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書)是什么意思
教科书←→参考书-反义词词典
教科书←→参考书jiàokēshū-cānkǎoshū
【词性】:名
教科书:专门编写的为学生上课用的书。
参考书:学习某种课程时用来参考的书籍。
楷书←→行书 草书-反义词词典
楷书←→行书 草书kǎishū-xíngshū cǎoshū
【词性】:名
楷书: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的一种汉字字体。
行书:形体和笔势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汉字字体。
草书:笔画相连,写起来潦草的一种汉字字体。
【例】 汉朝末年又出现一种新字体,笔画比隶书平直一些,结构比隶书方正一些,叫作楷书。(张志公等:《汉语知识》) 草书笔画简单,可是曲折很多,不容易写,也不容易认。(同上) 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象草书那么难认,人们很喜欢用。(同上)
口头←→思想 行动 书面-反义词词典
口头←→思想 行动 书面kǒutóu-sīxiǎng xíngdòng shūmiàn
【词性】:名
口头:用说话方式表达的。
思想:念头,想法。
行动:行为;举动。
书面:用文字表达的。
【例】 同时,也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使那些口头上反美反蒋分子即中间派右翼分子在行动上有所表现,或者跟着我党前进,或者暴露他们的虚伪而在人民面前破产。(周恩来:《击破敌人假和平运动的运动》) 我连忙大声说道:“伙计们,别高兴的过早了,下边还有很困难的一步棋哩。光我一个人思想通了不算……”(马烽:《太阳刚刚出山》) 你能够担保的话,那我要请你写个书面的东西,给我们文抗会常务理事会。(张天翼:《华威先生》)
口信←→书信-反义词词典
口信←→书信koǔxìn-shūxīn
【词性】:名
口信:口头转告的话。
书信:书面转告的话。
【例】 西门太太道:“那你就不用去了,我替你带个口信去吧。”正说着,刘嫂在楼下就叫着:“轿子来了!”(张恨水:《魍魉世界》) 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闻。(唐·元稹:《长庆集·酬乐天叹穷愁见寄》)
武士←→书生 文人-反义词词典
武士←→书生 文人wǔshì-shūshēng wénrén
【词性】:名
武士:有勇力的人。
书生:读书人。
文人:会写文章的读书人。
【例】 现在他一听说共军已经围了城,好象脑门心上挨了一铁锤,他的“大和魂”一下子出了窍,浑身的“武士道精神”都从屁股眼儿里走了气,目瞪口呆的坐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孔厥袁静:《儿女英雄传》) (赵)咨曰:“吴王……虽有余闲博览书传,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建安二五年注引吴书》) 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的人,可是他却要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新书←→旧书-反义词词典
新书←→旧书xīnshū-jiùshū
【词性】:名
新书:1.崭新的书。2.将出版或刚出版的书。
旧书:1.破旧的书。2.古书。
【例】 他家有五只书橱,上面放着许多新书,也有不少旧书。 他星期天总爱逛逛书店,不但买了新书,也特别爱买旧书。 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兵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兵书bīng shū
【释义】:
古代论述用兵作战、取得胜利的方法和原则的书籍,为古代军事著作的统称,又称兵法。如《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均为我国古代著名兵书。《汉书·艺文志》:“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唐·殷文圭《赠战将》诗:“阵前战马黄金勒,架上兵书白玉签。”
吕公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吕公书lǚ gōng shū
【释义】:
即古兵书《六韬》,相传为吕尚所编,故称。明·邵璨《香囊记·点将》:“一卷吕公书,七纸陈琳檄。甲兵十万在胸中,笔底收功绩。”
道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道书dào shū
【释义】:
道家的典籍,亦泛道经。《三国·魏·张鲁传》:“祖父陵,客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感百姓。”南朝·梁武帝《述三教诗》:“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
琅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琅书láng shū
【释义】:
道书。唐·陆龟蒙《幽居赋》:“阅仙苑之琅书,安能解愠?”亦指“史书”,见该条。
玉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玉书yù shū
【释义】:
泛指道书。唐·常建《张天师草堂》诗:“时节开玉书,窅映飞天言。”窅(yǎo),深远。宋·范仲淹《移丹阳郡游茅山作》诗:“偶寻灵草逢芝圃,欲叩真关借玉书。”又指皇家所藏之书。亦指“诏书”,见该条。
紫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紫书zǐ shū
【释义】:
道经。为紫芝书之省称。汉·班固《汉武帝内传》:“地真素诀,长生紫书。”唐·卢照邻《羁卧中山》诗:“紫书常日阅,丹药几年成。”又指帝王诏书,见该条。
紫芝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紫芝书zǐ zhī shū
【释义】:
道书。紫芝,指灵芝。古人以其可治百病,久服可飞升,道家以之名书,谓其经书如紫芝之灵。唐·孟郊《同李益崔放送王炼师还楼观兼为群公先营山居》诗:“十年白云士,一卷紫芝书。”
典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典书diǎn shū
【释义】:
典籍,指法典图籍与经典古籍之类的文献图册。《后汉书·西域传赞》:“土物琛丽,人性淫虚,莫有典书。”
宝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宝书bǎo shū
【释义】:
指佛经。南朝·梁·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宝书为君掩,瑶琴讵能开。”唐·刘禹锡《送深法师游南岳》诗:“飞锡无定所,宝书留旧房。”宋·苏轼《宿圆通禅院》诗:“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又指“周史”,珍贵的书籍,见“史书”、“书籍”各条。亦指珍贵的书信或书法。
贝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贝书bèi shū
【释义】:
佛经的泛称。亦作“贝叶书”。明·黎民表《同公载公实思伯登白云最高顶》诗:“金锡乍飞游鹤去,贝书初诵毒龙听。”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唐·白居易《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
梵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梵书fàn shū
【释义】:
指佛经。元·子温《题画》诗:“曾向流沙取梵书,草龙珠帐满征途。”明·胡应麟《少丛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梵书多鬻于昭庆寺。书贾皆僧也。”书贾(gǔ),书商。
佛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佛书fó shū
【释义】:
佛教经典。唐·严维《赠别至弘上人》诗:“年老从僧律,生知解佛书。”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无相无作’,虽出佛书,然荆公《字说》尝引之,恐亦可用。”明·张萱《疑耀·佛书入中国》:“世但知佛书自汉明帝时入中国,不知秦之先,中国已有其书。”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杜公诗出入变化佛书,绝无痕迹。”
楷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楷书kǎi shū
【释义】:
一种横平竖直,笔画工整的汉字书体,为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由隶书演变而来。
儋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儋书dān shū
【释义】:
指《老子道德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疑周太史儋即老子,故称。宋·刘克庄《水龙吟》词:“晚悟儋书玄妙。懒从他,钟离传道。”
玄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玄书xuán shū
【释义】:
指《老子》一书。以书中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等句,故称。唐·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梵部经十二,玄书字五千。”梵部经,指佛经。玄经,又指扬雄的《太玄》一书。
中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中书zhōng shū
【释义】:
毛笔的别名。为“中书君”之略称。唐·韩愈作寓言《毛颖传》,称笔为毛颖,言颖居中山,为蒙恬所获,献于秦皇,封于管城,号管城子。后又被任命为中书令,称中书君。因此后以“中书君”、“中书”、“管城子”、“管城”为毛笔的别称。《剪灯余话·武平灵怪录》:“早拜中书事祖龙,江淹亲向梦中逢。”祖龙,秦始皇。宋·苏轼《自笑》诗:“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
儒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儒书rú shū
【释义】:
儒家经籍。《左传·哀公二十一年》:“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杜预注:“鲁据周礼,不肯答稽首,令齐、邾远至。”汉·王充《论衡·讲瑞》:“儒书之文,难以实事。”唐·白居易《三教论衡》:“儒书奥义,既已讨论;释典微言,亦宜发问。”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二:“僧慧暕涉猎儒书,而有戒行。”
史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史书shǐ shū
【释义】:
记载人类历史的书籍。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社会科学种类虽较多,但均以记述和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基础。史书在我国古代的称谓较多。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唐·刘知几《史通·因习》:“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
宝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宝书bǎo shū
【释义】:
指周代官修史书。《公羊传经传解诂·隐公第一》唐·徐颜疏:“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周史而言宝书者,宝者保也,以其可世世以为戒,故云宝书。”亦泛指珍贵书籍,或指佛教经典。见“书籍”、“佛经”各条。
册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册书cè shū
【释义】:
史册,史籍。《文选·班彪〈王命论〉》:“全宗祀于无穷,垂册书于春秋。”李善注引张晏曰:“册书,史记也。”唐·刘知几《史通·采撰》:“中世作者,其流日烦,虽国有册书,杀青不暇,而百家诸子,私存撰录,寸有所长,实广闻见。”杀青,本指以火烤竹简令发汗,如此易写,且不生虫。后泛指书籍定稿。
琅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琅书láng shū
【释义】:
史书别称,琅,琅玕(gān),喻优美的文辞。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若骆文忠、曾文正暨今湘阴相国诸公,虽未一日内召,而丰功茂伐,彪炳琅书。”茂伐,丰功。伐,功劳。
书籍-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书籍shū jí
【释义】:
原指典籍。《后汉书·马融传·广成颂序》:“职在书籍,汉依旧文,重述搜狩之义,作颂一篇。”后指一般书籍。《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蔡邕)闻粲在门,倒屣迎之,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当尽与之。’”当今指一切装订成册并公开出版发行的各类著作,大致可分文理两类。好的书籍是文化科学知识的载体,是人类交流传播思想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工具。在古汉语中,书籍一词的异名与其印刷、纸张、装帧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宝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宝书bǎo shū
【释义】:
泛指珍贵的书籍。唐·李白《猛虎行》:“宝书长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诗:“人间风月不到处,天上王堂森宝书。”亦指周史、佛教经典。见“史书”、“佛经”各条。
尺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尺书chǐ shū
【释义】:
简册,书籍。古代经书和法律用二尺四寸的简策,其余为一尺二寸,举成数称尺书。汉·王充《书解》:“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具在。”又指“书信”,见该条。
书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书策shū cè
【释义】:
书册,书籍。策,写简。《礼记·曲礼上》:“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
书册-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书册shū cè
【释义】:
写籍。宋·朱熹《出山道中口占一首》诗:“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宋·陆游《醉眠曲》诗:“鼻间鼾声欲撼屋,手中书册正堕前。”
书卷-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书卷shū juàn
【释义】:
书籍别称,因古时的书多作卷轴,故称。《南史·臧焘传》:“孤贫勤学,行止书卷不离手。”唐·杜甫《水阁朝霁奉简云安》诗:“雨槛卧花丛,夙床展书卷。”
书信-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书信shū xìn
【释义】:
古代,书指函札,信指使人,书信有别。后来合二为一,指称信函,用于人际间的交往和传递信息。其异名源于书信的用纸、传递方式等方面。唐·元稹《酬乐天叹穷愁见寄》诗:“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闻。”
尺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尺书chǐ shū
【释义】:
信札、书信。《汉书·韩信传》:“奉咫尺之书,以使燕。”唐·颜师古注:“八寸曰咫。咫尺者,言其简牍或长咫,或长尺,喻轻率也。今俗言尺书或言尺牍,盖其遗语耳。”唐·骆宾王《军中行路难》诗:“雁门迢递尺书稀,鸳被相思双带缓。”又指书籍。见该条。
书简-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书简shū jiǎn
【释义】:
信函。简,古代读写材料。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通称简。《韩非子·五橐》:“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三国志·吴志·赵达传》:“又有书简上作千万数,著空仓中封之,令达算之。”
书翰-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书翰shū hàn
【释义】:
书信。翰,本指鸟羽,借指毛笔和书信。南朝·宋·鲍照《拟青青陵上柏》诗:“书翰幸闲暇,我酌子萦弦。”《宋书·刘弘传》:“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人皆依仿之,谓为王太保家法。”
书札-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书札shū zhá
【释义】:
书信的别称。《文选·古诗十九诗之十七》:“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遗(wèi),送。《三国志·蜀志·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
雁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雁书yàn shū
【释义】:
书信别称。雁来去有定候,以帛系雁足得以传书,故称。唐·王勃《采莲曲》诗:“不借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音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音书yīn shū
【释义】:
书信。唐·宋之问《汉江》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鱼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鱼书yú shū
【释义】:
指“书信”。以所谓有鱼腹传书之说,故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是称书信为“鱼书”、“尺素”。唐·韦皋《忆玉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
天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天书tiān shū
【释义】:
谓上天降下能解困厄和疑难的由神仙写的文字或著作。亦指现实的文理玄妙,深奥的著作。也用以讽刺令人莫名其妙文理不通的文字。帝王的诏书亦称天书。其异名只列第一义项。《隋书·经籍志四(元始天尊所说之经)凡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宋史·真宗纪二》:“大中样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
丹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丹书dān shū
【释义】:
天书。以其用朱笔写成,故称。《大戴礼记·武王践祚》:“(武王)然后召师尚父而问焉,曰:‘黄帝颛顼之道存乎?’……师尚父曰:‘在丹书’。”又指帝王颁发给功臣的证书。如“丹书铁契”之类。
帝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帝书dì shū
【释义】:
天书·帝,天帝,指代天。为道家之传说。《云笈七签》卷七:“皇文帝书,皆出自然。”
紫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紫书zǐ shū
【释义】:
帝王诏书。以其为“紫宫”(帝王禁宫)下达,并多为紫封皮,故称。唐·刘禹锡《代杜司徒谢追赠表》:“紫书忽降于重霄,密印荣加于厚夜。”唐·钱起《送丁著作佐台郡》诗:“佐郡紫书下,过门朱绂新。”又指道经,见“道书”条。
制书-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制书zhì shū
【释义】:
帝王命令的一种。《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元年九月注引《汉制度》:“帝之下书有曰: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
战书-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战书zhànshū
古时战争中一方向另一方挑战的文书——降表(武将主张下战书,文官却主张递~。)
书面-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书面shūmiàn
用文字表达的——口头(~汇报/~语)
信 函 书-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信 函 书
信xìn504函hán 书shū
名词。指记写要说给对方的话语而传送给对方看的文字,现代一般写在纸上,且有封套装住。
“信”强调写有话语消息;是通用于口语、书面语和各种场合的常用词。例如:“二十日上午,你十六日所发的信也收到了,也很快”(鲁迅:《两地书·第三集,北平——上海,一一八》);“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道收到没有”(《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四月十八日,写信给茅盾,信今佚”(鲍昌、邱文治:《鲁迅年谱》,下卷)。
“函”强调外面装有封套的形式;是文言词,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忆第一次奉函时,曾抄奉赵君原函,恐未达览,今再抄一通奉上”(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昨天寄上一函,想已到”(鲁迅:《两地书·第三集,北平——上海·一一七》):“王林又用当时七地委书记张雪峰的名义,给我写了一封私函”(孙犁:《第一次当记者》)。
“书”强调书面文字形式,有庄重的态度色彩;是文言词,但不如“函”典雅,书面语色彩比“函”淡些,表意不如“信”“函”明晰(容易和“书本”意思的“书”混淆);可以和“上”组合。例如:“公书语长心重,深以外间谣诼纷集,为北京大学惜,甚感”(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工人们联名上书请求挽留他”(《小说选刊》,1982,1)。
法书-实用委婉语词典
法书
婉指对方的书法作品。尊称。
琴为书室之雅乐-实用委婉语词典
琴为书室之雅乐
意为弹琴是在书斋中的一大雅事、雅怀和雅兴。语出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
千载奇逢,无如好书相遇-实用委婉语词典
千载奇逢,无如好书相遇
意为悠悠岁月多少奇妙的相逢,不如遇到精好的书。语出明吴从先《小窗自纪》。
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实用委婉语词典
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意为大丈夫拥有万卷书,何必一定要做大官管辖众多地方。语出《北史·李谧传》。
书家得一好笔如壮士拾一宝刀-实用委婉语词典
书家得一好笔如壮士拾一宝刀
意为书法家得到一枝优质的毛笔,就好像拥有一把宝刀。语出清佚名《砚山斋杂记》卷二。
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实用委婉语词典
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
意为人生在世有许多病可以治愈,唯有爱书的癖好不可治。语出宋陆游《示儿》。
莫道书生清苦意,比来食淡更精神-实用委婉语词典
莫道书生清苦意,比来食淡更精神
意为切莫以为读书人生活太清苦,但是比起平淡的物质生活更显得有精神。语出元八礼台《题插花道人墨图》。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实用委婉语词典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意为书册在手如同久已相识的故人,从清晨到黄昏忧也好高兴也好,总是与她最亲近。语出明于谦《观书》。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实用委婉语词典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意为身处不蔽风雨的房屋仍然把书读,古人的正直之道仿佛照在自己的面容上。语出宋文天祥《正气歌》。
兰书-实用委婉语词典
兰书
书信的美称。意为有兰的芬芳。也作“兰笺”。
音书-实用委婉语词典
音书
书信的代称。意为传报音讯。也作“音翰”、“音邮”。
捷书-实用委婉语词典
捷书
意为报送喜讯、捷报的书信,有令人振奋之意。
惠书-实用委婉语词典
惠书
意为您惠赐我的书信。
羽书-实用委婉语词典
羽书
古代插羽毛于书信,表示紧急,通常用于打仗时。
尺书-实用委婉语词典
尺书
旧时的信笺,以一尺见方,故称。《古乐府·孤儿行》:“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也作“尺牍”。
雁书-实用委婉语词典
雁书
古人曾经令大雁传递书信。故有“尺素未驰,雁书先达”之说。也作“雁程”。
谕书-实用委婉语词典
谕书
通常是对上司来信的尊称。也作“谕示”、“谕函”、“寄谕”。
中书君-实用委婉语词典
中书君
笔的婉称。由古代“中书令”官职名而称。
久未奉书,渴想无已-实用委婉语词典
久未奉书,渴想无已
意为好久没有得到您的信了,对您的渴念没完没了。
适奉手书,快同觌面-实用委婉语词典
适奉手书,快同觌面
意为适巧得到您的亲笔信,快乐得就像见到了您。“觌面”,即相见,见面。
书寄春风,何来鹦鹉-实用委婉语词典
书寄春风,何来鹦鹉
意为书信捎来春风一样的讯息,就好像你我在对话。“鹦鹉”,一种会模仿人说话的鸟,此是喻指。
手书遥贲,深慰下怀-实用委婉语词典
手书遥贲,深慰下怀
意为您的亲笔信从遥远的地方寄来,对我是深深的慰藉。“贲”,即贲临,光临。
顷得手书,顿开胸次-实用委婉语词典
顷得手书,顿开胸次
意为刚才收到您的亲笔信,顿时感到心胸开阔了许多。
接获手书,欣慰莫名-实用委婉语词典
接获手书,欣慰莫名
意为得到您亲笔写的信,使我有说不出的欣慰。“莫名”,即无以言表。
拜书以闻,企盼还云-实用委婉语词典
拜书以闻,企盼还云
意为我恭敬的写下这封信,以抵达您这里,翘足盼望您的回音。“还云”,即回信。
万宝全书-实用委婉语词典
万宝全书
原意指百科知识类的书籍,后常用来喻指知识广博、百问不倒的人。
