这歌声任他是人是鬼,只不睬他,他自然消灭。《东游记》六六:僧人道:“你家原无妖怪,看来都是家鬼弄家神。俗语说的好:‘怪由心作。’又说‘见怪不怪,其怪自坏。’你四位自心无怪,那里有怪。”
⊙见怪不怪,其怪自退
《禅真后史》三四:木妖石怪,何处无之?孩儿们不必忧惊。自古道:“见怪不怪,其怪自退。”以后只在房里习工,不可复来闲玩。
⊙见怪不怪,其怪乃灭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二七:以触其怒,突与波涛,其患比火更甚,所谓见怪不怪,其怪乃灭。
桀犬吠尧,各为其主-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桀犬吠尧,各为其主
【释义】:
桀:夏朝末代暴君。尧:上古贤君。桀的狗向尧狂叫,只是为了卫护它的主子。比喻人各为自己的主人效力。《东周列国志》三六:当初奉献公之命,去伐蒲城,又奉惠公所差,去刺重耳,这是桀犬吠尧,各为其主。《说唐全传》三八:常言道:桀犬吠尧,各为其主。孩儿是隋家之将,他为金墉之帅,两下交兵,岂有为私而坏国家大事。《永庆升平前传》八三:你是大清国的人,我是天地会的人,桀犬吠尧,各为其主,你可知道。
⊙犬吠尧王,各为其主
《济公全传》一九三:胜者王侯,败者寇盗。犬吠尧王,各为其主,谅尔有多大能为?
⊙蜀犬吠尧,各为其主
《走马春秋》六:老父与孩儿,虽有父子之情,岂不闻蜀犬吠尧,各为其主。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释义】:
尽:尽人事。听:听凭。意谓凡事个人尽到最大努力,然后听凭命运安排。《初刻拍案惊奇》四〇:说话的,依你这样说起来,人多不消得读书勤学,只靠着命中福分罢了。又道是尽其在我,听其在天。只这些福分又赶着兴头走的,那奋发不过的人终久容易得些,也是常理。
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
【释义】:
萤火:萤火虫的光亮。比喻见识短浅,能力微小。□《庄子·秋水》:井底之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又,明·张存绅《雅俗稽言》三七:谚云:井里蛤蟆,只说井里好。《封神演义》二五:侯虎奏曰:“姬昌何能!姜尚何物!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名为相周,犹寒蝉之抱枯杨,不久俱尽。陛下若以兵加之,使天下诸侯耻笑。据臣观之,无能为耳。愿陛下不必与之较可也。”
举趾高者,其心不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举趾高者,其心不固
【释义】:
固:坚定。比喻骄傲轻敌的人,往往意念不坚必然垮台。《天妃娘妈传》一七:勿轻敌,盖举趾高者,其心不固,所谓常胜之家难以语敌者此也。胡虏历崎险而若平,苟不重张其势,而乃行伍之不齐,则纪律之疏,破败之形也。
君子不忘其本-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君子不忘其本
【释义】:
谓品格高尚的人不忘出身根本。《说岳全传》三二:俺元帅最喜的是豆腐,因河北大名府内黄县小考时,吃了豆腐起身,他道:君子不忘其本,故此最爱豆腐。
君子可欺以其方-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君子可欺以其方
【释义】:
方:道理、法度。①对于君子可以用合乎法度的方法来欺骗他。《醒世恒言》三:瑶琴虽是聪明,正当无可奈何之际,君子可欺以其方遂全然不疑,随着卜乔便走。《三侠五义》一〇九:到了县内,令尹待为上宾,优隆至甚,隔三日设一小宴,十日必是一大宴。慢说是沙员外自以为得意,连孟杰焦赤俱是望之垂涎。真是“君子可欺以其方”,那知道令尹是个极其奸猾的小人。《龙图耳录》九〇:哼,哼,还说不是他呢!既不是他,此物从何而来?真是“君子可欺以其方!”②比喻用对方的方法来治对方。《官场现形记》二一:娘舅道:“有了。道学朋友,只有拿着他的法子治他,所谓‘君子可欺以其方’,只有这一功他还受。”又说什么“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
【释义】:
诤:直谏。意谓国君有敢于直谏的臣子,他的国就不会灭亡,父亲有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儿子,他的家就不会败亡。《东周列国志》八九:妾闻“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大王内耽女色,外荒国政,忠谏之士,拒而不纳,妾所以炫齿为王受谏也。
☉君有诤臣,不至于亡国;父有诤子,不至于亡家
《慈云走国全传》六:赵王爷又奏曰:陛下,君有诤臣,不至于亡国;父有诤子,不至于亡家。四人回朝不奉旨召,无乃因国家有变故,欲救解陆国母之灾难耳,实乃一片忠肝无二良臣。
口大口小,上下其手-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口大口小,上下其手
【释义】:
口大口小:指大官小官。俗语有“官字两张口,说话有两手”的说法。上下其手:指玩弄手法,通同作弊。指衙门中官吏上下勾结,通同作弊。□语出《左传·襄公二六年》。《带印奇冤郭公传》序:间尝闻社会普通之谚云:“官断十条路,九条猜不著。”又云“口大口小,上下其手”;又云“屈人不屈命”;至“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休进来”与“灭门知县,赤族太守”之口头禅,虽在妇孺,无不熟于耳而惕于心。
良骥不陷其主-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良骥不陷其主
【释义】:
良骥:好马。意谓好马识人性,不害主人。《东周列国志》八四:臣闻良骥不陷其主。今此马不渡赤桥,必有奸人藏伏,不可不察。
嫫母傅粉,不知其丑-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嫫母傅粉,不知其丑
【释义】:
嫫母:传说为黄帝的第四妃子,貌甚丑陋。傅粉:搽粉。比喻人缺乏自知之明。《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七八:天师道:“诗便是八句,嫫母傅粉,不知其丑。”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释义】:
鸟快要死时,鸣声悲哀;人快要死时,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好话。□语出《论语·泰伯》。谓人快死时说出的话是悲哀和善良的。《三国演义》八五: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隋唐演义》五九:雄信道:“弟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弟今日处此地位,亦无言可善,亦难鸣可哀,承诸兄庇覆雄信家室,弟虽死犹生也。”《梼杌萃编》二〇:今儿虽不见得就是报应,然而问心到底有点过不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两位老把哥前程远大,须要切记:凡事做到得手的时候,总要放松一步,不可做得太过,稍留余地以处人,即留余地以处己。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一言也善
