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肥饶国学,一个集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俏皮话、歇后语分享学习网站,以求会盟而谋学业之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好学之士,齐心合力,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彝

彝(彜)是什么意思

  • 彝法-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彝法yí fǎ

    【释义】:

    常法,定法。彝,古代宗庙常用礼器总名。引申为:常、常规、常法。《新唐书·高季辅传》:“爵封既同,当明昭穆,愿垂训正,以为彝法。”

  • 彝轨-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彝轨yí guǐ

    【释义】:

    常规。《宋书·孝武帝纪》:“赏庆刑威,奄国彝轨,黜幽升明,辟宇恒宪。”明·张居正《大狩记》:“湛恩渥泽,徽章彝轨,一举而众善威集焉。”

  • 彝式-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彝式yí shì

    【释义】:

    常规,定式。《隶释·汉泰山都尉孔宙碑》:“乃共陟名山,采嘉石,勒铭示后,俾有彝式。”《魏书·崔光传》:“但帝族方衍,勋贵增迁,祇请遂多,将成彝式。”

  • 典彝-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典彝diǎn yí

    【释义】:

    常典、法度。彝,常理、法度。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自朝国纪,典彝备物,奏议符策,文辞表记,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顷,神无滞用。”明·张居正《恭述祖德》诗:“沦道阐敬一,明伦垂典彝。”

  • 尊彝-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尊彝zūn yí

    【释义】:

    古代酒器。金文连用泛指各类酒器。《国语·周语中》:“出其尊彝,陈其俎豆。”韦昭注:“尊、彝皆受酒之器也。”尊,亦作“撙”。《宋史·乐志八》:“载登坛作,载的尊彝。”

  • 天彝-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天彝tiān yí

    【释义】:

    犹天理,天常。彝,常道,法度。宋·苏轼《次韵黄鲁直岁寒知松柏》:“谁知此植物,亦解秉天彝。”元·高明《琵琶记·五娘书馆题诗》:“风木有余恨,连理天傍枝,寄语青云客,填勿乖天彝。”

  • 彝-古文观止词典

    彝yí

    【词性】:名词

    常理,法则(1)。《单子知陈必亡》:无从非彝。——不要做不符合法则的事情。

  • 彝-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彝yí

    ①古代青铜祭器的总名。见“彝器”。特指酒器。《国语·周语中》:“出其樽~,陈其鼎俎。”②常,常道,常规。《诗经·大雅·烝民》:“民之秉~,好是懿德。”(懿:美。)王安石《进洪范表》:“臣闻天下之物,小大有~,后先有伦。”

    【彝器】古代宗庙常用祭器的总称。《左传·襄公十九年》:“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

  • 彝-现代汉语大词典

    彝yí

    【释义】:

    ①古代宗庙常用礼器的总名。也专指盛酒的尊。②法度;常规。如:彝准。③彝族。

  • 彝场-现代汉语大词典

    彝场yí chǎng

    【释义】:

    夷场。指租界。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有了上海的租界,——那时叫作‘洋场’,也叫‘夷场’,后来有怕犯讳的,便往往写作‘彝场’——有些才子们便跑到上海来,因为才子是旷达的,那里都去。”

  • 彝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彝准yí zhǔn

    【释义】:

    固定制度;准则。

  • 彝族-现代汉语大词典

    彝族yí zú

    【释义】: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不同地区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以农业为主,部分地区兼事畜牧业。

  • 彝鼎-现代汉语大词典

    彝鼎yí dǐng

    【释义】:

    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罍等礼器。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其风格的壮遒古雅,大类绿锈重重的三代的彝鼎,令人一见便油然生崇敬心。”

  • 彝器-现代汉语大词典

    彝器yí qì

    【释义】:

    古代宗庙常用的青铜祭器的总称。如钟、鼎、尊、罍、俎、豆之属。

  • 鼎彝-现代汉语大词典

    鼎彝dǐng yí

    【释义】:

    古代祭器,上面多刻着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鼎彝、泉币、碑版、壁画、雕塑、古陶器之类,虽缺乏系统的整理,材料确是不少了。”

  • 黑彝-现代汉语大词典

    黑彝hēi yí

    【释义】:

    彝语称“诺合”,含有“主体”的意思。主要指解放前凉山(原属西康省,今属四川省)等地彝族奴隶制度下四个等级中的最高等级(包括土司、土目)。他们是世袭贵族,一般是奴隶主阶级。约占当地彝族总人口7%弱。占有70%以上的土地和牲畜,并通过家支组织进行残酷统治。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等地的黑彝,一般是封建主或领主。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这一等级已废。李乔《欢笑的金沙江》:“他没有到江那边去,只听人说,他们是‘吃鸡不吃蛋,杀彝不杀汉’,尤其要杀黑彝,因为黑彝就像汉人的地主一样。”

  • 三彝-汉语大词典

    三彝

    【1】{夏}﹑{商}﹑{周}三代行灌祭时所用的三种酒器。{宋}{高承}《事物纪原·什物器用·三彝》:“灌尊﹐{夏后氏}以雞彝﹐{商}以斝﹐{周}以黄目。此三彝之始也。”

