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則)是什么意思
本则←→附则-反义词词典
本则←→附则běnzé-fùzé
【词性】:名
本则:基本规则。
附则:本则以外的规则。
【例】 除本则之外,还有附则四条。
细则←→总则-反义词词典
细则←→总则xìzé-zǒngzé
【词性】:名
细则:(有关规章、制度、措施、办法等的)详细的规则。
总则:规章条例的最前面的概括性的条文。
【例】 《关于健全责任制的实施办法》总则和细则都写得很好。
常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常则cháng zé
【释义】:
常规。汉·贾谊《鹏鸟赋》:“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典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典则diǎn zé
【释义】:
典章法规;准则。《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孔传:“典,谓经籍;则,法。”《南齐书·东昏侯纪赞》:“乃隳典则,乃弃彝论,玩习兵火,终用焚身。”唐·杜甫《入奏行赠西上检查史窦侍御》诗:“政用疏通合典则,戚联豪贵耽文儒。”又特指诗文等的法则、章法。
定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定则dìng zé
【释义】:
法规;准则。《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士有恒贵,官有定则。”唐·许瑶《题怀素上人草书》诗:“志在新奇天定则,古瘦漓纚半无墨。”明·沈德符《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弦索九宫或用滚弦,或用花和大和钐弦,皆有定则。”
式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式则shì zé
【释义】:
法则;规范。式,准则、法度。汉·刘向《上关尹子序》:“浑质崖戾,汪洋大肆,然有式则,使人冷冷轻轻,不使人狂。”王闿运《采芬女子墓志铭》:“幼已明诗,永言式则;词必久虑,容无愠色。”
仪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仪则yí zé
【释义】:
法则。仪,表准,准则。《庄子·天地》:“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汉·班彪《北征赋》:“达人从事,有仪则兮;行止曲中,与时息兮。”
元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元则yuán zé
【释义】:
原则、准则。章炳麟《文学说例》:“抑名家所著,为演说之元则,彼固施诸笔钥,犹与演说有殊。”
则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则度zé dù
【释义】:
犹言发度。《宋史·虞允文传》:“允文姿雄伟,长六尺四丈,慷慨磊落大志,而言动有则度。”
表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表则biǎo zé
【释义】:
表率,准则。唐·司空图《大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况元昆顷镇河潼,远推表则;仲弟镇临北地,惠爱斯人。”宋·曾巩《越州贺提刑夏倚状》:“伏以提刑屯田,抡材精敏,涵德粹温,文章为国之光华,治行乃时之表则。”
模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模则mó zé
【释义】:
榜样,规范。《三国志·魏志·王粲传》:“(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
准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准则zhǔn zé
【释义】:
标准,模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上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上则shàng zé
【释义】:
上策。则,法则,策略。汉·扬雄《剧秦美新》:“荷天衢,提地厘。斯天下之上则已,庶可试哉!”厘,为地积单位(百厘为一亩),引申为田地。
圜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圜则yuán zé
【释义】:
犹天道,借指天。圜,同“圆”,指天。则,法则;规律。《楚辞·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朱熹集注:“圜,谓天形之圆也。则,法。九,阳数之极,所谓九天也。”
乾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乾则qián zè
【释义】:
即天道。汉·班固《典引》:“上稽乾则,降承龙翼。”李善注:“言陶唐上能考天之则,下能承龙之法也。”汉·蔡邕《光武济阳宫碑》:“赫矣天光,爰辉其群。笃生圣皇,二汉之微。稽度乾则,诞有灵芝。”
天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天则tiān zé
【释义】:
犹天道。自然法则。《易·乾元》:“乾元用见,乃见天则。”唐·杨炯《浑天赋》:“俯察人事,仰观天则。”清·黄宗羲《郑兰皋八十寿序》:“时有常变,势有顺逆,德有刚柔,类有邪正,然此中各有自然之天则。”又指天子的法令。
真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真则zhēn zé
【释义】:
犹真谛。晋·陆机《羽扇赋》:“混贵贱而一节,风无往而不清,宪灵朴于造化,审真则而妙观。”
则且-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则且zé jū
【释义】:
六月的别称。因十干纪月,六月为巳,故称。《尔雅·释天》:“(月)在巳曰则,……六月为且。”邢昺疏:“六月得巳则曰则且。”
夷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夷则yí zé
【释义】:
农历七月的别称。本为古十二音律中阳律第五律的名称,古用以配农历七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律中夷则。”故以名七月。
既……则……-古汉语虚词词典
既……则……jì……zé……
凝固格式
连接两个分句,“既”用于提出推论的前提,“则”引出推论的结果。义即“既然……那么……”、“既然……就……”。①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魏郑公文集·谏太宗十思疏》)——纵情:放纵性情。傲物:傲慢待人。③夫春秋之后为战国,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焚书·战国论》)
然则-古汉语虚词词典
然则rán zé
连词
一、用于承接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后事对前事的承接关系。义即“既然这样,那么”、“如此,就”。①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周易·系辞上》)——其:岂。②是以作无不济,求无不获,然而能乐。(《国语·周语下》)——济:成。③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公羊传·庄公十三年》)④乌有先生问曰:“今日田,乐乎?”子虚曰“乐。”“获多乎?”曰:“少。”“然则何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田:田猎,打猎。⑤谢灵运云,县区在余暨,然则余暨是余姚之别名也。(《水经注·沔水》)
二、表示转折关系。义即“然而”、“但是”、“可是”。①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荀子·荣辱》)——赡:充足供给。②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而多识者也。”(《列子·仲尼》)——丘:孔丘。博学而多识(zhì):广泛学习与记忆。③江湖语云:“水不载万。”言大船不过八九千石。然则大历、贞元之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唐国史补·卷下》)
则-古汉语虚词词典
则zé
连词
一、表示顺承关系。
(一)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有因果关系,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义即“就”、“便”。①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句义:喜好请教别人就能学识渊博,自以为是就会孤陋寡闻。②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③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韩非子·解老》)④夫穷高则危,大满则溢,月盈则缺,日中则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数也。(《后汉书·李固传》)--穷高:高到了顶点。月盈:月满,月圆。
(二)表示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在时间上有相承关系。义即“就”、“便”、“才”。①故曲终则叹发,燕罢则心悲也。(《抱朴子·内篇·畅玄》)--燕:通“宴”,宴饮。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柳河东集·捕蛇者说》)--恂恂(xún xún):紧张而担心的样子。缶(fǒu):瓦罐。弛然:放松的样事。③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梦溪笔谈·杂志》)④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
(三)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义即“就是”、“有”。①越国南则楚,西则晋,北则齐,春秋皮币、玉帛、子女以宾服焉,未尝敢绝,求以报吴。(《国语·吴语》)--"春秋"句义:〔越国〕每年按时将皮币、玉帛、子女入贡给天子,从不敢断绝,目的在报吴国之仇。②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史记·大宛列传》)
(四)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义即“如果”、“若”。①心则不竞,何惮于病?(《左传·僖公七年》)--句义:意志如果不坚强,为什么又怕屈辱?②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战国策·赵策三》)--句义:秦王如果肆行无忌地自立为王,进而统一了天下,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入东海一死了子。③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句义:现在项羽若来,沛公恐怕不能占有这个地方。
二、表示转折关系。
(一)所连接的后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想达到的目的正相反,或出乎意料之外。义即“反而”、“却”。①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②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及诸河:追赶他到河边。③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孟子·梁惠王下》)--则不得免焉:却不能避免祸害。④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吕氏春秋·审分》)--句义:寻求牛却说寻求马,寻求马却说寻求牛,所要寻求的必定得不到。⑤故有社稷莫不欲安,俄则危矣;莫不欲存,俄则亡矣。(《韩诗外传·卷四第十五章》)--句义:所以有了国家,没有谁不想安定,可是不久就陷入危难;没有谁不想永存,可是不久就灭亡了。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柳河东集·三戒·黔之驴》)--到了后却没有用它的地方,便把它放到了山下。
(二)"则"出现在两个相同的词或短语之间,构成一个让步分句在前,后一分句表示转折或推论。义即“倒是”。①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句义:〔战功〕多倒是多,然而君像个老鼠。②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庄子·天道》)③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傅子·附录》)--句义:巧倒是巧了,还没有十分完善。④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说苑·建本》)
副词
一、用于谓语前,表示强调,义即“就”、“才”。①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战国策·赵策四》)--句义:难道君王的子孙后代就一定不好吗?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汤汤(shāng shāng):水势盛大的样子。横无际涯:广阔没有边际。
二、表示仅限于某一范围。义即“仅”、“只”。①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②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句义:小人学习,从耳朵进去,从嘴里说出,口耳之间才相距四寸而已,哪能使七尺之躯的人品德完美呢?
语助词
用于句末,多用于疑问代词“何”后,表示疑问语气。义即“呢”。①是知天咫!安知民则?(《国语·楚语上》)--句义:这是知天啊!哪里是知民呢?咫:语气词。②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荀子·宥坐》)--句义:几十丈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去,为什么呢?是因为山的坡度小。③造论著说之文,尤宜劳焉。何则?发胸中之思,论世俗之事,非徒讽古经、续故文也。(《论衡·佚文》)--句义:立论著说的文章,尤其应该付出艰苦的劳动。为什么呢?因为它要阐发内心的思想,论述当时的事情,而不只是背诵古典经文,重弹老调。
助词
用于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义即:“的”。①匪鸡则鸣,苍蝇之声。(《诗经·齐风·鸡鸣》)--句义:不是鸡的鸣叫声,是苍蝇的嗡嗡声。匪:通“非”,不是。②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明:曙光。
闻过则喜-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闻过则喜wénguòzéxǐ
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文过饰非、拒谏饰非(他这人不是闻过则喜,而是~,听不进一点批评意见。)
细则-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细则xìzé
有关规章制度措施办法等的详细的规则——总纲(要认真学习党章的~)
或则……或则……-关联词语词典
或则……或则……
“或则”,连词。用于书面,意义和用法跟“或者”基本相同。叠用在并列结构中,表示几种情况同时存在。例如:
①至于说世界人民,他们或则已经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现在和更加美好的未来;他们或则暂时生活在地狱里,但是,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勇敢、智慧进行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他们失掉的是一副枷锁,而得到的是欢乐与幸福。(马铁丁《以自己的丑相画世界的面貌》)
②作者还是常见的那几个,此外或则碍难发表,或则实在太难看(尚未成为“画”),只得“割爱”了。(鲁迅《致沈雁冰》)
③清明时节,是扫墓的时节,有的要进关内来祭祖,有的是到陕西去上坟,或则激论沸天,或则欢声动地,真好象上坟可以亡国,也可以救国似的。(鲁迅《清明时节》)
④遥想洋楼高耸,前临阔街,门口是晶光闪灼的玻璃招牌,楼上是“我们今日文艺界上的名人”,或则高谈,或则沉思,面前是一大杯热气蒸腾的无产阶级咖啡,远处是许许多多“龌龊的农工大众”,他们喝着,想着,谈着,指导着,获得着,那是,倒也实在是“理想的乐园”。(鲁迅《革命咖啡店》)
一则……二则……-关联词语词典
一则……二则……
“一则”、“二则”,连词。连用构成“一则……二则……”的关联格式,意义和用法跟“一来……二来……”基本相同,顺序列举某事物的原因或目的等,表示并列关系。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我考虑了一下,决定谢绝坐轿。一则不好意思妨碍他们的采茶工作;二则设想四个人抬我一个人上山,我心情的不安一定比步行的疲劳痛苦得多。(丰子恺《上天都》)
②他并没有伤害她的心思,他这样说,无非一则试探她的心,二则报复她的冷淡。(巴金《家》)
③别一些乡下女人都喜欢包一条白布头巾,一则遮尘土,二则保护太阳经,乡下女人顶害怕的是太阳经痛。(李劼人《死水微澜》)
“一则……二则……”之后,还可以连用“三则、四则……”等。例如:
④李自成一则因为二百多个重伤号还留在这里的山洞中,须要运走,二则看见杜家寨的百姓确实很好,三则也须就近派人打探潼关官军的动静和等候溃散的将士,打算在这里停留三、四天,再向南走。(姚雪垠《李自成》)
⑤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象来时的匆忙。(鲁迅《非攻》)
“一则”叠用,意思和用法相当于“一方面……一方面……”。例如:
⑥保持较大一部分兵力于适当的机动地区,不要绝对地平均分散,一则便于应付可能的事变,一则使分散执行的任务有一个重心。(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一则……再则……-关联词语词典
一则……再则……
“一则”、“再则”,连词。连用构成“一则……再则……”的关联格式,意义和用法跟“一则……二则……”相同,表示并列关系。例如:
①在那时,也有这样的青年:听他的议论,头头是道,看他的行事,世故深通,一则曰:“这是应付环境”,再则曰:“为了生活,不得不然”,真人面前说假话,放一个屁也要“解释”出一番道理来。(茅盾《一点回忆和感想》)
序数可以递增,说成“一则”、“再则”、“三则”……,表示多种原因或目的。例如:
②“……你可说:‘孩子们多了我早知道早晚要有这一天,所以我早就给他们安排了!’这样一则可以表明你有远见,再则可以表明你大公无私……,三则可以省去你临时麻烦。”(赵树理《三里湾》)
“再则”可以单用,相当于“其次”、“此外”,表示在已经举出的项目以外,再有补充。例如:
③纠正的方法:主要是加强教育,从思想上纠正个人主义,再则处理问题、分配工作、执行纪律要得当。(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④应当计算,主要的是红军,再则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在整个反“围剿”斗争中物资需要的最低限度。(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再则”也可以换用“另则”。例如:
⑤一则,他做饭这件事情本身,我们就于心不忍,禁止他做还不行;因此做好做歹,我们只好将就。另则,近几年爸爸的性格也有变化。(母国政《我们家的炊事员》)
则-关联词语词典
则
“则”,副词。单用于后面分句或句子,表示前后对举的并列关系。“则”是文言词,用于书面。例如:
①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用的五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沈从文《边城》)
②节日里,欢乐的人群在上面舞狮,少年们在上面嬉戏追逐。平时则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那里低徊。(秦牧《社稷坛抒情》)
③例如它们在树上生活时,常用前肢(手和臂)采摘果实和捕捉小虫,后肢(腿和脚)则紧握树的枝干以支持全身重量。(李四光《人类的出现》)
④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呈现出一片黄橙橙的颜色。(峻青《秋色赋》)
“则”还可以叠用,放在并列的各分句里。例如:
⑤战争或战役也有以相对的优势或平衡状态而结局的,那时,在战争则出现妥协,在战役则出现对峙。(毛泽东《论持久战》)
⑥演变所及,湖南则有平江惨案,河南则有确山惨案,河北则有张荫梧进攻八路军,山东则有秦启荣消灭游击队。(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
【提示】
“则”,作副词,单用,除了表示并列关系,还可以表示递进、转折、假设等关系。
“则”还可以跟前面分句的“既然、如果”等合用,表示因果、假设等关系。
至于……则……-关联词语词典
至于……则……
“至于”,连词;“则”,副词。连用构成“至于……则……”的格式,用于后面分句,表示并列关系。“至于”用于后边分句的开头,引出另一事物,“则”放在主语后、谓语前,强调前后并列的关系。例如:
①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以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冯至《朱自清先生》)
②以四万万之众,供养这样一个首都当非难事。至于首都以外的地方和老百姓,则无妨或称为尚未清剿完毕之匪区,或说明虽曾是宗族但因不争气而仍停留在野蛮状态当中,总之,那不足以代表中国,那并非合法的中国人。(何其芳《重庆随笔》)
③许久以来,古人类工作者是把能制造工具的猿人当作最早的人类。至于南方古猿究竟是猿是人,则争论很久。(李四光《人类的出现》)
则-关联词语词典
则
“则”,副词。意思和用法相当于“就”、“便”。用在递进关系复句的后边分句,承接上文,作进一步的补充或说明,表示语意的逐步深入。“则”是个文言虚词,用于书面。例如:
①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在西北、华北、华中、华南愈发展,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愈发展,则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的可能性愈增加,我党在全国的文章愈好做。(毛泽东《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
②古人说:“春秋无义战。”于今帝国主义则更无义战,只有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有义战。(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提示】
“则”,作副词,单用,不仅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并列、转折、假设等关系。
否则-关联词语词典
否则
“否则”,连词。单用于选择复句,表示假设性的选择,相当于“如果不这样,那或者……”。前边先提出一种可能的情况,然后用“否则”表示假设的否定,并引出与上文交替的供选择的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例如:
①每一学期学生只领到一支新毛笔,写坏了由家长重买,否则就在石板上练习书算。(叶圣陶《倪焕之》)
②好象有木匠在家替他做什么,就觉得舒服。否则就难过。(高晓声《陈继根癖》)
③我晓得的就是叔鸿要卖三十亩田;否则就借五十担稻。(吴组缃《一千八百担》)
④我们的乏的古人想了几千年,得到一个制驭别人的巧法:可压服的将他压服,否则将他抬高。(鲁迅《我的“籍”和“系”》)
【提示】
“否则”,作连词,还可以单用于假设复句,表示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如果不是这样”。
或则-关联词语词典
或则
“或则”,连词。意义和用法跟“或者”基本相同,表示无定的选择关系。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田主的剥削,胥吏的敲诈,坏和狠都达到想象不到的程度,农民们只好特别廉价卖掉仅有的收获去缴租,自己日后反而用高价籴每天的饭米;或则出了四分五分的利息,向人家借了现钱去缴租,抵押品是相依为命的手下的田地,清偿期是明年新谷登场的时候。(叶圣陶《倪焕之》)
②此无他,或则怕别人见于我们的信里;于他有些不便,或则单为自己,省得又是什么“听候开审”之类的麻烦而已。(鲁迅《〈两地书〉序言》)
“或则”有时也可以跟“或者”连用。例如:
③我十分高兴,因为始终没有听到一个熟识的声音。否则,或者害得他们伤心;或则要使他们快意;或则要使他们加添些饭后闲谈的材料,多破费宝贵的工夫;这都会使我很抱款。(鲁迅《死后》)
而……则……-关联词语词典
而……则……
“而”,连词;“则”,副词。连用构成“而……则……”的格式,用于后面分句,表示转折关系。“而”置于句首,“则”放在主语、谓语之间,表示前后对比,带有转折的语气。例如:
①我们党吃所谓“钦差大臣”的亏,是不可胜数的。而这种“钦差大臣”则是满天飞,几乎到处都有。(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
②湖水是浓黑的,而苏堤则是一条白色的带子,堤上的六桥竟宛如汉白玉雕刻的了。(于敏《西湖即景》)
③他在许多大学里的讲课轰动了这些城市,他写的小册子使虔诚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战栗,而青年人则用热情的掌声和欢呼来迎接这个“不安分的”教授。(郑文光《火刑》)
虽说(虽则)……然而……-关联词语词典
虽说(虽则)……然而……
“虽说”、“然而”都是连词,合用构成“虽说……然而……”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例如:
①来到这里的,虽说所谈的是船上生意经,然而游船的上下,划船拉纤人大都有个一定规矩,不必作数目上的讨论。(沈从文《边城》)
②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家里。(鲁迅《祝福》)
有时,用“虽则……然而……”的格式表示转折关系。“虽则”,连词,相当于“虽然”,用于书面。例如:
③老通宝相信自己一家和“陈老爷家”虽则一边高门大户,而一边不过是种田人,然而两家的运命好象是一条线儿牵着。(茅盾《春蚕》)
虽则-关联词语词典
虽则
“虽则”,连词。意思和用法跟“虽然”相同,表示让步兼转折。用于书面。“虽则”间或单用,一般置于后边分句,以突出所容认的事实。例如:
①很进步的人也只是说:“这是革命过程中应有的事,虽则是糟。”(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②但他每天都照例躺在床上打鼾,而一到傍晚醒来,总又责骂一通仆人,说他们早上就该叫醒他动身的;虽则他们只差嚷破他们的喉咙。(沙汀《随军散记》)
“虽则”经常跟后面分句的“但、却、可、也”等搭配,构成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格式。
【辨析】
虽则——虽然——虽说 (见“虽然”条)
虽则……但……-关联词语词典
虽则……但……
“虽则”、“但”都是连词,配对构成“虽则……但……”的格式,表示转折关系。“虽则”放在前面分句,“但”放在后面分句的开头,后面不停顿。例如:
①这东西虽则春天早熟,但过去这一带都不大种,最多每个队种个十亩八亩的。(康濯《批准下乡记》)
②虽则一个多月来他的“威望”很受损伤,但现在是又要“种田”而不是“抢米”,老通宝便象乱世后的前朝遗老似的,自命为重整残局的识途老马。(茅盾《秋收》)
③那时候天虽则还没有黑,但因为风沙飞满在空中,所以沉沉的大地上,已经现出了黄昏前的急景。(郁达夫《薄奠》)
④吴荪甫嘴角上虽则还挂着笑影,但已经是苦笑了。(茅盾《子夜》)
虽则……但是……-关联词语词典
虽则……但是……
“虽则”、“但是”都是连词。合用构成“虽则……但是……”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虽则”放在前面分句,“但是”置于后面分句句首。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有一种人,抱着一技之长和一孔之见,再也没有进步,这对革命虽则在一地一时有些作用,但是没有大的作用。(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②夏灵峰先生虽则只知崇古,不善处今,但是五十年来,象他那样的顽固自尊的亡清遗老,也得确是没有第三个人。(郁达夫《钓台春昼》)
③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虽则……但却(但……却……)-关联词语词典
虽则……但却(但……却……)
“虽则”,连词,同“虽然”,表示让步兼转折,多用于书面;“但”连词,“却”副词,连用构成“但……却……”的格式,放在后边分句,“但”置于句首,“却”放在主语之后。例如:
①眼睛微微的开着,鼾声是没有的,虽则睡在那里,但感觉却不完全失去,暗室里的一声一响,虫鼠等的脚步声,以及屋外树上的夜鸟鸣声,都一一会闯进到耳朵里来。(郁达夫《灯蛾埋葬之夜》)
②啊啊,我外面的态度虽则如此凶恶,但一边我却在默默的原谅他们的呀!(郁达夫《还乡记》)
有时,“但”跟“却”直接连用,置于后边分句句首,有强调转折语气的作用。例如:
③我在这一个大吐场里,心里虽则难受,但却没有效他们的颦,大约是曾经沧海的结果,也许是我已经把心肝呕尽,没有吐的材料了。(郁达夫《海上通信》)
虽则……可是……-关联词语词典
虽则……可是……
“虽则”、“可是”都是连词,合用构成“虽则……可是……”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虽则眼前还有几颗黑星在那里飞舞,可是一听那声音,老通宝就知道那人是村里的黄道士,心里就高兴起来。(茅盾《秋收》)
②她知道这个老妇人是猜忌多心的,外表虽则对她还算大方,可是她底嫉妒的心是和侦探一样,监视着秀才对她的一举一动。(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虽则……却……-关联词语词典
虽则……却……
“虽则”,连词;“却”,副词。配对合用,构成“虽则……却……”的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却”置于主语之后,谓语之前。用于书面。例如:
①这晚上,虽则又是萧瑟风雨,颜克民老师却似乎没有象原来那样沉落下来。(何士光《青砖的楼房》)
②虽则还是走出去的,却也深深地引人玄想:如果他们还不愿告别这茫茫的人世的话,他们会去向何方呢?(何士光《草青青》)
虽则……也……-关联词语词典
虽则……也……
“虽则”,连词;“也”,副词。配对构成“虽则……也……”的格式,表示转折关系。“也”表示不论前边事实如何,后果都相同。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否则惊吓忧愁死了,虽则略瘦,也还可以首肯几下。(鲁迅《狂人日记》)
②今年我到南边去参加过全国运动会,我知道他们读死书的还是一样读死书,胡闹的还是一样胡闹,真懂得点世界大势的没有几个,虽则挺爱闹事,也挺容易受骗,闹过一阵,给人家说几句好话或是吓唬几句也就完了。(田汉《乱钟》)
则-关联词语词典
则
“则”,副词。相当于“却”的意思,放在后面分句的主语之后,谓语之前,表示转折关系。前后分句在意思上紧密联系而又互相对比。例如:
①这时,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完全公开地站在一个极端,人民大众则站在另一极端,成为一个主要矛盾,而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发展状态。(毛泽东《矛盾论》)
