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鑑)是什么意思
宝鑑-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宝鑑bǎo jiàn
【释义】:
镜子的美称。鑑,镜子。《新唐书·张九龄传》:“千秋节,公,王并献宝鑑。”宋·刘过《蝶恋花·赠张守宠姬》词:“宝鑑年来微有晕,懒照容华,人远天涯近。”亦为月亮的喻称,见该条。
冰鑑-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冰鑑bīng jiàn
【释义】:
镜子,以其清冷如冰,故称。唐·席豫《奉和敕赐公主镜》诗:“色与皇明散,光随圣泽来;妍蚩冰鑑里,从此媿非才。”宋·司马光《参政正肃关公挽诗》:“骅骝宁受絷,冰鑑不栖尘。”明·许时泉《午日吟》:“一派笙歌冰鑑里,荡玻瓈山影参差。”又指“月亮”,见该条。
寒鑑-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寒鑑hán jiàn
【释义】:
镜子,以其寒光闪烁,故称。鑑,镜子。宋·欧阳修《西斋手执菊花过节始开偶书奉圣俞》诗:“岂知寒鑑中,两鬓甚秋草。”宋·黄庭坚《和邢惇夫秋怀》之三:“明月本无心,谁令作寒鑑。”又喻清澈闪光的水等。
史鑑-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史鑑shǐ jiàn
【释义】:
泛称史籍。鑑,镜子。取其以史为镜之义。又:《史记》与《资治通鉴》为我国史书代表作,故以二者为我国史籍的代称。《红楼梦》第五一回:“前八首都是史鑑上有据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女名静娟,字守一。好观史鑑。”
宝鑑-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宝鑑bǎo jiàn
【释义】:
明月的喻称。以其似宝镜,故称。鑑,镜子。明·谢谠《四喜记·佳期重会》:“湘帘高卷,遥看宝鑑空悬,暗想当年奇遇,美景依然。”又为“镜子”的美称,见该条。
冰鑑-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冰鑑bīng jiàn
【释义】:
指月亮。以其清冷明澈如镜,故称。鑑,镜子。唐·元稹《月》诗:“绛河冰鑑朗,黄道玉轮巍。”绛河,银河的别称。冰鑑,又指“镜子”,见该条。
玉鑑-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玉鑑yù jiàn
【释义】:
亦作“玉鉴”。本为镜的美称。又为皎洁月亮的喻称。鑑,同“鉴”,镜子。宋·梅尧臣《次韵答王景彝闻余月下与内饮》:“仰头看见新鸿,形影双飞玉鑑中。”金·元好问《卫州赠子深节度》:“平分玉鉴渔村晚,四望黄云寡妇秋。”明·李维桢《日方升赋》:“代鑑玉以相摩,运璇穹而罔息。”
三鑑-汉语大词典
三鑑
【1】谓以镜﹑以古﹑以人为鉴。指正人心身的标准。{明}{袁宗道}《挽周老师》诗之二:“國自憐三鑑﹐人誰續五車?”《北堂书钞》卷一三六引{汉}{荀悦}《申鉴》:“君子有三鑑:鑑乎古﹐鑑乎人﹐鑑乎鏡。”今本《申鉴·杂言上》“鑑”字作“鑒”﹐文并异。《新唐书·魏徵传》:“帝({唐太宗})後臨朝﹐嘆曰:‘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古爲鑑﹐可知興替;以人爲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内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上﹑《旧唐书·魏徵传》“鑑”字皆作“鏡”。
丰鑑-汉语大词典
丰鑑
【1】犹赏识。{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三折:“打這廝自奬自誇自丰鑑。”
年鑑-汉语大词典
年鑑
【1】《宋史·艺文志五》有《年鉴》一卷。今不传。今之所谓年鉴,系指汇集一年以内或截至出版年为止的各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情况﹑统计等资料的参考书。如:世界知识年鉴﹑教育年鉴等。{阿英}《方志敏同志早年写的小说》:“第二年﹐还被选编到小说研究社刊行的《小说年鉴》里。”
人鑑-汉语大词典
人鑑
亦作“[人鑒]”【1】即人镜。{宋}人因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鏡”为“鑒”。{清}{曹溶}《答顾宁人》诗:“自知良獨難﹐人鑒庶爲寶。”详“人鏡”。《新唐书·魏徵传》:“帝後臨朝歎曰:‘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古爲鑑﹐可知興替;以人爲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内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2】指知人之明。《宋书·王微传》:“吾雖無人鑒﹐要是早知弟﹐每共宴語﹐前言何嘗不以止足爲貴。”
以人爲鑑-汉语大词典
以人爲鑑
【1】《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於,以;监,通“鑑”,镜。《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鑑於人,無鑑於水。”{韦昭}注引《书》曰:“人無于水鑑,當于民鑑。”后以“以人爲鑑”谓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新唐书·魏徵传》:“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古爲鑑﹐可知興替;以人爲鑑﹐可明得失。”
以古爲鑑-汉语大词典
以古爲鑑
亦作“[以古爲鏡]”【1】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新唐书·魏徵传》:“以古爲鑑﹐可知興替。”按﹐《旧唐书·魏徵传》“鑑”作“鏡”。
借鑑-汉语大词典
借鑑
【1】《淮南子·主术训》:“夫據榦而窺井底,雖達視猶不能見其睛;借明於鑑以照之,則寸分可得而察也。”{高诱}注:“鑑,鏡也。”{北齐}{刘昼}《新论·贵言》:“人目短於自見,故借鏡以觀形。”后因以“借鑑”或“借鏡”比喻把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借来对照学习或吸取。{秦牧}《艺海拾贝·掌握语言艺术搞好文学创作》:“‘有本有则’﹐借鉴﹑扬弃的道理﹐不仅对于诗歌是重要的﹐对于其他一切文学体裁的创作﹐我想﹐也都是重要的吧!”{秦牧}《艺海拾贝·南国盆景》:“艺术各部门总是可以互相借镜的。”【2】比喻别人的可供自己对照学习的经验或吸取的教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翻译》:“注重翻译﹐以作借镜﹐其实也就是催进和鼓励着创作。”