  • 匪彝-汉语大词典

    匪彝

    【1】违背常规的行为。《元典章新集·诏令》:“惟邦國之用刑﹐以清羣慝﹐俾人臣之知戒﹐勿蹈匪彝。”《旧唐书·德宗纪下》:“期申報效﹐奉我典章﹐而秉心匪彝﹐自底不類﹐兇狡成性﹐扇構多端。”《书·汤诰》:“凡我造邦﹐無從匪彝﹐無即慆淫。”{孔}传:“彝﹐常……無從非常。”

  • 人彝-汉语大词典

    人彝

    【1】人伦。{南朝} {梁}{江淹}《为萧骠骑让封第二表》:“世道恒淪﹐人彝剽奪。”{宋}{范仲淹}《上张侍郎启》:“恭惟留守侍郎﹐崇宣古道﹐茂冠人彝。”

  • 倫彝-汉语大词典

    倫彝

    【1】伦常。{明}{汪廷讷}《种玉记·互醋》:“我寧甘一死﹐難居側室亂倫彝。”{清}{蒋士铨}《桂林霜·完忠》:“十餘年苟且偷生﹐不顧倫彝。”

  • 六彝-汉语大词典

    六彝

    【1】祭祀所用的六种酒器。因刻画图饰各异﹐而名目不同。《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六彝之名物﹐以待果將。”{郑玄}注:“六彝:雞彝﹑鳥彝﹐斝彝﹑黄彝﹑虎彝﹑蜼彝。”

  • 典彝-汉语大词典

    典彝

    【1】常典﹐法度。{南朝} {梁}{任昉}《王文宪集序》:“自朝章國紀﹑典彝備物﹑奏議符策﹑文辭表記﹐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頃﹐神無滯用。”{明}{张居正}《恭述祖德》诗:“論道闡敬一﹐明倫垂典彝。”

  • 商彝夏鼎-汉语大词典

    商彝夏鼎

    【1】{夏}{商}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清}{沈起凤}《谐铎·吕仙宝筏》:“君文氣息逼似《兩京》﹐次者亦{韓}潮{蘇}海﹐若以此獵取功名﹐譬猶執{商}彝{夏}鼎鬻諸五都之肆﹐非弗寶貴﹐而無如識者希也。”

  • 壼彝-汉语大词典

    壼彝

    【1】妇女的楷模﹑仪范。{宋}{曾巩}《左仆射门下侍郎王珪曾祖尹氏追封燕国太夫人制》:“幽閒静專﹐躬蹈純德。嬪于盛族﹐壼彝是稱。”{宋}{曾巩}《永安县君李氏墓志铭》:“淑哉夫人﹐秉是壼彝﹐周旋大小﹐無過無虧。”{唐}{韩愈}《扶风郡夫人墓志铭》:“夫先其歸﹐其室有丘。公葬有銘﹐壼彝是收。”

  • 尊彝-汉语大词典

    尊彝

    【1】尊﹑彝均为古代酒器﹐金文中每连用为各类酒器的统称。因祭祀﹑朝聘﹑宴享之礼多用之﹐亦以泛指礼器。《周礼·春官·司尊彝》:“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宋史·乐志八》:“載登壇阼﹐載酌尊彝。”《国语·周语中》:“出其尊彝﹐陳其俎豆。”{韦昭}注:“尊﹑彝皆受酒之器也。”尊﹐一本作“樽”。

  • 天彝-汉语大词典

    天彝

    亦作“[天彜]”【1】犹天理﹐天常。{元}本{高明}《琵琶记·五娘书馆题诗》:“風木有餘恨﹐連理無傍枝﹐寄語青雲客﹐慎勿乖天彝。”《元典章·刑部十二·发冢》:“其本賊即係{周}氏的派族孫﹐今能三次掘伐偷盗祖宗墳墓﹐劫取財物﹐原其所犯﹐滅絶天彝。”{宋}{苏轼}《次韵黄鲁直岁寒知松柏》:“誰知此植物﹐亦解秉天彝。”

  • 國彝-汉语大词典

    國彝

    亦作“[國彜]”【1】犹国法。《旧唐书·玄宗纪上》:“第三子{平王}{基}孝而克忠﹐義而能勇。比以朕居藩邸﹐虔守國彝﹐貴戚中人﹐都無引接。”【2】犹国爵。{南朝} {梁}{沈约}《为南郡王让中军表》:“臣聞建侯茂則﹐非賢罔樹;分器鴻典﹐惟懿寔先。而臣挹道未弘﹐踐義多缺;徒升國彜﹐空宸寵。”彜﹐一本作“彝”。

  • 從彝-汉语大词典

    從彝

    【1】古代祭器名。形近于鼎,故称。{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此蓋古之祭器﹐名曰從彝。曰從﹐則其品不一。蓋以貯已熟之物以祭宗廟﹐象鼎之器形而實非鼎也。”

  • 外彝-汉语大词典

    外彝

    【1】见“外夷”。

  • 夏鼎商彝-汉语大词典

    夏鼎商彝

    【1】谓{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元}{汤式} 《一枝花·赠王马杓》套曲:“縱然道{夏}鼎{商}彝休將做寶貝﹐也不似他情忺。”

