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即

即(即)是什么意思

  • 让位←→即位-反义词词典

    让位←→即位ràngwèi-jìwèi

    【词性】:动

    让位:1.让出统治地位。2.让出坐位。

    即位:1.开始做帝王或绪侯。2.就位。

    【例】 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一下分利。(西汉·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左传·隐公元年》) 在公共汽车上,青年人要主动给孕妇、老人让位。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靴,即位于门东西面。(《仪礼·士冠礼》)

  • 即今-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即今jì jīn

    【释义】:

    今天,现在。唐·高《适送桂阳孝廉》诗:“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宋·陆游《连日有雪意戏书》诗:“壮岁羁游半九州,即今憔悴老菟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投百宝箱》:“事已如此,料留你不住了,只是你要去时,即今就去。”

  • 即墨侯-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即墨侯jí mò hóu

    【释义】:

    砚的拟人之称。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砚谱》谓:唐人文嵩以砚拟人,作《即墨侯石虚中传》。后以“即墨侯”、“石虚中”分别指砚。宋·王迈《除夜洗砚》诗:“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 即炤-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即炤jí zhào

    【释义】:

    萤火虫别称,炤,即“照”。《尔雅·释虫》:“萤火,即炤。”《礼记·月令》:“(夏季之月)腐草为萤。”唐·孔颖达疏引李巡云:“萤火夜飞,腹下如火光,故曰:‘即炤’。”

  • 当即-古汉语虚词词典

    当即dāng jí

    副词

    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很快施行。义即“马上”、“立即”。①子恭有秘术,尝就人借瓜刀,其主求之。子恭曰:“当即相还耳。”(《晋书·孙恩传》)——当即相还:马上〔把瓜刀〕还给你。②吾本约住此十年,今化事已毕,当即行矣。(《五灯会元·上蓝令超禅师》)——化事:化缘一类的事。

  • 即-古汉语虚词词典

    即jí

    副词

    一、用于谓语前,表示动作施行或情况出现的迅速。义即“立刻”、“马上”。①所以不即白之,疑是鬼神变化作此相。(《搜神记·白头鹅》)——白:禀告。②六月,诸军尽会石头城西北,贼盛,未即决战,议于查浦筑垒。(《建康实录·显宗成皇帝》)——贼盛:敌军气势凶猛。筑垒:构筑营垒。③张老起曰:“所以不即去者,恐有留念。今既相厌,去亦何难?某王屋山下有一小庄,明旦且归耳。”(《续玄怪录·张老》)——明旦:明天早上。且:将。

    二、表示后一情况紧接前一情况出现。义即“随即”、“便”。①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史记·滑稽列传》)——大:非常。发:征发。②故商君以王道说孝公,不用;即以强国之道,卒以就功。(《盐铁论·论儒》)——说(shuì):说服。卒以就功:最终因此而成功。③凡开荒山泽田,皆七月芟乂之,草干即放火,至春而开。(《齐民要术·耕田》)——芟乂(shānyì):除去杂草。开:开垦。

    三、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对两者间同一性的确认。义即“就是”。①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战国策·楚策四》)②少府徐仁,即丞相车千秋女婿也。(《汉书·杜延年传》)③社南有凌阴里,即四朝时藏冰处也。(《洛阳伽蓝记·永宁寺》)④河桥之役,琳勇冠诸军。周文谓曰:“公即我之韩、白也。”(《北史·高琳传》)——韩、白:韩信、白起。

    介词

    一、介绍动作施行的处所。义即“在”。①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史记·项羽本纪》)——朝:朝见。②既至一穴,虎子闻行声,谓其母至,皆走出。其人即所杀之。(《搜神记·蒋山祠》)

    二、介绍动作凭借的对象。义即“凭”、“依照”。①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苏轼文集·日喻》)——句义:世上论述道的人,有的凭他所见到的来论述它,有的没有什么了解便随意揣测它。②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南词叙录》)——句义:永嘉杂剧兴起,又是依照村坊小曲来填写的。

    连词

    一、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义为“如果”。①庄公病,将死,谓季子曰:“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焉致乎鲁国?”(《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句义:庄公病重,快死了,对季子说:“我如果一病不起,我把鲁国政权交给谁?”不起:指死去。②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记·李将军列传》)——陈:通“阵”,阵地。骑(jì):骑兵。

    二、用于让步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义为“即使”、“纵然”。①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史记·魏公子列传》)——句义:公子即使对上兵符,而晋鄙不交兵权给公子并再向魏王请示,事情必然危险。②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杜工部集·新安吏》)③命即无奈何,心可使泰然。(《白居易集·咏怀》)

  • 即当-古汉语虚词词典

    即当jí

    连词

    见“当”。

  • 即今-古汉语虚词词典

    即今jí jīn

    副词

    用于句首或谓语前,表示动作的施行或情况的出现就在当时。义即“现在”、“如今”。①即今千种恨,惟共水东流。(《杜工部集·忆弟》)——恨:遗憾。共:同,和。②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归霄万里人。(《高常侍集·送桂阳孝廉》)

  • 即-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即jí

    靠近,接触——离(若即若~)

  • 若即若离-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若即若离ruòjíruòlí

    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关系不密切——亲密无间(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说是~)

  • 一触即溃-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一触即溃yīchùjíkuì

    一碰就崩溃——坚不可摧(敌人所谓~的立体防线,在我解放大军的打击下一触即溃。)、旗开得胜(官军一触即溃,起义军~。)、固若金汤。

  • 即-关联词语词典

    “即”,副词。意思和用法同“就”基本相似,用于后一分句,承接上文,表示两件事或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鲁迅《社戏》)

    ②高老夫子一跑到贤良女学校,即将新印的名片交给一个驼背的老门房。(鲁迅《高老夫子》)

    ③敌军的士兵和营、连、排长被我们俘虏过来,即对他们进行宣传工作,分为愿留愿去两种,愿去的即发路费释放。(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提示】

    “即”,作副词,单用,不仅可以表示承接关系,还可以表示假设关系。

    “即”不仅可以作副词,还可以作动词,相当于“就是”。例如:

    ④这传和诗,后来就都登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即最末的一本里。(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 起初(起始)……跟着(随即)……-关联词语词典

    起初(起始)……跟着(随即)……

    “起初(起始)”、“跟着(随即)”都是副词。连用构成“起初(起始)……跟着(随即)……”的格式,表示时间先后的承接关系。“起初(起始)”强调前项发生在开始阶段;“跟着”侧重于前后项紧紧相跟,“随即”侧重于时间先后相距短暂。例如:

    ①起初,前边的乡勇一惊,不敢追了,但随即只见她只拉弓不放箭,想着她这个大姑娘一定射不准,又大胆地向她追来。(姚雪垠《李自成》)

    ②我的心里有一阕旋律在展开,起始是隐隐的,跟着就变得庞大,艰难地交错、综合、回旋,待到饱和之后,就渐渐地透出庄严和清明,就象深秋的晨雾在朝阳中弥漫,经过一阵的相搏之后,雾岚开始淡泊,第一缕阳光照到人们的额上来了。(何士光《草青青》)

  • 首先……接着(跟着、随即)……-关联词语词典

    首先……接着(跟着、随即)……

    “首先”、“接着(跟着、随即)”都是副词,连用构成“首先……接着(跟着、随即)……”的格式,表示时间或次序先后的承接。“首先”用在前一分句,表示某一动作或情况发生得最早、最先;“接着(跟着、随即)”用在后边分句,表示相关的另一动作或情况紧接着前一动作情或况发生。例如:

    ①国王首先暴躁起来,接着是王后和妃子,大臣,臣官们也都有些焦急,矮胖的侏儒们则已经开始冷笑了。(鲁迅《铸剑》)

    ②首先是锣鼓和喇叭,跟着是小学生的洋鼓和军号。(周立波《暴风骤雨》)

    ③首先从李闯王和将士们的剑柄上和马辔头的铜饰上闪着亮光,随即照亮了纷纷前进的马蹄。(姚雪垠《李自成》)

  • 随即-关联词语词典

    随即

    “随即”副词,有“马上、立刻”的意思。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后一动作或情况紧接着前一动作或情况而发生。例如:

    ①她从嫂嫂怀里接过侄儿来,搔他胳肢,逗起他笑,随即抱出房间去,操了一泡尿,又抱了回来,从我身边擦过去,留下一阵淡淡的香气。(周立波《山那面人家》)

    ②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好容易将它夹了出来,放在地面上。(鲁迅《铸剑》)

    ③黄道士泛起了眼白,很卖弄似地回答。随即他举起左手,伸出一个中指,向北方天空连指了几下,他的脸色更严重了。(茅盾《残冬》)

    【辨析】

    随即——随后(见“随后”条)

  • 先是……随着(随即、随后)……-关联词语词典

    先是……随着(随即、随后)……

    “先是”,关联短语;“随着(随即、随后)”,副词。连用构成“先是……随着(随即、随后)……”的格式,表示时间或次序先后的承接关系。“先是”强调动作或情况发生在前;“随着”侧重于前后紧相跟随,“随即”侧重于时间相距短暂,“随后”侧重于时间先后相承。例如:

    ①先是听到团长发口令。随着整个阵地就震动起来。(邓友梅《我们的军长》)

    ②玉吉先是吃了一惊,随即苦笑了一下。(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

    ③谣言说是快要打仗;先是我们先生相信,随后我先生把我又说相信了;我们以为是真的要打仗,我们先生就转起念头来了。(洪深《咸鱼主义》)

  • 不但……就是(即使)……也(都)……-关联词语词典

    不但……就是(即使)……也(都)……

    “不但……就是……也……”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格式。“不但”,连词;用在前边分句,引出一层意思。“就是……也……”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固定格式,强调某种极端的情况,用在后边分句,把意思推进一层。例如:

    ①不但林先生的额外支出“四百元”指望在这时候捞回来,就是林小姐的新衣服也靠托在这几天的生意好。(茅盾《林家铺子》)

    ②少校接过将军的日记本,由于灯太高,他不得不站起来看,这么一来,不但他能看清,就是我也能看清,我觉得好在是将军以前的日记,没什么秘密,并且将军示意让我看,我也就顺便看了一遍。(白桦《洛阳灯火》)

    ③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学术分工愈益细密了,不但通晓所有各种科学的人并不存在,就是对于自己所专门研究的学科来说,也还是有大片的空白园地,广大的未知的领域存在。(吴晗《说谦虚》)

    有时,后边分句用“即使(即便、便是、即)……也……”连接两个相关的句子成分,强调某种极端的情况,整个分句是对前一分句的递进。例如:

    ④世风人心这件事,不但鼓吹坏事,可以“日下”,即使未曾鼓吹,只是旁观,只是赏玩,只是叹息,也可以叫他“日下”。(鲁迅《我之节烈观》)

    ⑤这样从比较中看问题,不但对于这两座庙,即便对于其他类似的事情,大概也是合理的吧!(马南邨《两座庙的兴废》)

    ⑥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鲁迅《二十四孝图》)

    ⑦他不但在寺里多年,熟悉寺内一切传授系统,即与定慧方丈也是非常知己,所以他肯引导我到各处参观。(孙伏园《长安道上》)

    有时,后边分句也可以说成“就是(便是)……都……”。例如:

    ⑧不但是上海的租界,不能太平;就是外国,任何什么地方,都不能太平的——因为这一次要引起世界大战的!(洪深《咸鱼主义》)

    ⑨因为时间太匆促了,不但对于惠山有和文徵明“空瞻紫翠负跻攀”一般的抱恨,便是环山的许多园台祠院,都未能略涉其藩篱呢。(钟敬文《太湖游记》)

  • 不独……就是(即、即使)……也……-关联词语词典

    不独……就是(即、即使)……也……

    “不独……就是……也……”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格式。“不独”引出一层意思,后边分句用“就是……也……”的固定格式,表示一种极端情况,把意思推进一层。例如:

    ①不独唐云山,就是笑容不离嘴角的王和甫也很肃然。(茅盾《子夜》)

    “就是……也……”也可以说成“即使(即)……也……”。例如:

    ②在这样社会中,不独老者难于生活,即解放的幼者,也难于生活。(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③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鲁迅《祝福》)

  • 不惟(不特)……就是(即)……也……-关联词语词典

    不惟(不特)……就是(即)……也……

    “不惟(不特)……就是(即)……也……”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格式。“不惟(不特)”,是“不只”的意思,用在前边分句,引出一层意思。后边分句用“就是(即)……也……”的固定格式,表示一种极端的情况,把意思推进一层。例如:

    ①这回的读书界的趋向社会科学,是一个好的,正当的转机,不惟有益于别方面,即对于文艺,也可催促它向正确、前进的路。(鲁迅《我们要批评家》)

    ②现在所谓节烈,不特除开男子,绝不相干;就是女子,也不能全体都遇着这名誉的机会。(鲁迅《我之节烈观》)

  • 不只(不止)……就是(即使)……也-关联词语词典

    不只(不止)……就是(即使)……也

    “不只(不止)……就是(即使)……也……”是一种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格式。“不只(不止)”引出一层意思;后边分句用“就是(即使)……也……”的固定格式,表示一种极端情况,把意思推进一层。例如:

    ①比方老村长阎恒元乳名叫“小囤”,别人对上人家不只不敢叫“小囤”,就是该说“谷囤”也只得说成“谷仓”,谁还好意说出“囤”字来?(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②水的颜色是淤黑的,或者是浑赭的,不止是喝了会中毒,即使需要趟水而过的时候,也要极度小心。(宋之的《草地颂歌》)

  • 非但(岂但)……就是(即使)……也(都)……-关联词语词典

    非但(岂但)……就是(即使)……也(都)……

    “非但(岂但)……就是(即使)……也(都)……”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格式。“非但”,同于“不但”;“岂但”,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但”。都用在前边分句,引出一层意思。后边分句用“就是(即使)……也(都)……”的固定格式,表示一种极端情况,把意思推进一层。例如:

    ①非但我的全部健康不如常人,就是我的眼睛和脚力,也局部的非常萎缩了。(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②惭愧惭愧!我何敢望佐藤春夫的肩背!但是在目下的中国,想以作家立身,非但干枯的我没有希望,即使雨果,狄更斯,霍普特曼等来,也是无望的。(郁达夫《海上通信》)

    ③自从这一次的风波以后,我非但皮鞋不着,就是衣服用具,都不想用新的了。(郁达夫《书塾与学堂》)

    ④岂但我,就是爸爸也完全茫然。(叶圣陶《一个练习生》)

  • 固然(固)……就是(即)……也……-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固)……就是(即)……也……

    “固然(固)……就是(即)……也……”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格式。前边分句用“固然(固)”表示确认某一事实;后边分句用“就是(即)……也……”的固定格式,表示一种极端情况,把意思推进一层。例如:

    ①那些笑他“三个冷静”的人,固然只是些嗡嗡嗡的苍蝇,就是嫌他冷嘲热讽的“不庄严”的,也还是不了解他,同时,也不了解自己的“空城计”式的夸张并不是真正的战斗。(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②沿溪西行,到民初浙督朱瑞的墓地;石人之一的胡子,大有仁丹胡子的风味,由此可见,活人中固然有欢喜联日的,就是死人,也颇有与日为荣的意思,为之感慨不尽。(阿英《盐乡杂信》)

    ③啊!我们的母亲太可怜了,一个天生的丽人,现在却变成叫化的婆子!站在欧洲、美洲各位华贵的太太面前,固然是深愧不如,就是站在那日本小姑娘面前,也自惭形秽得很呢!(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④凡批评家的对于文人,或文人们的互相评论,各各“指其所短,扬其所长”固可,即“掩其所短,称其所长”亦无不可。(鲁迅《文人相轻》)

  • 即-关联词语词典

    “即”,副词,意思和用法跟“就”基本一样,放在假设复句的后边分句。前边分句提出假设,后边分句用“即”引出结果或结论。前后分句紧密相承,“即”承上启下,含有肯定的语气。用于书面。例如:

    ①投降主义者没有了群众的基础,即无所施其伎俩,抗日战线便能巩固起来。(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②现在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即没有苏维埃俄罗斯,共产党是苏维埃俄罗斯的砥柱,是劳农的罗盘。(蒋光慈《在伟大的墓之前》)

