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巾

巾(巾)是什么意思

  • 巾帼-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巾帼jīn guó

    【释义】:

    古代妇女的头巾发饰。代“妇女”如:巾帼英雄。《晋书·宣帝纪》:“(诸葛)亮数挑战,帝(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 巾箑-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巾箑jīn jié

    【释义】:

    绢扇。箑,扇。晋·潘岳《寡妇赋》:“命阿保而就列兮,览巾箑以舒悲。”李善注:“箑,扇也。”元·陈樵《咏楼赋》:“偃靡芜,动巾箑。”

  • 头巾-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头巾tóu jīn

    【释义】:

    古时一种头饰,用以束发、保暖、装饰之用,根据朝代和地位有各种不同的质料和样式。

  • 幅巾-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幅巾fú jīn

    【释义】:

    头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绢裹头,故名。后裁出双脚称为幞头。《东观汉记·鲍永传》:“更始殁,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及见康柴车幅军,以为田叟也,使夺其牛。”宋·李上交《近事会元·幞头巾子》:“今宋朝所谓头巾,乃古之幅巾,贱者之服。”

  • 纶巾-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纶巾guān jīn

    【释义】:

    古代用丝做的头巾。《晋书·谢万传》:“万著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 巾裹-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巾裹jīn guǒ

    【释义】:

    头巾。《新唐书·裴谂传》:“(唐宣宗)取御奁果以赐,谂举衣跽受。帝顾宫人,取巾裹赐之。”

  • 巾絮-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巾絮jīn xù

    【释义】:

    头巾。《周礼·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汉·郑玄注:“燕衣服者,巾絮、寝衣,袍之属。”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上》引王念孙曰:“絮与帤通,帤亦巾也。《说文》:‘帤,巾帤也。’巾帤即巾絮也。”

  • 鞨巾-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鞨巾mò jīng

    【释义】:

    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列子·汤问》:“北国之人,鞨巾而裘。”张湛注:“鞨,音末,《方言》俗人帕头是也;帕头,噪头也。”

  • 儒巾-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儒巾rú jīn

    【释义】:

    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明代通称方巾,为生员的服饰。宋·林景熙《元月得家书喜》诗:“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清·李渔《怜香伴·婚始》:“小生儒巾员领,丑扮丫环,杂扮掌礼,众鼓吹纱灯引上。”

  • 巾帼-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巾帼jīnguó

    指妇女——须眉

  • 巾帼-古语词今用词典

    巾帼jīngguó

    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巾和发饰,其种类和颜色有多种。中国古代贵族妇女在祭祀大典时戴用。蜀丞相诸葛亮多次率大军翻山越岭,远道伐魏,与魏司马懿相拒于渭南。诸葛亮远道进兵,宜速战,因而多次向魏军挑战。但司马懿坚守不与交战,其目的是将蜀军拖垮,以逸待劳,为激司马懿出兵,诸葛亮派人给他送去“巾帼妇女之饰”,讥刺他不像个男子汉大丈夫。司马懿虽生气动怒,但并不感情用事,借魏明帝“令坚守勿动”为由,拒不出战。直至诸葛亮病死,蜀军退回。(《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诸葛亮出斜谷”宋·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后引申为:妇女的代称。

    今沿用引申义。

    峻青《雄关赋》:“她头戴朱缨金盔,身穿粉底银甲战袍,手抚银色鲨鱼鮹青锋宝剑,昂首挺胸地站在城楼上,俨然是一位身扼重关力敌千军的守关武士,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体育报》:“排坛群英角逐友谊杯,四川须眉、陕西巾帼金榜居首。”《团结报》:“由全国妇联等十四个单位发起的巾帼建功活动,是全国妇女界的一件盛事。”

  • 冠 冕 巾 弁 胄 帽-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冠 冕 巾 弁 胄 帽

    [冠guān 冕miǎn 巾jīn 弁biàn 胄zhòu 帽mào]

    同 帽子。

    异 【冠】 帽子的总称。《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弹冠:掸掸帽子)《汉书·霍光传》:“免冠顿首谢”。成语有“怒发冲冠”。

    【冕】 ①大夫以上的贵族所戴的礼帽。《左传·哀公十五年》:“服冕乘轩”。(服:戴。轩:高级官员乘的车)杜预注:“冕,大夫服;轩,大夫车。” ②特指帝王的礼帽。如《汉书·东方朔传》:“冕而前旒”。(旒:音liú,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 ③后以“冕旒”作帝王的代称。

    【巾】 头巾,扎在头上的织物。本是庶人平民戴的,汉代以后贵族也有以裹巾为雅的。李白《嘲鲁儒》诗:“首戴方山巾”。(方山巾:一种儒生所戴的头巾)柳宗元《赠江华长老》诗:“室空无侍者,巾履唯挂壁。”

    【弁】 ①用皮革做成的帽子。最初为帝王狩猎时所戴,后来成为贵族戴的礼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庄公)不说弁而死于崔氏。”(说:音tuō,脱,脱掉)《尚书·金滕》:“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滕之书”。(尽弁:都穿上朝服) ②后来又为武官所戴,所以旧时低级武职又称“弁”,如“马弁”。(马弁:旧时军官的护兵)

    【胄】 金属制成的头盔,作战时用以保护头、颈。贾谊《治安策》:“将吏被介胄而睡”。(被:披。介:甲。睡:打瞌睡)

    【帽】 后起字。杜甫《饮中八仙歌》:“脱帽露顶王公前”。

  • 华阳巾-古文观止词典

    华阳巾huà yáng jīn

    【词性】:名词

    道士戴的一种帽子(1)。《黄冈竹楼记》:戴华阳巾。——头戴华阳巾。

  • 黄巾-古文观止词典

    黄巾huáng jīn

    【词性】:名词

    指黄巾起义军。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起义军以黄巾裹头,故称“黄巾军”(1)。《朋党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等到黄巾军起义,汉朝大乱。

  • 巾-古文观止词典

    巾jīn

    【词性】:名词

    冠的一种,以葛或缣制成,形如,横著额上,古时尊卑共用(1)。《北山移文》:窃吹草堂,滥巾北岳,诱我松桂,欺我云壑。——盗取吹竽的位置住在草堂里,滥用隐士的头巾住在北山中,迷惑我苍松和丹桂,欺骗我白云和深谷。

  • 巾车-古文观止词典

    巾车jīn chē

    【词性】:名词

    有帷幕的车(1)。《归去来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或者乘着巾车,或者划着小船。

  • 巾帼-古文观止词典

    巾帼jīn guó

    【词性】:名词

    原义为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因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此暗喻专门拟占的作家(1)。《徐文长传》: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不是那些妇女一样专门事奉别人的作家所能比得上的。

  • 不戴头巾男子汉-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不戴头巾男子汉

    【释义】:

    头巾:古代男子裹头的织巾。比喻有男子气概的妇女。《水浒全传》二四:我是一个不戴头巾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婆娘!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的人,不是那等搠不出的鳖老婆。

    ⊙不戴网儿的妇人

    网儿:妇女头饰。《西湖二集》十:只因他广读诗书,深知礼义,每每看着《列女传》便啧啧叹赏道:“为女者须要如此,方是个顶天立地的不戴网儿的妇人。”

    ⊙不戴帽儿的汉子

    《醒世姻缘传》三三:他娘说:“好小厮,我起你的皮!你哄你那傻爹罢了,你连我这不戴帽儿的汉子也哄起来了!”

    ⊙不戴头巾的男子

    《三侠五义》五二:宁妈妈是个精明老练之人,不戴头巾的男子。

    ⊙不戴巾的汉子

    《醒世姻缘传》五六:薛教授是不能起床,薛夫人是个不戴巾的汉子。

  • 大头巾-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大头巾

    【释义】:

    官帽,借指官吏。《水浒全传》三二:况兼如今世上,都是那大头巾弄得歹了,哥哥管他则甚。《西湖二集》二〇:有了钱,便眉开眼笑,没了钱,便骨董了这张嘴。世上大头巾人多则如此。

  • 戴巾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戴巾的

    【释义】:

    俗称士大夫阶层的人。《醒世恒言》三:只见里边三个戴巾的从内而出,一个女娘后面相送。

  • 头巾吊在水里——就开了交-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头巾吊在水里——就开了交

    【释义】:

    歇后语。头巾:帽子。吊:掉。交:谐胶。帽子掉在水里,粘帽子的胶就被水泡开了,即“开胶”,谐开交。意指结束,分手。《醒世姻缘传》八:其次,还有那娼妓,倒也着实该做:穿了极华丽的衣裳,打扮得妖滴滴的,在那公子王孙面前撒娇卖俏,日日新鲜,中意的,多相处几时,不中意的,“头巾吊在水里——就开了交”,倒也有趣。

  • 秃子包网巾——饶这一抿儿也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秃子包网巾——饶这一抿儿也罢

    【释义】:

    网巾:裹发的头饰。一抿儿:一些、一点儿。抿儿:抿头发时所蘸的油或水极少,故用“一抿儿”形容微小的数量。秃子没几根头发,裹网巾是没必要的事,所以说饶这几根头发也算了。比喻饶这一回也罢了。《金瓶梅词话》六一:你赌几个誓,我教春梅舀一瓶子凉水,你只吃了,我就算你好胆子。论起来,盐也是这般咸,醋也是这般酸。秃子包网巾——饶这一抿儿也罢了。

  • 网巾圈儿——打靠后-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网巾圈儿——打靠后

    【释义】:

    歇后语。网巾圈:古代束发用的丝网圈,头上的网巾圈束好时打结在脑后,比喻忘到脑后。也比喻往后退缩。《金瓶梅词话》五:这婆娘过来和西门庆说道:“我的武大,今日已死,我只靠着你做主,大官人休是网巾圈儿——打靠后。”

  • 大头巾-汉语惯用语辞典

    大头巾dà tóu jīn

    指官僚。《水浒传》“如今世上,都是那大头巾弄得歹了。”

  • 方巾气-汉语惯用语辞典

    方巾气fāng jīn qì

    比喻道学气学究气。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招贴即扯》“和袁中郎同时活在中国的,无锡有一个顾宪成,他的著作,开口‘圣人’,闭口‘吾儒’,真是满纸‘方巾气’。”

