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然

然(然)是什么意思

  • 愁然←→欣然-反义词词典

    愁然←→欣然chóurán-xīnrán

    【词性】:副

    愁然:愁苦的样子。

    欣然:愉快地。

    【例】 我没有亲见;听,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禹溯江沂河,功未及成,愁然沉思。(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 必然性←→偶然性-反义词词典

    必然性←→偶然性bìránxìng-ǒuránxìng

    【词性】:名

    必然性:事物发展变化中不可避免和一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事物发展变化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的情况。

    【例】 事物的发展既有它的必然性,又有它的偶然性。

  • 必然王国←→自由王国-反义词词典

    必然王国←→自由王国bìránwángguó-zìyóuwángguó

    【词性】:名

    必然王国:哲学上指人在尚未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规律之前,没有意志自由,行动受着必然性支配的境界。

    自由王国:哲学上指人在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规律之后,自由地运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境界。

    【例】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毛泽东语,转摘自《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 愕然←→坦然-反义词词典

    愕然←→坦然èran-tánran

    【词性】:形

    愕然:形容吃惊。

    坦然:形容心里平静。

    【例】 在场的人都愕然而视,陈毅也楞住了。(邓友梅:《我们的军长》) 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鲁迅:《呐喊·祝福》)

  • 偶然←→必然-反义词词典

    偶然←→必然ǒurán-bìrán

    【词性】:形

    偶然:超出一般规律的;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却发生的。

    必然:事理上确定不移。

    【例】 胡文玉抑郁不平地说:“我想你一定会瞧不起我了。可是,你应该相信,发生这种事情,不是偶然的。”(雪克:《战斗的青春》)(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

  • 偶然←→常常 经常-反义词词典

    偶然←→常常 经常ǒurán-chángcháng jīngcháng

    【词性】:副

    偶然:不是经常;间或。

    常常:(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

    经常:时常;常常。

    【例】 一片空旷的冬原、衰草都掩没在白雪里,处处偶然露出些头角,随着风摇动,刷着雪丝作响。(瞿秋白:《积雪》) 战争中有些战术上或战役上的失败或不成功,常常不至于引起战争或全局的变坏,就是因为这些失败不是有决定意义的东西。(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他记得刚当上神枪手的那阵子,打的是十环靶,经常出现三枪二十九环,或者五枪四十九环,而这个九环大都是最后一枪。(任斌武:《开顶风船的角色》)

  • 人工←→天工 自然 天然-反义词词典

    人工←→天工 自然 天然réngōng-tiāngōng zìrán tiēnrán

    【词性】:形

    人工:人为的。

    天工:自然造成的。

    自然:自然存在的。

    天然:自然存在或造成的。

    【例】 他特别注意修饰,凡能以人工补救天然的,他都不惜工本,虔诚修冶。(老舍:《四世同堂》) 天堑也能飞渡,人力巧夺天工。(吴玉章:《庆祝长江大桥通车》)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毛泽东:《实践论》)

  • 人工免疫←→天然免疫 自然免疫-反义词词典

    人工免疫←→天然免疫 自然免疫réngōngmiǎnyì-tiānránmiǎnyì zìránmiǎnyì

    【词性】:名

    人工免疫:将抗原、疫苗或具有免疫力的血清接种到人体内,使体内产生抵抗某种疾病的能力,这种方法叫人工免疫。

    天然免疫:生来就有的或病后获得的免疫能力。

    自然免疫:天然免疫。

    【例】 没有自然免疫或人工免疫的,要实行人工免疫,以保证身体健康。

  • 人工选择←→自然选择-反义词词典

    人工选择←→自然选择réngōngxuǎnzé-zìránxuǎnzé

    【词性】:名

    人工选择:通过人类不断的选择而形成生物新类型的过程。

    自然选择:通过自然界气候、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变化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类型的过程。

    【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 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反义词词典

    人文科学←→自然科学rénwén kēxué-zìránkēxué

    【词性】:名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各种现象和物质的科学。

    【例】 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毛泽东:《实践论》) 他对人文科学非常喜爱,一出这方面的新书就买来看。

  • 人造←→天造 天然 自然-反义词词典

    人造←→天造 天然 自然rénzào-tiānzào tiānrán zìrán

    【词性】:形

    人造:人工制造的。

    天造:自然形成的。

    天然:自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

    自然:天然。

    【例】 人们利用这些农林产物以及从自然获取的石油、煤、天然气等天然资源,经过一番改造制作工夫,又能动地制得了大家经常遇到的酒、醋、葡萄糖以及塑料薄膜、汽油、合成洗涤剂、维尼纶、敌百虫、除草醚等各种化工产品。(上海师范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编写组:《有机化学知识》)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实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南京大学天文系《天文知识》编写组:《天文知识》) 假若他的术贯中西的医道使他感到抓住了时代的需要,去作妓女检查所的秘书就更是天造地设的机遇。(老舍:《四世同堂》) 中国封建时代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由以下的各个主要特点构成的: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仍然←→已经-反义词词典

    仍然←→已经réngrán-yǐjing

    【词性】:副

    仍然: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例】 把门关上了。关在门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头出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已走了。(季羡林:《黄昏》) 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夏衍:《包身工》)

  •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反义词词典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shèhuìkēxué-zìránkēxué

    【词性】:名

    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如文学、历史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经济学等。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如化学、生理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等。

    【例】 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 时常←→偶然-反义词词典

    时常←→偶然shícháng-ǒurán

    【词性】:副

    时常:经常;常常。

    偶然:不是经常发生的;超出常规、常情的。

    【例】 草地上没有人烟,气候时常变化,时而下雪,时而下雹。(巴金:《杨林同志》) 我燕北闲人作第十二回“安大令骨肉叙天伦”、“佟孺人姑媳祝侠女”的时候,偶然高兴,写了那么一个十三妹的长生禄位牌儿,不过觉得是新色花样,醒人耳目。(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 泰然←→局促-反义词词典

    泰然←→局促tàirán-júcù

    泰然:形容心情安定。

    局促:拘谨不自然。

    【例】 可是同桌的人又提到了罗二爷,一面瞟着谢老师,想看出他这种泰然自若的神色是不是做作的。(张天翼:《清明时节》) 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象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茹志娟:《百合花》)

  • 天然←→人为-反义词词典

    天然←→人为tiānrán-rénwéi

    【词性】:形

    天然:自然存在或产生的。

    人为:人造成的。

    【例】 (宝玉)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历史的怒涛荡涤了这些人为的、精心制作的苦难。(王蒙:《歌神》)

  • 未必←→必然-反义词词典

    未必←→必然wèibì-bìrán

    【词性】:副

    未必:不一定。

    必然:确定不移。

    【例】 歌颂资产阶级光明者其作品未必伟大,刻画资产阶级黑暗者其作品未必渺小,歌颂无产阶级光明者其作品未必不伟大,刻画无产阶级所谓“黑暗”者其作品必定渺小,这难道不是文艺史上的事实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一点也不惊讶,我想得出经过战斗考验的作家,必然有敏锐的感觉和旺盛的战斗力的。(靳以:《心的歌》)

  • 已然←→未然-反义词词典

    已然←→未然yǐrán-wèirán

    【词性】:形

    已然:已经成为事实。

    未然:还没有成为事实。

    【例】 他的偷窃虽然还是未然的,但性质上与已然的没有什么不同。

  • 杂乱←→井然-反义词词典

    杂乱←→井然záluàn-jǐngrán

    【词性】:形

    杂乱:多而乱,没有条理、秩序。

    井然:整齐的样子。

    【例】 她应了一声便走进山畔上的岩石堆里,那些奇形怪状的大石头杂乱无章地互相挤着,靠着,叠压着,她很吃力地沿着一溜险峻的斜坡向上攀缘。(慕湘:《满山红》) 什么是民间文艺的基本要素呢?我以为第一是故事的逐步展开,秩序井然……(茅盾:《关于大众文艺》)

  • 依然-古汉语虚词词典

    依然yī rán

    副词

    用于谓语前,表示动作或情状一如其旧。义即“仍然”、“仍旧”。“依旧”、“依前”义同。①得不欣欣失不忧,依然不改旧风流。(《湛然居士文集·感事》)——欣欣:高兴的样子。②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清真集·隔蒲莲近拍·中山县圃姑射亭避暑作》)——惊觉:惊醒。江表:泛指长江以南地区。③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贞观政要·任贤》)——进拜:进封。总:总揽。监修:负责主持编修。④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集·西塞山怀古》)⑤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稼轩长短句·玉楼春·戏赋云山》)——瞥起:乍起,猛然吹起。⑥人寂寂,叶纷纷,才睡依前梦见君。(《韦庄集·天仙子·蟾彩霜华夜不分》)⑦只应又被支郎笑,从者依前困在陈。(《陈与义集·次韵家叔》)——支郎:支谦,三国时的高僧。⑧今夜相思应看月,无人。露冷依前独掩门。(《全宋词·张先:南乡子·中秋不见月》)

  • 公然-古汉语虚词词典

    公然gōng rán

    副词

    见“公”。

  • 忽然-古汉语虚词词典

    忽然hū rán

    副词

    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施行或情况出现的迅速、出人意料。义即“很快〔地〕”、“忽然”。“忽焉”义同。①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若白驹之过隙:就像骏马掠过门缝〔那样快〕。已:停止,终结。②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后汉书·刘平传》)③天新雨后,有鸟如山鹊,飞翔入市,忽然坠地。(《搜神记·张颢》)④角牴之戏,有假作吏部令史与水部令史相逢,忽然俱倒。(《太平广记·诙谐六·尚书郎》)——角(jué)牴(dǐ):古代的一种技艺表演,类似现代的摔跤。⑤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不居:不停留。如流:像流水〔那样快〕。五十之年:五十岁。

  • 溘然-古汉语虚词词典

    溘然kè rán

    副词

    见“溘”。

  • 块然-古汉语虚词词典

    块然kuài rán

    副词

    一、用于动词前,表示主语代表的人安然自得地接受某种待遇。义即“安然”。“心安理得地”。①王世子,子也,块然受诸侯之尊己。(《谷梁传·僖公五年》)——句义:王的长子(太子),为人之子,心安理得地接受诸侯对自己的尊崇。

    二、表示动作是独自施行的,义即“孤独地”、“独自”②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块然独处。(《史记·滑稽列传》)——处士:未做官或不愿做官的士人。崛然:挺立的样子。③块然抱愁者,夜长独先知。(《白居易集·思归》)——抱愁者:心怀愁绪的人。

  • 了然-古汉语虚词词典

    了然liǎo rán

    副词

    用于谓语前,表示总括。义即“全然”、“完全”。①我今实多幸,事与心和会;内外及中间,了然无一碍。(《白居易集·自在》)②道遇水,定伯令鬼渡,听之了然无水音。(《太平广记·鬼六·宋定伯》)

  • 偶然-古汉语虚词词典

    偶然ǒu rán

    副词

    见“偶”。

  • 然-古汉语虚词词典

    然rán

    指示代词

    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义即“这样”、“如此”。①季氏以公鉏为马正,愠而不出。闵子马见之,曰:“子无然!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句义:季氏让公鉏做马正,公鉏怨恨,不肯做。闵子马见到公鉏,说:“您不要这样!祸与福没有门,只在于人们召致。”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凶:灾荒。③明主之道不然,设民所欲以求其功,故为爵禄以劝之;设民所恶以禁其奸,故为刑罚以威之。(《韩非子·难一》)——为:设立。劝:鼓励。威:威慑。④传曰“青采出于蓝,而质青於蓝”者,教使然也。(《史记·三王世家》)⑤韩生曰:“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汉书·项籍传》)——句义:韩生说:“人家说楚国人〔不过是〕猕猴戴上帽子〔外表像个人罢了,现在看来〕果真如此。”

    连词

    用于转折复句的后一分句之首表示转折。义即“然而”、“可是”、“但是”。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左传·僖公三十年》)——子:对男子的尊称。②《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史记·伯夷列传》)③智伯富有三晋,非不盛也,然不知襄子之谋之也。(《盐铁论·毁学》)④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临川先生集·游褒禅山记》)——盖:大概。予所至:我到过的地方。不能十一: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

    副词

    一、表示应对,单独成句。义即“对”、“是这样”。①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孟子·告子下》)——有诸:有这种情况吗?诸,相当于“之乎”。②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庄子·山木》)——句义:大公任去慰问孔子,说:“您快要饿死了吧?”回答说:“是这样。”③陆生曰:“足下位为上相,食三万户侯,可谓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奈何?”(《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上相:丞相。食三万户侯:食邑三万户的侯。患:忧虑。

    二、表示两事在条件或时间上的承接关系。义即“就”、“才”、“便”。①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庄子·外物》)——句义:鲫鱼忿怒地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经常生活在其中的水,我无处栖身,我得到斗升的水就能活命了。”②楚将见汉将走过,然知是斫营汉将。(《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斫(zhuó)营:到敌方军营里砍杀。③卿至,可敕义真轻装速发,既出关然可徐行。(《资治通鉴·晋纪·安帝义熙十四年》)——敕(chì):告诫,嘱咐。义真:刘义真。徐行:放慢行速。

    词缀

    附于形容词、副词或动词之尾,共同表示一种状态。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句义:先生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仪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下来不学都不可能。循循然:有序貌。②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尽心上》)——句义:等到舜听见一句好的言论,看到一桩好的行为,〔便马上采纳推行,〕像江河决口一样,浩浩荡荡地没有什么能阻挡住。沛然:水充盛貌。③行此三年,海内晏然,天下大治。(《汉书·东方朔传》)——晏然:安定的样子。

    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肯定语气,同“焉”。①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句义:像仲由啊,怕不得好死。②岁旱,穆公召县子而问然。(《礼记·檀弓下》)③夫通览者,世间比有;著文者,历世希然。(《论衡·超奇》)——句义:广泛阅读书籍的人,世上多有;著书立说的人,历代所稀。希:通“稀”。

  • 然而-古汉语虚词词典

    然而rán ér

    连词

    一、用于转折复句的后一分句,“然”指代前一分句所述情况,“而”表示转折。义即“这样可是”、“如此却”,有的可对译作现代汉语的“然而”。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句义: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为忧,可是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情况,是没有的。②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荀子·儒效》)——性:天性,本性。为:创造。化:改变。③以骄主使罢民,然而不亡者,天下少矣。(《吕氏春秋·适威》)——罢民:疲惫之民。④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汉书·食货志上》)——以上用之故:因为国君使用它们的缘故。

    二、用于承接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后面的情况是承接前面情况而出现的。义即“这样就”、“既然这样,那么”。①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礼记·文王世子》)——句义:回答说:有父亲在,礼节就应如此。这样众人就懂得父子之道了。②士大夫务节死制,然而兵劲;百吏畏法循绳,然后国常不乱。(《荀子·王霸》)——句义:士大夫勉力坚守节操能以身殉职,这样军队就强劲;诸官吏敬畏法纪遵守制度,国家的正常秩序就不会被扰乱。③治病之医,未必惠于不为医者,然而治国之吏,未必贤于不能治国者。(《论衡·定贤》)——未必惠于不为医者:不一定好于不行医的人。

  • 然后-古汉语虚词词典

    然后rán hòu

    连词

    一、用于承接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后事与前事在时间上的承接关系。义即“而后”、“才”,或径对译作“然后”。①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孟子·滕文公上》)——反:重返孔子墓地。②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淮南子·俶真训》)——夫:句首助词。③其从肃行者,六品已下听先拟用,然后表闻。(《魏书·王肃传》)——听:允许,准许。表闻:上表奏闻。④每还宫,常至三更,百姓然后得反。(《南史·齐本纪下》)——反:返。⑤景已陷京邑,欲先除诸藩,然后篡位。(《资治通鉴·梁纪·武帝太清三年》)景:侯景。

    二、表示后事与前事在条件上的承接,后事的发生以前者为条件。义即“才”。①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权:权衡,称一称。度:测量,量一量。②譬之如张罗者,张于无鸟之所,则终日无所得矣;张于多鸟处,则又骇鸟矣。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然后能多得鸟矣。(《战国策·东周策》)——张罗:打开捕鸟的网。骇鸟:使鸟惊骇而飞去。③夫强国之道,除秽锄豪,然后百姓均平,各安其宁。(《盐铁论·轻重》)——徐秽锄豪:铲除污秽,消灭豪强。④夫有劝有沮,有喜有怒,然后有间而可入。有间而可入,然后智者得为之谋,才者得为之用。(《苏轼文集·策略四》)——有劝有沮(jǔ):有勉励有劝阻。

  • 然始-古汉语虚词词典

    然始rán shǐ

    副词

    用于连贯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后一分句所述情况是承接前一分句所述情况才出现的。义即“才”、“然后”。①恰至三更半,楚王然始觉。(《敦煌变文集·季布诗咏》)②承前诸州饥馑,皆待奏报,然始开仓赈给。(《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句义:从前各州饥荒,都有待上报朝廷,然后开仓救济。③〔范讽〕求出知兖州,将行,谓上曰:“陛下朝中无人,一旦纪纲大坏,然始召臣,将无益。”(《涑水纪闻·卷三》)

  • 然则-古汉语虚词词典

    然则rán zé

    连词

    一、用于承接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后事对前事的承接关系。义即“既然这样,那么”、“如此,就”。①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周易·系辞上》)——其:岂。②是以作无不济,求无不获,然而能乐。(《国语·周语下》)——济:成。③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公羊传·庄公十三年》)④乌有先生问曰:“今日田,乐乎?”子虚曰“乐。”“获多乎?”曰:“少。”“然则何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田:田猎,打猎。⑤谢灵运云,县区在余暨,然则余暨是余姚之别名也。(《水经注·沔水》)

    二、表示转折关系。义即“然而”、“但是”、“可是”。①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荀子·荣辱》)——赡:充足供给。②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而多识者也。”(《列子·仲尼》)——丘:孔丘。博学而多识(zhì):广泛学习与记忆。③江湖语云:“水不载万。”言大船不过八九千石。然则大历、贞元之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唐国史补·卷下》)

  • 如……然-古汉语虚词词典

    如……然rú……rán

    凝固格式

    见“如……焉”。

  • 若……然-古汉语虚词词典

    若……然ruò……rán

    凝固格式

    由动词“若”和助词“然”构成,表示比拟或描绘。其间可插入名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义即“像……一样”、“像……的样子”、“像……似的”。“若……焉”、“若……者”义同。①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孟子·告子下》)——句义: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问题在于人们不去寻求而已。②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庄子·达生》)③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冕焉。(《史记·封禅书》)——采:同“彩”。冠冕:帽子。④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若”句:好像要率兵渡过黄河到故人后方去的样子。⑤言之,貌若甚戚者。(《柳河东集·捕蛇者说》)——句义:说这些话的时候,神色好像很悲哀的样子。

  • 倏然-古汉语虚词词典

    倏然shū rán

    副词

    见“倏尔”。

  • 虽然-古汉语虚词词典

    虽然suī rán

    短语

    承接上文,义即“虽然如此”、“即使如此”。“然”指代上文。①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孟子·滕文公上》)——句义: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习过。虽然如此,我〔也〕曾经听说过。②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初见秦》)——臣愿悉言所闻:我愿意把我所听到的全部说出来。其:我的。③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鰌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庄子·秋水》)——句义: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海刮起来而吹入南海。但是人们用手来指我就能胜过我,用脚踢也能胜过我。即使如此,折毁大树,吹散大屋,只有我才能做到。”鰌(qiū):即“鰌”,蹴,踢。

  • 索然-古汉语虚词词典

    索然suǒ rán

    副词

    一、用于动词前,表示空乏的状态。①或所曾共游一途,同宴一室,十年之外,索然已尽。(《陆机集·叹逝赋序》)②梅录骄容猛气,索然俱尽。(《资治通鉴·唐纪·德宗贞元六年》)——梅录:人名。骄容猛气:骄横的表情威猛的气势。③徒观争战处,今古索然空。(《司马温公文集·虎牢关诗》)

    二、用于哭泣流泪之类的动词前,表示流泪的样子和状貌。①子綦索然出涕曰:“吾子何为以至于是极也!”(《庄子·徐无鬼》)——涕:眼泪。“吾子”句:我的儿子为什么到了这种绝境呢?②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说苑·贵德》)——隅:墙角。