玄鑑-汉语大词典
玄鑑
【1】见“玄鑒”。
冰鑑-汉语大词典
冰鑑
【1】指月亮。{唐}{元稹}《月》诗:“絳河冰鑑朗﹐黄道玉輪巍。”【2】相面。{明}{汪廷讷}《种玉记·奇术》:“非我操冰鑑﹐誰知骨相奇。”{明}{王錂}《春芜记·访友》:“{宋兄}﹐小弟近日頗集冰鑑之術。看你氣格清標﹐體貌閒麗。將來必然遠到﹐只是目下尚未偶哩。”【3】引申为借鉴。{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上:“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故《關雎》﹐興也;{康王}晏朝﹐而即爲冰鑑。”【4】比喻明察。{明}{唐顺之}《谢欧阳石江巡抚》:“其或馳驅于世﹐則庶以罄葵藿之心;縱使委棄于時﹐則永以堅溝壑之素。期少礪頑鈍之器﹐庶不貽冰鑑之差而已。”{清}{陆以湉}《冷庐杂识·至公堂》:“〔{高宗}〕又御題七律四首﹐結句云:‘寄語{至公堂}裏客﹐莫將冰鑑負初心。’”{南朝} {梁}{江淹}《为萧公谢开府辟召表》:“臣謬贊國機﹐職宜冰鑒。”{宋}{秦观}《代贺运使启》:“持綱憲府﹐風聲豈畏於悍彊;贊治天官﹐冰鑑無私于微眇。”【5】古代器物名,置冰于其中,以冷藏食物。《宋史·礼志三》:“常祭﹐地祇﹑配位各用冰鑑一。今親祀﹐盛暑﹐請增正配及從祀位冰鑑四十一。”《周礼·天官·凌人》:“春始治鑑﹐凡外内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賓客共冰。”{郑玄}注:“鑑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禦温氣。”{宋}{苏轼}《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皇太后阁》之三:“水殿開冰鑑﹐瓊漿凍玉壺。”【6】镜子。{明}{许时泉}《午日吟》:“一派笙歌冰鑑裏﹐蕩玻瓈山影參差。慨{錦江}水緑{峩}媚﹐風景如斯。”{唐}{席豫}《奉和敕赐公主镜》诗:“色與皇明散﹐光隨聖澤來;妍蚩冰鑑裏﹐從此媿非才。”{宋}{司马光}《参政正肃吴公挽诗》:“驊騮寧受縶﹐冰鑑不棲塵。”
印鑑-汉语大词典
印鑑
【1】留供核对以防假冒的图章底样。如:支领款项时﹐所持图章要与所留印鉴相符。
史鑑-汉语大词典
史鑑
【1】泛称史籍。《史记》与《资治通鉴》为我国史书代表著作,故用二者为我国史籍的代称。《红楼梦》第五一回:“前八首都是史鑑上有據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女名{静娟}﹐字{守一}﹐好觀史鑑。”
台鑑-汉语大词典
台鑑
【1】见“台2鑒”。
品鑑-汉语大词典
品鑑
【1】见“品鑒”。
圖鑑-汉语大词典
圖鑑
【1】以图画为主并附以文字说明的著作(多用做书名)。如:《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哺乳动物图鉴》等。
往鑑-汉语大词典
往鑑
【1】见“往鑒”。
衡鑑-汉语大词典
衡鑑
亦作“[衡鑒]”【1】衡器和镜子。比喻准绳﹑楷模。{宋}{范仲淹}《上执政书》:“賞罰者﹐天子之衡鑑也。衡鑑一私﹐則天下之輕重妍醜﹐從而亂焉。”{宋}{司马光}《上宋侍读书》:“伏惟執事體純明以立質﹐積學問以廣德……誠薦紳之表的﹐後進之衡鑑也。”【2】品评;鉴别。{明}{李东阳}《送傅曰会还新喻二十韵》:“歲月供鉛槧﹐交情識佩刀。文章吾所畏﹐衡鑑爾能逃。”{茅盾}《<新绿丛辑>旨趣》:“作者天南地北﹐既非相识﹐又无所谓好恶﹐倘有衡鉴失当﹐罪在我们的学力不够。”{宋}{陆游}《南唐书·伍乔传》:“及覆考牓出﹐{喬}果爲首﹐{洎}﹑{貞觀}次之﹐時稱主司精於衡鑑。”{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庆元二年戒饬场屋付叶翥已下御笔》:“惟賴卿輩協意悉心﹐精加衡鑒﹐網羅實才。”
寒鑑-汉语大词典
寒鑑
【1】比喻清澈闪光的水面。{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序》:“池上有亭﹐形類畫舫曰{石帆}者﹐予暇日與客坐其中﹐竹樹颯然﹐池水清澈﹐可見毛髮﹐游鯈浮沈﹐往來於寒鑑之中﹐顧而樂之。”{宋}{欧阳修}《送胡学士知湖州》诗:“{吴興}水精宫﹐樓閣在寒鑑。”【2】寒光闪烁的镜子。{宋}{黄庭坚}《和邢惇夫秋怀》之三:“明月本無心﹐誰令作寒鑑。”{宋}{欧阳修}《西斋手植菊花过节始开偶书奉圣俞》诗:“豈知寒鑑中﹐兩鬢甚秋草。”
寫鑑-汉语大词典
寫鑑
【1】照镜。{唐玄宗}《答司马承祯上剑镜》诗:“寫鑑表容質﹐佩服爲身防。”
寶鑑-汉语大词典
寶鑑
【1】宝镜。镜子的美称,亦以喻月亮。常用作书名,取可以借鉴之意。如{唐}{卫嵩}有《医门宝鉴》三卷,{元}{夏文彦}有《图绘宝鉴》五卷。{宋}{刘过}《蝶恋花·赠张守宠姬》词:“寶鑑年來微有暈。懶照容華﹐人遠天涯近。”{明}{谢谠}《四喜记·佳期重会》:“湘簾高捲﹐遥看寶鑑空懸。暗想當年奇遇﹐美景依然。”《新唐书·张九龄传》:“千秋節﹐公﹑王並獻寶鑑。”《红楼梦》第十二回:“〔{賈瑞}〕拿起那寶鑑來﹐向反面一照﹐只見一個骷髏兒立在里面。”
引鑑-汉语大词典
引鑑
【1】谓持镜照面。《新唐书·韩休传》:“〔{玄宗}〕嘗引鑑﹐默不樂。”
玉鑑-汉语大词典
玉鑑
【1】亦作“[玉監]”。光洁可鉴的玉片。古用为带饰。《管子·轻重己》:“天子東出其國四十六里而壇﹐服青而絻青﹐搢玉總﹐帶玉監﹐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號曰祭日。”{马非百}新诠:“帶玉監﹐謂以玉鑑爲帶上之飾也。”【2】玉盆。{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是日碧天如濯﹐明旭晶然﹐騰翠微而出﹐浩波映其下﹐對之覺塵襟盪滌﹐如在冰壺玉鑑中。”【3】喻皎洁的月亮。{明}{李维桢}《日方升赋》:“代玉鑑以相摩﹐運璇穹而罔息。”{宋}{梅尧臣}《次韵答王景彝闻余月下与内饮》:“仰頭看月見新鴻﹐形影雙飛玉鑑中。”{金路铎}《卫州赠子深节度》诗:“平分玉鑑漁村晩﹐四望黄雲寡婦秋。”【4】镜的美称。{元}{吕济民}《鹦鹉曲·赠玉香》曲:“畫蛾眉玉鑑香﹐伴才朗玉枕留香。”【5】犹明察。{太平天囯}《忠王李秀成自述》:“詔書因京城失破﹐未及帶隨﹐可記在心之大畧﹐寫呈老中堂玉鑑。”
戒鑑-汉语大词典
戒鑑
