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夷)是什么意思
险←→夷-反义词词典
险←→夷xiǎn-yí
【词性】:形
险:1.地势险恶不易通过。2.危险。
夷:1.平坦。2.平安。
【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伏汛期间,黄河贯台段发生险象后,黄河水利委员会主要干部与该段所有工程人员及群众全体动员,连续抢护了二十五个昼夜,始化险为夷。(朱德:《在各解放区水利工作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夷烟-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夷烟yí yān
【释义】:
鸦片烟的他称,以其从英荷等国进口,故称。夷,夷人,古代贬称外国人。清·魏源《海外图志·序》:“夷烟流毒,罪万准夷。”
夷庚-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夷庚yí gēng
【释义】:
平坦的大道。夷,平坦;庚,道路。《左传·成公十八年》:“今将崇诸侯之奸,而报其地,以塞夷庚。”杜预注:“夷庚,吴晋往来之要道。”孔颖达疏:“夷,平也。《诗序》云:‘《由庚》,万物得由其道。’是以庚为道也……知谓塞吴晋往来之要道也。”晋·陆机《辩亡论上》:“施皇舆于夷庚,友帝座于紫达。”
夷路-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夷路yí lù
【释义】:
平坦的道路。晋·潘尼《赠河阳诗》:“逸骥腾夷路,潜龙跃洪波。”唐·司空图《十会斋文》:“辟夷路于前程,遇腾波于沸鼎。”
夷塗-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夷塗yí tú
【释义】:
平坦的道路。塗,通“途”。汉·张衡《西京赋》:“襄岸夷塗,修路峻险。”金·王若虚《五经辨惑上》:“夫子中庸之教,朗如白日,坦于夷塗。”清·魏源《栈道杂诗》之七:“历阻得夷塗,何明去荒怪。”
夷道-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夷道yí dào
【释义】:
坦途。《淮南子·原道训》:“驰骋夷道。”又指平易的道理。亦为县名,属南郡。汉置唐废。现为湖北宜都。
希夷-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希夷xī yí
【释义】:
指道家、道士。语出《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后因以“希夷”指虚极玄妙之理和清静无为之道,并指称道家或道士。唐·元稹《周先生》诗:“希夷周先生,烧香调琴心。”明·高启《与王隐君宿贞守道馆》诗:“愿从希夷游,稽首青牛翁。”青牛翁,指老子。因道教始祖老子常骑青牛。
夷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夷世yí shì
【释义】:
太平之世,即盛世。夷,太平。南朝·宋·鲍照《代放歌行》:“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
冰夷-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冰夷bīng yí
【释义】:
即冯夷,河神。《山海经·海内北经》:“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郭璞注:“冰夷,冯夷也。”唐·李白《九日登山》诗:“赤鲤诵琴高,白龟道冰夷。”清·赵翼《大风从丹徒口出江至瓜州》诗:“岂惟封姨肯助势,阳侯冰夷齐赴盟。”封姨,风神,指代风。
冯夷-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冯夷fèng yí
【释义】:
河神。《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无夷-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无夷wú yí
【释义】:
河神。即冯夷。《穆天子传》:“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注:“无夷,冯夷也。”
唐夷-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唐夷táng yí
【释义】:
坚韧的铠甲。唐夷,即“唐猊”,古代传说中的猛兽,皮坚厚,常用以制甲,故借代铠甲。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乃被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屈卢之矛。”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甲挂唐夷两副,靴穿抹绿。”
夷玉-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夷玉yí yù
【释义】:
美玉之一种。《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阿图在东序。”陆德明释文:“夷玉,马云:东夷之美玉。《说文》:夷玉即珣玕琪。”珣玕琪(xúngānqí),玉名,夷玉别名。
夷羊-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夷羊yí yáng
【释义】:
传说中的神兽。《竹书纪年·帝辛四十八年》:“夷羊见。”见,同“现”。《国语·周语上》: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又喻贤人。
冯夷-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冯夷píng yì
【释义】:
水神名。唐·杜甫《渼陂行》:“此时骊龙亦吐珠,冯夷击鼓群龙趋。”骊(lì)龙,黑龙。
俦夷-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俦夷chóu yí
【释义】:
同辈和同等的人。夷,等类,同辈。宋·岳珂《桯史·汪革谣》:“革亦能时低昂,折节与游,得其死力,声焰赫然,自俦夷以下不论也。”
丑夷-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丑夷chǒu yí
【释义】:
古代称年辈相同学行相仿的人为“丑夷”。犹“侪辈”。丑,类似;夷,等辈。《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郑玄注:“丑,众也;夷,犹侪也。”孔颖达疏:“皆等类之名。”
夷光-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夷光yí guāng
【释义】:
西施别称。春秋时代越国美女。晋·王嘉《拾遗记》卷三:“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一名脩明,以贡于吴。”宋·范成大《馆娃宫赋》:“左携脩明,又抚夷光。”清·张长春《香饮楼宾谈·西施井》:“今村中施姓尚多,生女代有国色,夷光之灵,或未泯耶!”
夷施-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夷施yí shī
【释义】:
西施的别称。明·王世贞《二酉山房记》:“元瑞自言:于他无所嗜,所嗜独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诵之可以当《韶》《頀》,览之可以当夷施。”《韶》《頀》,古乐。
夷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夷则yí zé
【释义】:
农历七月的别称。本为古十二音律中阳律第五律的名称,古用以配农历七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律中夷则。”故以名七月。
鄙夷-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鄙夷bǐyí
轻视,看不起——敬慕、敬仰、敬佩、景仰(这位为人们所~的老科学家,在他遭遇不幸的时候,也曾受到一些人的鄙夷。)、崇拜、崇敬(大家都很~他的为人)
夷-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夷yí
平坦、平安——险(化~为夷)
鄙视 鄙薄 鄙夷-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鄙视 鄙薄 鄙夷
鄙视bǐshì 鄙薄bǐbó 鄙夷bǐyí
动词。表示看不起、轻视,把人或事物看得很差、很劣。
“鄙视”强调把人或事物看得很卑劣;厌恶的感情色彩比较浓厚。例如:“可是卢象升个性倔强,又非常鄙视高起潜”(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上册);“我鄙视坐享其成的寄生虫”(刘白羽:《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真他妈的吊死鬼擦粉,死不要脸,’刘勋苍鄙视地把身子向后面迭着的大衣堆上一倒”(曲波:《林海雪原》)。
“鄙薄”强调轻视,把人或事物看得很差;意思比“鄙视”略轻;有书面语色彩,一般不用于口语。。例如:“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同时一种鄙薄自己的心理又涌了起来,以为这也值得感触,那就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了”(《叶圣陶文集》,第二卷);“‘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鄙薄的意思”(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鄙夷”强调看不起,含有“露出一副看不起的神态”的意味,意思的轻重和“鄙视”一致;是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浓厚。例如:“绝不应该鄙夷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她鄙夷地盯着余永泽那困惑的眼色”(杨沫:《青春之歌》);“赵大爷鄙夷不屑地回过头去,似乎要找出一个还在做梦的脸”(《叶圣陶文集》,第二卷)。
夷-孙子兵法词典
夷yi
【释义】:
毁;消除。《九地篇》:“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
夷关折符-孙子兵法词典
夷关折符
【释义】:
封闭关口,废除通行凭证。《九地篇》:“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梅尧臣注:“夷,灭也;折,断也。举政之日,灭塞道梁,断毁符节,使不通者,恐泄我事也。”
鄙薄 鄙夷 鄙视-近义词应用词典
鄙薄 鄙夷 鄙视
鄙薄 bǐbó 鄙夷 bǐyí 鄙视 bǐshì
【鄙薄】轻视;看不起。如:
1.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鄙夷】轻视;看不起。如:
2.夹着一支水笔的手按在算盘珠上,鄙夷不屑的眼光从眼镜上边投射出来。
【鄙视】轻视,看不起。如:
3.刘胡兰用愤怒和鄙视的眼光对着敌人。
辨析:“鄙薄”着重于“薄”,微不足道。对象可指具体的人或事物,如鄙薄技术工作;也可指抽象事物。“鄙夷”指不屑一顾,可从神态,也可从言行中表现出来,如例2。它是文言词,多用于书面语。“鄙视”着重于“视”,视为鄙贱低劣,如鄙视敌人,鄙视假投降花招,鄙视弄虚作假的人。
伯夷-古文观止词典
伯夷bó yí
【词性】:名词
古代贤人。商孤竹君之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他们先后都逃到周。周武王伐纣,两人曾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在山里。封建社会把伯夷和其弟叔齐当作高尚守节的典范(12)。《伯夷列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伯夷、叔齐两人不记旧仇。《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伯夷和叔齐虽然很贤能。
鸱夷-古文观止词典
鸱夷chī yí
【词性】:名词
亦作“鸱鴺”,皮口袋(2)。《乐毅报燕王书》:赐之鸱夷而浮之江。——赐给伍子胥一个皮口袋,把他装进去沉到江中。《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我听说比干遭到剖心,伍子胥被装进皮口袋沉入江中。
冯夷-古文观止词典
冯夷píng yí
【词性】:名词
传说中的水神名。即河伯,姓冯,名夷(1)。《后赤壁赋》:俯冯夷之幽宫。——俯视冯夷居住的深宫。
管夷吾-古文观止词典
管夷吾guǎn yī wú
【词性】:名词
即管仲。春秋初期齐国的政治家(1)。《送孟东野序》: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聘、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杨朱、墨翟、管仲、晏婴、老聘、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这批人,都是用他们的主张来表达的。
九夷-古文观止词典
九夷jiǔ yí
【词性】:名词
一、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泛称(2)。《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在最荒远的地方以外的各少数民族,都已归顺进贡。《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九夷八蛮各民族处在边远的地区,难道都已归顺进贡?
