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底

底(底)是什么意思

  • 底角←→顶角-反义词词典

    底角←→顶角dǐjiǎo-dǐngjiǎo

    【词性】:名

    底角:在平面图形里,以底边为其一边的角。

    顶角:三角形底边所对的角;锥体底面所对的立体角。

  • 底片←→相片-反义词词典

    底片←→相片dǐpíàn-xiàngpiàn

    【词性】:名

    底片:拍摄过的用来印制相片的胶片。

    相片:人的照片。

    【例】 你将底片带去,到照相馆洗五张相片。

  • 顶←→底-反义词词典

    顶←→底dǐng-dǐ

    【词性】:名

    顶:物体最上部。

    底:物体最下部分。

    【例】 形状是从顶到底,一样的粗细。(〔日〕芥川龙之介:《鼻子》)

  • 扉页←→底页-反义词词典

    扉页←→底页fēiyè-dǐyè

    【词性】:名

    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有书名、著者等项的一页。

    底页:印有编辑者、出版者、出版年月、价格等的一页。

    【例】 司徒汉指挥生涯的扉页就此揭开了,他踏上一条义无反顾的路。(陈圣来:《他们在播种希望》) 他看书,喜欢首先看底页。

  • 月初←→月末 月底-反义词词典

    月初←→月末 月底yuèchū-yuèmò yuèdǐ

    【词性】:名

    月初:一个月的开头几天。

    月末:月底。

    月底:一个月的最后几天。

    【例】 资本家甲的资本周转快,一个月周转一次,月初投入1万元,月末就能全部收回,……(于光远 苏星主编:《政治经济学》) 许多商店大部分都是在月底盘点。

  • 兀底律-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兀底律wù dǐ lǜ

    【释义】:

    钱。宋俗语。宋·张端义《贯耳集》卷下:“晋·王衍口不言钱,强‘阿堵’俗言兀底律,贪之谓也。”

  • 大底-古汉语虚词词典

    大底dà dǐ

    副词

    见“大抵”。

  • 到底-古汉语虚词词典

    到底dào dǐ

    副词

    用于谓语前,表示对事实的追根究底。义即“毕竟”、“究竟”。①虚名到底将安用?能事从来不受催。(《芦川归来集·冬夜痴坐》)②雾昏秦岭日,尘暗马嵬坡,倾国倾城,到底成何用?(《天宝遗事诸官调·埋杨妃》)——马嵬坡:唐安史之乱,玄宗被迫赐杨贵妃死,葬于马嵬坡。倾国倾城:此指杨贵妃有倾国倾城之貌。

  • 底-古汉语虚词词典

    底dǐ

    疑问代词

    一、用于动词前,询问原因。义即“为什么”。①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底不归?(《全唐诗·葛鸦儿:怀良人》)②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稼轩长短句·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觉:醒。惘然:迷惘怅然。人事底亏全:人间万事为什么总有亏缺有圆满?③须知居士元无病,底用千年旧药方?(《湛然居士文集·和李邦瑞韵》)④小儿负薪早已归,大儿采螺底不回?(《诚意伯文集·蛮中歌》)

    二、用于名词前起修饰作用,义即“什么”。①为吏非循吏,论书读底书?(《樊川文集·春末题池州弄水亭》)——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②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昌黎先生集·泷吏》)③汉皇无事暂游汾,底处狐狸啸作群?(《浣花集·赠戎兵》)④来从底处所?黄露满衣湿。(《陈与义集·腊梅绝句》)

    指示代词

    一、指示近处的事物,用于名词前,义即“这”、“这样”。①若将底事比渠侬,老胡暗中定羞杀。(《南宋六十家·林希逸:题达磨渡芦图》)——渠侬:他。古时吴方言。定羞杀:肯定要羞死的。②子孙勉守东皋业,小甑吴粳底样香。(《剑南诗稿·遣光》)

    二、用于形容词或带有形容性质的词语前,指示状态或程度。义即“如此”、“这样”。①雅宴初无倦,长歌底有情。(《李义山诗集·述德抒情》)——初无:全无,一点儿也没有。②生儿底巧翁何恨,得子消愁我未穷。(《诚斋集·和王才臣》)

  • 底事-古汉语虚词词典

    底事dǐ shì

    短语

    用于谓语前或小句前,询问原因。义即“什么缘故”、“为什么”。①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全唐诗·杜荀鹤:蚕妇》)②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音书不肯传?(《全唐诗·唐彦谦:寄友》)——书:信。③溪叟相看私自语。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全宋词·苏轼:蝶恋花·述怀》)——区区:忠实地,痴愚地。④试问嫦娥:底事清光此夜多?(《全宋词·谢过:减字木兰花》)⑤此去玉音应问,底事金围微减,忧国更忧民。(《全宋词·赵尚括:水调歌头》)——金围:腰围。⑥西湖春色年年好,底事诗翁叹寂寥?(《元诗别裁集·杨载:题沈君湖山春晓图诗卷》)

  • 缘底-古汉语虚词词典

    缘底yuán dǐ

    短语

    用于谓语前或小句前,询问原因。义即“为什么”。“缘底事”义同,唯还可作谓语。①缘底名愚谷?都由愚所成。(《王右丞集·愚公谷》)——名:定名为。②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稼轩长短句·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共工: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因与颛顼争为帝,曾以头触不周山。峨峨:高貌。③缘底事、减腰围?遣愁愁著眉。波连春渚暮天垂,燕归人未归。(《全宋词·苏庠:阮郎归》)——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④问孤蓬,缘底事,苦淹留?(《全宋词·张元干: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⑤昨夜嫦娥,游洞府,醉归天阙。缘底事玉簪坠地,水神不说?(《全宋词·葛长庚:满江红·咏白莲》)——说:能“悦”。⑥瘦损东阳缘底事?离愁别恨难禁。(《全宋词·向滈:临江仙·再到桂林》)⑦入城缘底事?要识崎岖路。(《陈与义集·入城》)

  • 缘底事-古汉语虚词词典

    缘底事yuán dǐ shì

    短语

    见“缘底”。

  • 彻底-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彻底chèdǐ

    〈形〉一直到底,深而透。常形容人的改正、悔悟、解决、调查等行为。也可形容思想、精神等。常作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

    他们的改革,非常彻底|办事要彻底|这次卫生大扫除很彻底|治疗十分彻底|检查不很彻底|他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跟旧传统实行了彻底的决裂|做错了事,要彻底悔改|所有的危房都彻底改造了|彻底解决|彻底改变我们班的精神面貌|改正得很彻底|解决得非常彻底

  • 底-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底dǐ

    物体的最下部分——顶(塔~/楼~)

  • 底下-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底下dǐxia

    ①物体的下方——上面(桌子~/水~)②指最基层的一级机构或人员——上级、上面(~怎样布置,底下怎样执行。)

  • 釜底抽薪-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釜底抽薪fǔdǐchōuxīn

    抽去锅底下烧着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扬汤止沸(你的作法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来个釜底抽薪才成。)

  • 釜底游鱼-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釜底游鱼fǔdǐyóuyú

    比喻处在危险境地的人——如鱼得水(当年他们陷入绝境,好似釜底游鱼;自从投奔闯王,就~,自然一心为闯王效力。)

  • 谜底-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谜底mídǐ

    谜语的答案——谜面

  • 年底-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年底niándǐ

    一年的最后几天——年初(~决定要办的儿件事情,年底还没全部办完。)

  • 月底-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月底yuèdǐ

    一个月的最后几天——月初

  • 毕竟 究竟 到底 终归 总归 终究 终久 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毕竟 究竟 到底 终归 总归 终究 终久 究

    毕竟bìjìng 究竟jiūjìng97到底dàodǐ97、612 终归zhōngguī 总归zǒngguī 终究zhōngjiū 终久zhōngjlǔ 究jiū97

    副词。表示(事情)追根究底仍是得出这样的结论。

    “毕竟”强调深入到事情穷尽处来看;有冷静追究、估量而后充分肯定结论的意味。例如:“看完球赛,她心里想:毕竟是他们训练有素,斗志比我们强啊”;“登高以为自己毕竟还有权力,便慢吞吞地向菊英和玉梅说:‘我估计对了吧!我知道他们越不过我这一关!’”(赵树理:《三里湾》)。

    “究竟”强调结论还是站得住;意思不如“毕竟”重,语气较轻。例如:“他内疚地想着,觉得自己究竟是幸运的”(王西彦:《死在担架上的担架兵》);“有些青年究竟还怀着纯朴的心,是很厚道的”(鲁迅:《三闲集》);“我们许多作品所创造的英雄人物,虽然都有多少成就,但究竟还不能说已经在艺术上真正有力地、成功地反映了英雄人物”(冯雪峰:《论〈保卫延安)》)。

    “到底”强调追根究底,意思的轻重和“毕竟”一致,语气也较强;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例如:“到底是上海,一切都是井井有条”(《小说月报》,1981,12);“瞧他一撬,那块大石板就起来了,到底是年青人力气大啊”;“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鲁迅:《伤逝》)。

    “终归”和“总归”都强调还是得回到原来结论上;意思比“究竟”略重,比“毕竟”“到底”轻。“终归”含有“终于,最后来看”的意味;“总归”则带“总之,无论如何”的意味。例如:“在他眼睛里,这来路不明的女人,终归不是自己真正的媳妇”(王西彦:《黄昏》);“虽然睹了小咒,说决定想一天再看,然而事情终归办不到”(沈从文:《阿金》);“这也是一些为这古老民族所忘却的人们,或是一时为他们同情,为他们咒骂,为他们烦恼,而终归仍然忘却的人们”(齐同:《新生活》,第二部);“开铺子做老板的总归是克煞鬼”(王西彦:《曙》);“无论如何,他们和我们总归一样是人”(齐同:《新生活》,第一部);“正如伽利略……所说:‘但地球总归是转动的呀!’,——人也总归是要吃饭的”(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

