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寄)是什么意思
寄籍←→原籍-反义词词典
寄籍←→原籍jìjí-yuánjí
【词性】:名
寄籍:长期离开本籍,居住外地,附于外地的籍贯。
原籍:原先的籍贯。
【例】 上海只是他的寄籍,他的原籍在福州。
寄宿←→走读-反义词词典
寄宿←→走读jìsù-zǒudú
【词性】:动
寄宿:学生在学校里住宿。
走读:学生在校上课,不在校住宿。
【例】 王琳不在学校里寄宿,而是走读。
寄宿生←→走读生-反义词词典
寄宿生←→走读生jisùshēng-zǒudúshēng
【词性】:名
寄宿生:在学校住宿的学生。
走读生:不在学校住宿的学生。
【例】 上海师范大学今年招收寄宿生五千人,还招收了一千人走读生。
收存←→寄存-反义词词典
收存←→寄存shōucún-jìcún
【词性】:动
收存:收起来保管。
寄存:寄放。
【例】 杂臧解部与田赋同。直省臧罚银,汇解按察使司,除解刑部公用外,余亦解部,均入库收存,宝泉局铸出制钱,亦入库收存,以待度支。(《清会典事例·户部·库藏·银库》) 会后顺便找一根竹扁担或木棍,把我寄存在大队部的几箱书陆陆续续挑一些回去。(何为:《书的经历》)
寄象-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寄象jì xiàng
【释义】:
古时指能通东方与南方语言的翻译官。亦泛指翻译。《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明·归有光《王天下有三重》:“以相谕则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译之音而已。”
寄寓-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寄寓jì yù
【释义】:
旅舍。《国语·周语中》:“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施舍,民将筑台于夏氏。”韦昭注:“寓,亦寄也。无寄寓,不为庐舍可以寄寓羁旅之客也。”又指借住,暂居。
寄春君-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寄春君jì chūn jūn
【释义】:
梅的拟人之称。谓其能传递春到的讯息。元·龙辅《女红余志·梅》:“南华封梅为寄春君。”
寄托-常用词语搭配词典
寄托jìtuō
〈动〉把理想、希望、感情放在某人身上或者某种事物上。常作谓语,一般要带宾语,也可以作宾语。
用开追悼会的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这些保存多年的贺年片寄托着他对杨老师的怀念之情|寄托着老一辈人的革命理想|希望寄托在你们青年人身上|作者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他塑造的英雄形象上|每天读一点书,写点东西,他感到精神有了寄托
寄存-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寄存jìcún
寄放——领取、取出(他去车站~昨天寄存的衣物)
寄放-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寄放jìfàng
见〔寄存〕
寄籍-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寄籍jìjí
指长期离开本籍,居住外地,附于外地的籍贯——原籍(她~山东,寄籍辽宁。)
寄人篱下-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寄人篱下jìrènlíxià
比喻依靠别人过活——自食其力(他不愿寄人篱下,毅然离开亲戚家,过起~的生活来。)
存放 寄存 寄放-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存放 寄存 寄放
存放cúnfàng 寄存jìcún 寄放jìfàng
动词。表示把东西托付给人保管。
“存放”侧重于物件的放置和保管。例如:“家具也得有个地方存放”(浩然:《艳阳天》,第二卷);“这是一种高价作物,也容易存放”(叶君健:《开垦者的命运》);“也还有些钱存放在亲戚人家生利,生活是过得去的”(《沫若文集》,第五卷)。
“寄存”强调物件的托付保管;常用于杂物、小件行李、书画、衣物等。例如:“她说,两个孩子已安排去了青岛……所有家当,有的变卖,有的寄存了”(臧克家:《诗与生活》);“赵秀才本也想靠着寄存箱子的渊源,亲身去拜访举人老爷的”(鲁迅:《阿Q正传》);“小件寄存处的灯光整整亮了一个通宵”(《中国青年报》,1982.11.6);“那男孩子将他一年之内收集来的英文连环漫画包得好好地交给他,打算寄存在可靠的住在香港的亲友家里”(茅盾:《列那和吉他》)。
“寄放”强调物件的托付和放置;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少用。例如:“在上海‘一·二八’战争结束以后,我搬出我留在闸北的余物,寄放在亲戚的家中”(巴金:《南国的梦》);“勤务会把这小东西寄放到别处去。他怎么肯送呢?”(茅盾:《列那和吉他》);“大件行李全部寄放于地区机关”。
寄托 寄予-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寄托 寄予
寄托jìtuō 寄予jìyǔ
动词。指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另外的人或事物上。
“寄托”强调托存和依托关系。例如:“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对新生一代寄托了多么热切的希望啊”(曹靖华:《春城飞花》);“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群众把希望寄托在共产党身上”(《人民日报》,1979·3·8)。
“寄予”强调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投予或付予所托存的对象,意思不如“寄托”重。例如:“我们对祖国的土地寄予理想和喜悦”(碧野:《情满青山》);“做父母的总是对儿女寄予期望”。
“寄托”在表示“托付、托予照顾”的意思时(如说:“孩子没有人照料,暂时寄托在朋友家里”),和“寄予”没有同义关系。“寄予”在表示“给予(同情、关怀等)”的意思时(如说:“爱因斯坦对中国人民寄予同情和支持”),也和“寄托”没有同义关系。
荆棘之中,未敢寄足-实用委婉语词典
荆棘之中,未敢寄足
用于向人表白环境险恶,很难去那里谋生。
寄人篱下,诚不若自营一窟-实用委婉语词典
寄人篱下,诚不若自营一窟
意为依赖他人生活,实在不如自己经营一块。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实用委婉语词典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意为凭倚洒满阳光的窗户可寄情自傲,明白狭小的住处也觉容易安身。语出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寄籍-实用委婉语词典
寄籍
婉指长期离开本地,寄身于异地。
书寄春风,何来鹦鹉-实用委婉语词典
书寄春风,何来鹦鹉
意为书信捎来春风一样的讯息,就好像你我在对话。“鹦鹉”,一种会模仿人说话的鸟,此是喻指。
托物寄意,美不胜收-实用委婉语词典
托物寄意,美不胜收
意为依托物象展示自己的情意,美好的东西赏看不尽。
清丽秀雅,寄意遥深-实用委婉语词典
清丽秀雅,寄意遥深
意为作品的文字有清澈的丽质和可人的韵致,寄托了深广的意怀。
缱绻情思,遥深寄托-实用委婉语词典
缱绻情思,遥深寄托
意为难舍难分的思慕,寄托在深远的情怀。
寄旨遥深-实用委婉语词典
寄旨遥深
意为表现作品的旨意,善于想像发挥,有广度和深度。
休沐寄怀-实用委婉语词典
休沐寄怀
意为以休息、沐日寄养自己的情怀,摆脱世俗的繁喧。
寄 寓-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寄 寓
[寄jì 寓yu]
同 ①寄居,居住。《史记·淮阴侯列传》:“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从人:指到人家那里去)曹丕《燕歌行》:“君何淹留寄他方”。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老妻寄异县”。《礼记·郊特牲》:“诸侯不臣寓公”。(寓公:古指失去领地寄住别国的贵族)《晋书·谢安传》:“寓居会稽”。(会稽:地名)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②寄托。《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李华《吊古战场文》:“寄身锋刃,腷臆谁诉?”(腷臆:郁闷的心情)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子产寓书于子西”。(子产、子西:人名)《管子·小匡》:“则事有所隐,而政有所寓。”欧阳修《醉翁亭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异 【寄】 特指寄托言语或寄托书信。白居易《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寄书”本来是托人带信的意思,现代“寄信”的意义由此发展而来。
【寓】 寓所,故乡以外的住所。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悬于寓外”。
辨 “寄”、“寓”的动词义,两字略同,由它们作语素组成的词,有很多都可相互代换而词义不变。如双音节词“寄公”、“寄命”、“寄居”、“寄食”、“寄书”、“寄形”、“寄托”、“寄宿”、“寄怀”、“寄籍”等,其中的“寄”字都可换成“寓”字。但两字仍有差别:①“寄”字侧重“托付”,“寓”字侧重“蕴含”。如前例“故临终寄臣以大事也”句中的“寄”,就不能换成“寓”;“寄言”是寄语、带信或把思想感情寄托在诗文之中,“寓言”则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有所寄托的寓意文章。 ②“寓”可作名词,如前例“悬于寓外”之“寓”是,“寄”则不能。
寄奉-敬谦语小词典
寄奉jìfèng
敬辞。表示通过邮递奉呈。鲁迅《书信集·致王志之》:“家兄嘱代汇洋贰拾元,今由邮局寄奉,希察收。”
寄-古文观止词典
寄jì
【词性】:动词
一、托人传送(1)。《徐文长传》:梅客生尝寄予书。——梅客生曾经托人带给我一封信。
二、托付,委托(2)。《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在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吊古战场文》:寄身锋刃,腷臆谁诉?——身体已托付给了锋利的武器,心里郁闷向谁去诉说呢?
