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滯)是什么意思
屯滯-汉语大词典
屯滯
【1】困顿,阻滞。{宋}{欧阳修}《与吴正肃公书》:“入今年來﹐兩目昏甚﹐屯滯百端。”{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四:“時{黄倅}未第﹐倦游太學﹐善人倫者﹐多言其油腻天羅﹐屯滯相也。{黄}稍稍有自沮意。”
久滯-汉语大词典
久滯
【1】长久积存。《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陳”{唐}{孔颖达}疏:“以官有畜積﹐恐其久而腐敗﹐所以紓出官粟之畜積久滯者﹐待秋收然後取民新穀以納官也。”【2】长久弃置。《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正始}九年舉秀才”{裴松之}注引《管辂别传》:“欲令明主不獨治﹐逸才不久滯。”【3】长久滞留。{唐}{顾况}《游子吟》:“遊子悲久滯﹐浮雲鬱東岑。”《说岳全传》第七九回:“幽魂久滯﹐忠節應旌。”
厄滯-汉语大词典
厄滯
【1】艰难阻塞。{前蜀}{杜光庭}《莫庭乂周天醮词》:“又恐辰耀所臨﹐行年所歷﹐因其厄滯﹐以構災衰。”
住滯-汉语大词典
住滯
【1】停留;延搁。{宋}{苏轼}《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仍催促進發﹐不令住滯。”{宋}{范仲淹}《奏重定臣僚转官及差遣体例》:“赴任公程外﹐住滯日數﹐並不得理入磨勘之限。”
停滯-汉语大词典
停滯
【1】谓事物因受某种阻碍而处于原来状况下不能继续发展前进。{宋}{曾巩}《本朝政要策·茶》:“則官有七倍之損﹐而香象之貨﹐居積停滯﹐公私皆失其利焉。”《清史稿·兵志十一》:“綜計新廠需款二十餘萬兩﹐但能加撥{宜昌}税銀五萬﹐當設法周轉﹐不使廠務停滯也。”《晋书·虞预传》:“加以王塗未夷﹐所在停滯﹐送者經年﹐永失播植。”《魏书·韩麒麟传》:“及{白曜}被誅﹐{麒麟}亦徵還﹐停滯多年。”{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难道可以因为害怕牺牲而停滞不前么?”
偏滯-汉语大词典
偏滯
【1】谓拘泥而不知变通。《朱子语类 》卷七四:“蓋天本是箇大底物事﹐以偏滯求他不得。”{明}{方孝孺}《棠溪书舍记》:“蓋{子羔}之信道﹐而才不足以行之;{仲由}優於才﹐而未能以聞道:皆偏滯於一隅者也。”
僻滯-汉语大词典
僻滯
【1】偏执拘泥。《新唐书·元稹传》:“又以僻滯華首之儒備侍直﹑侍讀﹐越月踰時不得召。”
凝滯-汉语大词典
凝滯
【1】犹困阻。指疑难。《南史·谢灵运传》:“{幾卿}詳悉故實﹐僕射{徐勉}每有凝滯﹐多詢訪之。”{唐}{刘知幾}《史通·论赞》:“夫論者所以辯疑惑﹐釋凝滯。”【2】拘泥;粘滞;停止流动。{南朝} {梁}{江淹}《别赋》:“舟凝滯於水濱﹐車逶遲於山側。”{元}{刘壎}《隐居通议·理学一》:“自是磊磊落落﹐軒豁呈露﹐無秋毫凝滯。”《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五年》:“{從信}嘗遊{楚}{泗}間﹐見糧運停阻者﹐良由舟人乏食﹐日歷州縣勘給﹐故多凝滯。”《楚辞·渔父》:“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唐}{李邕}《鹘赋》:“彼俊異之英決﹐豈凝滯於嫌猜?”{宋}{陈善}《扪虱新话·刘道原能自攻其过》:“況古非今﹐不達時變﹐凝滯少斷﹐勞而無功。”【3】聚结。《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大抵此症﹐起於飲食失調﹐兼之水土不伏﹐食積於小腹之中﹐凝滯不消。”{杨朔}《风暴》:“百姓都不做声﹐眼睛直盯着{丧门神}﹐面部凝滞着不可捉摸的表情:恐怖?愤怒?仇恨?”《淮南子·俶真训》:“今夫冶工之鑄器﹐金踴躍於鑪中﹐必有波溢而播棄者﹐其中地而凝滯﹐亦有以象於物者矣。”{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顺逆》:“咎及于金﹐則鑄化凝滯﹐凍堅不成。”
冤滯-汉语大词典
冤滯
【1】滞留未申的冤狱。{清}{侯方域}《拟思宗改元追复杨涟等官爵并起被废诸臣旋钦定逆案颁示百官廷臣谢表》:“沙門護法﹐人稱{胡廣}中庸;北府開衙﹐誰疏{王涯}冤滯?”《晋书·姚兴载记上》:“{興}常臨{諮議堂}聽斷疑獄﹐于時號無冤滯。”{宋}{苏轼}《元祐三年六月德音赦文》:“切慮四方獄犴﹐冤滯尚多。”
出滯淹-汉语大词典
出滯淹
【1】谓使民间的贤能之人出来做官,发挥作用。《左传·文公六年》:“{宣子}於是乎始爲國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獄刑﹐董逋逃﹐由質要﹐治舊洿﹐本秩禮﹐續常職﹐出滯淹。”{杜预}注:“拔賢能也。”
出滯-汉语大词典
出滯
【1】犹出蛰。《国语·周语上》:“陰陽分布﹐震雷出滯。”{韦昭}注:“滯﹐蟄蟲也。”《国语·周语下》:“由是第之: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贊陽出滯也。”
危滯-汉语大词典
危滯
【1】困厄。《宋书·孝武帝纪》:“其士庶或怨鬱危滯﹐受抑吏司﹐或隱約潔立﹐負擯州里﹐皆聽近朕前﹐面自陳訴。”
判滯-汉语大词典
判滯
【1】犹言辨难解惑。{晋}{葛洪}《抱朴子·行品》:“飛清機之英麗﹐言約暢而判滯者﹐辯人也。”
延滯-汉语大词典
延滯
【1】迟延耽搁。{唐}{姚合}《题贞女祠》诗:“我來方謝雨﹐延滯失歸期。”{孙中山}《要造成真中华民国》:“须知党事为重﹐遇事就要办理﹐万不可稍有延滞。”
圮滯-汉语大词典
圮滯
【1】壅塞。《晋书·刑法志》:“大人革命﹐不得不蕩其穢匿﹐通其圮滯。”
滯-汉语大词典
滯
【1】水因泥沙沉积而不流通。《管子·水地》:“{晉}之水枯旱而運﹐滯而雜。”《管子·水地》:“{秦}之水泔冣而稽﹐滯而襍。”
執滯-汉语大词典
執滯
【1】犹执著。固执,拘泥。《旧唐书·陆贽传》:“卿所奏陳﹐雖理體甚切﹐然時運必須小有改變﹐亦不可執滯﹐卿更思量。”{鲁迅}《华盖集·题记》:“我今年偏遇到这些小事情﹐而偏有执滞于小事情的脾气。”{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下》:“〔{李行言}〕性執滯﹐有劫賊五六人匿軍家﹐取來直不肯與﹐盡杖殺之。”
壅滯-汉语大词典
壅滯
【1】积压。{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比來尚書省詔敕稽停﹐文案壅滯﹐臣誠庸劣﹐請述其源。”{明}{刘基}《送月忽难明德江浙府总管谢病去官序》:“下車訪民瘼﹐按宿獄﹐凡壅滯不决者﹐皆笳鼓之徒。”《周书·独孤信传》:“先是﹐守宰闇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訟﹐歷年不能斷决。及{信}在州﹐事無壅滯。”{清}{魏源}《筹鹺篇》:“其在四界内者﹐如所指州縣鹽過壅滯﹐許其就地呈明﹐改運鄰岸。”【2】阻隔;堵塞。《镜花缘》第三五回:“根源既清﹐中無壅滯﹐自然不至爲患了。”{瞿秋白}《饿乡纪程》九:“好一似病人四肢困顿……血气壅滞﹐颜色死灰﹐奄奄就毙了。”《魏书·太宗纪》:“九州之民﹐隔遠京邑﹐時有壅滯﹐守宰至不以聞。”【3】谓被压抑而不得志。《後汉书·仲长统传》:“故下土無壅滯之士﹐國朝無專貴之人。”{清}{昭槤}《啸亭杂录·先恭王家训》:“凡執權者﹐宜開人生路﹐不可博公直之名﹐致裁抑仕途﹐使進取之士壅滯怨望。”
尤滯-汉语大词典
尤滯
【1】“尤雲殢雨”之省。{宋}{柳永}《促拍满路花》词:“最是嬌癡處﹐尤滯檀郎﹐未教拆了鞦韆。”《西湖佳话·白堤政迹》:“〔{樂天}〕又詩詩酒酒﹐時題出自家這般的才子﹐一片尤滯之魂﹐那里還按納得定。”
呆滯-汉语大词典
呆滯
【1】不流畅;停滞。{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張涇南}司寇{照}﹐墜馬傷古臂幾折﹐時方進呈落葉倡和詩﹐遂用左手書楷﹐凝厚藴藉﹐無一筆呆滯﹐真造化手也。”{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三:“工商业目前的呆滞现象是暂时的。”【2】不灵活。{曹禺}《雷雨》第二幕:“她的眼睛有些呆滞﹐时而呆呆地出神。”{杜鹏程}《飞跃》二:“他终于一年又一年变得举止迟钝﹐脸腮下陷﹐眼光呆滞。”
否滯-汉语大词典
否滯
【1】停滞;阻塞。{晋}{葛洪}《抱朴子·勖学》:“汲汲於進趨﹐悒悶於否滯者﹐豈能舍至易速達之通塗﹐而守甚難必窮之塞路乎?”《晋书·李重传》:“臣以革法創制﹐當先盡開塞利害之理﹐舉而錯之﹐使體例大通而無否滯亦未易故也。”
困滯-汉语大词典
困滯
【1】困顿,不顺遂。{宋}{周密}《齐东野语·郑安晩前谶》:“{鄭丞相}{清之}在太學十五年﹐殊困滯無聊。”【2】犹囚困。《西游记》第二六回:“弟子不識{鎮元大仙}﹐毁傷了他的人參果樹﹐沖撞了他﹐他就困滯了我師父。”【3】指处境困窘的人。《管子·中匡》:“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寬而不凌﹐菀濁困滯﹐皆法度不亡。”
循滯-汉语大词典
循滯
【1】因循停滞。{三国} {魏}{阮籍}《大人先生传》:“坐制禮法﹐束縛下民;欺愚誑拙﹐藏智自神……馳此以奏除﹐故循滯而不振。”
鬱滯-汉语大词典
鬱滯
【1】停滞。谓官职淹滞不升迁。{金}{王若虚}《故朝列大夫刘君墓碣铭》:“一時儕輩收羅殆盡﹐至於後生新進﹐亦往往先登﹐而君鬱滯如故。”【2】郁积阻滞。《史记·儒林列传序》:“{公孫弘}爲學官﹐悼道之鬱滯。”《淮南子·俶真训》:“血脈無鬱滯﹐五藏無蔚氣。”
底滯-汉语大词典
底滯
【1】指拘泥,迂执。{宋}{司马光}《言陈烈札子》:“雖有底滯迂闊之行﹐不能合于中道﹐猶爲守節之士﹐亦當保而全之。”【2】平庸。《魏书·广阳王拓跋渊传》:“自定鼎{伊}{洛}﹐邊任益輕﹐惟底滯凡才﹐出爲鎮將﹐轉相模習﹐專事聚斂。”【3】滞留。语本《国语·楚语下》:“夫民,氣縱則底,底則滯,滯而不振,生乃不殖。”{韦昭}注:“底著也。滯,廢也。”《淮南子·原道训》:“所謂後者﹐非謂其底滯而不發﹐凝結而不流﹐貴其周於數而合於時也。”{唐}{韩愈}《送穷文》:“子無底滯之尤﹐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4】迟钝。《北齐书·文苑传序》:“縱其情思底滯﹐關鍵不通﹐但伏膺無怠﹐鑽仰斯切……是以學而知之﹐猶足賢乎已也。”
廢滯-汉语大词典
廢滯
【1】停滞。{{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七节:“王田私属又加一个新货币﹐使大混乱上再一个大混乱﹐迫得农商失业﹐交易废滞。”【2】废置不用;废弃。亦指被废弃的人或被搁置的事。《宋书·礼志四》:“良由國家多難﹐日不暇給﹐草建廢滯﹐事有未遑。”《左传·成公十八年》:“始命百官﹐施舍﹑已責﹐逮鰥寡﹐振廢滯﹐匡乏困。”《晋书·景帝纪》:“命百官舉賢才﹐明少長﹐窮獨﹐理廢滯。”{唐}{元稹}《後湖》诗:“百年廢滯所﹐一旦奥浩區。”【3】偃伏。《淮南子·兵略训》:“故鼓鳴旗麾﹐當者莫不廢滯崩阤﹐天下孰敢厲威抗節而當其前者?”
