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是什么意思
上1-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上1shàng
①位置在高处的——下(上有天堂,~有苏杭/台上台~)②等级或品质高的——下(上交不谄,~交不渎。)③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下(~一次列车/~星期)④向上面——下(~坡路)
生1-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生1shēng
①活,生存——死(宁愿站着~,决不跪着生。)、卒(生~年月不详)②生长——灭(自生自~)
下1-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下1xià
①位置在低处的——上(~河涨水下河深)②次等或品级低的——上(~策)、高(同样写爱情,但是有~下之分,有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分。)③次序和时间在后的——上(~午)④向下面——上(~坡路)
支1-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支1zhī
①撑——塌(他急忙用一根大木头支住了快~的棚顶)②付出或领取(款项)——收(~支平衡)
苦行1-佛源语词词典
苦行1
刻苦修行。小乘佛教主张以艰苦的生活磨炼自己的身心,最终求得解脱。《百喻经·煮黑石蜜浆喻》:“其犹外道,不灭烦恼炽然之火,少作苦行,卧棘刺上,五热炙身,而望清凉寂静之道。”《五灯会元·卷二·江西志彻禅师》:“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于深恩。”现代汉语承用。指刻意过艰苦的生活磨炼自己。巴金《关于〈海的梦〉》:“我反对禁欲者的苦行,不赞成自找苦吃。”
谷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谷1gǔ
①山谷,两山间的水道或夹道。《三峡》:“空~传响,哀转久绝。”姚鼐《登泰山记》:“阳~皆入汶,阴~皆入济。”②比喻行不通,困境。《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③深坑,坑。《庄子·天运》:“在~满~,在坑满坑。”《吕氏春秋·去尤》:“人有亡铁者……抇其~而得其铁。”(铁:同“斧”。抇hú:挖,掘。)
【谷梁氏】指谷梁赤所作的《谷梁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以厉其气。”
才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才1cái
①才能。《后汉书·张衡传》:“虽~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韩愈《马说》:“~美不外见。”(见:同“现”。)②有才能的人,人才。苏洵《六国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梁启超《谭嗣同传》:“荣禄固操、莽之~。”③仅,刚刚。《晋书·谢安传附谢混》:“~小富贵,便豫人家事。”王安石《雨过偶书》:“谁似浮云知进退,~成霖雨便归山。”④通“裁”。裁决,裁夺。《战国策·赵策一》:“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内之于王,惟王~之。”
【才调】才气,才能。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更无伦。”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李商隐《宋玉》:“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
【才俊】才智过人。也指才智过人的人。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弟子多~,卷土重来未可知。”
【才略】才能和韬略。《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卿今者~,非复吴下阿蒙。”
【才能】才智能力。贾谊《过秦论》:“~不及中人。”
【才气】才华力气。《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过人。”
【才子】才华出众的人。萧统《〈文选〉序》:“词人~,则名溢于缥囊。”
采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采1cǎi
①摘取。《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之。”②选取,择取。《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汉书·艺文志》:“故古有~诗之官。”③彩色的丝织品。后来写作“綵”。晁错《论贵粟疏》:“衣必文~。”(文:花纹。)④颜色,彩色。后来写作“彩”。《齐桓晋文之事》:“抑为~色不足视于目与?”《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此天子气也。”引申为文采,文章的辞藻。《文心雕龙·情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而何?”又引申指神态,精神。《汉书·霍光传》:“天下想闻其风~。”⑤理睬,理会。后来写作“睬”。杜荀鹤《登灵山水阁贻钓者》:“独背斜阳不~人。”⑥木名。即“栎”,也叫“柞”。后来写作“棌”。《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椽不斫。”(斫:砍削。)
另见cài。
【采纳】采用,接受。《新唐书·张公瑾传》:“数言时政得失,太宗多所~。”
【采撷】(-xié)采摘,采集。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此物最相思。”
彩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彩1cǎi
①彩色,光彩。《淮南子·修务》:“若夫尧眉八~,九窍通达。”江淹《别赋》:“日下壁而沉~,日上轩而飞光。”②文采。《宋书·颜延之传》:“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齐名。”③神采,风度。《晋书·王戎传》:“幼而颖悟,神~秀彻。”④博戏中的胜利品。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大博争雄好~来,金盘一掷万人开。”
范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范1fàn
①铸造器物的模子。《荀子·强国》:“刑~正,金锡美。”(刑:通“型”。)②规范,法则。扬雄《太玄·文》:“鸿文无~。”③姓。
混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混1hùn
①水势盛大。司马相如《上林赋》:“汩乎~流,顺阿而下。”《水经注·河水二》:“东北同为一川,~涛历峡。”②污浊,混浊。《文选·班固〈典引〉》:“同于草昧,玄~之中。”孙樵《书褒城驿壁》:“视其沼,则浅~而污。”③混杂,杂糅。《老子》:“此三者,不可致诘,故~而为一。”《法言·修身》:“人之性也,善恶~。”
【混成】浑然一体,自然生成。《老子》:“有物~,先天地生。”
【混然】混乱,乱杂。《荀子·非十二子》:“使天下~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
【混浊】混杂污浊,不清洁。《屈原列传》:“举世~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剪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剪1jiǎn
①剪断,用剪刀剪。《墨子·公孟》:“背者越王勾践~发文身,以治其国。”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②剪除,砍伐。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松柏不~,亲戚安居。”
【剪发】削发为僧。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义有~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涂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涂1tú
①古水名。即今云南省境内的牛栏江。《水经注·若水》:“~水导源腊谷。”②道路。《周礼·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百夫:指百夫之田。洫xù:田间水道。)《战国策·齐策三》:“假~于邹。”(假:借。)③涂抹,粉饰。《说文·木部》:“杇,所以~也。”
团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团1團tuán
①圆形。骆宾王《秋月》:“云披玉绳净,潮满镜轮~。”②圆形物,球状物。《东京梦华录·端午》:“粽子,白~……”③搓揉成球形。《齐民要术·造神曲并酒》:“~曲之人,皆是童子小儿。”④环绕,围成圈。陆游《小集》:“儿曹娱老子,~坐说丰穰。”林嗣环《口技》:“众宾~坐。”⑤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新唐书·兵志》:“士以三百人为~。”⑥团练。指由群众组织的自卫团体。《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是年谢庄办~,以(冯)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托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托1tuō
①用手或物承着。韩偓《咏手》:“怅望昔逢褰绣幔,依稀曾见~金车。”②承托器皿的座子。见“托子”。③寄托。辛弃疾《瑞鹤仙·赋梅》:“瑶池旧约,鳞鸿更仗谁~?”(鳞鸿:鱼雁,指书信。)
【托子】承托盏碗状器具的底座儿。《景德传灯录·松山和尚》:“一日命庞居士吃茶,居士举起~。”
鞍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鞍1ān
马鞍。辛延年《羽林郎》:“银~何煜爚,翠盖空踟蹰?”(煜爚yù yuè:光彩夺目的样子。)《木兰诗》:“愿为市~马,从此替爷征。”
【鞍鞯】马鞍和垫在马鞍子下面的器具。《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
暗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暗1àn
①光不足,昏暗。《韩非子·解老》:“以为~乎,其光昭昭;以为明乎,其物冥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②昏乱,愚昧。《隆中对》:“刘璋~弱。”③隐蔽,暗中。白居易《琵琶行》:“寻声~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并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并1bìng
①兼并。《韩非子·有度》:“荆庄王~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②合并。《战国策·赵策二》:“六国~力为一,西面而攻秦。”③一起,一并。《战国策·燕策二》:“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禽之。”《世说新语·政事》:“诸公以少主不可违,~斩二人。”④连词。(1)表递进。并且。《周处》:“具以情告,~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2)表并列。和。苏轼《渔家傲·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千古龙蟠~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
另见bīng。
吃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吃1chī
(旧读jī)说话不流利,结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非为人口~,不能道说,而善著书。”比喻行动困难迟缓。孟郊《冬日》:“冻马四蹄~,陟卓难自收。”(陟卓:登高)。
另见qī。
丑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丑1chǒu
①地支的第二位。与天干相配,用来纪日、纪年。《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大叔出奔共。”又为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凌晨一时至三时。②十二生肖之一,丑属牛。《论衡·物势》:“~,牛也。”
雕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雕1鵰diāo
①一种凶猛的鸟,也叫鹫。《史记·李将军列传》:“是必射~者也。”王维《观猎》:“回看射~处,千里暮云平。”②通“雕3(琱)”。加工玉石。《尚书·顾命》:“~玉仍几。”泛指雕刻。魏学洢《核舟记》:“启窗而视,~栏相望焉。”③通“雕2(彫)”。用彩画绘饰,刻画。李朝威《柳毅传》:“~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雕刻】雕琢,刻镂。蔡元培《图画》:“西人之画与建筑~为缘。”
【雕琢】①雕刻。《孟子·梁惠王下》:“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之。”②修饰。司马迁《报任安书》:“今虽欲自~,曼辞以自饰,无益。”
冬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冬1dōng
冬天,冬季。《韩非子·五蠹》:“~日麑裘,夏日葛衣。”韩愈《进学解》:“~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冬冬】象声词。鼓声。陆游《二月二十四日作》:“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
斗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斗1鬥dòu
争斗,战斗。《孙子·虚实》:“敌虽众可使无~。”
厄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厄1戹è
①灾难,困苦。《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②险要的地方。《孙膑兵法·八阵》:“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则多其弩。”
氛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氛1fēn
①预示吉凶的云气,多指凶气。《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楚~甚恶,惧难。”《国语·楚语上》:“故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祥。”(军实:兵事。)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环顾国内,贼~方炽。”②雾气。《礼记·月令》:“~雾冥冥,雷乃发声。”(冥冥:晦暗。)
【氛氲】盛大的样子。谢惠连《雪赋》:“其为状也,散漫交错,~萧索。”(萧索:云气飘流的样子。)
丰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丰1fēng
①草木茂盛。《说文》:“~,草盛丰丰也。”②容貌丰满。《诗经·郑风·丰》:“子之~兮,俟我乎巷兮。”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瘠,无不毕肖。”
【丰采】风度神采。《聊斋志异·胭脂》:“见一少年过,白服裙帽,~甚都。”(都:娴雅,优美。)
【丰茸】草木茂盛的样子。欧阳修《山中之乐赋》:“荫长松之蓊蔚兮,藉纤草之~。”
【丰神】风貌神情。《霍小玉传》:“忽有一豪士,衣轻黄纻衫,挟朱弹,~隽美,衣服轻华。”
【丰姿】美好的容貌姿态。《聊斋志异·罗刹海市》:“美~,少倜傥,喜歌舞。”
复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复1複fù
①夹衣。《三国志·魏书·管宁传》:“随时单~,出入闺庭。”②双层。《孔雀东南飞》:“红罗~斗帐,四角垂香囊。”③重复,繁复。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复道】楼阁间架在空中的通道。杜牧《阿房宫赋》:“~行空,不霁何虹?”
【复襦】(-rú)短夹袄。古诗《孤儿行》:“冬无~,夏无单衣。”
干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干1gān
①盾牌。《韩非子·五蠹》:“乃修教三年,执~戚舞。”②冲犯,冒犯。《左传·襄公三年》:“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大命。”《商君书·定分》:“民不敢犯法以~法官也。”③冲上。孔稚珪《北山移文》:“度白雪以方洁,~青云而直上。”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云霄。”④求取,谋求。《楚辞·离骚》:“既~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祗zhī:敬。)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名。”⑤干涉,关涉。《淮南子·说林》:“犹人臣各守其职,不得相~。”李清照《风凰台上忆吹箫》:“非~病酒,不是悲秋。”⑥岸,水畔。《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兮。”王勃《羁游饯别》:“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⑦古代小国名,后被吴国灭掉。《荀子·劝学》:“~越夷貊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夷、貊:东方、北方少数民族。)⑧指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干城】盾牌与城郭,比喻捍卫者、保卫者。《诗经·周南·兔置》:“赳赳武夫,公侯~。”刘基《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之具也。”(皋比:虎皮。)
【干戈】①泛指兵器、武器。《礼记·檀弓下》:“能执~以卫社稷。”②代指战争。《季氏将伐颛臾》:“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于邦内。”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寥落四周星。”
【干将】宝剑名。《战国策·齐策五》:“今虽~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发硎,有作其芒。”(硎xíng:磨刀石。)
【干连】牵连。《聊斋志异·冤狱》:“况且无辜之~,往往奸民少而良民多。”
【干禄】①求福。《诗经·大雅·旱麓》:“岂弟君子,~岂弟。”(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②求官。《论语·为政》:“子张学~。”
【干系】关系,责任。《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街亭虽小,~甚重。”
【干休】罢休,了事。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限你每三日内将莺莺献出来与俺将军成亲,万事~。”
【于谒】对人有所求而请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兹悟生理,独耻事~。”
干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干1幹gàn
①树干。《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柏虽大~如臂,无不平贴石上。”②躯干。《楚辞·招魂》:“去君之恒~,何为四方些?”③才干,才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理民之~优于将略。”周容《芋老人传》:“廉~如古人某。”④管理,治理。《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显~尚书事,尚书五人,皆其党也。”(显:石显。)《后汉书·史弼传》:“弼有~国之器,宜登台相。”
阁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阁1gé
①搁置食物的橱柜。《礼记·内则》:“大夫七十而有~。”②在悬崖旁用木材架空的通道。《战国策·齐策六》:“为栈道木~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三国志·蜀书·魏延传》:“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道。”也指楼与楼之间的架空通道。《史记·秦始皇本纪》:“殿屋复道周~相属。”③一种楼式建筑。王勃《滕王阁序》:“飞~流丹,下临无地。”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特指收藏图书的建筑物。《汉书·扬雄传》:“时雄校书天禄~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上自投下,几死。”④一种小房子。归有光《项脊轩志》:“项脊轩,旧南~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⑤女子的卧室。如“闺阁”。《木兰诗》:“开我东~门,坐我西~床。”⑥官署。《后汉书·仲长统传》:“虽置三公,事归台~。”《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⑦小门。《玉台新咏·上山采蘼芜》:“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去。”
【阁臣】内阁长官。《明史·海瑞传》:“召~徐阶议内禅。”
【阁下】对人的敬称。白居易《与刘苏州书》:“~为仆税驾十五日。”(税驾:解驾,停车,指休息。)
个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个1gè
捍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捍1hàn
①捍卫,保卫。《商君书·赏刑》:“千乘之国,若有~城者,攻将凌其城。”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守一城,~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②抵御。《礼记·祭法》:“能御大灾则祀之,能~大患则祀之。”③射箭者所戴的皮制套袖。《礼记·内则》:“右佩玦、~。”④通“悍”。强悍,勇猛。《韩非子·五蠹》:“无私剑之~,以斩首为勇。”
捍2(扞)。
hàn ①护卫,遮蔽。《左传·文公六年》:“亲帅~之,送致诸竟。”(竟:同“境”。)《荀子·议兵》:“若手臂之~头目而覆胸腹也。”②抵挡,抵御。《吕氏春秋·恃君》:“肌肤不足以~寒暑。”《史记·韩长孺列传》:“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吴兵于东界。”③触犯,冒犯。《史记·游侠列传》:“虽时~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文罔:法网。)④射箭时用的革制臂套。《韩非子·说林下》:“羿执鞅持~。”(鞅yāng:套在马颈上的皮子。)⑤通“悍”。勇猛,彪悍。《后汉书·南匈奴传》:“其猛夫~将,莫不顿足攘手。”
【捍城】保卫。也指保卫国土的人。《左传·成公十二年》:“此公侯之所以~其民也。”《晋书·明帝纪》:“刺史将守,皆朕~。”
【捍格】格格不入。《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而不胜。”黄遵宪《梅水诗传序》:“盖语言、文字~不相入,无怪乎通文字之难也。”
【捍卫】防卫。《国语·晋语八》:“是行也,以藩为军,攀辇即利而舍,候遮~不行。”
【捍御】抵御。《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侮者,莫如亲亲。”
核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核1hé
①果实中心保护果仁的硬壳。《礼记·曲礼上》:“赐果于君前,其有~者怀其~。”魏学洢《核舟记》:“盖简桃~修狭者为之。”②有核的果品。《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笾豆有楚,殽~维旅。”(旅:摆设。)苏轼《前赤壁赋》:“肴~既尽,杯盘狼藉。”③真实。《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其事~。”
后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后1hòu
①君主,帝王。《楚辞·离骚》:“昔三~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南陵,夏~皋之墓也。”②君王的正妻,皇后。《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之享王也,王以~之鞶鉴予之。”(鞶pán:古代佩玉用的皮带。)《后汉书·郭皇后纪》:“~叔父梁,早终。”
【后土】①对大地的尊称,泛指土地,泥土。《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而戴皇天。”《楚辞·九辩》:“皇天淫溢而秋霖兮,~何时而得干?”②土地神。也指祭祀土地神的社坛。《周礼·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则先告~。”《汉书·苏武传》:“孺卿从祠河东~。”
胡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胡1hú
①兽类颈下的垂肉。《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跋:踏,踩。)马中锡《中山狼传》:“前虞跋~,后恐疐尾。”(疐zhì:牵绊。)②远,大。《仪礼·士冠礼》:“眉寿万年,永受~福。”(眉寿:长寿。)③古代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贾谊《过秦论》:“~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汉书·苏武传》:“时汉连伐~。”④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瞻尔庭有县鹑兮?”(县:同“悬”。)贾谊《论积贮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以相恤?”