三、寄托。指把思想感情或理想,放在某一事物上(1)。《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四、寄居(1)。《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如同蜉蝣那样在天地之间寄居一时,渺小得就像大海中的一粒小米。
寄寓-古文观止词典
寄寓jì yù
【词性】:名词
旅舍(1)。《单子知陈必亡》:国无寄寓,县无旅舍。——国都里没有旅舍,县城里也没有旅舍。
寄傲-古文观止词典
寄傲jì ào
寄托傲世之志(1)。《归去来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靠着南边的窗子来寄托傲世之志,深知在小小的屋子里过着简朴的生活,也容易使人安乐。
寄食-古文观止词典
寄食jì shí
依附他人而生活,这里指“做食客”(1)。《冯煖客孟尝君》: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让人请求孟尝君,希望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
阃寄-古文观止词典
阃寄kǔn jì
谓托以郭门外之事。亦指统兵在外的将领(1)。《青霞先生文集序》: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沈君逝世后,当时边塞将领互相勾结诬陷沈君的,不久就因为犯罪被罢免。
寄欧阳舍人书-古文观止词典
寄欧阳舍人书
【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任济州、福州知州,史馆修撰等,官至中书舍人。任地方官时,关心民生疾苦,注意救灾治疫,政绩颇著。为文反对形式主义,讲求行文的法度和布局,雍容平易,委曲周详,温醇典重,古雅沉静,很受欧阳修称赏,风格也与欧阳修相近。但曾文卫道气息较浓,缺乏新鲜豁达之感。
【说明】: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者请欧阳修为其先祖父作墓碑铭,这是欧阳修作完墓碑铭后,作者所写的感谢信。文中推重欧阳修,正是归美自己的祖父。试想欧阳修的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竟可为曾巩祖父写墓碑铭,作者祖父如何,自是不言而喻。文章不株守本题,不平衍直露地堆砌溢美之词,而是扣住立言的“公与是”,漫放巧纵,曲尽褒扬之意,纡徐百折,雍容平缓。
【原文】: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覆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论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寄人篱下-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寄人篱下
【释义】:
寄:依附,暂居。本指文章著述因袭他人。□《南史·张融传》:丈夫当删诗书……何至因循寄人篱下。后指依附别人生活,不能自立。《红楼梦》八七:今日寄人篱下,纵有许多照应,自己无处不要留心。不知前生作了什么罪孽,今生这样孤凄。又九〇:想起邢岫烟住在贾府园中,终是寄人篱下;况且又穷,日用起居不想可知。
寄物则少,寄言则多-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寄物则少,寄言则多
【释义】:
寄:托人传递。意谓托人传递的东西只会减少不会增加,托人传递的话却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指传言往往添油加醋,越传越多,不可轻信。《韩湘子全传》二五:崔夫人道:“韩夫人虽然不是,从古来说:寄物则少,寄言则多。凡事要自听为真,岂可偏听媒婆之言。”
人本如寄,生死何伤-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本如寄,生死何伤
【释义】:
寄:寄宿。形容人生如匆匆的过客,短暂一寄,生死切勿介意。□语本《古诗十九首》:“人生忽如寄,寿天金石固。”《林兰香》三〇:爱娘道:“人本如寄,生死何伤?但疑释而后身死,身死则心安。”
寄生虫-汉语惯用语辞典
寄生虫jì shēng chóng
寄生在别的动物或植物体内或体外的动物。比喻依附别人过活的人。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帝国主义战争现时已到发生大变化的前夜,一切依靠帝国主义过活的寄生虫,不论如何蠢动于一时,他们的后台总是靠不住的,一旦树倒猢狲散,全局就改观了。”
寄-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寄jì
①寄居,依附。《战国策·齐策四》:“(冯谖)使人属孟尝君,愿~食门下。”《史记·淮阴侯列传》:“常从人~食饮,人多厌之者。”②寄托,托付。陶潜《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傲,审容膝以自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臣以大事也。”③传递,传送。《梦溪梦谈》卷五:“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书。”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女~言于母。”
【寄托】存身,安身。《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者,用心躁也。”
【寄寓】寄居,依附。《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于(刘)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刘寄奴-现代汉语大词典
刘寄奴liú jì nú
【释义】:
奇蒿的别名。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80厘米~150厘米。叶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革质,下部叶花期多枯落。花白色。瘦果矩圆形,很小。我国中部至南部广为分布。中医以全草入药,活血通经,消食除胀。《南史·宋武帝纪》载,宋高祖刘裕(小名寄奴)曾以此草治愈金疮,故称。
内寄生-现代汉语大词典
内寄生nèi jì shēng
【释义】:
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例如蛔虫寄生在人的肠子里。
交寄-现代汉语大词典
交寄jiāo jì
【释义】:
交付邮局寄递。《文汇报》1988.6.27:“为了方便用户,除用户自行到邮局交寄外,也可打电话请速递公司上门收寄。”
诡寄-现代汉语大词典
诡寄guǐ jì
【释义】:
将自己的田地伪报在他人名下,借以逃避赋役的一种方法。吴晗《朱元璋传》:“例如两浙地主所使用的方法,把自己的田产诡托(假写在)亲邻佃仆名下,叫作‘铁脚诡寄’。”
函寄-现代汉语大词典
函寄hán jì
【释义】:
邮寄。鲁迅《致黄源》:“《后记》俟一两天内函寄。”
邮寄-现代汉语大词典
邮寄yóu jì
【释义】:
通过邮务机构传递。鲁迅《孤独者》:“但得信之后不到十天,S城的《学理七日报》社忽然接续着邮寄他们的《学理七日报》来了。”
发寄-现代汉语大词典
发寄fā jì
【释义】:
投寄;寄送。《工人日报》1986.3.4:“数量小、读者面窄的报刊,由报刊社自己组织发寄。”
投寄-现代汉语大词典
投寄tóu jì
【释义】:
付邮寄出。孙犁《通讯文要》:“不论毛笔钢笔,把稿件抄写清楚,然后投寄。”
拜寄-现代汉语大词典
拜寄bài jì
【释义】:
拜认为寄父或寄母。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因为他命大,还得拜寄平常人作干妈呀!”
外寄生-现代汉语大词典
外寄生wài jì shēng
【释义】:
一种生物寄生于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摄取宿主养分以维持生命的现象。
汇寄-现代汉语大词典
汇寄huì jì
【释义】:
通过银行或邮电局划拨款项。如:书款已从邮局汇寄。
寄-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jì
【释义】:
①委托,托付。如:寄养;寄托。②依赖;依附。如:寄生;寄食;寄人篱下。③寄放;寄存。艾芜《百炼成钢》:“他们把车子寄在门口,进了一家常到的小饭馆。”④特指把思想感情、理想、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郭沫若《哀时古调九》:“天风吹,海浪流。满怀悲愤事,聊以寄箜篌。⑤托人递送。现代专指通过邮局递送。柯岩《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封厚厚的挂号信,上边贴满了花花绿绿的邮票,是那样色彩绚丽,散发着海风的气息,是从那遥远的彼岸寄来的。”⑥赠送。如:寄与。⑦认作亲属。如:寄父。
寄人篱下-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人篱下jì rén lí xià
【释义】:
指借居他人门下。也喻指依附别人。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他在工商界老是寄人篱下,是不甘心的。”
寄与-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与jì yǔ
【释义】:
致送,赠送。郭沫若《把精神武装起来》:“中国人能够养成到这种的程度,我相信,日本的法西斯军阀一定不够我们消灭,而全世界的文化,一定要着我们的第二次的寄与的。”田汉《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序》:“在他赴青岛之前将发表他那倾注着半生蕴蓄的大著《表演术》,这对于我们这些爱好戏剧艺术的学徒们是非常宝贵的寄与。”
寄父-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父jì fù
【释义】:
义父。张天翼《大林和小林》:“小林和乔乔是没有家的,只有一个寄父,叫做中麦。”
寄予-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予jì yǔ
【释义】:
①给予(同情、关怀等)。艾青《〈春天〉后记》:“我只不过是无数的乐队中的一个吹笛子的人,只是为这个时代所兴奋,对光明的远景寄予无限的祝福而已。”②寄托。如:人民对于青年一代寄予极大的希望。
寄生-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生jì shēng
【释义】:
①依附他人而生活。也指自己不劳动靠剥削别人而生活。瞿秋白《饿乡纪程》:“于是我表姊的寄生中之寄生生涯,精神苦痛不可言喻。”巴金《〈憩园〉法译本序》:“不劳而获的金钱成了家庭灾祸的原因和子孙堕落的机会。富裕的寄生生活使得一个年轻人淹死在河里,使得一个阔少爷病死在监牢中,使得儿子赶走父亲,妻子不认丈夫。”②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寄生虫。
寄生虫-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生虫jì shēng chóng
【释义】:
①寄生在别的动物或植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如疟原虫、血吸虫、跳蚤、虱子、蛔虫、姜片虫、小麦线虫等。寄生虫从寄主取得养分,有的还传染疾病,对寄主有害。②喻指依附别人过活的人。今多指剥削阶级或剥削者。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帝国主义战争现时已到发生大变化的前夜,一切依靠帝国主义过活的寄生虫,不论如何蠢动于一时,他们的后台总是靠不住的,一旦树倒猢狲散,全局就改观了。”
寄生阶级-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生阶级jì shēng jiē jí
【释义】:
指剥削阶级。在阶级社会里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其他阶级的阶级。郭沫若《文化上的友谊竞赛》:“这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纪元,人类自奴隶制成立以来,直接生产者只是寄生阶级的剥削对象的历史,彻底被推翻了。”
寄生物-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生物jì shēng wù
【释义】:
依靠另一种生物生存的生物。动物性寄生物有疟原虫、丝虫、蜱螨、昆虫等。植物性寄生物有菟丝子、桑寄生等。微生物寄生物有病毒、细菌、真菌等。
寄生根-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生根jì shēng gēn
【释义】:
即吸根。
寄生植物-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生植物jì shēng zhí wù
【释义】:
从其他植物体上取得营养、维持生活的植物。如菟丝子、桑寄生、列当等。
寄生蜂-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生蜂jì shēng fēng
【释义】:
寄生于昆虫的幼虫、蛹和卵中的蜂类。多寄生在粉蝶、螟虫、蚜虫等害虫中。如金小蜂、卵蜂等。对害虫的生物防治,有重要意义。
寄生蝇-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生蝇jì shēng yíng
【释义】:
一类寄生性蝇类昆虫。幼虫专门寄生在其他昆虫体内,故名。种类很多,是农、林、果、菜害虫的天敌。有些寄生在蚕体内,是养蚕业的害虫。
寄包-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包jì bāo
【释义】:
寄存拎包。如:进这家超市购物要寄包。
寄主-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主jì zhǔ
【释义】:
①寄存物件的人。②被寄生物所附的生物,例如人是蛔虫的寄主。也叫宿主。
寄托-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托jì tuō
【释义】:
①依托,安身。丁玲《小火轮上》:“平日在房子里是难感觉得,可是一到了水上,眼望着绵绵不绝的青山和浩浩荡荡的流水,便不觉的感到此身的飘飘然,而无所寄托。”②托付,委托。许杰《逃兵》:“人家的儿子是寄托你家里的。”③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鲁迅《致中共中央》:“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秦牧《土地》:“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情感。”
寄存-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存jì cún
【释义】:
寄放。如:行李寄存处。
寄存器-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存器jì cún qì
【释义】:
电子计算机中用于存放数码的逻辑部件。
寄名-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名jì míng
【释义】:
①旧时迷信,为求孩子长命而认他人为义父母,用其姓氏命名;或拜僧尼为师而不出家,都叫做寄名。②列名,挂名。参见“寄名符”。
寄名符-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名符jì míng fú
【释义】:
①旧时迷信,恐小儿夭折,常寄名于道观为徒,道士所授之符箓,称寄名符。②迷信者为死后在冥中得到保佑而寄名于神佛作仆役或门徒的凭证。李栋等《彩云归》:“当黄维芝把寄名符递到病人眼前,病人拼了最后的力气,把它用力抓在手里,抛出了最后的两颗浑浊的泪珠之后,眼神就慢慢暗淡了。”
寄名锁-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名锁jì míng suǒ
【释义】:
迷信习俗。怕小孩夭亡,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再用锁形饰物挂在项间,表示借神的命令锁住,称为“寄名锁”。
寄住-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住jì zhù
【释义】:
暂时借住。夏丏尊等《文心》:“王先生所寄住的法华寺已在浓绿的树丛中红红地现出一角了。”
寄身-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身jì shēn
【释义】:
托身。徐特立《与姜济寰先生书》:“近日寄身工厂,心有所寄,一切都忘。”
寄饭-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饭jì fàn
【释义】:
指暂被雇为仆,以求衣食。这种仆人有自由身分,跟对主人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奴婢不同。巴金《和读者谈〈家〉》:“她的性格跟鸣凤的不同,而且她是一个‘寄饭’的丫头。所谓‘寄饭’,就是用劳动换来她的饮食和居住。她仍然有权做自己的主人。”
寄系-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系jì xì
【释义】:
寄托维系。郭沫若《中国文艺界贺苏联抗战周年》:“全世界都在和法西斯恶魔鏖战中,全世界人类都在渴望能够早一日从法西斯恶魔的血手中得到解放,因而全人类的注意和希望,也都集中和寄系在苏联前线的胜利上面了。”
寄附-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附jì fù
【释义】:
犹依附。刘半农《琴魂》:“你那时的歌声真好啊!简直是她的灵魂,和全世界的玫瑰花的香味,一起寄附在你的声浪之中了!”
寄奉-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奉jì fèng
【释义】:
敬辞。通过邮递奉呈。鲁迅《致王志之》:“家兄嘱代汇洋贰拾元,今由邮局寄奉,希察收。”
寄押-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押jì yā
【释义】:
把未经审判的罪犯暂时拘禁。柳青《铜墙铁壁》:“原来区上没有专门的禁闭窑,临时寄押犯人都在一个小仓窑里。”
寄卖-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卖jì mài
【释义】:
委托代为出卖物品或受托代卖。鲁迅《致韦素园》:“《现代评论》倒是寄卖处很多。”
寄放-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放jì fàng
【释义】:
①暂时存放。洪深《香稻米》:“这三只鸡不是我的,是陈金福托我拿来寄放在你们这里的。”②寄托。郭沫若《虎符》:“有时候我们妇女的希望,差不多就完全寄放在自己的儿女们身上。”
寄居-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居jì jū
【释义】:
居住在他乡或别人家里。曹禺《北京人》:“(愫方)伶仃孤独,多年寄居在亲戚家中的生活养成她一种惊人的耐性。”
寄居虾-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居虾jì jū xiā
【释义】:
即寄居蟹。
寄居蟹-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居蟹jì jū xiè
【释义】:
也称“寄居虾”。节肢动物。一般体躯左右不对称,腹部柔软,盘曲在空螺壳内,用尾钩住壳的顶部。长大时,能随时调换较大的空螺壳。有十足。头胸部能伸出壳外,在海底或海滩上爬行。杂食性。我国南部沿海较多,肉可供食用,或作家禽饲料。
寄拜-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拜jì bài
【释义】:
依托某人,结为亲属。沈从文《绅士的太太一年以后》:“绅士太太为绅士养了第五个少爷,寄拜给废物三姨太太作干儿子。”
寄重-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重jì zhòng
【释义】:
借重。郭沫若《七请》:“抒情用进步的话来说便是表现意识,他当寄重于主观的情调,这和小说寄重于客观的认识者不同。”
寄食-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食jì shí
【释义】:
依附别人生活。鲁迅《范爱农》:“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
寄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迹jì jì
【释义】:
暂时托身;借住。郭沫若《洪波曲》:“有这样的湖山,有这样的好邻居,我生平寄迹过的地方不少,总要以这儿为最接近理想了。”
寄养-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养jì yǎng
【释义】:
①指把子女托付给别人抚养。巴金《家》:“他的父母早死了。他寄养在伯父的家里。”②将牲畜、家禽等分派或托付别人代养。洪深《香稻米》:“这个鸡是陈金福寄养在我们这里的,脚上的红布条子是做的记认!”
寄费-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费jì fèi
