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審

審(審)是什么意思

  • 不審-汉语大词典

    不審

    【1】不知。《战国策·楚策四》:“{汗明}憱焉﹐曰:‘{明}願有問君﹐而恐固﹐不審君之聖孰與{堯}也?’”《汉书·英布传》:“謁者{隨何}進曰:‘不審陛下所謂。’”{宋}{曾巩}《与杜相公书》:“春喧﹐不審尊候如何﹐伏惟以時善保尊重﹐不勝鄙劣之望。”{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此怪非鬼非狐﹐不審何物。”【2】不察;未审察。《吕氏春秋·察微》:“公怒不審﹐乃使{郈昭伯}將師徒以攻{季氏}。”{高诱}注:“審﹐詳也。”【3】不慎重;不周密。《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且下之化上疾于景響﹐舉錯不可不審也。”{宋}{曾巩}《与王介甫第二书》:“致此者豈有他哉﹐思之不審而已矣!”{明}{方孝孺}《绿畴轩记》:“{黄}君{公謹}以學行重於鄉﹐鄉民有疑必問焉﹐有愬必赴焉﹐有乏必求焉。{黄君}應之不倦而處未嘗不審。”【4】不准,不确。{汉}{贾谊}《惜誓》:“苦稱量之不審兮﹐同權而就衡。”【5】指不清楚。《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員外遠觀不審﹐近睹分明﹐正是向日化香羅木的和尚。”

  • 再審-汉语大词典

    再審

    【1】重新审查。【2】法学用语。法院对已经审理终结的案件依法重新审理。

  • 兩審終審制-汉语大词典

    兩審終審制

    【1】诉讼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我国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和裁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和裁定确有错误,可在规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或抗诉。上一级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二审判决和裁定,就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 原審-汉语大词典

    原審

    【1】下级法院审理终结的案件,经由上诉程序或特别程序而移送上级法院时,该下级法院的审理称为原审。昆曲《十五贯》第四场:“{无锡县}的原审﹐{常州县}的复审﹐都爷的朝审都过去了﹐三审定案﹐木已成舟﹐你就是真冤枉﹐也是难以挽回了。”

  • 傍觀者審, 當局者迷-汉语大词典

    傍觀者審, 當局者迷

    【1】谓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迷惑糊涂。{宋}{马永卿}《懒真子》卷三:“夫爲人畫策﹐則工;若自爲計﹐多拙。故曰傍觀者審﹐當局者迷。”

  • 傳審-汉语大词典

    傳審

    【1】法院发出传票,通知当事人到庭听候审讯。

  • 公開審判-汉语大词典

    公開審判

    【1】指法院审理案件公开进行。在我国﹐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犯罪案件外﹐一律公开进行。

  • 公審-汉语大词典

    公審

    【1】共同标准。《慎子·威德》:“蓍龜所以立公識也﹐權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審也﹐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凡立公所以棄私也。”【2】公开审判。{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七:“{赵玉林}跟{萧队长}合计一下﹐就宣布道:‘咱们这会﹐开到这疙疸﹐明儿开公审大会。大伙早点吃饭﹐早些到会﹐不要拉后。’”{陈其通}《万水千山》第三幕第二场:“这个反革命分子﹑阶级敌人罪大恶极﹐呸!开个公审大会﹐枪毙他!”

  • 真審-汉语大词典

    真審

    【1】犹言确知﹐真正明悉。{南朝} {梁}{陶弘景}《真诰·运象篇一》:“世人之思慮﹐何得事事真審耶?”

  • 凝審-汉语大词典

    凝審

    【1】庄重谨慎。{宋}{叶適}《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公諱{行簡}﹐字{仲可}﹐學不爲舉子﹐達於世用﹐器度凝審﹐登{紹興}進士第。”

  • 刑事審判庭-汉语大词典

    刑事審判庭

    省称“[刑庭]”亦称“[刑事法庭]”【1】我国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组织机构。

  • 判審-汉语大词典

    判審

    【1】犹审判。{宋}{丁谓}《丁晋公谈录》:“嘗有一臣僚判審刑院﹐因進呈一官員犯贓罪案。”

  • 刺審-汉语大词典

    刺審

    【1】谓深入审理。《新唐书·李逊传》:“有大獄﹐論死者十餘囚﹐{方玄}刺審其冤﹐悉平貸之。”

  • 參審-汉语大词典

    參審

    【1】参与审理。《南史·谢晦传》:“{晦}時正直﹐喜甚﹐自入閤參審。”《晋书·高密文献王泰传》:“公爲宰相﹐不可輕動。且夜中倉卒﹐宜遣人參審定問。”

  • 射幸數跌, 不如審發-汉语大词典

    射幸數跌, 不如審發

    【1】古代谚语。比喻侥幸求利而多次失败﹐不如审慎从事而一举成功。《资治通鉴·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諺曰:‘射幸數跌﹐不如審發。’”{胡三省}注:“跌﹐差也。射數差而不中﹐不如審而後發也。”《三国志·蜀志·谯周传》:“諺曰:‘射幸數跌﹐不如審發。’是故智者不爲小利移目﹐不爲意似改步。”

  • 對審-汉语大词典

    對審

    【1】到庭受审。《醒世姻缘传》第十七回:“如今農忙耕麥之際﹐免解京對審。”《歧路灯》第三十回:“飲酒中間﹐誇一陣怎的衙門得權;説一陣明日對審怎的回話。”

  • 大審-汉语大词典

    大審

    【1】{明}代刑制﹐每五年朝廷命司礼太监会同三法司堂上官审理刑狱﹐谓之大审。《明史·刑法志二》:“{成化}十七年命司禮太監一員會同三法司堂上官﹐於大理寺審録﹐謂之大審。{南京}則命内守備行之﹐自此定例﹐每五年輒大審。”{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审平反纪略》:“凡遇丙辛之年﹐即特勅司禮監掌印太監一員﹐前往三法司録囚﹐名曰大審。”

  • 奏審-汉语大词典

    奏審

    【1】奏请君上审定。《宋史·职官志一》:“{紹聖}五年﹐詔臣僚上殿劄子﹐中書省進呈取旨;其承受傳宣﹑内降﹐非有司所可行者﹐申中書省或樞密院奏審。”{宋}{周密}《齐东野语·诛韩本末》:“是夕之事﹐{彌遠}(禮部侍郎{史彌遠})稱有密旨。{錢參政}({錢象祖})欲奏審﹐{史}下許曰:‘事留﹐恐泄。’遂行之。”

  • 唤審-汉语大词典

    唤審

    【1】传唤审讯。{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审讼》:“午時升堂﹐將公座移置捲棚﹐必照牌次序唤審﹐不可臨時更改。”

  • 嚴審-汉语大词典

    嚴審

    【1】严加审讯。《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即將本犯拿獲﹐嚴審究報﹐以便按律治罪。”

  • 復審-汉语大词典

    復審

    【1】对案件的再一次审理。昆曲《十五贯》第四场:“事到如今﹐{无锡县}的原审﹐{常州府}的复审﹐都爷的朝审﹐三审定案﹐木已成舟﹐你就是真有冤枉﹐也是难以挽回的了。”【2】对稿件的第二次或中间层次的审阅。凡是第二次审阅就定稿的,既是复审,又是决审。

  • 寒審-汉语大词典

    寒審

    【1】{明}代于冬月审理囚犯,并予减等处理的一种措施。无常制。《明史·刑法志三》:“歷朝無寒審之制﹐{崇禎}十年﹐以{代州}知州{郭正中}疏及寒審﹐命所司求故事。尚書{鄭三俊}乃引數事以奏﹐言:‘……嗣後﹐{世宗}﹑{神宗}或以災異修刑﹐或以覃恩布德。寒審雖無近例﹐而先朝寬大﹐皆所宜取法者。’奏上﹐帝納其言。”《明史·郑三俊传》:“{代州}知州{郭正中}因天變﹐請舉寒審之典。”

  • 審-汉语大词典

    “[审]”的繁体字。《廣韻》式荏切,上寢,書。【1】详细;仔细。《敦煌变文集·董永变文》:“人生在世審思量﹐暫時吵鬧有何妨﹔大衆志心須浄聽﹐先須孝順阿耶娘。”{南朝 宋}{何承天}《达性论》:“事簡則不擾﹐不擾則神明靈﹐神明靈則謀慮審。”《书·顾命》:“病日臻。既彌留﹐恐不獲誓言嗣﹐兹予審訓命汝。”{孙星衍}疏﹕“《説文》云﹕‘詳﹐審議也。’審亦爲詳。”{清}{吴炽昌}《客窗闲话·义丐》:“小人無罪﹐懷寳其罪﹐籌之審矣﹐非所願也。”【2】明白;清楚。{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由此言之﹐勇怯﹐勢也﹔强弱﹐形也﹐審矣!”《新唐书·儒学传下·元行冲》:“當局稱迷﹐傍觀必審。”{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鬼貴音近﹐或鬼呼先生爲貴人﹐先生聽未審也。”《公孙龙子·白马》:“故黄﹑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严复}《救亡决论》:“蓋非西學洋文﹐則無以爲耳目﹐而舍格致之事﹐將僅得其皮毛﹐眢井瞽人﹐其無救于亡也審矣。”【3】审查;审核。如﹕审计监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凤宁徽》:“其派丁多﹐故其審户不得不密。”【4】慎重。《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是故審行信令﹐禍福賞罰﹐以制死生。”{宋}{王安石}《上蒋侍郎书》:“時未可而進﹐謂之躁﹐躁則事不審而上必疑。”《吕氏春秋·音律》:“修别喪記﹐審民所終。”{高诱}注﹕“審﹐慎。”《韩非子·存韩》:“故曰﹕‘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審用也。”【5】详究;细察。{明}{张煌言}《上延平王书》:“竊聞舉大事者﹐先在人和﹔立大業者﹐尤在地利……則人和地利﹐審之不可不精也。”《书·说命上》:“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我恰纔覷了他面目﹐審了他脈息﹐你摸他這半身子如火相似﹐他害的是熱病。”{鲁迅}《坟·人之历史》:“環世界一周﹐歷審生物﹐因悟物種所由始。”《史记·淮阴侯列传》:“故知者决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豪氂之小計﹐遺天下之大數。”【6】真实。《战国策·秦策一》:“爲人臣不忠當死﹐言不審亦當死。”{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六:“臣實得報﹐恐未審﹐候旦夕得其詳﹐方議奏聞﹐自寬聖慮。”【7】指询问。{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十一娘}亦審里居。女答言﹕‘妾{封氏}﹐第三﹐近在鄰村。’”【8】古代计算羽毛的量词。犹束。《周礼·地官·羽人》:“凡受羽﹐十羽爲審﹐百羽爲摶﹐十摶爲縳。”{郑玄}注﹕“審﹑摶﹑縳﹐羽數束名也。”【9】副词。确实,果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審如是﹐{乘}乃不特始創七體﹐且亦肇開五古者矣。”《管子·小称》:“審行之身毋怠﹐雖夷貉之民﹐可化而使之愛﹔審去之身﹐雖兄弟父母﹐可化而使之惡。”{晋}{葛洪}《抱朴子·诘鲍》:“審能如此﹐乃聖主也。”【10】姓。{汉}有{审食其}。见《史记·陈丞相世家》。【11】察知;知道。{管桦}《怕水的人》:“自古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早脱下鞋和袜﹐未审明朝穿不穿。”《墨子·小取》:“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明公蒙塵路次﹐群下不寧﹐不審尊體起居何如?”《剪灯新话·滕穆醉游聚景园记》:“生聞此言﹐審其爲鬼﹐亦無所懼。”【12】审问;审讯。《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御史聽罷﹐喝散衆人﹐明日再審。”{{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九章:“下午审过的那几个﹐同时处决!”《三侠五义》第二七回:“{包公}聽了‘星主’二字﹐便想起﹐‘當初審烏盆﹐後來又在{玉宸宫}審鬼寃魂﹐皆稱我爲星主。’”【13】通“[瀋]”。水深处。《庄子·应帝王》﹕“鯢桓之審爲淵﹐止水之審爲淵,流水之審爲淵。”一说﹐審当为“蟠”,又作“潘”。水回旋处。见{陆德明}释文。

