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勒

勒(勒)是什么意思

  • 御勒-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御勒yù lè

    【释义】:

    马嚼子。实为横于马嘴里小铁链,两端连在缰绳上,以便控制马行走的速度。清·戴名世《甲戌书房小题文序》:“譬如仄径窘步未尝涉历,气浮力弱而遽试千里之骥,御勒不施,缰辔俱绝,其势未有不颠仆者也。”

  • 玉勒-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玉勒yù lè

    【释义】:

    马嚼子的美称。玉,美善。一说为玉制马衔。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控玉勒而摇星,跨金鞍而动月。”也泛指马。

  • 讹诈 敲诈 勒索-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讹诈 敲诈 勒索

    讹诈ézhà 敲诈qiāozhà 勒索lèsuǒ

    动词。指以威胁、强迫的方式向别人索取财物。

    “讹诈”和“敲诈”都含有“公然诈骗”的意味。“讹诈”强调拿出某种明显是虚假的理由来强取财物;“敲诈”则强调依仗势力来逼取,另含有采取奸刁手段的意味;常同“勒索”连用。例如:“这种事发生以后,伪人员们都吓得不敢作坏事了,有些讹诈了钱的,也找到原主退了”(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这群散兵游勇沿路向老百姓讹诈了不少粮食和鸡、鸭”,“这一类吃教者,把‘教民’当做一种头衔,依外力讹诈善良,包揽词讼,力量比旧绅士更大”(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在地主盘剥、官厅敲诈下,男的不得不去抢劫财物”(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卷,);“红红绿绿绘着的,正是土豪劣绅敲诈农民然后又被农民打死的惊人的宣传”(茅盾:《蚀》);“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曹禺选集》)。

    “勒索”强调以强力威胁别人交出财物,含有“以某种更严重的祸害来要挟”的意味。例如:“王府太监们到淮扬支取食盐,成几倍勒索,中饱私囊”(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中册);“允禟的侍读秦道然,代管允禟家务,诈骗勒索,无所不至”(端木蕻良:《曹雪芹》,上卷);“三国自称还辽有功,勒索报酬,惹起某些士大夫的反感”(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

  • 弥勒佛-实用委婉语词典

    弥勒佛

    号称佛教中的大菩萨,胖胖墩墩,一副乐天的样子。婉指胖子。

  • 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实用委婉语词典

    天马行空,不可羁勒

    意为想像力像天马在空中自由驰骋,没有什么可以拘束。

  • 勒-古文观止词典

    勒lè

    【词性】:动词

    刻,雕刻(4)。《北山移文》:勒移山庭。——在山前刻下移文。《相州昼锦堂记》:勒之金石,播之声诗。——在金石上雕刻它,在诗歌中传播它。《寄欧阳舍人书》: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即使是坏人,也都要在墓碑上雕刻铭志,来向后代人夸耀。

  • 唐勒-古文观止词典

    唐勒táng lè

    【词性】:名词

    人名。战国时楚辞赋家,宋玉的同时代人(1)。《屈原列传》: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 好雨落勒荒田里-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好雨落勒荒田里

    【释义】:

    比喻帮助人要帮在别人迫切需要的时候。《海天鸿雪记》九:进卿将老二家宣卷呒不台面,要叫寿生去绷场面的话说了。双人道:“个末就去吃一台也呒啥啘。”说着,涎皮嬉脸的对老二道:“该个就叫好雨落勒荒田里。”

  • 老米饭勒不成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老米饭勒不成团

    【释义】:

    老米:陈米。陈米煮成的饭没有黏性,再捏也捏不成团。比喻没有感情的人捏合不到一块儿。《飞跎全传》五:点起一个放鬼火,到是不多一会,生米煮成熟饭。只才是一番生,两番熟,那晓得老米饭都勒不成团。

    ☉老米饭捏杀不成团

    《何典》五:牵钻鬼只得进去拿饭来做,怎奈是老米饭捏杀不成团的。

  • 勒肚皮-汉语惯用语辞典

    勒肚皮lēi dù pí

    比喻忍饥挨饿。马霞、李春艳《现在进行时》“文具用品算我的,因为我供你读书,不能让你勒肚皮。”

  • 勒紧裤带-汉语惯用语辞典

    勒紧裤带lēi jǐn kù dài

    比喻尽量减少开支。《中国青年报》2001.7.25.“有些家庭比登天还难,东挪西借勒紧裤带也无济于事。”

  • 勒裤带-汉语惯用语辞典

    勒裤带lēi kù dài

    比喻省吃俭用,省下钱来派用处。阿登《书惑》“但是800也好,1000也好,刨去吃喝和日常开销,要想存钱或是购置大件,还得勒勒裤带。”也说“勒腰带”。《中国青年报》2001.10.22“家长只好咬牙跺脚勒腰带,借钱也要参加‘烧钱’择校大比拼。”

  • 勒煞吊死-汉语惯用语辞典

    勒煞吊死lēi shā diào sǐ

    方言。谓吝啬。陆天明《木凸》“不要再跟他们狗皮倒灶勒煞吊死了。”

  • 勒腰带-汉语惯用语辞典

    勒腰带lēi yāo dài

    见“勒裤带”。

  • 蝎勒虎子-汉语惯用语辞典

    蝎勒虎子xiē lè hǔ zi

    比喻不法的高级官员。《当代》1981年3期“党风有所好转,但群众来信批评他们拍的都是些小‘苍蝇’,说他们不敢碰‘蝎勒虎子’。”

  • 勒克司-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

    勒克司lèkèsī

    名量词。〈科〉英文lux的音译。照度单位。1勒克司等于流明光通量均匀地分布在1平方米面积上的照度,适宜于阅读和缝纫的照度约为60-100勒克司。

  • 弥勒-佛源语词词典

    弥勒

    梵语Maitreya的音译,佛教中的大慈菩萨,民间称作“弥勒佛”。我国寺院供奉的弥勒多为大肚坦腹笑容灿然的坐像。《弥勒下生经》:“将来久远,弥勒出现,至真等正觉。”现代汉语承用。鲁迅《彷徨·示众》:“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

  • 勒-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勒lè

    ①带嚼子的笼头。杜甫《哀江头》:“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②拉紧缰绳不使前进。虞世南《出塞》:“扬桴上陇坂,~骑下平原。”③约束。《后汉书·马廖传》:“廖性宽缓,不能教~子孙。”④强制。《史通·忤时》:“以仆曹务多闲,~令专知下笔。”《北齐书·宋游道传》:“~使速付。”⑤整顿,统率。《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遂将晋鄙军,~兵,下令军中。”《三国志·魏书·太祖纪》:“帝亲~六军四十余万。”⑤雕刻。《吕氏春秋·孟冬》:“物~工名,以考其诚。”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归无计。”(燕然:山名。)

    另见lēi。

  • 勒-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勒lēi

    捆住、套住后用力拉紧,系紧。《红楼梦》第三回:“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着二龙戏珠金抹额。”

    另见lè。

  • 临崖勒马-现代汉语大词典

    临崖勒马lín yá lè mǎ

    【释义】:

    比喻临危时能及时悔悟回头。如:亏得你及时劝阻,使他临崖勒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勾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勾勒gōu lè

    【释义】:

    ①用线条勾出轮廓;双勾。秦牧《蒙古马的雕塑》:“蒙古有很多普通的人,用简单几笔就能够勾勒出一匹马的轮廓。”②用简单的笔墨大致描写事物情况。如:他用不多的文字就勾勒出一个纯情少女的形象。

  • 勒1-现代汉语大词典

    勒1lè

    【释义】:

    ①带嚼子的马络头。②拉紧缰绳以止住牲口。柳青《铜墙铁壁》:“他勒住大骒骡,带着一种欢喜的笑容听完她们的话。”③强制;强迫。王蓬《油菜花的夜晚》:“只要不丧心缺德,硬勒着去那些连草都不长的山峁上造啥子平原,庄稼活能累几天!”④约束;抑制。如:勒限。⑤雕刻。如:勒碑。⑥画。如:勾勒。⑦捋。用手握住物体向一端移动。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不知为什么,他挽袖勒臂,像要和人打架似的”⑧方言。在。刘半农《瓦釜集·第一歌》:“你阿看见赵大跌勒井里仔,钱二去下石?”⑨方言。瞪。陈登科《活人塘》:“沈长友勒起眼来看看:‘串门子也犯法吗?’”⑩语气词。巴金《春》:“我不相信,那才难看勒。”

  • 勒令-现代汉语大词典

    勒令lè lìng

    【释义】:

    以命令方式强制人做某事。李劼人《天魔舞》:“唐二爷也入了佛门,勒令一家人都不准吃牛肉。”

  • 勒克斯-现代汉语大词典

    勒克斯lè kè sī

    【释义】:

    英lux]国际单位制中计量光照度的单位。我国法定计量单位。1勒克斯等于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于1平方米面积上的光照度。

  • 勒迫-现代汉语大词典

    勒迫lè pò

    【释义】:

    强迫。吴组缃《山洪》:“同伴们唯恐官长扣留他们不放,要勒迫他们送上火线。”

  • 勒限-现代汉语大词典

    勒限lè xiàn

    【释义】:

    规定期限。姚雪垠《李自成》:“勒限一月之内,你必须送来五万两银子。”

  • 勒派-现代汉语大词典

    勒派lè pài

    【释义】:

    强行摊派。鲁迅《现在的屠杀者》:“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

  • 勒索-现代汉语大词典

    勒索lè suǒ

    【释义】:

    以威胁强迫手段索取财物。茅盾《锻炼》:“虽然受了一场虚惊,可是船上人都很高兴,为的是他们借此也逃过了镇上军队的勒索”

  • 勒逼-现代汉语大词典

    勒逼lè bī

    【释义】:

    强迫;逼迫。沙汀《淘金记》:“他什么钱都吃,而且利用他的权势勒逼乡下人加入袍界,以便索取礼金,以及种种孝敬。”

  • 勒2-现代汉语大词典

    勒2lēi

    【释义】:

    ①捆住;套住;或捆、套以后再拉紧。柳青《铜墙铁壁》:“尽量向后倾斜着身子,自己吃点苦,不让绳子勒着他。”②方言。收紧、逼尖嗓子。陈登科《活人塘》:“张三小子提着破锣…勒起嗓子狂喊。”

  • 勒口-现代汉语大词典

    勒口lēi kǒu

    【释义】:

    也叫折门。书籍装帧用语。封面、封底或护封沿翻口向里折转后的延长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使封面、封底和护封平整,提高书籍装帧效果,也可用来印刷内容提要、作者简介等。

  • 诃梨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诃梨勒hē lí lè

    【释义】:

    见“诃子”。

  • 诈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诈勒zhà lè

    【释义】:

    讹诈勒索。如:借故诈勒,引起民愤。

  • 勒掯-现代汉语大词典

    勒掯lēi kèn

    【释义】:

    方言。①勒通;勒索。梁斌《红旗谱》:“快把人勒措死了!”②连累。管桦《将军河》:“你跑你的吧!别勒措你啦!”