二、指楚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地区(1)。《李斯谏逐客书》:包九夷,制鄢、郢。——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吞并了九夷,控制了鄢、郢。
陵夷-古文观止词典
陵夷líng yí
【词性】:形容词
衰颓(1)。《高祖功臣侯年表》: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起初未尝不想巩固它的根本,可后来它的枝叶却逐渐衰颓败落了。
苗夷-古文观止词典
苗夷miáo yí
【词性】:名词
古代对苗族的蔑称(2)。《象祠记》: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它的下面有许多苗族人居住着。《象祠记》: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宣慰使安君根据苗族人的请求,重修那座祠堂的房屋。
南夷-古文观止词典
南夷nán yí
【词性】:名词
南方边远地区(1)。《进学解》:暂为御史,遂窜南夷。——〔先生〕刚做御史,就被降到边远的南方。
清夷-古文观止词典
清夷qīng yí
清平,太平(1)。《待漏院记》:皇风于是乎清夷。——国家的政风从此达到清平。
芟夷-古文观止词典
芟夷shān yí
【词性】:名词
割除(1)。《吕相绝秦》:芟夷我农工。——割去我们的庄稼。
四夷-古文观止词典
四夷sì yí
四方少数民族(4)。《吊古战场文》:秦汉而远,多事四夷。——秦、汉以来,和四方少数民族多有战事。《待漏院记》: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四方少数民族还没有归附,考虑使他们归附过来。《上枢密韩太尉书》: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国家有所依靠因而不用担忧,四方少数民族有所惧怕因而不敢进犯。
希夷-古文观止词典
希夷xī yí
【词性】:名词
谓空虚寂静、不能感知的境界(1)。《愚溪诗序》: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融合在空虚寂静、不能感知的境界中,清静冷落,没有一个人会知道我。
夷-古文观止词典
夷yí
【词性】:名词
一、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民族的蔑称,也称“东夷”;有时也用以指四方各少数民族。有时用作动词“当作夷”(11)。《祭公谏征犬戎》:蛮、夷要服。——蛮、夷住的地区是要服。《吊古战场文》:守在四夷。——只有推行仁政,使四方各民族替朝廷守卫边疆。《原道》: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孔子作《春秋》时,诸侯用夷礼的,就把他当作夷。
二、人名。指郑灵公,字子蛮。春秋时郑国国君,公元前605年在位(3)。《郑子家告赵宣子:归生佐寡君之嫡夷。——归生辅佐我君的太子夷。《郑子家告赵宣子》: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去年正月,烛之武又陪同夷前去朝见。《郑子家告赵宣子》: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夷和我的几个臣子一个接一个地到你们国都绛城。
三、人名。指伯夷。相传是商末孤竹君的长子,同其弟叔齐互相让国投奔到周。他们反对周武王讨伐殷纣王。周灭殷后,他们就逃往首阳山隐居,并不食周粟,后饿死在首阳山(2)。《报任安书》: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像我身体已亏缺了,即使才能如同随侯珠、和氏璧一样可贵,品行像许由、伯夷一样高尚,终归不能引以为荣,只足以被人耻笑而自己受到辱没罢了。《辨奸论》: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如今有这样一个人,口里诵读孔子、老子的词句,亲身实践伯夷、叔齐的行为。
夷-古文观止词典
夷yí
【词性】:动词
削平,锄除(2)。《乐毅报燕王书》:夷万乘之强国。——削平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国。《秋声赋》:夷,戮也。——夷,就是杀的意思。
夷-古文观止词典
夷yí
【词性】:形容词
平坦,平安(2)。《相州昼锦堂记》: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所以他能够出将入相,勤奋辛劳地为王家办事,无论平安或危险都一样。《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那些平坦而且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
夷狄-古文观止词典
夷狄yí dí
【词性】:名词
“夷”指东方的少数民族,“狄”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夷狄”连用,泛指四方各少数民族(8)。《吴子使札来聘》: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也。——赞美夷狄,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舍乎此,则夷狄矣。——离开这里,就是夷狄的地方了。《柳子厚墓志铭》: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这些坏事应该是禽兽夷狄都不肯做的,然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做得对。
夷陵-古文观止词典
夷陵yí líng
【词性】:名词
县名,在今湖北宜昌市东南(1)。《泷冈阡表》:其后修贬夷陵。——这以后我欧阳修被贬任夷陵县县令。
夷昧-古文观止词典
夷昧yí mèi
【词性】:名词
人名。吴王寿梦的第三个儿子(3)。《吴子使札来聘》:谒也,余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谒、余祭、夷昧和季子是同一母亲所生的弟兄四人。《吴子使札来聘》: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余祭死了,夷昧被立为国君;夷昧死了,那么国君就应该是季子做了。
夷门-古文观止词典
夷门yí mén
【词性】:名词
战国魏都大梁城东门,因山为名,夷门是城的东门(1)。《信陵君救赵论》:贱则夷门野人。——卑贱的是看守夷门的无知识的人。
夷维-古文观止词典
夷维yí wéi
【词性】:名词
地名。在今山东省高密县(1)。《管晏列传》: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晏婴,是莱州夷维人。
夷维子-古文观止词典
夷维子yí wéi zǐ
【词性】:名词
人名。齐人,以邑为姓。夷维,地名,在今山东潍县。子,男子的美称(3)。《鲁仲连义不帝秦》: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齐闵王将要到鲁国去,夷维子执鞭驭马当侍从。《鲁仲连义不帝秦》:夷维子曰。——夷维子说。《鲁仲连义不帝秦》: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夷维子对邹国国君说。
夷吾-古文观止词典
夷吾yí wú
【词性】:名词
人名(?-前645)。即管仲。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颍上人。春秋时齐桓公的贤相,管仲初佐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管仲被囚(1)。《游侠列传序》:夷吾桎梏。——管仲被囚禁过。
夷则-古文观止词典
夷则yí zé
【词性】:名词
古乐十二律中的第九律(1)。《秋声赋》:夷则为七月之律。——夷则是属于七月的音律。
夷灭-古文观止词典
夷灭yí miè
【词性】:动词
杀戮(2)。《杨恽报孙会宗书》:自以为夷灭不足以塞责。——自以为即使遭到杀戮也不能够抵罪。《留侯论》: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那些平时闭门坐在家里却无故遭到杀戮的,多得数也数不清。
伯夷列传-古文观止词典
伯夷列传
【原文出处】:史记
【说明】:
本文是《史记》70列传中的首篇。文中简要记述了伯夷叔齐二人的言行事迹,而用大量笔墨,尽情抒发了作者的抑郁不平,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贤愚不分,是非颠倒的不满,对“天道”也表示了大胆的怀疑。文章以议论为主,篇末不用赞语,是列传之变体。但写得纵横变化,回环往复,感情充沛,笔力雄健,又独具一格,别有风味。
【原文】: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曰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婚姻论财,夷虏之道-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婚姻论财,夷虏之道
【释义】:
夷虏:古代鄙称四边少数民族。结婚讲论钱财,是蛮夷之邦的风俗,非我中华之民情。意谓中华风情,婚姻不论贫富,不论财礼。《喻世明言》二:妇人之义,从一而终。婚姻论财,夷虏之道。爹爹如此欺贫重富,全没人伦,决难从命。《二刻拍案惊奇》六:刘家父母爱女过甚,心下只要成事,见媒妈说了金家自揣家贫,不能下礼,便道:“自古婚姻论财,夷虏之道。我家只要许得女婿好,那在财礼?”
夷-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夷yí
助词
用在句首或句中,使语句和谐匀称。不能译出。
《诗经·大雅·瞻卬》:罪罟(gǔ)不收,靡有夷廖(chōu)。(《毛诗注疏》册十一卷十八之五页四下)
——对犯罪的人不加拘捕,〔百姓的病苦〕就没有治愈的时候。(罟:指有罪的人。廖:病愈。)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春秋左传集解》册四页一五〇七)
——商纣有千百万民众,离心离德。
《孟子·尽心下》:其志嘐嘐(xiāo)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孟子注疏》册四卷十四下页五上)
——他们志大而语言浮夸,〔总是〕说:“古人,古人。”〔可是〕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同于他们说的啊。(嘐嘐:志大言大。掩:同。)
夷-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夷yí
附类
一、名词。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
《后汉书·东夷列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汉书》册十页二八〇七)
——东夷有九种,叫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二、动词。作“削平”解。
《史记·项羽本纪》: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史记》册一页三二一)
——〔项羽〕于是向北进军焚烧和削平了齐国的城郭房屋,把田荣部下投降的兵卒都活埋了。
三、形容词。用同“怡”。作“喜悦”解。
《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夷。(《毛诗注疏》册三卷四之四页三下)
——终于见了君子,怎么能不喜悦。
续凫截鹤,夷岳盈壑-佛源语词词典
续凫截鹤,夷岳盈壑
凫,野鸭。夷,弄平;壑,山谷深沟。野鸭腿短,为了给野鸭的腿放长,把鹤的氏腿截下一段给它续上;为了使山谷平坦,把山峰推平了给填上。比喻违背事物的天性和本来状况,去搞平均主义,以“有余”补“不足”,结果损害了“有余”者,“不足”也未能得好处。《五灯会元·卷十六·天衣义怀禅师》:“不用续凫截鹤,夷岳盈壑。放行也百丑千拙,收束也挛挛拳拳。用之,则与八大龙王斗富。不用,都来不直半分钱。”前半句“续凫截鹤”用的是上古汉语现成语句,语出《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义怀禅师续上半句,形成对偶,语义相近。以今天的看法观之,前者违背自然规律,却是不可行的,而后者则完全可以做到,移山填海的事已屡有发生。
夷-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夷yí
①古代对我国境内东方各族的统称。《礼记·王制》:“东方曰~。”《吕氏春秋·古乐》:“商人服象,为虐于东~。”泛指中原华夏族之外的少数民族。《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者,未闻变于~者也。”《楚辞·九章·涉江》:“哀南~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近代也用以指外国或外国侵略者。《广东军务记》:“~船由泥城直进罾步登岸。”又:“乡民复鸣锣会集各乡,约数千人,与~决战。”②平易,平坦。《韩非子·五蠹》:“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也。”(牂zāng:母羊。夷:指坡度平缓。)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魏学洢《核舟记》:“其船背稍~。”③平和,喜悦。《诗经·小雅·节南山》:“君子如~,恶怒是违。”(违:削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与之论辩,言和而色~。”④铲平,削平。《庄子·胠箧》:“夫川竭而谷虚,丘~而渊实。”《史记·项羽本纪》:“遂北烧~齐城郭室屋。”⑤诛灭,杀戮。《韩非子·内储说下》:“吾一朝而~三卿,予不忍尽也。”《史记·淮阴侯列传》:“遂~(韩)信三族。”⑥伤,伤害。《周易·明夷》:“~于左股。”《孟子·离娄上》:“父子相~则恶矣。”⑦蹲踞,伸腿箕踞而坐。《论语·宪问》:“原壤~俟。”(原壤:人名。俟:等待。)
【夷狄】泛指少数民族。《论语·八佾》:“~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亡:通“无”。)也作“夷翟”。《史记·秦本纪》:“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遇之。”
【夷踞】蹲坐,两腿前伸而坐,是轻慢、非正规的坐姿。《后汉书·郭太传》:“(茅容)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相对,容独危坐愈恭。”
【夷戮】杀戮。丘迟《与陈伯之书》:“况伪昏狡,自相~。”
【夷灭】诛杀。《汉书·苏武传》:“大臣亡罪~者数十家。”(亡:通“无”。)
【夷怿】和乐,喜悦。《诗经·商颂·那》:“我有嘉客,亦不~?”