【胡考】长寿。《诗经·周颂·载芟》:“有椒其馨,~之宁。”(馨xīn:散播很远的香气。)
【胡耇】(-gǒu)年老长寿的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虽及~,获则取之。”
【胡卢】喉间的笑声。陆游《书感》:“成败只堪三叹息,是非终付一~。”《促织》:“视成所蓄,掩口~而笑。”
【胡虏】古代对匈奴等北方民族的蔑称。《汉书·晁错传》:“臣闻汉兴以来,~数入边地。”岳飞《满江红·写怀》:“壮志饥餐~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胡琴】古代泛指自域外传入的弦乐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琵琶与羌笛。”
恍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恍1huǎng
①模糊不清。《老子》:“~兮惚兮,其中有物。”②仿佛。苏轼《满江红·怀子由作》:“相看~如昨,许多年月。”《红楼梦》第三回:“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若神妃仙子。”
【恍惚】模糊不清。《韩非子·忠孝》:“~之言,恬惔之学,天下之惑术也。”
【恍然】猛然领悟的样子。如“恍然大悟”。《中庸章句序》:“一旦~,似有以得其要领者。”
汇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汇1匯、滙huì
水流相会合。《尚书·禹贡》:“东~泽为彭蠡。”
获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获1獲huò
①猎得(禽兽)。《孟子·滕文公下》:“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一禽。”②俘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败秦师于殽,~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③得到。《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苏洵《六国论》:“秦以攻取之外,小则~邑,大则得城。”④古代对女奴的贱称。司马迁《报任安书》:“且夫臧~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⑤通“获2”。收割庄稼。《荀子·富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之。”
几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几1jī
矮而小的桌子,可以凭依。《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不应,隐~而卧。”《史记·吴王濞列传》:“文帝弗忍,因赐~杖。”泛指几案。如“窗明几净”。归有光《项脊轩志》:“从余问古事,或凭~学书。”
饥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饥1jī
①饿,饥饿。《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白居易《卖炭翁》:“牛困人~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②通“饥2(饑)”。五谷不成熟,荒年。《汉书·武帝纪》:“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人相食。”苏轼《喜雨亭记》:“无麦无禾,岁且荐~。”(荐:频频。)
姜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姜1jiāng
姓。《诗经·陈风·衡门》:“岂其取妻,必齐之~?”
【姜戌】春秋时居住在晋国南部的少数民族,晋国的附庸。《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遽:速。)
巨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巨1jù
①大,很大。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行深山~谷中。”蒲松龄《促织》:“~身修尾。”②通“讵”。岂,表反问。《汉书·高帝纪上》:“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能入乎?”
另见jǔ。
【巨擘】(-bò)大拇指,比喻杰出人物。《孟子·滕文公下》:“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焉。”
【巨室】①大房子。《孟子·梁惠王下》:“为~,则必使工师求大木。”②豪门望族。《孟子·离娄上》:“为政不难,不得罪于~。”
【巨子】战国时期墨家对其首领的尊称。后泛指名家或杰出人物。《庄子·天下》:“南方之墨者……以~为圣人。”黄宗羲《李果堂文钞序》:“此十余人者,皆今之~也。”
据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据1jù
①倨傲。《战国策·齐策四》:“~慢骄奢,则凶从之。”《吕氏春秋·怀宠》:“~傲荒怠,贪戾虐众。”②依据。《汉书·酷吏传赞》:“赵禹~法守正。”
瞰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瞰1kàn
①俯视。《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下~峭壑阴森,枫松相间。”②远望。《汉书·扬雄传上》:“东~目尽,西畅天涯。”③窥视。《晋书·谢玄传》:“苻坚百万之众已~吴江。”
克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克1kè
①能够。《尚书·大禹谟》:“~勤于邦,~俭于家。”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终者盖寡。”②成功,达到目的。《春秋·定公十五年》:“目下昃,乃~葬。”马中锡《中山狼传》:“三纳之而未~。”③攻占,战胜。《左传·僖公四年》:“以此攻战,何城不~?”《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故~之。”④克制,约束。《论语·颜渊》:“~己复礼为仁。”
【克复】攻克收复失地。诸葛亮《后主出军诏》:“除患宁乱,~旧都。”
夸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夸1kuā
①奢侈。《苟子·仲尼》:“贵而不为~。”《新唐书·薛收传》:“殚人力以事~侈。”②过分,过度。《汉书·严安传》:“带剑者~杀人以矫夺。”③炫耀,夸耀。《庄子·庚桑楚》:“权势不尤,则~者悲。”《列子·杨朱》:“欲尊礼义以~人,矫情性以招名,吾以此为弗若死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务采色,~声音,而以为能也。”④美好。《淮南子·修务》:“曼颊皓齿,形~骨佳。”傅毅《舞赋》:“~容乃理,轶态横出。”⑤赞美。皮日休《惜义乌》:“吾闻凤之贵,仁义亦足~。”王安石《彼狂》:“~贤尚功列耻荣。”⑥通“跨”。跨越。《汉书·诸侯王表》:“而藩国大者,~州兼郡。”石崇《思归引序》:“~迈流俗。”《新唐书·孝友传》:“~地千里。”
【夸父】神话人物,有志于逐日却口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与日逐走,入日。”又《大荒北经》:“~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景:同“影”,影子。)
累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累1léi
绳索,用绳索捆缚。《孟子·梁惠王下》:“若杀其父兄,系~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另见lěi、lèi。
【累牛】交配期的公牛。《礼记·月令》:“是月也,乃合~腾马,游牝于牧。”
【累绁】捆犯人的绳索,借指牢狱,囚禁。《汉书·司马迁传》:“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淮南子·氾论》:“然而管仲免于~之中。”
累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累1絫lěi
①重叠,积聚。《韩非子·十过》:“其君之危,犹~卵也。”司马迁《报任安书》:“下之不能积日~劳,取尊官厚禄。”②接连,连续。《论衡·感虚》:“寒不~时,则霜不降。”《后汉书·光武帝纪》:“诸将既经~捷,胆气益壮。”
另见léi、lèi。
【累累】(-lěi)连成串的样子。《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俞樾《春在堂随笔》:“其花盛开,结实~。”
【累世】数世,几代。《韩非子·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絜驾。”(絜xié驾:乘车,形容安享富贵。)
漓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漓1lí
①水渗入地中。扬雄《河东赋》:“云而来迎兮,泽渗~而下降。”②浇薄。沈约《为南郡王侍皇太子释奠宴》:“政缺雅乖,风~化改。”陆游《何君墓表》:“一卷之诗有淳~,一篇之诗有善病。”
里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里1lǐ
①人聚居的地方。《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逾:越过。)《左传·襄公十六年》:“子罕置诸其~。”②古代居民组织,先秦二十五家为里。《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③乡里,家乡。《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江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④长度单位名。《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孔子家语·王言》:“周制,三百步为~。”⑤通“悝”。忧伤。《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悠悠我~,亦孔之痗。”(孔:很。痗mèi:忧病。)
【里人】同乡人。《周处》:“闻~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里巷】①街巷。《汉书·五行志》:“京师郡国民聚会~阡陌,设张博具。”②乡邻。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吾宁舍一哀,~亦呜咽。”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小吏。《促织》:“~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里正】乡官,或称里长。杜甫《兵车行》:“去时~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促织》:“令以责之~。”
历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历1歷、歴lì
①经过,经历。《隆中对》:“孙权据有江东,已~三世。”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发北关外,~吴门、毗陵,渡瓜州,复还京口。”②统指过去的各个或各次。如“历代”“历次”。《楚辞·远游》:“聊仿佯而逍遥兮,永~年而无成。”梁启超《谭嗣同传》:“先遣内侍持~朝圣训授君。”③超过,跨越。《孟子·离娄下》:“礼,朝廷不~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④副词。(1)遍,逐一。《汉书·息夫躬传》:“躬上疏,~诋公卿大臣。”司马光《谏院题名记》:“后之人将~指其名而议之。”(2)接连,多次。《汉书·刘向传》:“身为宗室遗老,~事三主。”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自古用人,必须~试。”⑤选择。《楚辞·离骚》:“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吉日乎吾将行。”⑥历法,历算。《汉书·艺文志》:“敬顺昊天,~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历抵】指一一登门拜访。李白《与韩荆州书》:“三十成文章,~卿相。”
【历阶】跨越台阶。《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按剑~而上。”
【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魏学洢《核舟记》:“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数也。”袁枚《祭妹文》:“如影~,逼取便逝。”
【历算】历法和算术。《后汉书·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
栗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栗1lì
①树名,也指其果实。《诗经·郑风·东门之》:“东门之~,有践家室。”司马光《训俭示康》:“果止于梨、~、枣、柿之类。”②籽实饱满。《诗经·大雅·生民》:“实坚实好,实颖实~。”③坚实。《礼记·聘义》:“缜密以~,知也。”《荀子·法行》:“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而理,知也。”(知:同“智”。)④敬慎,严肃。《史记·夏本纪》:“始事事,宽而~,柔而立。”刘禹锡《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先期至斋,~然以敬。”⑤通“栗2”。战栗,因害怕而发抖。柳宗元《童区寄传》:“寄伪儿啼,恐~,为儿恒状。”
【栗黄】栗子果肉。《促织》:“蟹白~。”
【栗栗】①众多的样子。《诗经·周颂·良耜》:“获之挃挃,积之~。”(挃挃zhì zhì:收割作物的声音。)②恐惧的样子。《韩非子·初见秦》:“战战~,日慎一目。”
【栗冽】寒冷。《诗经·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觱bì发:大风触物声。)
【栗斯】曲意奉承。《楚辞·卜居》:“将哫訾~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哫訾、喔咿、儒儿:献媚逢迎。)
帘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帘1lián
古代酒家用作招揽顾客的旗子。李白《江边吟》:“闪闪酒~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范成大《自横塘桥过黄山》:“阵阵轻寒细马骄,竹林茅店小~招。”
蒙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蒙1méng
①草名,即菟丝。《管子·地员》:“群药安生,姜与桔梗,小辛大~。”②覆盖,遮蔽。《左传·昭公十三年》:“晋人执季孙意如,以幕~之。”柳宗元《小石潭记》:“青树翠蔓,~络摇缀,参差披拂。”③欺骗,隐瞒。《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难与处矣。”杜甫《岁晏行》:“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④蒙受,受到。《汉书·苏武传》:“吾母与弟在汉,幸~其赏赐。”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教。”⑤冒着。《战国策·赵策一》:“负书担橐,触尘埃,~霜露。”晁错《言守边备塞疏》:“~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⑥愚昧,无知。《战国策·韩策一》:“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愚也。”
【蒙尘】蒙受尘土,多比喻帝王或大臣逃亡在外,遭受垢辱。《隆中对》:“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
【蒙冲】古代战船。《后汉书·祢衡传》:“黄祖在~船上大会宾客。”《赤壁之战》:“乃取~斗舰十艘……系于其尾。”
【蒙昧】昏昧,尚未开化。《晋书·阮种传》:“臣诚~,所以为罪。”陆机《吊魏武帝文》:“迄在兹而~,虑噤闭而无端。”
【蒙蒙】①盛多的样子。《楚辞·七谏·自悲》:“何青云之流澜兮,微霜降之~。”②思虑阻塞的样子。《汉书·叙传上》:“昒听寤而仰思兮,心~犹未察。”
【蒙灭】昏暗。李贺《题赵生壁》:“冬暖拾松枝,日烟生~。”
【蒙戎】蓬松,纷乱的样子。《诗经·邶风·旄丘》:“狐裘~,匪车不东。”
【蒙茸】指杂乱的草。苏轼《后赤壁赋》:“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
弥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弥1彌mí
①遍,满。《汉书·苏武伟》:“拥众数万,马畜~山。”苏轼《喜雨亭记》:“既而~月不雨。”②长久,远。《盐铁论·相刺》:“旷日~久而无益于理。”③补救,弥合。《左传·昭公二年》:“敢拜子之~缝敝邑。”④更加,越发。《论语·子罕》:“仰之~高,钻之~坚。”苏洵《六国论》:“奉之~繁,侵之愈急。”⑤终,极尽。《诗经·大雅·卷阿》:“岂弟君子,俾尔~尔性,似先公酋。”王粲《登楼赋》:“北~陶牧,西接昭丘。”⑥通“弭mǐ”。止息。《周礼·春官·小祝》:“宁风旱,~灾兵。”
【弥襟】满怀。陶潜《停云诗序》:“愿言不从,叹息~。”
【弥勒】即未来佛,佛教菩萨之一。其塑像胸腹袒露,面带笑容。魏学洢《核舟记》:“佛印绝类~,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弥留】①病久不愈。《尚书·顾命》:“病日臻,既~,恐不获誓言嗣兹。”②病重将死。《三国志·魏书·管宁传》:“沉委笃疴,寝疾~。”
【弥天】①满天。极言其大。应璩《报东海相梁季然书》:“足下顿~之网,收万仞之鱼。”②比喻气势豪迈。陆机《吊魏武帝文》:“违率土以靖寐,戢~乎一棺。”(戢:聚积。)
【弥望】满眼。姜夔《扬州慢》:“夜雪初霁,荠麦~。”
面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面1miàn
①脸。《触龙说赵太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白居易《卖炭翁》:“满~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②面向,对着。《列子·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山而居。”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场圃,把酒话桑麻。”③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君臣吏民能~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公瞿然注视,呈卷,即~署第一。”④外表,表面。自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初平云脚低。”《梦溪笔谈》卷二十四:“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⑤方面。《汉书·张良传》:“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有三谷。”⑥量词。《宋书·何承天传》:“承天又能弹筝,上又赐银装筝一~。”
【面壁】①佛教用语。面对墙壁静修。《五灯会元》卷一:“寓止于嵩山少林寺,~而坐……谓之壁观婆罗门。”②对事情不介意或无所用心。《晋书·王述传》:“(王)述无所应,唯~而已。”
【面额】面部。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焦烂不可辨。”
【面缚】两手反绑。丘迟《与陈伯之书》:“姚泓之盛,~西都。”(姚泓:十六国时后秦的君主。)邵长蘅《阎典史传》:“~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颐:下巴。)
【面貌】相貌。《汉书·田儋传》:“且陛下所以欲见我,不过欲壹见我~耳”。
【面目】①面貌。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只缘身在此山中。”全祖望《梅花岭记》:“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宛然可遇。”②脸面,颜面。《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见之!”《汉书·苏武传》:“屈节辱命,虽生,何~以归汉!”