    “终究”兼合了“终归”和“究竟”的意思,轻重和“终归”一致;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很少用。例如:“可是,无论他怎样绕圈子说话,事实终究是事实”(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那个新娘,倒不错,是个女学生,不过终究是学堂里出来的,看不大惯”(许钦文:《松竹院中》);“虽然我们也笑了,但走开的时候,终究带着悲叹和惋惜的”(艾芜:《南行记》)。

    “终久”含有“经一段时间或曲折,终于仍会得出这种结论”的意味;在意思的轻重上和“究竟”一致;是书面语用词,书面语色彩比“终究”浓厚。例如:“她想父亲终久会用蛊术离间他们,不由得心里难过”(《许地山选集》);“如果人生没有恋爱,那么将永远在烦恼中不能得救,终久会象一只野狗在旷野中乱跑”(吴浊流:《波茨坦科长》)。

    “究”和“究竟”意思一致,语气比“究竟”更轻缓些;是文言词,带书面语色彩。例如:“虽然他曾感想到生既无足贪恋,死也何可畏惧;然而那究是一时的忿恨,无经验的感想”(许钦文:《职业病》);“晚霞的颜色二千年来不曾消灭,但自由的鬼魂究不曾在海砂上留存些微痕迹”(徐志摩:《拜伦》)。

    “到底”在表示“经过曲折变化最后实现某种情况”的意思时(如说:“我不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到底使书店老板将编辑《小说月报》的一个文学研究会会员撤换”〔鲁迅:《二心集》〕),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

  • 到底 究竟 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到底 究竟 究

    到底dàodǐ26,612究竟jiūjìng26究jiū26

    副词。表示追究的疑问语态。只用在问句里(或有问意的语句中)。

    “到底”有深作追究的意味;较适用于口语,有口语色彩,俗白文字里也用。例如:“你尽管说,到底想回家不想,丁先生是完全由你的”(《丁玲短篇小说选》,下卷);“这半天还不见车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呀?”;“今天晚上大家酒酣诗畅,放荡忘形,到底是出于谁的安排,出于谁的张罗?”(欧阳山:《苦斗》)。

    “究竟”强调追根究底,要彻底问清楚。例如:“究竟是怎么回事?你查清了么?”(《小说月报》,1981,12);“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鲁迅:《祝福》)。

    “究”在意思上和“究竟”一致,是文言词,只用于文言语句或有其他文言词搭配的语句,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此事究应如何处置?”;“气势汹汹,究欲如何?”;“过去的创痛虽然可怖,究不敌新的憧憬之迷人”(茅盾:《腐蚀》)。

  • 底本 原本 蓝本-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底本 原本 蓝本

    底本dǐběn 原本yuánběn20 蓝本lánběn

    名词。指书籍抄、印或校勘时所依据的本子。

    “底本”强调是作为底子的本子。例如:“中华书局曾于一九六三年用同文书局的影印本为底本,影印出版”(《人民日报》,1980.1.17)“这次重新刊印,勘正了底本上的一些错讹”;“现在以大德本为底本,同涵芬楼影印汲古阁影抄四卷本《稼轩词》等进行对校、标点,整理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稼轩长短句·出版说明》)。

    “原本”强调是原来的、早先的本子,常含有“原稿、有别于传抄本,或初刻、初印本而有别于重刻本、重印本”的意味。例如:“此书现行者皆为刻本,原本已佚”;“陈先生在讨论《西厢记》作者的文章里……认为王氏原本《西厢记》和今存本实非同物”(王季思:《关于〈西厢记〉作者的问题》)。

    “蓝本”强调是作为依据的本子。例如:“这本《鲁迅小说选》,是以鲁迅的手稿为蓝本的”;“见名章隽句,竟出诸伧夫俗吏之手,惊极而恨,遂厚诬以必有蓝本”(钱钟书:《围城》);“后起的曲韵韵书包括南曲韵书在内,莫不以《中原音韵》为蓝本来编制”(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第七辑)。

  • 基础 根底(根柢) 根基 底子-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基础 根底(根柢) 根基 底子

    基础jīchǔ 根底(根柢)gēndǐ 根基gēnjī 底子dǐzi

    名词。指事物赖以存在、发展的根本力量,事物发展所出于自身的根本依据,发展的起点。

    “基础”以建筑物的根脚作烘托,强调作为事物赖以存在、发展的牢固依据和立脚点;是通用于书面语、口语和各种场合的常用词。例如:“国际间的友谊才是了解文化的真正基础”(老舍:《四世同堂》,上卷);“封建剥削制度的消灭,这是人民革命得以发展、得以胜利的基础”(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到南洋去并没有一定的把握,何不在国内先搞好一个基础,再去募集也比较容易一些”(郭沫若:《洪波曲》);“我那大孩子学习不行,基础没有你的孩子好,要拿到高分很费劲”。

    “根底”强调作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力量和根本依据,有比喻成植物根部的意味。例如:“旧社会的根柢是非常坚固的,新运动非有更大的力不能动摇它什么”(鲁迅:《二心集》);“封建遗毒,东方式专制政体,使官僚问题种得很深的根底”(《瞿秋自文集》,第一卷);“他妈死的很早,后来他父亲又在窑坑里给炭砸死了,家里……只两间破房,吃喝二字没半点根底”(康濯:《黑石坡煤窑演义》)。

    “根基”兼合了“基础”和“根底”的意思;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少用。例如:“他一生事业的根基,在大学学习的时期就牢牢地打下了”;“到这时候黑石坡群众长年永辈的翻身,算是扎下根基了”(康濯:《黑石坡煤窑演义》)。

    “底子”强调作为事物存在的基本依据或发展的起点;是口语用词,也可用于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例如:“我当然没有你那么大的本事,才低学浅,底予又薄”;“我当时一看,二等车原底子装修得很讲究,而且是单间的”(《瞿秋白文集》,第一卷);“我……尊敬木斋的深沉。作为一个战士,我以为这深沉就是他的倔强的底子”(唐弢:《回忆·书简·散记》)。

  • 终于 到底-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终于 到底

    终于zhōngyú 到底dàodǐ26、97

    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长时间等待之后出现了结果或实现的情况。

    “终于”强调较长的变化过程或等待过程的终结。例如:“经过九年的争论,普鲁斯特终于胜利了,发现了定比定律”(《光明日报》,1979.11.2);“他们终于找到共产党的领导”(孙犁:《晚华集》)。

    “到底”强调变化还是得出结果来了,或等待还是等到了情况的实现了;较多在口语中使用,有口语色彩。例如:“梅,你到底来了”(《小说月报》,1980,2);“革命不容易,但到底还是胜利了”(《文汇报》,1980.7.1)。

  • 金底游鱼-实用委婉语词典

    金底游鱼

    喻指难逃灭亡的命运。原意热锅里游动的鱼。也作“鱼游釜中”、“釜中之鱼”。

  • 爬梯子者,须从底层起步-实用委婉语词典

    爬梯子者,须从底层起步

    婉指一个向上的人就要一步步打好基础。欧美谚语。

  • 浮生恰似冰底流,日夜东流人不知-实用委婉语词典

    浮生恰似冰底流,日夜东流人不知

    意为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时间就像冰层底下的水,日日夜夜不停地向前流逝。语出唐杜牧《汴河阻冻》。

  • 贪痴无底蛇吞象,祸福难明螳捕蝉-实用委婉语词典

    贪痴无底蛇吞象,祸福难明螳捕蝉

    意为迷恋所欲求的东西胃口越来越大,却未知螳螂捕蝉黄雀躲在后面祸福难料。语出明冯梦龙《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 一路到底-实用委婉语词典

    一路到底

    欧美男女性爱行为的委婉语。或叫“走完全程”。

  • 笔底生花-实用委婉语词典

    笔底生花

    喻指所写的文章美丽轻舒,如同花的开放一样。也作“笔下生花”。

  • 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实用委婉语词典

    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意为我们生命的时光就像冬天冰层下的水,昼夜向东流去却浑然不知。语出唐杜牧《汴河阻冻》。

  • 福底儿-敬谦语小词典

    福底儿fúdǐr

    敬辞。称长辈吃剩的食物。《儿女英雄传》三七回:“(长姐儿)连忙去找盅子,太太道:‘不用找去了,你就等着拣你二位大奶奶个福底儿罢。’”

  • 不要一逗到底-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不要一逗到底

    句号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停顿。语气舒缓的祈使句和感叹句末尾也可以用句号。句号的用法并不复杂,但使用中也常常会出问题。最常见的毛病是当断不断,甚至一逗到底,致使语意缠绕,眉目不清。例如:“现代都市人常常渴望逃出钢筋水泥的城堡,去体验乡间的淳朴生活,乡村旅游顺应了现代人追求自然的渴望,所以刚刚兴起便迅速走俏,相信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节奏的加快,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项旅游活动中来。”

    这段话表述了三个意思。从开头到“生活”,是说都市人有了新渴望。从“乡村”到“走俏”,是说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从“相信”到末尾,是写作者对前面所述情况的评估。因此应当在每一个意思表述完了的地方用句号断句。该例一逗到底,显得臃肿牵连。应把“生活”后、“走俏”后的逗号改成句号,以体现前后共是三个句子,表述了三个意思。又如:“《山中海路》写于1956年12月,写的是我国地质工作者深入祁连山脉为祖国找矿的动人事迹,和《童话的时代》一样,这篇散文生动地反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前进,作者描写了大自然的奇丽和严峻,也描写了斗争的艰苦和挫折。”

    这段文字说的都是《山中海路》这篇散文。也许作者觉得每一句话联系得都挺紧密,因此中间都用逗号。但实际这一段还是逐层逐句叙述了四个意思。联系固然有,但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或独立都是相对的。该例作四个句子看待更合适,否则拖拖沓沓,层次不清,读者看着也会觉得吃力。“1956年12月”后、“事迹”后、“前进”后的逗号都应改为句号。

  • 不求甚解 寻根究底-反义词应用词典

    不求甚解 寻根究底

    不求甚解 bùqiúshènjiě

    寻根究底 xúngēnjiūdǐ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

    〔例句〕

    1.普通人读书,虽然常用那一段话做口头禅,但是多是习而不察,不求甚解,莫名其妙的。

    2.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亦作“寻根问底”“穷根究底”。

    〔例句〕

    1.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2.阿福先见雯青动怒,也怕寻根问底,早就暗暗跟了进来,听了一回,知道没下文,自然放心去了。

    3.淑华穷根究底地问道:“三爸跟你谈过什么事吗?”