  • 扎脚勒手-现代汉语大词典

    扎脚勒手zā jiǎo lēi shǒu

    【释义】:

    卷起裤脚和衣袖。周立波《山乡巨变》:“一位年纪有三十来往,左眼皮上有个牵子的堂客,扎脚勒手,从后门进来。”

  • 措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措勒kèn lēi

    【释义】:

    刁难。茅盾《子夜》:“要是我们找不到旁的主顾,那时候再去和老赵接洽呢,就要受他的措勒。”

  • 开普勒望远镜-现代汉语大词典

    开普勒望远镜kāi pǔ lè wàng yuǎn jìng

    【释义】:

    折射望远镜的一种。参见“折射望远镜”。

  • 呵黎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呵黎勒hē lí lè

    【释义】:

    植物名。果实可作收涩剂,主治久咳久泻等症。也译作诃梨勒。

  • 呼必勒罕-现代汉语大词典

    呼必勒罕hū bì lè hǎn

    【释义】:

    见“呼毕勒罕”。

  • 呼毕勒罕-现代汉语大词典

    呼毕勒罕hū bì lè hǎn

    【释义】:

    也作“呼必勒罕”。蒙语xubilgan音译。意为转世或化身。指喇嘛教中活佛转世再生,也指活佛传位的制度。

  • 衔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衔勒xián lè

    【释义】:

    马嚼子和马络头。冰心《寄小读者》:“如同带上衔勒的小马,负重的,目不旁观的走向前途。”

  • 多普勒效应-现代汉语大词典

    多普勒效应duō pǔ lè xiào yìng

    【释义】:

    波源或观察者、或两者相对于传波媒质运动时,观察者所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的现象。两者相互接近时,所接收到的频率升高,相互离开时则降低。如火车疾驰趋近车站时,站上的人听到汽笛的音调(频率)变高,疾驰离开时音调变低。常用以研究天体运动速度,以及测量各种管道中的流体或血管内血液的流动速度等。

  • 悬崖勒马-现代汉语大词典

    悬崖勒马xuán yá lè mǎ

    【释义】:

    行至陡崖,将马勒住,不继续前进。比喻面临危险,及时醒悟回头。王青槐《心曲》:“若再不悬崖勒马,就要犯下大罪了!”

  • 迫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迫勒pò lè

    【释义】:

    勒逼,强迫。《“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切实劝令各学生,勿得集会结社及有迫勒举动!”

  • 逼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逼勒bī lè

    【释义】:

    逼迫;强迫。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英国用战争来逼勒中国接受鸦片,有丝毫道理没有呢?丝毫也没有。”

  • 遏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遏勒è lè

    【释义】:

    遏制。郭沫若《洪波曲》:“怒火在心里我遏勒不住。”

  • 弥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弥勒mí lè

    【释义】:

    [梵Maitreya]佛教菩萨名。著名的未来佛。我国的弥勒塑像胸腹坦露,面带笑容。传说五代时布袋和尚是其化身。鲁迅《示众》:“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

  • 弥勒榻-现代汉语大词典

    弥勒榻mí lè tà

    【释义】:

    用于坐禅习静的一种短榻。如弥勒佛坐榻状,故称。

  • 马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马勒mǎ lè

    【释义】:

    带嚼口的马笼头。沈凯《古玛河春晓》:“(杨忠民)给自己的枣骝马解下马勒,戴上料兜子。”也称“马勒口”。瞿秋白《〈乱弹〉代序》:“所以乱弹已经不乱,白话也应当不白,欧化应当等于贵族化。一切都要套上马勒口,不准乱来。”

  • 马勒口-现代汉语大词典

    马勒口mǎ lè kǒu

    【释义】:

    见“马勒”。

  • 格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格勒gē lè

    【释义】:

    象声词。多形容笑声。茅盾《子夜》:“但随即格勒一笑,袅着细腰跑到冯云卿跟前。”

  • 贝可勒尔-现代汉语大词典

    贝可勒尔bèi kě lè ěr

    【释义】:

    即贝可。

  • 贝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贝勒bèi lè

    【释义】:

    [满beile]本为部落之长的意思。清代为满洲、蒙古贵族的爵号,位在郡王下,贝子上。

  • 敲诈勒索-现代汉语大词典

    敲诈勒索qiāo zhà lè suǒ

    【释义】:

    利用职权或抓住别人的把柄用威胁手段逼取他人财物。曲波《林海雪原》:“一名宋福,一名王大路,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也作“敲榨勒索”。陈登科《赤龙与丹凤》:“这是大明大白的敲榨勒索,逼人上吊,把穷人往死路上推。”

  • 敲榨勒索-现代汉语大词典

    敲榨勒索qiāo zhà lè suǒ

    【释义】:

    见“敲诈勒索”。

  • 钩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钩勒gōu lè

    【释义】:

    ①国画的一种技法。用笔顺势为钩,逆势为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的。一般不分笔势顺、逆或单、复,凡以线条钩画物象轮廓,统称钩勒。朱自清《罗马》:“他的构图里气韵流动着,形体的钩勒也自然灵妙。”②指书法中的双钩法。用细线条钩摹一种字体,便于传写存真,或雕刻碑版。③描写、刻画。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这是横山诗论的一个简单的轮廓。下文再就这轮廓上细细地钩勒。”

  • 罗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罗勒luó lè

    【释义】: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卵圆形,略带紫色。花白色或淡紫色。茎与叶皆有香气,可做香料及入药。也作萝艻。

  • 羁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羁勒jī lè

    【释义】:

    束缚。如:新的女性摆脱封建羁勒,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 铭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铭勒míng lè

    【释义】:

    镌刻。章炳麟《国家论》:“若夫成功以后,铭勒景钟,斯适足为揶揄之柄。”

  • 蝎勒虎子-现代汉语大词典

    蝎勒虎子xiē lè hǔ zi

    【释义】:

    方言。即壁虎。也比喻不法的高级官员。《当代》1981年第3期:“党风有所好转;但群众来信批评他们拍的都是些小‘苍蝇’,说他们不敢碰‘蝎勒虎子’。”

  • 鞍勒-现代汉语大词典

    鞍勒ān lè

    【释义】:

    鞍子和套在马头上带嚼口的笼头。如:马无鞍勒,则难以骑乘。

  • 三勒漿-汉语大词典

    三勒漿

    【1】酒名。{唐}时从{波斯}传入。{宋}{窦革}《酒谱·异域酒》:“{波斯國}有三勒漿﹐類酒﹐謂庵摩勒﹑毗梨勒也。”按﹐菴摩勒﹐波斯语 amola(梵语作malaka)音译;毗梨勒﹐波斯语balīla(楚语作vibhītaka)音译;诃梨勒﹐波斯语 halīla (梵语作harītakī)音译﹐三者皆植物名。{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又有三勒漿﹐類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謂菴摩勒﹑毗梨勒﹑訶梨勒。”

  • 表勒-汉语大词典

    表勒

    【1】谓刻石记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明年甘露復降殿前樹﹐從事{馮巡}﹑主簿{華操}等﹐相與褒樹﹐表勒棠政。”

  • 偪勒-汉语大词典

    偪勒

    【1】犹勒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若{川}{漢}之股﹐{盛宣懷}向未收得﹐遂不惜種種剥削之計劃﹐偪勒{川}民﹐以致釀成巨患。”《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桂遷}被隸卒偪勒﹐只得將銀交付去訖﹐敢怒而不敢言。”

  • 勾勒-汉语大词典

    勾勒

    【1】谓用刀或笔大致刻﹑画或描出事物的轮廓或情况。{明}{张岱}《陶庵梦忆·濮仲谦雕刻》:“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數刀﹐價以兩計。”{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丹青奇术》:“{鮑}往墓上伏地一滚﹐瞑目久之﹐起則把筆勾勒﹐敷色渲染﹐舉示其子孫戚屬﹐無不驚爲酷肖。”{清}{赵翼}《瓯北诗话·韩昌黎诗五》:“以《城南》爲題﹐景物繁富﹐本易填寫﹐則必逐段勾勒清楚﹐方醒眉目。”{秦牧}《蒙古马的雕塑》:“{蒙古}有很多普通的人﹐用简单几笔就能够勾勒出一匹马的轮廓。”

  • 克勒-汉语大词典

    克勒

    【1】{清}{礼烈亲王}{代善}骏马名。{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相傳王所乘馬名克勒﹐國語稱棗騮馬皂青騣尾者也。”【2】象声词。{茅盾}《尚未成功》四:“他说到这里﹐他夫人克勒笑了一声。”

  • 率勒-汉语大词典

    率勒

    【1】犹统率。《北史·酷吏传·胡泥》:“{泥}率勒禁中﹐不憚豪貴。殿中尚書{叔孫侯頭}應内直而闕於一時﹐{泥}以法繩之。”《魏书·卢昶传》:“輒欲令征虜將軍{趙遐}率勒見兵﹐與之决勝。”

  • 刊勒-汉语大词典

    刊勒

    【1】雕刻(碑文)。{南朝} {宋}{谢灵运}《山居赋》:“詠宏徽於刊勒。”{前蜀}{杜光庭}《录异记·许君》:“因得古碑﹐文字刓缺﹐不可復識。因剗去舊文﹐刊勒新記。”【2】刊印;刻印。《明史·刘体乾传》:“請以内外一切經費應存革者﹐刊勒成書。”{清}{魏源}《说文儗雅叙》:“且{吴江}{鈕氏}﹑{元祁}{江氏}均已依其部分著書﹐刊勒行世。”

  • 刻勒-汉语大词典

    刻勒

    【1】铭刻。《史记·封禅书》:“{二世}元年﹐東巡{碣石}﹐並海南﹐歷{泰山}﹐至{會稽}﹐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以章{始皇}之功德。”

  • 勑勒-汉语大词典

    勑勒

    【1】谓画符念咒以制伏鬼神。{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鄭相}在{梁州}﹐有{隆興寺}僧{智圓}﹐善總持勑勒之術﹐治邪理病多著效。”