  • 審批-汉语大词典

    審批

    【1】审查批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岑溪县收支计划》:“严格执行审批制度﹐按计划办事。”

  • 審辨-汉语大词典

    審辨

    【1】审慎辨别。{汉}{蔡邕}《贞定直父碑》:“其接友也﹐審辨真僞﹐明于知人。”{田北湖}《论文章源流》:“自天下不官﹐文書專司於卜祝﹐取天下之私著﹐審辨而淘汰之﹐有不合於法憲﹐足以亂政者﹐皆屏除之。”

  • 審刑-汉语大词典

    審刑

    【1】见“審刑院”。

  • 審守-汉语大词典

    審守

    【1】谨慎地守护。《礼记·昏义》:“婦順者﹐順於舅姑﹐和於室人﹐而后當於夫﹐以成絲麻布帛之事﹐以審守委積蓋藏。”

  • 審數-汉语大词典

    審數

    【1】讲究统治方法。《新唐书·算地》:“今世主欲辟地治民﹐而不審數;臣欲盡其事﹐而不立術﹐故國有不服之民﹐主有不令之臣。”《商君书·算地》:“聖人審權以操柄﹐審數以使民。”

  • 審度-汉语大词典

    審度

    【1】审定长度标准。《汉书·律历志上》:“今廣延群儒﹐博謀講道﹐修明舊典﹐同律﹐審度﹐嘉量﹐平衡﹐鈞權﹐正準﹐直繩﹐立于五則﹐備數和聲﹐以利兆民﹐貞天下於一﹐同海内之歸。”

  • 審判庭-汉语大词典

    審判庭

    【1】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诉讼案件的组织机构。审判庭由庭长一人﹑副庭长和审判员若干人组成。【2】为审理每一具体案件而成立的审判组织。

  • 審單-汉语大词典

    審單

    【1】犹审判书。《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我也不寫審單﹐着差人押出﹐待事完回話﹐把原詞與你銷訖便了。”{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释看语》:“看語即審單也﹐亦曰讞語。”

  • 審密-汉语大词典

    審密

    【1】详尽严密。《管子·幼官》:“六紀審密﹐賢人之守也。”

  • 審觀-汉语大词典

    審觀

    【1】仔细观察。{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下:“陛下審觀﹐今日謀議之臣﹐孰如{趙普};將帥之良﹐孰如{彬}{美}。”

  • 審别-汉语大词典

    審别

    【1】审察辨别。《後汉书·黄琼传》:“陛下不加清澂﹐審别真僞﹐復與忠臣並時顯封﹐使朱紫共色﹐粉墨雜蹂。”{{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十四:“{锦华}一壁走一壁侧耳审别﹐‘好象是{王先生}的声音。’”

  • 審官-汉语大词典

    審官

    【1】审官院的省称。{宋}{江休复}《江邻幾杂志》:“御史臺閣門﹐移文用僚頭牒。{章郇公}判審官院﹐{張觀}爲中丞﹐常用此例移審官。時{章}爲翰林學士﹐辨之﹐{張}以故事而止。”【2】考察提拔官吏。《诗·周南·卷耳序》:“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孔颖达}疏:“欲令君子求賢德之人﹐審置於官位。”《北史·卢恺传》:“古者﹐登高能賦﹐可爲大夫。求賢審官﹐理須詳慎。”

  • 審練-汉语大词典

    審練

    【1】审慎精细。《北史·崔昂传》:“頃者官司糾察﹐多不審練﹐乃聞緣淺入深﹐未有雪大爲小﹐咸以畏避嫌疑﹐共相殘刻。”

  • 審賞-汉语大词典

    審賞

    【1】奖赏分明。{晋}{葛洪}《抱朴子·臣节》:“明刑而不濫乎所恨﹐審賞而不加乎附己。”《墨子·备梯》:“審賞行罰﹐以静爲故﹐從之以急﹐毋使生慮。”{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大夫{曳庸}曰:‘審賞則可戰也。審其賞﹐明其信﹐無功不及﹐有功必加﹐則士卒不怠。’”

  • 審核-汉语大词典

    審核

    【1】见“審覈”。

  • 審勘-汉语大词典

    審勘

    【1】审讯查问。《宋史·刑法志三》:“{景定}元年……甚者有十餘年不決之獄﹐仰提刑司守臣審勘。”【2】查看核实。《旧唐书·食货志下》:“户部奏……諸道遭災旱﹐請委所在長吏﹐差清强官審勘﹐如實有水旱處﹐便任先從貧下不支濟户給貸。”

  • 審册-汉语大词典

    審册

    【1】经过审查核对后所造的详明表册。{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编审·攒造审册》:“攢造審册﹐即將逐日審過。各里甲紅單﹐照造册稿﹐分立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四柱……送内衙磨對無差﹐取具總里書册房等甘結存案﹐方發房攢造。”

  • 審謀-汉语大词典

    審謀

    【1】周密谋划。{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连城》:“志恐不遂﹐尚宜審謀﹐不然﹐生後何能自由?”《管子·幼官》:“審謀章禮﹐選士利械﹐則覇。”

  • 審閲-汉语大词典

    審閲

    【1】审查阅读。{袁鹰}《悲欢·不灭的诗魂》:“晩上修改社论和文章﹐审阅每天的报纸大样﹐签字付印。”{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收到你的画时﹐雖颇想加以赞美﹐但细加审阅后﹐便采取攻击方针。”

  • 審究-汉语大词典

    審究

    【1】指询问,追问。{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荷花三娘子》:“春風一度﹐即别東西﹐何勞審究﹐豈將留名字作貞坊耶?”【2】仔细研究。{清}{陈确}《与吴仲木书》:“深有望吾同志之士﹐共相審究﹐定爲不刊﹐以少救貧愚之萬一。”【3】审问查究。{明}{唐顺之}《叙广右战功》:“遂出巢數里﹐遇平地﹐度賊援所不至﹐則停軍審究﹐其爲劇賊家婦女牛畜者收之。”《三国演义》第四回:“至夜分﹐縣令唤親隨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後院中審究。”

  • 審查-汉语大词典

    審查

    【1】调查核实并评定是否正确﹑妥当。{胡適}《国语文法概论》第四篇:“前年某省编了一部国语教科书﹐送到教育部请审查。”{巴金}《等着﹐盼着》:“他老了﹐病了﹐可是大清早还得去‘上班’﹐去接受审查﹐接受批判。”{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五章:“这天早晨﹐他正在审查广播节目﹐师政治部打来了电话。”

  • 審名-汉语大词典

    審名

    【1】审定名分。《韩非子·扬权》:“故審名以定位﹐明分以辯類。”

  • 審喻-汉语大词典

    審喻

    【1】明白地告知。{唐}{李邕}《柱府长史程府君神道碑》:“静守憲矩﹐審喻寀寮﹐官師有章﹐人吏不黷。”《礼记·文王世子》:“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宋}{曾巩}《讲官议》:“古之教世子之法……示之以道者﹐以審喻之爲淺﹐故不爲也。”

  • 審諭-汉语大词典

    審諭

    【1】指太子的师傅对太子的明白开导。语本《礼记·文王世子》:“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喻,通“諭”。{南朝} {梁}{陆倕}《为豫章王庆太子出宫表》:“伏維皇太子道契生知﹐照均天縱﹐不藉審諭之功﹐無待温文之輔。”{唐}{刘肃}《大唐新语·褒锡》:“太子謂之曰:‘飛刀膾鯉﹐調和鼎食﹐公實有之﹐至於審諭弼諧﹐固屬{李綱}矣。’”《旧唐书·姚珽传》:“時{節愍太子}舉事不法﹐{王廷}前後上書進諫……所冀講席談筵﹐務盡忠規之道;披文擿句﹐方資審諭之勤。”

  • 審諦-汉语大词典

    審諦

    亦作“[審諟]”【1】仔细考察或观察。{蔡元培}《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演说词》:“就教育家之眼光審諦小説﹐固必取隱惡揚善之意。”{宋}{程大昌}《演繁露·寝庙游衣冠》:“{陸機}作文以譏切之﹐但知搜剔其過﹐不復審諦其自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審諦之﹐短小﹐黑赤色﹐頓非前物。”【2】精当;确当。{宋}{陆游}《南唐书·徐锴传》:“少精小學﹐故所讎書尤審諦。”{徐特立}《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用字審諦﹐則文章精確﹐於屬文有益。”【3】详备,周备。{汉}{班固}《白虎通·封禅》:“五帝禪於亭亭之山﹐亭亭者﹐制度審諟﹐道德著明也。”【4】慎密。《尚书大传》卷五:“帝者任德設刑﹐以則象之﹐言其能行天道﹐舉錯審諦也。”

  • 審判員-汉语大词典

    審判員

    【1】我国各级人民法院担任审判职务的人员。

  • 審判長-汉语大词典

    審判長

    【1】法院主持合议庭审判的人员。法院院长或庭长参加审判案件时,自任审判长。在他们不参加的情况下,由他们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