  • 彻底 肤浅-反义词应用词典

    彻底 肤浅

    彻底 chèdǐ 肤浅 fūqiǎn

    【彻底】形容词。一直到底;深入透彻,无所遗漏。

    〔例句〕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两年之内这条马路的面貌就会彻底改变。

    3.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还很不彻底。

    4.只有作彻底的调查,才有可能把问题搞清楚。

    【肤浅】形容词。(学识)浅;(理解)不深,修养不够。一般用于贬义。常用于形容看法、理解、了解、体会、体验、观察、研究等词语。

    〔例句〕

    1.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

    2.我们过去开展批评,有时标准太窄,有时看法太肤浅。

    3.她是个很时髦很肤浅的女孩子。

    〔应用例句〕

    我原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肤浅,经过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现在的认识比较彻底了。

  • 底细 内情-近义词应用词典

    底细 内情

    底细 dǐxi 内情 nèiqíng

    【底细】(人或事情的)根源;内情。如:

    1.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内情】内部情况。如:

    2.《语丝》虽总想有反抗精神,而时时有疲劳的颜色,大约因为看得中国的内情太清楚,所以不免有些失望之故罢。

    辨析:“底细”着重指人、事物的详细底子及其来龙去脉的根源,如四婶很惊疑,打听底细,她又不说。“底细”还指人的家底,如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内情”着重指表面现象以外的内部真实情况。

  • 根基 根底-近义词应用词典

    根基 根底

    根基 gēnjī 根底 gēndǐ

    【根基】基础。如:

    1.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求,也就是继续生命的根基。

    【根底】底子,基础。也作根柢。如:

    2.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底呢?

    辨析:它们都可指事物的基础,“根底”常指植物的根底,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又指事物的底细。“根基”多指建筑物的地基,也比喻家底。

  • 究竟 到底 毕竟-近义词应用词典

    究竟 到底 毕竟

    究竟 jiūjìng 到底 dàodǐ 毕竟 bìjìng

    【究竟】毕竟,到底。如:

    1.在农村里,看到一个老农捧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鉴定它究竟适宜于种植什么谷物和蔬菜。

    2.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到底】毕竟。如:

    3.你到底回来了,这里竟还有人说你不会回来了。

    【毕竟】究竟,到底,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如:

    4.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辨析:“究竟”着重表示追究或毕竟,用于疑问句,有追究的意味,但不用于是非问句。它有名词用法,表示结果或原委,如他想知道个究竟。“毕竟”指客观情况发展的必然趋势,常用于陈述句,表示加强肯定语气,如乌云毕竟遮不住太阳。“到底”指经过变化后实现的情况。它还指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如你跟他到底有什么关系。

  • 大底-古文观止词典

    大底dà dǐ

    【词性】:副词

    表示范围的大部分。可译为“大都”(1)。《报任安书》:《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贤抒发内心的愤慨而写成的。

  • 底-古文观止词典

    底dǐ

    【词性】:动词

    一、停滞(1)。《季札观周乐》: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不动而不停滞,流动而不泛滥。

    二、用同“抵”。到达,造诣(2)。《杨恽报孙会宗书》: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我才能低下、品行污浊,文采和人品都无所造诣。《象祠记》: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不到达坏的方面,就必定进入好的方面。

  • 底厉-古文观止词典

    底厉dǐ lì

    【词性】:动词

    用同“砥砺”。磨炼(1)。《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底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磨炼修养名节的人,不因私利而损害自己的品行。

  • 本底子-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本底子

    【释义】:

    本来。《海上花列传》四一:白相相本底子勿要紧,我也一径教耐去白相。

  • 鼻子底下就是路-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鼻子底下就是路

    【释义】:

    鼻子底下长着嘴,迷了路可以开口询问。《云钟雁三闹太平庄全传》一七:公子道:“也说得有理。只是我却忘记了那落贤庄桃花店的去路了,这便如何?”苍头道:“自古说的好,鼻子底下就是路。走两步向人问声就是了。”

  • 鼻子底下长着嘴-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鼻子底下长着嘴

    【释义】:

    意谓长着嘴就是用来说话的。又指对不明白的事可以开口询问。《儿女英雄传》七:那人道:“一个人鼻子底下长着嘴,谁还管着谁不准说话吗?”

    ⊙鼻子底下带着嘴

    《儿女英雄传》四〇:但是他果然要不鼻子底下带着嘴,此时正不妨大庭广众侃侃而谈,请老爷看看他这个心是何等的白日青天,听听他这段话是何等的光风霁月,便是老爷又其奈他何!

  • 出了井底,又入海底-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出了井底,又入海底

    【释义】:

    比喻摆脱了一处羁绊,又陷入一层罗网。《品花宝鉴》五:他却又添了一件心事,以为出了井底,又入海底,忧虑珊网难逢,明珠暗投。

  • 打破沙锅璺到底-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打破沙锅璺到底

    【释义】:

    沙锅:也作砂锅,一种陶制品,性脆,只要打开一点缝隙,就会从上裂到底。璺:音wèn。陶器、瓷器等器物上的裂纹,谐“问”。比喻对事情刨根问底,穷究缘由。□明·陈士元《俚语解》二:俗谓问事烦琐者曰:“打破沙锅璺到底。”又,清·翟灏《通俗编》二六:打破沙锅问到底,俗怪诘人不已,而为斯语。《儿女英雄传》二六:就让姐姐装糊涂不言语,我可也是打破沙锅璺到底,问明白了,我好去回我公婆的话。

    ⊙打破砂锅问到底

    《英烈传》三一:这善人又问说:“怎么称师父为金箔,其中必有缘故?”那道人又笑了一声,便道:“你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破沙锅问到底

    《照世杯》二:打破沙锅问到底,我那知他家的事故。

    ⊙打破砂锅,直问到底

    《醋葫芦》一:周智心里明白他的毛病,故意不放正像打破砂锅,直问到底道:“是为何这等执拗,不肯用些酒去?定要说个明白。”

    ⊙打倒杉篙问到底

    杉篙:杉木做的篙。杉木纹理直脆,裂一点就会直裂到头。《精神降鬼传》六:他既入我的门来,他那个德行可就平常。此不待问而即明者也。快买办去罢,天不早了,不用打倒杉篙问到底的。

  • 大树底下好遮荫-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大树底下好遮荫

    【释义】:

    树大枝叶繁茂,可供人遮阳。比喻凭借有大势力的人作靠山,好办事,好遮避。《何典》一〇:他看得大树底下好遮荫,便坐下少憩,不觉靠在树上困着了。

    ⊙大树脚下遮阴

    《飞跎全传》二八:诗曰:大树脚下遮阴,大神子拱手。

    ⊙大树脚下好遮阴

    《飞跎全传》五:也有石头望山里背的,也有大树脚下好遮阴的。

  • 顶门上不见了三魂,脚底下疏失了七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顶门上不见了三魂,脚底下疏失了七魄

    【释义】:

    顶门:脑门、头顶。古人认为人有三魂七魄,它们是人的精神主宰。三魂七魄都脱了身体,意谓受到了极大的震惊。指害怕或惊慌得不能自持,或指受到了极大的吸引。《水浒全传》七四:外面做公人的齐入庙里大叫道:“休教走了梁山泊黑旋风”那知府听得这话,从顶门上不见了三魂,脚底下疏失了七魄,便望后殿走了。

    ⊙顶门上不见了三魂,脚底下荡散了七魄

    《喻世明言》四:只见牙关紧咬难开。摸着遍身冰冷,惊慌了云雨娇娘。顶门上不见了三魂,脚底下荡散了七魄。

    ⊙顶门上不见三魂,脚底下荡散七魄

    《警世通言》一九:入去酒缸前,揭开缸盖,只看了一看,吓得衙内:顶门上不见三魂,脚底下荡散七魄。只见血水里面浸着浮米。

    ⊙顶门上丧了三魂,脚板下走了七魄

    《五代史平话·梁》上:唬得尚让顶门上丧了三魂,脚板下走了七魄。遂与黄巢不敢逗留,急奔过那县北十里头。

    ⊙顶门上走了三魂,脚板下荡散七魄

    《警世通言》三七:我是襄阳府上一个好汉。不认得时,我说与你道,教你顶门上走了三魂,脚板下荡散七魄。

    ⊙顶门上荡了三魂,脚板下走了七魄

    《圣烈传》二:他便矫旨批出拿了,送心腹人衙门问罪,吓得李承恩顶门上荡了三魂,脚板下走了七魄,慌张失措。

    ⊙顶门中走了三魂,脑背后飞出了七魄

    《醋葫芦》七:成珪正是急溜里,听得这三个字,却正是:顶门中走了三魂,脑背后飞出了七魄,一双手尽已酥软。

    ⊙顶门上吓脱了三魂,九宫内惊散了七魄

    《二度梅全传》一五:梅公子听了这番言语,真正顶门上吓脱了三魂,九宫内惊散了七魄,半晌说不出话来。

    ⊙面门上吓走了三魂,泥丸宫内散了七魄

    《二度梅》一五:梅公子听了此番言语,真正面门上吓走了三魂,泥丸宫内散了七魄,半晌说不出话来。

    ⊙顶上走了三魂,胸中失了七魄

    《人中画·自作孽》:汪费随众走到阶下,先偷眼将代巡一看,不看犹可,看了不觉顶上走了三魂,胸中失了七魄。

  • 翻脚底-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翻脚底

    【释义】:

    逃跑。《何典》六:你自己脚生肚皮底下,难道不会翻脚底的么?