②有些才子们便跑到上海来,因为才子是旷达的,那里都去;君子则对于外国人的东西总有点厌恶,而且正在想求正路的功名,所以决不能轻易的乱跑。(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③这些化石显示中国猿人头骨远比现代人低,头额向后倾斜,,面部向前突出,眉脊高高突起,牙齿比现代人大而粗壮,脑量(1,075毫计)则比现代人为小。(李四光《人类的出现》)
④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则”表示转折关系,除单用外,还常跟连词“而”连用,构成“而……则……”的格式。
【提示】
“则”用作副词除表转折关系外,还可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则”还可用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既……则……-关联词语词典
既……则……
“既”、“则”都是连词,配对使用,构成“既……则……”的关联格式,表示推论性因果关系。“则”有“那、那么”的意思,表示根据“既”所说的前提而得出的结果。用于书面。例如:
①但现在既为月光所照,则情形又当不同,大约当更绵长,更恶辣,而三根究非其族类,事成后也非藏则烹的。(鲁迅《致郑振铎》)
②自然,凡有神妙的变迁,原是反足以见学者文人们进步之神速的;况且文坟上本来就“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既不幸而为庸人,则给天才做一点牺牲,也正是应尽的义务。(鲁迅《碎话》)
既然……则……-关联词语词典
既然……则……
“既然”,连词;“则”,连词。合用构成“既然……则……”的关联格式,在复句中表示推论性因果关系。“既然”提出前提或根据;“则”引出结果或结论。例如:
①既然已经成功或将近成功,自己又是革命家,也就是中国的主人翁,则对于一切,当然有管理的权利和义务。(鲁迅《扣丝杂感》)
②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则被捧而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鲁迅《这个与那个》)
否则-关联词语词典
否则
“否则”,连词,有“如果不这样……就……”的意思。用在后边分句的开头,表示对上文作假设性的否定,同时引出假设的结果或结论。后边分句一般用陈述句。例如:
①我想在坐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鲁迅《读书杂谈》)
②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看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刘白羽《日出》)
有时,也可以用疑问句式。例如:
③他躺了好一会,这才定了神,而且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鲁迅《阿Q正传》)
有时,“否则”跟副词“就”、“便”配合着用,引出结果或结论。有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例如:
④“客从外来”现在说“有一位客人从外边来”,“客人”前边得加个“一位”,头里还要来个“有”字,否则就得改变词序,说成“从外边来了一位客人”。(吕叔湘《语言的演变》)
⑤所以,我以为倘花的多少,足供蜜蜂的需求,就天下太平,否则,便会“反动”。(鲁迅《“蜜蜂”与“蜜”》)
“否则”跟助词“的话”合用,构成关联短语“否则的话”,加强假设的语气。例如:
⑥其实那快餐也和大众菜差不多,只是听起来还有点儿效率。否则的话,人家一看“大众”便上楼,谁都欢喜个高级。(陆文夫《美食家》)
【提示】
“否则”作连词,还可以表示假设性的选择关系。
假如……则……-关联词语词典
假如……则……
“假如”、“则”,都是连词。配对构成“假如……则……”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假如”,相当于“如果”;“则”,相当于“那么”,承接上文的假设,申说后边的结果或结论。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我想,假如庄子生在今日,则被劈棺之后,恐怕要劝一切有志于结婚的女子,都去看《烈女传》的罢。(鲁迅《“感旧”以后(上)》)
②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鲁迅《喝茶》)
③盖写类型者,于坏处,恰如病理学上的图,假如是疮疸,则这图便是一切某疮某疽的标本,或和某甲的疮有些相象,或和某乙的疽有点相同。(鲁迅《〈伪自由书〉前记》)
假使……则……-关联词语词典
假使……则……
“假使”、“则”,都是连词。配对构成“假使……则……”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假使”引出假设的原因或情况;“则”承接上文,申说后边的结果或结论。用于书面。例如:
①假使留心一听,则屋外叫卖零食者,总是“实繁有徒”。(鲁迅《零食》)
②不过我还不知道中国人的大多数人的意见究竟如何。假使也这样,则岂但执政府前,便是全中国,也无一处不是死地了。(鲁迅《“死地”》)
③假使那时(元年)的新党不“文明”,则许多东西早已灭亡,那里会来发挥他们的老手段?(鲁迅《两地书(三五)》)
如果……则……-关联词语词典
如果……则……
“如果”、“则”都是连词,配对构成“如果……则……”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如果”,表示假设的情况或原因;“则”相当于“那么”,放在后边分句的句首,承接上文,引出结果或结论。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这都因为人太少的缘故,如果人多了,则翻译的可以专翻译,创作的可以专创作,批评的专批评;对敌人应战,也军势雄厚,容易克服。(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②如果专是请教别人,则各人的嗜好不同,总是格不相入的。(鲁迅《读书杂谈》)
有时,“则”跟副词“就”连用,强调结果的必定性。例如:
③如果大家同意这个基本方针,则我们的文学艺术工作者,我们的文学艺术学校,文学艺术刊物,文学艺术团体和一切文学艺术活动,就应该依照这个方针去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有时,前后分句各引出一个相关的事实或判断,互相映衬,强调后者。例如:
④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⑤如果说我是因为副指导员而参加垦荒队的,妹妹则是因为我才来到“满盖荒原”上的,我是她唯一的亲人。(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若(如)……则……-关联词语词典
若(如)……则……
“若(如)”、“则”都是连词,配对构成“若(如)……则……”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若(如)”,相当于“如果”,用于书面;“则”,相当于“那么”,放在后边分句句首,承接上文的假设,申说后边的结果或结论。
用“若……则……”格式的。例如:
①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沈从文《边城》)
②这可是单指不起风的时候而讲,若一起风,则人在天空下眼睛都睁不开,更说不到晴空的颜色如何了。(郁达夫《薄奠》)
③若在上海乘早车动身,则午后四五点钟,当午睡初醒的时候,我便可到家,与闺中的儿女相见,但是今天已经是不行了。(郁达夫《还乡记》)
用“如……则……”格式的。例如:
④第二次印《笺谱》,如有人接办,则为纸店开一利源,亦非无益,盖草创不易,一创成,则别人亦可踵行也。(鲁迅《致郑振铎》)
⑤虎之技能不如猫,属虎的如遇非上树不能幸存的境况,则大有一命呜呼之势。(刘心武《猪年随笔》)
⑥这“茹毛饮血……”,虽是成语;但是请问,文章可以这样做吗?如曰不能,则宜知“夏正”“大秦”,和“茹毛饮血……”正是一类的成语呀。(钱玄同《随感录四五》)
设(设使)……则……-关联词语词典
设(设使)……则……
“设(设使)”、“则”都是连词,配对构成“设(设使)……则……”的格式,表示原因与结果相一致的假设关系。“设(设使)”相当于“设若”、“如果”,用在前边分句提出假设的原因或情况;“则”承接上文,申说后边的结果或结论。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设七月无去湘南一举,则不但可免边界的八月失败,且可乘国民党第六军和王均战于江西樟树之际,击破永新敌军,席卷吉安、安福,前锋可达萍乡,而与北段之红第五军取得联络。(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②后二项中又以敌军俘虏为多,设无此次补充,则兵员大成问题。(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③设使内战扩大,张杨长期禁锢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辨析】
设——设或——设若——设使
四者都是连词,有“假如”、“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用于书面。“设”后面多带单音词。
倘……则……-关联词语词典
倘……则……
“倘”、“则”都是连词,成对使用,构成“倘……则……”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倘”引出某种假设;“则”,相当于“那么”,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申说后边的结果或结论。例如:
①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鲁迅《祝福》)
②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鲁迅《文学和出汗》)
③倘是新的,研究文学,则自己先看看各种的小本子,如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瓦浪斯基们的《苏俄的文艺论战》之类,然后自己再想想,再博览下去。(鲁迅《读书杂谈》)
倘若……则……-关联词语词典
倘若……则……
“倘若”、“则”都是连词,配对构成“倘若……则……”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倘若”引出假设的原因或情况;“则”申说跟上述假设相一致的结果或结论。例如:
①倘若过于性急,拼命的向救者的身上爬,则救者倘不是好手,便只好连自己也沉下去。(鲁迅《水性》)
②我现在将糖放在碗里,将碗放在贮水的盘中,然而倘若偶然忘记,则顷刻之间,满碗都是小蚂蚁。(鲁迅《两地书(四八)》)
有时,前一部分叠用两个以上的“倘若”,表示假设的原因或情况不止一个,后一部分用“则”配搭,推出共同的结果或结论。例如:
③倘若列宁之死仅能引起俄罗斯的劳农之哀悼,倘若列宁之死仅能博得俄罗斯之热泪,则我们将不能说列宁是世界革命的首领,是全人类的先师了。(蒋光慈《在伟大的墓之前》)
有时,后边分句里的“则”跟副词“就”连用,强调结果或结论的必定性。例如:
④倘若谁个说十月革命是俄国一国的革命,与世界没有什么大关系,则就未免不了解十月革命的真价值。(蒋光慈《在伟大的墓之前》)
倘使……则……-关联词语词典
倘使……则……
“倘使”、“则”都是连词,配对构成“倘使……则……”的格式,表示假设关系。“倘使”引出某种假设;“则”申说跟上述假设相一致的结果或结论。例如:
①倘使并这个也没有,则就是我一个人也行。(鲁迅《写在〈坟〉后面》)
②孟子生于周季,所以以谈霸道为羞,倘使生于今日,则跟着人类的智识范围的展开,怕要羞谈王道的罢。(鲁迅《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③倘使对于黑暗的主力,不置一辞,不发一矢,而但向“弱者”唠叨不已,则纵使他如何义形于色,我也不能不说——我真也忍不住了——他其实乃是杀人者的帮凶而已。(鲁迅《论秦理斋夫人事》)
则-关联词语词典
则
“则”,副词,相当于“就”,多用于书面。在假设关系复句中,前边分句提出一种假设情况,后边分句用“则”承接上文,引出结论。例如:
①按照我天真幼稚的想法,父亲唉声叹气,则会少发脾气了。(梁晓声《父亲》)
②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则”也可以用在隐含假设关系的紧缩句中。例如:
③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
④我以为如果艺术之宫里有这么麻烦的禁令,倒不如不进去;还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鲁迅《〈华盖集〉题记》)
【提示】
“则”,单用,除了表示假设关系之外,还可以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等关系。
除非……否则(不然)……-关联词语词典
除非……否则(不然)……
“除非”和“否则”、“不然”都是连词。配对构成“除非……否则(不然)……”的关联格式,表示唯一条件关系。这种格式先从反面指出唯有某种条件,才会得到某种结果,再从反面指出失去这样的条件会产生什么结果。相当于“除非……才……否则……”的格式。例如:
①报告会上除非被逼得没办法,否则,还是隐讳…点为好吧。(曾德厚、木杉《有意无意之间》)
②唉,我从来不那么乐观,什么事不确确实实地抓到手,就不能算成,除非电影院里今天上演,否则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都会发生。(张洁《方舟》)
③除非你有本事使第二个人上当,不然,只能卖个麻雀价。(郑效农《花鸟鱼市》)
有时,表示结果的分句前置,并省略“否则”,表达的意思相同。例如:
④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伊索生自己寄给他。(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⑤即使个人主义的作品,一写出,就有宣传的可能,除非你不作文,不开口。(鲁迅《文艺与革命》)
除非……否则……不……-关联词语词典
除非……否则……不……
“除非”、“否则”连词,“不”副词。连用构成“除非……否则……不……”的关联格式,表示唯一的条件关系。前面分句用“除非”表示唯一的条件及其所产生的结果,是“除非……才……”的省略式;后面分句用“否则……不……”表示如果不这样,就不会有这一结果。例如:
①除非你爱我,否则我不许你去!(欧阳山《苦斗》)
②按照工会法的规定,这一届工会委员会已经任满了,如果再不改选的话,除非工会法有了新的章程,否则再拖下去,会员也不能同意的。(李国文《改选》)
规律 法则-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规律 法则
规律guīlù 法则fǎzé
名词。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
“规律”使用范围较广,也较常用,除用于学术性的表述外,还可用于一般事理的表述甚至日常生活的口语陈说。例如:“我们应当从实践中找出事物运动的规律来”(《光明日报》,1978.12.14);“我国的江河,大小千百条,却有一个规律,都往东流,最终流入大海去——这叫做‘万河朝宗’”(杨朔:《海市》);“财喜的两条铁臂象杠杆一般有规律地运动着”(茅盾:《水藻行》)。
“法则”一般用于有关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著述,口语里不用,具有较明显的科学风格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例如:“合作社要利用价值法则搞经济核算”(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法则的著作在经济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其实 实则-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其实 实则
其实qíshí 实则shízé
副词。表示所说的在事实上是怎么样的情况;通常放在句首或一般话的开头,承接前句或前段而在意思上表示某种转折。
