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駁)是什么意思
乖駁-汉语大词典
乖駁
【1】谓意见不合而互相辩驳。{明}{吕坤}《答孙月峰》:“弟與談論﹐每多乖駁。”
條駁-汉语大词典
條駁
【1】逐条驳斥。{孙中山}《驳保皇报书》:“本不欲推求詳辨﹐然其似是而非之理最易惑人﹐故條駁之﹐以塞毒焰而辟謬論。”
偏駁-汉语大词典
偏駁
【1】见“偏駮”。
出法駁案-汉语大词典
出法駁案
【1】谓出于律例之外进行辩驳议论。《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乃下詔:‘郎﹑令史復出法駁案者﹐隨事以聞。’”{胡三省}注:“出法駁案者﹐謂出於法之外而爲駁議也。”
參駁-汉语大词典
參駁
【1】杂乱不一。《宋书·傅隆传》:“國典未一於四海﹐家法參駁於紳。”【2】弹劾与批驳官吏的错误言行。{明}{沈德符}《野獲编·科场二·科道争为主考》:“一應科場之事﹐在外聽御史糾劾﹐在内聽禮部禮科參駁﹐毋得阿狥﹐著爲定例。”《明史·张慎言传》:“祖制以票擬歸閣臣﹐參駁歸言官﹐不聞委勳臣以糾劾也。”
反駁-汉语大词典
反駁
【1】亦作“[反駮]”。犹言对立,矛盾。《後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伊{五帝}之不同禮﹐{三王}亦又不同樂﹐數極自然變化﹐非是故相反駮。”{郭沫若}《文艺论集续集·眼中钉》:“但同时也觉得他的感触太枯燥﹐色彩太暗淡﹐总有点和自己的趣味相反驳。”【2】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丁玲}《韦护》第三章三:“他找不出理由反驳﹐虽说在心里觉得有许多委曲。”{巴金}《灭亡》第十章:“我想找话来反驳你们﹐但是我不能够。”【3】犹驳回。《红楼梦》第九一回:“豈知府裏詳上去﹐道裏反駁下來了。”【4】驳斥他人论证的一种逻辑方法。反驳的方法有三种,即反驳论题﹑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方式。
封駁-汉语大词典
封駁
【1】见“封駮”。
回駁-汉语大词典
回駁
【1】否定或驳斥别人的意见或说法。
舛駁-汉语大词典
舛駁
亦作“[舛駮]”【1】庞杂,不纯一,不统一。{明}{唐顺之}《答徽州汪子问继祖母之丧》:“此其鄙野舛駁﹐絶不可準於經典。”{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四:“{柳子厚}文章精麗﹐而心術不掩焉﹐故理意多舛駮。”《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成玄英}疏:“舛﹐差殊也;駁﹐雜糅也……道理殊雜而不純﹐言辭雖辯而無當也。”{宋}{司马光}《进士策问》之十:“後之學者皆祖其言﹐乃以《書》爲舛駁﹐非若他經之純美也。”{南朝} {梁}{任昉}《奏弹范缜》:“尚書左丞臣{范縝}﹐衣冠緒餘﹐言行舛駮﹐誇諧里落﹐喧詬周行。”
彈駁-汉语大词典
彈駁
【1】亦作“[彈駮]”。弹劾驳斥。《三国志·魏志·曹爽传》“皆伏誅﹐夷三族”{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謐}爲人外似疎略﹐而内多忌。其在臺閣﹐數有所彈駮﹐臺中患之﹐事不得行。”《魏书·李冏传》:“{冏}性鯁烈﹐敢直言﹐常面折{高祖}﹐彈駁公卿﹐無所迴避﹐百僚皆憚之。”【2】犹指摘。{沙汀}《淘金记》二十:“‘二爸他们当事的时候﹐哪里像这样呀!’寡妇说﹐有点感慨万端。‘他哥子哪还有弹驳的!’”{沙汀}《青坡》四:“我觉得也没啥弹驳的。每回群众对这件事提意见﹐他都表示:只要他不闹退社﹐不损害集体利益﹐家里的事我由他去。他骂--就是把嘴骂出血吧﹐只要我在工作上松口劲﹐损害集体利益﹐你们都揭发批评吧!”
班駁-汉语大词典
班駁
【1】见“班駮”。
班駁陸離-汉语大词典
班駁陸離
【1】见“班駮陸離”。
斑駁-汉语大词典
斑駁
亦作“[斑駮]”【1】色彩错杂貌。{唐}{白居易}《睡後茶兴忆杨同州》诗:“婆娑緑陰樹﹐斑駮青苔地。”{南朝} {梁}{江淹}《青苔赋》:“遂能崎屈上生﹐斑駁下布。”一本作“班駮”。{胡之骥}注:“《初學記》曰:苔名圓蘚﹐一名緑錢。或青或紫﹐故曰斑駁。”{明}{归有光}《项脊轩记》:“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三:“草樹紅碧﹐點綴斑駮。”{鲁迅}《彷徨·在酒楼上》:“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前蜀}{贯休}《桐江闲居作》诗之九:“蕭條秋病後﹐斑駁緑苔深。”【2】引申为不纯,瑕疵。《朱子语类》卷一三六:“{亮}({諸葛亮})大綱却好﹐只爲如此﹐便有斑駁處。”
斑駁陸離-汉语大词典
斑駁陸離
【1】见“斑駮陸離”。
格格駁駁-汉语大词典
格格駁駁
【1】象声词。《金瓶梅词话》第五回:“〔{潘金蓮}〕一面咬着衫袖口兒﹐格格駁駁的響﹐順便却溜他一眼兒。”
標駁-汉语大词典
標駁
【1】鉴别。{明}{唐顺之}《书<水西集>》:“〔君〕盡取古儒先所疏注箋纂六經文字﹐凡百餘家﹐精髓糟粕咸在﹐所謂累世不能殫其説者﹐君獨悉力標駁﹐參伍毫釐同異﹐要於融而聯之﹐以上究六經之旨﹐而成一家之説。”
戰駁-汉语大词典
戰駁
【1】论战;辩驳。{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要之﹐此諸哲者﹐同時以其精神相接構﹐相補助﹐相戰駁于一世界遥遥萬里之間﹐既壯既劇﹐既熱既切。”
正駁-汉语大词典
正駁
【1】纠正辩驳。{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葛仙公}道家舊稱{葛玄}﹐非{稚川}明甚﹐{黄}({黄長睿})正駁之可也。乃自狐疑其説﹐豈二子稱謂﹐尚未洞然邪?”