【释义】:
邮寄信件、物品等所需的费用。
寄厝-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厝jì cuò
【释义】:
暂时停柩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
寄顿-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顿jì dùn
【释义】:
寄存。鲁迅《弟兄》:“后事怎么办呢,连买棺木的款子也不够,怎么能够运回家,只好暂时寄顿在义庄里。”
寄留-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留jì liú
【释义】:
寄放;留居。王愿坚《支队政委》:“因为伤势较重,组织上决定把他‘寄留’在老乡家里养伤。”又如:寄留钱物。
寄递-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递jì dì
【释义】:
邮局递送邮件。
寄调-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调jì diào
【释义】:
旧体词曲必须依照一定的调式进行写作,称寄调。也借指写作上模仿其他作品的形式。李广田《马凡陀的山歌》:“《公共汽车抒情诗》是寄调西蒙诺夫的《等待着我罢》。”
寄售-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售jì shòu
【释义】:
寄卖。鲁迅《致王志之》:“小说我只能放在通信的书店里寄售,因为我和别店并无往来,即使拿去托售,他们收下了,我也无此本领向他们收回书款,我自己印的书就从没有不折本的。”
寄情-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情jì qíng
【释义】:
寄托情怀。如:周游天下,寄情山水。
寄宿-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宿jì sù
【释义】:
①借宿;借住。胡适《谈新诗》:“杜甫的《石壕吏》,写一天晚上一个远行客人在一个人家寄宿,偷听得一个捉差的公人同一个老太婆的谈话。”②学生在学校宿舍里住宿。如:寄宿生;寄宿学校。
寄宿生-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宿生jì sù shēng
【释义】:
在学校住宿的学生。丁玲《母亲》:“寄宿生慢慢多了起来,寄宿生更比较勤奋,都是些好胜的姑娘。”
寄宿舍-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宿舍jì sù shè
【释义】:
①由国家或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为职工或学生提供的公共宿舍。②泛指离家在外临时居住的房舍。徐特立《与姜济寰先生书》:“寄宿舍距工厂约二三里,一日往返四次,费一小时余。”
寄销-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销jì xiāo
【释义】:
委托商店代为销售。《北京日报》1983.9.16:“在文化部直属出版社普遍试行寄销办法。”
寄寓-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寓jì yù
【释义】:
①借住;暂居。郁达夫《沉沦》:“将要到他寄寓的旅馆的时候,前面忽然来了两个穿红裙的女学生。”也指暂居的地方。巴金《神鬼人》:“要不是你把这个叫做长谷川的朋友介绍给我,那么我绝不会找到这么个安静的地方做我的寄寓的。”②指文艺作品寄情托兴。秦牧《知识之网》:“契诃夫这篇小说给我的印象很深,里面所表现的思想是相当复杂的:既嘲笑了所谓‘上流社会’,也寄寓了一些虚无思想。”
寄意-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意jì yì
【释义】:
寄托心意。唐弢《在生命的浩瀚的海洋里》:“反复咏叹,寄意深远。”
寄殡-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殡jì bìn
【释义】:
临时埋葬或停放灵柩。巴金《秋》:“蕙表妹死后,即寄殡在距城二十余里的莲花庵,简直无人照管。”
寄籍-现代汉语大词典
寄籍jì jí
【释义】:
离开原籍,在寄居地落户。
桑寄生-现代汉语大词典
桑寄生sāng jì shēng
【释义】:
桑寄生科。常绿小灌木。常寄生于山茶科和山毛榉科等植物上。叶革质,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夏秋开花,紫红色。浆果椭球形。另有毛叶桑寄生,也称桑上寄生。枝、叶、花均被褐色毛。中医以茎叶入药,叫广寄生,能治风湿痛、腰背痠痛等。
槲寄生-现代汉语大词典
槲寄生hú jì shēng
【释义】:
桑寄生科。常绿小灌木,寄生于其他落叶树上。茎柔软,有节,叶子对生,花淡黄色,结浆果,球形。常寄生在槲、杨、柳、榆等树枝上,茎和叶子中医都入药,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转寄-现代汉语大词典
转寄zhuǎn jì
【释义】:
委托一方把信件寄给另一方。鲁迅《致陈铁耕》:“今有复吴先生一信,乞即转寄为感。”
收寄-现代汉语大词典
收寄shōu jì
【释义】:
接收并寄递(邮件)。《文汇报》1988.6.27:“电子信函是当今世界邮政通信领域最先进、最迅速的信函传递业务。各种信函、图像、表格均可收寄。”
生寄死归-现代汉语大词典
生寄死归shēng jì sǐ guī
【释义】:
视生如寄,视死如归。表示豁达之辞。语出《淮南子·精神训》:“禹南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乃熙笑而称曰:‘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视龙犹蝘蜓,颜色不变,龙乃弭耳掉尾而逃。”如:我这病多半好不了,生寄死归,不足介意。
航寄-现代汉语大词典
航寄háng jì
【释义】:
指航空邮寄。《解放日报》1988.11.20:“前两种承杜宣老兄协助见到原书,复印后即航寄。”
事寄-汉语大词典
事寄
【1】犹言职权范围。{明}{沈德符}《内监·东厂印》:“自方印頒行之外﹐事寄稍關錢糧及軍務機要者﹐俱得給關防。”{明}{沈德符}《野獲编·内阁三·两殿两房中书》:“至{正德}﹑{嘉靖}間﹐則兩房事寄已踞{文華}上矣。”
主寄-汉语大词典
主寄
【1】犹主客,主从。{前蜀}{杜光庭}《莫庭乂青城甲申本命周天醮词》:“圓清方濁之間﹐遞爲主寄;日域星■之内﹐各備職寮。”
千里寄鵝毛-汉语大词典
千里寄鵝毛
【1】见“千里送鵝毛”。
匯寄-汉语大词典
匯寄
【1】通过银行或邮电局划拨款项。如:书款已从邮局汇寄。
内寄生-汉语大词典
内寄生
【1】生物学用语。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例如蛔虫寄生在人的肠子里。
人生如寄-汉语大词典
人生如寄
亦作“[人生若寄]”【1】谓人生短促,犹如暂时寄寓世间。《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三国} {魏}{曹丕}《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爲。”《北史·韩凤传》:“更可憐人生如寄﹐唯當行樂﹐何用愁爲。”{晋}{陶潜}《荣木》诗:“人生若寄﹐顦顇有時。”
人生若寄-汉语大词典
人生若寄
【1】见“人生如寄”。
任寄-汉语大词典
任寄
【1】委任;付托。{南朝} {梁}{江淹}《王仆射加兵诏》:“{南昌縣}開國公{儉}忠欵昭著﹐任寄隆深。”《南史·蔡徵传》:“{後主}器其才幹﹐任寄日重。”{宋}{孔平仲}《续世说·宠礼》:“{隋}{高熲}﹐{西魏}賜姓{獨孤氏}﹐{隋文帝}以爲左僕射﹐任寄隆重﹐朝臣莫比﹐呼爲{獨孤}而不名也。”{明}{沈德符}《野獲编·禁卫·锦衣卫镇抚司》:“錦衣衛……爲二十二衛禁軍之首﹐不復隸都督府﹐至{永樂}而任寄漸重﹐及{英}{憲}兩朝﹐委以心膂。”
俵寄-汉语大词典
俵寄
【1】谓分散转嫁。{宋}{朱熹}《与留丞相札子》:“公私田土﹐皆爲豪宗大姓詭名冒占﹐而細民産去税存﹐或更受俵寄之租﹐困苦狼狽﹐無所從出。”
僑寄法-汉语大词典
僑寄法
【1】两{晋}之交,北地人为避战乱,纷纷迁居南方,依大臣{王导}议,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迁入的士族和民众。侨人不列入当地的户籍册,他们只受侨州郡县的管理,不负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此法称为“僑寄法”。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
僑寄-汉语大词典
僑寄
【1】寄居。《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今僑寄道旁﹐非無意也。彼{盧相}者﹐蠹賢怙勢﹐恣行不法﹐終當南竄﹐幸未死間﹐或可見之耳。”
興寄-汉语大词典
興寄
【1】指寄托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唐}{陈子昂}《修竹篇》序:“僕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絶﹐每以永歎。”{明}{李东阳}《寿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公九十诗序》:“平生所著意見及典籍格言﹐歷代奏議﹐日取而閲之﹐雖興寄冲漠﹐而愛君體國之念﹐猶耿耿不能忘也。”
北門之寄-汉语大词典
北門之寄
【1】谓负军事重任。《旧唐书·李自良传》:“{德宗}以{河東}密邇胡戎﹐難於擇帥﹐翌日﹐{自良}謝﹐上謂之曰:‘卿與{馬燧}存軍中事分﹐誠爲得禮;然{北門}之寄﹐無易於卿。’”{宋}{岳珂}《桯史·吴畏斋谢贽启》:“上方勤西顧之憂﹐公特任{北門}之寄。”
函寄-汉语大词典
函寄
【1】邮寄。{孙中山}《拟创立农学会书》:“如有同志﹐請以芳名住址開列﹐函寄{雙門底}{聖教書樓}或{府學宫}{步蟾書屋}代收。”{鲁迅}《书信集·致黄源》:“《译文》稿刚写好﹐因为适有便人﹐即带上;《后记》俟一两天内函寄。”
危寄-汉语大词典
危寄
【1】谓寄身于危境之中。{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僅存之國﹐厲民以自養﹐而無復有政治也。故其君民相與危寄﹐惴惴然朝不謀夕矣。”
劉寄奴-汉语大词典
劉寄奴
【1】药草名。多指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寄奴}原为{南朝}{宋高祖}{刘裕}小名。据《南史·宋武帝纪》载,{刘裕}首得此草,曾用以治愈金疮。,后人因称之为“劉寄奴”。{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十五·刘寄奴草》:“劉寄奴一莖直上。葉似蒼术﹐尖長糙澀﹐面深背淡﹐九月莖端分開數枝﹐一枝攢簇十朵小花﹐白瓣黄蕊……其子細長。”
廷寄-汉语大词典