《银瓶梅》一三:惟臣近日委果疾病益殆,料不久于人世,俱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一言也善。老臣有一言上陈,仰乞至尊鉴听,臣何胜仰赖!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东西晋演义·东》三:吾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故以语汝,今中原未平,方资俊杰以经世务,智勇兼济,才堪任重,汝其委之。阳士秋志高行洁,忠干贞固,可托大事也。尚其切记吾言,不可忽忘,汝善待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吴三桂演义》一七:今大王唯溺于晏安,不知发奋,萧墙之祸,将有不可胜言者。语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愿大王勿河汉妾言,此则大王死里求生之机会也。伏唯大王图之。
☉人之将死,其言也哀
《红楼梦》一二:脂评:人之将死,其言也哀,作者如何下笔。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释义】:
指宁可相信有其事,不可相信其无事。指凡事应有备无患,不可存侥幸之心。《水浒全传》六一:卢俊义道:“你妇人家省得甚么?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自古祸出师人口,必主吉凶。我既主意定了,你都不得多言多语!”《警世通言》四:夫人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妾亦闻外面人言籍籍,归怨相公。相公何不急流勇退!早去一日,也省了一日的咒詈。”《初刻拍案惊奇》二〇: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况是神道的言语,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宁可信其有
《南海观音全传》三:二人醒传,似梦非梦,说道:“宁可信其有。”从此吃斋把素,朝夕诵经,一意宫中修行。《九命奇冤》一六:这个宁可信其有,不可不提防他。
☉宁可信有,不可信无
《东游记》三:卜老听得,便向尊者问道:“师父,我友此言,信有信无?”尊者答曰:“宁可信有,不可信无。”
☉宁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林兰香》四七:然东一所毕竟有些蹊跷,地理说不好,占卜亦说不好,俗语云,宁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免得后来追悔。
☉宁可信其有,不可说其无
《东游记》五八:来思又把瞎妇日晚缘故说出,二怪道:“宁可信其有,不可说其无。”
☉宁可信其有,不必料其无
《红楼幻梦》二:宁可信其有,不必料其无。何不着人即往园中去摸一摸瞧。
☉能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清风闸》六:老爹到了河房,洗澡已毕,望奶奶说:“能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遂叫奶奶取文房四宝过来,老爹写了遗嘱三张。
☉但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续济公传》一一五:新君自有新章,或者是个暗记,也未可知。俗话说但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释义】:
匹夫:平民。璧:玉器,扁圆平中心有孔。意谓普通百姓本来没有罪,怀里揣了玉璧获罪了。指财宝往往会招来祸害。□《左传·桓公十年》: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海公大红袍全传》五八:古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一只玉杯,寒不能衣,饥不能食,何必执此玉杯,而结怨世蕃,无乃太过耶!
☉小人无罪,怀璧其罪
《夜谭随录》二:“小人无罪,怀璧其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释义】:
指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命令人就会遵行;自身行为不端正,命令也没有人听从。《金瓶梅词话》八五: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你有长俊正条,肯教奴才排说你?在我跟前说了几遍,我不信,今日亲眼看见,说不的了。我今日说过,要你自家立志,替汉子争气。
惹火烧身,自取其累-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惹火烧身,自取其累
【释义】:
比喻招惹灾祸,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飞龙全传》三二:只因听了苏逢吉所奏,平白地偏要调取郭威进京,如惹火烧身,自取其累,如何是好?
☉惹火自烧身,害人先害己
《桃花女》一六:周公不知袖里的变化,被这回煞一冲,反伤了自己的性命。正是惹火自烧身,害人先害己。
☉惹火烧身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四一:火母道:“你今日出阵,也要煮吃于我么?”天师道:“你自家惹火烧身,那个要来煮你?”
人各为其主-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各为其主
【释义】:
指人对自己的主人尽忠,总是为主人出力办事。《水浒全传》九六:乔道清在前面马上高声答道:“人各为其主,你何故逼我太甚?”
☉人各为主
《隋史遗文》五四:敬德看见少年,将校簇拥的多,知是秦王,道:“人各为主,我只晓得战,不晓得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释义】:
意谓作为一个人而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指人不讲信誉是行不通的。□《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西游记》一: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金瓶梅词话》五三:应伯爵正色道:“哥,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哥前日不要许我便好。我又与他每说了,千真万真,道今日有的了,怎好去回他?”《儿女英雄传》三八:你看这位老爷,他只抱定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两句书,直到这个场中,还绝绝不肯撒个谎。
人面不同,有如其心-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面不同,有如其心
【释义】:
人的面貌各自不同就像人的心各自不同一样。意谓各人的外貌都不相同。《东游记》一〇:师父讲便讲的有理,只是人面不同,有如其心,我以善待人,人却不以好待我。俗语说的好:“虎无伤人意,人有伤虎心。”
人若改常,其人必死-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若改常,其人必死
【释义】:
改常:反常,改变常态。指人若变更生存常态,必然生病或死亡。《麟儿报》三:又闻,人若改常,其人必死。今先生无故而颠倒双蛾,是改其常也。
☉人若改常,非病即亡
《红楼梦》四:脂评:谚云:人若改常,非病即亡,信有之乎!