    “即”作副词,表示假设关系,除了单用,还可以跟前面分句的“假如、万一”等合用,构成“假如……即……”之类的格式。

    【提示】

    “即”作副词,单用,除了表示假设关系,还可以表示承接关系等。

    “即”还可以作连词,相当于“即使”,与“也”合用,构成“即……也……”的格式,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

    【辨析】

    即……就……

    两者都是副词,都可以用在假设复句的后边分句,表示承接上文所述的假设原因或情况,引出结果或结论。“即”仅用于书面,“就”用于口语和书面不限。

  • 即……也……-关联词语词典

    即……也……

    “即”,连词,“也”,副词。配对构成“即……也……”的格式,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即”,相当于“即使”,用在前面分句,先承认一种假设或一个极端的现实的情况,表示让步;后面分句用“也”表示无论前边所说的情况如何,后果或结论都相同,前后文意不一致。用于书面。例如:

    ①和此辈相处一两年,即能幸存,也还是有损无益的,因为所见所闻,决不会有有益身心之事,犹之专读《论语》或《人间世》一两年,而欲不变为废料,亦殊不可得也。(鲁迅《致郑振铎》)

    ②对不起,你的两眼的责罚,是我所甘受的,你即用了你柔软的小手,批我一颊,我也是甘受的,我错了,我昏了。(郁达夫《还乡记》)

    ③即要研究,也必先由老师宿儒,先加一番改定工夫。(鲁迅《谈“激烈”》)

    有时,“即……也……”的格式只表达一个主谓结构,对一种极端的情况加以强调。例如:

    ④即在这种时候,也应以宁冈为大本营,去湘东的只能是游击部队。(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 即便-关联词语词典

    即便

    “即便”,连词,跟“即使”相似,多用于书面。用在前面分句,先承认某种假设或某个极端的现实情况,表示让步;后面分句经常用陈述句或反问句说明正意,表示不论前面情况如何,后面的结果或结论都一样。前后文意不一致。例如:

    ①即便是常常被人揶揄和奚落的“笨熊猫”孙大壮,心灵深处又何尝不是风光旖旎,气象万千呢。(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有时为了强调结果或结论,可以将“即便……”放在后面,表示退一步的要求,有补充说明的作用。例如:

    ②它也有可能是一种苦难,一种连最优秀的人们有时也无法挣脱的苦难,即便是你甘愿承受或者不能不承受、无法不承受的苦难……(何士光《青砖的楼房》)

    有时,后一部分开头用连词“但是”强调转折意义,再说出结果或结论。例如:

    ③这就说明,即便是最高明的书工、笔吏,能够模仿古代书法家的笔迹,但是,不能得其妙处,那又有什么艺术价值呢?(马南邨《讲点书法》)

    “即便”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除单用外,还可以跟“还、也、仍然”等合用,构成“即便……也……”之类的格式。

    【辨析】

    即便……即或……即令……即使……

    四者都是连词,用于书面,表示让步的假设。“即便”、“即或”、“即令”,也是“即使”的意思,但语意比较轻些。

  • 即便……还(还是、仍然)……-关联词语词典

    即便……还(还是、仍然)……

    “即便”,连词;“还(还是、仍然)”,副词。配对构成“即便……还(还是、仍然)……”的格式,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即便”,跟“即使”类似,多用于书面;“还”,有“仍然”、“依然”的意思,表示情况继续存在,不因上文所说的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前后文意不一致。例如:

    ①和兄弟厂、区社队、街道这些关系户打交道,应交给副厂长和科长们。这也可以留有余地,即便下边人捅了漏子,您还可以出来收场。(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②这样的人即便知道了很多的一个一个分散的互不连贯的现象,实际上还必然是一问三不知;或者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或者知其二而不知其一。(马南邨《变三不知为三知》)

    有时,后面分句用“还是”搭配,语气比“还”重一些。例如:

    ③光靠清楚什么是不够的,即便想清楚了,还是什么也没有解决。(何士光《青砖的楼房》)

    ④应当说,即便是人们在盲目、狂热地进行着全国规模的极左大竞赛的年月,时间的河流,生活的河流还是在前进,没有停息,更不是什么倒流。(古华《芙蓉镇》)

    有时,后面分句用“仍然”搭配,表示某种结果或结论持续不变。例如:

    ⑤她似乎在严寒的季节,就已经预示了春天的到来;而在东风吹遍大地的时候,她更加不愿离去,即便枝折花落,她仍然不肯凋谢,始终要把她的生命献给美丽的春光。(邓拓《可贵的山茶花》)

  • 即便……也……-关联词语词典

    即便……也……

    “即便”,连词;“也”,副词。配对构成“即便……也……”的格式,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即便”,跟“即使”相似,多用于书面;“也”,表示不论前面的情况如何变化,结果或结论都相同。前后文意不一致。

    有时,前后分句指有关的两件事,前面表示一种假设情况,后面表示结果或结论不受这一假设的影响。例如:

    ①纪念耶稣诞生乃是西方的风俗,而西方人通称的圣诞树,都是指的枞树等松柏科的常绿乔木,不应该把一品红也列为圣诞树之一种。即便西方人编的植物学书籍上有此一说,我们似乎也可以不必抄袭这个名称。(马南部《一品红》)

    ②军人的潜意识约束着他们。光荣的帽徽和领章给了他们理智。即便有爱的萌发,也被理智的剪刀剪断了……(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有时,前后两部分指同一件事,后一部分表示退一步的估计。例如:

    ③这种喜爱即便有理由,也是出于无知和对艺术幼稚的曲解。(冯骥才《雕花烟斗》)

    ④女人哪,即便是到了一百岁,也忘不了自己是个女人,也总为自己是个女人而抱怨命运,何况黄婆婆。(乔雪竹《日落的庄严》)

    有时,“也”跟“还”连用,强调不论前边假设成立与否,后边情况继续存在。例如:

    ⑤譬如水的结冰,温度须到零点,同时又须有空气的振动,倘没有这,则即便到了零点,也还是不结冰,这时空气一振动,这才突变而为冰了。(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即便……也……”有时用来连接一个单句内的两个相关的句子成分,强调一种极端的现实情况。例如:

    ⑥落花从来是无声无息地辞枝委地,即便是花雪,也仍然是一幅绚丽而安详的画面。(袁鹰《岚山花雪》)

    ⑦即便在石缝中吧,也要使新的生机能够滋长、繁荣。(曹靖华《花》)例⑥连接主语和谓语。例⑦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 即或(即令)-关联词语词典

    即或(即令)

    “即或(即令)”,连词,跟“即使”类似,多用于书面。放在前面分句,先承认一种假设或一个极端的现实情况,表示让步;后面分句经常用陈述句说明正意,表示不论前面的情况成立与否,后面的结果或结论都相同。前后文意有转折。例如:

    ①第一,这不是少数人所能做,而这类人现在很不多,即或有之,更不该轻易用去。(鲁迅《两地书》)

    ②即或是到了山顶,而因着天末是山,天与地的界线便起伏不平,不如水平线的齐整。(冰心《山中杂记》)

    ③即或拆了桥,有人会说,“乡下人要拆桥就把周乡绅的五奎桥拆了”,好象是乡下人占了上风似的。(洪深《五奎桥》)

    ④今天自己的人马很少,又无炮火,怎么能攻得破呢?即令能够攻开,一定会死伤很多将士。(姚雪垠《李自成》)

    “即或(即令)”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除单用外,还可以跟“也”等合用,构成“即或(即令)……也……”之类的格式。

    【辨析】

    即或……即令……即便……即使…… (见“即便”条)

  • 即或……也……-关联词语词典

    即或……也……

    “即或”,连词;“也”,副词。配对构成“即或……也……”的格式,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即或”,跟“即使”相似,多用于书面;“也”表示不论所说情况如何,结果或结论都相同。前后意思不一致,中间有转折。例如:

    ①这一滴水,即或是很不洁净的,也不至于给湖水里增添更多的沉淀物了。(徐怀中《西线轶事》)

    ②她们并不比她受到的苦楚少,但她们并不象她哭得那样多,即或她们哭,也是为了更重要一点的事情。(张洁《方舟》)

    ③有些过渡的乡下人也携了狗上城,照例如俗话说的“狗离不得屋”,这些狗一离了自己的家,即或傍着主人,也变得非常老实了。(沈从文《边城》)

  • 即令……也……-关联词语词典

    即令……也……

    “即令”,连词;“也”,副词。配对构成“即令……也……”的格式,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即令”,相当于“即使”,多用于书面;“也”表示不论前面所说的情况如何,结果还是相同。前后文意不一致。例如:

    ①他说:“别说没有什么事,即令有事,政府也有外交官,有军队,用不着你们学生来管,学生只管念书得了。”(田汉《乱钟》)

    ②即令是为了证实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也要特意到大英博物馆去一趟。(施东向《义理、考据和辞章》)

    ③要不是遇到这位朋友,光凭我这块料,即令在北京住上一年,也别想对朝廷的事知道得这样清楚。(姚雪垠《李自成》)

  • 即使-关联词语词典

    即使

    “即使”,连词,用在前面分句,先承认某种假设或某个极端的现实情况,表示让步。所谓“让步”,就是先承认所说的情况是事实。“即使”,相当于“如果”加“虽然”。后面分句承接上文,转入正意,表示不论所说的情况成立与否,结果或结论都相同。例如:

    ①局里的生活,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仅有一点小米维系残生,决不会肥胖;日子一久,只落得麻痹了翅子,即使放出笼外,早已不能奋飞。(鲁迅《伤逝》)

    ②即使她不做声,她的存在对那些不注意时间的人,就是警告。(柯蓝《早霞短笛》)

    ③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摄氏三千度。即使是最坚硬的金属,一接触它们的表面就会熔解,甚至化为气体。(郑文光《宇宙里有些什么》)

    有时,后面分句用一个复句形式表示结果。例如:

    ④即使同是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秦牧《画蛋·练功》)

    为了强调结果或结论,有时将“即使……”放在后面,表示退一步的要求,有补充说明的作用。例如:

    ⑤我们赞助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抗战,即使是片面的抗战。(毛泽东《上海太原失陷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

    ⑥听近今的议论,译诗是已经不值一文钱,即使译得并不错。(鲁迅《杂忆》)

    “即使”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不仅可以单用,还可以跟“但、还、仍然、也、总”等词合用,构成“即使……也……”之类的格式。

    【辨析】

    即使——就算——哪怕

    三者都是连词,表示让步的假设。“就算”、“哪怕”多用于口语。

    即——如果

    两者都是连词,用在假设关系复句里。“如果”只表示假设,与之呼应的表示结果的分句意思是顺承的;“即使”表示让步的假设,与之呼应的表示结果的分句,意思有转折。

    即使——纵使

    两者都是连词,表示让步的假设。“即使”用于书面;“纵使”也用于书面,但文言色彩更浓。

    即使——任凭

    两者都作连词,表示让步的假设。“任凭”后面提出的条件是极端的,“即使”则不受此限制。“任凭”还可以表示无条件,相当于“不管”、“无论”;“即使”没有这种用法。

    即使——即便——即或——即令(见“即便”条)

    即使——尽管——虽然(见“尽管”条)

  • 即使……但(但是、却、然而、其实)……-关联词语词典

    即使……但(但是、却、然而、其实)……

    “即使”,连词;“但(但是)”,连词;“却(然而、其实),副词。合用构成“即使……但(但是、却、然而、其实)……”的格式,表示有转折意义的让步的假设关系。“即使”用在前面分句,表示让步的假设;跟后面分句表示转折的“但”或“却”之类词语配对,引出意思相反的另一个事实。

    在“即使……但(但是)……”格式中,“但(但是)”引出同上文假设相对立的意思。例如:

    ①民国既经成立,辫子总算剪定了,即使保不定将来要翻出怎样的花样来,但目下总不妨说是已经告一段落。(鲁迅《从胡须说到牙齿》)

    ②内中所指,是一大队遗少群的风气,并不指定着谁和谁;但也因为所指的是一群,所以被触着的当然也不会少,即使不是整个,也是那里的一肢一节,即使并不永远属于那一队,但有时是属于那一队的。(鲁迅《“感旧”以后(上)》)

    ③那时,“围剿”反复这种形式,即使不说完全结束,但是一般的结束是可以断言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④即使尔后尚有一个战争时期,但是已离世界的永久和平不远了。(毛泽东《论持久战》)

    在“即使……却……”格式中,“却”引出跟上文相对或相反的动作行为或情况。例如:

    ⑤所以,即使上海和汉口的牺牲者的姓名早已忘得干干净净,诗文却往往更久地存在,或者还要感动别人,启发后人。(鲁迅《忽然想到(十一)》)

    ⑥这时候,即使只值半文钱,却是真价值;即使丑得要使人“恶心”,却是真面。(鲁迅《我还不能“带住”》)

    在“即使……但是却……”格式中,“但是”跟“却”连用,加重转折的语气。例如:

    ⑦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他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唐弢《琐忆》)

    “即使……然而(然而却)……”的格式,多用于书面。“然而”跟“却”连用,转折的意味加重。例如:

    ⑧现在在码头上,公共机关中,大学校里,确已有着一种好象普通话模样的东西,大家说话,既非“国语”,又不是京话,各各带着乡音,乡调,却又不是方言,即使说的吃力,听的也吃力,然而总归说得出,听得懂。(鲁迅《门外文谈》)

    ⑨中国现下的所谓文学家又作别论;即使是真的文学大家,然而却不是“诗文大全”,每一个题目一定有一篇文章,每一回案件一定有一通狂喊。(鲁迅《忽然想到(十一)》)

    在“即使……而……其实……”格式中,连词“而”跟“其实”连用于后边分句,引出跟上文相对或相反的另一件事,表示对上文的修正和补充。例如:

    ⑩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鲁迅《读书杂谈》)

  • 即使……还……-关联词语词典

    即使……还……

    “即使”,连词;“还”,副词。配对构成“即使……还……”的格式,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即使”表示让步的假设;“还”引出一个客观事实,表示情况继续存在,不因上文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例如:

    ①假如这些仅仅是抽象的字眼,即使它们能在智力的领域内,发出火花来,还只是乌托邦的。(徐迟《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即使有了汽油灯,还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③告诉你吧,即使将来地主和资本家都不存在了,你那吃客之中还会有流氓与小偷 还有杀人在逃的,信不信由你。(陆文夫《美食家》)

    有时,“即使……还……”用在主谓结构中 强调一个极端的现实情况。例如:

    ④即使在软席包房里,他还在不断地看资料:国务院文件、简报、总结、汇编和外文资料。(王蒙《惶惑》)

  • 即使……还是……-关联词语词典

    即使……还是……

    “即使”,连词;“还是”,副词。配对构成“即使……还是……”的格式,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用法同“即使……还……”相似。但语气比较重一些。例如:

    ①即使我逃不了下放,那工资还是少不了的。(陆文夫《小贩世家》)

    ②在长途跋涉,炮火连天的困难条件下,为产妇准备好纱布、药品、包小孩的布,即使一切就绪,产妇临产时,董老还是不放心。(郭晨《特殊连队》)

  • 即使……仍然(仍旧)……-关联词语词典

    即使……仍然(仍旧)……

    “即使”,连词;“仍然(仍旧)”,副词。配对构成“即使……仍然(仍旧)……”的格式,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即使”用在前面分句表示让步的假设;后面分句用“仍然(仍旧)”呼应,表示不论上文情况成立与否,结果或结论持续不变。“仍然”,多用于书面;“仍旧”,多用于口语。例如:

    ①即使日本侵略者被打败了,中国仍然可能发生内战,将中国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去,这是一个可能性,这是一个前途。(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②竟有这样的事,即使说出了她的姓名,我仍旧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她。(管桦《葛梅》)

    有时,“即使……仍然(仍旧)……”用在主谓结构中。“即使”引出一个名词或介宾短语(限于“在……”、“对……”、“跟……”),表示一种极端的情况;“仍然(仍旧)……”强调这种情况的持续不变。例如:

    ③即使在法庭上,布鲁诺的神色仍然是凛然不可侵犯的。(郑文光《火刑》)