  • 審知-汉语大词典

    審知

    【1】由审察而明白。亦指清楚地知道,确知。《管子·君臣下》:“昔者﹐聖王本厚民生﹐審知禍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後汉书·冯衍传上》:“{永衍}審知{更始}已殁﹐乃共罷兵﹐幅巾降於{河内}。”{唐}{韩愈}《答杨子书》:“審知足下之才﹐充其容也。”{清}{姚鼐}《宋双忠祠碑文》:“昔{蜀漢}{霍弋羅憲}據郡不降{魏}﹐及審知後主内附﹐然後釋兵歸命。”

  • 審斷-汉语大词典

    審斷

    【1】审判;裁决。{清}{俞樾}《茶香室续钞·正音书院》:“其敷奏對揚仍有不可通曉王語﹐則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讀訓諭﹐審斷詞訟。”{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上》:“如謂當道挾恨﹐審斷不公﹐准其登報以告天下。”

  • 審察-汉语大词典

    審察

    【1】明察;仔细考察。{唐}{韩愈}《与少室李拾遗书》:“由拾遺公而使天子不盡得良臣﹐君子不盡得顯位﹐庶人不盡得惠利﹐其害不爲細﹐必望審察而遠思之。”{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清}{唐甄}《潜书·卿牧》:“雖有所蔽﹐形於别奏﹐流於謡諺……皆可審察而知之。”《管子·版法解》:“故能審察﹐則無遺善﹐無隱姦。”【2】明晰。{汉}{刘向}《说苑·臣术》:“君耳目聰明﹐思慮審察﹐君其得聖人乎?”【3】犹审查。《再生缘》第二六回:“如有番營奸細者﹐立時審察與追拿。”

  • 審權-汉语大词典

    審權

    【1】慎重运用权势。《商君书·算地》:“聖人審權以操柄﹐審數以使民。”

  • 審時度勢-汉语大词典

    審時度勢

    【1】分析时势,估计其发展趋向。{明}{张居正}《与李太仆渐庵论治体》:“然審時度勢﹐政固宜爾﹐且受恩深重﹐義當死報﹐雖怨誹有所弗恤也。”{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师古》:“漫言法古﹐而不審時度勢以圖之﹐鮮有不敗者也。”{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他对中央文件又信又不全信﹐再根据谣言﹑猜测﹑小道消息和自己的丰富想象﹐审时度势﹐决定自己的工作态度。”

  • 審慮-汉语大词典

    審慮

    【1】仔细考虑。{叶圣陶}《微波》:“那闪闪的火焰--要告诉她而且要她藏在心里的一句话--几次要冒出来﹐但每次再一审虑的结果都把它压了下去。”《管子·宙合》:“静默以審慮﹐依賢可用也。”{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七曜》:“吾以{蔡氏}此説審慮之﹐知其不當﹐其{蔡氏}平昔所著之書莫不多差矣。”

  • 審曲-汉语大词典

    審曲

    【1】见“審曲面埶”。

  • 審判權-汉语大词典

    審判權

    【1】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审理和判决刑事﹑民事等案件的权力。

  • 審罰-汉语大词典

    審罰

    【1】谓刑罚分明。《新唐书·魏徵传》:“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雜﹐必懷之以德﹐待之以信﹐厲之以義﹐節之以禮﹐然後善善惡惡﹐審罰而明賞﹐無爲之化﹐何遠之有。”《国语·吴语》:“大夫{苦成}進對曰:‘審罰則可以戰乎?’”

  • 審聲-汉语大词典

    審聲

    【1】古指辨别宫。商﹑角﹑徵﹑羽五声。《礼记·乐记》:“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2】辨别金鼓之声。《国语·吴语》:“大夫{臯如}進對曰:‘審聲則可以戰乎?’”【3】通晓声韵﹑格律。{明}{何景明}《<明月篇>序》:“意調若髣髴四子﹐而才質猥弱﹐思致庸陋﹐故摛詞蕪紊﹐無復統飭﹐姑録之﹐以俟審聲者裁制焉。”

  • 審决-汉语大词典

    審决

    【1】见“審決”。

  • 審辦-汉语大词典

    審辦

    【1】审查办理。《清史稿·定安亲王永璜传》:“步軍統領衙門但准收呈﹐例不審辦﹐而{載銓}不識大體﹐任意顛倒。”{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二:“{江西}有疑獄控部者﹐奉旨交制審辦﹐疊訊不服。”

  • 審細-汉语大词典

    審細

    【1】详细﹑仔细。{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後集·杜子美》:“{李濟翁}殊不審細﹐乃以籞爲藥﹐遂穿鑿爲説。”《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子胥}賢士﹐逆知阿姊之情﹐審細思量。”{唐}{周繇}《以人葠遗段成式》诗:“慚非{叔子}空持藥﹐更請{伯言}審細看。”{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謝公}云:{劉尹}語審細。”

  • 審發-汉语大词典

    審發

    【1】审慎于始发之际。《三国志·蜀志·谯周传》:“諺曰:‘射幸數跌﹐不如審發。’是故智者不爲小利移目﹐不爲意似改步。”

  • 審顧-汉语大词典

    審顧

    【1】仔细察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藏虱》:“發而視之﹐蝨薄如麩﹐置掌中審顧之。”【2】谓仔细观察自己。{清}{许秋垞}《闻见异辞·炼丹》:“嗣後到轉輪殿上﹐但覺身體忽輕﹐豁目審顧﹐知已忽爲嬰兒。”【3】引申为前瞻后顾。{李大钊}《时》:“我们不要迟疑审顾的误了好时光﹐更不要此猜彼忌的留下恶痕迹。”{清}{龚自珍}《明良论》三:“然而因閲歷而審顧﹐因審顧而退葸﹐因退葸而尸玩﹐仕久而戀其籍﹐年高而顧其子孫﹐傫然終日﹐不肯自請去。”

  • 審録-汉语大词典

    審録

    【1】犹审讯。《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元來捕人拿了强盜﹐每至審録﹐俱要原捕押解。”{清}{恽敬}《後二仆传》:“{明光}赴州審録﹐于路自恨曰:‘縣官在﹐吾不至是也。’”《明史·成祖纪三》:“自今在外諸司死罪﹐咸送京師審録﹐三覆奏然後行刑。”

  • 審擬-汉语大词典

    審擬

    【1】审问拟罪。{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总论》:“今彙刑名爲部﹐而先之以告理﹑差拘﹑審擬諸件。”{清}{夏燮}《中西纪事·猾夏之渐》:“奉旨交刑部審擬﹐永遠監禁。”

  • 審覈-汉语大词典

    審覈

    亦作“[審核]”【1】审查核实;审阅核定。{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中:“且恐官府文移審覈﹐反致騷動﹐不若安静爲可樂。”{严复}《原强》:“所以審覈物理﹐辨析是非者﹐胥無有焉。”《汉书·刑法志》:“《書》不云乎?‘惟刑之恤哉!’其審核之﹐務準古法﹐朕將盡心覽焉。”{徐迟}《草原上的钻机》:“专家也来了﹐帮助审核了我们的排钻线﹐修订了计划。”【2】精当深刻。《後汉书·贾逵传》:“猶朝夕恪勤﹐遊情六藝﹐研機綜微﹐靡不審覈。”

  • 審擇-汉语大词典

    審擇

    【1】审察选择。{清}{李调元}《<勦说>序》:“考其同而辨其異﹐君子宜何如審擇。”{茅盾}《子夜》八:“这都是刹那间的事--快到不容{冯云卿}有所审择﹐有所决定。”{严复}《译<天演论>例言》:“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爲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往往抑義就詞﹐毫釐千里。審擇于斯二者之間﹐夫固有所不得已也﹐豈釣奇哉!”

  • 審人-汉语大词典

    審人

    【1】明白人。{晋}{葛洪}《抱朴子·行品》:“聞榮譽而不歡﹐遭憂難而不變者﹐審人也。”

  • 審度-汉语大词典

    審度

    【1】指审查考虑。《宋史·度宗纪》:“前{四川}宣撫司參議官{張夢發}詣{賈似道}上書陳危急三策……{賈似道}不以上聞﹐下{京湖}制司審度可否﹐事竟不行。”【2】估量;揣度。《红楼梦》第四九回:“今日{湘雲}如此説了﹐{寶釵}又如此答﹐再審度{黛玉}聲色﹐亦不似往日﹐果然與{寶釵}之説相符。”{丁玲}《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二)》十一:“他因为时间还没有到﹐便也慢着脚步在马路旁走着﹐一边心里审度今天的情形。”{唐}{赵璘}《因话录》卷六:“其人乘小馬﹐至門審度﹐馬調道端﹐下鞭而進。”

  • 審圖-汉语大词典

    審圖

    【1】周密谋划;仔细考虑。{明}{张居正}《答蓟辽吴环洲书》:“{遼}左黠夷横索﹐法不可縱﹐須熟計而審圖之。”《旧唐书·文苑传中·陈子昂》:“此亦宗廟之大機﹐不可不審圖也。”《明史·方国珍传》:“夫智者轉敗爲功﹐賢者因禍成福﹐汝審圖之。”

  • 審酌-汉语大词典

    審酌

    【1】仔细斟酌。{明}{张居正}《奉旨荐举阁臣疏》:“伏聖明﹐再加審酌﹐於二臣之中﹐或簡用一員﹐或並用二員。”

  • 審形-汉语大词典

    審形

    【1】详察实情。{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孝文帝》:“世之毁譽﹐莫能得實﹐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或至以無爲有。”

  • 審語-汉语大词典

    審語

    【1】审判结论。{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堂规式》:“審畢﹐招房即將口供呈堂﹐判日封繳案上﹐候出審語﹐發房存案。”{明}{陈汝元}《金莲记·廷谳》:“我和你且做審語﹐將犯人發到獄中便了。”

  • 審然-汉语大词典

    審然

    【1】犹果然;确实是这样。{明}{陆垹}《篑斋杂著·仁字说》:“仁人者﹐謂上等人也﹐愚謂審然﹐則仁爲絶德矣。”《隋书·天文志上》:“{王生}又云:‘遠故視之圓。’若審然者﹐月初生之時及既虧之後﹐何以視之不圓乎?”【2】明白无误。{汉}{王充}《论衡·艺增》:“聞一增以爲十﹐見百益以爲千﹐使夫純樸之事﹐十剖百判﹐審然之語﹐千反萬畔。”