【面色】脸色。《促织》:“母闻之,~灰死。”
【面誉】当面赞誉、恭维。《庄子·盗跖》:“好~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也作“面谀”。《孟子·告子下》:“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之人至矣。”
【面折】当面指摘人的过失。《史记·汲郑列传》:“黯为人性倨少礼,~,不能容人之过。”《汉书·王陵传》:“(陈)平曰:‘于~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
蔑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蔑1miè
①消灭。《国语·周语中》:“今将大泯其宗祊,而~杀其民人。”(泯:灭。宗祊bēng:宗庙。)②抛弃。《国语·周语中》:“不夺民时,不~民功。”③蔑视,轻视。《国语·周语中》:“郑未失周典,王而~之,是不明贤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吾闻宋君无道,~侮长老。”④小,微小。《法言·学行》:“视日月而知众星之~也。”⑤无,没有。《诗经·大雅·板》:“丧乱~资,曾莫惠我师。”(资:资财。)《左传·昭公元年》:“封疆之削,何国~有?”⑥不。《左传·成公十六年》:“宁事齐、楚,有亡而已,~从晋矣。”《国语·晋语二》:“吾有死而已,吾~从之矣。”⑦通“”。眼睛红肿或长眼眵。宋玉《风赋》:“故其风中人状……中唇为胗,得目为~。”(胗zhěn:嘴唇溃疡。)
【蔑侮】轻侮,轻慢。《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吾闻家君无道,~长老。”
拿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拿1ná
①用手取,握。王之道《春雪和袁望回》:“老夫僵不扫,稚子走争~。”②捉拿,逮捕。《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操连夜点起甲兵三千,围住伏完私宅,老幼并皆~下。”③介词。引进处置的对象。《红楼梦》第二十回:“就~今日天气比,分明冷些。”
【拿大】摆架子。《红楼梦》第六回:“他家的二小姐,着实爽快会待人的,倒不~。”
辟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辟1pì
①开,打开。《仪礼·士丧礼》:“主人即位,~门。”引申为开辟。《齐桓晋文之事》:“欲~土地,朝秦、楚。”《吕氏春秋·勿躬》:“垦田大邑,~土艺粟。”②同“僻”。(1)邪僻,行为不正。《齐桓晋文之事》:“苟无恒心,放~邪侈,无不为已。”《荀子·非十二子》:“行~而坚,饰非而好……古之大禁也。”(2)偏僻,鄙陋。《汉书·薛宣传》:“而粟邑县小,~在山中。”③通“譬”。譬如。《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轫:通“仞”,八尺为一仞。)《荀子·儒效》:“故能小而事大,~之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任:担子。)④通“擗”。拍胸。《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有摽。”(寤:觉悟,明白。摽biào:拍,击。)
【辟陋】边远偏僻。《左传·昭公十九年》:“而楚~,弗能与争。”
【辟如】譬如。《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枪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枪1槍qiāng
①两头尖的木棍,可用作武器或工具。《墨子·备城门》:“~二十枚。”特指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尖头的兵器。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鸣。”邵长蘅《阎典史传》:“一卒持~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②发射子弹的武器。《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敌出不意,大惊扰,以~上刺刀相搏击。”③通“抢qiāng”。碰撞。司马迁《报任安书》:“见狱吏则头~地。”
襁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襁1qiǎng
背婴儿的宽带子。《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负其子而至矣。”
【襁褓】包裹婴儿的宽带或被子。《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臣青子在~中。”
逾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逾1yú
①越过,经过。《尚书·禹贡》:“~于洛,至于南河。”又《武成》:“师~孟津。”②超过。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约。”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译者称西人绝技,尤莫~油画。”③愈益,更加。《墨子·所染》:“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危,身~辱。”《吕氏春秋·务大》:“此所以欲荣而~辱也,欲安而~危也。”
【逾期】超过所规定的限期。蒋防《霍小玉传》:“玉自生~,数访音信。”
【逾午】过了中午,中午以后。《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初九日,~少霁。”
朴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朴1pǔ
①大。《楚辞·天问》:“恒秉季德,焉得夫~牛?”②通“朴2(樸)”。质朴。《庄子·胠箧》:“焚符破玺,而民~鄙。”③通“扑pū”。击。《史记·刺客列传》:“举筑~秦皇帝。”也指击人的器具。《史记·陈涉世家》:“执敲~以鞭笞天下。”
另见pò。
凄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凄1凄qī
①寒冷,清凉。张衡《思玄赋》:“寒风~其永至兮,拂穹岫之骚骚。”杜甫《西阁雨望》:“南蕊~疏放,松林驻远情。”②悲凉。《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
【凄风】寒冷的风。《左传·昭公四年》:“春无~,秋无苦雨。”
【凄梗】悲咽,泣不成声。袁枚《祭妹文》:“旧事填膺,思之~。”
【凄凛】寒冷。苏轼《秋怀》:“及兹遂~,又作徂年悲。”
【凄迷】指景物凄凉迷茫。陆游《日暮》:“庙堧荒寂新犁地,堤草~旧烧痕。”(堧ruán:空地。)
【凄凄】①寒凉的样子。杜牧《阿房宫赋》:“舞殿冷袖,风雨~。”②悲伤的样子。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惨惨戚戚。”
【凄切】凄凉而又悲哀。柳永《雨霖铃》:“寒蝉~,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凄然】寒冷的样子。《庄子·大宗师》:“~似秋,暖然如春。”向秀《思旧赋》:“余誓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水~。”
【凄神】触景而生凄凉之情。柳宗元《小石潭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寒骨,悄怆幽邃。”
戚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戚1qī
①斧类兵器。《诗经·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扬。”《韩非子·五蠹》:“乃修教三年,执干~舞,有苗乃服。”②忧愁,悲伤。柳宗元《捕蛇者说》:“蒋氏大~,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李朝威《柳毅传》:“毅深为之~。”③亲密,亲近。《孟子·梁惠王下》:“将使卑逾尊,疏愈~,可不慎与?”④亲戚,亲属。《吕氏春秋·论人》:“何谓六~?父母兄弟妻子。”《聊斋志异·婴宁》:“虽内~有婚姻之嫌,实告之,无不谐者。”
【戚戚】①亲近的样子。《诗经·大雅·行苇》:“~兄弟,莫远具尔。”②忧愁的样子。《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陶潜《五柳先生传》:“不~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③心动的样子。《齐桓晋文之事》:“夫子言之,于我心有~焉。”
【戚然】①警惕的样子。《国语·吴语》:“夫越王之不忘败吴,于其心也~。”②忧伤的样子。《列子·说符》:“杨子~变容。”
【戚容】忧伤的脸色。《聊斋志异·婴宁》:“然竟日未尝有~。”
【戚属】亲属。方苞《狱中杂记》:“是疾易传染,遘者虽~,不敢同卧起。”
秋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秋1秌qiiū
①谷物成熟。《礼记·月令》:“(孟夏之月)麦~至。”蔡邕《章句》:“百谷各以其初生为青,熟为~。故麦以孟夏为~。”也指收成。《尚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②秋季。农历七至九月。《荀子·天论》:“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冬。”(畜:同“蓄”。臧:同“藏”。)③年。《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万岁。’”(若:你。)柳宗元《长沙驿前南楼感旧》:“海鹤一为别,存亡三十~。”④指某个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也。”诸葛亮《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也。”⑤古代以五行配四时,金为秋。《春秋繁露·五行对》:“水为冬,金为~。”又以五色配四时,白为秋。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又以五音配四时,商为秋。谢庄《月赋》:“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引。”(引:指音绵长。)又以四方配四时,西为秋。张衡《东京赋》:“飞云龙于春路,屯神虎于~方。”(春:指东方。)
【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眼神,形容其清澈如秋水。李煜《菩萨蛮》:“眼色暗相钩,~横欲流。”
【秋发】(—fà)白发。李白《古风》之十一:“春容舍我去,~已衰改。”
【秋高】形容秋天天空晴朗明净。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毫】鸟兽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鸿门宴》:“吾入关,~不敢有所近。”
【秋禾】秋天成熟的庄稼。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岂知~登,贫窭有仓卒。”
【秋娘】唐代歌妓女伶常用的名字,后用为貌美歌妓的通称。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妒。”
【秋霜】秋天的霜。比喻白发。李白《秋浦歌》之十五:“不知明镜里,何处得~?”
【秋水】①秋天的江水河水。《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共长天一色。”②比喻人的眼睛。《聊斋志异·宦娘》:“今日个蹙损春山,望穿~。”
曲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曲1qū
①弯曲,与“直”相对。《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中规。”龚自珍《病梅馆记》:“梅以~为美,直则无姿。”②理屈,理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背惠食言,以亢其雠,我~楚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在秦。”③邪僻,不正派《战国策·秦策五》:“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合于赵王。”《韩非子·孤愤》:“朋党比周以弊主,言~以便私者,必信于重人矣。”④深隐、偏僻之处。《庄子·天地》:“虽然,不该不遍,一~之士也。”司马迁《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之誉。”⑤水流弯曲处,河湾。《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一~,言采其。”《列子·汤问》:“河~智叟亡以应。”⑥局部,一部分。《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而暗于大理。”《淮南子·缪称》:“察一~者,不可与言化。”⑦遍,尽。《吕氏春秋·情欲》:“血脉壅塞,九窍寥寥,~失其宜。”⑧蚕箔,养蚕用具。《吕氏春秋·季春》:“具栚~筐。”(栚zhèn:放蚕箔的木架的横木。jǔ:圆底的筐。)
另见qǔ。
【曲承】曲意顺承。《聊斋志异·聂小倩》:“女朝旦朝母,捧匜沃盥,下堂操作,无不~母志。”
【曲屈】屈就。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太守黜废,欲藉卿才,可~之。”
【曲折】详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吾益知吴壁中~,请复往。”(壁:军营。)又《李将军列传》:“(卫)青欲上书报天子军~。”
【曲直】①是非。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与贵酋处二十日,争~,屡当死。”②能与不能。《荀子·非相》:“知行浅薄,~有以相县矣。”
确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确1què
①土地瘠薄。《东观汉记·丁綝传》:“受封必求硗~之地。”②薄,不丰厚。左思《吴都赋》:“庸可共世而论巨细,同年而议丰~乎?”(庸:难道。)③确实。《后汉书·崔寔传》:“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辩而~。”④通“搉”。敲击。《世说新语·文学》:“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几曰:‘至不?’”(乐令:乐广。塵zhǔ尾:指拂尘,掸拭尘土的工具。)②通“角jué”。角逐,争斗。《汉书·李广传》:“李广材气,天下亡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恐亡之。”(亡双:无双。)
舍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舍1shě
①放弃,舍弃。《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鱼而取熊掌者也。”《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②释放。《齐桓晋文之事》:“~之!吾不忍其觳觫。”(觳觫hú sù:恐惧的样子。)《孟子·万章上》:“始~之,圉圉焉。”(圉圉yǔ yǔ:困而未舒的样子。)③发射。张衡《西京赋》:“矢不虚~。”④施舍。《左传·昭公十三年》:“施~不倦,求善不厌。”
另见shè。
升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升1shēng
①量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概甚平。”(升概:偏指升。概为刮平升斗的工具。)②容量单位。《庄子·外物》:“君岂有斗~之水而活我哉?”曹操《抑兼并令》:“其收田租亩四~。”③古代布八十缕为一升。《国语·鲁语上》:“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之布。”④上升,登上。《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论语·乡党》:“~车必正立,执绥。”(绥:车上供扶手用的绳子。)⑤升迁,升官。《后汉书·栾巴传》:“随能~授。”(能:才能。授:授职。)白居易《祭卢虔文》:“名因文著,位以才~。”⑥谷物成熟。《论语·阳货》:“旧谷既没,新谷既~。”⑦进奉,进献。《吕氏春秋·孟夏》:“是月也,驱兽无害无谷,无大田猎,农乃~麦。”
【升沉】①宦途的进退得失或际遇的幸与不幸。李白《送友人入蜀》:“~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褒贬,评论好坏。刘祁《归潜志》:“凡宴谈会集间,诸公皆以分别流品,~人物为事。”
【升斗】比喻微薄、少量。《汉书·梅福传》:“言可采取者,秩以~之禄,赐以一束之帛。”《聊斋志异·红玉》:“瓮无~,孤影对四壁。”
【升华】官吏晋级。欧阳修《回宝文吕内翰书》:“伏承宝文内翰被诏禁林,~内阁。”
【升降】①上堂下堂。《礼记·曲礼上》:“~不由阼阶,出入不当门隧。”②盛衰。《尚书·毕命》:“道有~,政由俗革。”
【升平】太平。《汉书·梅福传》:“使孝武皇帝听用其计,~可致。”《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蒸庶欣欣,喜遇~。”(蒸庶:百姓。)
【升迁】提升官职。《论衡·治期》:“长吏秩贵,当阶平安以~。”
【升遐】①升天,升至高远处。张衡《思玄赋》:“涉清霄而~兮,浮蔑蒙而上征。”②离世隐居,学道修仙。阮籍《咏怀》之二八:“岂若遣耳目,~去殷忧。”③帝王死的婉辞。潘岳《西征赋》:“武皇忽其~。”
尸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尸1shī
①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诗经·小雅·楚茨》:“鼓钟送~,神保聿归。”(聿yù:句中语气词。)《国语·鲁语下》:“祭养~,飨养上宾。”②神主,神像。《盐铁论·复古》:“武王继之,载~以行,破商擒纣,遂成王业。”③主持,执掌。《诗经·召南·采蘋》:“谁其~之,有齐季女。”《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且诸侯盟,小国固必有~盟者。”④尸体。《庄子·则阳》:“伏~数万。”《孔雀东南飞》:“我命绝今日,魂去~长留。”⑤陈列尸体示众。《国语·晋语六》:“杀三郤而~诸朝。”(三郤xì:晋国大夫郤至、郤犨、郤锜。)
【尸骸】尸体。邵长蘅《阎典史传》:“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枕藉,街巷皆满。”
【尸解】道家谓修道者死后,魂魄从躯体中解脱而仙去。《晋书·葛洪传》:“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世以为~得仙去。”
【尸素】“尸位素餐”的省称,比喻居位食禄而不尽职,常用作谦词。潘岳《关中诗》:“愧无献纳,~以甚。”
【尸位】居其位而不尽其职。《尚书·五子之歌》:“太康~,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逸豫:逸乐。)
【尸祝】①古代祭祀时对尸主持祝告的人。《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不越樽俎而代之矣。”②立尸祝祷,表示崇敬。归有光《畏垒亭记》:“谁欲~而社稷我者乎?”
