髻(髻)是什么意思
髻-古文观止词典
髻jì
【词性】:名词
挽束在头顶的头发(1)。《凌虚台记》: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一个接一个地像人们在墙外旅行,只见到他们挽束在头顶的头发那样。
总髻交-汉语惯用语辞典
总髻交zǒng jì jiāo
童年结交的朋友。总髻古时儿童发型,借指童年。宋袁褧《枫窗小牍》:“吕夷简有总髻交王至清,以屡试不第,隐遁山壑。”
把髻投衙——自称冤家-佛源语词词典
把髻投衙——自称冤家
歇后语。手挽发髻到衙门去告状,口口声声称自己是冤家。比喻事情是自己主动去做的,自己说并非别人的意见或看法。《碧岩录》卷九:“把髻投衙,擎头带角出来。”又《虚堂和尚语录》卷二:“腊八上堂,僧问:‘释迦老子弃金轮宝位,雪山苦行六年,于腊月八夜忽睹明星悟去,还端的也无?’师云:‘令人长忆李将军。’僧云:‘后来说一藏葛藤,牵枝引蔓,抛尿撒屙,至今未已。’师云:‘师子身中虫。’僧掷下坐具云:‘未见明星时还有这个也无?’师云:‘把髻投衙。’”(意谓这一切都是你自己说的而已)日本·无著道忠《禅林方语》:“把髻投衙——自称冤家。”
髻-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髻jì
发髻。《乐府诗集·陌上桑》:“头上倭堕~,耳中明月珠。”魏学洢《核舟记》:“居右者椎~仰面。”
丫髻-现代汉语大词典
丫髻yā jì
【释义】:
女孩梳在头顶两边的丫形发髻。如:编辫子或扎丫髻的小姑娘们在地里摘棉花。
云髻-现代汉语大词典
云髻yún jì
【释义】:
高耸的发髻。苏曼殊《东居杂诗》:“云髻新簪白玉花。”
双髻鲨-现代汉语大词典
双髻鲨shuāng jì shā
【释义】:
鲨鱼的一种。身体纺锤形,长达3米余。头前部向两侧突出,状如铁锤。眼圆形,瞬膜发达,位于头侧突出的两端。背鳍无硬棘。性凶猛,主要捕食其他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也有袭击人的记载。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洋。肉供食用,鳍可制优质鱼翅。
发髻-现代汉语大词典
发髻fà jì
【释义】:
一种发式。将头发挽成髻,盘在脑后或顶部两侧。鲁迅《藤野先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抓髻-现代汉语大词典
抓髻zhuā jì
【释义】:
旧时指头发上拢,绾在头顶上或两旁的一种发式。形如握拳,表示未婚女子的身份。《陕北民歌选》:“三月里哟三月三,李大女娃草窑钻;身铺麦秸头枕砖,抓髻压倒偏又偏。”
头髻-现代汉语大词典
头髻tóu jì
【释义】:
发髻。许钦文《鼻涕阿二》:“胖而高的头髻梳在前额上,是蝴蝶形的。”
绾髻-现代汉语大词典
绾髻wǎn iì
【释义】:
盘绕发髻。
毛髻-现代汉语大词典
毛髻máo jì
【释义】:
方言。即刘海。垂在前额的一溜剪短的头发。《陕北民歌选》:“贵姐好风流,梳上个麻花头,两边又带白卡卡,又把毛髻留。”
罗髻-现代汉语大词典
罗髻luó jì
【释义】:
盘状发髻。如:时下又流行罗髻发型了。
盘龙髻-现代汉语大词典
盘龙髻pán lóng jì
【释义】:
指妇女盘绕卷曲的发髻。《中国歌谣资料》:“左梳右挽盘龙髻,右梳左挽插花楼。”
髻-现代汉语大词典
髻jì
【释义】:
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发髻。叶圣陶《倪焕之》:“然而真实的现在的她立刻涌现于脑际:皮肤宽松而多脂,脸上敷点儿朱,不及真血色来得活泼,前刘海,挂在后脑的长圆髻。”又如:发髻;蝴蝶髻。
髻子-现代汉语大词典
髻子jì zi
【释义】:
发髻。王西彦《古屋》:“她把它结成一个小小的可笑的髻子,顶在后脑上,显得安置的不是地方。”
髻云-现代汉语大词典
髻云jì yún
【释义】:
云髻,高髻。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莲英为西太后梳成新式,较往时髻样尤高,髻云上拥,鬟凤低垂,越显出几分妩媚。”
髻簪-现代汉语大词典
髻簪jì zān
【释义】:
插定发髻的长针。用金玉等制成。也为一种首饰。如:峒溪苗妇耳环盈寸,髻簪几尺。
髽髻-现代汉语大词典
髽髻zhuā ji
【释义】:
梳在头顶两旁或脑后的发髻。古时男女皆有,近代常为中老年妇女发型。郭澄清《大刀记》:“这里边,有白须满胸的老爷爷,有梳着灰白髽髻的老奶奶。”
髻髻-现代汉语大词典
髻髻dí jì
【释义】:
妇女装饰用的假发髻。
鬈髻-现代汉语大词典
鬈髻quán jì
【释义】:
梳在头两旁的发髻。曹禺《日出》:“(陈白露)乌黑的头发烫成小姑娘似的鬈髻,垂在耳际。”
鬏髻-现代汉语大词典
鬏髻jiū jì
【释义】:
头发盘成的髻。许地山《归途》:“黑滑的鬏髻早已剪掉,剩下底只有满头短乱的头发。”
鬟髻-现代汉语大词典
鬟髻huán jì
【释义】:
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
三角髻-汉语大词典
三角髻
【1】挽有三个发髻的发式。《汉武帝内传》:“〔{上元夫人}〕年可二十餘……頭作三角髻﹐餘髮散垂至腰。”{唐}{李白}《上元夫人》诗:“嵯峨三角髻﹐餘髮散垂腰。”
丫髻-汉语大词典
丫髻
【1】指丫形发髻。{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一丫髻童子操長柄白紙扇從後。”{元}{赵孟頫}《采桑曲》:“欲折花枝插丫髻﹐還愁草露濕裳衣。”《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就拿姑娘上頭講﹐便不是照國初舊風﹐或編辮子﹐或扎丫髻。”{清}{姚鼐}《元日散牧晩归图》诗:“掀笠偃背丫髻長﹐其一糾笠風中颺。”【2】借指童仆。{宋}{欧阳修}《憎苍蝇赋》:“使蒼頭丫髻巨扇揮颺。”【3】荔枝品种之一。{清}{吴应逵}《岭南荔枝谱·品类》:“丫髻﹐形最小﹐生皆并蒂﹐故得是名。”【4】谓梳着丫形发髻。《太平广记》卷五四引{南唐}{沈汾}《续仙传·刘刘》:“道士命{{}曰:‘山棲求道﹐何必裹巾?’{{}遂丫髻布衣﹐隨道士入{羅浮山}。”{宋}{洪迈}《夷坚甲志·绛县老人》:“方山下﹐一人草衣丫髻﹐坐道左。”