攷駁-汉语大词典
攷駁
【1】审查驳正。{明}{沈德符}《野獲编·词林·翰林权重》:“又命翰林﹑編修……正字等官﹐攷駁諸司奏啓以聞。”
攻駁-汉语大词典
攻駁
亦作“[攻駮]”【1】责难反驳。{宋}{程大昌}《考古编·正朔六》:“其天行曆筭皆可復其疎密﹐爲説甚美﹐而其疇人自相攻駮﹐固皆其見失實矣。”{郑振铎}《桂公塘》三:“那两位贵酋﹐也高高兴兴的和{天祥}折难﹐攻驳。”
數駁-汉语大词典
數駁
【1】指责,斥责。《何典》第八回:“有話有商量的好不快活﹐無端困夢頭裏被{蟹壳裏仙人}數駁一番。”
涼駁-汉语大词典
涼駁
【1】浅薄芜杂。{章炳麟}《新方言·岭外三州语》:“{楊恭桓}者﹐亦{嘉應}人﹐作《客話本字》。{仲和}能通音均轉變﹐其言靚審﹐{恭桓}稍涼駁。然本語皆實録也。”
澆駁-汉语大词典
澆駁
【1】浮薄不纯。{明}{方孝孺}《贮清轩记》:“清氣之在天地間﹐得其純全之會﹐則爲聖賢人;得其澆駁之餘﹐則爲庸衆人。”
批駁-汉语大词典
批駁
【1】上级对下级书面呈请事项作否定的批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會審官因爲他告的是個道臺﹐又且事隔多年﹐便批駁了不准。”{清}{袁枚}《随园随笔·政条》:“今上司不允下議﹐號稱批駁。”【2】批评驳斥。{清}{顾炎武}《与陆桴亭札》:“近刻《日知録》八卷﹐特付{東堂}郵呈﹐專祈指示。其有不合者﹐望一一爲之批駁。”{明}{张居正}《答蓟镇巡抚言优假将官书》:“如以僕言爲非者﹐幸直賜批駁﹐以爲後來用人之鑒。”{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三十章:“{徐胜}有些气﹐涨红了面孔批驳她说:‘你还在耍阴谋﹐装样子﹐呸!’”
扳駁-汉语大词典
扳駁
【1】批驳。《文明小史》第二五回:“讀書要觀其通﹐誰見你這般死煞句下﹐處處要恁般考到實處﹐那就没一部書没扳駁的了。”《宦海》第十八回:“那位總辦大人聽了﹐也無從扳駁。”{清}{叶燮}《原诗·内篇上》:“動以法度緊嚴﹐扳駁銖兩。”
指駁-汉语大词典
指駁
亦作“[指駮]”【1】指摘驳斥。{清}{薛福成}《书两江总督何桂清之狱》:“{祁公}之疏﹐尤令人不敢指駮。”{沙汀}《淘金记》二二:“不是吹牛﹐我做的事都会受高明人指驳﹐那就假了!”
搬駁-汉语大词典
搬駁
【1】盘问;反驳。《红楼梦》第一〇一回:“{鳳姐}道:‘這有什麽憑據呢?’{大了}道:‘奶奶又來搬駁了﹐一個佛爺可有甚麽憑據呢!’”《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只是他心地雖然靈通﹐性情却欠淳静﹐才略略有些知覺﹐便要搬駁先生。”
斥駁-汉语大词典
斥駁
【1】驳斥。{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五章:“經中于此四行﹐斥駁之極詳。”
斌駁-汉语大词典
斌駁
【1】色彩相杂貌。{唐}{田游岩}《弘农清岩曲有磐石可坐》诗:“裴回承翠巘﹐斌駁帶深谿。”
盤駁-汉语大词典
盤駁
【1】搬运。《镜花缘》第六一回:“因近時茶葉每每有假﹐故不惜重費﹐於各處購求佳種﹐如{巴川}峽山大樹﹐亦必費力盤駁而來。”【2】高峻貌。{清}{袁枚}《续新齐谐·阴阳山》:“匍匐而升﹐危崖盤駁﹐驚奇怪異﹐氣色昏黯。”【3】查问;辩驳。《红楼梦》第七三回:“如今若温習這個﹐又恐明日盤究那個;若温習那個﹐又恐盤駁這個。”《何典》第五回:“他嘴頭子又來得﹐左話左轉﹐右話右轉……憑你老奸巨猾﹐能言舌辯的囚犯﹐也盤駁不過。”
皇駁-汉语大词典
皇駁
【1】黄白色与赤白色。《诗·豳风·东山》﹕“之子于歸﹐皇駁其馬。”{毛}传﹕“黄白曰皇﹐駵白曰駁。”{孔颖达}疏﹕“黄白曰皇﹐謂馬有黄處有白處﹔則駵白曰駁﹐謂馬色有駵處有白處……{孙炎}曰﹕‘駵﹐赤色也。’”一说﹐黄色与杂色。
疵駁-汉语大词典
疵駁
【1】犹疵杂。{清}{黄宗羲}《高旦中墓志铭》:“發明大體﹐擊去疵駁。”
考駁-汉语大词典
考駁
【1】审查驳正。《明史·太祖纪二》:“命翰林春坊官考駁諸司章奏。”
舉駁-汉语大词典
舉駁
亦作“[舉駮]”【1】提出理由﹐予以驳回。《宋史·仁宗纪一》:“詔大辟疑者奏讞﹐有司毋輒舉駁。”《宋史·职官志一》:“{元豐}七年有旨﹐舉駮事﹐依中書舍人封還詞頭例。”
蘚駁-汉语大词典
蘚駁
【1】藓苔斑驳。{唐}{司空图}《灵台三官堂文》:“塵蒙而廟貌全隳﹐蘚駁而天衣半褫。”{唐}{苏颋}《夜闻故梓州韦使君明当引绋感而成诗》:“蘚駁題詩館﹐楊疏奏伎樓。”
糾駁-汉语大词典
糾駁
亦作“[糾駮]”【1】纠举驳正。《南齐书·王琨传》:“廷尉{虞龢}議社稷合爲一神﹐{琨}案舊糾駮。”《隋书·律历志下》:“今隨事糾駁﹐凡五百三十六條。”《明史·文苑传四·艾南英》:“始{王李}之學大行﹐天下談古文者悉宗之﹐後{鍾}{譚}出而一變。至是{錢謙益}負重名於詞林﹐痛相糾駮。”《宋书·礼志三》:“{虞喜}《志林》曰:‘{吴主}糾駁郊祀﹐追貶{匡衡}﹐凡在見者﹐莫不慨然稱善也。’”
繳駁-汉语大词典
繳駁
【1】驳还。{唐}{宋}时特指门下省驳正制敕之违失而封还章奏。{宋}{文天祥}《己未上皇帝书》:“或有不當﹐又至繳駁。”《元典章新集·朝纲·纪纲》:“昔{唐}以中書奏事﹐門下繳駁﹐尚書奉行﹐亦謹號令之意。”《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丙辰﹐{張商英}言{吕希純}於{元祐}中嘗繳駁詞頭不當及附會{吕大防}﹑{蘇轍}事。”【2】驳议。{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綜核精嚴﹐繳駁平允。”
赤駁-汉语大词典
赤駁
亦作“[赤駮]”【1】红色斑驳。《尔雅·释虫》“蠪﹐朾螘”{晋}{郭璞}注:“赤駮蚍蜉。”{邢昺}疏:“〔螘〕大而赤色斑駁者名蠪﹐一名朾螘。”{明}{汤显祖}《南柯记·伏戎》:“止因他是玄駒﹐咱形赤駁﹐遂分中外﹐致有高低。”{汉}{朱仲}《相贝经》:“濯貝使人善驚﹐無以親童子﹐黄脣點齒﹐有赤駁是也。”
較駁-汉语大词典
較駁
【1】校正批驳。{明}{徐渭}《送推府王公序》:“事例愈多﹐文書愈積﹐掌者不可了﹐則倚辦於吏﹐吏束入以繁文﹐或活脱而牴牾之﹐較駁其毫毛﹐動愈年歲。”
醇駁-汉语大词典
醇駁
亦作“[醇駮]”【1】精纯与驳杂。{清}{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序》:“銖黍之得﹐毫釐之失﹐皆辨析之﹐醇駁較然。”{清}{钱谦益}《<瑞芝山房初集>序》:“古之人﹐其胸中無所不有﹐天地之高下﹐古今之往來﹐政治之污隆﹐道術之醇駮﹐苞羅旁魄﹐如數一二。”
貶駁-汉语大词典
貶駁