松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松1sōng
松树。《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柏之后凋也。”
【松柏】①松树和柏树终冬不凋,诗文中常以为志操坚贞的象征。《世说新语·方正》:“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世林)曰:‘可以交未?’答曰:‘~之志犹存。’”②古人多植松柏于墓地之上,故又成为坟墓的代称。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不剪,亲戚安居。”
【松明】松树枝干有油脂,点燃可照明,称“松明”。苏轼《夜烧松明火》:“夜烧~火,照室红龙鸾。”陆游《杂题》:“朝甑米空烹芋粥,夜釭油尽点~。”
【松脂】针叶树的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梦溪笔谈·技艺》:“先设一铁板,其上以~、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冒:覆盖。)
搜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搜1sōu
①搜索,搜查。《庄子·秋水》:“于是惠子恐,~于国中三日三夜。”②寻找。《世说新语·纰漏》:“王安丰选女婿,从挽郎~其胜者。”韩愈《进学解》:“寻坠绪之茫茫,独旁~而远绍。”
【搜觅】寻找。《促织》:“不如自行~,冀有万一之得。”
苏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苏1蘇、蘓sū
①植物名,紫苏。枚乘《七发》:“秋黄之~,白露之菇。”②割草,取草。《庄子·天运》:“~者取而爨之而已。”(爨cuàn:烧火做饭。)《史记·淮阴侯列传》:“樵~后爨,师不宿饱。”(樵:砍柴。)也指割草的人。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樵~一叹,舟子再泣。”③取。《管子·法禁》:“渔利~功。”《楚辞·离骚》:“~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粪壤:指肮脏的东西。帏:佩带在身上的香囊。)④死而复生,苏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间,太子~。”⑤解救,缓解。《尚书·仲虺之诰》:“徯予后,后来其~。”(徯xī:等待。予:我。后:君。)
台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台1tái
①星名。分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晋书·天文志》:“三~六星,两两而居。”又:“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②敬词。用以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行为。欧阳修《与程文简公书》:“某顿首,伏承~诲。”③通“鲐”。见“台背”。
另见yí。
【台背】通“鲐背”。鲐是背部有黑纹的鱼,老年人背部有鲐纹,所以用以指长寿老人。《诗经·大雅·行苇》:“黄耇~,以引以翼。”(耇gǒu:年老。)
【台辅】宰辅。《后汉书·张奋传》:“臣累世~,而大典未定,私窃惟忧,不忘寝食。”
【台候】敬词。用于问候对方寒暖起居。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冬序始寒,不审~动止何似。”
坛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坛1壇tán
①土筑的高台,古时用于祭祀及朝会、盟誓等大事。《陈涉世家》:“为~而盟,祭以尉首。”②土筑成的屋基。《左传·哀公元年》:“居不重席,室不崇~。”③庭院。《楚辞·九章·涉江》:“燕雀乌鹊,巢堂~兮。”《淮南子·说林》:“腐鼠在~,烧薰于宫。”④指从事同类活动的社会成员的总体。欧阳修《答梅圣俞》:“文会忝予盟,诗~推子将。”
【坛场】筑在广场中的高台,举行祭祀、盟会、拜将等重大活动的场所。《史记·淮阴侯列传》:“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具礼,乃可耳。”
【坛坫】(—diàn)古代诸侯盟会的场所。《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之上。”
剃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剃1鬀tì
用刀刮去毛发。《淮南子·说山》:“刀便~毛,至伐大木,非斧不克。”《颜氏家训·勉学》:“无不熏衣~面,傅粉施朱。”
【剃度】佛教语。指剃发出家而得超度。《旧唐书·高祖纪》:“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为~,托号出家。”
挽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挽1wǎn
①牵引,拉。杜甫《前出塞》之六:“~弓当~强,用箭当用长。”沈括《梦溪笔谈·讥谑》:“~车者皆衣韦裤。”②卷起。苏轼《送周朝议守汉州》:“召还当有诏,~袖谢邻里。”③哀悼死者。《文心雕龙·乐府》:“至于斩伎鼓吹,汉世饶~,虽戎丧殊事,而并总入乐府。”
【挽歌】哀悼死者所唱的歌。《晋书·礼志中》:“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世说新语·任诞》:“张驎酒后,~甚凄苦。”
系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系1xì
①连接,拴结。《汉书·叙传上》:“~高顼之玄胄兮,氏中叶之炳灵。”(高项:指高阳氏、颛顼氏。)《淮南子·精神》:“~绊其足,以禁其动。”②继承。《后汉书·班彪传附班固》:“~唐统,接汉绪。”(唐:指唐尧。)③世系,谱系。杜甫《赠比部萧郎中十兄》:“汉朝丞相~,梁日帝王孙。”《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李贺字长吉,~出郑王后。”④系东西的带子。《乐府诗集·陌上桑》:“青丝为笼~,桂枝为笼钩。”
咸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咸1xián
①全,都。《后汉书·张衡传》:“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怪其无征。”陶潜《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②普遍。《国语·鲁语上》:“小赐不~,独恭不优。不~,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
向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向1xiàng
①朝北的窗户。《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墐户。”(墐户:在柴门上涂泥。)②朝向,面对。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日金麟开。”《聊斋志异·狼》:“狼不敢前,眈眈相~。”③趋向,奔向。《隆中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宛、洛。”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洛阳。”④接近。王维《晚春闺思》:“~晚多愁思,闲窗桃李时。”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漠漠~昏黑。”⑤从前,原先。陶潜《桃花源记》:“便扶~路,处处志之。”《赤壁之战》:“~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⑥假使。柳宗元《黔之驴》:“~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向来】①一向,历来。梁启超《谭嗣同传》:“盖~不过笼络耳。”②先前。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失~之烟霞。”
【向前】先前。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声,满坐重闻皆掩泣。”
【向荣】滋长繁茂。陶潜《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泉涓涓而始流。”
【向时】先前。《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向使】连词。假使。苏洵《六国论》:“~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黄宗羲《原君》:“~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向往】仰慕。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无由会晤,不任区区~之至。”
【向隅】面向墙角。形容绝望悲哀。《促织》:“夫妻~,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向者】先前,从前。李朝威《柳毅传》:“~辰发灵虚,已至泾阳,午战于彼,未还于此。”
幸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幸1xìng
①侥幸,意外地得到好处或免去灾祸。《吕氏春秋·观表》:“无道至则以为神,以为~。”方苞《狱中杂记》:“其伤于缚者,即~留,病数月乃瘳。”②幸运。《论语·述而》:“丘也~,苟有过,人必知之。”袁枚《黄生借书说》:“然则予固不~而遇张乎,生固~而遇予乎?”③庆幸,喜欢。《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灾,不仁。”《管子·枢言》:“恃与国,~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④希望。《屈原列传》:“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⑤副词。(1)表示尊敬对方,意思是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臣适不幸而有过,愿君~而告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从其计,大王亦~赦臣。”(2)幸亏,幸好。杨恽《报孙会宗书》:“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赖先人馀业,得备宿卫。”《世说新语·德行》:“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尚宽,何为不可?’”⑥宠爱,宠幸。《鸿门宴》:“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此其志不在小。”《廉颇蔺相如列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杜牧《阿房宫赋》:“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焉。”⑦指帝王到某处去。《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梁山宫。”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四:“蜀主窥吴~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幸从】因受宠而跟从。《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
【幸甚】①很可庆幸。《史记·淮阴侯列传》:“王曰:‘吾为公以为将。’(萧)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②幸运极了。曹操《步出夏门行》:“~至哉,歌以咏志。”③书信中习用语,有表示希望的意思。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
凶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凶1xiōng
①凶险,不吉利,与“吉”相对。《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楚辞·卜居》:“此孰吉孰~?何去何从?”②凶恶,凶狠。《左传·昭公二年》:“作~事,为~人。”也指恶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诸葛亮《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③饥荒,年成不好。《墨子·七患》:“三谷不熟谓之~。”《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④恐惧。《国语·晋语一》:“敌入而~,救败不暇,谁能退敌?”
【凶饥】饥荒,荒年。《墨子·七患》:“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
【凶年】荒年。《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饱,~免于死亡。”
【凶岁】荒年。《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子弟多暴。”
修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修1xiū
①修饰。《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沛吾乘兮桂舟。”(要眇:美好的样子。)②修葺,修理。《墨子·非攻下》:“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之。”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岳阳楼,增其旧制。”③建造。《墨子·七患》:“生时治台榭,死又~坟墓。”聂夷中《田家》:“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仓。”④整顿,修正。《管大·大匡》:“公内~政而劝民,可以信于诸侯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⑤(品行、学问等方面)学习与修养。《荀子·非十二子》:“故君子耻不~,不耻见污。”(见:被。)韩愈《原毁》:“一善易~也,一艺易能也。”⑥美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其身甚~,其学甚博,君何不举之?”《吕氏春秋·赞能》:“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行不闻。”⑦长,高。《庄子·逍遥游》:“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者。”《促织》:“巨身~尾。”⑧撰写。《世说新语·雅量》:“~书累纸,意寄殷勤。”
【修词】修饰词句。黄宗羲《柳敬亭传》:“幕下儒生设意~。”
【修辞】①修饰词句。《文心雕龙·祝盟》:“~立诚,在于无愧。”②写作。白居易《得乙与丁俱应拔萃互有相非未知孰是》:“勤苦~,乙不能也;吹嘘附势,丁亦耻之。”
【修改】改正过失。《周处》:“并云欲自~,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修古】遵循古制。《商君书·更法》:“汤武之王也,不~而兴。”《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不法常可。”
【修好】结成友好关系。《左传·昭公元年》:“元年春,公即位,~于郑。”
【修今】指拘守现状。《商君书·开塞》:“圣人不法古,不~。法古则后于时,~则塞于势。”
【修敬】表示敬意。《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也。”
【修姱】(—kuā)洁美。《楚辞·离骚》:“余虽好~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jī:马缰绳。羁:马笼头。“羁”比喻受羁束。)
【修列】撰写出来。《汉书·司马迁传》:“孙子膑脚,兵法~。”
【修名】美名。《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之不立。”
【修能】长才。《楚辞·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
【修葺】修缮。归有光《项脊轩志》:“余稍为~,使不上漏。”
【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荀子·君道》:“闻~,未尝闻为国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臣~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修饰】①修改润饰,使文字明确生动。《论语·宪问》:“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之,东里子产润色之。”②修养品德。《荀子·君道》:“其所为身也,谨~而不危。”③梳妆打扮。《汉书·外戚传·孝武李夫人》:“妇人貌不~,不见君父。”
【修伟】高大健壮。《南史·袁湛传附袁昂》:“昂容质~,冠绝人伦。”《促织》:“(小虫)宠然~。”
【修远】遥远。《楚辞·离骚》:“路~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修治】制作。《韩非子·五蠹》:“其商工之民,~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苦:粗劣。窳yǔ:有毛病。)
【修竹】高高的竹子。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
须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须1xū
①胡须。后来写作“鬚”(现又简化作“须”)。《汉书·苏武传》:“始以强壮出,及还,~发尽白。”《世说新语·规箴》:“丞相翘~厉色,上坐便言。”②等待。后也写作“”。《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涉印否,印~我友。”(印áng:我。)《韩非子·视见秦》:“大王垂拱以~之,天下编随而服矣。”③片刻,一会儿。《荀子·王制》:“罢不能,不待~而废。”④需要。《论衡·问孔》:“使孔子知颜渊愈子贡,则不~问子贡。”王之涣《凉川词》之一:“羌笛何~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⑤应该。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惊。”
【须髯】“须”指面旁之毛,“髯”指两颊之毛。“须髯”泛指络腮胡子。《汉书·高帝纪上》:“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也作“须”。《汉书·霍光传》:“疏眉目,美~。”
【须臾】①片刻,一会儿。《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之所学也。”姚鼐《登泰山记》:“极天云一线异色,~成五采。”②苟延,迟延。《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所以得~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
熏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熏1xūn
①火烟上升。陶弘景《许长史旧馆坛碑》:“兰缸烈耀,金炉扬~。”②用火烟熏烤。《诗经·豳风·七月》:“穹窒~鼠,塞向墐户。”《吕氏春秋·贵生》:“越人~之以艾。”③侵袭,侵染。鲍照《代苦热行》:“瘴气昼~体,草露夜沾衣。”④通“曛”。黄昏。《后汉书·赵壹传》:“至~夕,极欢而去。”
夭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夭1yāo
①早死,命短。《吕氏春秋·为欲》:“欲不正,以治身则~,以治国则亡。”又:“殇子,至~也。”使动用法,使夭折。《管子·禁藏》:“毋伐木,毋~英。”(英:花。)龚自珍《病梅馆记》:“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其稚枝。”②灾祸。《诗经·小雅·正月》:“民今之无禄,天~是椓。”(椓zhuó:残害。)③初生的动植物。《国语·鲁语上》:“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槎chá:砍伐。)《淮南子·本经》:“刳胎杀~,麒麟不游。”④草木茂盛的样子。《尚书·禹贡》:“厥草惟~,厥木惟乔。”(厥:其。乔:高。)
【夭殂】(—cú)夭折,早死。《聊斋志异·聂小倩》:“小倩,姓聂氏,十八~。”
【夭促】夭折,短命。梅尧臣《睡意》:“万事易厌此不厌,真可养恬无~。”
【夭阏】(—è)①遏止。《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者,而后乃今将图南。”②夭亡。白居易《夏日作》:“庶儿无~,得以终天年。”
【夭殁】夭亡。韩愈《祭十二郎文》:“少者强者而~,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夭殇】夭折。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谁云经艰难,百口无~?”
【夭夭】①美盛的样子。《诗经·周南·桃夭》:“桃之~,灼灼其华。”(灼灼:花鲜艳的样子。华:古“花”字。)②和舒的样子。《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如也。”(燕居:闲居。申申:整齐的样子。如:词尾。)
【夭折】早死。《荀子·荣辱》:“乐者常寿长,忧险者常~。”
药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药1yào
白芷的叶。也指白芷。《楚辞·九歌·湘夫人》:“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房。”(辛夷:树名。楣:门框上的横木。)