  • 審詳-汉语大词典

    審詳

    【1】熟知,知道。{唐}{李公佐}《谢小娥传》:“若然者﹐吾審詳矣﹐殺汝父是{申蘭}﹐殺汝夫是{申春}。”《礼记·经解》“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姦詐”{唐}{孔颖达}疏:“言君子之人﹐若能審詳於禮﹐則奸詐自露﹐不可誣罔也。”【2】仔细审察。《後汉书·郎顗传》:“陛下宜審詳明堂布政之務﹐然後妖異可消﹐五緯順序矣。”{宋}{叶適}《应诏条奏六事》:“誠先明其意﹐則國之所是可斟酌而定﹐議論趨向可審詳而决﹐課功責效可歲月而待。”{清}{方苞}《删定<荀子><管子>序》:“余少時嘗妄爲删定﹐兹復審詳﹐凡辭之繁而塞﹑詭而俚者﹐悉去之。”【3】审理上报。《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楊巡道}受了財物﹐准了訴狀下去﹐問官未及審詳﹐時值萬壽聖節將近﹐兩司裏頭例該一人賷表進京朝賀。”

  • 審結-汉语大词典

    審結

    【1】审判定案;审查了结。《清史稿·世宗纪》:“冬十月戊辰﹐命巡撫不與總督同城者﹐參劾屬員﹐自行審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既而審結﹐富民某獲免。役即收其苞苴﹐且索謝金。”{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监禁》:“即重囚之中﹐有强盜﹐有人命;有已審結﹐有未審結。”

  • 審讀-汉语大词典

    審讀

    【1】审查阅读。{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八:“祖宗以來﹐凡軍國大事﹐三省樞密院議定﹐面奏畫旨。差除官吏﹐宰相以熟狀進入畫可﹐始下中書造命﹐門下審讀。或有未當﹐中書則舍人封繳之。”

  • 審訊-汉语大词典

    審訊

    【1】审理案件时对当事人进行讯问。{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六章:“他立时把文化教员{李风}找来审讯俘虏。”{清}{昭槤}《啸亭续录·李仲昭》:“上大怒﹐命留京王大臣審訊﹐咸皆引服﹐{查有圻}論戍﹐其餘降革有差﹐人争快之。”《宋史·刘敞传》:“營卒{桑達}等醉鬥﹐指斥乘輿。皇城使捕送{開封}﹐棄{達}市。{敞}移府﹐問何以不經審訊。”《三侠五义》第十回:“此案尚在審訊﹐未能結案。”

  • 審勢-汉语大词典

    審勢

    【1】审察形势。{明}{冯梦龙}《智囊补·闺智·夫人城》:“{朱序}鎮{襄陽}﹐{苻堅}遣其將{苻丕}率衆圍之。先是{序}母{韓氏}﹐親登城審勢。”{刘揆一}《黄兴传记》:“使能聯絡一體﹐審勢度時﹐或由會黨發難﹐或由軍學界發難﹐互爲聲援﹐不難取{湘省}爲根據地。”{宋}{苏洵}《幾策·审势》:“勢有强弱﹐聖人審其勢﹐而應之以權。”

  • 審曲面埶-汉语大词典

    審曲面埶

    亦作“[審曲面勢]”【1】原指工匠做器物时审度材料的曲直。后指区别情况,适当安排营造。{清}{侯方域}《定鼎说》:“{高皇帝}之經邑也﹐審曲面勢﹐蓋嘗靡地不營矣。”亦省作“[審曲]”。{南朝} {梁}{陆倕}《石阙铭》:“乃命審曲之官﹐選明中之士﹐陳圭置臬﹐瞻星揆地﹐興復表門﹐草創華闕。”{汉}{张衡}《东京赋》:“總風雨之所交﹐然後以建王城。審曲面勢﹐泝{洛}背{河}﹐左{伊}右{瀍}。”《周礼·考工记序》:“或審曲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郑玄}注:“審曲面埶﹐窗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埶之宜以治之。”

  • 審信-汉语大词典

    審信

    【1】审慎而有信。《墨子·尚同中》:“故古者聖王之爲刑政賞譽也﹐甚(其)明察以審信。”

  • 審釋-汉语大词典

    審釋

    【1】审查释放。{郭孝成}《江苏光复纪事》第一节:“繼至縣署﹐毁去什物﹐内外監獄各犯﹐因恐釋出擾害治安﹐是以加兵防守﹐以便詳行審釋。”

  • 審備-汉语大词典

    審備

    【1】周密准备,充分准备。《国语·吴语》:“大夫{蠡}進對曰:‘審備則可以戰乎?’”{唐}{韩愈}《与崔群书》:“將息之道﹐當先理其心﹐心閑無事﹐然後外患不入﹐風氣所宜﹐可以審備﹐小小者﹐亦當自不至矣。”

  • 審判廳-汉语大词典

    審判廳

    【1】旧时高等﹑地方和初级审判厅的通称。{清}朝末年设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在京师及各省﹑府﹑县分设高等﹑地方和初级审判厅,审理刑事﹑民事案件。北洋军阀政府沿袭{清}制,各地仍设审判厅。

  • 審判-汉语大词典

    審判

    【1】引申为检验评价。{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一章五:“在事实的靠得住与否这一点上﹐观众最容易审判一个作家了。”【2】审理案件并加以判决。{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蕭山縣}人{來度}﹐官{滇}中。嘗睡去﹐于冥中列坐審判世間事﹐亦有千古未結之案。”{瞿秋白}《赤都心史》十九:“这位女教师不得不受审判﹐争辩的结果﹐反得知审判官中每人至少也得七份口粮呢。”

  • 審官院-汉语大词典

    審官院

    【1】{宋}代选拔京朝官的机关。分东西二院,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元丰}后其职并入吏部。{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七:“逮{真宗}即位﹐除中書舍人﹐數月﹐召入翰林﹐爲學士﹐知審官院。”《宋史·选举志四》:“京朝官則審官院主之……其後典選之職分爲四:文選曰審官東院﹐曰流内銓;武選曰審官西院﹐曰三班院。{元豐}定制而後﹐銓注之法﹐悉歸選部:以審官東院爲尚書左選﹐流内銓爲侍郎左選﹐審官西院爲尚書右選﹐三班院爲侍郎右選﹐於是吏部有四選之法。”

  • 審謹-汉语大词典

    審謹

    【1】犹谨慎。《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慶}文深審謹﹐然無他大略﹐爲百姓言。”

  • 審悉-汉语大词典

    審悉

    【1】详细了解。{汉}{无名氏}《杂事秘辛》:“故大將軍{乘氏忠侯}{商}所遺少女﹐有貞静之德﹐流聞禁掖﹐其與{姁}並詣{商}第﹐周視動止﹐審悉幽隱。”

  • 審音-汉语大词典

    審音

    【1】辨别音调。{清}{吴伟业}《八风诗·南风》:“{師曠}審音吹不競﹐{鍾儀}懷土操誰傳。”《礼记·乐记》:“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2】审定字的读音。{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古人造字審音﹐使居平仄之介。”【3】通晓诗的音韵。{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六朝以來﹐黄鍾瓦缶﹐審音者自能辨之。”【4】谓识别清议之声﹑舆论之声。{金松岑}《心声》:“斯音也。號召衆籟之喑噎﹐披豁群竅之聾瞶……有善審音者﹐入吾國﹐遘我士﹐可以悚然而退﹐不得曰國無人國無人矣。”

  • 審曲面勢-汉语大词典

    審曲面勢

    【1】见“審曲面埶”。

  • 審美觀-汉语大词典

    審美觀

    【1】谓审美主体对美的总的看法。{从维熙}《白云飘落天幕》:“我们这代人﹐特别是姑娘﹐都具有独特的审美观。”

  • 審決-汉语大词典

    審決

    亦作“[審决]”【1】审察决定。{宋}{曾巩}《请改官制前预选官习行逐司事务》:“使省書審决:某當屬郎﹑員外郎;某當屬尚書﹑侍郎;某當屬令﹑僕射﹐各以某所屬﹐預爲科别。”{明}{沈德符}《野獲编·内阁二·新郑论事矛盾》:“{高公}主筆審決﹐在{隆慶}四年九月。”{清}{侯方域}《豫省试策三》:“天子又不即裁其可否﹐下之六卿。六卿審決矣﹐又復得請﹐而後下之。”

  • 審分-汉语大词典

    審分

    【1】审定名分﹑职分。《吕氏春秋·审分》:“凡人主必審分﹐然後治可以至。”{唐}{白居易}《吟四虽》诗:“省躬審分何僥倖﹐值酒逢歌且歡喜。”【2】谓审核是否符合标准。{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譬繩墨之審分﹐斧斤之斲削矣。”

  • 審雨堂-汉语大词典

    審雨堂

    【1】传说{北魏}{夏阳}人{卢汾}与友人夜饮,闻槐树空中有笑语丝竹之音,俄见衣青黑衣女子出槐,与相问答,引其入穴,见宫宇豁开,数十人立屋之中,其额号为“審雨堂”。正歌宴间,闻大风至,堂梁倾折。醒后见庭中古槐为风折大枝,中有一大蚁穴。见《太平广记》卷四七四引《妖异记·卢汾》。后以“審雨堂”喻指虚幻之事。{元}{方回}《老悔》诗:“即令安在{凌煙閣}﹐畢竟無非{審雨堂}。”

  • 審求-汉语大词典

    審求

    【1】仔细探求。{汉}{蔡邕}《月令问答》:“審求曆象﹐其要者﹐莫大於《月令》。”《後汉书·西域传论》:“梯山棧谷繩行沙度之道﹐身熱首痛風災鬼難之域﹐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清}{姚鼐}《复蒋松如书》:“逮{宋}{程}{朱}出﹐實於古人精深之旨﹐所得爲多。而其審求文辭往復之情﹐亦更爲曲當。”

  • 審計-汉语大词典

    審計

    【1】周密谋算。{陈毅}《哭阮啸仙贺昌同志》诗:“審計嘔心血﹐主政見威嚴。”{宋}{曾巩}《救灾议》:“有司建言﹐請發倉廪與之粟﹐壯者人日二升﹐幼者人日一升……然有司之所言﹐特常行之法﹐非審計終始﹐見於衆人之所未見也。”{三国} {魏}{曹操}《<孙子>序》:“後百歲餘有{孫臏}﹐是{武}之後也。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2】{宋}代中朝官署中的六院之一,为会计之府。{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官制一·六院官》:“六院官﹐檢﹑鼓﹑糧料﹑審計﹑官告﹑奏進也﹐例以京官知縣有政績者爲之。”【3】对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审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一条:“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 審時-汉语大词典

    審時

    【1】分析时势。参见“[審時度勢]”。【2】详察时令。{南朝} {梁}{沈约}《谢赐新历表》:“竊惟觀斗辨日﹐馭生爲本﹐審時分地﹐稼政莫先。”

  • 審識-汉语大词典

    審識

    【1】察知。{郭沫若}《文艺论集·论诗三札》:“翻译事业于我国青黄不接的现代颇有急切的必要﹐虽身居海外﹐亦略能审识。”{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若能審識安危﹐自求多福﹐蹷然改容﹐祗承往告。”

  • 審當-汉语大词典

    審當

    【1】周密而确当。{宋}{程大昌}《演繁露·秉心塞渊马三千》:“凡爲人上而存心審當﹐則遇事無不曲至。”{宋}{叶適}《终论三》:“譽彼之規畫則審當﹐而吾則苟簡﹐然則何不易吾之苟簡﹐而譽彼之審當何也?”{宋}{苏轼}《荐何宗元十议状》:“近以所著十議示臣﹐文詞雅健﹐議論審當﹐臣愚不肖﹐謂可試之以事。”

  • 審質-汉语大词典

    審質

    【1】审问。{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折狱》:“{邑}之{西崖莊}﹐有{賈}某被人殺於途;隔夜﹐其妻亦自經死……拘兩村鄰保審質一過﹐殊少端緒。”

  • 審物-汉语大词典

    審物

    【1】详察物情。《国语·吴语》:“大夫{種}進對曰:‘審物則可以戰乎!’”