爱书家-实用委婉语词典
爱书家
婉指对书籍有浓烈兴趣甚至嗜好的读者或买书人,也包括对书的版本喜作研究和收藏的人。
书圣-实用委婉语词典
书圣
婉指极为罕见,代表一代最高成就的书法大家。如怀素、王羲之。
书家-实用委婉语词典
书家
书法家的略称。书面语。
秘书-实用委婉语词典
秘书
在国外并非实指,而是对打字工人的尊称。
诗书悦心-实用委婉语词典
诗书悦心
意为吟诗读书可使心灵得到愉悦。
因事羁身,不获躬亲叩奠,临书含涕,悲与歉俱-实用委婉语词典
因事羁身,不获躬亲叩奠,临书含涕,悲与歉俱
意为我由于脱不开身,无法前来亲自祭奠,含着泪水写下这封信,又是悲伤又是歉仄。
书(書) 写(寫)-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书(書) 写(寫)
[书(書)shū 写(寫)xiě]
同 书写。《左传·宣公二年》:“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大:同“太”)《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子张把孔子的话写在衣带上)苏轼《答谢民师书》:“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吴文英《莺啼序》:“殷勤待写,书中长恨。”
异 【书】 ①文字。《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②书籍。《论语·先进》:“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 ③书信。《左传·昭公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诒:给与,赠与。通“贻”)杜甫《述怀》:“自寄一封书”。
【写】 ①倾泻。《周礼·地官·稻人》:“以浍写水”。(浍:田间水沟)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泻”。 ②抒发。《诗·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③摹画。《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写:描摹。放:通“仿”)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复写鸟兽之状”。今有复音词“写生”,由此引申为“抄写”、“书写”。
辨 “书”常作名词,表示“文字”、“书籍”、“书信”等。“写”不能作名词用。
注 在“书写”的意义上,先秦以前用“书”不用“写”。
书(書) 籍 简 策 册 牍 札 编 篇 卷-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书(書) 籍 简 策 册 牍 札 编 篇 卷
[书(書)shū 籍jí 简jiǎn 策cè 册cè 牍dú 札zhá 编biān 篇piān 卷juàn]
同 和文章、书籍有关。
异 【书】 除“书写”、“文字”、“书籍”、“书信”等意义外,还专指《尚书》。(《尚书》又简称《书》,是我国上古帝王的文诰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汇编的专称)《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武成:《尚书》篇名)
【籍】 ①名册,户口册。《周礼·秋官·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论衡·自纪》:“户口众,簿籍不得少”。 ②书籍。《孟子·告子下》:“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汉书·艺文志》:“皆灭去其籍”。
【简】 ①竹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狭长竹片。一简为一行,若干简成为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叫做“策”或“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昭王读法十余简而睡卧矣。”(法:法律) ②为书信。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辱致来简,受赐无量”。(承蒙您来信,受益不浅)
【策】 成编的竹简(或木简),简策。《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方策:方册。方:木版)《左传·隐公十一年》:“不书于策”。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大事书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孔颖达疏:“单执一札谓之简,编诸简乃名为策。”
【册】 编串好的许多竹简(或木简),简册。《尚书·多士》:“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朝。典:典籍)这个意义和“策”是相通的。
【牍】 ①古代写字用的狭长的木板。杨修《答临淄侯笺》:“握牍持笔”。 ②书籍,文书。《后汉书·荀悦传》:“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览:看)
【札】 ①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令尚书给笔札”。 ②书信。颜延之《赠王太常》诗:“遥怀具短札”。(远念友人,因此写了短信)
【编】 ①用来穿联竹简的绳子。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或脱简,或脱编”。(或:有的) ②一部书或书的一部分。卢照邻《乐府杂诗序》:“访遗编于四海”。杜甫《故武卫将军挽词》:“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 ③编写。《韩非子·难三》:“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④部。《史记·留侯世家》:“出一编书”。(出:拿出)
【篇】 ①文章有首有尾就称为一篇。司马迁《报任安书》:“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后汉书·王充传》:“箸《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箸:通“著”,写作) ②书籍,典籍。《汉书·儒林传》:“观古今之篇籍。”
【卷】 ①书籍的册本或篇章。如“上卷”、“第一卷”。白居易《戏赠元九李十二》诗:“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②书。《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注引《吴书》:“虽在军陈,手不释卷”。(陈:阵。释:放下)有的把书籍叫“书卷”。
辨 在“书籍”的意义上。“书”、“籍”同义。但“读书”不能写成“读籍”,因为“书”是指书上的文字和内容,“籍”指“簿册”。“简”、“牍”、“札”都用作古代的书写材料,但竹片为“简”,木片为“牍”,“札”是小木片,通称为“简”。后来都可引申为“书信”的意思,但“牍”表示“书信”一般是“尺牍”连用。如《汉书·陈遵传》:“与人尺牍”。
“策”、“册”在成编的竹、木简这一意义上相通。但“策”的本义是“竹鞭”,“册”的本义是把竹简编串成简札,“策”的“竹鞭”、“鞭策”等意义和“册”字毫不相干。
“简”、“策”、“册”后来也都可指书籍。“编”多指成部的书,如“简编”、“长编”,也可指书中较大的一部分,如“上编”、“下编”。“篇”只指篇章。成语有“连篇累牍”、“断简残篇”。“编”的外延比“篇”大。另外,“编”可以作动词,“篇”则不能。
奉书-敬谦语小词典
奉书fèngshū
敬辞。表示恭敬地给对方写信。|谨奉书以闻。||日前奉书,谅已收到。
鸿书-敬谦语小词典
鸿书hóngshū
敬辞。称对方的书信。清·袁枚《奉和李雨村观察见寄原韵》诗:“访君恨乏葛陂龙,接得鸿书笑启封。”
惠书-敬谦语小词典
惠书huìshū
见〖惠函〗huìhán。
小书-敬谦语小词典
小书xiǎoshū
谦辞。用来对人称自己撰写的书。宋·朱熹《答赵提举善誉书》:“近又尝编一小书,略论象数梗概。”||敬以这本小书,奉献给祖国的四化建设。
并列的引语或书名之间可省略顿号-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并列的引语或书名之间可省略顿号
并列的引语或书名之间有停顿,照理说是可以使用顿号的。目前这样用的也还有不少。但考虑到这样许多标点紧连在一起,形式上不好看,而成对的引号或书名号排在一起本身也可以起到隔断的作用,因此,这些顿号最好省掉不用。例如:“选择关系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或’‘或者’‘还是’‘要么……要么……’‘不是……就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等。”“《雷雨》《日出》《原野》都是曹禺写于30年代的重要剧作。”
但是如果并列引语或书名后面还有别的东西,如括注等,为了清楚准确地表示并列词语的关系,中间的顿号就不要省略。例如:“唐代诗人李白有‘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的诗句,前一句话说的是白发很长,后一句说的是头发白得很快。”“《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和《红楼梦》(曹雪芹)被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前例引语后注了出处,后例书名后注出了作者,中间的顿号都没有省略。
如果是很多个自都加引号的单个的词并列,觉得写着看着都很繁复,也可以采用下面这种处理方法。例如:“‘都、全都、统统、一齐、一概、总共、只、仅仅’都是表示范围的副词。”
书名号的应用范围-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书名号的应用范围
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对书名号的应用范围作了明确规定:“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这是主要用法。此外,法律规章、规定,方案等的名称也应加书名号,如:《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汉语拼音方案》等。文化产品的名称大部分也可以用书名号,例如,电影名、电视剧名、歌名、乐曲名、舞蹈名、雕塑名、画名、书法名、戏曲名、曲艺名、杂技名、刺绣名、摄影名,乃至相声、小品、特种邮票、剪纸的名称,都得用书名号。但是,一些大型建筑艺术,虽然也属于文化产品,习惯上却不用书名号,如天坛祈年殿。
书名、篇章名如果有缩略形式,照样要用书名号,如《毛选》四卷、《现汉》等。报纸、刊物有专版、专栏或副刊,电台、电视台有专题节目,它们的名称都可用书名号,如《北京青年报》有专版《卡通阵线》,《文汇报》有副刊《笔会》,《人民日报》有专栏《今日谈》,中央电视台和北京文艺台分别有专题节目《体育沙龙》和《周末三人谈》。
丛书是否用书名号,尚无统一意见。早年一般也用书名号,如《万有文库》《四库丛刊》;现在当然也可以用,如《新世纪万有文库》《露珠丛书》。有人主张用引号:丛书名为一个词的,“丛书”二字括在引号之内,如“妇女丛书”“五角丛书”;丛书名为短语的,“丛书”二字不括在引号之内,如“从小爱科学”丛书、“名人名家传记”文丛。
课程和与其相应的教科书往往同一名称,这时,前者不用书名号,后者则需加书名号。如:语文课上,小明告诉老师,他的《语文》书不见了。
当报纸或杂志的名称和报社、编辑部名称或和杂志社、编辑部名称相同时,如果指报纸或杂志本身,当然必须加书名号;如果着眼于单位,则可以不用。如:“新闻出版署报纸司和新闻出版报连续组织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就是在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今后可在新闻出版报上开辟专栏,定期公布对报纸编校质量抽查评比的结果……”前一个“新闻出版报”是指单位,不必用书名号,后一个明显是指报纸本身,按理说应该加上书名号为好;但不加也不会引起误解,因此也可以不加。如果报刊名称易与普通名词混同,那就非加不可。如:《山西青年》向一稿多投宣战。《青年记者》注意民意调查。
误用书名号的情况大致有两类。
1.似是而非。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书名号里面的名称和原名不符。如:“摘自《半月谈内部版》第5期”。只有《半月谈》杂志,没有“半月谈内部版”的刊名,“内部版”三字不应括在书名号之内。二是将题目名与篇章名混为一谈。如:“有个同学说,老师教他们,以后再遇到《责任》之类的作文题,按照‘谈谈孔繁森,批判王宝森,想到钱学森,联系中学生’的程式来写,保险不会豁边。”(《报刊文摘》1997年5月15日,三版)引文中,“责任”仅仅是一个作文的题目,还不代表一篇文章,所以不应加书名号。
2.随意超出应用范围。主要是对引号和书名号不加区别,以致品牌名、证件名、会议名、展览名、奖状名、奖杯名、某些活动名、机构名、表格名,都随意加上书名号,有人甚至在信封上对收信人的地址也加上书名号,这就用得太滥了。
书名号有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之分。一般情况用双书名号。当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如:“《〈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书 书籍-近义词应用词典
书 书籍
书 shū 书籍 shūjí
【书】著作,有文字或图画的册子。如:
1.怎样做才能读好书,作好学术研究工作?
