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夔)是什么意思
夔-古文观止词典
夔kuí
【词性】:名词
人名。相传为尧舜时的乐官(3)。《送孟东野序》:夔弗能以文辞鸣。——夔不能用文辞表达。《待漏院记》: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从咎繇、夔到房玄龄、魏征,屈指可数。《朋党论》: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一起在朝上做官。
夔-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夔kuí
①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山海经·大荒东经》:“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②人名,舜时乐官。《尚书·舜典》:“帝曰:‘~,命汝典乐。’”《吕氏春秋·察传》:“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现代汉语大词典
夔kuí
【释义】:
①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只有一只脚。②古国名。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东。③姓。
夔龙纹-现代汉语大词典
夔龙纹kuí lóng wén
【释义】:
商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饰。纹形为一角、一足、张口卷尾的龙形动物,如传说中夔的形象。又称夔纹。
一夔足-汉语大词典
一夔足
【1】《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夔}一而足矣。”谓只要是真人才,一个就足够。《後汉书·曹襃传》:“昔{堯}作《大章》﹐一{夔}足矣。”{唐}{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使卿長在中書﹐一{夔}足矣。”{宋}{黄庭坚}《筇竹》诗:“不須客賦千首詩﹐若是賞音一夔足。”亦作“[一夔已足]”。《中国现在记》第一回:“一{夔}已足﹐世上哪里有兼全的事!”
一夔-汉语大词典
一夔
【1】{夔}相传为{尧}(一说{舜})时乐正,仅有一足。{孔子}答{鲁哀公}问,则说“足”是足够之意,指有{夔}一人,就足够制乐了。以后多从此说。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吕氏春秋·察传》。后因以“一夔”指能独当一面的专门人才,或指一人虽多缺点,仍有专长。《梁书·裴子野传》:“〔{子野}〕章句洽悉﹐訓故可傳﹐脱置之膠庠﹐以弘奬後世﹐庶一{夔}之辯可尋﹐三豕之疑無謬矣。”
一夔已足-汉语大词典
一夔已足
【1】见“一夔足”。
一夔一契-汉语大词典
一夔一契
【1】{夔}{契}都是{舜}时贤臣,后因以“一{夔}一{契}”喻良辅。{宋}{石介}《庆历圣德颂》诗:“惟{仲淹}{弼}﹐一{夔}一{契}﹐天實賚予﹐予其敢忽。”{宋}{方岳}《竹下》诗:“一{夔}一{契}付公等﹐某水某丘如我何。”
伊夔-汉语大词典
伊夔
【1】{伊尹}和{夔}的合称。{夔},{尧}{舜}时的乐官,助{尧}{舜}以乐正天下。{唐}{罗隐}《钱尚父生日》诗:“{伊}{夔}事業扶千載﹐{韓}{白}機謀冠九州。”
伶夔-汉语大词典
伶夔
【1】传说中{黄帝}时乐官{伶伦}和{舜}时乐正{夔}的并称。{三国} {魏}{曹植}《玄畅赋》:“思黄鍾以協律﹐怨{伶}{夔}之不存。”
后夔-汉语大词典
后夔
【1】人名。相传为{舜}掌乐之官。《文选·张衡<东京赋>》:“{伯夷}起而相儀﹐{后夔}坐而爲工。”{薛综}注:“{后夔}﹐{舜}臣﹐掌樂之官。”{唐}{潘存实}《赋得玉声如乐》诗:“{后夔}如爲聽﹐從此振琮琤。”
四夔-汉语大词典
四夔