  • 審美-汉语大词典

    審美

    【1】辨别﹑领会事物的美。{丁玲}《梦珂》:“于是表哥便倒在她适才起身的软椅上﹐得意的来称许起自己的智慧﹐自己审美的方法。”{秦牧}《花城》:“你在这里也不能不惊叹群众审美的眼力。”{黄人}《<清文汇>序》:“至{蕭梁}哲儲﹐始别加組纂﹐剖觚繢素﹐漸毗審美﹐而羅弋前修﹐未迕學禮之訓。”

  • 審判官-汉语大词典

    審判官

    【1】对法院中审理民﹑刑事案件的官员的通称。

  • 審訂-汉语大词典

    審訂

    【1】审查订正。{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斠书·经史百家简编》:“{同治}甲戌六月﹐傳忠書局刊行﹐又經{威靖}審訂﹐{王鼎丞}校字﹐宜無誤矣。”{宋}{陈亮}《祭郑景元母夫人文》:“嗟長公之山立﹐儼獨矜于細行﹐蔚羽儀于廟朝﹐樹後學之審訂。”{清}{徐士銮}《宋艳·駮辨》:“予反覆思之﹐定無此事﹐當時失於審訂﹐然悔之不及矣。”

  • 審鑒-汉语大词典

    審鑒

    【1】仔细鉴别。{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文有神來﹑氣來﹑情來﹐有雅體﹑鄙體﹑俗體﹐能審鑒諸體﹐委詳所來﹐方可定其優劣。”【2】审察借鉴。{三国} {蜀}{诸葛亮}《正议》:“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爲後永戒。{魏}不審鑒﹐今次之矣。”

  • 審重-汉语大词典

    審重

    【1】慎重;审慎持重。{宋}{岳飞}《奏本军进讨刘豫札子》:“陛下審重此舉﹐累年於兹﹐雖嘗分命將臣﹐鼎峙{江}{漢}﹐而皆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元年》:“帝謂宰相曰:‘北門深嚴﹐當擇審重士處之。’”

  • 審慎-汉语大词典

    審慎

    【1】谨慎﹑慎重。{清}{恽敬}《上秦小岘按察书》:“蓋{敬}積十五年而後敢言﹐深知先生前後審慎如此。”{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从此以后﹐他对社会上的事﹐发表什么看法的时候﹐比以前审慎多了。”《汉书·于定国传》:“其決疑平法﹐務在哀鰥寡﹐罪疑從輕﹐加審慎之心。”{金}{王若虚}《五经辨惑下》:“先王之法﹐亦求其實而已﹐哀矜審慎則有之﹐至于當罪無疑而必有三宥焉……此後世之虚文而非先王之正道也。”

  • 審量-汉语大词典

    審量

    【1】考察衡量;估量。《三国志·蜀志·许靖传》:“棄忘舊惡﹐寬和羣司﹐審量五材﹐爲官擇人。”{清}{蒋士铨}《空谷香·饮刃》:“你縱然不愛穿喫﹐我家大爺是一個豪華公子﹐難道不比那窮秀才風流些?你也該審量審量。”{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審量事勢﹐乘時逐利﹐可入則四道一時俱發。”

  • 審思-汉语大词典

    審思

    【1】慎重考虑。《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况汝少小失阿耶﹐孤單養汝﹐成立汝身。今捨吾求學﹐更須審思。”《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国会为治外交之本》:“願吾國之政府﹑國民﹐一審思焉﹐涣然釋前嫌而圖後效也。”

  • 審己-汉语大词典

    審己

    【1】省察自己。{汉}{蔡邕}《玄文先生李子材铭》:“不爲利回﹐不爲義疚﹐臨寵審己﹐不動其守﹐可謂純潔皓素﹐綽有餘裕者已。”{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二端》:“内動於心志﹐外見於事情﹐修身審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

  • 審覽-汉语大词典

    審覽

    【1】仔细阅读。《新唐书·后妃传下·宪宗懿安郭皇后》:“‘如何可爲盛天子?’后曰:‘諫臣章疏宜審覽﹐度可用用之﹐有不可﹐以詢宰相。’”

  • 審克-汉语大词典

    審克

    【1】犹审核,察实。{宋}{王安石}《宣诏·赐敕奖谕权大理少卿蔡冠卿》:“天下之獄﹐决于大理﹐汝能審克﹐以蔽厥成。”《书·吕刑》:“五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貨﹐惟來。其罪惟均﹐其審克之。”{孙星衍}疏:“克與核聲相近……或今文‘克’作‘核’也。”《汉书·刑法志》引作“核”。

  • 審飾-汉语大词典

    審飾

    【1】注重修饰。《管子·法禁》:“審飾小節以示民﹐時言大事以動上……聖王之禁也。”{尹知章}注:“釣虚譽也。”

  • 審交-汉语大词典

    審交

    【1】慎于交友。{唐}{孟郊}有《审交》诗。

  • 審博-汉语大词典

    審博

    【1】精审博雅。{清}{钮琇}《觚賸·首尾限字体》:“詩審博﹐唯博﹐故冥搜廣引﹐妙趣紛披。”

  • 審注-汉语大词典

    審注

    【1】仔细观察,细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嫦娥》:“方作態時﹐有婢自外至﹐不復能識﹐驚問其僚;既而審注﹐恍然始笑。”

  • 審問-汉语大词典

    審問

    【1】确实的消息。《三国志·蜀志·黄权传》:“{蜀}降人或云誅{權}妻子﹐{權}知其虚言﹐未便發喪﹐後得審問﹐果如所言。”《晋书·宣帝纪》:“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宋书·庐陵王义真传》:“初﹐{高祖}聞{青泥}敗﹐未得{義真}審問﹐有前至者訪之﹐並云闇夜奔敗﹐無以知存亡。”【2】详细地问。谓在学问的探究上,深入追求。{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常成二公》:“每歲二月上丁﹐習舞釋菜。是日﹐舉學士之版﹐視其藝之上下﹐審問慎思﹐使知不足﹐教之導之﹐講論以勗之。”{宋}{叶適}《题朱晦庵帖》:“方急迫了劇邑﹐乃不忘博學審問之功﹐他日聞其政﹐必異于今人也。”《礼记·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3】引申指精审的见解。{明}{宋濂}《<杜诗举隅>序》:“而《孝經》﹑《易》﹑《書》﹑《詩》……各有審問﹐不但箋{杜}詩而已也。”【4】详细询问。{金}{王若虚}《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凡得一職﹐必先審問其同僚者何如人。”{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三折:“元來我嫂嫂門前等﹐他是個婦人家﹐無燭從來不夜行﹐我出門去審問個分明。”【5】审讯。{巴金}《关于<神·鬼·人>》:“我在{神田区}警察署受到审问的时候﹐有人问我怎样在{普江}认识他。”{元}{刘壎}《隐居通议·杂录》:“{和}復審問﹐乃謂曰:‘汝固非劫江賊﹐然何得隱諱東鄰贖契錢八百千。’”{宋}{苏轼}《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當時執政﹐若且令邊臣審問{鬼章}等﹐以{阿里骨}當立不立。”

  • 審諟-汉语大词典

    審諟

    【1】见“審諦”。

  • 審稽-汉语大词典

    審稽

    【1】详细考查。《墨子·尚同下》:“然胡不審稽古之治(始)爲政之説乎!”{宋}{章颖}《<云谷杂记>序》:“研覈事情之隱賾而握其機﹐審稽利害之源委而求其實。”

  • 審爾-汉语大词典

    審爾

    【1】果真如此。《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捧}嘗請斷{吴江橋}以扼{金}﹐或又欲塹{常}熟之{福山}以斷其騎軍……{洪遵}曰:‘審爾﹐是棄{吴}以西邪?’”《太平广记》卷十一引{晋}{葛洪}《神仙传·壶公》:“公曰:‘審爾大佳﹐勿語人也。’”《新唐书·孙佺传》:“{佺}氣褫﹐乃紿言:‘天子詔我招慰{奚}﹐{楷洛}違詔妄戰﹐當斬。’遣人謝{大酺}﹐{大酺}曰:‘審爾﹐願出天子賜﹐明不欺。’”

  • 審覆-汉语大词典

    審覆

    【1】审查;审察。{宋}{岳飞}《奏襄阳府路差补职官措置事宜状》:“欲令逐一開具元管并後來歸業人户單甲姓名﹑所住鄉村﹑開墾過田土頃畝帳。狀申本司﹐審覆詣實申奏。”{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起赃》:“若係鄰封﹐只宜寫書密問……斷不可本案之外﹐又添枝蔓﹐附入申文﹐在本地自取駁查﹐在鄰封致貽審覆﹐未免歸咎所申﹐切須詳慎。”{宋}{范镇}《东斋记事·钱若水》:“具上﹐州官審覆﹐無反異﹐皆以爲得實。”

  • 審責-汉语大词典

    審責

    【1】明确责任。《管子·幼官》:“定府官﹐明名分﹐而審責于群臣有司﹐則下不乘上﹐賤不乘貴。”【2】犹审问。《元典章·刑部二·推官专管刑狱》:“凡遇刑名詞訟﹐推官先行窮問﹐須要獄成﹐與其餘府官再行審責﹐完僉案牘文字﹐或有淹禁﹐責在推官。”

