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判)是什么意思
裁判官←→检察官-反义词词典
裁判官←→检察官cáipànguān-jiǎncháguān
【词性】:名
裁判官:在法院依照法律,对案件做裁决或裁定的人。
检察官:在检察院审查被检举犯罪事实的人。
【例】 他父亲是裁判官,他母亲是检察官。
批判←→表扬 表彰-反义词词典
批判←→表扬 表彰pīpàn-biǎoyáng biǎozhāng
【词性】:动
批判:批评。
表扬:(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
表彰:表扬(伟大功绩、壮烈事迹等)。
【例】 我以为文艺家在抗日问题上的联合是无条件的,只要他不是汉奸,愿意或赞成抗日,则不论叫哥哥妹妹,之乎者也,或鸳鸯蝴蝶都无妨。但在文学问题上我们仍可以互相批判。(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很好,他们一个超额百分之七,一个超额百分之四,厂里黑板报还表扬……(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所以,那时发表出来的文字,有被抽四次的可能,——现在有些人不在拼命表彰文天祥方孝孺么,幸而他们是宋明人,如果活到现在,他们的言行是谁也无从知道的。(鲁迅:《〈花边文学〉序言》)
批判-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批判pīpàn
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颂扬、赞颂(对腐朽没落的文化只能批判,不能~。)
断定 判断-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断定 判断
断定duàndìng 判断pànduàn
动词。表示下确定的结论。
“断定”强调确定现象、情况、问题的是非或确定有无某种属性,含有“肯定无疑”的意味。例如:“马小翠一想这两句话,就断定这决不是好人”(李准:《马小翠的故事》);“只凭这一点,我就断定八路军定能成事”(孙犁:《风云初记》)。
“判断”强调对于是与非或属性存在与否作出了分辨与选择;意思不如“断定”那样肯定,比“断定”轻。例如:“一个人愈有知识愈不简单,愈不能单从一二点三四点去判断”(《傅雷家书》);“究竟它站得住脚站不住脚,还有多少观众,让实践来判断,不忙去禁止”(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周炳判断他大概在很久以前就是一个共产党员”(欧阳山:《三家巷》)。
“判断”在表示“对现象、情况、问题等进行思考、分析,而后去作结论”的意思时(如说:“他潜心思考,判断这种说法是否有不妥善的地方”;“细心观察泥浆的变化,判断泥浆中有无油气显示和这种显示的真假”〔张天民:《创业》〕),和“断定”没有同义关系。
批评 批判-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批评 批判
批评pīpíng 批判pīpàn
动词。指就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
“批评”含有“一般地给以评断”的意味。例如:“我那回也不该丢下工作不管,上级也批评了我”(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但是如果抗战不积极,我们就应该批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批判”含有“严格地、不留情地指出缺点,错误,并加以分析”的意味和严厉的态度色彩,意思比“批评”重。例如:“然而革命者决不怕批判自己,他知道得很清楚,他们敢于明言”(鲁迅:《三闲集》);“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象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批判”在表示“对错误的或反动的思想、言论、行为作深入分析并加以否定”的意义时(如:“这种反动的论调必须批判”),和“批评”没有同义关系。
谈判 会谈-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谈判 会谈
谈判tánpàn 会谈huìtán
动词。指有关方面对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约定的时间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谈判”含有“双方进行口头上的交锋,以解决存在于相互间的矛盾”的意味;有严肃的、全力以赴的态度色彩。例如:“这一次,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谈了四十三天”(《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央代表同彝族代表正在谈判”(陈其通:《万水千山》)。
“会谈”强调碰在一起就有关问题进行交谈,含有“不拘是否解决问题,着重在交流情况、交换意见”的意味;有“友好、郑重、注重礼仪”的态度色彩;意思比“谈判”轻。例如:“外交部长黄华同英国保守党领袖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今天下午会谈”(《光明日报》,1977.4.8);“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一日至十月二日,苏、中、美、英、法五国外长在伦敦会谈”(《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注释)。
分 判 剖 析 别-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分 判 剖 析 别
[分fēn 判pàn 剖pōu 析xī 别bié]
同 ①分开。《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十二:指春秋时代十二个诸侯国)《左传·襄公十四年》:“与女剖分而食之”。(女:汝)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剖心析肝”。《荀子·君道》:“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契券:即符契。古代符契,刻木后剖为两半,双方收存以作凭证) ②区分,辨析。《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庄子·天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北史·裴政传》:“簿案盈几,剖决如流”。(文书案卷堆满桌子,分析决断如同流水一般)陶渊明《移居》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列子·杨朱》:“我又欲与若别之”。(我还想同你辨别一下)范缜《神灭论》:“有何别焉?”
异 【分】 ①一半。《列子·周穆王》:“人生百年,昼夜各分”。 ②分配,分给。《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判】 判决。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判状辞甚巽”。(状:状纸,状子。辞甚巽:言词很恭顺)
【析】 劈,劈木头。《诗·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怎样劈开木柴呢?必须用斧子。薪:木柴。匪:非。克:能)
【别】 ①离开,告别。李白《南阳送客》诗:“挥手再三别”。 ②副词。另,另外。《史记·高祖本纪》:“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成语有“又当别论”、“别有用心”。辨这一组词在“分开”、“分辨”的意义上相同,在其他意义上互不通用。
【剖判】 连用有两个意思:①开辟。《韩非子·解老》:“自天地之剖判,以至于今。” ②分别。左思《吴都赋》:“剖判庶士”。
判若两人 依然故我-反义词应用词典
判若两人 依然故我
判若两人 pànruòliǎngrén
依然故我 yīrángùwǒ
【判若两人】形容人的变化极大。
〔例句〕
1.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只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
2.潘先生两次喊车,一恭一倨,判若两人。
3.他看见自己曾是热心的青年,曾有过爱情;后来,进了账房,沾上了铜臭,他便崇拜起了另外的偶像——“黄金之神”,变得判若两人。
【依然故我】仍旧是我从前的老样子。形容自己的情况没有变化。
〔例句〕
1.安内特强烈的敌意依然故我。
2.心里暗想,时过两年之久,电影院水平总归也会有些进步才是。谁料,这两年他们白过。电影进步了不少,电影院却依然故我。
判断 推断-近义词应用词典
判断 推断
判断 pànduàn 推断 tuīduàn
【判断】断定。如:
1.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推断】推测断定。如:
2.经过仔细的分析,他的推断完全证实了:果然是一颗新星!
