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顫)是什么意思
颤动-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颤动chàndòng
〈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主语常是人体的某个部位或其他物体。常作谓语,也可作定语。
胖子哈哈大笑起来,浑身的肉都颤动着|嘴唇颤动|花白的头发颤动着|他的心颤动了声音低而且颤动|白杨树的叶子在秋风中不住地颤动|船身上下颤动|罗盘上微微颤动的指针总是指着北方|颤动的琴弦|颤动的声音
颤抖-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颤抖chàndǒu
〈动〉哆嗦,发抖。常用于人体某个部位和自然界某些物体。常作谓语,也可作定语、状语、宾语。
老人的手不停地颤抖|枯枝在寒风中颤抖|全身颤抖了|双腿不停地颤抖着|嘴唇在微微颤抖|声音颤抖着|手腕直颤抖|他用颤抖的声音哭诉着|颤抖的手指|颤抖的双腿|爷爷伸出手,颤抖地抚摸着我的头|过了一会儿,他才颤抖地喊叫了一声|浑身颤抖起来|颤抖得厉害|他努力克制住自己的颤抖|寒冷引起了剧烈地颤抖
颤栗-古语词今用词典
颤栗zhànlì
见“战栗”条。
发抖 哆嗦 颤抖 战栗(颤栗) 打颤(打战) 抖 战抖-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发抖 哆嗦 颤抖 战栗(颤栗) 打颤(打战) 抖 战抖
发抖fàdǒu 哆嗦duōsuo 颤抖chàndǒu 战栗(颤栗)zhànlì 打颤(打战)dǎzhàn 抖dǒu 战抖zhàndòu
动词。表示由于心理上或生理上受到刺激而身体(或其局部)抖动;可比喻地用于内心,有的还可用于大地。
“发抖”强调抖动发生着;多用于因害怕或寒冷而引起的抖动。例如:“东北的天气太冷,冻得他浑身发抖”(《中国青年报》,1979.12.28);“他是头一次面向那么多人在台上发言,害怕,紧张,拿着发言稿的手止不住发抖”;“吴老太爷的心只是发抖,《太上感应篇》紧紧地抱在怀里”(茅盾:《子夜》)。
“哆嗦”所指的抖动一般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重;多用于因害怕、生气或寒冷而引起的抖动;是口语用词,有口语色彩。例如:“邹华堂没有见过这阵势,禁不住浑身哆嗦起来”(冯骥才等:《义和拳》)“样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儿乎要哭出来”(老舍:《骆驼祥子》)。
“颤抖”所指的抖动一般较轻微,可受“微微”修饰,意思较轻;多用于因激动或兴奋而引起的颤动。例如:“当郑克昌得到《挺进报》时,兴奋得双手都颤抖起来”(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写到这儿,我的心微微颤抖,从心底涌出一些聪俊的影子”(《杨朔散文选》);“大地有些颤抖”(孙犁:《风云初记》)。
“战栗”含有寒心、感到恐怖或畏冷的意味,多用于因害怕或寒冷而引起的抖动;一般只在文艺性的文字里使用,有文艺风格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例如:“看到这种血淋淋的杀人情景,她不禁全身战栗”;“单衣抵不住风雪的袭击,大家浑身哆嗦,牙齿战栗”(成仿吾:《长征回忆录》);“想到祸难就要临头,他心里战栗起来”。
“打颤”强调不由自主地抖动起来,所指的抖动较轻;是口语用词,口语色彩浓厚。例如:“有一扇窗,玻璃打烂了,浸入的北风直往屋里灌,冷得我身子打颤”(《周立波文集》,第二卷);“冰冷的水浸得他们身子都打战”(同上);“魏强被骂的脸色由红变黄,气的浑身直打颤”(冯志:《敌后武工队》);“有个老演员告诉他,腿打颤就使劲掐”(《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
“抖”在意思上和“发抖”较一致,适用的范围较广;也是口语用词,口语色彩浓厚,多同单音词组合;可以叠用,但后面须连上“的”。例如:“他怕冷,大概是发疟子,盖那么多还在抖”;“泥土仍然簌簌的掉,阿Q的脚也索索的抖”(鲁迅:《阿Q正传》);“我见到那个凶神恶煞的老板的时候,心里还真抖了一阵”;“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鲁迅:《药》)。