“其实”是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的常用词,无特殊色彩。例如:“本章内容,多数人觉得较深。其实,只须认真思考,亦并不难懂”;“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干吗害怕呢?其实你已经准备得很充分,对付它是完全没问题的了”。
“实则”有比“其实”更明显和更强的转折语气;是文言词,多用于有其他文言词配合的语句,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名为合资经营企业,实则成为洋人变相的子公司”(《小说月报》,1982,3);“表面为自得于恬淡、平静的幽居生活,实则不甘隐退”;“刘大旺一提起总又纵声大笑一通;但这个完全由于生性如此,实则他倒一样很同情亮油壶”(沙汀:《还乡记》)。
原则 准则 准绳-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原则 准则 准绳
原则yuánzé 准则zhǔnzé 准绳zhǔnshéng
名词。表示言论、行动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
“原则”强调作为依据的指导性质和根本方针、根本方法的性质;可同“坚持”“维护”搭配,可和“上”连用在一起作状语。例如:“按照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他当然还可以把谈话继续下去”(《收获》,1982,1);“这位老党员坚持和维护了团结大多数人的原则”;“集体主义的行为原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灵魂”(《光明日报》,1981.2.22);“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农原则上不动”(周立波:《暴风骤雨》)。
“准则”和“准绳”都强调作为依据的模式性质和尺度、规范和性质,具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准则”有比“准绳”明显的郑重态度色彩,可用于正式文件;“准绳”有比喻的形象色彩,意思比“准则”略轻。例如:“党的五中全会通过并公布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光明日报》,1980.4.13);“教师的行为准则成了他们的行为准则”(同上报,1980.5.5);“反正以事实为准绳,略加‘裁剪取舍’即可”(《小说月报》,1982,3);“社会生活须有一定的道德作准绳”。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实用委婉语词典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意为石头被激流冲撞出音响,人被强烈的志向所激励就显得心宇宽大。秋瑾语。
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实用委婉语词典
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
意为人的性情往往与所处的环境有关。“圆”,即顺和;“方”,即抵触。喻指。语出《意林》引《物理论》。
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实用委婉语词典
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
意为饿了要吃的,劳累了想休息,艰苦而求享乐,受辱则希望得到光荣,是人的本性。语出《商君书·算地》。
识高则量大,气盛则声宏-实用委婉语词典
识高则量大,气盛则声宏
意指见识高远便会使肚量变大,中气盛足所发出的声音就显得响亮。语出宋程颐《二程全书》。
物极则反,数穷则变-实用委婉语词典
物极则反,数穷则变
意为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发生变化。“穷”,即尽头。语出宋欧阳修《本论下》。
乱极则治,暗极生光-实用委婉语词典
乱极则治,暗极生光
意为社会混乱到了极点就会得到治理,黑暗到了极点就会见到光明。语出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物穷则变生,事急则计易-实用委婉语词典
物穷则变生,事急则计易
意为事物常常在走投无路时发生变化,人在紧要的关头则容易产生计谋。语出《后汉书·申屠刚传》。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实用委婉语词典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婉指注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看问题就明朗,只听信某一方面的意见就容易陷于昏暗。语出《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实用委婉语词典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婉指看见美善的地方就仿效,于自己有过失之处就加以改正。语出《周易·益》。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实用委婉语词典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婉指每天做到反省自己,有过就改,没有过失则加以警惕。语出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学而》。
气蕴则简,神远涵藏-实用委婉语词典
气蕴则简,神远涵藏
意为将作品的精气内敛显得简淡,把神意散向远方则有包藏。“涵”,即涵容,包含。
喜则气舒-实用委婉语词典
喜则气舒
意为一个人心情的欢愉可使气息徐舒畅快。用于安慰病人要有乐观的心境。
既来之,则安之-实用委婉语词典
既来之,则安之
意为疾病既然来了,就安心处之,安心养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实用委婉语词典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意为一个人在穷困时就洁身自爱,显达时就为社会作贡献。语出《孟子·尽心》。
勤则不匮-实用委婉语词典
勤则不匮
意为靠勤俭、勤奋,就能战胜贫困。“匮”,即匮乏。
穷则变,变则通-实用委婉语词典
穷则变,变则通
意为穷则思变,变则打通阻塞,改变命运。语出《周易·系辞下》。
剑老无芒,人老则刚-实用委婉语词典
剑老无芒,人老则刚
意为剑钝了就失去锋芒,人老了则更显得刚毅。
倍则分之-孙子兵法词典
倍则分之
【释义】:
兵力是敌人一倍就分散敌人。《谋攻篇》:“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攻则有余-孙子兵法词典
攻则有余
【释义】:
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形篇》:“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曹操注:“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按简本此文作“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守则不足-孙子兵法词典
守则不足
【释义】:
防守是因为兵力不足。《形篇》:“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曹操注:“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按简本此文作“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另音shòu。
则-孙子兵法词典
则zé
【释义】:
〔則〕①连词。表示因果。《作战篇》:“故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谋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②连词。表示假设。《作战篇》:“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③连词。表示转折。《形篇》:“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分号使用的原则-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分号使用的原则
分号用在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这是使用分号的基本原则。单句内并列词语之间只能用顿号或逗号,不能用分号。例如:“主食和肉食量高;水果、蔬菜量低;室外活动量少,是形成肥胖的一种生活模式。”
这是个主谓单句,主语部分由三个并列的主谓短语构成,中间不能用分号,要改为逗号。
复句有简单复句和多重复句。在简单复句中,分句间必须是并列关系,才可以用分号;不是并列关系就不能用分号。例如:“舞台上,天女在翩翩起舞;舞台下,徐悲鸿思绪连绵。”“它不仅代表了两千多年前我国养蚕、纺织、印染、刺绣和缝纫工艺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水平;而且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前例是并列关系的简单复句,分句间用了分号。后例句子虽然较长,但是一个递进关系的简单复句,不能用分号,分号应改为逗号。
并列分句之间,也不是一定要用分号。如果分句较简单,内部没出现逗号,分句间也就用不到分号。例如:“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大自然的生命才是永恒的。”“我渐渐爱上这些孩子了,孩子们也爱上了我。”
多重复句中,分号要用在第一层。第一层是并列关系,两部分间常常要用分号;第一层不是并列关系,如是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有时候也可以用分号。例如:“管理人员只要一出现,小贩们就互相报信,赶快收摊;管理人员一走,他们就又继续倒卖。”“有些同志口头上也讲要发扬民主,依靠群众;但是,一碰到群众提意见多了,他们就从心里不耐烦。”“如果到一个地方去仅仅是座谈座谈,记些数字,或寻一个局部感觉,那就很难叫‘体验生活’;因为真正的体验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在身与心的勇敢投入中。”
头一例第一层是并列,用了分号。第二例第一层是转折,第三例是因果,也都用了分号。这里如果不用分号而用逗号,前后两部分层次就不够清晰,如果用句号,又使前后的联系断开,所以用了分号。
不在第一层的并列分句间是不能用分号的,否则层次就乱了。例如:“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化、制度化;才能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才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个例子第一层是条件关系,并列在第二层上,分句间的分号要改为逗号。
数字用法的一般原则-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数字用法的一般原则
数字使用看似简单,但是并不简单。出版物上使用数字时,应该注意:(1)要得体。如报纸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西峡人戏称“5000轻骑闹山乡”。这里是一个仿七言诗的句子,数词后面没有量词,直接接名词,本身就有古汉语色彩,写作“5000轻骑”显然不得体。应改作“五千轻骑闹山乡”。(2)要保持局部统一。像下面的例子中数字用法体例就不一致:一一〇九钻井队……1211钻井队……六根枕木……7辆载重汽车……400多元……一千多美元……四分之一……1/3……。(3)带有计量单位的量值(横排)要用阿拉伯数字。(4)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量值不要移行。另外,使用阿拉伯数字,不要夹用汉字“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记位,如:“5千公斤、7百万人口、3千亿元、2万8千6百多亩”都应该改为“5000公斤、700万人口、3000亿元、28600多亩”。还应注意不要把汉文数码“〇”、拉丁字母“O”、阿拉伯数字“0”混同起来。
否则 然则-反义词应用词典
否则 然则
否则 fǒuzé 然则 ránzé
【否则】连词。有“如果不这样”“不然”“要不”的意思。
〔例句〕
1.各级干部都要密切联系群众,否则就要犯官僚主义错误。
2.大学生要到社会大课堂去,否则怎么能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呢?
3.我们应该热情拥护当前的政体改革,否则,就会成为改革的绊脚石。
【然则】连词。一般用在句首,表示“既然这样,那么……”。
〔例句〕
1.然则如之何而可?〔那么怎么办才好?)
2.事情已发展到这个地步,然则,你总得拿出个办法来。
法则 原则-近义词应用词典
法则 原则
法则 fǎzé 原则 yuánzé
【法则】指事物间内在的必然联系,也叫规律。如:
1.集中兵力的法则,正是战胜堡垒主义的工具。
【原则】说话办事所依据的标准或法则。如:
2.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
辨析:“原则”运用范围比“法则”广,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可指生产、办事、处理问题等方面的准则,如坚持原则,不能迁就。它们可通用,如办企事业要根据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法则);但它也有不通用处,如“说话要有原则”,不用“法则”。
规矩 规则-近义词应用词典
规矩 规则
规矩 guīju 规则 guīzé
【规矩】①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②(行为)端正老实。如:
1.别人误了跪香,按你的规矩是罚一斤灯油。
2.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规则】①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办法。②(在形状、结构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整齐。如:
3.但不知医院的规则,去迟了一点钟,不得进去。
4.再仔细一看,这些小窝儿的位置自上而下,成为不规则的两行,一直通到井底。
辨析:“规矩”指长期延续下来的一定的行为标准、习惯和法则,多用于口头语体。它有形容词用法,表示行为老实,如他是一个很规矩的学生。“规则”指具体规定的办法、规章,如交通规则、工厂管理规则等,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都常用,它也有形容词用法,如这颗小行星的运行轨迹很不规则。
何则-古文观止词典
何则hé zé
询问原因。可译为“为什么”、“为什么呢”(13)。《季梁谏追楚师》:何则不信?——为什么不能取信于神灵?《报任安书》: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再弹琴。为什么呢?《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有的人虽然相处到头发白了,还同新交一样;有的人在路上相遇一次,就像多年旧交一样。为什么呢?
然则-古文观止词典
然则rán zé
连接分句,表示连贯关系。可译为“如此,那么”或“那么”(29)。《楚归晋知罄》:王曰:“然则德我乎?”——楚王说:“既然如此,那么感激我吗?”《范增论》: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只恨他不早些离开罢了。那么范增应当借什么事情离开呢?《阅江楼记》:然则果谁之力欤?——那么这到底是谁的功劳呢?
