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幡

幡(幡)是什么意思

  • 幡然-古语词今用词典

    幡然fānrán

    也作“翻然”。

    很快改变。孟子的弟子万章问孟子:有人说,伊尹作厨师是为了向商汤有所求,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没有,不是这么回事。伊尹住在莘国郊外,在那里种田,他以尧舜之道为乐,凡是不符合道义的,他一点也不给别人,也不会要别人一点什么。即使给他再多的俸禄,他都不回头望一下,即使有四千匹马栓在那里,他也不会看一下。汤曾经叫人带着礼物去聘请他,他却平静地说:我为什么要接受汤的聘礼呢?我何不住在乡间,以尧舜之道自得其乐?“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畝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汤三番五次派人去聘请他,伊尹突然改变主意说:我与其住在田野之中,以尧舜之道作为我个人的快乐,我何不使当今的君主做尧舜那样贤明的君主呢?何不使现在的百姓做尧舜时期那样的百姓呢?)伊尹就是这样考虑的。我没有听说过他切肉做菜去有求于汤的事。(《孟子·万章上》)

    今沿用本义。

    鲁迅《而已集·(“公理”之所在〉》:“问问你们所自称为‘现代派’者,今年可曾幡然改计?”柳亚子《四月二日观《愁城记〉公演于艺术馆有作》:“遗产蜂多毒投机象自焚,幡然从此逝,一举破愁城。”《中篇小说选刊》:“人们如梦初醒,翻然悔悟。”

  • 草里幡竿-汉语惯用语辞典

    草里幡竿cǎo lǐ fān gān

    比喻做人能屈能伸,窘困则屈,显达则伸。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父亲,秀才是草里幡竿,放倒低如人,立起高如人,便嫁他也不误了孩儿也。”

  • 丧幡-现代汉语大词典

    丧幡sāng fān

    【释义】:

    丧家悬挂的白色狭长形的旗帜。欧阳予倩《屏风后》:“我连送终都没有能去,扶着病回家,看见挂着丧幡白布,父亲还是很严厉地不让我进门。”

  • 阴魂幡-现代汉语大词典

    阴魂幡yīn hún fān

    【释义】:

    招魂的旗子。杨朔《望南山》:“许老用和赵璧媳妇不知从哪弄到几张旧纸,正在灯里糊阴魂幡。”

  • 云幡-现代汉语大词典

    云幡yún fān

    【释义】:

    出殡时用的灵幡。理由《高山与平原》:“他一口气跑到街上,遇到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发丧。云幡高挑,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 执幡-现代汉语大词典

    执幡zhí fān

    【释义】:

    旧时葬仪,父母之丧,子持纸幡导柩而行。梁斌《红旗谱》:“出殡的时候,严志和跟涛他娘穿着大孝,执幡摔瓦。”

  • 扬幡招魂-现代汉语大词典

    扬幡招魂yáng fān zhāo hún

    【释义】:

    悬挂幡旗招回死者的魂灵。现多比喻宣扬或企图恢复已灭亡了的旧事物。如:不要再为封建残余扬幡招魂。

  • 幡-现代汉语大词典

    幡fān

    【释义】:

    ①旗帜。柔石《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在棺前,还有一人敲着铜锣,看着接引幡,锣约一分钟敲一下,幡飘在空中。”②用同“翻”。变动;反覆。如:幡然。③气象学上指雨滴或雪晶从云中降落的途中,蒸发向上而在云底形成的丝缕条纹状悬垂物。

  • 幡子-现代汉语大词典

    幡子fān zi

    【释义】:

    旗帜。

  • 幡信-现代汉语大词典

    幡信fān xìn

    【释义】:

    题表官号以为符信的旗帜。沈从文《边城》:“地方还有个厘金局,办事机关在城外河街下面小庙里,经常挂着一面长长的幡信。”

  • 幡然-现代汉语大词典

    幡然fān rán

    【释义】:

    形容剧变。鲁迅《“公理”之所在》:“问问你们所自称为‘现代派’者,今年可曾幡然变计,另外运动,收受了新的战胜者的津贴没有?”

  • 引魂幡-现代汉语大词典

    引魂幡yǐn hún fān

    【释义】:

    一种垂直悬挂的旗子,丧葬时用以招引鬼魂。柳青《创业史》:“(拴拴)现在穿着不合身的白孝衫,扛着引魂幡,拄着哭丧棍,走在灵柩的前头。”

  • 经幡-现代汉语大词典

    经幡jīng fān

    【释义】:

    即嘛呢旗。

  • 灵头幡-现代汉语大词典

    灵头幡líng tóu fān

    【释义】:

    旧时安葬死者时用的白幡,由死者的儿子或亲人举在棺前引路。萧军《五月的矿山》:“做了‘旗’的人一骄傲,别人就不愿跟着你底旗跑了,你就成了光杆的‘灵头幡’。”

  • 灵幡-现代汉语大词典

    灵幡líng fān

    【释义】:

    招魂幡。李国文《改选》:“没有灵幡,没有花圈,没有旗帜,没有哀乐,只是默默行进中的送葬队伍。”

  • 雨幡-现代汉语大词典

    雨幡yǔ fān

    【释义】:

    从云中降落的雨滴,在下落过程中不断蒸发,而在云底形成的丝缕条纹状悬垂物。

  • 雪幡-现代汉语大词典

    雪幡xuě fān

    【释义】:

    从云中降落的雪晶,在下落过程中不断蒸发,而在云底形成的丝缕条纹状悬垂物。

  • 魂幡-现代汉语大词典

    魂幡hún fān

    【释义】:

    办理丧事时用以招魂或引导亡魂的旗,长方形,下垂。艾青《我的父亲》:“在他出殡的时候,我没有为他举过魂幡。”

  • 三幡-汉语大词典

    三幡

    【1】道家谓色﹑空﹑观三者最易摇荡人心,故以三幡为喻。{晋}{孙绰}《游天台山赋》:“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清}{姚鼐}《九月八日谒明孝陵游览灵谷寺晤其方丈僧祇園》诗:“寘彼萬古懷﹐企此三幡通。”

  • 五幡-汉语大词典

    五幡

    【1】{西汉}末年一支农民起义军的称号。《後汉书·光武帝纪上》:“又别號諸賊{銅馬}……{五幡}等﹐各領部曲﹐衆合數百萬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後漢}{建武}元年﹐{光武}遣十二將追{大槍}﹑{五幡}。及{平谷}﹐大破之。”

  • 中幡-汉语大词典

    中幡

    【1】杂技节目之一。表演时,舞弄顶上有幡的高大旗杆。

  • 佛幡-汉语大词典

    佛幡

    【1】佛寺所用的幡盖。《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武周}進逼{介州}﹐沙門{道澄}以佛幡縋之入城﹐遂陷{介州}。”

  • 信幡-汉语大词典

    信幡

    【1】见“信旛”。

  • 執幡-汉语大词典

    執幡

    【1】旧时葬仪,父母之丧,子持纸幡导柩而行。{梁斌}《红旗谱》二三:“出殡的时候﹐{严志和}跟{涛}他娘穿着大孝﹐执幡摔瓦。”

  • 告止幡-汉语大词典

    告止幡

    亦作“[告止旛]”【1】{唐}{宋}时官吏仪仗,在前引道者所执之旗,上有“告止”两字,以禁止行人﹐犹后来所用的“肃静”﹑“回避”牌。《新唐书·仪卫志下》:“親王鹵簿。有清道六人……次告止旛四﹐傳教旛四﹐信旛八。凡旛皆絳爲之。”{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今上{熙寧}五年﹐方講日朔{文德殿}視朝立仗之儀……黄麾幡一﹐告止幡一。”

  • 喪幡-汉语大词典

    喪幡

    亦作“[喪旛]”【1】丧家悬挂的白色狭长形的旗帜。{欧阳予倩} 《屏风後》:“我连送终都没有能去﹐扶着病回家﹐看见挂着丧幡白布﹐父亲还是很严历地不让我进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伍秋月》:“七日啓關﹐去喪旛﹐人始知其復甦。”

  • 幡-汉语大词典

    《廣韻》孚袁切,平元,敷。【1】旗帜。《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垂絳幡之素蜺兮,載雲氣而上浮。”《隋书·礼仪志三》:“諸軍並給幡數百,有事,使人交相去來者,執以行。”{唐}{杜甫}《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四韵》:“素幕度江遠,朱幡登陸微。”《宋史·仪卫志六》:“幡,本幟也,貌幡幡然,有告止﹑傳教﹑信幡,皆絳帛,錯采爲字,上有朱緑小蓋,四角垂羅文佩,繫龍頭竿上。”{柔石}《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在棺前,还有一人敲着铜锣,看着接引幡,锣约一分钟敲一下,幡飘在空中。”【2】冠上的巾饰。《後汉书·舆服志下》:“却非冠,制似長冠,下促。宫殿門吏僕射冠之。負赤幡,青翅燕尾,諸僕射幡皆如之。”【3】抹布。《说文·巾部》:“幡,書兒拭觚布也。”{段玉裁}注:“按觚以學書或記事,若今書童及貿易人所用粉版,既書可拭去再書……拭觚之布,謂之幡,亦謂之,反覆可用之意。”【4】簿册。参见“[幡薄]”。【5】通“[翻]”。变动;反覆。《汉书·礼乐志二》:“幡比翄回集,貳雙飛常羊。”《汉书·高帝纪下》“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如淳}曰:“居高屋之上而幡瓴水,言其向下之勢易也。”

  • 幡緝-汉语大词典

    幡緝

    【1】《诗·小雅·巷伯》:“緝緝翩翩,謀欲譖人。”{毛}传:“緝緝,口舌聲。翩翩,往來貌。”又:“捷捷幡幡,欲謀譖言。”{毛}传:“捷捷,猶緝緝也。幡幡,猶翩翩也。”因以“幡緝”形容往来啾唧不休。{清}{杜岕}《小鸟》诗:“小鳥何幡緝﹐飛來不擇音。”