人心不同,有如其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心不同,有如其面
【释义】:
人心的各不相同,就像各人的容貌各不相同一样。意谓人心各自不同。□三国魏·曹植《黄初五年令》:《传》曰:“知人则哲,尧犹病诸。谚曰:‘人心不同,若其面焉。’”《初刻拍案惊奇》二:自古人心不同,尽道有如其面,假容貌无差,毕竟心肠难变。《西湖二集》二四:也有道周必大是个呆鸟,怎生替人顶缸,做这样呆事?也有道周必大是个极奸诈之人,借此沽名邀誉。总人心不同,有如其面,不可以一律而论。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儿女英雄传》七:奇怪!都道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怎生有这等相像的?
☉人心不同,如其面焉
《补红楼梦》二一:可不是,细看总有不同呢。你没听见说人心不同,如其面焉。这都是造物的巧妙。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林兰香》五八:有的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恶而婉,美而狠,耿顺之谓也。
☉人心之不同,有如其面
《无声戏》四:只有这相貌,亿万苍生之内,再没有两个一样的,随你相似到底,走到一处,自然会异样起来。所以古语道:人心之不同,有如其面。
入门三相,便知其家,听言三句,便知其品-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入门三相,便知其家,听言三句,便知其品
【释义】:
进到门里看三眼,便知是个什么样的人家,听人说上三句话,便知他的品格高低。指家庭的贫富俗雅,个人品格高低,都有外在表现,只要稍微留心观察,就能看出端倪。《金云翘传》七:入门三相,便知其家,听言三句,便知其品。越王在流离颠沛之中,不失夫妻君臣之冀,人知其必兴。今此人,外则立仆分明,内则鲢鲤不辨,此非大人家,必假斯文也。
三人同心,其利断金-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三人同心,其利断金
【释义】:
三个人一条心,其坚利连黄金也能切断。比喻众人齐心协力,什么事情都可以办成。□《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警世阴阳梦·阳梦》二:李贞道:“三人同心,其利断金。如何说去不得。”《醒名花》一五:今夜三人同衾,未为不可。《红楼复梦》五五:海珠叹道:“三人同心,其利断金,一点不错,令人佩服。”
使心用心,反害其身-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使心用心,反害其身
【释义】:
比喻刻意费心机去谋害他人,结果往往是害了自己。《醒世恒言》五:奉劝世人公道存心,天理用事,莫要贪图利己,谋害他人。常言道:使心用心,反害其身。你不存天理,皇天自然不佑。
⊙使心用心,反累己身
《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二:报应多端,天道不爽,只如一个人使心用心,反累己身,身根结成,罪根难灭。
⊙使心用心,反害自己
《西游记》一七:恨我那个不识人的老剥皮,使心用心,今日反害了自己。
⊙使心用心,反累其身
《贪欣误》五:却不知那个青天湛湛,最肯为人抱负不平,断断不容你躲过。这却不是使心用心,反累其身么。
⊙使心用心,反害了自身
《儒林外史》四:商议定了,做鬼做神,来弄送我,不过要簸掉我几两银子,好把屋后的那一块田卖与他!使心用心,反害了自身!落后县里老爷要打他庄户,一般也慌了,腆着脸,拿帖子去说,惹的县主不喜欢。
⊙使心用心,自弄自身
《三续金瓶梅》二八:正对着三年限满,花了个精光,才好了,此是后话不题,有谚语四句为证:使心用心,自弄自身;暗使亏心,神目如电。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释义】:
咎:祸害。上天赐与的机会,若不及时加以利用,反过来就会遭祸。指机会难得,机不可失。□《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夫“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君亡会稽之厄乎?《隋唐演义》五八:失此机会,滞疑不决,谚云: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愿主公详察。《南史演义》二八:然后朝服济江,入践皇极,晷刻之间,大功可立。古人云: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愿陛下恢宏远略,勿怀匹夫之行。《人中画·狭路逢》二:这银子虽说是李老托我,实实是天教我做财主,故假手于他。古语说得好: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况且李老尚有千金在手,还是个财主,不至穷苦。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三国演义》八〇:孔明曰:“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今大王名正言顺,有何可议?岂不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天与勿取,反受其咎
《三国志通俗演义》五:目今操起兵东征,许昌空虚,若将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为民除害也,诚国家之万幸!谚语云:“天与勿取,反受其咎!”愿明公详察焉。
⊙天与不取,反受其殃
《三国志通俗演义》五:天与不取,反受其殃,若不动兵,操亦至矣!