宪则-古文观止词典
宪则xiàn zé
【词性】:名词
法则,法令(1)。《叔向贺贫》: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栾武子〕传播他的德行,遵守国家的法令,使国家胜过分封的各诸侯国。
夷则-古文观止词典
夷则yí zé
【词性】:名词
古乐十二律中的第九律(1)。《秋声赋》:夷则为七月之律。——夷则是属于七月的音律。
则-古文观止词典
则zé
【词性】:名词
准则,法纪(1)。《叔向贺贫》:略则行志。——违反法纪,一意孤行。
则-古文观止词典
则zé
【词性】:动词
效法(1)。《争臣论》:志不可则。——这样的志向不能效法。
则-古文观止词典
则zé
【词性】:副词
一、表示强调。可译为“就”、“就是”、“才”等(25)。《触詟说赵太后》: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难道君王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不是死去就是搬走了。《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才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二、表示仅限于某一范围。可译为“只是”(1)。《鲁仲连义不帝秦》: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现在一般人不了解他,认为他只是为了个人。
则-古文观止词典
则zé
【词性】:连词
一、连接分句,表示连贯关系。可译为“就”、“那么”(540)。《郑伯克段于鄢》:若弗与,则请除之。——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虞师晋师灭夏阳》:唇亡则齿寒。——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就会觉得冷。《游褒禅山记》: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大家出了洞,就有人责怪那主张退出来的人。
二、连接分句,表示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却”等(23)。《郑子家告赵宣子》: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虽然我们是小国,但是事奉贵国的礼节没有谁能超过。《陈情表》: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我想接受命令迅速赶路,可是刘氏的病一天天加重。《种树郭橐驼传》:他植者则不然。——其他种树的人却不是这样。
三、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1)。《鲁仲连义不帝秦》: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那秦国如果毫无忌惮地自称为帝,进而控制整个天下,那我鲁连只有投东海而死了。
四、连接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倒是”(3)。《争臣论》: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像您的言论,直率倒是直率,恐怕伤害道德,多费口舌了吧?《黄冈竹楼记》: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幹、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那齐云楼和落星楼,高倒是高;井幹楼和丽谯楼,美倒是美。不过只用于安置一些美女和能歌善舞的人。
五、连接分句,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出(1)。《张益州画像记》: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想让天下的人,在心里思念他的为人,在眼里看到他的事迹。
则-古文观止词典
则zé
【词性】:语气词
助疑问语气。可译为“呢”(3)。《报任安书》:何则?——为什么呢?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释义】:
在举事争夺政权中,成功了就被尊为帝王,失败了就被贬作贼寇。意谓世俗之论,总以成功者为合法,以失败者为非法。也指世俗总以成败来论英雄。《禅真逸史》二七:俗语曰: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当今天下四分五裂,英雄竞起。我等器械未备,军卒未练,粮草未足,焉能成事?若攻得一城,破得一邑,进有所据,退有所守,方可转动。今若轻举,倘有疏虞,岂不自贻其悔?《续儿女英雄传》二六:尝闻人云: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我等三人王业不成,反落一个强寇之名,皆是命中注定,死而无怨也。
⊙成王败寇
《吴三桂演义》一:因为看得君位太过尊荣,就引出那些枭雄。道什么成王败寇,日日兴兵,既得称王,又欲称帝。
⊙成则王侯败则贼
《红楼梦》二:子兴道:“依你说成则王侯败则贼了。”
⊙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三遂平妖传》三一:王则又对道:“单枪独马领三军,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彭公案》九六:你不必多说,自古及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
⊙胜者王侯,败者寇盗
《济公全传》一九三:你岂不知天下,乃人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胜者王侯,败者寇盗。
诚则灵-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诚则灵
【释义】:
只要心诚,神就会显灵,或事情就会灵验。《欢喜冤家》五:元娘道:“自古诚则灵,我一念至诚,倘然灵起来,也未可知。”
迟则有变-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迟则有变
【释义】:
意谓事情迟延就会发生变故。《红楼梦》四:脂评:“所谓迟则有变,往往世人因不经之谈,悮却大事。”
大不正则小不敬-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大不正则小不敬
【释义】:
意谓大人、主人作风不正派,小人、下人就不会敬重。《金瓶梅词话》七六:月娘道:“大不正则小不敬。母狗不掉尾,公狗不上身。”
大丈夫合则留,不合则去-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大丈夫合则留,不合则去
【释义】:
意谓有志气的男子汉与人相处投缘就留下来,合不来就自己离开,决不勉强。《隋史遗文》五三:叔宝道:“这所在我愿不欲来,既来了,却又要似他们谋杀他,却也非理。……大丈夫合则留,不合则去,我你只走身子罢了。”
道隆则隆,道污则污-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道隆则隆,道污则污
【释义】:
隆:兴盛,高尚。污:污秽。意谓社会上道德高尚时人亦高尚,道德污浊时人也污浊。《豆棚闲话》七:道隆则隆,道污则污。从来新朝的臣子,那一个不是先代的苗裔?该他出山,同着物类生生杀杀,风雨雷霆,俱是应天顺人,也不失个投明弃暗。
得志则为良相,不得志则为良医-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得志则为良相,不得志则为良医
【释义】:
得志:指志愿实现。指读书人能实现宏愿就做个好宰相,若宏愿难酬,就作个好医生。□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八谓:范仲淹少年时曾祀神佛愿将来不能为相,则为良医。《无声戏》一二:麟如前程考坏,不好见人,心上思量道:“……古人云:得志则为良相,不得志则为良医。有我这双国手,何愁不以青囊致富。”
敌善射,则不可轻用其将;敌负勇,则不可轻用其卒-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敌善射,则不可轻用其将;敌负勇,则不可轻用其卒
【释义】:
负:依仗,凭借。敌方善于射箭,就不可轻易让将领出阵;敌方军士正勇气十足时,则不能轻易让军卒去拼命。指用兵要避敌之长,击敌之短,掌握敌人虚实,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六五:怎么饶得他?自古道:“敌善射,则不可轻用其将;敌负勇,则不可轻用其卒”故兵家设机于虚实之间,是以决胜。他们虚实也不辨,做个甚么将军!
好贤则昌,好色则亡-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好贤则昌,好色则亡
【释义】:
意谓君主喜欢贤臣就昌盛,喜欢女色就败亡。《隋炀帝艳史》七:臣闻好贤则昌,好色则亡。今陛下好色不好贤,中官一出,天下皆知陛下为淫荡之主……江山如何得稳?
既来之,则安之-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既来之,则安之
【释义】: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指招徕安抚人民。□语出《论语·季氏》。后多指既然来了,就索性安下心来。《隋史遗文》二一:初踢的,不会这些也罢了,只是怕踢不动,惹人笑。常言道:既来之,则安之。我只是尽力踢就罢了。《说岳全传》三五:二位既来之,则安之。且请略坐一坐,老夫还有话请教。《歧路灯》八八:今日回来了,你遵着圣人说:既来之,则安之。
寄物则少,寄言则多-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寄物则少,寄言则多
【释义】:
寄:托人传递。意谓托人传递的东西只会减少不会增加,托人传递的话却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指传言往往添油加醋,越传越多,不可轻信。《韩湘子全传》二五:崔夫人道:“韩夫人虽然不是,从古来说:寄物则少,寄言则多。凡事要自听为真,岂可偏听媒婆之言。”
将尊则士畏,士畏则战力-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将尊则士畏,士畏则战力
【释义】:
将帅威严,士兵就心怀畏惧,作战就能勇敢。《东周列国志》八六:将尊则士畏,士畏则战力。起举动如此,安能用众?吾无虑矣。
娇艳尚为世所易有,贤淑则为世所难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娇艳尚为世所易有,贤淑则为世所难逢
【释义】:
娇艳:女子貌美。贤淑:女子品行贤惠。意谓长得美丽的女子还容易找到,品行贤惠的女子却难以碰上。《歧路灯》三五:此夕绍闻妻妾床前小酌,虽是小儿女闺阁私情,却正是伦常上琴瑟好合的正话。……兼且一个德性娴静,一个德性平和。真正娇艳尚为世所易有,贤淑则为世所难逢。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释义】:
尽:完全。书:原指《尚书》。原指《尚书》中的某些章节不足凭信。后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语见《孟子·尽心下》。《三遂平妖传》一一: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世上传留法术都只捕风捉影,有假无真。即是白云洞天书,虽是三番亲到,方信为真,然未曾辨识试验,尚不知其何如也。《终须梦》五:平娘道:“生男子,怎么又说不好?”梦鹤道:“《易》有之曰:‘栋挠凶。’正应长男挠折之兆也。”平娘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休信乎卦。”《老残游记》一四:只因但会读书,不谙世故,举行动足便错,孟子所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岂但河工为然?
静则思动,动则思静-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静则思动,动则思静
【释义】:
人一安静就想有所活动,活动了又想安静下来。指人难以修心养性。《隋唐演义》三〇:凡人的心性,总是静则思动,动则思静,怎能够像修身炼性的,日坐蒲团。至若妇人念头,尤难收束,处贫处富,日夕好动荡者俱多,肯恬静的甚少。
⊙静极思动
《儿女英雄传》四〇:无如众生贤愚不等,也就如五谷良莠不齐,见国家承平日久,法令从宽,人心就未免静极思动。
君明则臣直-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君明则臣直
【释义】:
直:正直。君主英明,臣子就正直。《封神演义》一一:臣闻君明则臣直。直谏君过者,忠臣也,词谀逢君者,佞臣也。
君则尊,父则亲-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君则尊,父则亲
【释义】:
国君尊严,父亲容易亲近。《白圭志》一四:帝笑曰:“卿何愚也,君与父孰尊?”秀英曰:“君则尊,父则亲。”
君不君则臣不臣-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君不君则臣不臣
【释义】:
君王不遵君王之道,那么臣子也就不遵臣子之道。《宣和遗事》前:陛下既不以万乘之尊自尊,则在下小臣,得以无忌惮也。所谓君不君则臣不臣,陛下自悔其过可也,何必尤人。
君子不重则不威-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君子不重则不威
【释义】:
意谓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指君子态度要严正,注意身份体统。《歧路灯》九九:这不是因举人、副榜到宅,别立体统,总因赌博之场,儓瞀也有八分轻忽。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也。衣冠之会,宾主皆具一团恪恭之心,所谓“上行下自效”也。《冷眼观》五:君子不重则不威,自己弄成父不父,何能再责备他人子不子呢?
君不正则臣生奸佞-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君不正则臣生奸佞
【释义】:
君王行为不端,那么臣子也就会出现奸佞。《封神演义》八:古云:君不正则臣生奸佞。今天子屈斩太师杜元铣,治炮烙坏谏官梅伯,今日又有这异事。皇上青白不分,杀子诛妻,我想起来,那定计奸臣,行事贼子,他反在旁暗笑。
君知我则报君,友知我则报友-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君知我则报君,友知我则报友
【释义】:
君王知遇我就知恩报答,朋友相知我也要给以回报。指为人应知恩图报。《绿野仙踪》六九:就是令亲此番举动,也是为驸马不平使然。常言道得好:君知我则报君,友知我则报友。大丈夫处世要磊落落,恩怨分明,不可龌龌龊龊,拘持小节。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释义】:
君主把臣下看待为情同手足,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待为自己的心腹;君主把臣下看待为泥土草芥,那么臣下就会把君主看待为仇敌。意指君主尊重臣下一分,臣下就会尊重君主十分而尽忠效力;君主蔑视作践臣下,臣下也把君主视为仇敌而反对他。《封神演义》六:三位殿下,据我末将看将起来,此炮烙不是炮烙大臣,乃烙的是纣王江山,炮的是成汤社稷。古云道得好:“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今主上不行仁政,以非刑加上大夫,不出数年,必有祸乱。
礼貌衰则客去-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礼貌衰则客去
【释义】:
意谓主人礼貌简慢,客人就会离开。《麟儿报》三:他又不是娃子家,难道看不出人的嘴脸。古语说得好,“礼貌衰则客去。你们的嘴脸,就是有些难看。”
☉礼貌衰则去之
《鼓掌绝尘》三七:又云:“礼貌衰则去之”,今日虽承太府款留,明日终被一场讥诮,反为不美。
梦吉则凶,梦凶是吉-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梦吉则凶,梦凶是吉
【释义】:
梦见吉利,反是灾祸;梦见祸事,反是吉利。意即梦与现实正好相反,梦好是坏,梦坏是好。《说唐全传》一五:公公在朝,身挂紫衣,故此身上黑的,婆婆亦封诰命,故此身上红的。自古道:梦吉则凶,梦凶是吉。阴阳相反,往往如此。
☉梦吉是凶,梦凶是吉
《花月痕》四一:心印道:“梦要反解,梦吉是凶,梦凶或反是吉。”
☉梦死得生,梦凶得吉
《醉醒石》一四:一夜梦中呜呜咽咽,哭将起来,叔婆问他。道:“梦里闻道丈夫不中,故此伤感。”叔婆道:“梦死得生,梦凶得吉。梦中不中正是中。”
☉梦死得生
《醒世恒言》二六:我记得梦书上有一句道:“梦死得生。”莫非他眼下灾悔脱尽,故此身上全无一丝一缕,亦未可知。
☉梦凶是吉
《歧路灯》五二:夏逢若双手打拱,哈哈大笑道:“恭喜!恭喜!俗话说,梦凶是吉。”
民乱则国破,国破主君亡-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民乱则国破,国破主君亡
【释义】:
乱:慌乱不安,民众生活不安定,国家就会破灭,国家破亡,国君也就要身死命绝。《封神演义》一八:民一离心,则万民荒乱。古云:民乱则国破,国破主君亡。只可惜六百年已定华夷,一旦被他人所虏矣。
木从绳则直,人从谏则圣-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木从绳则直,人从谏则圣
【释义】:
绳:木匠用的墨线。谏:直言规劝。木材按墨线锯就能锯直,人听从规劝就会少犯错误,成为明智的人。《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八二:木从绳则直,人从谏则圣。前日仙师之言,主上不听。今日百夫人之言,主上不听,你莫怪小臣们所说,有眼不识忠臣,有耳不听忠谏,国破家亡,想在目下。
娶则妻,奔则妾-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娶则妻,奔则妾
【释义】:
娶:明媒正娶。奔:女子不经媒妁私自与男子结合。意谓明媒正娶的为正妻,私自相许的为小妾。《飞花艳想》一一:春花女道:“原来如此,谚云:‘娶则妻,奔则妾。’自媒近奔,妾原以小星而待君子。但恐他日梅、雪夫人未必肯相容耳。”
权则通,泥则病-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权则通,泥则病
【释义】:
权:变通。泥:拘泥。意谓遇事随机应变,就行得通,若拘泥固执就要发生困扰了。《寻芳雅集》上:天下事权则通,泥则病,一时奋激,徒作沟渠,于事何益,不若默忍,潜为再图欢庆。
人臣无将,将则必诛-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臣无将,将则必诛
【释义】:
意谓作为臣子不得私自拥有军队,若违按律应处死。《东周列国志》四:臣闻:人臣无将,将则必诛。今太叔内挟母后之宠,外恃京城之固,日夜训兵讲武,其志不篡夺不已。《女仙外史》四一: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天子之外,总谓之臣。
人无寿夭,禄尽则亡-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无寿夭,禄尽则亡
【释义】:
寿:长寿,指活的年纪大。夭:中年以下死亡,活的命短。意谓人没有固定的长寿短命,禄粮吃尽了,生命也就完结了。古人认为人一生的福禄由上天注定,过度的奢费,提前吃完就会提前死去。劝人惜福节俭语。《警世通言》三:怎么说福不可享尽?常言道:“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又道:“人无寿夭,禄尽则亡。”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释义】:
昃:太阳西斜。亏:缺。太阳升到正中就开始西斜,月亮到了圆满就开始亏缺。比喻事物达到极盛,就必然走向反面,开始衰落。□《易·丰》: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三国演义》六五: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此天下之常理也。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释迦牟尼传》二七:水不常满,火不常热,日中则移,月满则亏,道在清虚,诸行都非真道。
☉日中必昃,月满必亏
《二刻拍案惊奇》一九:日中必昃,月满必亏。明公功名到此,已无可加。急流勇退,此其时矣。直待福过灾生,只恐悔之无及!