【1】{夔},{舜}时贤臣,{舜}命以为典乐之官。见《书·舜典》。后因将同时而贤能出众的四人美称为“四夔”。《新唐书·崔造传》:“{崔造}字{玄宰}﹐{深州}{安平}人。{永泰}中﹐與{韓會}﹑{盧東美}﹑{張正則}三人友善﹐居{上元}﹐好言當世事﹐皆自謂王佐才﹐故號四夔。”{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师友》:“{盧江}{何長師}﹑{趙郡}{李華}﹑{范陽}{盧東美}﹐少與{韓衢}爲友﹐{江}{淮}間號曰四夔。”
山夔-汉语大词典
山夔
【1】传说中的山中独脚怪兽。{宋}{刘筠}《大酺赋》:“效山夔之躑躅﹐恃一足而有餘。”{唐}{柳宗元}《祭万年裴令文》:“塊守窮荒﹐山夔與居。”集注引{孙如听}曰:“山夔﹐獸名﹐如龍而一足。”{晋}{葛洪}《抱朴子·释滞》:“枯權化形﹐山夔前跟﹐石脩九首﹐畢方人面。”
夔-汉语大词典
夔
《廣韻》渠追切,平脂,羣。【1】传说中的兽名。《庄子·秋水》:“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说文·夂部》:“夔,神魖也。如龍,一足……象有角手人面之形。”《山海经·大荒东经》:“{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2】山林中的精怪。《国语·鲁语下》:“{李桓子}穿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問之{仲尼},曰:‘吾穿井而獲狗,何也?’對曰:‘以{丘}之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韦昭}注:“木石,謂山也。或云,夔一足,{越}人謂之山繅,音‘騷’,或作‘’,{富陽}有之,人面猴身,能言。或云‘獨足’。”【3】人名。相传{舜}时乐官。《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郑玄}注:“{夔},{舜}時典樂者也。”【4】恭敬貌。{汉}{贾谊}《新书·劝学》:“既遇{老聃},噩若慈父,雁行避景,夔立虵進,而後敢進。”【5】见“夔跜”。【6】古国名。《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人滅{夔}。”{杜预}注:“{夔},{楚}同姓國。”{杨伯峻}注:“今{湖北省}{秭歸縣}東有{夔子城}地名{夔沱}者,古{夔國}也。”
夔魖-汉语大词典
夔魖
【1】泛指神话传说中的山怪。{汉}{扬雄}《甘泉赋》:“詔招摇與泰陰兮﹐伏鉤陳使當兵﹐屬堪輿以壁壘兮﹐梢夔魖而抶獝狂。”《旧唐书·文宗纪赞》:“{昭獻}統天﹐洪惟令德。心憤讎耻﹐志除凶慝。未殄夔魖﹐又生鬼蜮。天未好治﹐亂何由息。”《文选·张衡<东京赋>》:“囚{耕父}於{清冷}﹐溺{女魃}於{神潢}。殘夔魖與罔象﹐殪{野仲}而殲{游光}。”{薛综}注:“夔﹐木石之恠﹐如龍有角﹐鱗甲光如日月﹐見則其邑大旱。《説文》曰:‘魖﹐耗鬼也。’罔象﹐木石之恠……{野仲}﹑{游光}﹐惡鬼也。兄弟八人﹐常在人間作恠害。”
夔皋-汉语大词典
夔皋
亦作“[夔臯]”【1】{夔}和{皋陶}的并称。{夔},{舜}时乐官;{皋陶},{舜}时刑官。两人居官皆有政绩。后因以借指贤明的辅弼大臣。{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繼聖登{夔}{皋}。”{宋}{苏辙}《贺文太师致仕启》:“伏惟致政太師﹐躬{夔}{臯}之偉業﹐兼{方}{召}之壯猷﹐翼亮三朝﹐始終一節。”
夔夔-汉语大词典
夔夔
【1】戒惧敬慎貌。{宋}{文天祥}《将母赴赣道西昌》诗:“江湖春汗漫﹐歲月老峥嶸。手把忘憂草﹐夔夔繞太清。”《史记·五帝本纪》:“{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如子道。”{裴駰}集解引{徐广}曰:“和敬貌。”{明}{方孝孺}《黄氏三寿图赞》:“伯氏持觴﹐維仲之授﹐季也夔夔﹐以郩以豆。”《书·大禹谟》:“〔{舜}〕負罪引慝﹐祗載見{瞽瞍}﹐夔夔齋慓﹐{瞽}亦允若。”{孔}传:“夔夔﹐悚懼之貌。”
夔頭-汉语大词典
夔頭
【1】{夔}为{舜}乐官。{唐}{韩会}﹑{崔造}﹑{卢东美}﹑{张正则}善音乐,自以为有王佐之才,号为四夔。{韩会}在四人中居首,故称夔头。{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韓會}與名輩號爲四夔﹐{會}爲夔頭﹐而善歌妙絶。”
夔曠-汉语大词典
夔曠