殷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殷1yīn
①众多,盛大。《诗经·郑风·溱洧》:“士与女,~其盈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②深,深重。宗臣《报刘一丈书》:“书中情意甚~。”③富足,富裕。《史记·苏秦列传》:“家~人足,志高气扬。”《隆中对》:“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国富而不知存恤。”④地名。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在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吕氏春秋·慎大》:“武王胜殷,入~。”⑤朝代名。商朝迁都于殷后的别称。《韩非子·五蠹》:“有决渎于~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另见yān、yǐn。
【殷富】富裕。《史记·孝文本纪》:“海内~。”《赤壁之战》:“(荆州)沃野万里,士民~。”
【殷鉴】《诗经·大雅·荡》:“~不远,在夏后之世。”意为以夏的灭亡为鉴戒。后泛指可作为鉴戒的往事。庾亮《让中书令表》:“实仰览~,量己知弊。”
【殷勤】情谊恳切而深厚。《汉书·司马迁传》:“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之欢。”《赤壁之战》:“论天下事势,致~之意。”
【殷殷】①忧伤的样子。《诗经·邶风·北门》:“出自北门,忧心~。”②众多的样子。《吕氏春秋·慎人》:“丈夫女子,振振~,无不戴说。”(戴:爱戴。说:同“悦”。)
【殷忧】深忧。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以启圣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喑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喑1yīn
①哑,失声。《韩非子·六反》:“人皆寐,则盲者不知;皆嘿,则~者不知。”(嘿:同“默”。)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百二十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究可哀。”②沉默不语。《墨子·亲士》:“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远臣则唫。”(唫jìn:闭口不言。)
另见yìn。
淫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淫1yín
①浸淫,浸渍。《周礼·考工记·匠人》:“善防者水~之。”(防:用作动词,筑堤。)司空图《成均讽》:“祸福相~。”②沉湎,沉溺。《尚书·大禹谟》:“罔~于乐。”《聊斋志异·甄后》:“洛城刘仲堪,少钝而~于典籍。”③使惑乱,迷惑。《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淮南子·本经》:“道德定于天下而民纯朴,则目不营于色,耳不~于声。”④过分,过度。《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礼记·曲礼下》:“非其所祭而祭之,谓之~祀。”⑤放纵。《国语·鲁语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则忘善。”⑥邪恶。《吕氏春秋·开春》:“赏过则惧及~人,刑慢则惧及君子。”《礼记·坊记》:“刑以坊~。”(坊:防备。)⑦贪色,淫乱。《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冶容:妖艳的打扮。)《左传·成公二年》:“今纳夏姬,贪其色也;贪色为~。”特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奸淫。《左传·宣公四年》:“(斗伯比)~于子之女,生子文焉。”
【淫侈】过分奢侈。贾谊《论积贮疏》:“~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贼:祸害。)
【淫辞】夸大失实的言辞。《孟子·公孙丑上》:“~知其所陷。”
【淫乐】荒淫享乐。黄宗羲《原君》:“以俄顷~,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淫辱】奸淫侮辱。《广东军务记》:“(逆)打破门扇,抢夺耕牛,搜索衣物,~妇女。”
【淫淫】①流涌不止的样子。《楚辞·九章·哀郢》:“望长楸而太息兮,涕~其若霰。”②悠扬的样子。李贺《相劝酒》:“歌~,管愔愔。”
【淫雨】久下不停的过量的雨。《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沈阴,~早降。”
游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游1yóu
①在水中浮行。《诗经·邺风·谷风》:“就其浅矣,泳之~之。”(泳:潜行水中。)泛指游泳。《吕氏春秋·察今》:“其父虽善~,其子岂遽善~哉?”②水流,河流的一段。《诗经·秦风·蒹葭》:“遡~从之,宛在水中央。”《史记·项羽本纪》:“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③虚浮,不切实际。《周易·系辞下》:“诬善之人,其辞~。”《礼记·缁衣》:“故大人不倡~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④同“游2(遊)”。(1)移动,行走。《吕氏春秋·有始》:“极星与天俱~,而天枢不移。”《淮南子·览冥》:“凤皇翔于庭,麒麟~于郊。”(2)游玩,游览。《诗经·周南·汉广》:“汉有~女,不可求思。”《荀子·宥坐》:“百仞之山而竖子冯而~焉,陵迟故也。”(冯:通“凭”。陵迟:山的坡度愈下愈缓。)(3)游说。《吕氏春秋·长见》:“公孙鞅西~秦,秦孝公听之。”《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大人以成名乎?”(4)外出求学或求官。《墨子·公孟》:“有~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韩非子·和氏》:“禁~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5)结交,交往。《鸿门宴》:“张良曰:‘秦时与臣~,项伯杀人,臣活之。’”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号为刚直,所与~皆当世名人。”
【游处】交游相处。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窃以为与君实~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游魂】①迷信者指游荡的鬼魂。陶潜《拟古》之四:“颓基无遗主,~在何方?”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顷刻间~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②比喻苟延残喘或残留的生命。《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会承机事不密,令操~,得遂长恶,残泯海内。”
【游目】放眼观看。《楚辞·离骚》:“忽反顾以~兮,将往观乎四方。”王羲之《兰亭集序》:“所以~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游食】⑦指居处不定,到处谋食。《韩非子·五蠹》:“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之民少而名卑。”贾谊《论积贮疏》:“末技~之民,转而缘南亩。”(末技:指工商业。)②指游手好闲,不劳而食。《荀子·成相》:“臣下职,莫~。”
【游士】从事游说活动的人。《韩非子·和氏》:“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危于战陈。”(陈:同“阵”。)泛指外出谋生的文人。《后汉书·孔融传》:“郡人无后及四方~有死亡者,皆为棺具而敛葬之。”
【游仕】外出求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少时,家累千金,~不遂,遂破其家。”
【游说】(—shuì)指战国时代策士奔走各国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的活动。《韩非子·五蠹》:“事败而弗诛,则~之士,孰不为用矰缴之说而徼倖其后?”左思《咏史》之八:“苏秦北~,李斯西上书。”后泛指劝说别人采纳其意见。《汉书·司马迁传》:“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沮:败坏。贰师:指贰师将军。)
【游文】潜心文字。《汉书·艺文志》:“~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游戏】游乐嬉戏。苏轼《教战守策》:“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酒食之间。”
【游侠】①指好交游、轻生重义、勇于不轨的人。《史记·游侠列传序》:“今~,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②也指仗义行侠的行为。《世说新语·假谲》:“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
【游侠儿】游手好闲的年轻人。《促织》:“市中~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游学】周游讲学或求学。《韩非子·五蠹》:“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服事者:指从事耕战之人。)
【游子】①离乡远游的人。《史记·高祖本纪》:“~悲故乡。”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久不至。”②游手好闲的人。《后汉书·酷吏传·樊哗》:“凉州为之歌曰:‘~常苦贫,力子天所富。’”
佑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佑1yòu
①助,帮助。《尚书·泰誓上》:“天~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岂不欲除残而~仁?”②迷信者指神灵保佑。《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世说新语·尤悔》:“谓至诚有感者,必当蒙~。”③通“右”。尊为上位。《墨子·号令》:“旦夕就位,先~有功有能,其余皆以次立。”
郁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郁1yù
①富有文采。《文心雕龙·征圣》:“近褒周代,则~哉可从。”②通“郁2(鬱)”。香气浓烈。曹植《洛神赋》:“践椒涂之~烈,步蘅薄而留芳。”(椒涂:用椒泥涂饰的道路。)③通“燠”。温暖。刘峻《广绝交论》:“叙温~则寒谷成暄,论严苦则春丛零叶。”(喧:暖和。)
【郁郁】①有文采的样子。《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乎文哉!”(监:借鉴。)②香气浓烈的样子。范仲淹《岳阳楼记》:“岸芷汀兰,~青青。”③仪态盛美的样子。《史记·五帝本纪》:“其色~,其德嶷嶷。”
欲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欲1yù
①欲望,贪欲。《孙子·谋攻》:“上下同~者胜。”苏洵《六国论》:“暴秦之~无厌。”②希望,想要。动词。《论语·颜渊》:“己所不~,勿施于人。”《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之,焉辟害?”③想要,打算。《论语·雍也》:“己~立而立人,己~达而达人。”苏轼《石钟山记》:“余方心动~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④应该。《吕氏春秋·贵公》:“处大官者,不~小察,不~小智。”《齐民要术·耕田》:“凡秋耕~深,春夏~浅。”⑤将要,像要。《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曙,新妇起严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倒东南倾。”
御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御1yù
①驾驭车马。《左传·成公二年》:“邴夏~齐侯,逢丑父为右。”(右:车右,骖乘。)泛指驾驭(风、云)。《庄子·逍遥游》:“列子~风而行。”苏轼《前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风,而不知其所止。”(冯:同“凭”。依托。)②驾驭车马的人。《韩非子·难三》:“郑子产晨出,过东匠之间,闻妇人之哭,抚其~之手而听之。”《吕氏春秋·疑似》:“舜为~,尧为左,禹为右,人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③治理,控制。《韩非子·奸劫弑臣》:“人主无法术以~其臣,虽长年而美材,大臣犹将得势擅事主断。”《孙子·谋攻》:“将能而君不~者胜。”④侍奉。《商君书·更法》:“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于君。”⑤进用,使用。《楚辞·九章·涉江》:“腥臊并~,芳不得薄兮。”(薄:近。)王安石《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不~铅华知国色,只裁云缕想仙装。”⑥与女子交合。《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宫妇不~者出嫁之。”⑦指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及行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凌晨过骊山,~榻在嵲。”(嵲dìniè:指山高处。)⑧同“御2”。(1)抵挡。《诗经·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冬。”(2)阻止。《左传·襄公四年》:“匠庆用蒲圃之槚,季孙不~。”⑨通“迓”。(1)迎接。《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之。”(两:辆。)《楚辞·离骚》:“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2)迎娶。《吕氏春秋·上农》:“苟非同姓,农不出~,女不外嫁,以安农也。”
【御容】皇帝的画像。邵长蘅《阎典史传》:“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悬明太祖~于明伦堂。”
【御史】官名。秦朝以前掌文书与记事。秦设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汉以后则专司纠弹。《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顾召赵~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明史·海瑞传》:“徐阶为~齐康所劾。”
【御卫】侍卫。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右相引生升广殿,~严肃,若至尊之所。”
【御宇】统治天下。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多年求不得。”
【御制】帝王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者皆是也。”
愈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愈1yù
①病痊愈。《孟子·公孙丑下》:“昔者疾,今日~。”方苞《狱中杂记》:“伤肤,兼旬~。”②贤,胜过。《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回:颜回。)《吕氏春秋·慎势》:“有知小之~于大,少之贤于多者,则知无敌矣。”③更加,越发。《韩非子·五蠹》:“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入之~深,其进~难,而其见~奇。”
【愈益】更加,越发。《汉书·苏武传》:“单于~欲降之。”宗臣《报刘一丈书》:“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不顾也。”
愿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愿1yuàn
忠谨,善良。《尚书·皋陶谟》:“~而恭。”柳宗元《童区寄传》:“大府召视儿,幼~耳。”
云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云1yún
①云彩。《战国策·秦策四》:“楚、燕之兵~翔不敢校。”(校jiào:较量,对抗。)②说。《孔雀东南飞》:“~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昔人~:‘将以有为也。’”③有。《荀子·法行》:“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益乎?”④如此,这样。《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又焉用盟?”⑤句首、句中、句末语气词。《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胡不喜?”又《小雅·正月》:“有皇上帝,伊谁~憎?”司马光《训俭示康》:“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
【云尔】语气词,多用在引述传说或引语后。《孔雀东南飞》序:“时人伤之,为诗~。”袁枚《黄生借书说》:“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
【云云】①如此如此。《汉书·汲黯传》:“吾欲~。”②形容众多。《庄子·在宥》:“万物~,各复其根。”
赞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赞1黄zàn
①辅佐,帮助。《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我也。”(勍qíng:强。隘:指处于险隘之地。不列:不成阵列。)《赤壁之战》:“此天以卿二人~孤也。”②引导。《管子·小问》:“有~水者曰:‘从左方涉。’”③赞礼,司仪宣唱仪节叫人行礼。《国语·周语上》:“大宰以王命命冕服,内史~之,三命而后即冕服。”也指赞礼之人。《史记·秦始皇本纪》:“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也。”(阙廷:指朝廷。)④禀告,告诉。《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宾客。”⑤称赞,赞扬。宗臣《报刘一丈书》:“闻者亦心计交~之。”⑥《汉书》《后汉书》等在纪、传的结尾部分有“赞”,相当于总评。《汉书·武帝纪》:“~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⑦文体的一种,以赞美为主。《文选》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等。
【赞誉】赞美称颂。《聊斋志异·孙生》:“一日,有老尼至其家,见妇,亟加~。”
沾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沾1zhān
①浸湿,浸润。《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出门东向看,泪落~我衣。”②因接触而被东西附着上。《梦溪笔谈·技艺》:“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水则高下不平。”③施与或分享恩惠。《宋书·文帝纪》:“二千石官长并勤劳王务,宜有~锡。”(锡:赏赐。)李商隐《九成宫》:“荔枝卢橘~恩幸,鸾鹊天书湿紫泥。”④熏陶,感化。《后汉书·王畅传》:“士女~教化,黔首仰风流。”
【沾洽】①雨水充足。《易林·丰之未济》:“~时澍,生我禾稼。”(澍shù:降落。)②普受恩泽。《后汉书·张酺传》:“赏赐殊特,莫不~。”③融洽。《三国志·吴书·孙峻传》:“峻、胤虽内不~,而外相包容。”④渊博。《三国志·蜀书·许慈传》:“潜虽学不~,然卓荦强识。”(卓荦luò:卓绝出众。)
【沾惹】①牵缠。李清照《怨王孙》:“多情自是多~,难拚舍,又是寒食也。”②粘附。姜夔《月下笛》:“春衣都是柔荑剪,尚~、残茸半缕。”
【沾污】弄脏。《梦溪笔谈·技艺》:“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
【沾沾】自矜自得的样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自喜耳。”
盏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盏1盞、琖zhǎn
①小杯子。苏轼《前赤壁赋》:“客喜而笑,洗~更酌。”②量词,用来计量酒。杜甫《拨闷》:“才倾一~即醺人。”(醺:醉。)
征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征1zhēng
①行,远行。《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而不复。”《楚辞·离骚》:“济沅湘以南~兮,就重华而陈词。”(济:渡水。重华:舜名。)杜甫《北征》:“杜子将北~,苍茫问家室。”②征伐,征讨。《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之。”(九伯:九州之长。女:同“汝”。)《赤壁之战》:“挟天子以~四方。”③争夺,夺取。《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利,而国危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利。”④征税,征收。《孟子·梁惠王下》:“关市讥而不~。”(讥:检查。)《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民间。”也指所征收的赋税。《左传·文公十一年》:“宋公于是以门赏耏班,使食其~。”(门:指关卡之门。形ér班:人名。)《孟子·尽心下》:“有布缕之~,粟米之~,力役之~。”