  • 宗彝-汉语大词典

    宗彝

    【1】即蜼。一种长尾猿猴。古人以其形绣于衮服。{明}{许浩}《复斋日记》:“{貴州}{思南}有山曰{甑峯}﹐居大山中……有獸曰宗彝﹐類獼猴﹐巢於樹﹐老者直居上﹐子孫以次居下。老者不多出﹐子孫居下者出得果﹐即傳遞至上﹐上者食﹐然後傳遞至下﹐下者始食;上者未食﹐下者不敢食也。先儒謂先王用以繪於衮者﹐取其孝也。”【2】宗庙祭祀所用酒器。{明}{徐渭}《魏文靖公卮》诗:“{魏}家名德并恢恢﹐{魏}氏宗彝並偉瑰。”{清}{龚自珍}《六经正名答问五》:“{三代}宗彝之銘﹐可讀者十有九篇。”{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下》:“古者貞繫世﹐辨鄉望﹐皆樹之官府﹐銘之宗彝﹐誓之皇門。”{唐}{韩愈}《省试学生代斋郎议》:“宗廟社稷之事雖小﹐不可以不專敬之至也﹐古之道也。今若以學生兼其事﹐及其歲時日月﹐然後授其宗彝罍洗﹐其周旋必不合度。”《书·洪範》:“{武王}既勝{殷}﹐邦諸侯﹐班宗彝。”{孔}传:“賦宗廟彝器酒罇賜諸侯。”{孔颖达}疏:“盛鬯者爲彝﹐盛酒者爲尊﹐皆祭宗廟之酒器也。”【3】指天子祭服上所绣虎与蜼的图象。因宗彝常以虎﹑蜼为图饰,因以借称。蜼,一种长尾猿猴,古人传说其性孝。《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宗彝者﹐武蜼也﹐以剛猛制物﹐象聖王神武定亂。”《书·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周秉钧}注:“宗彝﹐虎蜼也﹐宗廟彝器有虎彝蜼彝﹐故以宗彝名虎蜼也。”{宋}{辛弃疾}《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词:“袖手高山流水﹐聽羣蛙鼓吹荒池。文章手﹐直須補袞﹐藻火粲宗彝。”

  • 彝-汉语大词典

    《廣韻》以脂切,平脂,以。【1】古代宗庙常用礼器的总名。《说文·糸部》:“彝﹐宗廟常器也。”{王国维}《观堂集林·说彝》:“尊﹑彝﹐皆禮器之總名也。”{清}{龚自珍}《说宗彝》:“彝者﹐百器之總名也。”【2】专指盛酒的尊。《尔雅·释器》:“彝﹑卣﹑罍﹐器也。”{郭璞}注﹕“皆盛酒尊﹐彝其總名。”《周礼·春官·序官》:“司尊彝。”{郑玄}注﹕“彝﹐亦尊也。”{贾公彦}疏﹕“彝亦尊者﹐以其同是酒器。”{孙诒让}正义﹕“尊與彝對文則異﹐散文亦通。”【3】{清}代因避讳以“彝”代“夷”。见“彝場”﹑“彝猶”﹑“彝險”。【4】常;常规;一成不变的法度。《诗·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毛}传﹕“彝﹐常。”{朱熹}集传﹕“是乃民所執之常性﹐故其情無不好此美德者。”《国语·周语中》:“天道賞善而罰淫﹐故凡我造國﹐無從非彝﹐無即慆淫﹐各守爾典﹐以承天休。”{韦昭}注﹕“彝﹐常也。”{宋}{王安石}《进洪範传表》:“臣聞天下之物﹐小大有彝﹐後先有倫。”{明}{方孝孺}《关王庙碑》:“事其在天之神以致尊慕之心而不廢﹐豈非出於天理民彝之正也哉?”【5】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西南各省。详“彝族”。

  • 彝斝-汉语大词典

    彝斝

    【1】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酒器。{清}{龚自珍}《最录南唐五百字》:“彝斝鼎卣﹐珩璜琮瑀。”《隋书·音乐志中》:“彝斝應時﹐龍蒲代用。”

  • 彝憲-汉语大词典

    彝憲

    【1】指御史中丞。《陈书·沈炯传》:“二者職居彝憲﹐邦之司直﹐若自虧身禮﹐何問國章?”【2】常法。{唐}{李邕}《兖州曲阜县孔子庙碑并序》:“闢邦家之正門﹐播今昔之彝憲。”《书·冏命》:“永弼乃后于彝憲。”{孔}传:“當長輔汝君於常法。”{南朝} {梁}{江淹}《萧让太傅相国齐公十郡九锡第二表》:“臣以爲麗天秉經﹐君上之彝憲;儀地執緯﹐臣下之恒軌。”

  • 彝場-汉语大词典

    彝場

    【1】夷场。指租界。{王萃元}《星周纪事》:“惟{小東門}外即是彝場﹐并無官兵阻截。”{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有了{上海}的租界﹐--那时叫作‘洋场’﹐也叫‘夷场’﹐后来有怕犯讳的﹐便往往写作‘彝场’--有些才子们便跑到{上海}来﹐因为才子是旷达的﹐那里都去。”

  • 彝踵-汉语大词典

    彝踵

    【1】犹言成规﹑成例。《周书·孝闵帝纪》:“咨爾{周公}﹐帝王之位弗有常﹐有德者受命﹐時乃天道。予式時庸﹐荒求於{唐}{虞}之彝踵。曰我{魏}德之終舊矣﹐我邦小大罔弗知﹐今其可久怫於天道而不歸有德歟?”