【1】{夔}与{师旷}的并称。{夔},{舜}时乐官;旷,{春秋}{晋}乐师。{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洪鍾萬鈞﹐{夔}{曠}所定。”
夔襄-汉语大词典
夔襄
【1】{夔}与{师襄}的并称。{夔},{舜}时乐官;{师襄},{春秋}{鲁}乐官。{汉}{马融}《长笛赋》:“{夔}{襄}比律﹐{子野}協吕。”{三国} {魏}{嵇康}《琴赋》:“{離子}督墨﹐{匠石}奮斤﹐{夔}{襄}薦法﹐{般}{倕}騁神。”
夔卨-汉语大词典
夔卨
【1】见“夔契”。
夔龍紋-汉语大词典
夔龍紋
【1】古钟鼎彝器等物上所雕刻的夔形纹饰。也称夔纹。{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殷}代〕浮雕或浅刻多半是器物上的花纹。最常见的花纹有饕餮纹﹑夔龙纹和云雷纹三种。”
夔府-汉语大词典
夔府
【1】{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明}{何景明}《渡泸赋》:“襟{夔府}而控{荆門}﹐峙{巫峽}而流{瞿塘}。”{唐}{杜甫}《秋兴》诗之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
夔一足-汉语大词典
夔一足
【1】《吕氏春秋·察传》:“{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爲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於人,{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后因以“夔一足”表示有真才者一人即足。参见“[一夔已足]”。
夔跜-汉语大词典
夔跜
【1】跳动。{南朝} {齐}{谢朓}《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河宗躍踢﹐海介夔跜。”
夔契-汉语大词典
夔契
亦作“[夔卨]”【1】帝{舜}二贤臣之名。{夔}典乐,{契}为司徒。{宋}{苏辙}《西掖告词·富弼赠太师》:“{慶曆}之盛﹐朝多偉人﹐維{范}與{富}﹐才業名位﹐實相先後﹐海内稱誦﹐見於聲詩﹐比之{夔}{契}。”{唐}{白居易}《闻李尚书拜相因以长句寄贺微之》:“{夔}{卨}定求才濟世﹐{張}{雷}應辯氣衝天。”
夔門-汉语大词典
夔門
【1】指{瞿塘峡}。因地当{川}东门户,故称。为{长江}三峡之一。{陈毅}《重过三峡》诗:“千萬險灘皆穩渡﹐水頭如劍破{夔門}。”{宋}{陆游}《新春感事》诗之四:“憶到{夔門}正月初﹐竹枝歌舞擁肩輿。”
夔牛-汉语大词典
夔牛
【1】传说中一种高大的野牛。《山海经·中山经》:“〔{岷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其木多梅棠﹐其獸多犀象﹐多夔牛。”{郭璞}注:“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數千斤﹐名爲夔牛。”
夔魍-汉语大词典
夔魍
【1】指夔和魍魉。皆为传说中的山林精怪。亦用以泛指精怪。{清}{刘岩}《天台万年藤杖歌》:“風饕雪嚙雨淋瀝﹐孕藏夔魍遭雷霆。”{清}{陈维崧}《南乡子·江南杂咏》词:“夔魍喧豗﹐楓根漬酒紙成灰。”
夔子-汉语大词典
夔子
【1】{春秋}时{夔国}的国君。《春秋·僖公二十六年》:“秋﹐{楚}人滅{夔}﹐以{夔子}歸。”{唐}{杜甫}《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诗:“爲客無時了﹐悲秋向夕終。瘴餘{夔子}國﹐霜薄{楚王}宫。”
夔鳳紋-汉语大词典
夔鳳紋
【1】古代青铜器上的夔凤形纹饰。也称夔凤。参阅《金石索·夔凤豆》。
夔鼓-汉语大词典
夔鼓
【1】《山海经·大荒东经》:“〔{流波山}〕其上有獸……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爲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后因以“夔鼓”作为战鼓的美称。《隋书·虞世基传》:“曳虹旗之正正﹐振夔鼓之鏜鏜。”
夔臯-汉语大词典
夔臯
【1】见“夔皋”。
夔樂-汉语大词典
夔樂