辨析:“判断”比“推断”更肯定,更合逻辑,更有把握,多指对某事物有所了解并掌握一定根据而对它作断定,如判断是非曲直。“推断”指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推测。
批判 批评-近义词应用词典
批判 批评
批判 pīpàn 批评 pīpíng
【批判】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并加以否定。如:
1.回到驻地,雷锋便组织大家联系当前形势和战备任务进行座谈、批判。
【批评】指出优缺点,使优点能发扬,缺点能克服。如:
2.我看到一位同志做了一件损公利己的事,心里过不去,立即批评和制止了他。
辨析:“批判”的对象多指错误、严重错误或反动言行。“批评”的对象多属一般错误、缺点。对民族遗产,用“批判”,不用“批评”,含有扬弃落后糟粕,吸取民主精华的意味。
审判 审讯-近义词应用词典
审判 审讯
审判 shěnpàn 审讯 shěnxùn
【审判】审理和判决(案件)。如:
1.一位有学问的博士,来替我们审判这件案子。
【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当事人追问关于案件的事实。如:
2.于是,残酷的审讯开始了,他们想逼她说出炕洞的秘密来。
辨析:“审判”包括审问到判决的全过程,可指审理过程,也可指判决阶段,如审判案件。“审讯”指对当事人员的讯问。
谈判 会谈-近义词应用词典
谈判 会谈
谈判 tánpàn 会谈 huìtán
【谈判】双方用商议方式,解决彼此有关的重大问题。如:
1.双方代表团又进行了两轮谈判。
【会谈】双方或多方共同商谈。如:
2.说完,勒令杜布切克等在事先拟就的同意苏军“留驻”捷克斯洛伐克的所谓会谈公报上签字。
辨析:“谈判”指国内或国际,对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商议,如军事谈判。“会谈”指两国或几个国家,在指定地点举行会议,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商谈,如经济合作问题会谈,友好会谈等。
判-古文观止词典
判pàn
【词性】:动词
分开(1)。《梓人传》:判而为百役。——分开来说,下面是做各类工作的人。
判官-古文观止词典
判官pàn guān
【词性】:名词
官名。州官的属员,掌管文书事务(3)。《泷冈阡表》:为道州判官。——做过道州的判官。《泷冈阡表》:又为泰州判官。——又做过泰州的判官。《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尚得自举判官。——还可以自己选用判官。
判然-古文观止词典
判然pàn rán
【词性】:形容词
清楚的样子(1)。《驳复仇议》: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那么刑、礼的功用,就清楚地区别开了。
通判-古文观止词典
通判tōng pàn
【词性】:名词
官名。宋初始置于州府,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1)。《袁州州学记》: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通判颍川陈君侁听了他的话,认为确实如此。
批判-佛源语词词典
批判
批,分析;判,评论、断定。经过分析评论而有所裁定或断定。《祖堂集·卷十二·仙宗和尚》:“问:‘非言所及,非解能到,什么人能到?’师云:‘阿谁教你担枷戴索?’僧云:‘今日得遇明师批判。’”现代汉语改其意而用之,指对错误言行进行分析批评。例:那时我是犯错误的人,经常在小组会上受批判。
判-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判pàn
①分,分开。《国语·晋语一》:“民外不得利,而内恶其贪,则上下既有~矣。”柳宗元《封建论》:“遂~为十二,合为七国。”②区分,分辨。《世说新语·雅量》:“王、谢旧齐名,于此始~优劣。”苏洵《六国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③评断,决定。《宋书·谢晦传》:“其事已~,岂容复疑?”特指裁决狱讼。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状,辞甚巽。”(巽xùn:通“逊”,谦和。)也指裁决狱讼的文书。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取~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④唐宋官制,以高官兼任低职称判。《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以吏部尚书刘晏~度支。”《宋史·范仲淹传》:“唐以宰相分~六曹。”(六曹:六部。)⑤不顾,豁出去。《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一士~死兮而当百夫。”元稹《采珠行》:“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死采。”
【判断】①辨别,断定。《北齐书·许惇传》:“以能~,见知时人。”②鉴赏。刘克庄《贺新郎·寄题聂侍郎郁孤台》:“倾倒赣江供砚滴,~雪天月夜。”
【判涣】分散。《诗经·周颂·访落》:“将予就之,继犹~。”
【判然】区别明显的样子。苏舜卿《王公行状》:“苟遇物持平,轻重~于中矣。”
东京审判-现代汉语大词典
东京审判dōng jīng shěn pàn
【释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日本东京对法西斯日本首要战犯进行的国际审判。由中、苏、美、英等11国代表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从1946年1月19日~1948年11月12日对日本首要战犯进行了审判。最后判处首要战犯25人有罪,其中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松井石根、武藤章7人判处绞刑。
直言判断-现代汉语大词典
直言判断zhí yán pàn duàn
【释义】:
逻辑学名词。也叫定言判断。是无条件地反映事物有或没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它通过联系词“是”与“不是”来肯定与否定事物的某种属性。例如:“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和“自然界不是静止不变的”都是直言判断。它的公式是:S是(不是)P。人们以直言判断来表现已获得关于客观现实规律的知识。
刑事审判庭-现代汉语大词典
刑事审判庭xíng shì shěn pàn tíng
【释义】:
也称刑事法庭。省称刑庭。我国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组织机构。
判-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pàn
【释义】:
①分裂;分开。如:判若鸿沟。②区别。老舍《老张的哲学》:“与老张的梦境比起来,俗人们享受的是物质,老张享受的是精神,真是有天壤之判了!”③对狱讼的审理和判决。陆文夫《不平者》:“那份状子要是县里肯收的话,你小汪起码要判两年!”④裁定;评判。《人民日报》1981.8.4:“她是个小学教员,晚上又要做饭,又要给学生判作业,又要洗洗涮涮,真够她受的。”
判文-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文pàn wén
【释义】:
即判决书。邓友梅《烟壶》:“都说他的死刑开脱了,可没见判文。”
判令-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令pàn lìng
【释义】:
法院对民事、经济案做出判决并要求强制执行。如:法院判令被告向原告赔偿人民币20万元。
判处-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处pàn chǔ
【释义】:
法庭依照法律对触犯刑律者的审理和裁决。巴金《关于〈神·鬼·人〉》:“可是就在这年五月在上海发生了所谓‘《闲话皇帝》事件’,日本政府提出抗议,发表文章的《新生周刊》被查封,主编被判处徒刑。”
判刑-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刑pàn xíng
【释义】:
司法部门依据法律给罪犯以刑事处分。巴金《小骗子》:“我们的小骗子却给关进了班房,等候判刑。”
判行-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行pàn xíng
【释义】:
批准施行。《解放日报》1942.7.9:“各科上呈报告请示工作,或对区乡指示工作,均须经过县长判行,并由县长署名,各科无对外行文之权。”
判决-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决pàn jué
【释义】:
①指司法机关对审理结束的案件作出裁决。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当法官宣读了离婚的判决后,她在法庭上当众就哭了起来。”②裁判员在比赛中作出裁决。《北京日报》1981.6.20:“该队自觉服从判决,继续进行比赛。”
判决书-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决书pàn jué shū
【释义】:
法院对诉讼案件的判决制作的书面文件。
判别-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别pàn bié
【释义】:
辨别。许地山《万物之母》:“她不及判别,便说:‘我底儿,你藏在这里么?我来了,不要哭啦。’”
判别式-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别式pàn bié shì
【释义】:
用以判别一元n次方程是否有重根的表达式。如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判别式为b2一4ac,当此判别式等于零时,该方程有重根。
判词-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词pàn cí
【释义】:
①判决书的旧称。②断语;结论。徐特立《我的生活》:“至于卜卦,我照卜辞判断,常不灵验,其他卜者常验,细究他们的判词,发现均是两可的骑墙语。”
判押-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押pàn yā
【释义】:
在公文上签字画押。范文澜等《中国通史》:“清平官中一人为内算官,凡有文书,便代国王判押处置。”
判若两人-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若两人pàn ruò liǎng rén
【释义】:
同一个人前后变化极大。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白舜!他和照片上的那个青年真是判若两人。”
判若鸿沟-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若鸿沟pàn ruò hóng gōu
【释义】:
形容界限很清楚,区别很明显。语出《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鲁迅《〈伪自由书〉后记》:“从此之后,中国文坛新旧的界限,判若鸿沟。”
判明-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明pàn míng
【释义】:
辨别清楚。茅盾《虚惊》:“离这里不过二十来里的据点里的敌人昨天就有了移动,企图尚未判明。”
判例-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例pàn lì
【释义】:
又称案例。法院可以援引作为审理同类案件依据的判决。
判卷-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卷pàn juàn
【释义】:
评定试卷;阅卷。《光明日报》1986.2.14:“电脑判卷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对答卷自动进行评定。”
判定-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定pàn dìng
【释义】:
裁定;断定。魏巍《东方》:“可是现在他沿着村南头走了一遭儿,却不能判定哪个是自己的家门。”
判官-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官pàn guān
【释义】:
①古代官名,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②迷信传说冥司中阎王属下掌管生死簿的官。碧野《没有花的春天》:“这上面写的是蛇溜字,好像是阎罗殿上判官的手笔!”
判罚-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罚pàn fá
【释义】:
体育比赛中裁判员对犯规运动员做出惩罚的决定。《北京日报》1981.9.24:“在观看足球比赛的过程中,有些观众对裁判员的判罚有种种看法及反映,这是正常的。”
判案-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案pàn àn
【释义】:
①对审理结束的案件进行判决。②犹结论。郭沫若《艺术的评价》:“因为我们由同一的前提可以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判案。”
判读-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读pàn dú
【释义】:
利用已知的视觉信息符号来判断新获得的视觉信息的含义。《人民日报》1983.8.8:“北京圆明园的一些建筑废址,由于尘土覆盖已很难辨认。利用卫星照片判读,则可清楚地看出其轮廓和园内建筑遗址。”
判断-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断pàn duàn
【释义】:
①分析裁定。鲁迅《致萧军萧红》:“‘父爱’也一样的,倘不加判断,一味从严,也可以冤死了好子弟。”②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某一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在形式逻辑上用一个命题表达出来。
判断力-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断力pàn duàn lì
【释义】:
分析决断的能力。巴金《〈巴金选集〉后记》:“我的脑筋并不太复杂,我又缺乏判断力。”
判然-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然pàn rán
【释义】:
形容有明显区别。朱自清《山野掇拾》:“又像医生用的小解剖刀,银光一闪,骨肉判然!”