  • 幡幡-汉语大词典

    幡幡

    【1】轻率不庄重貌。{唐}{独孤及}《送史处士归滏阳别业序》:“三酌而威儀幡幡﹐深衷畢見。”《诗·小雅·宾之初筵》:“曰既醉之﹐威儀幡幡。”{毛}传:“幡幡﹐失威儀也。”{朱熹}集传:“幡幡﹐輕數也。”【2】翻动貌。《诗·小雅·瓠叶》:“幡幡瓠葉﹐采之亨之。”{汉}{枚乘}《梁王菟园赋》:“遊風踴焉﹐秋風揚焉……枝葉翬散﹐摩來幡幡焉。”{明}{何景明}《南山篇》:“葛葉幡幡﹐豈無枝蔓。”【3】往来貌;反覆貌。{明}{方孝孺}《杂诗》之四:“幡幡市井人﹐出納量錙銖。”《魏书·任城王传》:“反覆往還﹐譬彼讒賊﹐膚受既通﹐譖潤罔極。緝緝幡幡﹐交亂四國。”{宋}{曾巩}《代书寄赵宏》诗:“一心耿耿浪誠直﹐百口幡幡競訶誚。”{宋}{范成大}《题潭帅王枢使佚老堂》诗:“匹馬幡幡恃天日﹐危言岌岌愁鬼神。”《诗·小雅·巷伯》:“捷捷幡幡﹐謀欲譖言。”{毛}传:“幡幡﹐猶翩翩也。”

  • 幡紙-汉语大词典

    幡紙

    【1】古代裁剪成一定规格,用来写字的绢帛。{余嘉锡}《书册制度补考·糊缝》:“又考{竇泉}《述書賦》自注云:‘{皇象}寫《春秋·哀公上》第二十九卷﹐其紙每一大幅有一縫線聯合之。’蓋{皇象}所用必是幡紙﹐故可用綫縫聯﹐此昔人所未知也。”{宋}{董逌}《广川书跋》卷十:“古人治紙﹐要自有法﹐故以縑帛依舊書長短﹐隨事截之﹐則爲幡紙……自{漢}{魏}遺字多用幡紙﹐{晉}{宋}多用麻紙﹐而{隋}{唐}多用經紙。”《太平御览》卷六〇五引{晋}{王隐}《晋书》:“{魏}{太和}六年﹐博士{張揖}上《古今字詁》﹐其巾部云:‘紙﹐今帋也﹐其字从巾。古以縑帛﹐依書長短隨事截絹﹐枚數重沓﹐即名幡紙﹐字从系。’”

  • 幡刹-汉语大词典

    幡刹

    【1】寺前所立幡柱。也称“刹竿”﹑“刹”。求道的僧侣得一法,每于此建幡昭告远方。{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祸兆》:“{蕭澣}初至{遂州}﹐造二幡刹施於寺﹐設齋慶之。齋畢作樂﹐忽暴雷霹靂﹐刹各成數十片。”{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僎}({馮僎})一夕夢登{崇孝寺}幡刹極高處打‘方響’。”

  • 幡信-汉语大词典

    幡信

    【1】题表官号以为符信的旗帜。{沈从文}《边城》二:“地方还有个厘金局﹐办事机关在城外河街下面小庙里﹐经常挂着一面长长的幡信。”{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汉书·艺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

  • 幡然-汉语大词典

    幡然

    【1】剧变貌。《孟子·万章上》:“{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鲁迅}《而已集·“公理”之所在》:“问问你们所自称为‘现代派’者﹐今年可曾幡然变计﹐另外运动﹐收受了新的战胜者的津贴没有?”{太平天囯}{洪仁玕}《军次实录·喧(宣)谕读书士子》:“兹留數語﹐令爾細思﹐或有幡然之悟。”{唐}{皇甫湜}《答刘敦质书》:“無所歸適﹐乃幡然復故﹐即日裝貧策羸而歸。”《荀子·大略》:“君子之學如蜕﹐幡然遷之。”{杨倞}注:“幡與翻同。”{宋}{李纲}《与张相公》:“因{淮西}之變﹐痛自懲創﹐輯睦將帥﹐博詢衆謀﹐惟其是之爲從﹐幡然改圖﹐則未必不轉禍而爲福也。”

  • 幡旄-汉语大词典

    幡旄

    亦作“[幡眊]”【1】旌旗的羽毛饰。也指饰有羽毛的旗幡。《西京杂记》卷六:“戈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毦﹐旍葆﹑麾蓋﹐照灼涯涘。”《梁书·陆襄传》:“郡民{鮮于琛}服食脩道法﹐嘗入山採藥﹐拾得五色幡眊。”《西京杂记》卷一:“每好風日﹐幡眊光影﹐照耀一殿﹐鈴鑷之聲﹐驚動左右。”{清}{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幡旄晨隱隱﹐鈴鑷夜將將。”