丱髻-汉语大词典
丱髻
【1】束成两角的发髻。{唐}{郑棨}《开天传信记》卷上:“{貴妃}坐{晏}({劉晏})于膝上﹐親爲{晏}畫眉總丱髻。”
丸髻-汉语大词典
丸髻
【1】圆形发髻。{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中使上山未半﹐見一人幅巾被褐﹐鬚鬢皓白﹐二童青衣丸髻夾侍﹐立屏風側。”
半翻髻-汉语大词典
半翻髻
【1】{唐}代的女子发式。发髻高耸而顶部向一边斜翻。{唐}{段成式}《髻鬟品》:“{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反綰﹑樂遊髻。”
仙髻-汉语大词典
仙髻
【1】古代妇女发髻样式的一种。{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花子》:“{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帖五色花子﹐畫爲雲鳳虎飛昇。”
佛髻-汉语大词典
佛髻
【1】呈盘曲状发髻的美称。相传佛发旋曲为螺形,故称。{唐}{李商隐}《镜槛》诗:“仙眉瓊作葉﹐佛髻鈿爲螺。”
倭髻-汉语大词典
倭髻
【1】见“倭3墮髻”。
倭墮髻-汉语大词典
倭墮髻
亦作“[倭髻]”【1】古代妇女的一种髮式,髮髻向额前俯偃。《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晋}{崔豹}《古今注·杂注》:“墮馬髻﹐今無復作者。倭墮髻﹐一云墮馬之餘形也。”{唐}{段成式}《髻鬟品》:“{長安}城中有盤桓髻﹑驚鵠髻……及倭髻。”{唐}{许景先}《折柳篇》:“寳釵新梳倭墮髻﹐錦帶交垂連理襦。”亦省称“[倭墮]”。{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三娘}長身玉色﹐倭墮如雲。”
假髻-汉语大词典
假髻
亦作“[假結]”亦作“[假紒]”【1】假发所作之髻,供妇女装饰用。古称编,{汉}以后称假髻。髻﹑紒﹑结,古字通。《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爲副﹑編次﹑追﹑衡﹑筓”{汉}{郑玄}注:“編﹐編列髮爲之﹐其遺象若之假紒矣。”《隋书·礼仪志六》:“皇后謁廟……首飾則假髻﹑步摇﹐俗謂之珠松是也。”{明}{张弼}《假髻曲》:“西家美人髮及肩﹐買妝假髻亦峨然。”《後汉书·舆服志下》:“皇后謁廟服……假結﹐步摇﹐簪珥。”《东观汉纪·东平宪王苍传》:“惟王孝友之德﹐今以{光烈皇后}假髻﹑帛巾各一﹐衣一篋遺王。”
包髻-汉语大词典
包髻
【1】古代用来包发髻的头巾。{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許他做第二個夫人﹐包髻﹑團衫﹑繡手巾﹐都是他受用的。”《金瓶梅词话》第三一回:“書童也不理﹐只顧紥包髻兒。”
玄髻-汉语大词典
玄髻
【1】乌黑的发髻。{晋}{张协}《安石榴赋》:“蔭佳人之玄髻﹐發窈窕之素姿。”{汉}{张衡}《七辩》:“鬢髮玄髻﹐光可以鑒。”
凌雲髻-汉语大词典
凌雲髻
【1】{唐}代妇女的一种高耸的发髻。{唐}{冯贽}《南部烟花记·桂宫》:“{麗華}被素袿裳﹐梳凌雲髻。”
危髻-汉语大词典
危髻
【1】高耸的发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更有街坊婦人﹐腰繫青花布手巾﹐綰危髻。”
叉手髻-汉语大词典
叉手髻
【1】妇女发髻名。髻形如叉手状,故称。《北史·室韦传》:“女婦束髮作叉手髻。”
垂髻-汉语大词典
垂髻
【1】发髻下垂。古代儿童头发的样式。{宋}{王明清}《挥麈後录馀话》卷一:“朕時年八歲﹐垂髻侍側。”
墜髻-汉语大词典
墜髻
【1】坠马髻的省称。{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風流誇墜髻﹐時世鬭啼眉。”
墮髻-汉语大词典
墮髻
【1】堕马髻的省称。{宋}{张先}《菊花新》词:“墮髻慵妝來日暮﹐家在畫橋堤下住。”{唐}{李贺}《美人梳头歌》:“{西施}曉夢綃帳寒﹐香鬟墮髻半沉檀。”
墮馬髻-汉语大词典
墮馬髻
亦称“[墯馬髻]”【1】古代妇女发髻名。《後汉书·梁冀传》:“{壽}({冀}妻{孫壽})色美而善爲妖態﹐作愁眉﹑嗁﹑墯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爲媚惑。”{李贤}注引《风俗通》曰:“墯馬髻者﹐側在一邊。”{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西汉}末年﹐女人的‘堕马髻’﹐‘愁眉啼妆’﹐也说是亡国之兆。”《後汉书·五行志一》:“墮馬髻者﹐作一邊……始自大將軍{梁冀}家所爲﹐京都歙然﹐諸{夏}皆放效。”
墜馬髻-汉语大词典
墜馬髻
【1】即堕马髻。{隋}{江总}《梅花落》诗:“天姬墜馬髻﹐未插江南璫。”
合髻-汉语大词典
合髻
【1】{唐}{宋}婚俗之一。《新五代史·杂传·刘岳》:“初﹐{鄭餘慶}嘗採{唐}士庶吉凶書疏之式﹐雜以當時家人之禮﹐爲《書儀》兩卷……其婚禮親迎﹐有女坐壻鞍合髻之説﹐尤爲不經。”{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劉岳}《書儀》﹐婚禮有‘女坐壻之馬鞍﹐父母爲之合髻’之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凡娶媳婦……男左女右﹐留少頭髮﹐二家出疋段﹑釵子﹑木梳﹑頭鬚之類﹐謂之‘合髻’。”
咼墮髻-汉语大词典
咼墮髻
【1】即倭堕髻。古代一种发式。{唐}{白居易}《寄微之》诗:“何處琵琶絃似語?誰家咼墮髻如雲?”