☉日中必移,月满必亏
《东周列国志》一〇一:君以匹夫,徒步知遇秦王,位为上相,富贵已极,怨已雠而德已报矣。犹然贪恋势利,进而不退,窃恐苏秦智伯之祸,在所不免。语云:日中必移,月满必亏。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择贤者而荐之?
☉日午则昃,月满必亏
《续红楼梦新编》二九:天道日午则昃,月满必亏。盛衰起伏,相寻不已。自家官极一品,子孙鼎蔚,不趁此时退居林石,留有余地步以予后人,更有何疑?
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
【释义】:
山上有树木,工匠就会丈量使用它;宾客有礼节,主人就会择优选拔他。比喻是好材料自然会有人选用。《左传·隐公十一年》: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绣屏缘》一六:古语云: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今日虽非主宾。料君子自能量度。
上不紧则下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上不紧则下慢
【释义】:
指办事上上级抓得不紧,下边也就怠慢了。多指办案。《水浒全传》一七:府尹喝道:“胡说!‘上不紧则下慢’。……你是个缉捕使臣,倒不用心,以致祸及于我。”《说唐全传》二二:自古道:上不紧则下慢。本县今限你一个月之内,要这两名响马。
☉上头不紧,下头就松了
《七剑十三侠》三一:只因苏州巡抚俞谦、镇江府莫太守、南京侍郎王华,都是忠良一党,名为查察,实是具文。常言道:上头不紧,下头就松了,所以英雄自由自在。
生则同室,死则同穴-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生则同室,死则同穴
【释义】:
生时同处一居室,死后共处一坟墓。常作誓词,意谓夫妇恩爱生死不离。《前汉书平话续集》下:妃子大惊,立而告曰:“夫妇,人之大伦,生则同室,死则同穴岂可一旦分飞离别?大王思之!”《花神三妙传》:旋复同缔姻雅,以丝萝之旧,而联之以五百年之缘。将谓生则同室,死则同穴,金石莫移也。
⊙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衾:被子。《欢喜冤家》一〇:此身既已与君,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况梦中之誓已自分明,不必言矣。《合浦珠》一〇:瑶枝即求设誓,钱生乃誓道:“生则同衾,死则同穴,泰山如砺,心炳日月。”
⊙生则同衾,死则共穴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八五:黄凤仙道:“你是个状元,岂不闻生则同衾,死则共穴?”《女才子书》六:我非相如,子岂卓氏。古云:生则同衾,死则共穴。子虽不敏,已从事于斯语矣!
⊙生同衾,死同穴
《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我既委身于你,乐则同乐,忧则同忧;生同衾,死同穴。
⊙生则同衾席,死则同穴圹
穴圹:坟穴。《项橐小儿论》:夫妇生则同衾席,死则同穴圹,何得不亲。
⊙生则同居,死则同穴
《三国志平话》上:貂蝉又言:“生则同居,死则同穴,至死不分离”。
食则同桌,寝则同床-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食则同桌,寝则同床
【释义】:
形容情意非常深厚,关系非常欢洽。《三国演义》二:到任之后,与关、张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如玄德在稠人广坐,关、张侍立,终日不倦。《济公全传》七:二人喝酒谈心,追欢取乐,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天天如是。
事宽则圆,急事缓办-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事宽则圆,急事缓办
【释义】:
宽:缓、从容。指办事放宽缓,就能有圆满的结果,再急的事也要从容去做。□清·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朝署》:事宽即圆。《七剑十三侠》一三四:孔子云:“欲速则不达。”俗语说的好:事宽则圆,急事缓办。元帅的心是急切万状,恨不能立刻将非幻、余七捉住,然后进攻南昌,将逆首擒获,押解进京,以正国法。无如天数已定,应该需时多少方可成功,竟是多一日不行,少一日不可,总要到了应除的时候。
⊙事宽则完,急难成效
完:圆满。《水浒全传》六七:此人是一勇之夫,攻击得紧,他宁死,必不辱。事宽则完,急难成效。小弟愿往县中,不避刀斧,用好言招抚此人,束手来降,免动干戈。
⊙事宽则圆,急则缺
《天豹图》九:少爷,尔念他是强性子,况且只求得三日,不要逼他从宽而行,总能成事,包在我身上,三日内必然成事,如今且请下去,自古道:事宽则圆,急则缺。
⊙事宽则圆
《醉醒石》三:自古道:事宽则圆。且回去访个实落,再来和他说话。
⊙事款则圆
款:缓。《儿女英雄传》七:这位姑娘,既把身子落在这等地方,自然要商量个长法儿。事款则圆,你且住啼哭。又二五:你老人家不要着急,这可是急不来的事。事款则圆。
水无本则竭,木无本则折-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水无本则竭,木无本则折
【释义】:
本:根源。木:树木。水无源就干涸了,树无根就要折倒了。比喻人不能忘本。《东周列国志》八六:吴起不奔母丧,忘本之人!夫水无本则竭,木无本则折,人而无本,能令终乎?起非吾徒矣。
太刚则折,太柔则废-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太刚则折,太柔则废
【释义】:
物体过于坚硬反而容易折断,过于柔弱又无用处。喻人过于刚强容易受挫,过于懦弱,又易受欺。□语本《淮南子·汜论训》:太刚易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金瓶梅词话》一:看官听说,世上惟有人心最歹,软的又欺,恶的又怕,太刚则折,太柔则废。
⊙太刚则折
《东周列国志》三九:愚观子玉为人,勇于任事,而昧于决机。能进而不能退,可使佐斗,不可专任也。若以军政委之,必至偾事。谚云“太刚则折”子玉之谓矣!
贪心生,则智昏-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贪心生,则智昏
【释义】:
人一产生了贪心就会头脑发昏,丧失理智,不辨是非,忘乎所以。《精神降鬼传》二:大凡人贪心生,则智昏,精神不得为主。
贪小利则大事不成-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贪小利则大事不成
【释义】:
谓人喜占小便宜就办不成大事。《李公案奇闻》三三:倘遇见眼孔小的人……就是李公有心成全,也是没法了。所以古圣贤说的好,叫贪小利则大事不成。
天变则雨,人变则死-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天变则雨,人变则死
【释义】:
意谓天若变阴就要下雨,人若变态就有生命危险。《天豹图》一九:秦氏指着花赛金骂道:“你这贱人,也有今日了,使你晓得我的利害!自古道:天变则雨,人变则死,你近来大变了,要杀哥哥,打嫂嫂,为何今日动也不动……。”
物不平则鸣-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物不平则鸣
【释义】:
比喻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语见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红楼梦》五八: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
⊙物不得其平则鸣
《精神降鬼传·序》: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观夫此鸟鸣春,此雷鸣夏,此蝉鸣秋,此风鸣冬,应乎四时,似有不平,无非代天以宣化也。
物极则反,人急计生-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物极则反,人急计生
【释义】:
指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人在危急时,往往会突然想出好办法。□语见《鹖冠子·环流》。《醒世恒言》三四:自古道:物极则反,人急计生。赵寿忽地转起一念,便道:“爹莫慌,我自有对付他的计在此。”
小不忍则乱大谋-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小不忍则乱大谋
【释义】:
在小事情上不忍耐,就会损及大的谋划。指小方面不忍耐就会坏大事。□语出《论语·卫灵公》。《三国志通俗演义》七:日今曹军在境,且未可出言,只留逢纪在此,待破曹之后,却来冀州不迟。古人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今留逢纪,某之计也。《镜花缘》六:仙姑岂不闻小不忍则乱大谋?又谚云:“尽人事以听天命”,今仙姑既不能忍,又人事未尽,以致如此,何能言得天命。《老残游记》一四:且又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宫保以为夹堤里的百姓,庐墓生产可惜,难道年年决口就不伤人命吗?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释义】:
用小棍打则承受,以大棍打就避开。指儿子受父亲责打时,责轻则受,责重则避走。《隋炀帝艳史》三:臣闻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殿下虽欲自轻,如宗庙社稷何?《醒世姻缘传》九七:仁兄,你忒也老实。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你也躲闪躲闪儿,就叫人坐窝子棱这们一顿。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释义】:
指尽孝应当竭尽全力,尽忠就要不惜生命。《水浒全传》七五:古人有云: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臣愿效犬马之劳,以除心腹之患。
虚则虚,实则实-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虚则虚,实则实
【释义】:
虚假的就是虚假的,实际的就是实际的。指虚假的东西说不成真实的,真实的东西也说不成虚假的,虚假与真实难以混淆。《醒名花》三:虚则虚,实则实,外面人谁不晓得公子惯会彻害人的,就是此事传布出去,总不肯信。《两交婚》一〇:众里保道:“虚则虚,实则实,我们自然要从公说话。”
夜行以烛,无烛则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夜行以烛,无烛则止
【释义】:
夜游要用灯烛照路,没有则不要出行。《西游记》六七:古人云:夜行以烛,无烛则止。你看他打一对灯笼引路,必定是个好的。
有妻子则慕妻子-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妻子则慕妻子
【释义】:
指人娶了妻子就会贪爱妻子。含有爱妻伤志之意。《儿女英雄传》三三:也深愁他天分过高,未免聪明有余,沉着不足。又恰恰的在个“有妻子则慕妻子”的时候,一时两美并收,难保不为着“翠帷锦帐两佳人”,误了他“玉堂金马三学士”。
有其人则有其神-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其人则有其神
【释义】:
神:神灵、魂魄。有一个人,就有其魂魄或精神。《醒世恒言》二五:自古道的好:“有其人则有其神。”即是祷告的许了做诗做赋,也发下这点虔诚,难道托梦的只会行云行雨,再没有别些灵感?少不得后来有个应验。
有其子则有其父-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有其子则有其父
【释义】:
有什么样的儿子,就会有什么样的父亲。亦指父子相像或同心。《青楼梦》五五:如今那老法师既奉仙翁之命来促我们归班,我们已抚养你长成了,如今子孙满座,我们向平之愿亦已了矣。(夹批)有其子则有其父,父子可谓同心。不必悲伤,我们要随长老去了。
欲速则不达-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欲速则不达
【释义】:
意谓一味求快,往往反而达不到目的。□语出《论语·子路》。《七剑十三侠》一三四:孔子云:欲速则不达。俗语说得好:事宽则圆,急事缓办。
源远水则浊,枝繁果则稀-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源远水则浊,枝繁果则稀
【释义】:
喻指世族大家的后代子孙往往鱼龙混杂,优劣不等,且多品行不端,成材者少。《红楼梦》一五脂评:所谓“源远水则浊,枝繁果则稀”,余为天下痴心祖宗为子孙谋千年业者痛哭。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释义】:
月亮圆满后就开始亏缺,水满了就会溢出来。比喻事物到了极点,就要走向反面。□语出《史记·田叔列传》: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东周列国志》二四:夫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齐之亏且溢,可立而待。《红楼梦》一三: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责人则明,恕己则昏-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责人则明,恕己则昏
【释义】:
指批评别人时清楚,轮到自己时就易自我宽恕,糊涂起来。《水浒后传》三九:国主急止住道:“贤弟不必多言,你忠义两全,又承国母慈旨,何用多讲。你前日劝我纳妃,何等正论!若再不允,是‘责人则明,恕己则昏。’”
治则事文,乱则事武-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治则事文,乱则事武
【释义】:
意谓治世习文,乱世习武。《快心编》一三:古语云:治则事文,乱则事武。方今寇烽燎炽,淮北动摇。执事擐甲行间,自必谋往剿耳。虽革窃乌合,不难平灭,然运筹决胜,亦赖其人。故执事有收罗豪杰之举。
坐则见于墙,食则见于羹-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坐则见于墙,食则见于羹
【释义】:
坐功好不好在墙上才能比较出来,饮食做的好不好在羹汤里才能显示出来。比喻交情诚不诚,在关键时刻才能分辨。《东游记》四六:那亭中三老听了,一齐说道:“交情说到神交,这点精诚,古今能有几个?古语说的好:坐则见于墙,食则见于羹,心同道同,便是交道也。”
非……则……-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非……则……fēi…zé……
固定格式
由副词“非”和副词“则”组成。加强肯定和否定的判断。可译为“不……就……”。译时要加判断词“是”。
《墨子·明鬼下》:若是,则先死者非父则母,非兄而姒(sì)也。(《墨子》册二卷八页九下)
——如果是这样,那么先死的不是父亲就是母亲,不是哥哥就是嫂嫂。(姒:古代称妯娌间年长的为姒。)
《韩非子·显学》: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韩非子》册三卷十九页九上)
——所以明据先王之法,肯定尧舜之道的,不是愚蠢就是欺骗。(诬:欺骗。)
丕则-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丕则pīzé
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具备了一定条件才发生、出现。作状语。可译为“就”。
《尚书·康诰》: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蔽时忱,丕则敏德。(《尚书注疏》册三卷十四页七下)
——不做使人怨恨的事,不要采用不正当的谋划不合常法的措施,来遮蔽这诚心,就可以很快地进入美德的境界。(彝:常法,法则。时:是,此。)
《逸周书·祭公》:呜呼!天子,三公监于夏商之既败,丕则无遗后难。(《汲冢周书》卷八页四五下)
——哎!天子、三公以夏商之灭亡作为借鉴,就不会给后代留下祸患。(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监:用同“鉴”。借鉴。)
然则-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然则ránzé
熟语
连接句子,表示连贯关系。可译为“如此,那么”或“那么”。
《商君书·更法》:汤、武之王(wàng)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商君书》册一卷一页三上)