  • 老头巾-汉语惯用语辞典

    老头巾lǎo tóu jīn

    指迂腐的老儒。明杨慎《升庵诗话·黑云》“或问此诗(指李贺《雁门太守行》)韩王二公去取不同,谁为是?予曰宋老头巾不知诗。”按,宋老头巾谓王安石。

  • 绿头巾-汉语惯用语辞典

    绿头巾lǜ tóu jīn

    绿色头巾。汉代卑贱者所服。唐代李封责令罪人裹绿头巾以示辱。元明两朝娼妓、乐人家中男子都规定戴绿头巾。后俗称妻有外遇为戴绿头巾。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奇政》“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日数为等级,日满乃释。吴人著此服出入州乡,以为大耻。”《元典章·礼部二·服色》“至元五年十月…该准中书省札付娼妓之家多与官员士庶同着衣服,不分贵贱。今拟娼妓各分等第穿着紫皂衫子,戴着冠儿。娼妓之家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巾。”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下·绿头巾》“吴人称人妻有淫行者为绿头巾。”《续孽海花》“孙三拍拍她马屁,也得了不少的钱,自然没有话说,情愿戴了绿头巾,到小寓中伺候她。”

  • 屎头巾-汉语惯用语辞典

    屎头巾shǐ tóu jīn

    指妻妾有外遇。元李文蔚《燕青博鱼》“哥也,你是个好男儿,休戴着这一顶屎头巾。”

  • 头巾气-汉语惯用语辞典

    头巾气tóu jīn qì

    头巾,指明清时规定给读书人戴的儒巾。头巾气指读书人的迂腐习气。明杨慎《升庵诗话·右丞诗用字》“王右丞诗:‘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孟浩然云‘重以观鱼乐,因之鼓枻歌。’虽用助语辞,而无头巾气。”

  • 巾-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巾jīn

    ①古代揩拭用的织物。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②覆盖、裹头或缠束的丝织品。陶潜《归去来兮辞》:“或命~车,或棹孤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③裹盖。《庄子·天运》:“~以文绣。”

    【巾帼】①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晋书·宣帝纪》:“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妇人之饰。”(亮:诸葛亮。帝:指司马懿。)《新唐书·高丽传》:“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②代称妇女。《聊斋志异·二班》:“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

    【巾笥】(-sì)用巾布包好藏在箱箧中。《庄子·秋水》:“王~而藏之庙堂之上。”柳宗元《龟背戏》:“庙堂~非余慕,钱刀儿女徒纷纷。”

  • 卫生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卫生巾wèi shēng jīn

    【释义】:

    一种妇女经期使用的卫生用品。由吸水纸、絮装吸收层、胶带纸等组成的条状物,可粘在内裤上。《市场报》1989.5.15:“由于卫生巾的价格相对较高,很多消费者还是愿用传统的卫生纸。”

  • 儒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儒巾rú jīn

    【释义】:

    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明代通称方巾,为生员的服饰。丁玲《母亲》:“不同的只是武陵家里供的是一个凤冠霞帔的老太太,而这里是一个儒服儒巾的少年。”

  • 兜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兜巾dōu jīn

    【释义】:

    围巾。

  • 手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手巾shǒu jín

    【释义】:

    拭面或揩手用的巾。今多指毛巾。老舍《牺牲》:“他屋子的窗户都开着,窗台上还晒着两条雪白的手巾。”有的地区指手帕。沙汀《困兽记》:“‘啊,还有!’她递给他一方手巾,‘要是高兴,去看看老吴吧!’”

  • 手巾把-现代汉语大词典

    手巾把shǒu jīn bǎ

    【释义】:

    旧时饭馆、澡堂或剧场中的堂倌或富家仆人用热水沃过再拧干以供客拭面的热手巾。老舍《骆驼祥子》:“张妈既是得伺候着烟茶手巾把,那群小猴自然全归祥子统辖。”

  • 披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披巾pī jīn

    【释义】:

    用来披在肩上的织物。郭沫若《瓶》:“她披的是深蓝色的绒线披巾,有好几次被牵挂着不易进行。”

  • 头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头巾tóu jīn

    【释义】:

    ①古代男子裹头的纺织品。特指明清时规定给读书人戴的儒巾。如:秀才头巾。②妇女裹头的纺织品。徐迟《牡丹》:“她贴上乌黑的片子,扎上头巾。”

  • 头巾气-现代汉语大词典

    头巾气tóu jīn qì

    【释义】:

    指读书人的迂腐习气。朱自清《你我》:“‘师母’是南方的通称,北方人却嫌头巾气。”

  • 围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围巾wéi jīn

    【释义】:

    围在脖子上保暖、保护衣领或做装饰的纤维织品。

  • 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巾jīn

    【释义】:

    供擦拭、覆盖、包裹、佩带等用的一方布帛。如:毛巾;围巾;头巾。

  • 巾帼-现代汉语大词典

    巾帼jīn guó

    【释义】:

    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因以为妇女的代称。董必武《武昌东湖九女墩诗》:“自求解放入天军,巾帼英雄著义声。”

  • 巾箱本-现代汉语大词典

    巾箱本jīn xiāng běn

    【释义】:

    小版本的古书。因其形积不大,可放置巾箱中,便于携带,故名。

  • 餐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餐巾cān jīn

    【释义】:

    用餐时放在膝上或胸前的布巾(多用于西餐)。

  • 汗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汗巾hàn jīn

    【释义】:

    手巾,手帕。郁达夫《采石矶》:“她又叫他回去,把一条当时流行的淡黄绸的汗巾送给了他。”

  • 浴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浴巾yù jīn

    【释义】:

    专供洗澡用的长毛巾。

  • 道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道巾dào jīn

    【释义】:

    道士的软帽。

  • 红领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红领巾hóng lǐng jīn

    【释义】:

    ①少年先锋队员的标志。红领巾代表红旗的一角,意在教育少先队员继承革命传统。袁鹰《篝火之歌》:“这学期我只有一个志愿,争取红领巾能挂在胸前。”②少先队员的代称。柯岩《奇异的书简》:“他们不会回头,他们义无反顾,因为他们既看到大会堂里手捧鲜花向他们扑来的红领巾;他们又看到大会堂外,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土地上人民向他们伸着的双手。”

  • 纱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纱巾shā jīn

    【释义】:

    纱制头巾。杨沫《青春之歌》:“出狱后因为怕穿坏,她才脱下来不再穿它,而用一条极华美的纱巾包起它藏在箱底。”

  • 纶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纶巾guān jīn

    【释义】:

    冠名。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一说配有青色丝带的头巾。相传三国蜀诸葛亮在军中服用,故又称诸葛巾。

  • 纸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纸巾zhí jīn

    【释义】:

    一种质地柔软,用来擦脸、手等用的绉纸。

  • 绿头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绿头巾lǜ tóu jīn

    【释义】:

    绿色头巾。古代卑贱者的服式。唐代李封责令罪人裹绿头巾以示辱。元明两朝娼妓、乐人家中男子都规定戴绿头巾。后俗称妻有外遇为戴绿头巾,也叫戴绿帽子。

  • 枕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枕巾zhěn jīn

    【释义】:

    铺在枕头上的织品,现多为毛巾一类针织品。

  • 桌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桌巾zhuō jīn

    【释义】:

    即桌布。许地山《东野先生》:“旧报纸是他们底桌巾,他们每天都要用的。”

  • 毛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毛巾máo jīn

    【释义】:

    擦脸和擦身体用的棉针织品。织成后经纱拳曲,露在外面,质地松软而不光滑。

  • 毛巾布-现代汉语大词典

    毛巾布máo jīn bù

    【释义】:

    以毛巾组织织成的布料。用于制作浴衣、睡衣、毛巾衫等。

  • 毛巾被-现代汉语大词典

    毛巾被máo jīn bèi

    【释义】:

    质地跟毛巾相同的毯子。针棉织品。又叫毛巾毯。

  • 方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方巾fāng jīn

    【释义】:

    ①明代文人、处士所戴的软帽。②女用御风寒的头部饰物。正方形,用棉、丝、麻等织成,印有各色图案或刺绣。

  • 方巾气-现代汉语大词典

    方巾气fāng jīn qì

    【释义】:

    道学气;学究气。鲁迅《招贴即扯》:“和袁中郎同时活在中国的,无锡有一个顾宪成,他的著作,开口‘圣人’,闭口‘吾儒’,真是满纸‘方巾气’。”

  • 烂巾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烂巾巾làn jīn jīn

    【释义】:

    也作“烂襟襟”。形容衣服破破烂烂。《红色歌谣》:“发财人穿得像布滚,穷人穿的烂巾巾。”又《告白色士兵弟兄歌》:“长官压迫真凶狠,饿肚又穿烂襟襟。”

  • 网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网巾wǎng jīn

    【释义】:

    以丝结成的网状头巾,用以束发。据传明太祖微行至神乐观,见道士以茧丝结网约发,其式略似鱼网,因而颁行全国。一说,网巾之制,唐时已有。

  • 盖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盖巾gài jīn

    【释义】:

    即盖头。

  • 项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项巾xiàng jīn

    【释义】:

    围巾。沙汀《丁跛公》:“他从床架上拖下条项巾,向颈子上几绕,决心上城去探问一下。”

  • 领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领巾lǐng jīn

    【释义】:

    ①披或系在脖子上的织品。如:她穿着一袭白色的旗袍,脖子上系着紫色的领巾。②指少先队员的红领巾。刘斌《天上的歌》:“我的左手被周伯伯的右手牵着,我的右手紧紧地摸着自己的领巾。”

  • 羊肚子手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羊肚子手巾yáng dǔ zi shǒu jīn

    【释义】:

    见“羊肚手巾”。

  • 羊肚手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羊肚手巾yáng dǔ shǒu jīn

    【释义】:

    方言。毛巾。形如羊肚,故名。谷峪《新事新办》:“脑袋上箍着块花羊肚手巾。”又称“羊肚子手巾”。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羊肚子手巾包冰糖,虽然人穷心肠好。”