囚髻-汉语大词典
囚髻
【1】{唐}代妇女发髻的一种样式。《新唐书·五行志一》:“{僖宗}時﹐内人束髮極急﹐及在{成都}﹐{蜀}婦人效之﹐時謂爲‘囚髻’。”
峨髻-汉语大词典
峨髻
【1】高高的发髻。{唐}{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二月》:“金翹峨髻愁暮雲﹐沓颯起舞真珠裙。”{唐}{康骈}《剧谈录·玉蕊院真人降》:“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緑繡衣﹐乘馬﹐峨髻雙鬟﹐無簪珥之飾﹐容色婉約。”
宜春髻-汉语大词典
宜春髻
【1】旧时春日妇女所梳的髻。因将“宜春”字样贴在彩胜上,故名。{南朝}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剪綵爲燕﹐戴之﹐帖‘宜春’二字。”{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旦]: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貼]:你側著宜春髻子恰憑闌。”{清}{纳兰性德}《东风齐著力》词:“最是燒燈時候﹐宜春髻﹐酒暖葡萄。”
宫髻-汉语大词典
宫髻
【1】指妇女的发髻。因多仿皇宫发式,故称。{金}{吴激}《人月圆·宴北人张侍御家有感》词:“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宫髻堆鴉。”
寶髻-汉语大词典
寶髻
【1】古代妇女发髻的一种。{唐}{王勃}《登高台》诗:“爲君安寶髻﹐蛾眉罷花叢。”{宋}{柳永}《瑞鹧鸪》词:“寶髻瑶簪﹐嚴妝巧﹐天然緑媚紅深。”《花月痕》第三回:“玲瓏寶髻重盤雲﹐百合衣香隔坐聞。”{明}{陈汝元}《金莲记·外谪》:“雲籠寶髻憑誰掠﹐月覷紗窗只自眠。”
珠髻-汉语大词典
珠髻
【1】饰以珠络的发髻。{元}{张宪}《次铁笛道人韵》:“玉環雙鳳叫﹐珠髻九龍盤。”《新唐书·南蛮传下·两爨蛮》:“婦人食乳酪﹐肥白﹐跣足;青布爲衫裳﹐聯貫珂貝珠絡之﹐髻垂於後﹐有夫者分兩髻。”
椎髻箕坐-汉语大词典
椎髻箕坐
亦作“[椎結箕踞]”【1】髻如椎,坐如箕。古代{南越}一带人的风俗。《陈书·陈宝应传》:“{梁}季喪亂﹐{閩}隅阻絶﹐父既豪俠﹐扇動蠻陬﹐椎髻箕坐﹐自爲渠帥。”{汉}{刘向}《说苑·奉使》:“{尉佗}椎結箕踞見{陸生}。”
椎髻左言-汉语大词典
椎髻左言
亦作“[椎結左語]”【1】挽髻如椎,说外族话。《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左言入侍”{李善}注引{汉}{扬雄}《蜀王本纪》:“是時人民﹐椎髻左言。”{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三》引作“椎結左語”。
椎髻髽首-汉语大词典
椎髻髽首
【1】古代边远少数民族的一种发式。借指边远少数民族。《梁书·武帝纪上》:“公文德廣覃﹐義聲遠洽﹐椎髻髽首﹐夷歌請吏﹐是用錫公朱户以居。”《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椎髻髽首﹐日拜門闕。”{张铣}注:“椎髻髽首﹐蠻夷結髮之形。”
椎髻鳥語-汉语大词典
椎髻鳥語
【1】结如椎之髻,说似鸟鸣之语。古代指南方人的妆饰和语言。{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上》:“史官所以辨章氏族﹐旁羅爵里﹐且使椎椎鳥言之族﹐無敢干紀﹐以亂大從。”《後汉书·度尚传》:“初試守{宣城}長﹐悉移深林淵藪椎髻鳥語之人置於縣下﹐由是境内無復盜賊。”{李贤}注:“椎﹐獨髻也……鳥語謂語聲似鳥也。《書》曰:‘島夷卉服。’”亦作“[椎椎鳥言]”。
椎髻-汉语大词典
椎髻
亦作“[椎結]”【1】一撮之髻,其形如椎。《史记·货殖列传》:“{程鄭},{山東}遷虜也,亦冶鑄,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臨邛}。”《汉书·李陵传》:“兩人皆胡服椎結。”{颜师古}注:“結讀曰髻,一撮之髻,其形如椎。”{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或斷髮,或椎髻,露形無服,塗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郭沫若}《女神·湘累》:“老翁一人,银发椎髻,白须髯,袒上身。”借指椎髻之人或其所居之区。{宋}{梅尧臣}《送广西提刑潘比部》诗:“{桂林}地險通椎髻﹐{陽朔}峯奇削劍鋩。”{清}{夏燮}《中西纪事·五口衅端》:“竊懼東南異日之憂﹐不在長毛﹐而在椎髻也。”{唐}{李咸用}《和吴处士题村叟壁》:“椎髻擔餔餉﹐龐眉識稔年。”【2】{汉}{梁鸿}妻{孟光}“椎髻,著布衣”,愿与“梁鸿”俱隐。后遂以“椎髻”形容为妻贤良,衣饰简朴,与夫共志。{清}{唐孙华}《遣家人迎内入都》诗:“啼妝應損當年面﹐椎髻須留見在身。”{王闿运}《蔡夫人墓志铭》:“{姜生}游學﹐婦織姑炊﹐割彼私孌﹐坐駛芳時﹐椎髻偕隱。”{明}{吴从先}《金小品传》:“澹泊以明得意﹐即椎髻而前﹐守約以示無求。”
椎髻卉裳-汉语大词典
椎髻卉裳