【夷越】泛指南方少数民族。《隆中对》:“西和诸戎,南抚~,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东夷-现代汉语大词典
东夷dōng yí
【释义】:
古代对我国中原以东各族的统称。
匪夷所思-现代汉语大词典
匪夷所思fěi yí suǒ sī
【释义】:
不是根据常理所能想象到的。匪,非;夷,平常。如:这么大的屋子,竟然没有一根柱子,真是匪夷所思!
删夷-现代汉语大词典
删夷shān yí
【释义】:
①削除;剪除。鲁迅《“这也是生活”…》:“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②犹删除。范文澜等《中国通史》:“目录删夷,即被视为伪经私本,不得入藏。”
化险为夷-现代汉语大词典
化险为夷huà xiǎn wéi yí
【释义】:
化险阻为平易;转危为安。郭澄清《大刀记》:“(梁永生)掩护阶级兄弟们化险为夷安全脱身。”
以夷制夷-现代汉语大词典
以夷制夷yǐ yí zhì yí
【释义】:
原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制止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后也指利用某些外国势力来抵制另一些外国势力的侵略。鲁迅《“以夷制夷”》:“我还记得,当去年中国有许多人,一味哭诉国联的时候,日本的报纸上往往加以讥笑,说这是中国祖传的‘以夷制夷’的老手段。”
凌夷-现代汉语大词典
凌夷líng yí
【释义】:
衰败。如:在那国势凌夷的时代,收回香港和澳门是不可能的。也写作“陵夷”。
险夷-现代汉语大词典
险夷xiǎn yí
【释义】:
艰难与顺利。周恩来《送蓬仙兄返里有感》:“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陵夷-现代汉语大词典
陵夷líng yí
【释义】:
①由盛到衰。衰颓,衰落。郭沫若《一个宣言》:“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终不会长此陵夷,未来的艺术天才已经在负势竞上。”②平夷;平毁。王西彦《鱼鬼》:“由于年代久远,古旧的坟墓几乎全数陵夷了。”
鄙夷-现代汉语大词典
鄙夷bǐ yí
【释义】:
轻视;看不起。叶圣陶《倪焕之》:“现在树伯提起理想的话,虽没有鄙夷他的意思,他不禁也说了以上的辩解的话。”
鄙夷不屑-现代汉语大词典
鄙夷不屑bǐ yí bù xiè
【释义】:
轻视;看不起。钱钟书《猫》:“他小学校里的先生老觉得傅聚卿这孩子眼梢瞟着自己在表示鄙夷不屑。”
芟夷-现代汉语大词典
芟夷shān yí
【释义】:
①刈除。郭沫若《到宜兴去》:“我在这里虽然开不出甚么美的好花来,但如路旁的杂草那样,总可以迸发几株罢?遇着别有会心的周茂叔,他是不会芟夷它的呢。”②裁减;删削。如:芟夷史籍的繁词。③铲除;削平。如:芟夷叛乱。④杀戮。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芟夷我人民。”
夷-现代汉语大词典
夷yí
【释义】:
①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对东部各族的总称。也泛称中原以外的各族。如:夷夏。近代也泛指外国或外国人。如:夷场。②平坦。引申为太平,平静。如:化险为夷。③平和,平易。如:夷然。④铲平;削平。如:夷平。也指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柯灵《春节书红》:“在‘一二·八’战争中,闸北的三义里夷为平地。”⑤诛灭;屠杀。曹禺等《胆剑篇》:“你就灭他的全家,夷他的九族,杀尽当地的老小。”
夷人-现代汉语大词典
夷人yí rén
【释义】:
①指古代中国东部地区各部族之人。②对外国人的泛称。鲁迅《戛剑生杂记》:“夷人呼茶为梯。”
夷平-现代汉语大词典
夷平yí píng
【释义】:
铲平,平毁。郭沫若《苏联纪行》:“托翁墓侧林木被伐去一一三株,掩埋寇尸七十五具。恢复后寇墓已夷平,以填炸坑。”
夷由-现代汉语大词典
夷由yí yóu
【释义】:
犹豫;迟疑不前。郭沫若《脱离蒋介石以后》:“我早已矢志牺牲,本用不着再事夷由。”
夷场-现代汉语大词典
夷场yí chǎng
【释义】:
旧时指上海的租界。也泛指旧上海。犹洋场,含贬义。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有了上海的租界——那时叫作‘洋场’,也叫‘夷场’,后来有怕犯讳的,便往往写作‘彝场’。”
夷狄-现代汉语大词典
夷狄yí dí
【释义】:
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鲁迅《论“他妈的!”》:“唐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金元,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夷然-现代汉语大词典
夷然yí rán
【释义】:
坦然,泰然。茅盾《幻灭》:“静这么分析人类的行为,心头夷然舒畅起来。”
犹夷-现代汉语大词典
犹夷yóu yí
【释义】:
犹豫。闻一多《什么梦》:“她站在生死的门限上犹夷。”
履险若夷-现代汉语大词典
履险若夷lǚ xiǎn ruò yí
【释义】:
走险路如行平地。形容勇敢无畏或本领高强。姚雪垠《李自成》:“你昨晚把亲兵通通留在城外…我真有些担心。可是看看你的神色,跟平常一样。你真是履险若夷,异乎常人。”
烧夷弹-现代汉语大词典
烧夷弹shāo yídàn
【释义】:
即燃烧弹。
蛮夷戎狄-现代汉语大词典
蛮夷戎狄mán yí róng dí
【释义】:
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叫夷,南方叫蛮,西方叫戎,北方叫狄。郭沫若《屈原》:“以一介的寒士,做到一国的丞相,公卿大夫,农工商贾,皂隶台舆,蛮夷戎狄,什么样的人,差不多我都看过了。”
辛夷-现代汉语大词典
辛夷xīn yí
【释义】:
即木兰。参见“木兰①”。
三夷-汉语大词典
三夷
【1】古代居住在{浙江}东南沿海的三个部族,是百{越}的一支。《左传·哀公十九年》:“秋﹐{楚}{沈諸梁}伐{東夷}﹐{三夷}男女及{楚}師盟於{敖}。”{杜预}注:“從{越}之{夷}﹐三種。”{汉}{张衡}《天象赋》:“天{稷}播五稼之勤﹐東{甌}表{三夷}之類。”
三襄夷-汉语大词典
三襄夷
【1】{汉}时{蜀}郡少数民族之一种。《後汉书·西南夷传·莋都》:“{延熹}二年﹐{蜀郡}{三襄夷}寇{蠶陵}﹐殺長吏。”
不夷-汉语大词典
不夷
【1】不悦。《楚辞·刘向<九叹·怨思>》:“顧屈節以從流兮﹐心鞏鞏而不夷。”{王逸}注:“夷﹐悦也。”{晋}{陆机}《招隐诗》:“明發心不夷﹐振衣聊躑躅。”【2】复姓。{宋}{罗泌}《路史》谓{微子}后有{不夷氏}。
不夷不惠-汉语大词典
不夷不惠
【1】{殷}末{伯夷},坚持不仕{周朝};{春秋}{鲁国}{柳下惠},三次被罢官而不去。不{夷}不{惠}谓折中而不偏激。{汉}{扬雄}《法言·渊蹇》:“不屈其意﹐不累其身﹐曰:‘是{夷}{惠}之徒歟?’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間也。’”{晋}{皇甫谧}《高士传·李宏》:“〔{宏}〕嘗被召爲縣令﹐鄉人共送之﹐{元}({仲元})無心就行﹐因共酣飲月餘不去。刺史使人諭之﹐{仲元}遂遊奔﹐不之官。惟{揚雄}重之曰:‘不{夷}不{惠}﹐居於 可否之間。’”
屯夷-汉语大词典
屯夷
【1】偏义词。偏指困厄。《宋书·文帝纪》:“皇運艱弊﹐數鍾屯夷。”【2】艰危与平定。{唐}{吴筠}《览古》诗之一:“乃驗經籍道﹐與世同屯夷。”《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三年》:“{世度}閨門之内﹐和而有禮。雖世有屯夷﹐家有貧富﹐百口怡怡﹐豐儉同之。”《梁书·萧颖达传》:“契闊屯夷﹐載形心事。”
串夷-汉语大词典
串夷
【1】即{混夷},古代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名。《诗·大雅·皇矣》:“帝遷明德﹐{串夷}載路。”{郑玄}笺:“{串夷}即{混夷}﹐{西戎}國名也。”{陆德明}释文:“串﹐一本作患。或云﹐{鄭}音患。”
九夷-汉语大词典
九夷
【1】泛称少数民族。{明}{陆深}《傳疑录》:“諸侯述職﹐於是乎布政。三公中階之前﹐北面東上;九夷之國﹐東門之外﹐西面北上。”{唐}{李白}《明堂赋》:“九夷五狄順方向而來奔。”《文子·精诚》:“故{秦}{楚}{燕}{魏}之歌﹐異聲而皆樂﹐九夷八狄之哭﹐異聲而皆哀。”《书·旅獒》:“遂通道於九夷八蠻。”{孔}传:“九﹑八﹐言非一。”【2】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何晏}集解引{马融}曰:“東方之夷有九種。”《後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明}{袁衮}《远游赋》:“昔{孔}聖之周流兮,居九夷而弗陋。”一说指玄菟﹑乐浪﹑高骊﹑满饰﹑凫更﹑索家﹑东屠﹑倭人﹑天鄙。见《尔雅·释地》“九夷”疏。
南夷-汉语大词典
南夷
【1】旧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又指南方边远地区。{唐}{韩愈}《进学解》:“暫爲御史﹐遂竄南夷。”{明}{方孝孺}《题赐王训导诗後》:“〔{王公}〕奉詔修{元}史﹐文辭爲文官最;及使南夷﹐一死爲羣臣最。”《诗·鲁颂·閟宫》:“{淮}夷蠻貊﹐及彼南夷﹐莫不率從﹐莫敢不諾。”{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南夷之君﹐西僰之長。”