⊙天与不取,反受其祸
《三国志通俗演义》五:天与不取,反受其祸,此越之所霸,吴之所亡。监军之计,计在持牢,而非见时,知其应变也。
⊙天与不为,反受其咎
《禅真逸史》一八:今幸被君臣不和,上下猜疑,侯景来降,天假其便,此是至难得之机会。古云天与不为,反受其咎。
⊙天予弗取,反受其殃
《残唐五代史演义》五八:明公徒死无益,今日之计,不若顺众心,拥兵而南,此天启之也。古人云:天予弗取,反受其殃,不可失此机会。
⊙天赐不取,反受其累
《绣戈袍全传》二二:山中正少一个押寨夫人,他自投首,天赐不取,反受其累。
⊙天赐不取,反受其咎
《封神演义》八八:既入王舟,岂可舍此,正谓天赐不取,反受其咎,理宜食之,不可轻弃。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释义】:
臭:香味。彼此心意相同的话语,就像兰花的香味一样沁人心脾。比喻彼此欣赏,情意相投。也比喻志同道合。《林兰香》一一:那诗本是我为林家妹妹所作,这和韵又是贤妹为我而作。真乃“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也。《禅真后史》五二:自古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当夜,田氏一面代劳氏摩抚身臂,说说笑笑,不觉病势顿瘥,微微睡去。《续镜花缘》四〇:兰花仙子道:“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同姓为婚,其类不蕃-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同姓为婚,其类不蕃
【释义】:
蕃:茂盛。指同宗同姓氏近亲结婚,后代子孙不兴旺。《东周列国志》三五:同姓为婚,其类不蕃。今重耳乃狐女所生,狐与姬同宗,而生重耳,处有贤名,出无祸患,此一助也。
图人财者,不害其命-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图人财者,不害其命
【释义】:
意谓若只是图谋别人钱财的人,钱财到手就不去随便害人性命。《包公案》七:李四见了宝物又道:“吾闻图人财者,不害其命,今已有宝物,更要取你头巾为证,又要刀上见血迹方可回报,不然,吾亦难做人情。”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释义】:
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死亡或不幸而感到悲伤。亦喻同类互相怜惜。□元·马钰《苏幕遮·看送孝》词:兔死狐悲,伤类声凄切。《三国演义》八九: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警世通言》四〇:言罢,放声大哭。那龙宫大大小小,那一个不泪下。老龙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许逊既这等可恶,待我拿来与你复仇。”《红楼梦》五七:黛玉便说“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不免感叹起来。
⊙兔死狐悲
《续红楼梦》一一:因念和赵姨娘同事了一场,就动了个兔死狐悲之意。
无功受禄,反受其殃-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无功受禄,反受其殃
【释义】:
没有功劳而受爵禄,反而要承受其灾祸。多比喻没有功劳或无缘无故受人奖赏优待,于己反而不是好事。《喻世明言》二:依我看来,这银子虽非是你设心谋得来的,也不是你辛苦挣来的,只怕无功受禄,反受其殃。
物伤其类-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物伤其类
【释义】:
指因同类遭受不幸而伤心。《红楼梦》七三:探春冷笑道:“俗话说的,物伤其类,齿竭唇亡,我自然有些惊心。”《金石缘》四:解氏听说,物伤其类,心中伤感道:“原来是位两榜,请坐了,有话商量。”
见物不取,反受其咎-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见物不取,反受其咎
【释义】:
指送到眼前的东西不去享用,反过来会招受祸害。《三遂平妖传》一七:常言见物不取,反受其咎。现送在我庙中的钱物,如何却与别人分用!
羊走入汤,自送其死-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羊走入汤,自送其死
【释义】:
比喻自己来送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三六:国王道:“我亲自去见他,到不是羊走入汤,自送其死?”
医不三世,不投其药-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医不三世,不投其药
【释义】:
意谓如不是三代祖传的世医,就不能开方下药。形容医道之难。《咒枣记》二:萨君误此三命,拊膺大恸,仰天叹曰:“医道之难明若此也。”既而又道:“三折肱乃为良医,吾学此医非折肱来也。”又道:“医不三世,不投其药,吾学此医非世传业也。”遂投其药包于波,又付其药书于火。
有其父必有其子-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其父必有其子
【释义】:
有什么样的父亲,就会有什么样的子女。指父亲对子女有很大影响。通常亦指父子相像或同心。□语出《孔丛子·居卫》: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二〇:有其父必有其子。就只好差得几厘儿。《野叟曝言》五七:素臣笑道:“有其父必有其子,真可谓浊物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六五:难得你这等慷慨,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你老翁在家时,我就受他的惠不少,今天又叨扰你了。
⊙有其父必有其女
《劫余灰》一六:你们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女了。论理固当如此,然而我要求老亲翁,听从权点吧。
⊙有是父,乃有是子
《水浒传》三四:袁眉:有是父,乃有是子。
⊙有是父,有是子
《型世言》一:胡闰少卿,身死极刑。其女发教场司,二十年毁刑垩面,终为处女。真个是有是父,有是子。
有其人则有其神-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其人则有其神
【释义】:
神:神灵、魂魄。有一个人,就有其魂魄或精神。《醒世恒言》二五:自古道的好:“有其人则有其神。”即是祷告的许了做诗做赋,也发下这点虔诚,难道托梦的只会行云行雨,再没有别些灵感?少不得后来有个应验。
有其子则有其父-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其子则有其父
【释义】:
有什么样的儿子,就会有什么样的父亲。亦指父子相像或同心。《青楼梦》五五:如今那老法师既奉仙翁之命来促我们归班,我们已抚养你长成了,如今子孙满座,我们向平之愿亦已了矣。(夹批)有其子则有其父,父子可谓同心。不必悲伤,我们要随长老去了。
有其主必有其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其主必有其仆
【释义】:
有什么样的主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仆人。《二刻拍案惊奇》一七:子中也笑道:有其主必有其仆,有才思的人,做来都是奇怪的事。《红楼梦》七四:侍书听说,便出去说道:“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凤姐笑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
⊙有其主必有其奴
《七侠五义》一七:包兴也深知此事重大,慢说范宗华,就是公孙先生,王、马、张、赵诸人,也被他瞒个结实。真是有其主必有其奴,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也。
有其君者,必有其臣,有其臣者,必有其君-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其君者,必有其臣,有其臣者,必有其君
【释义】:
有什么样的君主,就必定会有什么样的臣子;有什么样的臣子,就必定会有什么样的君主。《东周列国志》三五:妾观晋公子犹未的,但从行者数人,皆英杰也。吾闻:“有其君者,必有其臣,有其臣者,必有其君。”以从行诸子观之,晋公子必能光复晋国。
⊙有是君,必有是臣
《龙图耳录》一:包公自幼受了多少折磨,经了多少颠险,较比仁宗的坎坷更加百倍,真是有是君,必有是臣。
与其等打铸钟,莫若打现钟-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与其等打铸钟,莫若打现钟
【释义】:
与其等着打还在铸造中的钟,不如打现成的。比喻与其等将来的好处,还不如利用现成的条件,马上得到好处。□清·俞敦培《酒令丛钞》:俗语说:现钟不打,倒去炼铜。《龙图耳录》一一七:依我的主意,与其等打铸钟,莫若打现钟,现成的,手到拿银,何不就把他背到襄阳王那里?这样一个银娃娃似的孩子,还怕卖不出一二百银么?