——商汤、周武统一天下,〔是因为〕不遵循旧法而兴盛;殷纣、夏桀覆灭,〔是因为〕不改变旧礼而亡国。〔既然〕如此,那么反对复古的人不应该受指责,遵循旧礼的人不值得去赞扬。
《庄子·内篇·齐物论》:狙(jū)公赋芧(xù),曰:“朝三而莫(mù)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莫三。”众狙皆悦。(《庄子》册一卷一页十六下)
——狙公〔给猴子〕发橡子儿,说:“早晨三升,晚上四升。”众猴都发怒起来。〔狙公〕又说:“〔既然〕如此,那么早晨四升,晚上三升。”众猴都很高兴。(莫:用同“暮”。晚上)
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文正公集》册一卷七页五七下)
——这样看来,做官时也忧愁,退隐时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则-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则zé
副词
在句中作状语
一、表示数量或动作行为的对象仅限于某一范围。可译为“仅”、“只”等。
《荀子·劝学篇》: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册一卷一页四下)
——小人求学问,从耳朵听进去,从口里说出〔就算了〕,口耳之间的距离仅四寸罢了,怎么能够使自己的品德完善呢!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册二卷五页十二下)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象车篷,到了中午,只象盘子〔那么大〕。陈亮《又甲辰答书》:秘书不教以成人之道,而教以醇儒自律,岂揣其分量则止于此乎?(《龙川文集》册三卷二十页七上)
——秘书不拿完人的道理来教导〔我〕,而教〔我〕以纯儒要求自己,难道估量我的水平只能达到这个地步吗?(秘书:古代官名。这里指朱熹。醇儒:旧谓学识精粹的儒者。一作“纯儒”。)
二、表示动作行为具备了某种条件才发生、出现。可译为“才”。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xǐ)之,如之何则可?(《孟子注疏》册一卷一上页七上)
——我为这些事感到耻辱,希望替所有战死的人彻底洗雪耻辱,怎么办才好?
《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矣?(《孟子注疏》册一卷一下页一下)
——具备了什么样的德行才能统一天下呢?
三、表示强调
1.表示对动作行为或性状的强调。可译为“才”、“就”等。
《荀子·天论篇》:物之已至者,人袄(yāo)则可畏也。(《荀子》册三卷十一页十二上)
——在已经出现的事情中,人为的灾祸才可怕。(人袄:人为的灾祸。袄,用同“妖”。)
《战国策·赵四》: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战国策》中册页七七〇)
——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
2.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强调。可译为“就”、“才”等,译时要加判断词“是”。
《墨子·明鬼下》:先生者先死,若是,则先死者非父则母,非兄而姒(sì)也。(《墨子》册二卷八页九下)
——先生的人先死,如果是这样,那么先死的人不是父亲就是母亲,不是哥哥就是嫂嫂了。(姒:古代妯娌间年长的为姒。)
《国语·越语上》:此则寡人之罪也。(《国语》下册页六三四)
——这就是我的罪过啊。
《汉书·贾谊传》:至于髋髀(kuānbì)之所,非斤则斧。(《汉书》册八页二二三六)
——至于割到髋髀之间,不是用斤就是用斧。(髋:胯骨。髀:大腿。斤:横刃斧。)
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文正公集》册一卷七页五七上)
——这才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则-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则zé
连词
一、连接分句,表示连贯关系。
1.表示事理上前后相承。可译为“那么”、“就”、“便”等。
《商君书·外内》: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商君书》册二卷五页七下)
——如果能使商人和从事技艺的人不增加,那么想使国家不富足,也办不到。
《荀子·天论篇》: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册三卷十一页九上)
——加强农桑节省费用,那么天就不能使他贫困。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中华活叶文选》册三页七二二)
——天下事有难和易的区别吗?肯做,那么难的也变为容易了;不肯做,那么容易的也变为难了。
《诗经·小雅·出车》:既见君子,我心则降。(《毛诗注疏》册五卷九之四页三上)
——已经看见了〔我的〕丈夫,我的心也就放下了。
《左传·庄公十年》:战则请从。(《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一五〇)
——〔如果〕作战〔我〕就请求跟〔您〕一块儿去。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zhǐ)。(《晏子春秋》册二卷六页四上)
——橘树生在淮水以南结的就是橘子,生在淮水以北结的就是枳。《后汉书·张衡列传》: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chánchú)衔之。(《后汉书》册七页一九〇九)
——假如有了地震,酒樽形的候风地动仪就振动上面的龙,机关发动,〔龙便〕吐出铜丸,于是〔蹲着的〕蟾蜍便衔住它。
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文正公集》册一卷七页五七下)
——〔他们如果〕在朝廷里做大官,就为百姓担忧;住在僻远的江湖上,就为国君担忧。
《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稗类钞》册六页一四七)
——诸位没有〔保卫家乡的〕意愿就算了,诸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所向就行了。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聊斋志异》册二页四八八)
——每听到琴瑟的声音,便合着节拍起舞。
2.表示时间上前后相继。可译为“便”、“就”等。
《韩诗外传·四》:故有社稷,莫不欲安,俄则危矣;莫不欲存,俄则亡矣。(《韩诗外传》卷四页三六上)
——所以有国家的,没有人不想平安,不久便危险了;没有人不想长存,不久便被灭亡了。
《汉书·陈胜项籍传·项籍》: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汉书》册七页一八〇四)
——于是一到就包围王离,同秦军遭遇,经过九次战斗,断绝了〔他们的〕交通,大胜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临川集》册十七卷八三页二下)
——大家出了洞,就有人责备那主张退出来的人。
《梦溪笔谈·技艺》: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元刊梦溪笔谈》卷十八页十六)
——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板面上,那么〔排在板上的〕字就象磨刀石那样平。
3表示某种情况在发现时已经产生、出现。可译为“原来已经”、“原来”等。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四〇九)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他们,追到黄河边,〔他们〕原来已经在船上了。
苏轼《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东坡全集》册六卷三三页三下)
——慢慢地察看,原来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缝。
《聊斋志异·促织》: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聊斋志异》册二页四八八)
——近前一看,原来蟋蟀落到鸡冠子上,使劲叮着不放。(集:止。)
二、连接分句,表示转折。前后两句意思相反。可译为“反而”、“却”、“但”等。
《论语·子路》:欲速则不达。(《论语注疏》册二卷十三页四上)
——想要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孟子·梁惠王下》: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孟子注疏》册一卷二下页七上)
——尽力来事奉大国,却不能够免于被侵犯。
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昌黎先生集》册四卷十二页二上)
——爱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育他;对于他自己,却把求师看做是耻辱的事,真糊涂啊。
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柳河东集》册五卷十九页十下)
——贵州没有驴子,有个好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运进来。运到后却没有用处。
林觉民《绝笔书》: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中华活叶文选》册三页七四九)
——我平日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欲见谢,则未知何如。(《史记》册九页二七五六)
——想见了〔皇帝当面〕谢罪,但不知结果怎样。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欲自勉强,则不能久。(《文选》中册页六〇二上)
——自己想尽力去做,但恐不能长久。
三、连接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倒是”。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多则多矣,抑君似鼠。(《春秋左传集解》册三页一〇〇九)
——〔你的战功〕多倒是多,但你象只老鼠。
《国语·吴语》: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下册页六二〇)
——〔这样做〕好倒是好,但还不能够作战。
《管子·小匡》: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管子》册二卷八页十七下)
——坏倒是坏,然而不是那急事呀。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杜夔(注)》:巧则巧矣,未尽善也。(《三国志》册三页八〇七)
——巧倒是巧,但还不十分完善。
四、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左传·宣公十二年》: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师直为壮,曲为老。”我则不德而徼(yāo)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谓老。(《春秋左传集解》册二页五八六)
——先大夫子犯说过:“作战,理直士气就旺盛,理曲士气就衰退。”我们如果不重德行使楚国怨恨〔我们〕,我们理曲而楚国理直,不能说〔楚军士气〕衰退了。(徼:用同“邀”。)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史记》册一页三二九)
——项羽就对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人说:“谨慎地防守成皋,假如汉军想挑战,千万不要同〔他们〕交战,只要不让〔他们〕东进就行了。”
则-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则zé
助词
一、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标志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可译为“的”。
《诗经·齐风·鸡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毛诗注疏》册三卷五之一页三上)
——不是鸡的叫声,是苍蝇的声音。
《诗经·齐风·鸡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毛诗注疏》册三卷五之一页三下)
——不是东方的光亮,是月亮发出的光。
二、用在句末,使语句和谐匀称。不能译出。
《诗经·小雅·正月》: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毛诗注疏》册六卷十二之一页八下)
——他求我时,唯恐得不到我。
则-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则zé
语气词
用在疑问句末。助特指问语气。常同表示疑问的代词“何”等呼应。可译为“呢”。
《墨子·尚贤中》:何则?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墨子》册一卷二页五上)
——为什么呢?都是因为只知道小事,而不懂得大事啊。
《韩非子·显学》:虽有不恃檃栝(guā)而有自直之箭、自圆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韩非子》册三卷十九页十一下)
——虽然有不靠加工而本来就直的箭杆、本来就圆的木料,好工匠并不看重〔它〕,为什么呢?坐车的不只一人,射箭的不只射一支箭。(檃栝:矫揉弯曲竹木等使平直或成形的器具。这里指加工。)
则-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则zé
附类
一、名词。作“准则”、“法则”解。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礼乐,德之则也。(《春秋左传集解》册一页三六五)
——礼乐是道德的准则。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史记》册八页二四九九)
——聚合分散,产生消亡,哪里有永远不变的法则。
二、动词。作“效法”或“仿效”解。
《史记·周本纪》: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史记》册一页一一六)
——继承后稷、公刘的事业,效法古公、公季的法则,笃仁、尊老、爱幼。(笃:忠诚。)
则-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
则zé
名量词。1.计量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一则短评/两则新闻/几则日记/数则随笔/寓言三则/札记一则/引文数则/杂感几则/拾零几则∥这本书汇集了一百则民间笑话,十分有趣。/高校将扩大招生名额,这真是一则好消息。2.计量事物细分的条目:总纲第一则/第一条共三则/民法第五条第二则/这则有三款∥关于故意伤人罪,本法律第十条第一则第六款中有明确的说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
大用现前,不存轨则-佛源语词词典
大用现前,不存轨则
有重大、急需的用度时,不存在什么规范、准则了。意谓根据客观情况的需要,必须打破常规时,就应打破常规。《五灯会元·卷四·长庆大安禅师》:“问:‘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时如何?’师曰:‘汝用得但用。’”
动则不动,不动则动-佛源语词词典
动则不动,不动则动
动等于未动,不动其实在动。佛家主张,万物皆空,万物一如,一切在于心的思维,动与不动实际上是相对的。《虚堂和尚语录》卷二:“僧问:‘毗耶城里说法,双梼树下谈玄。如何是不动尊?’师云:‘东走西走。’僧云:‘既是不动尊,为什么东走西走?’师云:‘痴人面前不得说梦。’僧云:‘莫是动则不动,不动则动么?’师云:‘宝所在近,更进一步。’”
动则影现,觉则病生-佛源语词词典
动则影现,觉则病生