  • 面巾-现代汉语大词典

    面巾miàn jīn

    【释义】:

    ①死者覆面的方巾。②洗脸的毛巾。艾芜《印度洋风土画》:“这时麻面小伙子拿着湿漉漉的面巾,从甲板上走了上来。”

  • 一字巾-汉语大词典

    一字巾

    【1】古时头巾之一种。相传起于{宋}{韩世忠}。{宋}{洪迈}《夷坚甲志·韩郡王荐士》:“{韓郡王}既解樞柄﹐逍遥家居﹐常頂一字巾﹐跨駿騾﹐周遊湖山之間。”又见{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绍兴十一年》。【2】京剧中丑角﹑书僮所用的巾帻。{苏少卿}《平剧手册·行头砌末例释》:“一字巾﹐一个。黑缎带约三分阔﹐上有水钻。丑角﹑书僮等用。”

  • 上巾-汉语大词典

    上巾

    【1】谓加冠。古代男子成年(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先用一种丝织的头巾束发,然后再戴上冠。因以“上巾”指“加冠”。{明}{张居正}《辞上巾恩赏疏》:“兹者伏蒙聖恩﹐以今日臣等恭視皇上整容上巾﹐禮成﹐特賜臣{居正}銀一百兩﹐紵絲六表裏。”

  • 不帶頭巾男子漢-汉语大词典

    不帶頭巾男子漢

    亦作“[不戴頭巾男子漢]”【1】有男子气概的妇女。{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我是個拳頭上站的人﹐肐膊上走的馬﹐不帶頭巾男子漢﹐丁丁當當響的老婆。”《水浒传》第二四回:“我是一個不戴頭巾男子漢﹐叮叮當當響的婆娘。”

  • 不戴頭巾男子漢-汉语大词典

    不戴頭巾男子漢

    【1】见“不帶頭巾男子漢”。

  • 吏巾-汉语大词典

    吏巾

    【1】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借指官职。{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三·洪遂初》:“不是青雲不致身﹐自嗟無學久因循。七年米帳今朝算﹐落得儒巾博吏巾。”

  • 九陽巾-汉语大词典

    九陽巾

    【1】道士的冠名。《西游记》第二五回:“三耳草鞋登脚下﹐九陽巾子把頭包。”{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一折:“你有那出世超凡神仙分﹐繫一條一抹絛﹐帶一頂九陽巾。君﹐敢着你做真人。”

  • 卍字巾-汉语大词典

    卍字巾

    【1】形如“卍”字的头巾。{明}制为教坊乐工所戴。{明}{沈德符}《野獲编·礼部二·教坊官》:“按祖制﹐樂工俱戴青卍字巾﹐繫紅緑搭膊。常服則緑頭巾﹐以别於士庶。”《明史·舆服志三》:“教坊司冠服﹐{洪武}三年定。教坊司樂藝﹐青卍字頂巾﹐繫紅緑褡褡。”

  • 巨巾-汉语大词典

    巨巾

    【1】大巾。用以蔽膝或盖头。《释名·释衣服》:“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婦人蔽膝亦如之。{齊}人謂之巨巾。田家婦女出至田野﹐以覆其頭﹐故因以爲名也。”

  • 侍執巾櫛-汉语大词典

    侍執巾櫛

    【1】拿着手巾﹑梳子伺候,形容妻妾服事夫君。《东观汉记·鲍宣妻传》:“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約﹐故使賤妾侍執巾櫛。’”《左传·僖公二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汉}{刘向}《列女传·晋赵衰妻》:“〔姬曰:〕君棄此三者﹐何以使人?雖妾亦無以侍執巾櫛!”亦省作“[侍執]”。《後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每於侍執之際﹐輒言及政事﹐多所毗補﹐而未嘗以家私干。”

  • 侍巾櫛-汉语大词典

    侍巾櫛

    【1】巾,手巾之类;栉,梳篦之类。古代以服侍夫君饮食起居为妻妾本分,故用作为人妻妾的谦词。语出《左传·僖公二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晋书·列女传·刘聪妻刘氏》:“後人之觀妾﹐亦猶妾之視前人也﹐復何面目﹐仰侍巾櫛。”{明}{沈德符}《野獲编·礼部一·粗婢得封》:“{楊}元配爲{嚴夫人}﹐殁後﹐以婢{郭氏}侍巾櫛。”{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狐梦》:“有小女及笄﹐可侍巾櫛。”

  • 佩巾-汉语大词典

    佩巾

    【1】古代女子外出时系于腰左的拭巾。《诗·召南·野有死麕》“無感我帨兮”{毛}传:“感﹐動也。帨﹐佩巾也。”《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結帨”{汉}{郑玄}注:“帨﹐佩巾。”{宋}{朱熹}《客来诗》之二:“論詩劇飲無他專﹐未管殘紅落佩巾。”

  • 儒巾-汉语大词典

    儒巾

    【1】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明}代通称方巾,为生员的服饰。{宋}{林景熙}《元日得家书喜》诗:“爆竹聲残事事新﹐獨憐臨鏡尚儒巾。”{丁玲}《母亲》一:“不同的只是{武陵}家里供的是一个凤冠霞帔的老太太﹐而这里是一个儒服儒巾的少年。”{清}{李渔}《怜香伴·婚始》:“小生儒巾員領﹐丑扮丫鬟﹐雜扮掌禮﹐衆鼓吹紗燈引上。”

  • 包巾-汉语大词典

    包巾

    【1】古代用纱布等制成的一种便帽。亦指一般裹头用的纺织物。《水浒传》第七六回:“褐衲襖滿身錦襯﹐青包巾遍體金銷。”《西游补》第六回:“既是{張飛}廟﹐該帶一頂包巾。縱使新式﹐只好换做將軍帽。”《醒世姻缘传》第八回:“若是做了道姑﹐留着好好的一頭黑髮﹐晩間脱了那頂包巾﹐連那俗家的相公老爺﹐舉人秀才﹐外郎快手﹐憑咱揀用。”

  • 兜巾-汉语大词典

    兜巾

    【1】围巾。《红楼梦》第七六回:“〔{賈母}〕戴上兜巾﹐披了斗篷﹐大家陪着又飲﹐説些笑話。”

  • 冠巾-汉语大词典

    冠巾

    【1】指官职。{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引{吕映薇}《帘钩》诗:“{嚴公}幕下憐才甚﹐三掛冠巾是也非。”【2】冠和巾。古代用以区别士和庶人。《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亦泛指头巾。{唐}{韩愈}《送僧澄观》诗:“向風長歎不可見﹐我欲收斂加冠巾。”{明}{高启}《丁孝廉惠冠巾》诗:“知試山人服﹐冠巾遠寄重。”

  • 冠巾-汉语大词典

    冠巾

    【1】戴上帽子﹑头巾。意谓僧人还俗或出仕。{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杭}僧{思聰}〕挾琴遊{梁}﹐日登中貴人之門﹐久之﹐遂還俗﹐爲御前使臣。方其將冠巾也﹐{蘇叔黨}因{浙}僧入都﹐送之詩曰:‘試誦《北山移》﹐爲我招琴{聰}。’詩至﹐已無及矣。”{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上:“僧{道衍}﹐俗姓{姚氏}……{應珍}通儒家書﹐兼多異術。{衍}盡得其傳﹐以才氣自負﹐欲返冠巾。”

  • 平巾-汉语大词典

    平巾

    【1】古时内臣戴的一种平顶帽。{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凡請大轎長隨及都知監戴平巾……平巾﹐以竹絲作胎﹐真青羅蒙之﹐長隨内使小伙者戴之。制如官帽而無後山﹐然有羅一幅垂於後﹐長尺餘﹐俗所謂紗鍋片也。”【2】即武官所戴的平巾帻。{宋}{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帻》:“其承遠遊﹑進賢者﹐施以掌導﹐謂之介幘;承武弁者﹐施以笄導﹐謂之平巾。”【3】古时官吏被遣归所戴的平顶帽。{明}{沈德符}《野獲编·礼部·仕宦谴归服饰》:“頃今上甲申﹐刑部尚書{潘季訓}爲民辭朝﹐頭帶平巾﹐亦布袍絲縧﹐其巾如吏人之制﹐而無展翅。”

  • 平巾幘-汉语大词典

    平巾幘

    【1】见“平上幘”。

  • 平頭小樣巾-汉语大词典

    平頭小樣巾

    【1】头巾名。《新唐书·车服志》:“文官又有平頭小樣巾﹐百官常服﹐同於庶人。”

  • 執巾櫛-汉语大词典

    執巾櫛

    【1】古时为人妻妾的谦辞。《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杨伯峻}注:“《禮記·曲禮下》云:‘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巾爲拭巾﹐櫛乃梳篦之總名。侍執巾櫛﹐當時謙語。”{汉}{刘向}《新序·杂事一》:“妾得執巾櫛以侍王﹐非不欲專貴擅愛也。”

  • 墊巾-汉语大词典

    墊巾

    【1】《後汉书·郭太传》载:{郭太}字{林宗},有盛名。曾出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爲‘林宗巾’”。后用“墊巾”﹑“墊角”谓模仿高雅。{唐}{黄滔}《谢试官》:“時争墊角﹐俗竟嚬眉。”{唐}{韩愈}《三器论》:“與夫墊巾效{郭}﹐異名同{藺}者﹐豈不遠哉!”{宋}{陆游}《雨中过东村》诗:“墊巾風度人争看﹐蠟屐年光我自悲。”

  • 大頭巾-汉语大词典

    大頭巾

    【1】指官僚。《水浒传》第三二回:“如今世上﹐都是那大頭巾弄得歹了。”《水浒传》第三四回:“權就此間落草﹐論秤分金銀﹐整套穿衣服﹐不强似受那大頭巾的氣?”

  • 奉衣巾-汉语大词典

    奉衣巾

    【1】犹奉巾栉。《剪灯新话·联芳楼记》:“方欲同歡衽席﹐永奉衣巾﹐奈何遽出此言﹐自生疑阻?”

