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鬲

鬲(鬲)是什么意思

  • 人鬲-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人鬲rén lì

    【释义】:

    西周对俘虏或奴隶的称谓。《盂鼎》:“易(赐)女(汝)邦司四白(伯),人鬲自驭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易(赐)尸(夷)司王臣十又三白(伯),人鬲千又五十夫。”

  • 鬲1-现代汉语大词典

    鬲1lì

    【释义】:

    ①古代一种炊器。口圆,似鼎,三足中空。陶制的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殷周时,陶制的与青铜制的并存。郭沫若《论古代社会》:“鬲字是象形字,音如力,就是现在的沙锅。”②西周时对俘虏或奴隶的称呼。郭沫若《驳〈实庵字说〉》:“臣是家内奴隶,鬲是生产奴隶,生产奴隶是贱于家内奴隶的。”

  • 鬲2-现代汉语大词典

    鬲2gé

    【释义】:

    ①针灸穴位名。在脊骨第七椎下两旁。②鬲津,古水名。即《书·禹贡》所谓古黄河下游“九河”之一。故道在西汉鬲县(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北)附近,东流入海。一说在今山东省德州市附近,东流经商河及河北盐山、山东无棣诸县境入海。

  • 人鬲-汉语大词典

    人鬲

    【1】{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对家内奴隶和生产奴隶的统称。{郭沫若}《关于中国古史研究中的两个问题》一:“庶人肯定是耕作奴隶﹐证据是《大盂鼎》:‘锡汝邦司四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锡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人鬲’是通过战争俘虏来的奴隶﹐是无可争议的。‘人鬲’中包括‘自驭至于庶人’﹐驭是家内奴隶﹐庶人的地位是在家内奴隶之下的。”

  • 平鬲-汉语大词典

    平鬲

    【1】谓车两旁之上高出于轼的平木。《周礼·考工记·舆人》“以其隧之半爲之較崇”{郑玄}注“較﹐兩輢上出式者。”{唐}{贾公彦}疏:“較﹐謂車輿兩相﹐今人謂之平鬲也。”{孙诒让}正义引{郑珍}云:“《説文》:‘輢﹐車旁也。’則輢止是車兩旁之稱。注云‘兩輢’﹐猶兩旁也。‘上出式’者﹐謂兩旁之上﹐高出於式之平木。此平木爲較﹐猶較前平木爲式。式崇較崇﹐并是平木距箱底之高……較木平設﹐故此及《車人》疏謂之平鬲。《山虞》疏及《詩·衛風·淇澳》{孔}疏又作平較。”按﹐式即轼﹐车前扶手的横木。

  • 否鬲-汉语大词典

    否鬲

    【1】见“否2隔”。

  • 瓦鬲-汉语大词典

    瓦鬲

    【1】古代陶制的炊器。三足,形似鼎而无耳。《晋书·四夷传·肃慎氏》:“無井竈﹐作瓦鬲﹐受四五升以食。”《孔子家语·致思》:“{魯}有儉嗇者﹐瓦鬲煮食。”

  • 氣鬲病-汉语大词典

    氣鬲病

    【1】气聚于胸膈之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齊王}中子諸嬰兒小子病﹐召臣{意}診切其脈﹐告曰:‘氣鬲病。病使人煩懣﹐食不下﹐時嘔沫……’臣{意}即爲之作下氣湯以飲之。”

  • 釜鬲-汉语大词典

    釜鬲

    【1】泛指炊器。鬲﹐陶制。圆口﹐三空心足。{唐}{柳宗元}《非国语上·三川震》:“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鬱以糜百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蔡澤}〕之{韓}{魏}﹐遇奪釜鬲於塗。”{裴駰}集解:“《爾雅》曰:‘款足者謂之鬲。’{郭璞}曰:‘鼎曲脚。’”{清}{唐甄}《潜书·善施》:“必釜鬲之約﹐三年不忘﹐不易其日﹐不易其物。”