【1】椎状的发髻,草制的衣裳。多为边远﹑未开化地区人的妆饰,因亦借指边远﹑未开化地区的人。{明}{李东阳}《送福建参政徐君序》:“海外接{倭}夷之國﹐椎卉之徒﹐潛度竊掠。”{唐}{柳宗元}《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惟{柳州}古爲南夷﹐椎髻卉裳﹐攻劫鬭暴。雖{唐虞}之仁不能柔﹐{秦}{漢}之勇不能威。”亦省作“[椎卉]”。{明}{李东阳}《新宁县石城记》:“惟郡之墟﹐中有夫夷﹐地險且巇﹐溪回峒旋﹐椎卉爲鄰﹐以世以年。”
楂髻-汉语大词典
楂髻
【1】女子发式的一种。将头发盘至额角两边,打成髻,似“丫”形。旧时丫环﹑婢女多用此发式。《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回:“〔{金蓮}〕把把髻摘了﹐打了個盤頭楂髻。”《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回:“{西門慶}燈影下睁眼觀看﹐却是{潘金蓮}打着楂髻裝丫頭﹐笑的眼没縫兒。”
散髻-汉语大词典
散髻
【1】即解散髻。{南朝}{齐}{王俭}所作的发式。{清}{洪亮吉}《解散髻》诗:“一代風流比{謝安}﹐插簪散髻解朝冠。”自注:“{王儉}爲國子祭酒﹐作解散髻斜插簪﹐嘗謂人曰‘{江}左風流宰相﹐惟有{謝安}’﹐意以自比。”
渾骨丫髻-汉语大词典
渾骨丫髻
【1】头上一左一右的两个小圆髻。《水浒传》第六一回:“{李逵}戧幾根蓬松黄髮﹐綰兩枚渾骨丫髻。”
抓髻-汉语大词典
抓髻
【1】旧时指头发上拢,绾在头顶上或两旁的一种发式。形如握拳,表示未婚女子的身份。《老残游记》第二回:“停了數分鐘時﹐簾子裏面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副銀耳環。”《陕北民歌选·迎春揽工》:“三月里哟三月三﹐{李大女娃}草窑钻;身铺麦秸头枕砖﹐抓髻压倒偏又偏。”
抛家髻-汉语大词典
抛家髻
【1】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清}{孔尚任}《桃花扇·传歌》:“重點檀唇臙脂膩﹐匆匆挽個抛家髻。”《新唐书·五行志一》:“{唐}末京都婦人梳髮﹐以兩鬢抱面﹐狀如椎髻﹐時謂之抛家髻。”
擁髻-汉语大词典
擁髻
【1】谓捧持发髻﹐话旧生哀。旧题{汉}{伶玄}《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通德}占袖﹐顧眎燭影﹐以手擁髻﹐淒然泣下。”{宋}{苏轼}《九日舟中望见有美堂上鲁少卿饮处以诗戏之》之二:“遥知{通德}凄凉甚﹐擁髻無言怨未歸。”{明}{徐渭}《燕子楼》诗:“昨淚幾行因擁髻﹐當年一顧本傾城。”
擷子髻-汉语大词典
擷子髻
【1】{晋}时流行的妇女发髻名。{晋}{干宝}《搜神记》卷七:“{晉}時﹐婦人結髮者﹐既成﹐以繒急束其環﹐名曰擷子髻。始自宫中﹐天下翕然化之也。”《晋书·五行志上》﹑《宋书·五行志一》作“擷子紒”。
毛髻-汉语大词典
毛髻
【1】方言。即刘海。垂在前额的一溜剪短的头发。《陕北民歌选·打伙计》:“{贵姐}好风流﹐梳上个麻花头﹐两边又带白卡卡﹐又把毛髻留。”
新髻-汉语大词典
新髻
【1】新式样的发髻。旧题{汉}{伶玄}《赵飞燕外传》:“{合德}新沐﹐膏九曲沈水香﹐爲卷髮﹐號新髻。”
朝天髻-汉语大词典
朝天髻
【1】古代发髻名。《宋史·五行志三》:“{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婦女競治髮爲高髻﹐號朝天髻。”{晋祠}塑像亦有类似者。
烏蠻髻-汉语大词典
烏蠻髻
【1】古{乌蛮}族人的发式。{唐}{袁郊}《甘泽谣·红线》:“梳烏蠻髻﹐攢金鳳釵﹐衣紫繡短袍﹐繫青絲輕履。”
烏紗髻-汉语大词典
烏紗髻
【1】罩着黑纱的发髻。{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見{憶娘}戴烏紗髻﹐著天青羅裙﹐眉目秀媚。”
慵粧髻-汉语大词典
慵粧髻
【1】偏垂一边的蓬松发髻。《红楼梦》第五八回:“{晴雯}因走過去拉着﹐替他洗浄了髮﹐用手巾擰的乾鬆鬆的﹐挽了一箇慵粧髻。”
盤桓髻-汉语大词典
盤桓髻
【1】即卧髻。盘卷屈折其发而成。{晋}{崔豹}《古今注·杂注》:“{長安}婦人好爲盤桓髻﹐到於今其法不絶。”
盤龍髻-汉语大词典
盤龍髻
【1】指妇女盘绕卷曲的发髻。{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山歌》:“山歌船唱有極有意義者﹐如:‘南山脚下一缸油﹐姊妹兩箇合梳頭。大的梳箇盤龍髻﹐小的梳箇楊爛頭。’”{清}{卓尔堪}《友人纳妾》诗:“佳人生長自{江}南﹐墮馬盤龍素所諳。”《中国歌谣资料·五更伴嫁》:“左梳右挽盘龙髻﹐右梳左挽插花楼。”亦省作“[盤龍]”。
科髻-汉语大词典
科髻
【1】犹科头。{宋}{惠洪}《食菜羹示何道士》诗:“先生清夢回﹐科髻方隱几。”
百葉髻-汉语大词典
百葉髻
【1】古代妇女重叠型的发髻。{唐}{元稹}《梦游春》诗:“叢梳百葉髻﹐金蹙重臺屨。”
螺髻-汉语大词典
螺髻
【1】比喻耸起如髻的峰峦。{唐}{皮日休}《太湖诗·缥缈峰》:“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遥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2】螺壳状的发髻。{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乐府一》:“〔{晁補之}《嘲白氏詞》〕困倚妝臺﹐盈盈正解螺髻﹐鳳釵墜﹐繚繞金盤玉指﹐{巫山}一段雲委。”{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画壁》:“共視拈花人﹐螺髻翹然﹐不復垂髻矣。”{吕湛恩}注:“《山堂肆考》:世尊於肉髻中出百寶光。肉髻如青螺﹐故云螺髻。”{晋}{崔豹}《古今注·鱼虫》:“童子結髮﹐亦爲螺髻﹐亦謂其形似螺殼。”