廷寄
【1】{清}时皇帝的谕旨,分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交内阁发布,廷寄由军机大臣专寄给外省将军﹑都统﹑督﹑抚﹑钦差等大员,开首有“軍機大臣奉面諭旨”等字样。{清}{赵翼}《檐曝杂记·廷寄》:“軍機處有廷寄諭旨﹐凡機事慮漏泄不便發抄者﹐則軍機大臣面承後撰擬進呈﹐發出即封入紙函﹐用辦理軍機處銀印鈐之﹐交兵部加封﹐發驛馳遞……此例自{雍正}年間始﹐其格式乃{張文和}所奏定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此時有個廷寄下來﹐查問江南軍政。”
封寄-汉语大词典
封寄
【1】封缄寄递。《歧路灯》第八六回:“背面寫着:{嘉靖}□年□月□日{鄞縣}封寄。”{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巨骨》:“刺史{魏凌}知{萼}愛奇﹐故封寄焉。”
奬寄-汉语大词典
奬寄
【1】赏识并委以重任。{唐}{元稹}《祈雨九龙神文》:“大懼兹歲患成于人﹐以羞陛下之奬寄。”{宋}{范仲淹}《谢传宣表》:“竊念臣素乏才策﹐誤膺奬寄﹐經制西事﹐三年于兹。”
囑寄-汉语大词典
囑寄
【1】嘱托寄命。《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侍中﹑武衛將軍﹑都鄉侯俱受先帝囑寄之詔。”
外寄生-汉语大词典
外寄生
【1】一种生物寄生于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摄取宿主养分以维持生命的现象。
客寄-汉语大词典
客寄
【1】指在外寄宿。{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晝則奔走在道﹐夜則無所客寄焉。”【2】寄居异乡。《易·旅》“旅﹐小亨﹐旅貞吉”{唐}{孔颖达}疏:“旅者﹐客寄之名﹐羈旅之稱﹐失其本居而寄他方。”{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何日西歸﹐困天涯一身客寄﹐恨無端歲月如馳。”{明}{{崔时佩}{李日华}}《西厢记·回音喜慰》:“飄零四海愧無居﹐一生客寄﹐半生將至。”
寄-汉语大词典
寄
《廣韻》居義切,去寘,見。【1】委托,托付。《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以卿大才,豈不堪任一方之寄!”{宋}{苏轼}《赐资政殿学士太中大夫新差知成都府王安礼银合茶药诏》:“特以全{蜀}之寄,甚難其選;知卿篤於忠義,當不以遠近爲意也。”《论语·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三国 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2】依赖;依附;依照。《广雅·释诂》:“寄,依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後集·长短句》:“此詞腔調寄《賀新郎》,古曲名也。”《北齐书·广宁王孝珩传》:“嗣君無獨見之明,宰相非柱石之寄,恨不得握兵符,受廟算,展我心力耳。”【3】寄居,使寄居。《左传·襄公十四年》:“{齊}人以{郲}寄{衛侯}。”《红楼梦》第一回:“〔{賈雨村}〕暫寄廟中安身,每日賣文作字爲生。”{宋}{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词:“年年躍馬{長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三国 魏}{曹丕}《燕歌行》之一:“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4】寄放;寄存。{艾芜}《百炼成钢》第十九章五:“他们把车子寄在门口,进了一家常到的小饭馆。”《北齐书·高德政传》:“旦日,{德政}妻出寶物滿四牀,欲以寄人。”《後汉书·孔融传》:“譬如寄物缻中,出則離矣。”《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四年》:“{元振}({齊元振})實貪暴,既受詔,益恣横,受賕得金帛,多寄民家。”{清}{方文}《题韩孟小母氏卷》诗:“勳名著竹帛,通侯取如寄。”【5】托人递送。{宋}{陆游}《南窗睡起》诗:“閑情賦罷憑誰寄,悵望壺天白玉京。”{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下官{楊文驄},昨奉{熊司馬}之命,託{侯兄}發書{寧南},阻其北上,已遣{柳敬亭}連夜寄去。”{唐}{杜甫}《述怀》诗:“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6】现代专指通过邮局递送。{柯岩}《奇异的书简·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封厚厚的挂号信,上边贴满了花花绿绿的邮票,是那样色彩绚丽,散发着海风的气息,是从那遥远的彼岸寄来的。 ”【7】赠送。{唐}{张固}《幽闲鼓吹》:“{元載}子名{伯和},勢傾中外,時{閩}帥寄樂伎十人,既至半歲,無因得達,伺其門下。”{宋}{王谠}《唐语林·德行》:“{李師古}跋扈,憚{杜黄裳}爲相,未敢失禮,乃寄錢物百萬,並氈車一乘。使者未敢進,乃於宅門伺候。”{前蜀}{贯休}《闲居拟齐梁》诗之三:“山翁寄术藥,幸得秋病可。”【8】借。见“寄徑”﹑“寄畫”等条。【9】认作亲属。参见“[寄父]”。【10】特指把思想感情﹑理想﹑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晋书·谢朗传》:“新婦少遭艱難,一生所寄唯在此兒。”{郭沫若}《前茅·哀时古调九》:“天风吹,海浪流。满怀悲愤事,聊以寄箜篌。”{唐}{陈子昂}《修竹篇》诗序:“僕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絶,每以永歎。”【11】通“[暨]”。达到。《墨子·备梯》:“{禽滑釐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子墨子}綦哀之,乃管酒塊脯,寄于大山,昧茅坐之,以樵{禽子},{禽子}再拜而嘆。”{岑仲勉}注:“寄﹑暨,{粤}同音,至也。”【12】古代称翻译东方民族语言的官吏。《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孔颖达}疏:“其通傳東方之語官謂之曰寄,言傳寄外内言語。”
寄莊-汉语大词典
寄莊
【1】我国封建社会中地主在本籍以外置备土地,设庄收租,谓之寄庄。{明}至{清}代前期,地主为逃避差徭,多在他处买田立庄;或假借外地官僚名义在本地设立田庄。《清文献通考·田赋三》引{雍正}七年谕:“{直省}有寄莊寄糧之弊﹐悉令改正。先是{直隸}地方﹐有寄莊寄糧之名﹐往往地寄此處﹐糧寄他處。”{陈子壮}辑《昭代经济言》卷三载{明}{唐龙}《均田役疏》:“{江西}有等巨室﹐平時置買田産﹐遇造册時……有暗京官方面進士﹑舉人脚色捏作寄莊者。在册不過紙上之捏﹐在户尤皆空中之影。”
寄榻-汉语大词典
寄榻
【1】犹寄住。{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僕雖固貧﹐茅廬可以寄榻。不嫌荒陋﹐無煩他適。”{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戊戌仲秋﹐寄榻撫{粤}使者賓舍。”
寄客-汉语大词典
寄客
【1】寄居他乡之人。{宋}{曾巩}《拟岘台记》:“{裴君}治撫之二年﹐因城之東隅作臺以遊﹐而命之曰{擬峴臺}﹐謂其山谿之形擬乎{峴山}也。數與其屬與州之寄客者遊﹐而間獨求記於予。”{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会昌五年举格节文》:“公卿百寮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外州府舉士人等修明經進士業者﹐並隸名所在監及官學﹐仍精加考試。”
寄資-汉语大词典
寄資
【1】{宋}代近臣预支俸禄的一种名目。{宋}{司马光}《王中正第一札子》:“近歲以來﹐左右之臣既戀權勢﹐又貪禄位﹐遂求闇理資序﹐豫支俸給﹐名曰寄資﹐以欺誑外人﹐此豈祖宗之意邪?”
寄宿舍-汉语大词典
寄宿舍
【1】泛指离家在外临时居住的房舍。{巴金}《神鬼人·人》:“我住在寄宿舍里。”{沙汀}《意外》:“一间简陋的寄宿舍小楼房﹐靠壁面对面安顿了两张床铺﹐中间当窗夹着一张方桌。”{徐特立}《与姜济寰先生书》:“寄宿舍距工厂约二三里﹐一日往返四次﹐费一小时馀。”【2】由国家或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为职工或学生提供的公共宿舍。
寄畫-汉语大词典
寄畫
【1】谓借重筹划。{宋}{梅尧臣}《送王乐道太丞》诗:“幄中欲寄畫﹐才智莫有君。”
寄口-汉语大词典
寄口
【1】依靠别人生活。{明}{汤显祖}《牡丹亭·诀谒》:“我{柳夢梅}在{廣州}學裏﹐也是個數一數二的秀才﹐捱了些數伏數九的日子。如今藏身荒圃﹐寄口髯奴。思之思之﹐惶愧惶愧!”
寄售-汉语大词典
寄售
【1】寄卖。{鲁迅}《书信集·致王志之》:“小说我只能放在通信的书店里寄售﹐因为我和别店并无往来﹐即使拿去托售﹐他们收下了﹐我也无此本领向他们收回书款﹐我自己印的书就从没有不折本的。”
寄臣-汉语大词典
寄臣
【1】托身他国之臣。《孔丛子·抗志》:“臣而去國﹐君不掃其宗廟﹐則不爲之服。寓乎是國﹐而爲國服。吾既無列於{魯}﹐而祭在{衞}﹐吾何服哉!是寄臣而服所寄之君﹐則舊君無服﹐明不二君之義也。”
寄住-汉语大词典
寄住
【1】暂时借住。《周书·强练传》:“恒寄住諸佛寺﹐好遊行民家﹐兼歷造王公邸第。”{{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十四:“{王先生}所寄住的{法华寺}已在浓绿的树丛中红红地现出一角了。”{明}{唐顺之}《赈济移文》:“外來趂食之人﹐各於神廟寺觀寄宿﹐如寺觀難容﹐每人家各安插二人﹑三人﹐令於房簷或門樓下﹐各得草薦一條﹐或稻草亂草﹐上卧下蓋﹐以免寒凍。如有死者﹐地方眼同看視深埋﹐不許刁徒騙賴寄住之家。”
寄生蟲-汉语大词典
寄生蟲
【1】指寄居在介类动物甲壳中的小动物。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寄居虫》。参见“[寄居蟹]”。【2】寄生在别的动物或植物体内或体外的动物。如疟原虫﹑血吸虫﹑跳蚤﹑虱子﹑蛔虫﹑姜片虫﹑小麦线虫等。寄生虫从寄主取得养分,有的还传染疾病,对寄主有害。【3】喻指依附别人过活的人。今多指剥削阶级或剥削者。{陈毅}《初游青岛》诗:“一切寄生蟲﹐滅迹不待言。觀此新氣象﹐使我開心顔。”{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帝国主义战争现时已到发生大变化的前夜﹐一切依靠帝国主义过活的寄生虫﹐不论如何蠢动于一时﹐他们的后台总是靠不住的﹐一旦树倒猢狲散﹐全局就改观了。”{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六章:“忽然﹐她在心里狠狠地责备起自己来--叫{白莉苹}拉了走﹐和她--和这一群资产阶级寄生虫去周旋﹐这﹑这是不是一种软弱?是不是温情?”