  • 各人船底下有水--各人自行-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各人船底下有水--各人自行

    【释义】:

    歇后语。意谓各人走各人的路。《三遂平妖传》二二:这句话说得是!各人船底下有水--各人自行。拌干了涎唾儿,也是没用。正不知我家员外喜那一头哩。

  • 龟通海底-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龟通海底

    【释义】:

    龟:乌龟。指鸨母之夫。比喻妓院神通广大,往往勾结官府。《风月梦》一:无如俗语说得好,龟通海底。任凭官府如何严办,这些开清浑堂名的人,他们有这手段,可以将衙门内幕友、官亲、门印、外面书差,打通关键,破费些差钱使费,也不过算是纸上谈兵,虚演故事而已。

  • 海底眼-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海底眼

    【释义】:

    隐密,底细,根底。《西游记》三四:小妖见说着海底眼,更不疑惑,把行者果认做一家人。《醒世恒言》一三:王观察见他说着海底眼,便道:“这厮老实,放了他,好好与他讲。”《初刻拍案惊奇》三六:员外见他脸色红黄不定,晓得有些海底眼,且不说破。

  •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释义】:

    形容人心难测。《封神演义》二一:自古人心难测,面从背违,知外而不知内,知内而不知心,正所谓“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海枯就见底,人死不知心

    《英烈传》七〇:徐达大惊,说:“真个是海枯就见底,人死不知心。不料思道兄弟,如此奸毒。”

  • 合在缸底下-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合在缸底下

    【释义】:

    比喻被隐瞒了消息。《金瓶梅词话》二〇:谁知道人在背地里,把圈套做的成成的,每日行茶过水,自瞒我一个儿,把我合在缸底下。又二六:今日只当把你远离他乡算的去了,坑得奴好苦也!你在路上死活未知,存亡未保,我如今合在缸底下一般,怎的晓得?

  • 花钱是无底深坑-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花钱是无底深坑

    【释义】:

    意谓不知节制的用钱,就像无底的深坑永远也填不满一样。《清风闸》四:此时小继被二姑娘缠住,连公事也无心去办。况借人之银,容易用去;又在烟花中费用。俗语:花钱是无底深坑,屋脊上支锅,冲家后门。

  • 脚底下泥-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脚底下泥

    【释义】:

    喻一文不值。《水浒全传》三四:我自骂他,要你多管!老爷天下只让得两个人,其余的都把来做脚底下的泥。

  • 脚生他肚皮底下-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脚生他肚皮底下

    【释义】:

    意指谁也阻拦不了他人的行动。《清夜钟》七:娘子去一定赶走了?自古道:脚生他肚皮底下,娘子也管不得他许多,他拿钱,咱也拦他不定。

  • 脚底下擦油--滑走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脚底下擦油--滑走了

    【释义】:

    歇后语。意指溜走了。《冷眼观》二九:这件私用假钞票的罪名办起来,极轻也得有十年外国牢间,不要回来一万银子没有拿得到,再去丢丑把人家看罢。只得嘴里依旧说着硬话,脚底下早像擦上油的一样滑着走了。

  • 井底蛤蟆没见什么天日-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井底蛤蟆没见什么天日

    【释义】:

    比喻局限于小圈子里的人,没见过什么大世面。《醒世姻缘传》四:所以连青州府门也没得出来走一步,真是井底蛤蟆没见什么天日。

  • 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

    【释义】:

    萤火:萤火虫的光亮。比喻见识短浅,能力微小。□《庄子·秋水》:井底之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又,明·张存绅《雅俗稽言》三七:谚云:井里蛤蟆,只说井里好。《封神演义》二五:侯虎奏曰:“姬昌何能!姜尚何物!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名为相周,犹寒蝉之抱枯杨,不久俱尽。陛下若以兵加之,使天下诸侯耻笑。据臣观之,无能为耳。愿陛下不必与之较可也。”

  • 买了便宜柴,烧了夹底锅-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买了便宜柴,烧了夹底锅

    【释义】:

    夹底锅:两层底的锅,厚底锅。买柴时占了点便宜,烧火时又因锅底厚而多费了柴火。比喻在一方面得了便宜,在另一方面又失了便宜。指上天公允,不偏不私。《飞跎全传》二:冷锅里着一把,热锅里着一把。买了便宜柴,烧了夹底锅。

  • 没底的吊桶-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没底的吊桶

    【释义】:

    比喻财物不断流漏出去,难以存留。《二刻拍案惊奇》三六:况且王甲起初财物原是来得容易的,慷慨用费,不在心上,好似没底的吊桶一般,只管漏了出去。

  • 没底的斤斗-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没底的斤斗

    【释义】:

    斤斗:觔斗,跟头。凌空而翻的跟头。比喻玩虚头,骗人的把戏。《隔帘花影》一六:他先使了几个戏子,领着两个粉头,在金山寺下假妆吴公子和那和尚假名月江,弄的是没底的斤斗,那里猜去。

  • 没底竹篮打水,无根铁树生花-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没底竹篮打水,无根铁树生花

    【释义】:

    比喻事情终究是一场空。《西游记》六四:没底竹篮打水,无根铁树生花。灵宝峰头牢着脚,归来雅会上龙华。

  • 那有吃沙糖到底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那有吃沙糖到底的

    【释义】:

    比喻人的福气不可能永远不变。《续金瓶梅》二五:从来说花无百日红。世间都是这等变化不常的,月明到了十五还要渐渐缺了半边儿,何况这世事之心,那有吃沙糖到底的!

  • 铺稻草,盖稻草,到底有个老头儿好-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铺稻草,盖稻草,到底有个老头儿好

    【释义】:

    铺稻草,盖稻草:指将稻草当被褥。形容家境贫寒。意谓哪怕嫁个穷汉,也还是有个丈夫好。形容活寡难熬。《续红楼梦》二〇:贾母听了笑道:“我的儿,你不用说嘴了。俗语说的好,铺稻草,盖稻草,到底有个老头儿好。别说你如今三十多岁了,我如今倒八十多岁了呢,只是你老太爷没在这里,要在这里的时节,我们老两口子也要亲热亲热呢。”

  • 漆桶底脱-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漆桶底脱

    【释义】:

    漆:黑色。比喻明白透亮,思想彻悟。《醒世恒言》二一:吕先生听罢,大彻大悟,如漆桶底脱。

  • 起头易,到底难-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起头易,到底难

    【释义】:

    指凡事开始容易,坚持做到底却很难。《初刻拍案惊奇》三四:若如今世上,小时凭着父母蛮做,动不动许在空门。那晓得起头易,到底难,到得大来,得知了这些情欲滋味,就是强制得来,原非他本心所急。

  • 敲敲头顶,脚底板儿动-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敲敲头顶,脚底板儿动

    【释义】:

    形容人非常机灵。《醒世姻缘传》九五:众人见罗氏说出这话,伊留雷的老婆,更是敲敲头顶,脚底板儿动的主子,晓得其中主意,也就接口道:“罢呀,一个人管的专,两个人管就乱了。”

  • 囷头儿上不算计,圈底儿下却算计-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囷头儿上不算计,圈底儿下却算计

    【释义】:

    囷:圆形的谷仓。囷头儿:囷顶。粮食装满粮仓时不计划用粮,等粮食快用完了才去计划节省。比喻平时不计划,待钱花完时才来节省开支,为时已晚。《金瓶梅词话》一四:呸!浊材料!我不好骂你的!你早仔细好来,囷头儿上不算计,圈底儿下却算计。千也说使多了,万也说使多了。你那三千两银子,能到那里?