亦作“[貶駮]”【1】贬低,责难。{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五:“{霅州}{朱魯公}丞相著《秀水閒居録》﹐一編之内﹐於南渡諸公行事﹐貶駁殆無全人。”{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議者又謂{維摩}畫像一本足矣﹐何用多爲!蓋貶駮他人易於爲工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解元貶駁他道:‘我看你身上藍縷﹐你既有這仙術﹐何不燒些來自己用度?’”{清}{大汕}《海外纪事》卷六:“不管先賢後達﹐偏檢最有意思人之極名言極善行一兩則﹐逢人便舉﹐僻説謬談﹐糊判亂斷﹐指摘不已﹐貶駁盡情﹐駡絶古今。”
踳駁-汉语大词典
踳駁
亦作“[踳駮]”【1】错乱,驳杂。{南朝} {梁}{刘孝标}《<金华山栖志>序》:“行藏紛糾﹐顯晦踳駁。”{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上》:“然氏王父字者竟亡﹐以其事志﹐則久更踳駁喪實。”{晋}{左思}《魏都赋》:“非醇粹之方壯﹐謀踳駮於王義。”《明史·解缙传》:“《禮記》出於{漢}儒﹐踳駁尤甚﹐宜及時删改。”
蹐駁-汉语大词典
蹐駁
【1】杂乱。{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中焉者﹐氣有蹐駁﹐根皆頑鈍。”{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史通》:“{知幾}雖有蹐駁﹐要爲有意務實者。”{唐}{张九龄}《敕岁初处分》:“朕自有天下……而政猶蹐駁﹐俗尚澆漓﹐當是爲理之心未返於本耳。”
過駁-汉语大词典
過駁
【1】把甲船货物搬卸至乙船。{毛泽东}《寻乌调查》:“{澄江}第五﹐油﹑豆﹑盐在这里过驳﹐是大宗。”
逼駁-汉语大词典
逼駁
【1】象声词。{前蜀}{卢延让}《冬夜》逸句:“樹上諏諮批頰鳥﹐窗間逼駁扣頭蟲。”
解駁-汉语大词典
解駁
【1】见“解駮”。
訕駁-汉语大词典
訕駁
【1】讥笑批驳。{明}{宋濂}《溟涬生赞》:“每見諸《易》師傳疏﹐不問淺深﹐輙訕駁以爲樂。”
評駁-汉语大词典
評駁
【1】评议和驳正﹔评论。{元}{吴莱}《送郑彦可南为莆田寄周公甫》诗:“發揮聖賢本根殖﹐評駁{遷}{固}枝葉繁。”{明}{沈德符}《野獲编·历法·厘正历法》:“今後造曆﹐悉照{洪武}﹑{永樂}舊式。讀帝此旨﹐評駁精確﹐頓令星官緘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雨钱》:“秀才故曠達﹐亦不爲怪。遂與評駁今古。”
詰駁-汉语大词典
詰駁
【1】问难和辩驳。{清}{刘大櫆}《<张讷堂诗>序》:“憶昔與{中畯}遊﹐時至其邸舍﹐評量今古﹐詰駁是非﹐或飲酒留連至醉。”
詳駁-汉语大词典
詳駁
【1】审察辩驳。《智囊补·胆智·张詠》引{明}{袁黄}曰:“而徒一年以上﹐必申請待報﹐往返詳駁﹐經旬累月﹐於是文案益繁﹐而狴犴之淹繫者亦多矣。”
論駁-汉语大词典
論駁
亦作“[論駮]”【1】评论辩驳的奏章。《新唐书·齐澣传》:“論駁及誥詔皆援準古誼﹐朝廷大政必咨之﹐時號‘解事舍人’。”【2】辩论驳正。《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其所論駮朝廷典制﹑郊祀﹑宗廟﹑喪紀﹑輕重﹐凡百餘篇。”{唐}{陆贽}《卢翰刘从一门下中书侍郎平章事制》:“今百度伊始﹐六府載張﹐論駮是非﹐不可以不審;宣揚憲令﹐不可以不明。”《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國家倣{唐}舊制﹐分建三省﹐凡政令之失中﹐賞刑之非當﹐其在中書﹐則舍人得以封還﹐其在門下﹐則給事得以論駁。”{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九章:“而近世諸國之學者所引申所論駁﹐亦皆以此爲論理之中心。”
談駁-汉语大词典
談駁
【1】非议。{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二:“{蔡大嫂}也照例打扮了一下﹐搽点水粉﹐拍点胭脂﹐--这在乡下﹐顶受人谈驳的﹐尤其是女人们。”{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二部分六:“那女人才向{韩大奶奶}说道:‘在我看﹐倒是没有谈驳;想来我们老太爷也一定喜欢。’”
議駁-汉语大词典
議駁
亦作“[議駮]”【1】议论错杂不一。{汉}{王充}《论衡·异虛 》:“{高宗}祭{成湯}之廟﹐有蜚雉升鼎而雊。{祖己}以爲遠人將有來者﹐説《尚書》家謂雉凶﹐議駮不同。”【2】提出异议﹐予以驳回。{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二:“否則交部議奏時﹐我必議駁。”《光绪政要》:“〔二年﹐〕特派{胡瑞瀾}提訊。嗣據該侍郎仍照原擬具奏﹐經刑部以情節岐異議駁。”
讞駁-汉语大词典
讞駁
【1】审理案件﹐驳正是非。{明}{李东阳}《刘公墓志铭》:“其爲大理在{天順}﹑{成化}間﹐讞駁詳慎。”
辨駁-汉语大词典
辨駁
【1】争辩反驳。辨﹐通“辯”。《新唐书·王世充传》:“人或辨駁﹐{世充}以口舌緣飾﹐衆知其非﹐亦不能屈也。”《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余敷}道:‘不瞞大哥説﹐經過我愚弟兄兩個看的地﹐一毫也没得辨駁的!’”{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大晚报》与我有夙仇……一面登载{柳丝}(即{杨邨人})之《新儒林外史》﹐一面{崔万秋}君又给我信﹐谓如有辨驳﹐亦可登载。”【2】辩难﹐驳正。辨﹐通“辯”。{明}{刘刚}《<日损斋笔记>後序》:“觀公辨駁之精若此﹐則其平昔攷古之學爲何如哉?覽此記之大略﹐蓋已知之矣。”{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四:“偏護古文者﹐亦可藉口脱去上一畫爲辭﹐不若{閻氏}﹑{惠氏}兩家之辨駁詳明也。”
辯駁-汉语大词典
辯駁
【1】辩难驳诘﹔争辩反驳。{陶行知}《海德公园》诗:“台上台下可辩驳﹐只有拳头动不得。”{巴金}《春》七:“他不满意{枚少爷}的答话﹐但也不加辩驳。”{明}{徐榜}《济南纪政·杨化记》:“藩臬二司聞之﹐亦拘之親審﹐司道五六人各有辯駁﹐{李氏}應答不滯。”
霞駁-汉语大词典
霞駁
亦作“[霞駮]”【1】光彩斑斓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霞駮雲蔚﹐若陰若陽。”{吕延济}注:“言有光明如霞之斑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溱水》:“〔逃石〕其傑處﹐臨江壁立﹐霞駮有若繢焉。”{唐}{陆龟蒙}《读<襄阳耆旧传>因作五百言寄皮袭美再抒鄙怀》:“發論若霞駁﹐裁詩如錦摛。”
霧駁-汉语大词典
霧駁