宂滯-汉语大词典
宂滯
【1】杂乱而不流畅。{孙中山}《民权初步》第七章第四九节:“當避用模棱兩可之詞﹐並防止重複■滯之語。”
守滯-汉语大词典
守滯
【1】谓拘守而不变通。{晋}{葛洪}《抱朴子·名实》:“寧潔身以守滯﹐恥脅肩以苟合。”
宿滯-汉语大词典
宿滯
【1】犹宿弊。{宋}{苏舜钦}《推诚保德功臣韩公行状》:“公既至﹐刮剗宿滯﹐去人所不便安者﹐又爲興起其利。”
寢滯-汉语大词典
寢滯
【1】停滞,蹇阻。《後汉书·郭镇传》:“〔{陳伯敬}〕年老寢滯﹐不過舉孝廉。”
局滯-汉语大词典
局滯
【1】局限停滞。{明}{宋濂}《瑶芳楼记》:“苟局滯於一室間﹐適其意則有之﹐而蹈道則未也。”{明}{方孝孺}《读<博物志>》:“君子之學貴乎博而能約﹐博而不得其要﹐則涣漫而無歸;徒約而不盡乎博﹐則局滯而無術。”【2】呆板。{明}{李东阳}《书颜鲁公祭文稿後》:“書家者流﹐或頗疑其局滯。”
屈滯-汉语大词典
屈滯
【1】久居下位。《北齐书·段荣传》:“諸人膝行跪伏﹐稱觴上壽﹐或自陳屈滯﹐更請轉官。”{南朝} {陈}{徐陵}《右吏部尚书答诸求官人书》:“君非屈滯﹐豈可相期?”【2】指久居下位之人。《三国志·吴志·步骘传》:“{騭}前後薦達屈滯﹐救解患難﹐書數十上。”【3】形容语言艰涩。{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比復商略三史﹐探頤百家﹐談{老}{莊}之奥區﹐披《風》《雅》之絶旨﹐包十聖﹐貫三才﹐箴八儒﹐擿五禮﹐{華}無不應聲屈滯。”{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果而有娠﹐母忽聰明﹐高論劇談﹐言無屈滯。”
委滯-汉语大词典
委滯
【1】积滞,不解。{汉}{徐幹}《中论·贵言》:“故君子之與人言也﹐使辭足以達其智慮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過其任而强牽制也。苟過其任而强牽制則將昏瞀委滯而遂疑君子以爲欺我也。”【2】搁置;稽留。《北史·李訢传》:“〔{訢}〕用{范檦}陳策計﹐令千里之外﹐户别轉運﹐詣倉輸之。使所在委滯﹐停延歲月。”《三国志·吴志·薛综传》:“其書遂委滯﹐迄今未撰奏。”
幽滯-汉语大词典
幽滯
【1】隐沦而不用于世。《三国志·吴志·步骘传》:“是以人無幽滯而風俗厚焉。”《後汉书·董卓传》:“幽滯之士﹐多所顯拔。”【2】指隐沦而未被擢用之士。{明}{唐顺之}《谢欧阳石江巡抚》:“搜拔幽滯﹐如藥籠之儲﹐無間於牛溲馬渤。”《晋书·李寿载记》:“拔擢幽滯﹐處之顯列。”{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一折:“是故忿争非錢而不勝﹐幽滯非錢而不拔。”
枉滯-汉语大词典
枉滯
【1】指不得申雪的冤屈或冤案。《北史·源怀传》:“時百姓爲豪强陵壓﹐積年枉滯﹐一朝見申者﹐日有百數。”《宋书·後废帝纪》:“朕以眇疚﹐未弘政道﹐囹圄尚繁﹐枉滯猶積。”《魏书·刑罚志》:“如謂規不測之澤﹐抑絶訟端﹐則枉滯之徒﹐終無申理。”
板滯-汉语大词典
板滯
【1】呆板,没有变化。{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對句用逆脱法﹐詩中得此一聯﹐便化板滯爲跳脱。”{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魏}{晋}以下之五言﹐抒情写事﹐一变前代板滞堆砌之风﹐在当时可谓为文学一大革命。”【2】形容表情呆板冷漠。{沙汀}《困兽记》二四:“‘我随便大家。’他板滞的说。”
棲滯-汉语大词典
棲滯
【1】滞留。{宋}{无名氏}《异闻总录》卷四:“我爲汝呼僧徒誦經薦拔﹐無爲棲滯於此。”
散滯-汉语大词典
散滯
【1】指遗留下来的零散之物。{汉}{荀悦}《申鉴·时事》:“{秦}之滅學也﹐書藏於屋壁﹐義絶於朝野﹐逮至{漢}興﹐收摭散滯﹐固已無全學矣。”
散滯-汉语大词典
散滯
【1】谓散发积压的财物。《晋书·食货志》:“古人權量國用﹐取贏散滯﹐有輕重平糴之法。”
昏滯-汉语大词典
昏滯
【1】昏乱而不顺畅。{唐}{刘知幾}《史通·叙事》:“若才乏儁穎﹐思多昏滯﹐費詞既甚﹐叙事纔周。”{唐}{玄觉}《禅宗永嘉集·发愿》:“心無亂想﹐不有昏滯﹐不生斷想。”
晦滯-汉语大词典
晦滯
【1】谓时运不济。《廿载繁华梦》第十三回:“那簽道是:‘逢凶化吉﹐遇險皆安。目前晦滯﹐久後禎祥。’看來却是不錯的。”【2】晦涩,不易懂。{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凡攻經學者﹐詩多晦滯﹐獨{蘇州}{江鄭堂}詩能清拔。”【3】(眼睛)呆滞无光。{吴组缃}《山洪》十八:“苍白的尖脸无精打采﹐两眼晦滞发黑。”
曀滯-汉语大词典
曀滯
【1】指凝聚不散的阴云。{宋}{曾巩}《洪州诸寺观祈晴文》:“伏望廓山川之曀滯﹐回日月之光華。”
曠滯-汉语大词典
曠滯
【1】疏失,延误。《新唐书·刘洎传》:“今宜精選左右丞﹑兩司郎中﹐使皆得人﹐非惟救曠滯之弊﹐固當矯拂趨競也。”
沈滯-汉语大词典
沈滯
亦作“[沉滯]”【1】犹隐退。《後汉书·崔駰传》:“故英人乘斯時也﹐猶逸禽之赴深林﹐蝱蚋之趣大沛﹐胡爲嘿嘿而久沈滯也?”《後汉书·崔駰传》:“子笑我之沈滯﹐吾亦病子屑屑而不已也。”《楚辞·九辩》:“願沈滯而不見兮﹐尚欲布名乎天下。”【2】指仕宦久不迁升。《晋书·陈寿传》:“〔{壽}〕遭父喪﹐有疾﹐使婢丸藥。客往見之﹐鄉黨以爲貶議。及{蜀}平﹐坐是沈滯者累年。”{三国} {魏}{曹操}《与王脩书》:“將言前後百選﹐輒不用之﹐而使此君沈滯冶官。”{汉}{王充}《论衡·状留》:“遵禮蹈絶﹐修身守節﹐在下不汲汲﹐故有沈滯之留。”{刘师培}《废兵废财论》:“蓋一切之威力﹐均生于財。同一作宦﹐富者可以躋升﹐而貧者終身沈滯。”【3】拖延时日;耽搁。《後汉书·袁安传》:“久議沈滯﹐各有所志﹐蓋事以議從﹐策以衆定……君何尤而深謝?”《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生與{韶華}曰:‘我有手書一緘﹐煩汝送{瓊}﹐幸勿沉滯。’”【4】滞重,不灵便。《花城》1981年第5期:“下班了﹐我拖着沉滞的步子﹐经过隔壁门口。”{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他绝顶聪明﹐然而他给予人的却是那么一种沉滞的懒怠之感。”《吕氏春秋·情欲》:“筋骨沈滯﹐血脈壅塞。”【5】滞留;淹留。{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身是幽魂﹐沉滯於此﹐不聞讀書聲者﹐百餘年矣。”{宋}{何薳}《春渚纪闻·张道人异事》:“我亦以子沈滯人間﹐未能遠引也。”【6】积滞;郁积。{南朝} {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二:“加以迹少愆累﹐心無沉滯﹐故得耳。”《国语·周语下》:“氣不沈滯﹐而亦不散越。”【7】谓疾病沉重,经久不愈。《後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吾今疾在沈滯﹐性命無常。”《隋书·炀帝纪上》:“今歲耆老赴集者﹐可於近郡處置﹐年七十以上﹐疾患沉滯﹐不堪居職﹐即給賜帛﹐送還本郡。”【8】泛指长期处于某种状况;停滞。{郭沫若}《北伐途次》十八:“效法{日本}其实是间接效法{欧}{美}﹐更具体地说:便是在暗默间想怎样把{中国}数千年沉滞着的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晋}{葛洪}《抱朴子·百家》:“學者專守一業﹐游井忽海﹐遂■躓於泥濘之中﹐而沈滯乎不移之困。”
決滯-汉语大词典
決滯
【1】犹去留。{汉}{王符}《潜夫论·潜叹》:“{堯}參鄉黨以得{舜}﹐{文王}參己以得{吕尚}﹐豈若{殷辛}﹑{秦政}既得賢人﹐反決滯於讎﹐誅殺正直﹐而進任姦臣之黨哉?”{汪继培}笺:“‘決滯’猶言‘去留’。”【2】指判决积压的案件。《新唐书·陆贽传》:“視桉籍煩簡以稽聽斷﹐視囚繫盈虚以稽決滯﹐視姦盜有無以稽禁禦。”{宋}{叶適}《建康府教授惠君墓志铭》:“{鉛山}脩廢決滯﹐民畏愛過於令﹐令賴之如己出。”
沾滯-汉语大词典
沾滯
【1】拘执而不通达。{清}{黄宗羲}《马虞卿制义序》:“無子書之琱繪﹐注疏之沾滯﹐大家之蔓延﹐時務之刻核。”《豆棚闲话·陈斋长论地谈天》:“四大皆空﹐陽神不滅。佛{老}之論﹐總無沾滯。”{郭沫若}《文艺论集·<论诗三札>之二》:“只是我看你不免还有沾滞的地方。”{章炳麟}《与人论朴学报书》:“若守此不進﹐而欲發明舊籍﹐則沾滯而鮮通。”【2】犹挂碍。{清}{周亮工}《与王隆吉书》:“生平受病﹐只是多事﹐近日始知懺悔﹐立意求減﹐便于撒手時没些沾滯也。”
沮滯-汉语大词典
沮滯
【1】阻滞。{清}{曾国藩}《复刘霞仙中丞书》:“所以沮滯而不達者﹐約有數端。”《新华日报》1942.10.12:“在鸦片战争以前﹐{欧}{美}各国都已进到资本主义工业国家﹐而我们{中国}还是被沮滞在封建社会中。”
泥滯-汉语大词典
泥滯
【1】淤积的污泥。《管子·五辅》:“導水潦﹐利陂溝﹐決潘渚﹐潰泥滯。”{尹知章}注:“泥塗爲滯者﹐亦潰決之令通也。”
泥滯-汉语大词典
泥滯