【书籍】书的总称。如:
2.我在高等学校快要毕业的时候,又收集了不少的中外的文学书籍了。
辨析:“书”意义较具体,可数名词。前面可加数量词,如十本书;可加指示代词,如这本书,那本书。“书籍”指书的总称,意义较概括,表示集合概念的名词,前面不加数量词或指示代词,可说大量文学书籍,科技书籍很丰富等。
簿书-古文观止词典
簿书bó shū
【词性】:名词
官署中的文书簿册(1)。《梓人传》:以簿书为尊。——把批阅文件当作最高的任务。
丹书-古文观止词典
丹书dān shū
【词性】:名词
指古时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证书。又称“丹书铁券”(1)。《报任安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我的祖先,没有获得剖符、丹书的功劳。
官书-古文观止词典
官书guān shū
官府的文书(1)。《泷冈阡表》: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你父亲做官时,曾在夜里点着蜡烛批阅官府的文书。
鹤书-古文观止词典
鹤书hè shū
【词性】:名词
书体名。也叫鹤头书。古时用来招纳贤士的诏书(1)。《北山移文》:鹤书赴陇。——皇帝的招贤诏书下达到北山。
还书-古文观止词典
还书huán shū
回信(1)。《马援诫兄子严敦书》:还书诫之日。——回信告诫他们说。
稽山书院-古文观止词典
稽山书院jī shān shū yuàn
【词性】:名词
明代绍兴(今属淅江)书院名,在卧龙山上(1)。《尊经阁记》:越城旧有稽山书院。——绍兴原有一座稽山书院。
秘书郎-古文观止词典
秘书郎mì shū láng
【词性】:名词
官名,掌管图书经籍(1)。《与韩荆州书》:而君侯亦一荐严协律,入为秘书郎。——而您也曾举荐严协律,使他做了秘书郎。
尚书-古文观止词典
尚书shàng shū
【词性】:名词
一、亦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3)。《五帝本纪赞》:然《尚书》独载尧以来。——但是《尚书》只记载了尧以来的历史。《高祖功臣侯年表》:《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尚书》记载有唐、虞时的侯伯后代。《太史公自序》:尧、舜之盛,《尚书》载之。——唐尧、虞舜的盛世,《尚书》记载着它。
二、官名。始置于战国时,历代职权不一。东汉时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隋唐以后为中央首要机关之一(3)。《诸葛亮前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与韩荆州书》:或为侍中、尚书。——有的做到侍中,有的做到尚书。《与于襄阳书》:谨奉书尚书阁下。——恭敬地上书尚书阁下。
三、官署名。“尚书省”的简称。为三省之一,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1)。《泷冈阡表》: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修做了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吏部郎中。
尚书都省-古文观止词典
尚书都省shànq shū dū shěng
【词性】:名词
官署名。即“尚书省”(1)。《祭石曼卿文》:谨遣尚书都省令史李敭,至于太清。——恭敬地派尚书都省令史李敭,到达太清。
尚书郎-古文观止词典
尚书郎shàng shū láng
【词性】:名词
官名。尚书台各曹综理政务的要员(1)。《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等我做了御史台的尚书郎,自以为有幸成为皇上的近臣,能够使用自己的口舌。
尚书令-古文观止词典
尚书令shàng shú lìng
【词性】:名词
官名。分掌六部尚书,相当于居政治中枢的宰相(2)。《泷冈阡表》: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父连续追赠到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泷冈阡表》: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先父崇国公连续追赠到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诗书-古文观止词典
诗书shī shū
【词性】:名词
泛指儒家经典(3)。《袁州州学记》:诗书之道废。——诗书上讲的道理久已废弃。《辨奸论》:囚首丧面,而谈诗书。——像囚犯那样的头发,像守孝那样的脸面,却大谈圣贤的经书。《五人墓碑记》:素不闻诗书之训。——索来没有听过经书上的教导。
书-古文观止词典
书shū
【词性】:名词
一、书,著作,文章(37)。《苏秦以连横说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读书要打瞌睡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孔子世家赞》: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我读孔子的著作,想见他的为人。《屈原列传》: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路过湘江,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二、书信,信(34)。《赵威后问齐使》:书未发。——书信没有启封。《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收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遇到火灾。《赠黎安二生序》: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赵郡苏轼是我的同年好友,他从四川把信寄到京城给我。
三、奏章(5)。《苏秦以连横说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劝说秦王的奏章十次送上去,主张却没被采纳。《邹忌讽齐王纳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上奏章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李斯谏逐客书》: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期便上奏章说,下臣听说官吏们商议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四、指《尚书》,亦称《书经》。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上古以来之书,故名。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25)。《原道》:其文《诗》《书》《易》《春秋》。——它的文献是《诗经》、《尚书》、《易经》、《春秋》。《五代史伶官者序》:《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说:自满招致祸害,谦虚得到好处。《上梅直讲书》: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读《尚书》至《君奭》篇,常常暗暗为周公碰不到知音而悲伤。
五、指《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起子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相传由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修订整理而成(2)。《郑伯克段于鄢》:《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春秋》上说:郑伯在鄢地战胜共叔段。《臧僖伯谏观鱼》:《书》曰:公矢鱼于棠。——《春秋》说:鲁隐公在棠邑陈设鱼具。
六、《史记》体裁之一,有《河渠书》《平淮书》等八篇(1)。《报任安书》:书八章,世家三十。——书八篇,世家三十篇。
七、聘书(1)。《送石处士序》:拜受书礼于门内。——在家门内恭敬地接受聘书和礼物。
书-古文观止词典
书shū
【词性】:动词
记载,写,记录(21)。《获麟解》:咏于《诗》,书于《春秋》。——在《诗经》中歌咏它,在《春秋》中记载它。《梓人传》: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落成以后,在正梁上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义田记》: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后代必定有史官记录这些的。
书人-古文观止词典
书人shū rén
【词性】:名词
抄写人员(1)。《与韩荆州书》:若赐观刍尧,请给纸笔,兼之书人。——如果您赏脸看拙作,就请给我纸笔以及抄写人员。
书生-古文观止词典
书生shū shēng
【词性】:名词
读书人(1)。《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我年轻而身分低微,只是一个读书人。
书院-古文观止词典
书院shū yuàn
【词性】:名词
古代读书、讲学的处所,始于唐代。清末废科举后,书院改为学校(1)。《尊经阁记》:拓书院而一新之。——拓宽书院把它整修一新。
投书-古文观止词典
投书tóu shū
写文章(1)。《屈原列传》: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汉代有贾谊,任长沙王太傅。经过湘水时,写文章来凭吊屈原。
图书-古文观止词典
图书tú shū
【词性】:名词
书籍期刊画册图片等出版物的总称(1)。《送石处士序》:坐一室,左右图书。——坐在一个房间里,两旁都是图书。
文书-古文观止词典
文书wén shū
【词性】:名词
公文,卷案(1)。《袁州州学记》: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有的空设官职,假借教化,马马虎虎地做些官样文章。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古文观止词典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说明】:
韩愈在贞元八年中进士,再应博学宏词科考试,未考中。贞元十一年,他三次上书宰相求官,本文即其第二次上书。在文中,他以巧妙的比喻说明自己“溺于水而爇于火”般的困窘处境,表达了希望得到引荐的急切心情。文章多次设问,笔调婉曲,情辞恳切,虽难免摇求乞怜之嫌,但也反映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的社会现实。
【原文】: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
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
愈再拜。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古文观止词典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说明】:
韩愈连上宰相两书,但是毫无结果,于是再作此文,三上宰相。本文先赞扬了周公吐哺握发,求贤若渴的风范,接着批评了今之宰相对待人才的冷淡傲慢,最后表明自己求仕本意是忧在天下。由于接连上书不被理睬之故,本文言辞比较直切尖利,但又不犯嫌忌。通篇采用正反映照、两两相形的手法,“一路顿跌而下,如怒涛出峡”(何焯语),淋漓酣畅地抒发了作者的满腹牢骚之气与无限愤慨之情。
【原文】: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徵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听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睱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徵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余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
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
愈再拜。
与于襄阳书-古文观止词典
与于襄阳书
【说明】:
作此文时,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于頔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在襄阳,故称于襄阳。作者上书于頔,目的仍在子求于烦援引。但在写法上,他先论证“先达之士”与“后进之士”休戚相关,应该相互依赖。然后分析二者不能“相须”的原因。最合透露自己怀才不遇,毛遂自荐的用意。过样一来,就显得不亢不卑,委婉得体。但韩愈如此汲汲于仕进的行为,为后世耿介之士所不取。
【原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愈恐惧再拜。
与陈给事书-古文观止词典
与陈给事书
【说明】:
本文是献于给事陈京的书信。信中叙述了自己与陈京的交往及日渐疏远的原因,委婉地表达了对陈京冷淡自己的不满,也流露出作者有意恢复交情的诚恳愿望。文章紧紧围绕一个“见”字,从见说到不见,从不见说到要见,顿挫跌宕,回环曲折。
【原文】:
愈再拜:
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
应科目时与人书-古文观止词典
应科目时与人书
【说明】:
本文是贞元九年作者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写给韦舍人的信。在信中,作者托物自喻,把自己比成一个“非常鳞凡介”的“怪物”,得水则活,失水则死;但又宁愿“烂死于沙泥”,却不愿“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最后才点明请人荐引的主旨。文章设喻巧妙贴切,作者的境遇、性格、希望和对方的能力、作用,都通过比喻曲曲透出,历历如现。
【原文】:
月日,愈再拜。天池之滨,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摈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诏书-古文观止词典
诏书zhào shū
【词性】:名词
皇帝的命令和文告(2)。《陈情表》:诏书特下。——诏书特地下达。《陈情表》:诏书切峻。——诏书言辞急切、严厉。
中书-古文观止词典
中书zhōng shū
【词性】:名词
官名。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1)。《送天台陈庭学序》: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凭中书左司掾的官职,屡次跟从大将向北征讨。
中书令-古文观止词典
中书令zhōng shū lìng
【词性】:名词
官名。没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3)。《泷冈阡表》: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父连续追赠到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泷冈阡表》: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连续追赠到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周书-古文观止词典
周书zhōu shū
【词性】:名词
《尚书》组成部分之一。相传为记载周代史事之书(2)。《宫之奇谏假道》:故《周书》曰。——所以《周书》上说。《货殖列传序》:《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周书》上说:“农民不耕种就缺乏粮食。”
乐毅报燕王书-古文观止词典
乐毅报燕王书
【原文出处】:国策
【说明】:
本文是一篇苦心构思而成的名作,由记事和论说两种体裁构成。前半部分概括叙述乐毅破齐以及奔赵的经过,后半部分是乐毅答复燕惠王的信,前后联系紧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信中,乐毅饱含忧愤,追忆了燕昭王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叙述了自己伐齐取胜的功绩,指责了惠王的不明大义,说明了自己逃奔赵国的原因,表白了自己对燕国的一片忠心。旁征博引,反复申辩,措词委婉,语意诚挚。爱国之情,忠贞之心,感人至深。
【原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邱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李斯谏逐客书-古文观止词典
李斯谏逐客书
【原文出处】:秦文
【说明】:
李斯(?-前208),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年轻时曾为郡小吏,后与韩非一起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战国末去楚入秦,受到秦王重用,后官至丞相。李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过重要作用。秦统一后,他又积极主张废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对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为赵高诬害,被腰斩于咸阳。著有《谏逐客书》和《苍颉篇》(今佚,有辑本)。
本文作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当时由于秦国日益强大,韩国就派遣水工郑国入秦,借为秦兴修水利之名,行消耗秦国财力、使秦无暇东征之实。秦王发觉这一阴谋后,采用宗室大臣的建议,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亦在驱逐之列。在被逐出境途中,李斯写下本文劝谏秦王。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然后以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于秦有功,并且从理论上有力地阐明了逐客和用客的利害关系,终于使秦王收回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文章说古道今,层层深入。正反并论,利害对举。善于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手法,气势充沛,说理透彻,对汉代辞赋有一定影响。
【原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迁,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充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报任安书-古文观止词典
报任安书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前90?),西汉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县)人。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初年任太史令。司马迁从小受其父影响,又曾跟当时名儒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儒家经典,具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20岁后,他漫游各地,并曾随武帝到处巡视,对祖国的名山大川,对封建集团的官场生活和内部斗争,对各地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及风土民情等都有了较为具体的了解。在调查和探访中,得到了一些历史名人的有关资料,采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以后创作《史记》奠定了基础,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并开始写作《史记》。公元前99年,他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司马迁并未因此消沉颓废下去,而是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千古名著——《史记》。
【说明】:
本文是司马迁回复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在信中,司马迁满怀激愤之情,向任安诉说了自己所蒙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自己久郁心中的痛苦和愤慨,谴责了最高统治者的喜怒无常和贤愚不分,同时又引用许多命运坎坷而才德杰出的历史人物勉励自己,表现了作者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的不屈精神。文章情感沉郁,文势跌宕。前人评此文云:“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信哉斯言!
【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谁与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志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概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向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趋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糵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人,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图圄之中,谁可告诉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被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练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欲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文观止词典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原文出处】:西汉文
【说明】:
邹阳(约前206-前129年),汉初齐人。曾为吴王门客。吴王谋反,邹阳上书劝告,吴王不听。邹阳遂投梁孝王门下。后因羊胜进谗下狱,邹阳上书申诉辩白,孝王悟,尊为上客。
本文即邹阳入狱后写给梁孝王的信。信中列举了大量历史故事来表白自己是忠而见疑,贤而受谤,反复申述人主应去骄傲之心,不可偏信谗言。据事引典,铺陈排比,设喻巧妙,辨析有力。这种妙用辞令的特点,颇有战国辩士的遗风。
【原文】:
邹阳从梁王游。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疾阳,恶之孝王。孝王怒,下阳吏,将杀之。阳乃从狱中上书曰: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熟察之。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熟察,少加怜焉。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委之以政;宁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此二国岂系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浮辞哉?公听并观,垂明当世。故意合则吴、越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侔,而三王易为也。
“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不说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覆于天下。何则?欲善无厌也。夫晋文亲其仇,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之;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而伯中国,遂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只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极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牵乎卑乱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归,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用乌集而王。何则?以其能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乎昭旷之道也。今人主沉谄谀之辞,牵帷廧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皁。此鲍焦所以愤于世也。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底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古文观止词典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原文出处】:西汉文
【说明】: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汉代著名辞赋家,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后因病免官,为梁孝王门客,武帝时曾出使通西南夷,对沟通汉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司马相如的散文较质朴,而辞赋则极力铺陈排比,对后代有重要影响。
本文选自《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是司马相如劝谏汉武帝应该珍惜自己,不要冒险打猎的一篇奏章。因为“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文章从武帝安全着想,既有“悚然可畏”之辞,又有“委婉易听”之语,故武帝读后“称善”。
【原文】:
相如从上至长杨猎。是时天子方好自击熊豕,驰逐野兽。相如因上疏谏曰: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株朽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墟,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李陵答苏武书-古文观止词典
李陵答苏武书
【原文出处】:西汉文
【说明】:
李陵(前?-前74年),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人,李广之孙,武帝时拜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年),率兵五千进攻匈奴,兵败降敌,单于封他为右校王,后病死匈奴。
李陵降敌,苏武劝其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复。信中谈了自己转战千里,兵败被俘的经过,并为自己的投降作了辩解,遣责了汉王朝的刻薄寡恩。文章言词恳切,感情愤激,叙述塞外秋景及孤军奋战等处尤其感人。但此文疑为后人伪作。
【原文】: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耩毳幕,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耶?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古文观止词典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原文出处】:西汉文
【说明】:
路温舒,字长君,西汉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少时家贫好学,曾任守廷御史等职,后官至临淮太守,《汉书》有传。
本文是汉宣帝即位不久,路温舒所上的一道奏章。文中针对汉武之后,法令烦苛,冤狱遍布等情况,希望宣帝能“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宽刑。作者曾为狱吏,故对治狱之吏的草营人命等残忍行为所知极多。故叙述具体生动,深切悲痛。史载宣帝为之感悟。
【原文】:
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祟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愉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皇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藏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
杨恽报孙会宗书-古文观止词典
杨恽报孙会宗书
【原文出处】:西汉文
【说明】:
杨恽(前?-前54年),字子幼,西汉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司马迁的外孙,宣帝时,官至郎中令。但因恃才傲物,得罪的人很多。宣帝近臣戴长乐告他平时言语失敬,免为庶人。后遇日蚀,有人上书说是杨恽骄奢不悔而致,被捕下狱,并搜出其《报孙会宗书》,以大逆不道罪腰斩。《汉书》有传。
本文是扬恽被免为庶人后写给孙会宗的回信,信中纵情发泄了自己的牢骚和不满,也讽刺了朝政的腐败与政治的黑暗。辞气怨激,语言恣肆。终因此书被杀。
【原文】:
恽既失爵位家居,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岁余,其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知略士也,——与恽书,谏戒之。为言大臣废退,当阖门惶惧,为可怜之意;不当治产业,通宾客,有称誉。恽宰相子,少显朝廷,一朝暗昧,语言见废,内怀不服。报会宗书曰:“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推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廷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遭遇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窃自私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没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意也;明明求财利,尚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夫西河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古文观止词典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原文出处】:东汉文
【说明】:
马援(前14-公元49),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人。归顺刘秀后,屡立大功,官至伏波将军,封安息侯。后病死军中。本文选自《后汉书》。