【1】形容盛多而色彩纷呈。{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唐}{開元}中﹐教舞馬四百蹄﹐衣以文繡﹐飾以珠玉﹐和鸞金勒﹐星粲霧駁﹐俯仰赴節﹐曲盡其妙。”
非駁-汉语大词典
非駁
亦作“[非駮]”【1】非难辩驳。{三国} {魏}{刘劭}《人物志·接识》:“互相非駮﹐莫肯相視。”《晋书·儒林传·董景道》:“著《禮通論》非駁諸儒﹐演廣{鄭}旨。”
雜駁-汉语大词典
雜駁
【1】混杂不纯。{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迨於末流﹐道與時降﹐因革雜駁﹐無取法焉。”
難駁-汉语大词典
難駁
【1】指诘难批驳的文章。《晋书·华峤传》:“{嶠}所著論議難駁詩賦之屬數十萬言。”【2】诘难批驳。《陈书·儒林传·王元规》:“自{梁}代諸儒相傳爲《左氏》學者﹐皆以{賈逵}﹑{服虔}之義難駁{杜預}。”
陸離斑駁-汉语大词典
陸離斑駁
【1】形容色彩绚丽灿烂。{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儗播布美术意见书》:“重碧大赤﹐陸離斑駁﹐以其戟刺﹐奪人目精﹐艷矣﹐而非必爲美術﹐此尤不可不辨者也。”{清}{梁廷柟}《曲话》卷三:“惟{尤西堂}《讀離騷》不然﹐不屑屑模文範義﹐通其義而肆言之﹐陸離斑駁﹐不可名狀。”
鐵駁-汉语大词典
鐵駁
【1】用钢铁制作船身的一种驳船。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拉着或推着行驶。如:满载着建桥物资的铁驳﹑火轮﹐在江面上鸣笛飞驶。
闢駁-汉语大词典
闢駁
【1】驳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民报·<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民報》第四號刻日出版﹐其中數條﹐皆已解决。五號以下﹐接連闢駁﹐請我國民平心公决之。”
駁-汉语大词典
駁
“[驳]”的繁体字。《廣韻》北角切,入覺,幫。【1】马毛色不纯。亦指毛色不纯的马。《诗·豳风·东山》:“之子于歸,皇駁其馬。”{毛}传:“駵白曰駁。”《北史·齐炀王宪传》:“{文帝}嘗賜諸子良馬,唯其所擇,{憲}獨取駁者。”{唐}{郄昂}《岐邠泾宁四州八马坊颂碑》:“{項王}之騅,{符主}之騧,{桓氏}之驄,{晉侯}之駮。”《明史·流贼传·李自成》:“{自成}氈笠縹衣,乘烏駁馬,入{承天門}。”【2】借指毛色不纯的牛。《晋书·王济传》:“{王愷}以帝舅奢豪,有牛名‘八百里駁’,常瑩其蹄角。”{宋}{程大昌}《演繁露·牛车》:“{王濟}之八百里駁,駁,亦牛也,言其色駁而行速,日可八百里也。”【3】色彩错杂。《汉书·梅福传》:“一色成體謂之醇,白黑雜合謂之駮。”{南朝 梁}{任昉}《述异记》:“見羣鼠大者如豚,鮮澤五色,或純或駁。”{唐}{张九龄}《祠紫盖山经玉泉山寺》诗:“蘚駁經行處,猿啼燕坐林。”{清}{侯方域}《与方密之书》:“乃遂朝夕服之無斁,垢膩所積,色黯而絲駁,亦未嘗稍解而澣濯之。”【4】混杂不精纯。《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成玄英}疏:“駁,雜揉也。”{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或文麗而義睽﹐或理粹而辭駁。”{唐}{柳宗元}《贞符》:“{魏}{晉}而下,尨亂鉤裂,厥符不貞,邦用不請,亦罔克久,駮乎無以議爲也。”{宋}{姜夔}《徵招》词序:“{政和}間{大晟府}嘗製數千曲,音節駁矣。”{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山东·惠民县之民情二》:“民俗之良驳,视乎搢绅巨族为之倡率。”【5】辩正是非;驳斥。{汉}{王充}《论衡·谴告》:“故以善駁惡,以惡懼善,告人之理,勸厲爲善之道也。”《新唐书·王世充传》:“〔{王世充}〕爲民部侍郎,善占對,習法,敢舞文上下。人或辨駁,{世充}以口舌緣飾,衆知其非,亦不能屈也。”《明史·高攀龙传》:“{四川}僉事{張世則}進所著《大學初義》,詆{程}{朱}章句,請頒天下。{攀龍}抗疏力駮其謬,其書遂不行。”《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十三妹}聽{安公子}的話説得有裏有面,近情近理,待要駁他,一時却駁不倒。”{巴金}《家》五:“你会从你的新书本里面找出大道理驳我。”【6】相异;相背。《汉书·刑法志》:“其後姦猾巧法,轉相比況,禁罔寖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文書盈於几閣,典者不能徧睹。是以郡國承用者駮,或罪同而論異。”{颜师古}注:“〔承用者駮〕不曉其指,用意不同也。”《後汉书·马援传》:“條奏{越}律與{漢}律駮者十餘事,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李贤}注:“駮,乖舛也。”【7】文体名。驳议。奏议之一种。{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漢}世善駁,則{應劭}爲首。”《新唐书·萧倣传》:“後以封敕脱誤,法當罰,侍講學士{孔温裕}曰:‘給事中駁奏,爲朝廷論得失,與有司奏事不類,不應罰。’詔可。”【8】文体名。驳论﹐一般的辩正是非的论著。如:{三国}{魏}{王基}的《毛詩駁》。【9】指偏于一面。《汉书·谷永传》:“改往反過,抗湛溺之意,解偏駁之愛。”{颜师古}注:“駁,不周普也。”【10】用船转载搬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五回:“次日早晨啓輪,到了{廣東},用駁船駁到岸上。”【11】小船;驳船。{宋}{赵公豫}《祁门驳》诗:“舟小名爲駁,臨河體實輕。”如:铁驳。【12】方言。拨﹐掉转。参见“[駁回]”。【13】方言。把岸堤向外扩展。如:这堤窄了,要驳出去一米。【14】树木名。赤李。《尔雅·释木》:“駁,赤李。”{郝懿行}义疏:“李之子赤者名駁。”【15】树木名。指驳马。即梓榆。《诗·秦风·晨风》:“山有苞櫟,隰有六駮。”{马瑞辰}通释:“釋文引《草木疏》曰:‘駮馬,木名,梓榆也。’正義引{陸璣}疏曰:‘駮馬,梓榆也。其樹皮青白駁犖,遥視似駮馬,故謂之駮馬。下章云:“山有苞棣,隰有樹檖。”皆山隰之木相配,不宜云獸。’其説是也。駮與駁古通用。{崔豹}《古今注》曰:‘{六駁山}中有木,葉似豫章,皮多癬駮,名六駁木。’”【16】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山海经·西山经》:“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皷音,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禦兵。”《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楚王}乃駕馴駁之駟,乘彫玉之輿。”{张铣}注:“駁,獸名。”{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一》:“《管子》曰:‘鵲食蝟,蝟食鵔鸃,鵔鸃食駁,駁食虎。’《太平廣記》所載,似虎而略小,食虎能盡者是已。”【17】用同“[剥]”。剥蚀。参见“[駁炙]”。
