帢(帢)是什么意思
帢-汉语大词典
帢
《廣韻》苦洽切,入洽,溪。【1】便帽。状如弁而缺四角,用缣帛缝制。相传为{曹操}创制。《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二月丁卯,葬{高陵}”{裴松之}注引{晋}{傅玄}《傅子》:“{漢}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爲雅,是以{袁紹}之徒,雖爲將帥,皆著縑巾。{魏太祖}以天下凶荒,資財乏匱,擬古皮弁,裁縑帛以爲帢,合于簡易隨時之義。”《宋书·礼志五》:“深衣絹絹以居喪,單衣素帢以施吉。”《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帝著白帢單衣,步下西堂。”{清}{恽敬}《与王广信书》:“如不覊之士尚可與言,而膩顔帢﹑高齒屐﹑挾兔園册子﹑論古于大雅之堂未有不粲千人之齒者也。”
帢-汉语大词典
帢
【1】夹衣。《梁书·处士传·何胤》:“{胤}夢一神女,并八十許人,並衣帢,行列至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寒月芙蕖》:“{濟南}道人者,不知何許人,亦不詳其姓氏。冬夏惟着一單帢衣,繫黄縧,别無袴襦。”
帢帽-汉语大词典
帢帽
【1】古代一种便帽。《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二月丁卯﹐葬{高陵}”{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太祖}爲人佻易無威重……時或冠帢帽以見賓客。”{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故事﹐{江}南天子則白帢帽﹐公卿則巾褐裙襦。”
狎帢-汉语大词典
狎帢
【1】犹匼匝。环绕貌。{唐}{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诗:“馬頭金狎帢﹐駞背錦糢糊。”{钱谦益}注:“狎帢﹐匼匝。《韻會》:周繞貌。”
膩顔帢-汉语大词典
膩顔帢
【1】帽名。{清}{恽敬}《与王广信书》:“如不覊之士﹐尚可與言﹐而膩顔帢﹐高齒屐﹐挾兔園册子﹐論古於大雅之堂﹐未有不粲千人之齒者也。”按﹐{三国}{魏}初造白帢﹐名曰颜帢﹐{晋}{永嘉}间改为无颜帢。腻颜帢当即无颜帢之类。见《晋书·五行志上》。{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林公}道{王}({王坦之})云:‘箸膩顔帢﹐■布單衣﹐挾《左傳》﹐逐{鄭康成}車後﹐問是何物塵垢囊!’”
烏紗帢-汉语大词典
烏紗帢
【1】即乌巾。{宋}{叶適}《王氏读书堂》诗:“主人烏紗帢﹐弟子繡羅襦。”
無顔帢-汉语大词典
無顔帢
【1】一种无檐便帽。{晋}{干宝}《搜神记》卷七:“昔{魏武}軍中﹐無故作白帢……初﹐横縫其前以别後﹐名之曰‘顔帢’﹐傳行之。至{永嘉}之間﹐稍去其縫﹐名‘無顔帢’。”{汪绍楹}校注:“按‘顔’以覆額﹐後人謂之‘簷’。《戰國策》:‘{宋}({康})王爲無顔之冠以示勇。’‘無顔’即無覆額。”
白帢-汉语大词典
白帢
亦作“[白幍]”亦作“[白]”【1】白色便帽。《三国志·魏志·锺会传》:“{會}已作大坑﹐白棓數千﹐欲悉呼外兵入﹐人賜白﹐拜爲散將﹐以次棓殺坑中。”{晋}{张华}《博物志》卷九:“{漢}中興﹐士人皆冠葛巾。{建安}中﹐{魏武帝}造白帢﹐於是遂廢。”{唐}{皮日休}《二游诗·任诗》:“度歲止褐衣﹐經旬唯白。”{宋}{周密}《癸交杂识前集·白帽》:“{晉}人著白接﹐{謝萬}著白綸巾﹐{南齊}{桓崇祖}白紗帽……他如白帢白幍之類﹐通爲慶吊之服。”{清}{吴伟业}《癸巳春日稧饮社集虎丘即事》诗:“青溪勝集仍遺老﹐白帢高談盡少年。”
白帢青衫-汉语大词典
白帢青衫
【1】古代士人所戴的帽和所穿的衣。因即指士人。{宋}{谢翱}《送袁太初归剡原》诗:“風帆送客到{夷州}﹐白帢青衫談不朽。”
衣帢-汉语大词典
衣帢
【1】便衣与便帽。《南齐书·萧遥光传》:“其晩﹐臺軍射火箭燒東北角樓﹐至夜城潰。{遥光}還小齋帳中﹐著衣帢坐﹐秉燭自照﹐令人反拒﹐齋閤皆重關。左右竝踰屋散出。”
青袍烏帢-汉语大词典
青袍烏帢
【1】借指儒生。{清}{唐孙华}《次韵酬吴振西》之一:“白髮霜頿耆老會﹐青袍烏帢少年才。”
顔帢-汉语大词典
顔帢
【1】古代帽子的一种。《晋书·五行志上》:“初﹐{魏}造白帢﹐横縫其前以别後﹐名之曰顔帢﹐傳行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