判罪-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罪pàn zuì
【释义】:
法院依据法律给犯罪的人定罪。赵树理《登记》:“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婚姻法》以后,谁再有这种行为,是要送到法院判罪的。”
判辞-现代汉语大词典
判辞pàn cí
【释义】:
犹判词。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把‘农’视为‘本业’,‘商’视为‘末业’,也就是这种斗争的判辞。”
剖判-现代汉语大词典
剖判pōu pàn
【释义】:
开辟;分开。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把五行配于节季,更把五德的终始作为天地剖判以来的转移过程,这不用说是五行的观念论化。”
公开审判-现代汉语大词典
公开审判gōng kāi shěn pàn
【释义】:
指法院审理案件公开进行。在我国,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犯罪案件外,法院审理案件一律公开进行。
公判-现代汉语大词典
公判gōng pàn
【释义】:
公开宣判。把审理完结的案件当众判决。
评判-现代汉语大词典
评判píng pàn
【释义】:
判定是非、胜负或优劣。孙犁《石子》:“在评判时,还要我屈居第二。”
谈判-现代汉语大词典
谈判tán pàn
【释义】:
双方对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商谈。魏巍《东方》:“在这种情势下,于七月十日敌人被迫接受了停战谈判。”
批判-现代汉语大词典
批判pī pàn
【释义】:
①对所认为错误的思想、言行进行批驳否定。周恩来《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主要的还在批判一切机会主义的观念,使全党同志有明白的认识。”②评论是非。如:批判地继承文学遗产。
和平谈判-现代汉语大词典
和平谈判hé píng tán pàn
【释义】:
交战双方为了结束战争而进行的谈判。如: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双方的和平谈判总算有了突破,结束战争的日期总算临近了。
国际裁判-现代汉语大词典
国际裁判guó jì cái pàn
【释义】:
在国际体育运动竞赛会中具有评判资格的裁判员。
国家裁判-现代汉语大词典
国家裁判guó jiā cái pàn
【释义】:
在体育竞赛中执行评判工作的国家级裁判员。系我国最高一级裁判员的称号。
审判-现代汉语大词典
审判shěn pàn
【释义】:
审理案件并加以判决。瞿秋白《赤都心史》:“这位女教师不得不受审判,争辩的结果,反得知审判官中每人至少也得七份口粮呢。”引申为检验评价。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在事实的靠得住与否这一点上,观众最容易审判一个作家了。”
审判厅-现代汉语大词典
审判厅shěn pàn tīng
【释义】:
旧时高等、地方和初级审判厅的通称。清朝末年设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在京师及各省、府、县分设高等、地方和初级审判厅,审理刑事、民事案件。北洋军阀政府沿袭清制,各地仍设审判厅。
审判长-现代汉语大词典
审判长shěn pàn zhǎng
【释义】:
法院主持合议庭审判的人员。法院院长或庭长参加审判案件时,自任审判长。在他们不参加的情况下,由他们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
审判权-现代汉语大词典
审判权shěn pàn quán
【释义】:
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审理和判决刑事、民事等案件的权力。
审判员-现代汉语大词典
审判员shěn pàn yuán
【释义】:
我国各级人民法院担任审判职务的人员。
审判官-现代汉语大词典
审判官shěn pǎn guān
【释义】:
对法院中审理民、刑事案件的官员的通称。
审判庭-现代汉语大词典
审判庭shěn pàn tíng
【释义】:
①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诉讼案件的组织机构。审判庭由庭长一人、副庭长和审判员若干人组成。②为审理每一具体案件而成立的审判组织。
宣判-现代汉语大词典
宣判xuān pàn
【释义】:
法院对当事人宣布案件的判决。秦牧《湘阴热浪记》:“抓住了抢粮的匪徒,亲自审问,召开了一些万人宣判大会,枪决了些主犯。”
末日审判-现代汉语大词典
末日审判mò rì shěn pàn
【释义】:
又称最后审判。基督教谓耶稣将于世界末日,审判古今全人类,分别善人恶人,善人升天堂,恶人下地狱。也泛指在灭亡时受审。毛泽东《论持久战》:“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
最后审判-现代汉语大词典
最后审判zuì hòu shěn pàn
【释义】:
即末日审判。
改判-现代汉语大词典
改判gǎi pàn
【释义】:
法院更改原来所作的判决。如:驳回上诉,不予改判。
裁判-现代汉语大词典
裁判cái pàn
【释义】:
①法院根据事实,依照法律,对诉讼案件加以裁定和判决。李大钊《“五一”May Day运动史》:“三人的裁判,过了四个月才确定了。检察官要求死刑,但陪审很公平持正。”也泛指对事情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老舍《二马》:“伊太太看两个姑娘辩论,心中有点发酸。她向来是裁判一切的,那能光听着她们瞎说。”②根据体育运动的竞赛规则,对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和在竞赛中发生的问题作出评判。③指在体育竞赛中执行评判工作的人。也叫裁判员。柯岩《快活的小诗》:“看球应该像裁判一样公平。”
裁判员-现代汉语大词典
裁判员cái pàn yuán
【释义】:
在运动竞赛过程中,依据竞赛规程和竞赛规则,评定运动员(队)成绩、胜负和名次的人员。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的规定,有各种职别,如总裁判、裁判、检察员、巡边员、发令员、记录员、计时员等。
裁判官-现代汉语大词典
裁判官cái pàn guān
【释义】:
法官。巴金《灭亡》:“他好像自己是一个裁判官,在宣告一个阶级、一个社会底死刑。”
领事裁判权-现代汉语大词典
领事裁判权lǐng shì cái pàn quán
【释义】: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殖民地或附属国攫取的一种特权,即它的侨民在当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它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
五花判事-汉语大词典
五花判事
【1】{唐}{宋}时,中书省各官员,对军国大事因所见不同,须分别在文书上签具意见并署名,谓之“五花判事”。《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故事: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宋}{苏轼}《谢中书舍人表》之一:“雖四户擅權﹐非當時之公議﹐而五花判事﹐亦前代之美談。”
五雲判-汉语大词典
五雲判
【1】指长官在公文上的签押。{明}{沈自徵}《霸亭秋》:“知他那生花筆如何捏﹐則這五雲判怎地描。争奈他《採茶謡》生扭入《清平調》。”
中判-汉语大词典
中判
【1】对半分开。《墨子·备穴》:“令陶者爲月明﹐長二尺五寸﹐六圍﹐中判之。”【2】区别。{清}{方苞}《书<儒林传>後》:“而儒術之汚隆自是而中判矣。”
主判-汉语大词典
主判
【1】{唐}{宋}时高级官员兼任较低职务之称。{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宋}初承{五代}﹐三省無專職﹐臺省寺監無定員﹐類以它官主判。”{宋}{曾巩}《福州奏在京主判闲慢曹局状》:“伏望聖慈憫惻﹐以臣老母見在京師﹐與臣一在京主判閒慢曹局差遣﹐或就移近京一便郡﹐庶便親養。”
直言判斷-汉语大词典
直言判斷
【1】逻辑学名词。亦称定言判断。是無条件地反映事物有或没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它通过联系词“是”与“不是”来肯定与否定事物的某种属性。例如:“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和“自然界不是静止不变的”都是直言判断。它的公式是:S是(不是)P。人们以直言判断来表现已获得关于客观现实规律的知识。