与其身后享那空名,不若生前一杯酒-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与其身后享那空名,不若生前一杯酒
【释义】:
意谓与其追求空名,不如及时行乐。《豆棚闲话》七:今日回想,犹喜未迟。古人云:与其身后享那空名,不若生前一杯酒。……不若今日乘着大兄后山采薇去了,扶着这条竹杖,携着荆筐,慢慢的捱到山前观望观望,若有一些空隙,就好走下山去。
与其出一个斫削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个培养阴骘的通儒-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与其出一个斫削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个培养阴骘的通儒
【释义】:
斫削:用刀斧砍,比喻摧残、伤害。阴骘:阴德。意谓与其出一个伤阴德的进士,还不如出一个能积阴德的通达儒生。《儒林外史》八:二位公子道:“这个更是姑夫高见。俗语说得好:‘与其出一个斫削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个培养阴骘的通儒。’这个是得紧。”
欲知其人,当观其偶-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欲知其人,当观其偶
【释义】:
偶:指同辈的朋友,意谓要想了解一个人的为人,只要观察一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歧路灯》六:我并不糊涂蛮缠,我且问你:古人云,欲知其人,当观其偶。这话是也不是?
欲结其人,不如先结其心-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欲结其人,不如先结其心
【释义】:
意谓想要和一个人结交,就要先与他有心灵的沟通。《鼓掌绝尘》一一:古人说得好,欲结其人,不如先结其心。那俞公子既好游猎,依小弟说,我沙河村里有个郑玲珑,专造金银首饰,手段无比。……公子何不去寻他来,把那上等赤金,着他制造一顶时样的盘螭束发金冠,送去与那俞公子,可不酬了他赠马之情,却不是好。
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
【释义】:
歇后语。有酒糟鼻的人并没有吃酒,只是因为鼻子本身是红色的,却被。人误会是喝了酒变红的。比喻并未干某事(多指坏事),却枉担了虚名声。《西游记》三九:菩萨道:“点污他不得。他是个骟了的狮子。”八戒闻言,走近前,就摸了一把。笑道:“这妖精真个是‘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了!”
⊙糟鼻子不吃酒——枉耽虚名
《醒世姻缘传》九六:素姐道:“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拿天平来,我把这银子兑兑,别要糟鼻子不吃酒——枉耽虚名的。”
⊙糟鼻子不吃酒——枉担虚名
《雪月梅传》二:这何成已看在眼里,肚内寻思:我的老婆儿,又是个病废之人,不能前来照管,倘黄家母女,将财物细软席卷去了,我又无稽查,岂不是糟鼻子不吃酒——枉担虚名了。
⊙糟鼻子不吃酒
《醒世姻缘传》一七:百姓们把银子收得去了,依旧又不替我们弭缝,不过说起初原是私派,见后来事犯,才把银子散与我们,这不成了“糟鼻子不吃酒”,何济于事?可惜瞎了许多银子!
只顾其前,不顾其后-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只顾其前,不顾其后
【释义】:
意谓考虑不周。《水浒全传》三九:吴学究道:“是我一时只顾其前,不顾其后,书中有个老大脱卯。”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释义】:
指只了解事情的一个方面,而不了解事情的另一方面。□语出汉·刘向《说苑·臣术》:徒知其一,不知其二。《西游记》四七:八戒道:“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路多险峻,我挑着重担,着实难走,须要寻个去处,好眠一觉,养养精神,明日方好捱担,不然,却不累倒我也?”《三遂平妖传》一六:员外,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幅画儿虽小,却有一件奇妙处。《官场现形记》五六:那位伯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把银子可捐戴的一层没有告诉了他。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济公全传》二〇:管家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内中还有许多好处呢。天有酒星,地有酒泉,人有酒圣,酒合万事,酒和性情,仲尼以酒为道,但不及乱耳。
⊙知其一,不知其二
《台湾外志》一二:成功曰:“此知其一,不知其二。主国初、法贵于严,庶不至流弊。俾后之守者,自易治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八九:从古用计,最利害的是“美人计”。你们要拿我去换差换缺,自然是一条妙计,但是你们知其一,不知其二。可知道古来祸水也是美人做的?