  • 奉巾櫛-汉语大词典

    奉巾櫛

    【1】伺候梳洗。谓充当妻室。{宋}{张师正}《括异志·高舜臣》:“我以君積善之家﹐故願奉巾櫛於子。”

  • 唐巾-汉语大词典

    唐巾

    【1】{唐}代帝王的一种便帽。后来士人多戴这种帽子。{明}时进士巾也叫“唐巾”。《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忽見牆缺處有一美少年﹐紫衣唐巾。”《元史·舆服志一》:“唐巾﹐制如幞頭﹐而撱其角﹐兩角上曲作雲頭。”{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三折:“腰間將百錢拖﹐頭上把唐巾裹。”

  • 圍巾-汉语大词典

    圍巾

    【1】围在脖子上保暖﹑保护衣领或做装饰的纤维织品。

  • 巾-汉语大词典

    《廣韻》居銀切,平真,見。【1】供擦拭﹑覆盖﹑包裹﹑佩带等用的一方布帛。《仪礼·士丧礼》:“沐,巾一;浴,巾二。”{郑玄}注:“巾,所以拭汙垢。”《周礼·天官·幂人》:“幂人掌共巾幂。”{郑玄}注:“共巾可以覆物。”《急就篇》卷二:“靸﹑鞮﹑卬角﹑褐﹑韤﹑巾。”{颜师古}注:“巾者,一幅之巾,所以裹頭也。一曰裹足之巾,若今人裹足布也。”《说文·巾部》:“巾,佩巾也。”{唐}{杜甫}《丽人行》:“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赵汸}注:“紅巾,蓋婦人之飾。”【2】古人以巾裹头,后即演变成冠的一种,称作巾。《後汉书·郭太传》:“〔{郭太}〕嘗於{陳}{梁}閒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爲‘林宗巾’。”《宋书·礼志五》:“巾以葛爲之,形如,而横著之,古尊卑共服也……今國子太學生冠之,服單衣以爲朝服,執一卷經以代手板。居士野人,皆服巾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头巾》〔释名〕:“古以尺布裹頭爲巾。後世以紗﹑羅﹑布﹑葛縫合,方者曰巾,圓者曰帽,加以漆制曰冠。”【3】包裹;覆盖。《庄子·天运》:“盛以篋衍,巾以文繡。”《礼记·曲礼上》:“爲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4】指戴上头巾。{唐}{沈既济}《任氏传》:“〔{韋崟}〕遽命汲水澡頸,巾首膏脣而往。”{唐}{李节}《赠释疏言还道林寺诗序》:“{會昌}季年,{武宗}大翦釋氏,巾其徒且數萬人。”按,释氏无巾,巾其徒,谓使还俗。【5】给车子装上帷幕。{晋}{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我車既巾,我馬既秣,星陳夙駕,載脂載轄。”{唐}{李白}《鸣皋歌送岑徵君》:“巾征軒兮歷阻所,尋幽居兮越巘。”{王琦}注:“巾征軒者,以帷蒙征車之上也。”{宋}{梅尧臣}《客郑遇昙颖自洛中东归》诗:“誰羨飄然跡,我車亦已巾。”【6】指巾箱。《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巾見餘軸,匣有遺絃。”{李善}注:“巾,巾箱也。”【7】指巾舞。详“巾拂”。

  • 巾褠-汉语大词典

    巾褠

    【1】头巾和单衣,古代士人盛服。《三国志·吴志·吕岱传》:“始﹐{岱}親近{吴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岱}知其可成﹐賜巾褠﹐與共言論。”《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帝數幸{次宗}學館﹐令{次宗}以巾褠侍講。”{胡三省}注:“{江}南人士交際以爲盛服﹐蓋次於朝服。{毛脩之}不肯以巾褠到{殷景仁}之門是也。《蜀註》曰:‘巾謂巾幘﹐褠謂單衣。’”《南齐书·王融传》:“前中原士庶雖淪懾殊俗﹐至於婚葬之晨﹐猶巾褠爲禮。”

  • 巾車-汉语大词典

    巾車

    【1】指有帷幕的车子。{晋}{陶潜}《归去来辞》:“或命巾車﹐或棹孤舟。”{宋}{苏轼}《和寄天选长官》诗:“何時命巾車﹐共陟雲外嶠?”{清}{赵翼}《入云栖十余里修篁夹路》诗:“我乘巾車行﹐苦障帷數幅。”【2】以帷幕装饰车子。因指整车出行。《南史·文学传·孔广》:“{緒}數巾車詣之。”{清}{金人瑞}《戊子春积雨如晦久不晤草座先生天甫晴便忽睹书此为乐也》诗:“城中泥雨盛冠蓋﹐野外日高未巾車。”《孔丛子·记问》:“{文}{武}既墜﹐吾將焉歸……巾車命駕﹐將適{唐}都。”【3】古代官名。《周礼·春官·序官》:“巾車﹐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郑玄}注:“巾車﹐車官之長。”《左传·哀公三年》:“校人乘馬﹐巾車脂轄。”{杜预}注:“巾車﹐掌車。”《周礼·春官·巾车》:“掌公車之政令﹐辨其用與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

  • 巾環-汉语大词典

    巾環

    【1】缀在巾上的玉环。《宋史·舆服志六》:“碾玉巾環一﹐樺皮龍飾角弓一﹐金龍環刀一……皆非臣庶服用之物。”

  • 巾箑-汉语大词典

    巾箑

    【1】绢扇。{元}{陈樵}《八咏楼赋》:“偃蘼蕪﹐動巾箑。”《文选·潘岳<寡妇赋>》:“命阿保而就列兮﹐覽巾箑以舒悲。”{李善}注:“箑﹐扇也。”

  • 巾卷-汉语大词典

    巾卷

    【1】头巾和书卷,古代太学生所用。《宋书·礼志五》:“巾以葛爲之……今國子太學生冠之,服單衣以爲朝服,執一卷經以代手板。”《南齐书·王俭传》:“十日一還學監試﹐諸生巾卷在庭﹐劒衞令史儀容甚盛。”【2】借指学生。{南朝} {宋}{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六官眡命﹐九賓相儀﹐纓笏帀序﹐巾卷充街。”{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簡儀親王}〕手執松枝﹐佇立指點﹐講解移晷﹐纓笏塞巷﹐巾卷充庭﹐莫不傾聽忘倦。”

  • 巾箱本-汉语大词典

    巾箱本

    亦省称“[巾箱]”【1】小版本的古书。因其形积不大,可放置巾箱中,便于携带,故名。{宋}{戴埴}《鼠璞·巾箱本》:“今之刊印小本﹐謂巾箱本。”{宋}{高承}《事物纪原·经籍艺文·巾箱》:“《南史》{齊}{衡陽王}{鈞}({蕭鈞})嘗親手細書五經﹐部爲一卷﹐置巾箱中……今謂籍之細書小本者爲巾箱﹐始於此也。”按﹐置书巾箱﹐非始于{南朝}{齐}{萧钧}﹐见{晋}{葛洪}《<西京杂记>序》。

  • 巾櫛-汉语大词典

    巾櫛

    【1】巾和梳篦。泛指盥洗用具。{宋}{苏轼}《庄子祠堂记》:“公執席﹐妻執巾櫛。”《金瓶梅词话》第十六回:“蒙官人不棄﹐奴家得奉巾櫛﹐以遂于飛之願。”《礼记·曲礼上》:“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2】引申指盥洗。{唐}{姚合}《假日书事呈院中司徒》诗:“十日公府静﹐巾櫛起清晨。”{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巾櫛既畢﹐又請更衣。”

  • 巾帨-汉语大词典

    巾帨

    【1】手巾。{宋}{朱熹}《训學斋规》:“凡盥面﹐必以巾帨遮護衣領﹐捲束兩袖﹐勿令有濕。”{金}{刘迎}《盘山招隐图》诗:“大婦侍巾帨﹐中婦供庖厨。”{心青}《二十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茶会》:“從容步入餐房内﹐只見巾帨刀叉列幾行。”

  • 巾額-汉语大词典

    巾額

    【1】指头巾前部覆额处。{宋}{沈括}《梦溪笔谈·器用》:“{濟州}{金鄉縣}發一古冢﹐乃{漢}大司徒{朱鮪}墓﹐石壁皆刻人物﹑祭器﹑樂架之類。人之衣冠多品﹐有如今之幞頭者﹐巾額皆方﹐悉如今制﹐但無脚耳。”

  • 巾舃-汉语大词典

    巾舃

    【1】指人的行踪。{宋}{梅尧臣}《送回上人》诗:“山川生眼界﹐巾舃徧區中。”【2】头巾和鞋。{唐}{杨炯}《大唐益州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序》:“圓冠列侍﹐執巾舃於西階;大帶諸生﹐受詩書於北面。”{明}{金实}《方竹轩赋》:“明月入户﹐凉在巾舃。”

  • 巾子-汉语大词典

    巾子

    【1】头巾。{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巾幞》:“巾子制﹐頂皆方平﹐仗内即頭小而圓鋭﹐謂之内樣。”《说郛》卷十引{前蜀}{马鉴}《续事始·巾子》:“《實録》云:‘{隋}{大業}十年﹐左丞相{牛弘}上議﹐請著巾子﹐以桐木爲之﹐内皆漆。{唐}{武德}初﹐置平頭小樣巾子。{武后}内宴﹐賜百寮絲葛巾子。{中宗}内宴﹐賜宰相内樣巾子。’”

  • 巾鞲-汉语大词典

    巾鞲

    亦作“[巾韝]”【1】头巾和臂衣,古代武士所服。《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二》:“將軍得勝歸﹐士卒還故鄉。父母見{木蘭}﹐喜極成悲傷。{木蘭}能承父母顔﹐却卸巾鞲理絲簧。”按﹐此诗即{唐}{韦元甫}所作《木兰歌》﹐鞲﹐《全唐诗》本作“韝”。