  • 有鬲-汉语大词典

    有鬲

    【1】古国名。有﹐词头。{夏}代为{鬲国}﹐又称{有鬲氏}。故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附近。{有穷}国君{后羿}灭{夏帝相}﹐{寒浞}又诈取{羿}之位。{夏}臣{靡}奔{有鬲氏}﹐收集遗民﹐灭{浞}﹐立{少康}﹐{夏}室中兴。见《左传·襄公四年》。{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初﹐{夏}之遺臣曰{靡}﹐事{羿}。{羿}死﹐逃奔{有鬲氏}。收{斟尋}二國餘燼﹐殺{寒浞}而立{少康}﹐滅{奡}於{過}。{后杼}滅{豷}於{戈}﹐{有窮}遂亡。”

  • 肝鬲-汉语大词典

    肝鬲

    亦作“[肝膈]”【1】犹肺腑。比喻内心。{宋}{王安石}《辞仆射第二札子》:“區區所陳﹐備出肝膈。”{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劉公}〕乃挑燈作札﹐罄吐肝膈。”{章炳麟}《革命之道德》:“追懷往誥﹐惕然在心﹐爲是傾瀉肝鬲﹐以貽吾黨。”《三国志·吴志·周鲂传》:“拳拳輸情﹐陳露肝膈。”{三国} {魏}{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宋}{曾巩}《寿丘山》诗:“我與二三友﹐歡言同几席;神清軼埃壒﹐趣合盡肝鬲。”

  • 胸鬲-汉语大词典

    胸鬲

    【1】见“胸膈”。

  • 膠鬲之困-汉语大词典

    膠鬲之困

    【1】{胶鬲}﹐{商}{周}时人﹐{纣}时因遭世乱﹐曾隐遁为商。《孟子·告子下》:“{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后因以“膠鬲之困”指士人不在位而处于困难之境。{唐}{元杰}《湞阳果业寺开东岭洞谷铭序》:“{元和}丙申歲秋八月﹐余以{膠鬲}之困﹐庽居精舍。”

  • 毁鬲-汉语大词典

    毁鬲

    【1】毁谤离间。{汉}{赵岐}《<孟子>题辞》:“{魯}{臧倉}毁鬲{孟子}。”{焦循}正义:“蓋譖毁之使情隔耳。”

  • 灰鬲-汉语大词典

    灰鬲

    【1】旧时墓穴内加固用的灰泥构筑。{明}{王廷相}《雅述下》:“予葬先君﹐始爲灰鬲﹐心亦未敢必其堅久;及葬先母夫人……開壙視之﹐已堅如石﹐擊之有聲﹐用鍬鑱削﹐分毫不能入。”

  • 焦鬲-汉语大词典

    焦鬲

    【1】中医指三焦与膈膜。{宋}{张耒}《药戒》:“焦鬲導達﹐呼吸開利﹐快然若未始有疾者。”{宋}{张耒}《暮秋赋》:“納冰霜於胸中兮﹐蕩焦鬲之宿污。”

  • 痞鬲-汉语大词典

    痞鬲

    【1】见“痞隔”。

  • 襟鬲-汉语大词典

    襟鬲

    【1】胸襟。{唐}{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诗:“一甌拂昏寐﹐襟鬲開煩拏。”

  • 翼鬲-汉语大词典

    翼鬲

    同“[翼翮]”【1】{章炳麟}《訄书·官统下》:“震來虩虩﹐無喪翼鬲。”

  • 重鬲-汉语大词典

    重鬲

    【1】古代丧礼中用以悬在重木(暂代神主用的木)上的瓦瓶。一说鬲用二,故称。《仪礼·士丧礼》:“新盆﹑槃﹑瓶﹑廢敦﹑重鬲﹐皆濯造于西階下。”{郑玄}注:“重鬲﹐鬲將懸重者也。”{胡培翚}正义:“以飯尸之餘米﹐用鬲煮爲鬻縣于重﹐故名重鬲﹐或曰鬲用二﹐故云重。重鬲﹐二鬲也。”《礼记·丧大记》:“陶人出重鬲﹐管人受沐。”{孔颖达}疏:“重鬲者﹐謂縣重之罌也。是瓦瓶受三升。”