⊙知其一,哪知其二
《二度梅全传》一三:陈公叹了一口气道:“夫人,你知其一,哪知其二?今日乃是二月初十日,老夫人忽然想起一件事来。”
⊙知一不知二
《冷眼观》二七:可笑当时外面有一般知一不知二的俗人,都还在那里夸赞他是急流勇退呢,你说天下靠舆论还有凭据吗?
⊙自知其一,不知其二
《八仙全传》八二:不知除此以外,还有热中功名,也与好色同一祸害,你却自知其一,不知其二。
忠君者不有其家-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忠君者不有其家
【释义】:
忠于国君的臣子不考虑自己的家。《东周列国志》一七:臣闻忠君者不有其家,君未尝人味,臣故杀子以适君之口。
自掩其目,去捕燕雀-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自掩其目,去捕燕雀
【释义】:
自己蒙上眼睛去捉小燕雀。比喻自欺欺人。也用以比喻不研究客观情况盲目行事。《三国志通俗演义》一:(陈)琳曰:“俗说自掩其目,去捕燕雀,是自欺也,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家大事,其可诈立乎?”
何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何其héqí
副词
强调性状的程度深,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作状语。可译为“多么”。
《旧唐书·郭子仪列传》:今忽弃旧好,助一叛臣何其愚也!(《旧唐书》册十一页三四六二)
——现在〔你〕忽然背弃以往的交情,帮助一个叛臣,多么愚蠢啊!《聊斋志异·席方平》:异哉席生,何其伟也!(《聊斋志异》册四页一三四八)
——奇异啊席生,多么壮烈呀!
何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何其hé qí
熟语
询问原因。可译为“为什么这样”。
《左传·僖公十五年》:二三子何其戚也?(《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二九一)
——你们几个人为什么这样悲伤呢?(戚:悲伤。)
《论语·子罕》: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论语注疏》册二卷九页二上)
——孔夫子是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
侯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侯其hóuqí
副词
表示对性状的强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作状语。可译为“多么”。张衡《东京赋》:吁!汉帝之德,侯其祎而。(《文选》上册页六五)——欸!汉代帝王的德泽,多么美啊!(祎:美好。)
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其qi
代词
一、表示近指。指代人、事、时间。作主语、定语。可译为“这”、“这个”等。
《列女传·楚成郑瞀传》:且其人蜂目而豺声,忍人也。(《列女传校注》册二卷五页二上)
——况且这个人眼睛象黄蜂,声音象豺狼,是个残忍的人。柳宗元《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柳河东集》册五卷十六页五上)
——有个姓蒋的人,独享这个好处已经三代了。
《史记·孝文本纪》:其岁,新垣平事觉。(《史记》册二页四三〇)
——这一年,新垣平〔欺诈〕的事情被发觉了。
二、表示远指。指代人、事物。作定语。
1.可译为“那”、“那个”、“那些”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史记》册八页二四四〇)
——我私自认为〔蔺相如〕那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或许可以派往〔秦国〕。
柳宗元《三戒·临江之麋》:其人怒,怛(dá)之。(《柳河东集》册五卷十九页十上)
——那个人大怒,惊吓群狗〔不让接近麋〕。(怛:惊吓。)方苞《狱中杂记》:其骈(pián)死,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望溪先生全集》册六集外文六页二二上)
——那些肩挨肩死去的,都是轻罪被囚的以及被牵连作证而法律所涉及不到的。(骈:这里指骈肩。肩挨肩。)
《列子·杨朱》:君见其牧羊者乎?(《列子》册三卷七页十上)
——您见过那放羊的情景吗?
《论语·八佾》: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注疏》册一卷三页六上)
——你爱那个羊,我爱那个礼。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在患难中,间(jiàn)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文山先生全集》册二卷十三页二六七下)
——我在患难之中,有时用诗歌记述〔自己的〕遭遇,现在保存着那些底稿不愿意抛弃。
《梦溪笔谈·药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元刊梦溪笔谈》卷二六页七)
——那些没有宿根的草药,就等苗长成而没有开花的时候挖采。
2.可译为“其中……”。
《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汉书》册六页一七四六)
——诸子十家,其中值得一看的只有九家罢了。
马中锡《中山狼传》: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东田文集》册二卷三页一〇一)
——老人家只知道其中的一方面,不知道其中的第二个方面。
林嗣环《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虞初新志》卷一页十)
——〔即使〕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也不能说清楚其中的一处啊。
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其qí
副词
在句中作状语
一、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将”等。
《尚书·微子》:今殷其沦丧。(《尚书注疏》册二卷十页八下)
——现在殷朝将要灭亡。
《诗经·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毛诗注疏》册五卷八之一页十二上)
——快快地爬上房屋〔去修理〕,将要开始播种百谷。(乘:登。)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三三四)
——〔如果〕晋国和楚国出兵交战,在中原相遇,〔我们晋国的军队〕将避君三舍。(治兵:古礼出兵叫治兵。辟:用同“避”。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
《列子·汤问》: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册二卷五页八下)
——凭〔你的〕残年余力,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将把土石怎么样?
二、加强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等。
《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注疏》册二卷九页四上)
——象火在草原上烧起来,不能接近,难道还能扑灭?
《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二七五)
——想要给人加上罪名,难道会没有说辞吗?
