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嶽)是什么意思
三山五嶽-汉语大词典
三山五嶽
【1】泛指名山。{清}{顾炎武}《张隐君元明于园中置一小石龛曰仙隐祠征诗纪之》:“白日浮雲隔幾重﹐三山五嶽漫相逢。”{清}{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诗:“三山五嶽渺何許?雲煙汗漫空竛竮。”【2】泛指群山。《新民歌三百首·我来了》:“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3】泛指各地。{茅盾}《我们这文坛》:“三山五岳的好汉们各引着同宗同派﹐摆开了阵势﹐拚一个你死我活。”
五嶽-汉语大词典
五嶽
亦作“[五岳]”【1】谓人的五官,指脸上的器官。《明史·方伎传·袁珙》:“嘗相{陶凱}曰:‘君五岳朝揖而氣色未開,五星分明而光澤未見,宜藏器待時。’”【2】道教谓五座仙山。即东岳{广乘山},南岳{长离山},西岳{丽农山},北岳{广野山},中岳{崑崙山}。见{明}{杨慎}《丹铅总录·地理》引《道经》。【3】(3)指{泰山}﹑{衡山}﹑{华山}﹑{岳山}﹑{恒山}。《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日月食,四鎮﹑五嶽崩。”{郑玄}注:“五嶽,{岱}在{兖州}﹑{衡}在{荆州}﹑{華}在{豫州}﹑{嶽}在{雍州}﹑{恒}在{并州}。”《尔雅·释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恒};{江}南,{衡}。”{郭璞}注:“{嶽},{吴嶽}。”【4】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古书中记述略有不同。(1)指东岳{泰山}﹑南岳 {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郑玄}注:“五嶽,東曰{岱宗}﹑南曰{衡山}﹑西曰{華山}﹑北曰{恒山}﹑中曰{嵩高山}。”《史记·封禅书n﹑《汉书·郊祀志》说同。《初学记》卷五引《纂要》:“{嵩}﹑{泰}﹑{衡}﹑{華}﹑{恒},謂之五岳。”今所言五岳,即指此五山。(2)指东岳{泰山}﹑南岳{霍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尔雅·释山》:“{泰山}爲東嶽,{華山}爲西嶽,{翟山}爲南嶽,{恒山}爲北嶽,{嵩泖为中嶽。”{郭璞}注:“〔{霍山}〕即{天柱山}。”按,{天柱山}在今{安徽}{霍山县}西北。《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登禮{灊}之{天柱山},號曰‘南岳’”。{汉}{应劭}《风俗通·山泽·五岳》则谓“南方{衡山},一名{霍山}”。【5】{周昭王}所铸五剑的合称。{南朝}{梁}{陶宏景}《刀剑录》:“{周昭王瑕}……以二年歲次壬午鑄五劍,名五岳。銘曰:‘鎮岳上方’,古文篆書,長五尺。”
五嶽真形圖-汉语大词典
五嶽真形圖
【1】道教符箓。据称为太上道君所传,有免灾致福之效。今{河南}{登封县}{嵩山}{中岳庙}内存有此图的碑刻。《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武帝}〕問:‘此書是仙靈之方耶?不審其目﹐可得瞻盼否?’{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嶽真形圖也……諸仙佩之﹐皆如傳章;道士執之﹐經行山川﹐百神羣靈﹐尊奉親迎。’”{晋}{葛洪}《抱朴子·遐览》:“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文﹐五嶽真形圖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