  • 幡薄-汉语大词典

    幡薄

    【1】丹书符箓之类。《吕氏春秋·观表》:“聖人上知千歲﹐下知千歲﹐非意之也﹐蓋有自云也。緑圖幡薄﹐從此生矣。”{高诱}注:“幡亦薄也。”{陈奇猷}校释:“{譚}({譚戒甫})謂‘緑圖’即‘籙圖’﹐頗似{漢}代讖緯書﹐{楊}({楊樹達})謂‘緑圖幡薄’蓋豫言人世禍福之書﹐如‘亡{秦}者{胡}’﹑‘赤伏符’之類﹐皆是也……‘簿’(薄)即‘符’之同音假字。”{章炳麟}《訄书·订实知》:“既知政教﹐又以暇游藝﹐藉物以詗其姓名人地﹐則緑圖幡薄自此作。”

  • 幡幢-汉语大词典

    幡幢

    【1】特指刹上之幡。{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鐘鼓樓旁﹐矗兩寶刹﹐高數丈﹐剪綵爲幡幢。”【2】即幢幡。{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七:“{廬山}{遠法師}命盡之日﹐山中峰澗寺落﹐皆見千眼仙人成隊執幡幢香花赴{東林寺}。”{唐}{黄滔}《辞府相》诗:“今朝拜别幡幢下﹐雙淚如珠滴不休。”{明}{沈德符}《野獲编·外国·活佛》:“以珠琲爲幡幢﹐金寳爲法供﹐内府瑰異爲之一空。”

  • 幡纚-汉语大词典

    幡纚

    亦作“[幡灑]”【1】飞扬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垂條扶於﹐落英幡纚。”{司马贞}索隐引{张晏}曰:“幡纚﹐飛揚貌。”《镜花缘》第八八回:“夫落英幡灑﹐則沈墨之非固也;嘉卉灌叢﹐則苴槖之所賦也。”

  • 幡華-汉语大词典

    幡華

    【1】见“幡花”。

  • 幡斿-汉语大词典

    幡斿

    【1】垂旒的长旗。《後汉书·舆服志上》:“諸車有矛戟﹐其飾幡斿旗幟皆五采。”

  • 幡舞-汉语大词典

    幡舞

    【1】{晋}代舞名。《宋书·乐志一》:“{晉}《鞞舞哥(歌)》亦五篇﹐又《鐸舞哥(歌)》一篇﹐《幡舞哥(歌)》一篇﹐《鼓舞伎》六曲﹐並陳於元會。今《幡》《鼓》哥(歌)詞猶存﹐舞並闕。”《说郛》卷一二〇引{宋}{乐史}《柘枝谱》:“{漢}則《巴渝舞》﹑《女舞》﹐{晉}則《白紵舞》﹑《幡舞》﹑《扇舞》﹐{唐}則《霓裳舞》﹐視《柘枝》舞態﹑曲調各有攸勝。”

  • 幡虹-汉语大词典

    幡虹

    【1】指寺中长幡。其形长展如虹,故称。{唐}{赵彦昭}《奉和幸大荐福寺》诗:“刹鳳迎琱輦﹐幡虹駐綵旗。”{唐高宗}《谒大慈恩寺》诗:“花蓋飛團影﹐幡虹曳曲陰。”

  • 幡麾-汉语大词典

    幡麾

    【1】指挥用的幡旗。《吴子兵法·应变》:“凡戰之法﹐晝以旌旗幡麾爲節﹐夜以金鼓笳笛爲節。麾左而左﹐麾右而右。”《晋书·艺术传·戴洋》:“説死時天使其爲酒藏吏﹐授符録﹐給吏從﹑幡麾。”《後汉书·礼仪志中》:“以小黄門幡麾節度。”

  • 幡眊-汉语大词典

    幡眊

    【1】见“幡旌”。

  • 幡織-汉语大词典

    幡織

    【1】见“幡幟”。

  • 幡灑-汉语大词典

    幡灑

    【1】见“幡纚”。

  • 幡竿-汉语大词典

    幡竿

    【1】系幡的杆。《宋书·武帝纪上》:“大軍至左里﹐將戰﹐公所執麾竿折﹐折幡沈水﹐衆並怪懼。公歡笑曰:往年{覆舟}之戰﹐幡竿亦折﹐今者復然﹐賊必破矣。”{唐}{萧至忠}《三会寺应制》诗:“網户飛花綴﹐幡竿度鳥迴。”{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殿前兩幡竿﹐高數十丈﹐左則京城所﹐右則修内司﹐搭材分占﹐上竿呈藝解。”

  • 幡蓋-汉语大词典

    幡蓋

    【1】幡幢华盖之类。{唐}{岑参}《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诗:“焚香如雲屯﹐幡蓋珊珊垂。”{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其西有{桃源洞}﹐相去五里﹐須秉炬深入﹐中多幡蓋纓絡之物。”《南齐书·高帝纪上》:“至是又上表禁民間華僞雜物:不得以金銀爲箔……不得用紅色爲幡蓋衣服。”