  • 人情若像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情若像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释义】:

    人与人相交若始终都像刚认识时那样客气友善的话,那么自始至终双方也就不会产生怨恨的心情了。指人情喜新厌旧,情意难以持久,初交容易处好,久则疏淡生怨。《醒世恒言》二〇:赵昂推着廷秀背上,往外而走,道:“三官,你怎么恁样不识气,又要见岳母做甚?”将他推出大门而去,正是:人情若像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人情若是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欢喜冤家》一六:吃酒之间,冯吉看着人龙,堂堂一貌,终非落魄之人。想起他浑家世间少有,此时只该息了念头,方是忠厚长者。恰又二心三意,故后来招许多不妙之处。正是:人情若是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人情若比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醒世恒言》一:从此贾公分付当直的,每日肉菜,分做两分。却叫厨下丫头们,各自安排送饭。这几时,好不齐整。正是:人情若比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人情常比初交日,到底终无怨恨心

    《十二笑》三:临去时,柏养虚又走到里面作谢,蒯阿满直送到门首,看两边这样殷勤,真所谓:人情常比初交日,到底终无怨恨心。

    ☉人心若比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三遂平妖传》一二:初时,道士奉承他好酒好食,吃得欢喜,以后渐渐懒散了。……正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又道是人心若比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 纱帽底下好题诗-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纱帽底下好题诗

    【释义】:

    纱帽:古时文官戴的一种帽子,也叫乌纱帽。好:喜好。指当官的人题写的诗句不论好坏自有人捧场奉承。《镜花缘》一八:若以寻常老秀才看待,又是“以貌取人”了。世人只知纱帽底下好题诗,那里晓得草野中每每埋没许多鸿儒。这位老翁就是榜样。

  • 石秤锤下水——一直沉到底-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石秤锤下水——一直沉到底

    【释义】:

    歇后语。意指家业一直败落到赤贫。《醒世奇言》一二:他是大富之家,那里一穷就穷得别个穷人般干净,倘及早整顿一番,也自将就支持得住。怎奈他母子用是用惯的,打算是打算不惯的,便如石秤锤下水——一直沉到底了。

  • 事未行,机先露,到底无成-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事未行,机先露,到底无成

    【释义】:

    事情还没有做,机密就先泄漏出去,最终必定不能成功。《醋葫芦》一九:列位不可乱言,自古道:事未行,机先露,到底无成。大官人若要事妥,必须经官。

  • 水底纳瓜-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水底纳瓜

    【释义】:

    纳:捺,按。往水里按瓜,一松手,瓜又漂浮起来。比喻白费力气,根本不起作用。《金瓶梅词话》四一:我劝他似水底纳瓜,他觑我似镜里观花。更做道书生自来情性耍,调戏咱好人家娇娃。

  • 通天底下讲不过一个理字-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通天底下讲不过一个理字

    【释义】:

    意谓谁都得讲理。《文明小史》一〇:他若要人,只要翻出条约来同他去讲,通天底下讲不过一个理字,试问他还能干预,不能干预。

  • 头上打一下,脚底板响-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头上打一下,脚底板响

    【释义】:

    形容人机敏灵透,反应快。《金瓶梅词话》一三:这西门庆是头上打一下,脚底板响的人,积年风月中走,什么事儿不知道。

    ⊙头顶上打个巴张,脚底下就明白了

    巴张:巴掌。《飞跎全传》二:头脑也好,脚手也好,可以头顶上打个巴张,脚底下就明白了。

  • 头顶上失了三魂,脚底下走了六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头顶上失了三魂,脚底下走了六魄

    【释义】:

    道家认为人有三魂七魄。形容人惊恐万状,也形容人不能自持。《水浒后传》二一:昙化听得头顶上失了三魂,脚底下走了六魄,忙叫回兵。

    ⊙头顶上失了三魂,足底下走了七魄

    《说岳全传》一九:叫小番:“与我绑去杀了!”崔孝吃了一惊,真正是:头顶上失了三魂,足底下走了七魄。

    ⊙头顶上冒去三魂,屁门中吊出五脏

    《野叟曝言》四五:这火一发,势如天崩地塌,电走雷轰,吓得楼上四人,头顶上冒去三魂,屁门中吊出五脏。顾不得沙弥生死,都在楼檐上,涌身跳下。

    ⊙头顶上摄去了三魂,脚底下溜掉了七魄

    《娱目醒心编》一一:只见无数苗兵杀入营门,众军从睡梦中惊醒,头顶上摄去了三魂,脚底下溜掉了七魄,被苗兵砍瓜切菜一般,束手就死。

    ⊙头顶上飘散了三魂,脚底下荡尽了七魄

    《西湖二集》一三:彭七娘就叫女儿出来相见,只见斑竹帘兜里走出那个花枝般女儿来。王长官不见便休,一见见了:头顶上飘散了三魂,脚底下荡尽了七魄。

    ⊙头上走了三魂,足下失了七魄

    《白牡丹》一五:梦雄一闻此言,真是头上走了三魂,足下失了七魄,叫声:“不好了!若不打听,岳父一门岂非断送?”

    ⊙头上丢了三魂,脚下走了七魄

    《白牡丹》三〇:刘瑾闻得此言,头上丢了三魂,脚下走了七魄。停了半晌,方问曰:“三界山怎样破得如此容易?”

  • 无底洞-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无底洞

    【释义】:

    永远填不满的洞。形容欲壑难填。《官场现形记》三五:我说这些人是个无底洞,多给他多要,少给他少要。

  • 向人口底下讨憨水-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向人口底下讨憨水

    【释义】:

    比喻央告乞求于人。《歧路灯》三三:为甚的低三下四,向这些家人孩子口底下讨憨水吃?

  • 行善从来不吃亏,吃亏到底是便宜-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行善从来不吃亏,吃亏到底是便宜

    【释义】:

    意谓人做善事,舍钱舍物,暂时看来是吃亏,但善有善报,最终总不吃亏,反而会得到更多的好处。《人中画·自作孽》二:黄舆在此任上一清如水,商民颂德,任满进京覆命,就转升湖广按察副使。黄舆年老,也就不做官,告病回家受用,直活到八十一岁方终。乡里谁不羡他为人淳厚,终获长者之报,后来子孙绵盛,为祁门大族。汪天隐若不负心,一个进士稳中,前程远大,何至苦死?岂非自作之孽,因题曰:“自作孽”。行善从来不吃亏,吃亏到底是便宜。

  • 衙头府底赔杯酒,赢得猫儿卖了牛-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衙头府底赔杯酒,赢得猫儿卖了牛

    【释义】:

    到衙门打官司,赢一只猫儿得赔一只牛。比喻打官司花费很多,即使打赢了,往往得不偿失。劝人息讼之语。《二刻拍案惊奇》一〇:只因有个人家,也为内眷有些妒忌,做出一场没了落事,几乎中了人的机谋,哄弄出折家荡产的事来。若不亏得一个人有主意,处置得风恬浪静,不知炒到几年才是了结。有诗为证:些小言词莫者休,不须经县与经州。衙头府底赔杯酒,赢得猫儿卖了牛。

    ⊙争得猫儿丢了牛

    《歧路灯》七〇:还不说在衙三班六房,见人就请席,见衙役就腰中塞银子。真正是争得猫儿丢了牛。

  • 眼皮子底下-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眼皮子底下

    【释义】:

    指就在眼前。《醒世姻缘传》四八:李九强说:“四爷,你要肯拿,眼皮子底下就有一个卖私盐的都把势哩!”《儿女英雄传》三一:今日之下,你们偏在我眼皮子底下把我的好朋友家糟塌了个土平,我不答应!

  • 一蒂儿到底-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蒂儿到底

    【释义】:

    比喻相随到老。《金瓶梅词话》五五:哥,我们随着员外,指望一蒂儿到底。谁想酒席中间,一言两句,竟把我们送与别人。

  • 一竹竿到底-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竹竿到底

    【释义】:

    一竹竿插到水底。比喻夫妻白头偕老。也比喻事情一下子做彻底。《醒世恒言》三五:天阿!只道与你一竹竿到底,白头相守,那里说起半路上就抛撇了。《初刻拍案惊奇》二〇:世上只有一夫一妻,一竹竿到底的,始终有些正气,自不甘学那小家腔派。《野叟曝言》四七:素臣诌了几句帮夫益子,与那男命正是一对儿,夫荣妻贵,一竹竿到底的话。

    ⊙一竹竿打到底

    《水浒全传》四五:我爹娘当初把我嫁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谁想半路相抛!

  • 一个人情做到底-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个人情做到底

    【释义】:

    意谓好事做到底,帮人帮到底。《冷眼观》一二:就是还有你适才说的那句甚么出亏空,又不是领本钱做生意,我未免有点不明白,你千万一个人情做到底,告给我罢。《增补红楼梦》二:承你的情,已经宽恕了我这些日子,索性一个人情做到底。

  • 一碌子绳子打不到底-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碌子绳子打不到底

    【释义】:

    原指井深。形容深。《金瓶梅词话》三五:脚下靸着一双乍板唱曲儿前后弯绝户绽的,古铜木耳儿皂靴,里边插着一双一碌子绳子打不到底,黄丝转番马凳袜子。

  • 幽兰老于空谷,明珠沉于海底-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幽兰老于空谷,明珠沉于海底

    【释义】:

    比喻才高沉埋,不为世所赏。《梦中缘》七:欲借重妈妈将此诗拿去,求小姐一评。倘蒙赞赏,庶不使幽兰老于空谷,明珠沉于海底,不知你意下如何?

  • 斩斩眼知道脚底板动-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斩斩眼知道脚底板动

    【释义】:

    形容人聪明伶俐,反应灵敏。《醒世姻缘传》七七:童奶奶是甚么人呀,斩斩眼知道脚底板动的主儿,已是知道是狄希陈的大娘子。

  • 自己脚生肚皮底下-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自己脚生肚皮底下

    【释义】:

    意谓自己长着脚,难道不会走路。也指走什么路,取决于自己。《何典》六:串熟鬼道:“你自己脚生肚皮底下,难道不会翻脚底么?”

  • 大底-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大底dàdǐ

    副词

    表示主语所指的人大部分具有某一动作行为。作状语。可译为“大都”。

    《史记·佞幸列传》:自是之后,内宠嬖(bì)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史记》册十页三一九六)

    ——从此以后,〔皇帝〕宠爱嬖幸的姬妾、臣子大都是外戚家里的人,但都不值得一提。(嬖:宠爱、嬖幸。)

  • 底-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底dǐ

    代词

    表示询问。作宾语时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前。

    一、询问所代的事物。作宾语、定语。可译为“什么”。

    《乐府诗集·欢闻歌·一》:单身如萤火,持底报郎恩?(《乐府诗集》册七卷四五页三下)

    ——单身象萤火虫一样,拿什么报答您的恩情?