《盐铁论·非鞅》:文学虽欲无忧,其可得也?(《盐铁论》册一卷二页一下)
——文学虽然想没有忧患,怎么能够呢?(文学:此指汉昭帝时各地选送到京师参加盐铁会议的儒生。)
三、表示对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大概”、“可能”等。
《论语·宪问》: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注疏》册三卷十四页十上)
——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得到安乐,尧舜大概还难以做到吧?(病:难。)韩愈《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昌黎先生集》册四卷十二页二上)
——圣人所以成为圣人,愚人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此:指代从师与否。)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国志》册一页二)
——天下将要大乱,除非闻名于世的人不能拯救,能安定天下的,可能就是您吧!(命世:即名世。)
四、表示请求、商量、命令、劝告等语气。可译为“请”、“还是”、“可”等。
《商君书·更法》: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商君书》册一卷一页二下)
——我听说效法古制没有过错,遵循旧礼不会有偏差,君王〔您〕请考虑吧!
方勺《青溪寇轨》:不然,徒死于贪吏耳。诸君其筹之!(《学海类编》册四五页七下)
——不这样,只能白白地死在贪官污吏手中罢了。各位请考虑吧!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四〇七)
——攻打它不能取胜,围攻它又没有援兵,我们还是回去吧。
《左传·僖公四年》: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二四四)
——昭王没有回去,您还是到水边去问吧。
《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二一)
——您可不要废弃先君的功业。《新五代史·伶官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新五代史》册二页三九七)
——给你三支箭,你可不要忘掉你父亲的心愿!
五、提出更甚的事作为衬托,表示甲事尚且如此,乙事更不用说。常同表示进层的连词“况”、表示反诘的副词“胡”等呼应。可译为“尚且”。
《楚辞·离骚》: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楚辞》册一卷一页三二下)
——看到椒树兰草尚且如此,又何况揭车和江离!(椒兰:比喻权贵。揭车、江离:比喻一般士大夫。)
《列子·力命》: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册三卷六页七下)
——〔生死〕天尚且不能知道,人们怎么能察觉?
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其qí
连词
一、连接分句,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还是”。
《战国策·韩二》: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fǒu)乎?(《战国策》中册页九七一)
——您以为秦国将出兵救援韩国呢?还是不呢?
《史记·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史记》册六页一八一七)
——秦国真正喜欢赵国呢?还是确实憎恶齐国呢?
韩愈《祭十二郎文》: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昌黎先生集》册七卷二三页十一上)
——唉!还是确实是这样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来的消息不真实呢?
二、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或“假如”。
《左传·僖公九年》:其济,君之灵也。(《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二七〇)
——如果成功了,是托您的福。
《荀子·劝学篇》: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jiān)之滫(xi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册一卷一页二下)
——香草兰槐的根叫做白芷,假如把它泡在臭水中,君子不接近,一般的人也不佩带。(渐:浸。滫:淘米水,引申为臭水。)
方苞《狱中杂记》: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支解尽,心犹不死。”(《望溪先生全集》册六集外文六页二二下)
——假如判了极刑,〔行刑的〕说:“答应我,就先刺心;不然,四肢全部砍掉,心还不死。”(极刑:指分裂肢体和零割全身的酷刑。支:用同“肢”。)
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其qí
助词
一、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标志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可译为“的”。
《尚书·康诰》:朕其弟,小子封。(《尚书注疏》册三卷十四页二上)
——我的弟弟,小子封。(小子:年长的对年幼人的称呼。)
《史记·晋世家》:君其祀毋乃绝乎?(《史记》册五页一六五一)
——您的祭祀岂不是要断绝吗?
二、用在句中,使语句和谐匀称(位于代词“彼”后的读jì)。不能译出。
《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páng)。(《毛诗注疏》册二卷二之三页六下)
——北风冷啊,大雪飞扬。(雱:雪大的样子。)
《诗经·唐风·扬之水》: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毛诗注疏》册四卷六之一页六上)
——已经见到了您,还有什么忧虑?《左传·僖公十五年》:以德为怨,秦不其然。(《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三〇〇)
——把恩德当做怨仇,秦国不会这样。
《楚辞·九章·哀郢》: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楚辞》册三卷四页十三下)
——心中不愉快很久了啊,新忧和旧愁彼此相接。
《诗经·王风·扬之水》:彼其之子,不与我戍(shù)申。(《毛诗注疏》册三卷四之一页六上)
——那个人呀,〔远居家乡〕不同我一起戍守申国。
《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称(chèn)其服。(《毛诗注疏》册四卷七之三页三下)
——那些人呀,不配穿他们的衣裳。
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其qí
语气词
一、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出。
《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楚辞》册一卷一页九下)
——衰老慢慢地将要来到了啊,怕的是美名不能建立。
《汉书·贾谊传》:凤缥缥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远去。(《汉书》册八页二二二四)
——凤凰已经轻快地高飞了呀,〔我也〕本应自动引退而远去。(自引:辞官不做,自动引退。)
二、用在句首,表提挈语气。不能译出。
《孟子·梁惠王上》: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注疏》册一卷一下页一上)
——象这样,谁能阻挡它?