  • 勒-汉语大词典

    《廣韻》盧則切,入德,來。【1】带嚼子的马络头。《仪礼·既夕礼》:“皮弁服﹐纓轡貝勒﹐縣于衡。”《东观汉记·马皇后传》:“上望見車騎鞍勒﹐皆純黑﹐無金銀采飾。”{唐}{杜甫}《哀江头》诗:“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黄金勒。”{明}{沈鲸}《双珠记·从军别意》:“玉驄金勒已嘶頻﹐亂雲山色{燕}城晚。”【2】拉紧缰绳以止住牲口。《楚辞·九章·思美人》:“勒騏驥而更駕兮﹐{造父}爲我操之。”{宋}{刘克庄}《沁园春·寄竹溪》词:“有談除目者﹐勒回車馬。”{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幸道力原深﹐故忽迷忽悟﹐能勒馬懸崖耳。”{柳青}《铜墻铁壁》第一章:“他勒住大骒骡﹐带着一种欢喜的笑容听完她们的话。”【3】强制,强迫。《北齐书·酷吏传·宋游道》:“勑至﹐市司猶不許﹐{遊}{道}杖市司﹐勒使速付。”{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七:“〔{年羹堯}〕勒娶{蒙古}貝勒{七信}之女爲妾。”{王蓬}《油菜花的夜晚》:“只要不丧心缺德﹐硬勒着去那些连草都不长的山峁上造啥子平原﹐庄稼活能累几天!”【4】勒索;强取。{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那廝巨萬貫東西﹐要娶俺妮子﹐屢次着人來説﹐被俺勒了他二萬貫﹐嫁與那廝去了。”{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羅}與{賈}比屋而居﹐{羅}富{賈}貧。{羅}欲併{賈}宅﹐而勒其值以售他人。”【5】约束;抑制。《後汉书·马廖传》:“{廖}性寬緩﹐不能教勒子孫。”{唐}{刘得仁}《春暮对雨》诗:“氣蒙楊柳重﹐寒勒牡丹遲。”{宋}{杨万里}《省中新柳》诗:“元日新春已早歸﹐却緣春雪勒春遲。”{郑泽}《夏日感兴次钝根韵即以奉寄》:“大{楚}雄南服﹐勢勒{秦}與{齊}。”【6】统率;部署。《孔子家语·相鲁》:“{孔子}命{申句須}﹑{樂頎}勒士衆﹐下伐之。”《魏书·太祖纪》:“己亥﹐大舉討{慕容寳}﹐帝親勒六軍四十餘萬。”《宋史·韩世忠传》:“〔{世忠}〕於是引軍次{大儀}﹐勒五陣﹐設伏二十餘所﹐約聞鼓即起擊。”【7】编纂。《南史·孔休源传》:“聚書盈七千卷﹐手自校練。凡奏議彈文勒成十五卷。”{宋}{王安石}《进 <字说>表》:“謹勒成《字説》二十四卷﹐隨表上進。”{清}{戴名世}《<天籁集>序》:“頃余有志於先朝文獻﹐欲勒爲一書﹐所至輒訪求遺編。”{严复}《救亡决论》:“彼萃數十國人才﹐窮數百年智力﹐擲億萬貲財﹐而後得之﹐勒爲成書﹐公諸人而不私諸己。”【8】雕刻。《礼记·月令》:“〔孟冬之月〕物勒工名﹐以考其誠。”{郑玄}注:“勒﹐刻也。”{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勒之金石﹐播之聲詩。”{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大钟寺》:“華嚴鐘鑄於前{明}{永樂}時……内外勒楷字《法華經》一部。”{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故戊戌百日之政﹐足以書于盤盂﹐勒于鐘鼎。”【9】指刻在金石上的文字。{宋}{叶適}《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惟墓有勒﹐惟賢是記。”【10】画;写。《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漢}{晉}兩{明}﹐並勒丹青之飾。”{张铣}注:“{漢明帝}﹑{晉明帝}﹐故稱兩{明}﹐皆圖畫佛像以崇其法也。”《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怕恩王不信﹐勒下軍令狀了去。”{元}{沈景高}《沁园春》词:“新脱魚鱗﹐平分鵞管﹐愛勒眉彎。”【11】书法用语﹐指汉字笔画的“横”。参见“[永字八法]”。【12】用笔把文字抹去。{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三·赵解元》:“竊視紙上﹐則大書‘趙作舟’三字﹐以硃筆勒之。”【13】犹捋。用手握住物体向一端移动。《二刻拍案惊奇》卷九:“{鳳生}即在指頭上勒下{戒指}來﹐交與{龍香}去了。”{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十三章:“不知为什么﹐他挽袖勒臂﹐象要和人打架似的。”【14】方言。在。《官场现形记》第八回:“就勒此地啥個局裏當總辦。”《负曝闲谈》第十四回:“這位貴相好叫啥格芳名?住勒啥場化?”{刘半农}《瓦釜集·第一歌》:“你阿看见{赵大}跌勒井里仔﹐{钱二}去下石?”【15】方言。瞪。{陈登科}《活人塘》十六:“{沈长友}勒起眼来看看:‘串门子也犯法吗?’”【16】通“[肋]”。《文选·何晏 <景福殿赋>》:“爰有禁楄﹐勒分翼張。”{李善}注:“《釋名》曰:勒與肋古字通。”【17】语气词。{巴金}《春》二:“我不相信﹐那才难看勒。”【18】姓。{汉}有{勒尊}。

  • 勒畢-汉语大词典

    勒畢

    【1】古小说中的国名。传说其国之人善言。{唐}{白行简}《五色露赋》:“何必徵{勒畢}之言以爲國泰﹐驗吉雲之説乃辨時康。”《洞冥记》卷二:“{勒畢國}人長三寸﹐有翼﹐善言語戲笑﹐因名善語國。”

  • 勒石-汉语大词典

    勒石

    【1】刻字于石。亦指立碑。{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勒石墓傍﹐以詔後人。”{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公又請倣{漢}{唐}故事﹐擇儒臣校正十三經文字﹐勒石太學。”《隋书·史万岁传》:“於是勒石頌美{隋}德。”{明}{刘基}《绍兴崇福寺记》:“{秦始皇帝}東游﹐勒石自頌之所也。”

  • 勒面-汉语大词典

    勒面

    【1】古代马面饰。用白黑二色的熟皮制成。《隋书·仪礼志五》:“雕輅﹑篆輅﹐皆勒面﹐繢緫。”《周礼·春官·巾车》:“王后之五路﹐重翟﹐鍚面﹐朱緫。厭翟﹐勒面﹐繢緫。安車﹐彫面﹐鷖緫。皆有容蓋。”{郑玄}注:“勒面﹐謂以如王龍勒之韋﹐爲當面飾也。”

  • 勒卒-汉语大词典

    勒卒

    【1】部署﹑操练士卒。《墨子·旗帜》:“勒卒﹐中教解前後左右。”{孙诒让}间诂:“蓋謂部勒兵卒﹐將居中而教其前後左右。”《汉书·晁错传》:“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静不集﹐趨利弗及﹐避難不畢﹐前擊後解﹐與金鼓之音相失﹐此不習勒卒之過也﹐百不當十。”

  • 勒竹-汉语大词典

    勒竹

    【1】即竻竹。竹名。{宋}{陆游}《老学庵续笔记》卷一:“{海南}{儋}{崖}諸郡出勒竹杖﹐大於澀竹﹐膚有芒﹐可以挫瓜。{東坡}云‘倦看澀勒暗蠻村’者是也。”

  • 勒兵-汉语大词典

    勒兵

    【1】治军,操练或指挥军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十年二月﹐{杭州}淪没﹐將軍{忠壯公}{瑞昌}﹑副都統{果毅公}{傑純}勒兵死守﹐鏖戰六日夜﹐卒復省垣。”{明}{屠隆}《綵毫记·誓死不从》:“大王正宜戮力勤王﹐勒兵討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軍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震。”《汉书·武帝纪》:“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餘里﹐威震{匈奴}。”《陈书·高祖纪》:“〔{高祖}〕於是勒兵鼓行而進。”【2】犹陈兵。《新唐书·越王系传》:“{元振}以告{輔國}﹐乃相與勒兵{凌霄門}﹐迎太子﹐以難告。”《汉书·隽不疑传》:“右將軍勒兵闕下﹐以備非常。”{南朝} {陈}{徐陵}《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主书》:“千百爲羣﹐前後相繼﹐吾又勒兵按甲﹐不聽討捕﹐若無恐懼﹐竝應安遠。”

  • 勒休-汉语大词典

    勒休

    【1】令官员退休。{清}{恽敬}《书山东知县事》:“巡撫﹑按察使相繼遷去﹐會大計﹐主者當知縣年老﹐官勒休。”

  • 勒派-汉语大词典

    勒派

    【1】强行摊派。{清}{夏燮}《中西纪事·管蠡一得》:“修船勒派﹐富民重足﹐殷户寒心。”{鲁迅}《热风·现在的屠杀者》:“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

  • 勒功-汉语大词典

    勒功

    【1】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功勋。{唐}{薛存诚}《东都父老望幸》诗:“衆願其難阻﹐明君早勒功。”{汉}{司马相如}《封禅文》:“勒功中嶽﹐以章至尊。”{明}{徐熥}《送李太守擢宪滇南》诗:“他日勒功留片碣﹐{點蒼}如黛石嵯峨。”

  • 勒勳-汉语大词典

    勒勳

    【1】记载功勋。《後汉书·班超梁慬传论》:“享受爵位﹐薦功祖廟﹐勒勳於後﹐亦一時之志士也。”

  • 勒令-汉语大词典

    勒令

    【1】以命令方式强制人做某事。{李劼人}《天魔舞》第十四章:“{唐二爷}也入了佛门﹐勒令一家人都不准吃牛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下了個札給{歷城}縣﹐勒令即刻將{彌軒}驅逐出院。”{唐}{刘知幾}《史通·忤时》:“以僕曹務多閑﹐勒令專知下筆。”{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高宗}曰:‘{孟子}發揮王道﹐{説之}何人﹐乃敢非之!’勒令致仕。”