亦作“[戒鑒]”【1】警戒;引以为戒。{明}{李贽}《读史·经史相为表里》:“史而不經﹐則爲穢史矣﹐何以垂戒鑑乎?”{孙犁}《澹定集·<文艺评论>改进要点》:“这些作法﹐常常是以‘群言’之虚名﹐掩‘一言’之实质﹐流弊甚多﹐对文艺工作﹐有切肤之痛﹐深可戒鉴。”
甕鑑-汉语大词典
甕鑑
【1】糖霜(冰糖)的品级名。{宋}{王灼}《糖霜谱》第五:“收甕﹐四周循環連綴生者曰甕鑑﹐顆塊層出如崖洞間鍾乳﹐但側生耳……一甕中品色亦自不同﹐堆疊爲假山者爲上﹐團枝次之﹐甕鑑次之﹐小顆塊次之﹐沙脚爲下。”
明鑑-汉语大词典
明鑑
亦作“[明監]”亦作“[明鑒]”【1】称人善于识别事物;明察。《三国志·魏志·杨俊传》:“{俊}自少及長﹐以人倫自任。同郡{審固}﹑{陳留}{衛恂}本皆出自兵伍﹐{俊}資拔奬致﹐咸作佳士……其明鑒行義多此類也。”{茅盾}《子夜》二:“嗯﹐嗯﹐请三老爷明鉴。关厂的话﹐现在说出去﹐恐怕会闹乱子。”《後汉书·段熲传》:“聖朝明監﹐信納瞽言﹐故臣謀得行﹐{奂}計不用。”《晋书·王恭传》:“賴先帝明鑒﹐浸潤不行。”{清}{溥伟}《让国御前会议日记》:“以揖讓爲美德﹐以優待爲欺飾﹐請太后明鑑。”【2】明显的鉴戒或借鉴。{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关镇杂记·三关》:“{元}人進《金史》表:‘勁卒擣{居庸關}﹐北拊其背;大軍出{紫荆口}﹐南扼其吭。’此古今都{燕}者防患之明鑑也。”《後汉书·陈蕃传》:“明鑒未遠﹐覆車如昨﹐而近習之權﹐復相扇結。”《明史·外国传一·朝鲜》:“夫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苟闕斯二者﹐而徒事佛求福﹐{梁武}之事﹐可爲明鑑。”【3】明亮的镜子。《新唐书·魏元忠传》:“夫明鑑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臣請借近以爲諭。”{南朝} {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二:“明鑒鏡察﹐當照其胷懷耳。”【4】喻月或平静的水面。{宋}{苏轼}《曲槛》诗:“流水照朱欄﹐浮萍亂明鑑。”
水鑑-汉语大词典
水鑑
亦作“[水鑒]”【1】明鉴。{明}{文徵明}《送乔冢宰致仕还太原》诗之一:“啟事從來誇水鑑﹐移文曾不愧山靈。”【2】比喻清明无私。{清}{钱谦益}《寄侯豫瞻督学江西》诗:“水鑑清時吏部郎﹐持衡專得典文章。”【3】明澈如水之照映,故称。{宋}{苏轼}《和黄秀才鉴空阁》:“明月本自明﹐無心孰爲境。挂空如水鑑﹐寫此山河影。”{晋}{陆云}《答大将军祭酒顾令文》诗之二:“心猶水鑒﹐函景内照。”
淬鑑-汉语大词典
淬鑑
同“[淬鏡]”【1】{宋}{张师正}《括异志·张酒酒》:“道士{張酒酒}﹐失其名﹐不知何許人。{天聖}中﹐主{西都}{張水縣}之{天禧觀}﹐善淬鑑﹐經其手﹐則光照洞澈。”
民鑑-汉语大词典
民鑑
【1】见“民監”。
火鑑-汉语大词典
火鑑
【1】见“火鏡”。
炯鑑-汉语大词典
炯鑑
亦作“[烱鑑]”【1】见“炯鑒”。
燭鑑-汉语大词典
燭鑑
【1】犹明鉴,明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大破贼》:“‘大破賊’大字﹐是{晉}{唐}口語……熟於《世説》者﹐自當燭鑑。”
神鑑-汉语大词典
神鑑
【1】见“神鑒”。
破鑑-汉语大词典
破鑑
【1】破镜。喻残月。{宋}{欧阳修}《招许主客》诗:“樓頭破鑑看將滿﹐甕面浮蛆撥已香。”
秉鑑-汉语大词典
秉鑑
【1】持镜。比喻明察。{清}{陈確}《呈学请削籍词》:“伏惟師臺無私秉鑑﹐以德愛人。”
秦鑑-汉语大词典
秦鑑
【1】见“秦鏡”。
百鍊鑑-汉语大词典
百鍊鑑
【1】见“百鍊鏡”。
聖鑑-汉语大词典
聖鑑
亦作“[聖鑒]”【1】指帝王或临朝太后的鉴察。《镜花缘》第八八回:“太后移置十名後﹐可見妍媸難逃聖鑑。”{陈白尘}《大风歌》第二幕:“皇太后圣鉴:{张敖}得罪{高皇帝}﹐理应削去王位﹐焉敢心怀不满?”《旧唐书·权德舆传》:“陛下亦宜稍迴聖鑑﹐俯察羣心。”{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紛紜之議﹐裁之聖鑒。”《晋书·桓温传》:“今皇子幼稚﹐而朝賢時譽惟{謝安}﹑{王坦之}才識智能﹐皆簡在聖鑑。”
臨鑑-汉语大词典
臨鑑
【1】对镜。《新五代史·晋臣传·桑维翰》:“爲人醜怪﹐身短而面長﹐常臨鑑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
衷鑑-汉语大词典
衷鑑
【1】明察衷曲。{南朝} {梁}{江淹}《萧骠骑让封第三表》:“臣再抽慊情﹐辭僞理屈﹐側守圭漏﹐伏望衷鑑。”
箴鑑-汉语大词典
箴鑑
【1】犹言教训;榜样。{明}{沈德符}《野獲编补遗·刑部·重刊<闺范>序》:“然且一人繪一圖﹐一圖叙一事﹐附一贊﹐事核言直﹐理明詞約﹐真閨壼之箴鑑也。”
精鑑-汉语大词典
精鑑
亦作“[精鑒]”【1】明于鉴别。亦指高明的识别力。{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欲求士之賢愚﹐在於精鑒博采之而已。”{五代}{齐己}《爱吟》:“傳寫會逢精鑒者﹐也應知是詠閒情。”《宋史·儒林传四·吕祖谦》:“嘗讀{陸九淵}文喜之﹐而未識其人﹐考試禮部﹐得一卷﹐曰:‘此必{江西}{小陸}之文也。’揭示﹐果{九淵}﹐人服其精鑑。”{王先谦}《与缪荃孙书》:“{石州}文除{祁}{趙}兩碑志外﹐無可入選﹐足徵精鑒。”
菱鑑-汉语大词典
菱鑑
【1】菱镜。{元}{刘詵}《闻角赋》:“菱鑑無色﹐蘭芳歇菲。”{南唐}{李中}《春闺》诗之一:“晨昏菱鑑懶修容﹐雙臉桃花落盡紅。”
藻鑑-汉语大词典
藻鑑
亦作“[藻鍳]”【1】引申为担任品评鉴别人才的职务。{唐}{杜牧}《崔璪除刑部尚书制》:“擢任藻鑑﹐旋職牢籠﹐材皆適宜﹐官無逋事。”【2】品藻和鉴别(人才)。{唐}{刘禹锡}《上门下武相公启》:“藻鑒之下﹐難逃陋容。”《剪灯馀话·琼奴传》:“特召二生﹐仍請前輩之善藻鑑者﹐使潛窺之。”{清}{顾炎武}《挽殷公子岳》诗:“憶昔過從日﹐偏承藻鑑殊。”
綱鑑-汉语大词典
綱鑑
【1】{明}{清}人采用{朱熹}《通鉴纲目》体例编写通史, 於“纲目”﹑“通鉴”各摘一字, 称为纲鉴。如{明}{王世贞}《纲鉴会纂》﹑{袁黄}《袁了凡纲鉴》, {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等。{太平天囯}{洪仁玕}《军次实录·谕天下读书士子》:“惟喜讀古文綱鑑﹐每得有忠真節義之句﹐便念念不忘﹐究不解所謂文法也。”
軒鑑-汉语大词典
軒鑑
【1】即轩辕镜。《宋史·外国传三·高丽》:“去歲高懸軒鑑﹐大選{魯}儒﹐{彬}{罕}接武澤宫﹐敢萌心於中鵠;濫巾英域﹐空有志於羨魚。”{宋}{范仲淹}《金在熔赋》:“如令區别妍媸﹐願爲軒鑑;儻使削平禍亂﹐請就干將。”
貽鑑-汉语大词典
貽鑑
【1】留有鉴戒。《旧唐书·令狐德棻传》:“如文史不存﹐何以貽鑑今古?”