寄厝-汉语大词典
寄厝
【1】暂时停柩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恨海》第九回:“〔{鶴亭}〕到了{濟寧}﹐才知道妻子故了﹐擕了女兒﹐運柩到{滬}﹐暫在{廣肇山莊}寄厝。”
寄言-汉语大词典
寄言
【1】谓把某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诗文之中。{三国} {魏}{嵇康}《琴赋》序:“是故復之不足﹐則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宋书·谢灵运传论》:“自{建武}暨乎{義熙}﹐歷載將百﹐雖綴響聯辭﹐波屬雲委﹐莫不寄言上德﹐託意玄珠﹐遒麗之辭﹐無聞焉耳。”【2】犹寄语﹑带信。{明}{袁宏道}《祝雨》诗:“寄言行雨兒﹐莫下山頭去。”《楚辞·九章·思美人》:“願寄言於浮雲兮﹐遇{豐隆}而不將。”{唐}{元稹}《遣兴》诗之五:“寄言抱志士﹐日月東西跳。”
寄人籬下-汉语大词典
寄人籬下
【1】指借居他人门下。亦喻指因袭或依附别人。《南齐书·张融传》:“丈夫當删《詩》《書》﹐制禮樂﹐何至因循寄人籬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九:“他在工商界老是寄人篱下﹐是不甘心的。”{清}{薛雪}《一瓢诗话》二:“若一步一趨﹐描寫古人﹐已屬寄人籬下。”《红楼梦》第九十回:“{薛蝌}回到自己屋裏﹐吃了晩飯﹐想起{邢岫煙}住在{賈}府園中﹐終是寄人籬下;况且又窮﹐日用起居不想可知。”
寄生蜂-汉语大词典
寄生蜂
【1】昆虫。种类很多,体形较小,产卵管很长,多在粉蝶﹑黏虫﹑螟虫等幼虫或蛹内产卵。其幼虫能消灭农业害虫,对人类有利。
寄書郵-汉语大词典
寄書郵
【1】传送书信的人。邮为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故称。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問:‘郎何之?’答云:‘爲人作寄書郵。’”
寄地-汉语大词典
寄地
【1】寄放妻儿财货的地方。《国语·郑语》:“公説﹐乃東寄帑與賄﹐{虢}{鄶}受之﹐十邑皆有寄地。”按﹐帑﹐通“孥”。《国语·郑语》:“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韦昭}注:“妻子曰孥。賄﹐財也。”【2】暂时由他人代管的地方。《战国策·韩策一》:“公何不以{秦}爲{韓}求{潁川}於{楚}?此乃{韓}之寄地。”{鲍彪}注:“此本{韓}地﹐{楚}取之﹐故云。”{清}{恽敬}《西楚都彭城论》:“是故{三秦}者﹐{項王}之寄地也。”
寄似-汉语大词典
寄似
【1】寄送;奉赠。{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畫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無謙。”
寄父-汉语大词典
寄父
【1】义父。{张天翼}《大林和小林》第十九章:“{小林}和{乔乔}是没有家的﹐只有一个寄父﹐叫做{中麦}。”
寄傲-汉语大词典
寄傲
【1】寄托旷放高傲的情怀。{宋}{陆游}《休日留园中至暮乃归》诗:“盡道官身屬太倉﹐未妨寄傲向林塘。”{明}{汪廷讷}《狮吼记·赤壁》:“幽棲處﹐喜二客從予寄傲。斗酒藏家﹐鱸魚歸網﹐怎不向江頭遐眺!”{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晋}{陆云}《逸民赋》:“眄清霄以寄傲兮﹐泝凌風而頽歎。”{唐}{司空图}《连珠》:“苟慚白首而待聘﹐不若{滄洲}而寄傲。”
寄調-汉语大词典
寄調
【1】旧体词曲必须依照一定的调式进行写作,称寄调。亦借指写作上模仿其他作品的形式。{李广田}《马凡陀的山歌》:“《公共汽车抒情诗》是寄调{西蒙诺夫}的《等待着我罢》。”
寄倖-汉语大词典
寄倖
【1】谓寄托侥幸。{宋}{储泳}《祛疑说·覆射》:“覆射之法甚多。如覆命認錢之類﹐無非暗號﹐如左右多少之類﹐出于筭法﹐此不足道。惟一法用七言詩兩首括天下字﹐凡有音者皆包羅而不遺﹐兩詩各四十九字﹐分前後片﹐前片四十九字内以三字分上去入聲﹐一字爲疊﹐實四十五字耳。此四十五字分喉齒唇舌四音;後四十九字總括諸韻﹐合成反切。故天下字無不可知。人但見其或擊鑼鼓﹐或用片紙﹐反覆以錢﹐不知其以四十九字寄倖于此也。”
寄生草-汉语大词典
寄生草
【1】中药桑寄生的别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四·桑上寄生》:“此名寄寓他物而生﹐如鳥立于上﹐故曰寄生﹑寓木﹑蔦木。俗呼爲寄生草。”【2】曲牌名。属北曲仙吕宫。字数定格据《九宫大成谱》正格是三﹑三﹑七﹑七﹑七﹑七﹑七(七句)。可用作小令,也可用于套曲中。{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二章:“〔{寶玉}〕聽《寄生草》之曲﹐而悟立足之境;讀《胠篋》之篇﹐而作焚{花}散{麝}之想。”《红楼梦》第二二回:“這一出戲……是一套北《點絳唇》﹐鏗鏘頓挫﹐韻律不用説是好的了;只那詞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極妙﹐你何曾知道。”
寄止-汉语大词典
寄止
【1】犹寄住,寄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穀水》:“{洛陽}無主人﹐鄉里無田宅﹐寄止靈臺﹐或十日不炊。”《後汉书·列女传·姜诗妻》:“妻乃寄止鄰舍﹐晝紡夜績。”《周礼·地官·遗人》“野鄙之委積﹐以待羇旅”{汉}{郑玄}注:“羇旅﹐過行寄止者。”
寄殯-汉语大词典
寄殯
【1】临时埋葬或停放灵柩。{唐}{李华}《<萧颖士文集>序》:“君以先世寄殯{嵩條}﹐因之遷祔。終事﹐至{汝南}而殁。”{巴金}《秋》一:“{蕙表妹}死后﹐即寄殡在距城二十余里的{莲花庵}﹐简直无人照管。”
寄示-汉语大词典
寄示
【1】谓送给人看,示知。{宋}{苏轼}《与蔡景繁书》之六:“大篇或可追賦﹐果寄示﹐幸甚幸甚!”{蔡东藩}《後汉演义》第八五回:“{權}將來書閲畢﹐即寄示{周瑜}﹐{瑜}怎肯罷手﹐仍催{孫權}引兵就道。”
寄名鎖-汉语大词典
寄名鎖
【1】迷信习俗。怕小孩夭亡,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再用锁形饰物挂在项间,表示借神的命令锁住,称为“寄名锁”。《红楼梦》第三回:“〔{寶玉}〕仍舊帶着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
寄居官員-汉语大词典
寄居官員
【1】见“寄居官”。
寄棲-汉语大词典
寄棲
【1】谓暂时托身。{明}{袁宗道}《送别谢在杭司理东昌》诗:“一笑{平原}去﹐高才聊寄棲。”{唐}{清江}《春游司直城西鸬鹚溪别业》诗:“{越}客初投分﹐南枝得寄棲。”
寄係-汉语大词典
寄係
【1】寄托维系。{郭沫若}《少年时代·黑猫》:“在武夫专横之下﹐人的生命便寄系在一分颦笑之间。”{郭沫若}《沸羹集·中国文艺界贺苏联抗战周年》:“全世界都在和法西斯恶魔鏖战中﹐全世界人类都在渴望能够早一日从法西斯恶魔的血手中得到解放﹐因而全人类的注意和希望﹐也都集中和寄系在{苏联}前线的胜利上面了。”
寄形-汉语大词典
寄形
【1】寄托形体。《云笈七籤》第一〇二:“女顯其道﹐爲王仰嘯﹐天降洪雨﹐注水至丈﹐於是化形隱景而去。仍更寄形{王氏}之胞﹐運未應轉﹐方又受生﹐還爲女身。”
寄慨-汉语大词典
寄慨
【1】寄托感慨。{郭沫若}《评<离骚>以外的屈赋》:“《哀郢》的‘{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衆讒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僞名’﹐这是因为《庄子》有‘{堯}不慈﹐{舜}不孝’的说法﹐故引用以寄慨。”
寄紙-汉语大词典
寄紙
【1】指寄书信。{宋}{苏轼}《答宝月大师书》:“屢蒙寄紙﹐一一愧荷。”{清}{孙枝蔚}《喜妻子至江都》诗:“重看新寄紙﹐轉憶舊登樓。”
寄迹-汉语大词典
寄迹
【1】犹言暂时托身;借住。{清}{吴伟业}《题河渚图送胡彦远南归》诗:“同好四五人﹐招尋忘出處﹐寄迹依琳宫﹐雙{松}得儔侣。”{晋}{陶潜}《命子》诗:“寄迹風雲﹐冥兹愠喜。”{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一章一:“有这样的湖山﹐有这样的好邻居﹐我生平寄迹过的地方不少﹐总要以这儿为最接近理想了。”{唐}{许尧佐}《柳氏传》:“{天寶}末﹐盜覆二{京}﹐士女奔駭。{柳氏}以豔獨異﹐且懼不免﹐乃剪髮毁形﹐寄迹{法靈寺}。”
寄予-汉语大词典
寄予