五嶽圖-汉语大词典
五嶽圖
【1】即五嶽真形圖。《续谈助》卷四引《汉孝武内传》:“〔{漢武帝}〕先承{王母}言﹐以五嶽圖授{董仲君};又承{上元夫人}言﹐以五帝六甲靈飛十二事授{李少君}。”
中嶽-汉语大词典
中嶽
亦作“[中岳]”【1】指位于今{河南}{登封县}北的{嵩山},古名{嵩高}。{陈毅}《中岳庙》诗:“巍巍中岳廟﹐少小即知名。”《史记·封禪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閒﹐故{嵩高}爲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2】道家语。指鼻与脐。《黄庭内景经·肺部》:“外應中岳鼻齊位。”{梁丘子}注:“中岳者﹐鼻也;又爲臍也。臍爲{崑崙}之山﹐鼻爲七氣之門位猶主也。”【3】{中国}的名山。借指中土,{中州}。{汉}{牟融}《理惑论》:“原夫佛之所以夷跡于中岳﹐曜奇于西域者﹐盖有至趣﹐不可得而縷陳矣。”
川渟嶽峙-汉语大词典
川渟嶽峙
【1】谓水止不流,山高矗立。比喻人的凝重庄严。川,本作“渊”,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改。{清}{钱谦益}《梅杓司诗序》:“且{杓司}盛年積學﹐川渟嶽峙﹐人之期許與其所自許者非小。”《晋书·隐逸传序》:“玉輝冰潔﹐川渟嶽峙﹐修至樂之道﹐固無疆之休。”
川嶽-汉语大词典
川嶽
【1】犹山川。{南朝} {齐}{王俭}《褚渊碑文》:“公稟川嶽之靈暉﹐含珪璋而挺曜。”{南朝} {宋}{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後湖》诗:“德禮既普洽﹐川嶽徧懷柔。”
南嶽-汉语大词典
南嶽
亦作“[南岳]”【1】山名。五岳之一。(1)指{衡山}。《书·舜典》:“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禮。”{孔}传:“{南岳}﹐{衡山}。”《汉书·郊祀志上》:“〔{舜}〕五月﹐巡狩至{南嶽}。{南嶽}者﹐{衡山}也。”{田汉}《长衡道上》诗之八:“十年夢裏朝{南岳}﹐日斷層巒未許攀。”(2)指{霍山},即{天柱山}。《尔雅·释山》:“{泰山}爲東嶽﹐{華山}爲西嶽﹐{霍山}爲南嶽﹐{恒山}爲北嶽﹐{嵩山}爲中嶽。”{郝懿行}义疏:“{霍山}在今{廬江}{灊縣}﹐{潛水}出焉。别名{天柱山}。{漢武帝}以{衡山}遼曠﹐故移其神於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爲南嶽……以{霍山}即{南柱}﹐亦止得魷漢武}之南嶽﹐而不得爲《爾雅》之南嶽矣。”
匡嶽-汉语大词典
匡嶽
亦作“[匡岳]”【1】{江西}{庐山}的别称。{五代}{齐己}《荆渚逢禅友》诗:“社思{匡岳}無{宗炳}﹐詩憶{揚州}有{鮑昭}。”{隋炀帝}《遣使往匡山参书》:“進至{匡嶽}﹐結夏安居。”{清}{崔伦奇}《烟水亭》诗:“秋接{湓城}同落葉﹐雲來{匡嶽}似登山。”{唐}{周贺}《投江州张郎中》诗:“使君{匡嶽}近﹐終作社中人。”
仙嶽-汉语大词典
仙嶽
【1】指传说中神灵或仙人所居之山。{隋}{卢思道}《辽阳山寺愿文》:“受録錯于靈河﹐開金簡于仙嶽。”
北嶽-汉语大词典
北嶽
【1】见“北岳”。
光嶽-汉语大词典
光嶽
【1】三光五岳。指天地。{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光嶽既分﹐風氣日漓。”{张尔田}《词莂序》:“意者﹐意之至者﹐其流變與光嶽相終始歟!”{明}{邵璨}《香囊记·家门》:“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觀省名行﹐有缺綱常。”