“战抖”是“战栗”的等义词,较少用。
震动 震 震荡 颤动 颤-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震动 震 震荡 颤动 颤
震动zhèndòng596震zhèn596 震荡zhèndàng 颤动chàndòng 颤chàn
动词。表示短促而频繁地动荡。
“震动”“震”和“震荡”,表示的振动都比较剧烈。“震动”反映可能有的上下、左右、前后等各种方向的短促、频繁的振动,“震”也如此。但是“震动”多用于正式的场合和书面语,一般须同双音词搭配;“震”则适用于日常谈话,有口语色彩,可同单音词、双音词或多音词语搭配。例如:“手表壳厂冲压车间,一百六十吨位冲床昼夜不停工作,附近民房随之剧烈震动”(《人民日报》,1980.1.27);“唐山大地震时,五百公里外也明显感到地面震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青岛德国人的大炮,震得我家的窗纸响”(臧克家:《诗与生活》);“墙震裂了,不修理有危险”。“震荡”反映的大体是横向的和波浪式的频繁、短促振动,含有持续摇荡、波动的意味,多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例如:“嘹亮的钟声在天空中震荡,唤起了年青的人们”:“她们向荷花淀里摇,……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了一排枪!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孙犁:《荷花淀》);“到十月,才是一个大风暴,怒吼着,震荡着,枯朽的都拉杂崩坏”(鲁迅:《集外集拾遗》)。
“颤动”和“颤”表示的动荡都比较弱,因此意思比“震动”“震”“震荡”轻;含有“物体自身不由自主地短促、频繁动荡”的意味。“颤动”多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一般同双音词语搭配;“颤”适用于日常谈话,有口语色彩,可同单音词、双音词或多音词语搭配。例如:“她嘴角颤动着惨笑了一下”(冰心:《我的邻居》);“人们连夜点起火把,在颤动的围堤上监视水情”(碧野:《月亮湖》);“不远处大概是一列超载的火车驰过,车声隆隆震耳,大地微微地颤动”;“门颤动而发出碎裂的声音”(端木蕻良:《大江》);“我看见她的手扯住衣角,微微在颤”(《中国青年报》,1982.11.4);“那些操作了整整一夜……的人,也突然感觉到疲倦,垂头的坐在堤边,为一种过分的软弱,又为一种侥幸而颤着”(丁玲:《水》));“柜子里的玻璃瓶颤得丁丁发响”。
“震动”在表示“使(物体)短促而频繁地动荡”的意思时(如说:“阵阵巨雷震动了整个山谷”),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
颤动 颤抖-近义词应用词典
颤动 颤抖
颤动 chàndòng 颤抖 chàndǒu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如:
1.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
【颤抖】发抖,哆嗦。如:
2.他抚摸棉苗,就像抚摸着自己久别重逢的孩子,全身颤抖了。
辨析:“颤动”指振动频繁,有自身发出的振动,如例1;也有外界的影响;可指人,也可指物,如花儿被风吹得直颤动。“颤抖”指哆嗦,发抖,多指部分的动,如手指、两腿、声音等的动;也可指全身的动,多因受外物刺激或影响引起的,如受冷而颤抖,受怕而颤抖等。
颤-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颤zhàn
①发抖。《淮南子·说山》:“故寒者~,惧者亦~,此同名而异实。”②震动,抖动。史达祖《杏花天·清明》:“栖莺未觉花梢~,踏损残红几片。”③惊恐。《墨子·兼爱下》:“当此之时,不鼓而退也,越国之士可谓~矣。”
【颤颤】抖动的样子。《聊斋志异·余德》:“鼓声既动,则瓶中花~欲折。”
乐颤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乐颤颤lè chàn chàn
【释义】:
乐颠颠。《当代》1981年第2期:“我叔伯妹子珍珍,乐颤颤跑来了:‘大哥,有你信!’”