【征尘】路上扬起的尘土,也指远行之人身上的灰尘。王勃《别人》之一:“自然堪下泪,谁忍望~?”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征伐】讨伐。《韩非子·五蠹》:“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奉国威灵,仗钺~。”
【征夫】①行人,远行的人。陶潜《归去来兮辞》:“问~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②从役的人,出征的士兵。《诗经·小雅·杕杜》:“女心悲止,~归止。”(止:语气词。)杜甫《新婚别》:“嫁女与~,不如弃路旁。”
【征妇】出征军人的妻子。刘绩《征妇词》:“~语征夫,有身当殉国。”
【征赋】赋税。杜甫《宿花石戍》:“谁能叩君门,下令减~。”
【征客】作客他乡的人。王褒《出塞》:“飞蓬似~,千里自长驱。”沈佺期《陇头水》:“~重回首,肝肠空自怜。”
【征旅】①出征的军队。曹植《应诏诗》:“命彼掌徒,肃我~。”②旅客。潘岳《上客舍议》:“使客舍洒扫以待~,择家而息。”
【征人】①远行的人。陶潜《答庞参军》:“勖哉~,在始思终。”②出征的战士。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尽望乡。”
【征戍】远行戍边。杜甫《垂老别》:“万国尽~,烽火被冈峦。”
【征讨】讨伐。《国语·周语上》:“有攻伐之兵,有~之备。”
【征徭】赋税与徭役。杜荀鹤《山中寡妇》:“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
【征战】出征作战。高适《燕歌行》:“君不见沙场~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证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证1zhèng
劝谏。《吕氏春秋·知士》:“士尉以~静郭君,静郭君弗听。”
【证谏】劝谏。《吕氏春秋·贵当》:“观人主也,其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相~。”
只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只1zhǐ
①语气词。用在句末或句中,表示感叹语气。《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不谅人~!”又《小雅·采菽》:“乐~君子,殿天子之邦。”(殿:镇抚。)②仅,只。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是近黄昏。”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缘身在此山中。”
志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志1zhì
①心意,意志。《尚书·舜典》:“诗言~,歌永言。”(永:同“咏”。)《齐桓晋文之事》:“愿夫子辅吾~,明以教我。”②志向,志愿。《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盍:何不。)《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哉?”作动词,立志,有志。《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于学。”韩愈《答李翊书》:“~乎古必遗乎今。”(乎:于。遗:弃。)又:“念生之言不~乎利,聊相为言之。”③记住,记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吾过,且旌善人。”(旌:表扬。)《屈原列传》:“博闻强~,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④记载,记述。《庄子·逍遥游》:“《齐谐》者,~怪者也。”⑤记事之书或文章。《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左传·襄公四年》:“~所谓‘多行无礼,必自及也。’”又书有《三国志》《博物志》等,文章有《天文志》《食货志》等。⑥标志,标记。《礼记·檀弓上》:“孔子之丧,公西赤为~焉。”
【志计】心计,计谋。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已定,人有劝(袁)术使遂即帝位。”
【志虑】意志,心志。诸葛亮《出师表》:“此皆良实,~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自谪过以来,益少~。”(仆:谦称自己。谪过:贬官。)
【志气】志向和勇气。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所托,亦不可夺也。”韩愈《祭十二郎文》:“毛血日益衰,~日益微。”
【志士】有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的人。《论语·卫灵公》:“~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之气。”
【志意】意志品德。《荀子·修身》:“~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陆游《贺汤丞相启》:“历万变而~愈坚。”
【志愿】志向和愿望。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浊酒一杯,弹琴一曲,~毕矣。”
制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制1zhì
①裁制,截断。《诗经·豳风·东山》:“~彼裳衣,勿士行枚。”(枚:行军时衔在口中以防喧哗的小棍。)《淮南子·主术》:“贤人之用人也,犹巧工之~木也。”②制作,制造。《孟子·梁惠王上》:“可使~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后汉书·张衡传》:“其牙机巧~,皆隐在尊中。”③著述,创作。曹植《与杨德祖书》:“至于~《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游夏:指子游、子夏,都是孔子弟子。)④禁止,制止。杜甫《前出塞》之六:“苟能~侵陵,岂在多杀伤!”⑤控制,制裁,掌握。《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天命而用之?”《史记·项羽本纪》:“吾闻先即~人,后则为人所~。”⑥规定,制定。《齐桓晋文之事》:“今也~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自~法律而自守之。”⑦制度,准则。《左传·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非~也。”《吕氏春秋·上农》:“此圣人之~也。”⑧规模,形制。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归有光《项脊轩志》:“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稍异于前。”⑨帝王的命令。《史记·秦始皇本纪》:“命为‘~’,令为‘诏’。”
【制服】用强力压制使驯服。《世说新语·识鉴》:“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
【制宜】制定适宜的方法。《汉书·武帝纪》:“稽诸往古,~于今。”(稽:考察。)
致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致1zhì
①送达,送给。《荀子·解蔽》:“远方莫不~其珍。”徐光启《甘薯疏序》:“客莆田徐生为予三~其种。”②献出。《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其身。”《韩非子·心度》:“故欲举大功而难~其力者,大功不可几而举也。”③表达,传达。《左传·成公十三年》:“勤礼莫如~敬。”《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光之言。”④招致,引来。贾谊《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天下之士。”《隆中对》:“此人可就见,不可屈~也。”⑤取得,得到。《韩非子·五蠹》:“聚敛倍农,而~尊过耕战之士。”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书以观。”⑥到达,达到。《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⑦尽,极。《荀子·荣辱》:“志意~修,德行~厚,智虑~明。”《世说新语·简傲》:“西山朝来,~有爽气。”作动词,用尽,竭尽。《国语·吴语》:“饮食不~味,听乐不尽声。”《后汉书·张衡传》:“尤~思于天文阴阳历算。”⑧意态,情趣。班婕妤《捣素赋》:“盼睐生姿,动容多~。”《世说新语·文学》:“作数百语,既有佳~,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⑨精致,细密。《吕氏春秋·孟冬》:“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为上。”《汉书·酷吏传·严延年》:“案其狱,皆文~不可得反。”(案:考察。)
【致诚】表达诚挚的情意。韩愈《祭十二郎文》:“乃能衔哀~,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致词】用言词表达思想感情。杜甫《石壕吏》:“听妇前~,三男邺城戍。”也作“致辞”。《楚辞·九章·思美人》:“因归鸟而~兮,羌宿高而难当。”(羌:语气词。)
【致达】传达。李朝威《柳毅传》:“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远冤。”
【致力】效力,尽力。《世说新语·识鉴》:“王大将军始下,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司马光《言御臣上殿札子》:“悉心~,以治其职。”
【致命】①传达意旨、命令。《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使人~怀王。”②献出生命。《周易·困》:“君子以~遂志。”(遂:成。)③拼命。《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疾之,将~于秦。”
【致仕】辞官。白居易《不致仕》:“七十而~,礼法有明文。”
【致死】拼死,拼命。《左传·成公三年》:“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无有二心。”
【致意】①传达意旨。李朝威《柳毅传》:“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邪?”②问候。《汉书·朱博传》:“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
【致政】归还政权,辞去官职。李朝威《柳毅传》:“寡人之爱弟,昔为钱塘长,今则~矣。”
【致志】用尽心意,集中精力。《弈秋》:“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则不得也。”
置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置1zhì
①赦免,释放。《国语·郑语》:“褒人褒姁有狱,而以为入于王,王遂~之。”(褒姁yǔ:褒人的君主。)《史记·淮阴侯列传》:“高帝曰:‘~之。’乃释(蒯)通之罪。”②废弃,舍弃。《国语·周语中》:“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大德也。”《鸿门宴》:“沛公则~车骑,脱身独骑……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③安放,放置。《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杯焉则胶。”(胶:粘住。)苏轼《石钟山记》:“今以钟磬~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④摆设,设置。《信陵君窃符救赵》:“于是公子乃~酒大会宾客。”方苞《狱中杂记》:“将出,日与其徒~酒酣歌达曙。”⑤购置,置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履者。”(履:鞋。)《汉书·苏武传》:“既至匈奴,~币遗单于。”(币:礼物。)⑥驿站。《韩非子·难势》:“五十里而一~。”苏轼《荔枝叹》:“十里一~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⑦驿车,驿马。《汉书·刘屈氂传》:“乘疾~以闻。”用作动词,用驿马传递。《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于~邮而传命。”(邮:步行传递。)
【置辞】措词。《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恐,不知~。”也作“置词”。《聊斋志异·小翠》:“女惟憨笑,并不一~。”
【置喙】插嘴。林则徐《定期放告颁发状或告示》:“何得以一面之辞,哓晓~耶?”(哓哓xiāo xiāo:饶舌,多话。)
钟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钟1鍾zhōng
①古代酒器。《论衡·语增》:“如一坐千~百觚,此酒徒,非圣人也。”(觚gū:一种酒器。)②古代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用为量词。《孟子·滕文公下》:“兄戴,盖禄万~。”③聚积,集中。《世说新语·伤逝》:“情之所~,正在我辈。”④通“钟2(鐘)”。古代乐器。《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鼓乐之。”苏轼《石钟山记》:“今以~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钟爱】特别疼爱。《陈书·江总传》:“幼聪敏有至性,舅吴平光侯萧劢,名重当时,特所~。”
【钟情】感情专注。多指爱情。林觉民《与妻书》:“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周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周1zhōu
①周密,谨严,周到。《孙子·作战》:“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则国必强。”《文心雕龙·镕裁》:“若情~而不繁,辞运而不滥,非夫镕裁,何以行之乎?”②周遍,全。《周易·系辞上》:“知~乎万物,而道济天下。”韩愈《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其待人也轻以约。”③环绕。《左传·成公二年》:“齐师败绩。逐之,三~华不注。”(华不注:山名。)归有光《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庭。”④亲密,契合。《论语·为政》:“君子~而不比,小人比而不~。”(比:勾结。)《楚辞·离骚》:“何方圜之能~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圜:通“圆”。)⑤救济。《论语·雍也》:“君子~急不济富。”晁错《论贵粟疏》:“可以~海内,而亡饥寒之患。”⑥朝代名。周武王所建,至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韩非子·五蠹》:“有决渎于殷~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周密】严密无缝隙。《后汉书·张衡传》:“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无际。”
【周身】全身。杜牧《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于~之帛缕。”
【周室】周王朝。贾谊《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
【周星】古人认为岁星(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一年行经固定的星空领域。后世即以周星表示一周年。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
【周晬】(—zuì)小孩周岁。李商隐《娇儿诗》:“文葆未~,固已知六七。”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耳。”
注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注1zhù
①灌入,倾泻。归有光《项脊轩志》:“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邵长蘅《阎典史传》:“旦日,大雨如~。”②集中,聚集。《晋书·孙惠传》:“天下喁喁,四海~目。”③记载,登记。《容斋续笔》卷八:“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曰‘不好’。”无名氏《南岳魏夫人传》:“已~子之仙名于玉札矣。”④注释。《世说新语·文学》:“服虔既善《春秋》,将为~。”又:“何晏~《老子》未毕。”⑤用来赌博的钱财,赌注。《宋史·寇准传》:“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
【注入】流入。刘基《苦斋记》:“其泄水皆齧石出……~大谷。”
【注视】注意地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瞿然:惊视的样子。)
串1-现代汉语大词典
串1chuàn
【释义】:
①连贯,贯穿。秦牧《核心》:“用一根思想的线去串起生活的珍珠。”②串通,勾结。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谁晓得严律师是个刀笔吏…朱延年又是个流氓,两个人串在一起。”③游逛;走访。老舍《女店员》:“你得一边走一边吆喝,串遍大街小巷。”④窜;穿越。王西彦《庄稼汉的流浪》:“不久,一队穿军衣的男女青年从街上串过,到处张贴起五颜六色的标语。”⑤表演;演奏。茅盾《子夜》:“他们想要串什么鬼戏,也是来不及。”⑥指错误地连接。如:电话串线;看书串行。⑦量词。(1)用于连贯一起的事物。臧克家《马耳山》:“我想着,除了一串悲伤的故事,该还给我述说一些新的事情。”(2)旧时制钱一千文之称。谢觉哉《关于相猪》:“二百斤的肉猪,猪价一十六串,屠坊仍可赚约二至三串的钱。”
丁1-现代汉语大词典
丁1dīng
【释义】:
①天干的第四位。也指第四;四。参见“丁方”。②成年男子。如:壮丁。③指人口,家口。如:丁口。④指从事某种专门性劳动的人。如:庖丁;园丁。⑤指男孩。李劼人《死水微澜》:“三房虽还好,但四十几年没有添过丁,如今只剩招弟一个女花。”⑥指蔬菜、肉类等切成的小块。茅盾《微波》:“烧饭娘姨又送上满满的一盘炒鸡丁和一大碗的火腿白菜汤。”也表示极少或极小。如:一丁点;丁点。⑦当;遭逢。章炳麟《杂感》:“丁此沧海决,危苦欲陈言。”又如:丁忧。⑧用同“钉”。钉子。参见“丁子”。⑨用同“盯”。沙汀《凶手》:“断腿天兵忽而丁着自己的草鞋鼻子,胆怯地假咳了一声。”⑩姓。
上1-现代汉语大词典
上1shàng
【释义】:
①位置在高处。杨朔《秘密列车》:“可是敌人的飞机炸得很厉害,往上开的火车常常出事。”指物体的上部。鲁迅《铸剑》:“随着歌声,水就从鼎口涌起,上尖下广,像一座小山。”②指地位高的;较尊贵的。鲁迅《铸剑》:“上自王后,下至弄臣,个个喜形于色。”又如:上座;上宾。③君主;皇帝。如:上谕。④指尊长或在上位的人。张天翼《儿女们》:“他张张嘴要喊,可是又怕黑二听见了也跟着去,在廉大爷跟前没上没下地丢老头儿的脸。”又如: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⑤时间或次序在前。鲁迅《藤野先生》:“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巴金《世界语》:“上一篇‘随想’还是在病院里写成的。”⑥等第高或品质良好。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同属半无产阶级,但其经济状况仍有上、中、下三个细别。”又如:上品。⑦用在名词后。(1)表示在物体的表面或上端。陈其通《万水千山》:“一丛青竹拥石碑,碑上刻有‘金沙江’、三个大字。”又如:山上;房上。(2)表示江、河等的边侧。毛泽东《水调歌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3)表示一定的范围或处所。巴金《怀念老舍同志》:“在他们的心上、在他们的笔下,他至今仍然活着。”又如:堂上一呼,阶下百喏。(4)表示某种缘故。柳青《铜墙铁壁》:“因此上按地委的意见,老葛同志走了山路。”(5)表示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秦牧《一幅古画的风味》:“这幅画在考古上的价值是不待说了,就是单单从艺术的观点看来,也很令人赞美。”⑧升起;由低处到高处。茅盾《子夜》:“吴少奶奶又上阳台来了。”⑨奉献;送上。鲁迅《致高良富子》:“(内山君)送来先生惠寄之《唐宋元名画大观》一部…翻阅一过,获益甚多,特上寸笺,以申谢悃。”⑩上缴;交纳。郭沫若《我的童年》:“因为这样的原故,农人在上租的时候,便一家老小都来了。”⑾增加;添补。如:上油;上煤;上货。⑿施加;施用。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手上上了铐,可见案情是重的。”⒀前进;进行。张天民《创业》:“好容易到了大庆油田,能不上?上,有困难;不上,就更困难!”⒁去;到。老舍《女店员》:“我反正不上她那儿去买东西!我多走几步,上北边那个合作社去!”⒂到任;就职。如:上任。⒃按规定的时间参加。如:上班;上课;上操。⒄达到。何其芳《西回舍》:“几个村合成游击小队,一年大小战斗上百回。”⒅陷入,遭受。周而复《上海的早晨》:“我们不上那个当。”⒆合符。张天翼《脊背与奶子》:“还是办她一顿叫她以后上规矩好了。”⒇登台;出场。陈其通《万水千山》:“小周和一个手拿钢叉的群众押二阎王上。”(21)演出。老舍《二马》:“从一入秋到冬天,伦敦的热闹事儿可多了。戏园子全上了拿手好戏。”(22)登载。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23)教授;学习。叶圣陶《义儿》:“现在且上功课,你不爱上,同学们要上呢。”(24)燃点。如:上灯。(25)染;涂。如:上色;上漆;上药。(26)拧紧。王统照《旗手》:“(旗手)从屋中取出制服,又把袋内的钢壳大表的弦上好。”(27)安装。巴金《军长的心》:“同志,你看见车子上篷,就应当猜到我在车上了。”(28)缝缀。台静农《拜堂》:“嫂子坐在门口迎着亮上鞋。”(29)向上级。如:上报;上告;上访。(30)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或结果等。如:爬上顶峰;登上飞机;考上大学;住上新房。(31)工尺谱符号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相当于简谱的“1”。