  • 即使……也……-关联词语词典

    即使……也……

    “即使”,连词;“也”,副词。配对构成“即使……也……”的格式,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即使”表示让步的假设;“也”表示结果或者结论,不受上述的情况的影响。前后文意是不一致的。例如:

    ①“谷贱伤农”也未必然,谷即使不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之下,农也得伤。(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②荷花看见挑不起四大娘的火性,便觉得很寂寞;她是爱“热闹”的,即使是吵架的热闹,即使吵架的结果是她吃亏,——她被打了,她也不后悔。(茅盾《残冬》)

    ③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老舍《驼骆祥子》)

    ④她觉得不满足,希望金妹再多说些,娓娓不绝地说下去。即使他不是长贵,她也愿意多听听他的事情。(达理《“亚细亚”的故事》)

    有时可以连用两组以上的“即使……也……”,表示多种假设关系。例如:

    ⑤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有时,可以用“即使……亦……”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例如:

    ⑥而这种抑郁不平之气,他也无处去发泄,我也无处去发泄,只好默默的闷受着,即使闷受不过,最多亦只能向天长啸一声。(郁达夫《薄奠》)

    有时,后边分句“也”跟“但”等连用,构成“但……也……”的格式,强调转折,引出意思相反的另一个事实。例如:

    ⑦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鲁迅《“友邦惊诧”论》)

    ⑧即使是译来的罢,但大抵没的说明出处,我们也无从考查。(鲁迅《风马牛》)

    “即使……也……”有时用来连接一个单句内的两个相关的句子成分。例如:

    ⑨但是,现状和习惯往往容易把人们的头脑束缚得紧紧的,即使是革命者有时也不能免。(毛泽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⑩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掩盖不住她那美丽的影子。(峻青《党员登记表》)

    例⑨连接主语和谓语。例⑩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 即使……总(总是)……-关联词语词典

    即使……总(总是)……

    “即使”,连词;“总(总是)”,副词。配对构成“即使……总(总是)……”的格式,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即使”用在前面分句表示让步的假设;后面分句用“总(总是)”搭配,表示不论上文的假设成立与否,结果或结论必定是这样的。例如:

    ①我也明白过来,他要是和黑李慢慢的商量,必定要费许多感情的话,要讲许多弟兄间的情义;即使他不讲,黑李总要讲的。(老舍《黑白李》)

    ②即使用最少的约数百分之五十计算,全上海三十家日本厂的四万八千工人里面,替厂家和带工头二重服务的包身工总在二万四千人以上。(夏衍《包身工》)

    ③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鲁迅《伤逝》)

  • 假如……便(即)……-关联词语词典

    假如……便(即)……

    “假如”,连词;“便(即)”,副词。配对构成“假如……便(即)……”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假如”,相当于“如果”;“便(即)”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果或结论。用于书面。例如:

    ①假如我们能有一种机会,偶然走到一个猛人的近旁,便可以看见这时包围者的脸面和言动,和对付别的人们的时候有怎样地不同。(鲁迅《扣丝杂感》)

    ②假如把那同样的树苗,拿来种在庭院或花盆里,自幼加以无理的剪削、拳屈、束缚,使它成为一定的型,那树木便不能遂其自然的成长而成为畸形的物什。(郭沫若《青年哟,人类的春天!》)

    ③我在苦恼中常常想,说真实自然须有极大的勇气;假如没有这勇气,而苟安于虚伪,那也便是不能开辟新的生路的人。(鲁迅《伤逝》)

    ④小心谨慎的人,偶然遇见仁人君子或雅人学者时,倘不会帮闲凑趣,就须远远避开,愈远愈妙。假如不然,即不免要碰着和他们口头大不相同的脸孔和手段。(鲁迅《论俗人应避雅人》)

  • 万一……就(即)……-关联词语词典

    万一……就(即)……

    “万一”,连词;“就(即)”,副词。配对构成“万一……就(即)……”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万一”用在前面分句,引出可能性极小的假设;“就(即)”用在后面分句,表示上述假设实现后自然会产生的结果或结论。例如:

    ①万一谁家的日子真的过不去了,你就开口;我姓杨的再困难,总还有碗饭吃,不能看着乡亲过不去。(慕湘《晋阳秋》)

    ②这一来我可就犯难了:到底哪一个是黄新?万一认错了人,我的性命事小,就会带累了整个组织。(王愿坚《党费》)

    ③再说她万一在外头搞了什么活动,乐珺蒙在鼓里,将来连累就大了。(宗璞《弦上的梦》)

    ④近来我悟到凡带一点改革性的主张,倘于社会无涉,才可以作为”废话”而存留,万一见效,提倡者即大概不免吃苦或杀身之祸。(鲁迅《答有恒先生》)

  • 一旦……就(即、便)……-关联词语词典

    一旦……就(即、便)……

    “一旦”,连词;“就(即、便)”,副词。配对构成“一旦……就(即、便)……”的关联格式,表示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即有了某种条件,结果就会随之出现。“就”有“一定”的意思,表示结果必然会怎么样,带有肯定的语气。例如:

    ①凭他的经验,这种事情一旦被郭松这种人沾上手,就会比什么也要棘手,郭松这一关应付不过去,一切都将成为泡影。(慕湘《晋阳秋》)

    ②本来太太们平时相处,都是融洽和睦的,一旦发生了争执,就显得极不平常,而且被认为“剧烈的争论”了。(欧阳山《苦斗》)

    ③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鲁迅《这个与那个》)

    “便”,跟“就”相同,多见于书面。例如:

    ④她已经叮嘱了张奇林,一定从国外带回电子门铃和窥视镜来,一旦搬进楼房中的新居,他们的第一件事,便是装上那两样必不可少的东西。(刘心武《钟鼓楼》)

    “即”,有“立刻”的意思,表示立即有某种结果产生。例如;

    ⑤盼你毅然冲破旧的世俗观念;一旦遇上合适的同志,即从速改嫁!(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 一经……就(即、便)……-关联词语词典

    一经……就(即、便)……

    “一经”,连词;“就(即、便)”,副词。配对构成“一经……就(即、便)……”的关联格式,表示条件和结果关系,即只要经过某个行动或过程,就可以出现下文所说的结果。“就”表示结果必然产生,含有肯定的语气。例如: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②他们一经接触到崇高的思想,就锲而不舍,把生命力无穷无尽地发挥出来。(秦牧《奇树》)

    ③乔光朴一经捅破了这层纸,就又恢复了他那热烈而坚定的性格。(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便”,跟“就”相同,多用于书面。例如:

    ④但耳耶先生是正直的,因为他同时也在译《艺术底内容和形式》,一经登完,便会洗净他激烈的责罚。(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

    “即”,有“马上”的意思,表示立即产生某种结果。例如:

    ⑤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鲁迅《范爱农》)

  • 当天 当日 即日-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当天 当日 即日

    当天dàngtiān 当日dàngrì95即日jírì

    时间词。表示(所说事情或行动的)本日、同一天。

    “当天”和“当日”都强调行动或发生事情的那一天。“当天”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当日”多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例如:“本来打算当天就回城的,因为乃超的行李收拾费时,改在明天的清早”(郭沫若:《洪波曲》);“你知道,我很不喜欢那个吵闹、混乱的地方,到那里办完事当天就走了”;“但一面似乎也是为郁达夫先生夫妇饯行,因为当天下午,他们要回到杭州的风雨茅庐去”(唐弢:《回忆·书简·散记》);“喜禄当日对我说:‘叫玉宝干。’”(康濯:《黑石坡煤窖演义》);“绍兴离杭州只百余里,乘火车可当日往返”;“当日举动是否牵及省港罢工委员会?”(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

    “即日”强调就是行动或发生事情的同一天,含有“时间紧凑地”的意味;是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浓厚。例如:“记得去年年底,生活书店曾将排好之校样一张送给我,问有无误字,即日为之改二处,寄还了他”(鲁迅:《书信·郑振铎·一九》);“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鲁迅:《华盖集续编》);“接妻急电,便匆促了结事务,即日离沪”。

    “即日”在表示“马上到来的最近几天内”时(如说:“运抵本市的山西汾酒即日投放市场”);和“当天”、“当日”没有同义关系。

  • 即使 即令 即便 即或 纵使 纵然 纵令 就是-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即使 即令 即便 即或 纵使 纵然 纵令 就是

    即使jíshǐ 即令jílìng 即便jíbiàn 即或jíhuò 纵使zòngshǐ 纵然zòngrán 纵令zònglìng 就是jiùshì

    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把让步从句和主句连接起来;多用在让步从句开头。

    “即使”和“即令”都含有“使得如此或达到此种地步”的意味。“即使”较常用,除常见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即令”的让步意思比“即使”强些,有书面语色彩,一般很少用于口语。例如:“即使能够侥幸的在这草洼里隐蔽一个白天,可是又谁能够知道:在这一天里,河东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峻青:《黎明的河边》);“对着言语不通的大众,即使装一装手势,有时也还能懂得的”(《唐弢杂文选》);“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南腔北调集》);“我们的作战计划,应把敌人可能占领三点……作为一种基础,部署持久战,即令敌如此做,我也有应付之方”(《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即令第二次试验失败,我们亦无气馁的理由”。

    “即便”含有“便是如此,就算这样”的意味;适用于口语,有口语色彩。例如:“即便是她的哥哥得罪了父亲,我们不是把人家打了么”(曹禺:《雷雨》);“即便他们白天回不来,晚上也总要赶回来参加会议的”;“不要说捉住了丢人现眼,一辈子难做人,即便是贼神庇护,蒙混过去,你良心上过得去?”(《小说月报》,1981,12)。

    “即或”强调或者会这样,设想这样;是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浓厚。例如:“这不是少数人所能做,而这类人现在很不多,即或有之,更不该轻易用去”(鲁迅:《两地书·第一集北京·一二》);“不过我这样子,即或是有头发,也不美的”(《冰心选集》);“此类诗体,宋后少有篇什,即或偶有名家写作一二首,亦难为佳作而多不传”。

    “纵使”“纵然”含有“放开来说,随便如何”的意味,让步的意思都较重,比“即令”更重些;都是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比较浓厚。“纵使”还有“使得如此,达到如此地步”的意味;“纵然”则强调就是成为那种样子也如何,比较典雅。例如:“是他们,怀揣着几个冻硬的山药蛋,站在……弥天的烈火中,纵使剩下一个人,还擎起石头不后退一步”(魏巍:《这里是今天的东方》);“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寻,有佳音可赏,而一片光雾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冰心:《往事》);“纵使有一两回类此的事件,实不足以震动国民,他们还很麻木”(鲁迅:《两地书·第一集北京·一二》);“你纵然不为自己想,你也应当想到那些对你期望很殷的人”(巴金:《春》);“农民革命纵然取得了推翻一个旧的封建皇朝的胜利,但是胜利的果实却总是为地主阶级用这样那样方法所窃取”(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纵然江南和益州有些发展,并不能抵补关中等地的衰落”(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

    “纵令”是“纵使”的等义词,较少使用。例如:“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纵令是叫得人应,也来不及援助她了”(周立波:《山乡巨变》)。

    “就是”含有“假设的情况算是肯定的事实”的意味;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例如:“就是你不想干,我也要干下去”;“偷去儿颗大印?真天真,就是把市委大楼、汽车全交给你们,你们掌得了权?”(《当代》,1981,2)。

  • 将要 就要 即将 行将-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将要 就要 即将 行将

    将要jiāngyào 就要jiùyào 即将jíjiāng 行将xíngjiāng

    副词。表示在不久以后发生。

    “将要”强调行为或情况不久发生的必然性。例如:“那深深的抬头纹下,那忿忿的眼色里只有悲愤、敌视和将要喷发的火”(张天民:《创业》);“他将要到上海联系出版事宜”。

    “就要”和“即将”都含有“行为或情况很快就会发生”的意味,在表示的时间性上,意思都比“将要”紧迫而重。“就要”还强调行为或情况必将发生,有口语色彩;“即将”则只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例如:“她的奶奶就要回乡下去了”;“一出发,穿过大片大片的核桃林、杏林、就要循着步步登高的拒马河上游爬上去”(侯金镜:《漫游小五台》);“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刘白羽:《日出》);“在即将断炊的时候,妻带了两个孩子从北平回到我的故乡”(李霁野:《似曾相识的杜鹃花》);“愉快的旅游活动即将结束了”(《小说月报》,1982,4)。

    “行将”在意思上和“即将”比较一致,只是对于“快要发生”的强调不如“即将”强,所表示的时间性不如“即将”紧迫,但意思仍比“将要”重;是个文言词,书面语色彩浓厚,口语里完全不用。例如:“他的生命哪里是行将结束,分明是刚刚开始”(《小说月报》,1982,1);“她不过陷入了一种信仰危机后的泥坑里,这宛如一个行将饿死的人,即或抓一把烂泥也想填到嘴里去一样”(同上刊,1982,4)。

  • 就 便 即-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就 便 即

    就jiù 便biàn 即jí

    副词。表示前后的事情或动作紧接着。都兼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

    “就”多用于口语,有口语色彩。例如:“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鲁迅:《孔乙己》);“文士们(假如我们也可以冒充文士)欠稿债,就如同穷教员欠房租一样,期一到就焦急”(林语堂:《祝土匪》);“可他冷静些之后,就觉得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不是枪毙一个人就完了”(冯德英:《苦菜花》)。

    “便”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例如:“保长始而失措,继而羞惭,接着便发火了”(沙汀:《还乡记》);“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鲁迅:《一件小事》);“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鲁迅:《孔乙己》)。

    “即”是文言词,一般用于有其他文言词配合的语句,书面语色彩比“便”浓厚。例如:“抵沪即可转乘当日国际班机赴美”;“他是我哥哥的朋友——我那个唯一的手足,不幸即于我们结婚后的一年,因猩红热而死掉了”(《陈翔鹤选集》);江任保夫妻那样的人毕竟是个别的,全村也不过一两家,也是些闭门即能防的小偷”(冯德英:《迎春花》)。

    “就”表示“在很短时间以内”的意思时(如说:“请大家再稍等一会儿,汽车就来”),和“便”、“即”没有同义关系。

  • 立即 立刻 立时 立 登时 即时 即刻 当即 当时 马上 立地 迅即-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立即 立刻 立时 立 登时 即时 即刻 当即 当时 马上 立地 迅即

    立即lìjí 立刻lìkè 立时lìshí 立lì 登时dēngshí111即时jíshí 即刻jíkè 当即dāngjí 当时dàngshí95马上mǎshàng 立地lìdì 迅即xùnjí

    副词。表示“紧接着在很短时间内就(作某种行动或出现某种新情况)”的意思。

    “立即”“立刻”“立时”和“立”都强调很快作出行动或出现新情况。“立即”还突出“就在这时候如何”的意思,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少用。例如:“但一看见是小陈,立即停止了咆哮,狂欢地摇着尾巴,在他的身边撒起欢来”(峻青:《黎明的河边》);“你们必须立即动手逮捕一批内战罪犯”(《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我寻声望去,眼光立即落到那个领唱的人身上”(碧野:《月亮湖》)。“立刻”和“立时”都突出“在很短时间内紧接着”的意思。“立刻”所表示的时间可以绝对地非常短,也可以是相对来说很短但实际上可是略为耽搁的一会儿;“立时”所表示的时间则是绝对地非常短,动作或新情况是极快地紧接着发生,意思比“立刻”重,是书面语用词,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你先走一步吧,我得关好窗户!立刻就来,会追上你的”;“但是她立刻一笑,算是招呼了李张二位”(茅盾:《子夜》);“爷爷听了这些话如挨一棒,心里立刻没了主意,站在大道中间一动不动”(冯骥才等:《义和拳》);“当报幕员向观众报告由聋哑学校学生李秀英演唱《东方红》时,全场立刻涌出潮水一般的掌声”(《人民日报》,1978.1.8);“只见水来得那么猛,好庄稼——好庄稼,立时都给淹了”(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忽然你们的笑语喧哗也从墙外传来,我的惆怅,立时消散”(冰心:《寄小读者》);“紧急警报的气笛声一起,全市电灯便立时熄灭”“立”和“立刻”意思一致;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厚;须用于有其他单音文言词配合的语句;使用范围比“立刻”窄,只能用来修饰一些单音动词。例如:“此药对心绞痛发作有救急作用,服后立见功效”;“他早就口齿不请了,用筷子颤巍巍压住你的碗,碗里颠着浪花,立逼你回答”(《十月》,1982,5);“十军渡河时,曾、邵、唐等主张三军团过河攻贵溪,我们便立电反对”(《周恩来选集》,上卷)。