匪夷所思-汉语大词典
匪夷所思
【1】不是根据常理所能想象到的。匪,非;夷,平常。{清}{龚自珍}《语录》:“才人之辨﹐匪夷所思。”{清}{张岱}《陶庵梦忆·刘暉吉女戏》:“十數人手携一燈﹐忽隱忽現﹐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見之﹐亦必目睁口開﹐謂氍毹場中那得如許光怪邪!”《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2】谓思想离奇。{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吾蒼茫獨立於寂寞無人之區﹐忽有匪夷所思之一念﹐自沈冥杳靄中來。”
匪夷-汉语大词典
匪夷
【1】不寻常。{明}{林富}《<诚意伯刘公文集>序》:“夫超世之藴者﹐厥振匪夷﹐故峻其所樹嗇於菑者無厚畬。”
匪夷匪惠-汉语大词典
匪夷匪惠
【1】谓既无{伯夷}之清,又無{柳下惠}之和。{伯夷}﹑{柳下惠}事,见《孟子·万章下》。《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昭宗}遷{洛}﹐鼎欲歸{梁}﹐{柳璨}希賊旨﹐陷害舊族﹐詔{圖}入朝﹐{圖}懼見誅﹐力疾至{洛陽}﹐謁見之日﹐墮笏失儀﹐旨趣極野。{璨}知不可屈﹐詔曰:‘……匪{夷}匪{惠}﹐難居公正之朝;載省載思﹐當徇棲衡之志。可放還山。’”
用夏變夷-汉语大词典
用夏變夷
【1】谓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其他民族。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后泛指{中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孟子·滕文公上》:“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太平天囯}{洪仁玕}《诛妖檄文》:“天父天兄大開天恩﹐親命我真聖主天王降凡御世﹐用夏變夷﹐斬邪留正﹐誓掃胡塵。”{宋}{叶適}《贺龚参政》:“豈徒因陋就簡﹐制度於{漢}{唐}之餘;必將用夏變夷﹐復版籍於祖宗之故。”
以夷攻夷-汉语大词典
以夷攻夷
【1】晩{清}时,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清}{魏源}《海国图志叙》:“是書何以作?曰:爲以夷攻夷而作。”【2】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明史·李材传》:“給事中{唐堯欽}等亦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宋}{王安石}《宋翰林侍读学士知许州军州事梅公神道碑》:“公請擇人﹐使{潘羅支}﹐兵法所謂﹐以夷攻夷。”《汉书·晁错传》:“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颜师古}注:“不煩華夏之兵﹐使其同類自相攻擊也。”
以夷制夷-汉语大词典
以夷制夷
【1】原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枝术以制止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后亦指利用某些外国势力来抵制另一些外国势力的侵略。{鲁迅}《伪自由书·“以夷制夷”》:“我还记得﹐当去年{中国}有许多人﹐一味哭诉国联的时候﹐{日本}的报纸上往往加以讥笑﹐说这是{中国}祖传的‘以夷制夷’的老手段。”
以夷伐夷-汉语大词典
以夷伐夷
【1】使夷人自相攻伐。《後汉书·邓训传》:“議者咸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资治通鉴·汉章帝章和二年》:“今幸遭天授﹐北虜分争﹐以夷伐夷﹐國家之利。”
化險爲夷-汉语大词典
化險爲夷
【1】化险阻为平易;转危为安。{郭澄清}《大刀记》第十一章:“现在﹐刚刚挖墙越狱的{梁永生}﹐为了掩护阶级兄弟们化险为夷安全脱身﹐他只身一人又被敌人围在这座粉坊里。”{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实录》:“予于是得以化险为夷。”{清}{义水}《富尔敦发明轮船弹词》:“除非將船用鐵做﹐駕用機器不用人﹐方才千妥並百穩﹐化險爲夷不受驚。”
伯夷叔齊-汉语大词典
伯夷叔齊
【1】{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長也;夷,謚。{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之弟,{齊}亦谥也。”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伯夷-汉语大词典
伯夷
【1】{商}末{孤竹君}长子。《孟子·公孙丑上》:“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明}{徐元}《八义记·公孙赴义》:“我死埋我在{伯夷}{首陽山}根底﹐萬古留傳作話兒。”详“伯夷叔齊”。【2】{舜}的臣子,{齐太公}的祖先。《文选·张衡<东京赋>》:“{伯夷}起而相儀﹐{后夔}坐而爲工。”{薛综}注:“{伯夷}﹐{唐}{虞}時明禮儀之官也。”《墨子·尚贤中》:“{伯夷}降典﹐哲民維刑。”《书·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禮?’僉曰:‘{伯夷}。’”{孔}传:“{伯夷}﹐臣名﹐{姜}姓。”【3】相传为{颛顼}之师。《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姓。”{郭璞}注:“{伯夷父},{顓頊}師,今{氐羌}其苗裔也。”《吕氏春秋·尊师》:“{帝顓頊}師{伯夷父}。”{陈奇猷}校释:“《漢書·古今人表》作‘{柏夷亮父}’,{班固}自注云:‘{顓頊}師’。案,柏﹑伯通。{伯夷}其氏……{亮}其名,‘父’則是男子之美稱也。”一说“亮”即“夷”字之误,隸书‘夷’字或作‘夷’,与‘亮’形近。见{清}{王引之}《经义述闻·汉书》。
佟夷-汉语大词典
佟夷
【1】对{满}人的蔑称。{满}族多{佟}姓,故称。{清}{钱谦益}《送张处士赴辽东参谋序》:“{遼}左自{佟}夷作難﹐破城喪師﹐勢如燎毛。”
倭夷-汉语大词典
倭夷
【1】我国古代对日本人的称呼。{郭沫若}《厓门》诗:“古祠已毁{倭}夷火﹐危石猶存{宋}帝踪。”《明史·兵志三》:“島寇{倭}夷﹐在在出没﹐故海防亦重。”《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貴可}辟孝廉﹐除{嘉興府}同知﹐{倭}夷登岸﹐失不以聞﹐被罪死秋官獄中。”
倭夷-汉语大词典
倭夷
【1】纡回历远貌。《诗·小雅·四牡》“周道倭遲”{陆德明}释文:“《韓詩》作‘倭夷’。”
禽夷-汉语大词典
禽夷
【1】擒灭。《新唐书·裴行俭传》:“{行儉}提孤軍深入萬里﹐兵不血刃而叛黨禽夷。可謂文武兼備矣。”
傷夷-汉语大词典
傷夷
【1】见“傷痍”。
儔夷-汉语大词典
儔夷
【1】指地位相等之人。{宋}{岳珂}《桯史·汪革谣谶》:“{革}亦能時低昂﹐折節與游﹐得其死力﹐聲焰赫然﹐自儔夷以下不論也。”
優婆夷-汉语大词典
優婆夷
【1】梵语。指在家中奉佛的女子。《魏书·释老志》:“俗人之信憑道法者﹐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夷。”【2】指出家的女子。{清}{钱谦益}《李孝贞传序》:“自誓大母得生﹐終身投菩薩﹐戒不復適人。{林}壽終﹐棄家爲優婆夷。”
六夷-汉语大词典
六夷
【1】古指东夷﹑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族。后泛指外族。{南朝} {陈}{徐陵}《梁禅陈玺书》:“六夷貪狡﹐争侵中國。”《南史·张邵传》:“先君不幸﹐名達六夷。”《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治國三年﹐六夷送款﹐萬國咸投。”
兹夷-汉语大词典
兹夷
【1】一种巨形山龟。{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蟕蠵者﹐俗謂之兹夷﹐乃山龜之巨者。人立其背﹐可負而行。産{潮循}山中﹐鄉人採之﹐取殼以貨。”
北夷-汉语大词典
北夷
【1】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史记·天官书》:“故北夷之氣如羣畜穹閭﹐南夷之氣類舟船幡旗。”《後汉书·东夷传·夫馀》:“初﹐北夷{索離國王}出行﹐其侍兒於後身﹐王還﹐欲殺之。”《旧唐书·东夷传·高丽》:“{秦王}神武﹐所向無敵﹐遂平天下﹐南面爲帝﹐北夷請服﹐西戎獻款。”
玄夷-汉语大词典
玄夷
【1】我国古代东夷九种之一。《後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2】指东夷的君长。{明}{刘基}《会稽》诗:“{玄夷}此日歸何處﹐玉簡他年豈再逢。”{唐}{宋之问}《谒禹庙》诗:“{玄夷}屆瑶席﹐玉女侍清都。”【3】谓与道同而无形。{晋}{郗超}《奉法要》:“雖復福踰山河﹐貴極三界﹐倚伏旋還﹐終墜罪苦﹐豈獲寧神大造﹐泊然玄夷哉!”