  • 勒掯-汉语大词典

    勒掯

    【1】故意为难;推脱。《西游记》第八四回:“哥哥﹐你勒掯那個哩?不做和尚也容易﹐只消半年不剃頭﹐就長出毛來也。”《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裴九老}跪上去訴道:‘小人因是年老愛子﹐要早與他完姻。幾次央媒去説﹐要娶媳婦﹐那{劉秉義}只推女兒年紀尚小﹐勒掯不許。’”【2】强迫。《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我自半路遇見小娘子﹐偶然伴他行一程﹐路途上有甚皂絲麻綫﹐要勒掯我回去?”{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官人﹐則被你勒掯殺我也。”【3】勒索。《水浒传》第十七回:“我若要你銀子時﹐便是兄弟勒掯你。”{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休想肯與人方便﹐衠一片害人心﹐勒掯了些養家錢。”{清}{蒋士铨}《临川梦·哱叛》:“他將我一捆二十﹐打得我恨比海深﹐仇如天大。昨日又勒掯鎮兵花布錢糧。”

  • 勒逼-汉语大词典

    勒逼

    【1】强迫;逼迫。{沙汀}《淘金记》五:“他什么钱都吃﹐而且利用他的权势勒逼乡下人加入袍界﹐以便索取礼金﹐以及种种孝敬。”《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知縣初時不肯﹐被{賽兒}勒逼不過﹐只得寫了書。”

  • 勒姐-汉语大词典

    勒姐

    【1】{汉}时{羌}族之一部。《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又遣將軍{折斐}等帥騎一萬據{勒姐嶺}。”{胡三省}注引{阚駰}《十三州志》曰:“{金城}{安夷縣}東有{勒姐河}﹐與{金城河}合。{勒姐嶺}蓋{勒姐河}所出之山也。{汉}時{勒姐羌}居之﹐因以爲名。”《後汉书·耿恭传》:“{勒姐}﹑{燒何羌}等十三種數萬人﹐皆詣{恭}降。”{李贤}注:“姐音紫﹐又子也反。”

  • 勒花-汉语大词典

    勒花

    【1】抑止花开。{宋}{欧阳修}《初春》诗:“霽色初含柳﹐餘寒尚勒花。”{宋}{王安石}《四月果》诗:“一春强半勒花風﹐幾日園林幾樹紅。”

  • 勒取-汉语大词典

    勒取

    【1】强行索取。《元典章新集·国典·诏令》:“本管翼衛及奥魯等官﹐毋得非理科斂﹐違法放債﹐勒取重息。”{明}{沈榜}《宛署杂记·铺行》:“非中官之貴勢﹐勒取店銀﹐即受制豪徒﹐多索税契。”

  • 勒子-汉语大词典

    勒子

    【1】旧时妇女头上的饰物,如帽绊﹑帽箍之类。《红楼梦》第六回:“那{鳳姐}家常帶着紫貂昭君套﹐圍着那攢珠勒子﹐穿着桃紅洒花襖。”

  • 勒帛-汉语大词典

    勒帛

    【1】丝织腰带。{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背子率以紫勒帛繫之﹐散腰則謂之不敬。”《宋史·仪卫志一》:“旁頭一十人﹐素帽﹑紫紬衫﹑纈衫﹑黄勒帛﹐執銅仗子。”{宋}{彭乘}《墨客挥犀》卷八:“主人著頭巾﹐繫勒帛﹐不具衣冠。”

  • 勒迫-汉语大词典

    勒迫

    【1】强迫。{沈从文}《边城》八:“酒喝过后﹐那兵营中人卷舌子着嘴唇﹐称赞酒好﹐于是又必被勒迫着喝第二口。”{吴组缃}《山洪》二三:“同伴们唯恐官长扣留他们不放﹐要勒迫他们送上火线。”

  • 勒銘燕然-汉语大词典

    勒銘燕然

    【1】谓建立武功。语本《後汉书·窦宪传》:“〔{竇憲}〕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虜衆崩潰,單于遁走,追擊諸部,遂臨{私渠比鞮海}。斬名王已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於是温犢須﹑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衆降者,前後二十餘萬人。{憲}{秉}隨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清}{王韬}《淞滨琐话·徐麟士》:“又使演《錢塘破陣樂》﹐聲音雄壯激烈﹐聽之殊令人興勒銘{燕然}之思。”{清}{二石生}《十洲春语》卷下:“勒銘{燕然}﹐以博取斗大懸肘之印。”

  • 勒限-汉语大词典

    勒限

    【1】规定期限。{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五章:“勒限一月之内﹐你必须送来五万两银子。”《水浒传》第一〇一回:“又敕該部將{河北}新復各府州縣所缺正佐官員﹐速行推補﹐勒限星馳赴任。”

  • 勒銘-汉语大词典

    勒銘

    【1】喻建立功勋。《後汉书·隗嚣传》:“夫以二子之賢﹐勒銘兩國﹐猶削跡歸愆﹐請命身﹐{望}之無勞﹐蓋其宜也。”{明}{梁辰鱼}《浣纱记·允降》:“上{稽山}看妖氛清盡﹐勒銘歸國。”【2】镌刻铭文。{宋}{陆游}《夜泊水村》诗:“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祠東側有碑﹐隱起爲字﹐祠堂東頭石柱﹐勒銘曰:{趙}{建武}中所修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會{飲馬川}西﹐忽得{明成祖}勒銘紀功之石於石崖。”【3】指刻在金石上的铭文。{清}{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由制義以及弦詩對策﹐仿闈試而略有變通﹐加經解而迨論史勒銘﹐備衆體而學兼今古。”{宋}{杨亿}《成都》诗:“{張載}勒銘堪作戒﹐莫矜{函谷}一丸封。”《晋书·郭璞传》:“{會稽}當出鍾﹐以告成功﹐上有勒銘。”

  • 勒索-汉语大词典

    勒索

    【1】以威胁强迫手段索取财物。{茅盾}《锻炼》二一:“虽然受了一场虚惊﹐可是船上人都很高兴﹐为的是他们借此也逃过了镇上军队的勒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南皮}瘍醫某﹐藝頗精﹐然好陰用毒藥﹐勒索重資。”{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二》:“哨目止勒索駝馬担夫﹐見余輩﹐亦不甚阻撓。”

  • 勒停-汉语大词典

    勒停

    【1】勒令停职。《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祐三年》:“{逢年}等二十二人决配遠州軍牢城﹐其爲從者皆勒停。”{宋}{陆游}《奏筠州反坐百姓陈彦通诉人吏冒役状》:“諸州縣公人﹐曾因犯罪勒停。”【2】强制停止。《梁书·武帝纪下》:“{江子四}等封事如上﹐尚書可時加檢括﹐於民有蠹患者﹐便即勒停。”

  • 勒崇-汉语大词典

    勒崇

    【1】在金石上勒名,表示尊崇。{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革弊用古﹐勒崇揚休。”《汉书·扬雄传上》:“因兹以勒崇垂鴻﹐發祥隤祉。”{颜师古}注:“勒崇垂鴻﹐勒崇名而垂鴻業也。”

  • 勒-汉语大词典

    《廣韻》盧則切,入德,來。【1】捆住;套住;或捆﹑套以后再拉紧。《西游记》第十四回:“伸手去頭上摸摸﹐似一條金綫兒模樣﹐緊緊的勒在上面。”《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戒指緊緊的勒在指頭上﹐可見他不忘姐姐的了。”{柳青}《铜墙铁壁》第十六章:“尽量向后倾斜着身子﹐自己吃点苦﹐不让绳子勒着他。”【2】方言。收紧﹑逼尖嗓子。{陈登科}《活人塘》十五:“{张三小子}提着破锣……勒起嗓子狂喊。”

  • 封勒-汉语大词典

    封勒

    【1】封禅刻石。《宋书·周朗传》:“候振飲之罷﹐俟封勒之畢。”{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封禅》:“封勒帝勣﹐對越天休。”

  • 失勒-汉语大词典

    失勒

    【1】谓骡﹑马脱离辔头。{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方欲整轡趨過﹐有一失勒牡驢﹐隨之而行﹐致騾蹄趹。”

  • 句勒-汉语大词典

    句勒

    【1】用线条画出轮廓。{清}{俞樾}《茶香室续钞·米襄阳论题榜子》:“今有石本﹐得視之﹐乃是句勒﹐倒收筆鋒﹐筆筆如蒸餅。”【2】用简约的文字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夫其人必待吾句勒而後能知吾詞之意﹐即亦何妨任其不知矣。”

  • 叩勒-汉语大词典

    叩勒

    【1】犹控制。《後汉书·杜笃传》:“席卷漠北﹐叩勒{祁連}。横分單于﹐屠裂百蠻。”{李贤}注:“叩﹐擊也;勒﹐謂銜勒也。”

  • 呵黎勒-汉语大词典

    呵黎勒

    【1】植物名。果实可作收涩剂,主治久咳久泻等症。也译作诃梨勒。{清}{曹寅}《竹村大理筵上食石首鱼作》诗:“老眼愁看富貴花﹐病軀思啖呵黎勒。”

  • 呼畢勒罕-汉语大词典

    呼畢勒罕

    亦作“[呼必勒罕]”【1】蒙语xubilgan音译。意为转世或化身。指喇嘛教中活佛转世再生,亦指活佛传位的制度。{清}{梁章鉅}《称谓录·喇嘛》:“《禮部志稿》云:‘〔{達賴喇嘛}〕將死則自定托生處﹐其弟子往奉以歸﹐謂之呼必勒罕﹐如漢語稱轉世化生人。’”{清}{魏源}《圣武记》卷五:“{宗喀巴}初習紅教﹐既深觀時數﹐當改立教﹐即會衆自黄其衣冠﹐遣囑二大弟子世世以呼畢勒罕轉生演大乘教。呼畢勒罕者﹐華言化身也。”

  • 呼必勒罕-汉语大词典

    呼必勒罕

    【1】见“呼畢勒罕”。

  • 嚴勒-汉语大词典

    嚴勒

    【1】严加约束。《金史·移剌福僧传》:“沿邊軍官私役軍人﹐邊防不治﹐及擾動等事﹐按察司專一體究﹐各路宣差提控﹐嚴勒禁治。”

  • 御勒-汉语大词典

    御勒

    【1】横于牲口嘴里的小铁链,两端连在缰绳上,以便于驾御,故名。又称嚼子。{清}{戴名世}《甲戌房书小题文序》:“譬如仄徑窘步未嘗涉歷﹐氣浮力弱而遽試千里之驥﹐御勒不施﹐韁轡俱絶﹐其勢未有不顛仆者也。”