駁阻-汉语大词典
駁阻
亦作“[駮阻]”【1】驳斥阻止。{清}{薛福成}《通筹南阳各岛添设领事官保护华民疏》:“凡在他國通商之口﹐必設領事﹐以保护商人。遇有苛例﹐隨時駮阻﹐所以旅居樂業。”
駁瑕指纇-汉语大词典
駁瑕指纇
亦作“[駮瑕指纇]”【1】指斥缺点。《太平广记》卷二〇八引{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购兰亭序》:“{辨才}曰:‘禪師在日保惜﹐臨亡之時﹐親付於吾﹐付受有緒﹐那得參差﹐可明日來看。’及{翼}({蕭翼})到﹐師自於屋梁上檻内出之﹐{翼}見訖﹐故駮瑕指纇曰:‘果是響榻書也。’紛競不定。”
駁錯-汉语大词典
駁錯
【1】混杂错乱。《晋书·李重传》:“然承{魏氏}彫弊之跡﹐人物播越﹐仕無常朝﹐人無定處﹐郎吏蓄於軍府﹐豪右聚於都邑﹐事體駁錯﹐與古不同。”
駁問-汉语大词典
駁問
【1】驳回审问。《元典章·朝纲一·政纪》:“及結案重囚﹐雖經廉訪司審録無寃﹐中間却有漏落情節﹐追勘不完﹐必致再行駁問﹐淹禁囚徒不能與决。”《明史·詹尔选传》:“駁問之事煩﹐上意在懲奸頑也﹐而或疑明啓之刑書﹐幾禁加等之紛亂。”
駁躒-汉语大词典
駁躒
【1】交错。{汉}{贾谊}《新书·壹通》:“大國包小國爲境﹐小國闊大國而爲都﹐小大駁躒﹐遠近無衰。”
駁放-汉语大词典
駁放
亦作“[駮放]”【1】谓科举时代否定已发榜公布的中式者而贬黜之。《资治通鉴·唐僖宗广明元年》:“嘗謂優人{石野猪}曰:‘朕若應擊毬進士舉﹐須爲狀元。’對曰:‘若遇{堯}{舜}作禮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駮放。’”{胡三省}注:“駮﹐糾駮也。放﹐黜也。”{宋}{洪迈}《容斋随笔·进士试题》:“{唐穆宗}{長慶}元年﹐禮部侍郎{錢徽}知舉﹐放進士{鄭朗}等三十三人。後以{段文昌}言其不公﹐詔中書舍人{王起}﹐知制誥{白居易}重試﹐駁放{盧公亮}等十人﹐貶{徽}{江州}刺史。”{明}{即空观主人}《<二刻拍案惊奇>小引》:“雖現稗官身爲説法﹐恐{維摩}居士知貢舉﹐又不免駁放耳。”{清}{恽敬}《祭张皋文文》:“春官駮放﹐歸途載阻﹐共職四門﹐艱屯可數。”{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制科》:“今員外吹毛求瑕﹐務在駮放﹐則小人也卻尋歸路。”
駁駁劣劣-汉语大词典
駁駁劣劣
【1】莽戆。{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我從來駁駁劣劣﹐世不曾忑忑忐忐。”{王季思}校注:“{毛西河}曰:‘駁劣﹐借字聲作爆烈。’友人{錢南揚}曰:‘言其莽戇也。’”
駁文-汉语大词典
駁文
【1】旧时对下属呈文批驳不准的公文。{巴人}《莽秀才造反记》第十三章:“{傅知县}把‘北门’听作了‘驳文’﹐就大声叫道:‘有什么驳文到来?日来咱们还没有上行文书递去呀!’”
駁難-汉语大词典
駁難
亦作“[駮難]”【1】驳诘,辩驳责难。{清}{姚鼐}《仪郑堂记》:“迄{魏}﹐{王肅}駮難{鄭}義﹐欲争其名﹐僞作古書﹐曲傅私説。”{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大约以为驳难攻讦﹐至于忿詈﹐有违古之儒风﹐足以贻讥多士的罢。”{宋}{苏轼}《论给田募役状》:“而左右大臣意在速成﹐且利寬剩錢以爲它用﹐故更相駮難﹐遂不果行。”{唐}{刘知幾}《史通·暗惑》:“今聊與一二﹐加以駁難。”
駁蝕-汉语大词典
駁蝕
亦作“[駮蝕]”【1】犹剥蚀。{清}{王士禛}《黄子文王叔明合作山水图》诗:“粉墨駮蝕神淋漓﹐巖谷高深氣磐礴。”{明}{袁宏道}《灵岩》:“周遭石光如鏡﹐細膩無駁蝕﹐有泉常清﹐瑩晶可愛。”
駁擊-汉语大词典
駁擊
【1】搏击。《英烈传》第五九回:“{張金箔}説:‘此城竟是龜形﹐{盤門}是頭﹐{齊門}是尾……{劉軍師}當擇水木干支的日子﹐借風駁擊其尾﹐則其首必出﹐决當殲滅僞{周}矣。’”
駁亂-汉语大词典
駁亂
【1】驳杂错乱。{唐}{柳宗元}《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駁亂﹐《尚書》﹑《春秋》之旨不立。”
駁蘚-汉语大词典
駁蘚
亦作“[駮蘚]”【1】颜色斑驳的苔藓。{唐}{郑愔}《哭郎著作》诗:“荒階羅駁蘚﹐虚座網浮埃。”{唐}{{陆龟蒙}{皮日休}}《开元寺楼看雨联句》:“鮫蘚浄鋪筵﹐低松溼垂鬋。”
駁異-汉语大词典
駁異
亦作“[駮異]”【1】驳杂歧异。《後汉书·张奋传》:“臣以爲{漢}當制作禮樂﹐是以先帝聖德﹐數下詔書﹐愍傷崩缺﹐而衆儒不達﹐議多駮異。”{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石经》:“{後漢}{明帝}時﹐公卿言五經駮異﹐請開{吕不韋}冢﹐是未焚《詩》《書》前本。”《宋书·礼志一》:“{黄初}以來﹐諸儒共論正朔﹐或以改之爲宜﹐或以不改爲是﹐意取駁異﹐于今未決。”{章炳麟}《訄书·哀焚书》:“何一人之言﹐而前後駁異如是也?”【2】辩论不同意见。《新唐书·窦参传》:“然多與宰相駁異﹐數爲排卻﹐卒無以傷。”
駁查-汉语大词典
駁查
【1】驳回核查。{明}{焦竑}《玉堂丛语·铨选》:“凡投選及各項文移﹐吏輩多假駁查送問爲騙局。”{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解给》:“若結末一批﹐須將本項從前結算但有渺漠俱宜算入﹐否則上房駁查補解﹐又是一番多費矣。”
駁瑕-汉语大词典
駁瑕
亦作“[駮瑕]”【1】巨虾。瑕,通“蝦”。《文选·张衡<南都赋>》:“巨蜯函珠﹐駮瑕委蛇。”{李善}注:“{郭璞}《爾雅》注曰:‘蝦大者長一二丈。’瑕與蝦古字通。”
駁争-汉语大词典
駁争
【1】辩驳争论。《三国志·魏志·卢毓传》:“在職三年﹐多所駁争。”
駁倒-汉语大词典
駁倒
【1】成功地否定了对方的意见。{{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九回:“{段总理}驳倒{李}{陈}等电文﹐乐得放心做去。”{鄢国培}《漩流》第十二章:“他斜视了一眼{徐宁山}﹐觉得不先驳倒他﹐今后就不好办。”
駁糅-汉语大词典
駁糅