  • 彝典-汉语大词典

    彝典

    【1】指旧典。《隋书·高祖纪下》:“删正彝典﹐日不暇給。”{明}{张居正}《礼乐纪》:“命有司憲遺經﹐蒐彝典﹐於是制作大備。”《宋史·礼志二》:“將來明堂遵用先皇帝彝典﹐以{高宗}參侑。”【2】常典。{北周}{庾信}《为阎大将军致仕表》:“尸禄素餐﹐久紊彝典;負乘致寇﹐徒煩有司。”《明史·张至发传》:“且不遣行人護行﹐但令乘傳﹐賜道里費六十金﹑彩幣二表裏﹐視首輔去國彝典﹐僅得半焉。”{唐}{元稹}《王炅兼侍御史制》:“特示加恩﹐匪用彝典﹐可依前件。”{南朝} {梁}{江淹}《萧相国拜齐王表》:“業不題於宗器﹐聲靡記於彝典。”

  • 彝敍-汉语大词典

    彝敍

    【1】见“彝序”。

  • 彝軌-汉语大词典

    彝軌

    【1】常轨。《宋书·孝武帝纪》:“賞慶刑威﹐奄國彝軌﹐黜幽升明﹐闢宇恒憲。”{明}{张居正}《大狩纪》:“湛恩渥澤﹐徽章彝軌﹐一舉而衆善咸集焉。”

  • 彝饗-汉语大词典

    彝饗

    【1】恒常的祭礼。《新唐书·王璵传》:“若{三皇}﹑{五帝}﹑{道君}等﹐兩京及所都各有宫廟﹐春秋彝饗﹐此復營造﹐是謂瀆神。”

  • 彝叙-汉语大词典

    彝叙

    【1】见“彝序”。

  • 彝制-汉语大词典

    彝制

    【1】常制;一定的法制。{宋}{岳飞}《奏寝罢刘康年伪恩泽札子》:“國家封爵﹐自有彝制﹐豈可躐等超遷﹐有紊舊章。”{唐}{薛廷珪}《授裴迪太仆卿元镐京兆少尹卢玼国子司业等制》:“天子擢侯府之彦﹐昇諸周行﹐掄材奬勞﹐斯謂彝制。”《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國家開創以來﹐具存彝制﹐三歲一赦。”

  • 彝品-汉语大词典

    彝品

    【1】常品。指百官。{南朝} {梁}{江淹}《何詹事为吏部尚书诏》:“所以弼諧彝品﹐謨明庶績。”

  • 彝器-汉语大词典

    彝器

    【1】古代宗庙常用的青铜祭器的总称。如钟﹑鼎﹑尊﹑罍﹑俎﹑豆之属。《左传·襄公十九年》:“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杜预}注:“彝﹐常也。謂鍾鼎爲宗廟之常器。”《国语·楚语下》:“采服之儀﹐彝器之量。”{韦昭}注:“彝﹐六彝;器﹐俎豆。”《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故能薦彝器。”{颜师古}注:“彝器﹐常可寶用之器也。”{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铜匠》:“鑄銅之法﹐{三代}已備﹐鼎鐘彝器﹐制度各殊。”《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裕}收{秦}彝器﹑渾儀﹑土圭﹑記里鼓﹑指南車送詣{建康}。”

  • 彝序-汉语大词典

    彝序

    亦作“[彝敍]”亦作“[彝叙]”【1】常道。《隋书·经籍志一》:“馳騁煩言﹐以紊彝敍﹐譊譊成俗﹐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宋}{程大昌}《考古编·三宅三俊》:“三代本末有序﹐凡其施置﹐率當先德後刑﹐安有未及用賢而遽飾刑罰﹐恐非聖人彝序﹐亦非立政任人本旨也。”《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朱益州}汨彝叙﹐粤謨訓。”{李善}注:“{公叔}亂常道而絶之﹐故以爲疑也。《尚書》曰:‘彝倫攸叙。’”{南朝} {梁}{江淹}《王仆射领太子詹事诏》:“宜總二官﹐以穆彝序。”《魏书·广平王元匡传》:“自爾以後﹐而{匡}與{肇}厲言都座﹐聲色相加﹐高下失其常倫﹐噂競無復彝序。”

  • 彝言-汉语大词典

    彝言

    【1】指永久传世之言。{明}{何景明}《寿闻定峰兵宪序》:“今先生西寇之平﹐是有軍旅之功也;書院之建﹐是有惠士之德也;而文詞誨訓﹐是有彝言也。”

  • 彝數-汉语大词典

    彝數

    【1】常法。《梁书·武帝纪上》:“相國位冠羣后﹐任總百司﹐恒典彝數﹐宜與事革。”

  • 彝義-汉语大词典

    彝義

    【1】常理。《宋书·後废帝纪》:“夫緩法昭恩﹐裁風茂典﹐蠲憲貸眚﹐訓俗彝義。朕臨馭宸樞﹐夤制氓宇﹐式存寬簡﹐思孚矜惠。”