  • 幡繖-汉语大词典

    幡繖

    【1】幡幢伞盖。旧时作供品以献神佛。{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寺西南隅僧伽像……至今百姓上幡繖不絶。”

  • 幡勝-汉语大词典

    幡勝

    【1】即彩胜。用金银箔罗彩制成,为欢庆春日来临,用作装饰或馈赠之物。{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宋史·真宗纪二》:“詔宫苑﹑皇親﹑臣庶第宅。飾以五綵﹐及用羅製幡勝﹑繒帛爲假花者﹐並禁之。”{宋}{苏轼}《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蕭索東風兩鬢華﹐年年幡勝翦宫花。”{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春幡》:“《後漢書》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綵錯緝爲幡勝﹐雖朝廷之制﹐亦鏤金銀或繒絹爲之﹐戴於首。亦因此相承設之。或於歲旦刻青繒爲小幡樣﹐重累凡十餘﹐相連綴以簪之。此亦{漢}之遺事也。俗間因又曰‘年幡’﹐此亦其誤也。”

  • 幡節-汉语大词典

    幡節

    【1】幡旌麾节。{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有‘霓裳曲’者﹐率皆執幡節﹐被羽服﹐飄然有翔雲飛鶴之勢。”

  • 幡旗-汉语大词典

    幡旗

    【1】旗帜。《史记·天官书》:“故北夷之氣如羣畜穹閭﹐南夷之氣類舟船幡旗。”《後汉书·刘盆子传》:“{寶}({李寶})從後悉拔{赤眉}旌幟﹐更立己幡旗。”{唐}{岑参}《送郭仆射节制剑南》诗:“鐵馬擐紅纓﹐幡旗出禁城。”

  • 幡棨-汉语大词典

    幡棨

    【1】用作符信的幡和棨。《宋书·王昙首传》:“既無墨敕﹐又闕幡棨﹐雖稱上旨﹐不異單刺……猶宜反咎其不請白虎幡﹑銀字棨﹐致門不時開。”

  • 幡子-汉语大词典

    幡子

    【1】旗帜。{唐}{裴铏}《传奇·聂隐娘》:“半宵之後﹐果有二幡子﹐一紅一白﹐飄飄然如相擊於床四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下赦》:“旋立雞竿﹐約高十數丈﹐竿尖有一大木盤﹐上有金雞﹐口銜紅幡子﹐書‘皇帝萬歲’四字。”

  • 幡戟-汉语大词典

    幡戟

    【1】旌旗和棨戟。泛指前驱仪仗。《南齐书·东昏侯纪》:“每三四更中﹐鼓聲四出﹐幡戟横路﹐百姓喧走相隨﹐士庶莫辨。”

  • 幡花-汉语大词典

    幡花

    亦作“[幡華]”【1】供佛的幢幡彩花。{唐}{康骈}《剧谈录·真身》:“坊市以繒綵結爲龍鳳象馬之形﹐紙竹作僧佛鬼神之狀﹐幡花幢蓋之屬。”{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济颠化缘疏》:“屋勢壓頭﹐人難住足。神鬼將近于悲泣﹐幡華莫稱于莊嚴。”《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唯取内庫彩物大造幡花﹐又出諸服玩﹐令僧散施貧乏以求福。”《旧唐书·王缙传》:“{代宗}七月望日於内道場造盂蘭盆……是日﹐排儀仗﹐百僚序立於{光順門}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

  • 幡布-汉语大词典

    幡布

    【1】抹布。《説文·巾部》“幡﹐書兒拭觚布也”{宋}{徐锴}繫传:“臣{鍇}曰:觚﹐八棱木﹐于其上學書已﹐以布拭之。{晉}人云:不見酒家幡布乎?用久則爛。”{清}{桂馥}义证:“{趙宦光}曰:‘今瀞巾曰幡布’;《增韻》:‘今人呼幡布﹐《内則》所謂帉帨是也。’”

  • 幡旆-汉语大词典

    幡旆

    【1】旗帜之类。{宋}{苏辙}《游太山》诗之四:“驊騮蹴騰騫﹐幡旆飛晻曖。”

  • 幡幟-汉语大词典

    幡幟

    亦作“[幡織]”【1】旗帜。《後汉书·西域传·大秦》:“乘輜軿白蓋小車﹐出入擊鼓﹐建旌旗幡幟。”《孙子·计》“曲制”{三国}{魏}{曹操}注:“部曲﹑幡幟﹑金鼓之制也。”《汉书·陈汤传》:“望見單于于城上立五采幡織﹐數百人披甲乘城。”{颜师古}注:“織讀曰幟。”《後汉书·马防传》:“去{臨洮}十餘里爲大營﹐多樹幡幟。”

