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会(理會)是什么意思
理会-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理会lǐhuì
〈动〉①懂得,领会。常作谓语,一般要带宾语。宾语常是文章、言语、思想等。
这几句话的意思我已经理会了|这篇文章不难理会|我已经理会了他的话|理会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理会了她的心情|理会了妈妈的心思
②注意。常作谓语,宾语常是主谓短语。常用于否定义。
他都说了些什么话,我根本没理会|他来了没有,我没理会|我没理会他拿走了什么
③理睬,过问。常作谓语,一般要带宾语。常用于否定义。
他在这里坐了一会儿,谁也没理会他|他说了句什么,没人理会他|我不想理会这样的人
懂 懂得 了解 理解 理会 领会 明白 清楚 通-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懂 懂得 了解 理解 理会 领会 明白 清楚 通
懂dǒng 懂得dǒngde 了解liǎojiě85理解lǐjiě 理会lǐhuì290、621领会lǐnghuì448 明白míngbāi326清楚qīngchu326、370 通tōng
动词。表示知道某种事物的实质、道理。
“懂”和“懂得”都强调知道事物的道理,它的前因后果和意义作用。“懂”在语气上轻些;“懂得”含有“获得道理和认识”的意味,语气上很肯定和强调。例如:“看她后来的情形,她是没有懂,或者是并不相信的”(鲁迅:《伤逝》);“懂了吗?这就是革命”(萧军:《八月的乡村》);“李昌那狗王八蛋的,识几个大字,懂个屁,却不要脸,老来下命令,要这要那的”(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们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你懂得我的话么?”(《沫若文集》,第三卷);“他懂得了怎样思想,怎样非扑灭了日本军不可”(萧军:《八月的乡村》);“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杨朔:《雪浪花》);“李秘书突然大声笑了,没有人懂得他为什么要笑”(茅盾:《委屈》)。
“了解”强调知道事物的本质及内情或过程,含有知道得比较深入透彻的意味。例如:“是,你是了解了我的意思,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沫若文集》,第三卷);“她觉得她的话羊倌老婆一定会欢喜听的,她们彼此会很了解”(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觉民不了解觉新的心情,却也抱怨他”(巴金:《春》);“杂志上面的文章她还不能够完全了解”(同上)。
“理解”强调知道事物的道理和所以然,对事物有理性的认识;可同“可以”组合。例如:“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毛泽东同志的七二一指示要正确地去理解”(《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他们对许多情况不了解,以至有些人一时对党和社会主义有某些失望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同上);“十一岁的孩子,当然还不能理解人生”(郭澄清:《大刀记》)。
“理会”和“领会”都强调有所体会。“理会”还强调从道理上知道某种事物;“领会”则含有领悟的意味,突出认识的过程。例如:“有时候愚蠢的奴隶会理会到一束箭折不断的理论”(夏衍:《包身工》);“可是赵团长并未完全理会我的意思”(杨朔:《海市》);“她见那些人每天迷朦朦地搜索,不久就会理会她在世间的历程也和采珠底工作一样”(《许地山选集》);“我拣了一个机会,将这些道理暗示她;她领会似的点头”(鲁迅:《伤逝》);“我和子君说起这,她也领会地点点头”(同上);“小学生恐怕领会不了这部爱情故事影片的社会意义”。
“明白”强调没有朦胧模糊的地方,在认识中事理分明。例如:“我就喜欢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沈从文:《从文自传》);“他们之所以举我为代表的心事,我是十分明白的”(郭沫若:《少年时代》);“我们不能认定除了师母说穿,梁山伯就始终不会明白”(秦牧:《艺海拾贝》)。
“清楚”强调一点也不含糊、不含混。例如:“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鲁迅:《狂人日记》);“宝堂叔比咱还清楚啦,他爹哪年不买几亩地”(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们完全清楚他耍弄的这个花招”。
“通”强调通晓,较完全地掌握事理;含有熟悉的意味;使用范围较窄,一般只用于情理、人情、时务、语言。例如:“不过也不要过分的矜持,总要耿直而通情理”(《沫若文集》,第三卷);“到汉口去准备厂址,可说是迂阔不通时务”(茅盾:《锻炼》);“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通多种外语”。