    三、表示离散零落的状貌。①至刘禅降服,诸营堡者索然俱散。(《晋书·羊祜传》)②众皆默默,索然散去。(《夜谭随录·邱生》)

  • 欻然-古汉语虚词词典

    欻然xū rán

    副词

    见“欻”。

  • 奄然-古汉语虚词词典

    奄然yǎn rán

    副词

    见“奄忽”。

  • 杳然-古汉语虚词词典

    杳然yǎo rán

    副词

    见“杳”。

  • 杂然-古汉语虚词词典

    杂然zá rán

    副词

    用于动词前,表示主语所指的人共同施行某一动作。义即“都”、“一起”、“纷纷地”。①昔者叔仲惠伯之事,孰为之?诸大夫皆杂然曰:仲氏也。(《公羊传·成公十五年》)②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列子·汤问》)——聚室而谋:召集家人商议。毕力:尽全力。③京师士人,杂然言议,以为非今之有,指为异事。(《樊川文集·沈公行状》)

  • 必然-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必然bìrán

    〈形〉事理上确定不移。形容结果、规律、趋势等词语。常作定语、状语。

    这是长期坚持锻炼的必然结果|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植物生长的必然过程|这样的公仆必然受到人民的拥护|成绩必然坏不了|共产主义必然在全世界实现|必然采取这个办法

  • 当然-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当然dāngrán

    〈形〉应当这样;合于事理,没有疑问。形容事情、现象、结果、行为等。常作谓语,也可以作定语、状语。

    “你说的,下月就还。”“那当然!”|当然了,我决不会那么做|当然,要把文章写好,需要一个过程|他采取积极态度是当然的|礼尚往来是当然的事情|当然的结局|当然的现象|当然代表|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当然应该去|借人家东西当然要还|你当然可以走|当然有困难|不表态当然是个好办法

  • 荡然无存-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荡然无存dàng rán wú cún

    〈成〉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不存在了。常作谓语。

    昔日王府的旧址已经荡然无存,现在是一座百货商场|原来的危旧房都已荡然无存,原来的居民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经过战乱他的那几箱书稿都荡然无存,一页也找不到了

  • 断然-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断然dùanrán

    〈形〉坚决,果断。形容决定、行动、措施等。常作状语,也可以作定语。

    我们断然拒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老师断然答应了我们的请求|该立即解决的问题就要断然作出决定|他断然地说:“德育绝不能忽视。”|学校采取断然措施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断然的决定|断然的行动

  • 理所当然-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理所当然lǐ suǒ dāng rán

    〈成〉按道理讲,应当这样。可以作谓语、定语、状语。

    他今天值日,下课以后擦黑板是理所当然的|校长让王老师自己去借演出服装,这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事,全校那么多事,校长一人怎么忙得过来|他的错误做法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批评

  • 茫然-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茫然mángrán

    〈形〉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形容人的表情、行为等。常作谓语、定语,也可以作其他成分。

    对这一连串的问题,我都十分茫然|面对这样难办的事情,主任不禁有些茫然|可是怎样编造出这些成绩来,我却茫然了|表情有些茫然|她在我们的追问下,脸上露出了茫然的神情|茫然的眼神|茫然的目光|茫然的样子|他茫然不知所措|茫然地看着我|茫然地摇着头|茫然站在那里|他把我问得茫然|听他这么一说,我心中更感到

  • 偶然-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偶然ǒurán

    〈形〉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形容事情、因素、情况、机会等。常作定语、状语,也可以作其他成分。

    这次在街上遇见她,太偶然了|他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你在黄石工作|偶然的因素|偶然的发现|偶然现象|偶然的事|偶然情况|偶然场合|偶然原因|偶然的疏忽|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最奇的是海上偶然出现的幻景|偶然发生|偶然地发现|偶然得知|偶然有一次|偶然想起|偶然从旧书摊找到|偶然说起|偶然见到|他这回出问题绝非偶然|纯属偶然

  • 泰然自若-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泰然自若tài rán zì ruò

    〈成〉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可以作谓语、定语、状语。

    听了班长的汇报,杨老师泰然自若,心里早打好了主意|厂长信心十足,泰然自若|他心里做着应变的准备,脸上却显出泰然自若的神情|大家看到团长泰然自若的样子,也都镇静了下来|她泰然自若地笑着说:“我不会做出这种事来。”|队长泰然自若地坐在对面看着他

  • 坦然-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坦然tǎnrán

    〈形〉心里平静,无顾虑。形容人的心态、神情、表现、行为等。常作谓语,也可以作定语、状语、补语。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心里很坦然|神色坦然|面对威逼利诱,他始终坦然自若|她故意装出很坦然的样子|她便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坦然地看着大家|坦然地回答着老师的问话|她睡得那样甜蜜坦然|表现得很坦然

  • 天然-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天然tiānrán

    〈形〉自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形容景物、物品、设施等。常作定语、状语,构成“是天然的”。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宾语。

    这些处原始森林都是天然的|地下宝藏是天然的财富|我喜欢天然的风景|尼罗河是埃及境内惟一的天然河流|天然的樟木香味|天然的纤维|天然食品|有着天然的联系|天然的吸引力|天然的屏障|天然通道|桂林的七星岩是天然形成的|天然地有一种迷惑人的力量|人类增长了利用天然的能力|这些美景都出自天然

  • 突然-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突然tūrán

    〈形〉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形容现象、事情、人的行为表现。可以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

    事情的变化太突然了,竟使我们不知所措|情况很突然|事情非常突然|她的举动很突然|这突然的变化使我不知怎样应付才好|突然事件|突然的举动|突然的消息|突然的动作|进行突然的袭击|发出突然的惊叫|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我被找去诊治一个突然中风的病人|电话铃突然响了起来|她的眼睛突然一亮|突然想起|突然病倒了|突然停止|突然发现|突然,电话响起了十分急促的铃声|突然她的脸色变了|她病得很突然|走得很突然|感到非常突然|觉得突然

  • 俨然-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俨然yǎnrán

    〈形〉①庄严,整齐。形容人的表现、神情,也形容屋舍等。可以作谓语、定语、状语。

    村子里,街道整洁,屋舍俨然|整个军营,望之俨然|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俨然的一个正人君子的派头儿|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

    ②很像。形容人的表现,也形容其他具体事物。常作状语,也可以作谓语。

    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路边的杨树,俨然如站岗的哨兵|他谈起儿童教育问题来,俨然是一位专家|他指手画脚,装腔作势,俨然以上级领导自居|俨然以长辈自居|他谈吐高雅,俨然一位学者|俨然一幅写意山水画

  • 黯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黯然ànrán

    阴暗的样子——焕然(星月~)

  • 必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必然bìrán

    事理上确定不移——偶然(~发生的事件/他的成功不是~的)、或然(~判断)

  • 必然王国-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必然王国bìránwángguó

    哲学上指人在尚未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规律之前,没有意志自由,行动受着必然性支配的境界——自由王国(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发展的历史。)

  • 怅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怅然chàngrán

    惆怅的样子——欣然(~而往,怅然而归。)

  • 超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超然chāorán

    不站在对立各方的任何一方面——随俗

  • 超然物外-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超然物外chāoránwùwài

    脱离现实,置身事外的一种消极处世态度——随波逐流(在黑暗的旧社会里,思想进步的人都有自己的明确态度,决不~,也不超然物外。)

  • 处之泰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处之泰然chǔzhītàirán

    对待某种情况安然自得,毫不在乎——惊慌失措、手足无措(事情是突然发生的,大家都有点~,唯独他处之泰然。)

  • 大义凛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大义凛然dàyìlǐnrán

    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卑躬屈膝(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也不~。)

  • 兴味索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兴味索然xìngwèisuǒrán

    一点兴趣也引不起来——兴致勃勃(大家都~地议论刚刚演完的节目,只有他一个人觉得兴味索然。)

  • 防患未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防患未然fánghuànwèirán

    在事故或灾害未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亡羊补牢(我们不能总是~,要防患未然,多做预防工作。)

  • 公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公然gōngrán

    公开地、毫无顾忌地——暗地(~进行破坏)

  • 哗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哗然huárán

    形容许多人吵吵嚷嚷——悄然(他的话音刚落,~无声的大厅里顿时哗然一片。)

  • 或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或然huòrán

    存有可能,但不一定实现这种可能——必然(寓~于或然之中)

  • 井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井然jǐngrán

    形容整齐的样子——紊乱(秩序~)

  • 井然有序-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井然有序jǐngrányǒuxù

    形容特别有条理——杂乱无章、乱七八糟(东西放得~)

  • 偶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偶然ǒurán

    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必然(偶然中有~/~性)

  • 悄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悄然qiǎorán

    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哗然(听到这意外的消息,屋子里立刻~了。)

  • 愀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愀然qiǎorán

    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欣然(只听到一点点风声,他脸上立刻显出~的神色。)

  • 泰然自若-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泰然自若tàiránzìruò

    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态度镇静,毫不慌乱——如坐针毡(老周听到消息,感到情况严重,一时~,但看到老吴是那样泰然自若,慢慢地自己也就定下心来了。)

  • 天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天然tiānrán

    自然产生的,自然存在的——人工(这是~湖)、人造(~冰比天然冰贵)

  • 未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未然wèirán

    还没有成为事实——已然(与其补救于~,不如防患于未然。)

  • 欣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欣然xīnrán

    愉快地——怅然(欣然而去,~而返。)

  • 已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已然yǐrán

    已经这样,已经成为事实——未然(与其补救于已然,不如防患于~。)

  • 自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自然zìrán

    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人为(这座山上的景物是自然形成的,没有~的成分。)

  • 自然-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自然zìran

    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做作、造作(这个人举止~,一点也不自然。)、呆板、拘谨、拘束(她演得有点~,不大自然。)、生硬(态度~)

  • 自然科学-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自然科学zìránkēxué

    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社会科学

  • 自然人-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自然人zìránrén

    法律上指在民事上能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公民——法人

  • 盎然-古语词今用词典

    盎然àngrán

    洋溢。宋人李清臣,字邦直。神宗时为两朝国史编修官,文直事详,堪比《史记》、《汉书》,以词藻受帝王重用,升为尚书左丞。为人俭朴,虽富贵不改。居官守法,宽洪大量。然其志向在于获取高位,一心要当宰相,终未能如愿。苏轼赞其品貌与诗文:你如春风般雍容和美,细细滋润万物而不为物所知。羁旅之愁如同冰雪,见到你便涣然消融。你从远方来,官民皆高兴相迎。我抱病出来相见,你见我衰弱之身而惊异。得知我长久疏懒厌倦,用新诗使我振作。“诗词如醇酒,盎然薰四支。”(新写出的诗词如像淳厚的美酒,香气洋溢,温暖全身。)(宋·苏轼《答李邦直》)

    今沿用本义。

    陈汉元《从宜宾到重庆·自读提示》:“文章文笔生动,抒情性强,充满诗情画意,使人读来兴味盎然。”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名人传记》:“出于对这位著名作家的崇拜,姑娘向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了一封朴实、纯真、诗意盎然的信。”

  • 勃然-古语词今用词典

    勃然bórán

    突然。庄子强调道是万物之本,它无所不在。天地虽然博大,但其变化却出于自然;万物虽然繁杂,但其生长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世上人虽然很多,但其主宰都是国君。国君治国要以德为根本,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金属和石头本来是有声音的,但是,如果不敲击它就不会响。一切事物都如此。若形体离开了道就无法生存,生命离开了德就不会明达。保持形体,享尽天年,通明大理,这就是王德。“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心性宽和平静!忽然出,突然动,自然地去做一切事情,那万物就都归向于他)这就是有王德的人。(《庄子·天地》)

    今沿用本义。

    巴金《春》十:“克明听见这些话,勃然变了脸色,将水烟袋放在桌上,右手在桌面上猛然一拍,然后站起来。”茅盾《春蚕》一:“他的被穷苦弄麻木了的老心里勃然又出生新的希望来了。”《海峡》:“阿德看清楚什么东西后,勃然大怒,原来这阿娘利用送饭的机会偷集体的稻谷呢。”

  • 幡然-古语词今用词典

    幡然fānrán

    也作“翻然”。

    很快改变。孟子的弟子万章问孟子:有人说,伊尹作厨师是为了向商汤有所求,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没有,不是这么回事。伊尹住在莘国郊外,在那里种田,他以尧舜之道为乐,凡是不符合道义的,他一点也不给别人,也不会要别人一点什么。即使给他再多的俸禄,他都不回头望一下,即使有四千匹马栓在那里,他也不会看一下。汤曾经叫人带着礼物去聘请他,他却平静地说:我为什么要接受汤的聘礼呢?我何不住在乡间,以尧舜之道自得其乐?“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畝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汤三番五次派人去聘请他,伊尹突然改变主意说:我与其住在田野之中,以尧舜之道作为我个人的快乐,我何不使当今的君主做尧舜那样贤明的君主呢?何不使现在的百姓做尧舜时期那样的百姓呢?)伊尹就是这样考虑的。我没有听说过他切肉做菜去有求于汤的事。(《孟子·万章上》)

    今沿用本义。

    鲁迅《而已集·(“公理”之所在〉》:“问问你们所自称为‘现代派’者,今年可曾幡然改计?”柳亚子《四月二日观《愁城记〉公演于艺术馆有作》:“遗产蜂多毒投机象自焚,幡然从此逝,一举破愁城。”《中篇小说选刊》:“人们如梦初醒,翻然悔悟。”

  • 翻然-古语词今用词典

    翻然fānrán

    见“幡然”条。

  • 皤然-古语词今用词典

    皤然pórán

    须发变白,南朝·梁·范缜,字子真,年少时孤贫,在家中细心侍奉老母,后跟随刘求学,博通经术,尤其精通《三礼》,脾气耿直,喜欢发表标新立异的宏论,不信鬼神,与表弟萧琛友好,萧琛以善辩出名,但在范缜面前,常被说得心服口服。范缜“年二十九,发白皤然,乃作《伤暮诗》、《白发詠》以自嗟。”(范缜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就白了,于是作《伤暮诗》、《白发詠》以自叹。)后曾仕齐尚书殿中郎等职,因母去世回家,住在南州,直至去世,(《南史·范缜传》》

    今沿用本义。

    夏衍《掌声与哀声》:“不知皤然此老听到他同党们拍掌声的时候,也曾听过德国公园中千万人民怒吼之声否?”《名作欣赏》:“铺柜中坐了白发皤然的老妇人,庄严沉默如一尊古佛。”《人民日报》(海外版):“我们毕业于美院、美院附中,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觉已两鬓皤然。”

  • 潸然-古语词今用词典

    潸然shānrán

    流泪的样子,西汉景帝年间平定吴楚七王之乱后,诸侯王势力受到极大削弱。武帝建元三年,中山王胜与代王登、长沙王发、济川王明来朝,天子置酒款待。刘胜听见音乐之声便抽泣起来。帝问其故,答曰:臣离京城遥远,又少朋党,没有谁称扬赞美,使名誉远播。而谗佞小人,玩弄诈巧,众口可以使金熔化,毁言汇积可以杀人,“丛轻折轴,羽翤飞肉。粉惊逢罗,潸然出涕。”(车尽管运的是轻巧之物,若积载太多,车轴也会被折断;鸟羽虽轻,鼓动其翼,可以使整个肉体飞翔天空,我等诸王遭此法网,众皆惊乱,是以伤感流泪。)于是武帝减轻其罪,厚礼相待。(《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

    今沿用本义并有发展。

    ①流泪的样干(含凄楚义)。《小说月报》:“当我们在跋山库区采访时,库区百姓之遭遇,每每令我们潸然泪下。”《蓉城周报》:“甄秀珍再也不能忍受如此煎熬,只好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远离亲人和朋友,一走了之,潸然独处。”《团结报》:“听父亲有气无力地和我说话,看到父亲枯瘦如柴的手臂,背过身去,潸然泪下。”

    ②流泪,郭沫若《蜩螗集·进步赞》:“五大强之一究竟有斤两呵,老板,我的眼泪也快活得向肚子潸然。”《龙门阵》:“学生们谈起他们的老师,不禁潸然。”《大众电视》:“总之,那种片刻都无法轻松的活法儿,最终被揪心切肤的至爱层层剥离,露出唯美与真情的本来面目,令人不禁潸然。”

  • 泰然-古语词今用词典

    泰然tàirán

    安然、镇定。庄子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宇泰定者,发乎天光’郭象注:‘夫德宇泰然而定,则其所发者天光也,非人耀。’”(器宇安详而安定自若,其所发射之光照都是自然之光)人自己显示自己是人,物也各自显示其为物。(《庄子·庚桑楚》)

    今沿用本义。

    毛泽东《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但是还有一个困难,就是物质方面的困难。这个困难,今后必然愈来愈厉害。目前还有若干同志处之泰然,不大觉得。”《党员文摘》:“他昂首阔步地走向位于西门外罗汉岭的刑场,在一片草地前,他点头微笑,‘此地很好,就在这里’,说着他盘膝而坐,泰然地面对抢口。”《成都晚报》:“老人的言行告诉我:生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受人之恩,应当回报,不论别人的身份、地位、年龄长幼、熟识程度、恩情厚薄,你都不能受之泰然而无动于衷。”

  • 萧然-古语词今用词典

    萧然xiāorán

    骚扰的样子。西汉武帝时,匈奴前来请求和亲,皇上聚群巨商议。博士狄山赞同和亲,皇上问他理由。他说:兵器是凶器,不要轻易频繁地动用,高帝讨伐匈奴,被困平城。“孝文帝欲事匈奴,北边萧然苦兵。”(文帝想要对付匈奴,北方边境骚扰不得安宁,人民苦于战事,)景帝不谈战争,全国富裕充实,现陛下出击匈奴,国库空虚,边境人民贫穷困顿。因此,不如和亲。(《史记·酷吏列传》)后引申为:空寂、萧条,悠闲、潇洒。

    今沿用引申义。

    ①空寂、萧条。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七》:“书到此,高天萧然,楼上风紧得很,再见了,我的小朋友!”《足球》:“我办公室的门是开着的。室外空气清冽,万木萧然,而我思绪万千。”

    ②悠闲、潇洒。李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五:“他同好友葛寰中谈起这事,好像天大祸事,就要临头一样,比起前数月,萧然而论北京事情的态度,真不同!”冰心《寄小读者·通迅十一》:“我萧然倚窗无语,对着慰冰纯洁的饯筵,竟麻木不知感谢。”

  • 翛然-古语词今用词典

    翛然xiāorán

    形容超脱、无拘束,自由自在。《庄子》云,道家把修真养性得道的人称为真人。他们不倚强凌弱,不自恃成功,也不图谋琐事,清心寡欲,无忧无虑,吃不求甘味,呼吸气息深沉;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无拘无束地离去,自由自在地走来罢了,)终始变化皆忘,生死也不复探求。无论何种际遇都高高兴兴,忘掉生死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庄子·大宗师》)

    今沿用本义。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一》:“有时夜半醒来,万籁俱寂,皓月中天,翛然四顾,觉得心中一片空灵。”《名作欣赏》:“而远朋来时,久而自安,用饭上坡去,饭后鼓腹来,亦何其翛然自适哉!”