亦作“[駮糅]”【1】杂糅。{宋}{梅尧臣}《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幾道游嵩因诵而韵之》:“俚歌縱喧譁﹐怪説多駮糅。”
駁屈-汉语大词典
駁屈
【1】驳倒。{宋}{叶適}《观文殿学士陈公文集序》:“國有大事﹐議定俄頃﹐無縮瑟顧望。意姿堅峭﹐所論駁屈﹐明主委曲調護不能回。”
駁殻-汉语大词典
駁殻
【1】见“駁殻槍”。
駁行-汉语大词典
駁行
亦作“[駮行]”【1】谓交议奏参的公文被吏部驳回。《六部成语注解·吏部》:“駁行:交部參奏之件或有不合例者﹐則由部行文駁之。”【2】驳杂不纯美的德行。《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故有術之主﹐信賞以盡能﹐心罰以禁邪﹐雖有駮行﹐必得所利。”{王先慎}集解:“駮行﹐不貞白而駮雜者。”
駁犀-汉语大词典
駁犀
亦作“[駮犀]”【1】斑犀。《东汉观记·陈遵传》:“{陳遵}破{匈奴}﹐詔賜駮犀劍。”{吴树平}校注:“駮犀劍三字原誤作‘駭犀劍’﹐{姚}本作‘駮犀劍’﹐{陳禹謨}刻本《書鈔》同……駮犀劍﹐即以斑犀爲裝飾的劍。此條《編珠》卷二引作‘{光武}賜{陳導}駭犀劍’﹐《御覽》卷三四二引作‘{光武}有駭犀之劍﹐以賜{陳遵}’﹐所引皆有訛誤。”《後汉书·冯鲂传》:“帝嘗幸其府﹐留飲十許日﹐賜駁犀具劍﹑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李贤}注:“以班犀飾劍也。”
駁書-汉语大词典
駁書
【1】内容驳杂之书。{唐}{柳宗元}《辩<文子>》:“《文子》書十二篇﹐其傳曰{老子}弟子﹐其辭時有若可取﹐其指意皆本{老子}﹐然考其書﹐蓋駁書也﹐其渾而類者少﹐竊取他書以合之者多。”
駁冗-汉语大词典
駁冗
【1】驳杂冗繁。{宋}{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足下之意﹐豈非閔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拔今以復之古﹐而翦剥齊整凡今之紛殽駁冗者歟?”
駁詰-汉语大词典
駁詰
亦作“[駮詰]”【1】辩驳诘问。{茅盾}《昙》四:“女人这句话引起了更热闹的分辩和驳诘。”《红楼梦》第八六回:“知縣查對尸格相符﹐早知書吏改輕﹐也不駁詰﹐胡亂便叫畫供。”{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其前後援引﹐漫與駮詰﹐理不足敵﹐且屈且窮﹐矛盾自苦﹐迷不知歸﹐以窘人者自窘。”
駁審-汉语大词典
駁審
【1】驳回再审。《红楼梦》第一百回:“不想刑部駁審﹐又托人花了好些錢﹐總不中用。”【2】驳问审讯。{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龙飞桐公》:“自{戴}入井﹐鄰人毆殺其婦﹐爲婦翁所訟﹐駁審年餘﹐僅存皮骨而歸。”
駁違-汉语大词典
駁違
【1】纷杂乖违。《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五年》:“今重其任而輕其人﹐使駁違之論横於州里﹐嫌讎之隙結於大臣。”
駁落-汉语大词典
駁落
亦作“[駮落]”【1】颜色斑驳。{唐}{白居易}《玩半开花赠皇甫郎中》诗:“淺深粧駮落﹐高下火參差。”【2】黜退;落第。{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選曹每年皆先立版﹐牓懸之南院。選人所通文書﹐皆依版樣﹐一字有違﹐即被駮落。至有三十年不得官者。”{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得官呵來見我﹐駁落呵休來見我!”
駁論-汉语大词典
駁論
亦作“[駮論]”【1】文体名。犹驳议。《晋书·杜轸传》:“{軫}博聞廣涉﹐奏議駁論多見施用。”{宋}{叶適}《运使直阁郎中王公墓志铭》:“{常}之獄﹐有手刃傭主及家數人皆死﹐焚其廬。州以無證佐奏裁。公亟具駮論如法。”【2】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
駁還-汉语大词典
駁還
【1】犹驳回。{{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二回:“当下电请政府﹐拟组织特别法庭﹐审讯案犯﹐当经司法部驳还。”
駁正-汉语大词典
駁正
亦作“[駮正]”【1】批驳纠正。{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六:“而給事中有所駁正﹐則先使詣執政禀議有異同﹐然後繳奏以聞。”{鲁迅}《华盖集续编·不是信》:“那时我见了‘流言’字样﹐曾经很愤然﹐立刻加以驳正。”《後汉书·延笃传》:“{篤}論解經傳﹐多所駮正﹐後儒{服虔}等以爲折中。”《隋书·柳雄亮传》:“尚書省凡有奏事﹐{雄亮}多所駁正﹐深爲公卿所憚。”《清史稿·刑法志三》:“然{明}制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糾察﹐大理寺駮正。”
駁蚌-汉语大词典
駁蚌
亦作“[駮蚌]”【1】色彩斑驳的蚌蛤。{汉}{徐幹}《齐都赋》:“其寶玩則玄蛤抱璣﹐駮蚌含璫。”
駁堯-汉语大词典
駁堯
亦作“[駮堯]”【1】指{汉}{光武帝}议郊祀,{杜林}力驳祀{尧}事。{五代}{李瀚}《蒙求》诗:“{壽王}議鼎﹐{杜林}駮{堯}。”《後汉书·杜林传》:“明年﹐大議郊祀制。多以爲{周}郊{后稷}﹐{漢}當祀{堯}。詔復下公卿議。議者僉同﹐帝亦然之。{林}獨以爲{周}室之興﹐祚由{后稷}﹐{漢}業特起﹐功不緣{堯}。祖宗故事﹐所以因循。定從{林}議。”
駁榜-汉语大词典
駁榜
【1】见“駁牓”。
駁炙-汉语大词典
駁炙
亦作“[駮炙]”【1】剥蚀和曝晒。{清}{姚鼐}《景阳钟歌》:“定知偉器難爲樹﹐或言此鐘誠有神﹐霜日駮炙長如新﹐草間時起光璘。”
駁牓-汉语大词典
駁牓
亦作“[駮牓]”【1】晓示落选斥退的榜文。{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梦》:“秘書郎{韓泉}善解夢﹐{衛中行}爲中書舍人﹐時有故舊子弟赴選﹐投{衛}論屬﹐{衛}欣然許之。駮牓將出﹐其人忽夢乘驢蹶墜水中﹐登岸而靴不濕焉。選人與{韓}有舊﹐訪之。{韓}被酒半戲曰:‘公今選事不諧矣﹐據夢﹐{衛生}相負﹐足下不沾。’及牓出﹐果駮放。”{明}{冯梦龙}《智囊补·捷智·卫中行》引此文作“駁榜”。
駁舛-汉语大词典
駁舛
【1】错乱。《新唐书·黎幹传》:“本末駁舛﹐臆判自私﹐不足以訓。”
駁映-汉语大词典
駁映
亦作“[駮映]”【1】斑驳辉映。{明}{杨慎}《升庵诗话·南裔志》:“蚺惟大蛇﹐既洪且長﹐采色駮映﹐其文錦章。”
駁飭-汉语大词典
駁飭
【1】驳斥告诫。{清}{梁章鉅}《归田琐记·致刘次白抚部事》:“繼聞此事﹐已奉中旨再三駁飭。”{清}{龙启瑞}《上梅伯言先生书》:“有一﹑二能辦之員﹐且多方駁飭之﹐使逆知吾意而不敢爲。”