【1】借指庙堂雅乐。{夔}为{舜}时乐官,故称。{唐}{杜甫}《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伶官詩必誦﹐夔樂典猶稽。”{宋}{王禹偁}《大合乐赋》:“我國家韶濩登歌﹐咸英盡美﹐復夔樂于雅正﹐黜{鄭}聲于惉懘。”
夔律-汉语大词典
夔律
【1】即夔乐。{唐}{黄滔}《汉宫人诵<洞箫赋>赋》:“{般}斤遽取於貞勁﹐夔律乃知其韞蓄。”
夔峽-汉语大词典
夔峽
【1】即{瞿塘峡}。{宋}{苏轼}《八阵图》诗:“唯餘八陣圖﹐千古壯{夔峽}。”
夔牙-汉语大词典
夔牙
【1】{舜}时乐官{夔}与{春秋}时精于琴艺者{伯牙}的并称。借指精通音乐的人。{清}{龚自珍}《袁通<长短言>序》:“招我魂於上九天﹐下九淵﹐旬日而不可返﹐泊然止寂寥兮﹐無無於先王﹐而豈徒調{夔}{牙}之一韻﹐割《騷》之一乘也哉!”《晋书·庾怿传》:“管弦繁奏﹐{夔}{牙}先聆其音。”{南朝} {梁}{江淹} 《水上神女赋》:“{嬪}{楊}不足聞知﹐{夔}{牙}焉能委悉。”{汉}{扬雄}《甘泉赋》:“陰陽清濁穆羽相和兮﹐若{夔}{牙}之調琴。”
夔龍-汉语大词典
夔龍
【1】古器物上的夔龙纹饰。《红楼梦》第五三回:“上面兩席是{李嬸娘}﹑{薛姨媽}坐﹐東邊單設一席﹐乃是雕夔龍護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2】相传{舜}的二臣名。{夔}为乐官,{龙}为谏官。《书·舜典》:“{伯}拜稽首,讓于{夔}{龍}。”{孔}传:“{夔}{龍},二臣名。”{唐}{杜甫}《奉赠萧十二使君》诗:“{巢}{許}山林志,{夔}{龍}廊廟珍。”后用以喻指辅弼良臣。{明}{梁辰鱼}《浣纱记·吴刎》:“{伯嚭}那老賊呵!我一心認是濟世{夔}{龍}﹐誰知你是蠹國鴟梟。”《平山冷燕》第一回:“今當此春晝﹐{夔}{龍}并集﹐亦當有詞賦示後﹐今日之盛﹐方不泯滅無傳。”{元}{耶律楚材}《和人韵》之二:“安得{夔}{龍}立廊廟﹐扶持{堯}{舜}濟斯民。”
皋夔-汉语大词典
皋夔
亦作“[皐夔]”【1】{皋陶}和{夔}的并称。传说{皋陶}是{虞舜}时刑官﹐{夔}是{虞舜}时乐官。后常借指贤臣。{清}{{惜秋}{旅生}}《维新梦》:“老太師﹐數十載鞠躬盡瘁﹐朱顔緑鬢﹐不愧我的{皋}{夔}。”{宋}{王禹偁}《谪居感事》诗:“貴接{皐}{夔}步﹐深窺龍鳳姿。”{元}{耶律楚材}《用曹桢韵》:“收拾琴書我歸去﹐朝庭人物有{皋}{夔}。”
皋夔稷契-汉语大词典
皋夔稷契
亦作“[皐夔稷契]”【1】传说中{舜}时贤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称。亦借指贤臣。{明}{无名氏}《鸣凤记·灯前修本》:“妾聞{皐}﹑{夔}﹑{稷}﹑{契}﹐優游無事﹐謂之良臣。”
蟠夔紋-汉语大词典
蟠夔紋
【1】青铜器纹饰的一种。以盘曲的夔龙组成的图案。盛行于{殷}和{西周}。
蟠夔-汉语大词典
蟠夔
【1】指盘曲的夔龙形装饰。{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九一:“蟠夔小印鏤珊瑚﹐小字高華出《漢書》。”{刘逸生}注:“有着蟠夔紐的印章。”
靈夔-汉语大词典
靈夔
【1】传说中的奇兽。《文选·左思<吴都赋>》:“想蓱實之復形﹐訪靈夔於鮫人。”{刘逵}注:“《山海經》曰:{東海}中有獸﹐如牛蒼身﹐無角﹐一足﹐入水則風﹐其聲如雷﹐以其皮冒皷﹐聞五百里﹐名曰夔。”《云笈七籤》卷一百:“靈夔吼﹐雕鶚争﹐石墜崖﹐壯士怒。”
鍾夔-汉语大词典
鍾夔
【1】指精辨乐音的人。{锺}﹐{春秋}时{锺子期}﹔{夔}﹐{舜}乐正。{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柏梁}雲構﹐工匠先居其下;管弦繁奏﹐{鍾}{夔}先聽其音。”
首夔-汉语大词典
首夔
【1】比喻最知音者。{夔},{尧}{舜}时乐官。{宋}{王禹偁}《谪居感事》诗:“精鑒逢英主﹐知憐是首{夔}。”
龍夔-汉语大词典
龍夔
【1】{舜}时贤臣{龙}与{夔}的并称。后泛指贤士。{唐}{韩愈}《归彭城》诗:“上言陳{堯}{舜}﹐下言引{龍}{夔}。”{元}{揭傒斯}《集贤大学士赵国公王开府庆八十应制》诗:“朝趨陪{綺}{甪}﹐夕侍接{龍}{夔}。”{宋}{范浚}《杂兴》诗之五:“{龍}{夔}雜鵷鷺﹐庶位已參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