《史记·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史记》册二页三八九)
——把沛县作为我的汤沐邑,免除那里老百姓的徭役,〔让他们〕世世代代不服徭役。(汤沐邑:古代皇帝、皇后、公主收赋税的私邑。复:免除徭役。)
三、读jī。用在疑问句末。助特指问语气。同表示疑问的代词“何”等呼应。可译为“呢”、“了”等。
《尚书·微子》:今尔无指告予,颠(diānjī),若之何其?(《尚书注疏》册二卷十页九上)
——现在你告诉我,〔我们殷朝将要〕灭亡,怎么办呢?(无:助词。指:告诉。颠:颠覆。)
《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毛诗注疏》册六卷十一之一页三上)
——夜间什么时候了?夜还没有完。(央:完。)
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其qí
词尾
形容词词尾
《诗经·卫风·氓》: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毛诗注疏》册三卷三之三页三下)
——兄弟不知〔我被遗弃的本末〕,哈哈地嘲笑〔我〕。(咥:大笑的样子。)
《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毛诗注疏》册四卷六之三页六上)
——〔我〕思念的君子,〔性情〕温和得象玉石。
其庸-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其庸qíyōng
副词
在句中作状语
一、表示对动作行为的揣测、估计。可译为“恐怕”、“大概”等。
《左传·僖公十五年》: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三〇〇)
——而且我听说唐叔受封时,箕子说过:“他的后代一定昌盛。”晋国恐怕还是很有希望的吧!
《左传·昭公五年》:今此行也,其庸有报志。(《春秋左传集解》册四页一二七二)
——现在看来我的这一次行动,〔占卜的吉兆〕大概会〔在吴欲胜楚的意愿方面〕得到应验。
二、加强反诘语气。作状语。可译为“难道”。
《庄子·外篇·天地》: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庄子》册二卷五页十一上)
——如今天下人都迷惑,我纵然有所期望,难道能做到吗?
其诸-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其诸qízhū
副词
表示对动作行为的揣测、估计。作状语。可译为“大概”。
《公羊传·桓公六年》:其诸以病桓与?(《公羊注疏》册一卷四页十下)
——大概由于讨厌桓公吧?
《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注疏》册一卷一页四上)
——夫子求得的方法,大概不同于一般人求得的方法吧?
其诸-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其诸qízhū
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还是”。
《公羊传·僖公二年》:寝不安与?其诸侍御有不在侧者与?(《公羊注疏》册三卷十页四下)
——〔您〕睡得不舒服呢?还是侍奉的人不在身边呢?(与:用同“欤”。)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公羊注疏》册六卷二八页八下)
——那么〔我〕就不了解孔夫子〔作《春秋》〕是为了拨乱反正呢?还是君子喜欢颂扬尧舜之道呢?(是:这。指拨乱反正。与:用同“欤”。)
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其qí
附类
代词。代“他”、“它”、“他们”、“它们”、“我”、“你”等。
《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论语注疏》册三卷十九页四下)
——〔老师〕他活得光荣,他死了〔令人〕可惜。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一五〇)
——他的同乡说:“做大官的人谋划它,〔你〕又伺必参与呢。”(间:参与。)
《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鸟焉,其状如乌。(《山海经》卷三页二五上)
——发鸠山,它的上面长着许多柘木,有一种鸟在那里,它的形状象乌鸦。(柘:树名。)
韩愈《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昌黎先生集》册四卷十二页二下)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学问赶不上孔子。(郯子之徒:指代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
苏洵《权书下·六国》: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嘉祐集》册一卷三页四下)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它们的力量比秦国弱小,但是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力量。
宋玉《对楚王问》: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文选》中册页六二八)
——请求大王宽恕我的罪过,使〔我〕能够把我的话说完。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今子爱谗以自危也,甚矣其惑也!(《春秋左传集解》册四页一五五八)
——现在你却爱听信谗言来危及自己,你糊涂得很呀!
岂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岂其qǐqí
副词加强反诘语气。作状语。可译为“难道”。
《诗经·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毛诗注疏》册四卷七之一页五上)
——难道吃鱼,一定要吃黄河的鲤鱼?
《旧唐书·魏徵列传》: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旧唐书》册八页二五五二)
——开始作得好的人确实很多,而能坚持到底的大概没有几个,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保住天下困难吗?
如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如其rúqí
连词
一、连接分句,表示转折。在叙述某一件事时,又转到其他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
《论语·先进》: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论语注疏》册二卷十一页六上)
——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我冉求去治理它,到三年以后,可以叫百姓衣食丰足。至于礼乐方面,那就要等待有德的君子了。
《史通·外篇·惑经》:凡所未谕,其类尤多,……如其与夺,请谢不敏。(《史通通释》册六卷十四页九下)
——凡是不明白的地方,类别还很多,……至于〔确定〕取舍,请原谅〔我〕没有这才能。(谕:明白。)
二、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若”等。
《孟子·尽心上》: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欲(kǎn)然,则过人远矣。(《孟子注疏》册四卷十三上页四下)
——用〔春秋时晋国六卿中〕韩、魏两大家族的财富来增强他,如果他并不自满,这种人就大大超过一般人了。(欿:不自满。)
《晋书·索靖列传·索琳》:如其粮竭兵微,亦宜早悟天命。(《晋书》册六页一六五二)
——假若粮食尽了,将士少了,也应该及早觉悟到天命。
若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若其ruòqí
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假使”。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三七四)
——战而得胜,必定称霸诸侯。假使不胜,〔我国〕外有大河内有高山,一定没有什么害处。
《晋书·周浚传》: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晋书》册六页一六五八)
——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会得到赞誉;假使不胜,罪过就太重了。
设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设其shèqí
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假如”。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设其必尔,民何望乎?(《三国志》册五页一一〇五)
——假如一定这样,百姓还期望什么呢?
妄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妄其wúqí
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还是”。
《国语·越语下》:道固然乎,妄其欺不穀邪?(《国语》下册页六五〇)
——道理本来是这样呢,还是欺骗我呢?(不穀: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