【1】拘泥,不知变通。《宋书·恩倖传论》:“{世祖}之泥滯鄙近﹐{太宗}之拘攣愛習﹐欲不紛惑牀笫﹐豈可得哉?”{宋}{曾巩}《代人祭李白文》:“士有一曲﹐拘牽泥滯。”《後汉书·左雄黄琼等传论》:“{黄瓊}﹑{胡廣}﹑{張衡}﹑{崔瑗}之徒﹐泥滯舊方﹐互相詭駁。”【2】犹阻滞。不畅通。《三国志·蜀志·郤正传》:“顧兹心之未泰﹐懼末塗之泥滯﹐仍求激而增憤﹐肆中懷以告誓。”【3】滞留,停留。《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麻黄湯方”方解:“大棗之性泥滯於膈﹐礙杏仁之速降。”
流滯-汉语大词典
流滯
【1】留滞;停留。流,通“留”。{清}{曹寅}《雨夕偶怀桐皋僧走笔得二十韵却寄》:“流滯{江}東宦﹐寤擗空堂曉。”《韩诗外传》卷三:“萬物羣來﹐無有流滯﹐以相通移。”{许维遹}集释:“‘流’與‘留’古通。”{宋}{曾巩}《送丰稷》诗:“嗟從薄禄困流滯﹐能誘鄙俗銷紛争。”
淹滯-汉语大词典
淹滯
【1】拖延;久留。{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于去恶》:“勿淹滯﹐今朝年﹑月﹑日﹑時皆良﹐即以輿蓋送君歸。”{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杜甫年表》:“是年({大历}三年)七月{岑参}卸{嘉州}刺史职﹐东归{江陵}﹐道阻﹐淹滞{戎}{泸}间。”{汉}{枚乘}《七发》:“所從來者至深遠﹐淹滯永久而不廢﹐雖令{扁鵲}治内﹐{巫咸}治外﹐尚何及哉!”{唐}{孟浩然}《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诗:“去矣勿淹滯﹐{巴東}猿夜吟。”{明}{闵文振}《涉异志·晏公庙》:“某{新安}人也﹐溺水死廟下﹐淹滯廟中﹐不能歸﹐附廟神求食耳。”【2】迟滞;积压。{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雲南}土産與{河内}洋貨﹐往往淹滯不能速運。”《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若事涉寃誣﹐故爲淹滯﹐則降黜本州官吏。”《陈书·世祖纪》:“囹圄淹滯﹐亦或有寃。”《元典章·刑部二·狱具》:“諸州司縣但有疑獄不能斷决者﹐毋得淹滯﹐仰隨即申解本路上司。”【3】谓有才德者而久沦下位。{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京朝官以上﹐率二年成資即替﹐從官郎曹﹐率以遞陞﹐歲餘不遷者已有淹滯之嘆。”《後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帝聞﹐皆引見于前﹐既愍其淹滯﹐且欲揚{蒼}德美﹐即皆擢拜議郎。”《左传·昭公十四年》:“詰姦慝﹐舉淹滯。”{杜预}注:“淹滯﹐有才德而未叙者。”{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二:“卿其雅匹﹐胡爲淹滯﹐尚爾卑棲﹐謬荷長懷。”
涸滯-汉语大词典
涸滯
【1】犹涸塞。{唐}{沈亚之}《淮南都梁山仓记》:“{元和}九年﹐{隴西}{李稼}爲鹽鐵官掌淮口院﹐病其涸滯﹐思欲以爲救。”
淪滯-汉语大词典
淪滯
【1】谓仕途阻塞,屈居下位。《北齐书·司马膺之传》:“以其疏簡傲物﹐竟{天保}世﹐淪滯不齒。”《北史·卢思道传》:“{思道}恃才地﹐多所陵轢﹐由是官途淪滯。”【2】谓陷入苦境。{宋}{洪迈}《夷坚丁志·淮阴民女》:“我乃彼家亡女也﹐淪滯冥路久。”【3】指陷入苦境的人。{明}{周履靖}《锦笺记·协计》:“願將金手提淪滯﹐整法舟{藍橋}普濟。”
淫滯-汉语大词典
淫滯
【1】长久停留。{唐}{王勃}《采莲赋》:“蓬飄梗逝﹐天涯海際﹐似還{邛}之寥廓﹐同適{越}之淫滯。”{南朝} {齐}{陆厥}《奉答内兄希叔诗》:“{渤海}方淫滯﹐{宜城}誰獻酬。”【2】指水涨滞留。{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腊婆国》:“傍有陷阬﹐秋夏淫滯﹐彌淹旬日﹐雖納衆流﹐而無積水。”
淤滯-汉语大词典
淤滯
【1】郁结。{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中毒之屍無顯露痕跡﹐乃毒氣淤滯於内。”
湛滯-汉语大词典
湛滯
【1】沉滞;沉积不通。《吕氏春秋·慎人》:“水潦川澤之湛滯壅塞可通者﹐{禹}盡爲之﹐人也。”
滯-汉语大词典
滯
“[滞]”的繁体字。《廣韻》直例切,去祭,澄。【1】积聚;凝结;积压。《周礼·地官·廛人》:“凡珍異之有滯者﹐斂而入于膳府。”{郑玄}注引{郑司农}曰:“謂滯貨不售者﹐官爲居之。”{晋}{曹摅}《思友人》诗:“情隨玄陰滯﹐心與廻飇俱。”{宋}{王安石}《制置三司条例》:“市之不售﹐貨之滯于民用﹐則吏爲斂之﹐以待不時而買者。”【2】指积压的事物。《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那官人爲官清正﹐單喫{德化縣}中一口水。又且聽訟明決﹐雪寃理滯﹐果然政簡刑清﹐民安盜息。”【3】静止;停止。《淮南子·原道训》:“是故能天運地滯﹐輪轉而無廢。”{晋}{张华}《鹪鹩赋》:“棲無所滯﹐游無所盤。”{宋}{姜夔}《续书谱》:“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欲不滯﹐滯則不遒。”【4】逗留;耽搁。{三国 魏}{曹丕}《杂诗》之二:“{吴}{會}非我鄉﹐安能久留滯。”《艺文类聚》卷二八引{晋}{石崇}《思归叹》:“廓羈旅兮滯野都﹐願御北風兮忽歸徂。”{前蜀}{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诗:“{楚王}宫去{陽臺}近﹐莫倚風流滯少年。”{景耀月}《己酉正月三去祖国舍弟太素踰河送别愀然赋此》诗之七:“欲滯臨風棹﹐奄忽逝若飈。”【5】久﹐长期。{汉}{枚乘}《七发》:“當是之時﹐雖有淹病滯疾﹐猶將伸傴起躄﹐發瞽披聾而觀望之也﹐況直眇小煩懣﹐酲醲病酒之徒哉!”{唐}{薛逢}《长安夜雨》诗:“滯雨通宵又徹明﹐百憂如草雨中生。”【6】局限;拘泥;固执。《楚辞·渔父》:“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説誘甘言﹐懷寶小惠﹐泥滯苟且﹐没而不覺。”{明}{吕坤}《别尔赡书》:“故良知不滯於見聞﹐而亦不離於見聞。”【7】迟缓;迟钝。《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隆思辭心曲﹐沈歡滯不起。”《金史·宗尹传》:“卿年少壯﹐而心力多滯。”{叶圣陶}《夜》:“从她那动作的滞钝以及步履的沉重﹐又见得她确实有点衰老了。”【8】滞涩﹐阻碍﹐不流畅。《文选·宋玉<高唐赋>》:“九竅通鬱﹐精神察滯。”{李善}注引{高诱}曰:“鬱滯﹐不通也。”《三国志·蜀志·李严传》:“{亮}亦與{達}書曰:‘部分如流﹐趨捨罔滯﹐{正方}性也。’”《艺文类聚》卷七八引{南朝}{梁}{陶弘景}《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衆法共通﹐無礙無滯。”{宋}{王君玉}《国老谈苑》:“{太宗}一日寫書﹐筆滯﹐思欲滌硯中宿墨。”{清}{周亮工}《题许明介<急就帖>》:“〔舊傳{淳化}木本〕爲字重而不滯﹐與石刻異。”【9】指不舒展。《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及看公面上氣色有滯﹐當有憂虞。”【10】疑难﹐不易通晓。《後汉书·儒林传下·谢该》:“{河東}人{樂詳}條《左氏》疑滯數十事以問﹐{該}皆爲通解之。”《魏书·李琰之传》:“{安豐}{王延明}﹐博聞多識﹐每有疑滯﹐恒就{琰之}辨析﹐自以爲不及也。”【11】指扤格不通。{晋}{范宁}《<春秋穀梁传解>序》:“經以必當爲理﹐夫至當無二﹐而三傳殊説﹐庸得不棄其所滯﹐擇善而從乎!”{南朝 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中·鸠摩罗什》:“自大法東被﹐始於{漢}{明}﹐涉歷{魏}{晉}﹐經論漸多﹐而{支}{竺}所出﹐多滯文格義。”【12】遗落﹐遗漏。《诗·小雅·大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孔颖达}疏:“彼處有遺餘之秉把﹐此處有滯漏之禾穗。”{宋}{苏轼}《省试策问》之二:“昔{常衮}當國﹐雖盡公守法﹐而賢愚同滯﹐天下譏之。”【13】废﹐废置不用。《国语·楚语下》:“夫民氣縱則底﹐底則滯﹐滯久而不振﹐生乃不殖。”{韦昭}注:“滯﹐廢也。”{三国 魏}{嵇康}《难宅无吉凶摄生论》:“今形象著明﹐有數者﹐猶尚滯之。”《文选·陆机<文赋>》:“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滯﹐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李善}注引{韦昭}曰:“滯﹐廢也。”【14】指废置不用的人。《左传·成公十八年》:“逮鰥寡﹐振廢滯﹐匡乏困。”
滯恥-汉语大词典
滯恥
【1】谓久未洗雪的耻辱。《晋书·文帝纪》:“雪宗廟之滯恥﹐拯兆庶之艱難。”
滯器-汉语大词典
滯器
【1】指遗漏未用的人才。《宋书·谢庄传》:“一人之鑒易限﹐而天下之才難原﹐以易限之鑒﹐鏡難原之才﹐使國罔遺授﹐野無滯器﹐其可得乎?”