    白居易《早出晚归》:若抛风景长闲坐,自问东京作底来?(《白香山诗集》册九后集十页二下)

    ——假若抛开风景〔不去欣赏〕却经常闲坐〔在家里〕,自问到东京来干什么?(东京:洛阳。)

    杜荀鹤《钓叟》:渠将底物为香饵?一度抬竿一个鱼。(《全唐诗》册二十页七九七九)

    ——他用什么东西作为香饵?每一

    次抬起钓竿就钓一条鱼。

    二、询问所代的原因。作宾语。可译为“什么”。

    《乐府诗集·欢闻变歌·三》:君非鸬鹚鸟,底为守空池?(《乐府诗集》册七卷四五页四上)

    ——你不是鸬鹚鸟,为什么守着空池?

    王维《愚公谷·二》:缘底名愚谷?都由愚所成。(《王右丞集注》册二卷九页五上)

    ——因为什么叫作愚谷?都是由愚笨而得来的。

    三、询问所代的处所。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韩愈《泷吏》: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昌黎先生集》册三卷六页五下)

    ——潮州是什么地方?有罪才流放〔到那里〕。

  • 底-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底dǐ

    介词

    “底”同它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时间。作状语。可译为“到”。

    《列子·天瑞》: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pī)裘,拾遗穗於故畦。(《列子》册一卷一页十下)

    ——林类年龄将近百岁,到春天披着皮衣,在旧田里捡拾散落的禾穗。(被:用同“披”。故畦:旧田。)

  • 底-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底dǐ

    附类

    一、名词。指“最下部分”。

    宋玉《高唐赋》:不见其底,虚闻松声。(《文选》上册页二六六上)

    ——看不见山底,只空听到松涛的声音。

    二、动词。作“停滞”解。

    《国语·晋语四》: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国语》下册页三三七)

    ——现在安定的时间长了,安定时间长了将要停滞。(戾:安定。)

  • 怪底-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怪底guàidǐ

    副词

    表示醒悟,明白了原因。作状语。可译为“怪不得”。

    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杜工部集》册一卷一页十四下)

    ——公堂上不应当生长枫树,怪不得山川起了烟雾。(江山:山川、山河。)

  • 底-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底zhǐ

    附类

    动词。作“平定”、“终止”、“取得”等解。

    《尚书·盘庚上》:绍复先王之大业,底绥四方。(《尚书注疏》册二卷九页二上)

    ——〔我将〕承继并复兴先王的大业,平定、安抚四方。

    《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毛诗注疏》册六卷十一之一页七上)

    ——祈父!我们是国王的卫士。为什么把我们弄到这忧患的境地,没有终止的时候呢?(祈父:官名,即司马,职掌甲兵。爪士:爪牙之士。指保卫王室的武臣。恤:忧患。)

    《左传·昭公十三年》:盟以底信,君苟有信,诸侯不贰,何患焉?(《春秋左传集解》册四页一三八〇)

    ——结盟本为取得〔双方的〕信任,国君如果守信用,诸侯们就不会三心二意,那还怕什么呢?(贰:有二心。)

  • 包袱底-汉语惯用语辞典

    包袱底bāo fu dǐ

    比喻隐私。《黑欲霜》“欲霜被费汝祥拉出屋外,交手仗既不能打上,那嘴架越骂越热闹,较起真儿,两人是对抖落包袱底儿。”

  • 笔底龙蛇-汉语惯用语辞典

    笔底龙蛇bǐ dǐ lóng shé

    见“笔走龙蛇”。

  • 沉到底-汉语惯用语辞典

    沉到底chén dào dǐ

    比喻深入群众,到工作第一线。《人民日报》20007.26“真正沉到底、问得细、唠得亲,实实在在地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领导干部帮助做什么。”

  • 底儿掉-汉语惯用语辞典

    底儿掉dǐr diào

    ①谓釜底抽薪。所云平等《东进!东进!》“我林太运有眼无珠,叫韩德勤耍了个底儿掉,要不是陈总指挥放我回去,全部家当都叫他吞并了。”②形容仔仔细细、完全彻底。徐国栋《临别秋波》“什么马江之涛,什么景贵之飞,什么徐国之栋,溜溜想了一个底儿掉,哇,还是想不出来。”③形容输或蚀得难以对付或忍受。《中华工商时报》2001.5.22“一家赔得底儿掉,一家赚得倍儿饱。”

  • 底下人-汉语惯用语辞典

    底下人dǐ xià rén

    旧称出身微贱的人。多指奴仆。清赵翼《陔馀丛考·底下人》“俗称奴仆为底下人。”曹禺《雷雨》“人家不是周家的底下人。”

  • 底下书-汉语惯用语辞典

    底下书dǐ xià shū

    指学有根底的著作。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庸闲斋笔记》“其书多载家世旧闻,间及近事,颇亦少资掌故,惟太不读书,叙次亦拙,不足称底下书耳。”

  • 垫底子-汉语惯用语辞典

    垫底子diàn dǐ zi

    比喻做基础,做陪衬。李建彤《刘志丹》:“杜康想当军政委,自己干不了,抓老刘垫底子。”也说“垫脚丫子”。陶正《旋转的舞台》“说白了就是说可可的演奏是为夏露垫脚丫子!”

  • 垫箱底-汉语惯用语辞典

    垫箱底diàn xiāng dǐ

    比喻毫无地位。韦君宜《妯娌》:“在外头受气,受人看不起,回家还垫箱底,伺候人。”

  • 抖老底-汉语惯用语辞典

    抖老底dǒu lǎo dǐ

    比喻把内幕全部揭露出来。映泉《桃花湾的娘儿们》:“相互间抖老底,揭丑闻。”

  • 根底深-汉语惯用语辞典

    根底深gēn dǐ shēn

    比喻某方面的基础扎实。孙郁《许寿裳的文字——《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许寿裳国学根底深,又通西学,故对鲁迅的感知,视界开阔,不拘于凡俗。”

  • 刮锅底-汉语惯用语辞典

    刮锅底guā guō dǐ

    形容生活穷困。戴俊《任老汉和他的葵花地》“生产队穷得刮锅底,挣几个工分不值治腰痛钱。”

  • 海底眼-汉语惯用语辞典

    海底眼hǎi dǐ yǎn

    指底细;隐秘。《西游记》:“小妖见说着海底眼,更不疑惑,把行者果认做一家人。”

  • 尖底瓶子-汉语惯用语辞典

    尖底瓶子jiān dǐ píng zi

    比喻闲不住,四处奔波的人。叶文玲《丹梅》,“王新宽就好在一张嘴,尖底瓶子坐不住,老往县城钻。”

  • 揭老底-汉语惯用语辞典

    揭老底jiē lǎo dǐ

    比喻说出以前不光彩的事情。《解放日报》2001.9.2.“这个‘揭老底’里头,无非是说这些‘大腕’,本来出身贫寒,贱不入流,居然挤进了上流社会,真是属于礼崩乐坏。”

  • 揭谜底-汉语惯用语辞典

    揭谜底jiē mí dǐ

    比喻揭示真相。林予《寨上烽烟》,“谜底要被揭穿,事情可就糟透了。”

  • 抠底子-汉语惯用语辞典

    抠底子kōu dǐ zi

    指千方百计了解别人底细。路滔《尺子》“批评中喜欢搞连接式‘翻箱子’、‘倒柜子’、‘梳辫子’、‘抠底子’的人,几乎无不与聪明过分有关。”

  • 老底子-汉语惯用语辞典

    老底子lǎo dǐ zi

    ①指原有的基础。陈登科《十年前的战友》“西北军的老底子,武器配备也比较好,和我们斗争也比较顽强。”②指内情,底细。唐天际《难忘的行程》“当着会馆人的面前,老底子一揭,他瞠目结舌,脖子上的青筋都鼓起来。”③方言。从前;原来。《老残游记》:“我问你老底子家里事,也是替你解闷的。”

  • 亮底儿-汉语惯用语辞典

    亮底儿liàng dǐr

    谓把人或事的根源、内情都显示出来。《北京支部生活》2000年第3期“要在以前,科长对本部门的问题准是又捂又盖,现在必须向支部亮底儿。”

  • 亮底牌-汉语惯用语辞典

    亮底牌liàng dǐ pái

    比喻到最终时刻让对方知道实际情况。冯德英《山菊花》“孔霜子亮底牌了她把孔秀才的话传给了他,要他和她一起给孔秀才办事,发横财,当大官。”

  • 漏柜底-汉语惯用语辞典

    漏柜底lòu guì dǐ

    比喻交出全部钱物。欧阳山《三家巷》“郭标就公然唆摆他‘漏柜底’。”

  • 没底坑-汉语惯用语辞典

    没底坑méi dǐ kēng

    永远填不平的坑。比喻永远满足不了的欲望。姚雪垠《李自成》“妈妈的,把老子几年的积蓄快挤光了,还是填不满他们的没底坑。”

  • 摸底盘-汉语惯用语辞典

    摸底盘mō dǐ pán

    比喻了解情况。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他想先摸摸底盘,知道尺寸,好落笔。”

  • 磨鞋底-汉语惯用语辞典

    磨鞋底mó xié dǐ

    谓多走路。刘绍棠《蒲柳人家》:“我本想见过杜四哥跟杜四嫂以后,再到府上去,这就不必我磨鞋底了。”

  • 囊底才-汉语惯用语辞典

    囊底才náng dǐ cái

    见“囊底智”。

  • 囊底智-汉语惯用语辞典

    囊底智náng dǐ zhì

    指老年之余智。囊袋子。古称多谋为智囊。唐房玄龄等《晋书·慕容垂载记》:“于是议征长子。诸将咸谏·及闻慕容德之策,笑曰‘吾计决矣。吾且投老,扣囊底智,足以克之,不复留逆贼以累子孙也。’”也说“囊底才”。清钱谦益《秋日杂诗》“余智灭乌丸,少试囊底才。”