協判-汉语大词典
協判
【1】共同决定。《新唐书·房玄龄传》:“〔{房玄齡}〕乃引{杜如晦}協判大計。”
區判-汉语大词典
區判
【1】区分判别。《南齐书·吕安国传》:“{郢}﹑{司}之間﹐流雜繁廣﹐宜竝加區判﹐定其隸屬。”
内判-汉语大词典
内判
【1】内部分裂。《新唐书·契苾何力传》:“{毗伽}素很戾﹐必死﹐死則二子争國。内判外攜﹐不戰而禽矣。”
僉判-汉语大词典
僉判
【1】即签判。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为{宋}代各州幕职,协助州长官处理政务及文书案牍。《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王安石}〕初任{浙江}{慶元府}{鄞縣}知縣……轉任{揚州}僉判。”{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晏安恭}爲{越州}教授﹐{張子韶}爲僉判。”【2】指做佥判官。{明}{汪廷讷}《狮吼记·访友》:“下官僉判{鳳翔}三年﹐蒙恩召直史館。”【3】签名并作判词。{明}{袁宏道}《与倪崧山》:“大約手疲於僉判﹐眼疲於簿領。”
公開審判-汉语大词典
公開審判
【1】指法院审理案件公开进行。在我国﹐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犯罪案件外﹐一律公开进行。
公判-汉语大词典
公判
【1】公正评判。{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二章:“故凡兩國失和﹐多請鄰邦公判。”【2】公开宣判。把审理完结的案件当众判决。
元判-汉语大词典
元判
【1】原先的判决书。{唐}{李翱}《与本使李中丞论陆巡官状》:“伏望使人收取元判﹐召而語之。”
出判-汉语大词典
出判
【1】出任州官。{宋}{周密}《齐东野语·绍熙内禅》:“外間傳{嘉王}出判{福州}﹐{許國公}判{明州}。”{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二:“後{潞公}入爲宰相﹐臺官{唐介}言其過﹐及燈籠錦事﹐{介}雖以對上失禮遠謫﹐{潞公}尋亦出判{許州}﹐蓋上兩罷之也。”
分判-汉语大词典
分判
【1】分离。{宋}{陶穀}《清异录·鹰觜香》:“{番禺}牙儈{徐審}與舶主{何吉羅}洽密﹐不忍分判。”【2】剖析;评断。《陈书·宣帝纪》:“自今應尚書曹﹑府﹑寺﹑内省監﹑司文案﹐悉付局參議分判。”{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三乘佛家滯義﹐{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
刑事審判庭-汉语大词典
刑事審判庭
省称“[刑庭]”亦称“[刑事法庭]”【1】我国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组织机构。
判-汉语大词典
判
《廣韻》普半切,去换,滂。【1】剖开。《墨子·备穴》:“令陶者爲月明﹐長二尺五寸六圍﹐中判之﹐合而施之穴中。”{晋}{葛洪}《抱朴子·博喻》:“瓊瑶以符采剖判﹐三金以琦玩冶鑠。”{宋}{梅尧臣}《石榴》诗:“任從雕俎薦﹐豈待霜刀判。”【2】分裂;分开。《左传·庄公三年》:“秋﹐{紀季}以{酅}入于{齊}。{紀}於是乎始判。”{杜预}注:“判﹐分也。”《淮南子·俶真训》:“天地未剖﹐陰陽未判。”{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以謂天地未判﹐有{元始天尊}爲祖氣。”《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只爲家庭缺孝友﹐同枝一樹判榮枯。”【3】区别。{晋}{殷仲文}《解尚书表》:“宜其極法﹐以判忠邪。”《元史·崔斌传》:“時{世祖}鋭意圖治﹐{斌}危言讜論﹐直指面斥﹐是非立判﹐無有所諱。”{清}{唐甄}《潜书·任相》:“{居正}之功如是﹐雖有威權震主之嫌﹐較之{嚴嵩}﹐判若黑白矣。”{老舍}《老张的哲学》第十四:“与{老张}的梦境比起来﹐俗人们享受的是物质﹐{老张}享受的是精神﹐真是有天壤之判了!”【4】谓对狱讼的审理和判决。《宋书·许昭先传》:“叔父{肇之}﹐坐事繫獄﹐七年不判。”《水浒传》第一一〇回:“判了斬字﹐推出{南豐}市曹處斬。”{陆文夫}《不平者》:“那份状子要是县里肯收的话﹐你{小汪}起码要判两年!”【5】指审理狱讼的判决书。{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諶}盛怒﹐召農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鋪背上﹐以大杖擊二十。”【6】决定;断定。《宋书·张畅传》:“{義恭}去意已判﹐唯二議未决﹐更集群僚謀之。”《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判﹐亦決也。”{南朝 梁}{沈约}《奏弹王源》:“{源}父子因共詳議﹐判與爲婚。”{唐}{王勃}《河阳桥代窦郎中佳人答杨中舍》诗:“判知秋夕帶啼還﹐那及春朝携手度。”【7】裁定;评判。{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银花》:“遇寒暑﹐本房買些衣著及染物﹐余判單子﹐付宅庫﹐正行支破。”《人民日报》1981.8.4:“她是个小学教员﹐晚上又要做饭﹐又要给学生判作业﹐又要洗洗涮涮﹐真够她受的。”【8】署理。《北齐书·鲜于世荣传》:“七年﹐{後主}幸{晉陽}﹐令{世榮}以本官判尚書右僕射事。”【9】{唐}{宋}官制﹐以大兼小﹐即以高官兼较低职位的官也称判。《旧唐书·代宗纪》:“壬辰﹐以宰臣{元載}判天下元帥行軍司馬。”{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慶曆}初﹐西鄙未定﹐命{夏竦}判{永興}。”【10】为古官名。如州判;通判。【11】半,一分为两。《周礼·考工记·玉人》:“琰圭九寸﹐判規﹐以除慝﹐以易行。”{孔颖达}疏:“判﹐半也。”《公羊传·定公八年》:“璋判白。”{何休}注:“判﹐半也。半規曰璋﹐白藏天子﹐青藏諸侯。”【12】指婚配。《周礼·地官·媒氏》:“掌萬民之判。”{郑玄}注:“判﹐半也。得耦爲合﹐主合其半﹐成夫婦也。”【13】通“[拼]”。舍弃。{唐}{元稹}《遣春》诗之一:“學問慵都廢﹐聲名老更判。”{前蜀}{韦庄}《离筵诉酒》诗:“不是不能判酩酊﹐卻憂前路醉醒時。”【14】通“[拼]”。甘愿。{唐}{戎昱}《苦辛行》:“誰家有酒判一醉﹐萬事從他江水流。”{清}{纳兰性德}《沁园春》词:“但無端摧折﹐惡經風浪﹐不如零落﹐判委塵沙。”
判釋-汉语大词典
判釋
【1】犹解说。{清}{龚自珍}《通明观科判》:“觀﹑喜﹑安﹑定四支文略﹐無庸判釋。”
判文-汉语大词典
判文
【1】即判决书。{邓友梅}《烟壶》四:“都说他的死刑开脱了﹐可没见判文。”
判事-汉语大词典
判事
【1】谓审理﹑裁决狱讼。{唐}代官吏考绩,有“四善二十七最”名目,其六为判事之最。《新唐书·百官志一》:“決斷不滯﹐與奪合理﹐爲判事之最。”{唐}{白居易}《得景为县官判事案成後自觉有失请举牒追改刺史不许欲科罪景云令式有文》:“先迷後覺﹐判事雖不三思;苟有必知﹐牒舉明無二過。”
判語-汉语大词典
判語
【1】犹今之判决书。{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有大辟者﹐俾先示以判語﹐賜以酒食而付去。”【2】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指考生对“疑事”所下的断语。{清}{顾炎武}《日知录·经义论策》:“第二場:論一道﹐詔誥表内科一道﹐判語五條。”《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只揀嫩嫩的口氣﹐亂亂的文法﹐歪歪的四六﹐怯怯的策論﹐憒憒的判語﹐那定是少年初學。”
判明-汉语大词典
判明
【1】辨别清楚。{马南邨}《燕山夜话·谁最早发现美洲》:“为了判明这个资料的可靠性﹐报纸编辑部调阅了俄文《知识就是力量》的原稿。”{茅盾}《虚惊》:“离这里不过二十来里的据点里的敌人昨天就有了移动﹐企图尚未判明。”
判滯-汉语大词典
判滯
【1】犹言辨难解惑。{晋}{葛洪}《抱朴子·行品》:“飛清機之英麗﹐言約暢而判滯者﹐辯人也。”
判渙-汉语大词典
判渙
【1】分散;散漫。《诗·周颂·访落》:“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將予就之﹐繼猶判涣。”{毛}传:“判﹐分;涣﹐散也。”{朱熹}集传:“然而其道遠矣﹐予不能及也。將使予勉强以就之﹐而所以繼之者﹐猶恐其判涣而不合也。”{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若夫今之漢人﹐判涣無群﹐人自爲私﹐獨甚于{漢}﹑{唐}﹑{宋}﹑{明}之季﹐是則然矣。抑誰致之而誰迫之耶?”