滯羽-汉语大词典
滯羽
【1】喻陷于困境不能施展才能的人。{晋}{葛洪}《抱朴子·钦士》:“是以明主旅束帛於窮巷﹐揚滯羽於瘁林﹐飛翹車於河梁。”
滯底-汉语大词典
滯底
【1】凝集。{汉}{荀悦}《申鉴·俗嫌》:“故君子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滯底。”{黄省曾}注:“底亦滯也。謂血氣集滯也。”
滯賞-汉语大词典
滯賞
【1】指应赏而长久未赏的人。《国语·晋语七》:“興舊族﹐出滯賞。”{韦昭}注:“滯賞﹐謂有功於先君未賞者。”
滯夯-汉语大词典
滯夯
【1】谓步伐迟钝,不灵活。{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邮政·拨马》:“故步必圓穩而不蹶失﹐走必輕捷而不滯夯﹐則身安而意爽矣。”
滯伏-汉语大词典
滯伏
【1】谓沉滞,滞积。《吕氏春秋·古乐》:“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
滯氣-汉语大词典
滯氣
【1】郁积之气。{唐}{罗隐}《薛阳陶觱篥歌》:“高飄咽滅出滯氣﹐下感知己時横流。”《三侠五义》第三九回:“儻若是那個甚麽白糖咧﹐黑糖咧﹐他不來便罷﹐他若來時﹐我燒一壺開開的水﹐把他冲着喝了﹐也去去我的滯氣。”
滯懣-汉语大词典
滯懣
【1】郁闷。{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後集·杜子美二》:“{荆公}﹑{東坡}二詩﹐悉録於左﹐時時哦之﹐以快滯懣。”
滯懷-汉语大词典
滯懷
【1】谓记在心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狐谐》:“寄宿無妨;倘小有迕犯﹐幸勿滯懷。”{何垠}注:“滯懷﹐留滯于懷也。”
滯洪-汉语大词典
滯洪
【1】利用河流附近的湖泊﹑洼地或划定的区域,通过节制闸,暂时停蓄洪水,待河槽中的流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再经过泄水闸放归原河槽。
滯案-汉语大词典
滯案
【1】积压的案件。{宋}{叶適}《运使直阁郎中王公墓志铭》:“公在{常}﹐如詹事治{鄱}﹐以明義厚俗省争訟爲本﹐滯案如山﹐予奪皆盡。”
滯貨-汉语大词典
滯貨
【1】积压的货物。《周礼·地官·廛人》“凡珍異之有滯者”{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謂滯貨不售者﹐官爲居之。”《世说新语·轻诋》“今時有者﹐皆是先寫﹐無復{謝}語”{刘孝标}注引{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安}鄉人有罷{中宿縣}詣{安}者﹐{安}問其歸資﹐答曰:‘{嶺}南凋弊﹐惟有五萬蒲葵扇﹐又以非時爲滯貨。’”{明}{袁宗道}《答陶石篑书》:“三四年前﹐大函新刻﹐至{燕}肆﹐幾成滯貨。”【2】詈词。犹言废物。{明}{高攀龙}《同善会讲语》之一:“若是人心不好﹐見識錗邪﹐見箇善人﹐便叫它是没用的滯貨﹐見箇惡人﹐便叫它是有本事的好漢。”《天雨花》第二四回:“三个婦人心大怒﹐忘八烏龜駡幾聲﹐世間有此真滯貨﹐早知不合理他身。”
滯抑-汉语大词典
滯抑
【1】受压制。《新唐书·李安期传》:“比見公卿有所薦進﹐皆劾爲朋黨﹐滯抑者未申﹐而主薦者已訾﹐所以人人争噤默以避囂謗。”
滯執-汉语大词典
滯執
【1】固执;不通达。{明}{沈德符}《野獲编·户部·西北水利》:“明旨再三申囑﹐徒付空言﹐蓋北人滯執偏見﹐難以理喻如此。”{清}{恽敬}《光孝寺碑铭》:“兩{漢}之言滯執﹐滯執久亦生厭﹐而浮圖之宗乘得入。”
滯才-汉语大词典
滯才
【1】遗留未选的人才。{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後二十年﹐此二賢當爲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制科》:“{玄宗}御極﹐特加精選﹐下無滯才。”
滯寂-汉语大词典
滯寂
【1】犹寂静。{宋}{王禹偁}《睡十二韵》:“滯寂通禪理﹐無何等道人。”
滯疾-汉语大词典
滯疾
【1】久病。《後汉书·韦彪传》:“且眩瞀滯疾﹐不堪久待﹐選薦之私﹐非所敢當。”{唐}{孟郊}《病客吟》:“況於滯疾中﹐何人免嘘。”
滯凝-汉语大词典
滯凝
【1】凝结;不活动。{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三:“清早的严寒﹐掩没了熹微的晨光﹐云影滞凝﹐死也不愿开展。”
滯熱-汉语大词典
滯熱
【1】中医谓体内积热。《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审病》:“便稠粘穢爲滯熱﹐尿清不赤乃寒占。”
滯積-汉语大词典
滯積
【1】积压。亦指积压的财物。《左传·襄公九年》:“國無滯積﹐亦無困人。”《国语·鲁语上》:“不腆先君之幣器﹐敢告滯積﹐以紓執事。”{韦昭}注:“滯﹐久也……穀久積則將朽敗﹐執事所憂也。”{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粟帛滯積﹐大業惟興。”{宋}{司马光}《知人论》:“豐衣食﹐衍貨財﹐通有無﹐紓滯積﹐此司會之職也。”【2】指郁积的思想感情。{汉}{蔡邕}《瞽师赋》:“詠新詩之悲歌﹐舒滯積而宣鬱。”
滯拙-汉语大词典
滯拙
【1】迟钝笨拙。多用作谦辞。{唐}{王湾}《晩夏马嵬卿叔池亭即事寄京都一二知己》诗:“滯拙懷隱淪﹐書之寄良友。”{宋}{曾巩}《再与欧阳舍人书》:“復思若{鞏}之淺狹滯拙而先生遇甚厚﹐恐己之不稱。”【2】滞涩粗拙。{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四大家未立門庭以前﹐作者不無滯拙﹐而詞旨温厚﹐不徇詞以失意。”
滯滯泥泥-汉语大词典
滯滯泥泥
【1】犹拘牵。《陆象山语录》卷下:“凡事只過了﹐更不須滯滯泥泥。{子淵}却不如此﹐過了便了無凝滯。”《陆象山语录》卷下:“凡事莫如此滯滯泥泥。某平生於此有長﹐都不去着他事。”
滯著-汉语大词典
滯著
【1】阻塞;不能宣泄。《吕氏春秋·古乐》:“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爲舞以宣導之。”
滯澱-汉语大词典
滯澱
【1】沉淀,积淀。{清}{薛福成}《<五省沟洫图说>序》:“西北横流洶涌﹐而衝決爲患﹐其退也﹐則河泥滯澱﹐而淤塞爲患。”
滯瑕-汉语大词典
滯瑕
【1】积滞的尘秽。《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有悔可悛﹐滯瑕難拂。”{李善}注引《广雅》:“瑕﹐穢也。”{张铣}注:“積滯之瑕﹐難可除拂。”
滯想-汉语大词典
滯想
【1】凝聚心头的想念。{唐}{韦应物}《慈恩伽蓝清会》诗:“蔬食遵道侣﹐泊懷遺滯想。”{唐}{符载}《寄赠于尚书书》:“凝襟滯想﹐從兹泄露。”
滯訟-汉语大词典
滯訟
【1】积压的讼案。{晋}{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轉爲{廣漢}太守﹐郡多滯訟﹐有經三十年不決者﹐{處}立評其枉直。”{宋}{苏舜钦}《火疏》:“古者決獄斷滯訟﹐以平水旱﹐不用赦也。”{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累年滯訟﹐決遣殆盡。”
滯口-汉语大词典
滯口
【1】谓不顺口。{清}{梅曾亮}《赠孙秋士序》:“詩一卷﹐紙墨暗昧﹐讀者卷舌滯口﹐而不可捨去。”
滯客-汉语大词典
滯客
【1】谓久处下位而未得升迁的人。{汉}{扬雄}《逐贫赋》:“久爲滯客﹐其意謂何?”{唐}{卢纶}《无题》诗:“才大不應成滯客﹐時危且喜是閒人。”
滯澁-汉语大词典
滯澁
【1】见“滯澀”。
滯累-汉语大词典
滯累
【1】牵累;束缚。{晋}{王羲之}《奉法帖》:“此故蕩滌塵垢﹐研遺滯累﹐可謂盡矣。”《北齐书·邢卲传》:“其高情達識﹐開遣滯累﹐{東門吴}以還﹐所未有也。”{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言簡者最忌局促﹐局促則必有滯累。”{清}{唐孙华}《狎客》诗:“高談豁滯累﹐抗志凌青雲。”
滯鈍-汉语大词典
滯鈍
【1】迟钝。{明}{唐顺之}《与卜益泉知县书》:“偶少年時隨一二友人强習世間綺語﹐以才力滯鈍﹐兼復懶病﹐加以疎拙於身心﹐而欲求工於筆札﹐竟不能工而罷。”{茅盾}《动摇》四:“一个幻象﹐也在他的滞钝的眼前凝结起来。”{叶圣陶}《李太太的头发》:“如果你的嗅觉不算滞钝﹐你一定不喜欢{巴黎}的上等香水﹐却爱把鼻子埋在你旁边的头发丛中饱嗅一顿。”
滯事-汉语大词典
滯事
【1】积压或难决的事。《南史·孔奂传》:“又達於政體﹐每所奏﹐未嘗不稱善﹐百司滯事﹐皆付咨決。”《元史·谢让传》:“二年﹐朝廷以吏多滯事﹐責曹案不如程者﹐令下﹐{讓}曰:‘刑獄﹐非錢穀﹑銓選之比﹐寬以歲月﹐尚慮失實﹐豈可律以常法乎!’”