  • 烧底火-汉语惯用语辞典

    烧底火shāo dǐ huǒ

    比喻竭力鼓动。底火灶里原有的火。郑永昌《黑虎闹东京》“有你当后台烧底火,今天我难收场啦。”

  • 手底下-汉语惯用语辞典

    手底下shǒu dǐ xia

    谓管辖之下,管理之下。老舍《四世同堂》“可是,他们错了,他们的与他们儿女的规矩老实,恰好教他们在敌人手底下都敢怒而不敢言。”

  • 塌底棺材-汉语惯用语辞典

    塌底棺材tā dǐ guān cai

    方言。比喻把钱财全花完的人。塌底没有底部。叶辛《家教》‘梦岩在经济上是个上海人说的‘塌底棺材’。”

  • 脱底棺材-汉语惯用语辞典

    脱底棺材tuō dǐ guān cai

    ①比喻说的话不算数,不能相信的人。高阳《状元娘子》“那家伙是出了名的‘脱底棺材’,怎么托他呢?”②比喻有了钱就用完的人。例:他是脱底棺材,一到月底,又要伸手向他父母要钱了。

  • 瓮底人-汉语惯用语辞典

    瓮底人wèng dǐ rén

    指被人瞒着,对真相一无所知的人。廖蕾夫《竹仔开花》“女儿让人睡了大肚子,做老爸的还是瓮底人。”

  • 无底洞-汉语惯用语辞典

    无底洞wú dǐ dòng

    比喻难以满足的欲望或深不可测、难以穷尽其底蕴的事物。《二刻拍案惊奇》:“一脔肉味不曾尝,已尽缠头罄橐装。尽道陷入无底洞,谁知洞口赚刘郎。”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后记》“资料工作又是个无底洞,以一个人的力量欲穷浩如烟海的古籍,那简直是白日做梦!”也说“无底窦”。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汝)日事酗赌,千金何能满无底窦?”

  • 无底窦-汉语惯用语辞典

    无底窦wú dǐ dòu

    见“无底洞”。

  • 无底壑-汉语惯用语辞典

    无底壑wú dǐ hè

    比喻难以满足的贪欲。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吾弟无行……此后成败,在于新妇。能令改行,无忧冻饿,不然兄亦不能填无底壑也。”

  • 眼皮子底下-汉语惯用语辞典

    眼皮子底下yǎn pí zi dǐ xia

    眼前,身边。《醒世姻缘传》“四爷,你要肯拿,这眼皮子底下就有一个卖私盐的都把势哩!”周立波《暴风骤雨》“你懂啥?你就看见眼皮底下几个钱。”

  • 有根有底-汉语惯用语辞典

    有根有底yǒu gēn yǒu dǐ

    比喻有根据。浩然《石山柏》:“为了证明他说的这些话有根有底,他又跟我翻起石山柏的历史。”

  • 筑底巷-汉语惯用语辞典

    筑底巷zhù dǐ xiàng

    比喻一头不通的死胡同。《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史弘肇吃赶得慌,撇下了锅子,走入一条巷去躲避。谁知筑底巷,却走了死路。”

  • 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佛源语词词典

    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

    比喻做事必须做到底。《五灯会元·卷十七·黄龙慧南禅师》:“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登山不到顶,不知宇宙之宽广;入海不到底,不知沧溟之浅深。”

  • 乞儿席袋——尽底掀翻不洁净-佛源语词词典

    乞儿席袋——尽底掀翻不洁净

    歇后语。比喻像讨饭孩子的席子和口袋一样,从里到外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指极不洁净。《虚堂和尚语录》卷二:“僧云:‘钟楼上念赞,床脚下种菜,明什么边事!’师云:‘刮皮见骨。’僧云:‘胜首座道:猛虎当路坐。聻!’师云:‘乞儿布袋。’”日本·无著道忠《禅林方语》:“乞儿布袋,尽底掀翻不洁净物。”

  • 水底金鸟天上日,眼中瞳子面前人-佛源语词词典

    水底金鸟天上日,眼中瞳子面前人

    金鸟,太阳的别称。水底的太阳是天上太阳的投影,眼睛瞳仁里的人是面前人影像的映照。比喻人的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引申为两人之所以成为知音,是因为彼此有共同性、互相了解。《五灯会元·卷十六·崇福德基禅师》:“上堂:‘若于这里会得,便能入一佛国,坐一道场……所以道,在天同天,在人同人,还有知音者吗?’良久曰:‘水底金乌天上日,眼中瞳子面前人。’”

  • 一竿子到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一竿子到底yī gān zi dào dǐ

    【释义】:

    犹一竿子插到底。《解放日报》1988.5.23:“同时,它的破案也不是‘一竿子到底’,而是案中有案,案中隐案,环环相扣,扑朔迷离,若此又彼,异峰突起。”

  • 一竿子插到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一竿子插到底yī gān zi chā dào dǐ

    【释义】:

    形容办事直截了当,贯彻始终。浩然《艳阳天》:“什么事情只要让他想通了,他就热起来,一竿子插到底,不干好了不罢休。”也形容直来直去,不转弯抹角。《解放日报》1989.7.6:“见面,很惊奇,女强人怎么是个农家老妈妈?问年龄,‘58岁,老啦!’亮亮的嗓门,一竿子插到底的直爽。”

  • 一竿到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一竿到底yī gān dào dǐ

    【释义】:

    犹一竿子插到底。《光明日报》1988.6.24:“五十年代中央成立扫盲工作委员会,地方、部队都有相应机构或相应负责人,办事一竿到底,扫盲工作很快普遍开花。”

  • 一根肠子捅到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一根肠子捅到底yī gēn cháng zi tǒng dào dǐ

    【释义】:

    见“一根肠子不拐弯”。

  • 一撸到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一撸到底yī lū dào dǐ

    【释义】:

    把所有的职务都撤掉。浩然《晚霞在燃烧》:“县委一怒,把他一撸到底,从山河口公社给调走了。”

  • 井底之蛙-现代汉语大词典

    井底之蛙jǐng dǐ zhī wā

    【释义】:

    井蛙。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我们那时才能知道造物是何等神妙,那时才知道我们真是井底之蛙,平常所见,真只有一点点!”

  • 井底蛙-现代汉语大词典

    井底蛙jǐng dǐ wā

    【释义】:

    井蛙。郭沫若《文化上的友谊竞赛》:“他们的所谓自由世界是井底蛙眼中的世界。”

  • 年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年底nián dǐ

    【释义】:

    年终,一年的最后几天。洪深《香稻米》:“腊月二十六、二十七,这倒是‘月健天恩’日,可惜离年底又太近了。”

  • 千层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千层底qiān céng dǐ

    【释义】:

    用许多层布重叠起来衲成的鞋底。童边《新来的小石柱》:“脚踏一双千层底的纳帮大头布鞋。”

  • 卖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卖底mài dǐ

    【释义】:

    方言。故意泄露底细。如:这项计划因为有人卖底,不得不重新修订。

  • 原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原底yuán dǐ

    【释义】:

    原本,本来。曹禺《北京人》:“嫁不出去的女儿不也是一样得养么?何况愫妹妹你父母不在,家里原底就没有一个亲人。”

  • 原底子-现代汉语大词典

    原底子yuán dǐ zi

    【释义】:

    原稿,底稿。鲁迅《致吴渤》:“印刷所也须调查研究过,我曾遇过一家,自说能制珂罗版,而后来做得一榻胡涂,原底子又被他弄坏了。”

  • 刨根问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刨根问底páo gēn wèn dǐ

    【释义】:

    追究底细。柳青《创业史》:“你刨根问底,是啥意思?你既不是治安组长,又不是民兵队长!”

  • 刨根究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刨根究底páo gēn jiū dǐ

    【释义】:

    同“刨根问底”。《收获》1981年第4期:“我从来不喜欢打听姑娘们的事,也懒得为此去刨根究底。”

  • 到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到底dào dǐ

    【释义】:

    ①直到尽头。周恩来《恢复生产,建设中国》:“我们要把战争进行到底,把革命进行到底。”②毕竟;究竟。茅盾《报施》:“坏人今天虽然耀武扬威,他到底逃不了报应。”

  • 伊于胡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伊于胡底yī yú hú dǐ

    【释义】:

    语出《诗·小雅·小旻》。意为不知将弄到什么地步为止,不堪设想的意思。如:藏垢纳污,伊于胡底。

  • 伊何底止-现代汉语大词典

    伊何底止yī hé dǐ zhǐ

    【释义】:

    同“伊于胡底”。鲁迅《〈朝花夕拾〉后记》:“起观斯世之忍心害理,几全如陈叔宝之无心肝。长此滔滔,伊何底止?”