  • 鐺鬲-汉语大词典

    鐺鬲

    【1】一种古代炊器。圆口﹐有三只空心足。用陶或金属制成。《新唐书·隐逸传·武攸绪》:“所賜金銀鐺鬲﹑野服……不御也。”

  • 關鬲-汉语大词典

    關鬲

    【1】同“[關格]”。{汉}{桓宽}《盐铁论·箴石》:“今欲下箴石﹐通關鬲﹐則恐有{盛}{胡}之累﹐懷箴橐艾﹐則被不工之名。”{宋}{秦观}《治势下》:“天下之勢猶一人之身﹐緩而救之以猛﹐猶關鬲不通而涌泄之也。”【2】关膈。亦指胸腹之间。{唐}{杜甫}《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诗:“衰年關鬲冷﹐味煖復無憂。”

  • 鬲-汉语大词典

    《集韻》乙革切,入麥,影。【1】以手扼物。《仪礼·士丧礼》:“苴絰大鬲。”{郑玄}注:“鬲﹐搤也。”{贾公彦}疏:“鬲是搤物之稱。”

  • 鬲-汉语大词典

    《廣韻》古核切,入麥,見。【1】针灸穴位名。在脊骨第七椎下两旁。《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2】古国名。{鬲国}。相传为{夏}方国。{西汉}于其地置{鬲县}。在今{山东省}{德州市}附近。《史记·曹相国世家》:“還定{濟北郡}﹐攻{著}﹑{漯陰}﹑{平原}﹑{鬲}﹑{盧}。”《晋书·山涛传》:“初﹐{陳郡}{袁毅}嘗爲{鬲}令﹐貪濁而賂遺公卿﹐以求虚譽。”{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二·济南府》:“{鬲縣}城﹐縣東十里﹐古{鬲國}﹐{郾}姓{咎繇}之後。”【3】通“[槅]”。大车轭。《周礼·考工记·车人》:“鬲長六尺。”{郑玄}注引{郑司农}曰:“鬲﹐謂轅端厭牛領者。”{孙诒让}正义:“鬲﹐即槅之借字。”《说文·木部》“槅”{清}{段玉裁}注:“槅﹐《考工記》作鬲。{大鄭}云:‘鬲謂轅端厭牛領者’……通曰軶﹐大車之軶曰槅。”【4】通“[膈]”。横膈膜,在胸腔﹑腹腔之间。亦借指胸腹。《素问·五脏生成论》:“心煩頭痛,病在鬲中。”{汉}{王充}《论衡·效力》:“勉自什伯﹐鬲中嘔血。”{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怪得題詩無俗話﹐十年肝鬲湛寒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杨大洪》:“時方食﹐含餔出問:‘有{楊某}否?’答云:‘無。’不覺嗒然自喪﹐嚥食入鬲﹐遂成病塊﹐噎阻甚苦。”【5】通“[隔]”。阻隔。《管子·明法解》:“人臣之力﹐能鬲君臣之閒而使美惡之情不揚。”{宋}{姜夔}《解连环》词:“送郎携羽扇﹐那日鬲簾,半面曾記。”{章炳麟}《訄书·官统中》:“况於{舜}世﹐東西固未鬲也。”【6】通“[隔]”。隔成的空栏或空框。即格子。{宋}{沈括}《忘怀录·行具二肩》:“右食匱一。竹爲之二鬲﹐并底﹑蓋爲四。”{明}{汪廷讷}《狮吼记·冥游》:“上有七層鐵網,下有十八鬲﹐鬲中有銅蛇。”【7】通“[隔]”。城墙上的土围墩。《墨子·备梯》:“三十步一殺﹐殺有一鬲﹐鬲厚十尺。”{孙诒让}间诂:“鬲當與隔通。與殺中爲隔﹐以藏守圉之人及器具﹐又爲門以備出擊敵也。”{岑仲勉}简注:“{粤}俗呼爲‘隔頭’﹐北方或稱‘城爪子’﹐或稱‘墩’。”

