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塾

塾(塾)是什么意思

  • 庠塾-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庠塾xiáng shú

    【释义】: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后因以“庠塾”泛称地方学校。《南齐书·武帝纪》:“命彼有司,崇建庠塾。”唐·柳宗元《柳常侍行状》:“既富而教,庠塾列焉。”明·唐顺之《封知县张公墓志铭》:“以贫故,资生事为急也。故不得久从事于庠塾弦诵之业。”

  • 塾-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塾shú

    ①古代居室门外东西两侧的房屋。《尚书·顾命》:“先辂在左~之前,次辂在右~之前。”《仪礼·士冠礼》:“具馔于西~。”②旧时私人办学的地方。《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红楼梦》第七回:“我们家却有个家~,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读书。”

  • 义塾-现代汉语大词典

    义塾yì shú

    【释义】:

    旧时不收学费的私塾。如:小时候家里穷,进不起洋学堂,只得在乡里义塾中混了几年。

  • 乡塾-现代汉语大词典

    乡塾xiāng shú

    【释义】:

    旧时乡里教读的地方。郑观应《盛世危言》:“学之大小各有次第,乡塾散置民间,为贫家子弟而设,由地方官集资经理。”

  • 书塾-现代汉语大词典

    书塾shū shú

    【释义】:

    私塾。叶圣陶《春联儿》:“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

  • 塾-现代汉语大词典

    塾shú

    【释义】:

    旧时私人设立的进行教学的地方。如:塾师;家塾。

  • 塾师-现代汉语大词典

    塾师shú shī

    【释义】:

    旧时私塾的教师。沙汀《闯关》:“他开始注意倾听余明有系统的报告;但是他的心情,却像一个监视学生背诵的塾师。”

  • 蒙塾-现代汉语大词典

    蒙塾méng shú

    【释义】:

    即蒙馆。《中国小说史稿》:“这样的贫困状况,直到他晚年,由于妻子省吃俭用,自己长年在蒙塾里教书也有了积蓄,才稍稍好转。”

  • 门塾-现代汉语大词典

    门塾mén shú

    【释义】:

    家塾。旧时家庭延师授课的地方。如:幼时在门塾读书数年,四书、五经好歹读了一些。

  • 家塾-现代汉语大词典

    家塾jiā shú

    【释义】:

    指聘请教师来家教授自己子弟的私塾。有的兼收亲友子弟。郭沫若《叶罗提之墓》:“叶罗提七岁的时候还在家塾里读书。”

  • 学塾-现代汉语大词典

    学塾xué shú

    【释义】:

    私塾。王统照《沉船》:“因为他家当富裕的时候,他正在邻村的学塾中读书。”

  • 村塾-现代汉语大词典

    村塾cūn shú

    【释义】:

    旧时乡村私塾。鲁迅《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现在自然是各式各样的教科书,但在村塾里也还有《三字经》和《百家姓》。”

  • 私塾-现代汉语大词典

    私塾sī shú

    【释义】:

    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机构,为私学的一种。陶行知《平民教育概论》:“大一点乡村里总有私塾。”

  • 兩塾-汉语大词典

    兩塾

    【1】巷门两侧的房屋,古时庶民学舍所在。{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两塾》:“門側之堂謂之塾。古者二十五家爲閭﹐同共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里中之老有道德者爲左右師﹐坐於兩塾。民在家之時﹐朝夕出入﹐受教於塾。”

  • 公塾-汉语大词典

    公塾

    【1】由地方或团体设立的塾馆。{郑观应}《盛世危言·考试下》:“各鄉亦分設家塾﹑公塾﹐無論貧富皆習讀書習藝。”

  • 塾-汉语大词典

    《廣韻》殊六切,入屋,禪。【1】宫门外两侧房屋﹐为臣僚等候朝见皇帝之处。《书·顾命》:“先輅在左塾之前﹐次輅在右塾之前。”《三辅黄图·杂录》:“塾﹐門外舍也。臣來朝君﹐至 門外﹐當就舍﹐更熟詳所應對之事。塾之言熟。”【2】古时门内东西两侧的屋。《汉书·食货志上》:“春﹐將出民﹐里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于左塾﹐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颜师古}注:“門側之堂曰塾。”【3】旧时私人设立的进行教学的地方。《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红楼梦》第七回:“我們家却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師的便可入塾讀書。”【4】射垛,箭靶。《後汉书·齐武王縯传》:“使{長安}中官署及天下鄉亭皆畫{伯升}象於塾﹐旦起射之。”{李贤}注:“塾﹐《東觀漢記》﹑《續漢書》並作‘埻’。”{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每諢一笑﹐須筵中鬨堂衆庶皆噱者﹐始以青紅小旗各插於塾上劐爲記﹐至晚較旗多者爲勝。”