  • 欣然-古语词今用词典

    欣然xīnrán

    高兴、愉快。西汉惠帝之惠皇后无子,伪装有身孕,假借嫔妃所生之子为已子,并杀其母以灭口。立为太子,惠帝逝世后,太子嗣位。年长,得知真情,口出怨言,发誓要报仇雪恨。吕后乃扬言皇帝身患重病,将其秘密囚禁在永巷之中,左右大臣皆不得相见。并说:凡拥有天下治理万民的人,必须能像上天一样覆盖万物,像大地一样容载万物。“上有欢心以安百姓,百姓欣然以事其上。”(皇帝能够以欢愉仁爱之心去安抚百姓,百姓才能高兴愉快地侍奉皇帝。)上下心情舒畅,感情融洽,天下才能大治。如今皇帝重病,神志失常,不能治理天下,应另立君主以代之,于是,太后废了皇帝并将他杀害,另立常山王刘义为帝,改名叫刘弘。(《史记·吕太后本纪》)

    今沿用本义。

    毛泽东《七律·〈送瘟神〉序》:“读(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妇女生活》:“在京南车队,不管你与哪位职工攀谈,你都会感觉出一种强烈的整体竞争意识的全新气息扑面而来,使你欣然。”

  • 欣欣然-古语词今用词典

    欣欣然xīnxīnrán

    极为高兴的村子。孟子见齐王,问:听说你爱好音乐,是独赏呢?还是与少数人一起赏呢?还是与多数人共赏呢?齐王说,我不是爱古乐,而是爱世俗通行乐曲,当然喜欢同多数人共赏。孟子因以赏乐说齐王:如果大王在此演奏乐曲,而百姓听见之后有怨言,这是大王不能与民同乐的缘故。反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如果现在大王在这里演奏音乐,老百姓听见击打钟鼓和吹奏笙箫的乐声,全都面带喜色,极其高兴地相互转告说:我们大王的身体一定很健康,不然怎么会演奏乐曲呢?)老百姓之所以这样高兴,是因为大王与百姓共同享受快乐的缘故,所以王者不能只图个人快乐,而应与民同乐,则国家兴盛。(《孟子·梁惠王下》)

    今沿用本义。

    鲁迅《呐喊·鸭的喜剧》:“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朱自清《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中国作家》:“丁瞬从来是乐而不疲,有求必应,欣欣然且不收分文。”

  • 俨然-古语词今用词典

    俨然yànrán

    严肃庄重。子张向孔子请教从政之道。孔子说:让百姓做与自己有利的事;选择他们愿干而能干的事:自己追求仁德,不贪图财利;对人,无论人多人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对已,则“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衣冠整齐,目不斜视,严肃端正,使人敬畏。)。(《论语·尧曰二》)后引申为:齐整有序,真切、明显,宛然、十分像。

    今沿用本义及引申义。

    ①严肃庄重。鲁迅《祝福》:“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又:“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

    ②齐整有序。冰心《六一姊》:“他们三个珠翠满头,粉黛俨然,衣服也极其闪耀华丽。”

    ③真切、明显。竺可桢《向沙漠进军》:“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苏光《笑的武器》:“而亏漫画作者想得出来,偏偏画了这样一个像煞有介事的挤奶者,穿着一身工作服,俨然一副认真挤奶的得意姿态,在公牛的腹部下正儿八经地工作着。”《名人传记》:“那穿军装的大官俨然主审,说话也最有气势。”

    ④宛然、十分像,峻青《雄关赋》:“她头戴朱缨金盔,身穿粉底银甲战袍,手抚绿色鲨鱼鞘青锋宝剑,昂首挺胸地站在城楼上,俨然是一位身扼重关力敌千军的守关武士、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现代家庭》:“‘你错了’,小口径伸出一个指头一点,俨然一位古代犹太的先知。”《中国教育报》:“这些树如今已高大挺拔,绿影团团,俨然血气方刚的少年。”

  • 怡然-古语词今用词典

    怡然yírán

    安闲自在、心旷神怡。孔子在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他自己就是身体力行者。他曾经学琴于鲁国师襄子,一连十天都未增学新内容。师襄子说:可以增学一些了。孔子说:我虽已熟习曲子了,但还未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一段时间,襄子说:弹琴的技法你已掌握了,可多学一些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未领悟到曲中所含的志向。又过了一段时间,襄子说:你已领会到曲中所包含的志向,可以增加新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未理解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孔子肃穆、沉默深思,接着显出安闲自在心旷神怡的样子,露出志向高远的神态。)他说:我知道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了。他肤色黯黑,身材伟岸,高瞻远瞩,脚怀博大。这人定是文王!师襄子听罢,十分佩服,离座向孔子礼拜两次,说:我们老师曾说此曲是《文王操》。(《史记·孔子世家》)

    今沿用本义。

    茅盾《风景谈》:“他们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拿出他们那一套来,怡然自得。”《长沙晚报》:“坐在这酒吧里怡然自得,不也同样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吗?”《成都晚报》:“悠美的歌声,能在痛苦时给你带来欢悦,能在愁郁时给你带来舒逸,能在寂寞无聊时给你一份欢畅和怡然之趣。”

  • 尽管……然而……-关联词语词典

    尽管……然而……

    “尽管”、“然而”都是连词,配对合用,构成“尽管……然而……”的格式,表示转折关系。用于书面。“然而”放在后边分句的开头。例如:

    ①尽管这种说法在几千年后的今天看来是奇特甚至好笑的,然而那里面不也包含着光辉的真理吗:万物的本源都是物质,物质彼此起着错综的作用。(秦牧《社稷坛抒情》)

    ②鲁迅先生的衣着尽管旧,甚至是破的,然而总是那么整洁。(川岛《鲁迅先生生活琐记》)

    有时,后面分句用“然而……却……”的格式表示转折。“却”放在主语之后。例如:

    ③他们的短篇小说尽管风格各殊,然而创作量丰富这一方面却是一致的。(秦牧《十年》)

  • 然-关联词语词典

    “然”,连词。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但是”。“然”放在后面分句的开头,后面不停顿。文言意味较重,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我自旅沪以来,谨慎备至,几于谢绝人世,结舌无言,然以昔曾弄笔,志在革新。(鲁迅《致李秉中》)

    ②过了一月,其地的学校里发生事情,又回京了一次,在什刹海小住了两星期,本来打算不再出京了,然碍于朋友的面子,又不得不于一天寒风刺骨的黄昏,上西车站去趁车。(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

    有时,前面分句有连词“虽”,配对使用,构成“虽……然……”的格式,表示转折关系。例如:

    ③新四军虽被宣布为“叛变”,八路军虽没有领到一颗弹一文饷,然无一刻不与敌军搏斗。(毛泽东《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

  • 然而-关联词语词典

    然而

    “然而”,连词。意思和用法跟“但是”基本相同,大多用于连接分句、句子或段落,表示转折。前面先提出一个肯定的事实,后面用“然而”引出与上文有所不同的意思。“然而”放在后面分句、句子或段落的开头,可以停顿。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两三年的时光,在上海住着是如燕子疾飞似的匆匆滑过去了,然而在孤身栖止于海外的游子看来,是如何漫长的一个时间呀!(郑振铎《离别》)

    ②章太炎的“谢本师”并非一件大事情,然而或者可以从中悟出一点师弟关系、青老关系的道理来。(唐弢《“谢本师”》)

    ③春姑娘走路的速度不能算很快,每天约莫走七十里。然而在她轻盈步履走过、袍袖拂到、目光注及的地方,冬眠的动物睁开眼睛了、叶芽舒展了、花蕾结了起来和慢慢绽开了。(秦牧《花街十里一城春》)

    ④……写古代的人物故事,其目的是“古为今用”,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马克思决不会支持反历史主义的倾向。……(马南邨《最现代的思想》)

    “然而”表示转折关系,除单用外,还常跟前面的“虽然、虽、虽说、尽管”或后面的“却”等配对连用,构成“虽然……然而……”或“然而……却……”一类的关联格式。连用表示的转折语气比单用重些。

    【辨析】

    然而——可是——但是(见“但是”条)

  • 然而却-关联词语词典

    然而却

    “然而”,连词,“却”,副词。搭配组成“然而却”的关联短语,放在后面分句的句首,表示转折。转折意味较重。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敌人的特务机关布满华北,敌人买去了众多的华北地形的测量图,然而却买不去更众多的华北的人民。(何其芳《我歌唱延安》)

    ②他们刚结束了会议,然而却还在叮咛些什么,纳着鞋帮的清子便又扭转过来,露出一掬粘腻的、又分不清是否含着轻蔑的笑容。(丁玲《夜》)

    ③这应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岸的男人,然而却敌不过桌子上那点西红柿、豆角、青椒。(张洁《方舟》)

    ④我歇在路口,呆呆地打量他:他的身架高大,然而却很瘦,脸上的眉骨颧骨都很突出。(映泉《白云深处》)

  • 然而……却……-关联词语词典

    然而……却……

    “然而”,连词;“却”,副词。连用构成“然而……却……”的格式,用于后面分句,表示转折关系。“然而”置于分句句首,“却”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例如:

    ①梅园新村的名字很好听,大有诗的意味。然而实地的情形却和名称完全两样。(郭沫若《梅园新村之行》)

    ②保守这感情上的秘密,是非常痛苦的,然而,她却严密地把它保守下去,一直到一九四五年春天,当地全部解放以后。(峻青《党员登记表》)

    ③我到过一个小岛,它面积很小。然而,岛上的生活却是多么火热啊!(秦牧《土地》)

    ④她不愿看眼前的情景。然而,风雪中孩子的哭声却那么清晰、凄惨。(达理《“亚细亚”的故事》)

  • 仍然(仍、仍旧、依然、依旧)-关联词语词典

    仍然(仍、仍旧、依然、依旧)

    “仍然”,副词。用在复句中表示所说的情况照旧,不因上文确认的事实而改变,起转折作用。“仍、仍旧、依然、依旧”相当于“仍然”,“仍”、“依然”、“依旧”多用于书面,“仍旧”口语、书面都常用。

    “仍然”之类一般用在后面分句,常跟“尽管”、“虽说”等连用,先表示让步再转折,有时跟“但是、而、可是”等连用以加强转折语气。例如:

    ①尽管烟气氤氲,战尘弥漫,是敌是我仍能一目了然。(王中才《最后的堑壕》)

    ②我虽说已经疲倦到极点了,仍希望她能告诉我一些关于今晚上的事情。(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

    ③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吃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打倒反动派!”(袁鹰《井冈翠竹》)

    ④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鲁迅《狂人日记》)

    ⑤第二次从牛的住处回来后,老婆已经把炕收拾好,而她自己并不打算睡,仍坐在灶门前。(丁玲《夜》)

    ⑥有一个贝壳迷花了近十年心血,搜集到几千种远东出产的贝壳,而这,在贝壳所有品种中所占的仍然是一个很小的百分比。(秦牧《海滩拾贝》)

  • 然后-关联词语词典

    然后

    “然后”,连词。用在后面分句的主语前或后,承接上文,表示一种动作或情况之后接着又出现另一种动作或情况。侧重在时间顺序的承接。例如:

    ①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

    ②我们从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刘白羽《日出》)

    ③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象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巴金《灯》)

    ④梁志清凝视着马全有,足有十秒钟的功夫。然后,他向崖边走了几步,喊了声:“连长!,,一滚就下去了!(杜鹏程《保卫延安》)

    “然后”可以叠用,表示多种动作或者情况的接连出现。例如:

    ⑤他只要试验个十天半月的,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然后去赁辆新车,说不定很快的就能拉上包车,然后省吃俭用的一年二年,即使是三四年,他必然自己打上一辆车,顶漂亮的车!(老舍《骆驼祥子》)

    “然后”后面常跟副词“又、再”等配合着用,强调动作或情况的重复、继续或者补充。例如:

    ⑥还有一种叫做“爆竹花”的藤蔓植物,种于地面,攀缘上升到屋顶或者花棚之上,然后又从上面悬挂而下,它那一串串密集的黄花,开得热烈极了,象一串串正在燃烧的爆竹。(秦牧《花街十里一城春》)

    ⑦我想应该先向大娘和玉秀介绍连长在战场上的英雄壮举,然后再问及照片和家信的事。(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然后”一般用来表示动作或情况的前后顺序,有时也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例如:

    ⑧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敌友我三方的经济、财政、政治、军事、文化、党务各方面的动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的工作,然后引出应有的和必要的结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⑨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 首先……然后……-关联词语词典

    首先……然后……

    “首先”,副词;“然后”,连词。连用构成“首先……然后……”的格式,表示时间或次序先后的承接。“然后”,用在后一分句,强调时间先后的承接。例如:

    ①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毛泽东《矛盾论》)

    ②首先要你的思想、概念准确,然后才能写出准确的文章。(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

    ③应该首先把证据掌握得尽可能充分,然后再用心考虑步骤。(何士光《青砖的楼房》)

  • 先……然后……-关联词语词典

    先……然后……

    “先”,副词;“然后”,连词。连用构成“先……然后……”的格式,表示时间或者次序先后的承接关系。“然后”侧重于时间顺序的承接。例如:

    ①大约过了十多分钟,他才慢慢地从外面进来,先去洗了手,然后到他父亲的病床前,他站在床脚边呆呆地望着病人的脸,他好象不敢走近枕头边去似的。(巴金《第四病室》)

    ②发生了什么纠纷摩擦,她拿出当大姐的权威,先把事态平息下来。然后召开班务会,民主一番,谁对谁不对当面“吵”清,决不马虎了事。(徐怀中《西线轶事》)

    ③梅树知道冬天人间的寒冷,先送来了唯一的花枝,然后才长绿叶……(柯蓝《早霞短笛》)

    “然后”可以叠用,表示多种动作或者情况的接连出现。例如:

    ④陈煜心里早有安排:正事办完,先逛大街,然后再去饭店“改善”一顿,然后再去看场电影,然后再……总之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应该过得从容些。(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有时,用“先是……然后是……”的格式,加强肯定语气。例如:

    ⑤紧接着,就是连续儿个荒年。先是“瓜菜代”,然后是“增量法”。(宋学武《干草》)

  • 先……然后……最后……-关联词语词典

    先……然后……最后……

    “先”,副词;“然后”,连词;“最后”,副词。连用构成“先……然后……最后……”的格式,表示某一动作行为或情况的始末。“先(首先)”、“然后”按时间先后依次承接;“最后”表示最末发生或出现。例如:

    ①先是他的喉咙发干,然后全身轻微地颤抖,最后眼泪不能遏止地往外汹涌,并且从胸腔里发出一阵低沉的、象山谷里的回音一样的哭声。(张贤亮《灵与肉》)

    ②旧时代的私塾,为使学生将来考取秀才、举人、进士,塾师教学,首先是识字句读,然后是讲解章句,最后是开笔作文,我觉得其中是大有道理的。(刘绍棠《姑妄言之》)

    ③他才知道张奇林这回要去一个月左右,第一站先到西德,然后到法国,再到美国,最后经香港回到北京。(刘心武《钟鼓楼》)

  • 又……然后……-关联词语词典

    又……然后……

    “又”,副词;“然后”,连词。连用构成“又……然后……”的格式,表示承接关系。“又”用于第二分句;“然后”相当于“这样以后”,用于第三分句;强调几个动作或几件事情先后相继。例如:

    ①郑瑾替左边的道静擦拭着眼泪,又替右边的小俞拉被角,然后静静地说:“天不早了,咱们都睡觉吧。回头卫兵听见又该麻烦了。”(杨沫《青春之歌》)

    ②小李把一草帽兜馒头递过来,又摸出腰间的水壶,一仰脖子喝了两口,然后伸手递给将军。(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③小花又挨到林小姐脚边,昂起了头,眯细着眼睛看着林大娘,又看看林小姐,然后它懒懒地靠到林小姐的脚背上,就林小姐的鞋底来摩擦它的肚皮。(茅盾《林家铺子》)

  • 固然(固)……而且(并、且)……-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固)……而且(并、且)……

    “固然(固)”,连词;“而且(并、且)”,连词。配对构成“固然(固)……而且(并、且)……”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固然(固)”,有“确实如此”的意思,用在前边分句,表示确认某一事实;“而且(并、且)”用在后边分句,表示后项对前项而言是进了一层。例如:

    ①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检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鲁迅《阿Q正传》)

    ②平日里从街上传过来那些徇私的消息的时候,他听了也固然是咬牙切齿的,并非常乐意把消息广为传递,别人那样得手,他痛心疾首了。(何士光《青砖的楼房》)

    ③香客之自绍兴、处州、杭州及近县来者,为数固已不少,最远者,且有福建来的。(郁达夫《方岩纪静》)

  • 固然(固)……更(尤)……-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固)……更(尤)……

    “固然(固)”,连词;“更(尤)”,副词。配对构成“固然(固)……更(尤)……”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固然(固)”用于前边分句,表示确认某一事实;“更(尤)”放在后边分句,表示前后比较中更为突出,有进一层的意思。例如:

    ①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界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的。(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②她的来到,使我感到这是一个征兆,——胜利固得来不易,前途更有不少艰难,还有战斗。(韦君宜《洗礼》)

    ③终于说不到点子上也无可奈何,我只想告诉读者,一个作家的成长和成功真不容易,个人的才能和勤奋固不可少,尤有赖于党的正确政策的落实,这是今天幸福的青年作家们未必充分理解的。(绿原《路翎这个名字》)

  • 固然……还……-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还……

    “固然”,连词;“还”副词。配对构成“固然……还……”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固然”用于前边分句,表示确认某一事实;“还”用于后边分句,表示范围的扩大、程度的加深。例如:

    ①这些谈话常常引起我好几天沉思,好几次会心的微笑,我想,这固然是由于他采取了讽刺和幽默的形式,更重要的,还因为他揭开了矛盾,把我们的思想引导到事物内蕴的深度,暗示了他的非几的观察力。(唐弢《琐忆》)

    ②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③对于这种人,一方面固然可以耐心地加以改造,另一方面还必须给以实际的教训。(马南邨《人穷志不穷》)

  • 固然(固)……就是(即)……也……-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固)……就是(即)……也……

    “固然(固)……就是(即)……也……”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格式。前边分句用“固然(固)”表示确认某一事实;后边分句用“就是(即)……也……”的固定格式,表示一种极端情况,把意思推进一层。例如:

    ①那些笑他“三个冷静”的人,固然只是些嗡嗡嗡的苍蝇,就是嫌他冷嘲热讽的“不庄严”的,也还是不了解他,同时,也不了解自己的“空城计”式的夸张并不是真正的战斗。(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②沿溪西行,到民初浙督朱瑞的墓地;石人之一的胡子,大有仁丹胡子的风味,由此可见,活人中固然有欢喜联日的,就是死人,也颇有与日为荣的意思,为之感慨不尽。(阿英《盐乡杂信》)

    ③啊!我们的母亲太可怜了,一个天生的丽人,现在却变成叫化的婆子!站在欧洲、美洲各位华贵的太太面前,固然是深愧不如,就是站在那日本小姑娘面前,也自惭形秽得很呢!(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④凡批评家的对于文人,或文人们的互相评论,各各“指其所短,扬其所长”固可,即“掩其所短,称其所长”亦无不可。(鲁迅《文人相轻》)

  • 固然(固)……连……也……-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固)……连……也……

    “固然(固)……连……也……”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格式。前边分句用“固然(固)”表示确认某一事实;后边分句用“连……也……”的固定格式,把意思推到某种极限,强调不该如此的也如此。例如:

    ①所以君子固然相对慨叹,连杀人放火嫖妓骗钱以及一切鬼混的人,也都乘作恶余暇,摇着头说道,“他们人心日下了。”(鲁迅《我之节烈观》)

    ②她善良慈蔼,有些胆小怕事,固然没资格当居民委员登门入户,发号施令,连街坊家吵得天翻地覆,她也只是叹息一声,把屋门关得紧紧的,不敢帮助人家去排除纠纷。(母国政《不是一场虚惊》)

    ③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一大批社会科学学科固然早经取消,到后来连对青年人进行必要的生理知识传授也没有了,……(刘心武《钟鼓楼》)

    ④教育固可不必,连开口也都犯法。(鲁迅《我之节烈观》)

  • 固然(固)……也……-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固)……也……

    “固然(固)”,连词;“也”,副词。配对构成“固然(固)……也……”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固然(固)”用在前边分句,表示确认某一事实;“也”用在后边分句,表示前后两项的类同和并存,同时表示后者比前者更进一层。例如:

    ①两三人寻幽访韵固然好,许多人畅谈畅游也极佳。(宗璞《西湖漫笔》)

    ②现在离“一二八”又是一周年了,全中国固然是密云未雨前的黑暗沉闷,全世界也是加紧武装,待机爆发。(茅盾《血战后一周年》)

    ③然而按诸实际,对人固是敷衍,对事也无非搪塞。(柯灵《鬼混哲学》)

    ④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有时,可以在后边分句叠用“也”,表示所要进一层说明的意思不止一个。例如:

    ⑤叫他假洋鬼子固然是不行的了,洋人也不妥,革命党也不妥,或者就应该叫洋先生了罢。(鲁迅《阿Q正传》)