  • 巾箱-汉语大词典

    巾箱

    【1】古时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后亦用以存放书卷﹑文件等物品。{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廳之陳設頗極精異﹐巾箱﹑妝奩﹑冠蓋﹑首飾之盛﹐非人間之物。”{清}{赵翼}《李郎曲》:“捆載巾箱過嶺來﹐昔是玉人今玉客。”自注:“時販玉玩至{粤}。”《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汉武内传》:“{武帝}見{西王母}巾箱中有一卷書。”{晋}{葛洪}《<西京杂记>序》:“後{洪}家遭火﹐書籍都盡﹐此兩卷在{洪}巾箱中﹐常以自隨﹐故得猶在。”《南史·范云传》:“〔{江祏}〕求{雲}女婚姻﹐酒酣﹐巾箱中取剪刀與{雲}曰:‘且以爲娉。’”【2】指学问著述。{清}{赵翼}《王楼村先生十三本梅花书屋图为其曾孙少林赋》诗:“君家故事吾能説﹐文采風流自古昔。巾箱家學七葉中﹐人人有集光史册。”{宋}{陆游} 《冬夜读书》诗:“小兒可付巾箱業﹐未用逢人嘆不遇。”【3】见“巾箱本”。

  • 巾褚-汉语大词典

    巾褚

    【1】布囊。{宋}{苏颂}《题欧阳修<与苏丞相书>後》:“今聞公薨謝﹐感舊愴懷﹐不能已已﹐因索巾褚﹐尚得數十紙﹐命工裝背﹐庶幾藏於久遠爾。”

  • 巾襪-汉语大词典

    巾襪

    亦作“[巾韈]”【1】头巾和袜子。《後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操}({曹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時且寒,賜以頭巾履襪。”{宋}{丘光庭}《兼明书》 卷五“徒行”引述上文作“{曹公}與之巾韈”。后世“巾襪”指巾帻和袜子,为男子所服用,因以借指男子。{清}{钱谦益}《丁氏坟前石表辞》:“此雖女子﹐何愧巾襪!”

  • 巾帤-汉语大词典

    巾帤

    【1】见“巾絮”。

  • 巾帔-汉语大词典

    巾帔

    【1】头巾和披肩。《北史·李翥传》:“〔{李翥}〕嘗著巾帔﹐終日對酒﹐招致賓客﹐風調詳雅。”《旧唐书·西戎传·波斯国》:“丈夫剪髮﹐戴白皮帽﹐衣不開襟﹐并有巾帔……婦人亦巾帔裙衫﹐辮髮垂後﹐飾以金銀。”

  • 巾裹-汉语大词典

    巾裹

    【1】头巾。《新唐书·裴谂传》:“〔{唐宣宗}〕取御奩果以賜﹐{諗}舉衣跽受。帝顧宫人﹐取巾裹賜之。”【2】指以巾裹头。{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唐}{路侍中}{巖}﹐風貌之美﹐爲世所聞……善巾裹﹐{蜀}人見必效之﹐後乃翦紗巾之脚﹐以異於衆也。”{宋}{范成大}《自晨至午起居饮食皆以墙外人物之声为节戏书四绝》之四:“起傍東窗手把書﹐華顛種種不禁梳。朝餐欲到須巾裹﹐已有重來晩市魚。”【3】谓举行冠礼。{宋}{王巩}《闻见近录》:“前人每子弟及冠﹐必置盛饌﹐會鄉黨之德齒﹐使將冠者行酒﹐其巾裹如{唐}人之草裹﹐但繫其脚於巾者。酒行﹐父兄起而告客曰:‘某之子弟僅于成人﹐敢有請。’將冠者再拜﹐右席者乃焚香善祝﹐解其繫而伸之。冠者再拜謝而出﹐自是齒于成人﹐冠服遂同長者﹐故謂之巾裹﹐亦古之冠禮也。”

  • 巾幗-汉语大词典

    巾幗

    【1】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晋书·宣帝纪》:“{亮}({諸葛亮})數挑戰,帝({司馬懿})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新唐书·东夷传·高丽》:“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幗。”后因以为妇女的代称。{明}{沈璟}《义侠记·征途》:“鬚髯輩﹐巾幗情﹐人間羞殺丈夫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二班》:“媪亦以陶椀自酌﹐談飲俱豪﹐不類巾幗。”{董必武}《武昌东湖九女墩诗》:“自求解放入天軍﹐巾幗英雄著義聲。”

  • 巾幂-汉语大词典

    巾幂

    【1】见“巾冪”。

  • 巾車之恩-汉语大词典

    巾車之恩

    【1】谓{汉}{光武帝}{刘秀}于{巾车乡}(今{河南}{宝丰}东)擒获{冯异},旋即赦而录用的故事。据《後汉书·冯异传》载:{异}本为{王莽}郡掾,与{苗萌}共守{父城}拒{汉}。{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异}从兄{孝}及同郡{丁綝}﹑{吕晏}并从{光武},因共荐{异},得召见。{异}遂归{汉},后为{光武}佐命功臣。{建武}六年春,{异}朝京师,{光武}引见后,赐以珍宝﹑衣服﹑钱帛。{异}谢曰:“臣聞{管仲}謂{桓公}曰;‘願君無忘射鈎,臣無忘檻車。’{齊國}賴之。臣今亦願國家無忘{河}北之難,小臣不敢忘{巾車}之恩。”

  • 巾衍-汉语大词典

    巾衍

    【1】放置头巾﹑书卷等物的小箱子。{宋}{曾巩}《襄州回相州韩侍中状》:“敢期賜教﹐出自過恩。形意愛之拊循﹐枉題評之奬引……祕藏巾衍﹐銘鏤肺肝。”

  • 巾帓-汉语大词典

    巾帓

    【1】泛指衣物。{唐}{{韩愈}{孟郊}}《征蜀联句》:“盃盂酬酒醪﹐箱篋饋巾帓。”

  • 巾拂-汉语大词典

    巾拂

    【1】泛指舞蹈。《旧唐书·卢简辞传》:“補闕思冲融﹐巾拂藝亦精。”【2】指巾舞和拂舞。《隋书·音乐志下》:“{梁武}報{沈約}云:‘《鞞》﹑《鐸》﹑《巾》﹑《拂》﹐古之遺風。’”【3】巾和拂,古代舞蹈道具。{南朝} {宋}{颜延之}《七绎》:“雜紛披於巾拂﹐遞閒關乎槃扇。”《文选·鲍照<舞鹤赋>》:“巾拂兩停﹐丸劍雙止。”{刘良}注:“巾﹑拂﹐舞人所執者。”

  • 巾冠-汉语大词典

    巾冠

    【1】巾和冠,古代成人所服。亦指戴巾冠。《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宋}{苏轼}《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诗:“沐罷巾冠快晩凉﹐睡餘齒頰帶茶香。”【2】古成年人始戴巾冠,故亦指长大成人。《南齐书·王俭传》:“盛年已老﹐孫孺巾冠;人物俱遷﹐逝者將半。”

  • 巾笈-汉语大词典

    巾笈

    【1】即巾箱。{宋}{王安石}《得子固书因寄》诗:“故人莫在眼﹐屢獨開巾笈。”《汉武帝内传》:“帝又見{王母}巾笈中有一卷書﹐盛以紫錦之囊。”按﹐《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汉武帝内传》作“巾箱”。

  • 巾几-汉语大词典

    巾几

    【1】巾和案几。泛指日常起居用物。{唐}{杜甫}《昔游》诗:“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暮升艮岑頂﹐巾几猶未却。”{唐}{杜甫}《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直作移巾几﹐秋帆發敝廬。”

  • 巾篋-汉语大词典

    巾篋

    【1】即巾箱。{宋}{沈辽}《德相送荆公三诗用元韵戏为之》:“辱枉{淵明}贈﹐今猶祕巾篋。”

  • 巾韈-汉语大词典

    巾韈

    【1】见“巾襪”。

  • 巾衣-汉语大词典

    巾衣

    【1】指文士的服装。{明}{袁袠}《游白鹿洞》诗:“野色浮巾衣﹐秋容成物象。”【2】古代士大夫的装束,服之以示敬礼。《晋书·慕容廆载记》:“{廆}致敬於東夷府﹐巾衣詣門﹐抗士大夫之禮。{何龕}嚴兵引見﹐{廆}乃改服戎衣而入。人問其故﹐{廆}曰:‘主人不以禮﹐賓復何爲哉!’”《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十年》:“{廆}謁見{何龕}﹐以士大夫禮﹐巾衣到門。”{胡三省}注:“{魏}{晉}間﹐士大夫謁見尊貴﹐以巾褠爲禮。褠﹐單衣也。”《魏书·刘昞传》:“時同郡{索敞}﹑{陰興}爲助教﹐並以文學見舉﹐每巾衣而入。”

  • 巾韝-汉语大词典

    巾韝

    【1】借指士人。{宋}{王安石}《北客置酒》诗:“紫衣操鼎置客前﹐巾韝稻飯隨粱饘。”【2】巾褠。头巾和单衣,为古代士人之盛服。《宋书·毛脩之传》:“吾昔在南﹐{殷}尚幼少。我得歸罪之日﹐便應巾韝到門邪!”{唐}{刘禹锡}《连州刺史厅壁记》:“曩之騎竹馬北向相傒者﹐咸任郡縣﹐巾韝來迎。”【3】见“巾鞲”。

  • 巾幗鬚眉-汉语大词典

    巾幗鬚眉

    【1】犹言女中丈夫。巾帼,指女子;须眉,指男子。称女子而有丈夫气概者。《孽海花》第十四回:“如今且説{筱亭}的夫人﹐是{揚州}{傅容}{傅狀元}的女兒﹐容貌雖説不得美麗﹐却氣概豐富﹐倜儻不群﹐有巾幗鬚眉之號。”

  • 巾-汉语大词典

    【1】围裙和上衣,古代侍女或倡优所服。《文选·张衡<南都赋>》:“侍者蠱媚﹐巾鮮明。”{李善}注:“{毛萇}《詩傳》曰:‘綦巾﹐女服也。’字書曰:‘﹐上衣。’”{刘良}注:“巾﹑﹐皆女服。”《新唐书·叛臣传下·韦坚传》:“倡人數百﹐皆巾鮮冶﹐齊聲應和﹐鼓吹合作。”《新唐书·叛臣传下·高骈》:“左右姬侍百餘﹐皆娟秀光麗﹐善歌舞﹐巾束帶以侍。”