【1】寄托。例如:人民对于青年一代寄予极大的希望。【2】指给予(同情﹑关怀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他们在许多时候﹐对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寄予满腔的同情﹐连他们的缺点也给以同情甚至鼓吹。”{艾青}《<春天>後记》:“我只不过是无数的乐队中的一个吹笛子的人﹐只是为这个时代所兴奋﹐对光明的远景寄予无限的祝福而已。”
寄書-汉语大词典
寄書
【1】传递书信。{宋}{陆游} 《箜篌谣寄季长少卿》之二:“寄書何時到﹐{江}{漢}春茫茫。”{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書{龍城}守﹐君驥何時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忽有客自{東粤}來﹐寄{陶生}函信。發之﹐則囑姊歸焉。考其寄書之日﹐即妻死之日。”{北周}{庾信}《竹杖赋》:“親友離絶﹐妻孥流轉;{玉關}寄書﹐{章臺}留釧。”《水浒传》第三一回:“他知道我殺了{閻婆惜}﹐每每寄書來與我﹐千萬教我去寨裏住幾時。”
寄生-汉语大词典
寄生
【1】依附他人而生活;亦指自己不劳动靠剥削别人而生活。{瞿秋白}《饿乡纪程》三:“于是我表姊的寄生中之寄生生涯﹐精神苦痛不可言喻。”《管子·八观》:“有地君國﹐而不務耕耘﹐寄生之君也。”{巴金}《<憩园>法译本序》:“不劳而获的金钱成了家庭灾祸的原因和子孙堕落的机会。富裕的寄生生活使得一个年轻人淹死在河里﹐使得一个阔少爷病死在监牢中﹐使得儿子赶走父亲﹐妻子不认丈夫。”【2】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外。亦指依附于他物而生长的生物。{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松顶生兰》:“有蘭寄生﹐長松杈椏間﹐可徑丈﹐葳蕤四垂。”《诗·小雅·頍弁》“蔦與女蘿﹐施于松柏”{毛}传:“蔦﹐寄生也。”《汉书·东方朔传》:“〔{郭舍人}〕乃覆樹上寄生﹐令{朔}射之。”{颜师古}注:“寄生者﹐芝菌之類﹐淋潦之日﹐著樹而生﹐形有周圜象窶數者﹐今{關中}俗亦呼爲寄生。非爲蔦之寄生寓木宛童有(林)〔枝〕葉者也。”{晋}{曹摅}《赠石崇》诗:“浮萍依水﹐寄生附林。”【3】寄居生存。{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七:“粲粲三珠樹﹐寄生{赤水}陰。”{汉}{东方朔}《七谏·初放》:“便娟之脩竹兮﹐寄生乎江潭。”【4】引申为戎装。{明}{王志坚}《表异录》卷五:“蟲爲寄生﹐軍裝亦名寄生。”【5】古代战马身上的一种装备,其形如扇如帚,树于马尻具装之上,以障蔽骑乘者的背部。《南史·齐纪上·高帝》:“時朝廷器甲皆充南討﹐帝軍容寡闕﹐乃編椶皮爲馬具裝﹐折竹爲寄生﹐夜舉火進軍。”《南齐书·东昏侯纪》:“帝於殿内騎馬從{鳳莊門}入{徽明門}﹐馬被銀蓮葉具裝鎧﹐雜羽孔翠寄生﹐逐馬左右衞從﹐晝眠夜起如平常。”【6】犹托生。旧时迷信。指人或家畜家禽死后转生世间。《云笈七籤》卷一〇二:“{丘曾}前生萬劫﹐已奉靈寳﹐功德未備﹐致寄生轉輪﹐至于今日。”
寄趣-汉语大词典
寄趣
【1】寄托情趣。{明}{胡应麟}《诗薮·六朝》:“{葛稚川}﹑{陶貞白}皆文士也﹐寄趣鉛汞耳。其詩文筆札﹐自足不死。”
寄附-汉语大词典
寄附
【1】犹依附。{刘半农}《琴魂》:“你那时的歌声真好啊!简直是她的灵魂﹐和全世界的玫瑰花的香味﹐一起寄附在你的声浪之中了!”【2】暂时附属。《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於府治設教授一員﹐量給廩生六名﹐其寄附{太平府}者﹐悉歸本學﹐嗣後續增其祭祀廩餼之用﹐則地方可安﹐文教可興。”【3】犹寄赠。{唐}{白居易}《元九以绿丝布白轻褣见寄》诗:“貧友遠勞君寄附﹐病妻親爲我裁縫。”
寄存-汉语大词典
寄存
【1】犹寄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亮臣}路過{天津}時﹐又把我寄存{杏農}處的行李帶了來。”《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他昨日忽然交給我一塊硯台﹐説是一個人寄存的;還説他走後定有人來取這硯台。”《三侠五义》第二九回:“没有銀子要銀子﹐及至有了銀子﹐他又説夤夜之間難拿﹐暫且寄存﹐明日再拿罷。可惡的狠!”
寄放-汉语大词典
寄放
【1】暂时存放。《水浒传》第二二回:“衆人登場了當﹐屍首把棺木盛了﹐寄放寺院裏﹐將一干人帶到縣裏。”《儿女英雄传》第八回:“那排插後面還寄放着一個説煞説不清的{安公子}﹐還得合他費無限的唇舌。”{洪深}《香稻米》第三幕:“这三只鸡不是我的﹐是{陈金福}托我拿来寄放在你们这里的。”【2】犹寄托。{郭沫若}《虎符》第一幕:“有时候我们妇女的希望﹐差不多就完全寄放在自己的儿女们身上。”
寄拜-汉语大词典
寄拜
【1】谓依托某人,结为亲属。{沈从文}《绅士的太太一年以後》:“绅士太太为绅士养了第五个少爷﹐寄拜给废物三姨太太作干儿子。”
寄鮓-汉语大词典
寄鮓
【1】《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孟仁}卒”{裴松之}注引《吴录》曰:“〔{孟仁}〕自能結網,毛以捕魚,作鮓寄母,母因以還之,曰:‘汝爲魚官,而以鮓寄我,非避嫌也。’”《晋书·列女传·陶侃母湛氏》:“{侃}少爲{尋陽縣}吏,嘗監魚梁,以一坩鮓遺母。{湛}氏封鮓及書,責{侃}曰:‘爾齒O,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后常以“寄鮓”称赞子孝母贤。{五代}{李瀚}《蒙求》:“{文伯}羞鼈﹐{孟宗}寄鮓。”{宋}{叶適}《詹鲁山解元以寿母求诗》诗:“寄鮓未垂訓﹐設鷄先賞音。”
寄付-汉语大词典
寄付
【1】委托;托付。《优婆塞戒经》卷三:“善男子﹐財物不應寄付四處:一者老人;二者遠處;三者惡人;四者大力。”{三国} {魏}{曹冏}《六代论》:“{始皇}聽{李斯}之偏説而絀其義﹐至身死之日﹐無所寄付;委天下之重於凡夫之手﹐託廢立之命於姦臣之口﹐至令{趙高}之誅鋤宗室。”
寄監-汉语大词典
寄監
【1】关押在监狱中。{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拿审》:“一一問明﹐須令寫立如虛甘坐認狀﹐將首人寄監或看守。”《三侠五义》第十一回:“將{葉阡兒}押下去寄監。”
寄書鴈-汉语大词典
寄書鴈
【1】{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后{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复至{匈奴}。{武}等“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係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单于不能隐匿,遂放还{苏武}等人。后因以雁称书信或送信的人,以“寄書雁”﹑“寄書鴻”﹑“鴻雁”称送信的人。{宋}{黄庭坚}《送刘季展从军雁门》诗之一:“千里荷戈防犬羊﹐十年讀書厭藜莧。試尋北産汗血駒﹐莫殺南飛寄書鴈。”
寄奉-汉语大词典
寄奉
【1】敬辞。谓通过邮递奉呈。{鲁迅}《书信集·致王志之》:“家兄嘱代汇洋貳拾元﹐今由邮局寄奉﹐希察收。”
寄養-汉语大词典
寄養
【1】谓暂安置某处供养。《朱子语类》卷一三〇:“{太祖}初定天下﹐將諸軍分隸州郡﹐特寄養耳。”【2】不在自己家里抚养。《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郎君﹐兒生非是家人﹐死非家鬼﹐雖門望之主﹐不是耶孃檢校之人。寄養十五年﹐終有離心之意。”【3】多指把子女托付给别人抚养。{巴金}《家》七:“他的父母早死了。他寄养在伯父的家里。”{午星}《一个红军女游击战士》:“这孩子出世后﹐便没有同我和{涣竞}见过一面﹐倘若他还活着﹐现在该是二十岁了。我们只记得他是被寄养在{宜春}南乡一带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其時本莊有一個小廝兒﹐祖家姓{言}﹐因是父母雙亡﹐寄養人家﹐就叫名‘寄兒’。”【4】谓将牲畜﹑家禽等分派或托付别人代养。{洪深}《香稻米》第三幕:“这个鸡是{陈金福}寄养在我们这里的﹐脚上的红布条子是做的记认。”{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江}北俵馬之役最稱苦累﹐而寄養之户尤多敗困﹐要其所以﹐則侵漁多而費用繁也。”
寄目-汉语大词典
寄目
