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三官)是什么意思
三官-汉语大词典
三官
【1】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齋戒受質 ﹐百官各以其成﹐質於三官。”《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書之﹐吾子爲司徒﹐實書名;夫子爲司馬﹐與工正﹐書服;{孟孫}爲司空﹐以書勳。”《孔子家语·正论》:“{于奚}辭﹐請曲懸之樂﹐繁纓以朝﹐許之﹐書在三官。”{王肃}注:“司徒書名﹐司馬書服﹐司空書勳也。”【2】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管子·兵法》:“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進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謂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3】古代三种官的合称。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荀子·解蔽》:“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爲田師;賈精於市﹐而不可以爲市師;工精於器﹐而不可以爲器師。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者也。”《吕氏春秋·上农》:“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農攻粟﹐工攻器﹐賈攻貨。”{高诱}注:“三官﹐農﹑工﹑賈也。”【4】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汉}代管理铸钱的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为水衡都尉之属官。《史记·平準书》:“其後二歲﹐赤側錢賤﹐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廢。於是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裴骃}集解引《汉书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屬官有{上林}均輸﹑鍾官﹑辨銅令。”【5】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三国}时{魏国}称廷尉属官正﹑监﹑平为廷尉三官。《三国志·魏志·鲍勋传》:“詔曰:‘{勛}指鹿作馬﹐收付廷尉。’廷尉法議:‘正刑五歲。’三官駁:‘依律罰金二斤。’帝大怒曰:‘{勛}無活分﹐而汝等欲縱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姦﹐當令十鼠同穴。’”《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三官﹐廷尉正﹑監﹑平也。”【6】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称。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黄庭内景经·沐浴》:“傳得可授告三官。”{务成子}注:“三官﹐天地水也。”{唐}{吴筠}《游仙》诗:“三官無遺譴﹐七祖升雲軿。”{明}{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三官者出於道家﹐其説以天地水府爲三元﹐能爲人賜福赦罪解厄。”【7】人体三种器官。指耳﹑目﹑心。《吕氏春秋·任数》:“凡耳之聞也﹐藉於静;目之見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君臣易操﹐則上之三官廢矣。”{高诱}注:“三官﹐耳﹑目﹑心。”【8】人体三种器官。指口﹑目﹑耳。《淮南子·诠言训》:“食之不寧於體﹐聽之不合於道﹐視之不便於性﹐三官交争﹐以義爲制者﹐心也。”{高诱}注:“三官﹐三關﹐謂食﹑視﹑聽也。”
三官錢-汉语大词典
三官錢
【1】{汉}代{上林苑}三官所铸的钱币。《史记·平準书》:“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新钱是由{上林}三官铸造的﹐所以又称为上林钱或三官钱。三官钱质量高﹐便于流通而不易盗铸。”
三官手書-汉语大词典
三官手書
【1】道教徒祈祷三官神的文书。《三国志·魏志·张鲁传》“雄據{巴}﹑{漢}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典略》:“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説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沈之水。謂之‘三官手書’。”
三官堂-汉语大词典
三官堂
【1】道教供天﹑地﹑水三官神的庙宇。《儒林外史》第五十回:“那馬快頭領着{鳳四老爹}一直到三官堂﹐會着{浙江}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