  • 彝樽-汉语大词典

    彝樽

    亦作“[彝尊]”【1】古时祭享用的酒器。《新唐书·牛僧孺传》:“賜彝樽﹑龍勺﹐詔曰:‘精金古器以比况君子﹐卿宜少留。’”《书·益稷》“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孔}传:“宗廟彝樽﹐亦以山龍華蟲爲飾。”《宋史·乐志九》:“彝尊鬯酒﹐慶佑遂行。介以純嘏﹐允答明誠。”

  • 彝鼎-汉语大词典

    彝鼎

    【1】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罍等礼器。《礼记·祭统》:“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郑玄}注:“彝﹐尊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每穫一書﹐即校勘整集籤題。得畫書彝鼎﹐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爲率。”{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八章六:“其风格的壮遒古雅﹐大类绿锈重重的三代的彝鼎﹐令人一见便油然生崇敬心。”{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其豐功盛烈﹐所以銘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閭里之榮也。”

  • 彝化-汉语大词典

    彝化

    【1】永久的教化,经常的教化。《宋书·武帝纪中》:“所以經緯三才﹐澄序彝化﹐作範振古﹐垂風萬葉﹐莫尚於兹。”

  • 彝猶-汉语大词典

    彝猶

    【1】夷犹。迟疑不行貌。{清}{方文}《淮渎敕》诗:“今冬有客{淮南}游﹐經過瀆廟聊彝猶。”

  • 彝經-汉语大词典

    彝經

    【1】旧典;常典。《元史·后妃传二·睿宗后》:“是用參考彝經﹐丕揚景鑠。”

  • 彝則-汉语大词典

    彝則

    【1】经常的制度,准则。{宋}{曾巩}《夫人曾氏墓志铭》:“尚類于古﹐淑爲夫人﹐壼有彝則﹐仔肩以身。”《宋书·礼志四》:“今{昭皇太后}正位母儀﹐尊號允著﹐祔廟之禮﹐宜備彝則。”《南史·梁纪下·元帝》:“仰望鸞輿﹐匪朝伊夕﹐瞻言法駕﹐載渴且飢。豈可久稽衆議﹐有曠彝則。”《旧唐书·高季辅传》:“伏願一垂訓誡﹐永循彝則。”

  • 彝尊-汉语大词典

    彝尊

    【1】见“彝樽”。

  • 彝議-汉语大词典

    彝議

    【1】不变之论。《宋书·颜竣传》:“臣小人也﹐不及遠謀﹐寵利之來﹐何能居約﹐徒以上瀆天明﹐下汩彝議﹐災謫之興﹐懼必在邇。”

  • 彝族-汉语大词典

    彝族

    【1】{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不同地区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人口五百四十余万。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区。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以农业为主,部分地区兼事畜牧业。

  • 彝量-汉语大词典

    彝量

    【1】标准量器。《通典·乐四》:“{魏}初{杜夔}造斛﹐即《周禮》所謂嘉量也……{晉}氏播遷﹐亡其彝量。”

  • 彝準-汉语大词典

    彝準

    【1】固定的制度;准则。《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上》:“其有貪殘非道﹑侵削黎庶者﹐雖在官甫爾﹐必加黜罰。著之於令﹐永爲彝準。”

  • 彝醪-汉语大词典

    彝醪

    【1】彝器中的酒浆。《宋史·乐志七》:“冰天桂海﹐咸資化成。恭酌彝醪﹐報本惟精。”

  • 彝章-汉语大词典

    彝章

    【1】常典;旧典。{宋}{陆游}《谢赐历日表》:“詔班新曆﹐雖舉彝章;地近清都﹐獨先下拜。”{南朝} {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矜臣所﹐特迴寵命﹐則彝章載穆﹐微物知免。”{唐}{司空图}《上考功状》:“共仰推公之志﹐敢忘效報之心﹐克振彝章﹐必光僉議。”{清}{顾炎武}《十庙》诗:“三靈俄乏主﹐一代淪彝章。”

  • 彝險-汉语大词典

    彝險

    【1】夷险。平易的顺境和险恶的逆境。{清}{陈梦雷}《与李厚庵绝交书》:“自謂針芥之投﹐庶幾終始也。豈意彝險易操﹐初終殊態。”

  • 彝訓-汉语大词典

    彝訓

    【1】日常的训诫。《书·酒诰》:“聰聽祖考之彝訓。”{孔}传:“言子孫皆聰聽父祖之常教。”{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三極彝訓﹐其書言經。”{范文澜}注:“彝訓猶言常訓。”【2】指尊长对后辈的教诲﹑训诫。{唐}{元稹}《赠乌重胤父承玭等制》:“追念本始﹐無忘爾先﹐永錫追榮﹐用章彝訓。”{王闿运}《武慎刘公墓志铭》:“當世才德﹐莫能與儔﹐自非親服彝訓﹐孰能名之。”

  • 彝教-汉语大词典

    彝教

    【1】常教,永久不变的教化。{明}{李东阳}《户部尚书王公之南京诗序》:“夫外本内末﹐舍彝教而任法律﹐失古之意。而狥時之見﹐則户與刑者﹐非特不能相通﹐亦并其所專務者而失之矣。”《书·君奭》:“無能往來﹐兹迪彝教。”{蔡沈}集传:“於此導迪其常教。”