玆夷-汉语大词典
玆夷
【1】一种大山龟。{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蟕蠵者﹐俗謂之玆夷﹐乃山龜之巨者。人立其背﹐可負而行。”
商夷-汉语大词典
商夷
【1】指{商鞅}与{管仲}。{管仲},名{夷吾}。{唐}{陈子昂}《为朝官及岳牧贺慈竹再生表》:“色厲内荏﹐心僻行堅﹐弄措刑之文﹐爲{商}{夷}之法。”
冰夷-汉语大词典
冰夷
【1】即冯夷。传说中的河神。{清}{赵翼}《大风从丹徒口出江至瓜洲》诗:“豈惟{封姨}肯助勢﹐{陽侯}{冰夷}齊赴盟。”《山海经·海内北经》:“{從極之淵}﹐深三百仞﹐維{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兩龍。”{郭璞}注:“{冰夷}﹐{馮夷}也。”{奚侗}《雾泊辽海同中冷作》诗:“{冰夷}邀路嘘神霧﹐鬼膽如鼷此歇船。”{唐}{李白}《九日登山》诗:“赤鯉湧{琴高}﹐白龜道{冰夷}。”
冶夷-汉语大词典
冶夷
【1】妖媚;美丽。《文选·木华<海赋>》:“則有海童邀路﹐馬銜當蹊﹐天吴乍見而髣髴﹐蝄像暫曉而閃屍﹐羣妖遘迕﹐眇冶夷。”{李善}注:“冶夷﹐妖媚之貌。”{清}{黄景仁}《登镇海城楼观海》诗:“冶夷疑蜃遊﹐騰軒怖鰲擲。”
凌夷-汉语大词典
凌夷
【1】陵夷。衰败;走下坡路。《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今威柄凌夷﹐藩臣跋扈。”{晋}{袁宏}《後汉纪·安帝纪》:“今之三公﹐有古之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之任重於三公。凌夷已來﹐其漸久矣。”{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昔{王衍}好{老}{莊}﹐天下皆師之﹐風俗凌夷﹐以至南渡。”{清}{翁照}《咏史》诗:“霸業復凌夷﹐私門勢强悍。”
出夷入險-汉语大词典
出夷入險
【1】出入于安危之中。{宋}{叶適}《故运副龙图侍郎孟公墓志铭》:“由此更踐内外﹐出夷入險﹐擇而守中﹐勞而有成﹐幹方舉德﹐而莫有助之者也。”
删夷-汉语大词典
删夷
【1】犹删除。{{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列入目录的经典﹐算是经过审定﹐取得合法地位。目录删夷﹐即被视为伪经私本﹐不得入藏。”【2】削除;剪除。{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也是生活”……》:“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
剪夷-汉语大词典
剪夷
【1】铲平,清除。{明}{袁宏道}《虎耳岩不二和尚碑记》:“師倚石爲屋﹐稍稍剪夷其積。”
創夷-汉语大词典
創夷
【1】见“創痍”。
參夷-汉语大词典
參夷
【1】封建王朝诛灭三族的酷刑。{清}{钱谦益}《太祖实录辨证》三:“一則涉於疑似﹐一則近於脇從﹐於罪爲稍輕。故其子孫幸免參夷。”《汉书·刑法志》:“{韓}任{申子}﹐{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颜师古}注:“參夷﹐夷三族。”《北史·韩麒麟传》:“有制不行﹐人得僥倖﹐則雖參夷之誅﹐不足以肅。”
平夷-汉语大词典
平夷
【1】平坦。{宋}{程大昌}《演繁露·平》:“予後至{昌化縣}﹐過一山﹐其下甚峻﹐至頂而平夷﹐名{走馬平}。”《汉书·沟洫志》:“{孫禁}所欲開者﹐在{九河}南{篤馬河}﹐失水之迹﹐處勢平夷﹐旱則淤絶﹐水則爲敗。”{汉}{王粲}《初征赋》:“野蕭條而騁望﹐路周達而平夷。”【2】荡平;毁平。《南史·梁哀太子大器传》:“吾自度死必在賊前﹐若諸叔外來﹐平夷{羯}寇﹐必前見殺﹐然後就死。”{唐}{苏颋}《垅上记·闻角声》:“{郗方回}葬婦於{驪山}﹐使{會稽}郡吏{史澤}治墓﹐多平夷古墳。”【3】犹平安。{明}{郎瑛}《七修类稿·事物·沈氏药》:“紛紛墓土黄金屑﹐片片花飛白玉芝﹐君主一斤臣四兩﹐調和服下即平夷。”《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是故循車馬﹐比卒乘﹐以備戎事。有難則以備不虞﹐平夷則以給朝事。”【4】平和;平易。{唐}{柳宗元}《零陵三亭记》:“君子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寧平夷﹐恒若有餘﹐然後理達而事成。”{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詩〕以平夷恬淡爲上﹐怪險蹶趨爲下。”
坦夷-汉语大词典
坦夷
【1】坦率平易。{清}{先著}《张南邨先生传》:“{南邨}爲人﹐坦夷近情﹐不爲矯激之言﹐不爲崖異之行。”
執夷-汉语大词典
執夷
【1】持平;主持公道。《晋书·孙惠传》:“執夷正立﹐則取疾姦佞。”【2】兽名。《尔雅·释兽》“貔﹐白狐﹐其子豰”{晋}{郭璞}注:“一名執夷﹐虎豹之屬。”
埽夷-汉语大词典
埽夷
【1】扫荡夷灭。《後汉书·袁绍传》:“幕府董統鷹揚﹐埽夷凶逆。”
堣夷-汉语大词典
堣夷
【1】古地名。《说文·土部》:“堣﹐{堣夷}﹐在{冀州}{暘谷}。立春日﹐日值之而出……《尚書》曰:‘宅{堣夷}。’”按﹐今本《书·尧典》堣作“嵎”。《史记·夏本纪》:“{堣夷}既略。”【2】因{堣夷}在东方海滨,故后亦以指{日本}。{章炳麟}《安君颂》:“{堣夷}不庭﹐諼以盗言;始自稱制﹐終爲陪屬。”
塞井夷竈-汉语大词典
塞井夷竈
【1】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左传·成公十六年》:“{楚}晨壓{晉}軍而陳。軍吏患之。{范匄}趨進﹐曰:‘塞井夷竈﹐陳於軍中﹐而疏行首。’”《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鷄鳴而駕﹐塞井夷竈﹐唯余馬首是瞻!’”{杜预}注:“示不反。”
封夷-汉语大词典
封夷
【1】见“封姨”。
尊王攘夷-汉语大词典
尊王攘夷
【1】谓尊崇王室﹐排斥夷狄。{春秋}时代﹐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国家﹐称其他少数民族为“夷狄”。当时﹐{周}天子的地位已日趋衰微﹐但名义上仍然是诸侯的共主。{齐}{晋}等大国为了争取诸侯的领导权,在其主持会盟期间﹐都以“尊王室”﹑“攘夷狄”相号召。{汉}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曔邏臐M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尊王攘夷”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号。《论语·宪问》“{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宋}{朱熹}集注:“二公皆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八:“尊王攘夷﹐雖《春秋》大義;而王非唯諾趨伏之可尊﹐夷非一身兩臂之可攘。”
夷戮-汉语大词典
夷戮
【1】杀戮。《後汉书·张衡传》:“故恭儉畏忌﹐必蒙祉祚﹐奢淫諂慢﹐鮮不夷戮﹐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新唐书·陈儒传》:“{瓌}﹐{滑州}人﹐暴勇而殘﹐{荆}故將夷戮幾盡。”《晋书·刘颂传》:“不善者必夷戮以警衆。”
夷鬼-汉语大词典
夷鬼
【1】古代{东夷}所祭奉之神。{宋}{苏轼}《宋襄公论》:“{桓}{文}之師﹐存亡繼絶﹐猶不齒於{仲尼}之門﹐况用人於{夷}鬼以求霸?”{明}{归有光}《陆孺人墓志铭》:“生平無紛華之好﹐無{夷}鬼之惑。”
夷羿-汉语大词典
夷羿
【1】指{后羿}。{夏}代{有穷}之君﹐名{羿}﹐因居{东夷}﹐故称。{太康}无道﹐{夏}衰﹐{羿}因{夏}民以代{夏}政。后因溺于田猎﹐不修民事﹐为{寒浞}所杀。事见《左传·襄公四年》。{南朝} {陈}{徐陵}《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自茫茫{禹}迹﹐赫赫{宗周}﹐家滅{驪戎}﹐國亡{夷羿}。”【2】相传{羿}为{尧}时善射者。{尧}时十日并出﹐猛兽为害﹐{羿}受{尧}命﹐上射十日﹐下射封豨长蛇﹐为民除害。事见《淮南子·本经训》。{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康回}傾地﹐{夷羿}彃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譎怪之談也。”
夷難-汉语大词典
夷難
【1】平定祸乱。《新唐书·杨复光传》:“{楚鄖公}{辛}不敢讎君而忘父冤﹐{昭愍}之世﹐兩軍寵遇有厚薄﹐而卒用{存亮}夷難﹐功莫及者。”{晋}{陆机}《吊魏武帝文》:“濟世夷難之智﹐而受困魏闕之下。”
夷淡-汉语大词典
夷淡
【1】谓性情平和淡泊。《旧唐书·文苑传中·贺知章》:“故{越州}{千秋觀}道士{賀知章}﹐器識夷淡﹐襟懷和雅﹐神清志逸﹐學富才雄。”{宋}{陆游}《南唐书·后妃诸王传·李景遂》:“〔{景遂}〕純厚夷淡﹐有士君子之操。”《南齐书·蔡约传》:“〔{約}〕好飲酒﹐夷淡不與世雜。”
夷叔-汉语大词典
夷叔
【1】{伯夷}﹑{叔齐}的并称。{南朝} {宋}{鲍照}《拟古》诗之五:“空謗{齊景}非﹐徒稱{夷}{叔}賢。”{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伯楚}名{彭}﹐清擬{夷}{叔}﹐政則{冉季}﹐歷典三郡﹐致位上列。”{晋}{陶潜}《饮酒》诗之二:“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
夷任-汉语大词典
夷任
【1】平易而放达。《世说新语·赏誉下》“{咸}子{瞻}虚夷有遠志”{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名士传》:“{瞻}字{千里}﹐夷任而少嗜欲﹐不修名行﹐自得于懷﹐讀書不甚研求而識其要。”
夷門-汉语大词典
夷門
【1】泛指城门。{唐}{李华}《奉寄彭城公》诗:“應憐抱關者﹐貧病老{夷門}。”【2】{大梁}({开封})的别称。{金}{赵秉文}《上清宫》诗:“暇日登臨近{吹臺}﹐{夷門}城下訪寒梅。”{唐}{唐尧客}《大梁行》:“舊國多孤壘﹐{夷門}荆棘生。”{宋}{孙道绚}《滴滴金》词:“夢繞{夷門}舊家山﹐恨驚回難續。”【3】{战国}{魏}都城的东门。故址在今{河南}{开封}城内东北隅。因在{夷山}之上﹐故名。《史记·魏公子列传》:“{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爲{大梁}{夷門}監者。”
夷煙-汉语大词典
夷煙
【1】指鸦片烟。{清}{魏源}《<海国图志>叙》:“夷煙流毒﹐罪萬{準夷}。”
夷儀-汉语大词典
夷儀
【1】通常的礼仪。《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羣公先正﹐罔不夷儀。”{李善}注:“言有常儀也。”
夷-汉语大词典
夷
