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1(面1)是什么意思
面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面1miàn
①脸。《触龙说赵太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白居易《卖炭翁》:“满~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②面向,对着。《列子·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山而居。”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场圃,把酒话桑麻。”③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君臣吏民能~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公瞿然注视,呈卷,即~署第一。”④外表,表面。自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初平云脚低。”《梦溪笔谈》卷二十四:“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⑤方面。《汉书·张良传》:“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有三谷。”⑥量词。《宋书·何承天传》:“承天又能弹筝,上又赐银装筝一~。”
【面壁】①佛教用语。面对墙壁静修。《五灯会元》卷一:“寓止于嵩山少林寺,~而坐……谓之壁观婆罗门。”②对事情不介意或无所用心。《晋书·王述传》:“(王)述无所应,唯~而已。”
【面额】面部。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焦烂不可辨。”
【面缚】两手反绑。丘迟《与陈伯之书》:“姚泓之盛,~西都。”(姚泓:十六国时后秦的君主。)邵长蘅《阎典史传》:“~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颐:下巴。)
【面貌】相貌。《汉书·田儋传》:“且陛下所以欲见我,不过欲壹见我~耳”。
【面目】①面貌。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只缘身在此山中。”全祖望《梅花岭记》:“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宛然可遇。”②脸面,颜面。《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见之!”《汉书·苏武传》:“屈节辱命,虽生,何~以归汉!”
【面色】脸色。《促织》:“母闻之,~灰死。”
【面誉】当面赞誉、恭维。《庄子·盗跖》:“好~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也作“面谀”。《孟子·告子下》:“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之人至矣。”
【面折】当面指摘人的过失。《史记·汲郑列传》:“黯为人性倨少礼,~,不能容人之过。”《汉书·王陵传》:“(陈)平曰:‘于~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
面1-现代汉语大词典
面1miàn
【释义】:
①脸;头的前部。鲁迅《伤逝》:“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又如:面孔;笑容满面;白面书生。②脸色。指面部表情。如:铁面无私;冷面杀手。③容颜;相貌。如:桃花面,柳叶眉。④面子;情面。如:不看僧面看佛面。⑤当面;亲自。如:面谈;面交;耳提面命。⑥见。如:会面。⑦向;对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又如:背山面水;面南坐北。⑧平面。几何学称线移动形成的形迹,有长、宽,没有厚。又对“点”而言指扩大的范围,如:以点带面。⑨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潘漠华《乡心》:“鞋面是有点破了。”又如:水面;路面;屋面。⑩正面。和“背”相对。如:面对。⑾表示方位,方向。如:南面;前面;左面;四面八方。⑿方面;范围。鲁迅《致曹靖华》:“但我们这面,亦颇有新作家出现。”又如:光明面;黑暗面;独当一面。⒀铺;摊。郭沫若《孤竹君之二子》:“青草面着这么柔软的寝床,杨柳张着那么轻轻的罗帐。”又《今津纪游》:“又聪明又经济的日本国民常常辇些细碎的石子来面在街上。”⒁量词。(1)表示物体的数量。多用于扁平的或能展开的物件。如:一面镜子;一面旗子。(2)指见面的次数。如:见过一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