滯遊-汉语大词典
滯遊
【1】久游未归。亦指久游未归的人。{唐}{韦应物}《送崔叔清游越》诗:“方伯憐文士﹐無爲成滯遊。”
滯念-汉语大词典
滯念
【1】凝结在心中的思念。亦泛指牵挂。{晋}{陆机}《拟青青陵上柏》诗:“戚戚多滯念﹐置酒宴所歡。”{南朝} {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二:“爾情無滯念﹐胷臆蕭豁。”
滯淫-汉语大词典
滯淫
【1】长期旷废。《国语·晋语四》:“底著滯淫﹐誰能興之?盍速行乎!”{韦昭}注:“滯﹐廢也。淫﹐久也。”【2】长久停留。{汉}{王粲}《七哀诗》之二:“{荆}{蠻}非我鄉﹐何爲久滯淫。”{唐}{顾况}《游子吟》:“艱哉遠游子﹐所以悲滯淫。”{清}{沈谦}《送友人北上》诗:“念母歸應早﹐天涯弗滯淫。”【3】谓久雨不停。{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奏呈湖南亲友》之二:“鬱鬱冬炎瘴﹐濛濛雨滯淫。”{明}{张煌言}《春岛雾雨次壁间旧韵》:“輕寒三月恰春陰﹐蒼霧青嵐苦滯淫。”{清}{唐孙华}《小病柬松一》诗之二:“十日黄梅雨滯淫﹐爐香綈卷静愔愔。”
滯閡-汉语大词典
滯閡
【1】停留;阻隔。{凡人}《无圣篇》:“然以吾國士夫素崇{孔子}﹐莫敢懷疑﹐故數千年來思想滯閡不進﹐學術陵遲﹐至不可救。”
滯役-汉语大词典
滯役
【1】谓长期供职。{唐}{冯贽}《云仙杂记·乌龙》:“{會稽}人{張然}﹐滯役經年不歸。”
滯碾-汉语大词典
滯碾
【1】言行迟缓。《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安公子}聽他絮絮叨叨鬧了半天纔説完了﹐敢則是這等樣一套話﹐纔得把心放下;心裏説:‘這個人是怎麽説話法子?’只是他天生的這樣的滯碾人﹐也就無法。”
滯涸-汉语大词典
滯涸
【1】谓如涸辙之鱼,不能动弹。喻窘困。《後汉书·李固传》:“左右黨進者﹐日有遷拜﹐守死善道者﹐滯涸窮路﹐而未有改敝立德之方。”{李贤}注:“滯涸窮路﹐以魚爲喻也。”【2】指窘困之境。{宋}{曾巩}《登对状》:“赫然獨斷﹐察臣之本末;超然遠御﹐收臣于滯涸。”
滯鬱-汉语大词典
滯鬱
【1】凝聚,凝结;不活动。{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如天之为》:“〔陰陽之氣〕出入上下﹑左右﹑前後﹐平行而不止﹐未嘗有所稽留滯鬱也。”{郭沫若}《L■benicht的塔》二:“灯火已经熄灭﹐室里的空气是异常滞郁。”
滯黯-汉语大词典
滯黯
【1】昏暗,不明亮。{叶圣陶}《城中·前途》:“天是亮了﹐但窗上只有滞黯的光﹐没有清爽的气韵﹐大概今天太阳不出来了。”{叶圣陶}《隔膜·恐怖的夜》:“天上没有一点星﹐浓厚的乌云一块一块地堆着﹐只有堆得稀薄的地方漏些滞黯的光。”
滯囚-汉语大词典
滯囚
【1】拘禁未审决的囚犯。《宋史·孝宗纪一》:“辛酉﹐以淫雨﹐詔州縣理滯囚。”{明}{沈德符}《野獲编·刑部·热审之始》:“尚書{金純}以疾在告﹐上令太醫往視藥﹐時上以天氣炎熱﹐勅法司疏決滯囚。”
滯悶-汉语大词典
滯悶
【1】郁积的烦闷。{宋}{苏舜钦}《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便將一往刷滯悶﹐去興草茁不可薅。”{宋}{苏轼}《与王定国书》:“得此佳作﹐終日喜快﹐滯悶冰釋。”{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二章:“那种专注的神情﹐好像早已忘掉了{余永泽}的存在和这间蜗居的滞闷。”
滯疑-汉语大词典
滯疑
【1】拘泥和疑虑。{唐}{元稹}《训别致用》诗:“一見肺肝盡﹐坦然無滯疑。”
滯暗-汉语大词典
滯暗
【1】呆滞暗淡。{叶圣陶}《城中·微波》:“晶明流利的眼睛﹐现在变为滞暗的眸子﹐红筋的眼球﹐怅然的瞪视。”{叶圣陶}《倪焕之》三:“这人是第二期的肺病患者……前额耀着滞暗的青白的光。”
滯定-汉语大词典
滯定
【1】凝滞不动。{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六:“这些话﹐{恂如}好像都没有听得﹐他两眼滞定﹐喃喃说道。”
滯窮-汉语大词典
滯窮
【1】指滞淹穷困的人。{宋}{曾巩}《送赵资政》诗:“膏澤涵荒阻﹐春陽煦滯窮。”
滯止-汉语大词典
滯止
【1】阻止。{沈西蒙}《南征北战》第二章:“我们若多滞止南路敌人一天﹐就给我们北上的主力大军多一天时间。”
滯塞-汉语大词典
滯塞
【1】阻塞不通。《诗·小雅·四月》“滔滔{江}{漢}”{唐}{孔颖达}疏:“紀理衆川﹐使不壅滯者﹐謂衆川有所注入﹐{江}{漢}能統引之﹐不使其水壅遏滯塞﹐常時通流也。”{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余嘗考古官制﹐檢搜羣書﹐不過兩月之久﹐偶作一詩﹐覺神思滯塞﹐亦欲于故紙堆中求之。”{郭沫若}《高渐离》附录《剧本写作的经过》:“今晨起开始写新第二幕﹐进行颇速﹐思绪层出﹐写到后来生了滞塞。”
滯下-汉语大词典
滯下
【1】中医指痢疾。《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痢疾总括》:“大瘕小腸大腸瀉﹐腸癖滯下古痢名﹐外因風暑濕蒸氣﹐内因不謹飲食生。”注:“滯下者﹐積汁垢膩﹐與濕熱滯於腸中﹐因而下也。”
滯銷-汉语大词典
滯銷
【1】货物积压,卖不出去。《清会典事例·户部·长芦》:“〔{乾隆}〕三十六年議准﹐{長蘆}行銷鹽引。{直}{豫}兩省﹐共一百八十四州縣兩營﹐數目多寡不等﹐大率以地方户口之繁簡﹐分别定額行銷﹐年深日久﹐今昔情形不同﹐致有滯銷之區。”《人民日报》1981.4.2:“在这些产品中﹐质量好的名牌货紧俏﹐质量差的产品滞销。”
滯留-汉语大词典
滯留
【1】停滞;停留。《荀子·王制》:“通流財物粟米﹐無有滯留﹐使相歸移也。”{宋}{陆游}《夜宿阳山矶将晓大雨抵雁翅浦》诗:“此行十日苦滯留﹐我亦蘆叢厭鳴櫓。”{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绿雪堂集》:“《嶺南雜誌》云:信美非吾土﹐胡爲久滯留。”{丁玲}《阿毛姑娘》第一章第三节:“冬天没有什么事﹐又为了新婚﹐得准许在家稍微滞留一下的﹐有时整天的留在家里劈粗的树干。”【2】谓有才德的人长久不得官职或不得升迁。{宋}{司马光}《荐范祖禹状》:“由臣頑固﹐編集此書﹐久而不成﹐致{祖禹}淹回沉淪﹐不得早聞達於朝廷﹐而{祖禹}安恬静默﹐如可以終身下位﹐曾無滯留之念。”{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錢}雖少年榮進﹐晩即滯留。”{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元祐}初﹐用{治平}故事﹐命大臣薦士試館職﹐多一時名士﹐在館率論資考次遷﹐未有越次進用者﹐皆有滯留之歎。”
滯魄-汉语大词典
滯魄
【1】旧谓游荡而无所依归的魂魄。{宋}{洪迈}《夷坚乙志·蜀州女子》:“妾本{漢州}{段}家女……不幸以顔色見寵於主人﹐爲主母生瘞于地下﹐閲數年矣﹐非{蘇公}改葬﹐當爲滯魄。”{明}{高明}《琵琶记·一门旌奖》:“幽途渺渺﹐滯魄沈沈﹐誰與招魂。”
滯欷-汉语大词典
滯欷
【1】指郁积之气。{唐}{司空图}《春愁赋》:“願昭暢于春臺﹐雪胸襟之滯欷。”
滯壅-汉语大词典
滯壅
【1】谓臃肿而不灵活畅通。{清}{方苞}《书<淮阴侯列传>後》:“然使戰{韓}之前﹐具列兩國之將佐﹑三敗之時地﹐則重膇滯壅﹐其體尚能自舉乎?”