  • 銜勒-汉语大词典

    銜勒

    【1】控制;限制。{唐}{戴孚}《广异记·张嘉祐》:“不能聞義而舉﹐反受{楊堅}銜勒。”《明史·湖广土司传》:“{永樂}初﹐{苗}告繼絶﹐冠帶﹐益就銜勒。”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孙文革命运动清方档案》:“户部財政部似應稍寬銜勒﹐俾易措手。”【2】马嚼口和马络头。《孔子家语·执辔》:“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猶御馬之有銜勒也。”{冰心}《寄小读者》二五:“如同带上衔勒的小马﹐负重的﹐目不旁视的走向前途。”《旧唐书·陆贽传》:“輗軏之所以行車﹐銜勒之所以服馬也。”{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乃馬性不調﹐銜勒不齊之故。”【3】法纪。《大戴礼记·盛德》:“德法者御民之銜勒也。”因借以指道德法纪。{宋}{苏轼}《谢赐对衣金带马状》:“操名器以勵士﹐上有誠心;正銜勒以馭人﹐下無遺力。”

  • 宣勒-汉语大词典

    宣勒

    【1】申令制止。《梁书·元帝纪》:“國富刑清﹐家給民足;其力田之身﹐在所蠲免﹐外即宣勒﹐稱朕意焉。”《周书·武帝纪上》:“政在節財﹐禮唯寧儉。而頃者婚嫁競爲奢靡﹐牢羞之費﹐罄竭資財﹐甚乖典訓之理。有司宜加宣勒﹐使咸遵禮制。”

  • 寶勒-汉语大词典

    寶勒

    【1】装饰华贵的马络头。《新唐书·郭英乂传》:“又教女伎乘驢擊毬﹐鈿鞍寶勒及它服用﹐日無慮數萬費。”{汉}{陈琳}《玛瑙勒赋》:“爾乃他山爲錯﹐{荆}{和}爲理﹐制爲寶勒﹐以御君子。”{清}{曹寅}《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纪》诗之四:“寶勒金鞍少年事﹐祇應龕火伴幽寥。”【2】借指装饰华贵的马。{明}{何景明}《元夕怀都下之游》诗之二:“龍岫層城接御溝﹐香車寶勒夜深遊。”

  • 强勒-汉语大词典

    强勒

    【1】犹强迫。强行勒迫。{元}{无名氏}《桃花女》第二折:“勸{周公}莫便生嗔﹐將酒禮强勒成親。”

  • 彌勒-汉语大词典

    彌勒

    【1】梵语Maitreya音译,意译“慈氏”。著名的未来佛。我国的{弥勒}塑像胸腹坦露,面带笑容。传说{五代}时{布袋和尚}是其化身。《弥勒下生经》:“將來久遠﹐{彌勒}出現﹐至真等正覺。”{唐}{窥基}《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又念{彌陀}﹑{彌勒}﹐功德無有差別。”{宋}{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诗之九:“形模彌勒一{布袋}﹐文字江河萬古流。”{陈世宜}《醉歌》:“{彌勒}開口作憨笑﹐金剛怒目將譙訶。”{鲁迅}《彷徨·示众》:“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

  • 彌勒榻-汉语大词典

    彌勒榻

    【1】用于坐禅习静的一种短榻。如{弥勒佛}坐榻状,故称。{明}{屠隆}《起居器服笺·短榻》:“高九寸﹐方圓四尺六寸。三面靠背﹐背少高。如傍置之佛堂書齋閒處﹐可以坐禪習禪﹐共僧道談玄﹐甚便斜倚。又曰彌勒榻。”《花月痕》第十四回:“{秋痕}出來﹐見{癡珠}酒氣薰薰﹐躺在窗下彌勒榻上。”

  • 王夷甫識石勒-汉语大词典

    王夷甫識石勒

    【1】{晋}{王衍},字{夷甫},位望隆重,有识鉴。{石勒}年十四,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衍}见而异之,谓将为天下患。长而为群盗,归{刘渊},屡将兵陷州郡。{晋}{太兴}中,自称{赵王},旋杀{刘曜}称帝,建立{後赵}政权,于十六国中,最为强盛。事见《晋书.石勒载记》后以“王夷甫識石勒”喻能预识心怀异志者。{元}{白樸}《梧桐雨》楔子:“[{張九齡}云]‘陛下﹐此人有異相﹐留他必有後患。’[正末云]‘卿勿以{王夷甫}識{石勒}﹐留着怕做甚麽?兀那左右﹐放了他者。’”{唐}{刘肃}《大唐新语·匡赞》:“〔{九齡}〕因奏曰:‘{禄山}狼子野心﹐而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絶後患。’{玄宗}曰:‘卿勿以{王夷甫}識{石勒}之意﹐誤害忠良。’”

  • 玉勒吏-汉语大词典

    玉勒吏

    【1】驭马的小吏。{唐}{李贺}《马》诗之二一:“須鞭玉勒吏﹐何事謫{高州}。”{王琦}汇解:“玉勒吏﹐謂控玉勒之人﹐即馭馬吏也。”

  • 玉勒-汉语大词典

    玉勒

    【1】指马。{明}{梅鼎祚}《玉合记·赠处》:“玉勒乍回初噴沫﹐金鞭欲下不成嘶。”{唐}{杜牧}《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亚列出领麾幢十韵》:“别風嘶玉勒﹐殘日望金莖。”{清}{汪懋麟}《扈从东巡日记序》:“秘書日日隨行殿﹐玉勒前頭珥筆來。”【2】玉饰的马衔。《宋史·外国传六·回鹘》:“遣使{曹萬通}以玉勒名馬……來貢。”{唐}{高適}《送浑将军出塞》诗:“銀鞍玉勒繡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控玉勒而摇星﹐跨金鞍而動月。”

  • 珠勒-汉语大词典

    珠勒

    【1】珠饰的马络头。{清}{吴伟业}《侠少》诗:“{柳市}博徒珠勒馬﹐柏堂筝妓石華裙。”{唐}{王维}《出塞作》诗:“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2】指马。{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翩{江}{漢}女﹐弓鞋漫踏春園;寂寞玉樓人﹐珠勒徒嘶芳草。”{清}{吴伟业}《武林谒同年张石平》诗:“舊遊笑我連珠勒﹐多難逢君倒玉缸。”

  • 瑑勒-汉语大词典

    瑑勒

    【1】犹刊刻。{明}{祝允明}《镇洋山记》:“{允明}既纂﹐瑑勒懿綴爲銘詩。”

  • 柑勒-汉语大词典

    柑勒

    【1】柑与勒皆制马之具。喻指控制﹑约束的手段。《後汉书·崔寔传》:“自數世以來﹐政多恩貸﹐馭委其轡﹐馬駘其銜﹐四牡横奔﹐皇路險傾﹐方將柑勒鞬輈以救之﹐豈暇鳴和鸞﹐清節奏哉?”

  • 格勒-汉语大词典

    格勒

    【1】象声词。多形容笑声。{茅盾}《子夜》八:“但随即格勒一笑﹐袅着细腰跑到{冯云卿}跟前。”

  • 梅勒额真-汉语大词典

    梅勒额真

    【1】见“梅勒章京”。

  • 梅勒章京-汉语大词典

    梅勒章京

    亦称“[梅楞章京]”亦称“[梅勒額真]”【1】满语。{清}代八旗官名。{顺治}十七年后改称副都统。《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噯!你那舅舅何曾戴得個紅頂兒喲!當了個難的{乾清門}轄﹐好容易升了等兒﹐説這可就離得梅楞章京快了﹐誰知他從那麽一升就升到那頭兒去了。”《清文献通考·职官一》:“凡我國官名﹐俱易以滿語﹐勿仍總兵﹑副將﹑參將﹑遊擊﹑備禦等舊名……一等副將﹐爲一等梅勒章京;二等副將﹐爲二等梅勒章京;三等副將﹐爲三等梅勒章京。”{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國初官名﹐{清}語居多……梅勒額真﹑梅勒章京皆今副都統。”

  • 模勒-汉语大词典

    模勒

    【1】仿照原样雕刻。亦指雕刻之文。{清}{钱泳}《履园丛话·碑帖·汉熹平石经》:“自余模勒之後﹐{南昌}學宫有重模木。”{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至於繕寫﹐模勒﹐衒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宋}{曹士冕}《法帖谱系·淳化法帖》:“{淳化}三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聖旨模勒上石。”

  • 檢勒-汉语大词典

    檢勒

    【1】检点约束。{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方竊以此意痛自檢勒﹐懔然度日﹐惟恐有怠而失之也。”{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三》:“今日僧衆還寺已後﹐各各檢勒。”

  • 敕勒-汉语大词典

    敕勒

    【1】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北魏}时亦称{铁勒}﹑{高车部}。《新唐书·回鹘传上》:“{回紇}﹐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輪車﹐{元}{魏}時亦號{高車部}﹐或曰{敕勒}﹐訛爲{鐵勒}。”{明}{王清}《塞上感怀》诗:“夢迴絶域{烏桓}地﹐戰罷空山{敕勒}營。”《北史·魏纪二·世祖太武帝》:“夏四月甲子﹐行幸{雲中}。{敕勒}萬餘落叛走﹐詔尚書{封鐵}追滅之。”

  • 敕勒歌-汉语大词典

    敕勒歌

    【1】乐府杂歌篇名。{北朝}民歌。史载{北齐}{高欢}攻{北周}{玉壁城}不克,士卒死者十有四五。{欢}恚愤,疾发,勉强坐起见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歌》以激励士气。歌词本鲜卑语,译文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参阅《北史·齐纪上n﹑《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 敕勒術-汉语大词典

    敕勒術

    【1】驱鬼术。道士画符咒制鬼必书敕令二字以约勒鬼神,故称。{清}{钱泳}《履园丛话·鬼神·彭半壶》:“{彭半壺}﹐{江西}人﹐忘其名﹐游幕{蜀}中﹐善敕勒術。”

  • 敲榨勒索-汉语大词典

    敲榨勒索

    【1】见“敲詐勒索”。

  • 敲詐勒索-汉语大词典

    敲詐勒索

    【1】利用职权或抓住别人的把柄用威胁手段逼取他人财物。{孙犁}《澹定集·乡里旧闻(二)》:“他却坏下去的很快﹐敲诈勒索﹐以至奸污妇女。”{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八:“这是大明大白的敲榨勒索﹐逼人上吊﹐把穷人往死路上推。”{曲波}《林海雪原》三三:“一名{宋福}﹐一名{王大路}﹐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亦作“[敲榨勒索]”。

  • 整勒-汉语大词典

    整勒

    【1】操练。《後汉书·郭伋传》:“{伋}整勒士馬﹐設攻守之略。”《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二年》:“惟{李光弼}﹑{王思禮}整勒部伍﹐全軍以歸。”《三国志·蜀志·姜维传》:“更整勒戎馬。”