判自-汉语大词典
判自
【1】犹原本,本自。{唐}{张鷟}《游仙窟》:“元來不相識﹐判自斷知聞。天公强多事﹐今遣若爲分。”{南朝}{梁简文帝}《赠丽人》诗:“判自無相比﹐還來有{洛神}。”
判死-汉语大词典
判死
【1】犹拼死。{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一士判死兮而當百夫。”{唐}{元稹}《采珠行》:“海波無底珠沉海﹐採珠之人判死採。”{前蜀}{牛希济}《临江仙》词:“須知狂客﹐判死爲紅顔。”
判妻-汉语大词典
判妻
【1】谓与丈夫离异而再嫁的妇女。《周礼·地官·媒氏》:“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孙诒让}正义引{江永}云:“判妻﹐謂娶人所出之妻。”
判牘-汉语大词典
判牘
【1】批阅公文。{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是時{周文勤公}以户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而{肅順}亦爲户部尚書﹐同坐堂皇判牘。”
判陰-汉语大词典
判陰
【1】判冥。{前蜀}{杜光庭}《录异记·异人》:“〔{袁起}〕後任{漢陽}令﹐逆説豐儉有驗﹐白日判陽夜判陰。”
判若鴻溝-汉语大词典
判若鴻溝
【1】形容界限很清楚,区别很明显。语本《史记·高祖本纪》:“{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爲{漢},{鴻溝}而東者爲{楚}。”{鲁迅}《<伪自由书>後记》:“从此之后﹐{中国}文坛新旧的界限﹐判若鸿沟。”
判司-汉语大词典
判司
【1】古代官名。{唐}代节度使﹑州郡长官的僚属,分别掌管批判文牍等事务。亦用以称州郡佐吏。《旧唐书·职官志一》:“鎮軍滿二萬人以上諸曹判司。”{宋}{陆游}《送子龙赴吉州掾》诗:“判司比{唐}時﹐猶幸免笞箠。”{唐}{白居易}《自吟拙什因有所怀》诗:“趁向{江陵}府﹐三年作判司。”
判詞-汉语大词典
判詞
【1】判决书的旧称。{唐}{康骈}《剧谈录·崔道枢食井鱼》:“其後有判詞云:‘{崔道樞}所害{雨龍}﹐事關天府﹐原之不可。’”【2】断语;结论。{徐特立}《我的生活》:“至于卜卦﹐我照卜辞判断﹐常不灵验﹐其他卜者常验﹐细究他们的判词﹐发现均是两可的骑墙语。”
判解-汉语大词典
判解
【1】犹剖解。《後汉书·西羌传论》:“若乃陷擊之所殲傷﹐追走之所崩籍﹐頭顱斷落於萬丈之山﹐支革判解於重崖之上﹐不可校計。”
判子-汉语大词典
判子
【1】管理仓库的人。{宋}{江休复}《江邻幾杂志》:“{王介甫}知{鄞縣}日﹐奉行赦書節文﹐訪義夫節婦得三人﹐其間一人可采﹐姓{童}﹐爲人主典庫﹐謂之判子。”
判迹-汉语大词典
判迹
【1】犹言分道而行。{明}{徐禛卿}《谈艺录》:“{晉氏}之風﹐本之{魏}焉。然而判迹於{魏}者﹐何也?”
判縣-汉语大词典
判縣
【1】古礼。卿大夫两面悬乐器,称为“判懸”。縣,同“懸”。《周礼·春官·小胥》:“正樂縣之位:王﹐宫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宫縣﹐四面縣;軒縣﹐去其一面;判縣﹐又去其一面;特縣﹐又去其一面。”
判奂-汉语大词典
判奂
【1】犹伴奂。优游,闲暇。{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先进五》:“唯其如此﹐是以雖復鼓瑟﹐亦聊以供其判奂﹐而不必合於先王之雅音﹐則雖{鄭}{衛}之音﹐且自謂無防一奏。”
判若兩人-汉语大词典
判若兩人
【1】谓同一个人前后变化极大。《文明小史》第五回:“須曉得{柳知府}於這交涉上頭﹐本是何等通融﹑何等遷就﹐何以如今判若兩人?”{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白舜}!他和照片上的那个青年真是判若两人。”
判袂-汉语大词典
判袂
【1】分袂;离别。{宋}{范成大}《大热泊乐温有怀商卿德称》诗:“故人新判袂﹐得句與誰論?”{明}{王廷相}《答吴宿威太守书》:“自{松江}判袂﹐積有歲年。”{清}{张潮}《滇南忆旧录·成公祠》:“但我與子相處數年﹐一旦判袂﹐有所不忍耳。”
判閲-汉语大词典
判閲
【1】批阅。{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二·慈安皇太后圣德》:“西宫優於才﹐而判閲奏章﹐裁決庶務﹐及召對時諮訪利弊﹐悉中窾會。”
判命-汉语大词典
判命
【1】犹拼命。{宋}{王偁}《东都事略·章惇传》:“能自判命者﹐能殺人也。”
判施-汉语大词典
判施
【1】分别施予。《水浒传》第一一六回:“〔{宋江}〕却去{净慈寺}修設水陸道場七晝夜﹐判施斛食﹐濟拔沉冥﹐超度衆將﹐各設靈位享祭。”
判若水火-汉语大词典
判若水火
【1】谓显然相反,互不相容。{明}{方孝孺}《慎思堂铭》:“爲休爲祥﹐爲兇爲禍﹐所思一殊﹐判若水火。”
判折-汉语大词典
判折
【1】裁决。《新唐书·李栖筠传》:“時大盜後﹐選簿亡舛﹐多僞冒﹐{栖筠}判折有條﹐吏氣奪﹐號神明。”
判析-汉语大词典
判析
【1】辨析;分析。{唐}{柳宗元}《梦归赋》:“膠余衷之莫能捨兮﹐雖判析而不悟。”
判署-汉语大词典
判署
【1】签字画押。《魏书·良吏传·羊敦》:“〔{羊敦}〕出爲本州别駕。公平正直﹐見有非法﹐{敦}終不判署。”
判官-汉语大词典
判官
【1】传说冥司中阎王属下掌管生死簿的官。{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十一章:“这上面写的是蛇溜字﹐好像是阎罗殿上判官的手笔!”《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閻君〕貴居王位﹐有左右判官﹐又有千萬鬼卒﹑牛頭﹑馬面﹐幫扶者甚衆。”{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除夕》:“教坊{南河炭}醜惡魁肥﹐裝判官。”《水浒传》第四二回:“門前小鬼﹐折臂膊不顯狰獰;殿上判官﹐無幞頭不成禮數。”【2】古代官名。{唐}代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均置判官,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宋}沿{唐}制,并于团练﹑宣抚﹑制置﹑转运﹑常平诸使亦设置判官。{元}代改为各州府设置判官。{明}{清}仅州置判官,无定员。见《文献通考·职官十六》。{唐}{韩愈}《董公行状》:“{崔圓}爲{揚州}﹐詔以公爲{圓}節度判官。”{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两裴迪》:“一爲{王鐸}辟租庸招納使。{朱温}鎮{宣武}﹐辟節度判官。”{宋}{徐铉}《稽神录·刘存》:“{劉存}爲{舒州}刺史﹐辟儒生{霍某}爲團練判官﹐甚可信任。”
判定-汉语大词典
判定
【1】裁定;断定。{鲁迅}《南腔北调集·“蜜蜂”与“蜜”》:“看了《涛声》上批评《蜜蜂》的文章后﹐发生了两个意见﹐要写出来﹐听听专家的判定。”{魏巍}《东方》第一部第三章:“可是现在他沿着村南头走了一遭儿﹐却不能判定哪个是自己的家门。”《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主司指堂上匾額道:‘此堂既名爲{至公堂}﹐豈可以老少而私愛憎乎?自古龍頭屬於老成﹐也好把天下讀書人的志氣鼓舞一番。’遂不肯更换﹐判定了第五名正魁。”
判教-汉语大词典
判教
【1】佛教语。谓判定各类经典的意义和地位。{隋}{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卷十:“聖人布教各有歸然﹐然諸家判教非一。”{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辨教就是判教﹐因为当时的大乘是作为佛教全体中的一员了﹐就应依判教方法﹐辨明某一大乘在全体中应该占有什么地位。”
判押-汉语大词典
判押