滯義-汉语大词典
滯義
【1】疑难的意义。《三国志·魏志·袁涣传》“{涣}子{侃}﹐亦清粹閒素﹐有父風﹐歷位郡守尚書”{裴松之}注引《袁氏世纪》:“著書十餘萬言﹐論治世之務﹐爲《易》﹑《周官》﹑《詩》傳﹐及論五經滯義﹐聖人之微言﹐以傳於世。”{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三乘佛家滯義﹐{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諸人在下坐聽﹐皆云可通。”{明}{杨慎}《云龙风虎》:“古人多倒語成文﹐後人不達﹐便成滯義。”{清}{姚鼐}《仪郑堂记》:“{鄭}君{康成}總集其全﹐綜貫繩合﹐負閎洽之才﹐通羣經之滯義。”
滯結-汉语大词典
滯結
【1】积滞,凝结。{宋}{梅尧臣}《送韩太祝求医》诗:“滯結在於内﹐安得形肌膚。”
滯病-汉语大词典
滯病
【1】久病。《後汉书·蔡邕传》:“{邕}性篤孝﹐母常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不寢寐者七旬。”
滯淹-汉语大词典
滯淹
【1】谓人沉抑于下而不得升进。亦指滞淹之人。《左传·文公六年》:“{宣子}于是乎始爲國政……續常職﹐出滯淹。”{杜预}注:“拔賢能也。”{唐}{刘禹锡}《苏州谢恩赐加章服》:“伏遇陛下膺期御宇﹐大振滯淹。”《资治通鉴·唐高宗乾封二年》:“比來公卿有所薦引﹐爲讒者已指爲朋黨﹐滯淹者未獲伸而在位者先獲罪﹐是以各務杜口耳!”【2】闭塞,不通畅。{清}{黄景仁}《客斋偶成》诗:“到處蝸廬感滯淹﹐曉涼差喜失朱炎。”
滯情-汉语大词典
滯情
【1】积聚于胸中的感情。《汉武故事》:“帝滯情不遣﹐慾心尚多﹐不死之藥﹐未可致也。”
滯礙-汉语大词典
滯礙
【1】阻碍;不通畅。{唐}{韩愈}《与孟尚书书》:“與之語﹐雖不盡解﹐要自胷中無滯礙。”{元}{刘壎}《隐居通议·理学一》:“則見天地萬物﹐洪纖曲直﹐如清浄琉璃﹐無不洞徹﹐自此了無滯礙。”{徐特立}《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若有創無因﹐於歷史習慣不合﹐必多滯礙難行之處。”
滯説-汉语大词典
滯説
【1】难通的说法。{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大易》:“乃知元亨利貞統于乾坤之妙﹐而四德分配之滯説﹐貞下起元之偏辭﹐不足以立矣。”
滯憤-汉语大词典
滯憤
【1】积愤。{唐}{李白}《冬夜裴郎中薛侍御宴集序》:“禮成於意﹐歡生於同﹐滯憤積慘﹐篲掃湯沃。”
滯納金-汉语大词典
滯納金
【1】因过期缴纳税款﹑保险费或水﹑电﹑煤气等费用而需额外缴纳的钱。
滯澀-汉语大词典
滯澀
亦作“[滯澁]”【1】苦涩不甘滑。喻心绪无聊不畅快。{唐}{孟郊}《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诗之二:“昧趣多滯澀﹐懶朋寡新僚。”【2】阻塞,凝聚不通。《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摄法歌》“以指攝針待氣至﹐邪氣流行針自輕”注:“凡攝針者﹐因針下邪氣滯澀不行也。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氣流行﹐則邪氣不能滯澀﹐而針下自覺活動矣。”【3】不流畅;不明快。{明}{方孝孺}《与楼希仁书》:“不能言者﹐終日口吃吃不能達意﹐雜亂滯澁﹐如醉夢中語。”{茅盾}《幻灭》二:“街上货车木轮的辘辘的重声﹐从湿空气中传来﹐分外滞涩。”{冰心}《寄小读者》十八:“我总觉得看山比看水滞涩些﹐情绪很抑郁的。”
滯痼-汉语大词典
滯痼
【1】犹拘执。{宋}{叶適}《宝谟阁待制知隆兴府徐公墓志铭》:“天下雖争爲性命之學﹐然而滯痼於語言﹐播流於偏末﹐多茫昧影響而已。”
滯例-汉语大词典
滯例
【1】难解的条例。{清}{魏源}《<诗古微>序》:“《詩古微》何以名?曰:所以發揮{齊}﹑{魯}﹑{韓}三家《詩》之微言大誼﹐補苴其罅漏﹐張皇其幽渺﹐以豁除《毛詩》美﹑刺﹑正﹑變之滯例﹐而揭{周公}﹑{孔子}制禮正樂之用心於來世也。”
滯重-汉语大词典
滯重
【1】沉重;不流畅。{茅盾}《子夜》七:“叫做‘云卿’的那位月牙须的狭长脸﹐很滞重地拖着脚步﹐落在最后。”《艾青诗选·自序》:“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所有滞重的物质长上翅膀。”{叶圣陶}《火灾·祖母的心》:“《国文教科书》不比儿歌﹐没有流转和谐的声调﹐唱着唱着﹐只听得一个个艰涩而滞重的字音。”
滯泥-汉语大词典
滯泥
【1】拘泥;固执。《朱子语类》卷六七:“若先靠定一事説﹐則滯泥不通了。”{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孩兒忒滯泥﹐不必再沉吟。”
滯晦-汉语大词典
滯晦
【1】呆滞而暗淡。{茅盾}《昙》三:“两行清泪从她的暂时变为滞晦的美目里慢慢地淌下来。”
滯血-汉语大词典
滯血
【1】淤积的血液。{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苎麻》〔发明〕引{胡震亨}曰:“苧根大能補陰而行滯血。”
滯務-汉语大词典
滯務
【1】积压的事务。{唐}{杜甫}《园人送瓜》诗:“{柏公}鎮{夔國}﹐滯務兹一掃。”《宋史·冯拯传》:“三司多滯務﹐州郡禀疑事﹐吏民訴理寃獄﹐依違不決者輒數歲﹐水旱或由於此。”
滯隅-汉语大词典
滯隅
【1】谓偏执一端。《後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赞》:“舉端自理﹐滯隅則失。”{李贤}注:“滯隅謂偏執一隅也。”
滯迴-汉语大词典
滯迴
【1】逗留徘徊。{宋}{梅尧臣}《次韵和吴仲庶舍人送德化郭尉》:“少年才辨無如美﹐{廬岳}峯前莫滯迴。”
滯呆-汉语大词典
滯呆
【1】迟缓;呆滞。{王鲁彦}《微小的生物》:“灰色的云的流动显得滞呆而沉重。”{沈从文}《绅士的太太·他们的家庭》:“绅士渐渐胖下来……谈话时声音滞呆。”
滯屈-汉语大词典
滯屈
【1】谓贤人沉抑,不得升进。《太平御览》卷二六五引{晋}{傅畅}《自序》:“余以少年復爲此任﹐故至於上品﹐以宿年爲先﹐是以鄉里素滯屈者﹐漸得敘也。”《南史·王繢传》:“卿方當富貴﹐必不容久滯屈。”
滯疐-汉语大词典
滯疐
【1】谓阻碍不通。{宋}{梅尧臣}《送史供奉汴口都大》诗:“積淫或暴漲﹐旱暵或滯疐。”
滯思-汉语大词典
滯思
【1】犹滞想。{晋}{陆机}《叹逝赋》:“幽情發而成緒﹐滯思叩而興端。”
滯獄-汉语大词典
滯獄
【1】指因积压或拖延未予审决的案件。《南史·梁始兴忠武王憺传》:“{憺}自以少年始居重任﹐開導物情﹐辭訟者皆立待符教﹐決於俄頃﹐曹無留事﹐下無滯獄。”{唐}{司空图}《唐故宣州王公行状》:“會{鄂州}鹽鐵使贓狀上﹐聞有力者持爲滯獄﹐公馳傳即訊﹐涉旬辨決。”《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帝不欲天下有滯獄﹐乃建三限之制﹐大事四十日﹐中事三十日﹐小事十日﹐不須追捕而易決者無過三日。”
滯怒-汉语大词典
滯怒
【1】积于心中的愤怒。《後汉书·寇荣传》:“不意滯怒不爲春夏息﹐淹恚不爲順時怠。”
滯越-汉语大词典
滯越
【1】阻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一》:“川無滯越﹐水土通演﹐役未踰年﹐而功程有畢。”
滯緩-汉语大词典
滯緩
【1】迟缓;缓慢。{王西彦}《寻常事》:“两人前后的距离缩短了﹐女儿的脚步变成滞缓而沉重。”{王西彦}《古城的忧郁·蛊惑》:“对过屋脊上一只黑猫﹐耸起身子﹐走着轻步﹐影子被月光拉得老长﹐斜映在灰色的瓦背上﹐滞缓地向前面移动。”
滯用-汉语大词典
滯用
【1】停止运用。{南朝} {梁}{任昉}《<王文宪集>序》:“自朝章國紀﹐典彝備物﹐奏議符策﹐文辭表記﹐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頃﹐神無滯用。”
滯固-汉语大词典
滯固
【1】固执而不变通。《後汉书·张曹郑传论》:“而守文之徒﹐滯固所禀﹐異端紛紜﹐互相詭激。”{李贤}注:“滯固猶固執也。言學者各守所見﹐不疏通也。”《宋史·地理志一》:“大率東人皆樸魯純直﹐甚者失之滯固﹐然專經之士爲多。”
滯頑-汉语大词典
滯頑
【1】迟钝固执。{宋}{曾巩}《谢杜相公启》:“伏念{鞏}志雖策礪﹐性寔滯頑﹐行不足比古之人﹐材不足適時之用。”
滯-汉语大词典
滯
“[滞]”的繁体字。《集韻》丑例切,去祭,徹。【1】见“滯2沛”。
滯沛-汉语大词典
滯沛