  • 幢幡-汉语大词典

    幢幡

    【1】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从头安宝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于佛寺或道场之前。分言之则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长帛。《红楼梦》第十四回:“那應佛僧正開方破獄……延請{地藏王}﹐開金橋﹐引幢幡。”{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自地湧塔于佛之前﹐其幢幡瓔珞﹑瑪瑙﹑車渠﹑七盤四懸﹐乘虚耀日。”《水浒传》第一回:“只見{上清宫}許多道衆﹐鳴鐘擊鼓﹐香花燈燭﹐幢幡寳蓋﹐一派仙樂﹐都下山來迎接丹詔。”{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十一:“即見有{道流童子}﹐持幢幡節蓋相繼而出雲間。”【2】旌旗之类。仪仗或军事指挥所用。《後汉书·礼仪志下》:“校尉三百人﹐皆赤幘不冠﹐絳科單衣﹐持幢幡。”《通典·兵二》引{三国}{魏}{曹操}《军令·船战令》:“幢幡旗鼓﹐各隨將所載船。”

  • 寶幡-汉语大词典

    寶幡

    亦作“[寶旛]”【1】佛寺中悬挂的旗幡。{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這中元節﹐村中男女﹐許到{白雲庵}與皇后{周娘娘}懸挂寶旛。”《观佛三昧海经·观四威仪品》:“於階道側竪諸寶幢﹐無量寶幡懸其幢頭。”{唐}{綦毋潜}《题鹤林寺》诗:“珊珊寶幡挂﹐焰焰明燈燒。”

  • 珠幡-汉语大词典

    珠幡

    【1】饰珠的旗幡。{南朝}{梁简文帝}《大爱敬寺刹下铭》:“珠幡轉曜﹐寶鈴韻響;聞聲者入道﹐見形者除累。”《花月痕》第五回:“白馬素車﹐猶是{范}{張}同氣;珠幡寶蓋﹐終殊{娟}{潤}雙棲。”{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秣兔罗国》:“珠幡布列﹐寶蓋駢羅。”

  • 朱幡-汉语大词典

    朱幡

    【1】见“朱旛”。

  • 朱鳥幡-汉语大词典

    朱鳥幡

    【1】画有朱鸟的旗帜。古代用以表识官号。{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信幡﹐古之徽號也﹐所以題表官號以爲符信﹐故謂之信幡也……東方郡國以青龍幡﹐南方郡國以朱鳥幡。”

  • 春幡-汉语大词典

    春幡

    【1】春旗。旧俗于立春日或挂春幡于树梢,或剪缯绢成小幡,连缀簪之于首,以示迎春之意。{南朝} {陈}{徐陵}《杂曲》:“立春曆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前蜀}{牛峤}《菩萨蛮》词之三:“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

  • 春幡勝-汉语大词典

    春幡勝

    【1】春幡和春胜。《东京梦华录·立春》“立春”{邓之诚}注引{宋}{金盈之}《醉翁谈录》:“是日自郎官御史寺監長貳以上﹐皆賜春幡勝﹐以羅爲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立春節﹐學士院始進帖子詞﹐百官賜春幡勝。”

  • 勝幡-汉语大词典

    勝幡

    【1】佛家设道场所立降妖伏魔的旗帜。{南朝} {齐}{王屮}《头陀寺碑文》:“勝幡西振﹐貞石南刊。”《维摩经·佛道品》:“降伏四種魔﹐勝幡建道場。”{僧肇}注:“外國破敵得勝﹐則竪勝幡﹐道場降魔﹐亦表其勝相也。”《法华经·授记品》:“佛有大威德﹐名常立勝幡。”

  • 旌幡-汉语大词典

    旌幡

    【1】见“旌旛”。

  • 旗幡-汉语大词典

    旗幡

    【1】见“旗旛”。

  • 熊幡-汉语大词典

    熊幡

    【1】见“熊轓”。

  • 畫幡-汉语大词典

    畫幡

    亦作“[畫旛]”【1】有画饰的长方而下垂的旗子。{明}{袁宏道}《侵晓见闺人礼忏》诗:“殘月微微散曉星﹐牕風吹動畫旛鈴。”《史记·封禅书》:“其秋﹐爲伐{南越}﹐告禱{太一}。以牡荆畫幡日月北斗登龍﹐以象太一三星﹐爲太一鋒﹐命曰‘靈旗’。”

  • 盪幡-汉语大词典

    盪幡

    【1】布幅下垂的军旗。《隋书·礼仪志三》:“步卒八十隊﹐分爲四團。團有偏將一人。第一團﹐每隊給青隼盪幡一。第二團﹐每隊黄隼盪幡一。第三團﹐每隊白隼盪幡一。第四團﹐每隊蒼隼盪幡一。”

  • 白獸幡-汉语大词典

    白獸幡

    【1】见“白虎幡”。

  • 白幡-汉语大词典

    白幡

    【1】战败者表示投降的白旗。《南史·刘劭传》:“{蕭斌}聞{大航}不守﹐惶窘不知所爲﹐宣令所統皆使解甲﹐尋戴白幡來降﹐即於軍門伏誅。”《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始得{昭王}怕懼之心﹐遂即白幡降伏。”