  • 彝儀-汉语大词典

    彝儀

    【1】常礼,一定的仪式。《金史·乐志下》:“人道大倫﹐王化所基。明聖稽古﹐陰教欲施。臨軒發册﹐備舉彝儀。《麟趾》﹑《關雎》﹐宜播聲詩。”

  • 彝格-汉语大词典

    彝格

    【1】一定的标准。《宋史·选举志四》:“{崇寧}元年﹐詔吏部講求{元豐}本制﹐酌以時宜﹐删成彝格﹐使才能﹑閥閲兩當其實。”

  • 彝法-汉语大词典

    彝法

    【1】常法,定法。《新唐书·高季辅传》:“爵封既同﹐當明昭穆﹐願垂訓正﹐以爲彝法。”

  • 彝鑒-汉语大词典

    彝鑒

    【1】永恒不变之龟鉴。《宋书·谢庄传》:“{臼季}稱{冀缺}而疇以田采﹐{張勃}進{陳湯}而坐以褫爵。此先事之盛准﹐亦後王之彝鑒。”

  • 彝酒-汉语大词典

    彝酒

    【1】谓经常饮酒。《书·酒诰》:“{文王}誥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彝酒。”{孔}传:“無常飲酒。”《韩非子·说林上》:“彝酒﹐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宋}{王禹偁}《官酝》诗:“彝酒《書》垂誡﹐羣飲聖所戮。{漢文}亦禁酒﹐患在糜人穀。”

  • 彝樂-汉语大词典

    彝樂

    【1】指宗庙祭享常用的乐章。{汉}{王粲}《太庙颂》:“綏庶邦﹐和四宇﹐九功備﹐彝樂序﹐建崇牙﹐設璧羽﹐六佾奏﹐八音舉。”

  • 彝簋-汉语大词典

    彝簋

    【1】泛指古代祭祀所用的礼器。{宋}{赵昂}《浮萍赋》:“鑒堅芳於楚客﹐寧見羞於彝簋。”

  • 彝式-汉语大词典

    彝式

    【1】常规;定式。《隶释·汉泰山都尉孔宙碑》:“乃共陟名山﹐采嘉石﹐勒銘示後﹐俾有彝式。”《魏书·崔光传》:“但帝族方衍﹐勳貴增遷﹐祗請遂多﹐將成彝式。”

  • 彝倫-汉语大词典

    彝倫

    【1】谓成为表率﹑成为典范。《魏书·彭城王勰传》:“自古統天位主﹐曷常不賴明師﹐仗賢輔﹐而後燮和陰陽﹐彝倫民物者哉?”{唐}{杨炯}《庭菊赋》:“{鍾太傅}之家聲﹐彝倫{魏}室﹐道合鹽梅﹐功成輔弼。”【2】指伦常。{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道德彝倫﹐又焉能外?”【3】常理;常道。{清}{顾炎武}《日知录·彝伦》:“彝倫者﹐天地人之常道……不止{孟子}之言人倫而已。能盡其性﹐以至能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而彝倫叙矣。”《书·洪範》:“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叙。’”{蔡沈}集传:“彝﹐常也;倫﹐理也。”{晋}{葛洪}《抱朴子·名实》:“放斧斤而欲雙巧於{班}{墨}﹐忽良才而欲彝倫之攸敍﹐不亦難乎!”{宋}{朱熹}《<大学章句>序》:“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爲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4】指铨选官吏。《北史·魏纪四·世宗宣武帝》:“中正所銓﹐但爲門第﹐吏部彝倫﹐仍不才舉。八坐可審議往代擢賢之體﹐以令才學並申﹐資望兼致。”

  • 彝理-汉语大词典

    彝理

    【1】常理;正道。{明}{李东阳}《止善刘公传》:“公鄉居﹐每集耄稚﹐諭彝理﹐明利害﹐多所變革。”

  • 彝俎-汉语大词典

    彝俎

    【1】泛指礼器。{南朝} {梁}{沈约}《梁明堂登歌·白帝》:“載列笙磬﹐式陳彝俎﹐靈罔常懷﹐惟德是與。”

  • 彝命-汉语大词典

    彝命

    【1】常命。指祖宗遗训。{清}{王夫之}《家世节录》:“{夫之}不肖﹐以墜令聞﹐又遘兹鞠凶﹐國緒如綫﹐家亦以殄。嗚呼﹐維我祖暨考之保此彝命者﹐寧有替也!”