    “登时”和“即时”都强调就在这同一时刻紧接着如何;意思和“立时”一样紧促,轻重也和“立时”一致。“登时”含有动作或新情况出现的快而突然的意味,多用于描述过去的情状,比较生动;“即时”含有及时或抢时间的意味,只用于书面语,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听了这句话,她登时脸色就变了”;“她轻轻的走过来,她们的谈话,都听得明白,登时大怒起来,就一直跑了过去”(冰心:《最后的安息》);“二三十只皮靴的交响曲,登时冲破巷里悄然无声的黑暗,同时又杂着踉踉跄跄的步声”(艾芜:《咆哮的许家屯》);“款项请即时交付,以一次办清手续”;“明早事情办妥,须即时返沪汇报”。

    “即刻”强调就在片刻之内如何;和“立刻”一样,所表示的时间可以绝对地非常短,也可以相对来说很短而实际上是一会儿,意思的轻重和“立刻”一致;一般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例如:“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鲁迅:《铸剑》);“倘若他们走来查问时,我可即刻没命了”(洪灵菲:《流亡》);“何况,即刻就要去京的这个戏,艺术家正在追求更高效果呢”(《光明日报》,1979.10.7)。

    “当即”和“当时”强调就在那个时候便发生或有所行动,只用于叙述说话之前的过去的事。“当即”还强调紧接着;多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例如“老寿陡地站了起来,当即离了窝棚”(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被捕王同志当即为警探拥上汽车,直驶向新闸捕房”(《周恩来选集》,上卷);“当即”有几个同志负了伤”(孙家玉:《战火催春》)。“当时”较突出同一时候,但新的事实或行动的发生,不如“当即”及“登时”“即时”紧凑。例如:“我抬眼看见他的神色很不高兴,当时便站起来告辞’;“曹操当时同意了。按照着他的计策行事”(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上册)。

    “马上”和“立即”意思较一致;有赶紧的意味;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例如“他才在招待所落了脚,就马上用电话和公安厅联系上了”(马识途:《清江壮歌》);“大家快把行装备好,咱们吃完早饭马上出发”;“班长一瞧不对劲,马上把身上的子弹解下来”(张天翼:《二十一个》);“在他看我的那一瞬间,他的眼睛还露出一点光彩,但是马上就阴暗了”(巴金:《憩园》)。

    “立地”强调紧接着,十分快地跟着出现;所表示的时间只能是绝对地非常短;是只用于白话文的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比较少用。例如:“不能希望那帮反动家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立地听到一种充满着惊悸的喊声”(萧军:《八月的乡村》)。

    “迅即”强调迅速地跟着出现或作出行动,意思比较重;是书面语用词,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只听得一声巨响,西边天际迅即冒开了一团强光的、蘑菇状的烟云”;“你们务必迅即逮捕该犯,毋令逃逸”(《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 专肃奉恳,即请勋安-实用委婉语词典

    专肃奉恳,即请勋安

    意为专此敬肃奉上我的诚恳之心,祝您和安。“勋”,即有功勋之人,敬辞。

  • 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实用委婉语词典

    不即不离,无缚无脱

    婉指与人既不接近也不疏离,不为拘束但也不能放任。语出《圆觉经》卷上。

  • 数字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数字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是上古时各文明古国通行的纪年方法。我国古代自夏商至汉武帝前,主要实行这种纪年法。后来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也实行这种纪年法。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为了表示与清廷势不两立,不用清朝年号。当时所使用的黄帝纪年、共和纪年都归于这类纪年。出版物上使用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时,应用汉字数码,并在后面括注公历。如:鲁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共和二千七百四十一年(1900年)、黄帝纪元四六一六年(1905年)。

  • 坚不可摧 一触即溃-反义词应用词典

    坚不可摧 一触即溃

    坚不可摧 jiānbùkěcuī

    一触即溃 yīchùjíkuì

    【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褒义。

    〔例句〕

    1.那时候,不论再有什么样的狂风暴雨,东山坞也像铁打一样坚不可摧了。

    2.二次大战中,被誉为坚不可摧的马其诺防线没起到丝毫作用。

    3.全国人民誓死抗战的决心,才是真正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一触即溃】一碰就崩溃。贬义。

    〔例句〕

    1.旺盛的士气足以使部队完成伟大的任务,困难在于很难使它保持长久,假使士气由高潮而转入低潮,部队很容易一触即溃。

    2.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行动时周旋自如,毫无滞碍;而一支无秩序无纪律的部队则调动失灵,一触即溃。

    3.在作战正面的各个单位之间,如果留有可使敌人从中突入的空隙,将导致防线一触即溃。

    〔应用例句〕

    在我们强有力的进攻之下,号称坚不可摧的“老虎团”一触即溃。

  • 牢不可破 一触即溃 不堪一击-反义词应用词典

    牢不可破 一触即溃 不堪一击

    牢不可破 láobùkěpò

    一触即溃 yīchùjíkuì

    不堪一击 bùkānyījī

    【牢不可破】非常坚固,无法摧毁。

    〔例句〕

    1.大官臆决唱声,万口附和,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2.魏据河北,蔽捍诸镇,唇齿相固,牢不可破。

    【一触即溃】触:碰。溃:溃败。稍碰一下,就马上溃败。形容军队毫无战斗力,很容易被打垮。

    〔例句〕

    1.五月下旬,日军又以十万兵力对湘北发动进攻。湖南国民党军比日军多三倍,也是一触即溃。

    2.一些贪图私利者,意志薄弱者,往往一触即溃,沉沦下去,近墨即黑。

    【不堪一击】不堪:经不起。击:攻击。经不起一次打击。

    〔例句〕

    而这个政府又是一个十分无能的政府,一百五十万以上的大军,不堪一击……使波兰人民遭受德国帝国主义的蹂躏。

    〔应用例句〕

    敌人妄称他们的防御工事牢不可破,其实在我军强大攻势下不堪一击。

  • 旗开得胜 一触即溃-反义词应用词典

    旗开得胜 一触即溃

    旗开得胜 qíkāidéshèng

    一触即溃 yīchùjíkuì

    【旗开得胜】发号令的战旗一扬就打了胜仗。也比喻事情一开始就获得成功。

    〔例句〕

    1.武工队的土地雷从脚下炸开了,匪兵们哭爹喊娘,乱成一片,这次战斗旗开得胜。

    2.那王一飞为了给匪兵们打气壮胆,强打起精神说:“共产党吓跑了,咱们初战告捷,旗开得胜,弟兄们再吃点辛苦赶回张山村,叫胡区长杀两头大肥猪,慰劳大家。”

    【一触即溃】刚一作战就崩溃。形容很容易被打垮。

    〔例句〕

    1.我去打乱敌人的阵脚,枪声一响,你们就虚张声势,叫敌人晕头转向,一触即溃。

    2.一九三九年冬天,国民党军阀官僚,望风披靡,有的卷起细软,逃之夭夭;有的一触即溃,摇身一变,或当了汉奸,或当了二鬼子。

  • 若即若离 形影不离-反义词应用词典

    若即若离 形影不离

    若即若离 ruòjíruòlí

    形影不离 xíngyǐngbùlí

    【若即若离】好像靠近,又好像离开。形容保持一种距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例句〕

    1.他的书虽然和《了凡纲鉴》也有些相合,但大段又很不相同,若即若离,令人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处。

    2.关于此事之文章,《东方杂志》只作一附录,不订入书中,使成若即若离之状。

    【形影不离】像形体和影子一样不分离,形容关系十分密切。

    〔例句〕

    1.丧事过后,表婶开始同孙儿过形影不离的生活。

    2.他的面貌、服装,比起赵子曰的好看的不止十倍,可是他们两个是影形不离的好朋友。

    3.夫妇甚相得,形影不离。

    〔应用例句〕

    她和班长不即不离,却和体育委员形影不离,好得像亲姐妹一样。

  • 即刻 立刻 立时 即时 马上-近义词应用词典

    即刻 立刻 立时 即时 马上

    即刻 jíkè 立刻 lìkè 立时 lìshí 即时 jíshí 马上 mǎshàng

    【即刻】立刻。如:

    1.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立刻】马上;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如:

    2.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3.有时候头痛得厉害了,只好暂时停止一下,叫女儿轻轻地捶一捶,稍好一点了,立刻又恢复工作。

    【立时】立刻。如:

    4.他的两手一使劲,立时天崩地坍一阵响,整个大殿倒塌!

    【即时】立即。如:

    5.听说机器出故障,他即时到机务室进行检查修理。

    【马上】立刻。如:

    6.有时刚刚吃了安眠药,电话铃响了,他马上爬起来,问是不是通知开会。

    辨析:“马上”所指时间有一定伸缩性,可长可短,可用于现在,如马上就走;又可用于未来,表示即将,如马上就放假了;还用于数量词前面,如她马上八十岁了,多用于口头语体。“立刻”所指时间的伸缩性小,指即将时,所表示的时间很短,如演出立刻要开始了。“即刻”用法同“立刻”,书面语,较少用。“立时”跟立刻基本相同,但较少用。

  • 即-古文观止词典

    即jí

    【词性】:动词

    一、就,往就(4)。《楚归晋知罃》:使归即戮,君之惠也。——使我能够回去就死刑,这是您的恩惠啊。《贾谊治安策一》: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在这个时候陛下就了帝位,能够自觉安全吗?《贾谊治安策一》: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高皇帝凭着圣明和武威,就了帝位。

    二、靠近,接近(4)。《吕相绝秦》: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秦穆公不听,却靠近楚国谋算我们。《单子知陈必亡》:无从非彝,无即慆淫。——不能去做非法的事,不要接近怠惰纵乐。《黄州快哉亭记》: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靠近他的住宅的西南方建造了一座亭子,用它来观赏江水的美景。

  • 即-古文观止词典

    即jí

    【词性】:副词

    一、表示疾速。可译为“立即”、“立刻”(6)。《寺人披见文公》:君命一宿,女即至。——国君命令你过一夜到达蒲城,但你立即到了。《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太守立刻派人跟随他前去。《报刘一丈书》: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即使看门的人拿他的名帖进去禀报,主人也不立刻出来接见。

    二、表示后一动作行为紧接着前一动作行为发生、出现。可译为“就”、“(于是)就”等(11)。《敬姜论劳逸》:使洁奉禘、郊之粢盛,而后即安。——让她们整洁地准备好禘祀、郊祀用的祭品,然后就去安睡。《报任安书》: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正好碰上主上召见询问,于是就把这意思来说明李陵的功绩。《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我们小臣每次从西阁退下,就私下相互谈论,认为皇帝圣明,一定喜欢陆贽的议论。

    三、强调动作行为具备了一定条件才发生、出现。可译为“就”(4)。《管晏列传》:国有道,即顺命。——国家政治清明,就按章办事。《管晏列传》:无道,即衡命。——国家治理混乱,就权衡行事。《报刘一丈书》: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前面所说的有权势的人,除一年中逢年过节投一张名片外,就整年不去。

    四、表示对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肯定、强调。可为“就是”、“就”(8)。《驳复仇议》:介然自克,即死无憾。——坚定地克制自己,就是牺牲了也不怨恨。《亲政篇》:国朝圣节、正旦、冬至大朝会则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我朝万寿节、元旦、冬至等大型的朝会都是在奉天殿举行,这就是古代的正朝。《沧浪亭记》: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地也。——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四面环绕着流水,就是宋朝苏子美沧浪亭的遗址。

  • 即-古文观止词典

    即jí

    【词性】: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所遵循的准则。可译为“依照”、“凭”等(2)。《豫让论》: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依照这些话来评论,豫让是有不足之处的。《报刘一丈书》: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凭您不忘记我老父亲的情意,可知我老父亲思念您的情意很深厚啊。

  • 即-古文观止词典

    即jí

    【词性】:连词

    一、连接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等(3)。《报刘一丈书》: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即使看门的人拿了他的名帖进去禀报,主人也不立刻出来接见。《报刘一丈书》: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即使饥饿寒冷或者酷热得不能忍受,也不敢离开。《报刘一丈书》: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即使那些熟悉他的人,也为相公待他这样好而敬服。

    二、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等(2)。《鲁仲连义不帝秦》: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如果是个要报酬的人,这就是商人了。《范雎说秦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如果使文王疏远吕望,而且不和他深谈。

  • 即世-古文观止词典

    即世jí shì

    【词性】:动词

    死,去世(5)。《吕相绝秦》:无禄,献公即世。——不幸献公去世。《吕相绝秦》:无禄,文公即世。——不幸,文公去世。《路温舒尚德缓刑书》:往者昭帝即世无嗣。——从前,昭帝去世,没有继承人。

  • 即事-古文观止词典

    即事jí shì

    【词性】:动词

    作事,参与(1)。《驹支不屈于晋》: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让他参与会盟,这样也成全了自己和易近人的名声。

  • 即位-古文观止词典

    即位jí wèi

    【词性】:动词

    君主登位,登上君位(12)。《郑伯克段于鄢》:及庄公即位。——等到庄公登上君位。《郑子家告赵宣子》:寡君即位三年。——我们的国君登上君位三年。《柳子厚墓志铭》: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唐顺宗继承帝位后,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

  • 杀恶人即是善念-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杀恶人即是善念

    【释义】:

    指除掉恶人是善举。《济公全传》二〇五:现在他在藏珍坞聚众绿林人,要大反常州府,你两个人去把他拿来,杀恶人即是善念。又二〇六:好孽障!谅尔有多大能为,也敢说此朗朗狂言大话?我和尚将你结果了性命,杀恶人即是善念。

  • 安宁饱暖即神仙-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安宁饱暖即神仙

    【释义】:

    能够平安无事,衣食饱暖,就是神仙一般的生活了。多用以劝人知足惜福。《通天乐》一:惟予自立心法,只一句七字,曰:“安宁饱暖即神仙。”

  • 不即溜-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不即溜

    【释义】:

    即溜:机灵,利索。谓不机灵。《警世通言》三五:邵氏道:“你做的事,忒不即溜。当初是我一念之差,堕在这光棍术中,今已悔之无及。”《欢喜冤家》一三:张扬笑道:“也是个不即溜的东西。你一时进去,他怎生知你是龙天生?”

  • 不离本性即神仙-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不离本性即神仙

    【释义】:

    本性:原来的个性。谓能够保持自己原有的个性也就是神仙了。《西湖拾遗》二九:徐宏道传了张紫阳修行之诀,得了道法,年八十三岁,沐浴更衣,书颂而化,有“不离本性即神仙”之语。

  • 蜂虿入怀,随即解衣-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蜂虿入怀,随即解衣

    【释义】:

    蜂虿:马蜂、蝎子。比喻灾祸或麻烦临头,要立即动手排除,迅速摆脱,刻不容延。《水浒全传》一七:是我们不是了。古人有言,火烧到身,各自去扫,蜂虿入怀,随即解衣。若还杨提辖在这里,我们都说不过;如今他自去的不知去向,我们回去见梁中书相公,何不都推在他身上?

    ⊙蜂虿入怀,解衣去赶

    《儒林外史》一三:三先生、四先生,自古道:蜂虿入怀,解衣去赶。他既弄出这样事来,先生们庇护他不得了。如今我去向他说,把他交与差人,等他自己料理去。

    ⊙蜂刺入怀,解衣去赶

    《水浒全传》六九:虔婆便骂道:“老蠢物,你省得甚么人事?自古道:蜂刺入怀,解衣去赶。天下通例:自首者即免本罪,你快去东平府里首告,拿了他去,省得日后负累不好。”

  • 公子登筵,不醉便饱;壮士临阵,不死即伤-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公子登筵,不醉便饱;壮士临阵,不死即伤

    【释义】:

    公子哥儿一旦登席,不是醉便是饱;壮士拼搏沙场,不是战死便是带伤。意谓必然之事。特指临阵打仗,势必有伤有亡。《西游记》八一:且住!你老师父贵恙,你拿这妖精不至紧。俗语道:公子登筵,不醉便饱;壮士临阵,不死即伤。你两下里角斗之时,倘贻累你师父,不当稳便。

    ⊙公子登筵,不醉即饱;壮士临阵,不死带伤

    《西游记》八五:八戒道:“哥啊,你知道‘公子登筵,不醉即饱;壮士临阵,不死带伤’?先说句错话儿,后便有威风。”

    ⊙公子临筵,不醉便饱,壮士临阵,不死即伤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三四:天师道:“将军且让这一阵才好。”马将军道:“自古说得好:公子临筵,不醉便饱,壮士临阵,不死即伤。何让阵之有?”