  • 白武幡-汉语大词典

    白武幡

    【1】见“白虎幡”。

  • 白虎幡-汉语大词典

    白虎幡

    【1】有白虎图像的旗。古代用作传布朝廷政令或军令的符信。{晋}{崔豹}《古今注·舆服》:“{魏}朝有青龍幡﹑朱雀幡﹑玄武幡﹑白虎幡﹑黄龍幡五﹐而以招四方……今{晉}朝唯用白虎幡。”《宋书·百官志》:“殿中將軍……朝會宴饗﹐則將軍戎服﹐直侍左右﹐夜開城諸門則執白虎幡監之。”《南史·萧颖胄传》:“初﹐{山陽}出{南州}﹐謂人曰:‘朝廷以白虎幡追我﹐亦不復還矣。’”{唐}避{太祖}{李虎}讳﹐改为“白武幡”或“白獸幡”。《晋书·职官志》:“久之﹐{武帝}每出入﹐{勰}持白獸幡在乘輿左右﹐鹵簿陳列齊肅。”《北史·封敕文传》:“{敕文}謀於衆曰:‘困獸猶鬭﹐而況於人。’乃以白武幡宣告賊衆﹐若能歸降﹐原其生命。應時降者六百餘人。”《隋书·礼仪志三》:“受降使者一人﹐給二馬軺車一乘﹐白獸幡及節各一。”

  • 皂幡-汉语大词典

    皂幡

    【1】黑色旗子。《宋史·礼志五》:“又設皂幡﹐刎鵝頸血置槃中﹐楊枝洒水龍上﹐俟雨足三日﹐祭以一豭﹐取畫龍投水中。”

  • 童幡-汉语大词典

    童幡

    【1】绀蝶的别名。{晋}{崔豹}《古今注·鱼虫》:“紺蝶﹐一名蜻蛉﹐似蜻蛉而色玄紺﹐{遼東}人呼爲紺幡﹐亦曰童幡。”

  • 蝦蟆頭幡-汉语大词典

    蝦蟆頭幡

    【1】古代兵器上的饰物。{宋}{高承}《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戟》:“《龍魚河圖》曰:{蚩尤}造戟也。《續事始》曰:{魏武}加蝦蟆頭幡。”

  • 節幡-汉语大词典

    節幡

    【1】麾节幡旌。{唐}{卢仝}《月蚀诗》:“此時九御導九日﹐争持節幡麾幢旒﹐駕車六九五十四頭蛟螭虯﹐掣電九火輈﹐汝若蝕開齱齵輪﹐御轡執索相爬鉤。”

  • 翩幡-汉语大词典

    翩幡

    【1】行动轻疾貌。{汉}{司马相如} 《上林赋》:“〔衆獸〕長嘯哀嗚﹐翩幡互經。”

  • 素幡-汉语大词典

    素幡

    【1】白旗。指战败者表示投降的旗。《新唐书·东夷传·高丽》:“{契苾何力}會{勣}軍于{鴨渌}﹐拔{辱夷城}﹐悉師圍{平壤}﹐九月﹐{藏}遣{男産}率首領百人樹素幡降。”

  • 紙幡-汉语大词典

    紙幡

    亦称“[紙引]”【1】纸制的招魂幡。旧时丧家用纸作旗幡, 上书死者名讳及生卒年月日, 谓之招魂幡。{元}{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十四出:“挑着個紙幡兒﹐招展着痛苦傷情。”{碧野}《没有花的春天》十:“{阿兴}把招魂纸引插在潮湿的坟堆上。”

  • 紺幡-汉语大词典

    紺幡

    【1】见“紺蝶”。

  • 絳幡-汉语大词典

    絳幡

    【1】赤色旗帜。《金史·礼志九》:“少府監設雞竿於樓下之左﹐竿上置大盤﹐盤中置金雞﹐雞口銜絳幡﹐幡上金書‘大赦天下’四字﹐卷而銜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垂絳幡之素蜺兮﹐載雲氣而上浮。”

  • 絳引幡-汉语大词典

    絳引幡

    【1】见“絳引旛”。

  • 綵幡-汉语大词典

    綵幡

    【1】见“綵旛”。

  • 續命神幡-汉语大词典

    續命神幡

    【1】即五色续命神幡。佛教﹑道教均称用此幡祈祷, 可得延命之益。《药师经》:“時彼病人親屬知識﹐若能爲彼歸依世尊{藥師瑠璃光如來}﹐請諸衆僧轉讀此經﹐然七層之燈﹐懸五色續命神幡﹐或有是處彼識得還﹐如在夢中明了自見。”亦省作“[續命幡]”。《太平御览》卷八一四引{晋}{葛洪}《神仙传》:“仙人用五色絲作續命幡﹐幡安五色。”