  • 彝鼎圭璋-汉语大词典

    彝鼎圭璋

    【1】比喻典雅出众。《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大家圍着一看﹐只見狀元清華丰采;榜眼凝重安詳;到了那個探花……只他那氣宇軒昂之中﹐不露一些紈袴﹐温文儒雅之内﹐不粘一點寒酸﹐真真是彝鼎圭璋﹐熙朝人瑞。”

  • 居彝-汉语大词典

    居彝

    【1】见“居夷”。

  • 棐彝-汉语大词典

    棐彝

    【1】辅成教化。《书·吕刑》:“故乃明於刑之中﹐率乂於民棐彝。”{孔}传:“天下皆勤立德﹐故乃能明於用刑之中正;循道以治於民﹐輔成常教。”

  • 樽彝-汉语大词典

    樽彝

    【1】古代祭礼用的酒器。《国语·周语中》:“出其樽彝﹐陳其鼎俎。”《北史·后妃传序》:“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 清彝-汉语大词典

    清彝

    【1】见“清夷”。

  • 民彝-汉语大词典

    民彝

    【1】犹人伦。旧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道德准则。《书·康诰》:“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孔}传:“天與我民五常﹐使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廢棄不行﹐是大滅亂天道。”{宋}{叶適}《<归愚翁文集>序》:“天下以佞諛鄙淺成俗﹐豈惟聖賢之常道隱﹐民彝併喪矣。”{清}{钱谦益}《嘉议大夫叶公墓志铭》:“公生平學問﹐躬行實踐﹐信心爲己﹐感民彝﹐痛國是﹐是是非非﹐如風檣弦矢﹐觸而必發﹐豈有意與黨人争勝負哉?”

  • 殷彝-汉语大词典

    殷彝

    【1】{殷}代常法。《书·康诰》:“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孔}传:“陳是法事﹐其刑罰斷獄﹐用{殷}家常法﹐謂典刑故事。”

  • 烝彝-汉语大词典

    烝彝

    亦作“[烝夷]”【1】古时一种青铜祭器。《隶续·晋右军将军郑烈碑》:“昔{龔父}鏤烝夷之鼎﹐{魯}人著《泮宫》之頌。”{清}{龚自珍}《谒至孔庙瞻仰祭器十事得拓本以归》诗:“昭代恩光日月高﹐烝彝十器比球刀。”

  • 無彝酒-汉语大词典

    無彝酒

    【1】不要常饮酒。《书·酒诰》:“{文王}誥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彝酒。”{孔颖达}疏:“{文王}誥戒其民之小子與正官之下有職事之人……無得常飲酒也。”

  • 斝彝-汉语大词典

    斝彝

    【1】古代祭祀用的有禾稼饰纹的酒器。{宋}{胡錡}《拟谷实进封常熟县开国公制》:“乃刻名於繅璧﹐乃彰用於斝彝。”《周礼·春官·司尊彝》:“秋嘗﹐冬烝﹐祼用斝彝﹑黄彝。”{郑玄}注:“斝讀爲稼﹐稼彝﹐畫禾稼也。”

  • 秉彝-汉语大词典

    秉彝

    【1】持执常道。《诗·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毛}传:“彝﹐常。”{朱熹}集传:“秉﹐執。”《孟子·告子上》引作“秉夷”。{唐}{独孤及}《故太保赠太师韩国苗公谥议》:“協恭秉彝﹐動罔違德。”{清}{方苞}《为秦门高贞女纠举本引》:“天屬之情﹐秉彝之性﹐惟遘閔凶﹑備危苦而後庶一見之。”{李大钊}《民彝与政治》:“吾民宜固其秉彝之心田﹐冒萬難以排去其摧凌。”

  • 百乳彝-汉语大词典

    百乳彝

    【1】{周}代酒器。周围有二百十六乳﹐故名。《宣和博古图》卷八:“{周}百乳彝﹐周身皆乳﹐凡二百一十有六。”

  • 皇彝-汉语大词典

    皇彝

    【1】皇帝的法度。{南朝} {梁}{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皇彝有文﹐朝采方藹。”

  • 虎彝-汉语大词典

    虎彝

    【1】古代祭祀用的酒器﹐器上刻画虎形。《周礼·春官·司尊彝》:“凡四時之間祀﹐追享﹑朝享﹐祼用虎彝﹑蜼彝﹐皆有舟。”{贾公彦}疏:“虎彝﹑蜼彝相配﹐皆爲獸……其虎彝﹑蜼彝當是{有虞氏}之尊。”

  • 蜼彝-汉语大词典

    蜼彝

    【1】古礼器。周礼“六彝”之一。器上以蜼为饰﹐故称。《周礼·春官·司尊彝》:“凡四時之間祀﹑追享﹑朝享﹐祼用虎彝﹑蜼彝。”{贾公彦}疏:“虎彝﹑蜼彝相配﹐皆爲獸。”【2】泛指青铜器。{清}{王晫}《今世说·惑溺》:“乃用以搜金石﹐訪蜼彝﹐及圖章玩好諸物﹐此外蕭然無辦。”

  • 蠻彝-汉语大词典

    蠻彝

    【1】见“蠻夷”。

  • 罇彝-汉语大词典

    罇彝

    【1】尊﹑彝皆盛酒器。祭祀﹑朝聘之礼多用之。亦泛指礼器。{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清廟肅而罇彝陳﹐廣輪度而疆理辨。”

  • 簡彝-汉语大词典

    簡彝

    【1】简易。{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一义而误解例》:“簡﹑彝二字同義。《爾雅·釋詁》:‘夷﹐易也。’‘彝’與‘夷’古字通。簡彝﹐即簡易也。”《国语·周语中》:“棄袞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簡彝乎?”