賞鑑-汉语大词典
賞鑑
【1】见“賞鑒”。
透光鑑-汉语大词典
透光鑑
【1】一种能透过光线的古铜镜。{宋}{沈括}《梦溪笔谈·器用》有科学的记载。当镜面受日光或灯的聚光照射时,镜背的铭文或纹饰便可投映在白壁上。上海博物馆藏有{西汉}时代的这种古镜。我国现已掌握透光鉴的铸造技术。
識鑑-汉语大词典
識鑑
【1】见“識鑒”。
青鑑-汉语大词典
青鑑
亦作“[青鑒]”【1】青铜镜﹔明镜。{南唐}{李中}《赠夏秀才》诗:“明時儻有丹枝分﹐青鑑從他素髮新。”【2】犹青览。{苏曼殊}《与刘三书》:“前在{申}寄上一椾﹐《文學因緣》一册﹐想已塵青鑒矣。”{盛宣怀}《致泽公爷书》:“瀕行肅上寸箋﹐度邀青鑒。”
雄鑑-汉语大词典
雄鑑
【1】谓杰出的鉴察力。{明}{李东阳}《锁继恩》诗:“{太宗}雄鑑絶代無﹐{武功}刎頸{秦王}殂。”
陰鑑-汉语大词典
陰鑑
【1】即阴燧。语出《周礼 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南朝}{梁元帝}《玄览赋》:“置陰鑑之明水﹐設珪瓚而盈觴。”《旧唐书·礼仪志三》:“鑑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今司宰有陽燧﹐形如圓鏡﹐以取明火;陰鑑形如方鏡﹐以取明水。”
陽鑑-汉语大词典
陽鑑
【1】见“陽鑒”。
金鑑-汉语大词典
金鑑
亦作“[金鑒]”【1】指明察的帝王。{宋}{范仲淹}《谢许守旧官表》:“金鑑臨御﹐多士駿奔。”【2】指帝王之明察。{宋}{范仲淹}《四民诗·士》:“黜陟金鑑下﹐昭昭媸與妍。”【3】比喻月亮。{宋}{梅尧臣}《晩过天汉桥堤上行》诗:“海月開金鑑﹐河冰卧玉虬。”【4】《新唐书·张九龄传》﹕“〔{玄宗}〕千秋節﹐公﹑王并獻寶鑑﹐{九齡}上事鑑十章﹐號《千秋金鑑錄》﹐以伸諷諭。”后以“金鑑”指对人进行讽谕的文章和书籍。{清}{钱谦益}《天启元年浙江乡试程录·第一问》:“其在今日﹐所以進金鑑而箴丹扆者﹐亦必有道矣。”{宋}{陆游}《丞相率文武百僚请建重明节表》:“周行抃蹈﹐各陳金鑒之書。”
鎔鑑-汉语大词典
鎔鑑
【1】融合借鉴。{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上》:“{蕭統}之銓擇﹐鎔鑑古今。”
鑑-汉语大词典
鑑
《廣韻》格懺切,去鑑,見。《廣韻》古銜切,平銜,見。【1】古器名。形似大盆,有耳。青铜制,盛行于{东周}。或盛水,大的可作浴盆;或盛冰,用来冷藏食物。有时借为照影之用。《诗·邶风·柏舟》:“我心匪鑒。”{毛}传﹕“所以察形也。”《周礼·天官·凌人》:“春始治鑑。”{郑玄}注﹕“鑑﹐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禦温氣。”《宋书·礼志二》:“二廟夏祠用鑑盛冰﹐室一鑑﹐以禦温氣蠅蚋。”{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至日納冰窖中﹐鑑深二丈﹐冰以入﹐則固之﹐封如阜。”【2】指方诸。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亦称“[鑑諸]”﹑“[鑑燧]”。《周礼·秋官·司烜氏》:“以鑒取明水於月。”{郑玄}注﹕“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第三章一:“《西清古鑑》所録之蟠夔洗﹐《續鑑》所録之蟠虺洗﹐一徑二尺餘﹐一徑尺餘﹐皆鑑也。”【3】镜子。(1)多为青铜制成。有的刻有铭文,用以自戒。《庄子·德充符》:“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成玄英}疏:“鑑,鏡也。”{宋}{司马光}《初见白发慨然感怀》诗:“留爲鑑中銘,晨夕思乾乾。”{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古云:臨鑑立影。”(2)即阳燧。铜或铜锡合金制成漲V日取火的凹镜。{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杂说》:“鑑向日而火至,方諸向月而水至。”(3)古人衣带上的装饰物,一种小镜子。《左传·定公六年》﹕“{昭公}之難﹐君將以{文}之舒鼎﹐{成}之昭兆﹐{定}之鞶鑑﹔苟可以納之﹐擇用一焉。”{杜预}注﹕“鞶帶而以鏡爲飾也。今西方{羌}{胡}猶然﹐古之遺服。”一说一种玉饰。{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读<左传·庄公>》:“鑑以玉爲之也。”【4】光,光泽。{唐}{{韩愈}{孟郊}}《城南联句》:“貌鑑清溢匣﹐眸光寒發硎。”{钱仲联}集释引{孙汝听}曰﹕“貌鑑者﹐有光可以鑑也。”【5】比喻明洁如镜的水面。{宋}{范仲淹}《出守桐庐道中》诗:“滄浪清可愛﹐白鳥鑑中飛。”{宋}{秦观}《游龙瑞宫次程公韵》:“莓徑翠依屏上轉﹐藕花紅繞鑑中開。”【6】照;映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獻車於{季武子}﹐美澤可以鑑。”{杜预}注﹕“光鑑形也。”{三国 魏}{阮籍}《咏怀》之一:“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清}{魏源}《武林纪游》诗之一:“如鏡受呵氣﹐難鑑{西施}鬟。”{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7】照察,审辨。《後汉书·郭太传》:“其奬拔士人﹐皆如所鑒。”{唐}{韩愈}《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聖明所鑒﹐毫髮無遺。”《天雨花》第十一回:“吾兄不必來推託﹐伏惟滿飲鑒微誠。”【8】指照察审辨的能力。{晋}{袁宏}《後汉纪·灵帝纪上》:“{陳留}人{韓卓}有知人之鑒。”{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凡童少鑒淺而志盛﹐長艾識堅而氣衰。”{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知人之鑑﹐不易明也。”{章炳麟}《箴新党论》:“若夫{汝南}{許劭}﹐名有臧否人倫之鑒﹐而與其兄{許靖}不協。”【9】引为教训的事。