《廣韻》以脂切,平脂,以。【1】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对东部各族的总称。亦泛称中原以外的各族。《礼记·王制》:“東方曰夷。”《孟子·梁惠王上》:“莅中國而撫四夷也。”近代亦以称外国。{清}{左宗棠}《请拓增船炮大厂疏》:“此次{法}夷犯順﹐游弈重洋﹐不過恃其船堅礮利。”{清}{林则徐}《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自結之後﹐查驗他國夷船﹐皆已絶無鴉片。”【2】古代锄类农具。《管子·小匡》:“惡金以鑄斤﹑斧﹑鉏﹑夷﹑鋸﹑欘﹐試諸木土。”{尹知章}注:“夷﹐鋤類也。”【3】平坦。{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椎鍛者所以平不夷也。”{唐}{韩愈}《将归赠孟东野房蜀客》诗:“{潁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4】引申为太平﹐平静。{晋}{葛洪}《抱朴子·释滞》:“世道夷則奇士退。”【5】平和,平易。《新唐书·贺知章传》:“性曠夷﹐善譚説。”{唐}{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内外完好﹐色夷氣清﹐可畏而親。”【6】引申为平常;通常。参见“[夷禽]”。【7】讨平。《逸周书·明堂》:“是以{周公}相{武王}伐{紂}﹐夷定天下。”{唐}{柳宗元}《献平淮夷雅表》:“臣伏見陛下自即位以來﹐平{夏州}﹐夷{劍南}﹐取{江東}﹐定{河北}。”【8】铲平;削平。《逸周书·武称》:“夷厥險阻。”《汉书·扬雄传上》:“斬叢棘﹐夷野草。”{唐}{韩愈}《许国公神道碑铭》:“或告曰:‘翦棘夷道﹐兵且至矣﹐請備之。’”【9】指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柯灵}《春节书红》:“在‘一二·八’战争中﹐{闸北}的{三义里}夷为平地。”《史记·项羽本纪》:“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国语·周语下》:“是以人夷其宗廟﹐而火焚其彝器。”【10】诛灭;屠杀。{唐}{韩愈}《乌氏庙碑铭》:“事發﹐族夷﹐尚書獨免。”《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會{素}死﹐帝曰:‘使{素}不死﹐夷其九族。’”《史记·赵世家》:“令宫中人‘後出者夷’﹐宫中人悉出。”{{曹禺}等}《胆剑篇》第一幕:“你就灭他的全家﹐夷他的九族﹐杀尽当地的老小。”《後汉书·班固传》:“草木無餘﹐禽獸殄夷。”{李贤}注:“夷猶殺也。”【11】伤;伤害。《孟子·离娄上》:“父子相夷則惡矣。”《易·明夷》:“夷于左股。”{孔颖达}疏:“夷于左股者﹐左股被傷。”{唐}{柳宗元}《曹溪大鉴禅师碑》:“厖合猥附﹐不夷其高。”【12】引申为创伤。《後汉书·张酺传》:“前郡守以{青}({王青})身有金夷﹐竟不能舉。”{李贤}注:“夷﹐傷也。”【13】安放﹐陈列。皆对尸体而言。《礼记·丧大记》:“男女奉尸夷于堂。”{孔颖达}疏:“夷﹐陳也。小歛竟﹐相者舉尸將出户﹐往陳于堂。”【14】侪辈;同辈。《明史·汤和传》:“時諸將多{太祖}等夷﹐莫肯爲下。”《礼记·曲礼上》:“醜夷不争。”{郑玄}注:“醜﹐衆也。夷﹐猶儕也。”《史记·留侯世家》:“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司马贞}索隐引{如淳}云:“等夷﹐言等輩。”【15】等同;平列。{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苟削丹書得夷平民﹐則塵洗天波﹐謗絶衆口。”{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沙門既證聖果﹐心夷生死﹐雖入鑊湯﹐若在清池。”{三国 魏}{曹植}《武帝诔》:“以寬克衆﹐每征必舉……功夷聖武。”【16】见“夷俟”﹑“夷固”。【17】喜悦。《诗·郑风·风雨》:“既見君子﹐云胡不夷?”{毛}传:“夷﹐説也。”{孔颖达}疏:“言其必大悦也。”《楚辞·王褒 <九怀·陶壅>》:“道莫貴兮歸真﹐羨余術兮可夷。”{王逸}注:“夷﹐喜也。”{晋}{陆机}《招隐》诗:“明發心不夷﹐振衣聊躑躅。”【18】大。《诗·周颂·有客》:“既有淫威﹐降福孔夷。”{朱熹}集传:“夷﹐大也。”{马瑞辰}通释:“《説文》:夷﹐從大從弓。古夷字必有大訓﹐降福孔夷﹐猶云降福孔大耳。”【19】贬低;降低。{唐}{韩愈}《柳州罗池庙碑》:“{柳侯}爲州﹐不鄙夷其民﹐動以禮法。”{宋}{苏轼}《南省说书十道·问 <小雅>周之衰》:“其愈削而至夷于諸侯者﹐在乎《王·黍離》。蓋{周}道之盛衰可以備見於此矣。”{明}{沈德符}《野獲编·礼部一·旧制一废难复》:“至若制誥兩房中書官﹐初本内閣僚佐﹐今已夷爲屬吏。”【20】衰微﹐衰落。{清}{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七》:“{夏}之既夷﹐豫假夫{商}所以興﹐{夏}不假六百年矣乎?{商}之既夷﹐豫假夫{周}所以興﹐{商}不假八百年矣乎?無八百年不夷之天下﹐天下有萬億年不夷之道。”{唐}{韩愈}《楚国夫人墓志铭》:“莫尊於母﹐莫榮於妻﹔從古迄今﹐孰盛與夷?”【21】发语词。《周礼·秋官·行夫 》“使則介之”{汉}{郑玄}注:“使謂大小行人也。《故書》曰:‘夷使。’{鄭司農}云﹐夷使﹐使於四夷﹐則行夫主爲之介。{玄}謂‘夷’發聲。”【22】相传{黄帝}时始造鼓者。《世本·作》:“{夷}作鼓。”{张澍}补注:“{夷}即{黄帝}次妃{彤魚氏}之子{夷鼓}﹐其名{鼓}﹐以其作鼓。”【23】古国名。在今{山东省}{即墨县}西。《左传·隐公元年》:“{紀}人伐{夷}。”【24】通“[彝]”。《礼记·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雞夷。”{郑玄}注:“夷﹐讀爲彝。《周禮》:‘春祠夏禴祼用雞彝鳥彝。’”《诗·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孟子·告子上》引作“民之秉夷”。【25】姓。{战国}时有{夷之}。见《孟子·滕文公上》。
夷離畢-汉语大词典
夷離畢
【1】官名{辽}代置夷离毕院﹐掌刑狱﹐为北面官。设有夷离毕﹐左﹑右夷离毕﹐知左﹑知右夷离毕事等官。见《辽史·百官志一》。
夷延-汉语大词典
夷延
【1】谓地势平坦而广阔。{唐}{柳宗元}《晋问》:“其按衍﹐則平盈旋緣﹐紆徐夷延。”
夷易-汉语大词典
夷易
【1】引申为简易﹐浅显。{清}{龚自珍}《尊命二》:“詩人莊言之﹐又夷易言之。”【2】平和谦逊。{明}{文徵明}《顾春潜先生传》:“居常夷易﹐不爲岸谷。”【3】平易﹐平正。{宋}{曾巩}《洪範传》:“無黨無偏也﹐其爲道也夷易而無阻艱。”《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故軌跡夷易﹐易遵也。”{李善}注:“夷﹑易﹐皆平也。言{周}之軌跡平易﹐易可遵奉也。”
夷隆-汉语大词典
夷隆
【1】犹盛衰。《文选·班固<两都赋序>》:“道有夷隆﹐學有粗密。”{吕延济}注:“夷﹐平;隆﹐盛也。言代有平盛﹐學者隨時精粗﹐不可齊也。”
夷簡-汉语大词典
夷簡
【1】平易质朴。《梁书·庾詵传》:“而性託夷簡﹐特愛林泉。”《晋书·曹志传》:“〔{志}〕少好學﹐以才行稱﹐夷簡有大度﹐兼善騎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志尚夷簡﹐情悦山林﹐迹居幻境﹐心遊真際。”
夷與-汉语大词典
夷與
【1】迟疑不前。{南朝} {齐}{王融}《游仙诗》之四:“弭節且夷與﹐參差聞鳳笙。”
夷洲-汉语大词典
夷洲
【1】{隋}以前指称我国{台湾}。《三国志·吴志·吴主传》:“〔{黄龍}二年春正月〕遣將軍{衛温}﹑{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後汉书·东夷传·倭》:“{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爲二十餘國。又有{夷洲}及{澶洲}。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數萬家。人民時至{會稽}市。”{李贤}注引{沈莹}《临海水土志》:“{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
夷塗-汉语大词典
夷塗
【1】平坦的道路。{清}{魏源}《栈道杂诗》之七:“歷阻得夷塗﹐嚮明去荒怪。”{金}{王若虚}《五经辨惑上》:“夫子中庸之教﹐朗如白日﹐坦於夷塗。”《文选·张衡<西京赋>》:“襄岸夷塗﹐脩路陖險。”{薛综}注:“夷﹐平也。”
夷懌-汉语大词典
夷懌
【1】愉快;喜悦。《诗·商颂·那》:“我有嘉客﹐亦不夷懌。”{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宣}意遂解﹐甚夷懌﹐由是瘳平。”{清}{姚莹}《朝议大夫刑部郎中加四品衔从祖惜抱先生行状》:“閔閔乎聚之於錙銖﹐夷懌以善虚﹐志若嬰兒之柔。”
夷齊-汉语大词典
夷齊
【1】{伯夷}和{叔齐}的并称。《孔丛子·陈士义》:“{夷}{齊}無欲﹐雖{文}{武}不能制。”{廖仲恺}《有感》诗:“扣馬{夷}{齊}思止暴﹐亡羊{臧}{谷}共傷時。”{唐}{李白}《梁园吟》:“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
夷阻-汉语大词典
夷阻
亦作“[夷岨]”【1】平坦和险阻。喻安危;生死。{南朝} {宋}{傅亮}《感物赋》:“豈夷阻之在運?將全喪之由躬。”《宋书·王景文传》:“{江州}刺史{景文}﹐風度淹粹﹐理懷清暢﹐體兼望實﹐誠備夷岨。”《梁书·张弘策传》:“其情清貞﹐器識淹濟﹐自藩升朝﹐契闊夷阻。”
夷人-汉语大词典
夷人
【1】引申为对{中国}境内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尚書》﹑《春秋》﹐聖人之史也……《趙宋》﹑《遼》﹑《金》﹐夷人之史也:舉其人﹐而史之得失﹐文之高下﹐瞭然矣。”《墨子·鲁问》:“{楚}之南有啖人之國者……苟不用仁義﹐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2】指古代{中国}东部地区各部族之人。《书·泰誓中》:“{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孔颖达}疏:“{昭}二十四年《左傳》此文﹐{服虔}{杜預}以夷人爲夷狄之人。”【3】对外国人的泛称。{南朝} {宋}{谢灵运}《答法勖问》:“{華}民易於見理﹐難於受教﹐夷人易於受教﹐難於見理。”{明}{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清}{林则徐}《巡阅澳门情形折》:“{咭唎國}僦居夷人五十七户。”{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夷人呼茶爲梯﹐{閩}語也。{閩}人始販茶至夷﹐故夷人效其語也。”
夷畿-汉语大词典
夷畿
【1】古九畿之一。国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区划﹐共有九﹐第七为夷畿。《周礼·夏官·大司马》:“方千里曰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
夷跖-汉语大词典
夷跖
【1】{伯夷}与{盗跖}的并称。古谓前者清廉﹐后者贪暴﹐常以喻善恶迥异之人。{南朝} {陈}{沈炯}《独酌谣》:“{彭}{殤}無異葬﹐{夷}{跖}可同朝。”{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一》:“歷官半世﹐而尺寸未聞;立身累朝﹐而{夷}{跖}不定:是用世之具與官人之術兩失之也!”