本文是马援在交阯时写给他侄子马严、马敦的信。信中针对二人的“喜讥议”、“通轻侠客”等问题,告诫他们应该谦虚谨慎,不要“议论人长短”,不要成为“轻薄子”。并举现实中的龙伯高和杜季良为例,具体指明了当学与不当学的对象,言辞恳切,语意亲切。
【原文】: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阯,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为‘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与韩荆州书-古文观止词典
与韩荆州书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境内),后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之青莲乡。年轻时,漫游各地。天宝初,供奉翰林,不久遭谗去职。安史乱起,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后死于当涂。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多讥时讽世之作,同情人民,蔑视权贵,热爱祖国,追求自由。诗风壮浪纵恣,豪迈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夸张大胆惊人,比喻精妙,色彩瑰丽,语言清新,境界高远。现存《李太白集》三十卷。
【说明】:
唐士子往往以诗文进献当朝权贵或社会名流,以求引荐。李白此文写给荆州长史韩朝宗,用意也是如此。但写来却自处甚高,毫无嗟卑叹贫、摇尾乞怜之态,大体上能做到不亢不卑,既赞扬了韩朝宗的乐贤好荐,又显示了自己的才华横溢。文章跌宕起伏,气势雄放,确属一流干谒文字。
【原文】: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自,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一荐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白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之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笔,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推下流,大开奖饰。唯君侯图之!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古文观止词典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说明】:
王参元是元和二年(807)进士,家中不幸失火。柳宗元知道后,“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文中详细说明了自己所以“幸灾乐祸”的原因,并借此批评了当时社会上诽谤造谣,压抑人才的不良风气。文章用笔始出人意外,终入人意中,出奇制胜,痛快淋漓。
【原文】: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馀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书洛阳名园记后-古文观止词典
书洛阳名园记后
【作者简介】:
李格非,字文叔,宋朝济南人,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熙宁九年(1076)进士,历官冀州司户参军、郓州教授、校书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东京刑狱等。
【说明】:
作者曾作《洛阳名园记》一书,记载洛阳名园共19处。本文即该书的跋。在文中,作者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指出了洛阳名园的兴废,关系到洛阳的盛衰;洛阳的盛衰,关系到天下的治乱。告诫当时的上层士大夫们,应该关心国事,不要贪图一己之乐,重蹈“唐之末路”。写此文时,正是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之际,所以文章是有感而发,有意而作。不幸的是,当时的统治者并未接受作者的劝告,二十多年后,洛阳果然陷于金人之手。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黾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馀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上梅直讲书-古文观止词典
上梅直讲书
【说明】:
本文是苏轼中进士后写给当时考试参评官梅尧臣的信。由于欧阳修和梅尧臣的赞赏,苏轼方能一鸣惊人,所以在本文中就渗透着一种士遇知己的欢乐之情和对欧、梅二人的感激之意。文章把欧、梅暗比为圣人,把自己比为圣人之徒,显示了非凡的气度和宏伟的抱负。
【原文】:
轼每读《诗》至《鸱鴞》,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闻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上枢密韩太尉书-古文观止词典
上枢密韩太尉书
【说明】:
本文是作者写给太尉韩琦的信。作信时方十九岁,与其兄苏轼共中进士,风华正茂。写信给韩,旨在抒发对韩的敬仰之情,表示向韩求教的热忱。但它却从作文养气谈起,再谈游览名山大川,晋见欧阳修等,文末方点出写信本意来。文章感情充沛,议论风生,酣畅而有奇气,表现了苏辙年轻时的胸襟抱负。文中的养气说,虽未超越前人,但“气可以养而致”却是独到的有所发展的见解,能注意到客观阅历的重要,从现实生活中“养气”,无疑是正确的途径。
【原文】: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寄欧阳舍人书-古文观止词典
寄欧阳舍人书
【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任济州、福州知州,史馆修撰等,官至中书舍人。任地方官时,关心民生疾苦,注意救灾治疫,政绩颇著。为文反对形式主义,讲求行文的法度和布局,雍容平易,委曲周详,温醇典重,古雅沉静,很受欧阳修称赏,风格也与欧阳修相近。但曾文卫道气息较浓,缺乏新鲜豁达之感。
【说明】: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者请欧阳修为其先祖父作墓碑铭,这是欧阳修作完墓碑铭后,作者所写的感谢信。文中推重欧阳修,正是归美自己的祖父。试想欧阳修的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竟可为曾巩祖父写墓碑铭,作者祖父如何,自是不言而喻。文章不株守本题,不平衍直露地堆砌溢美之词,而是扣住立言的“公与是”,漫放巧纵,曲尽褒扬之意,纡徐百折,雍容平缓。
【原文】: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覆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论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报刘一丈书-古文观止词典
报刘一丈书
【作者简介】:
宗臣(1525-1560),字子相,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福建提学副使。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齐名,称“后七子”。
【说明】:
明嘉靖时,君主腐化,奸邪当权,上层社会充溢着一派污秽、丑恶的现象。有气节、有识见的人士对此极为不满。本文即用一种漫画化的艺术手法,对当时权奸们的赫赫气焰和贪污受贿,门者的狐假虎威、敲诈勒索,干谒求进者的谄媚逢迎、卑躬屈膝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鞭挞,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自己的耿介正直的态度。文中描绘群丑,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笔锋犀利泼辣,酣畅淋漓,可以见出讽刺艺术强烈的艺术效果。
【原文】: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推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褊衷,以此长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
白面书生-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白面书生
【释义】:
书生:读书人。指年轻识浅、阅历不多的文弱书生。《何典》一:感汝夫妻求子虔诚,今特赐汝一子,乃阳间白面书生下降,将来后福非凡。《飞花艳想》十四:不要说令岳年高难去,就是吾兄以白面书生奉使北鄙,良不容易。《赛花铃》十二:我只道朝廷差着什么大将,原来是个白面书生。
博士买驴,书券三纸,尚未见一驴字-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博士买驴,书券三纸,尚未见一驴字
【释义】:
博士:战国时称博学的人,秦、汉为官职名,秦有博士七十人,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后泛指儒生学士。博士买驴,书契写了三张纸,还未写到驴字。讥讽酸儒言语拉杂,不着边际。也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绕了半天圈子不及正题。□语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白鱼亭》二〇:我们说了半天的笑,如博士买驴,书券三纸,尚未见一驴字。不知老兄肚子里面带来的是那一位客,到底是那里来的呢?
地头文书铁箍桶-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地头文书铁箍桶
【释义】:
文书:公文。当地审定的案件,就像铁箍的桶一样严密。指案件一旦由地方审定办好公文入档,就难以更改。《儒林外史》四五:你令兄现在南京,谁人不知道?自古“地头文书铁箍桶”,总以当事为主,当事是彭府上说了就点到奉行的。你而今作速和彭三老爷去商议。
调书担儿-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调书担儿
【释义】:
意谓引经据典。《西游记》七二:天气炎热,没奈何,将就容我洗洗儿罢。哪里调甚么书担儿,同席不同席。
读书人最好奉承-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读书人最好奉承
【释义】:
形容书生虚荣心强,喜欢别人恭维。《石点头》一二:自来读书人最好奉承,董昌见方六一恁般小心克己,认定是个好人,并无猜虑,日亲日近,竟为莫逆之交。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释义】:
既要多读书,又要多游历,才能见多识广。指不可死读书,要和实践游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拥有学问。□语本宋·苏轼诗:读书万卷始通神。《儿女英雄传》四〇:龙媒,昔人有云:“读万卷书,不可不行万里路。”如你这等英年,正是为国宣力的时候,作这荡壮游也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释义】:
万卷书因翻阅而破,极言读书之多。博览群书,作文则如有神助。指读书多,文思自如泉涌。□语出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玉娇梨》一〇:口里说着,不觉情兴勃勃,诗思泉涌,正要卖弄才学,提起笔来,如龙蛇飞舞,风雨骤至,不一时,满纸上珠玑乱落。正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漫道谦为德,才高不让人。《巧联珠》一〇:闻生此时也有几分酒兴,便道:“作也使得,花兄与雅老休笑。”就提起笔来,果然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扫千军-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读书破万卷,下笔扫千军
【释义】:
万卷书因翻阅而破,极言读书之多。扫千军:形容力量非常之大。意谓书读得多了,写诗作文则笔力遒劲。《飞花艳想》九:不觉兴致勃勃,诗思云涌。提起笔来,如龙蛇飞舞,风雨骤至,不一时,满纸上珠玑错落。正是读书破万卷,下笔扫千军。漫道谦为德,才高不让人。
读万卷书,不如蓄一囊钱-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读万卷书,不如蓄一囊钱
【释义】:
读一万卷书,也不如藏一口袋钱对己有益。旧谓读书受穷的一种说法。《萤窗清玩》二:夫人曰:“岂不闻读万卷书,不如蓄一囊钱,我女往时明白,怎也似父亲一般懞憧了。”
观书引睡魔-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观书引睡魔
【释义】:
用看书来引发瞌睡。指临睡时分看书易使人困倦睡着。《武则天四大奇案》一一:狄公道:“常言观书引睡魔,我此时正睡不着,何不取他消遣,或若看了困倦起来,也未可知。”
官可以不做,书不可以不读-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官可以不做,书不可以不读
【释义】:
意谓读书比做官更加要紧。《歧路灯》七四:官可以不做,书不可以不读。像姑爷这样门第,书更不可以不读。
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
【释义】:
指读书是应试中举做官之本。《警世通言》二四:秀才将何为本?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今后须宜勤学,不可将光阴错过。《西湖二集》二四:俗语道: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难道可有天上掉下来的现成丞相?
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
【释义】:
指家庭生活富裕,小辈知书识礼。《水浒全传》二:看那庄院,但见:……转屋角牛羊满地,打麦场鹅野成群。田园广野,负佣庄客有千人;家眷轩昂,女使儿童难计数。正是: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
⊙家有稻粮鸡犬饱,架多书籍子孙贤
《征播奏捷传》乐集二:深院内,牛羊骡马,方塘中,凫鸭鸡鹅,仙鹤庭前戏跃,文禽院内优游。正是家有稻粮鸡犬饱,架多书籍子孙贤。
见不尽者天下事,读不尽者天下书,参不尽者天下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见不尽者天下事,读不尽者天下书,参不尽者天下理
【释义】:
参:参悟,领会。指人对世事、书本知识的掌握、道理的认识永无止境,不可自恃聪明。《警世通言》三:则那聪明二字,求之不得,如何说聪明不可用尽?见不尽者天下事,读不尽者天下书,参不尽者天下理。宁可蒙懂而聪明,不可聪明而蒙懂。
揭旧书-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揭旧书
【释义】:
喻揭老底。《何典》五:形容鬼不好揭他旧书,只得因个头来答个脑,劝解了几句。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释义】:
尽:完全。书:原指《尚书》。原指《尚书》中的某些章节不足凭信。后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语见《孟子·尽心下》。《三遂平妖传》一一: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世上传留法术都只捕风捉影,有假无真。即是白云洞天书,虽是三番亲到,方信为真,然未曾辨识试验,尚不知其何如也。《终须梦》五:平娘道:“生男子,怎么又说不好?”梦鹤道:“《易》有之曰:‘栋挠凶。’正应长男挠折之兆也。”平娘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休信乎卦。”《老残游记》一四:只因但会读书,不谙世故,举行动足便错,孟子所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岂但河工为然?