才1-现代汉语大词典
才1cái
【释义】:
①才力;才能。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②有才能的人。如:英才;奇才。③泛指某一类人。如:奴才;庸才。④姓。
与1-现代汉语大词典
与1yǔ舆
【释义】:
①给予。如:赠与。②帮助;援助。如:与人为善。③交往。如:相与。④友好的;结盟的。如:与国;党与。⑤随着,依照。如:与日俱增。⑥等待。如:时不我与。⑦介词。同,跟。如:与虎谋皮;与坏人作斗争。⑧连词。(1)和;及。如:我们要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2)或。如:干与不干,从速决定。
万1-现代汉语大词典
万1wàn萬
【释义】:
①数词。千的十倍。②比喻极多。沈从文《从文自传》:“近抵苗乡,万山重叠。”③极;绝对。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又如:万幸;万不得已。④姓。
专1-现代汉语大词典
专1zhuān專耑
【释义】:
①专一;集中。如:专心;专注。②单,只是。郭小川《祝酒歌》:“林区的工人啊,专爱在这儿跟困难作对!”③独享;独占。如:专利;专美。④专断;擅自行事。如:专擅;专制。⑤专门。如:专攻。引申为对某种学术或技能有特长。如:专家。
另见“耑”。
不1-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1bù
【释义】:
①无,没有。如:不才。②非,不是。如: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③副词。(1)表否定。茅盾《子夜》:“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2)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叶圣陶《微波》:“‘这两年里头,你一向在上海吧?’‘不,前年夏天我到北京去了,是上礼拜才来上海的。’”(3)方言。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叶圣陶《小姐妹》:“我也问你,你愿意不?”(4)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冰心《我的同班》:“我呆不下去了。”(5)“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名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如:什么钱不钱的,这事包在我身上。(6)跟“便”“就”搭用,表示选择。沙汀《在祠堂里》:“不是饿死拖死,就是做了某种难堪的职业的牺牲品。”(7)方言。不用;不要(限用于某些套语)。如:不送;不谢。④助词。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
丑1-现代汉语大词典
丑1chǒu
【释义】:
①地支的第二位。②指丑时。③传统戏曲脚色行当。扮演的人物种类较多,有的行动滑稽、语言幽默,有的刁钻奸诈、言行猥鄙。因化妆时均在鼻梁处抹有白粉,故俗称小花脸,又与净脚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称三花脸。根据所扮人物性格、身份的不同,又可分为文丑、武丑两支。④姓。
屯1-现代汉语大词典
屯1tún
【释义】:
①聚集;积聚。冰心《寄小读者》:“山坳里人家的炊烟,蒙蒙的屯在谷中,如同云起。”②戍守;驻扎。如:屯兵百万。③村庄。今多用作村庄名。如:皇姑屯。
且1-现代汉语大词典
且1qiě
【释义】:
①副词。(1)将要。叶圣陶《苦辛》:“这位衰病侵寻的老太太还得把她消磨且尽的精力灌注到全家的一切,作全家的中枢呢!”(2)姑且;暂且。鲁迅《致窦隐夫》:“不过这几天不行,且等一等罢。”(3)经久地,长时间地。如:这会一开起来,且完不了呢。②连词。(1)连接两个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约相当于“又…又…”。叶圣陶《金耳环》:“但是那执刀的手,发出夺目的金光,灿灿的不止一道,尤其觉得庄严且宝贵。”(2)连接两个动词,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杨朔《走进太阳里去》:“这许多年来,就靠着这种指引,我们的人民且战且走,且走且战,一直走到胜利,走到今天。”(3)尚且。鲁迅《春末闲谈》:“鬼且反对,而况于官?”(4)而且;并且。丁玲《韦护》:“不知为什么,一个女人一做了母亲,便将一切都缩小了,且总是那样小气,填不满那物质的奢望。”③姓。
丘1-现代汉语大词典
丘1qiū坵
【释义】:
①小土山。如:荒丘;沙丘。②浮厝。如:先把棺材丘起来,相好坟地以后再葬。③量词。块。周立波《湘江一夜》:“在一丘荞麦干田里,他们找到了二大队长。”
夹1-现代汉语大词典
夹1jiā夾
【释义】:
①从两面加力使固定。如:用筷子夹菜。②夹在胳膊底下或手指等中间。丁玲《母亲》:“三姑太太是四十岁的人了,却是爱装扮的,也夹了一包第二天穿的衣裳回来。”又如:手指上夹了根香烟。③在两者之间。杜鹏程《保卫延安》:“这一条沟是东西两条山夹着一条小河,公路和小河平行。”又如:左面是妹妹,右面是姐姐,她夹在中间。④钳夹用具。如:书夹;讲义夹;画夹。⑤掺杂;连带。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并且因为曾经声援过《新青年》,新仇夹旧仇,所以文学研究会这时就受了三方面的攻击。”茹志鹃《妯娌》:“赵大妈脸上更是夹耳根的红起来。”
更1-现代汉语大词典
更1gēng
【释义】:
①改正;改变。如:更正;更张。②调换;变易。如:更衣。③经过;经历。如:更事。④交替;轮流。如:更番。⑤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更深夜静;半夜三更。
丽1-现代汉语大词典
丽1lì麗
【释义】:
①好看;美丽。如:风和日丽;壮丽;秀丽。②成双的,成对的。参见“丽辞②”。 ③附着;依附。如:附丽。④连接。梁启超《宪法之三大精神》:“天下事利与害常相丽。”
表1-现代汉语大词典
表1biǎo
【释义】:
①外边;外面。闻一多《李白之死》:“这时我肩上忽展开一双翅膀,越张越大,在空中徘徊,如同一只大鹏浮游于八极之表。”②外表;仪容。如:虚有其表。③中表(亲戚)。如:表兄;表叔。④石碑,墓碑。鲁迅《韦素园墓记》:“弟丛芜,友静农、霁野立表;鲁迅书。”⑤显扬;表彰。如:刻石表功;表扬。⑥表明;表示。鲁迅《谁在没落?》:“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它除了白鼻梁表丑脚,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那里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深意义?”⑦表述;述说。周立波《翻古》:“单表这位生着几绺稀稀朗朗的花白胡子的七十岁的李二爹,带领他的十一岁的孙子正在动手选茶籽。”⑧鉴察。如:此心唯有天地可表。⑨用药物把感受的风寒发散出来。茅盾《童年》:“母亲争辩说:‘我没学过医,可是常听爸爸说,疟疾宜表不宜遏。’”⑩表率;榜样。如:为人师表。⑾古代奏章的一种。如: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⑿表谱,表格。如:年表。⒀表示度数、用量等的仪器。如:温度表;电表;水表。⒁古代测日影的标杆。⒂姓。
甚1-现代汉语大词典
甚1shèn
【释义】:
①过分;厉害。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又如:欺人太甚!②很;极。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中国地方甚大,人口甚多,革命战争发展甚快,而我们的干部供应甚感不足,这是一个很大的困难。”③超过;胜过。鲁迅《文人相轻》:“喜欢引用这种格言的人,那精神的相距之远,更甚于叭儿之与老聃,这里不必说它了。”
丫1-现代汉语大词典
丫1yā
【释义】:
①指物体上端或前端分叉的部分。如:五个指头四个丫。也指分叉的形状。刘亚舟《男婚女嫁》:“金贞来到池边上,脱了光脚丫。”②称女孩。刘亚舟《男婚女嫁》:“潘家那丫,长得仙姐似的。”
丰1-现代汉语大词典
丰1fēng
【释义】:
容貌和姿态美好。如:丰采;丰姿。
中1-现代汉语大词典
中1zhōng
【释义】:
①内,里面。与“外”相对。毛泽东《卜算子》:“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②泛指一个时期或一个过程内。如:抗战中;手术中。也指一个地区内。如: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③内心。如:秀外慧中。④中间;当中。如:中心;中流。引申指公正;正直。如:中允;中正。⑤中等。如:中农;中学。⑥半,一半。如:中途;中秋;中止。⑦媒介,居间。如:中人。也指介绍人、中间人。《收获》1981年第4期:“最近教会方面托县政府出面做中。”⑧合适;适于。如:中听;中看。⑨犹可,行,成。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旁的看我的眼色行事,就中啦。”⑩指中年。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老的要结合中、青。”⑾中国的简称。如:中西合璧;古今中外;中法战争。⑿姓。
升1-现代汉语大词典
升1shēng
【释义】:
①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公制一升分为1000毫升,合一市升。今公制与市制相同。②量器。其容量为市制1升。③姓。
乍1-现代汉语大词典
乍1zhà
【释义】:
①突然;忽然。如:乍晴乍雨;乍冷乍热。②初;刚刚。老舍《女店员》:“乍一听说,我也是一楞儿。”③竖,竖立。蒋子龙《铁锨传》:“满下巴里森森的胡茬子,根根都乍了起来。”④壮;大。魏巍《东方》:“人长得膀乍腰圆,结实无比。”⑤象声词。萧红《手》:“只听着脚下被踏着的雪,乍乍乍的响。”
乐1-现代汉语大词典
乐1yuè樂
【释义】:
①音乐。如:乐器;交响乐;管弦乐。②姓(与乐lè不同姓)。
乘1-现代汉语大词典
乘1chéng乗 椉
【释义】:
①乘坐。叶圣陶《老沈的儿子》:“这一天是星期日,老沈乘了早车跑来看我。”②利用;凭借。柳青《铜墙铁壁》:“黑云乘风翻滚着,涌过了风山上空。”③方言。(1)承受。艾芜《乡愁》:“来回走二三十里,还驮两升麦子,怎么乘得住嘛!”(2)担当。李劼人《死水微澜》:“管他真的假的,既掉在头上来了,就砍脑壳也该自己乘住!”④运算方法之一。即算术的乘法。⑤佛教比喻能运载众生到达解脱彼岸的种种教法。如小乘、大乘等。⑥姓。
为1-现代汉语大词典
为1wéi爲
【释义】:
①做;干。郑振铎《桂公塘》:“大事是不可为的了!”②造作;制作。如: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又如:此笔以白玉为管。③学习;研究。如:为学。④设置;建立。如:步步为营。⑤充当;担任。鲁迅《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⑥用;使用。如:为力。⑦变成;成为。叶圣陶《被忘却的》:“他立刻感觉他们两个有故示骄傲的意思,便从揣想转而为愤怒。”⑧是。刘白羽《横断中原》:“兖州为战国时代古城。”⑨称为;叫做。茅盾《脱险杂记》:“天快黑的时候,到了一个小镇,名为三栋。”⑩在比较句中作谓语动词。含有“最”、“更”的意思。后面形容词多为单音节。鲁迅《坚壁清野主义》:“谁能说‘有伤风化’情事,比高门大族为多呢?”⑾介词。被。王统照《纪梦》:“她并没为这秋日的风景引动。”⑿助词。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⒀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气。沙汀《丁跛公》:“那些对他开玩笑的人,范围是颇为宽广的。”⒁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构成表示程度、范围的副词。茅盾《客座杂忆》:“陈大为惊异,谓恋爱为当事双方之自愿,局外人何能担保?”⒂姓。
了1-现代汉语大词典
了1liǎo
【释义】:
①完毕;结束。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别叫我一心挂念两肠,早结婚,早了一桩心事。”②放在动词之后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周立波《懒蛋牌子》:“挑水倒没啥,一个爷们叫娘们来羞…分明受得了的人,嘴里也叫受不了。”杨朔《乱人坑》:“这一带埋葬着他们的骨肉,他们的亲友,只是埋葬不了他们惨痛的记忆。”③与否定词连用。完全;全然。如:了不相干;了无惧色。
予1-现代汉语大词典
予1yǔ
【释义】:
给,给与。魏巍《东方》:“人民军…予敌人以大量的杀伤。”又如:授予奖状。
亟1-现代汉语大词典
亟1jí
【释义】:
紧急;急迫。廖仲恺《致饶潜川黄德源函》:“现军兴需财孔亟,务望从速筹款。”
千1-现代汉语大词典
千1qiān
【释义】:
①数词。十个百。大写作“仟”。徐迟《火中的凤凰》:“两年之内,他就收了一万五千种近代史资料。”②表示多。如:千军万马;千篇一律;千言万语。③副词。千万,务必。京剧《将相和》:“列位大人,老将军,明日千请早到。”④姓。
华1-现代汉语大词典
华1huá華
【释义】:
①开花。如:春华秋实。②出现在太阳或月亮周围的光环。由光线通过云中的小水滴或冰粒时发生衍射而形成。如:月华。③光采;光辉。如:华丽;光华。④优美;有文采。如:华妙;华章。⑤彩色的。特指雕绘或装饰。如:华灯;华表。⑥时光。如:年华。⑦年轻;年少。如:华年。⑧我国古称华夏,今称中华。省称“华”。如:驻华大使;美籍华人。⑨汉语。如:英华词典。⑩显贵。如:华胄。⑾浮华。如:华而不实。⑿繁盛;豪华。如:华筵;华贵。⒀精华。如:含英咀华。⒁(头发)花白。如:华发;华鬓。⒂称美之词。通常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华翰;华诞。
卒1-现代汉语大词典
卒1zú
【释义】:
①步兵。后泛指士兵。柯岗《刘帅印象记》:“军队是党和人民的,我没有一兵一卒。”②旧时被征调服徭役的人。范文澜等《中国通史》:“在铁官里劳动的人有徒,有卒…卒是定期服徭役的民人。”也指一般差役。如:走卒;狱卒。③结束;完毕。郁达夫《沉沦》:“那时候他已在县立小学卒了业,正在那里换来换去的换中学堂。”④终于,最后。沈钧儒《洪深〈申屠氏〉序言》:“主要或次要之点,数幕后忽然失去,如《人心》片婴儿被妹抱归后,卒不复见,亦其一例。”⑤死亡。鲁迅《韦素园墓记》:“君以一九又二年六月十八日生,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卒。”
丧1-现代汉语大词典
丧1sāng喪
【释义】:
指与人死亡有关的各种事情。如:丧事;丧服。
南1-现代汉语大词典
南1nán
【释义】:
①方位名。和“北”相对。茅盾《子夜》:“汽车愈走愈快,沿着北苏州路向东走,到了外白渡桥转弯朝南。”②南方。如:南人;南天。现代又因发展中国家多在南半球,习称“南方”,省称“南”;发达国家多在北半球,习称“北方”,省称“北”。如:南北对话、南南合作。③南去;向南行。如:游行队伍自北而南。④姓。
博1-现代汉语大词典
博1bó愽
【释义】:
①大;宽广。夏衍《关于学习的一二偶感》:“愈钻,常识愈广,眼界愈宽,胸襟愈博。”②广泛;普遍。如:博采;博览。③多;丰富。如:中国是地大物博的国家。也特指知识丰富。鲁迅《致台静农》:“瞿氏之文,其弊在欲夸博,滥引古书,使其文浩浩洋洋,而无裁择,结果为不得要领。”④通晓;通达。如:博古通今。⑤获取;得到。刘大白《黄叶》:“黄叶驾起善于叹息的翼,到处漂泊去了;树枝尽自摇头,也博不到它底回头一顾。”⑥古代本指局戏。如:博弈。后泛指以金钱赌输赢,赌博。如:博彩;博徒。
厂1-现代汉语大词典
厂1chǎng廠
【释义】:
①有空地可存放货物的栈房、店铺。如:煤厂。②工厂。如:钢铁厂。
历1-现代汉语大词典
历1lì歷歴 厤
【释义】:
①经历;经过。(1)指时间上的。如:历久;历时。(2)指空间上的。如:历阶而上。②统指过去的各个或各次。如:历代;历次;历届。③遍;一一。如:历览;历举。④清楚。如:历历。⑤乱,紊乱。如:历乱。⑥见“历落”。
厄1-现代汉语大词典
厄1è戹
【释义】:
①灾难;困苦。鲁迅《致许广平十五》:“可惜众寡不敌,终被逼上午门,此后则遁入公园,避去近于‘带队’之厄。”②被困;受苦。如:登山队厄于风暴。③为难;迫害。张难先《日知会始末》:“刘通,字子通,黄冈人。负运动学界之责,后厄于顽固党,于民国十年后病殁。”
压1-现代汉语大词典
压1yā壓
【释义】:
①从上向下加以重力。巴金《寒夜》:“他坐在凳子上喘气,两只手压在两个膝头上。”②制服;压抑。如:镇压;压价;邪不压正。③逼迫。张天翼《路》:“咱们当然会干,还用手提机关压着咱们才干吗?”④逼近。如:压境。⑤超越,居于其他事物之上。如:技压群芳。⑥克制;按捺。魏巍《东方》:“什么时候提起来,都压不住心头的激动。”⑦覆盖;笼罩。叶圣陶《坐羊皮筏到雁滩》:“暮色压下来了,压着连山,压着林木,压着黄河,也压着我们的眉梢。”⑧搁;藏。魏巍《东方》:“成社的事一直压在她心头。”峻青《老交通》:“他的抽屉里老是压着隔日来的信件和报纸。”⑨同“押”。如:压车;压宝。⑩使平静、稳定。如:压阵。⑾盖印。如:压脚章。⑿书法术语。指用笔以食指上节端压定笔管之右。⒀赌博者在某一门上下注。如:压宝。
厌1-现代汉语大词典
厌1yàn厭
【释义】:
①嫌弃;憎恶。如:厌世;厌战。②因过多而不喜欢,腻烦。曹禺《雷雨》:“这儿我住厌了。”③满足。如:贪得无厌。
厦1-现代汉语大词典
厦1shà廈
【释义】:
①(高大的)房屋。如:大厦。②方言。房子里靠后墙的部分,在柁之外。如:前廊后厦。
区1-现代汉语大词典
区1區
【释义】:
①区域。有一定界限的地域范围。如:解放区;工业区;风景区。②行政区划单位。如:自治区;市辖区;县辖区。也指区政府及其所在地。柳青《铜墙铁壁》:“可是县上因为部队这一行动,干部忙不过来,光去了一封信叫区上办理去了。”③区别;划分。林纾《译〈孝女耐儿传〉序》:“日区四小时,得文字六千言。”①小,微小。如: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匹1-现代汉语大词典
匹1pǐ
【释义】:
①相配;相比;相当。如:匹比;匹配。②单独。如:匹马单枪;匹夫之勇。③量词。(1)用于马、驴、骡等。如:两匹马;三匹骡子。也用于其它动物,相当于“只”。郭沫若《残春》:“他跑来向我们指天画地地说,说他自己是龙王,他放了的那匹小鱼,原来是条龙子。”(2)方言。用于山岭,相当于座。沙汀《代理县长》:“到哪匹山唱哪个山歌。”
巨1-现代汉语大词典
巨1jù鉅
【释义】:
①大。孙犁《耕堂读书记(一)》:“在旧社会,这部书的社会影响甚巨。”②极,最。如:巨丽。
卜1-现代汉语大词典
卜1bǔ
【释义】:
①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叫卜。后泛称用各种形式(如用铜钱、牙牌等)预测吉凶。丁玲《韦护》:“主妇说她会用牌卜命运。”②选择。如:卜宅;卜居。③推断;预料。陈毅《失题》:“五年胜利今可卜。”④量词。犹棵。柳青《铜墙铁壁》:“她家春上分得‘积善堂’财主的地里有两卜果树。”⑤姓。
卡1-现代汉语大词典
卡1qiǎ
【释义】:
①旧时在交通要道或险隘路口设兵守卫或设站收税的处所。阿英《盐乡杂信八》:“以前有‘卡’,‘缉私营’,现在,大约‘卡’没有了。”②旧时称监狱为卡。如:卡房;坐卡。③夹住或被夹住,不能活动。何永鳌《火焰山上四十天》:“他们绕过山沟,看到了昨夜失踪的枣红马,在那兀立着。缰绳卡在裂开的石缝里。”④阻挡;限制,使不得活动、发展。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⑤用手的虎口紧紧按住。如:用手卡他的脖子。也特指把人或财物留住,不肯给予。张天翼《清明时节》:“那块地可卖得真伤心,罗家里知道他们谢家要钱用,卡住了只肯出五十花边(银元)。”⑥夹东西的器具。如:发卡。
切1-现代汉语大词典
切1qiē
【释义】:
①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梁斌《播火记》:“(媳妇)还切来一大碗老腌咸菜。”②截断。祖慰等《线》:“被人发现后切了电源,电梯就停在半腰,上不得下不去。”③加工珠宝骨器的工艺名称。如:切磋琢磨。④几何学上称直线与圆周、圆周与圆周或平面与球于一点相接为切。
分1-现代汉语大词典
分1fēn
【释义】:
①分开;划分。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分两大部分:纯数学和应用数学。”②分支。如:分会场;分公司。③节候名。如:春分;秋分。④分裂。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⑤辨别;区别。峻青《沧海日出》:“这广阔无垠的天空和这广阔无垠的大海,完全被粉红色的霞光溶合在一起了,分不清它们的界限。”⑥清楚。如:分明。⑦离开;离别。谷斯范《新桃花扇》:“娘儿两个想到这次分别,从此天各一方,后会无期,一时难舍难分。”⑧分散。如:分神。⑨分头,各自。如:分管。⑩分给;散发。鲁迅《论讽刺》:“人大抵愿意有名,活的时候做自传,死了想有人分讣文,做行实,甚而至于还‘宣付国史馆立传’。”⑾分任;分派。李龙云《有这样一个小院》:“其实,像小海他们那样分到‘五建’当个建筑工人也不错。”⑿量词。计时单位:一小时的六十分之一;长度单位:一寸的十分之一;重量单位:一两的百分之一;角度、弧度的单位:一度的六十分之一;地积单位:一亩的十分之一;利率单位:年利一分按十分之一计算。表示分数,如五分之一;评定成绩的标志,如满分、六十分;等等。
划1-现代汉语大词典
划1huá
【释义】:
①以桨拨水使船前进。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只歌舫划向我们来了。”②合算。沙汀《祖父的故事》:“划不来你退庄稼!”