  • 塾師-汉语大词典

    塾師

    【1】旧时私塾的教师。{清}{龚自珍}《跋某帖後》:“回憶幼時晴牕弄墨一種光景﹐何不之塾師﹐早早學此?”《红楼梦》第十八回:“前日{賈政}聞塾師贊他盡有才情﹐故於遊園時聊一試之。”{鲁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前{清}时代﹐一个塾师能够不查他的秘本﹐空手点完了《四书》﹐在乡下就要算一位大学者﹐这似乎有些可笑﹐但是很有道理的。”{沙汀}《涓埃集·闯关》:“他开始注意倾听{余明}有系统的报告;但是他的心情﹐却象一个监视学生背诵的塾师。”

  • 塾脩-汉语大词典

    塾脩

    【1】指塾师的报酬。{清}{郑珍}《<郘亭诗钞>序》:“{子偲}以貧也……率諸弟讀僦宅中﹐歲借塾脩以相生養。”

  • 塾徒-汉语大词典

    塾徒

    【1】在私塾就读的学生。{清}{吴敏树}《业师两先生传》:“其課塾徒﹐止用試帖體詩。”

  • 庠塾-汉语大词典

    庠塾

    【1】《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后因以“庠塾”泛称地方学校。《南齐书·武帝纪》:“命彼有司﹐崇建庠塾。”{唐}{柳宗元}《柳常侍行状》:“既富而教﹐庠塾列焉。”{明}{唐顺之}《封知县张公墓志铭》:“以貧故﹐資生事爲急也﹐故不得久從事于庠塾絃誦之業。”

  • 宗塾-汉语大词典

    宗塾

    【1】教育宗室子弟的学塾。{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九:“恭逢皇上六旬萬壽﹐率土臚歡﹐普天同慶。{端履}宗塾秋課以‘一人有慶’爲題﹐令作五言排律。”

  • 家塾-汉语大词典

    家塾

    【1】《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相传{周}代以二十五家一闾,闾有巷,巷首门边设家塾,用以教授居民子弟。后指聘请教师来家教授自己子弟的私塾。有的兼收亲友子弟。{宋}{叶適}《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臣聞朝廷開學校﹐建儒官﹐公教育於上;士子闢家塾﹐隆師友﹐私淑艾於下:自古而然矣。”《红楼梦》第七回 :“我們家却有個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師的﹐便可入塾讀書﹐親戚子弟可以附讀。”{郭沫若}《叶罗提之墓》:“{叶罗提}七岁的时候还在家塾里读书。”{宋}{陆游}《小雨》诗之二:“諸孫入家塾﹐親爲授《三蒼》。”

  • 家塾本-汉语大词典

    家塾本

    【1】见“家塾刻本”。

  • 家塾刻本-汉语大词典

    家塾刻本

    【1】旧时私宅家塾刻印的书。私家刻书起于{五代},两{宋}时日趋发达,到{明}{清}而极盛。主要是传播自己的或自己所喜爱的著作。家刻本的特点是底本好﹑校勘精﹑刻工良﹑纸墨都是上乘。如{南宋}{相台}{岳}氏家塾的五经屡为后世翻刻。{叶德辉}《书林清话·宋私宅家塾刻书》:“{宋}時家塾刻本﹐其名姓亦甚繁多。”亦省称“[家塾本]”。如:他收藏的这种家塾本很罕见。

  • 學塾-汉语大词典

    學塾

    【1】私塾。{王统照}《号声·沉船》:“因为他家当富裕的时候﹐他正在邻村的学塾中读书。”《镜花缘》第十六回:“只見有一家門首貼著一張紅紙﹐寫著‘女學塾’三個大字。”

  • 村塾-汉语大词典

    村塾

    【1】旧时乡村私塾。{鲁迅}《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现在自然是各式各样的教科书﹐但在村塾里也还有《三字经》和《百家姓》。”{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嘗至{登州}觀海市﹐過一村塾小憩。”

  • 東塾-汉语大词典

    東塾

    【1】古代称东侧的厅堂。《仪礼·士冠礼》:“若殺﹐則舉鼎陳于門外﹐直東塾﹐北面。”《仪礼·士冠礼》:“擯者玄端﹐負東塾。”{郑玄}注:“東塾﹐門内東堂。”

  • 横塾-汉语大词典

    横塾

    【1】学堂,学舍。横,通“黌”。《後汉书·儒林传论》:“其服儒衣﹐稱先王﹐遊庠序﹐聚横塾者﹐蓋布之於邦域矣。”{李贤}注:“‘横’又作‘黌’。”