    ⑥该笑的事儿,她固然笑;有时正经的事儿,她也要笑;甚至碰上奇异惊骇的事儿,别人都目定口呆,做不得声,她也会哧的一声笑了出来,因此大家也异口同声地管她叫“笑女”。(欧阳山《金牛和笑女》)

    “也”有时可以说成“亦”。用于书面。例如:

    ⑦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鲁迅《上海的儿童》)

  • 不然-关联词语词典

    不然

    “不然”,连词。单用于选择复句的后边分句的开头,表示假设性的选择,相当于“如果不是这样,那或者……”。前边提出一种可能的情况,再用“不然”表示假设性否定,并引出与上文交替的供选择的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例如:

    ①要是还来得及,你就搭了今天下午的车来,不然,搭了明天的早车来。(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②女的不屈服,她父亲就把她关起来,交给她一盘粗绳和一把利刀,要她自杀,不然就得断绝同郭的来往。(巴金《谈〈春天里的秋天〉》)

    ③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沈从文《边城》)

    【提示】

    “不然”,作连词,还可以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不这样。”

  • 要不然-关联词语词典

    要不然

    “要不然”,关联短语。用在选择关系的后项开头,表示假设性的选择,相当于“如果不是这样,那或者……”。前边提出一种可能,再用“要不然”既对这种可能作假设的否定,又引出与上文交替的另一种可能。例如:

    ①倘是一种所谓“为艺术的艺术”的作品,合于自己的私意的,他就选登一篇赞成这种主义的批评,或读后感,捧着它上天;要不然,就用一篇假急进的好像非常革命的批评家的文章,捺它到地里去。(鲁迅《批评家的批评家》)

    ②——好!老鬼,你发了疯!你恶他们,你把他们一个一个都拿去杀掉好了,何必要这样来把他们慢慢地磨死呢?要不然,把他们统统都卖掉,免得刺痛了你的眼睛。(叶紫《丰收》)

    【提示】

    “要不然”,作连词,还可以用在假设复句里,表示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如果不这样。”

  • 再不然-关联词语词典

    再不然

    “再不然”,关联短语。用在选择关系的后项开头,表示假设性的选择。相当于“如果继续不这样,那或者……”。前边提出一种可能的情况,再用“再不然”既对这种可能的情况作假设的否定,又引出与上文交替的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例如:

    ①若说这当儿还能够心定神宁,那除非是槁木死灰似的废物;再不然,就是具有大勇的英雄。(叶圣陶《倪焕之》)

    ②气候是在突转,男子们野性一作,再也不愿关在那闭气的木墙内,恃强赤膊了坐在船两头,或跳板上,讲古,再不然交换一点灵巧的对骂,浸在这荒唐的愉快内自不愿爬开。(严文井《风雨》)

    ③你应该叫我“威弟”,再不然叫“阿威”。(张天翼《华威先生》)

  • 固然-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

    “固然”,连词。连接分句,表示转折关系。单用时一般置于后边分句,对上文的意思进行补充说明或者修正。例如:

    我自然跟他说没有这回事。固然我知道银行的产业早已全部押给人了。(曹禺《日出》)

    “固然”很少单用,大多跟“但是、然而、可是、不过、而、却”等呼应,构成“虽然……但是……”一类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格式。“固然”放在前边分句,表示先确认某一事实,然后用“但是”之类转折词引出句子的正意。连用表示的转折关系比单用时更明显。

    【提示】

    “固然”还可以用于表示递进关系,多跟后面分句的“也、更”等呼应,组成“固然……也……”等关联格式。

    【辨析】

    固然——虽然

    两个词都可用作连词,都可跟“但是、却、可是”等合用,组成“固然(虽然)……但是……”一类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虽然”是对出现的某种事实作让步,先撇开然后转入正意;“固然”则是表示肯定地承认某种事实,先确认事实然后转入正意。“固然”还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而“虽然”则不能。

  • 固然……不过……-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不过……

    “固然”、“不过”都是连词,配对组成“固然……不过……”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后边分句的“不过”表示的转折语气比“但是”轻些。例如:

    ①她对有翼固然没有承担什么义务,不过历史上的关系总还有一些,在感情上也难免有一点负担。(赵树理《三里湾》)

    ②饺子固然是我国人民吃年饭的风俗,不过太一般化了,今年咱过这个特殊年,应当吃点特殊饭,不一定一般化的非吃饺子不可!(曲波《林海雪原》)

  • 固然……但……-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但……

    “固然”、“但”,连词。配对构成“固然……但……”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一般用于连接分句,不连接句子。“但”用于后边分句的句首,后面不停顿。例如:

    ①帝国主义固然厉害,但全中国民众团结起来的斗争力量也是不可侮的啦!(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②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③读鲁迅杂文的时候,总觉得他的文章非常深刻、精辟,放得开,收得拢。这固然是思想内容的问题,但也和他的善于集中、勤于洗练有关。(唐弢《谈鲁迅的杂文》)

  • 固然……但……却……-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但……却……

    “固然”、“但”,连词;“却”,副词。连用构成“固然……但……却……”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固然”用于前面分句,确认某一事实;“但……却……”的格式用于后边分句,引出正意,“但”置于分句句首,“却”放在主语之后,有加重转折语气的作用。例如:

    ①他,这生人,我将怎样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颀长的身躯,白嫩的面庞,薄薄的小嘴唇,柔软的头发,都足以闪耀人的眼睛,但他却还另外有一种说不出,提不到的丰仪来煽动你的心。(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②漫骂固然冤屈了许多好人,但含含胡胡的扑灭“漫骂”,却包庇了一切坏种。(鲁迅《漫骂》)

    ③秋海棠对待手下人的脾气固然很好,但这时候他的不和荣奎计较,却还另外有着一个缘故,那就是他心里太高兴了!(秦瘦鸥《秋海棠》)

    ④几个读书人在书房里商量出来的方案,固然大抵行不通,但一切都听其自然,却也不是好办法。(鲁迅《门外文谈》)

  • 固然……但是……-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但是……

    “固然”、“但是”都是连词,配对构成“固然……但是……”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固然”用在前面分句或句子,确认某一事实;“但是”用在后面分句或句子,引出另一种情况,语意重在后面。“固然”、“但是”后可以有停顿。例如:

    ①对于这种妇人之见,他固然嗤之以鼻,但是时局变化莫测,他也不能忘怀前回广州暴动时的窘态,而不得不预先做一点打算。(欧阳山《苦斗》)

    ②固然,今天凭地球上最大的望远镜,还不能直接看见别的恒星世界的行星,但是有什么理由能说太阳系的构成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呢?(郑文光《宇宙里有些什么》)

    ③固然,她的死是太没有价值了。但是生活对她来说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吗?(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④固然,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毛泽东《矛盾论》)

  • 固然……而……-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而……

    “固然”、“而”都是连词,配对构成“固然……而……”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固然”用在前面分句;确认某种事实;“而”用在后面分句,转入正意,说出另一种情况。“而”的转折语气比“但是”轻。例如:

    ①正面讴歌光明和鞭挞丑恶的作品,固然头等重要,而一些能够增进人民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观念,学习或者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之类的题材,也应该有所接触和表现。(秦牧《〈长河浪花集〉序》)

    ②生活向她展示着新的希望,失掉了(或可能失掉)自己倾心相爱的人儿,固然使人痛苦,而这个,决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周克芹《勿忘草》)

    ③牢狱固然是牢狱,而整个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乃是人民的一座无形的大牢狱。(马铁丁《不屈的人》)

    有时,“而”后面还可以加副词“却”,构成“而……却……”的格式,用在后面分句,强调转折。“而”置于句首,“却”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例如:

    ④青皮固然是不足为法的,而那性韧却大可以佩服。(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 固然……可……-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可……

    “固然”、“可”都是连词,配对组成“固然……可……”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前面分句用“固然”先确认某一事实,后面分句用“可”引出跟上文相反或相对立的意思。“可”后面不停顿。例如:

    ①这固然是周家之功,可也未始不是陈家之德呢!(欧阳山《苦斗》)

    ②蒙生现在是功臣了,我不好再批评他。他过去之所以那样,固然有他自己的原因,可吴大姐呀,难道你这当妈妈的就没有责任吗?(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③比如她所坐的那张长沙发,就功能、形状来说,对她固然算不上什么稀奇事,镇子上的农贸市场,如今就有人摆出这号“沙发折叠床”在那儿卖;可荀大爷家的这张沙发腿底下有比生核桃还大的电镀球,能毫不费力地拉过来推过去,这可就不一般了。(刘心武《钟鼓楼》)

  • 固然……可是……-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可是……

    “固然”、“可是”都是连词,配对组成“固然……可是……”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前面分句用“固然”确认某一事实,后面分句用“可是”引出相反或相对立的意思。“可是”后面可以停顿。例如:

    ①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巴金《灯》)

    ②苦呢,说不得,乐呢,我向来不曾觉得,依恋着难舍难离,固然不必,赶快的挣扎着起来,可是又往那里去的好呢?(瞿秋白《〈饿乡纪程〉绪言》)

    ③他的突然反抗,固然使季兆雄觉得很诧异,可是他也不肯就此软化下去。(秦瘦鸥《秋海棠》)

  • 固然……却……-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却……

    “固然”,连词;“却”,副词。配对组成“固然……却……”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先肯定地承认某一事实,然后转而提出相反或不一致的另一种情况,语意重点在后面分句。“固然”一般放在前面分句的主语之后,“却”置于后面分句主语之后谓语之前。例如:

    ①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他都弄糟。(鲁迅《明天》)

    ②以后,读了宗教史,读了新旧约,也读了几本文艺书籍,我才明白牧师中好人固然有,坏人多,却几乎成了定例。(田仲济《天堂》)

    后面分句的主语经常承前省略。例如:

    ③不过李清照的这种心情,固然是从个人的遭遇出发,却又和整个社会环境分不开。(唐弢《为谁守寡》)

    ④精神原子弹的力量固然无比强大,却抵挡不住那摇摇欲坠的险石!(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⑤人们东拼西凑把租子交了,固然怪赵文魁无情,却更恨透了田村。(马烽《村仇》)

  • 固然……然而……-关联词语词典

    固然……然而……

    “固然”、“然而”都是连词,配对组成“固然……然而……”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多用于书面。“固然”大多置于前面分句的主语之后,“然而”放在后面分句的句首。例如:

    ①要求经济权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许比要求高尚的参政权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类更烦难。(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②“汽笛呀!”“列宁呀!”固然并不就是无产文学,然而“一切东西呀!”“一切人呀!”“可喜的事来了,人喜了呀!”也不是表现“人性”的“本身”的文学。(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有时,“然而”跟“却”连用,放在后面分句,有强调转折的语气。“然而”置于分句句首,“却”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例如:

    ③这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鲁迅《忽然想到(二)》)

    ④法律我不知道,至于生理学,却学过一点,皮肤被打得发青,肺,肝,或肠胃的生理的机能固然不至于毁损,然而发青之处的皮肤的生理的机能却是毁损了的。(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 虽……然而……-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而……

    “虽”,连词;“然而”,连词。配对合用,构成“虽……然而……”的格式,意思和用法同“虽然……然而……”,表示转折关系。用于书面。“然而”用于后面分句开头。例如:

    ①那脸上底皱纹虽皱得更厉害,然而生底痛苦可以从那里挤出许多,更能表明她是一个享乐天年的老婆子。(许地山《补破衣的老妇人》)

    ②旧戏虽也还有,然而是新编了。(唐弢《新脸谱》)

    ③绍文的脸上虽还勉强透着一丝微笑,然而神气是多么惨淡啊?(秦瘦鸥《秋海棠》)

    有时,后面分句用“然而……却……”的格式,强调转折的语气。例如:

    ④我的模糊的睡眠,虽看不清那大自鸣钟的时刻,然而我的第六官却已感得了时间的迟暮,八点钟的快车大约总赶不到了。(郁达夫《还乡记》)

    ⑤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对于她的日夜的操心,使我也不能不一同操心,来算作分甘共苦。(鲁迅《伤逝》)

  • 虽然-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

    “虽然”,连词。用于转折复句,表示让步兼转折。即先承认甲事为事实,然后语气一转,后面分句用陈述句形式说出与上文相反或不一致的乙事,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例如:

    ①外表虽然这样,人们从梁三走步的带劲和行动的敏捷上,一眼就可看出:他那强壮的体魄里,蕴藏着充沛的精力。(柳青《创业史》)

    ②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那是赏面子。(钱钟书《吃饭》)

    ③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鲁迅《战士和苍蝇》)

    “虽然”一般用于前面分句,有时也用于后面分句,先说出乙事,然后用“虽然”引出甲事,作补充性的说明,强调让步和转折的意思。这种句式中的“虽然”应放在主语前边,前面分句不能用。“但是”、“可是”等与之呼应。多用于书面。例如:

    ④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的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钱钟书《论快乐》)

    ⑤我唱着情歌,虽然并没有情人;我觉得自己是凯旋归来的英雄,虽然并没有打过仗。(唐弢《童年》)

    ⑥我哭了,不知为什么哭了,虽然他说的这些事似乎与我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王蒙《悠悠寸草心》)

    “虽然”较少单用,通常跟后边分句的“但是、可是、却、而、其实”等合用,配对组成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

    【辨析】

    虽然——虽说——虽则

    三个都是连词,用于转折复句,表示让步,预示转折。“虽说”用于口语,“虽则”用于书面,“虽然”则口语、书面都常用。

    虽然——固然(见“固然”条)

    虽然——尽管——即使(见“尽管”条)

  • 虽然……不过……-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不过……

    “虽然”、“不过”都是连词,配对组成“虽然……不过……”的关联格式,表示让步兼转折。“不过”表示转折的语气比“但是”、“可是”轻。例如:

    ①也许是望着那没有梨树的梨园!那里虽然已撒下麦种,不过梨树的根还埋在地下。(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②我姓何的比那糊涂人周铁,虽然还比不上,那不过应了一句古话,叫做庸人多厚福!(欧阳山《三家巷》)

  • 虽然……但……-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但……

    “虽然”,连词;“但”,连词,同“但是”,后边不停顿。配对构成“虽然……但……”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虽然”可以放在前边分句的主语前面。例如:

    ①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鲁迅《故乡》)

    ②虽然我认为他不过是个给王书记送急信的老交通员,但这时我感到他肩上担负着两县人民的命运,在这暴风雨的黑夜里不畏艰险地前进。(管桦《暴风雨之夜》)

    ③虽然节日里,她可以从一些热情的大伯大娘家里获得一点节日的欢乐,但一回到空空无人的宿舍,她便感到有无限的痛苦压迫着她。(卢新华《伤痕》)

    “虽然”也可以放在主语后面。例如:

    ④根据目前的认识,他们和中国猿人的生存时期虽然可能有先后参差,但都属于大约四、五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猿人。(李四光《人类的出现》)

    ⑤他年龄虽然只有十八岁,但已是一个身历百战的老战士了。(曲波《林海雪原》)

    ⑥吴正光虽然很爱她,但总感到姑娘的心好象被一种无形的雾笼罩着。(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有时,前边分句几个“虽然”叠用,表示多项的让步。例如:

    ⑦在这半年中,我何尝说过一句话?虽然我曾在讲堂上公表过我的意思,虽然我的文章那时也无处发表,虽然我是早已不说话,但这都不足以作我的辩解。(鲁迅《答有恒先生》)

    ⑧她虽然在后园子里面看着那些人胡闹,她虽然把我的衣裳拿了一件出去,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宋玉要她做的,宋玉那孩子,他是太阴柔了。(郭沫若《屈原》)

  • 虽然……但却……-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但却……

    “虽然”,连词;“但”连词,“却”副词,连用构成关联短语“但却”。前后配对组成“虽然……但却……”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这种句式一般只有一个主语,后边分句的主语往往承前省略。例如:

    ①由最近的情报看来,敌人的进攻已经告结束了。这从司令部的动静也可以看出来,虽然照常紧张,但却已经没有多少战争气氛。(沙汀《随军散记》)

    ②你虽然遍体鳞伤,但却坚强不屈。(李季《乡音》)

    ③这个院子,虽然并不气浪,甚至连一条平坦的道路也没有,下雨天到处是水塘和泥坑,但却时有漂亮的卧车驶入,都是来找人事局那位陈科长的。(莫应丰《妻子的梦》)

  • 虽然……但……却……-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但……却……

    “虽然”,连词,用在转折复句的前边分句;“但”连词,“却”副词,连用构成“但……却……”格式,放在后边分句,“但”置于句首,“却”放在主语后面。例如:

    ①大妈虽然说不清楚,但这种景象带给她的却是忧虑和不安。(魏巍《东方》)

    ②虽然有时也沉寂一下,默想一会,但谈话却并不中断。(宋之的《草地颂歌》)

    ③虽然没有豪华的酒宴,但那却是充满笑声、歌声和真正的爱情的婚礼。(达理《“亚细亚”的故事》)

    后边分句的主语有时承前省略,“却”前面可以有介宾短语之类的状语。例如:

    ④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有时,“但”跟“却”可以分别放在后边不同层次的分句里,构成一转再转的格式。例如:

    ⑤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有些改易,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象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鲁迅《在酒楼上》)

  • 虽然……但是……-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但是……

    “虽然”、“但是”都是连词,配对构成“虽然……但是……”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虽然”用于前边分句,先作让步,容认甲事;后边分句再由“但是”作转折,指出乙事的成立不受甲事的影响,甲乙两事相反或不一致。“虽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面。例如:

    ①虽然汉语对于外来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包括部分译音的)比重较小,但是数目也还是可观的。(吕叔湘《语言的演变》)

    ②在十里左右出现的是张献忠的一股游骑,虽然它没有向这边继续前进就转回;但是李自成感到了很大威胁。(姚雪垠《李自成》)

    ③他又试着朝出钢口走去,虽然那里有特别安装的吹风管子,冷风不断地吹来,但是还抵不住炉体发出的热力,脸烤得发烧。(艾芜《百炼成钢》)

    “虽然”也可以放在主语的后面。例如:

    ④他们虽然在口头上提出什么文艺是超阶级的,但是他们在实际上是主张资产阶级的文艺,反对无产阶级的文艺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⑤义理、考据和辞章虽然是在三个不同方面的要求,但是这三个方面是密切地相互关联着的。(施东向《义理、考据和辞章》)

    ⑥关于顾炎武的历史评价,过去曾有人说,离开顾炎武的时代逐渐远了,读他的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能够说出他的大节的人却很少。(吴晗《爱国学者顾炎武》)

  • 虽然……但是……却……-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但是……却……

    “虽然”,连词;“但是”,连词;“却”,副词。搭配组成“虽然……但是……却……”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虽然”用于前边分句,表示让步兼转折;“但是……却……”用于后边分句,含有强调转折的语气,“但是”一般放在句首,“却”放在主语之后。例如:

    ①这时候,南面的敌人虽然被我们的火力压在沙丘后面,但是,西面和北面庄上的敌人却蜂子似的围攻上来了。(峻青《黎明的河边》)

    ②敌人虽然离得还远,但是那飞机却是呼呼地,没日没夜地在头顶上转,转一圈就翘起屁股下蛋,黑烟柱一个一个冲得半天高。(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③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冰心《观舞记》)

    ④阳光虽然为生命所必需,但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童裳亮《海洋与生命》)

    ⑤虽然历史是一面镜子,但是人们从中看到的却不尽相同。(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 虽然……倒……-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倒……

    “虽然”,连词;“倒”,副词。配对组成“虽然……倒……”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倒”的意思跟“却”同,多用于口语。例如:

    ①他看病谨慎,为人正直,虽然不算很行时,生意倒也过得去。(欧阳山《三家巷》)

    ②杜老四道:“我姐姐在大红土地庙住,虽然窄一点,倒可挤一挤。”(李劼人《死水微澜》)

    ③虽然挨了打,他倒并不怀恨着牛监督。(老舍《牛老爷的痰盂》)

    ④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鲁迅《阿Q正传》)

  • 虽然……而……-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而……

    “虽然”、“而”都是连词。配对构成“虽然……而……”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而”表示轻转。例如:

    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虽然没有学问,是个普通的纱厂女工,而我的丈夫爱我胜过爱他自己。(莫应丰《妻子的梦》)

