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司馬)是什么意思
大司马-古文观止词典
大司马dà sī mǎ
【词性】:名词
官名。掌管全国军政(2)。《子鱼论战》:大司马固谏曰。——大司马公孙固规劝说。《亲政篇》: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皇帝接见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等官员叫中朝。
桓司马-古文观止词典
桓司马huán si mǎ
【词性】:名词
指桓魋。春秋时宋国大夫,向姓,因封邑在桓,故称。司马是官名,掌管军事(2)。《有子之言似夫子》:见桓司马自为石椁。——看见桓司马为自己做石椁。《有子之言似夫子》: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死了要快些腐烂,是为桓司马的事说的。
司马-古文观止词典
司马sī mǎ
【词性】:名词
一、即大司马,掌军政和军赋的官吏(1)。《子鱼论战》: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大司马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没有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
二、官名,掌管养马刍牧等事(1)。《单子知陈必亡》:司马陈刍。——司马摆好牲口吃的干草。
三、官名。唐代为州刺史的佐官(2)。《柳子厚墓志铭》: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还没到任,又照例贬为永州司马。《柳子厚墓志铭》: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假使子厚在御史台、尚书省任官时,自己约束自己,已能像做司马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斥。
司马错-古文观止词典
司马错sī mǎ cuò
【词性】:名词
人名。战国秦惠文王时人,秦将,曾建议秦惠文王攻取巴、蜀,为秦最后统一中国准备了物质条件(3)。《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欲伐蜀。——司马错想攻打蜀国。《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曰:“不然”。——司马错说:“不是这样。”
司马督-古文观止词典
司马督sī mǎ dū
【词性】:名词
人名。春秋楚灵王时楚国大夫(1)。《子革对灵王》: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王在州来冬猎,驻扎在颍尾,派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带领军队包围徐国,以便使吴国害怕。
司马季主-古文观止词典
司马季主sī mǎ jì zhǔ
【词性】:名词
人名。战国末楚国大夫。曾在长安卖卜。详见《史记·曰者列传》(1)。《司马季主论卜》: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东陵侯被废黜以后,去访问司马季主,请他占卜。
司马迁-古文观止词典
司马迁sī mǎ qiān
【词性】:名词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曾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著有《史记》等,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先河,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影响(2)。《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仆人太史令司马迁再拜敬陈言词。《送孟东野序》: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汉朝的时候,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特别善于抒发议论的人。
司马喜-古文观止词典
司马喜sī mǎ xǐ
【词性】:名词
人名。战国时宋人,传说他在宋国受膑刑,后逃到中山国,做了宰相(1)。《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到膑刑,终于做了中山国的宰相。
司马相如-古文观止词典
司马相如sī mǎ xiàng rú
【词性】:名词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工辞赋,著有《子虚》、《上林赋》等(1)。《送天台陈庭学序》: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成都是四川的要地,又是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居住过的地方。
司马子反-古文观止词典
司马子反sī mǎ zǐ fǎn
【词性】:名词
人名,即公子侧,春秋时楚国大夫(8)。《宋人及楚人平》: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司马子反说:“你的国家怎么样?”《宋人及楚人平》: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司马子反说:“嗯,努力去吧!”《宋人及楚人平》:司马子反曰:“惫矣!”——司马子反说:“疲惫不堪啦!”
司马错论伐蜀-古文观止词典
司马错论伐蜀
【原文出处】:国策
【说明】:
这是一篇记载秦国内部就对外军事方针进行论辩的文章。张仪倡伐韩之说,以为这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错审时度势,主张先取巴、蜀,理由是这样既可收“富国”、“强兵”、“广地”的实效,又不至于激起六国的合力反抗,也不会落个“劫天子”的恶名。二人唇枪舌剑,辩论至为激烈。秦惠王权衡利弊,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取得“秦益强富厚”的实际效果。
【原文】: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名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古文观止词典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原文出处】:西汉文
【说明】: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汉代著名辞赋家,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后因病免官,为梁孝王门客,武帝时曾出使通西南夷,对沟通汉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司马相如的散文较质朴,而辞赋则极力铺陈排比,对后代有重要影响。
本文选自《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是司马相如劝谏汉武帝应该珍惜自己,不要冒险打猎的一篇奏章。因为“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文章从武帝安全着想,既有“悚然可畏”之辞,又有“委婉易听”之语,故武帝读后“称善”。
【原文】:
相如从上至长杨猎。是时天子方好自击熊豕,驰逐野兽。相如因上疏谏曰: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株朽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墟,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司马季主论卜-古文观止词典
司马季主论卜
【作者简介】: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浙江青田县)人。元末进士,曾任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职。后弃官归隐。元至正二十年(1360)以后,协助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为开国功臣之一。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他是元末明初著名诗文作家之一。诗风质朴通俗,有一定现实意义。文章也能反映社会动乱,揭露压榨剥削的黑暗现实及统治者的腐朽本质。
【说明】:
本文选自《郁离子·天道篇》,主要反映的是物极必反的观点,宣扬的是“人灵于物”的思想。但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思想中消极的一面,即认为盛衰循环,无往不复,人只要安分守己就行了。文章取法《楚辞·卜居》,采用对话形式,使用铺张排比,音韵铿锵,琅琅上口。
【原文】:
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
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闷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
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
季主乃言曰:“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荒榛断梗,昔日之琼蕤玉树也。露蛬风蝉,昔日之凤笙龙笛也。鬼磷萤火,昔日之金缸华烛也。秋荼春荠,昔日之象白驼峰也。丹枫白获,昔日之蜀锦齐纨也。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春一秋,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
三国全归司马懿-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三国全归司马懿
【释义】:
司马懿:晋朝的实际建立者。他的孙子即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魏、吴、蜀三国争了半个多世纪,最后被司马氏把江山篡去了。比喻人们辛苦赚来的东西白白地送给了别人。《闽都别记》二九二:谁知三国全归司马懿,五个银贴卖蛋弟去娶美妻,开大店,成家立业。
大司马-现代汉语大词典
大司马dà sī mǎ
【释义】:
我国古代武官名。春秋战国时为掌军政、军赋的高级军职。汉武帝时设大司马大将军,职权甚重。明、清时称兵部尚书为大司马。
司马-现代汉语大词典
司马sī mǎ
【释义】:
复姓。
司马昭之心-现代汉语大词典
司马昭之心sī mǎ zhāo zhī xīn
【释义】: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昭继其兄司马师任魏大将军,专国政,日谋代魏。后因以“司马昭之心”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人民文学》1978年第5期:“制造‘黑线专政’论的司马昭之心,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