  • 鸡猪鱼蒜,逢着即嚼;生老病死,时至即行-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鸡猪鱼蒜,逢着即嚼;生老病死,时至即行

    【释义】:

    意谓人应处世豁达,有吃即吃,有生则生,该死即死,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清夜钟》一四:这便是功名者,贪夫之钓饵。官高必险,反不如持瓢荷杖之飘然。还不见大数之来,虽有仙灵左右,也是难免。则又不如裴晋公所言:“鸡猪鱼蒜,逢着即嚼;生老病死,时至即行。”不得贪生怕死,贻羞名教!

    ⊙鸡猪鱼蒜,遇着便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

    《补红楼梦》四八:古人说过的,鸡猪鱼蒜,遇着便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这会子,我既不该到这里,我也不能必于要到此处。明儿我既该到这里了,我也不能不到此处的。万事无过数与命,我久已是听之而已的了。

  • 吉灵即溜-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吉灵即溜

    【释义】:

    形容身段灵活。《海上花列传》五六:穿着单罗夹纱新衣服,越显出吉灵即溜的身儿。

  •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释义】:

    意谓就用他对付别人的方法,回过头来对付他本人。□语见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镜花缘》九七:我们出家人只知修行养性,那知破阵之术。据我愚见:女菩萨何不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呢?《官场现形记》二一:娘舅道:“有了。道学朋友,只有拿着他的法子治他,所谓‘君子可欺以其方’,只有这一切他还受。”又说什么“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四七:鸦片烟本是他们那里来的,就叫他们吃上了,不过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

    【释义】:

    君子交朋友,先按标准选定而求;小人交朋友往往草率,很快就热乎起来。《歧路灯》一八:希侨不骑骡子,与夏逢若手扯手,步行到家。这王隆吉算盘是熟的,与馆内、戏上清了账,深黄昏才回去。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这正是:择友曾说得人难,车笠盟心那得寒。偏是市儿聊半面,霎时换帖即金兰。

  • 可望而不可即-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可望而不可即

    【释义】:

    即:接近。可以望见但不能接近。形容看似可以达到而实际难以达到。《戏中戏》四:及至藐姑出台,真个如海上的仙女,令人可望而不可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八:所以虽是牛鬼蛇神的妓女,他见了就如海上神山一般,可望而不可即的了。

  • 来路即是去路-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来路即是去路

    【释义】:

    指怎么样来就还怎么样去。《西游补》一〇:行者便叫:“新恩人,你可晓得青青世界如今打那里去?”新古人道:“来路即是去路。”

  • 人心本好,见财即变-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心本好,见财即变

    【释义】:

    人心原是好的,只是因为看到了钱财才变了。指钱财能让人改变良心。《初刻拍案惊奇》一四:元来人心本好,见财即变。自古道得好:“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丁戍见卢彊倾心付托时,也自实心应承,无有虚谬。及依他到所说的某处取得千金在手,却就转了念头。

  • 仙鹤遇了蛇洞——闻气即知-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仙鹤遇了蛇洞——闻气即知

    【释义】:

    歇后语。俗传仙鹤最善捕蛇。比喻听到一点风声,就能知道捕捉的对象在哪里。指公人善于根据蛛丝马迹,捕捉小偷。《二刻拍案惊奇》五:大凡做贼的见了做公的,就是老鼠遇了猫儿,见形便伏,做公的见了做贼的,就是仙鹤遇了蛇洞——闻气即知。

  • 削铁如泥,吹毛即断-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削铁如泥,吹毛即断

    【释义】:

    削铁就像削泥一样软,毛发吹过刀面即断为两截。形容刀、剑极其锋利。《施公案》三三六:蔡天化见这一刀甚是利害,赶将手中的刀望上一迎。不意关公的刀削铁如泥,吹毛即断,才迎靠上去,只听喀嚓一响,又听当啷一声,天化的刀已折成两段在地。

  • 药到真方病即除-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药到真方病即除

    【释义】:

    用到真正能治病的药方,疾病就可消除。比喻使用合适的方法或东西,才能解决问题。《西游记》八一:三藏正当烦渴之时,便抬起头来,捧水,只是一吸,真个“渴时一滴如甘露,药到真方病即除。”

  • 夜深无故入人家,非奸即窃-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夜深无故入人家,非奸即窃

    【释义】:

    古代刑律谓,深夜无缘无故闯入人家去,不是强奸就是盗窃,必须论处。《欢喜冤家》一〇:若是秀才,一发不可轻放,久后反受其害。律上说得好,夜深无故入人家,非奸即窃。不要管他,竟扭去见官便是。

  • 一念才起,鬼神即知-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念才起,鬼神即知

    【释义】:

    人心里刚产生了一个念头,鬼神就知道了。指上天鬼神会帮助人们实现善愿,会惩罚阻挠人们萌生的恶念。《快心编》二:一念才起,鬼神即知。你欲报亲仇,感动上帝。郝龙恶贯满盈,正当显戮,故假手于汝。明日郝龙死期已至,我自然助汝成功。

  • 夤夜入人家,非奸即盗-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夤夜入人家,非奸即盗

    【释义】:

    夤夜:深夜。深更半夜偷偷溜进别人家里,不是行奸即是偷盗,按律应给“奸盗”之罪。《野叟曝言》四五:好滑贼!敢是饿得慌了,到人家来偷饭吃么?且送你到官,问个“夤夜入人家,非奸即盗”!《石点头》五:谁何随着小姐脚跟,直到房里。此时,若有一人撞见,可不是夤夜入人家,非奸即盗,登时打死不论。

    ⊙夤夜入院,非奸即盗

    《施公案》一:施公看罢,不由点头,暗暗吃惊。想道:“夤夜入院,非奸即盗。胡翰林夫妇年老被杀,而不窃去财物;且将人头拿去,其中情由,显系仇谋。”

    ⊙深夜入人家,非奸即盗

    《绣戈袍全传》四:深夜入人家,非奸即盗。里边岂无火种?你如不速退,我便高叫起来,恐怕你性命难保。

  • 有一利即有一弊-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一利即有一弊

    【释义】:

    指事物往往具有两重性: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必然有弊害一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四六:天下事有一利即有一弊,哪里有没有弊病的道理。

  •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

    【释义】:

    话:指事。有事就说得长一点,没事就说得短一点。说书人、小说家等省略时的常用套语。意谓说故事写书该详则详,当略则略。《水浒全传》二四: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不觉过了一月有余,看看是十一月天气。《警世通言》二八: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不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又在王主人家住了半年之上。《活地狱》三五:有话即长,无话即短,转眼已是初一,差人也不曾回来。

    ⊙有话即长,无辞即短

    《万花楼杨包狄演义》二七:书中有话即长,无辞即短。当下狄钦差与张忠、李义三人回至营中,众将士纷纷跪接进。

    ⊙有话则长,无话即短

    《三春梦》三三:自此众英雄住在朱吏部府内安顿。俗云:有话则长,无话即短。按下未表。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九命奇冤》三: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转瞬腊尽春回,陈大人由京中寄了信来,说是诸事办妥。

    ⊙有话便长,无话便短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六〇:凡做小说的有一句老话,是有话便长,无话便短。等到继之查察了长江、苏、杭一带回来,已是十月初旬了。《官场现形记》六:有话便长,无话便短。且说三荷包自从和他哥讲和之后,但九江府一注买卖,他自己就弄到几百两。

    ⊙有话即长,无话便短

    《飞龙全传》四二:正是有话即长,无话便短,行了多日,看看离东京不远。

    ⊙有话即长,无事便短

    《飞龙全传》五:正是有话即长,无事便短。匡胤在那庄间,不觉过了四月有余。

    ⊙有事即长,无事即短

    《青楼梦》二九:有事即长,无事即短。到了闰端阳,挹香备了画舫,邀集众美复往虎丘。

    ⊙有事便长,无事便短

    《官场现形记》一:有事便长,无事便短。看看日子,一天近似一天,赵家一门大小,日夜忙碌,早已弄得筋疲力尽,人仰马翻。

    ⊙有事话长,无事话短

    《九命奇冤》二八:有事话长,无事话短。光阴荏苒,不觉过了月余。

    ⊙有事便话长,无事便话短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大凡记事的文章,有事便话长,无事便话短,不知不觉,又过了七八天。

  • 有一德,即有一德之缘;有一恶,即有一恶之报-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一德,即有一德之缘;有一恶,即有一恶之报

    【释义】:

    德:功德。缘:缘分。人积一分功德,就有一分善缘;有一分罪恶,就有一分恶报。意谓善恶报应都有定数。《续金瓶梅》一二:原来人有一德,即有一德之缘;有一恶,即有一恶之报。当初西门庆与刘学官有急难相周,自然得此善缘。

  • 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招之即来,麾之即去

    【释义】:

    意谓叫来就来,叫走就走。《梼杌萃编》二:况且平素看这些教书先生本觉得可以招之即来,麾之即去的,还有甚么顾惜呢。

  • 真即是假,假即是真-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真即是假,假即是真

    【释义】:

    真的也就是假的,假的也就是真的。意谓人生虚幻,转眼皆空,真假是非,原无所谓。《红楼梦补》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记得我从前说过,要知道真即是假,假即是真。

    真人面前说不得假话

    真人:比喻阅历深、懂世情、有能耐的明白人。比喻在明白人面前说不得假话,一说假话就会被看穿。《警世通言》一四:王婆道:“干娘,真即是假,假即是真,旱地上打不得拍浮。你便约了一日,带了小娘子和从嫁锦儿来梅家桥下酒店里,等我便同教授来过眼则个。”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

    《儒林外史》五〇:真人面前我也不说假话了。我这场官事,倒不输在台州府,反要输在江宁县。

    ⊙真人面前不敢说假话

    《西湖佳话·雷峰怪迹》:官人在上,真人面前不敢说假话。奴家自亡过了丈夫,一身无主,想必与官人有宿缘。前日舟中一见,彼此便觉多情。

    ⊙真人面前怎说假话

    《蜃楼志》八:吉士道:“真人面前怎说假话?弟子父亲无辜被责,恨之一也;弟子年幼,不善于御女,失去一妻,恨之二也;贞妾被豪强夺去,恨之三也。师父果能设法搭救,弟子定当顶礼终身。”

    ⊙真人面前讲不得假话

    《儿女英雄传》八:姑娘,你问到这里,我安骥诚惶诚恐,愧悔无地!如今真人面前讲不得假话,我在店里听了姑娘你那番话,始终半信半疑。

    ⊙真人面前,莫要说假话

    《冷眼观》一一:你不要再假惺惺的了,好在你我是自小儿朋友,也不算甚么丢丑把你看。总而言之,真人面前,莫要说假话,实在苦于业在其中,不得而已。

    ⊙真人面前,岂能说假!假人面前,不肯说真

    《十把穿金扇》九:蒋小姐在上,问奴丈夫,定不相瞒,真人面前,岂能说假!假人面前,不肯说真。奴的官人,本是当朝首相之子,姓陶名文灿。

    ⊙对真人不说假话

    《歧路灯》七四:对真人不说假话,我近日光景大不行了。当初因家中贫乏,不得已开赌窝娼。

    ⊙对真人休说假话

    《金瓶梅词话》九〇:哥嫂不道酒肉吃伤了!你对真人休说假话。里边雪姑娘昨日已央及知我了,你两个旧情不断,托俺每两口儿如此这般周全。你每休推睡里梦里,要问山下路,且得过来人。

  • 诛恶即是善念-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诛恶即是善念

    【释义】:

    谓杀恶人就是起善念。《济公全传》一九四:我和尚并不愿多管闲事,无奈你实属罪大恶极,我和尚诛恶即是善念。

  • 当即-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当即dàngjí

    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得很快。作状语。可译为“马上”。

    《晋书·孙恩列传》:当即相还耳。(《晋书》册八页二六三一)

    ——马上〔把瓜刀〕还给你。

  • 登即-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登即dēngjí

    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得很快。作状语。可译为“立即”。

    《乐府诗集·焦仲卿妻》: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乐府诗集》册十卷七三页三下)

    ——〔你〕立即答应他〔这门亲事〕,马上就可以结为夫妻。(许和:答应。)

    《魏书·尒朱荣列传》:于是群情喜悦,登即四散,数十万众一朝散尽。(《魏书》册五页一六五〇)

    ——于是大家十分高兴,立即四散,几十万士兵一下子就散完了。

    《集异记·蔡少霞》:急命纸笔,登即记录。(《集异记》卷一页六)

    ——〔少霞〕急忙用纸笔,立即记录下来。

  • 即-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即jí

    副词

    在句中作状语

    一、表示后一动作行为紧接着前一动作行为发生、出现。可译为“立即”、“立刻”、“就”等。

    《史记·项羽本纪》: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史记》册一页三一三)

    ——樊哙说:“这时情况紧迫了,让我进去,同他拼死。”樊哙立即带剑持盾闯进〔项羽〕军门。

    陶渊明《桃花源记并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靖节先生集》册三卷六页一下)

    ——到了郡城,进见太守告诉〔他〕如此。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作的标志。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初,鲁肃闻刘表卒,言於孙权曰:“……今不速往,恐为曹所先。”权即遣肃行。(《资治通鉴》册五页二〇八七)

    ——当初,鲁肃听到刘表去世的消息,对孙权说:“现在不立即去,恐怕被曹操占先。”孙权立刻派遣鲁肃前往〔荆州〕。

    《史记·滑稽列传》: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史记》册十页三二一二)

    ——邺地官民十分惊恐,从这以后,不敢再说为河伯娶妻的事。西门豹就征发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水渠,引漳河灌溉民田,田地都得到了灌溉。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资治通鉴》册五页二〇八八)

    ——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就共同约定建立邦交。

    二、强调动作行为具备了一定条件才发生、出现。可译为“就”。

    《墨子·兼爱下》: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墨子》册一卷四页九上)

    ——所以退而看见那万民,饿了就给他们食物吃,冷了就给他们衣服穿。

    《盐铁论·本议》:贱即买,贵则卖。(《盐铁论》册一卷一页三下)

    ——〔物价〕贱就买进,贯就卖出。

    《史记·管晏列传》: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史记》册七页二一三四)

    ——国家政治清明,就服从命令;不清明,就违抗命令。

    三、表示对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肯定、强调。可译为“就”,有时要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册一页二九五)

    ——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将项燕。

    《汉书·高帝纪》:吕公女即吕后也。(《汉书》册一页四)

    ——吕公的女儿就是吕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宋学士文集》册三卷三页五二五上)

    ——我幼年时期就爱好学习。

  • 即-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即jí

    介词

    “即”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

    一、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时间。可译为“当”等。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史记》册一页三一二)

    ——项羽当天便留下沛公与〔他一起〕喝酒。

    《汉书·高帝纪上》:项伯许诺,即夜复去。(《汉书》册一页二五)

    ——项伯答应了〔刘邦的请求〕,当天夜里又回〔项羽那儿〕去了。

    二、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可译为“在”等。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史记》册一页三〇五)

    ——项羽早晨朝拜上将军宋义,在他的营帐中砍下了宋义的头。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成帝时,西羌尝有警,上思将帅之臣,追美充国,乃召黄门郎扬雄即充国图画而颂之。(《汉书》册九页二九九四)

    ——成帝时,西羌经常侵犯〔边境〕,成帝思念〔曾任〕将帅的臣子,进一步称赞充国,就召黄门郎扬雄在赵充国的画像下〔写颂辞〕赞扬他。

    《宋史·岳飞列传》:飞麾兵即马上擒之。(《宋史》册三三页一一三八一)

    ——岳飞指挥军队在马上活捉了彭友。

    三、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遵循的准则。可译为“凭”、“依照”等。

    苏轼《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东坡全集》册四卷二三页二下)

    ——所以世上论述“道”的人,有的凭他了解的来解释它,有的对道毫无所知便随意揣测它。

    徐渭《南词叙录》:“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册三页二四〇)

    ——“永嘉杂剧”兴起,那又是依照村坊小曲来填写的。(村坊小曲:流行在村庄街巷的民间曲子。)

  • 即-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即jí

    连词

    一、连接分句。表示转折。前后两句意思相反。可译为“可是”、“但”等。

    《史记·苏秦列传》:今燕虽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史记》册七页二二六三)

    ——现在燕国虽然弱小,可是〔他的国君〕却是秦王的少婿。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史记》册八页二七〇〇)

    ——文武官员和睦协调,那么士就归附;士归附了,天下即使发生变乱,但权力不会被分割。(士:古代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

    二、连接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等。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史记》册七页二三八〇)

    ——公子即使合上了兵符,而晋鄙不把军权交给公子再向魏王请示,事情就一定危险了。(符:兵符。古代调兵遣将的符节。)

    洪亮吉《意言·仙人篇》:人即精神至强,至丙夜未有不思偃息者矣。(《洪北江诗文集》册一卷一页二九)

    ——人即使精神极饱满,到了半夜没有不想休息的。(丙夜:三更,夜半的时候。)

    三、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等。

    《史记·李将军列传》: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记》册九页二八六八)

    ——他的骑从说:“敌人众多并且离得近,如果发生了紧急情况,怎么办?”