则1-现代汉语大词典
则1zé則
【释义】:
①规章;法度。如:规则;细则。②楷模;准则。巴金《家》:“这期间,不顾一切阻挠以身作则做一个开路先锋的便是许倩如。”③作,做。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我们爬起来逃走的时候,他也不则一声。”④乃,就是。加强肯定语气。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连词。(1)表承接。即,就。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表转折。却。沈从文《从文自传》:“他们则爱他的师傅,一近身时就潇洒快乐了许多。”(3)表平列。如:一则怕她们多心,二则又不知他是怎么个情性。(4)表递进。而。如:身死则国亡。⑥量词。犹篇,条。艾芜《笑话一则》:“我们乡下,流行一则笑话。”
创1-现代汉语大词典
创1chuāng創
【释义】:
①创伤。鲁迅《我们要批评家》:“因为不过是‘扭’而已矣,所以大创是没有的,仅仅喘着气。”②伤害。如:重创敌军。③砍;劈。《红旗渠颂》:“什么样的硬石他都能创下来。”
刬1-现代汉语大词典
刬1chǎn剗
【释义】:
同“铲”。削除;铲除。如:刬平。
别1-现代汉语大词典
别1bié
【释义】:
①分开;分离。如:久别重逢。②区分;辨别。鲁迅《滑稽例解》:“日本人曾译‘幽默’为‘有情滑稽’,以别于单单的‘滑稽’。”③差别;不同。如:内外有别。④类别。如:派别。⑤另外;另外的。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这时有伊孛生的剧本的绍介和胡适之先生的《终身大节》的别一种形式的出现。”⑥特别;格外。如:别致。⑦扭转。刘心武《封面女郎》:“甚至还很有几个同辈人故意别过头去,避免同她打招呼。”⑧不要;莫。表示禁止或劝阻。杨朔《英雄时代》:“你走吧,情况这样紧,别管我了。”⑨用别针等将东西附着在另一物体上或固定在一起。《花城》1981年第5期:“西装翻领上,常常别着一只嵌着人造钻石的丁香形胸针。”⑩插;揣。李劼人《死水微澜》;“纂心扎的是粉红洋头绳,别了根碧玉簪子。”⑾表示揣测,一般与“是”连用。闻一多《罪过》:“老头儿你别是病了罢,你怎么直楞着不说话?”⑿把字误写、误读。川剧《谭记儿》:“大人,你念别了,乃是‘明月无恙’,不是‘明月无羔’。”⒀姓。
刨1-现代汉语大词典
刨1páo
【释义】:
①挖掘;扒。赵树理《地板》:“人家一镢两镢就刨一棵,我五镢六镢也刨不下一棵来。”②减去;扣除。如:刨除。
刺1-现代汉语大词典
刺1cì
【释义】:
①以剑矛之尖刃向前直戳。也泛指用刀剑等尖锐的东西刺入或穿过物体。如:穿刺。②刺杀;杀死。也指暗杀。如:遇刺。③讽刺。如:讥刺。④打探;侦探。如:刺探。⑤插入;钻进。叶圣陶《倪焕之》:“并不宽阔的市街当然早挤满了人,再没有空隙容人径直地通过,来来往往地只在人丛中刺左刺右地穿行。”⑥刺激;刺射。老舍《二马》:“马老先生只喝了一碗茶,茶到食道里都有点刺的慌。”杨朔《雪花飘在满洲》:“一闪,宪兵的眼光刺到小卞的脸上。”⑦兵器的锋刃。如:枪刺。⑧泛指尖利如针的物体。如:芒刺。也比喻令人难堪、棘手的言行。吴晗《〈灯下集〉前言》:“解放以前这一批文章,都有些恨气,有根刺,总想朝什么地方戳它一下。”⑨名片。如:投刺。⑩刺配。古代刑罚之一。在面部刺字,发配远方。始于五代后晋,宋、元、明、清因之。⑾一种横网捕鱼方式。郑文光《夜渔记》:“横网是用尼龙丝制的,放在水里像溶化了似的,再也看不见了。据说这样鱼才会不知不觉撞上去,给卡在网眼里退不出来。渔民管这种作业叫‘刺’。”
制1-现代汉语大词典
制1zhì
【释义】:
①用强力压制、约束。如:制服;制裁。②控制。如:制导。③拟定。如:制订。④法度;制度。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人民内部是实行民主集中制。”⑤姓。
刮1-现代汉语大词典
刮1guā
【释义】:
①摩;擦。沙汀《在祠堂里》:“小兵在堂屋里取下洋灯,寻找着火柴…一连刮了几根都没有刮燃。”②刮削。闻捷《海燕》:“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军服穿得整整齐齐。”③扫拂;刷抹。如:刮浆子。④搜刮;榨取;勒索。王家域《世家》:“本有祖宗传下来的一千亩良田,又在富阳的任上刮了一些。”⑤批评;训斥。张林《你是共产党员吗?》:“他执拗地要跟队伍开拔,哭得战友们动了心,去团长那儿请求,结果都被刮了一顿。”⑥方言。铲;舀。邹志安《工作队长张解放》:“叫你妈给我把饭刮到碗里,我一时就来。”
刹1-现代汉语大词典
刹1chà
【释义】:
①梵语刹多罗(ksetra)的音译省称。意为土地或国土、世界。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此品中说,在一微尘中有无量刹,而这些世界又各自具有不同的情形。”②指佛塔。也指佛寺。郁达夫《浙东景物纪略》:“石桥寺,即宝岩寺,在烂柯山的南麓,虽说是梁时创建的古刹,但建筑却已经摧毁得不得了了。”③梵语ksana的省音译。表示极短促的瞬间。梁斌《红旗谱》:“她立在井台上,呆了一刹。”
刷1-现代汉语大词典
刷1shuā
【释义】:
①清除;除掉。魏巍《东方》:“我下定决心要进一步地考验自己,洗刷自己的错误。”②刷子。涂抹、刷刮用具。如:板刷。③刷抹;涂抹。如:粉刷外墙。④擦拭;冲洗。管桦《在妇产院里》:“我飞起两腿去刷锅、添水,到后院抱柴。”⑤迅捷的样子。一下子。冯德英《苦菜花》:“她的脸刷一下惨白了:她正披着王长锁的衣服。”⑥除名;裁减。老舍《四世同堂》:“自从政府迁到南京,你爸爸就教人家给刷下来了。”⑦象声词。张贤亮《土牢情话》:“刷,刷,刷,她也钻进了玉米地,头上沾着点点粉红的玉米花穗。”⑧方言。打。张弦《银杏树》:“(丫头)当着众人的面,刷了他的耳光,敏生的脸叫她打了五条血印子。”
券1-现代汉语大词典
券1quàn券
【释义】:
①契据。古代常用竹木等刻成,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以征信。后世多以纸为之,泛指票据或作为凭证的纸片。如:入场券;礼券。②比喻事情可以成功的保证。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如果大量军队采用运动战,而八路军则用游击战以辅助之,则胜利之券,必操我手。”
剌1-现代汉语大词典
剌1là
【释义】:
乖戾;违背。如:剌谬。
削1-现代汉语大词典
削1xuē
【释义】:
①用刀斜切。沈从文《从文自传》:“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②削除;削减。鲁迅《徐懋庸作〈打杂集〉序》:“近一两年,作短文的较多了,就又有人来削‘杂文’,说这是作者的堕落的表现。”③剃;刮。如:这是一位削了发的中年尼姑。④形容陡峭如经刀削一般。杜宣《神农架原始森林访问记》:“但由于山险岭削…所以在大神农架主峰一带,过去极少人迹。”⑤形容消瘦。钱钟书《围城》:“这女人尖颧削脸。”②搜刮;掠取。如:剥削。
剡1-现代汉语大词典
剡1yǎn
【释义】:
①削;削尖。如:剡木为楫。②锐利。
剥1-现代汉语大词典
剥1bō
【释义】:
①去掉外皮。丁玲《韦护》:“她装着没有看见,去剥一个顶大的橘子的皮。”②脱落;侵蚀。浩然《艳阳天》:“(马志德)从高高的柜橱上,把一只剥了漆皮的小箱子搬下来。”③盘剥;掠夺。如:剥夺。④生硬套用别人作品的形式。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叶先生的画是从英国的毕亚兹莱剥来的。”⑤评断;驳斥。《扬州评话选》:“孙大圣听见,心内好笑…大圣也不剥他的谎,吃点夜餐,大家睡觉。”
剿1-现代汉语大词典
剿1jiǎo勦
【释义】:
①灭绝。如:剿除。②讨伐。如:追剿。
劈1-现代汉语大词典
劈1pī
【释义】:
①用刀斧等砍或破开。周立波《暴风骤雨》:“郭主任要在屯子里,见天来帮大嫂子挑水劈柴。”②裂;裂开。何其芳《回忆周恩来同志》:“他(冼星海)把许多钢笔尖都写劈了。”③俗称雷击为“劈”。周立波《扫盲志异》:“我要是存了一钉点儿邪心,天打雷劈。”①正对着;冲着。赵树理《刘二和与王继圣》:“那知道正要张开嘴去说话,被他劈嘴打了重重一巴掌。”⑤以手掌拍击。张天翼《春风》:“拍!——这么劈了一个嘴巴,那孩子给打得倒到了座位上。”⑥方言。不能自持。李准《李双双小传》:“这一张大字报贴出来不要紧,可把罗书记喜欢劈了。”⑦方言。嘶哑。萧乾《栗子》:“她的嗓子劈了,嗄了,没力气了。”⑧击剑运动术语。佩剑基本攻击技术之一。有直劈、反手劈、斜劈三个基本手法。⑨方言。订立。刘绍棠《青枝绿叶》:“你们是家雀抬杠乱嚷嚷,春果!咱俩劈合同。”⑩物理学用语。由两个斜面合成,纵面呈三角形的简单机械。也称楔、尖劈。刀、斧、刨、凿等一类切削工具的刃都是劈。
个1-现代汉语大词典
个1gè個箇
【释义】:
①量词。(1)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一间临街小楼屋做的阅报室,没个人在里面。”也用于少数有专用量词的事物。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们走路,不是两个脚同时走,总是参差不齐的。”(2)用于带宾语的动词后,有表示动量的作用。如:洗个澡,睡个觉,好好休息一下。又如:这回他可上了个大当。(3)用于约数的前面。张天翼《最后列车》:“把耳朵贴到铁轨上去听了个什么七八次。”(4)用于动词和补语中间,使补语略带宾语的性质。周立波《暴风骤雨》:“今年元茂闹胡子,家里吃的、穿的、铺的、盖的,都抢个溜光。”②单个,单独。参见“个别①”、“个人①”。③指示代词。这,此。如:个中。④助词。相当于“的”。表示某种情况。闻一多《艺术底忠臣》:“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个做了艺术底殉身者!”⑤表示不定数量的词“些”的后缀。张天翼《最后列车》:“他们那么些个金子哪儿来的?”
什1-现代汉语大词典
什1shí
【释义】:
①十。多用于“十”的倍数或分数。如:所剩什二三。②杂。如:什物;什锦。
仆1-现代汉语大词典
仆1pū
【释义】:
向前跌倒。如:前仆后继。也泛指倒下。
仇1-现代汉语大词典
仇1qiú
【释义】:
姓。
化1-现代汉语大词典
化1huà
【释义】:
①改变人心风俗;教化。如:化育;化外。②改变。李兴华《坎坷生平》:“临行时父亲…让她化个外国名字,办了个荷兰护照。”③消化。(1)指食物在人和动物体内转变为可以被机体吸收的养料的过程。《花城》1981年第6期:“我是属鸡的,胃里能化石头子儿!”(2)比喻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如:食古不化。④融化。周恩来《论统一战线》:“他们那时叫‘溶共政策’,好像要拿水把我们化了。”⑤销熔。赵树理《登记》:“相传铸那一种钱的时候,把一个金罗汉像化在铜里边,因此一个钱有三成金。”⑥募化。老舍《茶馆》:“他还有我这个朋友,给他化了一口四块板的棺材。”⑦化学的简称。如:数理化。⑧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如:绿化祖国;净化废水。⑨姓。
仅1-现代汉语大词典
仅1jǐn僅
【释义】:
只;仅仅。杨朔《上尉同志》:“这绺红布条是这家里仅有的一点新年意味了。”
介1-现代汉语大词典
介1jiè
【释义】:
①间隔;隔开。参见“介然②”。②居间,处在二者之间。萧军《羊》:“不过这是不常有的,常有的却是灰暗得像烟一般的云和雾,及介在云雾之间的一类气氛。”③介绍。如:内容简介。④留存。曹禺《北京人》:“爹,您千万别介他的意。”⑤甲。如:介壳;介壳虫。⑥指有甲壳的虫类或水族。如:介类。⑦耿直;有骨气。如:耿介;贞介。⑧这。如:煞有介事。⑨古戏曲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⑩量词。用于人,相当于“个”。如:一介书生;一介武夫。⑾用同“芥”。细小的梗塞物,比喻积在心里的怨恨或不快。如:介蒂。⑿姓。
仑1-现代汉语大词典
仑1lún侖
【释义】:
伦次;条理。
仙1-现代汉语大词典
仙1xiān僊
【释义】:
①神仙。古代宗教和神话传说中超脱尘世而长生不死的人。②喻指不同凡俗的人。如:诗仙;酒仙。
仡1-现代汉语大词典
仡1yì
【释义】:
①强壮勇敢。②用同“屹”。耸立;高耸。
们1-现代汉语大词典
们1men們
【释义】:
词的后缀。①用在人称、物称代词或指人、指物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鲁迅《致韦素园》:“我对于你们几位,毫无什么意见。”巴金《家》:“可是苍蝇们还常常钉在它们身上。”用于具体的人名后,表示“等人”、“之辈”。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艾奇逊们的欺骗做法在中国还有一层薄薄的社会基础。”②用在指示代词后面,相当于“这么”、“那么”的“么”。李劼人《天魔舞》:“城里那们多的精壮小伙子,为啥不弄去当兵,偏偏要向我们做田的穷人家来拉?”
仔1-现代汉语大词典
仔1zǐ
【释义】:
①幼小的。多指牲畜家禽等。如:仔猪;仔畜。②细小,细密。如:仔细;仔密。
令1-现代汉语大词典
令1lìng
【释义】:
①发出命令让人执行。吴组缃《山洪》:“妇孺和没有职守的人们都令在家,不许到外面乱走。”②命令。如:下令。③使。如:令人发指。④古代官名。如:县令;中书令。⑤善;美好。如:令节。⑥敬辞。多用于称对方的家属或亲属。如:令堂;令妹;令嫒。⑦古代按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所施行的政令,谓之月令。后因以指时令,节令。如:当令蔬菜。⑧指酒令。如:令官。⑨词调的一类。也称小令或令曲。其特点一般是乐调短,字数少。如《十六字令》,十六字;《如梦令》,三十三字。
传1-现代汉语大词典
传1chuán傳
【释义】:
①传授。如:言传身教。②遗留。朱湘《哭孙中山》:“谁说他没有遗产传给后人?”③流布;传播。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大家就嘻嘻哈哈传为笑谈。”④传讯;召唤。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饭还没有吃罢,区上的交通员来传她。”⑤传染。参见“传人③”。⑥传导。如:传电;传热。⑦表达。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⑧姓。
任1-现代汉语大词典
任1rèn
【释义】:
①承当;禁受;担当。如:自任其咎;任劳任怨。②委任,任用。郭沫若《中国通史》:“汉武帝读了他写的《子虚赋》,大为赞赏,立即召见,任为郎。”③担任。周俟松《许地山传略》:“次年赴仰光任侨校教员。”④职。指官职、职务。老舍《上任》:“尤老二去上任。”又如:就任。⑤听凭,任凭。老舍《四世同堂》:“他已经快在大学毕业,不能在大家面前显出有勇无谋,任着感情乱说。”⑥不论;无论。如:任何;任么。⑦量词。指担任职务的次数。如:他一连做了四任总经理。
价1-现代汉语大词典
价1jià價
【释义】:
①价格。朱自清《回来杂记》:“上了车他向我说要不是三轮儿,这么远这个价他是不干的。”②价值。如:等价交换。③化合价。如:氢是一价的元素。
伧1-现代汉语大词典
伧1cāng傖
【释义】:
粗俗;鄙陋。如:伧俗。
伉1-现代汉语大词典
伉1kàng
【释义】:
①匹敌;相当。如:伉俪(指配偶)。②高大。如:崇山伉石。③姓。
仿1-现代汉语大词典
仿1fǎng倣
【释义】:
①比照;模仿。如:仿造。②依照范本写的字。如:写了一张仿。
伙1-现代汉语大词典
伙1huǒ夥
【释义】:
①同伴。如:伙伴。②由同伴组成的集体。如:同伙;散伙;拉帮结伙。③量词,用于人群。如:三个一群,五个一伙。④共同;联合。如:伙同;几个人伙着干。
另见“夥”。
似1-现代汉语大词典
似1sì佀
【释义】:
①像;类似。陈毅《赠缅甸友人》:“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②似乎。鲁迅《致增田涉》:“近代的作品只选我的,似觉寂寞。”③用于比较。表示程度更甚。如:父亲的病一天好似一天。
会1-现代汉语大词典
会1huì會
【释义】:
①会合;聚会。如:井冈山会师。②泛指有一定目的的聚会或集会。鲁迅《范爱农》:“有几个人便秘密地开一个会,筹集川资。”又如:晚会;舞会;辩论会。③会见;会面。老舍《四世同堂》:“今天,他是来会钱先生。”④指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主要城市。如:省会。⑤时机。如:机会。⑥领悟;理解。洪深《申屠氏》:“方蛟会得他主人意,凑到主人耳朵边,口里不住说。”⑦熟习;通晓。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善于做某事。秦牧《花城》:“而南方的人们也真会安排,他们选择年宵逛花市这个节目作为过年生活里的一个高潮。”⑧表示有可能实现。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把混乱的人群,变为有组织的力量,奇迹就会出现。”⑨付给,支付。老舍《四世同堂》:“两个人进了茶馆,长顺会了茶资。”⑩某些团体或组织。如:学会;联合会;理事会。⑾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入会者按期平均交款,分期轮流使用。老舍《骆驼祥子》:“我给你个好主意:起上一只会,十来个人,至多二十个人,一月每人两块钱,你使头一会。”⑿旧时民间朝山进香或酬神祈年时所组织的集体活动。郁达夫《浙东景物纪略》:“胡公神像…前殿后殿,各有一尊,相貌装饰,两都一样,大约一尊是预备着于出会时用的。”⒀表示很短的时间。周立波《暴风骤雨》:“这会大伙都没说啥话,但也没休息或打盹。”⒁姓。
伞1-现代汉语大词典
伞1sǎn傘傘 繖
【释义】:
①由柄、骨、盖三部分组成,可以张合的挡雨或遮阳的用具。叶圣陶《火灾》:“我们到航船埠,衣服给雨沾湿了,——很奇怪我和我的一家人都不曾想起带雨伞这回事。”②像伞一样的东西。如:降落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