列嶽-汉语大词典
列嶽
【1】见“列岳”。
大嶽-汉语大词典
大嶽
【1】见“大3岳”。
台嶽-汉语大词典
台嶽
亦作“[台岳]”【1】指{天台山}。{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嗟{台嶽}之所奇挺﹐寔神明之所扶持。”《隋书·徐则传》:“雖復藏名{台岳}﹐猶且騰實{江}{淮}。”
吴嶽-汉语大词典
吴嶽
【1】见“吴岳”。
喬嶽-汉语大词典
喬嶽
亦作“[喬岳]”【1】高山。本指{泰山},后成泛称。《诗·周颂·时迈》:“懷柔百神﹐及{河}喬嶽。”{毛}传:“喬﹐高也。高嶽﹐{岱宗}也。”{三国} {魏}{曹植}《七启》:“河濱無洗耳之士﹐喬岳無巢居之民。”{清}{顾炎武}《华下有怀顾推官》诗:“秋風動喬嶽﹐黄葉辭中林。”
四山五嶽-汉语大词典
四山五嶽
【1】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水浒传》第六三回:“引一千餘軍馬﹐盡是七長八短漢﹐四山五嶽人。”《红楼梦》第五十回:“他從小兒見的世面倒多﹐跟他父親四山五嶽都走遍了。”
四嶽-汉语大词典
四嶽
亦作“[四岳]”【1】相传为{共工}的后裔,因佐{禹}治水有功,赐姓{姜},封于{吕},并使为诸侯之长。《国语。周语下》:“{共}之從孫四嶽佐之。”{韦昭}注:“言{共工}從孫爲四嶽之官,掌師諸侯,助{禹}治水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爲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司马贞}索隐引{谯周}曰:“{炎帝}之裔,{伯夷}之後,掌四岳有功,封之於{吕},子孫從其封姓,{尚}有後也。”一说:四岳为{尧}臣{羲}﹑{和}四子,分掌四方之诸侯。《书·尧典》:“帝曰:‘咨﹐四岳。’”{孔}传:“四岳﹐即上{羲}﹑{和}之四子﹐分掌四岳之諸侯﹐故稱焉。”{章炳麟}《官制索隐》:“《尚書》載{唐}{虞}之世﹐與天子議大事者爲四岳。”{唐}{杜甫}《寄裴施州》诗:“{堯}有四岳明至理﹐{漢}二千石真分憂。”【2】{泰山}﹑{华山}﹑{衡山}﹑{恒山}的总称。《汉书·郊祀志上》:“{嵩高}爲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唐}{高適}《同李太守北池泛舟宴高平郑太守》诗:“雲從四岳去﹐水向百城流。”《左传·昭公四年》:“{四嶽}﹑{三塗}﹑{陽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杜预}注:“東嶽{岱}﹐西嶽{華}﹐南嶽{衡}﹐北嶽{恒}。”
山嶽-汉语大词典
山嶽
亦作“[山岳]”【1】高大的山。《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山嶽則配天。”{清}{吴定}《答任幼直先生书》:“道德崇於山嶽﹐而乃欲積土石以成其高。”{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日星隱曜﹐山岳潛形。”{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也。”
岱嶽-汉语大词典
岱嶽
【1】{泰山}的别称。{南朝} {陈}{徐陵}《劝进元帝表》:“登封{岱嶽}﹐且署明堂;巡狩{荆州}﹐時行司隸。”{唐}{张说}《应制和同刘光喜雨》:“青氣合春雨﹐知從{岱嶽}來。”{宋}{苏轼}《永裕陵二月旦表本》:“{岱嶽}泥金﹐未講升中之禮;{荆山}鑄鼎﹐遽成脱屣之游。”《淮南子·墬形训》:“中央之美者﹐有{岱嶽}﹐以生五穀桑麻﹐魚鹽出焉。”{高诱}注:“{岱嶽}﹐{泰山}也。”