    《汉书·晁错传》:即有险阻,以此当之。(《汉书》册八页二二八三)

    ——如有险阻,就用这支〔义渠的〕军队来抵御匈奴。

  • 即时-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即时jíshí

    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得急速。作状语。可译为“立即”等。

    《汉书·循吏传·龚遂》: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鉏。(《汉书》册十一页三六三九)

    ——渤海又经常发生抢劫掠夺,〔盗贼〕听到龚遂的命令,立即解散,扔掉他们的兵器而拿起镰锄。《三国志·吴书·朱然传》:郃渡兵攻盛,盛不能拒,即时却退。(《三国志》册五页一三〇六)

    ——张郃渡兵攻打孙盛,孙盛不能抵挡,立即退却。

  • 即使-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即使jíshǐ

    连词

    连接分句,表示让步。今语同。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注)》: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三国志》册二页五六二)

    ——丁掾,是个有才德的人,即使他两眼全瞎。也应当嫁女〔给他〕,何况只是瞎了一只眼?(丁掾:即丁仪。掾,古代属官的通称。这里以官代人名。)

    吴曾祺《涵芬楼文谈·读子第三》:四部之书,惟子书之蹐(chǔn)驳为最甚,大抵真者十之六七,而伪者十之二三;全书尽出伪托,或真伪各半,且即使皆真,而言之纰缪者巳不少矣。(《涵芬楼文谈》页七)

    ——〔经史子集〕四部书,只有子书的舛错杂乱最厉害,大概真的占十之六七,而假的十之二三;〔有的〕一部书完全出自假托,有的真假各半,况且即使都是真的,但言论错误的也不少啊。(蹐驳:舛错,杂乱。)

  • 即-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即jí

    附类

    动词。作“就”、“靠近”解。

    《春秋·桓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六五)

    ——〔鲁桓公〕元年春季,周桓王〔九年的〕正月,桓公就位。

    柳宗元《童区寄传》: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柳河东集》册五卷十七页四上)

    ——童子自己转动,把捆绑的绳子靠近炉火,烧断了它。

  • 旋即-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旋即xuánjí

    副词

    表示后一动作为紧接前一动作行为发生、出现。作状语。可译为“随即”。

    《宋史·范仲淹列传》:行之未几,旋即厘改。(《宋史》册二九页一〇二七四)

    ——实施政策法令没多久,随即订正修改。(厘:改,订正。)

  • 不即不离-佛源语词词典

    不即不离

    不接近也不脱离。佛家指诸种法相在形状外貌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其性体则是一个。《圆觉经》卷上:“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又《敦煌变文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经言‘须菩萨,说法者,无法可说’者,约教有说,就理无无可可,是名说法者,明理教相应,不即不离,是名说法也。”现代汉语作为成语承用,意为二者关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九回:“到了夫妻之间便合他论房帏资格,自己居右,处得来天然合拍,不即不离。”

  • 当即-佛源语词词典

    当即

    当下,立即。《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卿今必若来净伏,勉强留卿镇虏疆,己后不烦为汉将,当即封为右效王。”现代汉语承用。郭澄清《大刀记》第十五章:“二愣娘听了这话,知道地主婆在发坏,心里挺生气,当即刺了她几句。”

  • 冬即言寒,夏即道热-佛源语词词典

    冬即言寒,夏即道热

    冬天就说冷,夏天就说热。指有什么情况就说什么。禅宗由于强调“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但又不能不用言语表达,有人谈禅时便追求隐晦曲折,诡异怪诞,使得禅语极不可解,学人也无法领悟。对此,有的禅师则提倡禅语平淡自然,和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差别。这就是“冬即言寒,夏即道热”的道理。《五灯会元·卷四·赵州从谂禅师》:“僧辞,师问:甚么处去?’曰:‘雪峰去。’师曰:‘雪峰忽若问和尚有何言句,汝作么生祗对?’曰:‘某甲道不得,请和尚道。’师曰:‘冬即言寒,夏即道热。’”

  • 寒便向火,热即摇扇-佛源语词词典

    寒便向火,热即摇扇

    向火,烤火。冷了便烤火,热了就摇扇子。意谓顺应自然的状况来做事。体现了禅宗的“平常心是道”的思想。《五灯会元·卷十八·昭觉纯白禅师》:“成都府昭觉纯白觉禅师,上堂:‘寒便向火,热即摇扇。饥时吃饭,热即打眠。所以赵州庭前柏,香严岭后松,栽来无别用,只要引清风。”

  •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佛源语词词典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又作“饥时吃饭,困来打眠”。禅家对待参禅悟道的基本态度,对世间的事情,无所用心。《五灯会元·卷三·大珠慧海禅师》:“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又《五灯会元·卷十八·昭觉纯白禅师》:“上堂:‘寒便向火,热即摇扇。饥时吃饭,困来打眠。’”现代汉语承用,多表示对身外之事无所关心的态度。例:先生著书立说孜孜不倦,余下无非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罢了。

  • 即心即佛-佛源语词词典

    即心即佛

    又作“即心是佛”。佛教禅宗认为,欲要修道成佛,无须外求,只要内求诸心,便可悟道成佛。佛在每个求佛者本心之中。《祖堂集·卷十五·大梅和尚》:“师云:‘任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盐官闻而叹曰:‘西山梅子熟也。’”《景德传灯录·卷七·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师大悟。”

  • 色即是空-佛源语词词典

    色即是空

    佛教基本理论之一。见“色”条。《五灯会元·卷四·长沙景岑禅师》:“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理如何?’师曰:‘听老僧偈:碍处非墙壁,通处没虚空。若人如是解,心色本来同。’”

  • 弦急即断-佛源语词词典

    弦急即断

    弓弦拉得太急或琴弦弹得太急,马上就会断掉。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要适度,操之过急,反而会把事情弄糟,遭致失败。《五灯会元·卷一·二十祖阇夜多尊者》:“祖又语彼众曰:‘会吾语否?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断,故吾不赞。’”

  • 遇冬则寒,遇夏即热-佛源语词词典

    遇冬则寒,遇夏即热

    比喻遇到什么事情就会出现什么问题,碰到什么环境就会产生什么现象。强调机遇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祖堂集·卷十八·赵州和尚》:“问:‘学人去南方,忽然雪峰问赵州意作么生祗对。’师云:‘遇冬则寒,遇夏则热。’”

  • 遇方即方,遇圆即圆-佛源语词词典

    遇方即方,遇圆即圆

    比喻见机行事,根据具体情况办事。《五灯会元·卷十七·隆庆庆闲禅师》:“龙问:‘得坐披衣,向后如何施设?’师曰:‘遇方即方,遇圆即圆。”

  • 遇贱即贵,遇贵即贱-佛源语词词典

    遇贱即贵,遇贵即贱

    看问题有时须从正反两方看,东西的价格也是如此。同样的东西有的地方贵,有的地方就贱;有时就贵,有时就贱,就看当事人如何处理。《五灯会兄·卷十六·天衣义怀禅师》:“夫为宗师,须是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遇贱即贵,遇贵即贱。驱耕夫之牛,令他苗稼丰登。夺饥人之食,令他永绝饥渴。遇贱即贵,握土成金。遇贵即贱,变金成土。”

  • 即-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即jí

    ①走近,靠近。《诗经·卫风·氓》:“匪来贸丝,来~我谋。”柳宗元《童区寄传》:“童自转,以缚~炉火烧绝之。”②就在(某时、某地)。《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其帐中斩宋义头。”《汉书·高帝纪》:“项伯许诺,~夜复去。”③副词。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可译为“立即”“马上”“就”。《战国策·楚策一》:“(苏秦)~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陶潜《桃花源记》:“太守~遣人随其往。”④副词。表示确认某一事实。可译为“就是”“便是”。《齐桓晋文之事》:“~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觳觫húsù:恐惧战栗的样子。)洪亮吉《治平篇》:“水旱疾疫,~天地调剂之法也。”⑤连词。表假设或让步。可译为“如果”“即使”。《史记·高祖本纪》:“萧相国~死,令谁代之?”宗臣《报刘一丈书》:“~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⑥连词。表示与上文相承或相同。可译为“就”。《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已,死~举大名耳。”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骑访名山。”

    【即今】如今,现在。卢照邻《长安古意》:“昔时金阶白玉堂,~唯见青松在。”

    【即位】帝王登位。《信陵君窃符救赵》:“安釐王~,封公子为信陵君。”《汉书·苏武传》:“昭王~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 一拍即合-现代汉语大词典

    一拍即合yī pāi jí hé

    【释义】:

    原指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一下子就能够互相吻合。陈登科《赤龙与丹凤》:“既然我们一拍即合,所见略同,我也不瞒你。”

  • 一触即发-现代汉语大词典

    一触即发yī chù jí fā

    【释义】:

    本指箭在弦上,张弓待发。比喻事态发展已极紧张,一经触动即可爆发。徐迟《不过,好的日子哪天有?》:“到处引起了纷纷的推测,似乎内战一触即发了。”也泛指极易发生。叶圣陶《被忘却的》:“女朋友初见…叙述家庭的情况和自己的经历,也是最经常的,一触即发的。”

  • 一触即溃-现代汉语大词典

    一触即溃yī chù jí kuì

    【释义】:

    一经接触就溃败。形容很容易被打垮。罗荣桓《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不经过政治改造,起义的农民缺乏纪律性组织性,一触即溃。”

  • 不即不离-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即不离bù jí bù lí

    【释义】:

    既不亲近,也不疏远。黄远庸《政海之一勺》:“国民党之对袁,内部不知如何,而表面确止在不即不离之间。”

  • 俯拾即是-现代汉语大词典

    俯拾即是fǔ shí jí shì

    【释义】:

    俯身拾取,即得此物。言其多且易得。叶圣陶《倪焕之》:“张开眼来就是材料,真所谓‘俯拾即是’。”

  • 即-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jí

    【释义】:

    ①接近;靠近。何其芳《楼》:“那里的高楼常出现在我的梦里,可望不可即。”②至,到。③依附;附着。郭沫若《中国史稿》:“他提出了‘形神相即’的观点,就是说精神和形体相互结合。”④就是。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解决人民内部的问题,使用的方法,是民主的即说服的方法,而不是强迫的方法。”⑤指当时,目前。如:即日。⑥按照;依据。如:即景生情。⑦连词。尽管;即使。鲁迅《倒提》:“倒提着鸡鸭走过租界就要办……即顺提也何补于归根结蒂的命运。”⑧副词。便;就。沈从文《从文自传》:“西北二十里后,即已渐入高原。”⑨姓。

  • 即小见大-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小见大jí xiǎo jiàn dà

    【释义】:

    从小处或小事见到大道理。鲁迅《即小见大》:“即小见大,我于是竟悟出一件长久不解的事来。”

  • 即日-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日jí rì

    【释义】:

    ①当日。如:本规定即日施行。②近日。如:所借书籍望即日送还。

  • 即令-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令jí lìng

    【释义】:

    即使。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抓住了一个,其余一个就跑不掉,即令你要放走他,也不可能。”

  • 即兴-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兴jí xìng

    【释义】:

    对眼前事物有所感触,临时产生兴致。姜妙香《追怀往事》:“我们在演出之前并没有计划这样改动,是兰芳在台上即兴的创造。”

  • 即兴表演-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兴表演jí xìng biǎo yǎn

    【释义】:

    不依据剧本或事先未经排练而临时进行的表演。《文汇报》1985.12.22:“有时还会发挥维吾尔族人民善歌善舞特点,为旅游者即兴表演多姿多彩的文娱节目。”

  • 即时-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时jí shí

    【释义】:

    当下;立刻。王统照《山道之侧》:“越过京绥路轨道,向东北行去,即时入了山里。”

  • 即位-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位jí wèi

    【释义】:

    ①就位。②指开始成为帝王、皇后或诸侯。曹禺等《胆剑篇》:“吴王夫差,三十二岁,即位不久,喜功贪杀,骄狂自是。”

  • 即即足足-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即足足jí jí zú zú

    【释义】:

    象声词。鲁迅《“论语一年”》:“譬如有一堆蛆虫在这里罢,一律即即足足,自以为是绅十淑女,文人学士,名宦高人,互相点头,雍容揖让,天下太平。”

  • 即或-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或jí huò

    【释义】:

    即使。袁鹰《深深的怀念》:“红军路过的时候,当地群众未必有机会见到毛主席,即或见到,也未必认识。”

  • 即使-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使jí shǐ

    【释义】:

    表示假设的让步。鲁迅《致李桦》:“即使只凭热情,自亦当有成效。”

  • 即刻-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刻jí kè

    【释义】:

    立刻。沈从文《灯》:“因为恐怕我不能即刻回家,她就走了。”

  • 即便-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便jí biàn

    【释义】:

    即使。杨朔《三千里江山》:“这种语言,在远离国土的时候,远远听见一句,即便听不真,光从音节语调上,就觉得特别亲切、特别好听。”

  • 即食面-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食面jí shí miàn

    【释义】:

    即方便面。

  • 即将-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将jí jiāng

    【释义】:

    将要;就要。庞瑞垠《我们还会相逢》:“既然我即将回国,而他又是促使我非回去不可的因素,我觉得应当一无保留地告诉你。”

  • 即速-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速jí sù

    【释义】:

    立刻;赶快。蒋光慈《田野的风》:“张进德极力主张即速办一个学校。”

  • 即席-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席jí xí

    【释义】:

    当座;当场。鲁迅《述香港恭祝圣诞》:“今年圣诞,尤为热闹,文人雅士,则在陶园雅集,即席挥毫,表示国粹。”

  • 即景-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景jí jǐng

    【释义】:

    依据眼前的景物(吟诗、作文或绘画等)。萧乾《鱼饵·论坛·阵地》:“《画梦录》的作者何其芳:‘在过去,混杂于幽默小品中间,散文一向给我们的印象多是顺手拈来的即景文章而已。’”

  • 即景生情-现代汉语大词典

    即景生情jí jǐng shēng qíng

    【释义】:

    由眼前景象而触发某种情绪、感想。茅盾《子夜》:“这一句即景生情的俏皮话引得一些哭丧着脸儿的投机失败者也破声笑了。”

  • 随即-现代汉语大词典

    随即suí jí

    【释义】:

    立刻;马上。茅盾《子夜》:“她猛可地站了起来,全身是反抗的火焰。然而她又随即嗒然坐下。”

  • 在即-现代汉语大词典

    在即zài jí

    【释义】:

    指某种情况在最近期间就要发生。孙犁《同口旧事一》:“开学在即,希望刻日赴保定。”

  • 若即若离-现代汉语大词典

    若即若离ruò jí ruò lí

    【释义】:

    ①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密切或保持一定的距离。姚雪垠《李自成》:“后生在后边跟随,若即若离,并不言语。”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沙汀《淘金记》:“那个早晨怕于承认的若即若离的真像,现在已经明确起来。”

  • 当即-现代汉语大词典

    当即dāng jí

    【释义】:

    立即。郭澄清《大刀记》:“二愣娘听了这话,知道地主婆是在发坏,心里挺生气,当即刺了她几句。”

  • 可望不可即-现代汉语大词典

    可望不可即kě wàng bù kě jí

    【释义】:

    指只可仰望而不可企及或接近。冰心《寄小读者》:“我和平的故乡,比这可望不可即的海天还遥远呢!”也作“可望而不可及”。郭沫若《月蚀》:“可望而不可及的古之人,你们的鼓声透过了几千万重的黑幕,传达到我耳里来了!”