駁殻槍-汉语大词典
駁殻槍
【1】手枪的一种。外有木盒,射击时可把木盒移装在枪后,作为托柄。能连发,射程比普通手枪远。{黄谷柳}《虾球传·触须》:“他只本能地感觉得有自卫的必要﹐他就解下他的驳壳﹐上了一夹子弹。”{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一章:“连长{周大勇}把驳壳枪插在腰里的皮带上。”亦省称“[駁殻]”。
駁選-汉语大词典
駁選
亦作“[駮選]”【1】旧指黜免已入选的官员。{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二:“其時吏部選人﹐或違例壓缺﹐改易文憑﹐駮選停放﹐除授不公﹐給諫上書極論﹐纚纚數百言﹐指斥無隱﹐銓曹多被議者﹐直聲大震。”
駁復-汉语大词典
駁復
【1】否定的回复。{叶圣陶}《四三集·逃难》:“{李先生}一手支着多胡的下颔﹐爽脆地给她个驳复。”
駁彩-汉语大词典
駁彩
亦作“[駮彩]”【1】色彩斑驳。{唐}{黄滔}《误笔牛赋》:“況乎鳥文黛暗﹐駮彩花新﹐兔翰初停﹐旁起落毛之想﹐鼠鬚尚對﹐遥懷食角之因。”
駁彈-汉语大词典
駁彈
亦作“[駮彈]”【1】纠弹黜退。{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奈何尸禄素餐﹐濫處上官﹐黜陟失所﹐選補傷殘﹐小人在位﹐君子駮彈。”
駁吏-汉语大词典
駁吏
【1】指信奉学说驳杂不纯一之吏。《三国志·魏志·梁习传》“{王}({王思})亦能吏﹐然苛碎無大體﹐官至九卿﹐封列侯”{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苛吏传》:“{思}與{薛悌}﹑{郤嘉}俱從微起﹐官位略等。三人中﹐{悌}差挾儒術﹐所在名爲閒省。{嘉}與{思}事行相似。{文帝}詔曰:‘{薛悌}駁吏﹐{王思}﹑{郤嘉}純吏也﹐各賜關内侯﹐以報其勤。’”
駁辨-汉语大词典
駁辨
【1】驳正辨明。{清}{袁枚}《随园随笔·新旧唐书得失》:“{宋}{吴縝}作《新唐書糾謬》﹐分二十目﹐層層駁辨是矣﹐然瑕瑜不可盡掩。”{清}{袁枚}《随园随笔·裴松之<三国志补>》:“{裴松之}補《三國志》﹐如駁辨{官渡}之兵數﹐核正{黎陽}之婚期……俱極允當。”【2】指争辩。{清}{袁枚}《随园随笔·作妇人传称夫家姓而称母家姓亦可》:“彼此駁辨不已。”
駁估-汉语大词典
駁估
亦作“[駮估]”【1】对估价持不同意见而互相辩驳。{清}{林则徐}《请将烟犯财产充赏片》:“蓋州縣承領估變﹐例應會同委員勘造估册﹐上下衙門﹐層層駮估﹐總須報部核定﹐方能作準。”
駁辭-汉语大词典
駁辭
【1】芜杂不纯之辞。【2】驳正他人意见的话。
駁嘴-汉语大词典
駁嘴
【1】方言。吵嘴;争吵。{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一卷第一章:“两口子常为这些事情驳嘴。”
駁駿-汉语大词典
駁駿
亦作“[駮駿]”【1】毛色斑驳的骏马。《艺文类聚》卷五七引{汉}{张衡}《七辩》:“駟秀騏之駮駿﹐載軨獵之輶車。”
駁岸-汉语大词典
駁岸
【1】装卸货物的码头。【2】保护堤岸的建筑。多用石块筑成。
駁濫-汉语大词典
駁濫
亦作“[駮濫]”【1】驳杂失实。{宋}{司马光}《贾生论》:“不知夫駮濫刻深﹐非吾黨也。”
駁議-汉语大词典
駁議
亦作“[駮議]”【1】古时臣属向皇帝上书的名称之一。就他人所论而予以辩驳。{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迄至{有漢}﹐始立駁議……夫駁議偏辨﹐各執異見;對策揄揚﹐大明治道。”《後汉书·应劭传》:“又集駮議三十篇﹐以類相從﹐凡八十二事。”{汉}{蔡邕}《独断》卷上:“凡羣臣上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其有疑事﹐公卿百官會議﹐若臺閣有所正處﹐而獨執異議者﹐曰駁議。駁議曰:某官某甲議以爲如是﹐下言臣愚戇議異。”{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後臺省駮議恐隳縣官法﹐遂寢其行。”{姚华}《论文後编·目录上》:“{漢}定禮儀﹐書亦四品:章有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别有謝恩﹐有封事﹐有讓表﹐有駁議。”【2】犹异议。{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到{范墓}去粜没有好处’﹐同伴间也提出了驳议。”
駁龍-汉语大词典
駁龍
【1】骏马名。{汉}{陈琳}《武军赋》:“馬則飛雲絶景﹐直鬐騧駵﹐駁龍紫鹿﹐文的■魚。”
駁馬-汉语大词典
駁馬
亦作“[駮馬]”【1】古代北方部族名。《新唐书·回鹘传下》:“又有{駮馬}者﹐或曰{弊剌}﹐曰{遏羅支}﹐直{突厥}之北﹐距京師萬四千里……以馬耕田﹐馬色皆駮﹐因以名國云。”【2】毛色斑驳之马。《周书·齐炀王宪传》:“{太祖}嘗賜諸子良馬﹐惟其所擇﹐{憲}獨取駁馬。”《管子·小问》:“{桓公}乘馬﹐虎望見之而伏。{桓公}問{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馬﹐虎望見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對曰:‘意者君乘駮馬而洀桓﹐迎日而馳乎?’公曰:‘然’。”《庄子·田子方》:“見良人黑色而■﹐乘駁馬而偏朱蹄。”【3】梓榆的别名。{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辩证》:“梓榆﹐南人謂之樸﹐{齊}{魯}間人謂之駁馬。”《诗·秦风·晨风》“隰有六駁”{三国}{吴}{陆玑}疏:“駁馬﹐梓榆也。其樹皮青白駁犖﹐遥視似駁馬﹐故謂之駁馬。”
駁運-汉语大词典
駁運
【1】在岸和大船之间用小船转运客货。{清}{林则徐}《收缴趸船烟箱章程七条稿》:“由{龍穴}駁運至{鎮口}﹐由{鎮口}挑擡至提署﹐爲途甚長﹐難保不遇風雨。”
駁責-汉语大词典
駁責
亦作“[駮責]”【1】批驳责备。{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舍人{李庾}行誥詞﹐駮責深焉。”
駁譏-汉语大词典
駁譏
亦作“[駮譏]”【1】反驳讥讽。《汉书·叙传上》:“{永}({谷永})指以駮譏{趙}{李}﹐亦無間云。”
駁騮-汉语大词典
駁騮
亦作“[駮騮]”【1】毛色斑驳的红身黑鬛尾良马。{汉}{焦赣}《易林·随之噬嗑》:“白馬駮騮﹐更生不休﹐富有商人﹐利得如邱。”
駁脚-汉语大词典
駁脚
【1】方言。跑腿。{黄谷柳}《虾球传·触须》:“他不是镇上人﹐附近又没有亲戚﹐又说不出到镇上来干什么﹐团部的副官就断定他是游击队的驳脚交通员。”{欧阳山}《苦斗》七十:“他就在广州公安局找了一份小小的差事﹐当了一名‘驳脚侦缉’﹐每天混一毛几分度日。”