螺髻梵志-汉语大词典
螺髻梵志
【1】相传古{印度}{梵天王}留顶发﹐结成螺形﹐称为螺髻。梵志多效作螺髻﹐故称螺髻梵志﹐或称编发梵志。梵志﹐古{印度}“外道”出家者的通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如來初來證佛果﹐知{摩揭陁國}人心渴仰﹐受{頻毗婆羅王}請﹐於晨朝時﹐着衣持鉢﹐與千比丘左右圍繞﹐皆是耆舊螺髻梵志﹐慕法染衣﹐前後羽從﹐入{王舍城}。”
羅髻-汉语大词典
羅髻
【1】盘状发髻。{宋}{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荼蘼洞》:“分無素手簪羅髻﹐且折霜蕤浸玉醅。”
肉髻-汉语大词典
肉髻
【1】梵语嗢瑟尼沙的意译。{释迦牟尼}头顶有肉团隆起如髻﹐故称。为佛三十二相中的顶髻相。{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上作如来經行之像﹐像形傑異﹐威嚴肅然﹐肉髻之上特出髾髮﹐靈相無隱﹐神鑒有徵。”
衣香髻影-汉语大词典
衣香髻影
【1】见“衣香鬢影”。
義髻-汉语大词典
義髻
【1】旧时妇女作修饰用的假发髻。《新唐书·五行志一》:“{楊貴妃}常以假鬢爲首飾﹐而好服黄裙。近服妖也。時人爲之語曰:‘義髻抛河裏﹐黄裙逐水流。’”{宋}{洪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自外入而非正者曰義……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義髻。”
蒲桃髻-汉语大词典
蒲桃髻
【1】古代为儿童所束的葡萄形的发髻。{唐}{冯贽}《云仙杂记·蒲桃髻》:“小兒髮初生﹐爲小髻十數﹐其父母爲兒女相勝之辭曰:‘蒲桃髻﹐十穗勝五穗。’”
翠髻-汉语大词典
翠髻
【1】乌黑的发髻。《红楼梦》第五回:“靨笑春桃兮﹐雲堆翠髻。”{沈太侔}《落花》诗:“殘月昏黄冷翠髻﹐離魂都向个中銷。”{唐}{王建}《宫词》之六二:“玉蟬金雀三層插﹐翠髻高叢緑鬢虚。”
翦髻-汉语大词典
翦髻
【1】指{唐}{王珪}母鬻发宴宾之事。事见{唐}{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宋}{陈师道}《答张文潜》诗:“昔聞{杜氏}子﹐翦髻事尊客。”{任渊}注:“{杜氏}子﹐{王珪}母也。”
綰髻-汉语大词典
綰髻
亦作“[綰結]”【1】谓盘绕发髻。{宋}{范成大}《揽辔录》:“惟婦人之飾不甚改﹐而戴冠者甚少﹐多綰髻。”{宋}{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诗之二:“滿川風雨獨凭欄﹐綰結{湘娥}十二鬟。”
總髻交-汉语大词典
總髻交
【1】童年结交的朋友。{宋}{袁褧}《枫窗小牍》卷上:“{吕夷簡}有總髻交{王至清}﹐以屢試不第﹐隱遯山壑。”
總髻-汉语大词典
總髻
【1】总角。指幼年。{唐}{李暇}《怨诗》之一:“{羅敷}初總髻﹐{蕙芳}正嬌小。”{宋}{叶適}《赵孺人墓志铭》:“方總髻已出﹐遠京師且千里。其室處﹐市僦而僧假;其衣食﹐斗儲而尺聚。”
纈子髻-汉语大词典
纈子髻
【1】{晋}代妇女以花缯束发名缬子髻。《太平御览》卷三七三引{晋}{干宝}《搜神记》:“{元康}中﹐婦人結髮者既成﹐以繒急束其環﹐名曰纈子髻。”
纏髻兒-汉语大词典
纏髻兒
【1】古时妇女发髻的一种。《金瓶梅词话》第一回:“〔{潘金蓮}〕梳一箇纏髻兒﹐着一件扣身衫子。”
角髻-汉语大词典
角髻
【1】古代童稚的发髻。状如牛角。{晋}{葛洪}《神仙传·刘安》:“言未竟﹐八公皆變爲童子﹐年可十四五﹐角髻青綵﹐色如桃花。”
解散髻-汉语大词典
解散髻
【1】古代的一种束发形式。{清}{洪亮吉}《解散髻》诗:“一代風流比{謝安}﹐插簪散髻解朝冠。”自注:“{王儉}爲國子祭酒﹐作解散髻斜插簪﹐嘗謂人曰:‘{江}左風流宰相﹐惟有{謝安}。’意以自比。”《南史·王俭传》作“解散幘”。亦省作“[解散]”。{唐}{陆龟蒙}《和酒病偶作》:“唯欠白綃籠解散﹐{洛}生閒詠兩三聲。”《南齐书·王俭传》:“〔{王儉}〕作解散髻﹐斜插幘簪﹐朝野慕之﹐相與放効。”
詭髻-汉语大词典
詭髻
【1】假发髻。{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八章:“女子既爲男子私有之物﹐但供男子玩弄﹐故穿耳﹑裹足……抹粉﹑詭髻﹑步摇。”
辮髻-汉语大词典
辮髻
【1】发髻。《新唐书·车服志》:“羊車小史﹐五辮髻﹐紫碧腰襻﹐青耳屩。”
青螺髻-汉语大词典
青螺髻
【1】喻山峰。{唐}{皮日休}《太湖诗·缥缈峰》:“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明}{刘基}《彭泽阻风》诗:“兩峰對擁青螺髻﹐孤月初生白玉鈎。”{宋}{苏轼}《蝶恋花·京口得乡书》词:“{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瓊梳擁青螺髻。”【2】形如青螺的发髻。{清}{赵翼}《绵州刺史刘荫萱驻藏回蜀远寄藏佛一尊赋诗谢》:“珠火眉微分﹐青螺髻空繚。”
青髻-汉语大词典
青髻