冷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冷颤lěng zhan
【释义】:
因寒冷或害怕浑身突然发抖。峻青《党员登记表》:“一想到这里,她不禁打了一个冷颤,心怦怦地跳动起来。”
动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动颤dòng chàn
【释义】:
犹动弹。沙汀《闯关》:“左嘉没有张声,也没有动颤。”
发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发颤fā chàn
【释义】:
发抖。曹禺《雷雨》:“侍萍拿相片的手有些发颤。”
干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干颤gān chàn
【释义】:
形容声音嘶哑而颤抖。曲波《桥隆飚》:“他全身乱抖,嗓音干颤。”
打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打颤dǎ zhàn
【释义】:
打战;发抖。闻捷《海燕》:“我对俘虏上尉说:‘你的两腿别打颤,说话也别哆嗦。’”
抖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抖颤dǒu chàn
【释义】:
发抖;哆嗦。王统照《沉船》:“他那双终天抖颤的手指几乎把不住这根烟筒。”
振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振颤zhèn chàn
【释义】:
短促而频繁地振动。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这种振颤,又使得那在共鸣腔穴中的空气振颤,造成音波而出于口。”
巍颤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巍颤颤wēi chàn chàn
【释义】:
颤抖的样子。茅盾《秋收》:“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捧了一碗南瓜就巍颤颤地踱到‘廊檐口’,坐在门槛上慢慢地吃着。”
闪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闪颤shǎn chàn
【释义】:
晃动。如:房门布帘,闪颤不已。
心惊胆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心惊胆颤xīn jīng dǎn zhàn
【释义】:
见“心惊胆战”。
悸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悸颤jì chàn
【释义】:
怕得发抖。殷夫《孩儿塔》:“幽灵哟,发扬你们没字的歌唱,使那荆花悸颤,灵芝低回。”
惊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惊颤jīng chàn
【释义】:
因吃惊而颤抖。王统照《湖畔儿语》:“我听了这个话,有点惊颤了。”
寒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寒颤hán zhàn
【释义】:
见“寒战”。
寒颤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寒颤颤hán zhàn zhàn
【释义】:
冷得颤抖的样子。鲁迅《藤野先生》:“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软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软颤ruǎn chàn
【释义】:
形容声音柔和而略带颤动。茅盾《创造》:“于是在软颤的笑声中,娴娴偎在君实的怀中。”
战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战颤zhàn chàn
【释义】:
颤抖。郭沫若《北伐途次》:“神经质的赵子龙愤慨着,失了眠的充着血的眼睛放着异样的光,嘴唇在战颤。”
胆颤心惊-现代汉语大词典
胆颤心惊dǎn zhàn xīn jīng
【释义】:
同“胆战心惊”。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平江县久已成为南北军阀拉锯战必经的要道,受兵灾最多最剧的地方。所以,每有风声,无不‘谈虎色变’,胆颤心惊。”
颤1-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1chàn顫
【释义】:
①身体颤动。如:颤抖;发颤。②物体震动。艾青《透明的夜(一)》:“狗的吠声,叫颤了满天的疏星。”
颤动-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动chàn dòng
【释义】:
抖动;振动。巴金《中国人》:“我们的衣服上还有北京的尘土,我们的声音里颤动着祖国人民的感情。”
颤抖-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抖chàn dǒu
【释义】:
颤动,发抖。杨沫《青春之歌》:“在昏暗的灯光下,道静的脸色越发苍白,浑身不住地颤抖。”
颤抖抖-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抖抖chàn dǒu dǒu
【释义】:
发抖、哆嗦的样子。克非《春潮急》:“现在老人的舌头已冻得有些发僵,听见李克叫人给她烧火,便拉着李克颤抖抖地说道:‘克子,莫去劳神,我不烤火。’”
颤声-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声chàn shēng
【释义】:
声音颤抖。殷夫《石炭王》:“‘我问你,先生,’我颤声的说:‘你们那末叫人来填张表,凭什么来录取呢?’”