夷破-汉语大词典
夷破
【1】攻破。{汉}{王褒}《四子讲德论》:“{燕昭}有{郭隗}﹑{樂毅}﹑夷破彊{齊}﹐困{閔}於{莒}。”
夷服-汉语大词典
夷服
【1】古九服之一。王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区划﹐共有九﹐第七为夷服。《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郑玄}注:“服﹐服事天子也。”{贾公彦}疏:“言夷者﹐以其在夷狄中﹐故以夷言之。”
夷視-汉语大词典
夷視
【1】犹蔑视﹐藐视。{唐}{柳宗元}《剑门铭》:“攀天蹈空﹐夷視阻艱。”
夷庭-汉语大词典
夷庭
【1】平正;平直。《文选·张衡<西京赋>》:“徒觀其城郭之制﹐則旁開三門﹐參塗夷庭﹐方軌十二﹐街衢相經。”{薛综}注:“夷﹐平也。庭﹐猶正也。”{明}{杨慎}《滇海曲》之六:“碉房草閣瞰夷庭﹐側島懸崕控絶陘。”
夷牧-汉语大词典
夷牧
【1】近代对外国牧师之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洪仁玕自述》:“是冬返回{香港}﹐仍習天文﹐授教夷牧。”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洪仁玕自述》:“癸丑游{香港}﹐授書夷牧。”
夷務-汉语大词典
夷務
【1】{清}代后期指与外国有关系的各种事务。{清}{梅曾亮}《户部郎中汤君墓志铭》:“君已黜﹐不得言事﹐猶條上奏書﹐轉奏夷務善後者三十事。”{清}{林则徐}《请将高廉道暂驻澳门查办中外贸易等事务片》:“擬即委令該道暫行駐紥{澳門}﹐督同{澳門}同知等查辦夷務。”{清}{冯桂芬}《善驭夷议》:“今國家以夷務爲第一要政﹐而剿賊次之。”
夷則-汉语大词典
夷則
【1】十二律之一。阴律六为吕﹐阳律六为律。夷则为阳律的第五律。律吕相配居第九。《国语·周语下》:“五曰夷則﹐所以詠歌九則﹐平民無貳也。”{韦昭}注:“夷﹐平也;則﹐法也。言萬物既成﹐可法則也。”《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律中夷則。”
夷惠-汉语大词典
夷惠
【1】{伯夷}﹑{柳下惠}的并称。古代廉正之士。{南朝} {梁}{刘孝标}《广绝交论》:“故輪蓋所游﹐必非{夷}{惠}之室;苞苴所入﹐實行{張}{霍}之家。”{汉}{扬雄}《法言·渊骞》:“‘其爲人也奈何?’曰:‘不屈其意﹐不累其身。’曰:‘是{夷}{惠}之徒與?’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間也。’”{王闿运}《<衡阳县志>序》:“還初超然﹐庶幾{夷}{惠}!”{汉}{班固}《幽通赋》:“三仁殊於一致兮﹐{夷}{惠}舛而齊聲。”
夷隕-汉语大词典
夷隕
【1】诛灭。《史记·吴王濞列传论》:“争技發難﹐卒亡其本;親{越}謀宗﹐竟以夷隕。”
夷瘳-汉语大词典
夷瘳
【1】疾病平复痊愈。比喻生民疾苦的解除。《诗·大雅·瞻卬》:“罪罟不收﹐靡有夷瘳。”
夷庚-汉语大词典
夷庚
【1】平坦大道。{晋}{陆机}《辩亡论上》:“旋皇輿於夷庚﹐反帝座乎紫闥。”《左传·成公十八年》:“今將崇諸侯之奸﹐而披其地﹐以塞夷庚。”{杜预}注:“夷庚﹐{吴}{晉}往來之要道。”{孔颖达}疏:“夷﹐平也。《詩序》云:‘《由庚》﹐萬物得由其道。’是以庚爲道也……知謂塞{吴}{晉}往來之要道也。”【2】平坦貌。{南朝} {陈}{徐陵}《陈公九锡文》:“{鄂坂}之隘斯開﹐夷庚之道無塞。”{宋}{文天祥}《题颜景彝八窗玲珑》诗之二:“泰宇有天光﹐八荒盡夷庚。”【3】比喻王政。《文选·束晳<补亡诗>》:“蕩蕩夷庚﹐物則由之。”{李善}注:“喻王者之德﹐羣生仰之以安也。”
夷世-汉语大词典
夷世
【1】太平之世。{南朝} {宋}{鲍照}《代放歌行》:“夷世不可逢﹐賢君信愛才。”
夷蕩-汉语大词典
夷蕩
【1】平定。《晋书·食货志》:“昔{高祖}使{蕭何}鎮{關中}……故能使八表夷蕩﹐區内輯寧。”
夷言-汉语大词典
夷言
【1】古指{黄河}流域华夏族以外的各种语言。后亦泛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言语。《新唐书·崔汉衡传》:“{貞元}三年﹐豫{吐蕃}盟{平涼}﹐被執﹐虜將殺之﹐因夷言謂之曰:‘我善{結贊}﹐無殺我!’”{南朝} {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青羌}{赤狄}﹐同畀豺狼﹐胡服夷言﹐咸爲京觀。”《左传·哀公十二年》:“太宰{嚭}説﹐乃舍{衛侯}。{衛侯}歸﹐效夷言。”
夷靡-汉语大词典
夷靡
【1】低平。《文选·潘岳<笙赋>》:“或案衍夷靡﹐或竦踴剽急。”{李善}注:“夷靡﹐平生漸靡也。”{吕延济}注:“夷靡﹐平也。言聲或下而長平也。”【2】倾颓。《文选·潘岳<射雉赋>》:“或乃崇墳夷靡﹐農不易壠。”{徐爰}注:“夷靡﹐頽弛也。”
夷盤-汉语大词典
夷盤
【1】见“夷槃”。
夷關-汉语大词典
夷關
【1】闭关﹐封锁关口。《孙子·九地》:“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曹操}注:“謀定則閉關﹐以絶其符信﹐勿通其使。”
夷氛-汉语大词典
夷氛
【1】谓平定叛乱。《陈书·高祖纪上》:“{震}部夷氛﹐{稽山}罷祲……殲厥凶徒﹐罄無遺種。”【2】指外族入侵的战祸。{清}{林则徐}《逆兵船续筹剿堵折》:“現又續添兵勇﹐酌籌水陸剿堵﹐以期早靖夷氛。”{清}{陆嵩}《赠龚蓝生大令》诗:“昨年{京口}騰夷氛﹐兵刃未接軍先奔。”
夷陸-汉语大词典
夷陸
【1】平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沇溶淫鬻﹐散涣夷陸﹐亭皋千里﹐靡不被築。”{司马贞}索隐引{司马彪}曰:“〔夷陸﹐〕平地。”
夷考-汉语大词典
夷考
【1】考察。《孟子·尽心下》:“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赵岐}注:“考察其行﹐不能掩覆其言。”{宋}{孙奕}《履斋示儿编·经说·放诸桐》:“今夷考於《書》﹐竝無放之之文。”{明}{叶盛}《水东日记·司马欧阳两公荐士》:“{司馬温公}嘗手書其所薦士爲一册﹐隸其端曰‘舉賢才’。此紙百年前尚在人間﹐夷考其人﹐失之者十不一二。”{梁启超}《中国改革财政私案》十:“然夷考當時之督撫其所以相處者﹐則{秦}{晉}之遏糴不是過矣。”
夷愉-汉语大词典
夷愉
【1】和乐。{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優游夷愉﹐廣厚高明﹐追三代之遺音﹐想舞雩之詠歎。”{金}{松岑}《心声》:“夫古淡夷愉﹐鏘喤而闛闛﹐此元音之美調﹐吾久不得聞之矣。”
夷絶-汉语大词典
夷絶
【1】灭绝。《新唐书·高祖纪》:“近世時運遷革﹐前代親族﹐莫不夷絶。”
夷由-汉语大词典
夷由
【1】从容自得。{宋}{张炎}《真珠帘·近雅轩即事》词:“休去﹐且料理琴書﹐夷猶今古。”{明}{唐寅}《与文徵明书》:“寒暑代遷﹐裘葛可繼﹐飽則夷猶﹐飢乃食﹐豈不偉哉。”{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一:“少暇即放舟來讀書於此﹐或避暑竟日﹐或坐月終夜﹐筆牀茶竈﹐夷猶其間。”【2】鼯鼠的别名。《尔雅·释鸟》:“鼯鼠﹐夷由。”【3】亦作“[夷猶]”。犹豫;迟疑不前。{清}{汪棣}《琐窗寒》词:“夷猶歸棹﹐不盡{西泠}幽趣。”《楚辞·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猶。”{王逸}注:“夷猶﹐猶豫也。”{郭沫若}《脱离蒋介石以後》八:“我早已矢志牺牲﹐本用不着再事夷由。”《後汉书·马融传》:“或夷由未殊﹐顛狽頓躓。”{李贤}注:“夷由﹐不行也。”
夷平-汉语大词典
夷平
【1】平坦。{汉}{扬雄}《河东赋》:““{南巢}之坎坷兮﹐易{豳}{岐}之夷平。”【2】铲平﹐平毁。{郭沫若}《苏联纪行·八月六日》:“{托翁}墓侧林木被伐去一一三株﹐掩埋寇尸七十五具。恢复后寇墓已夷平﹐以填炸坑。”
夷巢-汉语大词典
夷巢
【1】{伯夷}和{巢父}的并称。用以指品行高洁的人。{明}{高启}《送徐七山人往蜀山书舍》诗:“聊將耦{沮}{溺}﹐誰敢儕{夷}{巢}?”