  • 鬲-汉语大词典

    《廣韻》郎擊切,入錫,來。【1】古代一种炊器。口圆﹐似鼎,三足中空而曲。陶制的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殷}{周}时,陶制的与青铜制的并存。《周礼·考工记·陶人》:“鬲實五觳﹐厚半寸,脣寸。”{孙诒让}正义:“其用主於烹飪﹐與釜﹑鍑同。”《汉书·郊祀志上》:“{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其空足曰鬲。”{颜师古}注引{苏林}曰:“鬲音歷。足中空不實者,名曰鬲也。”【2】指无足炊器。《方言》第五:“鍑……{吴}{揚}之間謂之鬲。”{郭沫若}《今昔集·论古代社会》:“鬲字是象形字﹐音如力﹐就是现在的沙锅。”【3】古代丧礼用的一种陶器。《仪礼·士丧礼》:“新盆﹑槃﹑瓶﹑廢敦﹑重鬲皆濯造于西階下。”{郑玄}注:“新此瓦器五種者﹐重死事。”《礼记·丧大记》:“陶人出重鬲﹐管人受沐﹐乃煑之。”{孔颖达}疏:“重鬲者,謂縣重之罌也﹐是瓦瓶﹐受三升。”【4】{西周}时对俘虏或奴隶的称呼。《令令》:“{姜}商(賞){令}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驳<实庵字说>》:“臣是家内奴隶﹐鬲是生产奴隶﹐生产奴隶是贱于家内奴隶的。”

  • 鬲要-汉语大词典

    鬲要

    【1】膈腰。鬲,通“膈”;要,腰本字。指心胸。{清}{王晫}《今世说·豪爽》:“〔{吴錦雯}〕與人交﹐舒鬲要。”

  • 鬲咽-汉语大词典

    鬲咽

    【1】因消化器官阻塞而下咽困难。鬲,通“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脇﹐鬲咽不通﹐食飲不下。”

  • 鬲塞-汉语大词典

    鬲塞

    【1】阻塞;隔断。鬲,通“隔”。《汉书·薛宣传》:“欲以鬲塞聰明﹐杜絶論議之端。”{颜师古}注:“鬲與隔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此傷脾氣也﹐當至春鬲塞不通﹐不能食飲。”

  • 鬲昆-汉语大词典

    鬲昆

    【1】{秦}时北方小国名。在{匈奴}北,{汉}初为{匈奴}所灭。《史记·匈奴列传》:“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中國罷於兵革﹐以故{冒頓}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後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犂}之國。”

  • 鬲肝-汉语大词典

    鬲肝

    【1】膈和肝。喻至交。鬲,通“膈”。{晋}{陆云}《与陆典书书》之五:“紹{季札}之遐蹤﹐結鬲肝於中夏。”

  • 鬲閉-汉语大词典

    鬲閉

    【1】隔绝不通。鬲,通“隔”。《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請皇后就宫﹐鬲閉門户﹐毋得擅上。”{颜师古}注:“鬲與隔同。擅上﹐謂輒至御所也。”《管子·明法解》:“亂主則不然﹐法令不得至於民﹐疏遠鬲閉﹐而不得聞。”

  • 鬲蔽-汉语大词典

    鬲蔽

    【1】阻隔;蔽障。鬲,通“隔”。{汉}{刘向}《新序·杂事二》:“不肖嫉賢﹐愚者嫉智﹐是賢者之所以鬲蔽也。”

  • 鬲絶-汉语大词典

    鬲絶

    【1】隔断。鬲,通“隔”。《史记·匈奴列传》:“西置{酒泉郡}以鬲絶{胡}與{羌}通之路。”《汉书·地理志下二》:“鬲絶{南羌}﹑{匈奴}。”{颜师古}注:“鬲與隔同。”

  • 鬲山-汉语大词典

    鬲山

    【1】山名。相传为{夏桀}的死地。{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七》:“作{鬲山}者是也。鬲讀與歷同。”《荀子·解蔽》:“{桀}死於{鬲山}﹐{紂}懸於赤旆。”