《诗·大雅·荡》:“{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10】指引为教训。《南史·后妃传序》:“{梁武}撥亂反正﹐深鑒奢逸。”《朱子语类》卷四十:“蓋{子路}所言却是實地﹐二子却鑒他{子路}爲夫子所哂﹐故退後説。”{清}{魏源}《寰海後》诗之二:“六州鑄錯休重錯﹐幾見前車鑑後圖。”【11】敬词。旧式书信用在开头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如大鉴﹑台鉴﹑钧鉴。【12】编年史的一种名称。{清}{冯桂芬}《<明纪>序》:“編年之名亦有二﹐曰鑑﹐曰紀。”{金一}《文学观》:“紀傳變而爲鑑﹐爲綱目﹐爲本末體。”【13】通“[監1]”。参见“[鑑寐]”﹑“[鑑昧]”。【14】姓。{明}有{鑑桑}。见{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僻姓》。
鑑前毖後-汉语大词典
鑑前毖後
【1】谓把过去的错误引为借鉴﹐以后谨慎行事﹐避免重犯。{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艺文下·老林说》:“鑑前毖後﹐通三省而籌之﹐爲曲突徙薪之計﹐建久安長治之謀。”
鑑鸞-汉语大词典
鑑鸞
【1】犹镜鸾。{唐}{王涣}《惆怅》诗之四:“訣别{徐郎}淚如雨﹐鑑鸞分後屬何人。”
鑑諸-汉语大词典
鑑諸
【1】即方诸。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说文·金部》:“鑑﹐大盆也。一曰鑑諸。可以取明水於月。”{王筠}句读:“諸是{漢}名﹐鑑乃古名。”《旧唐书·礼仪志三》引{汉}{卫宏}《汉旧仪》:“以鑑諸取水於月﹐以陽燧取火於日。”
鑑湖-汉语大词典
鑑湖
亦作“[鑒湖]”【1】湖名。即{镜湖}。又称{长湖}﹑{庆湖}。在{浙江}{绍兴}城西南二公里。为{绍兴}名胜之一。{唐}{杜甫}《壮游》诗:“{越}女天下白﹐{鑑湖}五月涼。”{元}{萨都剌}《题汀州丁三溪知事卷》诗:“{鑑湖}分半曲﹐{賀老}竟何如。”【2】{浙江}{绍兴}的别称。因境内{鉴湖}得名。{清}末{绍兴}籍革命党人{秋瑾}自号{鉴湖女侠}。【3】湖名。在{江西省}{吉水县}东二里。《古谣谚》卷二七引《广舆记·鉴湖谚》:“水繞{鑑湖}弦﹐{吉水}出狀元。”【4】湖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湖滨有{阅微草堂}﹐相传为{清}代文人{纪昀}谪戍{新疆}时的故居所在。现为游览胜地。
鑑取-汉语大词典
鑑取
亦作“[鑒取]”【1】察知了解。取﹐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清}{纳兰性德}《红窗月》词:“道休孤密約﹐鑒取深盟。”{清}{李渔}《慎鸾交·拒托》:“訴奇寃﹐還望娘行鑒取﹐莫聽煩言。”{郭沫若}《落叶·第十信》:“神是会容恕一切的﹐神会鉴取我的燃烧着一样的诚意的。”
鑑空衡平-汉语大词典
鑑空衡平
【1】犹言明察持平。{清}{杨潮观}《开金榜朱衣点头》:“今司文柄﹐鑑空衡平﹐不受一毫請托。”{胡士莹}校注:“鑑空衡平﹐明察持平的意思。鑑空﹐言胸無成見。衡平﹐衡量公平。”{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雍也篇五》:“〔{黄勉齋}〕所云:‘未怒之初﹐鑑空衡平;方過之萌﹐瑕纇莫逃。’”
鑑道-汉语大词典
鑑道
【1】明察道理。《尸子》卷下:“未有不因學而鑑道﹐不假學而光身者也。”
鑑戒-汉语大词典
鑑戒
亦作“[鑑誡]”亦作“[鑒誡]”亦作“[鑒戒]”【1】引为教训﹐使人警惕。{清}{恽敬}《与姚来卿书》:“{豐城}極弊之區﹐{彭秋潭}敗于{臨川}﹐深可鑒戒。”《後汉书·荀爽传》:“又集{漢}事成敗﹐可爲鑒戒者﹐謂之《漢語》。”《国语·楚语下》:“人之求多聞善敗﹐以鑑戒也。”【2】指引为教训﹐使人警惕的事情。{马南邨}《燕山夜话·不吃羊肉吃菜羹》:“这一类笑话虽然发生在死去了的封建时代﹐但是﹐现在的人也未尝不可以引为鉴戒啊。”《魏书·高允传》:“厥後史官並載其事﹐以爲鑒誡。”{明}{张纶}《林泉随笔》:“其説可爲後世之鑑誡﹐故用表而出之。”
鑑人-汉语大词典
鑑人
亦作“[鑒人]”【1】照人。{明}{叶小鸾}《艳体连珠·发》:“蓋聞光可鑒人﹐諒非蘭膏所澤。”【2】知人﹐察人。{唐}{锺辂}《前定录·乔琳》:“{彦莊}客{申屠生}者﹐善鑒人。”
鑑衡-汉语大词典
鑑衡
亦作“[鑒衡]”【1】鉴别﹐评定。{明}{李东阳}《拟杨文懿公谥议》:“又見諸考校﹐爲鑑衡模範﹐昭不可掩。”{清}{汪懋琨}《<白雨斋词话>序》:“予竊喜鑒衡不爽﹐而生之素所蓄積可知矣。”
鑑昭-汉语大词典
鑑昭
亦作“[鑒昭]”【1】犹明察。{明}{徐复祚}《投梭记·约社》:“靈神鑒昭﹐一月月十風五雨年收好﹐當祈報。”
鑑略-汉语大词典
鑑略
亦作“[鑒略]”【1】识见才略。《晋书·殷仲堪传》:“而用計倚伏煩密﹐少於鑒略﹐以至於敗。”《北史·李灵李孝伯等传论》:“{孝伯}風範鑒略﹐蓋亦過人。”{唐}{司空图}《故盐州防御史王纵追述碑》:“{開成}中﹐宰相{鄭公}{肅允}屬鎮臨﹐尤稱鑒略﹐仰賢有素﹐授任不疑。”
鑑察-汉语大词典
鑑察
亦作“[鑒詧]”亦作“[鑒察]”【1】鉴别﹐察看。{唐}{白居易}《祭中书韦相公文》:“今兹薦奠﹐不設葷腥﹐庶幾降臨﹐鑒察精意。”《晋书·吕光载记》:“鑑察成敗﹐遠侔古人。”{明}{无名氏}《临潼斗宝》第一折:“非微臣自稱許﹐主公便宜鑑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徐锡麟安庆起义清方档案》:“並無確切同謀實據﹐故續電請從緩電奏﹐當蒙鑒詧。”
鑑選-汉语大词典
鑑選
亦作“[鑒選]”【1】鉴别评选。{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十二章:“{剑平}和{四敏}都被选作展览品的鉴选人。”
鑑辨-汉语大词典
鑑辨
【1】谓知人识才。{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胥}乃明知鑑辨﹐知{孫子}可以折衝銷敵。”
鑑畏-汉语大词典
鑑畏
亦作“[鑒畏]”【1】警戒畏惧。《後汉书·皇甫规传》:“今興改善政﹐易於覆手﹐而羣臣杜口﹐鑒畏前害。互相瞻顧﹐莫肯正言。”