  • 審畫-汉语大词典

    審畫

    【1】慎重筹划。《汉书·邹阳传》:“然而計議不得﹐雖{諸}{賁}不能安其位﹐亦明矣﹐故願大王審畫而已。”{明}{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书》:“今上意已定﹐正論不摇﹐丈宜自審畫﹐無爲山鬼所惑。”{章炳麟}《<南洋华侨志>序》:“才者又利導之﹐不爲審畫長算﹐門決茀蒙﹐一敗涂地。”

  • 審見-汉语大词典

    審見

    【1】正确的见解。《三国志·蜀志·来敏传》“坐事去職”{裴松之}注引{三国}{蜀}{诸葛亮}曰:“後主即位﹐吾闇於知人﹐遂復擢爲將軍祭酒﹐違議者之審見﹐背先帝所疎外。”

  • 審案-汉语大词典

    審案

    【1】审理案件。{清}{昭槤}《啸亭杂录·广赓虞之死》:“戊辰春﹐侍郎自{山東}審案返﹐余遇於{圓明園}宫門外。”《中国民间故事选·长工四兄弟》:“四兄弟来了﹐县官就升堂审案。”《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况且隨帶的那些司員又都是些精明强干久經審案的能員﹐那消幾日﹐早問出許多贜款來。”

  • 審省-汉语大词典

    審省

    【1】详细省察。《北齐书·琅邪王俨传》:“{子琮}雜以他文書奏之﹐{後主}不審省而可之。”

  • 審正-汉语大词典

    審正

    【1】精审而正确。{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干寶}述紀﹐以審正得序;{孫盛}《陽秋》﹐以約舉爲能。”【2】犹审定。{章炳麟}《学变》:“蓋自{魏}{武}審正名法﹐{鍾}{陳}輔之﹐操下至嚴。”【3】明察正直。《北史·长孙俭传》:“故柱國﹑{鄫國公}{儉}﹐臨終審正﹐爰吐德音﹐以所居之宅本因上賜﹐制度宏麗﹐非諸子所居﹐請以還官﹐更選他所。”《隋书·诚节传·皇甫诞》:“{并州}總管司馬{皇甫誕}﹐性理淹通﹐志懷審正﹐効官贊務﹐聲績克宣。”《宋书·郑鲜之传》:“伏見行參軍{謝絢}﹐清悟審正﹐理懷通美。”

  • 審行-汉语大词典

    審行

    【1】行为审慎。{晋}{陆云}《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體德秉真﹐審行居貞﹐屈曳蹈機﹐與世靡矜。”《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是故審行信令﹐禍福賞罰﹐以制死生。”《淮南子·人间训》:“百言百當﹐不如擇趨而審行也。”

  • 審驗-汉语大词典

    審驗

    【1】审查核实。《韩非子·主道》:“大不可量﹐深不可測﹐同合刑名﹐審驗法式﹐擅爲者誅﹐國乃無賊。”{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臣讀至此亦竊疑之﹐然以其本正如此﹐不敢改易﹐嘗以針穿記其側﹐宣正本審驗。”

  • 審報-汉语大词典

    審報

    【1】详细的报告。{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七·英宗复位实录》:“{軏}等曰:‘兩日前已陰達。’{有貞}曰:‘必伺獲審報﹐乃可啟議。’”{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看须知》:“如某命案爲某事﹐某人打死某人﹐原告某人﹐或謀或毆﹐有無審報﹐具題完結。”

  • 審敵-汉语大词典

    審敵

    【1】审察敌情。{宋}{苏洵}有《审敌》篇。{清}{龙启瑞}《跋<苏明允集>後》:“{明允}著幾策二篇﹐首言審敵。”

  • 審説-汉语大词典

    審説

    【1】详细解说。{汉}{王充}《论衡·谢短》:“夫三王之事雖近矣﹐經雖不載﹐義所連及﹐五經之家所當共知﹐儒生所當審説也。”

  • 審律-汉语大词典

    審律

    【1】谓审定乐律。{罗惇曧}《删诗说》:“且{孔子}正《雅》《頌》﹐各得其所﹐即所以審律也﹐非徒專採文詞如後人之詩選可知。”

  • 審議-汉语大词典

    審議

    【1】审查评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七十条:“各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魏书·世宗纪》:“八座可審議往代貢士之方﹐擢賢之體﹐必令才學並申﹐資望兼致。”《宋史·职官志四》:“〔太常寺〕博士﹐掌講定五禮儀式﹐有改革則據經審議。”

  • 審定-汉语大词典

    審定

    【1】审查决定或审阅评定。《史记·张仪列传》:“臣聞之﹐積羽沈舟﹐群輕折軸﹐衆口鑠金﹐積毁銷骨﹐故願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辟{魏}。”{清}{沈初}《西清笔记》卷二:“上命審定書畫﹐分一二等呈覽。”{陈残云}《山谷风烟》第四十章:“凡结婚或离婚的﹐先由乡政府同意了﹐带着证明到区政府去审定﹐区政府许可才能领取证书。”{唐}{吴兢}《贞观政要·赦令》:“今宜詳思此義﹐不可輕出詔令﹐必須審定﹐以爲永式。”【2】谨慎稳重。《北史·裴侠传》:“{暠}目動言肆﹐輕於去就者也;{建}神情審定﹐當無異心。”

  • 審料-汉语大词典

    審料

    【1】经过分析而作出估计。《後汉书·耿弇传论》:“{淮陰}廷論{項王}﹐審料成埶﹐則知{高祖}之廟勝矣。”《吴子·料敌》:“能審料此﹐可以擊倍。”

  • 審校-汉语大词典

    審校

    【1】审核校正。《元典章·吏部七·公事》:“今後凡各掌行之事﹐當該省緣(掾)每日一内銷﹐都事每旬一檢舉﹐員外郎每月一審校﹐錯者依例改正﹐遲者隨事舉行﹐毋使日積月增﹐文繁事弊。”

  • 審端-汉语大词典

    審端

    【1】详尽公正。《南齐书·明帝纪》:“食惟民天﹐義高{姬}載﹐蠶實生本﹐教重{軒}經﹐前哲盛範﹐後王茂則﹐布令審端﹐咸必由之。”【2】检查修正。《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王命布農事﹐命田舍東郊﹐皆修封疆﹐審端徑術。”{孔颖达}疏:“令農夫皆修理地之封疆﹐審正田之徑路及田之溝洫﹐故云‘審端徑術’。”

  • 審樂-汉语大词典

    審樂

    【1】审辨乐曲。{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師曠}止能審樂﹐不能作樂。”《礼记·乐记》:“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 審考-汉语大词典

    審考

    【1】犹审查。《汉书·梁怀王刘揖传》:“既已案驗舉憲﹐宜及王辭不服﹐詔廷尉選上德通理之吏﹐更審考清問﹐著不然之效﹐定失誤之法。”

  • 審禮-汉语大词典

    審禮

    【1】明礼,识礼。《史记·礼书》:“君子審禮﹐則不可欺以詐僞。”《礼记·经解》:“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姦詐。”《荀子·君道》:“古者先王審禮以方皇周浹于天下﹐動天不當也。”

  • 審處-汉语大词典

    審處

    【1】指审查处理。{毛泽东}《关于诗的一封信》:“遵嘱将记得起来的旧体诗词……一共十八首﹐抄寄如另纸﹐请加审处。”【2】审慎处理。{郑观应}《盛世危言·传教》:“夫貶異端即所以崇政體﹐泯嫌疑即所以重邦交﹐秉國鈞者其熟思而審處之!”{明}{张居正} 《答河漕按院林云源言为事任怨》:“{練湖}開復﹐{奔牛}建閘﹐及清查灘占﹐俱修舉水利實政﹐向來未有如執事之留心審處者也。”《宣和遗事》後集:“外廷之議﹐命相於{金}人喜怒之間﹐更望審處。”《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而{齊}無南面之心﹐以爲亡{南陽}之害小﹐不如得{濟北}之利大﹐故定計審處之。”【3】审讯处理。{毛泽东}《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二:“对于过去混进我政权机关中来﹑实际上一贯是坏人﹑对人民并无好处而为广大群众所极端痛恨者﹐则照一般处理恶霸分子的办法交由人民法庭审处。”

  • 審聽-汉语大词典

    審聽

    【1】细听。{宋}{洪迈}《夷坚志补·鬼国母》:“漸次聞人哭聲﹐審聽之﹐蓋其妻子與姻戚也。”{南朝} {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審聽高居﹐載懷祗懼。”{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二》:“王者之道猶龍首﹐高居而遠望﹐深視而審聽﹐示其形﹐忳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極也。”【2】指听讼﹑审案。{明}{归有光}《送恤刑会审狱囚文册揭帖》:“所獲之盗未必盡真﹐而或被株連之害;所償之罪未必盡當﹐而或罹羅織之寃。蓋一時有司之審聽或有未明﹐而日久民間之公論未嘗不在也。”

  • 審參-汉语大词典

    審參

    【1】审核参酌。{後蜀}{何光远}《鉴诫录·判木夹》:“今與明公陳之﹐望審參焉。”

  • 審合-汉语大词典

    審合

    【1】审查验证。《韩非子·二柄》:“人主將欲禁姦﹐則審合刑名者﹐言異(與)事也。”

  • 審鞫-汉语大词典

    審鞫

    【1】审讯。{明}{沈德符}《野獲编·宗藩·郡王谋叛贷命》:“惟情罪最昭灼﹐審鞫最詳確﹐猶得死牖下者﹐無若{景帝}初年處{岷}藩事﹐最爲失刑。”《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二年》:“請令諸路提點刑獄官親行所部﹐凡翻異駁勘之獄﹐同守臣審鞫﹐便宜予决﹐毋得滯留。”{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籍没家产》:“審鞫反叛有據﹐即問其家口男女若干人……按律只坐正犯家屬。”

  • 審實-汉语大词典

    審實

    【1】核实。{晋}{葛洪}《抱朴子·辨问》:“令{周}{孔}委曲其采色﹐分别其物名﹐經列其多少﹐審實其有無﹐未必能盡知﹐況於遠此者乎!”【2】真实;详实。{明}{陈继儒}《读书镜》卷二:“{高宗}曰:臺諫論事﹐雖許風聞﹐要須審實。”{唐}{刘知幾}《史通·直言》:“次有{宋孝王}《風俗傳》﹑{王劭}《齊志》﹐其叙述當時﹐亦務在審實。”《後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伏聞當爲二陵起立郭邑﹐臣前頗謂道路之言﹐疑不審實﹐近令從官{古霸}問{涅陽主}疾﹐使還﹐乃知詔書已下。”