峘嶽-汉语大词典
峘嶽
【1】即{恒岳}。北岳{恒山}。《八琼室金石补正·唐白鹿泉神祠碑》:“{恒州}刺史{韋濟}文﹐{峘嶽}山人{裴抗}書。”
崧嶽-汉语大词典
崧嶽
亦作“[崧岳]”【1】指《诗·大雅·崧高》。旧说为{周}卿士{尹吉甫}赞美{周宣王}之作。诗中有“崧高維嶽,駿極于天”之句。后因以“崧嶽”褒美别人的文词。{宋}{范仲淹}《又用前韵谢晏尚书以近著示及》:“{崧嶽}詞欺{甫}﹐{甘泉}價掩{楊}。”【2】即嵩山。{明}{何景明}《昔游篇》诗:“回首向{崧岳}﹐{少室}高嶙峋。”{清}{龚自珍}《阮尚书年谱第一序》:“竊以爲輕塵難語於{崧嶽}之高﹐爝火奚裨於陽烏之炤者也。”
崧生嶽降-汉语大词典
崧生嶽降
【1】《诗·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毛}传:“山大而高曰崧;嶽,四嶽也……嶽降神靈和氣,以生{申}{甫}之大功。”{申},{申伯};{甫},{甫侯},都是{周宣王}舅父,{周}朝重臣,相传是古四岳后裔。后以“崧生嶽降”称出身高贵的大臣,或喻天赋特异者。
崑嶽-汉语大词典
崑嶽
【1】见“崑岳”。
嵩嶽-汉语大词典
嵩嶽
【1】即{嵩山}。{明}{谢榛}《送王侍御按河南》诗:“天連{嵩嶽}寒雲盡﹐馬渡{黄河}春草生。”《後汉书·马融传》:“右矕{三塗}﹐左概{嵩嶽}。面據{衡}陰﹐箕背{王屋}。”
嶠嶽-汉语大词典
嶠嶽
同“[喬嶽]”【1】高大的山。特指{泰山}。《淮南子·泰族训》:“《詩》云:‘懷柔百神﹐及{河}嶠嶽。’”今本《诗·周颂·时迈》作“喬嶽”。
嶽-汉语大词典
嶽
《廣韻》五角切,入覺,疑。【1】同“[岳■]”。【2】姓。{明}代有{嶽崇}。
衡嶽-汉语大词典
衡嶽
同“[衡岳]”【1】{柳亚子}《哭龚铁铮烈士》诗:“{衡嶽}荒荒峙﹐{湘}波怒豈平。”{唐}{许浑}《送卢先辈自衡岳赴复州嘉礼》诗之二:“萬重嶺嶠辭{衡嶽}﹐千里山陂問{竟陵}。”嶽﹐一本作“岳”。{清}{顾炎武}《怀人》诗:“嶔崟七十有二峯﹐紫蓋獨不朝{衡嶽}。”{宋}{胡宏}《题上封寺》诗:“{瀟湘}水與{蒼梧}通﹐環繞{衡嶽}青冥中。”
東嶽大帝-汉语大词典
東嶽大帝
【1】道教所奉东岳庙中的{泰山}神。迷信谓其掌管人间生死。每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祭祀。{鲁迅}《朝花夕拾·无常》:“凡是神﹐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倒不如说是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罢﹐就如城隍和{东岳大帝}之类。”{沙汀}《一个秋天的晩上》:“那是间大神殿﹐正中的{东岳大帝}已经搬移开了。”
東嶽-汉语大词典
東嶽
亦作“[東岳]”【1】指{泰山}。在今{山东省}境。又名{岱宗}﹑{岱岳},或省称{岱}。{三国} {魏}{曹植}《上责躬诗》:“願蒙矢石﹐建旗{東嶽}。”{明}{李梦阳}《郑生至自泰山》诗:“昨汝登{東岳}﹐何峯是絶峯?”《诗·大雅·崧高》“崧高維嶽”{毛}传:“嶽﹐四嶽也。東嶽{岱}﹐南嶽{衡}﹐西嶽{華}﹐北嶽{恒}。”{叶楚伧}《和仓海秋怀》诗:“{東嶽}難封{司馬}文﹐北門先上犒牛勳。”{汉}{扬雄}《法言·吾子》:“觀書者﹐譬諸觀山及水﹐升{東岳}而知衆山之峛崺也。”
槐嶽-汉语大词典
槐嶽
【1】喻指朝廷高官。《後汉书·百官志五》“太傅但曰傅”{南朝}{梁}{刘昭}注:“爰自{晉}世﹐矯枉太過……唯親是貴﹐無愚智之辨。不能勝衣冠﹐早據公相之尊;童蒙幼子﹐遄登槐嶽之位。”
泰嶽-汉语大词典
泰嶽