【1】喻指山峰。{唐}{{陆龟蒙}{皮日休}}《报恩寺南池联句》:“遠峯青髻並﹐□□□髯和。”
長髻-汉语大词典
長髻
【1】高的发髻。{清}{吴伟业}《海狮》诗:“文身疑蝌篆﹐長髻學螺旋。”
雲髻-汉语大词典
雲髻
【1】高耸的发髻。《文选·曹植<洛神赋>》:“雲髻峩峩﹐脩眉聯娟。”{李善}注:“峩峩﹐高如雲也。”{苏曼殊}《东居杂诗》之十三:“酡顔欲語嬌無力﹐雲髻新簪白玉花。”{元}{乔吉}《扬州梦》第二折:“高插鸞釵雲髻聳﹐巧畫娥眉翠黛濃。”《红楼梦》第八九回:“〔{黛玉}〕頭上挽着隨常雲髻﹐簪上一枝赤金扁簪﹐别無花朵。”【2】借指美女。{宋}{梅尧臣}《饮刘厚甫舍人家》诗:“每出一物玩﹐必觀衆賓酌。又令三雲髻﹐行酒何婥約。”【3】喻盘旋的山路。{唐}{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坞》:“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繚繞……遥盤雲髻慢﹐亂簇香篝小。”
靈蛇髻-汉语大词典
靈蛇髻
【1】一种样式新颖﹑不断变化的发髻。{宋}{无名氏}《採兰杂志》:“{甄后}入{魏}宫﹐宫庭有緑蛇……每日后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后前﹐后異之﹐因效爲髻﹐巧奪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號爲靈蛇髻。”《花月痕》第二一回:“{甄后}的靈蛇髻﹐{魏宫人}的驚鶴髻﹐愈出愈奇﹐講不盡了。”
頂髻-汉语大词典
頂髻
【1】头顶的发髻。{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此寶乃先王金佛像頂髻寶也﹐爾從何獲﹐來此鬻賣?”{唐}{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之十六:“雙鬟梳頂髻﹐兩面繡裙花。”《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次日﹐小孺人起來﹐忽然頭髮紛披﹐覺得異樣﹐將手一摸﹐頂髻俱無﹐大叫起來。”
項髻-汉语大词典
項髻
【1】谓挽发髻于颈后。《後汉书·南蛮传·越裳国》:“項髻徒跣﹐以布貫頭而著之。”{李贤}注:“爲髻於項上也。”
頭髻-汉语大词典
頭髻
【1】发髻﹐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他洗過了臉﹐梳掠了頭髻﹐重施脂粉。”《元典章新集·刑部·挖损两眼成废疾》:“〔{曹辛三}〕用右手將叔{曹慶二}頭髻揪住。”{许钦文}《鼻涕阿二》一:“胖而高的头髻梳在前额上﹐是蝴蝶形的。”{唐}{顾况}《险竿歌》:“翻身挂影恣騰蹋﹐反綰頭髻盤旋風。”
魋髻-汉语大词典
魋髻
亦作“[魋結]”【1】结成椎形的髻。{明}{王世贞} 《为吴舍人题匈奴出猎图》诗:“魋結健兒鞭寒空﹐中間盡纛摩雙熊。”《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陸生}至﹐{尉他}魋結箕倨見{陸生}。”{司马贞}索隐:“謂爲髻一撮似椎而結之﹐故字從結。”{晋}{左思}《魏都赋》:“或魋髻而左言﹐或鏤膚而鑽髮。”{清}{李来泰}《中山贡使入朝纪事》诗:“却貢趨朝禮遇殊﹐碧矑魋結語烏烏。”
鬧掃髻-汉语大词典
鬧掃髻
【1】即闹扫妆。{清}{方以智}《通雅·衣服》:“{唐}人稱鬧掃髻﹐則謂盤鴉﹑墮馬梳粧也。”
髮髻-汉语大词典
髮髻
【1】一种发式。将头发挽成髻,盘在脑后或顶部两侧。{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叶圣陶}《在民间》:“一阵妇女的声音应和着﹐在旷场的空中散布开来。挽着发髻的背影便一群群地移动。”{巴金}《家》十五:“只是额上的皱纹深了些﹐脑后的辫子改成了发髻。”
髫髻-汉语大词典
髫髻
【1】谓垂髫与辫髻。借指幼年。《广阳杂记》卷二引{清}{钱驭少}《居庸关》诗:“髫髻生當戰伐年﹐南軍正戍{白狼}煙。”
髴髻-汉语大词典
髴髻
【1】戴有首饰的发髻。《全元散曲·清江引》:“殘粧兒匀髴髻兒歪﹐越顯的多嬌態。”
髻-汉语大词典
髻
《集韻》吉屑切,入屑,見。【1】灶神。《庄子·达生》:“沈有{履},竈有{髻}。”{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髻},竈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髻-汉语大词典
髻
《廣韻》古詣切,去霽,見。【1】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发髻。《後汉书·马廖传》:“{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花月痕》第四八回:“幸喜他們都有符籙藏在髻中,還撑得住這些妖氣。”{叶圣陶}《倪焕之》二四:“然而真实的现在的她立刻涌现于脑际:皮肤宽松而多脂,脸上敷点儿朱,不及真血色来得活泼,前刘海,挂在后脑的长圆髻。”【2】喻指山峰。{宋}{苏轼}《送张天觉得山字》诗:“晴空浮五髻,晻靄卿雲間。”{清}{张岱}《陶庵梦忆·闰中秋》:“夜半,白雲冉冉起脚下,前山俱失,{香爐}﹑{鵞鼻}﹑{天柱}諸峯,僅露髻尖而已。”
髻髽-汉语大词典
髻髽
【1】梳在头两旁的发髻。{明}{高启}《丫髻峰》诗:“雙綰雲鬟作髻髽﹐小姑當日嫁誰家?”