  • 書塾本-汉语大词典

    書塾本

    【1】书塾,即家塾。{宋}{元}本书常有标明某人刊于书塾者,称书塾本。也称家刻本。参阅{叶德辉}《书林清话·宋私宅家塾刻书》。

  • 書塾-汉语大词典

    書塾

    【1】家塾;私塾。{叶圣陶}《西川集·春联儿》:“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在书塾以外﹐禁令可比较的宽了﹐但这是说自己的事﹐各人大概不一样。”

  • 私塾-汉语大词典

    私塾

    【1】指{中国}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机构﹐为私学之一种。{邹鲁}《辛亥革命·河南举义》:“{新蔡縣}又特設一祕密機關于{劉芬佛}私塾。”{吴晗}《朱元璋传》第五章一:“此外﹐也还有地主们私人创办和贫困知识分子赖以维持生活的私塾。”{陶行知}《平民教育概论》:“大一点乡村里总有私塾﹐可以劝导私塾先生采用‘千字文’课。”

  • 西塾-汉语大词典

    西塾

    【1】门外西侧的堂屋。《仪礼·士冠礼》:“筮與席﹐所卦者﹐具饌于西塾。”{郑玄}注:“西塾﹐門外西堂也。”

  • 義塾-汉语大词典

    義塾

    【1】旧时不收学费的私塾。{明}{陶宗仪}《辍耕录·双砚堂》:“創義塾以淑後進。”《清史稿·食货志一》:“三屯各建義塾課幼丁。”

  • 蒙塾-汉语大词典

    蒙塾

    【1】即蒙馆。《中国小说史稿》第六编第十一章第二节:“这样的贫困状况﹐直到他晩年﹐由于妻子省吃俭用﹐自己长年在蒙塾里教书也有了积蓄﹐才稍稍好转。”

  • 里塾-汉语大词典

    里塾

    【1】旧时乡里间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清}{侯方域}《太常公家传》:“〔公〕嘗出﹐過里塾﹐諸生皆誦習公所爲文。”{南朝} {梁}{任昉}《梁国府僚劝进笺》:“使夫匹婦童叟﹐羞言{伊吕};鄉校里塾﹐恥談五霸。”

  • 鄉塾-汉语大词典

    鄉塾

    【1】旧时乡里进行教学的地方。{清}{俞樾}《茶香室续钞·朔六日》:“{明}時鄉塾﹐正月朔六日開館﹐十二月二十四日解館。”{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學之大小各有次第﹐鄉塾散置民間﹐爲貧家子弟而設﹐由地方官集資經理。”{南朝} {梁}{任昉}《齐明帝谥议》:“巖廊有搢紳之談﹐鄉塾無横議之士。”

  • 邨塾-汉语大词典

    邨塾

    【1】旧时乡村的学塾。{清}{陈鳣}《对策·文选》:“纂注約注瀹注﹐祗供邨塾之流傳。”{清}{俞正燮}《癸巳存稿·肆惟》:“乃使罔殆之言﹐布滿邨塾。”

  • 逃塾-汉语大词典

    逃塾

    【1】犹逃学。{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周克昌》:“〔{周克昌}〕至十三四歲﹐丰姿甚秀﹐而性不喜讀﹐輒逃塾。”{清}{龚自珍}《丙戌秋作独游法源寺寻丁卯戊辰间旧游遂经过寺南故宅惘然赋》:“髫年抱秋心﹐秋高屢逃塾。”

  • 訓塾-汉语大词典

    訓塾

    【1】训蒙的学塾。{明}{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宋砚》:“詢其所自﹐皆由古寺中得之﹐或見于鄉村訓塾。”

  • 門塾-汉语大词典

    門塾

    【1】指闾门两侧之堂,为乡里教化之所。《诗·周颂·丝衣》“自堂徂基”{毛}传:“基﹐門塾之基。”{陆德明}释文:“塾﹐音孰﹐門側堂也。”{宋}{陈祥道}《礼书·塾》:“蓋古者合二十五家而爲之門塾﹐坐父師﹑少師於此﹐所以教之學也;坐里胥﹑鄰長於此﹐所以教之耕也。”【2】家塾。旧时家庭延师授课的地方。

  • 黌塾-汉语大词典

    黌塾

    【1】学校。{沈惟贤} 《<万国演义>序》:“即黌塾之師﹐用以發明事理﹐啟牖來學﹐亦於是乎汲汲焉。”引申为在校读书﹑学习。{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彼夫綴學之子﹐黌塾之暇﹐其手《紅樓》而口《水滸》﹐終不可禁。”

  • 黨塾-汉语大词典

    黨塾

    【1】指乡学。{清}{赵翼}《吏议左迁特蒙送部引见》诗:“舊學還須傳黨塾﹐新詩閒與咏{羲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