名位出身书中,财富起于耕织-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名位出身书中,财富起于耕织
【释义】:
名位:功名地位。意谓功名从读书考试中取得,财富从耕织中聚积。指名位和财富均从正途获取。《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九〇:先生们不知,这吴之杨,文不能运筹,武不能决胜,日前托在邢公麾下征关白,大得了金爵。金处士原家无立锥,粮乏隔宿,向日锄园得了些横财,他二人妄自尊大,夸逞有钱,莫说比不得舍亲名位出身书中,财富起于耕织,便是比小生这一根丝条也难。
莫嫌知事少,只欠读书多-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莫嫌知事少,只欠读书多
【释义】:
不要嫌自己知道的事情太少,所欠缺的是读书读得不多。《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四:天师道:“……我这个都是埋葬圣僧之法,载在典籍,你们莫嫌知事少,只欠读书多。”
凭书请客,奉帖勾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凭书请客,奉帖勾人
【释义】:
指奉命办事,身不由己。《水浒全传》二二:朱仝道:“然虽如此,我们凭书请客,奉帖勾人,难凭你说不在庄上。你等我们搜一搜看,好去回话。”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释义】:
娶妻子不要恨没有好媒人,只要你读书做了官,自有如花似玉的女子来做你的妻子。劝学语。《初刻拍案惊奇》一〇:那韩子文考了三等,气得眼睁口呆。把那梁宗师乌龟王八的骂了一场,不敢提起亲事,那王婆也不来说了。只得勉强自解,叹口气道:“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参见“书中自有千钟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
时因酒色亡家国,几见诗书误好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时因酒色亡家国,几见诗书误好人
【释义】:
意谓时见有因酒色亡了家国的,而不见有因读诗书耽误了做好人的。劝学劝戒酒色语。《醒世恒言》三三:九曲黄河心较险,十重铁甲面堪憎。时因酒色亡家国,几见诗书误好人。
时运好,看了石灰变做宝;时运穷,掘着黄金变做铜
穷:不通。比喻人生穷通,富贵或贫穷取决于时运好坏。《鼓掌绝尘》一三:众人见他肯卖,你也一千三个,我也一千三个,一会儿都卖完了。夏虎欢天喜地,把那些钱都收藏进去。正是:时因酒色亡家国,几见诗书误好人。你们且莫夸他会赚钱,那里是他会赚钱,却是时也,运也,命也。
要得出人头,除非书中求-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要得出人头,除非书中求
【释义】:
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这一条路。也指知书达理,才会受人尊重。《十把穿金扇》七:古人良言:要得出人头,除非书中求。像我陶文彬,要不是博览经史,文字渊博,那个把我被难觅食之人,请到书房,如此奉承不暇?
宰相须用读书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宰相须用读书人
【释义】:
宰相:朝中职务最高的辅政大臣。意谓宰相应该任用文人来做。《西湖二集》四:孝宗问道:“适才有一个姓息的太守辞朝,世上怎生有这个怪异之姓?”赵雄即奏道:“春秋时有息妫,汉时有息夫躬,此是从来所有之事,非怪异也。”孝宗大喜道:“卿学问赅博如此,真‘宰相须用读书人’也!”遂赐蟒衣玉带。
世上三般最难事,教书管狱与当家-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世上三般最难事,教书管狱与当家
【释义】:
指教书先生、监狱牢头和当家人是世上三件最难的事。《绘芳录》六五:此时接了这当家差使,不要三月五月,包管他即有了怨声。饶不着太太那样圣明人,犹有背后议论。时语说得好,世上三般最难事,教书管狱与当家。我说太太弄坏了他,并非别事,可惜他数年的美名,要因这当家上开除去了。
书呆子-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书呆子
【释义】:
讥诮只知读书,不通世故的读书人。《红楼梦》七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镜花缘》四〇:读书人每每读到后来入了魔境,要多成书呆子。《三侠五义》三三:怪道人人常言,书呆子,果然不错。我原来为好,倒嗔怪起来。
书生不离学房,新郎不离洞房-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书生不离学房,新郎不离洞房
【释义】:
书生不能离开书房,新郎不愿离开洞房。指世态人情常理。《儿女英雄传》三一:何玉凤又是个阔落大方,不为世态所拘的,见公子不曾守得那书生不离学房的常规,倒苦苦拘定这“新郎不离洞房”的俗论,他心下便觉得在这个妹子跟前有些过意不去。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释义】:
书本到实际应用的时候,才后悔读得太少;事情不亲身经历就不知道艰难不易。《俗话倾谈》一:不用教,不用教,照从前咁样孝法便好过头咯。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济公全传》四一:谈了几句闲话,又盘问些诗文,李文元对答如流,赵海明甚喜。然后书僮研了墨,求李文元写了一幅对联,写完一看,上写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书符不效,却被鬼笑;写符不灵,倒被神惊-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书符不效,却被鬼笑;写符不灵,倒被神惊
【释义】:
符:道士所画的一种图形符号或写的咒语,自称能驱鬼神,保平安。书写的符不灵验,反而要被鬼讥笑惊吓。意谓法术不灵验,反受对方的讥笑惊吓。《三遂平妖传》一二:若只照着符形描画,自己的神气先自散乱,如何感动得神鬼?俗语云:书符不效,却被鬼笑;写符不灵,倒被神惊。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释义】:
黄金屋:指富丽的堂屋。千钟粟:指非常优厚的官俸。颜如玉:如花似玉的美貌女子。劝学语。旧谓士子只要刻苦攻读,一切功名富贵华屋美人都可从书中获得。□语出宋·真宗《劝学文》。《儒林外史》一五: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这就是《孝经》上所说的“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自身也不得受苦。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
《西湖二集》一七:他只说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却不肯说道“书中自有太平策,书中自有擎天笔,书中自有安边术”,所以做官时不过是“害民贼”三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
《鸳鸯谱》二:古人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我儿若得一举成名,就有个绝世佳人以谐秦晋。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
《醉醒石》一四:老秀才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争他做甚?”
⊙书中自有黄金屋,一朝得第自身荣
《五美缘全传》一:夫人道:“我儿此言差矣。古人道得好,正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一朝得第自身荣’。”
⊙书中有女颜如玉
《明月台》七:来至丹桂楼上,万轴牙签,偶取一卷,翻来一看,有一句道:“书中有女颜如玉”。《龙会兰池全录》:兰日:“书中有女颜如玉,何用妾之弃人。”
⊙书中千钟粟
《清夜钟》三:书中千钟粟,斯言信非虚。
⊙书中自有黄金屋
《金兰筏》七:我劝你不如收拾了妄想,打起精神来。奋志功名,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何愁不富贵。
四书熟,秀才足-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四书熟,秀才足
【释义】:
四书:指儒家的四部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指四书读熟了,考秀才便满有把握。《绮楼重梦》一二:又道:“俗语说‘四书熟,秀才足。’那些存蒙浅达固应旁参,这朱注尤宜玩味。”
万卷藏书宜子孙-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万卷藏书宜子孙
【释义】:
意谓家里藏书多对子孙有益。《歧路灯》九二:这不是说“宝剑赠烈士”,正是“万卷藏书宜子孙”,只要你报一个“十年树木长风烟”。
修书不如面读-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修书不如面读
【释义】:
意谓作书信不如当面谈。《飞跎全传》二九:腊君道:“二卿且上来细细奏明。常言道:修书不如面读。”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释义】:
要想知道天下事理,就须多读古人留下之书。《醒世恒言》二:这段话文不比曹丕忌刻,也没子建风流,胜如紫荆花下三田,花萼楼中诸李,随你不和顺的弟兄,听着在下讲这节故事,都要学好起来。正是: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
【释义】:
旧谓人的功名第一决定于自己的福命,第二决定于时运,第三决定于风水,第四决定于积德,第五决定于读书。《儿女英雄传》三八:岂不闻俗语云:“一命二运三风水”。果然命运风水一时凑合到一处,便是个披甲出身的,往往也会不曾数年出将入相,何况安公子又是正途出身,他还多着层“四积阴功五读书”呢?《飞跎全传》二:大门上贴了一副不长不短,红面横空,门当户对,上写着:一命二运三风水,千伶百巧万通神。《九命奇冤》四:古语说的好,若要求取功名,要五件事俱全。那五件事是古语传下来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
⊙一福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
《鬼神传》七:其子未得通达,每逢科考岁考,或四等或亦五等,年年用财以安等第。只是屡有人心见人事,欲不妥就去为之,此所谓一福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丢下不讲。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释义】:
赞誉别人的话。谓和先生谈这一次话,比我读十年书的收益还大。□语见明·许时泉《赤壁游》:今夕月白风清,必有贤人来游赤壁之下,可并鱼与酒献之,求闻一夕之谈,却不道“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画图缘》六:柳青云道:“谚语说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得无回去,朝夕盘桓,则虽不读书,胜于读书矣。”《玉燕姻缘全传》二六:张寅只认他说的这一番真话,连连打躬:“谢兄指教,真金石之言,顿开茅塞。这正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
《老残游记》九:子平听说,肃然起敬道:“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真是闻所未闻!只是还不懂:长沮、桀溺倒是异端,佛老倒不是异端,何故?”