    ②诗虽然不再写了,而关于卜辞、金文及先秦文献的研究成了海内有数的专家。(郭沫若《悼一多》)

    ③在乡间的鸡鸣狗吠,本与万里之外是不相闻的,天下虽然大乱,而过年一样,大家照例忙着。(陈毅《归来的儿子》)

    有时为了加强转折语气,后面分句常用“却”与“而”呼应,组成“虽然……而……却……”的格式。“而”放在分句句首,“却”置于主语之后,谓语文前。例如:

    ④虽然大豆在中国古语中称为“菽”,而“菽”却不仅仅指的大豆。(马南邨《大豆是个宝》)

    ⑤中国国粹,虽然等于放屁,而一群坏种要刊丛编,却也毫不足怪。(鲁迅《致钱玄同》)

    有时,后面分句的主语承前省略,“却”前面可带介宾短语之类的状语。例如:

    ⑥生活方式虽然率由旧章,而到底在物质上,却掺进了不少的新奇东西。(李劼人《死水微澜》)

    ⑦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

  • 虽然……还……-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还……

    “虽然”,连词;“还”,副词。配对构成“虽然……还……”的格式,用于复句的前后分句表示转折关系。前面先作让步,容认某一事实,后面用“还”引出另一事实,表示所说的动作或状态不因有上文所说的情况而改变。例如:

    ①这人虽然脚上有点小毛病,还能泅水;走路难得其平,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沈从文《边城》)

    ②他虽然这样直率,我还想敷衍他几句:“承教得很!不料你老人家对于文学写作也是这样的内行。你刚才提起《魔女记》已使我惊佩了。”(钱钟书《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③虽然经过一番“寻寻觅觅”,结果还只能是这样。(唐弢《为谁守寡》)

  • 虽然……还是……-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还是……

    “虽然”,连词;“还是”,副词。配对组成“虽然……还是……”的格式,表示转折关系。“还是”与“还”可以换用,表示动作或状态不因上文所说的情况而改变,但“还是”的语气较重。例如:

    ①他望着她动人的身姿和容颜,心里悒郁地想起什么,虽然他想尽量显得热忱,还是时时露出一种茫然。(何士光《青砖的楼房》)

    ②不管作菜、洗衣服,我都当她的助手,虽然我一动手总是给她添许多额外的麻烦,她还是要我去帮助她。(邓友梅《在悬崖上》)

    ③文种用美女珍宝买通了吴王的宠臣太宰嚭,替他求情,伍子胥虽然坚决反对,吴王还是听信了太宰嚭的话,许和退兵。(吴晗《卧薪尝胆的故事》)

    ④徐进亭心里一震,虽然谁也没有注意他,谁也没有想到他,他心里还是被刺了一下,多了一层不痛快。(蒋子龙《机电局长的一天》)

  • 虽然……可……-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可……

    “虽然”、“可”都是连词,配对组成“虽然……可……”的格式,表示转折关系。“虽然”放在前面分句,“可”相当于“可是”,后面不停顿。例如:

    ①虽然三刀都砍在要紧地方,长庚可没有倒下,他挣断绳子,带着伤,带着血,扫开乡丁,扑到三鬼头身上,夺下他的刀,把那三鬼头杀死,他自己才倒下的。(严阵《牡丹园记》)

    ②这火光,虽然掩过了四大娘脸上的菜色,可掩不过她那消瘦。(茅盾《秋收》)

    ③两个女儿没走,见了面虽然也说了三言两语,可也是言和意不和,心里都憋着一肚子气,吃饭时候连一个桌予也不坐。(马烽《村仇》)

    有时,后面主句用“可……却……”的格式强调转折语气。“却”放在主语之后。例如:

    ④那时候的于爱国啊,虽然早已是个革命军人,而且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政党中的一员,可他,却未必意识到,自己那颗单纯而真挚的心,竟不知不觉,依然被一个古老的传统观念束缚着呢。(韩少华《继母》)

  • 虽然……可是……-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可是……

    “虽然“、“可是”都是连词,配对构成“虽然……可是……”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虽然”放在前边分句,“可是”相当于“但是”,放在后面分句,一般用于口语。例如:

    ①虽然她生得并不漂亮,可是优雅、淡泊,象一幅淡墨的山水画。(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②他虽然不认识鲁迅先生,也从来没有通过信,可是确信鲁迅先生一定能够满足一个共产党人临死之前的这个庄严的要求。(唐弢《同志的信任》)

    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④志敏同志虽然身陷囹圄,可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未有一丝一毫的动摇。(马铁丁《不屈的人》)

    有时,后面分句用“可是……却……”的格式,强调转折语气。“却”放在主语后面。例如:

    ⑤这个儿子是帮我生的,秋宝是我的;绝种虽然是绝了你家的种,可是我却仍然吃着你家底餐饭。(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⑥我知道这边的人民诚实,朴厚,做起事来又认真,虽然不十分灵活,可是凡到本处来的人却很能了解。(王统照《青岛素描》)

  • 虽然……其实……-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其实……

    “虽然”,连词;“其实”,副词。配对构成“虽然……其实……”的关联格式,用于复句表示转折关系。前面先作让步,容认一个事实,后面用“其实”表示转折,引出相反的一个事实,有进一步补充或修正上文的意思。例如:

    ①没有比较,不见优劣。没有斗争,不知进展。在这一点上,瓦釜虽然不自觉,可能它自认为是黄钟或者超黄钟,其实它只是在为黄钟作义务宣传。(郭沫若《黄钟与瓦釜》)

    ②所以张献忠的举动,一看虽然似乎古怪,其实是极平常的。(鲁迅《晨凉漫记》)

    ③尖古堆旁边有个大王庄。虽然叫大,其实不过三十来户人家。(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其实”有时跟后面的“却”或前面的“但”等连用,组成关联短语,有强调转折的语气。例如:

    ④现在上海虽然还出版着一大堆的所谓文字杂志,其实却等于空虚。(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⑤这虽然似乎是东方文明式的大度,但其实倒怕是因为我不靠卖文营生。(鲁迅《并非闲话(三)》)

  • 虽然……却……-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却……

    “虽然”,连词;“却”,副词。配对构成“虽然……却……”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却”含强调转折的语气。前后分句主语不同时,“虽然”大多放在前面分句的主语之后,有时也有放在主语之前的;“却”置于后面分句的主语之后。例如:

    ①这个连虽然伤亡很大,他们却打死了三百多敌人,更重要的,他们使得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来,聚歼了敌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②周炳虽然忘记了她,她却一心惦着周炳。(欧阳山《苦斗》)

    ③屈原虽然死了,他的作品却愈来愈显示出富有生命力。(郭沫若《黄钟与瓦釜》)

    ④虽然二诸葛说是千合适万合适,小二黑却不认账。(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前后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后面分句的主语可以承前省略,“却”放在谓语之前。例如:

    ⑤阿多虽然接连三日三夜没有睡,却还不见怎么倦。(茅盾《春蚕》)

    ⑥谢惠敏虽然热得直喘气,却惊讶得满脸涨红,她简直不能理解张老师在提倡什么作风!(刘心武《班主任》)

    ⑦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鲁迅《风波》)

  • 虽然……然而……-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然而……

    “虽然”、“然而”都是连词,配对构成“虽然……然而……”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前面先容认一个事实,后面用“然而”引出意思相反或不一致的另一个事实。“虽然”用在前边分句,“然而”放在后面分句的开头。例如:

    ①一队亡命贵族,在黄土平原上仆仆奔驰。他们虽然仗剑驾车,然而看得出来,他们疲倦极了,饥饿极了。(秦牧《土地》)

    ②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许地山《落花生》)

    ③虽然彼此并不认识,然而他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深信鲁迅先生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决定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成的信件和文稿,送到鲁迅先生的手里。(唐弢《同志的信任》)

    有时,后面分句用“然而……却……”的格式,强调转折语气。“却”放在主语之后。例如:

    ④这时有伊索生的剧本的绍介和胡适之先生的《终身大事》的另一形式的出现,虽然并不是故意的,然而鸳鸯蝴蝶派作为命枢的那婚姻问题,却也因此而诺拉(Nora)似的跑掉了。(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 虽然……也……-关联词语词典

    虽然……也……

    “虽然”,连词;“也”,副词。配对组成“虽然……也……”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前面分句用“虽然”指出容认某种事实,表示让步;后面用“也”表示无论前边的事实如何,后果都相同。例如:

    ①我倒在一个农家院外的柴堆上睡着了,虽然有冰冷的雪风吹,也睡得很好。(周立波《娘子关前》)

    ②虽然全身淋湿,我丝毫也不后悔。(于敏《西湖即景》)

    ③她深藏着自己的经历,好在几次调动工作,已无人知道这点了,党总支书记虽然知道的,也不愿提起这些,使她感到屈辱。(陆文夫《小巷深处》)

    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鲁迅《故乡》)

  • 虽说(虽则)……然而……-关联词语词典

    虽说(虽则)……然而……

    “虽说”、“然而”都是连词,合用构成“虽说……然而……”的关联格式,表示转折关系。例如:

    ①来到这里的,虽说所谈的是船上生意经,然而游船的上下,划船拉纤人大都有个一定规矩,不必作数目上的讨论。(沈从文《边城》)

    ②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家里。(鲁迅《祝福》)

    有时,用“虽则……然而……”的格式表示转折关系。“虽则”,连词,相当于“虽然”,用于书面。例如:

    ③老通宝相信自己一家和“陈老爷家”虽则一边高门大户,而一边不过是种田人,然而两家的运命好象是一条线儿牵着。(茅盾《春蚕》)

  • 既然-关联词语词典

    既然

    “既然”,连词。有“已经这么”的意思,用于推论性因果复句的前面分句,叙述已经实现或已经证实的事,表示前提或根据,说明后面所说的结果是由此而来的。例如:

    ①既然他还不晓得我是高干子弟,压根还不知我为啥要颠儿到这九连来,我可懒得跟他去谈啥沂蒙山。(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②双双这个名字,既然被这么多的名称代替着,自然很难有露面的时候。(李准《李双双小传》)

    ③你既然知道了这件事,你自然明白这件事的秘密性,这事决不可洩漏出去,弄得银行本身有些不便当。(曹禺《日出》)

    有时,后面表示结果或结论的分句,可以用询问句或反问句的形式出现,让读者去思考。例如:

    ④既然穷人象战后印发的钞票一样多,哪里还知道某一张流落到哪里了呢。(何其芳《重庆随笔》)

    ⑤既然那时以后一般养牡丹的人都少见了,哪里还有什么有名的牡丹花呢?(严阵《牡丹园记》)

    ⑥既然向西突围没有可能,既然他能够凫过河去,为什么要留在这里作不必要的牺牲呢?(峻青《黎明的河边》)

    “既然”除单用外,还可以跟“那么、所以、于是、就、也、则”等呼应,配对构成“既然……就……”一类的关联格式,表示因果关系。

    【辨析】

    既然 既 (见“既”条)

    既然——因为

    两者都作连词,用于因果关系复句中表示原因或理由。“因为”句引出的是实际存在的客观原因,结果也是实际存在的;“既然”句引出的是理由、前提或推论的根据,结论是推断出来的,带有主观性。“因为”句放在结果句的前后不限,“既然”句只能用在结论句之前。

  • 既然……便……-关联词语词典

    既然……便……

    “既然”,连词;“便”,副词。配对构成“既然……便……”的关联格式,表示由前提或根据推出结果或结论。“便”,相当于“就”,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在我呢,既然没有果杲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很不耐这愁雾的后身的牛毛雨老是象帘子一样挂在窗前。(茅盾《雾》)

    ②但夜深没有睡的既然只有两家,这单四嫂子家有声音,便自然只有老拱们听到,没有声音,也只有老拱们听到。(鲁迅《明天》)

    ③因为政治部太嘈杂,莫俞同志决定要把我送到邻村去暂住,实际我的身体已经复原了,不过既然有安静的地方暂时休养,趁这个机会整理一下近三月来的笔记,觉得也很好,我便答应他到霞村去住两个星期,离政治部有三十里路。(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

  • 既然……就……-关联词语词典

    既然……就……

    “既然”,连词;“就”,副词。配对使用,构成“既然……就……”的关联格式,表示推论性因果关系。“既然”提出原因、理出和事实,置于前面分句;“就”引出由此推得的结果或结论,置于后面分句。前后分句的主语可以不同。例如:

    ①从明天起全厂开始考核,你们既然来了,我就把一些题目向你们透一透。(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②我劝他们说:老牛筋既然一时想不通,就让他多想想好了,强迫命令,批判斗争,都不是办法。(马烽《结婚现场会》)

    ③他忽然直觉到,既然他的老二被抓,这就等于说他已经没面子了。(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前后分句也可以同一主语,后面分句的主语往往承前省略。例如:

    ④我既然认清他,我就应该这样说,教这个人类中最劣种的人儿滚开去。(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⑤我既然摸准了她的脾气,只是笑了笑,就走进屋里。(孙犁《山地回忆》)

    ⑥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许地山《落花生》)

    前面分句可以叠用“既然”,叙述借以推论的多项前提或根据。例如:

    ⑦既然上一代人不能为下一代人做好全部的答案,既然生活里还有那么多的未知数,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张洁《方舟》)

  • 既然……那……就……-关联词语词典

    既然……那……就……

    “既然”,连词;“那”,连词;“就”,副词。搭配构成“既然……,那……就……”的格式,在复句中表示推论性因果关在前面分句,说出原因、事实;“那……就……”,承接上文,引出结果。“就”用在主语后谓语前,例如:

    ①既然战前上级开恩提我为副连长,给了我个首先去死的官衔,那我靳开来就得知恩必报!放心,我会在副连长的位置上死出个样子来!(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有时后面分句的主语承前省略,“那”、“就”连用,构成“那就……”的格式。例如:

    ②猛然他想起不远就是××同乡会,而同乡会的办事人赵某却曾有一面之雅。既然无处可去,那就去撞一下罢。(茅盾《喜剧》)

    ③因为它们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秦牧《菱角的喜剧》)

    ④既然他能为彭树奎争到这样一个机会,那就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 既然……那么……-关联词语词典

    既然……那么……

    “既然”,连词;“那么”,连词。成对使用,构成“既然……那么……”的关联格式,表示推论性因果关系。“既然”,说出原因、理由或事实;“那么”用在后面分句的开头,承接上文,引出结果。例如:

    ①唐先生亲自对我妈说:“你既然那样爱你的姑娘,望她做她那没有儿子的父亲底一个有出息的女儿,那么,你得送她读书了。”(田汉《苏州夜话》)

    ②可是,小春既然无病,而医生给开了药方,那么医生一定是在说谎。(老舍《不说谎的人》)

    ③既然头发可以是绿的,那么眼睛也可以是绿的了,她的眼睛一定如同一潭明澈见底的碧水。(航鹰《明姑娘》)

    有时,“那么”跟“就(也就)”连用,组成“那么……就(也就)……”的格式,用在后面分句表示结果。“就”、“也就”放在主语后谓语前,起强调作用。例如:

    ④商务馆制板,既然自以为未必比北京做得好,那么,成绩就可疑了,三色板又不相宜。(鲁迅《致许钦文》)

    ⑤我既然是个班主任老师,那么,他来了,我就开展工作吧……(刘心武《班主任》)

    ⑥文字既然含着尊严性,那么,知道文字,这人也就连带的尊严起来了。(鲁迅《门外文谈》)

  • 既然(既)……那末……-关联词语词典

    既然(既)……那末……

    “既然(既)”,连词;“那末”,连词。成对使用,组成“既然(既)……那末……”的关联格式,表示推论性因果关系。“既然”、“既”用于前面分句,叙述某种既成的事实,表示前提或根据;“那末”放在后面分句的开头,承接上文所述,引出结果或结论。“那末”,相当于“那么”,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就这位老医师所述的情况而论,他的女儿既然因为耳朵有病不能升学,又不宜离家远行,那末,正确的办法是什么呢?我以为她应该有计划地在家自学。(马南邨《自学与家传》)

    ②好,先生既是爱国的先进,那末请你先别运这私货!(于伶《汉奸的子孙》)

    有时,后面分句的主语之后、谓语之前用“也就”,构成“那末……也就……”的格式,对结果或结论起强调作用。例如:

    ③在另一方面,当学生的也应当了解:既然师和弟子的关系并不以师必贤于弟子、弟子必不如师为条件,那末,今天的学生在看到老师的某一方面的短处以后,也就不应该马上得到结论说,老师再不能作老师了。(廖沫沙《〈师说〉解》)

    ④我们的文艺,既然基本上是为工农兵,那末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既然……所以……-关联词语词典

    既然……所以……

    “既然”,连词;“所以”,连词。成对使用,组成“既然……所以……”的格式,用在复句中表示推论性的因果关系。“既然”在前面分句说明原因、理由,“所以”在后面分句的开头,引出由上文推出的结果。例如:

    ①生命何以必需继续呢?就是因为要发展,要进化。个体既然免不了死亡,进化又毫无止境,所以只能延续着,在这进化的路上走。(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②这本小书既然是说他作快板的话,所以叫做《李有才板话》。(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③他既然抱了这个成见,所以老刘同志讲了些什么他根本没有听进去……(赵树理《三里湾》)

  • 既然……也……-关联词语词典

    既然……也……

    “既然”,连词;“也”,副词。配对构成“既然……也……”的关联格式,在复句中表示推论性因果关系。“既然”提出前提、原因,“也”推出结论。例如:

    ①麻烦是一定会有的,不过现在既然是合作时期,表面上我们也不能做得太不象样子。(慕湘《晋阳秋》)

    ②既然离了,我说句话也没妨碍了,本来我就觉着你结婚早了些,尿布、奶瓶、火炉、家庭……唉呀呀!这些俗事会把任何一个天才的想象力全磨光的!(邓友梅《在悬崖上》)

    ③我早就看出不对头,既然能够搞小磨房,发展下去粉坊、菜园子不也可以?(李国文《改选》)

  • 既然(既)……于是……-关联词语词典

    既然(既)……于是……

    “既然(既)”、“于是”都是连词,合用构成“既然(既)……于是……”的格式,表示推论性因果关系。“既然(既)”叙述前提或理由,“于是”表示由于推理而得出结论。例如:

    ①这就是说,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和实际统一。他们既然违背了这条原则,于是就自己造出了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和实际分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②自己既在粮子里混日子,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于是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沈从文《边城》)

  • 既然……则……-关联词语词典

    既然……则……

    “既然”,连词;“则”,连词。合用构成“既然……则……”的关联格式,在复句中表示推论性因果关系。“既然”提出前提或根据;“则”引出结果或结论。例如:

    ①既然已经成功或将近成功,自己又是革命家,也就是中国的主人翁,则对于一切,当然有管理的权利和义务。(鲁迅《扣丝杂感》)

    ②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则被捧而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鲁迅《这个与那个》)

  • 不然-关联词语词典

    不然

    “不然”,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关系。前边分句提出一种情况,“不然”用在后边分句,表示对上文所说情况作假设性否定,并引出假设性的结果或结论。可以用陈述句表示结果或结论。例如:

    ①湿泥地真难走,好几回险些儿滑跌;幸亏是皮底鞋,不然一定湿透。(叶圣陶《夜》)

    ②我实在没有法了,不然,我决不敢再找到这儿来麻烦您。(曹禺《日出》)

    ③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好在到过的名湖不多,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谬论。(宗璞《西湖漫笔》)

    有时,也可以用疑问句表示结果或结论。例如:

    ④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么呢?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茅盾《林家铺子》)

    ⑤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孙犁《荷花淀》)

    ⑥它是胡涂了,昏迷了;不然它为什么要从烟筒里面出来呢?(老舍《小麻雀》)

    有时“不然”跟副词“就”配合着用,引出表示假设的结果或结论,强调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结果自然怎么样。例如:

    ⑦提出问题也要用分析,不然,对着模糊杂乱的一大堆事物的现象,你就不能知道问题即矛盾的所在。(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提示】

    有时,“不然”是一个动词短语,相当于“不是这样”的意思。要注意辨别。例如:

    ⑧不然,不然。胜败乃兵家常事,夫人不可以一时胜败论英雄。(姚雪垠《李自成》)