  • 巾机-汉语大词典

    巾机

    【1】巾和几案。《文选·陆倕<新刻漏铭>》:“勳倍楹席﹐事百巾机。”{刘良}注:“机﹐案也。{太公}有楹席巾机之銘。言漏刻之功倍多楹席﹐事過巾机百倍也。”

  • 巾褐-汉语大词典

    巾褐

    【1】头巾和褐衣,古代平民的服装。《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乃闔門謝賓客﹐巾褐裠帔﹐放情蕭散﹐爲林墟之適。”《三国志·吴志·薛莹传》:“特蒙招命﹐拯擢泥汙﹐釋放巾褐﹐受職剖符。”【2】指不第秀才的境遇。{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九:“先生困于巾褐﹐二句殊可傷也。”

  • 巾絮-汉语大词典

    巾絮

    亦作“[巾帤]”【1】头巾。{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上》引{王念孙}曰:“絮與帤通﹐帤亦巾也。《説文》:‘帤﹐巾帤也。’巾帤即巾絮也。《方言》:‘﹐巾也。大巾謂之﹐{嵩嶽}之南﹑{陳}{潁}之閒謂之帤。’……《説苑·正諫篇》:‘{吴王}蒙絮覆面而自刎。’謂以巾絮覆面也。”《周礼·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汉}{郑玄}注:“燕衣服者﹐巾絮﹑寢衣﹑袍襗之屬。”

  • 巾服-汉语大词典

    巾服

    【1】头巾和长衣。亦泛指士大夫的服饰。《明史·舆服志三》:“〔{洪武}〕二十四年﹐以士子巾服無異吏胥﹐宜甄别之﹐命工部制式以進。”《宋史·仪卫志六》:“六引内巾服之制:清道官﹐服武弁﹑緋繡衫﹑革帶。”【2】穿戴巾服。{清}{洪昇}《长生殿·偷曲》:“小生巾服扮{李謩}上。”

  • 巾冪-汉语大词典

    巾冪

    亦作“[巾幂]”【1】古代覆盖﹑裹扎器物的巾。《周礼·天官·幂人》:“幂人掌共巾幂。”《国语·周语中》:“出其樽彝﹐陳其鼎俎﹐净其巾冪﹐敬其祓除。”{韦昭}注:“巾冪﹐所以覆樽彝也。”{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一:“扃鑰誠某所掌﹐籤函巾冪嚴祕難啓﹐奈諸君非所職﹐竊窺不便。”

  • 巾笥-汉语大词典

    巾笥

    【1】谓以巾包裹,藏入箱箧。《庄子·秋水》:“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唐}{柳宗元}《龟背戏》诗:“廟堂巾笥非余慕﹐錢刀兒女徒紛紛。”【2】即巾箱。{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卢纶》:“帝遣中使悉索其巾笥﹐得詩五百首進之。”{宋}{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之一:“蒙不鄙棄﹐贈以瑰瑋﹐藏之巾笥﹐永以爲好。”{唐}{刘禹锡}《观市》:“在巾笥者織文及素焉﹐在几閣者彫彤及質焉﹐在筐筥者白黑巨細焉。”

  • 巾舞-汉语大词典

    巾舞

    【1】原称公莫舞。古代舞蹈名。因舞时以巾作道具,故名。《晋书·乐志下》:“《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傳云{項莊}劍舞,{項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漢高祖},且語{項莊}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漢王}也。今之用巾,蓋像{項伯}衣袖之遺式。”{隋}时{牛弘}请以《巾舞》和《鞞舞》﹑《铎舞》﹑《拂舞》并在宴会与杂伎同设,于{西凉}前奏之。{唐}时将其曲列入清商乐中。参阅《隋书·音乐志下》﹑《旧唐书·音乐志二》。

  • 巾帽-汉语大词典

    巾帽

    【1】指头巾或帽子。{清}{方以智}《通雅》卷三六二:“常服之巾隨人取名﹐巾帽爲古之通稱。”{宋}{陈师道}《送赵承议》诗:“林湖更覺追隨盡﹐巾帽猶堪語笑傾。”{宋}{苏轼}《江上值雪效欧阳体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诗:“高人著屐踏冷冽﹐飄拂巾帽真仙姿。”

  • 巾幘-汉语大词典

    巾幘

    【1】头巾,以幅巾制成的帽子。{宋}{周邦彦}《六丑·落花》词:“殘英小﹐强簪巾幘。”《三国演义》第四五回:“{幹}({蔣幹})戴上巾幘﹐潛步出帳。”《隋书·炀帝纪上》:“武官平巾幘﹐袴褶。”【2】指戴上头巾。{唐}{蒋防}《霍小玉传》:“遲明﹐巾幘﹐引鏡自照﹐惟懼不諧也。”

  • 巾盥-汉语大词典

    巾盥

    【1】谓盥洗。《新唐书·吉顼传》:“{頊}往見{武承嗣}﹐自陳有二女弟﹐請侍王巾盥者。”

  • 布巾-汉语大词典

    布巾

    【1】古代服丧期间所戴的布头巾。《宋书·礼志四》:“{魏}時會喪及使者弔祭﹐用博士{杜希}議﹐皆去冠﹐加以布巾。”《宋史·礼志二八》:“三年之内﹐禁中常服布巾﹑布衫﹑布背子。”【2】布被单。{晋}{葛洪}《神仙传·董奉》:“{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蓋之﹐使勿動。”【3】古代丧礼中用以覆盖死者及祭器之巾。《仪礼·士丧礼》:“布巾環幅不鑿。”{胡培翚}正义:“布巾爲飯而設﹐以覆尸面﹐用布爲之。”《仪礼·士丧礼》:“兩籩無縢﹐布巾﹐其實栗﹐不擇。”{郑玄}注:“布巾﹐籩巾也。籩豆具而有巾。”

  • 帔巾-汉语大词典

    帔巾

    【1】即帔子。{南朝} {陈}{徐陵}《走笔戏书应令》诗:“片月窺花簟﹐輕寒入帔巾。”

  • 帨巾-汉语大词典

    帨巾

    【1】拭手的巾帕。{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宣医丧命敕葬破家》:“勅葬之家﹐使副洗手帨巾﹐每人白羅三疋﹐他物可知也。”{清}{余怀}《板桥杂记·珠市名妓附见》:“{微波}繡之於帨巾﹐不去手。”

  • 幅巾-汉语大词典

    幅巾

    【1】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后裁出脚即称幞头。《後汉书·逸民传·韩康》:“{及}見康柴車幅巾﹐以爲田叟也﹐使奪其牛。”《东观汉记·鲍永传》:“{更始}殁﹐{永}與{馮欽}共罷兵﹐幅巾而居。”{宋}{李上交}《近事会元·幞头巾子》:“今{宋}朝所謂頭巾﹐乃古之幅巾﹐賤者之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斂以時服”{裴松之}注引{晋}{傅玄}《傅子》:“{漢}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爲雅。”《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西門慶}那日不往那去﹐在家新捲棚内﹐深衣幅巾坐的﹐單等婦人進門。”

  • 幘巾-汉语大词典

    幘巾

    【1】头巾。古代包扎发髻的巾。《方言》第四:“覆結謂之幘巾。”

  • 幪巾-汉语大词典

    幪巾

    【1】传说{舜}时以巾蒙首作为墨刑的象征,以示仁厚。{唐}{虞世南}《赋得慎罚》诗:“幪巾示廉耻﹐嘉石務詳平。”《慎子·逸文》:“{有虞}之誅﹐以幪巾當墨;以草纓當劓。”

  • 山巾-汉语大词典

    山巾

    【1】山野隐士的便帽。{北周}{庾信}《入道士馆》诗:“野衣縫蕙葉﹐山巾篸笋皮。”{元}{吴莱}《去岁留杭德兴傅子建梦得句为续此诗》:“野屐偏求蠟﹐山巾尚著綀。”

  • 岸巾-汉语大词典

    岸巾

    【1】谓掀起头巾,露出前额。形容态度洒脱或衣着简率不拘。{清}{陈维崧}《念奴娇·季沧苇宅夜看歌姬演剧》词:“重逢難必﹐岸巾且吸船玉。”{唐}{刘肃}《大唐新语·极谏》:“{中宗}愈怒﹐不及整衣履﹐岸巾出側門。”{宋}{杨万里}《和章汉直》:“岸巾過我燈前語﹐贈句清於月底梅。”{明}{宋濂}《南涧子包公碣》:“性嗜酒﹐雖百觴不亂。當酣適之際﹐岸巾獨坐﹐高歌八韻律賦。”

  • 巍巾-汉语大词典

    巍巾

    【1】高冠。《宋史·奸臣传四·贾似道》:“{高達}在圍中﹐恃其武勇﹐殊易{似道}﹐每見其督戰﹐即戲之曰:‘巍巾者何能爲哉!’”