“理会”在表示“理睬,答理”的意思时(如说:“这个人就让他一边站着吧,谁也别理会他”),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
理睬 理会 理-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理睬 理会 理
理睬lǐcǎi 理会lǐhuì105、621理lǐ98、290、599、608
动词。指用话语或表情、眼色等招呼人,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或表示意见。一般用于否定式。
“理睬”突出用目光招呼人或表示对别人的态度;多同双音的、表示否定的词语组合,也可以同单音否定词“不”“别”搭配。例如:“民兵没有理睬他,分头在家里到处检查”(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他吃过饭在屯里蹓跶,对于穷人的毕恭毕敬的招呼从不理睬”(周立波:《暴风骤雨》);“许云峰也不屑于再说什么,他收回目光,凝然端坐,不再理睬面前的对手”(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同学们嫌他古怪,嫌他脏,嫌他多病的样子,都不理睬他”(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但他依旧不理睬她”(巴金:《家》)。
“理会”强调对别人的言语、行动会意而答理、过问;同“理睬”一样,多用于否定式。例如:“这些年来,我那充满矛盾和痛苦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理会过”(《十月》,1980,1);“好,你们尽和我开玩笑,我才不理会你们呢”。
“理”是口语用词,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例如:“你还是别理她好,那样的人是劝不过来的”;“药店没有人出来理他,过路人也不理她,都象说她有孩子不对,穷就不该有孩子”(萧红:《饿》);“我不愿理他们”(老舍:《月牙儿》);“他两次跑上去,田老耕都没有理他”(杨润身:《探亲记》)。
理会 理睬-近义词应用词典
理会 理睬
理会 lǐhuì 理睬 lǐcǎi
【理会】①懂,了解。②注意(多用于否定式)。③过问(常用于否定式);理睬。如:
1.行者道:“师父放心,我等自然理会。”
2.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你怎么啦?”
【理睬】对别人的言行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如:
3.他们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满足于当前的环境,对新事物的出现,一看脸孔陌生,不是采取怀疑的态度,不加理睬,不去注意,就是大喝一声“哪里来的异端”,一棍子打死。
辨析:指“过问”时,二者可通用,如“谁也没有理会(理睬)他”;但有不通用处,如“这篇文章不难理会(指了解)”,就不用“理睬”。
没做理会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没做理会处
【释义】:
理会:处置。无法处理,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水浒全传》三九:蔡九知府看了,没做理会处。《喻世明言》一:那妇人听得说着了他紧要的关目,羞得满脸通红,开不得口,一发号啕大哭起来,慌得王公没做理会处。《初刻拍案惊奇》一五:陈秀才那时已弄得瓮尽杯干,只得收了心,在家读书,见说卫家索债,心里没做理会处。
☉没理会处
《水浒全传》二:走了这一晚,不遇着一处村坊,那里去投宿是好。正没理会处,只见远远地林子里闪出一道灯光来。
没理会-汉语惯用语辞典
没理会méi lǐ huì
谓不明白,糊涂。《朱子语类》·“你也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我也不仁不义,无礼无智,大家做个鹘突没理会底人。”
闲理会-汉语惯用语辞典
闲理会xián lǐ huì
无事生非,惹事。《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吴山生来聪俊,粗知礼义,干事朴实,不好花哄,因此防御不虑他在外边闲理会。”
安理会-现代汉语大词典
安理会ān lǐ huì
【释义】:
安全理事会的简称。
理会-现代汉语大词典
理会lǐ huì
【释义】:
①理解;领会。叶圣陶《祖母的心》:“对于祖母的愤愤的话语,他没有听见,即使听见也不能理会。”②评理;理论。如:你莫撒野,明日同你理会。③料理。叶紫《丰收》:“儿子整天地不在家里,一切都要云普叔自己去理会。”④注意;理睬。周立波《暴风骤雨》:“老孙头眯一眯左眼,并不理会这人的问话,在他看来,这是不必回答的。”⑤照料;处理。多见于早期白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