駁陰-汉语大词典
駁陰
亦作“[駮陰]”【1】由于枝叶疏密而形成的斑驳的树阴。{宋}{梅尧臣}《游隐静山》诗:“駮陰漏斜先﹐徒欲窮巔幽。”
駁雜-汉语大词典
駁雜
亦作“[駮雜]”【1】指颜色斑驳。{郭沫若}《山中杂记》:“这些鸡雏们真是可爱﹐有葱黄的﹐有黑的﹐有淡黑的﹐有白的﹐有如鹌鹑一样驳杂的﹐全身的茸毛如像绒团。”【2】使混杂不纯;搅乱。《朱子语类》卷三三:“{管仲}非不尊{周}攘夷﹐如何不是王道?只是功利駁雜其心耳。”【3】混杂不纯。《太平御览》卷四〇三引{汉}{桓谭}《新论》:“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王道純粹﹐其德如彼;霸道駮雜﹐其功如此。”{唐}{元稹}《酬乐天余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元}詩駮雜真難辨﹐{白}樸流傳用轉新。”{宋}{沈作喆}《寓简》卷二:“《禮記》駁雜﹐《月令》尤甚。”{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人生识字胡涂始》:“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遭。”【4】紊乱不顺;困顿坎坷。{明}{杨珽}《龙膏记·脱难》:“只爲你謫塵世命運駁雜。因此上受着眼前折罰。”《水浒传》第四回:“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駁回-汉语大词典
駁回
【1】反驳回绝。《红楼梦》第四二回:“我又不會這工細樓臺﹐又不會畫人物﹐又不好駁回﹐正爲這個爲難呢。”{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我愿意对砖墙说话﹐砖墙从来不抬杠﹐不驳回。”【2】掉转;回转。《歧路灯》第四九回:“{紹聞}只得駁回牲口﹐向家而來。”【3】法律用语。指法院对诉讼当事人提出的要求认为无理,不予处理的批覆。如:上诉驳回。
駁樂-汉语大词典
駁樂
亦作“[駮樂]”【1】错杂不齐。《古文苑·黄香<九宫赋>》:“□■騮■以差羸﹐磋磥皓皜以駮樂。”{章樵}注:“駮樂﹐雜而不齊。”
駁答-汉语大词典
駁答
【1】对别人的问题作驳斥性的回答。{钱锺书}《围城》八:“{鸿渐}夫妇全听清了﹐脸同时发红﹐可是不便驳答。”
駁船-汉语大词典
駁船
【1】转载人或货物的小船。{清}{林则徐}《会谕义律饬交凶夷并遵式具结》:“既驗之後﹐駁船裝載入口﹐一般至少亦須兩人押送﹐一大船分爲駁船五六十隻﹐則押送約須百人。”《恨海》第七回:“{伯和}解下兩片金葉﹐代了船價﹐叫了駁船﹐載了行李﹐起岸﹐入了客棧。”{{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九回:“他由{閘北}河道﹐坐駁船到{滬}。”【2】一般指非自航的货船,它们可单只使用或编列成队后由拖船拖行或顶推船推行。内河中自航的驳船叫机动驳。{碧野}《江汉行·九曲回肠》:“{长江}拖轮顶托一艘艘千吨驳船﹐日夜运来钢材和水泥。”
駁勘-汉语大词典
駁勘
【1】驳回原判,重行审勘。《宋史·刑法志三》:“比詔諸提刑司﹐取翻異駁勘之獄﹐從輕斷決。”《元典章·刑部二·断狱》:“雖經按察司審録無寃﹐中間却有漏落情節﹐追勘不完﹐以致再行駁勘。”
駁龍儀同-汉语大词典
駁龍儀同
【1】{北齐}{後主}为马所取的封号。{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兽畜·马》:“{北齊}{高緯}御馬號爲‘駁龍儀同’。”
駁斥-汉语大词典
駁斥
亦作“[駮斥]”【1】反驳指斥。{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六章:“大妈驳斥道:‘谁要好了疮疤忘了疼﹐那就该叫他多想一想。’”{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拳术与拳匪》:“我也知道拳术家中间﹐必有不信鬼道的人﹐但既然不见出头驳斥﹐排除谬见﹐那便是为潮流遮没﹐无从特别提开。”{清}{薛福成}《代李伯相筹议日本改约暂宜缓允疏》:“嗣後該國屢欲翻悔﹐均經駮斥。”【2】法律用语。犹驳回。{巴金}《谈<灭亡>》:“他们在六年前受到诬告被判决死刑﹐上诉八次都遭驳斥。”
駁犖-汉语大词典
駁犖
亦作“[駮犖]”【1】文采间杂,斑驳。{唐}{{韩愈}{孟郊}}《纳凉联句》:“大壁曠凝浄﹐古畫奇駮犖。”《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赤瑕駁犖﹐雜臿其閒。”{司马贞}索隐引{司马彪}曰:“駮犖﹐采點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淹水》:“故{楊氏}《南裔異物志》曰:‘髯惟大蛇﹐既洪且長﹐采色駮犖﹐其文錦章。’”{章炳麟}《訄书·订礼俗》:“夫其四冕皆帛衣﹐獨雜以罽﹐非好爲駁犖也。”{宋}{周密}《志雅堂杂钞·图画碑帖》:“苔駮犖兮草夤緣﹐芳羃羃兮水濺濺。”
駁竇-汉语大词典
駁竇
【1】可资反驳的空子。{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释看语》:“依律例以斷罪﹐辯論精詳﹐使無駁竇﹐能事畢矣。”
駁火-汉语大词典
駁火
【1】犹交火。{巴人}《莽秀才造反记》第五章:“他们一定以为对方是追来的官兵﹐相互驳火起来。”{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四十章:“你把枪带到船上去吧﹐说不定海上会驳火。”
駁費-汉语大词典
駁費
【1】驳运的费用。{清}{魏源}《淮北票盐记》:“次年奏復錢糧舊制﹐並經費共徵銀一兩四錢﹐其後酌加雜顆二錢﹐鹽價駁費三錢。”
駁究-汉语大词典
駁究
【1】驳正追究。{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编审·查原册》:“如有舛錯﹐必嚴行駁究。”
駁駱-汉语大词典
駁駱
【1】犹驳荦。{晋}{王嘉}《拾遗记·员峤山》:“東有雲石﹐廣五百里﹐駁駱如錦﹐扣之片片﹐則蓊然雲出。”
駁换-汉语大词典
駁换
【1】抵换。{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革官银匠》:“官銀匠之設﹐大端有二:一爲花户完糧﹐欲其傾銷紋足﹐以杜封納低潮;一爲起解藩庫﹐欲其傾銷大錠﹐以防駁换責成。”
駁轢-汉语大词典
駁轢
【1】车轮交错碾过。比喻陵藉。{汉}{贾谊}《新书·匈奴》:“凡賞於國﹐此不可以均﹐賞均則國窾﹐而賞薄不足以動人。故善賞者踔之﹐駁轢之﹐從而時厚之﹐令視之足見也﹐誦之足語也﹐乃可傾一國之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