  • 迅即-现代汉语大词典

    迅即xùn jí

    【释义】:

    迅速;立即。《花城》1981年第1期:“(子婴)毕竟是年纪轻,苦恼的往事像岸边模糊的树影,迅即消逝得无影无踪。”

  • 遂即-现代汉语大词典

    遂即suì jí

    【释义】:

    随即;立即。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丁宁眼睛紧闭了一下,但遂即又痴望着,眼光一点没有移动。”

  • 赓即-现代汉语大词典

    赓即gēng jí

    【释义】:

    随即。《中国民间故事选》:“刘瘟牛刚刚跑脱,大队红军赓即就进了城,只差一颗米没有活捉住他。”

  •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现代汉语大词典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yǒu huà jí cháng wú huà ií duǎn

    【释义】:

    旧时艺人在说唱中的习用语。意思说故事内容有必要多说的就讲得详细,否则就从简。后泛指有材料有内容就可多写多说,否则就少写少说。茅盾《在中长篇小说座谈会上的讲话》:“一篇作品字数的多少,本来不能硬性规定,有话即长,无话即短。”

  • 旋即-现代汉语大词典

    旋即xuán jí

    【释义】:

    随即,立即。郑维山《“夜老虎”吃掉“王老虎”》:“其余主力部队旋即挥戈北进。”

  • 稍纵即逝-现代汉语大词典

    稍纵即逝shāo zòng jí shì

    【释义】:

    稍一放松就过去了。形容时间或机会极易失去。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李太太像攫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立刻接上说。”

  • 立即-现代汉语大词典

    立即lì jǐ

    【释义】:

    即刻,立时。曹禺《日出》:“王福升探身向屋内张望,见无人,立即引进黑三。”

  • 赶即-现代汉语大词典

    赶即gǎn jí

    【释义】:

    赶紧;立即。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他匆匆忙忙的行过了礼,赶即乘车先回。”

  • 跟即-现代汉语大词典

    跟即gēn jí

    【释义】:

    立即;马上。沙汀《记贺龙》:“于是小鬼跟即走了进来,递给他一卷电报。”克非《春潮急》:“(李世泉)将信递给李春山:‘马上送回去,叫文如仁、李克跟即执行!’”

  • 一觸即潰-汉语大词典

    一觸即潰

    【1】一经接触就溃败。形容很容易被打垮。{毛泽东}《学习和时局》二:“{胡宗南}派到{河南}的几个师﹐也是一触即溃。”{罗荣桓}《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不经过政治改造﹐起义的农民缺乏纪律性组织性﹐一触即溃。”

  • 一拍即合-汉语大词典

    一拍即合

    【1】原指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一下子就能够互相吻合。{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八:“既然我们一拍既合﹐所见略同﹐我也不瞒你。”{赵园}《郁达夫“自我”写真的浪漫主义小说》:“新思潮与他们被压抑的主观要求一拍即合。”

  • 一觸即發-汉语大词典

    一觸即發

    【1】本指箭在弦上,张弓待发。比喻事态发展已极紧张,一经触动即可爆发。{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一节:“積數千年民族之精髓﹐遞相遺傳﹐遞相擴充﹐其機固有磅礴鬱積﹑一觸即發之勢。”{毛泽东}《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当今年春夏{波兰}问题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不管{张伯伦}﹑{达拉第}如何没有诚意﹐{苏联}还是同{英}﹑{法}进行了四个多月的谈判﹐企图……制止大战的爆发。”{徐迟}《不过﹐好的日子哪天有?》:“粮食偷偷地在百货大跌之中上涨了。《新华日报》有两天被扣了。到处引起了纷纷的推测﹐似乎内战一触即发了。”【2】泛指极易发生。{叶圣陶}《火灾·被忘却的》:“女朋友初见﹐彼此赠送些化妆品﹐一同买些东西吃﹐此外谈论入时的装束和所闻的趣事﹐叙述家庭的情况和自己的经历﹐也是最经常的﹐一触即发的。”

  • 不即不離-汉语大词典

    不即不離

    【1】佛教语。谓诸法相状虽异而性体则一。《圆觉经》卷上:“不即不離﹐無縛無脱。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七:“但法生時﹐緣起力大﹐即一體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不即不離。”{宋}{苏轼}《周文炳瓢砚铭》:“不即不離﹐孰曰非道人之利器。”【2】形容既不亲近,也不疏远。《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到了夫妻之間便合他論房幃資格﹐自己居右﹐處得來天然合拍﹐不即不離。”{黄远庸}《政海之一勺》之一:“国民党之对{袁}﹐内部不知如何﹐而表面确止在不即不离之间。”

  • 不即-汉语大词典

    不即

    【1】不就。《左传·昭公元年》:“民叛﹐不即其事。”{杨伯峻}注:“即﹐就也。”{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传》:“今子與神鬭於水﹐亡馬失御﹐又受眇目之病﹐形殘名勇﹐勇士所耻﹐不即喪命於敵而戀其生﹐猶傲色於我哉!”《隋书·礼仪志一》:“望是不即之名﹐豈容局於星海﹐拘於岳瀆?”

  • 事寛即圓-汉语大词典

    事寛即圓

    【1】见“事款則圓”。

  • 俯拾即是-汉语大词典

    俯拾即是

    亦作“[俯拾皆是]”【1】俯身拾取,即得此物。言其多且易得。《当代》1981年第3期:“这类事情太多了﹐俯拾皆是﹐你们怕是登不过来哟。”{唐}{司空图}《二十四時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做“杂文”也不易》:“我们这些暂時的‘杂文家’……现在竟也累得来做‘在材料的捃摭上尤是俯拾皆是﹐用不着挖空心思去搜集采取’的‘杂文’。”{叶圣陶}《倪焕之》三:“张开眼来就是材料﹐真所谓‘俯拾即是’。”{鲁迅}《准风月谈·滑稽例解》:“這些名文是俯拾即是的。”

  • 刻即-汉语大词典

    刻即

    【1】立即。{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拿获》:“在本地者﹐立拿審訊;在鄰封者﹐刻即關提。”

  • 即-汉语大词典

    《廣韻》子力切,入職,精。【1】就食。《易·鼎》:“鼐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高亨}注:“《説文》:‘即﹐就食也。’此用其本義。”【2】就;接近;靠近。《诗·卫风·氓》:“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郑玄}笺:“即﹐就也。”《史记·吴王濞列传》:“乃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爲鹽。”{司马贞}索隐:“即者﹐就也。”{唐}{李景亮}《李章武传》:“雖弘道自高﹐惡爲潔飾﹐而容貌閑美﹐即之温然。”{何其芳}《楼》:“那里的高楼常出现在我的梦里﹐可望不可即。”【3】至,到。《素问·气交变大论》:“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也。”{王冰}注:“即﹐至也。”{南朝 梁}{庾肩吾}《乱後行经吴邮亭》诗:“青袍異春草﹐白馬即{吴}門。”{清}{李渔}《窥词管见》十五:“此等結法最難﹐非負雄才具大力者不能卽。”【4】乘;登。《史记·河渠书》:“泥行蹈毳﹐山行即橋。”{裴駰}集解引{徐广}曰:“《尸子》曰‘山行乘樏’。”{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人熊》:“人熊在山﹐能即舟害人。”【5】寻求。{宋}{王安石}《上张太傅书》之一:“有寒餓之疾﹐始憮然欲出仕﹐往即焉﹐而乃幸得﹐於今三年矣。”{清}{徐增}《而庵诗话》卷二:“{摩詰}純乎妙語﹐絶無迹象可卽。”【6】迎合;符合。《韩非子·孤愤》:“若夫卽主心同乎好惡﹐固其所自進也。”{清}{方苞}《与吴见山书》:“僕平生於得意之友不敢以私干﹐而政令之不即人心者必以告。”【7】依附;附着。{南朝 梁}{范缜}《神灭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他提出了‘形神相即’的观点﹐就是说精神和形体相互结合……精神依赖于形体﹐不能离形体而独立存在。”【8】按照;依据。{唐}{元稹}《乐府古题序》:“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無復倚旁。”{清}{章学诚}《校雠通义·校雠条理》:“校書之時﹐遇有疑似之處﹐即名而求其編韻﹐因韻而檢其本書。”【9】就是。《左传·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宋}{刘延世}《孙公谈圃》卷上:“{趙學究}即{趙普}也。”{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解决人民内部的问题﹐‘使用的方法﹐是民主的即说服的方法﹐而不是强迫的方法。’”【10】指当时,当天。亦表示以后不久的时间。《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卽至。”《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考期在即﹐要尋一個替身。”按﹐《玉篇·皀部》:“卽﹐今也。”{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卽﹐猶今人言卽今也。”{翟灏}《通俗编·时序》:“日之相近﹐或亦以‘卽’言之。”【11】连词。假若。《左传·昭公十二年》:“即欲有事﹐如何?”《汉书·西南夷传》:“即以爲不毛之地﹐亡用之民﹐聖王不以勞中國﹐宜罷郡﹐放棄其民﹐絶其王侯勿復通。”{颜师古}注:“即猶若也。”{宋}{曾巩}《太祖皇帝总叙》:“即材可用﹐雖讎不廢﹔不可用﹐雖光顯矣﹐不處以勢。”【12】连词。尽管;即使。{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瘦即瘦﹐比舊時越模樣兒好否?”{鲁迅}《花边文学·倒提》:“倒提着鸡鸭走过租界就要办……即顺提也何补于归根结蒂的命运。”【13】连词。则。《墨子·非乐上》:“利人乎即爲﹐不利人乎即止。”{汉}{贾谊}《过秦论》:“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明史·施邦曜传》:“我受之﹐即彼得以乘間而嘗我﹐我則示之以可欲之門矣。”【14】介词。当。{南朝 齐}{谢朓}《赋贫民田》诗:“即此風雲佳﹐孤觴聊可命。”【15】介词。就在。《史记·项羽本纪》:“〔{項羽}〕即其帳中斬{宋義}頭。”{明}{冯梦龙}《智囊补·语智·昭陵》:“{文德皇后}既葬﹐{太宗}即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清史稿·礼志九》:“若先出師疆埸﹐即軍前命爲大將軍者﹐則命正﹑副使齎敕印往。”【16】副词。便;就。《战国策·楚策一》:“〔{蘇秦}〕即陰與{燕王}謀﹐破{齊}共分其地。”《三国演义》第一〇五回:“〔{魏延}〕向所以不即反者﹐懼丞相耳。”{沈从文}《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西北二十里后﹐即已渐入高原。”【17】副词。特;只。《孟子·梁惠王上》:“{晉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18】烛头之烬。《礼记·檀弓上》“{夏后氏}堲周”{唐}{陆德明}释文:“《管子》云:‘左手執燭﹐右手折即。’即﹐燭頭燼也。”今本《管子·弟子职》作“右手正櫛”。【19】通“[蝍]”。参见“[即且]”。【20】古代法律术语。{元}{沈仲纬}《刑统赋疏·例分八字》:“以﹑准﹑皆﹑各﹑其﹑及﹑卽﹑若﹐此八字系《刑統賦》諸條爲例之事……卽者﹐條雖同而首别陳﹐謂文盡而復生﹐意盡而復明﹐條與上文同而事與文異。”【21】姓。《广韵·入职》:“即﹐亦姓。《風俗通》:{漢}有{單父}令{即賣}。”

  • 即即-汉语大词典

    即即

    【1】充实。《汉书·礼乐志》:“磑磑即即,師象山則。”{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即即,充實也。”一说磑磑即即,为居高思谦之义。参阅{王先谦}补注。【2】凤鸟鸣声。{汉}{王充}《论衡·讲瑞》:“雄曰鳳﹐雌曰皇。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

  • 即祚-汉语大词典

    即祚

    【1】(皇帝)即位登基。{宋}{程大昌}《演繁露·白纱帽》:“{宋}{蒼梧王}死﹐{王敬則}取白紗帽加{蕭道成}首﹐使即祚﹐曰:‘誰敢復動!’{道成}不肯。”{三国} {魏}{曹操}《陈损益表》:“陛下即祚﹐復蒙試用﹐遂受上將之任。”{元}{阿鲁图}《进<金史>表》:“{唐太宗}即祚﹐命{魏徵}以作《隋書》。”

  • 即阼-汉语大词典

    即阼

    【1】即位,登基。《史记·孝文本纪》:“辛亥﹐皇帝即阼﹐謁{高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道光}三十年﹐{文宗}即阼。”《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庚午﹐王升壇即阼﹐百官陪位。”{唐}{韩愈}《元和圣德诗》:“皇帝即阼﹐物無違拒。”

  • 即興表演-汉语大词典

    即興表演

    【1】谓不依据剧本或事先未经排练而临时进行的表演。{张一弓}《黑娃照相》:“围观的人们先是愕然不知所云﹐继而明白这是{黑娃}的即兴表演﹐一个个前仰后合﹐哗笑起来。”【2】指临时表演。《文汇报》1985.12.22:“有时还会发挥维吾尔族人民善歌善舞特点﹐为旅游者即兴表演多姿多彩的文娱节目。”

  • 即世-汉语大词典

    即世

    【1】今世;眼前。{元}{乔吉}《两世姻缘》第四折:“這個即世婆婆﹐莫不是前世的妳妳?”{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二折:“不争你沉沉不醒﹐撇下了即世的婆婆。”【2】去世。{唐}{杜甫}《哭王彭州抡》诗:“夫人先即世﹐令子各清標。”《左传·成公十三年》:“無禄﹐{獻公}即世。”{清}{叶廷琯}《吹网录·柳边纪略》:“迨後先子即世﹐歸葬中原。”【3】世故;狡黠。{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二折:“斷不得哄漢子的口﹐都是些即世求食鬼狐猶。”{元}{邓玉宾}《村边迓古·仕女圆社气毬双关》套曲:“你看他行鍼走綫﹐拈花摘葉﹐即世裏帶着虚囂。”

  • 即墨侯-汉语大词典

    即墨侯

    【1】砚的别名。据{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砚谱》载,{唐}人{文嵩}曾以砚拟人作《即墨侯石虚中传》曰:“上利其器用,嘉其謹默,詔命常侍御案之右,以備濡染,因累勳績,封之即墨侯。”后因用以称砚。{宋}{王迈}《除夜洗砚》诗:“多謝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 即叙-汉语大词典

    即叙

    亦作“[即序]”【1】就序;归顺。{唐}{吴兢}《贞观政要·论封建》:“{公旦}喜於重譯﹐{文命}矜其即叙。”《魏书·袁翻传》:“故能使{淮}海輸誠﹐{華陽}即序﹐連城請面﹐比屋歸仁。”《书·禹贡》:“織皮:{崐崘}﹑{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孔}传:“織皮﹐毛布。有此四國﹐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羌}{髳}之屬皆就次叙﹐美{禹}之功及{戎}{狄}也。”《汉书·西域传赞》引《书》作“即序”。{晋}{左思}《魏都赋》:“於時{東鯷}即序﹐{西傾}順軌﹐{荆南}懷憓﹐{朔北}思韙。”