【1】观看;注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猪嘴道人》:“{巘}望見﹐兀兀如癡﹐寄目不暫瞬。”{元}{张翥}《木兰花慢·次韵陈见心文学孤山向梅》词:“登臨﹑不堪寄目﹐但青山隱隱月紛紛。”{唐}{韩愈}《新修滕王阁记》:“〔{愈}〕倘得一至其處﹐竊寄目﹐償所願焉。”
寄居蟹-汉语大词典
寄居蟹
【1】节肢动物名。又称寄居虾。因寄居在空螺壳中得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一·蟹》:“寄居蚌腹者﹐蠣奴也﹐又名寄居蟹。”{士敏}《虎皮斑纹贝》:“‘这贝壳怎么会动?’她害怕地问。我说:‘里面藏着一只寄居蟹。’”
寄禄-汉语大词典
寄禄
【1】寄禄官。{宋}{陆游}《吏部郎中苏君墓志铭》:“以{紹熙}三年五月某甲子﹐遇疾捐館舍﹐享年六十有四﹐寄禄至朝請大夫。”
寄柬-汉语大词典
寄柬
【1】递送柬帖。《七侠五义》第三八回:“{顔生}無奈﹐只得説道:‘此事皆是愚兄之過。’便將{繡紅}寄柬之事説了。”
寄宿-汉语大词典
寄宿
【1】借宿;借住。《战国策·赵策一》:“今日臣之來也暮﹐後郭門﹐藉席無所得﹐寄宿人田中﹐傍有大叢。”{胡適}《谈新诗》:“{杜甫}的《石壕吏》﹐写一天晩上一个远行客人在一个人家寄宿﹐偷听得一个捉差的公人同一个老太婆的谈话。”{明}{唐顺之}《赈济移文》:“外來趁食之人﹐各於神廟寺觀寄宿﹐如寺觀難容﹐每人家安插二人﹑三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六回:“天氣不早了﹐恐怕多耽擱了﹐來不及出城﹐所以我先來知照一聲﹐倘來不及出城﹐便到這裏寄宿。”{唐}{高適}《寄宿田家》诗:“今夜早應還寄宿﹐明朝拂曙與君辭。”【2】学生在学校宿舍里住宿。如:寄宿生;寄宿学校。
寄宿生-汉语大词典
寄宿生
【1】在学校住宿的学生。{丁玲}《母亲》:“寄宿生慢慢多了起来﹐寄宿生更比较勤奋﹐都是些好胜的姑娘。”
寄音-汉语大词典
寄音
【1】传递音信;传递书信。{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學士大人攜家遠謫﹐朝中舊僚友﹐也要常常寄音回去。”{晋}{陆机}《拟<行行重行行>》诗:“驚飈褰反信﹐歸雲難寄音。”{宋}{梅尧臣}《方在许昌幕内弟滁州谢判官有书邀余诗》诗:“從事{滁陽}去﹐寄音苦求詩。”{明}{刘基}《江神子·次刘宗保韵》词:“鈞天虎豹守重關﹐隔人間﹐寄音難。”
寄押-汉语大词典
寄押
【1】把未经审判的罪犯暂时拘禁。{柳青}《铜墙铁壁》第九章:“{尚生光}首先后悔这种案子和一般的犯人不同﹐开始就不该让在仓窑里寄押。”蒲剧《薛刚反朝》第二场:“你可知{宋廉}前来{阳河}时节﹐{張台}老贼恐我来此有变﹐已将{老田}寄押在监。”{柳青}《铜墙铁壁》第八章:“原来区上没有专门的禁闭窑﹐临时寄押犯人都在一个小仓窑里。”
寄藏-汉语大词典
寄藏
【1】犹贮藏。{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來書云:元神﹑元氣﹑元精必各有寄藏發生之處﹐又有真陰之精﹑真陽之氣云云。”【2】谓依制迁神主而藏于祖庙。《礼记·祭法》“去祧爲壇”{唐}{孔颖达}疏:“若是昭行﹐寄藏{武王}祧;若是穆行﹐即寄藏{文王}祧。不得四時而祭之。”
寄費-汉语大词典
寄費
【1】邮寄信件﹑物品等所需的费用。
寄汲-汉语大词典
寄汲
【1】指取别家的井水。《淮南子·览冥训》:“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
寄聲-汉语大词典
寄聲
【1】托人传话。{晋}{陶潜}《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诗:“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清}{支机生}《珠江名花小传》卷三:“屢託人寄聲邀予﹐因事冗未往。”{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黨項羌}掠{回鶻}貢物﹐{遵誨}寄聲誚讓之﹐{羌}懼﹐即遣使謝﹐歸其所掠。”《汉书·赵广汉传》:“{界上}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爲致問?”
寄書桃-汉语大词典
寄書桃
【1】相传{芜湖}有从{蜀}地移植来的一种桃树,高三四尺,与山桃一样。桃子成熟时,核自裂开,仁自脱落,塞进别的东西,过一夜又自行闭合。人们往往把写好的小诗或书信塞入其中,以赠亲友,故有此称。见{清}{章大来}《後甲集·记物》。
寄命-汉语大词典
寄命
【1】寄存之命。喻短暂的生命。《晋书·皇甫谧传》:“人之死也﹐精歇形散﹐魂無不之﹐故氣屬于天;寄命終盡﹐窮體反真﹐故尸藏于地。”【2】犹寄身,托身。《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若罪在難除﹐必不見置﹐當奉還土地民人﹐寄命{交州}﹐以終餘年。”《艺文类聚》卷七引{汉}{杜笃}《首阳山赋》:“聞西伯{昌}之善教﹐育年艾於胡耉﹐遂相攜而隨之﹐冀寄命乎餘壽。”{唐}{张九龄}《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黔首無寄命﹐赭衣相追逐。”{清}{黄景仁}《洞庭行赠王大归包川》诗:“蠻煙瘴雨土卑濕﹐留我寄命於此鄉。”{宋}{曾巩}《邪溪祈雨文》:“今麥苗將槁﹐稻種未布﹐而春既盡矣﹐若又不雨至於十日﹐則麥必盡死﹐稻不可種﹐民將安所寄命乎?”【3】以重任相委托。《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清}{钱谦益}《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李淑元祖母庄氏赠淑人制》:“矢志立孤﹐童稚伶仃﹐有託孤寄命之節;尊章衰老﹐有送往事居之忠。”{晋}{葛洪}《抱朴子·行品》:“勞謙沖退﹐救危全信﹐寄命不疑﹐託孤可保。”《梁书·侯景传》:“夫敵國相伐﹐聞喪則止﹐匹夫之交﹐託孤寄命;豈有萬乘之主﹐見利忘義者哉。”
寄語-汉语大词典
寄語
【1】传话,转告。{南朝} {宋}{鲍照}《代少年时至衰老行》:“寄語後生子﹐作樂當及春。”《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寄語昏污諸酷吏﹐遠在兒孫近在身。”{唐}{刘希夷}《晩春》诗:“寄語同心伴﹐迎春且薄妝。”{清}{纳兰性德}《鹧鸪天·送梁汾南还时方为题小影》词:“憑寄語﹐勸加餐﹐桂花時節約重還。”{陈毅}《送人赴泰州谈判抗日合作》诗:“憑君寄語强梁輩﹐摩擦自戕慎厥初。”
寄生囊-汉语大词典
寄生囊
【1】佛道指人的躯体。{宋}{陶穀}《清异录·释族》:“{梓潼}{雙燈寺}僧書一頌曰‘撞來好箇寄生囊’云云﹐趺坐而化。”
寄觀-汉语大词典
寄觀
【1】谓凭借外物进行观察。《宋书·王僧达传》:“臣非惟寄觀世路﹐謬識其難﹐即之於身﹐詳見其弊。”
寄任-汉语大词典
寄任
【1】指所委托的重要职任。{宋}{范仲淹}《润州谢上表》:“臣之所言﹐殊未盡意。重煩上聽﹐再貶遠方﹐削天閣之班資﹐奪神州之寄任。”{宋}{曾巩} 《奏复吴中复差遣状》:“欲召至左右﹐使典司獻納﹐或委以藩鎮﹐使剸治煩劇﹐必能上副憂勤﹐不負寄任。”{隋}{江总}《为沈君理让仆射领吏部表》:“必大廈之棟梁﹐總其寄任;亦巨川之舟楫﹐未有綿力薄材。”【2】托付重任。{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上》:“況全{蜀}重地﹐數十年間﹐碩德名臣﹐方可寄任。”{宋}{苏轼}《与汪道济书》之二:“某見報移{汶}上﹐而勑未下。老病不堪寄任﹐方欲力辭﹐未知得免否。”《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二年》:“六月﹐甲戌﹐{鴻漸}來自{成都}﹐廣爲貢獻﹐因盛陳利害﹐薦{旰}才堪寄任。”
寄居官-汉语大词典
寄居官
【1】指本为朝廷官员,而今返里家居的人。亦称“[私居官]”﹑“[寄居官員]”。{宋}{赵昇}《朝野类要·称谓》:“寄居官﹐又名私居官。不以客居及本貫土著﹐皆謂之私居﹑寄居。其義蓋有官者﹐本朝廷仕宦也。”《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潭州}也有幾個寄居官員﹐見{崔寧}是行在待詔﹐日逐也有生活得做。”
寄帑-汉语大词典
寄帑
同“[寄孥]”【1】《孔丛子·居卫》:“所願者唯君修禮義﹐富百姓﹐而{伋}得寄帑於君之境内﹐從襁負之列﹐其榮多矣。”
寄生蠅-汉语大词典
寄生蠅
【1】昆虫名。体多黑色或灰色,生有刚毛。常用以防治害虫。但对养蚕业有妨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