  • 浮收勒折-汉语大词典

    浮收勒折

    【1】用强迫手段额外征收。{清}{冯桂芬}《江苏减赋记》:“意甚決﹐是將奉旨浮收勒折矣。”《清史稿·高宗纪四》:“辛酉﹐以{圖思德}劾{蘇墧}浮收勒索﹐命{袁守侗}等嚴鞫之。”{清}{夏燮}《中西纪事·江浙卫兵》:“酌留數成以爲衛所增兵造船之用﹐則州縣之浮收勒折者﹐無可籍口。”亦作“[浮收勒索]”。

  • 浮勒-汉语大词典

    浮勒

    【1】额外的勒索。{清}{魏源}《筹漕篇》下:“無幫費則可無浮勒﹐無浮勒則民與吏懽然一家。”

  • 浮收勒索-汉语大词典

    浮收勒索

    【1】见“浮收勒折”。

  • 渠勒-汉语大词典

    渠勒

    【1】{汉}{西域}诸国之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境。《後汉书·西域传序》:“{渠勒}﹑{皮山}爲{于窴}所統﹐悉有其地。”《汉书·西域传上·渠勒国》:“{渠勒國}﹐王治{鞬都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東與{戎盧}﹑西與{婼羌}﹑北與{扞彌}接。”

  • 減勒-汉语大词典

    減勒

    【1】从简。{宋}{欧阳修}《论元昊来人请不赐御筵札子》:“其{元昊}一行來人﹐伏凡事減勒﹐無令曲加優厚。”

  • 澀勒-汉语大词典

    澀勒

    【1】竹的一种。{宋}{苏轼}《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之三:“倦看 澀勒暗蠻村﹐亂棘孤藤束瘴根。”{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草语》:“有竻竹﹐一名澀勒。勒﹐刺也。{廣}人以刺爲勒﹐故又曰勒竹﹐長芒密距﹐枝皆五出如鷄足﹐可蔽村砦。”

  • 特勒-汉语大词典

    特勒

    【1】见“特勤”。

  • 扎脚勒手-汉语大词典

    扎脚勒手

    【1】卷起裤脚和衣袖。{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十:“她要穿粗布衣裳﹐扎脚勒手地奔波﹐到园里泼菜﹐到山上搂柴。”{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十:“一位年纪有三十来往﹐左眼皮上有个牵子的堂客﹐扎脚勒手﹐从后门进来。”

  • 抑勒-汉语大词典

    抑勒

    【1】强逼;压制。{宋}{范仲淹}《奉罢陕西近里州军营田》:“官吏不能體朝廷之意﹐將遠年瘠薄無人請佃逃田﹐抑勒近鄰人户分種﹐或令送納租課。”{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據無上之威權﹐施非理之抑勒。”{元}{曾瑞}《哨遍·麈腰》套曲:“望得些風流意﹐拘鈐寂寞﹐抑勒孤悽。”【2】勒索;克扣。《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二年》:“其給納常錢﹐有所抑勒﹐令提舉司覺察﹐奏劾。”《明史·外国传四·琉球》:“時貢使所攜土物﹐與{閩}人互市者﹐爲奸商抑勒﹐有司又從而侵削之。”{宋}{苏轼}《论给田募役状》:“委是良田﹐方得收買。如官價低小﹐即聽賣與其餘人户﹐不得抑勒。”

  • 抹勒-汉语大词典

    抹勒

    【1】涂掉。{明}{袁宏道}《时文叙》:“其所抹勒者﹐皆蕪穢也。”

  • 拑勒-汉语大词典

    拑勒

    【1】将衔勒放入马口。喻严加约束。《後汉书·崔寔传》:“自數世以來﹐政多恩貸﹐馭委其轡﹐馬駘其銜﹐四牡横奔﹐皇路險傾。方將拑勒鞬輈以救之﹐豈暇鳴和鑾﹐清節奏哉!”拑﹐一本作“柑”。

  • 捉勒-汉语大词典

    捉勒

    【1】中国画术语。专指花鸟画中以猛禽猎食为题材。如{南唐}{郭乾暉}的《苍鹰捕狸图》,{北宋}{崔白}的《俊禽逐兔图》。{南宋}{李安忠}﹑{李猷}﹑{赵子厚}等皆以“捉勒”著名于时。

  • 掯勒-汉语大词典

    掯勒

    亦作“[掯]”【1】勒索;刁难。{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我見新官到呵……馬前劍有三千箇利便﹐舊官行掯勒些東西﹐新官行過度些錢。”{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憲役下縣﹐官給飯食;起程﹐官給路費。必不令鎖帶該胥﹐恣意掯勒。”{茅盾}《子夜》十七:“要是我们找不到旁的主顾﹐那时候再去和{老赵}接洽呢﹐就要受他的掯勒﹐不去和他接洽呢﹐他会当真对我们来一个经济封锁﹐那不是更糟了么?”《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以後米﹑麵﹑柴﹑薪﹑菜蔬等項﹐須是一一供給﹐不許掯勒短少﹐直待我嫁人方止。”{清}{钮琇}《觚賸·七月天》:“不受則明明民欠﹐難逃掯之條;受之則纍纍帑資﹐立蹈考成之罰。”

  • 捶勒-汉语大词典

    捶勒

    【1】犹控制。{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叙》:“都{燕}陵{燕}﹐前萬世未破斯荒﹐後萬世無窮斯利﹐捶勒九邊﹐橐篋四海。”

  • 控勒-汉语大词典

    控勒

    【1】勒住马缰。{明}{李贽}《阿寄传》:“{阿寄}老矣﹐見{徐氏}之族﹐雖幼必拜﹐騎而遇諸途﹐必控勒將數百武以爲常。”【2】犹控制。{宋}{朱淑贞}《欲雪》诗:“北風不看人情面﹐控勒梅花不放枝。”{隋}{王通}《中说·魏相》:“{嚴子陵}釣於湍石﹐{爾朱榮}控勒天下﹐故君子不貴得位。”

  • 摹勒-汉语大词典

    摹勒

    【1】亦作“[摹泐]”。描摹勾勒。{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或謂{靖康}之變﹐二{王}書卷流落民間﹐後經蒐羅得之﹐遂以勒石。所得者﹐或係他手摹泐。”{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三:“{貽永}﹐{祁公}之子。國初藏名書畫﹐最多真蹟……而當時摹勒出待詔手﹐筆多凝滯。”【2】依样描字刻石。《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丙戌﹐御製御筆《神霄玉清萬壽宫記》﹐令{京師}{神霄宫}刻記於碑﹐以碑本賜天下﹐摹勒立石。”【3】模仿。{宋}{李觏}《答黄著作书》:“今之學者﹐誰不爲文﹐大抵摹勒{孟子}﹐刼掠{昌黎}。若爲文之道﹐止此而已﹐則但誦得古文十數篇﹐拆南補北﹐染舊作新﹐盡可爲名士矣!”

  • 摩勒-汉语大词典

    摩勒

    【1】即紫磨金。金之最美者。《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元嘉}五年﹐國王{月愛}遣使奉表……奉獻金剛指環﹑摩勒金環諸寳物﹑赤白鸚鵡各一頭。”{清}{郝懿行}《宋琐语·言诠》:“摩勒﹐金之至美者也﹐即紫磨金。{林邑}謂之楊邁金﹐其貴無匹﹐故云寳物。”

  • 摧勒-汉语大词典

    摧勒

    【1】摧折压制。《新唐书·陆璪传》:“摧勒姦豪﹐人不敢犯。”

  • 撰勒-汉语大词典

    撰勒

    【1】编定﹐镌刻。{唐}{刘知幾}《史通·古今正史》:“自是以來﹐《春秋》考紀﹐亦以焕炳﹐而忠臣義士﹐莫之撰勒。”

  • 斡勒-汉语大词典

    斡勒

    【1】{女真}族姓。{金}有{斡勒忠}。见《金史》本传。

  • 懸崖勒馬-汉语大词典

    懸崖勒馬

    【1】行至陡崖,将马勒住,不继续前进。比喻面临危险,及时醒悟回头。{王青槐}《心曲》:“若再不悬崖勒马﹐就要犯下大罪了!”{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慧矣。”

  • 磨勒-汉语大词典

    磨勒

    【1】镌刻。{陈衍}《元诗纪事·张养浩》:“《歸田類稿》附跋﹑《擬雅》古詩二篇﹑《晨興》五言今律一篇﹐先{文忠公}所遺翰墨也﹐引恐其久或摩滅﹐命工磨勒如上。”【2】{唐}传奇中{昆仑}奴名。曾夜负{崔生}入勋臣宅,与舞妓{红绡}相会,促成二人结合。亦用以喻侠士。{明}{屠隆}《綵毫记·展叟单骑》:“義士臨危不顧身﹐直犯兵戈探虎穴﹐{崔}家{磨勒}未爲神。”《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自愧緣慳分淺﹐不能一見﹐恨無{磨勒}盜{紅綃}之方。”{明}{陆采}《明珠记·拆书》:“君其念鄙姿﹐爲余訪俊傑。庶有{磨勒}神﹐來救{紅綃}妾。”【3】折磨。{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哎喲﹐天那!但不知那塌兒裏﹐把我來磨勒死。”

  • 申勒-汉语大词典

    申勒

    【1】明令约束。《梁书·张弘策传》:“于時城内珍寶委積﹐{弘策}申勒部曲﹐秋毫無犯。”

  • 疏勒-汉语大词典

    疏勒

    【1】古{西域}诸国之一。{王莽}时称{世善}﹐{唐}名{佉沙}。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一带。其治{疏勒城}﹐即今{疏勒县}。{唐}{皇甫冉}《和袁郎中破贼後经剡中山水》:“節比全{疏勒}﹐功當雪{會稽}。”{清}{赵翼}《张甥圣时宦新疆之奇台尉五年俸满告归喜赋》:“{疏勒}泉清禾滿野﹐{祁連山}迥雪彌天。”《後汉书·班超传》:“臣見{莎車}﹑{疏勒}田地肥廣﹐草牧饒衍﹐不比{敦煌}﹑{鄯善}閒也。”{明}{梁伯龙}《念奴娇序·拟出塞》曲:“北接{莎車}﹐西通{疎勒}﹐{班超}原是一書生。”

  • 登勒-汉语大词典

    登勒

    【1】方言。呆在;停留。{刘半农}《车车夜水也风凉》诗:“我明朝情愿登勒家里糊涂一大■。”