  • 即刻-汉语大词典

    即刻

    【1】立刻。{元}{无名氏}《《范叔》第一折:“有{須賈}他説即刻要辭别﹐不能久待。”{沈从文}《灯》:“因为恐怕我不能即刻回家﹐她就走了。”《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倘若媽媽失信不許﹐郎君持銀去﹐兒即刻自盡。”

  • 即吉-汉语大词典

    即吉

    【1】谓居丧期满。古代除去丧服后才能参与吉礼,故称。《宋书·谢弘微传》:“即吉之後﹐猶未復膳。”{晋}{傅咸}《理李含表》:“{世祖}之崩﹐曾不數旬﹐釋然即吉﹐引古繩今﹐闔世皆應有貶。”

  • 即刑-汉语大词典

    即刑

    【1】就刑。谓处死。《左传·襄公十四年》:“{衛}人使{人叔儀}對﹐曰:‘群臣不佞﹐得罪於寡君。寡君不以即刑﹐而悼棄之﹐以爲君憂。君不忘先君之好﹐辱弔群臣﹐又重恤之。敢拜君命之辱﹐重拜大貺。’”

  • 即墨牛-汉语大词典

    即墨牛

    【1】{战国}时,{齐}将{田单}固守{即墨},收牛千余,利角彩衣,灌脂束苇于尾。夜燃牛尾,牛惊怒,冲溃{燕}军。见《史记·田单列传》。后用为典实。{唐}{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深巖藏浴鳳﹐鮮隰媚潛虬。不料{邯鄲}蝨﹐俄成{即墨}牛。”《旧唐书·黄巢传》:“不煩{即墨}之牛﹐若駕{昆陽}之象。”

  • 即死-汉语大词典

    即死

    【1】立即死去。《後汉书·宋则传》:“{則}子年十歲﹐與蒼頭共弩射﹐蒼頭弦斷矢激﹐誤中之﹐即死。”《新唐书·夏侯孜传》:“初﹐堂史署制﹐仆{孜}懷中﹐即死。”【2】就死,处死。《史记·酷吏列传》:“是時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

  • 即温聽厲-汉语大词典

    即温聽厲

    【1】《论语·子张》:“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温,聽其言也厲。”后以“即温聽厲”称面受尊者的教诲。{宋}{胡继宗}《书言故事·会遇》:“不得即温聽厲﹐良以爲歉。”

  • 即日-汉语大词典

    即日

    【1】当日。《史记·项羽本纪》:“{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宋}{杨万里}《送王监簿民瞻南归》诗:“{盧溪}在山不知年﹐{盧溪}出山即日還。”{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一:“{稚農}耻之﹐即日還里﹐假僧舍以居。”【2】近日。{宋}{苏轼}《与范元长书》之十一:“到{容南}﹐知昆仲皆苦瘴痢。又聞尋已痊損﹐不知即日何如?”《水浒传》第四七回:“我也每每聽得有人説﹐{祝家莊}那厮要和俺山寨敵對。即日山寨人馬數多﹐錢糧缺少……因而正好乘勢去拏那厮。”《後汉书·伏湛传》:“帝知{湛}爲{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異卿}等即日歸降﹐護送{洛陽}。”

  • 即墨-汉语大词典

    即墨

    【1】复姓。{汉}有{即墨成}。见《汉书·儒林传》。【2】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战国}时为{齐}邑,{秦}置县,{北齐}废。

  • 即即足足-汉语大词典

    即即足足

    【1】象声词。{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譬如有一堆蛆虫在这里罢﹐一律即即足足﹐自以为是绅士淑女﹐文人学士﹐名宦高人﹐互相点头﹐雍容揖让﹐天下太平。”

  • 即禽-汉语大词典

    即禽

    【1】犹打猎。{唐}{张九龄}《奉和圣制次琼岳韵》:“我武因冬狩﹐何言是即禽。”《後汉书·逸民传·野王二老》:“〔{光武}〕既反﹐因於{野王}獵﹐路見二老者即禽。”

  • 即景-汉语大词典

    即景

    【1】就眼前的景物(吟诗﹑作文或绘画等)。{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因時生感﹐即景言情﹐此固興到筆隨﹐以寫其憤懣抑鬱之志者也。”{萧乾}《鱼饵·论坛·阵地》:“《画梦录》的作者{何其芳}:‘在过去﹐混杂于幽默小品中间﹐散文一向给我们的印象多是顺手拈来的即景文章而已。’”【2】眼前的景物。{明}{何景明}《望郭西诸峰有怀昔隐兼发鄙志》诗:“興性感彌深﹐即景無與適。”{唐}{钱起}《初黄绶赴蓝田县作》诗:“居人散山水﹐即景真{桃源}。”

  • 即事窮理-汉语大词典

    即事窮理

    【1】谓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清}{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士文伯论日食》:“有即事以窮理﹐無立理以限事。”

  • 即代-汉语大词典

    即代

    【1】即世,逝世。{唐}讳“世”,改世作“代”。《金石续编·唐长丰令李丕墓志铭》:“沉疾於故林私第﹐即代之日﹐春秋六十有三。”

  • 即速-汉语大词典

    即速

    【1】立刻;赶快。《白雪遗音·马头调·哈叭狗儿》:“忽聽的外面﹐把門輕敲﹐不敢聲高﹐奴就即速開了門﹐一見情人微微笑﹐問問根苗。”{蒋光慈}《田野的风》:“{張进德}极力主张即速办一个学校。”

  • 即令-汉语大词典

    即令

    【1】即使。{明}{李贽}《与友人书》之二:“即令心地不明﹐胸中有數百篇文字﹐口頭有十萬首詩書﹐亦足以驚世而駭俗。”{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抓住了一个﹐其余一个就跑不掉﹐即令你要放走他﹐也不可能。”

  • 即時-汉语大词典

    即時

    【1】当下;立刻。{王统照}《山道之侧》:“越过{京绥路}轨道﹐向东北行去﹐即时入了山里。”《东观汉记·和熹邓后传》:“宫人盜者﹐即時首服。”{宋}{杨万里}《怪菌歌》:“數莖枯菌破土膏﹐即時便與人般高。”《红楼梦》第五二回:“{寳玉}點頭﹐即時换了衣裳。”

  • 即政-汉语大词典

    即政

    【1】执掌政权。《诗·周颂·烈文序》:“《烈文》﹐{成王}即政﹐諸侯助祭也。”{孔颖达}疏:“謂{周公}居攝七年﹐致政{成王}。{成王}乃以明年歲首﹐即此爲君之政。”

  • 即立-汉语大词典

    即立

    【1】见“即位”。

  • 即色空-汉语大词典

    即色空

    【1】{东晋}佛教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支遁}所创。谓“色”(物质现象)都是因缘假合而生起的,没有独立的实体,自性是“空”。{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一·于法开》:“〔{于法開}〕後移{白山}{靈鷲寺}﹐每與{支道林}争即色空義。”

  • 即早-汉语大词典

    即早

    【1】犹及早,趁早。《白雪遗音·岭儿调·独坐黄昏》:“後遇着賣油郎﹐他説茫茫苦海﹐即早回頭。”{郭沫若}《集外·请大家学习新文字》:“这是我们现代进步的青年每一个人都应该即早学习而采用的。”

  • 即此-汉语大词典

    即此

    【1】就此;只此。{清}{李渔}《奈何天·师捷》:“好一个山名。鳳爲百鳥之王﹐又是祥瑞之物﹐即此就是佳祥了。”{唐}{韩愈}《秋怀诗》之五:“庶幾遺悔尤﹐即此是幽屏。”

  • 即物窮理-汉语大词典

    即物窮理

    【1】{程}{朱}理学的主要范畴之一。谓“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理”的表现,要依据具体事物穷究其“理”。{严复}《原强》:“夫{朱子}以即物窮理釋格物致知﹐是也;至以讀書窮理言之﹐風斯在下矣。”《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宋}{朱熹}集注:“閒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 即安-汉语大词典

    即安

    【1】犹就枕。指休息。《国语·鲁语下》:“士朝而受業﹐書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憾﹐而後即安。”

  • 即即世世-汉语大词典

    即即世世

    【1】世故;狡猾。{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誰承望這即即世世老婆婆﹐着{鶯鶯}做妹妹拜哥哥。”

  • 即戎-汉语大词典

    即戎

    【1】用兵;作战。{宋}{苏轼}《论积欠六事并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夫民既富而教﹐然後可以即戎﹐古之所謂善人者﹐其不及聖人遠甚。”{清}{钱谦益}《南京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董继周授承德郎制》:“爾毋以祥刑爲苛細﹐毋以即戎爲經奇。”《易·夬》:“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

  • 即炤-汉语大词典

    即炤

    【1】萤火虫的别名。《尔雅·释虫》:“螢火﹐即炤。”《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腐草爲螢”{唐}{孔颖达}疏引{李巡}云:“螢火夜飛﹐腹下如火光﹐故曰‘即炤’。”

  • 即裏漸裏-汉语大词典

    即裏漸裏

    【1】见“即里漸里”。

  • 即命-汉语大词典

    即命

    【1】顺从正理;遵从王命。{唐}{柳宗元}《平淮夷雅·方城》:“{愬}拜即命﹐于皇之訓。”《易·讼》:“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朱熹}本义:“即﹐就也。命﹐正理也。”{高亨}注:“爻辭言:人不勝訴﹐則返而從君上之命令告諭。”【2】即世,死亡。《左传·文公六年》:“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長﹐是以並建聖哲……衆隸賴之﹐而後即命。”{杨伯峻}注:“命謂天命﹐天命已終﹐而往就之。猶{成}十三年《傳》之‘即世’﹑前文之‘違世’﹐皆死之異稱。”【3】受天命。谓即天子位。{汉}{蔡邕}《光武济阳宫碑》:“戮力戎功﹐翼戴{更始}﹐義不即命﹐帝位闕焉。”

  • 即景生情-汉语大词典

    即景生情

    【1】由眼前景象而触发某种情绪﹑感想。{茅盾}《子夜》二:“这一句即景生情的俏皮话引得一些哭丧着脸儿的投机失败者也破声笑了。”{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词采》:“善詠物者﹐妙在即景生情。”{明}{郎瑛}《七修续稿·诗文·碧沚诗》:“此詩流麗暢逸﹐而第七句關鎖處﹐即景生情﹐警拔深契。”

  • 即路-汉语大词典

    即路

    【1】启程;上路。《魏书·桓玄传》:“三軍文武﹐憤踴即路。”{宋}{曾巩}《太平州回转运状》:“軫艱難於即路﹐則許之假寵於舟艎;憫匱乏於騰裝﹐則期以致憐於教墨。”{唐}{沈亚之}《送杜憓序》:“因命生去遊﹐以廣其思。三月﹐生即路。”

  • 即位-汉语大词典

    即位

    【1】就位。古谓走入中庭左右两侧规定的位置。《仪礼·士冠礼》:“主人玄冠朝服﹐緇帶素韠﹐即位于門東西面。”《书·顾命》:“卿士邦君﹐麻冕蟻裳﹐入即位。”{孔颖达}疏:“入即位者﹐{鄭玄}云卿西面﹐諸侯北面。”{孙星衍}疏:“經言入即位﹐不言升階﹐知皆陪位于中庭也。”【2】亦作“[即立]”。指开始成为帝王﹑皇后或诸侯。《左传·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曹禺}等}《胆剑篇》第一幕:“{吴王}{夫差}﹐三十二岁﹐即位不久﹐喜功贪杀﹐骄狂自是﹐自以为有富国强兵的本领﹐立下独霸中原的大志。”《周礼·春官·小宗伯》“小宗伯之職﹐掌建國之神位”{汉}{郑玄}注:“{鄭司農}云﹐‘立’讀爲‘位’。古者立﹑位同字。古文《春秋經》‘公即位’爲‘公即立’。”《後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至冬立爲皇后﹐辭讓者三﹐然後即位。”{唐}{韩愈}《许国公神道碑铭》:“{元和}十五年﹐今天子即位。”

  • 即目-汉语大词典

    即目

    【1】眼前所见。{隋}{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诗序:“率製此篇﹐以記即目﹐俾後來賞者﹐知余山志。”{南朝} {梁}{锺嵘}《诗品》卷中:“‘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2】目前;现在。《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今有九州安撫﹐即目招軍。”{宋}{苏轼}《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一:“雖據即目邊防事勢﹐三五年間﹐必無警急﹐然思安慮危﹐有國之常備﹐事不素講﹐難以應猝。”《水浒传》第十二回:“即目盜賊猖狂﹐國家用人之際。”

  • 即心是佛-汉语大词典

    即心是佛

    【1】见“即心即佛”。

  • 即拜-汉语大词典

    即拜

    【1】就其所在之地授予官职。{明}{方以智}《通雅·官制》:“即拜﹐就其所在拜授也。”《汉书·赵充国传》:“上乃……即拜{酒泉}太守{武賢}爲破羌將軍﹐賜璽書嘉納其册。”{颜师古}注:“即﹐就也﹐就其郡而拜之。”《晋书·竟陵王楙传》:“{楙}從之﹐乃自承制都督{兖州}刺史﹑車騎將軍﹐表于天子。時帝在{長安}遣使者{劉虔}即拜焉。”

  • 即小見大-汉语大词典

    即小見大

    【1】从小处或小事见到大道理。《人民文学》1977年第12期:“短篇小说的题材不怕‘小’﹐关键是在于要‘即小见大’﹐这就要看作家的思想水平和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工力了。”{鲁迅}《热风·即小见大》:“即小见大﹐我于是竟悟出一件长久不解的事来。”

  • 即里漸里-汉语大词典

    即里漸里

    亦作“[即裏漸裏]”【1】逐渐。{元}{无名氏}《柳营曲·风月担》:“統鏝情忺﹐愛錢娘嚴﹐少不得即裏漸裏病厭厭。”{元}{王和卿}《百字知秋令》曲:“沉煙燼細里末里微分間即里漸里消。”

  • 即事-汉语大词典

    即事

    【1】多用为诗词题目。如{唐}{杜甫}《草堂即事》诗,{宋}{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词,{郭沫若}《南水泉即事》诗等等。【2】面对眼前事物。{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即事興情﹐因而成賦。”{晋}{陶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宋}{王安石}《乙巳九月登冶城作》诗:“即事有哀傷﹐山川自如故。”【3】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命意·陵阳谓须先命意》:“凡作詩須命終篇之意﹐切勿以先得一句一聯﹐因而成章﹐如此則意不多屬。然古人亦不免如此﹐如述懷﹑即事之類﹐皆先成詩﹐而後命題者也。”【4】任事;作事。《史记·封禅书》:“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唐}{韩愈}《南海神庙碑》:“公乃盛服執笏以入即事。”《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庆元四年》:“樞密使{襄}﹐請用步卒穿濠築障……軍民並役﹐又募飢民以傭﹐即事五旬而畢。”

  • 即用-汉语大词典

    即用

    【1】{清}代铨选官员有“即用”之制。谓遇缺即可补用。《清会典事例·吏部十七·满洲铨选》:“又諭昨引見新科進士名單内有點記名者﹐朕看諸人皆有年紀﹐人尚可用﹐著以知縣即用。”《清会典·吏部六·文选清吏司》“凡選﹐有即選”原注:“凡奉旨即用之員﹐不論雙單月﹐遇缺即選。”

  • 即席-汉语大词典

    即席

    【1】就席;入座。《仪礼·士冠礼》:“筮人許諾﹐右還﹐即席﹐坐西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刘夫人》:“少頃即席﹐歌舞鞺鞳﹐{伍}亦賜筵外舍﹐盡醉方歸。”【2】当座;当场。《梁书·萧介传》:“初﹐{高祖}招延後進二十餘人﹐置酒賦詩。{臧盾}以詩不成﹐罰酒一斗﹐{盾}飲盡﹐顔色不變﹐言笑自若;{介}染翰便成﹐文無加點。{高祖}兩美之曰:‘{臧盾}之飲﹐{蕭介}之文﹐即席之美也。’”{鲁迅}《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今年圣诞﹐尤为热闹﹐文人雅士﹐则在{陶园}雅集﹐即席挥毫﹐表示国粹。”{明}{何景明}《过寺中饮赠张元德侍御》诗:“即席花偏艷﹐開尊月不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