【1】在公文上签字画押。《宋史·陈恕传》:“{準}即檢尋{恕}前後改革興立之事﹐類以爲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請判押。”{{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清平官中一人为内算官﹐凡有文书﹐便代国王判押处置。”{宋}{朱熹}《答黄直卿书》:“致仕文字爲衆{楚}所咻﹐費了無限口頰﹐今方得州府判押。”
判單-汉语大词典
判單
【1】清单。{宋}{洪巽}《旸谷漫录》:“廚娘曰:‘豈非待檢例耶。’探囊取數幅紙以呈曰:‘是昨在某官處所得支賜判單也。’”
判狀-汉语大词典
判狀
【1】犹今之判决书。{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農〕且飢死﹐無以償﹐即告太尉。太尉判狀辭甚巽。”
判斷句-汉语大词典
判斷句
【1】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某一性质或种类的句子。如:“{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就是一个判断句。
判令-汉语大词典
判令
【1】犹命令。《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真人遂判令六大魔王歸於{北酆}。”
判處-汉语大词典
判處
【1】谓法庭依照法律对触犯刑律者的审理和裁决。{巴金}《关于<神·鬼·人>》:“稿子寄出去了﹐可是就在这年五月在上海发生了所谓‘《闲话皇帝》事件’﹐{日本}政府提出抗议﹐发表文章的《新生周刊》被查封﹐主编被判处徒刑。”{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一:“经过人民法庭和民主政府﹐对于那些积极地并严重地反对人民民主革命和破坏土地改革工作的重要的犯罪分子﹐即那些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和恶霸分子﹐判处死刑﹐是完全必要和正当的。”
判官頭-汉语大词典
判官頭
【1】指鞍子前边较高的部位。《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只見那女子下了驢兒﹐把扯手搭在鞍子的判官頭兒上。”
判決-汉语大词典
判決
【1】封建时代指官府断案,后指司法机关对审理结束的案件作出裁决。《元典章·台纲一·内台》:“諸官府見問未決之事﹐監察御史不得輒憑告人飾詞取人追卷﹐候判決了畢﹐果有違錯﹐依例糾彈其罪。”{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梁建}想着﹐心灰意懒﹐好像他坐在被告席上﹐听取最后的判决。”{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当法官宣读了离婚的判决后﹐她在法庭上当众就哭了起来。”【2】裁断;确定。《南史·孔觊传》:“雖醉日居多﹐而明曉政事﹐醒時判決﹐未嘗有壅。”{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四》:“世於{裴倫}﹐不異其母﹐忽愛忽惡﹐無判決也。”{清}{昭槤}《啸亭杂录·伍弥相公》:“及判決事﹐公素持大體﹐事無稽遲。”
判合-汉语大词典
判合
【1】配合;两半相合。特指两性的结合。{晋}{葛洪}《抱朴子·弭讼》:“人綱始於夫婦﹐判合擬乎二儀。”《汉书·翟方进传》:“天地判合﹐乾坤序德。”{颜师古}注:“言{元帝}既有威德﹐太后又兆符應﹐則是天地乾坤夫妻之義相配合也。”《南史·顾协传》:“〔{顧協}〕少時將娉舅息女﹐未成昏而{協}母亡﹐免喪後不復娶。年六十餘﹐此女猶未他適﹐{協}義而迎之。晩雖判合﹐卒無胤嗣。”{康有为}《大同书》己部第一章:“後聖有作﹐患人之争﹐因人之情﹐制禮以崇之﹐凡兩家判合者﹐以儷皮通其儀﹐爲酒食召其親友而號告之﹐高張其事以定其名分﹐爲使人勿亂之也﹐於是夫婦之義成矣。”
判罪-汉语大词典
判罪
【1】法院依据法律给犯罪的人定罪。{赵树理}《登记》四:“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婚姻法》以后﹐谁再有这种行为﹐是要送到法院判罪的。”
判别-汉语大词典
判别
【1】辨别。《朱子语类》卷三五:“若是弘底人便包容衆説﹐又非是於中無所可否﹐包容之中又爲判别﹐此便是弘。”{许地山}《万物之母》:“她不及判别﹐便说:‘我底儿﹐你藏在这里么?我来了﹐不要哭啦。’”{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文章本静業﹐故曰‘仁者之言藹如也’﹐學術風俗皆於此判别。”
判案-汉语大词典
判案
【1】谓政府官员批阅公文,处理政务。《新唐书·百官志二》:“以六員分押尚書六曹﹐佐宰相判案﹐同署乃奏。”{唐}{白居易}《诏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咏所怀》诗:“可憐病判案﹐何以醉吟詩?”{宋}{丁谓}《丁晋公谈录》:“就牙牀小案子上﹐判案三道。”【2】犹结论。{郭沫若}《文艺论集·艺术的评价》:“因为我们由同一的前提可以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判案。”
判然-汉语大词典
判然
【1】显然;分明貌。{宋}{苏舜钦}《王公行状》:“苟遇物持平﹐輕重判然于中矣。”{朱自清}《山野掇拾》:“又像医生用的小解剖刀﹐银光一闪﹐骨肉判然!”{金}{王若虚}《门山县吏隐堂记》:“嗟乎﹐出處進退﹐君子之大致﹐吏則吏﹐隱則隱﹐二者判然﹐其不可亂。”
判冥-汉语大词典
判冥
【1】旧时传说中谓审理阴间的案件。{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冥迹》:“{南巨川}嘗識判冥者{張叔言}﹐因撰《續神異記》﹐具載其靈驗。{叔言}判冥鬼十人;十人數内﹐兩人是婦人。又{烏龜狐}亦判冥。”
判割-汉语大词典
判割
【1】分割。{唐}{王建}《竹》诗:“亦知自惜難判割﹐猶勝横根引出欄。”
判審-汉语大词典
判審
【1】犹审判。{宋}{丁谓}《丁晋公谈录》:“嘗有一臣僚判審刑院﹐因進呈一官員犯贓罪案。”
判斷力-汉语大词典
判斷力
【1】分析决断的能力。{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不过这和‘判断力’大有关系﹐力强﹐所做便不错﹐力一弱﹐即容易陷于怀疑﹐什么也不能做了。”{巴金}《<巴金选集>後记》:“我的脑筋并不太复杂﹐我又缺乏判断力。”
判行-汉语大词典
判行
【1】批准施行。{清}{袁枚}《随园随笔·画题判行》:“今外省官行事曰判行。”《解放日报》1942.7.9:“各科上呈报告请示工作﹐或对区乡指示工作﹐均须经过县长判行﹐并由县长署名﹐各科无对外行文之权。”
判花-汉语大词典
判花
【1】指判词文书。{宋}{刘克庄}《送洪使君》诗:“判花人競誦﹐詩草士深藏。”【2】在文书上签花押。{前蜀}{韦庄}《关山》诗:“到處因循緣嗜酒﹐一生惆悵爲判花。”
判卻-汉语大词典
判卻
【1】豁出;拼上。{宋}{张元幹}《临江仙·赵端礼重阳後一日置酒坐上赋》词:“判卻爲花今夜醉﹐大家且泛鵝黄。”{唐}{高骈}《送春》诗:“春光看欲盡﹐判卻醉如泥。”
判書-汉语大词典
判書
【1】契约;合同。{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券者﹐束也。明白約束﹐以備情僞﹐字形半分﹐故{周}稱判書。”《周礼·秋官·朝士》:“凡有責者﹐有判書以治則聽。”{孔颖达}疏:“判﹐半分而合者﹐即質劑傅别分支合同﹐兩家各得其一者也。”
判正-汉语大词典
判正
【1】评定;评断。《後汉书·陈寔传》:“{寔}在鄉閭﹐平心率物。其有争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
判斷詞-汉语大词典
判斷詞
【1】指“是”这个特殊性质的动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共同组成句子的谓语部分。