  • 邦彝-汉语大词典

    邦彝

    【1】犹国法。《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苟迷修省之方﹐浸長澆浮之俗﹐必從吏議﹐以正邦彝。”{宋}{陆游}《丞相率文武百僚请建重明节表》之二:“受命若帝之初﹐宜邦彝之悉舉。”

  • 非彝-汉语大词典

    非彝

    亦作“[非夷]”【1】不合常规的法度。《书·康诰》:“勿用非謀非彝。”{孔}传:“勿用非善謀﹑非常法。”{孙星衍}疏:“勿用非道之謀﹐非典之法﹐以蔽是誠心。”《逸周书·皇门》:“至于厥後嗣﹐弗見先王之明刑﹐維時及胥學于非夷。”{孔晁}注:“相學與非常也。”《国语·周语中》:“故凡我造國﹐無從非彝。”{韦昭}注:“彝﹐常也。”

  • 雞彝-汉语大词典

    雞彝

    亦作“[雞夷]”【1】刻画有鸡形图饰的酒尊。古代祭器之一。《礼记·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雞夷﹐{殷}以斝﹐{周}以黄目。”{郑玄}注:“夷讀爲彝。”《周礼·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祼用雞彝﹑鳥彝﹐皆有舟。”{孙诒让}正义:“雞彝﹑鳥彝﹐謂刻而畫之爲雞鳳皇之形。”

  • 金蜼彝-汉语大词典

    金蜼彝

    【1】一种有蜼形图案的青铜祭器﹐为贵重的陈设品。《红楼梦》第三回:“大紫檀雕螭案上﹐設着三尺來高青緑色古銅鼎﹐懸着待漏隨朝墨龍大畫﹐一邊是金蜼彝﹐一邊是玻璃盆。”一本作“鏨金彝”。

  • 鍾彝-汉语大词典

    鍾彝

    【1】指青铜礼器。{唐}{司空图}《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諸子等庭列鍾彝﹐笥傳組綬﹐靡忘承家之訓﹐方滋視履之祥。”

  • 鐘彝-汉语大词典

    鐘彝

    【1】指青铜礼器。彝﹐彝器。{清}{龚自珍}《说印》:“或曰:是小物也﹐不勝録;或曰:即録﹐録附鐘彝之末簡。”

  • 黄彝-汉语大词典

    黄彝

    【1】见“黄目尊”。

  • 鳥彝-汉语大词典

    鳥彝

    【1】刻有凤鸟形图案的祭器。《周礼·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裸用雞彝﹑鳥彝。”{郑玄}注:“雞彝﹑鳥彝﹐謂刻而畫之爲雞﹑鳳皇之形。”

  • 鴟彝子-汉语大词典

    鴟彝子

    【1】即{鸱夷子皮}。{清}{曹寅}《口占送橘农》之一:“五湖原屬{鴟彝子}﹐莫笑寒宵説餅翁。”

  • 鸞彝-汉语大词典

    鸞彝

    【1】以鸾鸟为饰的青铜礼器。{明}{宋濂}《奉制撰蟠桃核赋》:“鳳卣鸞彝﹐同藏珍於天府。”

  • 魯敦周彝-汉语大词典

    魯敦周彝

    【1】敦和彝均为古代青铜制器。因以“魯敦周彝”比喻价值珍贵,值得保存传世的文物。{明}{宋濂}《题品仲实诗後》:“〔公〕立朝大節﹐極有可法﹐篇章散落於四方者﹐固宜寶之如{魯}敦{周}彝﹐傳之於子若孫也。”

  • 鼎彝-汉语大词典

    鼎彝

    亦作“[鼎彜]”【1】古代祭器,上面多刻着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胡適}《<国学季刊>发刊宣言》:“鼎彝﹑泉币﹑碑版﹑壁画﹑雕塑﹑古陶器之类﹐虽缺乏系统的整理﹐材料确是不少了。”《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前郡尹{温太真}﹑{劉真長}﹐或功銘鼎彝﹐或德標素尚。”{李善}注:“《禮記》曰:鼎有銘﹐銘者﹐論譔其先祖之德美﹑功烈﹑勳勞﹐而酌之祭器。《左氏傳》:{臧武仲}曰: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彜器﹐銘其功﹐以示子孫。”{宋}{王安石}《韩忠献挽辞》之二:“英姿爽氣歸圖畫﹐茂德元勳在鼎彝。”{汉}{许慎}《<说文解字>叙》:“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 黑彝-汉语大词典

    黑彝

    【1】彝语称“諾合”,含有“主體”的意思。主要指解放前{凉山}(原属{西康省},今属{四川省})等地{彝}族奴隶制度下四个等级中的最高等级(包括土司﹑土目)。他们是世袭贵族,一般是奴隶主阶级。约占当地{彝}族总人口7%弱,占有70%以上的土地和牲畜,并通过家支组织进行残酷统治。{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等地的黑{彝},一般是封建主或领主。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这一等级已废。{李乔}《欢笑的金沙江》三:“他没有到江那边去﹐只听人说﹐他们是‘吃鸡不吃蛋﹐杀{彝}不杀{汉}’﹐尤其要杀黑{彝}﹐因为黑{彝}就像{汉}人的地主一样。”【2】{云南}部分{彝}族的{汉}称。{明}{清}汉文史籍称为“黑羅羅”﹑“大黑彝”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