  • 行巾-汉语大词典

    行巾

    【1】出行车辆的布篷。{南朝} {梁}{吴均}《赠王桂阳别诗》之三:“旅帆風飄揚﹐行巾露沾濕。”

  • 安樂巾-汉语大词典

    安樂巾

    【1】{後唐}{庄宗}所用的巾裹名。{宋}{陶穀}《清异录·圣逍遥》:“{同光}既即位﹐猶故態﹐身預俳優﹐尚方進御巾裹﹐名品日新。今伶人所預﹐尚有合其遺製者﹐曰聖逍遥﹑安樂巾﹑珠龍﹑便巾……聖天宜卿﹐凡二十品。”

  • 屎頭巾-汉语大词典

    屎頭巾

    【1】谓妻妾有外遇。{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二折:“哥也﹐你是個好男兒﹐休戴着這一頂屎頭巾。”

  • 珠籠巾-汉语大词典

    珠籠巾

    【1】缀珠的头巾。《宣和遗事》前集:“宫人珠籠巾﹐玉束帶﹐秉扇﹑拂﹑壺﹑巾﹑劍﹑鉞﹐持香毬﹐擁御座以次立。”

  • 東坡巾-汉语大词典

    東坡巾

    【1】古代头巾的一种。相传为{宋}{苏轼}所戴,故称。{明}{杨基}《赠许白云》诗:“{白雲}老翁樂且貧﹐眼如紫電烱有神﹐麻衣紙扇趿兩屐﹐頭帶一幅東坡巾。”《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引{明}{王圻}《三才图会》:“東坡巾有四牆﹐牆外有重牆﹐比内牆少殺﹐前後左右各以角相向﹐著之則有角介在兩眉間﹐以{老坡}所服﹐故名。”

  • 林宗巾-汉语大词典

    林宗巾

    【1】{东汉}{郭太},字{林宗},品学为时人所重,曾途行遇雨,头巾垫其一角,人争效之,故折巾一角,称为{林宗}巾。事见《後汉书.郭太传》。{宋}{陆游}《七侄岁暮同诸孙来过偶得长句》:“雨墊{林宗}一角巾﹐蕭條村路並煙津。”{南朝} {梁}{吴均}《赠周兴嗣》诗之一:“惟安{萊蕪}甑﹐兼慕{林宗}巾。”

  • 林宗折巾-汉语大词典

    林宗折巾

    【1】指{东汉}{郭林宗}折巾之事。{宋}{何薳}《春渚纪闻·焦尾》:“{蔡伯喈}制焦尾琴……後人遂傚之﹐如{林宗}折巾﹐{飛燕}唾花﹐皆以醜爲妍也。”

  • 板巾-汉语大词典

    板巾

    【1】道士戴的帽子。俗称瓦楞帽。《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嬾龍}應允﹐即閃到{白雲}房﹐將衆道常戴板巾盡取了來。”

  • 枕巾-汉语大词典

    枕巾

    【1】铺在枕头上的织品,现多为毛巾一类针织品。《说文·巾部》:“﹐枕巾也。”{段玉裁}注:“蓋加枕加藉首﹐爲易污也。”

  • 桌巾-汉语大词典

    桌巾

    【1】即桌布。{许地山}《东野先生》一:“旧报纸是他们底桌巾﹐他们每天都要用的。”

  • 樺巾-汉语大词典

    樺巾

    【1】用桦树皮制的头巾。{唐}{寒山}《诗》之二〇五:“樺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繞山迴。”

  • 狼巾-汉语大词典

    狼巾

    【1】见“狼筋”。

  • 武巾-汉语大词典

    武巾

    【1】武士头巾。《儒林外史》第一回:“爲首一人﹐頭戴武巾﹐身穿團花戰袍。”

  • 汗巾-汉语大词典

    汗巾

    【1】擦汗用的手巾;手帕。{郁达夫}《采石矶》:“她又叫他回去﹐把一条当时流行的淡黄绸的汗巾送给了他。”{唐}{白居易}《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诗:“汗巾束頭鬢﹐羶食熏襟抱。”《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聘娘}又拿汗巾替四老爺拂了頭巾。”《西游记》第二六回:“我们走脱了﹐被他趕上﹐把我們就當汗巾兒一般﹐一袖子都籠了去。”【2】腰带。《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上身穿一件大紅縐綢箭袖小襖;腰間繫一條大紅縐綢重穗子汗巾。”《红楼梦》第二八回:“撩衣將繫小衣兒的一條大紅汗巾子解下來﹐送給{寶玉}。”《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袖中帶得有白綾汗巾一條﹐約有五尺多長﹐取出劈半扯開﹐奉與{美娘}裹脚﹐親手與他拭淚。”

  • 沐巾-汉语大词典

    沐巾

    【1】洗发用的巾。《新唐书·礼乐志十》:“沐巾一﹐浴巾二﹐用絺若﹐實於笲。”《仪礼·士丧礼》:“沐巾一﹐浴巾二﹐皆用綌於笲。”

  • 沾巾-汉语大词典

    沾巾

    【1】沾湿手巾。形容落泪之多。{唐}{黄滔}《司直陈公墓志铭》:“愚沾巾宿草﹐無媿抽毫。”{汉}{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側身北望涕沾巾。”{清}{汪懋麟}《朝采投诗慰余秋怀叠韵为答》:“凉雨何分舊與新﹐每逢摇落欲沾巾。”

  • 浄巾-汉语大词典

    浄巾

    【1】白色巾。比喻飞瀑﹑悬泉。{唐}{陈陶}《题赠高闲上人》诗:“海氣成方丈﹐山泉落浄巾。”

  • 浩然巾-汉语大词典

    浩然巾

    【1】背后有长大披幅的一种头巾。形如今之风帽。相传为{唐}{孟浩然}所戴而得名。《镜花缘》第二五回:“他們個個頭帶浩然巾﹐都把腦後遮住﹐只露一張正臉。”《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只見外面又走進一個人來﹐頭戴浩然巾。”《醒世姻缘传》第四回:“你還把網巾除了﹐坎上浩然巾﹐只推身上還没大好﹐出不得門。”

  • 浴巾-汉语大词典

    浴巾

    【1】澡巾。《仪礼·士丧礼》:“沐巾一﹐浴巾二﹐皆用綌於笲。”{郑玄}注:“巾所以拭汗垢﹐浴巾二者﹐上體下體異也。”

  • 涼緇巾-汉语大词典

    涼緇巾

    【1】古代一种便帽名。{元}{俞琰}《席上腐谈》:“近時涼緇巾以竹絲爲骨﹐如涼帽之狀﹐而覆以皁紗﹐易脱易戴﹐夏月最便。”

  • 漉巾-汉语大词典

    漉巾

    【1】即漉酒巾。{明}{王世贞}《雪中寄张职方庄》诗:“客自呼投轄﹐君能問漉巾。”

  • 漉酒巾-汉语大词典

    漉酒巾

    【1】滤酒的布巾。泛指葛巾。{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十三:“口吟《歸去來》﹐頭戴漉酒巾。”{唐}{朱放}《经故贺宾客镜湖道士观》诗:“雪裏登山履﹐林間漉酒巾。”{明}{宋濂}《跋<匡庐社图>》:“其一人冠漉酒巾﹐被羊裘﹐杖策徐行。”

  • 濫巾-汉语大词典

    濫巾

    【1】僭服隐士的头巾。指冒充隐士。《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世有{周子}﹐俗之士……偶吹{草堂}﹐濫巾{北岳};誘我松桂﹐欺我雲壑。雖假容於江臯﹐乃纓情於好爵。”{吕向}注:“濫﹐僭也。巾﹐隱者之服也。{北岳}﹐即{北山}也。言{顒}盜居{草堂}﹐僭服幅巾﹐有如{南郭}濫吹竽也。”

  • 牽巾-汉语大词典

    牽巾

    【1】古代婚礼的一个仪式。新郎新娘用彩缎结同心,并相挽而行。{宋}{吴自牧}《梦粱录·嫁娶》:“禮官請兩新人出房﹐詣中堂參堂﹐男執槐簡﹐挂紅緑綵﹐綰雙同心結﹐倒行;女挂于手﹐面相向而行﹐謂之‘牽巾’。”{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婿於床前請新婦出﹐二家各出綵段﹐綰一同心﹐謂之‘牽巾’﹐男掛於笏﹐女搭於手。”

  • 手巾把-汉语大词典

    手巾把

    【1】旧时饭馆﹑澡堂或剧场中的堂倌或富家仆人用热水沃过再拧干以供客拭面的热手巾。{老舍}《骆驼祥子》五:“{张妈}既是得伺候着烟茶手巾把﹐那群小猴自然全归{祥子}统辖。”《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誰知拿了進去﹐欽差還没有聞着﹐打手巾把子的人已經挑眼了。”

  • 手巾-汉语大词典

    手巾

    【1】今多指毛巾。有的地区指手帕。{老舍}《樱海集·牺牲》:“他屋子的窗户都开着﹐窗台上还晒着两条雪白的手巾。”{沙汀}《困兽记》二一:“‘啊﹐还有!’她递给他一方手巾﹐‘要是高兴﹐去看看{老吴}吧!’”【2】拭面或揩手用的巾。{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謝}注神傾意﹐不覺流汗交面。{殷}徐語左右:取手巾與{謝郎}拭面。”《资治通鉴·梁敬帝绍泰元年》:“{霸先}懼其謀泄﹐以手巾絞{稜}。”{胡三省}注:“今人盥洗﹐以布拭手﹐長七八尺﹐謂之手巾。”《太平御览》卷七一六引{晋}{陈寿}《汉名臣奏》:“{王莽}斥出{王閎}﹐太后憐之。{閎}伏泣失聲﹐太后親自以手巾拭{閎}泣。”

  • 折上巾-汉语大词典

    折上巾

    【1】古冠名。{後汉}{梁冀}改舆服之制,折叠巾之上角,称折上巾。{北周}裁为四脚,名曰幞头,也称折上巾。{隋}{唐}时贵贱通用,{宋}时为皇帝﹑皇太子常服。参阅《後汉书·梁冀传》﹑《旧唐书·舆服志》﹑{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幞头》﹑{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A志三》。

  • 折巾郭-汉语大词典

    折巾郭

    【1】指{东汉}名士{郭太}。亦借指当世名士。{宋}{张元幹}《次仲弥性所和陈丈大卿韵》:“從來誰數折巾{郭}?重到似是栽桃{劉}。”

  • 折烏巾-汉语大词典

    折烏巾

    【1】犹折角巾。{宋}{陆游}《自咏》:“華髮蕭蕭居士身﹐江頭風雨折烏巾。”

  • 折角巾-汉语大词典

    折角巾

    【1】即林宗巾。{东汉}{郭太},字{林宗}。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叠。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後汉书·郭太传》。{宋}{张耒}《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魯國}衣冠異,盡戴{林宗}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清}{侯方域}《九日登高》诗:“荒徑遥開叢菊淚﹐折巾欹落短毛霜。”《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紗爲之﹐加簪而不施纓導﹐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見一秀士﹐頭戴折角巾﹐引一個緑袍少年將軍來﹐教{瓊英}飛石子打擊。”亦省作“[折巾]”。