【1】水洒落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批壧壅﹐犇揚滯沛。”{司马贞}索隐引{郭璞}曰:“水洒散兒。”一说水涌流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批巖衝擁﹐奔揚滯沛。”{李善}注:“滯沛﹐奔揚之貌也。”{李周翰}注:“奔揚﹑滯沛﹐皆湧流貌。”
濇滯-汉语大词典
濇滯
【1】不流利。{清}{许秋垞}《闻见异辞·闻笛动情》:“延醫診視﹐據云:‘左手寸脈濇滯﹐姑擬逍遥散以治之。’”
濡滯-汉语大词典
濡滯
【1】停留;迟延;迟滞。《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赵岐}注:“濡滯﹐淹久也。”{宋}{范成大}《次韵李器之编修灵石山万岁藤歌》:“山腰澗底莫濡滯﹐早晩天風吹蜕蟬。”{清}{严沆}《田凝只索画久不得报歌以代柬》:“不嗔濡滯嗜我真﹐相遲霜前看雲嶠。”{郭沫若}《今昔集·致木刻工作者》:“造型美术的步调虽然颇感濡滞﹐但木刻确是特出一头地的。”
澀滯-汉语大词典
澀滯
亦作“[澁滯]”【1】险阻;不通畅。《晋书·郄超传》:“僶俛秋冬﹐船道澀滯。”{元}{王恽}《挽漕》诗:“必資州縣力﹐澁滯方可度。”【2】指不滑润。《红楼梦》第四四回:“撲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潤澤﹐不像别的粉澀滯。”【3】言语﹑思路等迟钝,不流畅。《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眼見得禮貌粗疏﹐語言澀滯。”{清}{钱泳}《履园丛话·科第·异事》:“〔{餘姚}{邵二雲}〕是日忽文思澀滯﹐至夜半而首藝尚未成﹐心甚慌惚。”{鲁迅}《书信集·致曹白》:“我也这样﹐翻译多天之后﹐写评论便涩滞。”
濘滯-汉语大词典
濘滯
【1】谓泥水淤积难行。《三国志·魏志·田畴传》:“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滯不通。”
牽滯-汉语大词典
牽滯
【1】羁留。{南朝} {宋}{鲍照}《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役人多牽滯﹐顧路慙奮飛。”【2】拘泥。{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時君世主亦皆昏迷顛倒於其説﹐而終身從事於無用之虚文﹐莫自知其所謂﹐間有覺其空疎謬妄﹐支離牽滯﹐而卓然自奮﹐欲以見諸行事之實者。”{胡適}《费经虞与费密》七:“{费氏}父子不认政治史上三代以后全是‘势力把持﹐牵滞过日’﹐也不认学术史上{孟子}以后儒学遂无传人。”
拔滯-汉语大词典
拔滯
【1】提拔怀才不遇的人。《晋书·李特载记》:“時{羅尚}貪殘﹐爲百姓患﹐而{特}與{蜀}人約法三章﹐施捨振貸﹐禮賢拔滯﹐軍政肅然。”{清}{戴名世}《<傅天集>序》:“今天子仁聖﹐邁於{成周}﹐搜奇拔滯﹐鑾輿所至﹐無遺賢焉。”
抵滯-汉语大词典
抵滯
【1】迟钝,不灵活。{唐}{元稹}《献荥阳公诗五十韵》:“抵滯渾成醉﹐徘徊轉慕膻。”{唐}{白居易}《微之重夸州居因嘲兹石聊以寄怀》诗:“神鬼曾鞭猶不動﹐波濤雖打欲何如?誰知太守心相似﹐抵滯堅頑兩有餘。”
拘滯-汉语大词典
拘滯
【1】拘泥呆板。{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休文}之拘滯﹐正與古體相反﹐唯近律差有關耳。”{严复}《<原富>按语》六四:“蓋財者民力之所出﹐欲其力所出之至多﹐必使廓然自由﹐悉絶束縛拘滯而後可。”《西游补》附《续<西游补>杂记》:“《續西遊》摹擬逼真﹐失於拘滯﹐添出比丘{靈虚}﹐尤爲蛇足。”
拙滯-汉语大词典
拙滯
【1】呆板不通达;生硬不顺。{清}{姚鼐}《复蒋松如书》:“逮{宋}﹐{程}{朱}出﹐實於古人精深之旨﹐所得爲多。而其審求文辭往復之情﹐亦更爲曲當﹐非如古儒者之拙滯而不協於情也。”{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朱}以雋逸勝﹐可藥拙滯之病。”{唐}{黄滔}《代郑郎中上令狐相书》:“相公憐其拙滯﹐忽此騫翔﹐疊降恩輝﹐薦留手筆。”
振滯-汉语大词典
振滯
【1】举拔久未起用的贤者。{唐}{刘禹锡}《举姜补阙伦自代状》:“冀優賢振滯﹐兩得其道。”《国语·晋语四》:“救乏振滯﹐匡困資無。”{韦昭}注:“振滯﹐振淹滯之士。”
撒滯殢-汉语大词典
撒滯殢
【1】亦作“[撒殢滯]”﹑“[撒膩滯]”。撒赖﹐放刁。{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廝禁持﹐這是誰根前撒殢滯﹐吃得來眼腦迷希﹐口角涎垂?”{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他煙支支的撒滯殢﹐涎鄧鄧相調戲。”{元}{史九敬先}《庄周梦》第二折:“不帶酒﹐撒膩滯﹐佯推醉。”【2】亦作“[撒旖旎]”。撒娇撒痴。{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見孩兒撒旖旎﹐放嬌癡﹐心鬧吵﹐眼乜嬉。”{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我見他執盞擎壺忙跪膝﹐他那裏撒滯殢﹐阿媽那錦袍上全不顧酒淋漓。”{元}{白樸}《墙头马上》第二折:“我忙忙扯的鴛鴦被兒蓋﹐翠冠兒懶摘﹐畫屏兒緊挨﹐是他撒滯殢把香羅帶兒解。”
撒殢滯-汉语大词典
撒殢滯
【1】见“撒2滯殢”。
撒膩滯-汉语大词典
撒膩滯
【1】见“撒2滯殢”。
擁滯-汉语大词典
擁滯
【1】留滞﹐阻滞;滞缓。《清史稿·兵志三》:“緑營兵月餉不及防勇四分之一﹐升擢擁滯﹐咸辭兵就勇。”《宋书·刘穆之传》:“{穆之}内總朝政﹐外供軍旅﹐决斷如流﹐事無擁滯。”{唐}{杜甫}《咏怀》之二:“擁滯僮僕慵﹐稽留篙師怒。”
膠滯-汉语大词典
膠滯
【1】拘泥;不超脱。{孙犁}《致铁凝信》一:“你对生活﹐是很认真的﹐在浓重之中﹐能作淡远之想﹐这在小说创作上﹐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胶滞于生活。”{明}{宋濂}《送季芳联上人东还四明序》:“吾佛之學﹐明心而已矣。然心未易明也﹐結習之所膠滯﹐根塵之所蓋纏﹐沈冥於欲塗﹐顛倒於暗室﹐而不能自知。”
膩滯-汉语大词典
膩滯
【1】指油腻而不易消化的食物。《廿载繁华梦》第十回:“{馬氏}身子平素是最孱弱的﹐差不多十天之内﹐倒有八九天身子不大舒暢﹐稍吃些膩滯﹐就乘機發起病來。”【2】滞涩﹐不流畅。{清}{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無意處雖鏤金錯采﹐終覺膩滯可厭。”
膩滯滯-汉语大词典
膩滯滯
【1】形容不爽快。{沙汀}《减租》:“{张二}抬起尘汗渍渍的扁脸﹐终于腻滞滞吐出两个字道:‘我--不!’”
灰滯-汉语大词典
灰滯
【1】灰暗无生气貌。{朱自清}《海行杂记》:“晩上映着电灯光﹐多少遮过了那灰滞的颜色;他们也开始有了些生气。”
無滯-汉语大词典
無滯
【1】没有障碍;通行无阻。{南朝} {梁}{陶弘景}《<发真隐诀>序》:“昔在人間﹐已鈔撰《真經》修字兩卷……今更反復研精﹐表裏洞洽﹐預是真學之理﹐使了然無滯。”{唐}{戎昱}《送僧法和》诗:“達士心無滯﹐他鄉總是家。”《宋史·乔维岳传》:“{維岳}始命創二斗門於{西河}第三堰……建横橋岸上﹐築土累石﹐以牢其址。自是弊盡革﹐而運舟往來無滯。”【2】指言辞流畅无碍。《後汉书·党锢传·刘祐》:“〔{祐}〕每有奏議﹐應對無滯﹐爲僚類所歸。”《南史·谢幾卿传》:“〔{幾卿}〕年十二﹐召補國子生……{儉}承旨發問﹐{幾卿}辯釋無滯﹐{文惠}大稱賞焉。”《北齐书·元文遥传》:“〔{文遥}〕每臨軒﹐多命宣勑﹐號令文武﹐聲韻高朗﹐發吐無滯。”【3】谓厉行而不拖拉。《周书·柳带韦传》:“〔{帶韋}〕凡居劇職十有餘年﹐斷處無滯﹐官曹清肅。”
怯滯-汉语大词典
怯滯
【1】动作迟缓。{欧阳山}《苦斗》五七:“{周炳}使劲摇动那硬板沉重的大脑袋﹐看那笨钝怯滞的样子﹐仿佛他在摇动一个大石鼓﹐有点摇它不动似的。”
愚滯-汉语大词典
愚滯
【1】愚笨迟钝。{清}{曾国藩}《翰林院庶吉士莫君墓表》:“聽者雖愚滯未嘗不怡﹐如旱苗之得膏雨也。”《三国志·蜀志·谯周传》:“至於四時之祀﹐或有不臨﹐池苑之觀﹐或有仍出﹐臣之愚滯﹐私不自安。”{唐}{刘知幾}《史通·暗惑》:“尋兹失所起﹐良由作者情多忽畧﹐識惟愚滯。”
愆滯-汉语大词典
愆滯
【1】耽误。《三国志·蜀志·费祎传》“頃之﹐代{蔣琬}爲尚書令”{裴松之}注引《费祎别传》:“{董允}代{禕}爲尚書令﹐欲斅{禕}之所行﹐旬日之中﹐事多愆滯。”
慢滯-汉语大词典
慢滯
【1】拖延滞留。{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卫公靖行雨》:“天符﹐報大郎子當行雨﹐周此山七百里﹐五更須足﹐無慢滯!無暴傷!”