  • 臨崖勒馬-汉语大词典

    臨崖勒馬

    【1】喻临危时能及时悔悟回头。《野叟曝言》第五六回:“虧得老襟丈臨崖勒馬﹐不然﹐以祖父世傳之産業﹐而换幾根籌碼﹐好不傷心。”{元}{郑光祖}《智勇定齐》第三折:“這廝不識咱運機﹐將人來緊追﹐呀﹐你如今船到江心補漏遲﹐抵多少臨崖勒馬纔收騎。”{明}{无名氏}《精忠记·说偈》:“元帥你自索斟量﹐莫待臨崖勒馬將韁繩來放。”

  • 耑勒-汉语大词典

    耑勒

    亦作“[耑泐]”【1】书信用语。谓专为某事而写信。勒﹐本为铭刻﹐引申为书写。{清}{叶封}《与人书》:“尚容耑勒馳申燕賀。”{清}{沈荃}《与人书》:“弟以塵韁碌碌,未遑耑泐蕪緘,一慰孝履。”常用于信尾﹐意为特地写此信。

  • 蝎勒虎子-汉语大词典

    蝎勒虎子

    【1】方言。即壁虎。亦以喻不法的高级官员。《当代》1981年第3期:“党风有所好转﹐但群众来信批评他们拍的都是些小‘苍蝇’﹐说他们不敢碰‘蝎勒虎子’。”

  • 羅勒-汉语大词典

    羅勒

    【1】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卵圆形﹐略带紫色。花白色或淡紫色。茎与叶皆有香气﹐可做香料及入药。{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兰香》:“蘭香者﹐羅勒也。中國爲{石勒}諱﹐故改。今人因以名焉。且蘭香之目﹐美於羅勒之名﹐故即而用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一·罗勒》:“《鄴中記》云﹐{石虎}諱言‘勒’﹐改羅勒爲香菜﹐今俗人呼为瞖子草﹐以其子治瞖也。”

  • 羈勒-汉语大词典

    羈勒

    【1】管束。《西游记》第三二回:“只恐{八戒}躲懶便不肯出頭﹐師父又有些護短﹐等{老孫}羈勒他羈勒。”【2】束缚。{南朝} {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單民易周章﹐窘身就羈勒。”{清}{陈田}《明诗纪事丙籤·张弼》:“{東海}詩有豪氣﹐不受羈勒。”{鲁迅}《坟·文化偏至论》:“發隱地也﹐善機械也﹐展學藝而拓貿遷也﹐非去羈勒而縱人心﹐不有此也。”【3】马络头。{严复}《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家蓄之禽獸﹐馴良固其分﹐而奔蹄泛駕或時時一見之﹐如此者不能不馭之以羈勒。”{南朝} {梁}{江淹}《为萧太傅三让扬州牧表》:“方將身侍鑾華﹐雪{齊}{魯}之侵地;手執羈勒﹐騖{燕}{趙}之遠郊。”{金}{赵元}《村居夏日》诗:“羈勒困名馬﹐網羅多珍禽。”【4】驾驭。{孙中山}《建国方略·以用钱为证》:“蓋機器者﹐羈勒天地自然之力以代人工。前時人力所不能爲之事﹐機器皆優爲之。”

  • 箝勒-汉语大词典

    箝勒

    【1】马嚼子与马络头。比喻控制约束。《明史·孙鑨传》:“今祖其故智﹐借拾遺以激聖怒﹐是内璫與閣臣表裏﹐箝勒部臣﹐而陛下未之察也。”

  • 菴摩勒-汉语大词典

    菴摩勒

    【1】果名。梵语malaka的音译。又称“餘甘”﹑“菴摩羅”。果为球形,有棱。{宋}{黄庭坚}《更漏子》词:“菴摩勒﹐西土果﹐霜後明珠顆顆。”{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菴摩勒》〔释名〕引{陈藏器}曰:“梵書名菴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澀﹐良久更甘﹐故曰餘甘。”

  • 習勒-汉语大词典

    習勒

    【1】谓严格训练。《史记·匈奴列传》:“{冒頓}乃作鳴鏑﹐習勒其騎射。”{汉}{晁错}《言兵事疏》:“士不選練﹐卒不服習……前擊後解﹐與金鼓之指相失﹐此不習勒卒之過也。”【2】部署, 部勒。{宋}{曾巩}《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自一事已上﹐本末次第﹐使更制之前﹐習勒已定﹐則命出之日﹐但在奉行而已。”

  • 糾勒-汉语大词典

    糾勒

    【1】聚集统率。《宋书·谢晦传》:“輒糾勒義徒﹐繕治舟甲﹐舳艫亘川﹐駟介蔽野﹐武夫鷙勇﹐人百其誠。”

  • 紅勒帛-汉语大词典

    紅勒帛

    【1】用红帛制的腰带。{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成都}〕士人家子弟﹐無貧富皆著蘆心布衣﹐紅勒帛狹如一指大﹐稍異此則共嘲笑﹐以爲非士流也。”【2】{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士人{劉幾}累爲國學第一人, 驟爲怪嶮之語, 學者翕然效之, 遂成風俗。{歐陽公}深惡之, 會公主文, 决意痛懲……有一舉人論曰:‘天地軋, 萬物茁, 聖人發。’公曰‘此必{劉幾}也’, 戲續之曰:‘秀才剌, 試官刷。’乃以大朱筆横抹之, 自首至尾,謂之紅勒帛, 判‘大紕繆’字榜之, 既而果{幾}也。”后因谓以朱笔涂抹文字为红勒帛。

  • 紅勒-汉语大词典

    紅勒

    【1】谓以朱笔勾涂文字。{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朱}獻窗稿﹐{陸}輒紅勒之﹐都言不佳。”

  • 約勒-汉语大词典

    約勒

    【1】犹约束。《公羊传·宣公六年》“然而宫中甲鼓而起”{汉}{何休}注:“約勒聞鼓聲當起殺{盾}。”{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主司失意》:“竊以常年主司親屬盡得就試﹐某敕下後﹐榜示南院﹐外内親族具有約勒﹐並請不下文書﹐斂怨之語﹐日已盈庭。”《南史·孝义传·张进之》:“時劫掠充斥﹐每入村抄暴。至{進之}門﹐輒相約勒不得侵犯﹐其信義所感如此。”

  • 繩勒-汉语大词典

    繩勒

    【1】约束抑制。{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遠方士皆未知朝廷儀範﹐班列紛錯﹐有司不能繩勒。”

  • 纂勒-汉语大词典

    纂勒

    【1】集合统率。《北史·杨侃传》:“{邃}已纂勒兵士﹐慮{壽春}疑覺。”

  • 軋勒-汉语大词典

    軋勒

    【1】强制勒逼。《朱子语类》卷三一:“知至矣﹐雖驅使爲不善﹐亦不爲。知未至﹐雖軋勒使不爲﹐此意終迸出來。”

  • 轡勒-汉语大词典

    轡勒

    【1】驾驭牲口用的缰绳和带嚼子的笼头。《大戴礼记·盛德》:“不能御民者﹐棄其德法﹐譬猶御馬﹐棄轡勒而專以筴御馬﹐馬必傷﹐車必敗。”《华严经·入法界品三》:“貪愛爲徽纏﹐諂誑爲轡勒。”

  • 貝勒-汉语大词典

    貝勒

    【1】以贝为饰的马络头。《仪礼·既夕礼》:“纓轡﹐貝勒。”{郑玄}注:“貝勒﹐貝飾勒。”【2】满语beile的音译。本为部落之长的意思。{清}代为{满洲}﹑{蒙古}贵族的爵号,位在郡王下,贝子上。《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四年》:“{女直}部……其部長曰貝勒。”{何卓勋}《<盛世危言後编>序》:“庚戌﹐余偕{徐經明}觀察如京師謁{肅親王}﹑{倫貝勒}﹑{振貝子}﹐陳請速行立憲﹐以順民心而救國危。”

  • 跋勒國-汉语大词典

    跋勒國

    【1】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国名。《说郛》卷四引{汉}{郭宪}《洞冥记》:“{跋勒國}常有蛟人宿其舍﹐既去泣别﹐所望墮淚皆成珠。”

  • 部勒-汉语大词典

    部勒

    【1】部署;约束。《旧唐书·魏元忠传》:“{孝逸}然其言﹐乃部勒士卒﹐以圖進討。”{蔡元培}《欧战後之教育问题》:“軍國民教育重在整齊﹑嚴肅﹐尤在服從。持此主義者﹐常用軍法部勒學生。”{清}{许廷鑅}《栖霞庵双忠祠》诗:“甲兵十萬羅胸中﹐部勒森嚴當一面。”《史记·项羽本纪》:“每{吴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爲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2】喻对文章的谋篇布局。{清}{恽敬}《答邓鹿耕书》:“尊甫大人志文﹐{敬}因作意部勒﹐故用筆未得自然﹐下語亦不能堅定﹐心常嗛嗛。”

  • 迫勒-汉语大词典

    迫勒

    【1】勒逼,强迫。《“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切实劝令各学生﹐勿得集会结社及有迫勒举动!”

  • 迦拘勒-汉语大词典

    迦拘勒

    【1】肉豆蔻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肉豆蔻》。

  • 追官勒停-汉语大词典

    追官勒停

    【1】指追回官衔,勒令停职。{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熙寧}三年敕:‘今後官員失入死罪﹐一人追官勒停﹐二人除名﹐三人除名編管。’”《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降了三個聖旨:第一{開封府}問官追官勒停。”《宋史·理宗纪一》:“{李全}之叛﹐{淮東}提刑司檢法{吴澄}等出{泰州}城謁賊﹐各追官勒停。”

  • 逸勒-汉语大词典

    逸勒

    【1】超群出众的驭手。《魏书·宗钦传》:“時無逸勒﹐路盈摧輪。”

  • 逼勒-汉语大词典

    逼勒

    亦作“[逼]”【1】逼迫;强迫。{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六节:“{英国}用战争来逼勒{中国}接受鸦片﹐有丝毫道理没有呢?丝毫也没有。”《红楼梦》第一〇七回:“雖{石獃子}自盡﹐亦係瘋儍所致﹐與逼勒致死者有間。”{宋}{岳飞}《奏追复张所原职略》:“〔{張所}〕因謫官到{潭州}界内﹐爲凶賊{劉忠}逼勒誘脇﹐終不肯從﹐遂至被害。”{明}{高明}《琵琶记·义仓赈济》:“大的孩兒不孝不義﹐小的媳婦逼離分。”

  • 遏勒-汉语大词典

    遏勒

    【1】强制;控制。{郭沫若}《水平线下》:“这封信是初二的晩上到的﹐我得到信后﹐便想立刻去访他﹐但恐怕夜间不容易找着他的住所﹐我只得暂时遏勒着了。”{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六:“--哼!岂有此理!不仅造假情报﹐而且造假警报!怒火在心里我遏勒不住。”