  • 審編-汉语大词典

    審編

    【1】谓审核在编制的人丁赋役等。{明}{沈榜}《宛署杂记·马政》:“{宣德}間﹐令{北直隸}三丁養騍馬一匹﹐二丁養兒馬一匹﹐十年審編一次。”{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凤宁徽》:“其起差重﹐故其編丁不得不多。其派丁多﹐故其審户不得不密。期以三年爲限﹐而法以三等九則爲準……此審編之大較也。”

  • 審期-汉语大词典

    審期

    【1】确切的日期。{汉}{王充}《论衡·气寿》:“兵﹑燒﹑壓﹑溺﹐遭以所禀爲命﹐未必有審期也。”【2】审核或审讯的日期。{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编审·立局亲审》:“編審册單﹐磨對既清﹐須十日大張告示﹐預示審期……審某鄉某里某甲﹐其新舊里書册房﹐俱執新舊册單﹐伺候查勘。”{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审讼》:“即刻掛牌示﹐次日午堂聽審。蓋審期斷不可緩﹐訟人臨審﹐親族朋友﹐遠來看審﹐俱要款待﹐若再守候﹐窮民必更多費矣。”

  • 審幾度勢-汉语大词典

    審幾度勢

    【1】省察事机,揣度形势。{明}{张居正}《陈六事疏》:“審幾度勢更化宜民者﹐救時之急務也。”

  • 審理-汉语大词典

    審理

    【1】{明}亲王府的理刑官。{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一·葛端肃公家训》:“〔予〕以爲郡王府止有教授﹐親王乃有審理﹐{弋陽王}雖理府事﹐爵實郡王﹐據稱添有審理﹐已爲非分﹐今又卑薄教授﹐欲以審理輔導﹐理刑之官﹐非可兼輔導﹐若如所請﹐將來{隴}{蜀}之請﹐又不知其如何。”【2】审讯处理。{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裘文达公行述》:“甲申塗次﹐命往{福建}審理﹐復署倉場侍郎。”{郭沫若}《初出夔门》三:“还是他在地方审判厅任事的时候﹐有一次审理过一件盗案。”《元典章·圣政一·肃台纲》:“所在官司不務存心撫治﹐以致軍民困苦﹐或寃滯不爲審理。”《金史·章宗纪三》:“五月壬辰朔﹐以旱﹐下詔責躬﹐求直言﹐避正殿﹐減膳﹐審理寃獄﹐命奏事於{泰和殿}。”

  • 審的-汉语大词典

    審的

    【1】确切,确凿。{宋}{程大昌}《演繁露·考古编·诗论序》:“若夫古語之可以證經者﹐遠在六經未作之前﹐而經文之在古簡者﹐親預聖人援證之數﹐則其審的可﹐豈不愈於或有師承者哉。”{宋}{程大昌}《演繁露·邹邾》:“合此二説觀之﹐《鄒山記》未爲審的也。”

  • 審視-汉语大词典

    審視

    【1】仔细察看。如:他到现场仔细审视了一番﹐没有发现什么破绽。{清}{李渔}《奈何天·分扰》:“第一着﹐按軍聲﹐啣枚寂静;第二着﹐扼險阻﹐審視方隅。”《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次日寫了名帖﹐特到{吴趨坊}拜{唐解元}。{解元}慌忙出迎﹐分賓而坐。學士再三審視﹐果肖{華安}。”《元典章·台纲二·体察》:“所在重刑﹐每上下半年﹐親行參照文案﹐察之以情﹐當面審視﹐若無異詞﹐行移本路總管府結案。”

  • 審刑院-汉语大词典

    審刑院

    亦省称“[審刑]”【1】{宋}代于禁中设立的官署,其职务是检查大理寺所审理的案件,并上报中书省。{宋}{曾巩}《本朝政要策·刑法》:“至於{淳化}﹐又置審刑院於禁中﹐防大理刑部之失。”《宋史·职官志三》:“{淳化}二年﹐增置審刑院﹐知院事一人﹐以郎官以上至兩省充﹐詳議官以京朝官充﹐掌詳讞大理所斷案牘而奏之。凡獄具上﹐先經大理﹐斷讞既定﹐報審刑﹐然後知院與詳議官定成文草﹐奏記上中書﹐中書以奏天子論决。”

  • 弔審-汉语大词典

    弔審

    亦作“[吊審]”【1】提审。《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事有可疑﹐你明日再行吊審﹐我在屏後竊聽﹐是非頃刻可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一》:“是晩北王吊審無供﹐賴得天父勞心﹐復又下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〇二回:“一經吊審起來﹐各位都是窩家。”

  • 引審-汉语大词典

    引審

    【1】犹审查。《元典章·户部四·抱乳小叔不收继》:“{徐旺}年老孤獨﹐别無兒女侍奉﹐難議收繼﹐仰更爲引審。”

  • 末日審判-汉语大词典

    末日審判

    【1】又称最后审判。基督教谓{耶稣}将于世界末日,审判古今全人类,分别善人恶人,善人升天堂,恶人下地狱。亦泛指在灭亡时受审。{毛泽东}《论持久战》四:“‘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

  • 查審-汉语大词典

    查審

    【1】审查,查核。{明}{唐顺之}《凤阳等处灾伤疏》:“嚴督有司查審﹐及將應行事宜另行條議詳報。”{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十》:“是即舊規所謂白册﹐至十年後大造黄册之時亦有依據﹐將第九年之册爲主﹐再加查審﹐不甚費力。”

  • 檢審-汉语大词典

    檢審

    【1】验明。《魏书·韩麒麟传》:“{高祖}笑曰:‘如卿此勳﹐誠合茅社﹐須{赭陽}平定﹐檢審相酬。’”

  • 政審-汉语大词典

    政審

    【1】政治审查的简称。{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关于招生的条件﹐我改了一下﹐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 明審-汉语大词典

    明審

    【1】明确周密。《隋书·天文志上》:“案土圭正影﹐經文闕略﹐先儒解説﹐又非明審。”《新唐书·刘子玄传》:“按據明審﹐議者高其博。”【2】明察精细;精明仔细。{宋}{彭乘}《墨客挥犀》卷八:“一日﹐{福唐}{蔡葉丞}祕召公啜小團﹐坐久﹐復有一客至。公啜而味之﹐曰:‘非獨小團﹐必有大團雜之。’{丞}驚呼。童曰:‘本碾造二人茶。繼有一客至﹐造不及﹐乃以大團兼之。’{丞}神服公之明審。”《逸周书·大戒》:“上之明審教幼﹐乃勤貧賤。”{唐}{柳宗元}《封建论》:“聞{黄霸}之明審﹐睹{汲黯}之簡靖﹐拜之可也﹐復其位可也。”【3】开朗而审慎。{宋}{叶適}《夫人林氏墓志铭》:“余以病歸﹐捨舟山行﹐始識君﹐見其質性沖泊﹐器宇明審﹐侃然窮邑中﹐量過其任者也。”

  • 會審-汉语大词典

    會審

    【1】会同审查。如:会审施工图纸。【2】会同审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一回:“上臺委了委員來會審過兩堂﹐他也是一樣的胡説亂道。”{明}{徐榜}《济南纪政·杨化记》:“{李氏}不復能作{楊化}語﹐以後會審免提。”{鲁迅}《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大学士{三宝}们也很明白这潮流﹐当会审{尹嘉铨}时﹐曾奏道:‘查该犯如此狂悖不法﹐若即行定罪正法﹐尚不足以泄公愤而快人心。’”

  • 沈審-汉语大词典

    沈審

    亦作“[沉審]”【1】深沉明察;沉稳谨慎。{宋}{范仲淹}《奏为荐胡瑗李觏充学官》:“知{保州}安軍{劉拯}﹐有機智膽勇﹐性亦沉審。”{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世目{楊朗}沈審經斷。”《隋书·虞世基传》:“{世基}貌沉審﹐言多合意﹐是以特見親愛﹐朝臣無與爲比。”

  • 清審-汉语大词典

    清審

    【1】犹明察。《晋书·孝友传·孙晷》:“此兒神明清審﹐志氣貞立﹐非常童也。”《书·吕刑》“明清于單辭”{孔}传:“聽訟當清審單辭。”

  • 批審-汉语大词典

    批審

    【1】批阅审核。{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看须知》:“爲某事於某年月日奉某衙門批審﹐曾否詳覆批示。”{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审讼》:“若奉上批審詞狀﹐將原詞發承行抄謄送閲。”

  • 拘審-汉语大词典

    拘審

    【1】拘捕审问。{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禀帖附》:“卑職正行拘審。”{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立状式》:“准狀之後﹐止發副狀落房﹐出票拘審。”

  • 提審-汉语大词典

    提審

    【1】把犯人从关押处提出来审问。{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禀帖赘说》:“在憲臺提審﹐不過以安靖地方。”{张书绅}《正气歌》:“{志新}被捕后﹐看守所﹑法院进行了多次提审。”【2】上级法院依法将下级法院受理的或作了错误判决的案件提归自己审判。

  • 揆情審勢-汉语大词典

    揆情審勢

    【1】估量情况审察形势。{清}{陈炽}《<盛世危言>叙》:“我惡西人﹐我思古道﹐禮失求野﹐擇善而從﹐以漸復我{虞}﹑{夏}﹑{商}﹑{周}之盛軌﹐揆情審勢﹐旦暮之間耳。”

  • 朝審-汉语大词典

    朝審

    【1】{明}{清}两代由朝廷派员复审死刑案件的一种制度。始于{明}{天顺}三年。每年霜降后﹐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把已判死刑尚未执行的重囚犯罪情节﹐摘要制册﹐送九卿各官详审﹐分列“情实”﹑“缓决”﹑“可矜”﹑“可疑”﹑“留养承嗣”等类﹐上呈皇帝裁决。《明史·刑法志二》:“〔{永樂}〕十七年令在外死罪重囚﹐悉赴京師審録……{天順}三年令每歲霜降後﹐三法司同公﹑侯﹑伯會審重囚﹐謂之朝審。”《天雨花》第六回:“話説此時八月﹐正當朝審﹐合省犯人﹐都解到省城按察司監内來。”{清}代朝审与秋审并行﹐处京师案件称朝审﹐处理外省案件称秋审。先朝审﹐后秋审。{清}{王士禛}《居易录谈》卷中:“予每遇秋審朝審﹐必盡言以俟諸公決擇﹐不敢緘口。”

  • 熟思審處-汉语大词典

    熟思審處

    【1】反复思考,审慎筹划。{清}{梁章鉅}《浪迹丛谈·许小琴分司》:“蓋{芍友}遇事必熟思審處﹐計出萬全而後行。”