鑑窪-汉语大词典
鑑窪
【1】凹面镜。《墨子·经下》:“鑑窪﹐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张纯一}集解引{栾廷梅}曰:“此言窪面反光鏡﹐成正景倒景之理。鑑窪即窪鑑。《墨子》有如此倒植文法也。”
鑑賞-汉语大词典
鑑賞
亦作“[鑒賞]”【1】犹识别﹐辨识。《晋书·王戎传》:“族弟{敦}有高名﹐{戎}惡之。{敦}每候{戎}﹐輒託疾不見。{敦}後果爲逆亂。其鑒賞先見如此。”【2】谓赏识。{宋}{黄庭坚}《和答莘老见赠》:“兒曹被鑒賞﹐許以綜九流。”{唐}{李翱}《答韩侍郎书》:“其鑒賞稱頌人物﹐初未甚信﹐其後卒享盛名爲賢士者﹐故{陸歙州}﹑{常簡州}皆是也。”{明}{徐渭}《送俞生之入楚》诗:“歸來逢鑒賞﹐幾度抹山窗。”【3】鉴定欣赏。多用于艺术品﹑文物等。{明}{陶宗仪}《辍耕录·淳化阁帖》:“《淳化閣帖》﹐非精於鑒賞者﹐莫能辨其真僞。”{明}{文徵明}《咏次明》:“寄情時有樗蒲樂﹐博物咸推鑑賞家。”{鲁迅}《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而是只有少数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鉴赏的东西。”
鑑采-汉语大词典
鑑采
亦作“[鑒采]”【1】审察并采用。{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设便民房》:“敢附記之﹐仰祈鑒采。”
鑑臺-汉语大词典
鑑臺
【1】镜台﹐梳妆台。《宣和书谱·卫恒》:“見於世者﹐多其草字。論者以謂如插花美人舞笑鑑臺﹐是其便娟有餘﹐而剛健非所長也。”
鑑格-汉语大词典
鑑格
【1】犹法式。{明}{高启}《范魏公手书<伯夷颂>为其裔孙天章题》诗:“當時書寫豈無謂﹐要示後人爲鑑格。”
鑑别-汉语大词典
鑑别
亦作“[鑒别]”【1】谓辨别真假好坏。常用于对艺术作品的分辨识别。{朱光潜}《文学的趣味》:“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鉴别。”{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二:“精于鑑别﹐所蓄書畫最富。”{宋}{司马光}《论周琰事不坐冯诰状》:“{周琰}所用殊字﹐{誥}本疑不係重疊韵。由臣愚懵﹐鍳别不精。”
鑑徹-汉语大词典
鑑徹
亦作“[鑒徹]”【1】犹洞照。用作敬词。{唐}{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德叙怀斐然之作三十韵》:“鑑徹勞懸鏡﹐荒蕪已荷鋤。”一本作“鑑澈”。
鑑古-汉语大词典
鑑古
【1】指鉴定古代文物。{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姜白石}《絳帖平》……幸目次備詳總録﹐鑑古者資以攷證。”
鑑貌辨色-汉语大词典
鑑貌辨色
亦作“[鑒貌辨色]”【1】观察和辨识人的容颜神色。《西游记》第五九回:“大丈夫鑒貌辨色﹐只以求扇爲名﹐莫認往時之溲話﹐管情借得。”《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適來鑒貌辨色﹐觀君與凡俗不同。”《景德传灯录·守清禅师》:“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師曰:‘鑒貌辨色。’”【2】有时含贬义。指善于观察别人脸色﹐以求取悦于人。《官场现形记》第四三回:“這就叫見風駛船﹐鑒貌辨色。”
鑑昧-汉语大词典
鑑昧
亦作“[鑒昧]”【1】犹假寐。鑑﹐通“監1”。{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唐高祖實録》:{武德}二年正月甲子﹐下詔曰:朕祗膺靈命﹐撫遂羣生﹐言念亭育﹐無忘鑒昧。”《周书·宣帝纪》:“興言夕惕﹐無忘鑒昧。”
鑑許-汉语大词典
鑑許
亦作“[鑒許]”【1】鉴察并认可。{清}{江藩}《汉学师承记·王兰泉》:“{藩}從先生游﹐垂三十年﹐論學談藝﹐多蒙鑒許。”{清}{吴敏树}《与杨性农书》:“不謂過蒙鑒許﹐以爲粗知文事﹐重複增寄巨稾。”{南朝} {宋}{鲍照}《重与世子启》:“今者之請﹐必願鑒許。”
鑑定人-汉语大词典
鑑定人
【1】法律名词。指能够运用科学技术和专门知识查明刑事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并作出鉴定结论的人员。有专职的﹐如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法医等﹔也有指派﹑聘请的﹐如医生﹑教授﹑科学家等。【2】指对工程建设﹑新工艺﹑新产品等具有鉴定资格的专门人员。
鑑允-汉语大词典
鑑允
亦作“[鑒允]”【1】敬词。表示请求对方明察并准许。《清史稿·颖毅亲王萨哈璘传》:“臣等屢請﹐未蒙鍳允﹐夙夜悚惶﹐罔知所措。”
鑑團-汉语大词典
鑑團
【1】指凸面镜。《墨子·经下》:“鑑團﹐景一大一小而必正。”{张纯一}集解引{栾廷梅}曰:“此言突面返光鏡﹐正景大﹑小之理。鑑團讀爲團鑑﹐即突鏡也。”
鑑微-汉语大词典
鑑微
【1】照见细微的东西。{唐}{孟郊}《结交》诗:“鑄鏡圖鑑微﹐結交圖相依。”
鑑臨-汉语大词典
鑑臨
亦作“[鑒臨]”【1】审察﹐监视。{茅盾}《霜叶红于二月花》十四:“那时候这岁半的小女孩要在众亲友鉴临之下参拜她的未来的父母﹐并拜见各位尊长。”{宋}{刘过}《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词:“臣有罪﹐陛下聖﹐可鑒臨。”《红楼梦》第一〇三回:“虔請{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大聖人﹐鑒臨在上﹐誠感則靈。”{唐}{韩愈}《论佛骨表》:“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
鑑知-汉语大词典
鑑知
亦作“[鑒知]”【1】明察知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上天鑒知﹐減其爵禄。”
鑑燧-汉语大词典
鑑燧