髻叢-汉语大词典
髻叢
【1】指发髻。{後蜀}{毛熙震}《浣溪沙》词之四:“一隻横釵墜髻叢﹐静眠珍簟起來慵﹐繡羅紅嫩抹酥胸。”
髻鳳-汉语大词典
髻鳳
【1】指插戴于发髻的凤钗。《太平广记》卷四九二引{唐}无名氏《灵应传》:“余乃再拜﹐昇自西階﹐見紅粧翠眉﹑蟠龍髻鳳而侍立者﹐數十餘輩。”
髻-汉语大词典
髻
【1】见“髻丫”。
髻盤-汉语大词典
髻盤
【1】形容发髻绕旋如盘。{元}{曾瑞}《蝶恋花·闺怨》套曲:“雲堆髻盤﹐釵横鳳冠﹐這憔悴除他來緩。”
髻荷-汉语大词典
髻荷
【1】指荷花形的发髻。{宋}{向子諲}《鹧鸪天·同徐师川同过叶梦授家》词:“釵燕重﹐髻荷偏﹐兩山斜疊翠連娟。”
髻髮-汉语大词典
髻髮
【1】即发髻。{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粤女之服饰》:“{粤}女有三别﹐一爲{潮州}﹐纖趾廣袖﹐髻髮如蜻﹐薄蟬簇鬢﹐行傴僂而步蹀躞﹐雖有佳人﹐大有{西子}不潔之慨。”
髻鴉-汉语大词典
髻鴉
【1】即髻丫。{宋}{米芾}《醉太平》词:“高梳髻鴉﹐濃妝臉霞﹐玉尖彈動琵琶。”{宋}{陈与义}《清明》诗之一:“街頭女兒雙髻鴉﹐隨蜂趁蝶學妖邪。”
髻梁-汉语大词典
髻梁
【1】横插于发髻的簪子。能起固定发髻的作用。{清}{徐昂发}《宫词》之四五:“卸却髻梁釵燕子﹐紅袍黄領念番經。”
髻珠-汉语大词典
髻珠
【1】佛教语。国王发髻中的明珠。语本《法华经·安乐行品》:“此《法華经》,是諸如來第一之説,於諸説中,最爲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强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佛教因以“髻珠”比喻第一义谛﹑甚深法义。《景德传灯录·相国裴休》:“公當下知旨﹐如獲髻珠﹐曰:‘吾師真善知識也。’”{南朝}{梁元帝}《梁安寺刹下铭》:“髻珠孰曉﹐懷寶詎宣。”
髻根-汉语大词典
髻根
【1】发髻的基部。{唐}{韩偓}《松髻》诗:“髻根鬆慢玉釵垂﹐指點花枝又過時。”{唐}{皮日休}《赤门堰白莲花》诗:“荷露傾衣袖﹐松風入髻根。”
髻螺-汉语大词典
髻螺
【1】盘旋如螺状的发髻。{元}{张可久}《凭阑人·席上分题》曲:“粧淡亭亭堆髻螺﹐歌緩盈盈停眼波。”{明}{徐复祚}《红梨记·潜窥》:“則恐怕露溼漬纖羅﹐則恐怕樹影參差攪鬆髻螺。”{清}{舒位}《黔苗竹枝词·龙家苗之一》:“狗耳亭苕綰髻螺﹐鬼竿影裏兩婆娑。”
髻子-汉语大词典
髻子
【1】发髻。{王西彦}《古屋》第二部二:“她把它结成一个小小的可笑的髻子﹐顶在后脑上﹐显得安置的不是地方。”《水浒传》第二八回:“〔軍人〕又帶個篦頭待詔來﹐替{武松}篦了頭﹐綰個髻子﹐裹了巾幘。”{宋}{秦观}《临江仙》词:“髻子偎人嬌不整﹐眼兒失睡微重。”【2】喻指山峰。{清}{朱彝尊}《题沈上舍<洞庭移居图>》诗之五:“濕銀三萬六千頃﹐雨點青螺髻子濃。”
髻-汉语大词典
髻
【1】古时西南少数民族发式。《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南平獠》:“婦人横布兩幅﹐穿中而貫其首﹐名爲‘通裙’。其人美髮﹐爲髻垂於後。”
髻丫-汉语大词典
髻丫
亦作“[髻]”【1】盘于头顶左右两边的发髻。《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 :“踏芒鞋﹐綰髻﹐葫蘆一個斜肩掛。”{宋}{苏轼}《送笋芍药与公择》诗之二:“還將一枝春﹐插向兩髻丫。”{宋}{陆游}《浣花女》诗:“江頭女兒雙髻丫﹐常隨阿母供桑麻。”【2】比喻植物顶部分杈。{清}{曹寅}《冬兰》诗之一:“叢秀幾釵股﹐頂分雙髻丫。”
髻角-汉语大词典
髻角
【1】男孩的发髻。语本《礼记·内则》:“三月之末,擇日翦髮爲鬌,男角女羈。”{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歡郎}〕須臾至﹐髻角兒如鴉頭緒兒白;穿一領紬衫﹐不長不短﹐不寬不窄。”
髻鬟-汉语大词典
髻鬟
【1】古时妇女发式。将头发环曲束于顶。{唐}{孟浩然}《美人分香》诗:“髻鬟垂欲解﹐眉黛拂能輕。”{清}{纳兰性德}《菩萨蛮·为陈其年题照》词:“曲罷髻鬟偏﹐風姿真可憐。”{元}{文信}《西湖竹枝词》:“南北兩峯船裏看﹐却比阿儂雙髻鬟。”
髻釵-汉语大词典
髻釵
【1】插定发髻的钗子。用金玉等制成,古亦为首饰之一种。{宋}{陈师道}《菩萨蛮》词:“髻釵初上朝雲捲﹐眼波翻動眉山遠。”
髻簪-汉语大词典
髻簪
【1】插定发髻的长针。用金玉等制成。亦为首饰之一种。{清}{陆次云}《峒溪纤志·苗人》:“耳環盈寸﹐髻簪幾尺。”
髻雲-汉语大词典
髻雲