颤音-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音chàn yīin
【释义】:
①颤抖的声音。巴金《寒夜》:“他的勇气突然间又大大增加了,他说,仍然带着颤音,‘那么,你今天跟我回家去吧。’”②舌尖或小舌颤动时发出的辅音。例如俄语中的p就是舌尖颤音。③一音与其上二度音急速交替重复演奏。是一种装饰音。
颤索-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索chàn suǒ
【释义】:
哆嗦。萧红《手》:“她咳嗽着,她的脸苍黄得几乎是打着皱纹似的颤索了一些时候。”
颤笔-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笔chàn bǐ
【释义】:
传统中国书画中指笔势颤动的笔法。
颤涩-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涩chàn sè
【释义】:
颤抖而干涩。王西彦《古屋》:“女儿的身子隐没在阴暗里,却依然呵噢呵噢地叫唤,而且仿佛哭起来了,声音是颤涩的。”
颤悠-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悠chàn you
【释义】:
形容颤动摇晃。高玉宝《高玉宝》:“迈一步,浑身就一颤悠。”
颤悠悠-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悠悠chàn yōu yōu
【释义】:
颤动摇晃的样子。魏巍《东方》:“她担上两大桶水,扁担儿颤悠悠地,一溜烟儿走在前面,脚步又轻又快。”
颤悸-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悸chàn jì
【释义】:
因惊恐而颤抖。冯德英《苦菜花》:“不由得浑身颤悸着,恐惧又无力地说。”
颤震-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震chàn zhèn
【释义】:
颤动。王西彦《古屋》:“‘先生,’老太太以颤震的声音说,‘你不要不相信,人拗不过命呵。’”
颤凛-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凛chàn lǐn
【释义】:
因畏惧而颤抖。沙汀《闯关》:“他的脸色转青,他的嘴唇不断颤凛。”
颤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颤chàn chàn
【释义】:
抖动的样子。茅盾《子夜》:“这一班劳苦功高的‘英雄’,手颤颤地举着‘胜利之杯’,心头还不免有些怔忡不定。”
颤颤波波-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颤波波chàn chàn bō bō
【释义】:
走路摇晃不稳的样子。周立波《山乡巨变》:“双辫子姑娘颤颤波波地把水桶放在路边枯黄的草上。”也作“颤颤簸簸”。周立波《卜春秀》:“小脚姑娘颤颤簸簸赶过来,附在他耳边,低声叮嘱道。”
颤颤微微-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颤微微chàn chàn wēi wēi
【释义】:
轻微发抖。管桦《怕水的人》:“妻子颤颤微微的声音问道:‘老神仙,你能不能破呀?’那意思是求李铁嘴把这场大灾大难破掉。”
颤颤簸簸-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颤簸簸chàn chàn bǒ bǒ
【释义】:
见“颤颤波波”。
颤巍巍-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巍巍chàn wēi wēi
【释义】:
抖动摇晃的样子。克非《春潮急》:“一行说,一行从怀里摸出一个小小的布卷儿,在人们的肃穆的寂静中,双手捧着,颤巍巍地递到文如仁的面前。”
颤2-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2zhàn顫
【释义】:
发抖。现多写作“战”。如:颤栗。
颤栗-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栗zhàn lì
【释义】:
战栗。发抖;哆嗦。柯岩《我们这支队伍(一)》:“观众像被鞭子抽在心上一样,一阵颤栗,然后是暴风雨般经久不息的掌声。”
震颤-现代汉语大词典
震颤zhèn chàn
【释义】:
①抖动。王西彦《古屋》:“即使是在暗昏的光线里,也可以看见她那多肉的下腭震颤得摇摇欲堕。”②因惊惧而颤栗。茅盾《参孙的复仇》:“孙被她这一闪的光芒所震颤了。”
颤-汉语大词典
颤
“[顫]”的简化字。
颤-汉语大词典
颤
“[顫]”的简化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