亦作“[鑒燧]”【1】偏指方诸。《太平御览》卷五二六引{汉}{卫宏}《汉旧仪》:“以鑑燧取水於月﹐以陽燧取火於日。”【2】方诸和阳燧。方诸﹐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阳燧﹐向日取火的凹镜。《周礼·考工记·輈人》:“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郑玄}注:“鑒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
鑑證-汉语大词典
鑑證
亦作“[鑒證]”【1】犹见证。{郭沫若}《归去来·由日本回来了》:“我在心中高呼千万遍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之名以为鉴证﹐金石可泐﹐此志不渝。”
鑑評-汉语大词典
鑑評
亦作“[鑒評]”【1】鉴察评定。{袁鹰}《悲欢·不灭的诗魂》:“{邓拓}同志的这些‘急就章’大都收在他的选集里﹐读者和评论家们可以自己来细细鉴评。”
鑑局-汉语大词典
鑑局
亦作“[鑒局]”【1】指人的见识和胸襟器量。{唐}{司空图}《容成侯传》:“上聞而器之﹐召見﹐嘉其鑒局﹐且謂毫髮無隱﹐屢顧屬之。”
鑑湖俠-汉语大词典
鑑湖俠
【1】指{秋瑾}。{柳亚子}《有悼为徐伯荪烈士作》诗之二:“亦有{鑑湖俠}﹐竦爽含英姿。”
鑑原-汉语大词典
鑑原
亦作“[鑒原]”【1】鉴察原谅。{鲁迅}《书信集·致刘随》:“其中僭改了几处﹐希鉴原为幸。”《宦海》第三回:“{金方伯}聽了﹐不懂{李中丞}是什麽意思﹐心上十分不悦﹐便道:請大帥鑒原。”{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有些地方还得改的隐晦一点﹐这可由弟动笔﹐希兄鉴原。”
鑑觀-汉语大词典
鑑觀
亦作“[鑒觀]”【1】察视。《後汉书·翟酺传》:“心存亡國所以失之﹐鑒觀興王所以得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醒世文》:“上帝鑒觀應不爽﹐真僞心腸天總明。”{清}{侯方域}《志定鼎说》:“昔者{秦}得金策﹐翦諸鶉首﹐鑒觀{秣陵}﹐厥有王氣。”
鑑曲-汉语大词典
鑑曲
亦作“[鑒曲]”【1】指{鉴湖}。在{浙江}{绍兴}。语本《新唐书·隐逸传·贺知章》﹕“又求周宫湖數頃爲放生池﹐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清}{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轶事》:“何日扁舟返{鑑曲}﹐匡牀夜雨話聯蟬。”{宋}{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词:“{鑒曲}寒沙﹐{茂陵}烟草﹐俛仰千古悠悠。”一本作“鑑曲”。{宋}{张炎}《忆旧游·寄沈尧道诸公》词:“留連﹐住人處﹐是{鑒曲}窺鶯﹐蘭沼圍泉。”
鑑識-汉语大词典
鑑識
亦作“[鑒識]”【1】审察辨识的能力。多指识别人才。《旧唐书·陆贽传》:“得賢有鑑識之名﹐失實當暗謬之責。”《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洽}同郡{許混}者﹐{許劭}子也。清醇有鑒識。”{南朝} {梁}{沈约}《沈文季加侍中诏》:“業宇流正﹐鑑識超凡。”{明}{高启}《代送饶参政还省序》:“對賓客則藉其辭令之善﹐用人物則取其鑒識之精。”
鑑照-汉语大词典
鑑照
亦作“[鑒照]”【1】鉴识照察。{汉}{班昭}《东征赋》:“庶靈祇之鑒照兮﹐祐貞良而輔信。”{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故鑒照洞明﹐而貴古賤今者﹐二主是也。”{詹鍈}义证引{李曰刚}曰:“謂鑒識照察洞徹分明也。”《朱子语类》卷四五:“一以貫之﹐固是以心鑒照萬物而不遺﹐然也須多學而識之始得。”{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檀越功德﹐佛已鑒照。”
鑑衷-汉语大词典
鑑衷
亦作“[鑒衷]”【1】明察心意。{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君其奚憾﹐不余鑒衷。”
鑑裁-汉语大词典
鑑裁
亦作“[鑒裁]”【1】审察识别人﹑物优劣的才能。{南朝} {梁}{锺嵘}《诗品》卷中:“然託諭清遠﹐良有鑑裁﹐亦未失高流矣。”{宋}{何薳}《春渚纪闻·漆烟对胶》:“{令嘏}{莊敏公}之子﹐所蓄古墨至多﹐而有鑒裁。”{唐}{刘知幾}《史通·浮词》:“斯皆鑒裁非遠﹐智識不周。”【2】指审察识别人﹑物的优劣。{清}{赵翼}《酬啬生郡博见赠韵》:“先生鑒裁擅隻眼﹐苦心肯爲披沙揀。”{唐}{韩愈}《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诗:“稱多量少鑒裁密﹐豈念幽桂遺榛菅。”{宋}{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诗:“自慙衰病心神耗﹐賴有羣公鑒裁精。”
鑑誡-汉语大词典
鑑誡
亦作“[鑒誡]”【1】见“鑑戒”。
鑑機識變-汉语大词典
鑑機識變
亦作“[鑒機識變]”【1】察看时机﹐了解动向。《晋书·皇甫真载记》:“{燕}朝無綱紀﹐實可圖之﹐鑒機識變﹐唯{皇甫真}耳。”
鑑世-汉语大词典
鑑世
【1】鉴察世道。{明}{宋濂}《送国子正苏君还金华山中序》:“予之所深望者﹐不朽之盛事﹐鑑世之元龜也。”
鑑詧-汉语大词典
鑑詧
亦作“[鑒詧]”【1】见“鑑察”。
鑑澈-汉语大词典
鑑澈
【1】见“鑑徹”。
鑑悟-汉语大词典
鑑悟
亦作“[鑒悟]”【1】谓精于审察﹐明白事理。《旧唐书·长孙无忌传》:“{無忌}聰明鑒悟﹐雅有武略。”《北史·申徽陆通传论》:“{陸通}鑒悟明敏﹐飾之以温恭。”
鑑亮-汉语大词典
鑑亮
亦作“[鑒亮]”【1】审察并原谅。捻军史料丛刊《李鸿章信稿·答英西林书》:“弟既叨舟誼﹐又屬梓鄉﹐豈恝然若此耶?仍希曲爲鑒亮。”{明}{屠隆}《綵毫记·远谪夜郎》:“白寃狀甚明﹐儻皇情不鑒亮﹐臣情願讓王爵﹐辭恩賞。”
鑑定-汉语大词典
鑑定