    “不然”作连词,还可以表示假设性的选择关系。相当于“如果不是这样,那或者……”。

  • 不然的话-关联词语词典

    不然的话

    “不然”,连词;“的话”,助词。组成短语“不然的话”,表示假设关系。意思和用法同“不然”基本相似。“的话”起强调假设语气的作用。一般用陈述句表示假设的结果或结论。例如:

    ①“如坐春风”,唔,让人开怀令人奋发的春风呵!每当这种时候,我总是一面仔细地吟味着每句话的含义,一面默默地抑制着自己的感情。不然的话,我大概会呼喊起来。(唐弢《琐忆》)

    ②他好象被谁打了一针吗啡似的,犟牛一样和这个顶,和那个斗,终于挣断了“缰绳”,为自己挣来了一死……不然的话,这是个多好的战斗骨干哪!(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坟茔》)

    有时,用疑问句表示假设的结果或结论。例如:

    ③依我看,一切暴乱造反的行为,如果不是那姓周的王子带头,至少也得有他一份儿!不然的话,为什么要丢掉职业,跑回家里来?(欧阳山《苦斗》)

    有时,“不然的话”跟副词“就”配合着用,引出假设的结果或结论。“就”,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例如:

    ④还有难的,是传话了,比如太太说:“高贵,去把大少爷给我找来!”传出去,则须说:“大高二爷,请你去把大少爷请来,太太在唤他!”或是:“大高二爷,太太叫你把大少爷找来!”或是:“太太叫高贵去找大少爷!”绝不能照样传出去,不然的话,就没规矩。(李劼人《死水微澜》)

  • 果然-关联词语词典

    果然

    “果然”,连词,有“如果真的”、“如果确实”的意思。用在假设复句的前面分句,表示假设的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的情况相符;后面分句引出这个假设实现后会产生的结果或结论。例如:

    ①一丝不容易觉察的微笑从闯王的嘴角流露出来,一方面是对官兵的蔑视,一方面是觉得果然是实现了他的希望,今晚可以让将士们休息了。(姚雪垠《李自成》)

    ②承先生不弃,拟将胡适之先生《朋友》一诗,代为删改;果然改得好,胡先生一定投过门生帖子来。(刘半农《复王敬轩书》)

    “果然”除了单用,还可以跟后面分句里的副词“就”合用,构成“果然……就……”的格式。“就”表示上述假设实现后自然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例如:

    ③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下去;只有坚持统一战线,才能坚持战争;只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战争,才能有最后的胜利。果然是这样,一切困难就能够克服。(毛泽东《论持久战》)

    ④宣传果然都是谎,宣传也就不会存在了,所以还当分别而论。(朱自清《论老实话》)

    ⑤先生如有正当的理由,尽可切切实实写封信来,与本志辩驳,本志果然到了理由不能存在的时候,不待先生督责,就可在《新青年》杂志社中,设起香案,供起“至圣先师大成孔子”的牌位来!(刘半农《复王敬轩书》)

    【提示】

    “果然”不仅可以作连词,还可以作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或句首,充当状语,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的情况相符。例如:

    ⑥这歌编得果然好!(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⑦她果然站住了,站在路灯底下。(姜天民《第九个售货亭》)

    ⑧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茹志鹃《百合花》)

  • 即便……还(还是、仍然)……-关联词语词典

    即便……还(还是、仍然)……

    “即便”,连词;“还(还是、仍然)”,副词。配对构成“即便……还(还是、仍然)……”的格式,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即便”,跟“即使”类似,多用于书面;“还”,有“仍然”、“依然”的意思,表示情况继续存在,不因上文所说的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前后文意不一致。例如:

    ①和兄弟厂、区社队、街道这些关系户打交道,应交给副厂长和科长们。这也可以留有余地,即便下边人捅了漏子,您还可以出来收场。(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②这样的人即便知道了很多的一个一个分散的互不连贯的现象,实际上还必然是一问三不知;或者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或者知其二而不知其一。(马南邨《变三不知为三知》)

    有时,后面分句用“还是”搭配,语气比“还”重一些。例如:

    ③光靠清楚什么是不够的,即便想清楚了,还是什么也没有解决。(何士光《青砖的楼房》)

    ④应当说,即便是人们在盲目、狂热地进行着全国规模的极左大竞赛的年月,时间的河流,生活的河流还是在前进,没有停息,更不是什么倒流。(古华《芙蓉镇》)

    有时,后面分句用“仍然”搭配,表示某种结果或结论持续不变。例如:

    ⑤她似乎在严寒的季节,就已经预示了春天的到来;而在东风吹遍大地的时候,她更加不愿离去,即便枝折花落,她仍然不肯凋谢,始终要把她的生命献给美丽的春光。(邓拓《可贵的山茶花》)

  • 即使……但(但是、却、然而、其实)……-关联词语词典

    即使……但(但是、却、然而、其实)……

    “即使”,连词;“但(但是)”,连词;“却(然而、其实),副词。合用构成“即使……但(但是、却、然而、其实)……”的格式,表示有转折意义的让步的假设关系。“即使”用在前面分句,表示让步的假设;跟后面分句表示转折的“但”或“却”之类词语配对,引出意思相反的另一个事实。

    在“即使……但(但是)……”格式中,“但(但是)”引出同上文假设相对立的意思。例如:

    ①民国既经成立,辫子总算剪定了,即使保不定将来要翻出怎样的花样来,但目下总不妨说是已经告一段落。(鲁迅《从胡须说到牙齿》)

    ②内中所指,是一大队遗少群的风气,并不指定着谁和谁;但也因为所指的是一群,所以被触着的当然也不会少,即使不是整个,也是那里的一肢一节,即使并不永远属于那一队,但有时是属于那一队的。(鲁迅《“感旧”以后(上)》)

    ③那时,“围剿”反复这种形式,即使不说完全结束,但是一般的结束是可以断言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④即使尔后尚有一个战争时期,但是已离世界的永久和平不远了。(毛泽东《论持久战》)

    在“即使……却……”格式中,“却”引出跟上文相对或相反的动作行为或情况。例如:

    ⑤所以,即使上海和汉口的牺牲者的姓名早已忘得干干净净,诗文却往往更久地存在,或者还要感动别人,启发后人。(鲁迅《忽然想到(十一)》)

    ⑥这时候,即使只值半文钱,却是真价值;即使丑得要使人“恶心”,却是真面。(鲁迅《我还不能“带住”》)

    在“即使……但是却……”格式中,“但是”跟“却”连用,加重转折的语气。例如:

    ⑦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他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唐弢《琐忆》)

    “即使……然而(然而却)……”的格式,多用于书面。“然而”跟“却”连用,转折的意味加重。例如:

    ⑧现在在码头上,公共机关中,大学校里,确已有着一种好象普通话模样的东西,大家说话,既非“国语”,又不是京话,各各带着乡音,乡调,却又不是方言,即使说的吃力,听的也吃力,然而总归说得出,听得懂。(鲁迅《门外文谈》)

    ⑨中国现下的所谓文学家又作别论;即使是真的文学大家,然而却不是“诗文大全”,每一个题目一定有一篇文章,每一回案件一定有一通狂喊。(鲁迅《忽然想到(十一)》)

    在“即使……而……其实……”格式中,连词“而”跟“其实”连用于后边分句,引出跟上文相对或相反的另一件事,表示对上文的修正和补充。例如:

    ⑩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鲁迅《读书杂谈》)

  • 即使……仍然(仍旧)……-关联词语词典

    即使……仍然(仍旧)……

    “即使”,连词;“仍然(仍旧)”,副词。配对构成“即使……仍然(仍旧)……”的格式,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即使”用在前面分句表示让步的假设;后面分句用“仍然(仍旧)”呼应,表示不论上文情况成立与否,结果或结论持续不变。“仍然”,多用于书面;“仍旧”,多用于口语。例如:

    ①即使日本侵略者被打败了,中国仍然可能发生内战,将中国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去,这是一个可能性,这是一个前途。(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②竟有这样的事,即使说出了她的姓名,我仍旧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她。(管桦《葛梅》)

    有时,“即使……仍然(仍旧)……”用在主谓结构中。“即使”引出一个名词或介宾短语(限于“在……”、“对……”、“跟……”),表示一种极端的情况;“仍然(仍旧)……”强调这种情况的持续不变。例如:

    ③即使在法庭上,布鲁诺的神色仍然是凛然不可侵犯的。(郑文光《火刑》)

  • 倘不然(如若不然)-关联词语词典

    倘不然(如若不然)

    “倘不然”,关联短语。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不这样”的意思,多用于书面。前边提出一种可能的情况,接着用“倘不然”表示对这种情况的假设性的否定,并引出否定后的结果或结论。例如:

    ①退朝之后,他就赶紧下一道特别的命令,叫百姓都要学禹的行为,倘不然,立刻就算是犯了罪。(鲁迅《理水》)

    ②而且中国的鬼还有一种坏脾气,就是“讨替代”,这才完全是利己主义;倘不然,是可以十分坦然的和他们相处的。(鲁迅《女吊》)

    ③这也难怪,因为创作是并没有什么秘诀,能够交头接耳,一句话就传授给别一个的,倘不然,只要有这秘诀,就真可以登广告,收学费,开一个三天包成文豪学校了。(鲁迅《不应该那么写》)

    “如若不然”,关联短语。用法跟“倘不然”相同。例如:

    ④一部分人是反对抗大的,这就是国内的投降派和顽固派。这一点正是表明抗大是一个最革命最进步的学校,如若不然,他们就不会反对了。(毛泽东《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 要不然-关联词语词典

    要不然

    “要不然”,关联短语。意思和用法跟“要不”相同,表示对前边所提情况的假设性的否定,多用于口语。例如:

    ①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老舍《茶馆》)

    ②每一次总是好几个人,尾巴上颈项上都拖得有,我自己还要一手提一个:就这样往返有好几回。要不然死的人会更多些。(沙汀《随军散记》)

    ③自己钓上来的鱼,应该格外好吃的,也该尝一尝!要不然,我把你钓竿折断当柴烧啦!(鲁彦《钓鱼》)

    ④末一句是客气话,赞成施先生的其实并不少,要不然,能堂而皇之的在杂志上发表吗?——这“孤独”是很有价值的。(鲁迅《“莎士比亚”》)

    有时,“要不然”跟副词“就”配合着用,引出结果或结论。例如:

    ⑤她笑着,倚着我闭上眼睛呆一会,然后说:“行了,该用功了,咱们规定好半小时休息一次,谁破坏了罚谁,要不然咱俩就要变成二流子了。”(邓友梅《在悬崖上》)

    有时,“要不然”跟助词“的话”合用,加强假设的语气。“要不然的话”,再跟副词“就”配合着用,有加强肯定的语气的作用。例如:

    ⑥“白马非马”,如果我首先肯定了你是只马,那就不管你是白的还是黑的,你怎么玄也休想滑得过去!要不然的话,世界上的黑白为什么会那样容易就被颠倒了呢?(陆文夫《美食家》)

    【提示】

    “要不然”,作连词,还可以表示假设性的选择关系。

  • 纵然……还是(总)……-关联词语词典

    纵然……还是(总)……

    “纵然”,连词;“还是(总)”,副词。配对使用,构成“纵然……还是(总)……”的格式,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纵然相当于“即使”,用在前面分句,表示让步的假设;后面分句用“还是(总)”呼应,“还是”强调结果继续不变;“总”强调结果必定是这样的。前后文意不一致。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纵然他夫妇是这样手艺高明,贤德出众,可还是一天比一天更受熬煎。(欧阳山《三家巷》)

    ②纵然她也拿不出主意,那么,总能让人家知道我桂珍在这当中是没有可以指责的。(周克芹《晚霞》)

    【辨析】

    纵然——纵令——纵使——纵(见“纵……也(亦)……”条)

  • 纵然……也……-关联词语词典

    纵然……也……

    “纵然”,连词;“也”,副词。配对使用,构成“纵然……也……”的格式,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纵然”相当于“即使”,表示让步的假设,先承认某种情况为事实;“也”说出跟这个假设实现了的后果恰恰相反的情况,前后文意有转折。用于书面。例如:

    ①正说着,他忽然注意到了么吵吵和联保主任。纵然是一个那么迟钝的人,他们的形状,也不免略略叫他吃惊起来了。(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②纵然有土匪来,我们也没个什么给他抢。(吴组缃《一千八百担》)

    ③他底英雄对于她变得太高了,成了高得不可攀摘的月亮,纵然她此时对他哭坏了眼睛,哭哑了声音,她也不能够得到他了。(巴金《家》)

  • 除非……否则(不然)……-关联词语词典

    除非……否则(不然)……

    “除非”和“否则”、“不然”都是连词。配对构成“除非……否则(不然)……”的关联格式,表示唯一条件关系。这种格式先从反面指出唯有某种条件,才会得到某种结果,再从反面指出失去这样的条件会产生什么结果。相当于“除非……才……否则……”的格式。例如:

    ①报告会上除非被逼得没办法,否则,还是隐讳…点为好吧。(曾德厚、木杉《有意无意之间》)

    ②唉,我从来不那么乐观,什么事不确确实实地抓到手,就不能算成,除非电影院里今天上演,否则什么意想不到的情况都会发生。(张洁《方舟》)

    ③除非你有本事使第二个人上当,不然,只能卖个麻雀价。(郑效农《花鸟鱼市》)

    有时,表示结果的分句前置,并省略“否则”,表达的意思相同。例如:

    ④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伊索生自己寄给他。(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⑤即使个人主义的作品,一写出,就有宣传的可能,除非你不作文,不开口。(鲁迅《文艺与革命》)

  • 必定 一定 定然 肯定 必然 必 定-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必定 一定 定然 肯定 必然 必 定

    必定bìdìng 一定yīdìng 定然dìngrán 肯定kēndìng384必然bìrán 必bì 定dìng

    副词。表示事理上确定如此。

    “必定”强调说话人对事理的判断或推理的确凿性。例如:“兵慌马乱的时期,车必定便宜一些;他只顾了想买车,好似卖骆驼是件毫无困难的事”(老舍:《骆驼祥子》);“毛病似乎是在他太老实,老实就必定吃亏,没有情理可讲”(同上书);“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一定”和“定然”都强调说话人的主观分析和主观看法。“一定”通用于口语、书面语和各种场合,是常用词;“定然”只用于书面语,是文言词,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不常用。例如:“他冷静地等待着一定要来的事”(茅盾:《腐蚀》);“我应允她一定把这件事告诉阿屈”(草明:《倾跌》);“只要我们真正地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就一定能够战胜一个一个困难,取得一个个新胜利”(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老傅定然是听得懂的,瞧他的眼睛一亮,眯眯地笑了,笑得真甜”(《人民文学》,1982,4);“先生高瞻远瞩,成竹在胸,此去定然马到成功”;“她这样远来,就她来说,定然费了不少思索”(《收获》,1982.3)。

    “肯定”强调确定无疑;有强烈的“断然如此,不容置疑”的语气。例如:“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必须改革,这是肯定无疑的”(《人民日报》,1979.10.10);“在我们中间,我相信,肯定有未来的鲁迅和郭沫若的”(《人民文学》,1979,4);“他肯定吃了不少苦头,但神情却是若无其事”(同上刊,1980,1)。

    “必然”强调客观上或规律上会如此。例如:“可以说,语言艺术的大师必然是擅于运用比喻的”(秦牧:《艺海拾贝》);“她又舍不得一切的东西,说不定抹布也要埋在包裹里。那结果必然是走不了”(叶圣陶:《小病》)。

    “必”兼有“必然”和“必定”的意思;是文言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沈从文:《边城》);“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同上);“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五家堡子”(萧军:《八月的乡村》);“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必有光明的前途”。

    “定”在意思上和“一定”、“定然”一致,但略为轻些;有书面语色彩,多用在书面语里修饰单音动词或“能”“要”“可”“会”“肯”等单音助动词。例如:“他心想;一搂抱,一亲吻,定使两人的关系急趋直转,搞得火热”(柳青:《创业史》,第一卷);“校庆日返母校,定能与老同学欢聚”;“我拦阻她,还是定要卖,我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鲁迅:《伤逝》)。

    “肯定”可作为形容词,表示“正面的而非否定的”(如说:“问他去不去,他的回答是肯定的”);又可作为动词,表示“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如说:“必须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这两种用法的“肯定”,和本组其它的词没有同义关系。

  • 怅惘 惘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怅惘 惘然

    怅惘chàngwǎng 惘然wǎngrán

    形容词。表示失意而迷惘。

    “怅惘”侧重于不如意、失望,含有没精打采的意味。例如:“传来的消息竟又是落选,她很难过,怅惘地走出宿舍,漫无目的地走向湖边”;“他们怅惘,饥饿,寒冷,困倦,该向哪里去好啊”(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但是我,就单只这一事也已是增加着怅惘的回忆了”(郭沫若:《学生时代》)。

    “惘然”强调心中若有所失、无可如何而且心神迷惘的样子;意思比“怅惘”轻,但是具体一些。例如:“‘哦’,张太太惘然应了一声,心里却在忖量:也许她就要问我,穿这么多,怎么不怕热”(《茅盾短篇小说集》);“‘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我和母亲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鲁迅:《故乡》)。

  • 沉默 缄默 默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沉默 缄默 默然

    沉默chénmò 缄默jiānmò 默然mòrán

    形容词。表示不说话。

    “沉默”含有沉静无声的意味。例如:“李自成遥望远方,沉默片刻”(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中册);“我问是怎么回事,大家立即沉默下来”(《人民日报》,1978,11.6);“屋内沉默而紧张”(《曹禺选集》);“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巴金;《家》)。

    “缄默”强调闭着嘴;含有“坚持着不吭声或坚决不说”的意味,意思比“沉默”重;只使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例如:“几天的容忍缄默,似乎不能再维持,象彆足了的水,遇见个出口,就要冲激出去”(老舍:《骆驼样子》);“谁也猜不透她心底压抑着多少苦痛的思想与愿望,她是异常缄默的”(《曹禺选集》);“大家纳闷,何以她在会上缄默不语”。

    “默然”强调按常情该说话却不开口说的样子,含有“反映出有某种特殊情绪或心理”的意味;意思也比“沉默”稍重;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我们默然地对着,静听那汩——汩的桨声,几乎要入睡了”(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平素见面,话没个完,临别了,相对默然”(臧克家:《诗与生活》);“听说大家又这样忆念着周金,周炳就又伤感起来,默然不语”(欧阳山:《三家巷》)。

  • 惆怅 怅怅 怅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惆怅 怅怅 怅然

    惆怅chóuchàng 怅怅chàngchàng 怅然chàngrán

    形容词。表示由于失意而不痛快。

    “惆怅”强调愁闷的心情,含有伤感的意味。例如:“他十分惆怅,无聊地唤着妻的小名”(叶圣陶:《小病》);“他似乎想起了过去那个晚上,那件旧事,心中十分惆怅”(《沈从文小说选集》);“何德成望着她的背影,心里很是惆怅”(艾芜:《还乡记》)。

    “怅怅”强调不痛快的心绪,意思比“惆怅”稍轻;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虽说现在已经有了卷土重来的希望,他仍然不免有些怅怅”(茅盾:《子夜》);“整日在车站等候,终未见来,心中不免怅怅”。

    “怅然”强调感到不如意而不痛快的样子,意思的轻重和“怅怅”一致;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用。例如:“思一别遂已匝月,为之怅然”(鲁迅:《书信·许寿裳·一〇》);“散坐在讲堂里的二十多个听讲者,有的怅然了”(鲁迅:《端午节》);“鸿渐一人站着,怅然若失,望柔嘉的背影在隔街人丛里出没……也就赶过去”(钱钟书:《围城》);“这样叹了一声,他眼上似乎有点湿润了。他怅然地走回房舱里去”(洪灵菲:《流亡》)。

  • 纯 纯粹 纯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纯 纯粹 纯然

    纯chún70纯粹chúncuì70纯然chúnrán

    副词。表示“完全只是”的意思。

    “纯”多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可以和“系”搭配组合。例如:“汉代石刻画纯系吾国民族风格”(《傅雷家书》);“郭沫若来,道及九江、安庆捣毁党部、工会,屠杀民众,纯由蒋氏直接指挥”(《周恩来选集》,上卷);“中国字形具有一种独一的妩媚,有几个字的结构,我看纯是艺术家的匠心”(徐志摩:《印度洋上的秋思》)。