判例-汉语大词典
判例
【1】又称“案例”。法院可以援引作为审理同类案件依据的判决。
判辭-汉语大词典
判辭
【1】本指判决书上的话。亦泛指断语;结论。{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把‘农’视为‘本业’﹐‘商’视为‘末业’﹐也就是这种斗争的判辞。”
判裂-汉语大词典
判裂
【1】割裂;分离。{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三:“文與道判裂不相屬﹐如此何以謂文。”
判斷-汉语大词典
判斷
【1】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某一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在形式逻辑上用一个命题表达出来。【2】欣赏。{元}{伯颜}《小令·喜春来》曲:“山河判斷在俺筆尖頭。”{宋}{刘克庄}《贺新郎·寄题聂侍郎郁孤台》词:“傾倒{贛江}供硯滴﹐判斷雪天月夜。”{唐}{南卓}《羯鼓录》:“時當宿雨初晴﹐景色明麗﹐小殿内庭﹐柳杏將吐﹐睹而嘆曰:‘對此景物﹐豈得不爲他判斷之乎!’”【3】分析裁定。《北齐书·许惇传》:“{惇}清識敏速﹐達於從政﹐任司徒主簿﹐以能判斷﹐見知時人﹐號爲入鐵主簿。”{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父爱’也一样的﹐倘不加判断﹐一味从严﹐也可以冤死了好子弟。”{柯灵}《香雪海·我们曾经生活在泥淖里》:“任何一个理智清明的人都可以作出判断。”【4】犹判决。{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八:“{九尾野狐}者﹐一日下狀解籍。遂判云:‘五日京兆﹐判斷自由。{九尾野狐}﹐從良任便。’”{元}{施惠}《幽闺记·图形追捕》:“這等之人﹐如何判斷?押赴市曹﹐一刀兩段。”《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亂判斷了此案。”
判刑-汉语大词典
判刑
【1】司法部门依据法律给罪犯以刑事处分。{巴金}《小骗子》:“我们的小骗子却给关进了班房﹐等候判刑。”
剖判-汉语大词典
剖判
【1】亦作“[剖泮]”。开辟;分开。《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從來混沌剖判﹐便立下了三教。”《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衆車轝﹐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韩非子·解老》:“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具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把五行配于节季﹐更把五德的终始作为天地剖判以来的转移过程﹐这不用说是五行的观念论化。”【2】辨别;判断。《淮南子·要略》:“總要舉凡﹐而語不剖判純樸。”《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二人各争執是自己的兜肚兒。衆人不能剖判。”《南史·隐逸传下·马枢》:“{樞}乃依次剖判﹐開其宗旨﹐然後枝分派别﹐轉變無窮。”
大判-汉语大词典
大判
【1】大抵﹐大致。{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穀》:“凡五穀﹐大判上旬種者全收﹐中旬中收﹐下旬下收。”
天地剖判-汉语大词典
天地剖判
【1】犹言开天辟地。《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汉书·陆贾传》:“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
同判-汉语大词典
同判
【1】官名。{宋}{天圣}初改通判为同判。{宋}{周密}《齐东野语·避讳》:“本朝{章獻太后}父諱{通}﹐嘗改通直郎爲同直郎﹐{通州}爲{崇州}﹐通判爲同判。”{陈垣}《史讳举例》卷五:“同判者﹐通判也。{天聖}初﹐{章獻劉太后}臨朝﹐避其父諱﹐凡官名地名通字皆易之﹐后崩即復舊。”
咨判-汉语大词典
咨判
【1】犹裁决。《新唐书·高宗三女传》:“朝廷大政事非關決不下﹐間不朝﹐則宰相就第咨判﹐天子殆畫可而已。”
國家裁判-汉语大词典
國家裁判
【1】在体育竞赛中执行评判工作的国家级裁判员。系我国最高一级裁判员的称号。
國際裁判-汉语大词典
國際裁判
【1】在国际体育运动竞赛会中具有评判资格的裁判员。
舞判-汉语大词典
舞判
【1】谓扮作判官或{锺馗}舞蹈。{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又爆仗一聲﹐有假面長髯﹐展裹緑袍﹑鞾簡﹐如{鍾馗}像者﹐旁一人以小鑼相招﹐和舞步﹐謂之舞判。”
宣判-汉语大词典
宣判
【1】法院对当事人宣布案件的判决。{秦牧}《湘阴热浪记》:“抓住了抢粮的匪徒﹐亲自审问﹐召开了一些万人宣判大会﹐枪决了些主犯。”
宫判-汉语大词典
宫判
【1】指古代天子与卿大夫的悬乐制度。《文选·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採三王之禮﹐冠履粗分;因六代之樂﹐宫判始辨。”{李善}注引《周礼》:“王宫懸﹐諸侯軒懸﹐卿大夫判懸﹐士植懸。”
察判-汉语大词典
察判
【1】审理判决。《南齐书·武帝纪》:“戊戌﹐詔曰:‘水潦爲患﹐星緯乖序﹐京都囚繫﹐可尅日訊决;諸遠獄委刺史以時察判。’”
審判庭-汉语大词典
審判庭
【1】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诉讼案件的组织机构。审判庭由庭长一人﹑副庭长和审判员若干人组成。【2】为审理每一具体案件而成立的审判组织。
審判員-汉语大词典
審判員
【1】我国各级人民法院担任审判职务的人员。
審判長-汉语大词典
審判長
【1】法院主持合议庭审判的人员。法院院长或庭长参加审判案件时,自任审判长。在他们不参加的情况下,由他们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
審判權-汉语大词典
審判權
【1】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审理和判决刑事﹑民事等案件的权力。
審判廳-汉语大词典
審判廳
【1】旧时高等﹑地方和初级审判厅的通称。{清}朝末年设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在京师及各省﹑府﹑县分设高等﹑地方和初级审判厅,审理刑事﹑民事案件。北洋军阀政府沿袭{清}制,各地仍设审判厅。
審判-汉语大词典
審判
【1】引申为检验评价。{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一章五:“在事实的靠得住与否这一点上﹐观众最容易审判一个作家了。”【2】审理案件并加以判决。{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蕭山縣}人{來度}﹐官{滇}中。嘗睡去﹐于冥中列坐審判世間事﹐亦有千古未結之案。”{瞿秋白}《赤都心史》十九:“这位女教师不得不受审判﹐争辩的结果﹐反得知审判官中每人至少也得七份口粮呢。”
審判官-汉语大词典
審判官
【1】对法院中审理民﹑刑事案件的官员的通称。
末日審判-汉语大词典
末日審判
【1】又称最后审判。基督教谓{耶稣}将于世界末日,审判古今全人类,分别善人恶人,善人升天堂,恶人下地狱。亦泛指在灭亡时受审。{毛泽东}《论持久战》四:“‘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
析珪判野-汉语大词典
析珪判野
【1】谓封爵分土。《陈书·虞寄传》:“今將軍以藩戚之重﹐東南之衆﹐盡忠奉上﹐戮力勤王﹐豈不勳高{竇融}﹐寵過{吴芮}﹐析珪判野﹐南面稱孤?”