  • 鬲指聲-汉语大词典

    鬲指聲

    【1】即隔指声。鬲,通“隔”。词曲上指两个字的字音在宫商乐律中相邻或相隔很近。因其在管乐器上发声前后相连或只隔一孔,故称。{宋}{姜夔}《湘月》词序:“余度此曲﹐即《念奴嬌》之鬲指聲也﹐於雙調中吹之。鬲指亦謂之過腔。”{清}{方成培}《香研居词麈·论鬲指声》:“蓋《念奴嬌》本大石調﹐即太簇商﹐雙調爲仲吕商﹐雖異而同是商音﹐故其腔可過。太簇當用‘四’字﹐仲吕當用‘上’字﹐今{姜}詞不用‘四’字住﹐而用‘上’字住。簫管‘四’﹑‘上’字中閒只隔一孔﹐笛‘四’﹑‘上’兩孔相聯﹐只在隔指之閒﹐又此兩調畢曲﹐當用‘一’字‘尺’字﹐亦在隔指之閒﹐故曰‘隔指聲’也。”

  • 鬲津-汉语大词典

    鬲津

    【1】古水名。即《书·禹贡》所谓古{黄河}下游“九河”之一。故道在{西汉}{鬲县}(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北)附近﹐东流入海。一说在今{山东省}{德州市}附近,东流经{商河}及{河北}{盐山}﹑{山东}{无棣}诸县境入海。参阅《尔雅·释水》﹑《 汉书·沟洫志》﹑{清}{胡渭}《禹贡锥指》卷十三中之下。

  • 鬲并-汉语大词典

    鬲并

    【1】谓水灾﹑旱灾频至。泛指自然灾害多。鬲,通“隔”。《常山贞石志·汉祀三公山碑》:“蝗旱鬲并﹐民流道荒。”{王念孙}《读书杂志·汉隶拾遗·三公山碑》:“{黄}云:‘按《漢書》﹐{安帝}時尚書僕射{陳忠}上書云:“隔并乃臻。”當是“鬲并”二字。’{念孫}案﹐{黄}説是也。《管子》﹑《漢書》﹑{漢}碑多以鬲爲隔……《劉瑜傳》云:‘天地之性﹐陰陽正紀﹐隔絶其道﹐則水旱爲并。’此説隔并二字之義最明。蓋水旱不節皆謂之隔并;此謂蝗旱隔并﹐則專指旱災言之。”

  • 鬲如-汉语大词典

    鬲如

    【1】上小下大貌。如,助词。《列子·天瑞》:“望其壙﹐睪如也﹐宰如也﹐鬲如也。”《荀子·大略》:“望其壙﹐皋如也﹐嵮如也﹐鬲如也。”{王先谦}集解:“{郝懿行}曰:鬲﹐鼎屬也﹐圓而弇上。此皆言丘壠之形狀……鬲如﹐蓋若覆釜之形﹐上小下大。”

  • 鬲氏-汉语大词典

    鬲氏

    【1】古国名。即{鬲国}。{清}{唐孙华}《文信国祠》诗:“有心奔{鬲氏}﹐無計服戎蠻。”

  • 鬲子-汉语大词典

    鬲子

    【1】格子。鬲,通“隔”。{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噉食衆生﹐是八寒八熱地獄因﹐乃至是八萬四千鬲子地獄因﹐乃至是不可説不可説鬲子地獄因。”

  • 鼎鬲-汉语大词典

    鼎鬲

    【1】鼎与鬲。泛指煮器。{元}{吾丘衍}《周秦刻石释音·郑樵石鼓音序》:“嗚呼﹐鼎鬲遠矣。世變風移﹐石鼓者﹐其立碑之漸與。”{唐}{陆龟蒙}《食鱼》诗:“{江}南春旱魚無澤﹐歲晏未曾腥鼎鬲。”{宋}{司马光}《旬虑十七韵呈同舍》诗:“蜚鳥開樊籠﹐跳魚出鼎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