修炼禅法,一定要做到静虑入定,一念不生,内心一旦有所动,那么烦恼、欲念就会像影子一样随着本体出现。参禅入定做到如梦如幻的状态,便是达到一定境界了,如果很清醒、警觉,便是私心杂念产生了。《祖堂集·卷七·夹山和尚》:‘问:如何是沙门行?’师云:‘动则影现,觉则病生。’”
居安则虑危,在乐须知苦-佛源语词词典
居安则虑危,在乐须知苦
处于安宁的环境和时光之中,要想到可能有危难到来;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要知道还有苦难和艰苦存在。《五灯会元·卷十七·灵鹫慧觉禅师》:“智慧为桥梁,柔和作依怙。居安则虑危,在乐须知苦。”上半句源于上古汉语。《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佛家作下半句配合。现代汉语作为格言承用。
礼烦则乱-佛源语词词典
礼烦则乱
礼节太烦琐了就会产生紊乱。强调礼节、礼仪应该简化。《祖堂集·卷十三·舒州龙潭和尚》:“师有时上堂,良久乃云:‘礼烦则乱。’”现代汉语作为格言承用。
热则取凉,寒则向火-佛源语词词典
热则取凉,寒则向火
“向火”即“烤火”。热了就想办法凉快凉快,冷了就烤烤火。比喻按自然规律办事,遇到什么问题就采取一定措施解决什么问题。《祖堂集·卷十七·岑和尚》:“问:‘如何是平常心?’师云:‘要眠则眠,要坐则坐。’僧云:‘学人不会。’师云:‘热则取凉,寒则向火。’”
事到极处则难说,理到极处则难明-佛源语词词典
事到极处则难说,理到极处则难明
事情发展到极端地步就难说会发生什么问题;道理推到极端便很难使人明白。强调做事说理都要保持适当的度,如果走到极端就会犯片面性错误,很难说清楚弄明白了。《虚堂和尚语录》卷九:“事到极处则难说,理到极处则难明。事到极处则难说,河目海口恣意澜翻;理到极处则难明,云蒸月晕水瘦山肥。”
遇冬则寒,遇夏即热-佛源语词词典
遇冬则寒,遇夏即热
比喻遇到什么事情就会出现什么问题,碰到什么环境就会产生什么现象。强调机遇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祖堂集·卷十八·赵州和尚》:“问:‘学人去南方,忽然雪峰问赵州意作么生祗对。’师云:‘遇冬则寒,遇夏则热。’”
争则不足,让则有余-佛源语词词典
争则不足,让则有余
强调在利益面前要谦让。《祖堂集·卷八·云居和尚》:“俗士问僧:‘某甲家中有一个铛子,寻常煮饭,三人吃不足,千人食有余。上座作么生?’僧无对。师代曰:‘争则不足,让则有余。’”
则-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则zé
①准则,法则。如“以身作则”。《诗经·大雅·悉民》:“天生烝民,有物有~。”(烝:众。)《楚辞·离骚》:“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②效法,以……为准则。《孟子·滕文公上》:“惟天惟大,惟尧~之。”《世说新语·规箴》:“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③划分等级。《尚书·禹贡》:“咸~三壤,成赋中邦。”(咸:全都。三壤:土壤按肥瘠分上中下三等。)④乃,就是。诸葛亮《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攸之、祎、允之任也。”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岳阳楼之大观也。”⑤仅,只,才。《荀子·劝学》:“口耳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如盘盂。”(车盖:车上遮阳挡雨的用具。)⑥连词。表顺承关系。(1)表两事时间相承,可译为“就”“便”等。《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又得所赠金,~起而入之。”(2)表两事有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事理上有相承关系。可译为“就”“那么”等。《劝学》:“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利。”《隆中对》:“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游者众;险以远,~至者少。”⑦连词。表转折关系。(1)表两事正相反。可译为“却”“反而”等。《论语·子路》:“欲速~不达。”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2)表后者的出现在意料之外。可译为“原来已经”“却”等。《论语·微子》:“使子路反见之,至~行矣。”《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苗~槁矣。”⑧连词。表并列或对待关系。《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君有之;羽毛齿革,~君地生焉。”吴均《与朱元思书》:“蝉~千转不穷,猿~百叫无绝。”⑨连词。(1)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等。《荀子·议兵》:“大寇~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畔:通“叛”,背叛。)《史记·项羽本纪》:“谨守成皋,~汉欲挑战,慎勿与战。”(2)表让步。可译为“固然”“倒是”等。《孟子·滕文公上》:“滕君~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庄子·天道》:“美~美矣,而未大也。”⑩助词。(1)相当于“之”。《诗经·齐风·鸡鸣》:“匪鸡~鸣,苍蝇之声。”(匪:非。)(2)用于疑问句末,与“何”配合构成“何则”,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韩非子·显学》:“不恃赏罪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知与不知也。”(倾盖如故:路上相遇停车交谈,就像有多年交情一样。倾盖,指两车靠近将车盖挤倾斜了。)
【则则】赞叹的声音。袁枚《祭妹文》:“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奓zhà户:开门。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
一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一则yī zé
【释义】:
①犹一方面。多用于并列叙述两件事时。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保持较大一部分兵力于适当的机动地区,不要绝对地分散,一则便于应付可能的事变,一则使分散执行的任务有一个重心。”也与“二则”、“三则”等连用,列举原因或理由。巴金《雾》:“一则因为这件事很重要,二则他害怕她误会了自己的意思,所以他说话时不免现出激动的样子。”②表数量。一项,一条。如:新闻一则;启事一则。
不平则鸣-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平则鸣bù píng zé míng
【释义】:
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语出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孙中山《建国方略》:“盖不平则鸣,大多数人不能长为极少数人之牺牲者,公理之自然也。”
不则声-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则声bù zé shēng
【释义】:
不做声。如:奶奶只是笑,再不则声。
不规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规则bù guī zé
【释义】:
没有规律可循。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
再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再则zài zé
【释义】:
犹其次,另外。鲁迅《不求甚解》:“再则,像‘誓不签订辱国条约’一句经文,也早已有了不少传注。”
原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原则yuán zé
【释义】:
说话、行事所依据的准则。毛泽东《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分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分则fēn zé
【释义】:
细则。对总则而言。
则1-现代汉语大词典
则1zé則
【释义】:
①规章;法度。如:规则;细则。②楷模;准则。巴金《家》:“这期间,不顾一切阻挠以身作则做一个开路先锋的便是许倩如。”③作,做。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我们爬起来逃走的时候,他也不则一声。”④乃,就是。加强肯定语气。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连词。(1)表承接。即,就。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表转折。却。沈从文《从文自传》:“他们则爱他的师傅,一近身时就潇洒快乐了许多。”(3)表平列。如:一则怕她们多心,二则又不知他是怎么个情性。(4)表递进。而。如:身死则国亡。⑥量词。犹篇,条。艾芜《笑话一则》:“我们乡下,流行一则笑话。”
则刀-现代汉语大词典
则刀zé dāo
【释义】:
汉字偏旁之一的名称。也称立刀。楷书形状为“刂”,如“削”、“刮”等字右边的部分。
则声-现代汉语大词典
则声zé shēng
【释义】:
作声。如:他听了,也不敢则声。
则例-现代汉语大词典
则例zé lì
【释义】:
成规;定例。梁斌《播火记》:“如今一般则例,都是随粮附征。”
则2-现代汉语大词典
则2zhī則
【释义】:
姓。
以身作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ò zé
【释义】:
用自己的行动作出榜样。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艰苦奋斗,以身作则…这是中国解放区的特色之一。”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现代汉语大词典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tīng zé àn
【释义】:
多方听取意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单方面听取意见,会出差错。张国庆《亲仇》:“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为什么光听大舅的,不能听听他们的意见呢?”
典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典则diǎn zé
【释义】:
典章法则;准则。特指诗文等的法则、章法。鲁迅《古书与白话》:“便是文章,也未必独有万古不磨的典则。”
总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总则zǒng zé
【释义】:
指规章条例最前面的概括性的条文。
准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则zhǔn zé
【释义】:
言论、行动所遵循的标准或原则。陈毅《六国之行》:“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
议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议则yì zé
【释义】:
议事规则。孙中山《建国方略》:“彼凭议则及会章以率众,引导之而不驱策之,至达目的而已。”
附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附则fù zé
【释义】:
附在法规或条约后面的补充性条文,一般是关于生效日期、修改程序等的规定。
变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变则biàn zé
【释义】:
非规则的,在规则范围以外的。郭沫若《社会发展阶段之再认识》:“在公社财产之外已经有私人的动产和稍后的不动产发展出来,但是,是作为变则的、低次于公社财产的形态。”
小不忍则乱大谋-现代汉语大词典
小不忍则乱大谋xiǎo bù rěn zé luàn dà móu
【释义】:
指计较小事,会影响大局。语出《论语·卫灵公》。欧阳山《三家巷》:“‘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过是些小事情,也犯不着因小失大。”
否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否则fǒu zé
【释义】:
连词。“如果不这样”的意思。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产生或可能产生下文所说的情况或结果。毛泽东《实践论》:“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hé píng gòng chǔ wǔ xiàng yuán zé
【释义】:
1954年4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首次提出。同年六月,中印、中缅总理的联合声明中重申并确认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四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四则sì zé
【释义】:
指四则运算。如:四则题;整数四则;分数四则。
四则运算-现代汉语大词典
四则运算sì zé yùn suàn
【释义】:
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统称。
四项基本原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四项基本原则sì xiàng jī běn yuán zé
【释义】: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闻过则喜-现代汉语大词典
闻过则喜wén guò zé xǐ
【释义】:
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就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如:我们纵然达不到古人闻过则喜的境界,也应耐心听取别人的批评,不能“老虎屁股摸不得”。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现代汉语大词典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shuǐ zhì qīng zé wú yú rén zhì chá zé wú tú
【释义】:
水太清,就养不住鱼;人过于明察,就会失去众人。比喻对人对事过于苛察,就不能容众。语出《汉书·东方朔传》。李丰祝《长长的征程》:“我这个人就很严肃,毛主席批评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法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法则fǎ zé
【释义】:
①法度。也指准则;规则。巴金《生》:“这个法则是‘互助’,是‘团结’。人类靠了这个才能够不为大自然的力量所摧毁,反而把它征服,才建立了今日的文明。”②规律。《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照自然法则,每个人都将死去,但为人民献身,虽死犹生。”
治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治则zhì zé
【释义】:
治疗疾病的原则。在整体观念和辩证的基础上,对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和判断,针对不同的病情制订各种治疗原则,如治病求本、协调阴阳、扶正祛邪,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治未病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