夷館-汉语大词典
夷館
【1】{清}代称外国人在{中国}的馆舍。{清}{龚自珍}《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宜勒限使夷人徙{澳門}﹐不許留一夷。留夷館一所﹐爲互市之棲止。”{太平天囯}《洪仁玕自述》:“甲寅由{上海}﹐洋人不肯送予進{南京}﹐其{上海}城内紅兵不信予爲{天王}之弟﹐乃在夷館學習天文歷數。”
夷皓-汉语大词典
夷皓
【1】{伯夷}和{商山}四皓的合称。同为避乱君而隐遁﹐古称高节之士。{晋}{陶潜}《感士不遇赋》:“故{夷}{皓}有安歸之嘆﹐{三閭}發已矣之哀。悲夫!”《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弘農}太守{何楨}等遞薦{昭}({胡昭})曰:‘天真高絜﹐老而彌篤。玄虚静素﹐有{夷}{皓}之節。’”
夷宗-汉语大词典
夷宗
【1】灭族。《魏书·外戚传序》:“{晉}之{楊駿}﹐尋至夷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夷衾-汉语大词典
夷衾
【1】古代丧礼用以覆盖尸体﹑灵柩的被单。《仪礼·士丧礼》:“牀笫夷衾﹐饌于西坫南。”{郑玄}注:“夷衾﹐覆尸之衾。《喪大記》曰:自小斂以往用夷衾。”{贾公彦}疏:“{鄭}言小斂以往﹐則此夷衾本爲覆尸覆柩﹐不用入棺矣。是以將葬啟殯﹐覆棺亦用之矣。”
夷樂-汉语大词典
夷樂
【1】古指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周礼·春官·旄人》:“旄人﹐掌教舞散樂﹐舞夷樂﹐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屬焉。”{郑玄}注:“夷樂﹐四夷之樂﹐亦皆有聲歌及舞。”{宋}{何薳}《春渚纪闻·杂书琴事》:“噫!羯鼓﹐夷樂也;琴﹐治世之音也。”
夷説-汉语大词典
夷説
【1】安乐﹐喜悦。《孔子家语·五帝德》:“流四凶而天下服。其言不忒﹐其德不回﹐四海之内﹐舟輿所及﹐莫不夷説。”{王肃}注:“夷﹐平心。説﹐古通以爲‘悦’字。”
夷泯-汉语大词典
夷泯
【1】消灭;灭尽。{汉}{应劭}《风俗通·祀典序》:“今營夷泯﹐宰器闕亡。蓋物盛則衰﹐自然之道﹐天其或者欲反本也。”《文选·陆机<挽歌诗>之二》:“豐肌饗螻蟻﹐妍姿永夷泯。”{李善}注:“《廣雅》曰:‘夷﹐滅也。’《爾雅》曰:‘泯﹐盡也。’”
夷白-汉语大词典
夷白
【1】谓安于清贫﹐洁身自爱。《南史·隐逸传下·蔡荟》:“{蔡薈}字{休明}﹐{陳留}人。清抗不與俗人交。{李撝}謂{江斆}曰:‘古人稱安貧清白曰夷﹐湼而不緇曰白﹐至如{蔡休明}者﹐可不謂之夷白乎?’”{清}{陈至言}《感怀》诗:“姱修求匪虧﹐吾道在夷白。”
夷羊-汉语大词典
夷羊
【1】复姓。{春秋}{晋国}有{夷羊五}。【2】古指神兽﹑怪兽。《国语·周语上》:“{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韦昭}注:“夷羊﹐神獸。{牧}﹐{商}郊{牧野}。”《史记·周本纪》“麋鹿在{牧}”{裴駰}集解引{晋}{徐广}曰:“此事出《周書》及《隨巢子》﹐云‘夷羊在{牧}’。{牧}﹐郊也。夷羊﹐怪物也。”一说﹐土神。《淮南子·本经训》:“{江}{河}三川,絶而不流,夷羊在{牧},飛蛩滿野。”{高诱}注:“夷羊,土神。{殷}之將亡,見於{商}郊{牧野}之地。”后亦以比喻乱世中的贤者。{唐}{李白}《古风》之五一:“夷羊滿中野﹐菉葹盈高門。”{南朝} {陈}{徐陵}《梁禅陈玺书》:“久矣夷羊之在{牧}﹐時哉蛟龍之出泉﹐革運之兆咸徵﹐惟新之符竝集。”
夷落-汉语大词典
夷落
【1】古称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亦借指少数民族。{宋}{王禹偁}《宣徽南院使郭公墓志铭》:“{西蜀}平﹐以公知{簡州}軍事。夷落未化﹐寇攘孔多。”{唐}{刘禹锡}《令狐相公自天平移镇太原以诗申贺》:“夷落遥知真{漢}相﹐争來屈膝看儀形。”《文选·左思<魏都赋>》:“蠻陬夷落﹐譯導而通﹐鳥獸之氓也。”{刘逵}注:“陬﹑落﹐蠻夷之居處名也。”
夷竈-汉语大词典
夷竈
【1】平毁炉灶。{唐}{刘禹锡}《口兵戒》:“夷竈誠謀﹐執戈以驅。”《左传·成公十六年》:“塞井夷竈﹐陳於軍中﹐而疏行首。”
夷傷-汉语大词典
夷傷
【1】杀伤;创伤。{汉}{王充}《论衡·祸虚》:“天下心未定﹐夷傷未瘳。”《战国策·齐策五》:“死者破家而葬﹐夷傷者空財而共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氏》:“兩相冲擊﹐互有夷傷。”【2】指被杀伤或受伤害的人。《左传·成公十六年》:“{子反}命軍吏察夷傷﹐補卒乘﹐繕甲兵﹐展車馬﹐雞鳴而食﹐唯命是聽。”《旧唐书·裴度传》:“招懷孤疾﹐字撫夷傷。”【3】破坏﹐毀坏。{宋}{叶適}《上陈提举启》:“金鐵所藏﹐山脈有夷傷之患。”
夷廓-汉语大词典
夷廓
【1】坦荡﹐宽阔。{宋}{沈辽}《秋早登住阁》诗:“緬懷{機}{雲}輩﹐襟靈信夷廓。”
夷跡-汉语大词典
夷跡
【1】绝迹。《弘明集·正诬论》:“佛之所以夷跡於{中岳}﹐而曜奇於西域者﹐蓋有至趣﹐不可得而縷陳矣。”
夷然-汉语大词典
夷然
【1】坦然﹐泰然。{金}{王若虚}《茅先生道院记》:“時羣盜縱掠﹐而公夷然視之﹐神色自若。”{茅盾}《幻灭》六:“{静}这么分析人类的行为﹐心头夷然舒畅起来。”《晋书·谢安传》:“{堅}後率衆﹐號百萬﹐次于{淮}{肥}﹐京師震恐。加{安}征討大都督。{玄}入問計﹐{安}夷然無懼色﹐答曰:‘已别有旨。’”《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夷﹐坦也﹐平也。言坦然無異平日也。”【2】鄙视貌。{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深公}得此義﹐夷然不屑也。”{象升}《<振素庵诗集> 序》:“君({蒋伯寅})負才尚氣﹐肝肺槎枒﹐於人世名利委瑣之途﹐夷然不屑也。”{清}{李渔}《慎鸾交·目许》:“我看那位榜首﹐雖然與衆齊驅﹐却有箇夷然不屑之意。”
夷歌-汉语大词典
夷歌
【1】夷人的歌曲。亦泛指外族的歌曲。《後汉书·西南夷传论》:“{夷}歌{巴}舞殊音異節之技﹐列倡於門外。”{唐}{杜甫}《阁夜》诗:“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幾處起漁樵。”{晋}{左思}《蜀都赋》:“陪以{白狼}﹐夷歌成章。”
夷德-汉语大词典
夷德
【1】谓夷人之性。《左传·定公四年》:“夷德無厭﹐若鄰於君﹐疆埸之患也。”《左传·哀公十三年》:“且夷德輕﹐不忍久﹐請少待之。”【2】常德。《逸周书·武穆》:“揆民之任﹐夷德之用。”{孔晁}注:“夷﹐常。”
夷毁-汉语大词典
夷毁
【1】毀坏。{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温嶠}〕既詣{王丞相}﹐陳主上幽越﹐社稷焚滅﹐山陵夷毁之酷﹐有《黍離》之痛。”
夷寇-汉语大词典
夷寇
【1】指外族入侵的战祸。《後汉书·宦者传·曹节》:“州牧郡守承順風旨﹐辟召選舉﹐釋賢取愚。故蟲蝗爲之生﹐夷寇爲之起。”
夷玉-汉语大词典
夷玉
【1】美玉之一种。《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陆德明}释文:“夷玉﹐{馬}云:東夷之美玉。《説文》:夷玉即珣玗琪。”
夷翦-汉语大词典
夷翦
【1】杀戮。《隋书·刑法志序》:“恣興夷翦﹐取快情靈……此所謂匹夫私讎﹐非關國典。”
夷然自若-汉语大词典
夷然自若
【1】谓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魏书·卢义僖传》:“内外惶怖﹐{義僖}夷然自若。”{清}{严有禧}《漱华随笔·鱼盛二公》:“家人進粥曰:‘清官亦知有今日耶?’公夷然自若也。”
夷槃-汉语大词典
夷槃
亦作“[夷盤]”【1】盛冰冰尸用的大盘。《周礼·天官·凌人》:“大喪﹐共夷槃冰。”{郑玄}注:“夷之言尸也。實冰于夷槃中﹐置之尸牀之下﹐所以寒尸。尸之槃曰夷槃。”《礼记·丧大记》:“大夫設夷盤﹐造冰焉。”{陆德明}释文:“盤﹐本又作槃。”
夷徼-汉语大词典
夷徼
【1】与夷人相邻的边界。{明}{杨慎}《安宁温泉诗》序:“若夷徼邊隅﹐不可勝紀﹐要獨以{安寧}之{碧玉泉}爲勝。”{唐}{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然以壤接荒服﹐俗參夷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