【1】{泰山}。《水浒传》第二九回:“〔{蔣忠}〕自誇大言道:‘三年上{泰嶽}争交﹐不曾有對;普天之下﹐没我一般的了!’”{宋}{杨万里}《诚斋诗话》:“太學生{姚孝寧}《祭李清卿文》首句云:‘皇穹將傾﹐天柱必折;大地欲仆﹐{泰嶽}必蹶。’”
河嶽-汉语大词典
河嶽
亦作“[河岳]”【1】{黄河}和五岳的并称。语本《诗·周颂·时迈》:“ 懷柔百神,及{河}喬嶽。”{毛}传:“ 喬,高也。高岳,{岱宗}也。”{孔颖达}疏:“ 言高岳{岱宗}者,以巡守之禮必始於東方,故以{岱宗}言之,其實理兼四岳。”后泛指山川。{宋}{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爲河嶽﹐上則爲日星。”{南朝} {齐}{谢朓}《为宣成公拜章》:“惟天爲大﹐日星度其象;謂地蓋厚﹐河岳宣其氣。”
海嶽-汉语大词典
海嶽
亦作“[海岳]”【1】大海和高山。{晋}{葛洪}《抱朴子·逸民》:“{吕尚}長於用兵﹐短於爲國﹐不能儀玄黄以覆載﹐擬海嶽以博納。”《旧唐书·房玄龄传》:“臣老病三公﹐旦夕入地﹐所恨竟無塵露﹐微增海嶽。”{陈毅}《为苏南摩擦答某君》诗:“怒潮翻海嶽﹐雄鬼起風埃。”【2】见“海岳高深”。【3】谓四海与五岳。{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海岳降神﹐才英秀發。”{明}{唐顺之}《冬至南郊》诗:“聲容六變合﹐海岳百靈紛。”《新唐书·车服志》:“毳冕者﹐祭海嶽之服也。”
淵渟嶽立-汉语大词典
淵渟嶽立
【1】见“淵渟岳峙”。
淵嶽-汉语大词典
淵嶽
【1】见“淵渟岳峙”。
方嶽-汉语大词典
方嶽
【1】见“方岳”。
恆嶽-汉语大词典
恆嶽
【1】见“恆岳”。
神嶽-汉语大词典
神嶽
【1】见“神岳”。
畿嶽-汉语大词典
畿嶽
【1】指天下。嶽,泛指五岳。{唐}{王晙}《贺拜南郊表》:“伏以長至陽升﹐用書雲物﹐元穹有事﹐祐福無窮﹐畿嶽會同﹐卉木咸悦。”
移嶽-汉语大词典
移嶽
【1】动摇山岳。{唐}{贾岛}《斋中》诗:“所餐類病馬﹐動影似移嶽。”
西嶽-汉语大词典
西嶽
【1】见“西岳”。
艮嶽-汉语大词典
艮嶽
【1】山名。在今{河南}{开封}城内东北隅。{宋徽宗}{政和}七年于{汴梁}东北作{万岁山}, {宣和}四年{徽宗}自为《艮岳记》, 以为山在国都之艮位, 故名{艮岳}。{宣和}六年, 改名{寿峰}。详见《宋史·地理志一》及{宋}{张淏}《艮岳记》。{宋}{刘子翚}《汴京纪事》诗之十:“鳳輦北游今未返﹐蓬蓬{艮嶽}内中高。”{清}{赵翼}《西湖咏古》:“{三竺}峰巒非{艮嶽}﹐兩隄燈火似{樊樓}。”《水浒传》第一〇一回:“那{艮嶽}在京城東北隅﹐即{道君皇帝}所築。”
華嶽-汉语大词典
華嶽
【1】高大的山。《礼记·中庸》:“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陆德明}释文:“華嶽﹐户化﹑户瓜二反。本亦作‘山嶽’。”{朱熹}集注:“華﹑藏﹐并去聲。”
華嶽-汉语大词典
華嶽
【1】指西岳{华山}。{晋}{郭璞}《山海经图赞·华山》:“{華嶽}靈峻﹐削成四方﹐爰有神女﹐是挹玉漿。”
蓮嶽-汉语大词典
蓮嶽
亦作“[蓮岳]”【1】指{华山}。{五代}{齐己}《寄普明大师可准》诗:“{蓮嶽}三徵者﹐論詩舊與君。”{金}{完颜璹}《题潘阆夜归图》诗:“驢背倒騎{蓮岳}下﹐牛腰穩跨竹林前。”{元}{曹之谦}《宿云台观》诗:“{蓮嶽}三峯對﹐松林一逕通。”
藩嶽-汉语大词典
藩嶽
【1】见“藩岳”。
覲嶽-汉语大词典
覲嶽
亦作“[覲岳]”【1】朝拜祭祀山岳。{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虞六宗义》:“天子出﹐拜日於東門之外﹐反祀方明﹐亦覲岳之禮﹐而古經師無其義。”一本作“覲嶽”。{汉}{扬雄}《羽猎赋》:“夫古之覲東嶽﹐禪梁基﹐舍此世也﹐其誰與哉!”