校判-汉语大词典
校判
【1】考查,裁决。《新唐书·苏晋传》:“{晉}與{齊澣}更典二都選﹐既糊名校判﹐而{晉}獨事賞拔﹐當時譽之。”
改判-汉语大词典
改判
【1】法院更改原来所作的判决。如:驳回上诉﹐不予改判。【2】犹改刊。{三国} {魏}{曹植}《长歌行》:“古人感鳥跡﹐文字有改判。”按﹐《太平御览》卷六〇五引作“改刊”。
戲判-汉语大词典
戲判
【1】谓用游戏的笔法﹑诙谐的词语批写公文。{後蜀}{何光远}《鉴诫录·戏判作》:“{王蜀}{宋開府}僥忝樞衡﹐紊亂時政﹐所爲妖媚﹐下筆縱横﹐凡斷國章﹐多爲戲判。用三軍爲兒戲﹐將萬機爲詭隨﹐取笑四方﹐結怨上下﹐以至一身受戮﹐{後主}遭誅。”
書判-汉语大词典
書判
【1】指书法和文理。《新唐书·选举志下》:“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唐}{韩愈}《李君墓志铭》:“進士及第﹐試書判入等。補秘書正字。”{宋}{苏轼}《和子由闻将如终南太平宫读书》:“始者學書判﹐近亦知問囚。”{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无名子谤议》:“{李翰}雖以辭藻擢第﹐不以書判擅名。”
決判-汉语大词典
決判
【1】裁断。{唐}{冯贽}《云仙杂记·喙长三尺手重五斤》:“{陸餘慶}爲{洛陽}長史﹐善論事而謬於決判。”決﹐一本作“决”。
批紅判白-汉语大词典
批紅判白
【1】指移花接木的技艺。{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李氏仁半园》:“今{洛陽}良工巧匠﹐批紅判白﹐接以他木﹐與造化争妙。”
批判-汉语大词典
批判
【1】对所认为错误的思想﹑言行进行批驳否定。{周恩来}《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主要的还在批判一切机会主义的观念﹐使全党同志有明白的认识。”{郁达夫}《迟桂花》:“我对于我刚才所触动的那一种自己的心情﹐更下了一个严正的批判。”【2】批示判断。《孽海花》第三五回:“讀過你{范水}判牘的﹐遇到關着姦情案件的批判﹐你格外來得風趣横生﹐這是爲着甚麽來?”《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吏皆紛然賫抱案卷上廳﹐訴訟被告人等﹐環跪階下。{統}手中批判﹐口中發落﹐耳内聽詞﹐曲直分明﹐並無分毫差錯。”{宋}{司马光}《进呈上官均奏尚书省札子》:“所有都省常程文字﹐並只委左右丞一面批判﹐指揮施行。”【3】评论;评断。《朱子语类》卷一:“而今説天有箇人在那裏批判罪惡﹐固不可;説道全無主之者﹐又不可。”{金}{牛本寂}《少林寺西堂法和塔铭》:“評論先代是非﹐批判未了公案。”《清史稿·选举志一》:“令諸生有心得或疑義﹐逐條劄記﹐呈助教批判﹐按期呈堂。”
掌判-汉语大词典
掌判
【1】媒人。语本《周礼·地官·媒氏》:“媒氏,掌萬民之判。”{郑玄}注:“判,半也。得耦爲合,主合其半成夫婦也。”{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媒妁》:“媒曰掌判。”{宋}{罗烨}《醉翁谈录·崔木因妓得家室》:“君若果未婚﹐妾當爲掌判﹐使君即得佳偶。”
攝判-汉语大词典
攝判
【1】兼任。《隋书·长孙炽传》:“及{高祖}受禪﹐{熾}率官屬先入清宫﹐即日授内史舍人﹑上儀同三司。尋以本官攝判東宫右庶子﹐出入兩宫﹐甚被委遇。”
胡判-汉语大词典
胡判
【1】指迷信传说中阴司的判官。胡﹐形容多须。《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破儒巾﹐欠時樣﹐藍衫補孔重重綻。你也瞧﹐我也看﹐若還冠帶象胡判。”
背判-汉语大词典
背判
同“[背叛]”【1】{汉}{陆贾}《楚汉春秋》:“{淮陰侯}曰:‘臣故事{項王}﹐位不過中郎﹐官不過執戟﹐及去{項}歸{漢}﹐{漢王}賜臣玉案之食﹐巨闕之劍﹐臣背判之﹐内愧於心。’”
臆判-汉语大词典
臆判
【1】犹武断。《新唐书·黎幹传》:“本末駁舛﹐臆判自私﹐不足以訓。”
火判-汉语大词典
火判
【1】泥塑中空,可以燃火的鬼判像。{清}{柴蕚}《梵天庐丛录·火判》:“京師舊俗﹐上元夜以泥塗鬼判﹐盡空其竅﹐然火其中﹐光芒四射﹐謂之火判。”
福判-汉语大词典
福判
【1】传说中阴司地府的判官。{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廠中舊有香匠塑造香餅獸炭﹐又塑將軍或福判﹑仙童﹑{鍾馗}各成對。”
硃砂判-汉语大词典
硃砂判
【1】用红色笔画的判官像。旧时迷信,认为可以辟邪。{清}{昭槤}《啸亭杂录·先悼王善六合枪》:“又善畫硃砂判﹐嘗於端午日刺指血點睛﹐故每多靈異。”
研判-汉语大词典
研判
【1】审究判决。《魏书·辛雄传》:“事付有司﹐未被研判﹐忽逢恩赦。”
硃紅標判-汉语大词典
硃紅標判
【1】旧时官员批阅公文时用红笔作的点﹑圈﹑勾等记号。《醒世姻缘传》第七回:“拆開看時﹐裏面却是半張雪白的連四紙﹐翠藍的花邊﹐焌黑的楷書字﹐大大硃紅標判﹐方方的一顆印。”亦省作“[硃判]”。《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那硃判的日子下面還有‘五百’二字﹐翻面就照出來了。”
硃判-汉语大词典
硃判
【1】见“硃紅標判”。
鹽運判-汉语大词典
鹽運判
【1】盐运使属下管理某一地区盐务的官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不多兩年﹐他便改捐了個鹽運判﹐到{兩淮}候補﹐近來聽説可望補缺了。”
科判-汉语大词典
科判
【1】谓分段。{清}{龚自珍}《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第三問:此經應作何科判?答:吾初讀《法華》白文﹐審是二分;及見智者文句﹐果判二分﹐大喜曰:凡夫知見﹐乃與大師闇合。”
考判-汉语大词典
考判
【1】考试定等。常指铨选官吏。《新唐书·选举志下》:“初﹐試選人皆糊名﹐令學士考判。{武后}以爲非委任之方﹐罷之。”{宋}{曾巩}《本朝政要策·铨选》:“{建隆}初﹐定考判之制﹐著循資之格。”{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无名子谤议》:“昨者考判﹐以經語對經﹐以史語對史﹐皆未點對﹐考爲下等。”
蠻判官-汉语大词典
蠻判官
【1】{宋}代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地方官吏。{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蠻人言語不通﹐郡中有蠻判官者爲之貿易﹐蠻判官蓋郡吏﹐然蠻人懾服﹐惟其言是聽。”
簽判-汉语大词典
簽判
【1】{宋}代各州﹑府选派京官充当判官时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簽判”。掌诸案文移事务。{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英宗}朝﹐自{鳳翔}簽判滿任﹐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宋}{吴自牧}《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其狀元官授承事郎﹐職除上郡簽判;榜眼授承奉郎﹐探花授承務郎﹐職注中郡或下郡簽判。”
裁判官-汉语大词典
裁判官
【1】法官。{巴金}《灭亡》第七章:“他好像自己是一个裁判官﹐在宣告一个阶级﹑一个社会底死刑。”
裁判所-汉语大词典
裁判所
【1】审判案件的场所。《孽海花》第十五回:“後來虧了幾個近衛兵有本事﹐死命把炸彈奪了下來﹐才把她捉住。如今發到裁判所訊問去了。”
裁判員-汉语大词典
裁判員
【1】在运动竞赛过程中,依据竞赛规程和竞赛规则,评定运动员(队)成绩﹑胜负和名次的人员。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的规定,有各种职别,如总裁判﹑裁判﹑检察员﹑巡边员﹑发令员﹑记录员﹑计时员等。
裁判-汉语大词典
裁判
【1】法院根据事实, 依照法律, 对诉讼案件加以裁定和判决。{李大钊}《“五一”May Day运动史》:“三人的裁判﹐过了四个月才确定了。检察官要求死刑﹐但陪审很公平持正。”{蹇先艾}《水葬》:“文明的{桐村}向来没有什么村长……等等名目﹐犯罪的人用不着裁判﹐私下都可以处置。”【2】泛指对事情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鲁迅}《呐喊·一件小事》:“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老舍}《二马》第四段九:“{伊太太}看两个姑娘辩论﹐心中有点发酸。她向来是裁判一切的﹐那能光听着她们瞎说。”【3】根据体育运动的竞赛规则, 对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和在竞赛中发生的问题作出评判。【4】指在体育竞赛中执行评判工作的人。{柯岩}《快活的小诗·看球记》:“看球应该像裁判一样公平。”
肇判-汉语大词典
肇判
【1】初分。《秦併六国平话》卷上:“鴻蒙肇判﹐風氣始開。”
花判-汉语大词典
花判
【1】旧时官吏用骈体文写成的语带滑稽的判词。{宋}{洪迈}《容斋随笔·唐书判》:“{唐}人判語必駢儷﹐今所傳《龍筋鳳髓判》及《白樂天集·甲乙判》是也……世俗喜道瑣屑遺事﹐參以滑稽﹐目爲花判。”{宋}{刘克庄}《送赵司理归永嘉》诗:“客談花判健﹐民道李官清。”【2】引申为判决。{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你可甚端冕臨三輔﹐調弦理萬民﹐剗的點檢他這姻緣簿﹐花判他這有情人。”【3】犹评判。{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谢》:“{秋容}素不解讀﹐塗鴉不可辨認﹐花判已﹐自顧不如{小謝}﹐有慚色。”{何垠}注:“花判﹐如五花判事﹐猶言判其好醜也。”
質判-汉语大词典
質判
【1】质正判析。《新唐书·段文昌传》:“{胄}採古今禮要爲書﹐數從{文昌}質判所疑。”
部判-汉语大词典
部判
【1】分别判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以致山中虎狼食人﹐川中波濤溺人﹐有冥數不該不行分别﹐誤傷性命的﹐多一一詰責﹐據案部判。隨人善惡細微﹐各彰報應。”
迎判-汉语大词典
迎判
【1】犹言迎刃而解。{宋}{叶適}《宋厩父墓志铭》:“識益增﹐智愈長﹐千歲前成敗是非之跡﹐糾結者條理﹐鬱闇者昭灼﹐破竹迎判乎!伐柯睨遠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