  • 邀勒-汉语大词典

    邀勒

    【1】强迫;逼勒。{宋}{司马光}《趁时收籴常平斛斗白札子》:“凶歲穀貴傷民﹐故官中比在市減價出﹐使蓄積之家﹐無由邀勒貧民﹐須令貴糴﹐物價常平﹐公私兩利。”{唐}{李山甫}《牡丹》诗:“邀勒春風不早開﹐衆芳飄後上樓臺。”{宋}{黄庭坚}《采桑子·赠黄中行》词:“西鄰三弄争秋月﹐邀勒春回﹐箇裏聲催﹐鐵樹枝頭花也開。”

  • 訶黎勒-汉语大词典

    訶黎勒

    【1】见“訶梨勒”。

  • 訶梨勒-汉语大词典

    訶梨勒

    亦作“[訶黎勒]”【1】梵语 harītakī﹐意译为柯子。植物名。常绿乔木。果实可入药。{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氣利﹐訶黎勒散主之。”{晋}{嵇含}《南方草木状·木类》:“訶梨勒﹐樹似木梡﹐花白﹐子形如橄欖﹐六路﹐皮肉相着﹐可作飲。”【2】指其果实。《旧唐书·西戎传·波斯》:“出及大驢﹑師子﹑白象……香附子﹑訶黎勒﹑胡椒。”{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诂笺五》:“今醫家所用訶梨勒﹐是其子﹐不聞用葉者。”

  • 詐勒-汉语大词典

    詐勒

    【1】讹诈勒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浙江遂昌县乡民捣毁学堂监狱及巡警总局》:“鄉民始知調查並無抽捐情事﹐痛恨學員藉端詐勒。”

  • 誡勒-汉语大词典

    誡勒

    【1】告诫约束。《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初虜深入﹐上慮{義恭}不能固{彭城}﹐備加誡勒。”

  • 謹勒-汉语大词典

    謹勒

    亦作“[謹泐]”【1】敬谨书写。{清}{陈仪}《与顾漕台书》:“謹泐數行﹐耑力代送。”{唐}{颜真卿}《与李太保帖》:“未遂馳謁﹐謹勒參候﹐不次。謹狀。”

  • 譴勒-汉语大词典

    譴勒

    【1】犹谴责。《新唐书·濮恭王泰传》:“會召{承乾}譴勒﹐{承乾}曰:‘臣貴爲太子﹐尚何求?但爲{泰}所圖﹐與朝臣謀自安爾。’”

  • 需勒-汉语大词典

    需勒

    【1】勒索。{清}{黄裳}《赈饥》诗之二:“縣胥里正各需勒﹐艱難得入饑民册。”

  • 隔勒-汉语大词典

    隔勒

    【1】阻挠﹔制止。《敦煌变文集·■山远公话》:“當時有勑:‘要聽{道安}講者﹐每人納錢一百貫文﹐方得聽講一日。’如此隔勒﹐逐日不破三五千人﹐來聽{道安}於{東都}開講。”{蒋礼鸿}通释:“隔勒往來﹐就是阻障往來。”

  • 金雞勒-汉语大词典

    金雞勒

    【1】即金鸡纳树。{清}{查慎行}《人海记》:“西洋有一種樹皮﹐名金雞勒﹐以治瘧疾﹐一服即愈﹐用藥只在對證也。”

  • 金勒-汉语大词典

    金勒

    【1】借指骑马的人。《白雪遗音·马头调·饯别》:“{張生}上馬﹐車兒東去﹐馬兒西行﹐金勒望小姐﹐{鶯鶯}望{張生}﹐淒淒涼涼心酸痛。”【2】金饰的带嚼口的马络头。《水浒传》第一〇一回:“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唐}{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連錢嚼金勒﹐鑿落寫銀罌。”{南朝} {陈}{祖孙登}《紫骝马》诗:“飛塵暗金勒﹐落淚灑銀鞍。”【3】借指坐骑。{宋}{{梅尧臣}{谢绛}}《希深本约游西溪信马不觉行过据鞍联句》:“無由駐金勒﹐林表日光低。”{唐}{韩翃}《送田仓曹汴州觐省》诗:“玉杯分湛露﹐金勒借追風。”{清}{陆嵩}《新年作》诗:“開遍枝頭桃李花﹐暫扶殘醉停金勒。”

  • 鈐勒-汉语大词典

    鈐勒

    【1】节制约束。{宋}{洪迈}《夷坚丙志·黄乌乔》:“大王不能鈐勒部曲﹐吾來俵錢﹐而小鬼無禮如是。”

  • 鉗勒-汉语大词典

    鉗勒

    【1】钳制约束。《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帝亦儒昏﹐舉能鉗勒﹐使不得專﹐久稍不平。”{晋}{袁宏}《後汉纪·桓帝纪上》:“四牡横馳﹐皇路險傾﹐必將鉗勒鞭撻以救奔敗﹐豈暇鳴鑾從容平路哉!”

  • 鉤勒-汉语大词典

    鉤勒

    亦作“[鈎勒]”【1】指用硃笔在文章的起承转合等处打钩划杠﹐做分段之类的标志。{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文章圈点》:“書有圈點鈎勒﹐始自前{明}中葉選刻時文陋習。”{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徐文长胡穉威》:“比應京兆試﹐翰林某入闈分校……而某不能句讀﹐即鈎勒皆悮。”{清}{王士禛}《分甘馀话》卷上:“余所見{葉文莊}與{中盛}遺集寫册﹐皆手自點竄鈎勒。”【2】国画的一种技法。用笔顺势为钩﹐逆势为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的。一般不分笔势顺﹑逆或单﹑复﹐凡以线条钩画物象轮廓﹐统称钩勒。{朱自清}《罗马》:“他的构图里气韵流动着﹐形体的钩勒也自然灵妙。”{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五:“〔{張遜}〕善畫竹﹐作鉤勒法﹐妙絶當世。”{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小将军画卷》:“卷中烟霞縹緲﹐鉤勒精嚴﹐亦純是武衛家法。”【3】犹描写﹑刻画。{闻一多}《冬夜评论》:“词句短简﹐便不能不只将一个意思的模样略略的钩勒一下。”{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六七:“这是{横山}诗论的一个简单的轮廓。下文再就这轮廓上细细地钩勒。”《<太平天囯故事歌谣选>前言》:“对{清}朝官吏的丑恶面目﹐用十分朴素的手法钩勒得唯妙唯肖。”【4】指创造象形文字时的刻划方法。{田北湖}《论文章源流》:“由錐鑿一点﹐雕刻一畫﹐引長其縱横﹐鈎勒而曲直之﹐摹擬動植諸物﹐以肖厥象。”【5】指书法中的双钩法。用细线条钩摹一种字体﹐便于传写存真﹐或雕刻碑版。{清}{钱泳}《履园丛话·碑帖·家刻》:“{仁宗皇帝}有旨命吏部右侍郎{劉鐶之}刻其叔父{文清公}{墉}平生所爲書﹐余時在京師爲之鈎勒。”

  • 銘勒-汉语大词典

    銘勒

    【1】镌刻。{唐}{陈子昂}《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又述其行狀﹐訪余以銘勒之事。”《後汉书·冯衍传上》:“君臣兩興﹐功名兼立﹐銘勒金石﹐令問不忘。”{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印心石室文钞》:“刻諸筆管﹐以識御賜﹐亦古人銘勒鼎鐘之意也。”{章炳麟}《国家论》:“若夫成功以後﹐銘勒{景}鐘﹐斯適足爲揶揄之柄。”

  • 銀勒-汉语大词典

    銀勒

    【1】银饰的带嚼口的马络头。{唐}{白居易}《武丘寺路》诗:“銀勒牽驕馬﹐花船載麗人。”

  • 鋚勒-汉语大词典

    鋚勒

    【1】马嚼子或缰绳上的装饰品。用金铜制成。《石鼓文》有“田車既安﹐鋚□勒馬”句。{清}{厉鹗}《焦山古鼎》诗:“惟王酬庸錫册命﹐鑾旂鋚勒兼戈錟。”{清}{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六》“金革”:“‘金革’即《小雅·蓼蕭》所謂■革也。《説文》■作鋚﹐云轡首銅也﹐從金攸聲。《石鼓文》及《寅簋文》作‘鋚勒’……《伯姬鼎》作‘攸勒’。”

  • 鐫勒-汉语大词典

    鐫勒

    【1】在金石上雕刻文字。多用于表彰人物的功业﹑事迹。{南朝} {梁}{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故精廬妄啓﹐必窮鐫勒之盛。”{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顔真卿}爲{平原}太守﹐立三碑……其二碑求得舊文﹐買石鐫勒﹐樹之郡門。”《水浒传》第一〇一回:“{宋江}令{蕭讓}﹑{金大堅}鐫勒碑石﹐記叙其事。”

  • 鐵勒-汉语大词典

    鐵勒

    【1】古族名。{汉}时称{丁零}﹐{北魏}时称{敕勒}或{铁勒}。{隋}时{铁勒}各部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今{土拉河})以北﹑西至{西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与{回纥}为最著。{唐}{沈佺期}《塞北》诗之二:“{紫塞}{金河}裏﹐{葱山}{鐵勒}隈。”《旧唐书·回纥传》:“{迴紇}其先{匈奴}之裔也﹐在{後魏}時﹐號{鐵勒}部落。其衆微小﹐其俗驍强﹐依託{高車}﹐臣屬{突厥}﹐近謂之{特勒}。”《元史·天文志一》:“當時四海測景之所凡二十有七﹐東極{高麗}﹐西至{滇池}﹐南踰{朱崖}﹐北盡{鐵勒}。”{程善之}《丁未寄子实辽东》诗:“黑海伐冰通{鐵勒}﹐黄雲横地望{沙陀}。”

  • 鞅勒-汉语大词典

    鞅勒

    【1】套马的皮带和勒马的缰绳。《晋书·愍怀太子传》:“愛埤車小馬﹐令左右馳騎﹐斷其鞅勒﹐使墮地爲樂。”

  • 鞍勒-汉语大词典

    鞍勒

    【1】鞍子和套在马头上带嚼口的笼头。《汉书·匈奴传下》:“安車一乘﹐鞍勒一具。”《宋史·仪卫志六》:“先是﹐御馬以織成帊覆鞍勒﹐今後以{廣}絹代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其狀真騾真馬也﹐惟被以鞍勒﹐則伏不能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