  • 熬審-汉语大词典

    熬審

    【1】严刑审问。{鲍昌}《庚子风云》第一部第二三章:“这恶棍骨头很硬﹐熬审时可说是日夜锻炼﹐他却终无一供。”{清}{薛福成}《庸盦笔记·述异·马端敏公被刺》:“從人舁{端敏}入室﹐武校聞聲奔集﹐執縛兇犯﹐並執武生﹐付首縣熬審。”

  • 熱審-汉语大词典

    熱審

    【1】{明}{清}时规定每年小满后十日起,至立秋前一日止(立秋在六月内者以七月一日止)以天气炎热,凡流徙﹑笞杖,例从减等处理,称为“熱審”。其制始于{明}{永乐}二年,初止决遣轻罪,命出狱听候。至{成化}时始有重罪矜疑,轻罪减等,枷号疏放诸例。{清}代沿袭。《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小人因他熱審時節﹐哭訴其冤。”《明史·舒化传》:“四年熱審﹐請釋纍臣{鄭履淳}﹑{李芳};及朝審﹐又請釋{李已}﹐皆得宥。”{清}{邹容}《革命军》第二章:“即比以九幽十八獄﹐恐亦有過之無不及﹐而賊{滿}人方行其農忙停訟﹑熱審減刑之假仁假義以自飾。”《清史稿·世祖纪二》:“〔十年五月〕庚辰﹐定熱審例。”

  • 恩審-汉语大词典

    恩審

    【1】谓皇帝下令复审案犯。{明}{刘若愚}《酌中志·累臣自叙略节》:“十年夏﹐恩審。{曹大司禮}{化淳}﹐雖兩奉簡命﹐到大理寺清理冤滯﹐亦不敢遽爲{若愚}昭雪也。”

  • 慎審-汉语大词典

    慎審

    【1】仔细审察。{清}{唐甄}《潜书·审知》:“善乎子之能慎審也﹐知人者用人﹐自知者用於人。”

  • 研審-汉语大词典

    研審

    【1】勘问;审讯。《醒世姻缘传》第十三回:“那巡道也將一干人犯一個個單叫上去﹐逐一隔别了研審。”{明}{姚士粦}《见只编》卷下:“{蔣朋}等遂率衆上岸拒敵。兩軍夾擊﹐奔走不及﹐就陣擒獲{朋}{震}等五十八名﹐送道研審。”《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縣令道:‘可見是這秃奴誑妄。’帶過東廊僧﹐又加研審。”【2】研究审查。《北齐书·魏收传》:“帝以《魏史》未行﹐詔{收}更加研審。{收}奉詔﹐頗有改正。”

  • 省審-汉语大词典

    省審

    【1】仔细审阅。{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自{熙寧}中分三省職事﹐故命令所出﹐必自中書……門下但掌省審封駮﹐尚書奉行而已。”《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故事: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黄門侍郎駮正之。”《新唐书·卢钧传》:“遷給事中﹐有大詔令﹐必反覆省審﹐駁奏無私。”

  • 申審-汉语大词典

    申審

    【1】反复审议。《宋史·高宗纪四》:“詔:‘墨敕有不當者﹐許三省﹑樞密院奏禀﹐給事中﹑中書舍人繳駁﹐臺諫論列﹐有司申審。’”

  • 秋審-汉语大词典

    秋審

    【1】古代复审死刑案件的一种制度。因于秋季举行﹐故称。{清}制﹐各省于每年四月﹐对判处死刑尚未执行的案犯﹐再行审议﹐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报送刑部。秋八月﹐刑部会同大理寺等﹐对上述原判死刑的四类案件集中审核﹐提出意见﹐最后奏请皇帝裁决。《清史稿·穆宗纪二》:“諭停本年秋審﹐朝審勾决。”

  • 穩審-汉语大词典

    穩審

    【1】稳妥安详。{宋}{沈端节}《西江月》词:“幸自心腸穩審﹐怎禁眼腦迷奚。”{宋}{孔平仲}《孔氏谈苑·事不要做到十分》:“{韓稚圭}教一門生云:‘穩審著!大事將做小事做﹐小事將做大事看。’”【2】犹详察。《旧唐书·食货志上》:“{開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獻策﹐括籍外剩田﹑色役僞濫及逃户﹐許歸首﹐免五年征賦。每丁量税一千五百錢。置攝御史分路檢括穩審。”

  • 端審-汉语大词典

    端審

    【1】稳重谨慎。《宋书·谢弘微传》:“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後言。”《旧唐书·高宗纪上》:“幼而岐嶷端審﹐寬仁孝友。”

  • 究審-汉语大词典

    究審

    【1】查究审讯。《隋书·杨汪传》:“其時繫囚二百餘人﹐{汪}通宵究審﹐詰朝而奏﹐曲盡事情﹐一無遺誤。”

  • 窮審-汉语大词典

    窮審

    【1】彻底审问。《汉书·胡建传》:“知吏賊傷奴﹐辟報故不窮審。”{颜师古}注:“言爲游徼避罪而妄報文書﹐故不窮治也。”《北齐书·苏琼传》:“所疑賊並已拷伏﹐失物家並識認﹐唯不獲盜贜。{文襄}付{瓊}更令窮審。”

  • 矜審-汉语大词典

    矜審

    【1】谨慎详审。{清}{刘大櫆}《方桤林墓表》:“故其見理通明﹐憶事矜審﹐幾務之來﹐揆度無有不當。”

  • 覆審-汉语大词典

    覆審

    【1】再次审核。《老残游记》第十六回:“只有就此情形﹐我詳細寫封信禀宫保﹐請宫保派{白太尊}來覆審。”《书·吕刑》“正於五刑﹐五刑不簡”{唐}{孔颖达}疏:“謂覆審囚證之辭﹐不如簡核之狀。”

  • 精審-汉语大词典

    精審

    【1】精密确实。《晋书·裴秀传》:“雖有粗形﹐皆不精審﹐不可依據。”{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文證詳悉﹐義理精審。”{唐}{刘知幾}《史通·书志》:“此昔人所以言有乖越﹐後進所以事反精審也。”{马其昶}《<古文辞类纂标注>序》:“自吾鄉{姚先生}書出﹐義例至精審矣。”

  • 終審-汉语大词典

    終審

    【1】法院对案件的最后一级审判。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二审案件的判决﹑裁定,或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一审案件的判决﹑裁定,都是终审,当事人不能再上诉。终审判决死刑的,除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 編審-汉语大词典

    編審

    【1】谓调查户口, 编订册籍。《清史稿·食货志一》:“顧保甲行於平時﹐而編審則丁賦之所由出也。編審之制﹐州縣官造册上之府﹐府别造一總册上之布政司。”{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山東}大户﹐每僉解馬﹐編審之時﹐已有科派﹐俵解之時﹐又有使用。”【2】指编辑和审定图书﹑著作。{徐特立}《怎样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二:“政府或党应该有科学编审的行政组织﹐而不仅是自己直接的编审。”【3】出版﹑新闻等部门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 貞審-汉语大词典

    貞審

    【1】清高而审慎。《世说新语·赏誉》“{謝公}稱{藍田}({王述})‘掇皮皆真。’” {刘孝标}注引{晋}{徐广}《晋纪》:“{述}貞審﹐真意不顯。”

  • 賞罸分審-汉语大词典

    賞罸分審

    同“[賞罰分明]”【1】《隶释·汉成阳令唐扶颂》:“賞罸分審﹐白黑著明。”

  • 質審-汉语大词典

    質審

    【1】质对审讯。{清}{叶梦珠}《阅世编·科举五》:“伏太宗師﹑大老爺﹐親提嚴究﹐并賜拘{米漢雯}質審情形﹐按律參處。”{樊增祥}《批李荣春息词》:“現既經該生等懇息﹐{傅有常}﹑{馬天祥}均着勿庸質審。”

  • 重審-汉语大词典

    重審

    【1】旧时六壬课课名。《镜花缘》第七六回:“四課起畢﹐然後照著古法再起三傳﹐如‘元首’﹑‘重審’之類﹐課經所載甚詳。”{张友鹤}注:“重審﹐六壬課課名……被星相家認爲是以下犯上﹑可吉可凶應該考慮的課。”

  • 量己審分-汉语大词典

    量己審分

    【1】估量自己,省察本分。《南齐书·刘瓛传》:“吾性拙人閒﹐不習仕進……量己審分﹐不敢期榮。”

  • 送審-汉语大词典

    送審

    【1】送交有关方面审查。{于伶}《默对遗篇吊阿英》:“他们带着我们送审的原剧本一再来抽查﹐标记下观众反映强烈的地方﹐一再指定我们删改某些台词。”

  • 解審-汉语大词典

    解審

    【1】解送审讯。{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二》:“兩造未服﹐争訟求勝﹐自巡撫中丞﹐直指使者﹐藩臬之長﹐守巡二道﹐隔隣監司﹐紛然批行解審。”《清会典·刑部·刑律断狱》:“至緩決人犯﹐解審一次之後﹐情罪無可更定者﹐止令有司叙由﹐詳報﹐停其解審。”

  • 詢審-汉语大词典

    詢審

    【1】询问审查。《宋史·选举志三》:“州守貳若教授詢審無謬﹐即保任入貢﹐具實以聞﹐不實者坐罪有差。”

  • 評審-汉语大词典

    評審

    【1】评判审核。{明}{张居正}《论决重囚疏》:“況此等之人﹐節經法司評審﹐九卿大臣廷鞫﹐皆已衆證明白﹐輸服無辭。”{清}{龚自珍}《跋明拓<石鼓>残本》:“{問渠}出《石鼓》打本兩事﹐屬爲評審﹐皆{明}楮也。”

  • 詰審-汉语大词典

    詰審

    【1】审问。《三国演义》第一〇三回:“{懿}將解到{蜀}兵﹐詰審虚实。”

  • 詳審-汉语大词典

    詳審

    【1】安详慎重。《汉书·霍光传》:“{光}爲人沈静詳審。”【2】周详审慎。{汉}{王充}《张衡·问孔》:“夫賢聖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况倉卒吐音﹐安能皆是?”{唐}{刘知幾}《史通·因习》:“凡爲史者﹐苟能識事詳審﹐措辭精密……斯庶幾可以無大過矣。”{清}{张之洞}《读古人文集》:“文以國朝{姚鼐}《古文辭類纂》最爲善本﹐爲其體例分明﹐評點精妙﹐校讎詳審。”【3】详细审察。{唐}{魏徵}《遗表稿》:“公卿之内﹐情有愛憎。憎者惟見其惡﹐愛者惟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審。”{明}{王守仁}《大学问》:“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詳審精察之﹐而能慮矣。”{郭沫若}《蒲剑集·“民族形式”商兑》:“与其空谈﹐不如详审事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