  • 續命幡-汉语大词典

    續命幡

    【1】见“續命神幡”。

  • 青龍幡-汉语大词典

    青龍幡

    【1】绘有龙形的青色旗幡。代表东方。{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信幡﹐古之徽號也……{魏}朝有青龍幡﹑朱雀幡﹑元武幡﹑白虎幡﹑黄龍幡五﹐而以詔四方﹐東方郡國以青龍幡﹐南方郡國以朱鳥幡﹐西方郡國以白虎幡﹐北方郡國以元武幡﹐朝庭畿内以黄龍幡。”

  • 青幡-汉语大词典

    青幡

    【1】见“青旛”。

  • 雲幡-汉语大词典

    雲幡

    亦作“[雲旛]”【1】出殡时用的灵幡。{理由}《高山与平原》:“他一口气跑到街上﹐遇到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发丧。云幡高挑﹐吹吹打打﹐好不热闹。”【2】饰有云形图案的旗帜。《再生缘》第六一回:“一聲傳旨應哄然﹐忙壞了伺候宫娥與内官﹐這幾個日月平分開寶扇﹐那幾個玉蛇亂舞展雲旛。”{宋}{仲殊}《定风波·独登多景楼》词:“花戟雲幡擁上方。畫簾風細度春香。”

  • 靈幡-汉语大词典

    靈幡

    【1】见“靈旛”。

  • 降幡-汉语大词典

    降幡

    【1】见“降2 旛”。

  • 陰魂幡-汉语大词典

    陰魂幡

    【1】招魂的旗子。{杨朔}《中国人民的脚步声·望南山》:“天大黑了﹐屋里点着盏胡麻油灯﹐昏沉沉的﹐灯后设着个木头牌位﹐供着碗白水。{许老用}和{赵璧}媳妇不知从哪弄到几张旧纸﹐正在灯里糊阴魂幡。”

  • 金幡-汉语大词典

    金幡

    亦作“[金旛]”【1】用银箔制作的幡胜。{宋}{范成大}《立春郊行》诗:“春來不飲兼無句﹐奈此金旛綵勝何。”【2】缕金的旌旂。{隋}{江总}《幡赞》:“金幡化成﹐摇蕩相明。”《法苑珠林》卷三六:“〔{阿育王}〕見{歡喜}﹐便使取金旛金華懸諸刹上。”

  • 銀幡-汉语大词典

    銀幡

    【1】见“銀旙”。

  • 魂幡-汉语大词典

    魂幡

    【1】见“魂旛”。

  • 風幡-汉语大词典

    風幡

    亦作“[風旛]”【1】风中的旗幡。《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師寓止廊廡間。暮夜風颺刹幡﹐聞二僧對論﹐一云幡動﹐一云風動﹐往復醻答﹐未曾契理。師曰:‘可容俗疏輙預高論否?直以風幡非動﹐動自心耳。’”后用为典实。{宋}{陆游}《示客》诗:“風旛畢竟非心境﹐瓦礫何妨是道真。”

  • 騶虞幡-汉语大词典

    騶虞幡

    【1】一种绘有驺虞图形的旗帜,用以传旨解兵。{清}{赵翼}《廿二史劄记》卷八:“{晉}制最重騶虞幡﹐每至危險時﹐或用以傳旨﹐或用以止兵﹐見之者輒慴伏而不敢動﹐亦一朝之令甲也。”《晋书·楚王玮传》:“會天明﹐帝用{張華}計﹐遣殿中將軍{王宫}齎騶虞幡麾衆曰:‘{楚王}矯詔。’衆皆釋杖而走。”

  • 黄幡-汉语大词典

    黄幡

    【1】见“黄旛”。

  • 龍幡虎纛-汉语大词典

    龍幡虎纛

    【1】将帅之旗。{明}{陈子龙}《少将行》:“五營畫青茫茫﹐龍幡虎纛雲霞牆。”

  • 龍幡-汉语大词典

    龍幡

    【1】画有龙的旗帜。《黄庭内景经·肾部》:“蒼錦雲衣舞龍幡﹐上致明霞日月烟。”{蒋国祚}注引{吕祖}曰:“龍幡是水生龍之象也。”{清}{魏耕}《董逃行》:“矠鱉射鯉整後厨﹐龍幡阿娜客來遲。”【2】中军主帅之旗。{明}{孙仁孺}《东郭记·为将军》:“從軍苦﹐黄花緑野﹐畫角促龍幡。”{宋}{孔平仲}《紫髯将军》诗:“龍幡遮火燒{赤壁}﹐東南風急天絳色。”

  • 龍子幡-汉语大词典

    龍子幡

    【1】绣花的旗帜。{明}{孙临}《江南曲》诗:“東風四角吹龍子﹐札札橈聲送急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宋书·臧质传》:“〔{臧質}〕之鎮﹐舫千餘乘﹐部位前後百餘里﹐六平乘並施龍子幡。”亦省作“[龍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