  • 折巾-汉语大词典

    折巾

    【1】见“折角巾”。

  • 抹眉頭巾-汉语大词典

    抹眉頭巾

    【1】齐眉的头巾。《水浒传》第一〇二回:“只見府西街上﹐走來一箇賣卦先生﹐頭帶單紗抹眉頭巾﹐身穿葛布直身。”

  • 披巾-汉语大词典

    披巾

    【1】用来披在肩上的织物。《1957年曲艺选·第三件棉袄》:“他一只手把着扁担﹐一只手摇摆着﹐脚底下的草鞋垫子轻巧地﹑匀称地挪着。胳膊上的披巾像两个翅膀似的在往前飞。”{郭沫若}《瓶》诗之一:“她披的是深蓝色的绒线披巾﹐有好几次被牵挂着不易进行。”【2】古代的一种便帽。《金瓶梅词话》第五九回:“頭上戴着披巾﹐身上穿着緯羅暗補子直身﹐粉底皂靴。”

  • 毛巾被-汉语大词典

    毛巾被

    【1】质地跟毛巾相同的毯子。针棉织品。又叫毛巾毯。

  • 毛巾-汉语大词典

    毛巾

    【1】擦脸和擦身体用的棉针织品﹐织成后经纱拳曲﹐露在外面﹐质地松软而不光滑。

  • 氈巾-汉语大词典

    氈巾

    【1】男子用的毡制的头巾。{清}{孔尚任}《桃花扇·先声》:“副末氈巾﹑道袍﹑白鬚上。”{郭沫若}《女神·电火光中》:“我想像他({苏武})披着一件白羊裘﹑毡履﹑毡裳﹑毡巾覆首。”

  • 脱巾-汉语大词典

    脱巾

    【1】脱下头巾﹐改戴官帽。指开始入仕。《梁书·范云传》:“脱巾來仕﹐清績仍著。”《明史·王元翰传》:“平居凍餒﹐脱巾可虞。”《文选·颜延之<秋胡>诗》:“脱巾千里外﹐結綬登王畿。”{李善}注:“巾﹐處士所服。綬﹐仕者所佩。”{唐}{刘禹锡}《故荆南节度推官董府君墓志》:“脱巾爲弘文館校書郎﹐再遷至大理評事。”

  • 朝巾-汉语大词典

    朝巾

    【1】犹朝冠。《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莊徵君}戴了朝巾﹐穿了公服﹐跟在班末﹐嵩呼舞蹈﹐朝拜了天子。”

  • 腰圍巾-汉语大词典

    腰圍巾

    【1】即肚兜。{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腰围巾也是补疤驮补疤﹐看不出原来的布色了。”

  • 腰巾-汉语大词典

    腰巾

    【1】袜肚﹐即今肚兜。{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袜肚》:“蓋{文王}所制也﹐謂之腰巾﹐但以繒爲之。宫女以綵爲之﹐名曰腰綵。至{漢武帝}以四帶﹐名曰袜肚。至{靈帝}賜宫人蹙金絲合勝袜肚﹐亦名齊襠。”

  • 榖皮巾-汉语大词典

    榖皮巾

    【1】用榖皮纤维所制的头巾。《南史·刘訏传》:“{訏}嘗著榖皮巾﹐披納衣﹐每遊山澤﹐輒留連忘返。”按﹐榖﹐或误作“穀”。《梁书·处士传·张孝秀》:“{孝秀}性通率﹐不好浮華﹐常冠榖皮巾﹐躡蒲履﹐手執并櫚皮麈尾。”

  • 方巾-汉语大词典

    方巾

    【1】{明}代文人﹑处士所戴的软帽。{明}{沈德符}《野獲编·礼部二·仕宦谴归服饰》:“故相{商淳安}召還時﹐尚未復官﹐及詣闕……見朝及陛見﹐戴方巾﹐穿圓領﹐繫絲縧﹐蓋用{楊廉夫}見{太祖}故事。”《儒林外史》第一回:“那邊走過三個人來﹐頭帶方巾﹐一個穿寳藍夾紗直裰﹐兩人穿元色直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士阶条例》:“擬俊士帽則用方巾﹐或緞或紬。”【2】指旧时行婚礼时新娘头上所覆的红方帕。《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到那一日﹐大吹大擂……一派細樂﹐引進洞房。揭去方巾﹐見那新娘子{辛小姐}﹐真有沈魚落雁之容。”

  • 方巾丑-汉语大词典

    方巾丑

    【1】戏曲角色名。京剧文丑之一。因其主要扮演头戴方巾的文人﹐故称。《戏剧脚色名词考·方巾丑》:“这个名词也是百年以来才有。性质与文丑一样﹐不过是因为《桃花扇》中的{柳敬亭}﹑《刺梁》的{万家春}﹑《群英会》的{蒋干}﹑《打面缸》的师爷等等﹐都是头戴方巾﹐所以又起了个名字﹐叫‘方巾丑’。”

  • 方山巾-汉语大词典

    方山巾

    【1】古儒者所戴的软帽。形制似方山冠。{明}{徐咸}《西园杂记》卷上:“{嘉靖}初年﹐士夫間有戴巾者﹐今雖庶民亦戴巾矣;有唐巾﹑程巾﹑坡巾﹑華陽巾﹑和靖巾……方山巾﹑陽明巾﹐巾制各不同。閭閻之下﹐大半服之。”{唐}{李白}《嘲鲁儒》诗:“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

  • 方巾氣-汉语大词典

    方巾氣

    【1】犹言道学气;学究气。{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招贴即扯》:“和{袁中郎}同时活在{中国}的﹐{无锡}有一个{顾宪成}﹐他的著作﹐开口‘圣人’﹐闭口‘吾儒’﹐真是满纸‘方巾气’。”{聂绀弩}《谈<野叟曝言>》:“方巾气﹐无论{林先生}有什么独特的解释﹐我们把它想为三家村迂夫子的腐气﹑俗气之类﹐该不会错得很远。”

  • 烏紗巾-汉语大词典

    烏紗巾

    【1】即乌纱帽。又称唐巾。{唐}{李白}《翫月金陵城西往石头访崔四侍御》诗:“草裹烏紗巾﹐倒被紫綺裘。”{唐}{司空图}《修史亭》诗之三:“烏紗巾上是青天﹐檢束酬知四十年。”

  • 烏角巾-汉语大词典

    烏角巾

    【1】古代葛制黑色有折角的头巾。常为隐士所戴。{唐}{杜甫}《南邻》诗:“{錦里先生}烏角巾﹐園收芋栗不全貧。”{仇兆鳌}注:“ 角巾﹐隱士之冠。”{宋}{陆游}《小憩长生观饭已遂行》诗:“道士青精飯﹐先生烏角巾。”{元}{杨维桢}《湖州作》诗之四:“{湖洲}野客似{玄真}﹐水晶宫中烏角巾。”{清}{方文}《寿姚休那先生》诗:“田磽不飽青精飯﹐髮秃還飄烏角巾。”

  • 烏巾-汉语大词典

    烏巾

    【1】黑头巾。即乌角巾。古代多为隐居不仕者的帽子。{南朝} {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吴}時{張弘}好學不仕﹐常著烏巾﹐時人號爲{張烏巾}。”{唐}{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诗之一:“何時占叢竹﹐頭戴小烏巾。”{仇兆鳌}注:“ 《南史》:‘{劉巖}隱逸不仕﹐常著緇衣小烏巾。’”{宋}{张孝祥}《念奴娇·欲雪再和呈朱漕元顺》词:“忍凍推敲清興滿﹐風裏烏巾獵獵。”{清}{孔尚任}《桃花扇·侦戏》:“草堂圖裡烏巾岸﹐好指點銀筝紅板。”

  • 燕巾-汉语大词典

    燕巾

    【1】古代一种日常戴用的头巾。{明}{陶宗仪}《辍耕录·巾帻考》:“按《儀禮》:士冠﹐庶人巾。則古者士以上有冠無巾﹐幘惟庶人戴之……後世上下通用之﹐謂之燕巾。”

  • 爛巾巾-汉语大词典

    爛巾巾

    亦作“[爛襟襟]”【1】形容衣服破破烂烂。《红色歌谣·告白色士兵弟兄歌》:“长官压迫真凶狠﹐饿肚又穿烂襟襟。”《红色歌谣·放牛娃儿歌唱共产党》:“发财人穿得像布滚﹐穷人穿的烂巾巾。”

  • 扁巾-汉语大词典

    扁巾

    【1】普通人戴的头巾。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钦定士阶条例》:“秀士帽則用扁巾﹐或緞或縐。”{清}{孔尚任}《桃花扇·传歌》:“浄扁巾﹑褶子﹐扮{蘇崑生}上。”

  • 碧頭巾-汉语大词典

    碧頭巾

    【1】绿色的头巾。用以裹有罪官吏之头,作为一种处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奇政》:“{李封}爲{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爲等級﹐日滿乃釋。{吴中}著此服﹐出入州鄉﹐以爲大耻﹐皆相勸勵﹐無敢僭違。”

  • 生巾-汉语大词典

    生巾

    【1】儒生所戴的头巾。{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二·生员巾服》:“{漢}{酈食其}以儒冠見{高祖}。註曰:‘儒冠﹐側冠也。’予意恐即今之生巾。”

  • 秃巾-汉语大词典

    秃巾

    【1】谓光着头不包头巾。《後汉书·孔融传》:“又{融}爲九列﹐不遵朝儀﹐秃巾微行﹐唐突宫掖。”{李贤}注:“謂不加幘。”

  • 白巾-汉语大词典

    白巾

    【1】棉布做的帽子。多为僧人所戴。{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之二:“細軟青絲履﹐光明白巾。”{宋}{陆游}《游山》诗:“道士青芒屨﹐高僧白巾。”{宋}{惠洪}《请殊公住云峰疏》:“昔時把定﹐俗子涴我白巾;今日放行﹐真珠撒出紫羅帳。”{清}{赵翼}《秦良玉锦袍歌》:“敢論袀服黄金甲﹐聊返初衣白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