戀滯-汉语大词典
戀滯
【1】犹留恋。{明}{王廷相}《雅述下》:“{裴頠}茂才遠識﹐豈不明哲?身爲外戚之屬﹐每有除拜﹐未嘗不殷勤固讓。然而終不能免者﹐以戀滯中立﹐不能一决於退故耳。”
破滯-汉语大词典
破滯
【1】破除凝塞;解除烦闷。{明}{徐渭}《梅赋》:“足以快心暢神﹐洗鬱破滯。”
礩滯-汉语大词典
礩滯
【1】阻塞不通。《周书·儒林传·熊安生》:“時朝廷既行《周禮》﹐公卿以下多習其業﹐有宿疑礩滯者數十條﹐皆莫能詳辨。”
瞢滯-汉语大词典
瞢滯
【1】糊涂固执。《宋书·何尚之传》:“但{淑}逸操偏迥﹐野性瞢滯﹐果兹冲寂﹐必沈樂忘歸。”
留滯-汉语大词典
留滯
亦作“[留蹛]”【1】指搁置之事。《北齐书·循吏传·郎基》:“〔{基}〕後帶{潁川郡}﹐積年留滯﹐數日之中剖判咸盡。”【2】停留;羁留。《史记·太史公自序》:“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憤且卒。”{冰心}《六一姊》:“{余妈}还舍不得走……她知道我万不愿再留滞了﹐只得站起来谢了{六一姊}﹐又和四围的村妇纷纷道别。”{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道光}丙申﹐余留滯{嶺}外者﹐再閲歲矣。”{唐}{王建}《荆门行》:“壯年留滯尚思家﹐況復白頭在天涯。”【3】指身处困境之人。《汉书·儒林传序》:“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以治禮掌故以文學禮義爲官﹐遷留滯。”{颜师古}注:“言治禮掌故之官﹐本以有文學習禮義而爲之﹐又所以遷擢留滯之人。”【4】搁置;阻塞。《三国志·魏志·高柔传》:“〔{柔}〕處法允當﹐獄無留滯。”{孙中山}《建国方略·国际共同开发实业计划》:“假使外国银行先遵正当之途……然后与政府订契约﹐则事顺易行﹐岂复有留滞之忧?”《南史·王俭传》:“令史諮事﹐賓客滿席﹐{儉}應接銓序﹐傍無留滯。”{宋}{司马光}《与诸位往来商量公事札子》:“其執政有欲商量公事者……所貴論議詳盡﹐事無留滯。”【5】屯积东西;积聚。《後汉书·段熲传》:“{匈奴}﹑種{羌}﹐並擅其地﹐是爲癕疽伏疾﹐留滯脅下﹐如不加誅﹐轉就滋大。”《史记·平準书》:“日者﹐大將軍攻{匈奴}﹐斬首虜萬九千級﹐留蹛無所食。”{司马贞}索隐:“留蹛無所食。墆(蹛)音迭﹐謂貯也。{韋昭}音滯﹐謂積也。又按《古今字詁》墆今‘滯’字﹐則墆與滯同。按﹐謂富人貯滯積穀﹐則貧者無所食也。”【6】指扣留,强行留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即將該魂驗實放行﹐毋得勒索留滯。”【7】指身处困境。{宋}{司马光}《送薛水部十丈通判并州》诗:“知君留滯久﹐從此欲騰驤。”《楚辞·东方朔<七谏·怨世>》:“年既已過太半兮﹐然埳軻而留滯。”{王逸}注:“言年已過五十﹐而輡軻沈滯﹐卒無所逢遇也。”{唐}{杜甫}《引水》诗:“人生留滯生理難﹐斗水何直百憂寬。”
積滯-汉语大词典
積滯
【1】积聚滞留。《隋书·儒林传序》:“博士罄懸河之辯﹐侍中竭重席之奥﹐考正亡逸﹐研覈異同﹐積滯羣疑﹐涣然冰釋。”{宋}{苏轼}《上文侍中论榷盐书》:“{淮}{浙}官鹽本輕而利重﹐雖有積滯﹐官未病也。”{瞿秋白}《赤都心史》三:“灰尘积滞扶梯﹐电灯有些破毁的﹐空空的一大间﹐疏疏朗朗排着几张极华美的锦椅。”【2】停滞;迟滞。{宋}{欧阳修}《论史馆日历状》:“至於事在目今﹐可以詳於見聞者﹐又以追修積滯﹐不暇及之。”{明}{唐顺之}《廷试策》:“因選調積滯﹐設法疏通之﹐輒憑巡按考語﹐不復稽其實迹﹐録其罪狀。”{清}{邹容}《革命军》第二章:“故常有{漢}{滿}人同官同年同署﹐{漢}人則積滯數十載﹐不得遷轉;{滿}人則俄而侍郎﹐俄而尚書﹐俄而大學士矣。”
稽滯-汉语大词典
稽滯
【1】拖延;延误。{汉}{蔡邕}《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選既稽滯﹐又未必審得其人。”《宋书·夷蛮传·倭国》:“每致稽滯﹐以失良風。”《明史·宦官传二·张彝宪》:“管盔甲主事{孫肇興}恐稽滯軍事﹐因劾其悮國。”
病滯-汉语大词典
病滯
【1】犹郁滞。《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正如酷暑中行﹐遇着清泉百道﹐多時病滯﹐一旦消釋。”
癡滯-汉语大词典
癡滯
亦作“[痴滯]”【1】呆滞。{端木蕻良}《乡愁》一:“〔{星儿}〕似乎在观望些什么﹐又似乎在打算些什么﹐神气非常的痴滞。”
窒滯-汉语大词典
窒滯
【1】阻碍。{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五九:“他宁抝折天下人歌的嗓子﹐而不愿使文词受窒滞迸泄之苦﹐因为这不致抝折人吟诵的嗓子。”
窘滯-汉语大词典
窘滯
【1】阻碍。《淮南子·要略》:“穿通窘滯﹐決瀆壅塞。”
窮滯-汉语大词典
窮滯
【1】指困顿的人。{唐}{元稹}《上门下裴相公书》:“又安有救{裴寰}之罪﹑换{禹錫}之官則盡易;振天下之窮滯﹑行涣汗之條目則盡難?”【2】困顿。{晋}{葛洪}《抱朴子·名实》:“英逸窮滯﹐饕餮得志。”【3】贫乏迟钝。《周髀算经》卷上“是智有所不及而神有所窮”{汉}{赵爽}注:“是情智有所不及﹐而神思有所窮滯。”
疏滯-汉语大词典
疏滯
【1】疏理积压的政务。《明史·李昌祺传》:“與右布政使{蕭省身}繩豪猾﹐去貪殘﹐疏滯舉廢﹐救災恤貧﹐數月﹐政化大行。”【2】疏远淹滞。{北魏}{温子昇}《为广阳王渊具言城阳王徽构隙意状》:“以{徽}褊心﹐銜臣切骨。臣以疏滯﹐遠離京輦﹐被其構阻﹐無所不爲。”
疑滯-汉语大词典
疑滯
【1】停滞;停止。《楚辞·九章·涉江》:“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疑滯。”{洪兴祖}补注:“{江淹}賦云:‘舟凝滯於水濱。’{杜子美}詩云:‘舊客舟凝滯。’皆用此語。”
疑滯-汉语大词典
疑滯
【1】指疑难之处。《後汉书·儒林传下·谢该》:“{河東}人{樂詳}條《左氏》疑滯數十事以問﹐{該}皆爲通解之。”{章炳麟}《文学总略》:“心有疑滯﹐覩辨析之論﹐則悦懌隨之矣。”《宋书·隐逸传·关康之》:“又爲《毛詩義》﹐經籍疑滯﹐多所論釋。”{唐}{刘禹锡}《相国韦公集序》:“上富有春秋﹐未親庶政﹐有疑滯﹐視公如蓍龜。”【2】迟疑不决;犹豫不定。{三国} {魏}{曹操}《与荀彧书追伤郭嘉》:“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疑滯﹐欲以後事屬之。”{宋}{陆游}《朝议大夫张公墓志铭》:“臨事前見逆決﹐若燭照龜卜﹐無秋毫疑滯。”
發蒙啓滯-汉语大词典
發蒙啓滯
【1】启发蒙昧﹐开通阻塞。《宋书·武帝纪下》:“古之建國﹐教學爲先﹐弘風訓世﹐莫當於此﹐發蒙啓滯﹐咸必由之。”
羈滯-汉语大词典
羈滯
亦作“[羇滯]”【1】客居淹留。{唐}{高適}《赠别王十七管记》诗:“我行即悠■﹐及此還羇滯。”《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魯某}羈滯鄉間﹐今早纔回。”{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因羈滯於{克茀洛尼亞島}者五月﹐始向{密淑倫其}。”
笨滯-汉语大词典
笨滯
【1】累赘﹐不爽利。{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作詩不可不辨者〕:厚重之與笨滯也﹐縱横之與雜亂也﹐亦似是而非。差之毫釐﹐失以千里。”
粘滯-汉语大词典
粘滯
【1】拘泥不通达。《朱子全书》卷十八:“若須要解如何是不怨天﹐如何是不尤人﹐如何是下學﹐如何是上達﹐便粘滯了。”{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说稗·儒林外史》:“作者本寫得支離﹐{嘯山}評似粘滯。”【2】不爽利的样子。{欧阳山}《三家巷》三一:“他还是从前那样温和﹐那样缓慢﹐那样粘滞。”{钱锺书}《围城》六:“害羞脸红和打呵欠或口吃一样有传染性﹐情况粘滞﹐仿佛像穿橡皮鞋走泥淖﹐踏不下而又拔不出。”
繫滯-汉语大词典
繫滯
【1】羁留。{唐}{李商隐}《上杜仆射》诗:“繫滯喧人望﹐便蕃屬聖衷。”【2】长久系念。{唐}{吴融}《松江晩泊》诗:“客是淒涼本﹐情爲繫滯枝。”【3】束缚拘泥。{晋}{葛洪}《抱朴子·尚博》:“變化不繫滯於規矩之方圓﹐旁通不凝閡於一塗之逼促。”【4】悬挂弃置。{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三十篇》:“庶幾得以事事矣﹐而又絶之﹐是誠繫滯如匏瓜不食之物也。”
纏滯-汉语大词典
纏滯
【1】纠缠黏滞。{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四》:“〔墨〕太新﹐則膠氣重﹐而筆多纏滯。”
貯滯-汉语大词典
貯滯
【1】储存,贮积。《史记·平準书》“日者﹐大將軍攻{匈奴}﹐斬首虜萬九千級﹐留蹛無所食”{唐}{司马贞}索隐:“謂富人貯滯積穀﹐則貧者無所食也。”
重滯-汉语大词典
重滯
【1】凝滞;阻塞。{清}{方东树}《书<望溪先生集>後》:“{樹}讀先生文……而特怪其文重滯不起﹐觀之無飛動嫖姚跌宕之勢﹐誦之無鑑鏘鼓舞抗隊之聲。”{清}{曾国藩}《林君殉难碑记》:“君悒悒内不能堪﹐而口獨重滯。”{宋}{叶適}《兵总论二》:“方今國未見有難治之弊﹐敵未見有難破之驗﹐徒以自困於兵﹐浸淫重滯﹐不能輕利。”
跋滯-汉语大词典
跋滯
【1】谓排除危难。跋,通“拔”。{唐}{白居易}《入回纥使下军将官吏夏侯仕戡等四十人授卿监宾客谘议卫佐同制》:“勅:某官{夏侯仕戡}等:前命{鄭懽}之入{迴紇}也﹐爾等參護使車﹐用祗王命﹐悉心盡力﹐有恪恭跋滯之勤焉。”
鄙滯-汉语大词典
鄙滯
【1】蔽固阻滞。{晋}{杨羲}《紫微作》诗:“虚刀揮至空﹐鄙滯五神愁。”
跼滯-汉语大词典
跼滯
【1】拘泥呆板。{明}{李东阳}《匏翁家藏书序》:“彼才之弗逮者﹐麄淺跼滯﹐欲進而不能强其或過之。不失之奇巧則失之詰屈;不失之夸誕則汗漫而無所歸。”
蹐滯-汉语大词典
蹐滯
【1】犹言局促板滞。{南朝} {梁}{沈约}《授蔡法度廷尉制》:“至於章句蹐滯﹐名程乖礙﹐莫不斟酌厥衷﹐允得其門。”
蹇滯-汉语大词典
蹇滯
【1】困窘;不顺遂。{唐}{杜荀鹤}《将入关安陆遇兵寇》诗:“家貧無計早離家﹐離得家來蹇滯多。”{王以仁}《流浪》:“再想不到我的命运竟会蹇滞到这步田地。”《水浒传》第一一〇回:“{宋江}嘆口氣道:‘我想八字淺薄﹐命運蹇滯。’”【2】语言呆涩艰难。{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威灵仙》〔发明〕引{苏颂}曰:“此藥治丈夫婦人中風不語﹐手足不遂﹐口眼喎斜﹐言語蹇滯。”
邕滯-汉语大词典
邕滯
【1】壅塞阻滞。邕,通“壅”。{章炳麟}《訄书·哀清史》:“其佗每下一令﹐雖有邕滯﹐大氐見諸施行矣。”{章炳麟}《訄书·方言》:“下自{勃}碣﹐上至二陵﹐三千里間﹐水道所在梗塞﹐故其■船絶迹﹐化居邕滯。”
郁滯-汉语大词典
郁滯
【1】郁积阻滞。郁,通“鬱”。《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外治法》:“或因跌撲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郁滯﹐爲腫爲痛﹐宜用按摩法。”
迂滯-汉语大词典
迂滯
【1】谓河道曲折处淤塞而不通畅。{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治水》:“儒者{傅肱}﹐欲決{松江}之{千墩}﹑{金城}諸滙﹐滌去迂滯。”【2】迂阔,不通达。《後汉书·儒林传论》:“且觀成名高第﹐終能遠至者﹐蓋亦寡焉﹐而迂滯若是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