⊙与君半夕语,胜读十年书
《鸳鸯针》二:时大来才如醉方醒,起来拜谢了。这恰是:一日被蛇咬,三年怕鳝鱼。与君半夕语,胜读十年书。
⊙与卿一席话,抵我十年工
《红楼幻梦》一六:宝玉向黛玉深深一揖,说道:“今闻之矣!与卿一席话,抵我十年工。”
⊙与君顷刻一谈,胜抵十年之读
《女才子书》一一:隽生欣然而笑曰:“与君顷刻一谈,胜抵十年之读。自惭向在醉梦,今得兄长不觉。”
⊙领教得一日,胜似读十年书
《玉娇梨》二:岂有父执呼唤不来之理!况又有老年伯在此,领教得一日,胜似读十年书,所以才来了。
⊙得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
《文明小史》五九:冲天炮也回上房安歇。正是:得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
只见读书朝北阙,那见念佛上西天-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只见读书朝北阙,那见念佛上西天
【释义】:
意谓人们只看见过读书人当官朝觐,哪里看见过念佛人真的能上西天。指儒家的教义可信实在,佛家的教义玄虚难验。《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二二:不知名可称其实,若是称其实,就其能读,必定高车驷马、拖青曳紫,俗语说得好:只见读书朝北阙,那见念佛上西天。若是未称,其实读尽诗书,不过沿习章句,又何益之有。
只因酒色忘家国,岂见诗书误好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只因酒色忘家国,岂见诗书误好人
【释义】:
意谓酒色误人,诗书不误人。家国:家与国。也指国家。《水浒传》二三:不是武松见了这个人,有分教:阳谷县里,尸横血染。直教钢刀响处人头滚,宝剑挥时热血流。正是:只因酒色忘家国,岂见诗书误好人。
⊙只因酒色亡家国,岂见诗书误好人
《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险道神脱了衣裳,这场话榜不小。乔俊贪淫不可论,故交妻女受奸情;只因酒色亡家国,岂见诗书误好人?
⊙只因酒色亡家国,几见诗书误好人
《醒世恒言》三三:九曲黄河心较险,十重铁甲面堪憎。只因酒色亡家国,几见诗书误好人。
子弟宁可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匪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子弟宁可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匪人
【释义】:
指年轻一代宁可不念书识字,也决不可去结交那些为非作歹的坏人。指年轻人交友须特别慎重。《歧路灯》二一:若说夏鼎这一个药铺,没有《本草纲目》,口中直是胡柴,纵然说的天花乱坠,如何能哄的人?争乃谭绍闻年未弱冠,心情不定,阅历不深,……故今日把砒霜活当饴糖吃在肚里。所以古人抵死两句话,不得不重出了:子弟宁可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匪人。
自古书生多命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自古书生多命薄
【释义】:
指自古以来读书人多命薄福浅。《金瓶梅词话》七七:谁想今朝。自古书生多命薄,伤怀抱。痴心惹的旁人笑,对谁陈告?
走遍天下无路,悔不十年读书-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走遍天下无路,悔不十年读书
【释义】:
走遍天下都行不通,后悔不曾在家读十年书。意谓出外行不通时,才后悔读书少。《鸳鸯针》四:范顺气得目瞪口呆,还是依了旁人劝解,将身上那件道袍脱下来准与他。那船家还睁着双眼一路里骂了去。这正是:忙忙如丧家之犬,昏昏似落网之鱼。走遍天下无路,悔不十年读书。
八行书-汉语惯用语辞典
八行书bā háng shū
指书信。北齐邢邵《齐韦道逊晚春宴》.“谁能千里外,独寄八行书?”
白面书生-汉语惯用语辞典
白面书生bái miàn shū shēng
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也泛指读书人。《宋书·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有济?”也说“白面郎君”、“白面儿”、“白面儒生”。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当今大盗移国,群雄奋戈,幕下非旧族子弟、白面郎君雍容谈笑之秋也。”《旧五代史·梁书·刘传》“主人深居宫禁,未晓兵机,与白面儿共谋,终败人事。”《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温详之徒,皆白面儒生,乌合为群,徒恃长河以自固,若大军济河,必望旗震坏,不待战也。”
等身书-汉语惯用语辞典
等身书děng shēn shū
形容读书之多。《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
底下书-汉语惯用语辞典
底下书dǐ xià shū
指学有根底的著作。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庸闲斋笔记》“其书多载家世旧闻,间及近事,颇亦少资掌故,惟太不读书,叙次亦拙,不足称底下书耳。”
掉书袋-汉语惯用语辞典
掉书袋diào shū dài
谓喜欢引证古书,卖弄渊博。宋刘克庄《跋刘叔安〈感秋八词〉》:“近岁放翁、稼轩,一扫纤艳,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夏衍《谈做文章》:“搞文艺文化工作的人当然要尽可能的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书,但是不择对象地掉书袋子反而会显出作者的浅薄。”也说“掉书语”、“掉书囊”、“掉文袋”。宋洪迈《夷坚三志·南城毛道人》:“吾藜苋之肠,何能陪膏粱之腹,与读书人掉书语哉!”清钱谦益《舟发潞河书事感怀》”老去惟应思帝力,穷来只会掉书囊。”清王韬《淞滨琐话·画船纪艳》“语甫罢,而绣云自舱内出,转询可作诗词否,绣云曰:‘儿是俗人,不解掉文袋。’”鲁迅《华盖集·我的“籍”和“系”》:“譬如,假使要掉文袋,可以说说‘桃红柳绿’,这些事是大家早已公认的,谁也不会说你错。”
掉书囊-汉语惯用语辞典
掉书囊diào shū náng
见“掉书袋”。
掉书语-汉语惯用语辞典
掉书语diào shū yǔ
见“掉书袋”。
读书种子-汉语惯用语辞典
读书种子dú shū zhǒng zi
读书人,能读书做学问的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吾辈当为国家爱护人才,不当以‘莫须有’三字,摧残读书种子。”
读死书-汉语惯用语辞典
读死书dú sǐ shū
死读书本,不联系实际。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同班之中读死书的人多着哩。”
蠹书虫-汉语惯用语辞典
蠹书虫dù shū chóng
比喻埋头苦读的人。含有食古不化之意。唐韩愈《杂诗》“古史散左右,诗书置后前。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蠹书客-汉语惯用语辞典
蠹书客dù shū kè
喻指死啃书本的读书人。元宋褧《都城杂咏》“却笑西邻蠹书客,牙签缃帙费年华。”
活人书-汉语惯用语辞典
活人书huó rén shū
指医书。因其能治病救人,故名。宋方勺《泊宅编》“因论经络之要,盛君力赞成书,盖潜心二十年而活人书成。”
鸡毛文书-汉语惯用语辞典
鸡毛文书jī máo wén shū
紧急传递的文书。清顾张思《土风录》“《汉书·光武纪》注引魏武奏事曰有急,以鸡羽插木檄,谓之羽檄。此今鸡毛文书所祖。”
啃书本-汉语惯用语辞典
啃书本kěn shū běn
①比喻刻苦读书。《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12.23“他不分昼夜地啃书本,查资料,找对策,探途径。”②比喻用拘泥死板的方式读书。《人民日报》2001.529“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着眼新形势下政治工作出现的新特点,充分利用学院的人才信息资源和地理优势,政治理论学习中不啃书本读死书,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做文章。”
两脚书橱-汉语惯用语辞典
两脚书橱liǎng jiǎo shū chú
语出《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后遂以“两脚书橱”指读书记诵甚多但不善应用的人。清叶燮《原诗·内篇下》“且夫胸中无识之人,即终日勤于学,而亦无益。俗谚谓为‘两脚书橱’,记诵日多,多益为累。”韦敏《分数·知识·能力》“如果一味地死学知识,即使再多,也只是个‘两脚书橱’。”
牛腹书-汉语惯用语辞典
牛腹书niú fù shū
借指伪造的文字材料。《越缦堂读书记·艺术》引明赵崡《石墨镌华》“《论吴天发脾》,谓直是牛腹书。三代彝器,其文非不奇石,然皆尔雅典则,何为牛鬼蛇神?”
青鸟书-汉语惯用语辞典
青鸟书qīng niǎo shū
指书信。元王实甫《四块玉》“又不见青鸟书来,黄犬音乖。”
书本气-汉语惯用语辞典
书本气shū běn qì
指喜欢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的习气。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元人非不读书,而所制之曲,绝无一毫书本气,以其有书而不用,非当用而无书也。”
书虫子-汉语惯用语辞典
书虫子shū chóng zi
喻指死读书或读书很多而不甚理解的人。冰心《关于女人·我的学生》“她不会在同学中选对象,她一定会嫁给外交人员。但无论如何,不会嫁给一个书虫子”
书呆气-汉语惯用语辞典
书呆气shū dāi qì
不明世事而只知死啃书本的习气。明西湖居士《诗赋盟·订盟》“官人,且莫书呆气,起来与你讲紧要话。”
书呆子-汉语惯用语辞典
书呆子shū dāi zi
指一味啃书本的人。张国良《假如陈景润一直教书》“林放先生生前的一篇写得很在理的杂文,叫做《书呆子不宜当官》,一些知识分子钻研业务很有成就,但当领导并不在行。”
书毒头-汉语惯用语辞典
书毒头shū dú tóu
方言。同“书呆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这里上海有一句土话,叫甚么‘书毒头’,就是北边说的‘书呆子’的意思。”茅盾《我的学化学的朋友》“我知道我的这位老朋友的脾气,第一条路他不肯走,第二条路他也不能走,他是一个‘书毒头’”
书卷气-汉语惯用语辞典
书卷气shū juàn qì
指在仪态、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气度、风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脸上却是团书卷气。”《新华文摘》1982年第5期“小品文要有书卷气,要使读者感觉到你是博览群书的人。”
书篓子-汉语惯用语辞典
书篓子shū lǒu zi
比喻爱好读书的人。柯岩《寻找回来的世界》:“你是个老夫子,又是个书篓子。”
书生气-汉语惯用语辞典
书生气shū shēng qì
指只知读书,脱离实际,看问题单纯、幼稚的习气。巴金《纪念雪峰》:“我劝他也不要答应,我说事情难办,我想的是他太书生气,鲠直而易动感情。”②指书卷气。老舍《四世同堂》“钱先生的脸很黑很瘦,可是也很硬。从这个脸上,已经找不到以前的胖忽忽的,温和敦厚的书生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