【1】形容发髻浓黑如云。{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十三回:“{蓮英}爲{西太后}梳成新式﹐較往時髻樣尤高﹐髻雲上擁﹐鬟鳳低垂﹐越顯出幾分嫵媚。”{宋}{欧阳修}《燕归梁》词:“髻雲謾嚲殘花淡﹐和嬌媚﹐瘦嵓嵓。”{元}{萨都剌}《越溪曲》:“誰家{越}女木蘭橈﹐髻雲墮耳溪風高。”
髻寶-汉语大词典
髻寶
【1】即髻珠。{唐}{陆元浩}《仙居洞永安禅院记》:“早獲衣珠﹐游泳而安閑若海;已收髻寶﹐卷舒而自在如雲。”
髻鬢-汉语大词典
髻鬢
【1】分梳于两旁的发髻和鬓发。{北周}{庾信}《镜赋》:“量髻鬢之長短﹐度安花之相去。”
髻影-汉语大词典
髻影
【1】发髻的影子。{南朝}{陈後主}《七夕宴重咏牛女》:“靨色隨星去﹐髻影雜雲來。”
髷髻-汉语大词典
髷髻
【1】卷曲的发髻。{元}{徐再思}《小桃红·花篮髷髻》曲:“東方攢簇一筐春﹐吹在秋蟬鬢﹐玉露凝香寶釵潤。”
髽髻-汉语大词典
髽髻
【1】梳在头顶两旁或脑后的发髻。古时男女皆有,近代常为中老年妇女发型。《新唐书·南蛮传下·乌蛮》:“士多牛馬﹐無布帛﹐男子髽髻﹐女人被髮﹐皆衣牛羊皮。”{宋}{梅尧臣}《武陵行》:“尨眉髽髻人﹐倏遇心顔喜。”{郭澄清}《大刀记》第一章:“这里边﹐有白须满胸的老爷爷﹐有梳着灰白髽髻的老奶奶。”{清}{赵翼}《蔡节妇》诗:“女流中有此鬚眉﹐髽髻當門隻手支。”
鬀髻-汉语大词典
鬀髻
【1】假发髻。鬀,通“髢”。{元}{无名氏}《替杀妻》第二折:“這婆娘外相兒真﹐就裏哏﹐從然面搽紅粉﹐是一箇油鬀髻吊客喪門。”《刘知远诸宫调·君臣弟兄子母夫妇团圆》:“子每没亂殺﹐一個鬀髻撮不住。”
鬈髻-汉语大词典
鬈髻
【1】梳在头两旁的发髻。{曹禺}《日出》第一幕:“〔{陈白露}〕乌黑的头发烫成小姑娘似的鬈髻﹐垂在耳际。”
鬋髻-汉语大词典
鬋髻
【1】鬓髻。{明}{袁宏道}《游满井》诗:“梅花堆鬋髻﹐波影動文纈。”
鬏髻-汉语大词典
鬏髻
【1】脑后头发盘成的髻。{明}{张四维}《双烈记·引狎》:“人道我是油鬏髻的魔王﹐真是個粉骷髏的太歲。”{许地山}《归途》:“黑滑的鬏髻早已剪掉﹐剩下底只有满头短乱的头发。”{元}{无名氏}《连环记》第三折:“油掠的鬏髻兒光﹐粉搽的臉道兒香。”
鬒髻-汉语大词典
鬒髻
【1】美好的发髻。{宋}{梅尧臣}《观何君室画》诗:“宫娥數百簇高下﹐鬒髻一一紅芙蕖。”
鬟髻-汉语大词典
鬟髻
亦作“[鬟結]”【1】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清}{墅西逸叟}《过虚志感》:“〔{劉三秀}〕且踊且號﹐鬟髻爲解﹐髮委地丈餘。”{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腰肢纖弱﹐鬟髻宛然。”{清}{李邺嗣}《退山初归取妾卜居将遂投隐欣慰之意见于小诗》:“尚餘鵠髮如鬟結﹐且舉龐眉與黛齊。”《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东女国》:“爲小鬟髻﹐飾之以金。”
鬢髻-汉语大词典
鬢髻
亦作“[鬂髻]”【1】挽在两鬓的发髻。{清}{陆圻}《新妇谱·妆饰》:“但衣粧鬂髻﹐各家風尚不同﹐又宜請教於姑﹐隨其指示。”{清}{顾禄}《清嘉录·百花生日》:“《宣府志》:花朝節﹐城中婦女剪綵爲花﹐插之鬢髻﹐以爲應節。”
高髻-汉语大词典
高髻
【1】高绾之发髻。《後汉书·马廖传》:“{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鳳髻-汉语大词典
鳳髻
【1】古代的一种发型。{後蜀}{欧阳炯}《凤楼春》词:“鳳髻緑雲叢﹐深掩房櫳。”{元}{钱惟善}《次陈君瑞游凤凰山光明寺》诗:“左瞻劍戟龍門並﹐上脱冠巾鳳髻雙。”{清}{纳兰性德}《浣溪沙》词:“鳳髻抛殘秋草生﹐高梧濕月冷無聲。”{唐}{宇文氏}《妆台记》:“{周文王}於髻上加珠翠翹花﹐傅之鉛粉﹐其髻高名曰鳳髻。”
鴉髻-汉语大词典
鴉髻
【1】古代妇女的发髻。{清}{褚人穫}《坚瓠四集·鸦卜》:“《潛居録》:又元旦梳頭﹐先以櫛理其毛羽。祝曰:‘願我婦女﹐黰髮髟髟﹐惟百斯年﹐似其羽毛。’故{楚}人謂女髻爲鴉髻。”{明}{汤式}《柳营曲·春思》套曲:“鴉髻鬆﹐鳳釵横﹐碧窗夢回春晝永。”{宋}{李行中}《赋佳人齅梅图》诗:“蠶眉鴉髻縷金衣﹐折得梅花第幾枝。”
鵝梨旋風髻-汉语大词典
鵝梨旋風髻
【1】鹅梨角儿。{宋}{岳珂}《桯史·汪革谣谶》:“{革}是日被白錦袍﹐屬櫜鞬﹐腰劍﹐總鵝梨旋風髻。”
鸞髻-汉语大词典
鸞髻
【1】鸾形发髻。{明}{陈汝元}《金莲记·湖赏》:“盈盈腰細﹐裛薔薇春條暗飛﹐青絲髮半覆螺眉﹐唾窗絨高妝鸞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