    “纯粹”强调没有一点儿其他的因素,在语气上和意思上比“纯”略强。例如:“整个组织纯粹被几个坏人所控制”;“语言的一切被了解为言语行为的总和,纯粹是生理的和心理的”(岑麒祥:《普通语言学》)。

    “纯然”强调完全如此样子;是书面语用词,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那样的纯然一色”(茅盾:《风景谈》);“民国六七年的时候,好象还没有纯然文艺性质的社团”(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三集·导言》);“无奈已经到了现在,又经过目睹‘打倒反革命’的事实,纯然的那时的心情,实在无从追蹑了”(鲁迅:《三闲集》)。

  • 断乎 断然 绝对-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断乎 断然 绝对

    断乎duànhū 断然duànrán 绝对juéduì

    副词。表示坚决而充分肯定地和毫无商量余地或无条件地。

    “断乎”强调完全肯定而无可商量或不容置疑的语气;一般用于否定句中;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浓厚。例如:“对于违反人民意志的任何欺骗,不管他们怎样说和怎样做,是断乎不许可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实绩具在,说它‘雅’,固然是不可的,但指为俗,却又断乎不能”(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断然”强调坚决地肯定和果断态度;可用在否定或肯定句中;有书面语色彩。例如:“铁木耳断然拒绝承认和宣读这份材料”(刘心武:《醒来吧,弟弟》);“对这门亲事,当初是断然拒绝了的”(郁达夫:《迟桂花》);“‘能赶上多少,就算多少,总比不上的好。’赶车的姑娘断然地说,声调里充满了自信和骄傲”(艾芜:《夜归》)。

    “绝对”强调没有任何条件地,含有“完全地”的意味;也可用于肯定句和否定句。例如:“替反动派做宣传,绝对不可干”(郭沫若:《洪波曲》);“在战争中提倡勇敢牺牲英勇向前的精神和动作,是在正确的作战计划下绝对必要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 愤愤(忿忿) 愤然 愤愤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愤愤(忿忿) 愤然 愤愤然

    愤愤(忿忿)fènfèn 愤然fènrán 愤愤然fènfènrán

    形容词。表示气愤并在神态、行为、话语等上面表现了出来。

    “愤愤”侧重于气愤持续下去,含有“因不平、感情上很受不了或很不满意而十分生气”的意味;多用作状语,和“不平”组合为固定词组“愤愤不平”。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鲁迅:《故乡》);“‘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己搬走了。’阿Q提起来便愤愤”(鲁迅:《阿Q正传》)。“看见那受凌辱者的悲惨样子,心里不由得愤愤不平”。

    “愤然”强调气愤表现出来的样子,意思比较具体;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较浓厚;多用作状语和谓语。例如:“代表们听到这些恶意污蔑的话,都愤然离座退出会场”;“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眷真的制艺和试帖来”(鲁迅:《白光》)。

    “愤愤然”兼有“愤愤”和“愤然”的意思,强调气愤持续下去所表现的样子;是一般的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不浓厚;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形和“愤然”一致。例如:“(秦始皇)愤愤然走上御座”(《沫若文集》,第四卷);“勾想起这件损害了自己声誉的事,他情不能已地又愤愤然,一手把报纸掷下”。

  • 孤单 孤独 孑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孤单 孤独 孑然

    孤单gūdān 孤独gūdú 孑然jiérán

    形容词。表示孤身无靠,独自一人。

    “孤单”强调只身、单一,有“寂寞可怜”的意味;可以重叠。例如:“他又恨自己到底没有先见之明;不然,这一笔冤枉的逃难费可以省下,又免得几十天的孤单”(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杨沫:《青春之歌》);“力量是从群众当中来的,离开群众,我是多么渺小,多么的孤单啊!(《杨朔散文选》);“我们不明白她为什么喜欢一个人过,孤孤单单的”。

    “孤独”强调独处,含有“不可能有人或不愿找别人同自己相处一起”的意味。一般不能重叠来用。例如:“我年青时,既没有父母兄弟,又没有好朋友,非常孤独”;“祖母望着那转眼便将不见的亲爱的背影,心头突地一沉,感到异常空虚,自己真成孤独的人了”(《叶圣陶文集》,第二卷);“她从小不爱讲话,不爱笑,孤独,不爱理人”(杨沫:《青春之歌》)。

    “孑然”以没有右臂的形状(“孑”的本义)来形容只身一人,强调独自一人,无伴而孤寂的样子;本有比喻的形象色彩,现已模糊;是文言词,有书面语色彩,口语中不用。有时可用来比喻孤单的东西;不能重叠。例如:“如今妻离子散,只有孑然一身”;“空旷的海滩上,只是我一人孑然而立”;“转老住的几间平房孑然焉底”(《新华文摘》,1982,1)。

  • 固然 诚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固然 诚然

    固然gùrán 诚然chéngrán

    副词。表示先承认某个事实而引起下面话语的转折,以带出正意。

    “固然”强调本来确实是那样;要同“可是”“但是”“但”或“却”等搭配呼应。例如:“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鲁迅:《坟》);“回去可以照看东西固然很好;但是风声这样紧,一去之后,犹如珠子抛在海里,谁保得定必能捞回来呢”(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这固然可以混去一小点时间,但有时却又不能不令人更加生气”(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这固然是抗战时期的生活风味,然而中国艺术家的享受就在和平时期似乎和这也不能相差得很远”(郭沫若:《洪波曲》)。

    “诚然”强调事实真的如此;一般要同“但”“但是”“然而”搭配呼应;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过去的社会,诚然是那个样子。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欧阳山:《苦斗》);“活诚然不痛快,死可也不容易”(钱钟书:《围城》);“事情诚然要意外地变坏,那又怕什么呢”(《茅盾文集》,第二卷)。

    “固然”在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退一步的乙事实”时(如说:“乘上汽车固然是好,乘不上走走路也可以细细游览”),和“诚然”没有同义关系。“诚然”在表示“真是”时(如说:“孩子很喜欢那几只小鸡,它们也诚然可爱”),也不是“固然”的同义词。

  • 果然 果真 当真-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果然 果真 当真

    果然guǒrán 果真guǒzhēn 当真dàngzhēn385

    副词。表示事情如所预料地出现或事实同预料的相符。

    “果然”强调如所预料地那样;最为常用,适用于各种场合。例如:“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鲁迅:《祝福》);“三点钟光景,果然全体保甲长协同保安队同保安团分途出发”(茅盾:《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老先生肚里有话,果然在周六的数学组会议上,他第一个发了言”(《新港》,1979,6);“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凉了”(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

    “果真”和“当真”都强调情况的真实或实在。“果真”还强调如所预料地出现;意思比“当真”“果然”都重些;“当真”含有“真的那样做”的意味,适用于口语,有口语色彩。例如:“过了两天,她果真又到大庙里来”;“果真,他好象是换了两条腿,跑得如风似电”(玛拉沁夫:《花的草原》);“他果真回来了,可见人家的传说不虚,办学校的事他们准要干的”(《叶圣陶文集》,第二卷);“他当真很小心把党员证藏在内面衣服的口袋里”(茅盾:《子夜》);“要是他此番当真还是‘创’不成‘作’,那责任该当由‘生活’由社会去负”(茅盾:《有志者》);“心里害怕见到这个人,偏在市场上当真碰见他”。

  • 还是 仍 仍然 仍旧 依旧-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还是 仍 仍然 仍旧 依旧

    还是háishì 仍réng 仍然réngrán 仍旧réngjiù 依旧yījiù

    副词。都表示情况继续如此不变。

    “还是”带强调的语气,具有口语色彩,是口语用词,俗白文字里也使用。例如:“可是我来了一个月了,还是在矿山”(阮章竞《矿山医生》);“第二天清早,我从窟窿里钻出来,一眼看见她还是一动也不动地坐在那块石头上”(《萧也牧作品选》;“头天他还是拥有一百多只羊的主人,可是过了一夜……狼只给他剩下一只小羊”(萧乾:《万里赶羊》)。

    “仍”和“仍然”是文言词,口语里一般不用,书面语色彩较浓。“仍然”强调继续表现出原有状态,意思比“仍”略重。例如:“但是母亲仍不放心,切实叮嘱我:以后把刀子藏好,剪子也要藏好,都不许再给父亲了”(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卷);“尽管,她的外表仍是那么平静,她的内心,却被某种从未经验过的情绪所激动”(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虽然是二十七岁了,装扮起来仍是很动人”(《靳以文集》,上卷);“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鲁迅:《祝福》);“第二天,仍然照着平常的习惯,刘希坚在刚响八点钟的时候便醒了”(《胡也频小说选集》);“坟台前的那汪水洼,仍然丛生着粉红色的狗尾巴花”(刘绍棠:《草莽》)。

    “仍旧”和“依旧”都强调和原来情状的一致关系,都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很少用。“仍旧”较为侧重于保持原来情状;“依旧”则侧重于依原样继续下去。例如:“只是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地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鲁迅:《社戏》);“然而严重而已,事不关己,大概是仍旧不至于去自杀的”(《唐弢杂文选》);“但我仍旧在这里写文章”(同上);“她虽然遭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可是意志仍旧那样坚强”;“青年突击队的红旗,依旧那般鲜艳”(王汶石:《新结识的伙伴》);“别人都已就寝,独有他依旧在灯下看书”。

    “还是”在表示“没想到这样而竟然这样”(如说:“问题还是真难解决”)、“这样办好一点”(如说:“屋里空气不好,还是打开窗吧;”)的意思时,以及用作连词而表示前后是可供选择的项目时(如说:“你去公园,还是去剧场?”),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

  • 即使 即令 即便 即或 纵使 纵然 纵令 就是-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即使 即令 即便 即或 纵使 纵然 纵令 就是

    即使jíshǐ 即令jílìng 即便jíbiàn 即或jíhuò 纵使zòngshǐ 纵然zòngrán 纵令zònglìng 就是jiùshì

    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把让步从句和主句连接起来;多用在让步从句开头。

    “即使”和“即令”都含有“使得如此或达到此种地步”的意味。“即使”较常用,除常见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即令”的让步意思比“即使”强些,有书面语色彩,一般很少用于口语。例如:“即使能够侥幸的在这草洼里隐蔽一个白天,可是又谁能够知道:在这一天里,河东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峻青:《黎明的河边》);“对着言语不通的大众,即使装一装手势,有时也还能懂得的”(《唐弢杂文选》);“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南腔北调集》);“我们的作战计划,应把敌人可能占领三点……作为一种基础,部署持久战,即令敌如此做,我也有应付之方”(《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即令第二次试验失败,我们亦无气馁的理由”。

    “即便”含有“便是如此,就算这样”的意味;适用于口语,有口语色彩。例如:“即便是她的哥哥得罪了父亲,我们不是把人家打了么”(曹禺:《雷雨》);“即便他们白天回不来,晚上也总要赶回来参加会议的”;“不要说捉住了丢人现眼,一辈子难做人,即便是贼神庇护,蒙混过去,你良心上过得去?”(《小说月报》,1981,12)。

    “即或”强调或者会这样,设想这样;是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浓厚。例如:“这不是少数人所能做,而这类人现在很不多,即或有之,更不该轻易用去”(鲁迅:《两地书·第一集北京·一二》);“不过我这样子,即或是有头发,也不美的”(《冰心选集》);“此类诗体,宋后少有篇什,即或偶有名家写作一二首,亦难为佳作而多不传”。

    “纵使”“纵然”含有“放开来说,随便如何”的意味,让步的意思都较重,比“即令”更重些;都是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比较浓厚。“纵使”还有“使得如此,达到如此地步”的意味;“纵然”则强调就是成为那种样子也如何,比较典雅。例如:“是他们,怀揣着几个冻硬的山药蛋,站在……弥天的烈火中,纵使剩下一个人,还擎起石头不后退一步”(魏巍:《这里是今天的东方》);“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寻,有佳音可赏,而一片光雾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冰心:《往事》);“纵使有一两回类此的事件,实不足以震动国民,他们还很麻木”(鲁迅:《两地书·第一集北京·一二》);“你纵然不为自己想,你也应当想到那些对你期望很殷的人”(巴金:《春》);“农民革命纵然取得了推翻一个旧的封建皇朝的胜利,但是胜利的果实却总是为地主阶级用这样那样方法所窃取”(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纵然江南和益州有些发展,并不能抵补关中等地的衰落”(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

    “纵令”是“纵使”的等义词,较少使用。例如:“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纵令是叫得人应,也来不及援助她了”(周立波:《山乡巨变》)。

    “就是”含有“假设的情况算是肯定的事实”的意味;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例如:“就是你不想干,我也要干下去”;“偷去儿颗大印?真天真,就是把市委大楼、汽车全交给你们,你们掌得了权?”(《当代》,1981,2)。

  • 寂静 寂然 沉寂-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寂静 寂然 沉寂

    寂静jìjìn9 寂然jìrán 沉寂chénjì

    形容词。表示完全没有声响,十分静。

    “寂静”强调不仅没有声音,而且平静;含有空漠的意味。例如:“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鲁迅:《伤逝》);“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生机”(碧野:《天山景物记》);“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哄哄地作响”(茅盾:《风景谈》)。

    “寂然”强调一定环境中很静的状态,比较具体;是文言词,书面语色彩比较浓厚。例如:“立刻,音乐停止了,电灯熄灭了,一切寂然”(方纪:《三峡之秋》);“‘咚咚’的脚步声响了片刻后也寂然了”(巴金:《寒夜》)。

    “沉寂”强调静的程度深,含有“环境中本有说话发声的人或发音的东西,却都默不作声”这种意味。例如:“这哪里是海,只是沉寂的河湾,静悄悄的连一点波浪的响声也听不见”(刘白羽:《红色的十月》);“老师停下话来,呆立着,久久不张口,大家都望着他,教室里沉寂而酿着不安”;“于是会场突然沉寂下来,谁也不说话了”(方纪:《三峡之秋》)。

    “沉寂”在表示“毫无动静和消息”的意思时(如说:“战况沉寂”),和“寂静”“寂然”没有同义关系。

  • 惊愕 愕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惊愕 愕然

    惊愕jīng’è 愕然èrán

    形容词。表示吃惊而愣住。

    “惊愕”强调感到十分奇怪而吃惊。例如:“这时候,他们也看见了我们,双方都惊愕地沉静了片刻,枪就响起来了”(峻青:《黎明的河边》);“壮丁们看见我进去,自然也惊愕一下”(郭沫若:《洪波曲》);“非常的意外,意外得使我惊愕了”(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愕然”强调很意外而愣住的样子,有形象色彩。例如:“徐鹏飞丢掉电话,掀开窗帘,愕然地看着激怒的人海”(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经他这一说,我愕然了”(郭沫若:《洪波曲》);“我在办公室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问我鲁迅先生逝世的情况,我愕然了一会,因为那天……实在毫无消息”(唐弢:《回忆·书简·散记》)。

  • 惊讶 惊奇 惊异 惊诧 诧异 骇异 骇然 纳罕-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惊讶 惊奇 惊异 惊诧 诧异 骇异 骇然 纳罕

    惊讶jīngyà248惊奇jīngqí 惊异jīngyì248 惊诧jīngchà248诧异chàyì 骇异hàiyì 骇然háirán 纳罕nàhǎn

    形容词。表示感到非常奇怪的。

    “惊讶”“惊奇”“惊异”“惊诧”都强调使人心里吃惊。“惊讶”含有“因觉得很奇怪而发出叹声和流露出表情”的意味,比较具体。例如:“‘玲子,玲子,’下面忽然起了一个男人的轻微的唤声。我惊讶地掉头往窗外看去”(巴金:《窗下》);“她惊讶地想,为什么炮火连天的时候,战士们干这不相干的事情呢”(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位认识我的司机立即招呼我,惊讶地问道:‘你还没有走吗?’”(刘白羽:《红玛瑙集》);“一开门,见是她匆促转回家来,我惊讶得一时说不出话”。“惊奇”突出因特殊、没有见过或超出预想之外而感到很奇怪的内心情态。例如:“‘啊!’顾涌惊奇的望着他,想在他脸上找出更多的证明来”(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你原来这么大了,竟还投有出过疹子?’他遇到了什么奇迹似的,惊奇地问”(鲁迅:《弟兄》);“那个大孩子听说坐轮船从大海里走,惊奇得张大了口,问那轮船在哪里”。“惊异”突出感到怪异、不寻常的内心状态,意思比“惊奇”“惊讶”重;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例如:“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方志敏:《清贫》);“在她被煽动起来的愤懑情绪中还隐含着一种惊异的成分”(杨沫:《青春之歌》);“忽听人声嘈杂,自远而近,并有很多灯笼火把,使他们大为惊异”(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下册)。“惊诧”有时含怀疑的意味,意思的轻重和“惊讶”一致;是书面语用词,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鲁迅:《二心集》);“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朱自清:《温州的踪迹》)。

    “诧异”兼有“惊异”和“惊诧”的意思,轻重程度和“惊异”一致。例如:“再瞧瞧若飞同志住的房间,虽然门还虚掩着,可是门角有被捣毁的痕迹,心里更加诧异”(杨植霖等:《王若飞在狱中》);“周炳听见妈妈这样问,倒诧异起来,他用惊疑不定的眼光打量着周杨氏”(欧阳山:《三家巷》);“你也是石庄人?我很诧异”(碧野:《月亮湖》);“深更半夜,谁亮着灯在那里试验呢?我真有点儿诧异”。

    “骇异”和“骇然”都含有“因奇怪得大出意外而受震惊”的意味,意思比“惊异”“诧异”又重些;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用。“骇异”强调感到异乎寻常;“骇然”则突出感到怪异而震惊的样子,比较具体。例如:“主人骇异地迎上前去,问他是哪里人,他口吃似地答了,主人一时糊涂的,但立刻明白了,就是那个皮贩”(柔石:《为了奴隶的母亲》);“回家住下,我自己对我的病,倒也没有什么惊奇骇异的地方”(郁达夫:《迟桂花》);“从窗口望去,骇然见一披头散发的穿着白衣服的妇女站在湖边”;“两人听得骇然,正要回答,汪处厚伪装出正颜厉色道:‘我有句声明。我娶你并不是为了经济省钱……’”(钱钟书:《围城》)。

    “纳罕”强调觉得稀奇少见,含有“难以理解而纳闷”的意味,意思的轻重和“惊讶”“惊奇”“惊诧”一致;一般只作谓语。例如:“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鲁迅:《狂人日记》);“更使他们纳罕的是这班人的脸上一点惊异的表示都没有”(茅盾:《子夜》)。

  • 决然 毅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决然 毅然

    决然juérán 毅然yìrán

    副词。表示对于采取某种行动很坚决。

    “决然”强调作出决定而决不改变。例如:“总编辑并未决然反对,先做半步未必没有希望”(茅盾:《蚀》);“我不依恋,我也不决然舍离”(瞿秋白:《饿乡纪程》);“‘好好,’他带着决然忍受一切的神情说,‘就照你哥子说的做吧!’”(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毅然”强调毫不犹疑的态度和坚决去千的勇气,意思比“决然”重,是褒义词。例如:“正是在这个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历史关头,毛主席毅然到重庆来了”(《人民日报》,1976.12.25);“他勇猛地觉悟了,毅然走出这冰冷的家,而且,——毫无怨恨的神色”(鲁迅:《伤逝》);“只是在自己,却还不能毅然决然将他毁灭,还想借此暂时看看逝去的生活的余痕”(鲁迅:《坟》)。

  • 冷淡 冷漠 漠然 澹然(淡然) 淡漠-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冷淡 冷漠 漠然 澹然(淡然) 淡漠