  • 保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保底bǎo dǐ

    【释义】:

    ①保本。②指保证不少于最低限额。《消费时报》1992.2.28:“干多少,得多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 信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信底xìn dǐ

    【释义】:

    书信的草稿。

  • 倒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倒底dào dǐ

    【释义】:

    副词。现多作“到底”。①犹毕竟,终究。柳青《铜墙铁壁》:“银凤倒底是女孩人家,无论如何,早控制不住自己,眼泪珠一颗跟一颗滚下来。”②表示深究,犹究竟。茅盾《锻炼》:“他甚至想跑出大门去看看那怪人倒底走了没有。”

  • 兜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兜底dōu dǐ

    【释义】:

    向外全部倒出。比喻把底细全部揭露出来。罗达成《你好,李谷一》:“李谷一索性来了个兜底翻。”

  • 交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交底jiāo dǐ

    【释义】:

    交代事物的底细。如:工厂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厂长将全厂的生产计划向大家交底。

  • 询根问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询根问底xún gēn wèn dǐ

    【释义】:

    指询问事情的详细原委,问个水落石出。杨朔《雪花飘飘》:“别总是那个老毛病,询根问底的,追的人心慌。”

  • 谜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谜底mí dǐ

    【释义】:

    ①谜语的答案。朱光潜《诗论》:“全篇都是蚕的谜语,最后一句揭出谜底。”②比喻事物的真相。鲁迅《论俗人应避雅人》:“倘使揭穿了这谜底,便是所谓‘杀风景’。”

  • 功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功底gōng dǐ

    【释义】:

    功夫的底子;基本功。李玲修《笼鹰志》:“他毕竟有坚实的功底,有着艺术天才所必有的坚毅。”

  • 手底下-现代汉语大词典

    手底下shǒu dǐ xia

    【释义】:

    管辖之下;管理之下。老舍《四世同堂》:“可是,他们错了,他们的与他们儿女的规矩老实,恰好教他们在敌人手底下都敢怒而不敢言。”

  • 平底足-现代汉语大词典

    平底足píng dǐ zú

    【释义】:

    即平足。

  • 地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地底dì dǐ

    【释义】:

    地面之下。郭沫若《炉中煤》:“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 垫底库容-现代汉语大词典

    垫底库容diàn dǐ kù róng

    【释义】:

    即死库容。

  • 打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打底dǎ dǐ

    【释义】:

    ①指作为基本条件。老舍《四世同堂》:“他本想再钉问一句,可是既有‘揍’打底儿,他不便再费话了。”②奠定基础。赵志萱《道路》:“还得感谢两年来的孔孟之书打底,入学考试后就被录取为三年级的学生。”③指写文章或绘画起草稿。柯岩《快活的小诗》:“雪白的信纸上,先用铅笔打底。”④用普通蔬菜垫在珍贵菜肴盘碗底部。⑤在赴宴之先,吃些食物,以免空腹饮酒。

  • 打破沙锅问到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打破沙锅问到底dǎ pò shā guō wèn dào dǐ

    【释义】:

    比喻追根究底。问,与“璺”谐音。巴金《团圆》:“她为什么不回到文工团去?不过我也并非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也作“打破砂锅问到底”。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我们必须绞脑筋,打破砂锅问到底。”

  • 打破砂锅问到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打破砂锅问到底dǎ pò shā guō wèn dào dǐ

    【释义】:

    见“打破沙锅问到底”。

  • 托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托底tuō dǐ

    【释义】:

    指有底,有依托。高云览《小城春秋》:“听到‘李悦布置的’,吴七顿觉心里托底,浑身都有了劲。”

  • 抄底火-现代汉语大词典

    抄底火chāo dǐ huǒ

    【释义】:

    方言。揭露底细。《龙门阵》1983年第6期:“一个缺牙巴拗着叶子烟的矮胖老头还在人群中‘敲破锣’,‘抄底火’:你信他龟儿乱吹!上次我看他说得遭孽,买了他三张,结果那膏药硬得像他妈一块干泥巴,纸都烧糊了还不沾肉!”

  • 掏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掏底tāo dǐ

    【释义】:

    探底;摸底。

  • 摸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摸底mō dǐ

    【释义】:

    了解底细;摸清底细。周立波《暴风骤雨》:“他们爷俩在这屯子里住了两辈子,屯子里人谁好谁赖,他都摸底。”柯云路《三千万》:“在维尼纶厂,一切和上层有联系的干部、工人,他都要摸底。”

  • 揭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揭底jiē dǐ

    【释义】:

    揭露底细。如:你再不承认,我可要揭底啦!

  • 摊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摊底tān dǐ

    【释义】:

    摊开底牌。比喻摆出事情的全部实况。《花城》1981年增刊第3期:“我和她妈已经商量好了,准备给她摊底。”

  • 草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草底cǎo dǐ

    【释义】:

    草稿,底本。鲁迅《致陶元庆》:“《彷徨》书面的锌版已制成,今寄上草底。”

  • 寻根究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寻根究底xún gēn jiū dǐ

    【释义】:

    寻求和追究事物的根底。鲁迅《阿Q正传》:“只有一班闲人们却还要寻根究底的探阿Q的底细。”

  • 封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封底fēng dǐ

    【释义】:

    也称封四。书刊的最后一面。与封面一起,有装饰和保护书芯等作用。

  • 天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天底tiān dǐ

    【释义】:

    一般指通过观测者的铅垂线向下和天球相交的点。

  • 天底下-现代汉语大词典

    天底下tiān dǐ xia

    【释义】:

    犹世界上。洪深《香稻米》:“天底下会有这种的事情!”

  • 彻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彻底chè dǐ

    【释义】:

    ①一直到底。形容深透、完全。巴金《秋》:“他们说前回分家不彻底,原是三爸有私心。”②形容水清见底。郁达夫《逃走》:“一条清澄彻底的江水,直泻下来。”

  • 街头巷底-现代汉语大词典

    街头巷底jiē tóu xjàng dǐ

    【释义】:

    见“街头巷尾”。

  • 底1-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1dǐ

    【释义】:

    ①最低下的地方;物体最下的部位。如:海底;锅底。引申指下层;下面。如:底层。②底子;基础。如:打底。③草稿;原稿。如:底稿。④底细;内情。老舍《全家福》:“是不是你心里有了点底,知道了我姐姐在哪儿了吗?”王汶石《风雪之夜》:“原来你先去摸了一下底,才上这儿来的呀!”⑤里;里面。如:底里。⑥尽头;末尾。刘大白《卖花女》:“杏花红了,梨花白了,街头巷底声声叫。”又如:年底;月底。⑦花纹图案的衬托面。如:白底红花。⑧定;确定。如:底确。⑨疑问代词。何,什么。如:底事。⑩达到。如:终底于成;伊于胡底?⑾底数的简称。参见“底数①”。⑩姓。

  • 底儿掉-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儿掉dǐr diào

    【释义】:

    釜底抽薪。所云平等《东进!东进!》:“我林太远有眼无珠,叫韩德勤耍了个底儿掉,要不是陈总指挥放我回去,全部家当都叫他吞并了。”

  • 底工-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工dǐ gōng

    【释义】:

    基本功。多指戏曲表演技艺等。

  • 底土-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土dǐ tǔ

    【释义】:

    指心土层下面的一层质地紧密的土壤。

  • 底下-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下dǐ xia

    【释义】:

    ①指底部;下面。如:窗户底下。②以后。郁达夫《街灯》:“底下都是她说的话——她是苏州人,但操的北京话很好听。”

  • 底下人-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下人dǐ xia rén

    【释义】:

    旧称出身微贱的人。多指奴仆。曹禺《雷雨》:“人家不是周家的底下人。”

  • 底子-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子dǐ zi

    【释义】:

    ①基础。谢觉哉《要永远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国家在经济建设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物质条件还是困难,因为以前底子太坏。”②底细。沈从文《新湘西行》:“她重重盯了我一眼,似乎把我底子全估计出来了。”③底本;草稿。鲁迅《致孟十还》:“通讯处的底子失掉了,便中希再见示。”④花纹图案的衬托面。如:她穿着一件白底子小红花的衬衫。

  • 底止-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止dǐ zhǐ

    【释义】:

    止境。如:永无底止。

  • 底气-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气dǐ qì

    【释义】:

    ①指人体的呼吸量。如:底气不足,嗓音不亮。②泛指气力或劲头。如:得到上级嘉奖,大伙儿干活的底气更足了。

  • 底片-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片dǐ piàn

    【释义】:

    ①指拍摄和冲洗过的胶片,其物像的明暗和实物相反。这种胶片用来印制相片或电影的正片。也叫底版或负片。②未拍摄过的胶片。

  • 底火-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火dǐ huǒ

    【释义】:

    ①指增添燃料以前炉灶中原有的火。②枪弹或炮弹底部的发火装置,是装着雷汞的铜帽或钢帽,受撞针撞击时,就引起发射药的燃烧。

  • 底本-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本dǐ běn

    【释义】:

    ①底稿。②校刊、翻译、刊印书籍时作为依据的本子。也指抄本或刊印本所依据的原本。鲁迅《致许寿裳》:“蟫隐庐有石印本,然其底本甚劣。”

  • 底册-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册dǐ cè

    【释义】:

    指留存备查考的档案册子。如:清抄两份,一份上报,一份留做底册。

  • 底价-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价dǐ jià

    【释义】:

    招标、拍卖前预定的价钱。

  • 底色-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色dǐ sè

    【释义】:

    打底的颜色。如:鲜红的底色。

  • 底里-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里dǐ lǐ

    【释义】:

    ①内情。如:不知底里。②内部;深处。鲁迅《一觉》:“那《沉钟》就在这风沙澒洞中,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

  • 底沙-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沙dǐ shā

    【释义】:

    河渠水流中沿河床床面以滑动、滚动或跳跃等的形式间隙向前运动的泥沙、砾石等。也叫推移质。

  • 底层-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层dǐ céng

    【释义】:

    ①下层。指阶层等。茅盾《吴敬梓先生逝世二百周年纪念会开幕词》:“值得注意的是,吴敬梓笔下的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都是朴质、善良、热心肠的好人。”②指事情的本质。柳青《狠透铁》:“只有这样的忠诚,才能在任何是非不明的时候,看透底层,挺立在歪风逆流中,一分一寸地前进。”

  • 底板-现代汉语大词典

    底板dǐ bǎn

    【释义】:

    也叫底帮、下盘。矿层(或矿脉)下方的邻近岩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