巡嶽-汉语大词典
巡嶽
亦作“[巡岳]”【1】谓天子巡守邦国至四方之岳而封禅。《拾遗记·前汉上》附{南朝}{梁}{萧绮}录:“至於{武帝}﹐世載愈光﹐省方巡岳﹐標元崇號。”{南朝} {梁}{江淹}《遣大使巡诏》:“昔明王馭世﹐巡嶽采政;睿后司朝﹐觀俗調化。”
連嶽-汉语大词典
連嶽
【1】犹满山。{唐}{杜荀鹤}《送友人宰浔阳》诗:“釣艇滿江魚賤菜﹐紙窯連嶽楮多桑。”
遐嶽-汉语大词典
遐嶽
【1】深山;高山。{唐}{贾嵩}《华阳陶隐居传》序:“先生改名氏﹐潛訪遐嶽﹐旁無知覺。”
遠嶽-汉语大词典
遠嶽
亦作“[遠岳]”【1】远方的山岳。{南朝} {宋}{鲍照}《代升天行》:“從師入遠嶽﹐結友事先靈。”{唐}{贾岛}《留别鄠中友人》诗:“鞭嬴去暮色﹐遠嶽起煙嵐。”{南朝} {梁}{江淹}《渡西塞望江上诸山》诗:“結友愛遠岳﹐採藥好長生。”
雲嶽-汉语大词典
雲嶽
亦作“[雲岳]”【1】高耸入云的山岳。《魏书·慕容白曜传》:“且於時﹐國家士馬﹐屯積京南﹐跨州連鎮﹐勢侔雲岳。”{晋}{陆云}《赠汲郡太守》诗之五:“朔風徽止﹐鴻漸雲嶽。”
靈嶽-汉语大词典
靈嶽
【1】见“靈岳”。
陽嶽-汉语大词典
陽嶽
【1】高山。《宋书·符瑞志下》:“育景陽嶽﹐濯姿帝宇。”
隆嶽-汉语大词典
隆嶽
【1】对{春秋}{齐国}的敬称。《管子·小匡》:“〔{桓公}〕南據{宋}{鄭}征伐{楚}﹐濟{汝水}﹐踰{方城}。望{文山}﹐使貢絲於{周}室。{成周}反胙於{隆嶽}﹐{荆州}諸侯莫不來服。”{尹知章}注:“{周}室有事﹐歸胙於{齊}。{齊}﹐{太嶽}之後﹐故言{隆嶽}。”
鷲嶽-汉语大词典
鷲嶽
亦作“[鷲岳]”【1】即{鹫山}。亦代称佛地。{南朝} {齐}{王融}《法门颂启》:“{祇園}滅影﹐{鷲岳}淪光﹐微辭既遥﹐大義如綴。”{南朝} {陈後主}《同江仆射游摄山栖霞寺》诗:“{鷲嶽}青松繞﹐{雞峰}白日沈。”{唐}{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鷲嶽}增飾﹐{雞林}潤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