    冷淡lěngdàn 冷漠lěngmò 漠然mòrán 澹然(淡然)dànrán 淡漠dànmò94

    形容词。表示没有热情、不关心。

    “冷淡”强调对事、对人缺乏感情,很不热心;在用于对人的情形下,还有“疏远、不肯亲热对待”的意味。例如:“我被他这种冷淡的态度,弄得不知该怎么好了”(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它低垂着头,永远被人很冷淡地待遇着”(《杨朔散文选》;“许云峰冷淡地微笑了一下,让对方继续讲下去”(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冷漠”强调漠不关心,不关痛痒;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少用。例如:“周挺杉对他的冷漠态度,使副指挥大不高兴”(张天民;《创业》);“这又即刻来冷嘲我,并使我失却那冷漠的镇静”(鲁迅:《伤逝》);“人生是冷漠的,幸福只是作家笔下的意愿”(《收获》,1982,6)。

    “漠然”突出漠不关心的样子,意思比“冷漠”具体一些,但要轻一些;。文言词,具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他见了学校里诸位先生,都叫了一声,与其他工人招呼他们的雇主一样,漠然而少有情意”(《叶圣陶选集》),“吉田漠然地听着我的话,仿佛一个明知已经濒于死亡、对任何仙丹妙药都不再感兴趣的人一样”(《当代》,1982,2);“暗夜也好,天明也好,与自己好像是漠然无关”(阿英:《新年试笔》)。

    “澹然”突出对事、对人缺乏感情而很不热心的样子,意思和冷淡较一致,但比较具体些,比较轻些;是书面语用词,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听妻子说完了这件惨事,他只澹然地微微摇了一下头,不说什么话”;“‘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澹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鲁迅:《祝福》)。

    “淡漠”侧重于不起感情的反应,没有兴致;意思也比“冷淡”“冷漠”轻。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少用。例如:“三姑娘陈文婕是个沉作淡漠的人”(欧阳山:《三家巷》);“平常,他对街道的事情、邻里的事情,是比较淡漠的,现在竟一反常态,主动要往邻居家里去调解”;“可是表面上她依然对一切都淡漠,依旧沉默寡言”(杨沫:《青春之歌》);“胡快嘴本想说上几十句,但心中淡漠,没有兴致,就叹了口闷气”(冯骥才等;《义和拳》)。

    “冷淡”在表示“不热闹、不兴旺”(如说:“杂货店好几天生意冷淡”)或“不热情,不关切地对待(别人)”(如说:“好好招待,不要冷淡了人”)时,和“冷漠”“淡漠”都没有同义关系。

  • 明显 显然 分明-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明显 显然 分明

    明显míngxiǎn 显然xiǎnrán 分明fēnmíng

    形容词。表示清楚地显示出来而让人很容易看出的。

    “明显”强调显示得很明白。例如:“她对我讲这话的时候,她的疑惧我的态度更表示得明显”(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琴提起觉民逃婚的事情……这又是一个不可消灭的明显的证据,给她证实那个眼界和那些并不是虚伪的东西,连像她这样的人也可以达到的”(巴金:《春》);“这一思索和探求的过程,在他的创作中留下明显的痕迹”(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卷)。

    “显然”强调有清楚显露的状态;多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较常用作状语。例如:“这时只有董桂花这妇联会主任一人是显然的同她的群众有了区别”(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显然,她不会再说下去了,她已经说得较多的了”(《收获》,1982,5);“这篇作品在辛酸的笑声中,还可以看出作者的‘不能抑制的显然的愤怒’”(唐弢、严家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卷)。

    “分明”强调让人很容易看出来;例如:“从那个忍着笑代表十七岁年纪微向上翘的嘴角,我看出一种回答,意思清楚分明”(《沈从文小说选》);“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鲁迅:《祝福》)。

    “分明”在表示“界限或区别很清楚”的意思时(如说:“这两种行为放在一起,黑白分明,对照强烈”),和“明显”“显然”没有同义关系。

  • 偶然 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偶然 偶

    偶然ǒurán 偶ǒu339

    副词。表示不是必然地、一般情形不会有而却忽然地(发生)。

    “偶然”是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常用词,无特殊色彩。例如:“偶然有几回鼻子塞了,他也并不在意”(《叶圣陶文集》,第一卷);“那天夜里,我偶然睡不着,起来坐在院子里看书,没想到就那么巧会地震,房子很快震塌了”;“莫大年想拔腿往东跑,心中偶然一动,镇静了几秒钟,反向前迎过那个巡警来”(老舍:《赵子曰》)。

    “偶”是文言词,只用于书面语,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一般同单音动词组合。例如:“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鲁迅:《狂人日记》);“命运,已经变成一个膨胀过度的气球,只要偶一不慎,便有即时破灭的危险”(《叶紫选集》);“偶成旧体诗三律以做本文束尾”(萧军:《我们第一次应邀参加了鲁迅先生的宴会》)。

    “偶然”常可用作形容词,表示“非一般规律的,不是必然发生而却发生的”(如说:“那类使人感动的事象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事”〔秦牧:《花城》〕;“他今天喝酒是偶然的”)。这种用法的“偶然”,不和“偶”构成同义词。

  • 平安 安全 安好 安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平安 安全 安好 安然

    平安píng’ān 安全ānquán 安好ānhǎo 安然ānrán

    形容词。表示没有危险,没有威胁,不出事故,安稳正常。

    “平安”强调平静安稳,不出事故;常用于环境状态、旅途等;可以重叠而加强程度。例如:“沛君仿佛万事都已做讫,周围都很平安,心里倒是空空洞洞的模样”(鲁迅:《弟兄》);“这样,我们便从敌人的腹心平安地走到码头来”(洪灵菲:《流亡》):“强盗抢快班船么?没有听人说起过呀!栗市快班么?早已到了,一路平安”(《茅盾短篇小说集》);“一行十人平平安安地到达了南疆的和阗”。

    “安全”强调没有危险和威胁,生命或财产能妥善地保全;可用于生产、交通、居住环境、身体等方面;很少重叠来用。例如:“老师傅一再叮嘱徒工们,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注意安全放料”;“他是一位安全行车万里的优秀司机”(《解放军文艺》,1978,6);“老太太不肯到野外去,怕露天不安全,她总躲在城墙边一个防空洞里”(冰心:《我的邻居》);“她好象不愿她的好友为肉体上的安全而损失一点人格”(老舍:《赵子曰》)。

    “安好”强调安稳正常,状况良好,意思比“平安”“安全”重;多用于生活和健康状况;有书面语色彩,常在书信中使用。例如:“家中安好如常,请勿挂念”;“不知老母近来安好否”;“他不知道他们可安好,不知道他们出了什么乱子没有,不知道他们此刻睡了不曾”(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安然”强调平静无事,没有危险的状态;多用于出走的行动,对周围环境的感觉;是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比“安好”浓厚。例如:“天空愈来愈黑,正好掩护他安然脱离敌人的陷阱”(罗广斌、杨益言:《红岩》);“人们走到这里,就解除了对深山密林的恐怖,反觉得安然如家”(曲波:《林海雪原》)。

    “安然”在表示“很放心,没有顾虑”的意义时(如说:“虽然孩子是第一次出门,父母心中却也安然”),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

  • 确实 实在 委实 的确 确乎 确 真正 当真 确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确实 实在 委实 的确 确乎 确 真正 当真 确然

    确实quèshí385实在shí2ài417、417 委实wěishí 的确díquè 确乎quèhū 确què385真正zhēnzhèng 当真dàngzhēn176确然quèrán

    副词。表示情况的真实性肯定无疑。

    “确实”强调情况真确、属实。例如:“你尽管眼看不见罪恶,罪恶却还是永远无恙地确实存在”(肖楚女:《艺术与生活》);“他这番慷慨激昂的议论,配合他那道貌岸然的尊容,确实赢得了几下掌声”(茅盾:《锻炼》)。

    “实在”和“委实”都强调事实上就是如此。“实在”含有“无论如何也这样”的意味:“委实”突出“实际真是这样”的意思,是书面语用词,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诸位父老,我们并不是闹着玩的,实在是日本人不让我们活下去了”(端木蕻良:《大江》);“因为实在无法应付这开门便是七件事的艰难,葛秋含泪忍泣,劝过父亲多少次!”(《小说月报》,1982,2);“也难怪人们感觉迟钝,而此类消息实在并不新鲜”(同上刊,1982,3);“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鲁迅:《社戏》);“这世界委实了不得”(《小说月报》,1982,2)。

    “的确”“确乎”“确”都侧重于真确,无可置疑地如此。“的确”有强调的语气,可以用于句首。例如:“你说要我跟你谈谈!我也的确想跟你谈谈”(《小说月报》,1982,3);“的确,贫农们不怕失掉什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她的确最了解我的全部病情”(郭小川:《严厉的爱》)。“确乎”带强调而感慨或渲染的语气,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用。例如:“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鲁迅:《鸭的喜剧》);“自从他出了壁报,跟他越来越熟的人确乎不少”(茅盾:“手的故事》);“队附开口不得。因为十三保确乎穷,买办日用品没有销路”(沙汀:“还乡记》)。“确”在意思上和“的确”较一致,但轻一些,没有那么强调;是一般的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比“确乎”淡;一般多修饰“是”,使用范围狭窄。例如:“从村人看来,他确是一个异类”(鲁迅:《孤独者》);“这一夜,我久久不能入睡,我觉得拂拂吹动窗帘的确是海风”(刘白羽:《红色的十月》);“当我们底情感要求一种表现时……确是不可因别的在那个‘要求’之外的原因而表现”(肖楚女:《艺术与生活》)。

    “真正”强调真的,一点不假;含有“地道、本色”的意味。例如:“没有好的全战役计划,绝不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几乎从没有人听他叹过一口气,见他真正皱过一次眉头”(《小说月报》,1982,3)。

    “当真”和“真正”一样,也强调真而不假,但是含有“果然真的”或“该是真的”这种意味;多用于口语,有口语色彩。例如:“在我呢,当真没有理由不满意”(茅盾:《全运会印象》);“说死容易,当真去死,可实在不容易啊”(杨朔:《海市》);“哈哈,好象天也帮助我们,第二天哪当真暖了些”;“婉小姐……忙又改口道:‘店里的事,当真也得他留点心才好。’”(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确然”强调显出真实情况;是文言词,和“确乎”一样具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例如:“上月确然收到过一封两人联名写的信,我与那两写信人却素不相识”;“逃学的确然没有”(《叶圣陶选集》);“事情倒确然可信呢”(同上)。

    “真正”常用作形容词,表示“实质完全符合于名义上所指的”(如说:“他才是真正的英雄”)。这种用法的“真正”,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

  • 然后 而后-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然后 而后

    然后ránhòu 而后érhòu

    副词。表示接着在某个时间或某件事情的后面。

    “然后”强调接着某种活动、动作或情况。例如:“从三月初开始,对整个无线电厂进行改造,训练职工。然后,以一百名职工的规模开始生产磁带录音机”;“先是下乡,然后走上了别的工作岗位”(《光明日报》,1979.2.24);“苏东坡记文与可画竹,说他先有‘成竹在胸’,然后铺纸濡毫,一挥而就”(《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你超过了他,然后他又超过了你”(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而后”含有在某种动作或情况完了后稍有间歇和转折的意味;是文言词,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用。例如:“自然先有认识而后有信念”(《巴金散文选》);“他写了作品,也喜拉人听他读几段,征求意见,而后修改”(《十月》,1982,5);“先把底亮了出来,而后再解释”(《老舍论剧》);“必须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敌,确有把握而后动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 泰然 恬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泰然 恬然

    泰然tàirán 恬然tiánrán

    形容词。形容遇到事情安静自如的状貌。

    “泰然”强调从容、镇定,是褒义词。例如:“遇紧急事,她总是镇定对付,泰然处之”;“我看了看周副主席,他泰然自若,毫无惧色,迈着平稳的步子向前走着”;“他们恶毒地问:‘要是日本宪兵拿着手枪请您演戏,您怎么办呢?’梅兰芳同志泰然地答道:‘那我就准备死呗!’”(《文艺评论选集》,第一卷)。

    “恬然”强调满不在乎;在褒贬上是中性词。例如:“他受着友人们的接济居在安南路上的一个弄子里,自己虽然是恬然,而他的女人却是如坐针毡”(《沫若文集》,第五卷);“众人皆惊,独一老丈恬然不以为怪”。

  • 徒然 枉然 白 白搭-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徒然 枉然 白 白搭

    徒然túrán 枉然wǎngrán 白bái 白搭bádā

    形容词。表示(进行某种活动)用了心机气力,却不起作用,并无效果。

    “徒然”强调空费心机气力去进行;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常充作状语,也可充作谓语。例如:“只是念书、生话,不练习写也是徒然”(丁玲:《生活·创作·修养》);“他不能徒然冒险,作不必要的牺牲”(巴金:《春》);“‘现实’派又太粘着于现实了,它暴露得很多,可是徒然叫人愤慨而已,终无补于事实”(茅盾:《夜读偶记》)。

    “枉然”强调枉去进行,得不到任何收获,很不值得;也有书面语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常充作谓语,很少作状语。例如:“彭总计划得再好,我们打不好也是枉然”(杜鹏程:《保卫延安》);“没有这种认识,那就随便你怎么要求他,怎么不断提醒他,也是枉然”(《文艺报》,1979,6)。

    “白”和“白搭”都强调做得不起作用,毫无价值。“白”含有惋惜的意味;多同单音词搭配,适用于口语,有口语色彩;可重叠来用;只能充作状语,不能作谓语。例如:“他假如能够同着你一道死,也是不枉自活了一世”(《沫若剧作选》);“他们是不应该白死的”(同上);“个个都只吃半碗饭便放下了碗筷,剩大半锅饭,是白白浪费的了”。“白搭”多用于尚未进行而已看出进行了会不起作用的情况;是口语用词,口语色彩很浓厚;只能充作谓语。例如:“准备了一大桌菜全白搭,人家临时事忙不肯来了”;“来了也不是白搭,打死我我也没有钱给他”(《曹禺选集》)。

  • 完全 全然 全-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完全 全然 全

    完全wánquán360、475全然quánrán 全quán360、381

    副词。表示通统整个地,彻头彻尾、自始至终地。

    “完全”通用于口语、书面语和各种场合,没有特殊色彩。例如:“他完全是责备的口气”(《柔石选集》);“全战壕的战士们……猛然地飞蹦出去,完全忘却了上空的敌机正在嚎叫着扔下雨点般的炸弹”(吴强:《红日》);“若不把他底生命完全夺去,虽然不完全,也还可以得着生活上一部分的美满”(《许地山选集》)。

    “全然”是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例如:“我们这里隔上峰还远,但是县长对于我们就全然不同了:他简直就在你的鼻子前面”(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翠环听见这样全然意外的话,连忙掉过头来看他”(巴金:《春》);“农民的眼睛,全然没有错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最初,他还企图去了解她,但后来见得要了解是全然地不可能”(茅盾:《蚀》)。

    “全”比起“完全”、“全然”,意思轻些;是口语用词,有口语色彩。例如:“他们背地里干的那些事,我全知道了”;“这一仗打得真痛快,敌人全给我们干掉了,一个不漏”;“外人说我和谭先生底事,全是不对的”(《许地山选集》)。

  • 巍峨 巍巍 崔巍 崔嵬 巍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巍峨 巍巍 崔巍 崔嵬 巍然

    巍峨wēi’é 巍巍wēiwēi 崔巍cuīwēi 崔嵬cuīwéi 巍然wēirán

    形容词。表示(山或建筑物等)高大雄伟。

    “巍峨”和“巍巍”都含有“有威势地高耸着”的意味;“巍峨”更明显地表示高大,能够重叠;“巍巍”有时可以后面不加“的”而直接修饰名词。例如:“背后是巍峨的山,一层比一层高”(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巍峨的葱岭在阳光下闪烁”(碧野:《在葱岭下》);“巍峨王宫,傍水矗立,古堡残垣,点缀岸边”(《人民日报》,1979.9,13);“十三艘战舰,加上五艘大客轮,就象十八座钢铁山峦,巍巍峨峨,黑压压地挤满了整个海面”(《当代》,1979,2);“朱总司令永远象巍巍太行山耸立在我们面前”(刘白羽:《巍巍太行山》);“只留下巍巍的响沙梁,诉说着传奇的神话”(杨啸:《绿风》);“月亮……老早从浦东巍巍的厂房背后露出整个笑脸”(郭先红:《征途》)。

    “崔巍”“崔嵬”都含有“高大得突出而气势不凡”的意味;“崔嵬”还强调屹立。例如:“崔巍的高山是可以冲断的呢”(《沫若文集》,第五卷);“一到九江,便看见市的南面有崔巍的庐山,象平地立起的屏风”;“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周立波编:《散文特写选》;“中华自古多弟兄,屹立崔嵬民族宫”(《沫若诗词选》)。

    “巍然”含有“挺拔而坚固”的意味,除用于山和建筑之外,还可用于人和高大的树木等;一般充作状语,很少作定语。例如:“庐山巍然屹立在长江之滨”;“卜东昌巍然不动,心想,怕死就不干这一行了!”(《中国青年》,1980,6);“这座庙外,有两株波罗蜜巍然屹立”(秦牧:《花城》)。

  • 照样 照旧 依样 依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照样 照旧 依样 依然

    照样zhàoyàng 照旧zhàojiù 依样yīyàng 依然yīrán

    副词。表示和原来的样子一样地。

    “照样”和“照旧”都强调照着样子。“照样”侧重于象原先的做法、方法那样;“照旧”则侧重于和先前的习惯、行为一样,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少用。例如:“调到哪儿,我还照样给你扎针”(艾明之:《她和她的歌》);“没有你,地球就不转了吗?地球还是照样地转”(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寒来暑往,岁月如流,她照旧到处打短工”(曹靖华:《春城花飞》);“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鲁迅:《祝福》);“登山队休息过后,照旧往上攀登”。

    “依样”和“依然”都强调还是原来样子。“依样”还表明“依原来那样”,是一般的书面语用词,有书面语色彩;“依然”侧重于原先样子的显现,是文言词,比较典雅,书面语色彩比“依样”“照旧”浓厚些。例如:“当他才走出胡同口的时候,从胡同的那一头,来了一个穿着黄灰色短衣裤的工人;他们依样的作那呼啸的暗号”(庐隐:《月下的回忆》);“有三十多年没有到西湖来了,湖山依样妩媚多姿”;“她那时正站在宿舍阶檐之下,神气依然是那样的空漠而且呆板”(《陈翔鹤选集》);“我疑心我的眼睛不管用了:怎么敌人的炮楼……依然巍然地高耸在那里!”(《萧也牧作品选》);“但他得救以后,无非以为占了便宜,何尝改悔;并且因为是早已营就三窟,又善于钻谋的,所以不多时,也就依然声势赫奕,作恶又如先前一样”(鲁迅:《坟》)。

  • 惠然肯来-实用委婉语词典

    惠然肯来

    用作邀约他人前来的欢迎词。也作“惠然来”、“惠然”、“惠来”。

  • 毫无善状,故我依然-实用委婉语词典

    毫无善状,故我依然

    意为我对自己目前的现状很不满意,没有什么进步。

  • 浩然英风-实用委婉语词典

    浩然英风

    用于称颂人的节操正大严正,卓为楷模。

  • 轩然霞举-实用委婉语词典

    轩然霞举

    形容女子俊美潇洒像天空中的彩霞焕然飘展。

  • 生而长皙,颀然若削-实用委婉语词典

    生而长皙,颀然若削

    婉指身体长大,身材瘦削,很高挑的样子。

  • 岿然独存-实用委婉语词典

    岿然独存

    形容某种学说、成就是独一无二,经受了时间的考验,继续存在于世。

  • 流水自然成涧壑,闲云终日护楼台-实用委婉语词典

    流水自然成涧壑,闲云终日护楼台

    意为有流水的地方自然会有沟壑,而天上闲散的云彩整天都好像在守护着屋宇的楼台。语出明张诗《崔西峨山中别起楼台寄赠》。

  •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实用委婉语词典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意为下棋赢了固然欣慰,但输了也高兴,并不难堪。语出宋苏轼《观棋》。

  • 子然一身-实用委婉语词典

    子然一身

    意为处在孤独单身的落寞境况中。也作“块然一身”。

  • 怆然-实用委婉语词典

    怆然

    婉指悲伤。意为悲怆、凄怆。如“怆然泪下”。

  • 恻然-实用委婉语词典

    恻然

    婉指心情凄恻。也作“怆恻”、“恻恻”。“恻隐”,则表示对别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