亦作“[鑒定]”【1】指对人功过﹑出身和优缺点等的鉴别和评定。{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哟!我又不是干部科长﹐成天给你作鉴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他对于成分的鉴定特别细心。”{吴晗}《灯下集·谈曹操》:“‘奸雄’这一鉴定﹐是{许劭}的创造。”【2】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宋}{陆游}《跋中和院东坡帖》:“鑒定精審﹐無一帖可疑者。”{明}{叶宪祖}《鸾鎞记·品诗》:“滴露研硃非草草﹐從容鑑定庶無尤。”{茅盾}《委屈》:“这衣服的剪裁式样﹐要是给话剧团管道具的专家见了﹐准会鉴定出它是哪一年的时装。”
鑑明-汉语大词典
鑑明
亦作“[鑒明]”【1】审察明白。京剧《审龙珠》第十二场:“贼王府陷害我送官究办﹐望大人细体察鉴明此寃。”【2】镜面明净。《庄子·德充符》:“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
鑑奥-汉语大词典
鑑奥
亦作“[鑒奥]”【1】明察深奥微妙的义理。{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唯深識鑒奥﹐必歡然内懌。”
鑑斷-汉语大词典
鑑斷
亦作“[鑒斷]”【1】明察决断。《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五年》:“{段公}無鑒斷之才﹐非撥亂之主。”{胡三省}注:“鑒﹐明也;斷﹐決也。”
鑑核-汉语大词典
鑑核
亦作“[鑒核]”【1】审察并核定。{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子见南子>》附文四《教育部朱参事及山东教育厅会衔呈文》:“谨根据原呈所控各节﹐将调查所得情形﹐连同《子见南子》剧本﹐会衔呈复﹐恭请钧部鉴核批示祗遵﹐实为公便。”
鑑于-汉语大词典
鑑于
亦作“[鑒于]”【1】考虑到﹔觉察到。{毛泽东}《增强党的团结﹐継承党的传统》:“鉴于他们的错误﹐自己更谨慎一些。”
鑑拔-汉语大词典
鑑拔
亦作“[鑒拔]”【1】谓识别选拔人才。《後汉书·郑玄传》:“{玄}稱{淵}爲國器﹐{嘏}有道德。其餘亦多所鑒拔﹐皆如其言。”{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独孤及》:“{及}性孝友﹐喜鑑拔。”《新唐书·李敬玄传》:“{太玄}坐免官十年。{敬玄}廉知之﹐擢爲{鄭州}司功參軍﹐後至祕書少監﹑{申王}師﹐以德行聞。其鑒拔率若此。”
鑑湖女俠-汉语大词典
鑑湖女俠
【1】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秋瑾}(1875-1907)的别号。{秋瑾}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绍兴}境内有{鉴湖}。{湘灵子}《轩亭冤·叙事》:“{秋瑾}字{璿卿}﹐又字{瑜娘}﹐自號{鑑湖女俠}。”
鑑寐-汉语大词典
鑑寐
亦作“[鑒寐]”【1】假寐﹐不脱衣冠而睡。鑑﹐通“監”。《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夙夜戰懼﹐不遑鑒寐。”{晋}{陆云}《岁暮赋》:“彼鑒寐之有時兮﹐亦始卒之固然。”《梁书·武帝纪中》:“興言夕惕﹐無忘鑒寐。”
鑑達-汉语大词典
鑑達
亦作“[鑒達]”【1】明察洞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不知明乎天道﹐辯乎地利﹐比量逆順﹐鑒達興亡之妙也。”{南朝} {梁}{任昉}《<王文宪集>序》:“明練庶務﹐鑑達治體。”
鑑止-汉语大词典
鑑止
亦作“[鑒止]”【1】照察。止﹐语气助词。《宋史·乐志八》:“何以致祥﹐上天鑒止。”
鑑澄-汉语大词典
鑑澄
亦作“[鑒澄]”【1】语本《淮南子·说山训》﹕“人莫鑑於沫雨﹐而鑑於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蕩也。”后用“鑑澄”表示明察﹐辨识。{晋}{葛洪}《抱朴子·贵贤 》:“鑒澄人物﹐不以經神﹐唯識玩弄可以悦心志。”
鞶鑑-汉语大词典
鞶鑑
【1】古代用铜镜作装饰的革带。《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鄭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鞶鑑予之。”{杜预}注:“鞶﹐帶而以鏡爲飾也﹐今西方{羌胡}猶然。古之遺服。”{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幽怪一·汉宫老婢》:“佩以瓊琚﹐帶以鞶鑑。”【2】引申为明显。{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及{崔}{胡}補綴﹐總稱《百官》﹐指事配位﹐鞶鑑可徵。”{詹鍈}义证:“{范}注:‘鞶鑑有徵﹐猶言明而有徵。’‘鞶帶’﹐束衣的革帶。《斟詮》:‘古亦書箴詞於其上﹐以爲鑑戒。’”
風鑑-汉语大词典
風鑑
【1】见“風鑒”。
高鑑-汉语大词典
高鑑
【1】见“高鑒”。
鵲鑑-汉语大词典
鵲鑑
【1】即鹊镜。亦比喻满月。{唐}{李峤}《月》诗:“清輝飛鵲鑑﹐新影學蛾眉。”{宋}{杨泽民}《琐窗寒》词:“倦拂鴛衾﹐羞臨鵲鑑﹐懶開窗户。韶華暗度﹐又過妬花風雨。”
鸞鑑-汉语大词典
鸞鑑
【1】即鸾镜。{宋}{张元幹}《兰陵王》词:“想娥緑輕暈﹐鸞鑑新怨。”{宋}{石孝友}《行香子》词:“鳳絃再續﹐鸞鑑重窺。”
龜鑑-汉语大词典
龜鑑
亦作“[龜鑒]”【1】比喻可供人对照学习的榜样或引以为戒的教训。鑑﹐镜子。{清}{吴沃尧}《杂说》:“吾雖雅不欲援古人之理想﹐以闌入今日之理想﹐然持此意以讀《水滸傳》﹐則謂《水滸傳》爲今日官吏之龜鑑也亦宜。”《周书·皇后传序》:“至於邪僻既進﹐法度莫修﹐冶容迷其主心﹐私謁蠹其朝政﹐則風化凌替﹐而宗社不守矣。夫然者﹐豈非皇王之龜鑑與?”《元典章·户部五·父母未葬不得分财析居》:“蓋聞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斯前代之格﹐抑亦今人之龜鑒也。”《明史·谢铎传》:“〔{謝鐸}〕上言《綱目》一書﹐帝王龜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