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抖(顫抖)是什么意思
颤抖-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颤抖chàndǒu
〈动〉哆嗦,发抖。常用于人体某个部位和自然界某些物体。常作谓语,也可作定语、状语、宾语。
老人的手不停地颤抖|枯枝在寒风中颤抖|全身颤抖了|双腿不停地颤抖着|嘴唇在微微颤抖|声音颤抖着|手腕直颤抖|他用颤抖的声音哭诉着|颤抖的手指|颤抖的双腿|爷爷伸出手,颤抖地抚摸着我的头|过了一会儿,他才颤抖地喊叫了一声|浑身颤抖起来|颤抖得厉害|他努力克制住自己的颤抖|寒冷引起了剧烈地颤抖
发抖 哆嗦 颤抖 战栗(颤栗) 打颤(打战) 抖 战抖-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发抖 哆嗦 颤抖 战栗(颤栗) 打颤(打战) 抖 战抖
发抖fàdǒu 哆嗦duōsuo 颤抖chàndǒu 战栗(颤栗)zhànlì 打颤(打战)dǎzhàn 抖dǒu 战抖zhàndòu
动词。表示由于心理上或生理上受到刺激而身体(或其局部)抖动;可比喻地用于内心,有的还可用于大地。
“发抖”强调抖动发生着;多用于因害怕或寒冷而引起的抖动。例如:“东北的天气太冷,冻得他浑身发抖”(《中国青年报》,1979.12.28);“他是头一次面向那么多人在台上发言,害怕,紧张,拿着发言稿的手止不住发抖”;“吴老太爷的心只是发抖,《太上感应篇》紧紧地抱在怀里”(茅盾:《子夜》)。
“哆嗦”所指的抖动一般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重;多用于因害怕、生气或寒冷而引起的抖动;是口语用词,有口语色彩。例如:“邹华堂没有见过这阵势,禁不住浑身哆嗦起来”(冯骥才等:《义和拳》)“样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儿乎要哭出来”(老舍:《骆驼祥子》)。
“颤抖”所指的抖动一般较轻微,可受“微微”修饰,意思较轻;多用于因激动或兴奋而引起的颤动。例如:“当郑克昌得到《挺进报》时,兴奋得双手都颤抖起来”(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写到这儿,我的心微微颤抖,从心底涌出一些聪俊的影子”(《杨朔散文选》);“大地有些颤抖”(孙犁:《风云初记》)。
“战栗”含有寒心、感到恐怖或畏冷的意味,多用于因害怕或寒冷而引起的抖动;一般只在文艺性的文字里使用,有文艺风格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例如:“看到这种血淋淋的杀人情景,她不禁全身战栗”;“单衣抵不住风雪的袭击,大家浑身哆嗦,牙齿战栗”(成仿吾:《长征回忆录》);“想到祸难就要临头,他心里战栗起来”。
“打颤”强调不由自主地抖动起来,所指的抖动较轻;是口语用词,口语色彩浓厚。例如:“有一扇窗,玻璃打烂了,浸入的北风直往屋里灌,冷得我身子打颤”(《周立波文集》,第二卷);“冰冷的水浸得他们身子都打战”(同上);“魏强被骂的脸色由红变黄,气的浑身直打颤”(冯志:《敌后武工队》);“有个老演员告诉他,腿打颤就使劲掐”(《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
“抖”在意思上和“发抖”较一致,适用的范围较广;也是口语用词,口语色彩浓厚,多同单音词组合;可以叠用,但后面须连上“的”。例如:“他怕冷,大概是发疟子,盖那么多还在抖”;“泥土仍然簌簌的掉,阿Q的脚也索索的抖”(鲁迅:《阿Q正传》);“我见到那个凶神恶煞的老板的时候,心里还真抖了一阵”;“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鲁迅:《药》)。
“战抖”是“战栗”的等义词,较少用。
颤动 颤抖-近义词应用词典
颤动 颤抖
颤动 chàndòng 颤抖 chàndǒu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如:
1.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
【颤抖】发抖,哆嗦。如:
2.他抚摸棉苗,就像抚摸着自己久别重逢的孩子,全身颤抖了。
辨析:“颤动”指振动频繁,有自身发出的振动,如例1;也有外界的影响;可指人,也可指物,如花儿被风吹得直颤动。“颤抖”指哆嗦,发抖,多指部分的动,如手指、两腿、声音等的动;也可指全身的动,多因受外物刺激或影响引起的,如受冷而颤抖,受怕而颤抖等。
颤抖-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抖chàn dǒu
【释义】:
颤动,发抖。杨沫《青春之歌》:“在昏暗的灯光下,道静的脸色越发苍白,浑身不住地颤抖。”
颤抖抖-现代汉语大词典
颤抖抖chàn dǒu dǒu
【释义】:
发抖、哆嗦的样子。克非《春潮急》:“现在老人的舌头已冻得有些发僵,听见李克叫人给她烧火,便拉着李克颤抖抖地说道:‘克子,莫去劳神,我不烤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